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管理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系统的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由此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知道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有着很多的古典宝藏,读史使人明智,知古可以鉴今,因此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要总结出古代优秀的传统的管理经验与规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主要有两个特点即中国管理硕果累累和于无字处读经典。
(一)中国管理硕果累累
有人说,中国没有系统的管理学,管理学是来自西方的,在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就是管理学和管理,中国古代是没有管理学,但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管理思想,多民族的国家,跨越洲际的大项目,中国人从来就不缺管理,我国的古代有着很多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以我们国家的万里长城为例,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一个享誉古今的大项目,从项目的管理、进度控制、后勤的供应、物流的设计、人员的设置与培训再到质量的控制,这里面有很多宝贵的管理思想。
(二)于无字处读经典
所谓“于无字处读经典”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经典文章的表面的文字上面,要从中发掘出其中的内涵与规律。以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原文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的这首诗,老师给我们讲的是,这是写送别和西湖美景的诗。但是我们认真地研读一下这首诗,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首管理艺术的诗。具体的解释是:当时的林子方是皇帝身边的一个六七品的小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由于表现好要升官但是要到外地,来跟杨万里辞职,于是杨万里写了这首诗。第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意思是你毕竟呆在首都临安这个中心的地方啊;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是讲你享受的待遇也跟其它的地方不一样啊;第三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意思是你就在皇帝的附近,你有无限的机会;第四句“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思是在皇帝的身边你的前途无量。杨万里说这句话的内涵是要劝说林子方不要离开皇帝身边,但是林子方并没有品出这其中的内涵,最终林子方在历史上消失。
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髓
本文关于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的精髓,主要是从人本管理、管理艺术、仁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论语》中孔子说“赦小过,举所知”讲的就是领导用干部的艺术,讲的是领导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缺点,不要求全责备。之所以说要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试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你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因此不能很好的利用他们的优势、回避他们的劣势。那么,到底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我们到底是用中国的“人本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的规范化管理思想呢,应该说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二)领导艺术
《哈佛大学》曾经对一大批成功的领导者、职业经理人进行了跟踪采访,发现这些领导者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日程、关系网、沟通,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某个事情要找谁等,所有的工作归结到一点都离不开“说”,当领导的人可以不爱说,但是不能不说;可以少说,但是要说到点上。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 自己的工作重点要定在什么地方,对于领导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要咱们拼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会协调你周围的这些人,懂得运用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来为你所服务,长此以往你的工作只会越来越轻松。
(三)仁
中国传统文化别注重个人修养,讲究“仁、和、止、静”尤其对于“仁”来说非常的重视,在一个企业中一个优秀的领导怎么能领导你的团队,让别人听从于你这很重要。论语中对于“仁”有很多的解读,其中包括“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结,《论语》中关于“仁”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感恩的心、会分享、能够理解别人、要有善良的动机。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仁”也有解读,他说“道者、公民与上同意,故可以与之死,与之生”。如果放到普通的企业里来说的话就是说:上级和下级一条心,可以共患难,共享福。这就是为什么公司的档上领导一般都会签上“同意”这两个字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真正的做到“仁”那么他的员工不论企业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跟着他。
三、总结
历史不能一模一样的重新上演,但是历史的规律还会上演。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管理思想,要对古籍、经典进行探寻、思考,这要求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我们要找出其中那个内在的寓意、内在的规律,从中学习古人的经验,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沿着古人的高度继续前进,中国的管理思想的高度会不断的提升,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会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含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郑立君.场景与图像——20世纪的中国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晓真.秩序与末世恐惧——由弹词《四云亭》看晚清的时代意识[J].中国近代史研究.
[4]王树村.记“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J].美术研究,1959.
篇2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5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追求与国际接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工具。然而,面对中国人传统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这些照搬过来的东西却很难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如何在透彻了解中国文化及人性的基础上将西方科学、成熟的管理方法融合创新进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核心内容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首先就要搞清楚儒家的主流思想――忠孝礼义仁智信勇。当然,这许多都是为维护封建正统、为皇权父权服务的,但儒家思想有两点很重要――仁、礼。仁可以看作人本性中的一种大爱,礼则是后天修炼的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留存于未来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以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中、中庸、宽厚、务实等思想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又包含着人本管理的丰富内涵,在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等方面有着厚实的思想基础和独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如何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员工全面发展,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现在的企业都很注重企业文化的建立,文化必须靠制度来落实,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讲“忠义仁孝”,这些理念要很有机地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者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在环境因素变得愈加不确定的情况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维持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而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组织持续成长的重要法宝。在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应当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建立起一种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国企业有很多成功运用人本思想的案例,海尔集团是其中之一。
海尔的用人理念是“海尔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的支持,员工也是企业的上帝”。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正因为海尔能以其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其细流;容污浊而能净化为碧水,所以它才有了神奇,才有了无与伦比的壮观。因此,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应像海,不仅要广揽五湖四海有用之才,而且应具备海那样的自净能力,使这种氛围里的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和升华,因为海尔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来支持和保证。”这就是海尔对人才的基本态度,也表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海尔看来,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自强不息精神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包括道家、佛家和儒家。佛道儒学看中对个人修养的提高,自己修养高了就能影响周围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并为全社会所接受,对中国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原动力。
