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健康教育方法
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手段,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个体化指导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肺结核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常用药物、自我监测血压等知识教育,在教育中注重家庭成员特别女性家属的教育,因为女性的知识行为对家属的行为更有影响。动员家庭成员与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做好病人持续督导工作。结合肺结核日和糖尿病日等健康节日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医院可以定期举办肺结核讲座,组织病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经验。
由于肺结核患者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文化层次、地位、职业、年龄都各不相同,自然对于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的不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不能采用统一的健康教育方式,应该做到因人施教。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快、求知欲强、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应该增加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内容,对于那些文化层次低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该做到通俗易懂、突出重点,采取书面教育+口头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还应该耐心地为患者反复指导、检查、提问。对于那些重视程度不够和记忆力较差的患者,应该抓住重点,反复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和记忆力。
肺结核患者在患病后至基本恢复这段时间由于疼痛、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很大,致使病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有的很快出现焦虑症状,甚至发展为悲观、消沉。护士要多与患者进行治疗性沟通,从而减轻操作带给患者的疼痛和痛苦。平时经常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多与患者接触,亲切友善的对待患者,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多给患者以鼓励表扬或抚慰,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消除患者的恐惧,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乐于接受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2健康教育成果
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能讲述结核病的基本知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合理正规治疗。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病情;同时也将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面向了健康人群,改善了医患关系。总之,健康教育贯穿于肺结核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肺结核病人对医生的服从性,到达正确、规律全程用药,减少复发难治情况的发生。
3讨论
结核菌不像许多细菌有内毒素,外毒素,不存在能防止吞噬作用的荚膜,以及与致病能力相关联的细胞外侵袭性酶类。其毒力基础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其菌体的成分有关。其他类脂质如硫脂质也与结核菌的毒力有关,它不仅增加了索状因子的毒性,且抑制溶酶体――吞噬体的融合,促进结核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繁殖。磷脂能够刺激机体内单核细胞的增殖、类上皮细胞化、朗汉斯巨细胞的形成。蜡质D是分枝菌酸阿糖阗乳聚糖和粘肽相结合的复合物,具有佐剂活性,刺激机体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对结核性干酪病灶的液化、坏死、溶解和空洞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除了以上类脂质成分外,多糖类物质是结核菌细胞中的重要组成物质,多糖类物质在和其他物质共存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对机体的生物学活性效应。多糖是结核菌菌体完全抗原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佐剂活性作用,能对机体引起嗜中性多核白细胞的化学性趋向反应。结核菌的菌体蛋白是以结合形式存在于菌细胞内,是完全抗原,参与机体对结核菌素的反应。宿主的免疫机制亦是抑制细菌增殖的重要因素,免疫损害便可引起受抑制结核菌的重新活动和增殖,大量结核菌从液化干酪灶释放形成播散。
参考文献
[1]张永青,黄明豪,许卫国,沈孝兵,李小宁,吴蔚,陆伟.参与式方法对农村居民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05).
[2]傅颖梅,傅晓凤.系统化健康教育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4).
[3]钟涛,朱闵敏,王健,黄,张立民,卢俊江,吴国华.深圳市南山区不同人群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宣教效果评估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12).
[4]丛晓娜,唐万琴,罗鹏飞,曹尚,罗丹艺,陈宏,李伟,卫平民.结核病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苏北农村小学生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04).
[5]汪金平.农村肺结核病人治疗前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3).
[6]汪矗,周虹媛.健康教育在肺结核防治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9).
[7]刘玉美,陶曙,宋涛,高翠南.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健康教育[J].现代医院,2008(07).
