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会治理难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治理难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会治理难点

篇1

极端行为,简而言之,就是非同寻常的行为,其行为方式、行为效果往往都完全偏离正常的行为轨道和行为模式,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后果。人不可能一出生就是一个极端的人,即便是极端的人,也不可能一直极端,他总有平和、放松、舒缓的时候,而他极端的力量并非无中生有、无名而起的。它应该根源于极端化行为者自认为的走投无路继而心生绝望。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注定是要与社会发生关系,当这种关系让人感到渺茫、迷惘、绝望,平静的心态就会发生倾斜,人的心态就会在气愤、怒火的倾轧里辗转,时而放下、时而暴起、时而平缓、时而暴激,渐渐从平和升级到暴怒,跃过心头的几重关卡,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从理性走向非理性、从理智走向疯狂、 从平和走向暴戾。

因此,要杜绝极端行为的发生,从微观治理来说,政府部门,尤其是窗口行业,一定要控制好办事者个人的情绪,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事后就后悔”,从医学角度来解释,当人在有激烈的情绪波动时会心跳加快、血液上涌,容易失去平静和理性而采取极端行为。当然,对于那些患有心理疾病,有精神病史者,更要加强治疗、疏导和管控。

杜绝极端行为,要维护每个人的体面和尊严,承认和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存在。对于个人价值,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观点。黑格尔持整体论,认为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在集体中的定位;而青年黑格尔派持个体论,突出个体的价值,认为个体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施蒂那强调唯我主义,我就是价值,是极端利己主义;鲍威尔主张合理利己主义,费尔巴哈认为在于类的特性和价值,认为:个人追求的合理性来源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这就决定了人与社会,两者不可分割,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人的平和来源于人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尊严和体面,如果这些都失去了,人将失去与社会依存的平衡点,进而采取极端,失去世界。

从田园牧歌到风险丛生:风险社会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蛮荒开始,逐步走向奴隶主把守的庄园时代,再走向封建割据的城堡时代,进而走向烟囱林立的工业时代,现在,人类社会已经来到无烟的信息化时代。如果说城堡时代之前还有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生活、平实日子、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幻想,那么,市场经济的到来,将这种田园牧歌的静谧打破,从谦让到竞争,从规矩到无序,从安宁到风险。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风险社会。

首先,风险社会的存在是必然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社会是充满风险的社会。社会矛盾和风险社会如影随从、相伴相随,认为,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就是在社会矛盾的不断产生和不断化解中不断进步的,没有社会矛盾,就没有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社会矛盾在社会层面上的现实表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永动矛盾导致世界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循环往复下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因素不断强化和放大的今天,随着人炸、城市扩张、交通拥堵、生态恶化、空气污染等现实情况的加剧,风险社会更加“步步惊心”。有人说,人类社会就是一部风险不断产生、不断化解、又不断生成、不断排解的连续剧,永无剧终。

其次,风险社会的风险是指既不安全、又未毁灭的状态。以研究风险社会闻名世界的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风险”概念包括八点:一是既不等于毁灭,也不等于安全和责任,而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拟;二是指充满危险的未来,与事实相对,成为影响当前行为的一个参数;三既是对事实也是对价值的陈述,它是二者在数字化道德中的结合;四是可以看作是人为不确定因素中控制与失控;五是在认知中领会到的知识与无知;六是具有全球性,因而它得以在全球与本土时重组;七是知识、潜在冲击和症状之间的差异;八是一个人为的混合世界,失去自然与文化之间的两重性。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在《失控的世界》中概括得很简洁:“风险概念表述的是在安全与毁灭之间一个特定的中间阶段性特征。”

第三,风险社会的风险正在加剧。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名著《风险社会》中说:“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到达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高度。”由于人口膨胀、生态恶化,工业化、市场经济、现代性带来的负效应,以及无节制开发和科学技术(如转基因技术、核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带来的负作用等因素,使风险从个体风险转向社会风险,从局部影响转为全局震撼,从可测损失到不可估量。以《第三次浪潮》闻名的阿尔温·托夫勒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创造出这种手段,能够不仅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地球。从来没有整个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由于人类贪婪或疏忽,整个空间可以突然一夜之间从地球上消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近年来每年发生的可达十余万起,中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第四,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极端行为是风险社会的浓缩化缩影、极端化表现。从贝克对风险概念界定的二、四、八可以看出,个人极端行为也是一种社会风险,是充满危险、与社会相对立、影响较大的不确定行为,具有失去控制、失去理性、丧失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贝克语)的个体混乱性。个人极端行为的丧心病狂是疯狂世界对个体人的映射。个人极端行为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导致大范围的。“京温商城坠亡”事件就差点酿成更大的社会风险。因此,要想防控社会风险,从微观治理而言,一定要从小事着眼,防微杜渐,绝不能掉以轻心。

从危险到保险:风险防控

化解个人极端行为,防范社会风险,有许多防控措施和治理路径。比如: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个人极端行为的危害,新闻报道上要积极引导、避免过分渲染、过度炒作,心理疏导上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等等。从微观治理的角度,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一定要负起责任、扮好角色,真正做到细微入手、防患于未然。

