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用13篇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1

Keywords:livable citie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任蒴(1981―),女,河北保定人,硕士,保定学院讲师,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

所谓“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二、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过程中,我国的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下面以北京为例,对宜居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2.1 城市的过度膨胀会阻碍宜居城市建设的进行

2005年将北京确定为首个“宜居城市“的总体规划及目标,这与过去相比较而言,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城市发展速度之快及其经济发展十分快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国务院认识到北京建立宜居城市的必要性。然而,在现代话建设的这面旗帜之下,北京市正在不断地进行着扩张,犹如蒸笼中的馒头不断进行膨胀,以至于北京现在已经有了六环路,那么“城市病”就很快地显现出来了。可以说,北京市正在过度地发生膨胀,城市膨胀在世界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尝试到了城市膨胀的教训。城市的不断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各种社会问题等。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笔者认为,影响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障碍就是城市的过度膨胀。

2.2 我国的城市正在进行着文化的“自我荼毒”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整个北京城犹如被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所包围,随处可以见到施工地点,不仅仅北京如此,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是这样。我们会经常看到,城市中的许多工地都在消除一个古老而又脆弱的文明,这种文明在现代建设施工中显得那么不堪一击,而这些文明却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文明。人们感觉现在到了北京以后,就觉得是到了一个文明受到摧毁的环境之中,北京城的文化正在上演着“自我荼毒”的悲惨一幕。一个城市的文明底蕴不复存在了,那么该城市还谈什么“宜居”呢?因为文化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寄托,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去牺牲精神上的“珍品”,那么势必会阻碍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

3.1 城市不能无限制地继续“膨胀”下去

目前,我国的城市,不光是北京,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在进行着“膨胀”,城市的不断膨胀会产生很多“城市疾病”。笔者认为,建设宜居城市,首要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城市弊病。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在专家的共同讨论协商,再结合民意调查,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对宜居城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例如,中华世纪坛建在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和玉渊谭公园之间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几个地方平时人就很多,再加上中华世纪坛吸引游客就人流更多,给周边交通构成过大压力,也使周边群众出行更不便利。像中华世纪坛这样的建筑应该建在五环路以外。

3.2 积极保护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这个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如果在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之下,破坏城市文化遗产,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一种深层次的认知凭证,因此,在宜居城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城市的文化遗产进行很好地保护。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出现了“膨胀”的发展趋势,那么势必会导致各种城市弊病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进程。因此,我们要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应该加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其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1)地下管网规划滞后,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经常出现今天填平,明天又要开挖路面铺设管线,出现“马路拉链”的现象。

(2)道路设计标准不够,施工车辆碾压通行,致使路面下沉、裂缝现象严重,增加维护管理的成本。有的小区道路标准低、狭窄拥挤、损坏严重。

(3)公交站点、文化休闲场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导致重复建设、成本畸高。

1.2、城市基础设施不规范

(1)地下管网建设过程中,因施工单位不负责运营期管理工作,只图施工时候省钱省力,不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施工。比如检查井的位置、标高等不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爬梯的位置和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管道的垫层、抹带不符合规范要求等。

(2)城市道路基层碾压不密实,导致后期道路的塌陷;道路面层平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导致雨季路面积水严重;相关配合比达不到设计要求,导致后期道路损坏严重,增加维护的成本。

(3)有些工程不按照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或者设置无障碍设施时不符合规范要求,导致这些设施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1.3、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过程中与其他产权单位相关设施界限不清

这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排水设施的管理中。城市排水设施是指城市公共排水管道和排水明渠、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而一些产权单位的排水设施经常与城市排水设施混淆,出现污水外溢现象后,有的产权单位或物业公司消极推诿,致使污水肆意外溢,流至路面上,给群众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有的单位住宅楼大部分住户已不是本单位人员,也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出现污水井冒水现象无人问津,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1.4、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有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多,比如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生态环境;城市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政;某些单位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顾城市环境的美观整洁,甚至无视公众利益,任意挤占和扩展地盘,侵占公共用地。有的企业的污染物没有达到排放标准,任意排放;城市居民生态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没有分装处理,随意乱扔;在建筑方面无视节能标准,缺少节能部分,或者节能部分质量不达标等等。

1.5、城市基础设施后期运行过程中损坏、丢失严重

城市基础设施在运行过程中损坏、丢失现象严重,尤其是井盖丢失现象特别严重,给群众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主要有四种原因导致井盖缺失或损毁。首先,盗窃是井盖最主要的丢失原因。很早就有人建议,通过严管废品回收市场来防止井盖丢失。如果没人敢收这些明知是马路上偷来的井盖,井盖的丢失现象会大大减少。其次是重型车碾轧。井盖在设计时,是有预期使用寿命的,但经过一些大型车辆碾轧,会使寿命大大缩减。再次就是偷采井内积水,没有及时将井盖复位。现在这种情况在个别城市仍不在少数。最后是井内渗水或发生泄漏故障。尤其是热力井常年喷射蒸汽的地方,井内压力最大时,甚至把井盖掀起,形成安全隐患。