史玉柱,被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失败者。1997年,因为珠海巨人大厦的贪污案,史玉柱欠债上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负”,但短短10年时间,史玉柱不仅清偿了债务,还迅速把财富聚集到数百亿,虽然对其营销手法多有诟病,但对于史玉柱的品质,业界还是相当认同的。从“中国首负”到“中国首富”之间有多大距离,而这个距离都可以用承受能力来弥补,来支撑。中国人骨子里都有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对于普通的员工,也是如此,只是有的人缺乏这样一个跳跃的平台。在很多企业,领导层都推崇不断学习、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力图创造足够的平台给员工晋升,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专制式人治管理残余。专制式人治管理是指整个社会或该组织存在着一个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不受任何限制和可以为所欲为的最高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按个人意志及情感对整个社会或组织实施管理。在我们现代的管理体系中提倡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灌输,虽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但对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效率的提高,过分重视人情而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的个别企业中常常表现为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家长制、一言堂。在这种绝对权威面前,上有所好,下必慎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使得一些敢于直言,富有才华的管理者被拒之门外,任人唯亲的现象比较严重。广大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受到压抑,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形成。中国企业人治的思想非常严重,加上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真正倡导竞争作为跨世纪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无处不在的服从文化。服从文化在西方备受推崇,在军队,强调服从是军人的第一天职,强调绝对服从只适用于军队。“服从第一”理念对企业同样有参考价值,如果员工没有服从意识,政策就难以得到准确地贯彻和实施。没有服从理念的公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在市场战斗中一定会失败。所有团队运作的前提条件就是服从,有时可以说,没有服从就没有一切,所谓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等都在服从的基础上才成立,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推广不开,也没有价值。然而在中国,许多企业的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老板文化,这种企业的发展历史往往贯穿着领导的个人理想、对员工的严格要求、企业的前进方向。为了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员工的“服从”,公司各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均在贯彻这两个字。这种文化表面看能提升员工凝聚力,也是很多中国私企老板效仿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三)人情管理思想。中国的传统历来非常强调“人情”、讲究“义气”,人情和义气是什么?就是感情的等价交换: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投桃报李,循环往复。在企业,老板跟员工处得像“家人”一样:事情做错了,顶多给老板认个错,被老板骂一通;老板也像骂家里的小孩子一样,骂完就了事,该干啥还干啥。企业本来是一个做事的场所,当企业中的人把“要不要做一个事、或者要不要尽心去做好一个事”当成人际关系的“礼物”、当作对某人的“回报”的时候,人和事混在了一起,人和事一旦合二为一,事情的完成要靠感情去驱动,人事不分,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就会出现。中国儒家管理思想表现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常以非理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原动力。它过分重视人情管理,忽视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结果导致一些企业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司空见惯。规章制度停留在嘴上、纸上,而不能见之于行动。这种人情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和谐,但企业毕竟不是一个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需要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诸多现代管理观念的核心,是一切管理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做好人员的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将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选派到合适的岗位上,人事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规划,对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获得更应有强有力的人力资源规划来保证;其次,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保证企业不断地获得合格、适用的人才,同时也可以使现有的人才素质得到提高并使企业的职工队伍长久保持活力;最后,在开发人力资源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要造就人才得以发展并脱颖而出的环境就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联想集团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提升员工价值、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作为企业的使命引导员工把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
(二)强调法治高于人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把权力过分集中到一人身上以单个人的能力领导企业已经显得很不够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现代管理宜实行集体领导制度,要把这些复杂的劳动分工和协作组织起来,只有统一意志、集中指挥、协调动作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要不断扩大时企业必须进行组织创新,由集权逐渐走向分权,应将决策权下放,授予下级更多的自。建立尊重个人、上下沟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充满竞争力,使员工从无条件服从和执行的人变为有思想、有主见的员工。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管理的精髓,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不断地进行管理和创新,创造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制订激励机制的薪酬方案。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它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不仅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表现,更是迎接未来挑战的需要。企业通过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重视长期激励等措施激发员工潜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科学的激励措施还可以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度的责任心,可以激发员工不断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兴趣。当前企业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员工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员工都能确立自己的近期目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行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岗位革新,把多层次、多领域、多环节的创新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成功挖掘员工的潜能从而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最高层需要,成功地凝结为企业的巨大创造力,使企业无往而不利。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很短,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健全使得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管理经验并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似龙,施祖留.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2]唐任伍.儒家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篇3
1成本管理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
对于“人”,我们可以学习易学,用幽默和谐家庭;用道家的相术知人善用;用中医的医术保护身体;用儒家的心态,感恩生命,深刻、谦和而又自信。
但在房产业——这个巨大的人居环境产业中,如何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思想,却通常只有一些“阳春白雪”在酝酿思考。修身、齐家、然后治天下,仿佛总是走不到普通的“下里巴人”。是不是真的只能这样呢?
当然不是!普通的成本管理人员,同样也可以深入地研究各种要素对企业“健康”的影响,做到“人境合一”,于“无为”中管理企业这个“家”。
2儒、释、道的贯通
我们首先要先明白儒、释、道的精神加以融汇贯通。儒:以人世的姿态出世。儒学是“官学”,是培养领导与高参的教材。真正的儒士,热衷权势,却非为私欲,而是借助权势实现利国、利民、利天下的理想。他们身人名利之中,心却超越名利之外。
释:以出世的姿态人世。佛家不承担世俗工作,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但他们积极介入社会,并承担一项特殊的工作,即抚慰人的心灵。
道: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道家的人世,顺其自然;道家的出世,安然入梦。始终保持自由的心态,可出可入,无为无不为。
3房地产工程成本管理的“无为”
纵观房产业,工程成本管理从业者众多,它不仅需要丰富的工程造价、管理、财务、工程、法律、合同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执行决策层资金计划的实战操作能力。更深层次的优秀成本管理者,还需要一种与环境(企业)融合的心态,去面对日益激烈的成本控制挑战。量身订做、注重实战、学以致用,才是将传统思想融入成本管理的佳境。
《红楼梦》中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只有体会到了“无为”,才开始接受了周易思想。“无为”也“无不为”,每一个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都是一段“心的旅程”。以人世的姿态出世,以出世的姿态人世,是保持这种收放自如思想的基础。
怎样的成本管理才是最佳的成本管理呢?管“心”。让企业的“身心”都符合自然规律,也就“无为”了。
4天人合一和大道至简
“无为”即天人合一,既是周易的哲学基础,又是最后要实现的终极理想,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万本归一、大圆满。
周易提出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无到有,成本管理出现了无数种可能。我们通常在管理中,出了问题,才去寻找“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可这些最重要的关键,往往就在初期,我们最不在意的地方——“私心”。“大道至简”,事物的发展都有自然的规律,最初的也就是最重要的。
成本管理者要学会用这个理论来分析成本的基本要素,依照八卦卦象的基本特征,找出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将管理框架根据自然规律进行规整。
5成本管理贯穿财务金融、生产科研、纪检安全三个领域
根据易经的八卦,我们将企业分为管理系统。乾——决策指挥系统;兑——营销服务系统;离——企业文化系统;震——生产科研系统;巽——人事培训系统;坎——财务金融系统;艮——纪检安全系统;坤——群众监督系统。
在生产科研中,成本的核算要精确科学;在纪检安全中,成本的签证要奖惩分明。在财务金融方面,结算付款要及时有效。
杜甫的诗形容恰到好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早一点不好,晚一点也不好,恰恰在春天的雨才最好。成本管理就要做到“及时雨”。
6从易经中发现的成本管理的八种方法
1)坎卦——企业与他人的经济往来,避开陷阱是前提,即风险意识。水代表财,象征流动多变,周流不息,隐而不现;为江河、为险、为陷阱、为恐惧,这些与财务金融的许多性质对应。