极端行为不可饶恕,但也有个别人是因为感到走投无路、绝望无助,才铤而走险。政府在防控方面,最好的对策就是:让群众有出路、有希望、有帮助,让危险转为保险。

加强对群众小事的关心力度。福柯认为,“治理就是治理事”。每件小事都处理好了,社会自然就治理好了。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治理方面存在着“宏观强、微观弱”的不足。政府在宏观决策、行政动员和整体实施等方面管理能力比较强,但在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服务、管理细节方面意识明显偏弱。中国的行政体制习惯于对上负责,往往缺乏对下负责的意识,使一些群众在办事时被推诿、扯皮,个别群众因感到办事无望进而绝望,才采取极端行为的。因此,政府既要关心国家大事,也要关心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群众小事,切忌动不动就以“维稳”为借口压制群众的正常利益诉求。

要高度重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风险。贫富差距,可怕的不是经济上的差距,可怕的是由于社会不公而导致的整个社会阶层的断裂。中国社科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收入不同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感知中,收入3000元/月以下者认为社会矛盾很严重为14.29%,3000-5000元/月为13.28%,5000-10000元/月为11.79%,10000元/月以上为12.7%。可见,大家都感到社会矛盾突出,收入低者感知更甚。共同富裕,是避免极端行为和社会风险不容回避的主题。

要重视社会改革与经济、行政、文化等改革的配套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社会改革却略显滞后,尤其是在经济总量年年攀升的背景下,对每个公民的社保、医保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却不平衡,一旦一些底层群众失去社保、医保的最低保障,他们将认为失去生活下去的底线和勇气,情急之下,有可能进而选择极端行为,威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要强调职权和责任。治理也是一种管理,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管理就是维护职权和恪守责任。“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他认为管理围绕的核心就是“责任”,在他的管理著作中大谈“责任”,而无一处谈到“权力”,他认为:“权力和职权是两回事。管理当局并没有权力,而只有责任。它需要而且必须有职权来完成其责任——除此之外,决不能多要一点。”因此,德鲁克说,管理当局只有在它进行工作时才有职权,而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权力”。在对待极端行为和社会风险时,为政者更要强调责任和职权,真正负起社会治理的责任来。

要启动“社会安全阀”。社会安全阀是美国冲突论者刘易斯·科塞提出的。他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故亦称社会安全阀制度。政府应该通过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完善调解制度,改变过去单一的上访诉求渠道,妥善处理群众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引导群众自觉按照法律所允许的正常渠道去宣泄不满情绪,防止不满意见过度蓄积,导致社会危机爆发。

要简化群众办事的程序,切忌复杂化和多头管理。《史记》中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也就是说,政令不能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亲近它;政令平和易行,亲近百姓,百姓才能归顺。

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不可能涵盖一切生活实际,因此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原则是必须的,但要杜绝“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念和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事情不是只有“办”和“不办”两个结局,应该多寻找对策和解决方案,不能简单地以“违反原则”为由把群众拒之门外。即便一时办不了,也要加强心理疏导和解释工作,让群众心顺气顺。《淮南子》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意即:治国有常规,以利民为本。政教有常道,以政令畅通为上。假如有利于百姓,不必事事遵循古法;假如能将事情办好,不必事事依照旧制。

还要大力构建“务实、理性、宽容、平和”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素养的精神标识,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避免个人极端行为的发生,并荡涤其带来的负面社会风气,构筑相互理解的价值认同。

篇2

(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变迁

2006年伊始,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这给我国农村原本的治理生态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村干部面临的来自于上级税费征收任务的压力以及预期农业税费提留的激励都不复存在,村民和村干部关系紧张的隐患得以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干部进行农村治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从而导致“难点村”问题凸显。

(二)村落衰败,农村精英不断流失

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城市丰富的工作机会、雄厚的教育资源等因素使得农村人口,特别是其中的精英阶层不断流失,进入城市定居。作为农村的精英阶层,这批人往往有着较强的个人能力,较为现代的思想意识,在村级事务中充当着“积极分子”(贺雪峰,2005)的角色,在村民中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和信任度。随着农村精英阶层的流失,原本“施加”在村干部身上的激励约束机制也随之削弱,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舆论压力减小。2、竞争压力减小。这种压力消失,村干部便会放松在工作方面的努力。

(三)乡镇和村庄合并导致的管理幅度扩大,给“难点村”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随着管理幅度的扩大,基层干部疲于管理的同时,上级部门对于基层干部的指导和约束也会放松。这使得合并后的乡村地区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无为而治”状态,进而导致许多“难点村”问题逐渐凸显。

