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企业经营状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企业经营状况

篇1

建筑业也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着重大意义的产业,它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仅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更是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有着极大的关联。作为我国的五项支柱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占的份额仅仅落后于农业和工业,所以,它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建筑业的发展还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当前所存在的就业困难的问题,能够为广大的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它运营状况的良好意义重大,这篇文章就是结合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状况来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并对其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1、国内外建筑企业经营现状对比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我国与美国的两大建筑企业的经营现状为例,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中建总公司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管从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等等发展看,它都是我国建筑企业的重要支柱。但是,近年来,由于该公司在劳动力上投入过大,其投入量达到了美国公司的9倍之多,导致了它的人均营业额持续下跌,仅仅只占美国公司的二十分之一。同时,由于它在建筑技术设备上的投入比重只是美国公司的八十七分之一,就直接导致了中美建筑企业在人均利润上的巨大差距。在这里有一点必须要引起十分的重视,即我国建筑也的劳动生产率一直都处于极为低下的状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相对较低且我国的建筑设备的使用率以及先进程度都与美国有着极大的差距,所以,在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障碍,制约着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1.1建筑人才

在国外的建筑企业中,其人才的知识构成有着明显的优势,其具有着很多精通一门技术同时也对多门技术略懂的高素质人才,且在人才的使用上,他们有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能够做到将人才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国外建筑人员的工资要远远高于国内,这就使得一大批优质的人才都能够踊跃的投身到建筑事业中去。再反观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现状,人才构成不合理,其从事建筑工作的大都是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员,没有足够的技术素质,还有一部分人员,也大都是没有一项极为专业的技术,也不具备极强的工作能力的中等素质人才。

1.2经济效益

在国外的建筑企业中,存在着很多的盈利手段,如调整价格、合理避税、合理索赔等等,但是就我国我建筑企业而言,其盈利的手段就相对来说要单一很多,经常发生建筑工地拖欠公款、压价等等不良建筑行为的发生。建筑行业中广泛流传着一句话,即建筑工程头上有三座大山,压级压价、垫资接工程以及索要回扣。直接导致了很多建筑企业的资金状况一直都极不稳定,不能够持续进行再生产,这种不正常的建筑现象,必定会对我国建筑事业的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1.3企业间的关系

在国外的建筑企业中,各大企业之间的关系都是依靠相关的合同的有效执行来相互调节的,他们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程度要远远超过我国。而对与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很多主管部门都能够通过其行政的职能介入到建筑企业中,最终造成一仆多主局面的形成。同时,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都会出现建筑工地拖欠工资的现象,且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中,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如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业主、建筑劳动人员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债务关系。

2、结合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各大地区都纷纷响应,加快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使我国的建筑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并且在各项工程建设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建成了一大批具有着高难度、高质量的紧密工程,无疑也彰显了当下我国建筑业的巨大实力,但是,在这一积极进行建筑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当前我国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具体的概括。

2.1建筑企业

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大都存在着建筑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的活力和建设的动力,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总是会显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最终致使企业的目标考核以及在追究责任时不能够准确到位的实施。同时,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还存在着技术设备明显不足的劣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人员技术素质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下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于此同时,在我国的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中,也存在着缺少企业活力和技术动力的问题,他们本应是代表着具有着中国最先进科技与技术工艺的企业,肩负着社会给予的重大使命,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不前,不能够起到带头的表率作用,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且,在我国的建筑企业中,具有着强大经济技术实力以及具备着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只占少数,所以,各大企业的建筑管理水平都相对低下。

2.2建筑人才

在国的建筑企业中,建筑人才的缺失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很多的建筑人员都缺乏承包经营,没有国际化的建筑经营经验作为指导,导致我国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存在着严重的缺乏,没有高质量、高素质的建筑技术专业管理人才的加入,现有的建筑人员又不能和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所以,在建筑企业中,既懂得对企业进行管理有懂建筑技术的综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当前阻碍建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

2.3建筑市场

受地区封锁、行政垄断的影响,难以进行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竞争,全国统一、开放、体系完备、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难以形成。

3、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方向

3.1人才建设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价值增值中最具创造性的因素,是否拥有必需的高素质人才是决定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当前业务不太饱满的情况下,应考虑人才储备计划,招贤纳士,等待机会。相对于以前业务单一的施工企业而言,开发前期策划、设计、项目管理及实施等人才将是要重点考虑的。

3.2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也是迎接机遇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业务、新的投资方向,原有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会显现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又能管控的制度尤为重要。

4、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业最能灵敏地反映经济的繁荣和萧条,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我国建筑企业应吸取外国建筑企业的先进经验,正视自身不足,积极地改进和发展。面对已经到来的国际化竞争,我们建筑业应改革企业制度、提高工程质量、规范建筑市场、推进建筑科技进步,以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MBA、MPA中心)