2、城市建设管理的有关建议和对策

2.1、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有的长远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应该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进行综合指导的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既有一定阶段内相对稳定的目标,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适时进行调整和补充。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建设的活力和综合效益。城市规划与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互为依据,相辅相成,要切实搞好两者的衔接。城市建设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城市新区的建设和旧城区的改造,都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配套进行房屋,各项市政公用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

2.2、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

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工作,必要时可通过立法等强制性手段规范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和图纸进行施工,对不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和图纸施工的应加大处罚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

对新建和改造建设工程,要推行综合管理的作法;规范资料管理,新建工程都要求有完整的竣工图和竣工资料,并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归档,以便在以后的施工中有图可查,有据可依。

城市管理,贵在长效。实现长效管理,必须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公正的考评和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2.3、科学界定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主体

要充分发挥城市建设管理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作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相关产权单位也要积极处理涉及本单位的事件,不能消极推诿,努力形成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应依据法定职责,强化内部责任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人;对于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产权单位的事项,应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扯皮,要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认真履行责任,监管不到位,制度不执行,工作不达标的部门单位,应追究相关责任。

2.4、各部门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尽量减少城市基础设施损坏和丢失现象

(1)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坏现象,要加强巡查力度,尤其建筑工地周边,其大型运输车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坏特别严重。工地项目部应对大型运输车辆司机进行培训教育,不要超载或满负荷运转,尽量避免损坏城市基础设施等设施。

(2)城市基础设施丢失尤其是井盖丢失现象是各个城市的普遍现象。目前,有的城市通过安装防盗井盖防止被盗,有的城市开始在检查井内安装防护网,以缓解井盖丢失后给行人车辆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要想从根源上治理这种现象,还需要各部门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2.5、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国情”为基点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到:城市农业应以转变经营方式为重点,促进传统的城市农业经济向现代科技型,优质高效型的生态农业经济转型;城市工业应以生态产业为龙头,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模式,走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有效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束语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一个社会综合体,GDP并不是衡量城市发展的唯一指标,还应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时尚程度、环境质量等因素。城市建设决不是简单的种花、种草、种树,也不是简单的盖房子、修马路,而是通过一定投入来创造城市价值。我们都需要转变观念,一起努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城市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 :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07

作者简介:杨晓晶(1969 -),女,山西省忻州市人,高级经济师.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集合体,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绿化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周边的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每日在茶余饭后寻找一块静谧休闲之地,成为人们娱乐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城市绿化中,规划、建设、养护管理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精心细致的养护管理,则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城市园林绿化建的好,后续的专业管理也要跟得上。庞大的城区绿化在各个方面需要高水平、精细化的养护管理,只有注重细节,才能体现园艺素养,才能使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必然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发展迈进。

只有精细管理,园林景观才能达到长效作用。以乌兰察布市园林规划建设为例,讲述几点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树木的整形、修剪滞后

树木整形、修剪是园林绿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他对于提高苗木观赏率以及园林景观整体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苗木栽植后,许多园林管理者在对苗木进行抚育管理时,常常忽略了对树木的整形修剪,尤其是造型树种任其自然生长,致使苗木不能保持原有的造型形态,发挥不了应有的新、奇、特的特点,影响其自身与整体美观效果。对于嫁接苗,由于砧木的萌蘖能力强,萌条生长快,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养分,造成主接树种生长缓慢。

建议:对于造型树种根据原有造型,要适时、及时修剪,一般灌木树种春、夏、秋、冬都可以随时进行修剪;绿篱要及时修剪,控制高生长,促使多发侧枝。对于球形树种,去除徒长枝,使树体枝叶丰满。乔木树种,为改善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过密枝、重叠枝、徒长枝、下垂枝、病虫害枝和创伤枝,要及时疏除,如垂榆、重瓣榆叶梅等嫁接苗,应及时去除砧木萌条,促进树冠冠幅生长。

2 非目的树种的疏于管理

园林养护管理,日常只注重除草、浇水问题,往往忽略了非目的树种的清除。在北方地区每年4~5月是杨树、榆树种子随风飘落季节,同时,也是林园浇水时期,飘落的种子落入水中发芽生长形成植株,由于忽视非目的树种的清除工作,任由其自由生长,致使其树根系越长越大,难以清除,形成了花树混生、针阔混杂现象,使花草不纯、树种结构杂乱无章,严重影响园林景观效果。

建议:按照除早、除小、除了原则,由科技人员严格把关,及时清除杂树、杂草。对于一年生杂树可进行人工拔除。对于多年生杂树,在生长期使用灭生性化学除草剂进行清除。具体做法是:用地膜覆盖住非目的树种根部四周的植物,然后对非目的树种进行喷洒、涂抹草甘膦、百草枯等灭生性化学除草剂,将非目的树种去除。