(四)基层干部激励政策的扭曲

周黎安(2004,2007)在论述我国地方政府的官员晋升机制时认为,中国政府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地方官员的晋升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地方官员为了政治晋升而在经济上互相竞争,形成了政治竞标赛模式。和这种政治竞标赛模式相类似的是,我国乡镇政府在考核基层干部的工作绩效时,往往将考核指标集中于经济发展方面。这导致基层干部在进行村庄管理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只专注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治理和改善。然而,“难点村”的出现多数是由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因素所导致的,这与基层干部的“毕其功于经济发展”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难点村”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二、完善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治理“难点村”

在我国,农村治理一直是困扰基层干部的难题之一。而作为其中的典型,“难点村”的治理难度显得更为艰巨。面对目前不断弱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村基层干部对于“难点村”的治理动力和积极性将会不断消减,而这对于有效解决“难点村”问题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重新焕发村干部的治理激情和动力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立“难点村”治理绩效基金,完善村干部工资结构

根据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2006)的调查,2005年全国各地区村干部的工资水平根据地区发达程度从3000元到1万多元不等。低薄的工资收入使得大部分村干部不得不开辟“副业”,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庄治理中。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可以在有条件的“难点村”地区尝试建立治理绩效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奖励那些在“难点村”治理方面有贡献的村干部,作为他们的绩效工资,从而打破原先僵化的固定工资制度。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考虑上级政府部门拨款、村级集体财产以及村民筹资这三个方面。这样的资金安排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对于“难点村”治理的积极性:作为上级政府部门,为保证绩效工资的合理有效发放,势必会建立健全相关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村级事务的关注和指导力度;而作为出资方之一,由于普通村民在村干部绩效工资的发放上有发言权,因此他们的评价将会对村干部的治理行为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这有利于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存在的“唯上不唯下”的弊病,充分调动基层民众在“难点村”治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通过这样的运行机制,使得上级政府和基层民众对于村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得以有效的建立。

(二)改革基层干部考核指标,实现基层干部激励政策的合理化

针对目前“难点村”问题的现状,我们要逐步完善基层政府对于村庄干部的考核指标,合理弱化经济指标的比重,相应扩大社会、文化等指标的分量,从而正确引导基层干部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干部激励政策,着手村干部的职业前景规划。美国学者Fama(1980)认为,只要存在一个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司的经理为了确立自己在市场上的声誉就会有充分的激励努力工作。这成为后来职业前景理论(Holmstrom,1999)的雏形。这一观点给我国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启示在于,要想充分调动村干部在“难点村”治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就必须为他们设计一个有效的前景规划。在为村干部提供必要的工资激励的同时,还必须给予他们一定晋升发展空间,努力推进村干部的职业化改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推行的优秀村干部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政策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篇3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切实把治理“难点村”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因此,难点村”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各乡镇要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摆上重要案头,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要及时调整空虚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确保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难点村”治理工作的政策指导、布置推动、调研督办和检查验收。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力量对“难点村”治理工作的监督,确保治理工作收到预期效果。

二、掌握重点,周密安排。扎实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

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难点村”专项治理工作要突出抓重点、抓难点。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保证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突破口,以强化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全面推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工作中要尊重农民意愿,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接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治理工作效果的根本依据。

三、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利用多种手段完全整治“难点村”存在问题

篇4

通过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因村制宜,根据“难点村”产生的不同问题、成因等,为每一个村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台账,了解产生难点的症结,倾听村民的呼声,聚思广益,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制定了专项治理方案。各村实行“一村一帐多举措”,“难点村”重在整改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较好的村重在完善提升,从而形成整体推进,切实保证我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1.建立责任机制,强化包村干部力度。实行乡(镇)党委、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村“两委”是“第一执行人”,村民代表是“第一监督人”,村民群众是“第一评价人”的责任机制,同时进一步明确分管领导,负责其辖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保证“难点村”情况稳定,防止其他较好或边缘村转化为“难点村”。

2.全面公开,注重实效。做到了“四规范”,即:规范了公开内容,制定了村务公开目录。规范了公开程序,丰富了公开方式。规范了公开时间,拓展了监督渠道。规范了公开档案,完善了归档资料。

3.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健全了农村“两委”和村民会议制度,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二、城乡低保整治工作情况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我县加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村(居)委会公示栏张贴宣传单、入户宣传等方式,将低保政策宣传到全县各村(居)委会,大大提高了群众对低保政策的知晓率。

(二)加大入户核查力度。为确保保障对象的准确率,今年6月份,我县民政局抽调12人组成3个工作组对全县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入户核查,核查工作为期35天,入户率达100%,通过工作人员入户核查,清理出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三、优抚安置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优抚对象优抚经费的发放和提标工作。定期抚恤补助是国家对优抚对象进行优待的重要手段,我们认真按照规定的标准对三属、残疾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以及参战退役人员发放定期抚恤补助,农村的通过财政惠农一卡通、城镇的通过信用社进行社会化发放。并按文件要求及时进行提标工作。

(二)进一步推进优抚安置工作的透明运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结合新《退役士兵安置条例》,认真做好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确保具体安置方法的延续性,并及时发放各类经济补助金。落实政策,确保稳定。