篇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手段,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同时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以宣传和传播,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培育大学生正确、科学、统一的政治观念、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1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这样的人愿意与人交往,而且能用尊重、宽容、理解和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具备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即使在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心理健康的人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建立新的友谊和新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情况是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最直接的反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我们可以这样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保证学生在知、情、义、行等方面处于一种心理健康状态,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正常的智力,培养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等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日益纷繁复杂,我们面临的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会多多少少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国内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将近 2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有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基于这种现状,高校有必要对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健全其个性和品格,同时防患于未然,使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优秀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90后,我们这一代人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家长就倾注了太多的爱与太多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从理论上教育,更应该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来疏导、教育学生。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采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更能从心理上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动态,并针对问题症结,有效疏通学生打开心结,引导其主动思考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清除障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可以使教育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及时准确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心理疏导也可以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能落到实处,起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思想症结、心理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渐运用心理疏导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方法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找出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障碍。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良好的人格是正确世界观、健康心理素质及个人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发展自己,完善自我的根本,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育人目标首先就要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对心理素质差、有思想障碍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完善人格,提升德育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这要求学校要提高思政辅导教师素质,扩大具备心理学知识教师的队伍。造就一支具备综合素质高,熟悉心理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要注重对心理疏导师资的培养和补充,要逐渐建立以专业心理疏导教师为主,其它学科教师疏导为辅,专兼互补、相对稳定且素质较高的心理疏导教师队伍。
篇3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生理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还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心理承爱能力不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能从容面对,所以就表现出迷茫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不安心理、怨恨或逆反等心理情绪。这样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现阶段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心理健康状况差,出现诸多心理障碍如强迫、焦虑、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等;其次,大多数学生有情绪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心理障碍使得退学、休学的比例升高。
高职生除了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外,因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高中时的学习主要是在外部压力的严格控制下,为考重点大学而学习,他们如今来到大学,为未来的长远目标学习不适应,缺乏把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的能力。他们刚刚摆脱了高考的烦恼,又陷入了目标迷失带来的心理困惑。在学习方式上,高职院校讲究自觉性和灵活性,对那些已经适应了高中老师强加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较难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从哪学起,甚至产生了“混”文凭的想法。
2.对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快,希望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然而他们的社会成熟度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最终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常常为此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3.就业需要突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是要增强岗位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就是为了能顺利就业。所以,在许多学生的发展目标中,就业是首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的相对激烈,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还未稳定,他们面对“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才能就业”等问题存在着许多困惑,出现一种面对就业挑战的焦虑感。
4.成就事业的信心不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无兴趣;有部分学生对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理解不透彻,简单地认为自己以后出去工作就是做一名工人,只要混个及格混个文凭就行了;还有部分同学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内容认识不深刻,认定自己以后就那么回事,一个专科生没有什么大出息,所以不想去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因素,有些学生失去积极进取精神,对自我价值没有定好位。特别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高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在紧张和不安、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情感为重原则