水能载舟,在于它的柔顺与流动,而主动示弱、流动多变性恰好是商人的主要特点;根据坎卦的爻辞,企业成本出现危机后的管理方式应该为:惩洽,整治,外援,自救,勿贪,防御。实际成本管理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合同风险意识、对重要条款的法律、风险的慎重,这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2)需卦一成本管理的主管必须具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素质。欲望(投资者的需求)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如果能正确对待欲望不让它们无限膨胀,就能吉利。
需卦,象征等待。孤立无援下不得已之抉择;时机未到之前最明智的选择。当形势不利,或没有多少胜算把握之际,强行突破作战是下下策。等待是强者的自信,成本管理者如果发现时机未到,就应该及时站出来,提出等待的建议,以防止投资者的“需求”过度膨胀。
3)节卦一象征节约,所谓节制,是审时度势暂时的克制(休整),克制时间过长,就会失去原有的斗志,故而火候的把握非常重要。“苦节不可贞”,过份的节制或约束是不可取的。
优秀的成本管理者,要掌握火候,招标的火候,签证的火候,结算审核的火候。适当的安排竞争,却又不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游刃有余的高手。这与前一卦,同样阐述了成本控制的关键点:适度的节制,观察对方的“心”,才是重点。
4)既济卦一象征长远策划,即成本管理的投资预算。有运筹帷幄的决策在战争开始之前,才有决胜千里之外的战争。
商场如战场,在项目运作前,一定要将投资预算做好。要充分考虑其潜在因素,多算则胜,少算则败。预算一定要考虑时间因素,货币的时间价值,应成为评价的基本标准。
如果一个项目立即开发可获利l亿,若五年后开发,由于价格上涨可获利1.6亿。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1.6亿>1亿,可以认为5年后开发更有利。但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现在获得1亿,可用于其它投资机会,平均每年获利15%,则5年后将有资金2亿,还是现在开发有利。(5年后获利=1x(1+15%)5—2亿)
5)屯卦一资金渠道要畅通。企业资金的再生产要像水渠一样畅通。修筑水渠艰难,维护其畅通无阻、保持水质纯洁也并非易事。这也印证了现在房产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从纯粹的“利润”到保证“资金链”畅通的必然规律。
6)井卦一代表企业职工的薪金发放。水乃生命之必需,财为生活之源泉。井水不枯的条件是供需平衡,企业保持效益的根本是员工薪赏发放要恰到好处。
7)蹇卦——代表财务审计,避免触礁的有效措施。航船触礁在于不能随时透视水下情况,企业触礁在于不能及时检查财务情况。成本结算的审核,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一次检验,优秀的成本管理者,必须从中找出企业的漏洞,并加以改进。
篇4
(二)引导和启发的原则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传承和发展积极、进步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保守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感受、理解管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掌握获取管理知识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想象、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按照“发现与思考———分析与探讨———总结与实践———验证与巩固”的程序教学,启发学生去发现、观察、思考、分析、探索,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与经验积累,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善于剖析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管理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自主总结其中的管理思想,达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管理知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耐心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再用专业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来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把管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管理思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管理思想的作用,乐于用丰富的管理思想指导实践。通过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查访问,或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对管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巩固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选择实施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很多,管理学中“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伦理”、“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等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应地进行传统管理思想、优良道德传统、传统哲学思维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如何更好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对管理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既没法给学生讲清楚管理学的知识,也达不到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方法、精神,并随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还应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出管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便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把握住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在《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可以选择切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非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等经典如《论语》、《管子》里面就记载并体现了很多管理知识,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这种节用的思想不仅体现了管理学中的“成本意识”,也体现了“重人”即讲究用人之道的人本管理思想。又如,在第十六章“领导与领导者”中介绍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很易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与领导者都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权宜应变。这种权变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想相对应,因此在权变理论的教学中切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篇5
管理学由人类生产实践而来,随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得以传播和应用,并形成了系统的西方现代管理科学。这一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大规模的碰撞是在之后,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悲惨命运。二战之后,在亚洲经济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基础之上,中外管理者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中的价值,将诸多民主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相提并论,并加以实际应用。这其中,尤其受到西方管理者欢迎的要数《孙子兵法》中精妙绝伦的战略思想,迄今,这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已在现代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概述
在中国,管理思想区别于西方独立的管理体系而蕴藏在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早期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周人所著的《易经》之中,它提倡“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对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产生深刻影响[1]。其次,是一系列杰出的古代兵书,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皆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寻找智慧的源泉。再次,我国历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管理及战略思想也被现代企业管理者竞相学习和应用,如 《史记》、《三国演义》等。总之,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学派与教派的精髓体现着管理思想。
在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是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以Fredrick W. Taylor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以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第二阶段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旨在强调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肯定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第三是形成于二战之后的技术管理阶段。此时先进的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管理的精确度和科学化水平,但也使管理相对的机械化和程序化。第四阶段是随着信息科学和全球化发展而萌芽的人本管理阶段,此阶段中提出了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的理念,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等需求[2]。简言之,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与工业化的进程保持一致。在当前以资本主义力量为主的全球化之中,西方管理思想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管理思想。
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了东方智慧,就会变成瞎子;东方智慧如果缺少了西方科技,就会变成瘸子”[3]。这说明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尽管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并促进共同发展的。G. Hofstede在其著名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提到:西方国家大多具有低权力距离、高个人主义、男性倾向明显、低风险回避的文化传统;而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高权力距离、低个人主义、女性倾向略微明显,和高风险回避的国家[4],由此推断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思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较侧重于“仁”、“道”、“德”这样的精神层面管理;而西方管理思想中更侧重“法”、“术”、“量”这样的行为规定层面管理。那么到底这二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借鉴并促进发展呢?