3 针叶树种过度密植

园林规划设计者为了使园林快速形成景观效果,违背林木的生长规律和生长习性,在栽植中对针叶树林木进行过度密植规划设计,如杜松绿篱带、云杉、樟子松、油松的片状密植等,由于苗木过度密植,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受限,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相互争夺水、肥、气、热、光等,植株上绿下黄,头顶一点绿、下部枝条逐渐发黄枯死以致整株死亡,直接影响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建议:对针叶树绿篱的规划设计,要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科学规划,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为林木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已建成的针叶树绿篱的外围的枝条进行疏枝修剪,对于片植的针叶树景观林,随着林木的生长发育,可采取逐年隔株间苗的方法适当进行间苗管理,使林木通风透光,改善林木生长空间和生长环境。

篇4

一、现行城建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建税的计税依据及税率设计不合理,导致受益与负担相脱节。现行城建税以实缴的“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随“三税”征、减、免、退、罚而同步进行,造成一部分享受了市政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因减免“三税” 而不负担城建税。并且由于“三税”本身存在着税率差异,使得同等享用市政设施的企业,因经营商品、生产产品或行业的不同而承担高低不等的城建税负。同时,现行城建税按行政区域不同分别确定7%(市区)、5%(县镇)、1%(其他地区)税率,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区域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地方区域又难于界定清楚,使毗邻不同企业享受城建设施虽基本相同,但因适用不同税率,造成税负悬殊。此外,以不同行政区域确定不同税率也不尽合理,目前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建设方针,而小城镇主要是在乡的基础上发展与建设起来的.这些地方的城建税按1%的税率征收,难于满足城镇建设的资金需求,不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

2、现行城建税只对内资企业征收,对同样缴纳“三税”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征收。致使境内的外资企业享用了市政设施而不负担城建税。这样,既不能体现城建税负担与受益基本一致的原则,导致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平,而且使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投入的大量城建资金得不到补偿,影响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3、收入稳定性差且规模小。城建税依“三税”计税.受流转税的制约太大,影响了地方收人。第一,“三税”本身受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影响较大,收入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不均衡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因而以“三税”为计税依据的城建税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第二.在拖欠流转税的情况下,其收入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正因如此,城建税收入增长低于“三税”, 增长缓慢。第三,从长远来看,在双主体结构中,流转税的收入比重与所得税收入比重将发生变化,继续以“三税”税额为计税依据,将会影响城建税的收人规模,使城建税不能成为地方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另外,城建税收入规模太小,不能满足城乡维护和建设的资金需要,致使各地不得不另行征收各种名目的城市建设资金,这样不仅形成了税费并存,多渠道征收城建资金的复杂情况。而且干扰了税收的正常秩序。

4、征管难度大。随着分税制财政管删体制的施行,依“三税”计征的城建税.其征管水平受到增值税、消费税征管水平的制约。第一,作为城建税计征依据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而城建税由地税局负责征收,地税局不能确切掌握增值税、消费税的应纳税额即城建税税源,在计算机尚未联网,信息不能共享的情况下,势必加大了地税征管难度,增加税收成本。第二,对一些享受增值税减免的纳税人,按规定也享受城建税减免。而两个税种分别由国、地税两个税务机关管理,国税局无权审批减免城建税,地税局以增值税减免政策为依据去审批城建税的减免,造成政策和管理权限的矛盾。第三,实行“定额定率”征收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以及承包租赁户,因国税、地税核定的营业额不一致,将造成城建税征管上的不规范性和税款的流失。

二、今后改革的几点设想

1、扩大收入规模。城市维护建设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较低,与城市维护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满足不了城镇发展建设的需要。有些省市连简单维护也难以维持,只得另外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费,这样,既形成了税费并存的局面,又给税务部门增加了征收成本。建议修改后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改变计税依据,适度提高税率,如此一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建税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将逐步满足城乡建设资金的需要。

2、改变计税依据。建议修改后的城建税以经营收入额作为计税依据,具体包括纳税人的销售收入额、营业收入额、其他收入额等,凡有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除另有规定外,都是城建税的纳税义务人,均应按照税法的规定缴纳城建税。以经营收入作为计税依据,比其他的计税依据更能体现负担与受益相一致的原则,谁受益谁纳税。受益多负担多,受益少负担少。改变计税依据以后,城建税将改变以前附加税的特点,变成―个完全独立、以经营收人作为课税对象的地方税种,有利于地方加强征收管理和逐步完善地方税制。

3、重新确定税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存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城乡维护建设的资金需求不一等实际情况,在税率的确定及其他管理权限方面应给地方一定的“自”,以便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国家可采用幅度税率的形式,规定最高与最低限数.进行宏观控制,既防止地区间税负过份悬殊又便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用税率。建议改革后的城建税实行0.3%一0.5%的幅度税率。同时建税的改节耍与“费改税”相结合,合并部分费税,提高城建税的征收比例,合理调节税费比重。