(三)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抚安置政策和城乡社会救助平台,用好、用活、用足各种政策,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帮助涉军人员解决好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做好涉军人员的稳定工作。

三、民政服务机构安全整治工作

(一)召开各乡(镇)民政部门及福利院、救助站负责人专题会议,强化工作纪律、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日常工作的管理,统一制作管理制度牌,严格落实各类工作制度,确保管理安全有序。

篇5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62-02

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后,为适应培养政治素质高、实战型的公安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教学改革力图实现两个转变,即课堂教学由以前的灌输型向学员参与型转变,教师由以前的“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同时,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在学员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把握教学主体的特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有认真分析招录体制改革后的学生(以下简称“录改生”)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录改生生源较为复杂。从学历层次上看,既有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还有研究生;从来源上看,既有来自部队的退伍军人,又有来自公安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年龄偏大,有一小部分有参加工作的经历,有的学员已经结婚生子。来自部队和地方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能力强,但服从意识、集体意识较弱;来自部队的退伍军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学习意识强,服从意识、集体荣誉感强。录改生生源的复杂性给教师的总体感觉是上好政治理论课的难度较大。

二是录改生普遍具有优越感。因为录改生在招录时就已经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意味着在毕业后没有后顾之忧,普遍存在就业心理上的优越感。一方面,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在学习时没有太大的包袱,能够在放松的环境下积极的思考与学习;但另一方面,这种优越感使个别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精神处于松懈状态,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是录改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录改生思想较为成熟,普遍关心和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思想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当理论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容易产生迷茫甚至消极的心理。尤其是有工作经历的学员在原工作单位受到过不公正待遇,他们的思想容易对其他学员产生不良影响。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首先,以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点,加强录改生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员的忠诚意识,培养他们树立新时期“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勇于奉献”的人民警察精神,激励他们将肩负的历史责任化为前进的动力。其次,剖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式与政策专题讲座,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向学员讲清楚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应对措施,教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消除学员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困惑,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最后,加强廉政教育。公安院校应把录改生廉政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活动营造校园的廉洁氛围,使每位学员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廉洁奉公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公安系统涌现的大批廉洁奉公的楷模激励学员,反面案例警示学员;利用唱廉政歌,观警示片、听廉政报告等宣传廉政知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社团等组织廉政教育活动;等等。

二是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首先,专题讨论法。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师和学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立几大专题。教师将专题进行充分讲解,然后抛出与公安工作结合较密切的问题,供学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科学发展观这一专题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后,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涵和意义进行充分的讲解,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在公安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改善警民关系?由于学员的社会阅历不同,有的当过协警,有的在公安一线实习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讨论,效果非常好。最后,教师点评与总结,使学员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次,案例教学法。选择与公安工作相关的案例,本省或本地区的案例效果更佳。教师要精心选择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正确剖析案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针对学员的特点,可以尝试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进一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三、注重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公安部《关于制定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公安教育的实战性,要突出实践教学。要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在理论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公安院校有统一的认识,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昙花一现的情况较多。因此,要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思政部、学生处分工负责,财务处、车辆管理处、保卫处等部门积极配合的管理协调机制。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党委应细化相关部门的分工,并制定制度落实下去。同时,要建立实践教学动态评估与评价机制,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评价,全面了解实践基地对学员的教育效果如何,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学员需要提高哪些素质,各部门协调过程中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带队教师是否尽到职责等,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下一步的实践教学。

二是配备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具有涉及学员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等特点,因此,配备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些专职实践教学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具体体现在拓宽实践教学基地的能力、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合作的能力、加强学校与各公安机关的交流、组织学员活动能力等方面。

三是经费保障。没有资金的支持,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的车辆、人员食宿等就不能得到保障。公安院校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并派专人管理,切实保障学员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是由“单一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招录体制改革培养公安实战人才的目标确定后,只会教而没有实战经验的“单一型”教师已经不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还要有公安工作的经历,才能顺利完成培养学员的任务。为了弥补“单一型”教师的不足,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走出去”,到基层派出所挂职锻炼或调研,深入公安工作一线,了解公安业务知识,并注意收集公安实践中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公安院校应将教师深入公安一线作为职称考核的准入门槛,督促教师提高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公安院校在充分开发本校教学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聘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官。这些兼职教官来自公安一线,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懂群众心理,会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他们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开展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实现由“单打”向团队建设转变。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授课能力以及学员接受能力等因素强弱的制约,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度较大,但只要教师们能够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优势,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和资源共享制度,总结好的经验,扬弃工作中的不足,依靠集体的力量将教学搞好。