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矛盾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沟通、疏导,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受伤的心灵得不到抚慰。教育是一种感动人心灵的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无私的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真诚的信任和接受,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变化,看到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要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2.实效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制订措施,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那样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使心理素质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手,切实有效地实施和开展。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要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另外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针对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每个学生因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不同,其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具体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实施个别教育。特别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谈心聊天,单独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障碍的学生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保证其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转变思想、重塑个性的作用。通过针对性原则的心理教育,最终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各自的才智,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
1.开设专门的心理培训课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心理培训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临课堂。心理老师、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感情细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都可担任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培训,特别是通过校内专业的心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随时讲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做心理素质教育报告,让学生从理论上高度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和跟踪档案
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主要是以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定期、经常性出现的学生,学校除用现有的专门的心理服务咨询室服务外,必须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同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治疗与跟踪观察。
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登记的内容要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资料,入学时和历次体检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性格、情绪表现以及平时的学业成绩、个人表现、奖励等资料,辅导员、家长、同学对其的了解及对其简要的客观分析和提供的学生人格分析记录(日常言行、作文、周记)等等。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3.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个人电脑己十分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让教师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即时心理辅导成为现实;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中,便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和困惑倾诉出来,也方便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4.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名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担当起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职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有错时,老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及老师的希望,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把教与学这个过程上升到十分和谐美好的境界,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坚持成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并在自我肯定中树立自尊和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要坚持正确的学生教育观,少点名批评和指责,多用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再一个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也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上多下工夫,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篇4
1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可提高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免疫原或抗体通过适当的途径有计划地接种于人体,使之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但是预防接种的意义和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理并非每个家长都了解,必须通过在计免门诊的各种健康教育才达到目的。
目前,在城市的居民中,家长已普遍接受了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所以城市居民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均>98%,有力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是城市的发展带来物品大流通、人口大流动,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局限,认识不到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要性,所以对预防接种不重视,从而带来了各种相关传染病呈上升的势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计免门诊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每年“4.25全国儿童接种宣传日;全国强化免疫日;通过本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地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和计划免疫的各种程序;并为居民开通计划免疫健康咨询热线,达到控制传染病乃至最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2 对接种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各种疫苗对人体来讲都是异物,它刺激机体后,会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这些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也不会有后遗症。但也有极个别的严重的偶合反应或疫苗引起的机体反应。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有必要将这些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原因向家长阐明,减少家长的焦虑、疑惑不安的情绪。并把禁忌证、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一般的处理方法印在宣传单上,散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禁忌证的范围,可减少疫苗接种的偶合反应,防止加重病情。在宣传后,许多家长针对儿童接种后出现的红、肿、热、痛以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等现象不再惊慌失措,不再滥用抗生素,避免了影响疫苗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防止计免门诊接种医生出现接种差错事故
