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起源、发展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本文则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和基本阶段三方面展开对教学过程的论述。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事物的本质寓于事物的内部结构之中。要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即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对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人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三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因素构成;有“四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和教学条件四个要素;还有“五要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构成,除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四个因素之外,还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还有“六要素”说、“九要素”说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就说明足以说明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复杂的、多元的。但是,就其主要方面来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组织、加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反应了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教和学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而有计划进行的。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其最佳组合是取得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保证。
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过程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能否按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过程内部各基本要素作用及相互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规律。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并用统一的规律
个体获得经验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直接经验的途径,二是间接经验的途径。在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途径中,教学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人类积累下来的基础知识,使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达到同人类知识水平一致的高度。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要重视实践在直接经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直接经验,为向理性认识过渡打下坚实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首先,掌握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必要基础。其次,掌握知识又必须依靠一定的智能条件,因为智能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和运用程度的重要直接条件。知识与智能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二者相互促进,有个相互转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知智统一观,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树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的观念,通过知识教学发展学生的智能,在发展智能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且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科学知识本身具有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思想性。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要明确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设计、主持、调整的作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必须亲自组织教学,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其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虽处于受教育的地位,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虽然很多方面尚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们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的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以纠正。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简称教学阶段,是基于对教学基本目标和学生认识的基本特点的认识而确定的。其主要目的是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形式秩序。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可分为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六个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其主要目的是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因此,这一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阶段。
(二)感知知识阶段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形式来获取感性知识。直接途径即让学生直接知觉和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地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使知觉活动成为自觉积极的心理过程,使感知更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间接途径指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对要学的教材进行生动的叙述和描绘,启发联想,使其记忆表象得以重视,并按照语言的描绘加以改组,从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这同样具有直观作用。间接途径有它的作用,但毕竟不是对现实的知觉,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够真切、完整和稳定。因此,教学应该把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三)理解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阶段。这里的“理解”包括:领会、分析、综合和评价教材四个阶段。理解知识即需要以必要的感性知识为基础,又需要以理性知识来指导。感知教材可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但感知教材往往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特征。而理解的目的在于把握教材的本质,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领会、分析、综合、评价,形成科学概念,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四)巩固知识阶段
巩固知识即把学生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巩固已学知识不仅是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还是实现知识智能转化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遵循记忆的规律,引导学生把理解的知识牢固地保持下来。为此应把握四点:一是善于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二是合理分配教材,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三是注意讲授的逻辑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四是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记忆。
(五)运用知识阶段
运用知识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方式有两类:一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和练习,二是课后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时应注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和要求;教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正确方法;使运用知识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学生有序工作的能力。
(六)检查知识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通过提问和通过检查书面作业、测验和考试等三种形式获取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检查反馈,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使自己获得学习上的满足,强化学习动机,明确差距,自觉的克服缺点。这样,师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的六个基本阶段包含着一般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活动的特点,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各阶段在学生掌握知识和认识发展上,虽然各有其主要任务,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应把他们截然分开,孤立地进行,也不能机械的搬用,应从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实际出发,灵活掌握。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和检查知识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 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 教育研究,2005,(9).
[2] 李秉德,李定仁.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1-33.
[3] 裴娣娜. 教学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9-137.
[4] 徐继存,周海银,吉标. 课程与教学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11-219.