篇6

2.实现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向自觉主动接受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相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实践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他们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相信他们都有巨大的自我教育的发展潜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师要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引导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启发与学生的思考探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建立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这就要求转换大学生的角色位置,把传统教育中的客体变为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学生接受为取向,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经常化,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从而在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加强教师修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建设学生精神家园的圣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通过体现自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修养的全部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由传统教育的“传道解惑授业”转换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动之以情、施之以爱的师表形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风范,会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使他们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把理论修为与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增强高举旗帜、站稳立场的政治意识,认清形势、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表率意识,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创新意识,提高人格力量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2.强化任课教师的准入制度,加大教师职业培训力度。要坚持思想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双重标准,严把“入口关”,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比例,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要建立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分期分批或定期不定期地派送教师参加业务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优化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学位层次,努力形成队伍发展的良性机制;要建立健全外聘专家与专职任课教师有机结合的师资体系,广泛借助社会的优质智力资源,促进校内师资队伍的优化;要加强示范教学和理论研讨,采用以个人备课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备课研讨会,研究教学难点,确定讲授重点,并通过开展教学观摩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建立规范的教师职业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实行职业技能的测评,以评促训,以评促建,评训结合。

三、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与当今时代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坚持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作为切入点;要有的放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占用现实材料去进行循循善诱的据理说明,讲好重点、讲透难点;要始终站在当代社会的前沿,以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正视大学生对社会事物,尤其是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被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积极加强正面引导。

2.改革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寓教于理、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寓教于例。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自,让他们在专题讨论法、主题演讲法、辩论质疑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法等有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和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中,积极思维,独立感悟。

3.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转变为集文字、数据、图表、声音、画面和颜色为一体的生动视觉形象,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感染力和吸引力。而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4.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增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科学地选择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成就,体现多样性和地方特色;要对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有足够的课时、经费投入和后勤保障,保证有条不紊地进行;要重点抓好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的撰写,报告的内容要突出主题,抓住重点,联系实际,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四、从制度上加强领导和管理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

1.从体制和机制上切实解决高校党政领导真正重视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上级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以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教育教学以及领导班子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学校要健全校级领导体制,设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各德育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德育工作委员会,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为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学术活动、国内外参观考察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证,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改变合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合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学成本,但从根本上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和双向交流的教育教学规律,造成的不利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状况应该得到切实改变。

2.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奖励制度。要建立经常化的同行教师听评课交流制度;要组成教学督导组以随时抽查听课形式,检查和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要认真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通过反馈机制督促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改进教学工作;要把督查、评估的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评优、评奖、评职称和年终利益分配挂起钩来。

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研究。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为重点课程、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坚持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研究回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二是深化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本质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和问题的反映。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回答这些重大问题,寻求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答案。三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增强教学工作的现实针对性。

五、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加强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学风、人文风、道德风、教风、管理风、领导风的综合表现。优良的校风能够创设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的学术风范,从而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风气、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能够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启迪和感化作用。优良的校风能够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引领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要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进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紧密结合大学实际和学科特点,精心组织和实施融知识性、学术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精品文化工程,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格调。

篇7

一、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指的是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相符合,并且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一种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政策,是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以及拥有独立产权的一种现代化的制度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的是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建立的,是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下提出的探索,是关于企业的组建、运营以及管理的一种新的制度形式,是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并逐步的走向国际化以及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就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产权不清晰

产权问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难点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实现产权清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很明确,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以所有者的姿态对企业进行干预,这就使得企业缺乏自,很多的国有企业的产权都是出于虚置的状态,长期缺乏管理,从而形成了政府负债、企业负亏的现象,这就使得企业存在产权不明确的弊端。

2.国有企业的运行体制方面存在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运行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国有企业承担的经济职能与政治功能产生混淆,缺乏资本运营的经验,存在很大的问题。

3.企业的内部管理与组织形式方面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然涉及到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组织形式,而企业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经营水平比较低下,在供需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企业的重复以及规模小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措施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要与各方面积极配合,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理顺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首先是要理顺产权关系,尽快的建立法人制,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与重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有企业的产权很明确,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政府是以所有者的姿态对企业进行干预,这就使得企业缺乏自,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改革,而且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首先是要明确产权,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要建立专门的机构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并且法人代表要对企业的出资者承担责任,独立的进行经营,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与要求。

2.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的各种矛盾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在我国国情以及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解决好各类矛盾,从而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多的依赖政府,使得自身的经营能力很差,而且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再加上长期的债务问题,使得企业的资金紧张,因此,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妥善的解决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积极地处理企业的各种债务问题,可以将资金投入改为政府入股,这样可以减少银行的对冲基金,从而减少坏账的产生,也有利于企业进行资产的改革与重组。

3.实行政企分开

积极地实现政府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保证国有企业向着纵深发展的需要。政府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转变职能,主要是通过政府担负起原本由企业担负的社会职能,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使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根据精简、效能以及统一的原则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政企分开,使得企业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4.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要企业建立科学的治理机构,实行企业法人治理制,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校运营。要根据公司制的要求建立企业的治理机制,建立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并且各自之间独立行使自己的职责,同时,还要建立权利制衡机制,从而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同时,还要完善企业的保障制度,解决企业的职工的就业以及保障问题,而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性的工作。同时,还可以加强社会保险的功能,实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结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国企业由政策调整向着产权关系的理顺的方向发展,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分清难点,解决问题,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向着新的历史阶段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质上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结构体系,通过科学的教学体系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实施。”