3. 《孙子兵法》中的现代管理价值
《孙子兵法》中写道:“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5]。这其中可以看出其作者孙武对待战争的态度,即“战”是为了和平,是为了不战;“谋”,是为了获取优势以主动结束战争;“略”,是以修仁政、建法度、富国强兵来实现;“利”,是以保全敌我并牺牲最小代价为前提[5]。
上述观点归结到一点就是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这一既要保全自己的利益,同时又要以“义”为前提为他人着想,最终实现敌我双方的共同利益的战略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表现形式即为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和管理者而言,如果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注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势必为企业员工人心涣散、业绩下滑甚至破产倒闭埋下隐患。相反,只有同时兼顾整体和部分利益、长期与短期利益、自身和他人利益的管理方式才能为企业持久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才能实现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呢?企业管理者可从《孙子兵法》所体现的利益关系中获取参考:首先,要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这一价值取向强调了企业和社会相互的利益关系,企业利益从社会中来,最终又要到社会中去,不断地为社会尽责才能获取最大效益。其次,要平衡自身利益与竞争对手的利益。这一理念要求企业从竞争合作的角度看待商业对手,即竞争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失去了对手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在利己的同时也要善他。再次,要平衡自身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客户至上”的理念和价值观永远是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基石,没有客户支持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走上灭亡的道路。
总之,对于一个现代企业而言,要做的“战”为了不战,“谋”为了把握优势,“略”为了长远发展,“利”为了保全双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利益间的关系总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回避的,只有眼光长远,置战略利益于眼前利益之上的企业管理方式才符合《孙子兵法》中利益关系的精髓,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长存。
4. 结束语
《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处不包涵着管理哲学的理论和谋略思想,无处不闪烁着企业管理的智慧光芒,本文侧重从管理的角度对《孙子兵法》做创新性的研究,对其中与现代管理相关的启示进行归纳和提炼,明确《孙子兵法》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并为企业道出将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相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3] 刘刚. 20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6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浩瀚,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高峰。一度三教九流、百家争鸣,而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用一句话概括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特点,就是南宋孝宗皇帝说过的“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赵慎《三教论》)。因此,结合中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博采道、佛、法等各家之言,其他诸子百家为辅形成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一种人伦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美国的企业开始向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学习管理。而在日本的管理界,普遍存在着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的现象。可以说,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快速壮大及其富有东方色彩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追本溯源,深挖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资源宝库,并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我国企业的管理实际有机契合起来,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但是,传统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下二者常常可以互相转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局限于时代,存在积极、进步的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保守、消极的影响。因此,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具有现实意义,并为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参考。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思想有很多异曲同工、不谋而合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很多观点可供现代借鉴。
《企业文化》的作者刘光明在书中提出,“华人企业家精良的管理和杰出的经营业绩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文化所孕育的勤俭、敬业的创业精神,恪守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
《论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的作者认为,界定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根基和主流,儒释道三位一体,以伦理为本位,以封建宗法为内涵的混合型文化。我国企业管理者应该在继承儒家思想的优秀传统和基础上创新,树立正确的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形成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在WTO竞争中发挥国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优势。
1.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传承千年而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理念。其中的“义利观”和中庸之道,更是影响深远。
“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义,正义,义气;利,利益,效益。儒家思想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孔子提出“见利思义”,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还有“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都是这个意思。从现实意义上看,“利”即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义”既指管理者个人价值取向,又涉及到宏观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法律法规、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等。当代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茁壮发展,追求经济收益是必然,但应该先义后利,遵纪守法,增加社会效益。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其本质特征是和谐。《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应该时时处处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无过,也无不及。认为偏激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即阐明此意。其现实意义就是要在从事管理工作时选择最恰当的办法,实现企业管理与特定的国家宏观环境、企业自身要素的和谐统一,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达到共赢。
《大学》是儒家经典,出自《礼记》,其中讲到修身是治国之要,而修身的根本是诚意。其具体阐释诚意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人如果没有诚意,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不能使人信服,更不要说管理他人。这阐明了对企业管理者自身的修养要求,以此为鉴,管理者应该立身修德,增强职业道德,提高从业素质,才能在管理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道家文化
道家思想是一种自然哲学,多用逆向思维来处理问题,其重要观点是“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遵循自然规律。老子曰“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局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具有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的特性,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观点“以人为本”有异曲同工之处。刘备用诸葛亮,刘邦用张良、萧何与韩信就是最好的例证。其现实意义就是企业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所有管理工作以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为着眼点,通过善于用人、精于管人来实现、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1.3 法家观点
法家是和儒家、道家相齐名的理论,阐释以法求治的原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治的内容深入人心,对治国的贡献巨大。联系到企业治理,就是说只有首先建立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和制度,才能建立起优秀的企业。这些规章制度是“硬管理”,是必要的,所谓“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君主控制臣子的七术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几个观点,如要善于全面参照、观察臣子;要有错必罚,从而显示威严;要有功必赏,恩威并重;要广纳谏言,促使臣下增加工作主动性等,都是现代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管理方法。
2 现代企业管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
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为世界广泛学习接受,极为丰富,却也局限于时展,有着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如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与当代需要的开放创新、传统的平均攀比与当代的差别观念、传统的奴化意识与当代的参与管理等的关系问题,即源于此。
儒家思想推崇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对权威的认同服从,确立了道德的象征意义与权威的社会秩序,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即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依附性。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事经营活动,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效益。但是,在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多数企业依附于政治,管理依附于上级领导的权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就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地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形成适合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达到市场经济的独立自主与公平竞争,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另外,“中庸之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求安稳、怕风险的思想观念,否定了独树一帜、开拓创新的精神。如在国企中普遍存在的论资排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现象,扼杀了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导致经营活动中的传统与保守,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个人得失、贫富是上天注定的,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否定了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使人们只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奉献争取,有违现代企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情”。虽然融入了情感理念的管理比机械化的利用制度、规定进行管理更加人性化,但是管理者需要对“情理”进行适度把握。许多企业“情”大于“法”,岗位安排、职权设置、工作分配更多地取决于人情而非制度规定,意味着这些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既有积极地引导作用,又有局限和消极方面。