篇2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意义重大。化学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德育因素的挖掘是化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教学责任。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渗透德育内涵,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品德建设无疑是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显然给当前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当前课程教学中均有所体现。以化学教学为例,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的同时,也能体会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塑造及性格形成密切相关,而化学教学中德育概念的融入正是德育全方位教育的一种体现,是学生道德品质完善的有效途径。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强化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共识,德育功能的体现理应在学科教学中加以落实。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概念是对德育功能的有效强化,同时也是对德育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2.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体现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基本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德育教育正是对育人目标的有效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由此可见,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客观教育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
3.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化学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前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德育的发展自然成为了化学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实验原理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与德育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二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智育及德育的双重渗透,同时作为学生德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树立的重要基础。当前化学教学工作开展应立足于学生德育理念的培养,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效结合,切实发挥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于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民族情感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展现。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自豪感。例如造纸术的形成、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素材。
2.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教育
化学教学中会涉及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内容,这就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素材。此外,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应在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3.化学教学中的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化学主要研究事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相关的变化发展规律,从科学的视角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唯心思想,例如民间常说的“鬼火”等,实则就是特殊化学成分于空气中自燃的现象。
4.化学教学中的道德与品质教育
化学教学注重思维的严谨与缜密,在精确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优良品质的一种培养过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缜密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这一过程无疑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及道德观念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 结束语
德育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性格完善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渗透融入学科知识中,逐渐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智力发展与德育教育同等重要,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概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既有经验与知识储备出发,将化学符号与社会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课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为主,倡导积极
参与的同时也应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因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德育态度,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篇3
加强师德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榜样是无穷的。如何切实、适时地开展师德建设,我有几点建议。制定师德建设计划,如把学生、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道德行为问题列为重点整改内容;建立相应监督机制,定期举办师德评优活动,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师德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如心理辅导,专家座谈,下乡助教,文娱活动等。德育教育思想要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形势和教育对象的研究。
篇4
二、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篇5
一、利用中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如在《有理数》这一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了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让每个中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培养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如解方程(组)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分式方程整式化,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数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及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如在教学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利用数学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解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其次,教师要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篇6
1.3品格意志教育一个学生的良好品格意志的形成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努力,其中促进良好品格意志形成的重要阵地则是物理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勇于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作风.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结构紧密,体系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物理教学由诸多教学形式组成,其中实验教学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培养学生认真实验、严格操作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以及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1.4创新教育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物理学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创造史.物理学不仅是实施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丰富有趣,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适合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更多地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创新技能.
2德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原则与途径
2.1德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体现出的原则(1)适度原则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德育的依附性,在教学中确有需要进行德育时才加以引入.针对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应点到为止.坚决不能脱离实际需要空谈德育教育,坚决避免搞形式主义、牵强附会以及大贴政治标签等教学行为.避免将物理课变成德育课,不能失去物理课存在的本质意义.(2)求是原则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实际、生理及心理特征,掌握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德育教材进行选择,做到因材施教.避免出现要求过高、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3)重点原则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教材都可以用来进行德育教育,为了使德育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应遵照重点性原则,在教育中应该对一个观点进行主要突出,不求面面俱到,必须突出一个重点,让观点鲜明,坚持不懈,以求取得良好的效果.(4)探究原则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德育知识,可以进行变换角度或者对其进行拓宽、延伸,努力做到老话新谈.
篇7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了“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中的。
在我园实施的《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课题,经过两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1 贴近实际,找准德育视角