从问题意识的视角来考虑和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仅要注重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教学要素的转化和优化问题,更要注重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整体优化问题,通过结构转化来实现整体优化。

首先,要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现实问题的案例、素材与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之间各种问题的有机联接与融合。具体来讲,一是要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衔接与融合。思政课教师要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充分了解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与教师的问题有机结合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二是要实现社会中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案例、素材与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之间问题的有机联接与融合。思政课教师要搜集和整理现实社会中重大问题相关的案例、素材等内容,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入思政课教学问题体系之中;三是要处理好教材内容本身的问题化过程。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关键性问题,弄清楚各问题之间的层次设计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科学设置教学问题。

其次,从具体步骤来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问题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三步:第一步,搜集一个个的具体问题。根据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学生提问和采集学生问题等方式搜集学生的问题;第二步,对搜集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第三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使归纳整理出的教学问题联接成一个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联和层次性的教学问题体系。

二、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

有效的教学问题是指,多数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类问题能够有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有效地应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从而使思政课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效果。

在构建思政课教学问题体系的过程中,从教师、学生、现实问题和教材内容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和形成了很多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都真正适合应用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所以,在构建思政课教学问题体系的过程中,思想课教师还要根据具休的实际情况对归纳整理的典型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和聚焦,使其适合应用于思想课的课堂教学。思想课教师在筛选、提炼和聚焦教学问题的时候,要遵循几个基本的标准:普遍性、关键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延伸性、现实性。

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反馈、网上收集或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等方式采集到学生提出的各类“原汁原味”的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性质及学生的思想特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合并和整理之后,最终凝练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教材中的重要观点结合起来,之后,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解答,按照学生喜欢听、容易懂的方式进行深入讲解,为学生释疑解惑。

三、积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积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这既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同时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性和生命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手段。在问题意识导向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不断研究、分析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和情况,并使之有效地融入到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主要是指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社会舆情联系紧密,对学生思想影响较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重要作用的一些重大的社会现实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就要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用理论去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与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引导教育学生深入思考并认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天恩.问道心扉――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三、重点报道好社会各界推进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好的做法。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吕四春蕾班开班典礼”、“省科技大蓬车进校园”、“南城区街道亲子活动”、“南苑社区关爱青少年”、建都新村举办“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未成年人读报活动、市地税局举办“税收宣传进校园”活动、市公安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法制进校园巡回演讲活动、南苑二村社区与南苑小学邀请市公安局人员作“学好法律、预防犯罪,努力争当好学生”为主题的辅导活动,《百姓人家》播出“一个教师的学校”,报道海复镇关工委主任陆鼎新关爱在校生的事迹,《社会关注》播出“陪读现象”,对陪读现象进行深读剖析,《社会关注》播出“职教路在何方?”,呼吁全社会来关心职业教育,等等。

四、重点做好学校综合治理方面的舆论监督报道。如在广播1月9日〈政风行风热线〉中集中对我市网吧整治进行扫描,并就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引导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孩子谁更爱你”,讲述一对夫妇离婚后争夺孩子扶养权的问题,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疯狂的花季”,讲述三个孩子进行抢偷最后进监狱的事情;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我市集中销毁600台赌博机”,等等。通过舆论监督报道,达到以情动人、以理醒人、以法警人。

2009年下半年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报道工作打算

针对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下半年,广电局(台)将按照市总体部署,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做到规定动作求整齐、自选动作求创新,对内宣传重造势、对外宣传求扬名,一如既望地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工作,结合市相关活动组织广播电视打好集中报道战役,新闻、评论、专题、系列、访谈等多体裁宣传,着力营造“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安排如下:

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做好动态、典型、系列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加大对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分别开设专栏,着重报道好全市学校综合治理重点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广泛宣传教育系统各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二、根据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电视《**新闻》节目后,适时打出板块标语,播放宣传片。

篇10

当前,我们的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善机制,整体推进,力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保平安就是谋发展的思想,确立“大综治”的理念,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统筹抓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等各项工作,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整体水平。

一是以点带面,整体推动,深入推进平安建设。要以创建平安单位为总抓手,深入查找和认真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平安创建的整体水平。

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着力解决瓶颈制约。要积极总结和探索治安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找出、找准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和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地开展整治和专项治理。

三是多措并举,构筑网络,不断提高管理实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基础保障设施,提升技术防范水平,逐步建立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的防控网络,实现广时域、多手段、全方位的监督和管控,提升治安防范整体水平。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健全完善长效机制

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创新总体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员,并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每项工作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明确党政主要领导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治安管理工作责任。

篇11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以德治县”与“依法治县”的紧密结合,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着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富民兴纳的宏伟目标营造文明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总体要求