参考文献

篇2

总体来看,新订单、开工率、净利润上升情况良好,企业经营呈现向好局面。

(二)企业用工情况相对稳定,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用工数量下降

从用工数量上看,9月末,16户调查企业本季末用工数量1289人,其中:管理人员占比8%,技术员工占比10.7%,普通职工占比71.4%;聘用制员工9.6%。

篇3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下滑。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不佳”的占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2008年东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2.2个百分点,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盈利程度来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盈利状况“低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接近六成(57.5%),比认为“正常”(37.6%)和“好于正常”(4.9%)之和高15个百分点,比2007年认为“低于正常”的多18.9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好于东部地区,大型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相对较好。

订货下滑 四行业看淡前景

订货情况的下滑是企业预期不太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截至2008年10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55.3%,认为“高于正常”的占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36.3%,后者比2007年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认为未来订货“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中的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其预期“恶化”的比重超过预期“好转”的比重。

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26.6%选择转投其他行业。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化工、有色冶金、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是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比重在40%以上。其中纺织业希望转型的比重超过一半。

预期谨慎 农林牧渔业乐观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近日公布的美国第3季度经济增长已出现负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家的预期显得格外谨慎。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认为“不变”的占55.9%,认为会“恶化”的占14.9%,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预期相对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与此同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和制造业中的医药订货情况令人鼓舞,认为未来订货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则是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及制造业中的食品、仪器仪表和电气机械等行业。

投资趋紧 向中西部转移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7.1%,表示“减少”的占19.8%,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29.8个百分点。

篇4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

图1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

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

表2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篇5

1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应用的具体背景分析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不仅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活动,同时还关系到建筑企业经营体系中的各项元素,比如资本筹集、具体建设过程等各项环节。可以说,做好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应用工作,其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经营发展。

1.1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应用的价值作用分析

在建筑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做好内控管理制度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价值,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完善的内控制度,其能够确保建筑企业自身资产的安全以及完整应用。其次,做好企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其能够确保会计信息和各种信息资源内容的存在与可靠性,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为企业发展提供具体的信息内涵。此外,应用好内部管理制度,其能够确保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并且有效增加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当然,建筑企业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的应用过程,实际上,也是建筑企业整体生产活动有效推行的基础和关键。

1.2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内涵及要素分析

内控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从自身潜在的风险出发,通过完善具体的操作机制和管理方法,以及管控措施,从而确保建筑企业自身的资产安全和信息完整,进而推动建筑企业经营活动高效、体系化开展。可以说,内控管理制度是建筑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实现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所构建的管理机制。建筑企业内控机制中,包含诸多元素,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控制环境以及信息与沟通机制等。在建筑企业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建筑施工活动,还是企业运行本身,都潜在诸多安全隐患,认识这一系列隐患,并将其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自身想融入,才能确保建筑企业经营风险最低,并且以动态视角来具体认知建筑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从而确保企业经营风险能够尽可能避免。从建筑企业自身特点看,其控制环境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自身管理者开展内部控制活动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程序、政策,可以说,内控管理机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而在信息沟通过程中,建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能够按照相关要求了解企业自身在经营和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而从建筑企业自身控制活动实施状况来看,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实现某些管理目标,所制定、实施的相应程序,比如建筑企业自身的职责分工、资产记录的把控与检查活动。当然,结合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和状况,通过定期开展评估,从而确定企业能够实施完善的审计信息。

2当前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内控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仅是内控管理制度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否具备相应认知度。结合建筑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到当前建筑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表现为:首先,多数建筑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结构与体系。尽管当前建筑企业已经普遍实施了公司制,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构建与企业发展运行相匹配的管理结构。在很多建筑企业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管理控制现象,可以说企业管理流程的独立性大受影响。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监督和约束,从而大大影响了建筑企业自身的运行。其次,多数建筑企业内部未能形成健全的会计控制体系。根据相关统计,其集中表现为:最后,会计专业人员素质相对不高,开展的培训活动过多流于形式,未能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相融入。当前对于企业内控管理职能发挥来说,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直接关系到企业内控制度的应用实效。当前多数建筑企业在管理活动开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意志更多情况下,被应用与整个内控管理活动中,从而限制了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开展的理想效果。