疫苗接种不仅有途径上的差异,而且对接种部位、针头的大小、接种时进针的角度、深浅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白百破三联疫苗如果在接种时疫苗不摇匀或部位太浅就易形成无菌性化脓感染;卡介苗疫苗如果在接种时误注入皮下或肌肉,可能会引起接种者局部脓肿、淋巴结肿大等一般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局部寒性溃疡以及全身反应等。这些 例子说明在操作上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接种事故,增加儿童的痛苦,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计免门诊的接种医生作为预防接种的执行人,除在上岗前进行各项业务培训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医生给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时刻注意在操作时要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防止出现疫苗的误种、漏种和错种等,以减少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
4 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健康教育的保证措施
4.1 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门诊大厅常设疫苗预防接种一览表,配备电视机、DVD光碟,走廊过道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并结合疾病流行的季节性宣传传染病防病知识,以强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宣传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适应各层次家长的需要。如冬春季麻疹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护理方法;夏秋季手足口病的特征和防病知识;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处理原则;乙型肝炎患者阻断母婴传播的方法等。
4.2 将《传染病的防治》《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与疫苗知识问答等书籍置于留观室,家长们可以按需阅读,以了解我国的预防接种制度和疫苗种类及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播放免疫接种宣传片。
5 建议
篇5
健康教育;老年人;可摘义齿;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并提前进入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及器官功能的减退,牙齿缺失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不仅影响咀嚼功能的正常发挥,久而久之会导致消化系统的一系列问题,出现营养不良及吸收障碍,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佩戴可摘义齿,可修复牙列缺失,恢复嚼功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可摘义齿具有适应范围广,磨除牙体组织少,摘戴方便,易于清洁和价格较低等优点,目前是老年牙缺失者首选的牙齿修复方法[1]。对已接受治疗的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正确的义齿清洁方式,对可摘义齿戴用者具有重要意义。不正确的义齿护理,不仅达不到义齿修复的目的,还会引起许多口腔疾病的并发症,如义齿性口炎、牙周病、牙龈炎等。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身保持口腔健康[2]。现实生活中老年义齿戴用者缺乏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不知道义齿清洁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如何保持口腔卫生,维护口腔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老年人可摘义齿戴用者进行几方面的健康教育,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科2015年5月~2016年4月接诊需佩戴可摘义齿的老年人共126例,包括生活不能自理10例,年龄65~80岁。其中男性7例,女性55例。
1.2结果
126例老年戴用可摘义齿者普遍缺乏口腔健康知识,经统计,68%(86例)者不戴义齿时不知道将义齿浸泡在冷水中,42%(53例)者吃完饭后不漱口,46%(58例)者将义齿放入口中后咬着安放,60%(76例)者睡前忘记摘下义齿等。健康教育后老年人对义齿护理知识明显提高,比例超过健康教育前,改变了不良习惯。总之,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义齿护理知识,改善了护理行为。
2方法
2.1佩戴前健康教育
2.1.1
关心安慰患者
医院首先提供整洁、明亮、舒适、安全的环境,创造开放式的谈话场所。患者来就诊时,护士热情接待,根据不同患者产生的应急反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里护理,以亲切的语言,真诚的关怀,恰如其分的解释取得患者的信任,鼓励和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焦虑及恐惧心里,了解患者病情,询问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了解有无治疗禁忌证,并给患者漱口以清洁口腔。
2.1.2取得患者配合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局部义齿戴入的步骤及治疗时间、预后、并发症、治疗费用;告知佩戴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对于听力下降及反应迟钝的老年人应反复交代。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要用口呼吸,避免误吞,如有不适则举手示意,不能随意讲话及转动身体,以防导致口腔软组织意外损伤。
2.2佩戴后健康教育
2.2.1义齿取戴方法
指导患者正确取戴义齿,不宜强力摘戴。安装义齿时注意好金属翼环和套用翼环的牙齿,双手左右平衡放入口中,不能将义齿放入口中后咬着安放,不宜用舌将义齿顶出,防止损伤自己原有的牙齿、口腔组织或损坏义齿。初戴义齿如有疼痛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修改;在修改前不能耐受的疼痛,应摘下义齿放入冷的清水中浸泡,不要干置,待来医院前1~2h戴上义齿以便准确查明原因,得到正确修改。切忌忍耐戴用,以免压伤牙槽粘膜或损伤牙周支持组织。
2.2.2义齿的处理
告知患者饭后及睡前应将义齿取下即时清洗。可摘局部义齿与牙龈和粘膜之间有间隙存在,进食后可有食物残屑存留,每次进食后应取出清洗漱口,以维护口腔组织的健康。夜间睡眠也不宜戴活动性义齿,以免造成误吞,同时可缓解牙槽骨压力。义齿清洗时在流水中用普通牙刷清洗干净,再浸泡于冷的清水中,禁止浸泡在热水或酒精等有机溶剂中,以免造成义齿基托树脂老化而影响使用寿命。义齿磨光面用软毛刷轻轻刷洗,组织面由于较粗糙可用硬毛刷仔细清洗。对口腔无病变及损伤者告知经常戴用义齿,以防余留牙位置改变或牙槽骨吸收变形而导致义齿摘戴困难,甚至无法戴入。
2.2.3加强口腔卫生
老年人佩戴的义齿和余留牙之间会产生新的滞留区,进食后可有食物残屑存留,同时减弱了唾液冲洗或缓冲作用,利于细菌附着,加之老年人口腔自洁能力和抵抗力下降,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义齿性口炎、牙周病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3]。应告知患者每次进食后及时取出清洗、漱口,以维护口腔组织健康。
2.2.4饮食指导
初戴义齿应先吃软的小块食物,尽量少用前牙切咬大块食物,根据情况逐渐增加食物硬度,最好不吃较硬的食物,适应以后也不要吃坚硬食物,以免弄坏义齿。
2.2.5不适复诊
初戴义齿时口内会有异物感,语言不清晰,恶心,唾液增多,咀嚼功能差,一般1~2周后即可缓解。若余留牙和粘膜的疼痛、义齿松动、摘戴困难、咬颊舌、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不适,或义齿损坏等应及时就医检查、调改和修理,不要自己修改义齿。正常半年到医院复诊1次义齿,即便活动义齿没有出现问题,也应该五年左右到医院更换一次。
3讨论
可摘义齿体积大,带入口腔后影响牙齿的自洁能力,降低口内生存环境,同时义齿周围容易滞留食物,促进细菌繁殖,导致佩戴可摘义齿老年人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加之老年人自理能力减退,反应迟钝,科学保健观念淡漠,认为老年人不需要口腔保健。因此,需要护士充满人性化的关怀,向老年人讲解相关口腔疾病和防治的保健知识[4]。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的口腔保健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义齿护理知识,改善了义齿护理行为,达到良好的义齿卫生状况,培养了老年人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崇锦.口腔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71-638.
[2]贾晓青.健康教育在口腔科门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52):144-145.