现代企业管理,面对未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既要从自身历史和现状出发,依靠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古为今用,去芜存菁,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又要学习当代西方优秀管理理念,并摸索归纳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轨迹,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企业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如果用现代管理理论来诠释,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我国古代的儒学思想家认为,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乃至国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二、我国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的员工多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稳定且很少流动,因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少,员工培训成本低,且能确保员工的整体素质高。(2)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企业有较强的凝聚力。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制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将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联在了一起,培育了员工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3)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家族式管理讲求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德服人,领导同职位权力较少,用个人权威较多,因而劳资矛盾冲突少,企业的人事纠纷少,不易产生西方企业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示威、成批解雇工人等恶性事件。(4)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收消化能力,能有效地防止企业机密和技术专利的泄露,其内部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5)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老板)和员工(雇佣者)在感情上存在着“主恩图报”的思想。靠亲缘关系进入企业的员工会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视老板为衣食父母的报恩心理,非亲缘员工也会有知遇之情、赏识之亲、重用之恩,他们会以加倍的努力去报答,如若某人忽视或违背了这种伦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则会引起公众的指责,有时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无形的伦理道德观对社会公众的约束,使采用家族企业管理模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从中受益匪浅。
三、中国传统思想在管理的运用
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1)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家,他对自己应当有什么样的要求?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经营思想和理念?这是能否办好企业的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对人(君子)的道德要求在这方面就很有参考价值。如办企业的目的究竟是“为己”还是“利他”?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去赚钱?办企业赚了钱干什么?如何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社会、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可以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得到启发,甚至找到答案。(2)战略决策作为现代企业获得成功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其重要性、方法虽然在现代管理科学中已经有较多论述,但中国古代无论在治国或战争中的大量案例及其经验总结,无疑对现代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它们能将将干巴巴的决策理论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为现代企业领导展开了一幅幅战略决策正确和错误导致成功与失败的哲理画图。(3)管理的另一重大问题是用人问题,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这方面也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历来十分重视用人问题,如用人要德才兼备、要用人所长、要用人不疑等等。现代企业领导要用好人,保证企业经营上的成功,可以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获得很多启示。
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太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 考 文 献
篇8
一、中国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发展历程
中国酒店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的,其真正发端于1978年,距今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中国酒店的服务与管理,经历了从经验型到标准化、规范化加个性化的转变,一步步从政治色彩很强的招待所转型到合资酒店、旅游涉外酒店、集团化酒店,管理上则逐步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并努力向专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迈进。中国酒店的服务与质量,经过近40年的发展,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招待所服务
中国的饭店在1978年以前,基本属于旅馆、招待所性质,设施简陋、质量差、规模小。当时,招待所的服务模式是政治化、自由式、经验型的,其基本特征是:行政管理,随心所欲,因人而异。常常因为服务对象的不同,以及服务人员情绪、经验等差异而导致服务质量极不稳定,服务结果差别很大。
(二)标准化管理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旅游饭店应运而生,酒店服务的模式开始从招待所服务模式转变为标准化管理模式,这是中国饭店管理的一次革命,致使中国饭店服务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其主要表现在:1、服务理念从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口号,升华为确立以客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系。2、服务方式从以我为主变化到从客人需要出发。3、管理准则实现了从基本无规则、无标准,到一整套以岗位责任制和服务规程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标准与制度体系的突破。4、管理手段实现了从人工手段到电子计算机的管理的提升。5、管理方法实现了从简单的行政命令、低级原始的经验管理到全面质量管理、星级饭店服务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飞跃。
(三)规范化加个性化服务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部分高星级饭店尝试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在强化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开展个性化服务。尝试在常规服务中捕捉客人个性的、特殊的、动态的和隐性的需求,同时把握住个性化服务的核心――人性化,强调用心为客人服务,使客人感受到一种真挚的人文关怀。在服务的结果上,追求的是精益求精,竭尽全力,尽量完美。让客人感受到物质上的舒适和精神上的舒心。
二、酒店的中国化管理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
一位学者说过,“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任何一种管理制度或体系要起作用,必须要与其文化载体相适应。各个国家管理风格与模式之所以千姿百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深受其传统文化的定向影响,而管理上越是能利用本社会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则管理的成效就越大。
因此在中国谈酒店管理,就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了道、法、兵、墨等各家之言,蕴含了无数具有现代价值的管理思想。酒店成功的中国化管理,应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别国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性的、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酒店管理中的运用
(一)孔子“仁学”思想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孔子讲“仁”为“爱人”,也教导其弟子“克己复礼为仁”,所以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把“仁”理解为约束自己, 讲究礼貌和礼节, 相互尊重, 相互爱护、相互关心。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具有普遍适应性,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 并始终贯穿于中国管理文化发展的全部过程, 因此对于现代酒店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1、重视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孔子“仁”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人,重视人格。孔子的管理,就是“治人”,即对人进行管理,这一将人作为管理主体的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论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现代酒店管理中,酒店的管理者不能用“驯化”的方式压制员工, 而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 尊重员工的自身价值, 肯定员工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并营造一个能够发挥其长处的组织环境和心理环境给员工, 使其在工作收获一种欢乐感和满足感,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从而最终实现酒店的组织目标。
2、创造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以“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也是孔子的经典名言。他认为,管理活动的最佳境界就是“和”。君民关系和谐, 老百姓乐业安居,其他国家的百姓就会纷纷前来归附,国家就会越来越兴旺。所以,孔子主张在和谐的基础上取长补短, 缩小分歧, 团结大众,不附和盲从,合群而不营私结党。
孔子这种把管理当作一种协调的过程,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的本质是一致的,在酒店管理中,应该借鉴和吸收这种管理思想, 协调员工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 为酒店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有机结合“德治”与“法制”
孔子认为对百姓要进行礼仪教化,主张“以德为政”,强调统治者的自我修养, 反对法制、刑罚。他认为只有统治者以礼仪道德教化规范民众,民众才会以做不道德的事为耻,并自觉地改正错误。但在现实生活中,在道德修养上像圣人一样能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因此管理者不能一味依赖道德教育,而应有机结合“德治”与“法制”,将道德与法律相辅而行。酒店的管理也应如此,除了对员工进行道德感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也是必需的,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维持组织的秩序,保障酒店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
(二)老子哲学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
1、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哲学含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想本质是“无为而治”,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主张统治者通过无为的策略来获取民心 。老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用“无为而治”的理念管理国家,必将收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的效果。老子的核心管理思想蕴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强调管理者勿违反客观规律,胡乱作为;第二层意思是管理者应举重若轻,不能事必躬亲,要给下属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最高理想。“无为”的本质体现了现代酒店的管理追求,在现代社会,面对芜杂的信息,要学会取舍、放弃。酒店管理者要在“大事”上有所为,“小事”上有所不为。面对各种投资机会,组织决策时务必要服从于自己的核心能力,防止掉入“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泥淖。酒店管理者要抓住管理的关键,即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越权、越级管理,要透过复杂的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化繁为简。
2、矛盾转化的辩证管理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揭示了祸福相互贯通,彼此依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辩证关系。老子“祸福相倚”的思想对现代酒店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告诫管理者要居安思危,具有危机意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一形象的论述,深刻揭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激励人们勇于尝试,不要沉溺于空想,要从开始、从现在、从小做起,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成功。
(三)酒店管理中法家思想的应用
法家的思想主要有:“法治”说。即所谓的“依法治国”,为了保证法治的预期目的的实现,韩非提出了刑法的实施原则。“术治”说。“术”指权术,是指必须有一套驾驭臣下的“君人南面之术”才能维护君主专治,才能使臣下恪尽职守。“术”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二是驾驭臣下之术。“势治”说。“势”即权势,势需依法,法需借势,法与势相互依托,没有法则不能保证势,没有权势,法亦不能顺利贯彻执行。