标本兼治,城乡互动,健全机制,全区前列。

(三)总体目标

在20*年度的整治成效的基础上再上台阶,使全县城乡“脏”、“乱”状况基本改变,卫生与秩序明显好转。

二、重点整治内容和区域

(一)重点整治内容

1、整“五脏”:集贸市场脏、街巷院落脏、车站码头脏、饮食摊点脏、公共厕所脏。

2、治“五乱”:乱吐乱扔、乱停乱行、乱倒乱排、乱搭乱建、乱贴乱画。

(二)重点整治区域

1、城区、各乡镇所在地、办公区域、学校和旅游景区、景点;

2、国道、省道和其他重要线路过境的村镇、集镇;

3、国道、省道、主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以及收费站、加油站、生活服务区;

4、汽车站、码头、市场;

5、除以上区域外,其他区域按“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由各乡镇责抓好重点整治。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步骤

(一)主要任务

20*年为“整脏治乱”攻坚年,主要任务是“抓重点,突难点,完善功能”。抓重点:即围绕卫生死角死面、落后单位和容易反弹环节三个重点攻坚,下决心解决背街小巷、社区院落、城郊结合部、集贸市场、公路沿线等重点部位脏乱突出的问题,确保环境卫生进一步好转。突难点:即围绕改陋习这一难点攻坚,下决心解决“五乱”突出的问题,确保市民文明行为进一步好转。完善功能:即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下决心加大公厕、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环卫设施、红绿灯电子装置、绿化美化亮化、广告标牌悬挂、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

(二)工作步骤

分四个阶段进行,即每个季度为一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卫生死角死面、落后单位和容易反弹环节三个重点攻坚,下决心解决背街小巷、社区院落、城郊结合部、集贸市场、公路沿线“两站一区”、村寨等重点部位脏乱突出的问题,确保环境卫生有明显好转。第二阶段:围绕改陋习这一难点攻坚,下决心解决“五乱”突出的问题,确保市民(村民)文明行为进一步好转。第三阶段: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下决心加大公厕、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环卫设施、红绿灯电子装置、绿化美化亮化、广告标牌悬挂、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第四阶段:开展“回头看”,查缺补漏,迎接年底检查评估。

四、职责任务分工

(一)主要职能部门的职责

以下“整脏治乱”主要职能部门除与一般部门一样治理好本部门责任区范围内的“脏”、“乱”现象外,还需完成以下工作:

宣传部门和文明办:负责总体部署和协调工作。

组织部门:将“整脏治乱”工作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将工作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发展改革部门: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落实项目经费。

财政部门:加大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纳入年度预算;保证“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经费的落实,确保整治工作正常运转。

建设部门:加强对城乡、风景旅游区建设规划的审查、指导和实施管理,加大对老城区破损街道的改造力度,年内改造结束一条街道,加强对建筑工地的规范管理。

城管部门:加大对公交车、出租车的监管力度;指导建立健全小区物业管理制度;加强对环境卫生、绿化、亮化及相关设施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卫生(爱卫)部门: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县城)活动,开展公共厕所达标治理活动;搞好饮食行业、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

经贸部门:督促中石化、中石油等部门加强对加油站环境卫生和厕所卫生的管理。

交通部门(包括公路管理局、海事处):加强对公路沿线收费站、生活服务区环境卫生的治理。抓好交通运输秩序整治。督促指导车站、码头等窗口单位卫生与秩序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公安部门(包括交警部门):加强乱停乱行等现象的治理及职权范围内的噪音治理。

旅游部门: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及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与秩序管理,推动这些行业或部门的服务、管理上档次、上水平。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集贸市场、饮食摊点、商业店铺的管理。

质监部门:随时查处各种制假和欺行霸市、坑害消费者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

篇12

3、不断创新是前提。普法工作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普法工作如果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没有创新,就不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在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除为农户送法律书籍外,通过村建法制宣传栏、组培养典型户、户培育明白人,带动普法宣传。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上,2005年组织全乡12个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打印成册,发到各家各户,通过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各村还建立了村务公开、财务审计监督制度,健全了调解组织、规范了调解文书,构筑了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使普法依法治理成为一剂治本的良药。

篇13

1 引言

滑坡治理工程对于防范控制滑坡地质灾害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应认真做好其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质量。通常,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治理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监理进场准备及事前质量控制、事中治理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阶段,下文将分别针对这三个阶段中的施工监理质量控制难点进行论述。

2 监理进场准备及事前质量控制难点

2.1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理机构

要想有效控制施工监理质量,应首先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理机构,通常,一个完成的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应包含项目总监、总监代表、材料质量和试验监理组、排水工程监理组、支挡工程监理组、锚固与注浆工程监理组、护坡工程监理组和综合监理组,各监理组下应分设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保证监理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应明确各监理的职责,实施有效管理(见图1)。

2.2收集整理准确的监理信息

在进行施工监理前,监理单位应踏勘施工现场,认真了解和掌握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分析和预测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分析工程施工设计图中的各项施工设计参数,收集并整理准确的监理信息,全面检核施工质量,并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监理进场后,应依据施工工程的具体特点,准确划分分部分项工程,并规范各类施工及监理表格,从而加快施工自检进度,切实保证施工质量。