篇5

关键词 城市环保;环保意识;解决策略

环境保护能力是在城市建设当中的重中之重,是城市建设人员的能力体现,是社会发展的智力表现,是人民追求的终极物质目标。但是在经济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国城市环保能力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未来,各种污染愈演愈烈,问题凸显而出。面对城市环保能力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去创造更好的环境未来。

1 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意义

城市环保能力建设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环保有本质上的区别,城市环保能力建设指的是城市整体参与到环保建设当中来,政府对环保城市建设总体方向上进行把握和引导,包括对于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针对环境设定相关的法律条纹进行约束等环境建设软实力的提升,还包括对于污水排放的治理,节能技术的提升等环境建设硬实力的完善。

从上文可以看出,城市环保能力建设是一项从政府到普通民众会全员参与的一种城市建设,城市环保能力建设可以提高民众对于整个社会建设的参与度,提高对于国家政府的支持度,全民参与,共同建设。一个城市的建设想要具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和发展,城市环保建设是不可却是的要点,城市只有将环保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才能去谈未来,谈发展,因此,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可见一斑,它是一个国家想要使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之一。

我国一直强调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国家,城市环保能力建设就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应该是蔚蓝的天空而不是糟糕的空气,应该是一片绿地而不是满目荒漠。环保与社会发展绝对不应该是相互矛盾,不可调节的,而正相反,他们应该是齐头并进,相互依存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我们的社会是没有未来的。

2 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城市环保能力建设当中现阶段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目前已经存在的城市污染问题。在污染问题日益加重的今天,它们制约着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阻碍城市的未来,这些目前已存在的污染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方面污染。

第一种空气污染:空气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化学工厂等大型企业的气体和粉尘排放、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汽车尾气以及家庭对能源的消耗、甚至包括加油站和汽油泄漏后后蒸发形成的有害气体。当这些扩散到大气当中,形成很严重的有毒物质,这些污染对人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也是目前空气污染,雾霾加剧的主要因素。在柴静的报告片《穹顶之上》,主要讲述的就是目前城市建设当中的空气污染来源。[1]

第二种水污染:水污染一般的来源都是工厂排放污水以及家庭不正当污水排放。据统计50%的污水都是来源于家庭的不正当排放,当然,农业化肥原料等化学制剂的污染排放等也都是引起城市水污染的重要因素。污水的不正当排放不光会导致地表水污染,严重的也会导致地下水污染,而地下水是正常民众的饮水主要来源,在二次供水当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使群众产生大面积的疾病,所以,必须要严肃对待水污染问题。[2]

第三种是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是城市环保建设当中的主要因素,也是难以解决的重点。因为大部分垃圾污染都来源于人民的日常垃圾。我国人民在垃圾处理方面,并没有较强的分类意识,致使垃圾基本上都属于集体倾倒,集体处理,这样会导致一些有毒垃圾,例如电池,药物等进行混合,与空气接触并发生反应再次产生变质,一旦污染土地,便会对未来城市的环境造成长时间的污染。

2.2 环保意识薄弱

城市环保建设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常年累月才能够达到目标的一个过程。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环境建设的根本,就是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我国人民群众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城市环境建设仍旧保持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同但不参与,明白但不作为。对于城市环保建设并不是政府有策略有方案就可以达到的,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在好的方案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对于本城市环保建设现阶段的程度,大部分民众都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更加不知道自己在城市环保见识当中的重要性。总体来讲就是民众对于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意识比较薄弱,无法参与其中。

再有就是政府,有些政府在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过程当中,也存在着意识不够强,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增长,政府不断对城市进行规划,升级和更新,但是与此同时,城市环境问题也随之凸显而来,政府在加强城市在扩张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到环境问题,随着过度扩张,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水污染和工程建设中空气污染。这些环境问题的隐患会随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慢慢而影响整个城市规划和布局。[3]

3 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策略

3.1 针对污染治理

城市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对于城市污染,政府要有着做打持久战的准备,长时间和污染问题做斗争。

首先面对空气污染第一要做的就是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工厂建设不要过分集中,尽量将存在原料供应关系的工厂放到一起,方便废物利用。排放的污染物要集中处理。研究工厂排放污染物处理的先进技术,尽量减少排放的污染,从排放根源上解决问题。在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古城当中要进行城市绿化工程,通过绿化来进行空气污染物的吸收吸附,双管齐下,共同治理。

其次对于水污染治理,首先提倡使用水的二次利用,淘米水浇花等,并对于可能有腐蚀性的污水,要能够做到自行简单处理,不直接排放。对于用水,进行区域化管理,工业和居民一定要分开,污水处理技术要保证达到国家要求。

最后对于固体污染物,建立民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对于不管是日后垃圾填埋或者垃圾焚烧都有一定的益处。在处理垃圾上一定要有垃圾分类处理,落实实际上面。