以“好孩子,好习惯”为重点,注重“德育”课本与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整合,通过开发利用幼儿园环境教育资源,节目资源以及家庭社区中的德育资源,贴近幼儿、贴近生活、创新幼儿德育教育途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有良好礼仪和安全习惯的好宝宝。
我园课题组在积极挖掘德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本园德育目标体系,包含生活态度,卫生行为习惯,与他人交往的态度,遵守规则,接受任务及其责任心;诸多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分年龄、分层次构成了一个整体,将目标及其所隐含的德育内涵与德育内容对接,以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意识,使它与幼儿生活实际结合又易于幼儿接受。
2 贴近生活,创设德育背景
本着实效研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了以下德育教育途径:
2.1园本文化 靓丽风景
我园60米的文化长廊,分为重安全,懂礼仪、讲卫生、守规则、爱学习版块,各个板块用故事性图画展现出来,吸引幼儿的注意,配合老师与幼儿的演练,并配以儿歌形式,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将行为要求编成歌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生活,学会自律。校园各个重要角落,用简文美图,或贴或插着各种提示,让孩子们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从入园开始我就鼓励幼儿自己洗手、入厕、整理玩具物品、整队做操,都由幼儿自己完成,培养自理、自律能力。
2.2磨练意志塑造品质
每天幼儿坚持户外活动一小时,做广播操,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唱童谣、跳大型特色舞蹈,做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论严寒酷暑,时间一到,跑步声、口号声此起彼落,几年下来,孩子们身体抵抗力强了,感冒的缺勤的少了,大面积传染病没了。
2.3德育主题情景引领
在幼儿园主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一日情景活动中注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通过“小手开花”“清清水”“寻找小花猫”等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小草有生命我不踩”“小汽车靠右行”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自我训练;“我帮爸妈做点事”“我爱一家人”“母亲节”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友好交往,合作分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并从小学会表达爱,表现爱的良好品质。
2.4实施细则自我养成
我园注重将幼儿好习惯养成的目标与《纲要》有效对接,将每个条目分解成若干具体实施《细则》,制定《大、中、小班幼儿一日活动细则》,遵循知、情、意、行成过程的基本规律,通过规则,标志等简化过程,让幼儿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游戏活动,德育阵地
游戏作为孩子最喜欢,最有效地教育形式,对其好习惯的养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如特色游戏活动“亲亲娃娃家”“淘淘玩具城”“兄弟休闲吧”:“爱心医院”“小小理发店”等让幼儿分角色进行游戏,以此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交往的好习惯,让幼儿在玩中学规则,在玩中受教育。
4 感化心灵,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我开展了“看动画、讲动画”活动,选取有价值的优秀动画影视作品,如《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天线宝宝》《喜洋洋》等,我用问题引领幼儿去看,用问题帮助幼儿主动思考,加强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品质。
5 典型事例,生成教育
生成教育是以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及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主体的、对称的、和谐的关系中,通过真实的实践交往,体验与理解的机制,让幼儿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实现生成教育。
篇8
(二)根据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等教育
比如六年级正面临着毕业等问题,因此自己在教学中注意把学习目的、理想等教育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首先在教应用题时,教师抓住个别题中的关键语句,如粮食增产、技术革新、增产节约、科研新成果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领会应用题的思想教育意义.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工厂原来每小时生产机床45台,技术革新后,每小时生产的台数比原来的2倍还多15台,现在每小时生产多少台?老师问:技术革新后,每小时生产的机床比原来多还是少?这时,就连中下等的学生也会说谁多,为什么多. 再比如,教学统计图表时,不但让学生会制简单的统计图表,从中还要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含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同学们懂得将来无论当农民、工人、干部,还是个体,都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才能干好一番事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意志品格的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的虚假,逻辑推理的方法和结果必须有根有据,经得起实践的验证. 比如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粗心大意、马虎等现象.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某工厂要加工一批周长为9.42厘米的圆形零件,要求同学们算出工人叔叔要按半径为多少厘米来制造这个零件?题是很简单,数字也不大. 有的同学不用笔很快算出要按半径为1.5厘米来制造. 而极个别学生争着说以半径为15厘米来制造,经过认真计算,首先确定哪个结果正确,而且说出错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只忘掉了点小数点了.虽然忘掉了一个小数点,或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都会酿成难以预料的大祸,假使这批零件工人按照半径为15厘米来制造,这批零件就成了废物而不能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等. 由此,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应像做数学题一样认真细心,不能马虎、懒惰,要实事求是,有毅力,战胜学习中、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四)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篇9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教育和教学是紧密相连的,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生物教学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因此本文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给粗浅的论述。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浸透
1、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从而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2、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讲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时,强调我国承担了百分之一的工作,说明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总之,在各个领域我国科学工作者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对科学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意志,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讲到“生物武器”时,强调不要忘记日本的侵华历史,在侵华期间,他们用活体做细菌实验残害了不少中国人,研制出的细菌武器使世界人民深受其害,教育我们的后代不忘国耻,只有国家变得强大了,经济发达了,才不会受别国的欺辱,教育学生为强我中国发奋读书。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生物学的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物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自我认识,自我改正,自我评价,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在辨证唯物论方面,要树立物质观、运动观、普遍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方面,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般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阶段,正确的引导,不失时机的教育,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关键,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人生旅途中的导向标,可以使学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2、挖掘生物教材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因素。任何一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也就是说任何生命现象都有它的物质基础,即整个生物界是物质的世界,这是毋庸置疑的,让学生树立物质的观点。
在生命分子中,载体分子、信号分子、酶分子、ATP 分子、结构分子等等它们相互联系协调完成新陈代谢。反映出生命分子是联系的。
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细胞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蛋白质的分泌,反映出了细胞内的细胞器是联系的。
由细胞形成组织,由组织形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由系统形成个体,由个体形成种群,由种群形成群落,由群落形成生态系统,由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的庞大的生命系统也是紧密联系的。
生物在环境中生存,要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对环境产生高度的依赖性,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环境也产生影响,反映出了生物和环境也是联系的,也就是说整个生物界是普遍联系的,由此说明生物界联系是普遍的,让学生形成普遍联系观点。
三、法律观念教育的渗透
1、法律观念教育的意义。在法治社会,使公民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律意识,对于普法非常重要,青少年时代,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所以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作案主要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这就说明了在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生阶段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法制教育。生物教材中蕴藏着许多法制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因素,使生物科学知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容紧密结合,让课堂教育提高到“法”的高度,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合理性和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挖掘生物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在教学中一定要遵循生物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开发教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