2.3考察料场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滑坡质量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工程开工前,监理单位应协助施工单位认真考察料场原材料的质量,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关,从原材料的源头上严格控制施工监理质量。

2.4复核测量放线的正确性

测量放线对施工建筑的质量也起着关键作用,通常,监理单位会抽查施工现场的测量放线工作,理想状态的抽检合格率应达到100%。因而,应对测量放线进行复核,确保测量放线的正确性。

2.5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审批,具体并细化质量目标,完善质量责任终身制,核实质量保证的硬件和软件质量,并进行审批和落实,督促施工单位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3 事中质量控制难点

在制定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程序时,应根据施工工程类型、施工工艺和工序等情况综合考虑加以制定。通常,对于重点工程部位和关键工艺应当实施旁站监理,监理人员对各个工序均进行验收、检查和签证操作。如果是一般施工过程,监理人员可以采取巡视监控的方式,并可根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对施工工厂进行随机抽检,如果在局部发现可疑点,可实施局部破坏性检查。

3.1与施工人员融洽相处

监理方应努力营造与施工人员的融洽关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质量不尽如人意,监理方可以督促并协助施工方组织施工人员参观学习已经竣工的施工工地,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扬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过程中,如果更换施工工人,很容易造成施工质量问题,因而,监理应该密切关注施工工人的变化情况,并及时组织新工人和新班组的技术培训。施工质量也很容易受到施工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而,监理应努力改善施工环境,并做好施工检查工作,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加以改正。此外,还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与业主进行协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严厉惩处恶意质量问题。

3.3建立科学的监理工作流程

监理工作流程对施工监理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实施施工监理前,监理方应认真考察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监理具体情况,研究各施工技术规范,制定出符合规范、操作性强、周密科学的监理工作流程,用以指导施工监理工作。在实际的监理操作过程中,应依据具体的施工环境,灵活调整监理程序,例如遇到大暴雨天气或施工地层特别松散、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应进行基槽开挖报验,这时可将监理程序综合起来,同时进行开挖、验收和砌筑工作,然后补报基槽验收申请程序,从而保证施工工程的安全性,确保施工质量。

3.4监理人员应具备不畏艰险的职业品格

滑坡治理工程是一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工程,因而对施工监理人员也形成了较大的挑战。在滑坡治理施工监理过程中,认证抗滑桩滑带、验收成孔、验收钢筋制安、验收地下排水平硐施工各工序等工作均有着较大的人身安全风险,要求监理人员亲临井下、硐中各工序和部位,进行100%量测、记录、拍照等验收工作,如果验收工作不合格,返工需要再次验收,监理人员也必须亲自进行二次验收,因而要求监理人员应具备不畏艰险的职业品格,沉着应对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3.5合理收取监理费用

由于监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监理人员应当收取足够的监理费用。当前,我国很多地质灾害质量工程支付监理工程师的酬劳均较低。如果监理费用不合理,很难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以提高监理人员克服艰险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监理工作质量。因而,合理收取监理费用有利于提高监理质量。

4 事后质量控制难点

4.1督促进行竣工质量现场评定及资料整理

施工监理工作完成后,监理方应督促施工方进行单位、单项工程竣工质量验收申请,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验收,客观公正评定工程质量。一般而言,监理往往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事中质量控制行为,不能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这也正是工程竣工现场质量评定的难点所在。此外,质量评定的难点还在于监理的耐心和责任心。对于监理方而言,为了更好地控制施工监理质量,监理工程师应客观评定各分部分项工程,严格按照有关质量评定标准逐项、逐页检查施工方的各项自建成果和竣工施工资料,勇于承担责任,发现不合格之处,应及时果断组织返工。

4.2合理处理质量缺陷

监理方应督促施工方建立质量缺陷的现场处理方案,并落实自检和互捡工作。工程竣工后,监理方应及时赶赴施工现场,认真检查竣工砌体是否存在变形或裂缝现象,发现不合格之处,应及时让留守工人返工。通常,施工单位不愿意修补因暴雨等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已完工工程的局部受损,此时,监理应立即上报业主,与业主协商事后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并进行落实,防止质量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4.3督促进行施工监测及效果监测

通常,在工程竣工与上级部门竣工验收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施工方项目部通常都会撤离施工现场,因而,很容易忽视施工监测。监理方应定时督促施工方进行施工监测,确保施工方按照专业的监测频度和手段进行监测,并及时查验监测月报(旬报)和阶段性监测总结报告,当发现较大的变形量时,应及时上报于业主。此外,还应督促施工根据灾害体和治理工程建筑体的特点,按照合理的监测频度和手段进行效果监测。工程竣工验收后的效果监测对于监测灾害体治理的设计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因而,监理方应确保监测质量的准确性和监测结论的客观性,从而客观评定工程终验质量,保证质量工程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4严格审核试验资料

施工过程中的部分试验资料,如桩芯无损检测、试验室试块等,试验结果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后才出来,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方及时上报试验资料,并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不合格之处,应进行破坏性抽检,并让施工方进行返工,直至合格为止。

4.5汇总复核工程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