篇6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篇7
(正文)我国的教育家姚本先曾说过:“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保密性都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应该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胜”又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开展应遵循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来开展,同时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尤其注重结合心理进行展开教育教学,身为教师掌握好教育的艺术,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其良好的性格,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一、中学生的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封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2、压力过大。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
3、未经挫折。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从未有过挫折。平时看上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
4、被动地位。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二、找出症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1、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与合作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如:新生入校一周内,召开集体谈心会,让学生逐一自我介绍,达到使师生、同学之间在互相认识姓名、外貌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的目的。平时引导学生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
2、化压力为动力
如今,初中学生背负着来自多方的压力:社会评价的压力、老师教育的压力、家长期望值较高的压力以及自我施加的压力。重压之下,考生的心理负担让人担忧,家长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心理医师建议,考生应学会调节自身心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如学生可经常进行自我比较,通过比较获得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信心。同时学生和家长的心态都要放松,淡化高分论成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社会对有一技之长的技校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大学生。
3、从失败到成功或者从成功到失败互相转换的情感体验
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也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初中的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肯学,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加之部分老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51-01
当今的小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家庭不和、长辈溺爱、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小学生在与人沟通、待人接物方而存在障碍,在学习、情绪、意志、个性、习惯等方而出现问题,成为心理问题学生。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构建绿色的语文课堂,绿化我们的校园,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又一新课题。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课堂呢?我想,绿色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一、关爱学生,让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爱心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教师要以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语文课堂环境,让学生把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语文学科强调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或是轻轻握着充满着忧伤的孩子的手,孩子一生的不畏风雨的力量也许就从此生根发芽。小学生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能迅速发现老师对他的爱,获得一种父母般的认同感,由此产生发白内心的安全感,消除对外界的恐惧、敌意或破坏欲。
语文教学内涵丰富,新一轮课改提倡以人为本,老师们,让我们真心地去关爱学生吧,在语文课堂上,给他们尊重,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快乐,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中,以事喻理,以情动人,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让他们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二、赏识学生,让学生的天性自然地流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做个好孩子。这是一种真善美的情感――渴望赏识。在语文课堂上尽力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赏识,让孩子从赏识中得到暗示:努力吧!“善”的向往终将使你成为一个好学生!课堂上,教师弯下腰来,蹲下身去,让赏识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爱怜的抚摸流淌在每个学生的脸上、心上,慷慨地给予每个学生做“优秀”的可能,这样,他们一定会在身心舒展的状态下快乐地成长。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无拘无束,天性自然流露,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更有可能被激活。
对学生的赏识,甚至对学生的缺点(顽皮好动、故意答错、乱答问题、内向懦弱等)进行赏识,从正而在课堂教学中肯定学生行为中合理的一而,可以使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将增强了他的自信,使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会作出合理的举动。我想这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唤醒。多一些赏识教育,再多一句关爱的话,多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己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期真正做到平等互动,心灵对话。
三、平等互动,和学生一同成长、放飞心灵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语文课堂上,小学生们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齐齐……这样的画而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会让人的心理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天性活泼的小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理会健康吗?
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答案人人知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却不是人人如此。改造我们的语文课堂吧: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个教师都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像快乐的“音符”,在课堂上欢蹦乱跳,弹奏着知识的蛩音,展现着生命的对话,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篇9
2 明确患者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患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达到知、信、行。知,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护理要点。信,护士要丰富的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让患者感到护士可信,并形成一种实行的信念。知识一旦变成信念,就只配着人的行动。行,利用护士的影响力指导患者,患者将护士交给的知识付诸于行动。患者教育的作用可以减低患者的焦虑状态,患者住院都有陌生紧张的心理,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谜底。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许多护理活动是需要护士与患者共同完成的,因此护理活动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帮助患者去做,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很多患者患病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一旦病情稍好转就认为痊愈了,就不注意休息,不接受治疗,造成病情复发,甚至引起其它并发症。因此护士要针对疾病的特点,讲明按时接受治疗的重要性及各种注意事项,以避免疾病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3 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指导内容
心理疾病可以转化为躯体疾病和精神方面的病,向患者讲解健康心理内容,可以纠正不良的个性。根据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定义,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五个方面:环境适应能力强;社会交往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忍耐力;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3];具有一定的健康能力。心理健康与否,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情绪、世界观、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坚强、稳定、外相心理特征的人,不易患精神方面及其它方面的疾病,而敏感、脆弱、内向心理特征的人易患精神方面及其他方面的疾病,这对疾病的恢复、患者对治疗、护理能否积极配合以及能否发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都是不利的。