1、法家思想对酒店体制方面的启示
一个酒店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经营责任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等,才能生存发展,只有依靠明确、规范、严格的制度管理,才能使酒店成为一个统一、规整的组织。
2、法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现代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循名责实”是法家思想中对人才的主要考核方法,即根据下属的职务去追究其应有的业绩和功效,根据下属的言论去衡量其所做、所得是否与其言论相一致。现代酒店管理的实践中亦存在对员工的工作考核,虽然内容和手段不断革新、完善,但实质仍未变,法家思想所发挥的“择优选能”、“奖勤罚懒”的激励效在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
3、法家思想对领导者素质的启示
无为而治是成功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看似无为,但权势尽在掌握中。在管理酒店时,领导者应依据法度,不逞强好胜,不过分展露才华,这样才能使下级各展其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否则下级可能利用领导者这一弱点进行欺骗,从而导致酒店难以管理。因此,优秀领导者的作用在于无为,不轻易表现自己的好恶,而下级的作用在于依法办事,即“上有所长,事乃不方”。
篇9
管子是春秋时期齐国最为杰出重要政治人物,他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思想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大业。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
1、“自利”的人性观。管子认为“自利”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本质所在。“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责也。”管子认为,人对“利”的追求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但管子并未走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是可以调和,人既可以有“自利”之德,也可以有“利人”之德,惟其如此才不至于走极端。
2、“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①。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国之四民”说,即士、农、工、商,并称为国之四民。管子主张“四民务使杂处”,即四民不能杂居,应该分开。“处士…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样做即有利于同一行业的人员集聚,实现经验的交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能够实现组织的和谐,提高专业化程度。
(二)儒家的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程度比较高。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特点在于关注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孔子关于管理的“九字名句”②:“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阐释了管理的核心特点。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和”,即中庸、和谐的综合,这是管理的最为理想的状态。
(三)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最高境界为“道”。“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基础,“无为而治”的哲学思维,则是道家管理思想的最高准则。“为”涵盖了及其丰富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无为”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不肆意妄为,这是遵循“道”的要求的。总之,以“无为”的理念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四)墨家的管理思想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墨家管理思想崇尚“平等、博爱、节俭”。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大力提倡“兼相爱”的思想,要求大家由此及彼,力图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消除相互之间的误会,避免存在隔阂。同时,墨子认为利益的损益也是相互的,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自己也会受到伤害,因此提出通过“交相利”的方法,期望能达到兼爱的目的,实现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2、贵义。在《墨子.贵义》一文中说到“万事莫贵于义”。贵义其实与兼爱密切相关,贯穿墨家管理思想里,是墨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墨家认为义便是利,这里所指的“利”并非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义”与“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五)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的基础是“崇法”,提倡“人之初,性本恶”的人性本质论,并提倡法治。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认为“法”、“势”、“术”三者相辅相成。“法”是指规章制度,“势”是指职位权力,而“术”则是指监督考核等。由定义可知,法是三者的中心,是势和术存在的前提条件。
(六)兵家的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思想非常盛行,可以用空前绝后形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孙子。孙子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是一部蕴含丰富军事管理思想的重要著作。该书开篇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理念,该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都为现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架构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既不同于西方管理思想,也不同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它有其独特的构架。
(一)天时、地利、人和
天和地,反映了组织的外部环境。孙子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曾指出:“知天知地,胜乃无穷。”由此可知,正确判断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古语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在天、地、人三者当中是最为关键的。荀子认为:“爱民而安,好士为荣,两者无一焉而亡。”③这正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二)修身、齐家、治国
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的高低与组织的大小程正相关关系,中国古代“修身治平”理论认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管理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知识素养,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者必须“三省吾身”努力规避诱惑,克服自身缺点,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方可促进组织的成长。
(三)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主张重义轻利,也有利义并举者。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以“义”、“利”作对比的例子记载在《国语.晋语一》中,晋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大臣丕郑用义利观对晋献公进行劝说:“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④《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也有人提出:“财需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以上的义利观都表明了义利并举可以实现国富民强。⑤
三、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协调管理的启示
和谐观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依然可以解决很多对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树立正确的协调观,克服工作中的自我本位意识。其次,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确立员工各司其职的工作思想。最后,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激励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启示
作为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孙子兵法》,其包含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军事管理领域,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宝库,为现代企业制定相应的战略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价值。
3、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绩效管理的启示
管子“自利”的人性观和“诚信获益”原则给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自利”不仅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这样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四民分业定居”的管理方式为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提供借鉴,专业化分工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更有利于进行企业绩效的评价。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王泽民.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甘肃日报,2010.
② 张增强,张超逸.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篇10
但是,随着高参数、高能量、高风险的现代工业工艺的出现,事故隐患越来越多,事故也更加具有灾害性、突发性和社会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工人安全意识低下是我国企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归纳和总结安全管理的模式发展历程,可掌握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和规律,对于防止事故发生、保障劳动者安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安全问题重视度越来越高,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关注安全管理模式建立。但是在我国,近几年来,企业的生产资金、文化等管理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现今阶段,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建设,注重“人”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控制企业发展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安全管理模式发展到现在,主要分为传统安全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管理模式、系统安全管理模式等几方面。
1.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危险源实行微观控制的要求,事故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整改,因而风险控制水平低,事故隐患易演变为事故。事故的原因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不良等。人的行为、物的安全状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以设备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预防事故时以偏概全,难免顾此失彼。
2.过程安全管理模式针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考虑了人、机、环境系统,较大地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但这种模式还没有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3.系统安全管理模式摒弃了传统的事后管理与处理的作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根据管理学的原理,为用人单位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如OSHMS模式以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动力,循环运行,建立起不断改善、持续进步的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风险极大程度地降低。
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积淀所塑造出的工人形象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当代中国国情的影响下,中国工人具有其特有的群体特点及性格倾向。其中,与管理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民主与法制思想缺失、家庭负担较重、缺乏关爱、直觉思维和爱面子。这些群体特征使中国工人阶层独具特色,区别与国外任何工人阶层,因此国外优秀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国外员工中能够很好的执行,但是却不能为中国员工贯彻实施。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德主刑辅、中庸之道、重视亲情、注重经验、精神激励为主等。这些思想,自古代的治国方略,到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有着深刻体现,且在管理中效果突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下当代工人阶层的群体特征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体现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形成适应于中国企业的、为中国工人所接受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因此,我们提出的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正是基于这一思想。