3完善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措施

结合当前建筑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整个市场对建筑企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而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做好内控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同时更能把控好建筑企业自身工程质量。而完善建筑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就需要做到:完善监督机制,尤其是针对建筑企业内重大经济、人事、工程等事项,实施集体决策的执行程序。对于建筑企业经营活动来说,其通常会涉及到重大工程项目和资金应用,只有实施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每一个重大工程、每一分工程项目资金都能应用到实处,才能满足建筑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需要。当然,也要结合建筑企业中,资金沉淀量较大这一问题,设置资金结算中心,从而盘活沉淀资产,节省财务费用。其次,定期实施财产清查活动,完善内部审计体系,确保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做好财产清查,能够有效加强会计核算和控制,同时也能够对企业自身财产的具体数量进行准确、全面认知,一旦发现问题,也能够及时有效改进。结合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对建筑企业整个运行过程,实施相应审计工作,从而发挥其经济监督的审计职能,确保施工安全、施工资金应用到位。最后,明确企业内部岗位权限、职责,尤其是要结合经济业务的具体事项内容,完善审批、经办、财务管理工作的专项人员配备。通过明确财务人员、会计人员、监督审批人员的职责权限,结合具体职责权限的有效划分,使得企业内部各项事业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进而使得企业内部真正形成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的管理流程,进而确保建筑企业能够实现长远、稳定发展。

4结语

客观上讲,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监督体系的相对缺乏,就使得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体系之间缺乏合力融入,加上信息沟通体系不畅,从而影响了企业内控管理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对于建筑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应用,不仅包含了财务管理机制的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建筑企业体系的各个元素。内控机制,指的是企业在既定目标影响下,对企业自身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现象进行控制与把控,从而确保建筑企业的最佳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宋跃荣.我国建筑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5):94-96.

[2]李明虎.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完善合同管理制度[J].企业技术开发,2015(16):112-113.

篇6

从当前的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来看,税务负担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主要支出之一,与企业的切身利益联系的最为紧密。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如何优化税务结构,合理控制税务成本,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的首要问题。从国内的大环境来看,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趋于严厉,房地产企业的暴利时代也将终结,在这种状态之下,房地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做好税务策划工作,要通过税务策划将企业的税务负担降到最低,有效的增加利润空间,减少企业的税务支出,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目前房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和税务负担情况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是营销自己的产品—商品房,这与其他的营销企业的目的一致,但是又有着许多不同,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呈现着以下特点:

1.商品房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计划性较强的过程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主要是建设并销售商品房,而整个建设及销售过程包括征地、拆迁、设计、建设、销售等诸多环节,所有这些过程都需要周密的计划。

2.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周期长,投资额度大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整个商品房开发过程环节多,每个环节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和开展时间,所以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开发周期较长。另外,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过程需要支付大量的征地费、拆迁补偿、设计费及材料费,所以投资额度大。

3.房地产经营的商品房的经营风险较其他产品要大一些

房地产经营的商品房与其他产品不同,其他产品的生产周期短,资金回笼快。而商品房建设周期长,属于大宗消费项目,建设之后又面临着一个较长的销售期,所以,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其他产品要大。

当前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国家的要求,需要上交一定比例的各种税务项目。从总体税务负担来讲,房地产企业的税务负担偏高,征收比例为:营业税交纳比例为销售收入的5%,企业所得税为所得额的25%,土地增值税增收比例为30%—60%之间。所以,房地产企业要想降低税务负担,就要做好税务策划工作。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需要交纳的税种分析

房地产企业需要交纳的税种可以按照商品房的开发过程来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房地产开发准备阶段涉及的税种

房地产企业在准备阶段主要需要交纳两种税务项目,一是耕地使用税,这主要是发生在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另一种是契税,契税的交纳比例是购买土地款的3%—5%。

2.房地产建设阶段涉及的税种

房地产建设阶段涉及的税种主要有建筑营业税、合同印花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这几种税务的交纳比例为建筑营业税按照营业额度的3%交纳,合同印花税按照合同金额的万分之三交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根据地方标准确定。

3.房地产销售阶段涉及的税种

房地产在销售阶段涉及的税种较多,主要分为: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

(1)营业税是针对房地产项目销售行为征收的,征收比例是营业额的5%,是房地产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交纳的主要税种。(2)土地增值税的弹性较大,主要是针对土地的实际增值状况加收的,按照土地的增值幅度,增值税率从30%—60%之间。(3)印花税的征收主要依据国家的产权转移规定来征收的,税率为0.05%,这是按照交易数量计算的。(4)企业所得税主要是指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出卖土地或者商品房而得到的收益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税务。目前企业所得税的执行标准是25%。(5)房产税的概念主要是指对商品房在卖出之前由于出租和出借而产生收入征收的税种。

三、房地产企业税收策划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策划是一种降低企业税务负担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税务负担,目前多数的房地产企业都尽最大的努力,下大力气开展税收策划工作,其具体办法和措施为:

1.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策划

在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策划中,具体措施为三个:(1)根据企业实际的借款规模,计算产生的利息水平,然后选择适合企业的利息扣除的办法,便于企业减少税务支出。(2)研究国家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国家关于土地增值税的起征点的优惠政策,研究透了之后,按照相关优惠政策执行,减低企业税务负担。(3)合理利用分拆、转让等经营行为,降低由于整体经营而带来的高额的增值税负担。

2.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策划

做好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策划,主要应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延迟纳税的策划工作,因为按照国家的政策,企业所得税可以延后一段时间交纳。二是要研究税务法律的规定,做好税前的企业经营所得的扣除。

3.房地产企业的营业税的税收策划

房地产企业的营业税的税收策划,同样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营业业务的拆分工作,有效剥离价格以外的费用。二是将商品房的其他合同与营业合同分离,避免捆绑销售带来的高税务负担。

参考文献:

篇7

一、营改增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看,实行营改增能有效防止重复征税的问题,减轻企业税负。实行营改增之后,对于同一种商品而言,无论流转环节多少,只要增值额相同,税负就相同,避免了重复征税。其次,从宏观层面来看,实行营改增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市场代替政府发挥调控作用,推动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的升级;同时,营改增带来的税收优惠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和设备的升级,实现产业优化。

二、营改增对通信施工企业的影响研究

(一)营改增对通信施工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增值税率,现阶段,施工企业使用3%的营业税税率,实行营改增之后,将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二是可抵扣成本比例,该项指标与成本结构密切相关,比如人工成本不能完全抵扣,人工成本占比越高,营改增的负面影响就越大。通信施工企业的工程分为自营和外包两个部分。

首先,就自营部分来看,通信施工企业与一般建筑施工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投入许多固定资产和材料,这些成本在增值税中都是可以抵扣的,相比之下,由于现在大多通信施工工程材料均为甲供,通信施工企业投入的固定成本与材料都更少,而以人工劳务费为主要成本。如以福建省A通信施工企业的自营施工项目为例,2011-2014年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均值为68%,达到三分之二。 而人工劳务费对象是个人,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且人工成本中除正式员工工资外,还含有大部分劳务外包人员的工资。如以福建省A通信施工企业为例,2014年人工成本中劳务外包比例高达70%。由于劳务外包没有纳入“营改增”试点,人工成本中可抵扣的项目占比低,会进一步导致税负加重。此外,通信施工成本中,不可抵扣成本还有折旧摊销等。

其次,就分包项目来看,分包工程项目可以从分包商处得到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发票,但由于大多分包商的规模较小,而能抵扣的进项税额发票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小规模纳税人,抵扣额不多。如以福建省A通信施工企业为例,目前入围的分包商中有30%为小规模纳税人。综合可抵扣部分,通信施工企业成本中不可抵扣的部分较大,而税率从3%上升到11%,税负增加。

(二)营改增对通信施工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营改增对通信施工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源于前文所提的税负影响;另一方面则来源于相关企业。从税负影响来看,前文已经分析过,营改增之后,通信施工企业的税负会增加,如果保持收入和成本不变,利润水平下降。而更实际的情况是营改增时候施工企业的收入和成本均有负面影响。首先,通信施工企业的上游企业为通信运营商,而国内的通信运营商市场目前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在合同价格条款谈判上占据绝对优势。营改增不会对合同的总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因此总价格中包含了增值税,在总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施工企业真正获得的营业收入下降。其次,通信施工企业的下游企业为分包商,但由于分包商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无法取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发票,利润空间有限,这也使得通信施工企业的议价空间有限,因此营改增不会对通信施工企业的成本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综上所述,营改增导致企业真实收入下降,成本无法同比例下降,而税负又增加,因此在短期内会对通信施工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表1基于A通信施工企业2013年的财务数据模拟了实施营改增之后的情况,发现营改增对净利润的影响达到-61.6%。(假设收入不变)

三、针对营改增影响的建议意见

篇8

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未完施工所需要的财务预算必须进行合理化,工程进度都需进行详细的规划[1]。由于未完施工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施工企业经营存在一定的风险,未完施工是否真实以及能否获得业主的批复认可都会直接影响影响经营成果,经济效益也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未完施工的过程中,合理并且完善的配套监管制度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未完施工对施工企业的影响

(1)未完施工存在潜亏因素。

一个施工企业它的经营状况和建筑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未完施工部分质量有保证,且和业主的预期一样,施工完成之后,它的经营效益是可观的。由于未完施工自身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可能亏损的因素,所以施工企业经营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未完施工存在的潜亏因素主要来自于这些方面。其一,企业有时会因为决策变更工程,或者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业主没有认可,造成的索赔,这是在工程预算之外从而导致潜亏的现象。其二,由于参照标准执行效率不高,合同预先估算的总收入与实际总成本不相符,形成合同毛利情形,从而形成潜亏。