在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章内容时,一定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植被面临的严峻问题,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多种原因,以及介绍有关的违法案例和相关人受到的法律制裁,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国家现在执行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措施,比如我国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活动,并将每年的 3 月 12 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国际组织把每年的 6 月 5 日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把每年 4 月 22 日确定世界地球日,这说明保护环境和地球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
在讲解“伴性遗传”的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遗传病的危害,而且要明确近亲结婚大大增加遗传病的发病率,结合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严禁近亲结婚的法律宣传,让学生了解“婚姻法”有关的内容。
这样将生物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恰当的把握好尺寸,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生物科学知识,而且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也得到提高和加强。
四、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导向,在教学中要明确新课程德育的思想,要对德育的内容了如指掌,把握好新课程德育的正确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人之师表、学之楷模”,应该用自己的言谈、做事和做人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道德的养成、信念的确立仅仅依靠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教授是不能完成的,我们要深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将学生的课堂德育教育和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关心爱护青少年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腔热情地关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教学教材内容积极发挥服务育人的作用。
结语
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每个教学知识点都可以被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德育的教育,两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1.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2.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3.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篇11
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状况,这样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时,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社会,“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 “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二、让德育走进学生心灵,使德育充满人文关怀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三、让德育走进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
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向他们介绍人民为国家的解放和敌人英勇搏斗,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深受爱国主义教育。节假日,可以组织小记者参观新农村建设,采访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具体事例。孩子们得知了村民们能吃好,住好,环境优美,心情舒畅,也乐在其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一些工厂和农村,亲眼看到污水排放到小溪里,水塘里,甚至直接污染了村民的饮用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些什么。
篇12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同时,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针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尤其重要。但在素质教育推行初期,化学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环节,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本文总结归纳了个人关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的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繁荣富强的动力所在。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方面得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介绍我国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如兖矿集团为我国的煤炭的生产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内蒙古的稀土矿也使我国在稀土的生产能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让学生感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让学生体会量变到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规律。如MnO2和Mn2O7两种物质是由种类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其性质差别是相当大的。
让学生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如坟地中“鬼火”的出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人类与动物身体中含有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在空气中自燃,这就是旷野上出现的“鬼火”。教师应在教学中对这种现象给予恰当解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因此,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其辩证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开展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讲,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如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北方地区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各主要流域水质恶化,煤和石油的危机,温室效应等问题。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因为人们长期缺乏环保意识,长期对环境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三废”问题严重,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威胁。如通过《硫、硫酸》一章得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产生、转化、危害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解“过渡金属元素”性质时,让学生通过“水俣病”了解重金属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化学与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化学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引用身边触目惊心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和化学学科知识教学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有理、有据,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较强的领悟能力,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兆先,张平.试论化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96-97.
[2]李清林.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81.
[3]徐润泽.中学化学教育的德育功能[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3):132-133.
[4]刘建斌,许民.浅谈高校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江西化工,200,22:105-106.
篇13
一、教师应宽容学生
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年龄、性格等的影响,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会选择去呵斥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笔者指出,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不妨对学生耐心一点,只有耐心地去教育学生,学生才能将教师陈述的内容听进心去,因为在学生看起来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教师百般呵护的时候。著名教育家说过:“鞭挞学生,是教育上最不适应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学生推向教育的另一端。”由此可见,学生犯错时,他们迫切想要得到的是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而不是教师、家长或者来自身边同学的批评、嘲笑以及惩罚。
二、在生活中进行德育
在自然的生活中,人们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些品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显然,它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在思想已然进入现代化快车道的今天,小学生的思想也变得逐渐的复杂起来,教师教学中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及时地开展教育工作,就会造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为此,教师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以及挤压式的教育方式,要抓住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各种机会,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比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可以在校内开展有关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制作一张节日贺卡、为父母洗一件衣服、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等,这既有利于表达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