通过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的融合,提高基层员工安全意识,促使企业安全管理的实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思想,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用适于中国员工的管理理念指导我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便于员工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达到员工本质安全,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渗入到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和企业安全管理活动的创新之中,使企业安全管理渗透中国管理思想、充满中国文化气息,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易于被中国工人所接受。
该管理模式是将中国管理思想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现有安全管理当中,其具体的运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企业安全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安全教育、企业安全标志、安全宣传等。可以将仁爱思想、群体价值观念、家庭观念、坚持思想教育、精神激励、树立正反典型等思想融入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企业视员工如亲人、激励员工似主人,善用员工父母、妻儿的“耳边风”,以改变员工安全意识为主要目标,营造浓厚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构建和谐共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篇11
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有自身先天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在管理思想的各种长处中本身也包含着各种弊端:人本观既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观既科学地把管理诸要素及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却又可能成为失去活力、缺少个性、束缚生产发展的樊笼;协和观既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各种辩证关系,注意保持管理系统的和谐稳定,又可能成为反对变革、摒弃竞争、害怕冒险的强大心理惯性;经权观辩证地处理了管理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但“天不变、道亦不变”,万古不变的“经”就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组织更新、模式变革的极大障碍。传统管理思想中的许多信条,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何必曰利”、“父母在不远游”“子为父隐”等等,不仅在历史上成为管理方式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
(二)西方管理思想的优弊
西方管理思想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
然而,西方管理思想的这些优点也伴随着诸多弊端:各种“管理科学”都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但这种过分重视理性的传统却造成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心理情感的结果。对管理中的某一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的逻辑分析,总结出某一管理方面的规律,但却往往把这局部的规律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好走极端的弊病。例如,“科学管理理论”是极端的唯理性论,而“行为科学理论”,却走上另一极端唯人性论;“管理科学学派”迷信“组织中心”和“技术中心”,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再次走到把人机器化的极端,当代“新潮派”则片面鼓吹“价值观念”的作用,又摆向了相反的另一极端,现代西方的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这种复杂化带来了新的矛盾,产生了被称为“帕金森效应”的弊病;管理技术的复杂化造成了片面追求管理的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以致成为被美国人称为对“象牙之塔中的分析和理财手段的迷信”。
二、 中西管理思想原创中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原创中的现代价值
中国的管理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也是在总结中华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索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体系。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深蕴于中国古代《周易》及儒、道、墨、法等众家学说之中。如:《周易》中的“刚柔相济”、“崇德广业”;老子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孔子儒家的“修己安人”、“人民为本”;墨翟墨家的“兼爱”、“利人”;韩非法家的“唯法为治”;孙武兵家的“运筹定计”、“知人善任”、“应敌而变”;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众家学说中原创管理思想进行扬弃,便可从中提炼出许多具有现代价值的管理理念与思想。
1.从“人为政本”的原创管理理念中,窥视“以人为本”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所谓“人”就是处于管理系统中的人。孔子日:“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日:“君,臣萌通约也。”孟子说:“民为贵”,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先哲们就提出了人本思想。不过,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的是“人为政本”,主要是从政府与官员的角度探讨“人本”问题,带有强烈的为国忧民的色彩。但在观念层面上与当今新经济时代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本质上相通。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本管理文化受到关注。因为它能够调动全体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员工的最大价值,坚持了人本精神文化。
2.从“家国伦理”的原创管理理念中,透视“以德为先”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统治者或思想家都引天然的家庭伦理进入国家的治理,家庭的礼俗秩序被扩大为国家的统治秩序,因此十分强调一种自然而然的伦理。儒家曾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命题,就是用管家的方法去管国的体现。从这一命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身”,即从自我管理开始,从社会细胞“家”开始,将管理行为建立在牢不可破的根基之上。“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也即先“安人”,先“修己”。“修己”与“安人”就是强调通过管理者的道德威望的感召和示范力,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从而使国家、社会与人际关系处于安稳相和之态中。这些就是“以德治国”,以德为先,达到治理社会之目的的现代管理文化理念。这也正适应了新管理的时代需求。
3.从“社会责任”的原创管理理念中,探寻“正己正人”的现代价值
中国哲学重视人的道德和行为的可塑性,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正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获得人们认同的过程。“正己”是“正人”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一个人承担“社会责任”去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即“正人”的前提。“正己正人”作为中国管理文化的本质特征,揭示了现代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己正人”是对古今中外管理行为本质的高度概括,是激励与服务积极行为的综合体现,强调人自身行为的激励与修养。“正人必先正己”,就是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然后从“正人”的角度出发,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在一种激情昂扬的状态下工作,使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现代管理的要求。
(二)西方管理思想原创中的现代价值
1.从科学管理的原创中建立了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
科学管理理论使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并成为今天管理学发展的基础。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成为管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著名论著使其成为首位管理理论框架和概念的创立者;韦伯在其《经济学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官僚模型”,奠定了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研究的基础。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位管理大师管理思想的基本框架体系和概念范畴。
2 .从“人性假设”的原创中看到了现代“人本化”管理的理念
在西方科学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提出了“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和“决策人”等等的各种关于人性的假设,从而揭示了人的经济需要而至社会需要再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今天强调以人为本,人本化趋势日益突出的时候,我们仍需要人本化与科学化的统一,科学管理的这些人性假设理论成分仍具有现代科学的价值。
3.从行为科学的原创中揭示了现代管理文化的价值
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开始了人的行为理论研究。他们认为人的行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和组织的行为目的和手段。现代企业管理,强调构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通过科学的文化氛围来影响人和组织的行为,就是行为科学的再现。
三、中西管理思想现代融合的价值意蕴: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西方管理思想:主导企业战略的制定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和西方上百年的企业管理思想相比,我们只能当学生。在企业战略规划方面,我们同样在模仿和学习西方。中国具有悠久的商业,然而传统商业和现代企业相比,无论在经营理念、战略决策、运营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我们仅从战略角度来加以说明。
现代企业的战略是以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为约束,推进企业发展,即按照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来控制企业当前行为,这是西方战略管理思想的核心。企业战略设计是一个以企业使命为起点,也是终点的循环链:企业使命――业务组合――经营理念――目标体系――规则体制――程序方法――预算配置――战略方案――行动计划――实施控制――测度评价――企业使命。企业战略根据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和战略目标,来调整企业资源和能力,保证企业的协调发展。
中国企业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壮大,得益于借鉴了西方几百年的管理思想精华,其中战略制定的作用不容低估。一般来说,创业阶段,战略的重点是在资源、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处理好目前市场定位和未来竞争优势的关系;成长阶段,战略的重点转向产品差异化方面,需要解决市场扩张和成本优势的问题;发展阶段,战略的重点又转向品牌的再定位方向;企业在获得大规模扩张和重组以后,则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文化的融合。
中国企业为了应对市场、技术、产品和竞争对手的瞬息万变,已经懂得并掌握了发展战略的制定,并充分运用了西方管理思想,细化出更为详尽的竞争战略、营销战略、品牌战略和融资战略等子战略。可是,为什么众多的中国企业并没有从自身制定的战略中取得成功,反而屡屡失败?是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国水土不服,还是东方传统文化与战略的格格不入,导致企业战略在实施中走样变形?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
企业的目的是赢利赚钱,我们需要的是持续赢利,而不仅仅是短期赚钱。这就需要制定战略,战略就是对未来的选择,决定企业的方向。西方的管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制定战略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但是战略的真正实现只凭技术和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文化和环境的强大支持。恰恰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削弱了中国企业的执行能力。
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字面意思就是“无过无不及”,几千年来则有多种阐释,积极的解释是合理、适度、平衡,消极的理解是平庸、保守、妥协。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求稳谨慎和安全保守的思想经常造成结果的不理想,因为富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精神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进步动力。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只有伟大的企业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企业。这说明了我们文化的又一个特征就是“人治大于法治”。西方企业注重的是组织结构、流程机制、市场细分等制度设计模式,中国企业依靠的是人际关系、人格信任、人品能力等人治管理方式,人治管理的影响严重地妨碍了企业组织功能的发挥。