4 合理采用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形式
护士首先要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情况,评估患者健康知识、问题。对其健康知识不足,进行有的放 的教育与指导。教育方法可采用语言教育、宣传科普知识、示范教育等,以求达到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有关知识有所了解。语言教育是最直接、最简洁、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语言教育较少受文化的影响,对文化层次低的患者,更适合语言教育。因此,护士要掌握交流技巧,随机进行教育,宣传材料科根据不同疾病特点编写、绘制一些宣传卡、手册、板报等,使患者随时接受教育,护士还可以向患者做演示,如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有效地咳嗽方法,以及某些特殊的锻炼等,并演示正确的姿势,要求患者训练2~3次/d和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感的处理与预防。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体护理活动之中。教育方法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形式,在实施健康中要强化患者进行教育的意识,提高护士理论水平,对患者的教育做到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中学生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力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但心理仍处于未成熟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反思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要确实去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双方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双方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基本点,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使这种结合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要一致,两者要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建立起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沟通平台。要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并提供形式丰富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一部分差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有的态度和看法。
篇1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9~2010年入住我科糖尿病患者96例,男51例,女45例,年龄23~76岁,均按WHO诊断标准确诊,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7例。
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一般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一般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PDCA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根据药物治疗作用与稳定程度确定以6个月为控制周期进行。
制定计划(P):确定干预因素为认知、心理、行为三个方面。
执行(D):
(1)开展认知、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预:①认知干预: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使患者了解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将相关内容编制成册发放给患者,使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有正确的认识。②心理干预:采用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③行为干预:责任护士负责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强调坚持药物治疗与疾病控制的利害关系;要求家属关注患者的生活及血糖水平,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监测中。
(2)进行药物治疗监督与指导:告知患者应在医生的协助和指导下用药,不可擅自改药、停药。指导患者掌握用药时间、剂量、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客观地向患者介绍疾病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进行思想开导和精神安慰,稳定其情绪,使其认识到糖尿病虽然目前是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但同时又是可防可治的[2],消除其精神压力,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4)做好出院用药指导及随访:在患者出院前要强调服药的意义、减量的方法、不依从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建立护患随访卡,以便患者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及时获得指导。督促患者坚持正规、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检查(C):
(1)检查内容:①服药依从性。采用Morisky-Green测评表用4个问题评价确定患者服药依从性。②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测试。调查分两次进行,首次调查在患者入院后2~3天进行,再次调查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后进行。
(2)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①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满分为10分,评分标准是每一项完全回答正确得1分,部分正确得0.5分,不正确得0分。得分6.0分为优良,5.0分为不合格。②服药依从性根据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评定标准[3]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③复发的界定标准。患者经应用降糖药物系统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血糖控制良好3个月后,其原有症状重现或明显加重,血糖升高,需要重新住院治疗者定为复发。
改进(A):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结 果
两组DM相关知识得分比较,见表1。
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比较,见表2。
两组复况比较,见表3。
讨 论
利用PDCA循环进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复发率,使患者能够很好的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药物知识及预防知识,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长期规律用药的目的、意义和遵守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特别是出院后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的意义,使患者懂得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不依从行为的后果,而自觉按时按量服药[4];并且能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治疗、转归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调动患者加强健康保健的积极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遵医积极性,为实现行为的改变,提高治疗的疗效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1018.
2 何品雅,徐国琴.浅谈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4):368.
3 李荣琴.定期门诊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康复的影响.护理管理杂志,2006,6(11):1-3.
4 郝魁,宋继兰.护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6(24):5-7.
篇12
由于患者主观感受疾病的危害越高时,采取遵医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护士要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态度和信念,清楚患者的想法和影响病人治疗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到治疗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遵医服药的重要性,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依从性。
1.1 我行我素、满不在乎型。存在此种想法的病人多数年纪较轻,平均年龄在三十五岁左右,平素身体健康,症状较轻微,不影响生活娱乐。认为医护人员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对服药控制血压及疾病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此种病人潜在的危险更大,极易发生心、脑、肾等多种脏器的并发症。对这种病人要讲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对健康的危害,引起病人的足够重视。年轻病人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较好,可以向他们详细讲解心脏血管的解剖生理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使病人迅速改变观念,主动接受治疗。