3.2 针对意识薄弱

民众的意识是由政府建立起来的,通过宣传手段进行引导,奖惩制度进行规范,从而建立民众对于城市环保能力建设十分重要的意识。可以通过社区走访,树立区域标兵形象,组织公益活动等众多方式,深入基层进行宣传。从环保的小知识开始,步步深入。并且对于政府对城市环保能力建设的进程要实时公布,鼓励参与其中,了解群众在环保建设当中的重要性。

政府方面要对城市环保能力建设有长远的规划,全面考虑问题,加强环保意识。自上而下进行城市环保能力的建设。要想更好的完成城市环保能力建设必须要强化调控与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城市环保能力建设当中,政府是参与者,是引导者,更是决策者,所以城市的环保规划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重中之重的,绝对不可草率的做决定。

不论是城市环保能力建设还是其他的城市建设,群众是基础,政府要引导,只有上行下效,通力合作才能使得城市建设的更好。

4 总结

城市的环境是城市群众生存的根本,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否稳定,环境也有着决定的因素。良好的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进程当中文明的一种象征。已存在的污染要治理,未来的城市建设要规划,预防城市建设过程当中会出现的每一中污染物。增强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环保能力建设。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是我们城市当中每一个人都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篇6

1.中小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1.1中小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做好城市规划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中小城市规划的政策性很强,它能有效促进社会政治文化的提升,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小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小城市规划能够不断扩大城市面积,实现乡村城市化的目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规划还能对医疗、环境、卫生进行改善,维持社会治安的稳定。

1.2中小城市规划的意义

中小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用地进行保护和管理,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科学用地是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控制城市的规划的质量,按照国家规定的城市建设的标准,对城市用地和管理进行有效控制,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的发生,实现城市经济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中小城市规划建设中突显的问题

2.1城市个性丢失

盲目搬用大中城市的一套, 追求高层建筑、追求标志性建设,造成浪费。没有特殊原因,一个城市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人口成倍的增加。动辄2.0、3.0甚至更高的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从宜居角度来看是否合理。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高层住宅、高容积率的低档住宅、低档小区看似能使某区域焕然一新并解决城市旧区改造的问题,但实际上只是解决了眼前问题, 大多数 “拆旧棚户区,建新贫民窟”的做法都是对子孙后代的贻害。

历史文脉,城市最重要个性符号。中小城市中大多数历史建筑并不能算是文物或者说不是影响较大的文物, 但是这些历史建筑对于这个城市来说则极具重要意义。一些城市因为某些项目的建设需要(主要是具有经济利益的建设项目)将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破坏或拆除,然后颇有戏剧色彩的一幕发生了:在原址或附近或此区域建设欧式或日式或其他形式的异域风格建筑。由于多数国内设计者难以把握国外古典建筑文化元素,这些新建建筑在审美中很快地变成了垃圾,进而将城市设计的低能表现的淋漓尽致。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灵魂,历史建筑则是对城市历史最好的承载, 这方面在中小城市表现的更为突出。

就目前国内有特色的中小城市来看,未经过改革开放后十几二十年的盲目改造的城市现在都极具特色,发展前景也更广阔。比如北方很多小城市都是因为当初的交通不便、经济信息闭塞等等这样的消极原因才得以保护。有些人讲,“政府什么都不做就是对本地最大的贡献”这么说当然有些片面,不过这也提示着我们规划设计者和城市管理者,应该对城市的改造和建设更加慎重。

2.2 缺少良好的经济策略

许多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 通常进行简单的县域及城市经济策略决策, 主要表现在相同或相近区域内以简单复制的方式制定经济机构、经济策略。比如相邻的几个县都招商引资,招商的企业类型都是相同或相近的,招商优惠政策都是土地和税收的优惠,其优惠方式、幅度都出奇的相似;都搞旅游,旅游区的惠民政策都是农家乐;甚至总部经济也是大家都搞,可是又有多少大型企业来配合这遍地开花的总部经济呢?最终互相抄袭的相近城市在彼此的恶性竞争中消耗殆尽,不得以只能依靠城市经济模式中最可怕的一种——单一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例过大,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自然而然的将政府与开发商捆绑在一起。

从广义规划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中地方政府怎样有预见性的引导市场是城市规划的重大课题。经济结构最终决定着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2.3城市规划管理失调

规划编制不完善。近年来,各地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尽管如此,但是由于中小城市缺乏高层次规划建设的设计和管理人才,出现了城市规划不完善、时效性低等情况。

有的中小城市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城市规划编制, 造成规划时效性低, 可操作性低。二十年的规划建设周期, 五年就突破了;有城市总体规划,而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太小,规划管理部门则无法避免地盲目自由发挥,就算顾及到小范围区域的建设效果,也难以顾及城市整体设计。

突破自然生态的最大限度。2011年国内多个城市在降雨排水的考验中落败, 有的人说是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降雨,如果城市建设就此发展,会经常遇到百年一遇, 甚至年年都遇到百年一遇。这些发生在大城市中的灾害对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来说是个避免错误的提示。河流、地下水等生态系统是否科学的改造建设,将给城市带来截然不同的回报。