西方社会基于契约式的组织形态和结构设计,与源于非契约化的信任关系和伦理关系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常出现矛盾,使得中国企业在战略的执行上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正确的决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是错误的决定,可以通过执行过程中合理调整以减少损失。战略制定要有理想性,但在执行的时候,如果不考虑到实际性,战略的目标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东方,东方的传统源远流长,东方的文化博大精深。而资本主义社会最早却出现在西方,西方的企业主宰世界,西方的管理奉为权威。中国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就像硬币的两面,而西方管理思想和东方传统文化就是硬币两面上的图案,只有协调、和谐、平衡,才能展现完美和圆满。
任何战略制定都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矛盾,那就是在稳定性力量与变革性力量之间必须进行调和,一方面要保持业务专注,另一方面又要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中国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必须借助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精华,诸如系统论、概率论、博弈论等等研究成果,同时也要考虑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诚如曾仕强教授之言:“真理不在二者之一,却存在于二者之中”。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现代融合:决定了企业战略的成败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跨文化管理成为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个重要课题。因此,探讨中西方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现在价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迎接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管理大师明茨伯格说过:“战略这个概念的基础恰恰是稳定性,而不是变化。”中国企业要想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有效地执行制定好的战略,就要善于在按照既定的战略取向进行执行的同时,还要洞察随时出现但真正重要的非连续性变化,这时候巧妙运用东方文化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永远不变――战略的原则和目的不变,另一方面是随时在变――战略的模式和进程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播种有时,收获亦有时,协调好变化性与连续性,持续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持续,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果实。
21世纪面临的重大难题,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矛盾与分歧。对中国企业而言,其实就是西方管理思想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兼容和融合。西方管理思想的长处在于专业化和科学化,条理分明,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东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于适应多变环境,应变及时,在动态中维持均衡。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处理并解决好东西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张文昌,于维英.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2] 水.东方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安锐 .论中西管理文化融合创新的趋同[J].西安: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3).
[4] 张丹 .中外管理思想的演变对管理实践的意义.长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
[5] 郭福才.儒家人性化管理思想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南宁: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增刊).
[6] 刘建利.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启示[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9,(1).
篇12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儒家思想为正宗,影响和指导了几千年,在社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对此,孔子及其以后的儒家大师均作过深刻的阐述。尤其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而《大学》又集中体现在“三纲八条目”上。“三纲八条目”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通过“修身(身修)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治)两条途径具体实施的。
首先是“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这里主要是指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修养。此外,结合“三纲”和孔孟等儒家大师这方面的有关论述,“修身”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其二,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其三,强调统治者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修身”所要达到的目的。《大学》视家为国之根本,认为家庭道德是国家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根本。它明确规定:“教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使众也”。
第三是“贵和”与“中庸”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贵和”原则是人在实施“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仁爱”原则涉及处理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应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儒家对此非常重视。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赞赏性格内向、城府深,反对旗帜鲜明,态度明朗,言辞锋利。“中庸”思维又称中和、中行、中道,也就是均衡,这种“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之中,就成为人们评价管理和参与管理的一项重要标准。
二、儒家管理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发源于中国,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以中国为发源地,以日本为直射点,以东亚为辐射面。
首先,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日本虽然与中国一衣带水,属于不同的国家,但同处儒家文化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通过官方和民间渠道而传入。日本圣德太子当政时所制定的《十六条宪法》,就明确把儒家伦理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发展到明治维新。在“二战”以后,日本在经济腾飞中更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的经营管理思想,无论是直接用儒家的条款来表达,还是用其他的形式来反映,都不同程度地蕴函着儒家文化的管理思想。
其次,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新加坡由一个亚州落后的国家一举变成经济发达的国家,从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分析,主要与坚持了儒家价值观取向的企业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新加坡的企业文化注重“培养家庭价值核心观”。
第三,儒家管理对中国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中国作为儒家文化之发源地,儒家文化对经营管理影响的程序和范围,是日本、东亚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例,它是我国曾经实行的一种管理方法则把市场调查、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对产品的数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后期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管理。它是系统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合理运用,促进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它与儒家文化的整体观有着惊人的类似,虽然前者远比后者精致的多,但二者有相似的出发点,都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着眼于大系统的协调运行。由于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经营管理思想出现了一种新的观念即管理的协和观。这种协和观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它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均衡为目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一致”。
三、正确认识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管理思想极其对经营管理的现代价值,是理论界探讨“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待儒家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现代价值?
篇13
1.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
企业的管理会受到一个国家文化整合的影响。以我国为例来说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周易》、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和伊斯兰教有关管理思想和办法为主体的管理文化,而这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我国文化的长期整合与与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通常来说以中国管理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管理界众望所归的灿烂新星。这与我国文化的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其对于企业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重视和联系。另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还体现在其实现一种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为为人”的价值观,以道德追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
3.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背景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即任何一个企业的在某一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适应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首先体现在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是一种管理思想,大多是来自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活动,这导致了其无法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色彩。除此之外,在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过程中,如果以我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看,儒家思想是东方管理文化的主干,并且也是中国管理的渊源之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深远的,这对于在中国生存的企业具有广泛和强烈的影响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影响企业管理者、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影响企业管理者
影响企业管理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而言,借助于儒家的管理思想内涵大多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其内容往往也涉及到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划分“修己”和“安人”,即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部分。其管理活动始于“修己”功夫,终于“安人”行为。即我国传统文化会使得诸多企业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管理为目标,然后在这一前提下推己及人来实施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
2.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其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重视研究企业的氛围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使得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激励制度的建设和企业领导风格的形成等非硬性文化指标上,即在这一指标的完善过程中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可以起到超乎想象的良好作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