(2)未完施工影响财务报告质量

未完施工会从如下几个方面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一是,由于未完施工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潜亏因素,造成工程建筑固定资产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导致企业经营成果存在不符合实际的现象;二是由于未完施工完成之后存在不实的现象,导致按照标准执行时也存在完工百分比不实的情形,所以导致当期收入和它实际成本不实。

三、未完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1)未完施工缺乏执行力度强的管理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施工企业管理部门对未完施工认识不够全面,没有仔细深入了解未完施工自身和外界因素,未完施工的特性往往携带相关的风险;二是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也缺乏对未完施工更深层次的分析,对财务的分析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期末余额的差额上,却并未探讨和这些差额紧密相关的原因;三是管理层没有采取一些符合实际情形且能积极有效的方案来对工程进度进行监管,而是随意发展,这使得未完施工的总量部分一直都没有削减。

(2)普遍存在未完施工缩水现象。建筑施工行业往往出现对承包人员财务不能按照预期结算、拖欠的现象,所以当期合同预算不实,是形成施工缩水的主要因素。当工程施工的期末余额超过结算时,它们之间差额以未完施工的形式所体现,这也造成账面预算比实际的花费少,也会导致未完施工的缩水形象。

(3)普遍未进行减值测试。未完施工同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实体投入的成本和实际工程需要的成本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也同业主紧密相关。由于业主对工程的不认可,从而不批复或者未完全批复从而导致结算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资产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它可以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提高,如果它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将造成资产减值损失。所以,施工单位需要对未完施工进行专门的资产减值测试。

四、构建未完施工的管理制度

(1)构建分类监管制度。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形成未完施工的情形,因此必须细化管理制度,根据经营时不同的风险因素,未完施工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正常跨期结算、业主滞后结算、变更待结算、索赔待结算。依据此四种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分类管理也是一种针对未完施工很好的管理方案,可以有效监管、控制未完施工的进度。

(2)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制度。首先,加强事前的管理。在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投标过程中,必须调查业主的基本情况,比如履约情况、信用等级、财务状况等。进行基本的调查之后,就可以有依据的分析此项目的经营风险和经济效益。合同条款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任何环节都不能忽略,合同签订一定是有效且合法的。只有事前管理制度做好了,事中、事后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在事情签订的合同条款中找到法律依据,方便后续工作正常有秩序的开展。其次,强化签证责任,事中重视资料收集。在施工过程中,依照事前签订的法律合同,严格开展工程的管理,能够及时进行工程的结算,特别是针对索赔变更的工程项目,一定要重视并抓好它的签证工作,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整的建立档案。最后,提高防范意识,事后重视坏账风险。项目完结后,应重视对还未结算的项目再一次的清理,按照合同条款,依据法律规定加强清理的力度。

(3)构建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针对各个部门职责的不同,一个企业一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且与其配套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响未完施工的开展情况,对整个工程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其一,按照标准化的建造合同准则严格执行各项工作,避免未完施工的潜亏情形;其二,成本核算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成本必须确保它的真实及准确性;其三,由于商务管理工作也能在某种层面上严重影响未完施工,所以必须加强商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五、结语

篇9

一、加强财务管理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1.加强财务管理是保证建筑企业资金充足的关键。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资金就是维持企业运营的血脉,很多工程由于资金流动出现停滞现象而导致企业不能运转,对企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建筑企业由于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会使得大量资金不能按时回账,并通过大量筹资而造成经济压力过大的局面。所以,只有通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手段对企业运行资金进行合理管控,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从而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充足。2.加强财务管理是提升企业经济利益的手段。建筑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以盈利作为最终目的,建筑行业作为一个工程性的行业,在审核一个环节上出现纰漏都很有可能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将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着眼点,根据企业内部调控机制对财务进行合理调控。对于建筑企业而言,通过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在工程价款结算模式上进行创新以及对材料选购、产品定位上做到科学化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存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很多建筑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收支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使得企业财务预算为能做到合理分析,企业经营发展方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源以及资产管理等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严重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一些大型的建筑企业将业务分配给下属企业的同时,并未对其任务完成情况做到实时监控,造成企业任务的完成效率低,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此外,由于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使得企业实际执行情况和预算结果出现显著差别,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延长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时间。2.企业风险防范力度不足。建筑企业在工程经营时,很多企业在开工之前由于未收到项目资金,不得不提前垫付,导致产生大量的应收账款。此外,由于工期时间长,很多企业在工程完工后,不能按时收回资金,这样使得企业通过筹资获得的流动资金不能及时归还,造成企业经济压力过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系数增大。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员工风险警惕意识不强而造成的,这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经营的平稳性。3.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堪忧。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而言,优秀的管理人才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就目前形式而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员,致使企业在具体管理过程那个中存在不足。例如,员工素质水平不高很有可能造成企业出现预算不准确、核算范围小以及信息采集不恰当等现象的发生,甚至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员工还会做出一些违背企业经营规则的事。