3.针对中小城市规划建设我们应该做到

3.1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充分重视城市历史,在城市规划中以城市历史作为主题,则城市的特点、个性便自然显现。按照城市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城市建设,以宜居为根本,以造福子孙为原则,进行城市改造。正确科学的规划建设策略与政绩并不冲突。依靠大城市,联系周边中小城市,利用其它城市的资源。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建设,增加城际公共交通方式。以便共享其它周边城市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城市配套设施。

3.2经济策略应该具有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加强对经济策略的分析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促使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更为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3.3编制完善城市规划,建立科学管理机制,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由于房地产业利润巨大且多数城市无意中形成了土地财政,编制完善城市规划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完善的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区域控详规、专项规划及具体的城市节点设计等等。完善的城市规划,将避免房地产与政府组成的利益集团利用规划相关法律留给城市个性发展的空隙,强迫规划在法律空隙内向少数人利益方向调整。更避免了房地产利益联合政府土地财政利益直接共同绑架城市规划。

科学决策对于政府主要领导人意义重大。目前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专家评审流于形式,不能有效的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制度,政府与专家都应本着对城市的未来负责的态度。通过专业的规划人员为政府主要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4 进行多学科融合合作,增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调控能力

规划师是规划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人才,他们多出身于建筑行业,由于专业性的限制,现在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师知识面相对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建筑部门在一些重大社会经济决策上的权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规划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知识面。其次要加强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经济计划部门通城市建设部门一样都是研究和制度城市发展战略的。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将更利用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作出科学决策。

4.结束语

综述所述,我们应该认清当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力求使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历史的要求相适应,从而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历史建设相统一,城乡统筹相协调的管理目标,推动中小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现阶段,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制约着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得城市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是推进城市生态化、绿色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1 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由原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该理念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生产力与创造力得以有效保护;物质、信息、能量的高效率运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环境,并且其内涵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该理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1989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首次开启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成为第一个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日普及,从1995年开始,我国成都、天津、扬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2 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题

2.1 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协调

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总体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将主要精力置于发展经济之上,片面追求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实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保护,甚至以牺牲城市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受这种传统发展思想理念的遗留影响,在我国后续城市建设中,依然不能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提起应有的重视,城市发展规划中依然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对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此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意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先前的遗留影响依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2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会在根本上拉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使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绿地减退等多项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导致在空气质量、水质、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处于落后地位;其二是城市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饮用水资源、可规划用地、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要以资源消耗作为基础支撑,城市资源短缺必然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2.3 城市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是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的合理性较差,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减少,然而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垃圾的分类处理依旧不能得到重视,尤其是不可分解的塑料制品以及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电池、化学合成剂等垃圾的处理,往往会与普通垃圾混装,如此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其二是部分单位及个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任意挤占绿化用地,甚至存在破坏植被、盗用公共设施的严重行为,给生态城市建设造成了阻碍。

2.4 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控制力度较弱

城市中的建筑工程项目较多,而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施工进度,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没有对施工现场污染排放进行科学控制。建筑施工中存在夜间违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大、废弃材料胡乱丢弃、液体废料乱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污染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虽然部分排放的监测结果并未超标,然而依旧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达标仍扰民”的情况,加之法律方面的宽泛阻碍了环境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成为制约生态城市推进的重点因素。

2.5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较差

以往的城市规划大多忽视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生态良性循环的最大限量,资源的短缺无法保证人口未来增长的需求。另外,一些城市的规划忽视了对城市景观格局的重塑,城市景观缺少整体优化及合理的功能分区,这样很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还有很多城市忽视了地方特色的保护与构建,原有的富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街道与建筑,逐渐被着装统一的新形象所覆盖。这些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违背的,在规划中没有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3 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生态是一个包含诸多复杂因子的系统,对其分析评价的开展与进行需要以评价指标的确定为前提条件。以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3.1 城市自然生态方面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日加快,导致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较大,资源禀赋较差,尤其体现在饮用水人均占有比例上,地下水超采率远远超过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值。另外,在人均耕地方面普遍低于联合国533.6m2的警戒线,人均森林占有面积较低,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城市生态资源的优劣。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3.2 城市经济生态方面

我国大部分城市第一、二、三产业万元GDP能耗依然偏高,第三产业通常为能耗低、排放少的项目,然而通常第三产业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依然较小,第二产业的占有比例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第三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与轻工业的发展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因此导致城市生态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要求。

3.3 城市社会生态方面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能源消耗猛增,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过低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就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同样也严重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4 优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4.1 完善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政府及相P部门需要针对政策、制度等制定与落实,将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大力宣传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给予生态城市建设足够的制度与资金支持,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提供保障,从而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与作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与科学性的监督机制,使之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同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收集违规证据,勒令其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对于影响恶劣的需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从而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肃清