1.2 自暴自弃、精神颓废型。平素身体健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得了这种终身性疾病,认为自己的一生没指望了,整天唉声叹气,郁郁寡欢,对治疗预防不积极。此时要提醒他们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介绍病愈病例,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感受,使他们对治疗、预后充满信心。
1.3 焦虑恐惧型。病人过于注意自身疾病,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每天小心翼翼,这类病人多数在四十五岁左右,身兼多重角色,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对这类病人,首先要做好亲属的思想工作,请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开导病人,使他们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介绍经过按时服药、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压控制理想的病人,通过真实病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工作狂型。这类病人多是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的身体满不在乎,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休息,经常忘记吃药。对这类病人要指导亲属督促其吃药、休息,反复讲解,实例举证,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可以更多更好的工作。这些病人多数在领导岗位,要注意教育方式、语气、态度等,做到既达到教育目的又提高护理满意度。
2 根据患者生活情况和个性化的原则,寻求对患者最佳的药物和剂量,医护合作,共同加强用药指导
中青年患者大都有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在服药过程中常自我诊断,当情况好转时就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样会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有时甚至会增加抗药性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故医护人员应通俗、简明、肯定的说明各个药物的服用时间、用法、用量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的停止时间等,要告知患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检测血压的情况下,切勿擅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3 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使病人乐于接受。
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平和心境,避免生气,激动和过于劳累。做好健康教育,要同时调动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正确理解治疗方案,打消顾虑,并取得家属配合,支持和监督患者依存性接受治疗,同时要告知患者和家属不能随意听信广告、宣传和一些所谓新药,避免服药后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生活起居和各种功能训练,帮患者谨遵医嘱规范性用药,达到各种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限,保证院外中青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全程教育模式
由于高血压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过程,健康教育要延续到病人的生命全过程。所以医护人员必须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入院时要帮助患者熟悉环境,稳定情绪,是他们有安全感、信任感,从而建立平等、朋友般的护患关系,并留下病人的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为预防联系不到病人,还要留下联系人的详细地址、电话,出院时给予详细的书面指导,出院后定期电话指导,必要时家访,可定于出院后一,三,六个月,以后每半年一次,解答患者出院后出现的问题,定期询问服药和血压控制的情况。这样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增加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扩大了医院的知名度。
服药依从性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2]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认识和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不应过分强调患者如何去做,而应重视通过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关系调动病人的主动性,最终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之,通过对出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的分析,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存性,从而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篇13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科与2012年10月12日收治肺结核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0岁,因咳嗽,咳痰伴发热一周为主诉,与2012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与一周前无名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咯白色泡沫痰,伴发热,口服感冒药后症状无缓解,随后症状频繁发作,并半夜盗汗症状,感乏力,全身不适,既往健康,入院查体;体温 38.2℃,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湿罗音,余(-),辅助检查:血常规 WBC 6.4×109/L、RBC 5.2×1012/L、HGB 12g/L、PLT 150×109/L、ESR 36/L,PPD(+),胸片:双肺纹理增粗,双下肺可见活动性病灶,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呼吸道隔离,支持对症处理,症状缓解后出院,嘱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院每年收治肺结核病人约20-30人左右,收治的患者都生活于高原少数民族结核高发区,因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条件差、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差,长期与结核患者同住,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做好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很大的重要性。现对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的综述如下:
1 肺结核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
1.1 健康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转变的手段。肺结核的低发现率一直被认为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由于我州地处偏远的高原山区,气候恶劣、缺氧、寒冷,昼夜温差大;农牧民生活条件差,多为群居,也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所以健康教育很重要。
1.2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有症状而没有去就诊的肺结核可疑患者当中,55.4%的人是因为自己不在乎。群众对肺结核知识的不了解和对肺结核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结核病患者的就诊和治疗。
1.3 根据调查,很多结核患者缺乏结核病相关知识,对结核病的严重性不了解,以致自行停药、中断治疗,从而产生并发症。
2 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在制定健康教育标准计划及内容时,根据患者预防期、治疗期等,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及掌握程度实施集中授课、个别讲解、发放结核防治手册、保健知识手册等。
2.1 口头宣教: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对在院患者主要将最基本的、需要掌握的结核病知识在查房、治疗时给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对院外的群众,要进行下乡活动,挨家挨户进行宣教,主要将结核病的防治、日常隔离及护理进行讲解,从而指导患者及家属行为,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针对性强。
2.2 知识讲座: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及其院外群众进行直接交谈及定期召开讲座,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难题。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2.3 书面教育:由于我州大多数群众为藏族,所以在书面教育时编写了藏语和汉语同步的健康教育材料、结核防治知识、保健知识等,使患者对结核相关知识一目了然。
3 健康教育指导
3.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自身隔离及自我防护,以防相互传染。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避开他人,与他人面对面说话要保持一定距离;室内每天通风2-3次;由于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在急性期和慢性阶段都应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着凉,降低诱发肺结核及其它疾病的机会。根据,指导他们进食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切记所肉类要煮熟食用,还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障充分的营养和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促进早日康复。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根本出发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聆听患者的心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忧虑,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信任感,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