三、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1.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建筑企业想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就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治理,将成本预算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此外,企业也要加强员工的管理意识,使员工充分意识到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管理结构进行改进,企业管理细化为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三方面,对企业工程的相关业务做到具体分工,明确不同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其次,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结合国家现行经济政策,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将成本控制、材料采购、产品预算以及资金统筹等规划到管理制度之内,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分析,找到工程的盈亏点,并合理改善。最后,企业可以根据相关制度实行赏罚制度和业务考核,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才能对企业整体进行调控,增强管理力度。2.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建筑企业由于在账款的垫付和回收等环节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大。所以,企业想要平稳的发展,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企业应该设立专属的财务风险评估机构,在工程施工之前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使得企业的筹资压力和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相适应,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此外,企业应该制定风险来临时的应对计划,提前预留一定资金去应对财务风险,以免风险来临时造成企业资金透支的压力,企业工程出现停工等现象发生。与此同时,建筑企业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合同问题,企业应该在合同签订时做到严控把关,仔细分析合同中的每一项内容,避免因合同审批问题给企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3.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筑企业拥有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保障。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才能使员工发挥自身的潜能,为企业提供合理化建议。首先,企业应该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在员工入职前,对员工进行综合考核,选择更加优秀的人任职重要的职位。此外,企业应该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各类考试,诸如注册会计师、会计学在职研究生等,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专属技能,通过实施对员工考试的相关费用进行报销等政策,激发员工的求学积极性。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注重财务员工的实践能力,鼓励员工到现场进行勘查,了解具体的资金流动情况,从而制定更加准确的财务数据。财务人员也应该重视对国家相关财务政策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抓住市场机遇,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使企业稳定的向前发展。4.提高资金运转效率。资金作为建筑企业运营的“血脉”,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的运转效率,才能使企业避免承受因负债过多而造成的资金压力。而处理好资金运转问题的关键就是做好库存处理。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库存控制体系,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库存信息平台,使库存数量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因库存积压而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与材料供应商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保障企业的资金充足。此外,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财务经营状况对价款的结算模式进行创新,加大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账款中赖账、死账等现象发生的概率,设立专门的部门处理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提高企业自身可流动资金的数量,加快资金回笼。总而言之,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已经成为推进建筑企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建筑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由于投资数目大以及回账时间长等特点,致使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抗性风险大大增多,所以,企业应该通过完善管理体系,从每个环节中进行反思,找到制约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因素,并通过在管理理念上融入先进的思想,改善管理现状,保持企业资金畅通,推动企业的平稳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早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占有重要地位。它即体现了企业活动的开始又体现于企业活动的终结,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综合反映,它标志着企业经营的好坏,又体现了企业经营的效果。(一)财务管理活动奠定企业活动的基础企业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等基本经营活动离不开财务管理,在企业正常经营的过程中,大笔的开支和大量资金的流通等经济活动须在财务监督下进行。除此之外,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利润分配都涉及到财务管理,从资本发生的变动、长期短期的投资到运营结果的分配,都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联。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制定活动策划提供基本依据和资料。(二)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心枢纽。财务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职能决定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行为的理性化成为焦点话题。理性的企业行为是以市场规则与市场逻辑为背景,通过经营与财务决策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彰显出来的,它涉及公司治理、决策规则和价值标准等系列决策环境和决策依据,财务管理显然是建立企业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循环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环节综合管理,从而实现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同时基于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制定符合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企业财务制度,通过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利润管理制度等,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调配,进而发挥财务管理在公司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三)财务管理目标决定企业管理的方向发挥企业财务分析来总结和评价企业经营工作,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因此,财务分析要以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财务的各项指标,在时间上、数据上要求及时、准确,以给企业决策人提供正确的、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合理制定下一周期各项计划。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注意各项计划的衔接工作。例如:建筑企业内,建筑材料预算计划与建筑材料财务审核计划的衔接。建筑材料财务审核计划与建筑材料采购计划的衔接等等。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对后续的一系列计划实施造成很大影响。如此,就很难为进行决策、编制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能真正的成为指导和控制经营活动的依据。只有合理制定计划、正确做出财务分析、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11

1.2拖欠施工工程款严重

虽然建筑市场规模扩大,但是往往建设资金有较大缺口。业主拖欠施工工程款和勘察、设计及监理费用问题比较严重。

1.3安全事故频发

由于建筑市场管理比较混乱,监管机构监督不到位,加之施工企业安全措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导致民营建筑企业相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从而造成企业及社会的重大损失。