障碍。

4.2 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较强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结合。因此需要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阶段,将总目标分解成为阶段性目标,从而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生态化能力与协调性进行评判与衡量。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健全需要以国家环保局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规定为基础,遴选与本地区特点相符的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对于无法运用分辨信息实施权重确定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科学化的确定,以强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科学的指导意见与参考依据。

4.3 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思想,因此其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以实现思想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为前提。从内涵本质上来看,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短期性向长期性、由直接性向间接效果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模式实现由单一追求经济高效向经济高效协调生态环境发展的转变。反映到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该思想依旧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需要将生态环保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督促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的协调

共存。

4.4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强化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促进生态城市理论的推广,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与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借助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以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教育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政府需要号召社会相关服务机构及工艺团体,使其针对市民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活动,使市民意识到“污染环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城市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此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5 结语

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基础,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实施有效对策予以解决,是保证生态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郑毅.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 宾厚,王芬,王欢芳.生态城市共同配送生成机理与

运作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4).

[3] 傅兆君,翟斌,吕孝翠.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打造

篇8

1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城市建设观念陈旧

城市建设观念与当今城市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淡薄。出现诸如“规划是纸上工程,建设是形象工程,管理是虚无工程”这类规划跟着建设走的怪象。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在行为上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忽略了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忽视了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领导干部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短视城市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1.2城市管理体制不顺

部分领导受部门利益的驱动,本位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加上部分职能交叉,使部门间有利益时争着管,造成大量宝贵资源浪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建设、国土、城管、工商、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及各指挥机构、开发区和街道(乡镇)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管理城市的职能,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现象;二是“头重脚轻”,权力过于集中,出现了一些违章行为有权的看不见,看见的无权管的现象。三是执法主体散乱,各自为政,分头执法,形不成合力。1.3城市功能不健全

城市功能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基础功能和价值功能。基础功能主要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这是城市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我国有些内部交通不畅,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园林绿化水平低,城市环境质量不如人意,城市形象不佳,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价值功能是指城市在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地位和价值体现价值功能直接影响城市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资源在城市的聚集。如果城市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一方面会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浪费,同时也就缺乏对资源进一步聚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2中小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思路2.1更新观念,提高各级领导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认识首先,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政策导向,不失时机地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其次要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在具体行动中努力增强“规划三性”:一是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划一支笔、建设一张图、管理一盘棋”和“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二是严肃性。规划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按规划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即便是由于形势发展确需变动,也只能允许按法定程序作局部的变动和修改。三是延续性。规划的实施必须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画到底”。2.2理顺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一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变多头执法为城市综合执法;二是加强分级分层管理,充分发挥部门、街道和社区管理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属地管理,将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下放事权;四是加强社会监管,鼓励和组织各界群众参与城市管理。2.3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要抓紧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地下管线等专项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规划及时建立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库,以规划建设的时序来安排指导基础项目建设的先后顺序,切实改变项目建设的随意性。

2.4集中精力,切实落实城市规划

落实规划的关键是严格按照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布进行,拆一片、成一片。对城市关键中心地段,政府要严加控制,把它建成较高档次的城市综合体,以增添片区的功能特色。在居民区建设上,政府必须切实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尽快使水、电、灯、话、路形成网络化,充分利用居民区现存的有限空间,及时有效地做好县城建设红线控制工作。

落实规划,最大的难题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综合运用经营城市的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办法筹集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首先,要以经营的眼光规划城市,强化城市的特色,塑造城市品牌,形成土地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其次,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利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发展城市。再次,要以经营的方式去管理城市,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衍生资本进行集聚和重组经营,并把营运收益重新投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增值。2.5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城市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管理跟不上,最好的建设也是枉然。首先要加强市政、园林等基础设施的管理。抓好绿化、净化、亮化工程,持久有效地开展城区绿化活动,做到设施完备,绿化完好,街头整洁有序,夜色多姿多彩。其次是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努力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要在加快特色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对老污染源的整治,进一步强化对新污染源的控制,决不允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认真对待城区的大气、水质、噪音污染问题。

3总结

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让我们意识到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应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立足点,加快建设系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 毛博. 城市建设发展模式探究[J]. 中国建筑,2012.