二、民营建筑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集权的财务组织结构

1.1实施会计全员委派制。由于建筑产品地域分布广泛,不便于总部监督,因此在财务组织上更适于采取集权管理的战略,实施会计人员全员委派制。在这一制度下,总会计师由董事会任命,各分子单位的财务经理由总会计师直接委派,财务经理再直接任免各工程项目的财务负责人员。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可以依法大胆地抵制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而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障,事实证明有关企业经营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企业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因此,整合企业的管理制度非常必要。企业的管理制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如从管理层级看,可分为公司章程、公司治理制度、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和公司作业管理制度四个层次;从制度管理范围看,可分为综合管理制度、部门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从制度管理功能看,可分为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指南、实施细则等。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框架应该以管理层级为主,以管理范围和管理功能为辅进行设计。

1.3将财务管理职能独立出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因其管理范围广,管理内容复杂,通常都作为独立的部门以提高财务管理管理效率。通常,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包括:制定实施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委托审计的规章、制度等;对集团经济活动开展事前、事中审计,最大程度防范风险,化解风险;融资及管理资金,对集团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监督,为企业经营决策提出建议;负责集团及各级控股公司财务、审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对财务委派人员的业务进行管理等。

2.开展有效的资产管理。

2.1成立内部银行,充分发挥资金蓄水池作用。由于建筑企业的工程分布在全国各地,为了施工方便,企业会设立很多银行账户,而每个账户中沉淀的资金如果集中起来数量会很惊人。因此,如果成立企业内部银行,将外部银行结算、信贷、代收、代支等职能引入集团内部,则可在企业内部统一调剂、融通资金的运用,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此外,还可将集中起来的闲散资金进行短期无风险投资,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效益。而且,整合后内部银行,统一结算办法、统一银行账号、统一对外开具发票的整体会计核算,能真实反映各核算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中的往来关系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便于对分、子公司有效监督、考核、控制。

2.2实行资产有偿使用,明确经济责任。建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占用公司大量资产,如房屋、机器设备等,但有些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并不计入各项产品的成本,这会导致虚增利润,同时也使公司承担巨大的风险。如果将各独立核算单位使用的房屋、设备都按一定标准收取资产占用费,则既可以促进下属单位加强资产管理,又能体现谁投资谁获益的利益分配原则,保障集团总公司的应得利益。

篇12

1.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

1.1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内容

经营管理主要是指按照企业经营目标对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进行有效调整的内部管理活动。建筑工程管里主要是指从房屋建筑工程的立项起,经过工程招标、规划、设计、施工等整个过程管理,以保证建筑工程项目高效率、高质量并顺利完成。在进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首先确定企业的精英形式和管理体制;设置管理机构,配备管理工作人员;做好市场调查,掌握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等。然后,再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并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1.2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经营管理体制。只有形成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出经营管理体制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宏观控制。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企业在项目中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能够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状况下,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企业动力,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保障企业能够持续、平稳、快速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下来。

2.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现状

2.1缺乏健全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房屋建筑工程体制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着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在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只有拥有功能齐全的管理机构和执行部门,才能够对建筑工程实现科学地分工,才能够明确职责和权利。目前,不少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缩减施工开支,缺乏健全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如未设立专门的工程管理部门、经营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确等,以上情况都无法保证经营管理的合理进行,还会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造成一定的损害。

2.2缺乏系统的施工单位工程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我国正在逐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力度,并组织相关专家针对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行业规范。但部分工程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单纯的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而对经营管理制度敷衍应付,并没有将它们贯彻落实到实处,导致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制度形式化,无法保障工程经营管理的力度。

2.3缺乏科学的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模式

我国目前建筑行业建筑施工的行业模式是以承包企业为龙头、以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该模式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是由于经营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模式,施工效率偏低,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是由于工程施工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不能实现对施工中人、财、物、机械的统筹管理,最终造成了大量资源被闲置或浪费,难以提升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3.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有效措施

3.1深化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机构的改革

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前提就是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机构的建立。因此,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增强其竞争和效益意识;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对企业管理机构进行科学地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最后,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经营管理责任制

由于房屋建筑项目施工规模大、分项或单项工程多的特点,其对协作性、系统性要求较大,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管理难度。施工单位应当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经营管理责任制,旨在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设计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细化和责任分配,强化用人机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保障施工项目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在我国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现状中虽然存在着工程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以及工程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但是可以通过深化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实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经营管理责任制等措施来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以提升施工单位施工的效率,保障施工质量,从而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建筑行业竞争中保持这良好的发展。

作者:冷超群 黄玉玲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处于快熟发展时期,快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建筑企业要在当前的竞争压力下占领市场,必须采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提升建筑的质量,以获得社会的满意。然而,高质量的建筑材料意味着高质量建筑成本。因此,在这样矛盾中建筑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对建筑材料的管理,通过降低建筑材料的成本去减少整体的建筑成本,企业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建筑企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制定完善的购买计划

一个完善的购买计划提高购买建筑材料的效率,尤其是在建筑施工中,能够协调建筑材料的高质量和低成本之间的关系。因此,事前制定完善的购买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完善的建筑材料购买计划是建筑材料管理工作的基础。完善的购买计划还包括科学的预算,建筑材料的预算管理要符合市场经济。在建筑工程材料的管理中,科学的预算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建筑材料预算出现问题,造成购买材料过多,容易造成材料的积压,由于建筑材料在不断的更新变化,长此以往多余的材料容易被淘汰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科学的预算能够有效的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科学的建筑材料预算在材料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减少了材料的堆积,建筑企业的资金更灵活,所以,科学的材料预算尤为重要。材料的预算方法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的预算方法,在市场经济中,材料预算要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来制定预算方法。当前由于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也加快了速度,材料的价格受市场因素波动较大。在购买建筑材料之前,材料预算人员要要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建筑材料价格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及时充分的了解当前信息,正确的做出材料价格预判,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材料预算的误差在较小的范围内,制定最优的材料购买方案,从而为建筑企业节省成本[1]。

2 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

①在材料购买之前,相关采购人员首先要对材料供应商进行充分的审核,一审材料供应商的材料经营相关手续是否齐全以及材料生产经营商的材料来源是否正规。二审材料生产经营商的企业经营状况。材料供应商的经营状况除了包括生产规模和企业经营文化、理念,还包括了企业业绩和市场口碑的等因素。三审企业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否完善。采购人员要调查企业生产的材料是否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的标准,以及对材料的质量等级进行测评,了解材料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属于哪一档次的材料。②采购人员还要对整个建筑材料行业做深入的调查,了解更为全面、准确、细致的信息。材料质量的差异能够在材料行业中明显的彪现出来,采购人员通过对材料行业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真实的了解不同生产厂家的市场信誉和口碑,从而为选择生产经营商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建筑材料的成本管理

3.1 了解材料市场价格信息

掌握材料市场的价格信息需要采购人员广泛收集、深入调查材料的市场价格。材料价格信息包括建筑材料市场的材料价格和材料生产地的价格。采购人员收集的价格信息必须能够具有代表性,即能够反映材料的真实价格水平。材料价格信息的收集工作内容涉及范围广,且工作量巨大,需要具体的信息系统来计算[2]。

3.2 控制材料的运输成本

材料的运费也是构成材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节省材料运输费用可以很好的降低材料成本,在材料成本管理中要将运输费用纳入材料成本预算中,综合考虑材料的价格、质量、性能以及运输费用这四个因素。在价格、质量、性能基本等同的情况下就近采购。同时尽量做到材料的一次运输,避免多次运输材料而增加了材料的运输费用装卸费用。

3.3 选择正确的采购模式

经过众多的建筑企业材料采购经验,当前企业采购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承建方和监理单位参与下的业主确定材料的价格的采购模式,业主通常采取招标或者进入市场调查两种方式确定材料的价格;②材料由承建方和业主共同采购,共同对材料质量起监督职责,承建方有权力不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3];③在工程结算的阶段,结合材料的购买价格采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式计算。少量的辅材料则执行信息价。采用这三种采购模式可以做到一体化的材料管理效果,减少了承建方和业主之间的摩擦、矛盾。

4 材料存放发放管理

材料购进之后并不会将所有材料都使用,在材料存放期间要加强对材料的管理,防止材料因管理不善而造成材料的损坏或者降低材料的使用年限。因此,材料的存放管理要做到以下两点:

(1)采用标准质量的仓库保管材料。建筑材料要用专门的材料仓库来存放,尤其是如钢材和水泥等建材的存放库房。像这类的建材要注重仓库的防湿性能,如果这类材料存放在空气潮湿甚至能够被雨水淋湿的仓库,钢铁容易被氧化而降低了钢材的性能,而水泥被淋湿则完全不能使用。

(2)对不同的材料做好标记,分门别类存放。建筑工地上的材料种类多,且同一种类的材料也有不同的型号规格。例如钢材在大小上有粗细之分和圆钢和带肋之分,标号高低不一的水泥的使用范围不同,且不能混用。所以,在材料的堆放和使用上,建筑企业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推陈储新的原则,完善材料的发放和存放制度。

5 结 语

从众多的建筑材料管理工作经验来说,要真正的做好材料的质量、价格、存放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落实相关的材料管理制度,才能真正的提高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工作质量。材料管理必须从严控材料的质量管理,协调影响材料成本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完善材料的存放管理,减少材料因存放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这四个方面入手,才能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