篇9

摘 要:通过对香港、上海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的考察、研究,分析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示一些开始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要从基本网络规划入手,确定合理的建设步骤,对大的枢纽要综合考虑,合理设计和建设,以确保节省投资、功能好、施工难度小。提醒一些正在筹划轨道交通建设的城市要引以为鉴,重视基本网络规划,并制定合理的建设步骤。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换乘枢纽;工程预留;资源共享

目前正值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峰时期,一些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如:北京、上海、广州;一些城市正在积极筹划或开始建设,如天津、南京、深圳、杭州等;一些城市正在规划基本网络,如厦门、宁波等。笔者借工作之机,对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进行了较深入的考察研究,发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早期建设的轨道线没有网络概念,只是从单一的线路来考虑建设规模,基本没考虑将来与其他线路的换乘问题;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不成熟,关键性节点考虑深度不够,以致于真正实施起来不可行。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将给后建的轨道线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增加投资;另一方面很难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功能较差。

在此,笔者借助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实例来强调城市轨道交通基本规划网络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正在筹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城市,对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要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投入足够的力量,来规划基本网络;另一方面要在以后轨道线路分步建设中要严格遵照基本网络来执行,不可随意调整,体现网络的整体性、权威性,以免给相邻线的建设造成困难,同时城市的其他规划建设也要考虑避让。

香港的轨道交通很成功,不但规划建设好,换乘方便,资源共享充分,而且经营也很成功。香港地铁网络已基本建成,由6条轨道交通线组成,运营状况良好(图1),每年都有可观的运营收入。

篇10

一、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投人严重不足。太原市,平均每个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不过3一4间,建筑面积不过100平方米左右,这已经属于比较好的了,条件差的仅仅有办公房间1一2间,建筑面积不过40平方米左右,这与北京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都在300平方米左右没有办法相比。即使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差无几的辽宁、吉林省相比,也有很大差距,目前他们的社区办公用房在230平方米左右。由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社区的许多功能不能发挥,比如缺乏固定的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导致社区的一些活动难以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形象。

第二,社区干部报酬偏低、工作繁杂,收人与付出不对称。太原市社区干部的报酬基本是月均粼刃余元,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这样的工资水平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社区干部大部分是企业的离岗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水平的提高。尽管报酬很低,工作却相当繁重,计划生育、扶贫、低保、失业人员的统计等项工作都在社区。社区干部们说,我们干的是政府的工作,出的力比公务员多,但收人只是公务员的几分之一。报酬低而工作繁重,也限制了专业人员进人这个领域。

第三,社区服务的市场运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区服务水平较低,覆盖面小。在其他大城市社区已经开展的家政服务、职业介绍、中介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社区养老、社区照顾、社区矫治等项目均没有开展,社区服务基本处于自愿免费的状态。

第四,社区办公经费短缺。目前社区的办公经费仅为每月20(〕元,仅够交电话费和出墙报,稍微复杂一些的事情就没有办法去做。因此,社区干部即使想做一些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做。

第五,社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均衡。太原市基本都纳入了社区网络,另外一些地区城市,如运城、大同等正在开始进行社区建设,而中小县城基本就没有社区这个概念,这种不均衡状态将会制约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比与思考

2000年11月3日,民政部发表了《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后,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开始由中心城区向城郊,大中城市向县(市)和集镇发展。一些大中城市的社区工作搞得非常好,总结起来,他们成功的经验是:

第一,有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去观察、研究社区,每年都有专业人员针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比如,建设和谐社区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评价社区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指标体系等。

第二,有地方政府的引导。根据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精神,北京、上海等地积极指导各区(县)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作用,引导各区(县)的社区的建设。

第三,有高素质人员的参与。北京率先引进了博士学历的人员参与基层社区建设。u106年春节过后,清华、北大等高校的30位博士来到基层社区担任主任助理,挂职一年,每周到挂职单位工作两三天,其他城市也纷纷效仿。

对比之下,山西省在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在专业研究方面,山西省虽然也建立了三晋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但相对来说没有整合全省的研究力量,形成强大的研究阵容,因而研究成果比较少。在政府引导方面,山西省做得还不够,先进社区和社区干部的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吸收高素质人员方面,有些街道也引进了大学生副主任,但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对基层社区的建设没有太大的贡献。因此,山西省急需找到差距,弥补不足,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改进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的几点趁议

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还影响到能否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社区建设。

(一)投入资金,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

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使社区管理有一个基本的依托,而且也使社区的各项功能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应当制订一个规划,使社区办公用房在一定时期内达到201)平方米左右,使他们能够建立专用的阅览室和活动室。

(二)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

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与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不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很难吸引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人。社区建设需要大批专业人才,但山西目前的现状是专业人才不愿进人社区工作,要推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投身社区建设事业,必须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山西省现在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有3所,从2006年开始,每年毕业的学生有100名左右,如果他们都进人社区,则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提高杜区服务水平,改进社区服务现状

派遗一些社区干部到大城市参观学习,了解如何进行社区养老、社区文化、社区矫治等各项工作,回来后着手开展这些工作,逐渐开设热线电话,拓展服务项目,使社区服务上水平、上台阶。

篇11

在此,笔者借助一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实例来强调城市轨道交通基本规划网络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正在筹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城市,对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要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投入足够的力量,来规划基本网络;另一方面要在以后轨道线路分步建设中要严格遵照基本网络来执行,不可随意调整,体现网络的整体性、权威性,以免给相邻线的建设造成困难,同时城市的其他规划建设也要考虑避让。

香港的轨道交通很成功,不但规划建设好,换乘方便,资源共享充分,而且经营也很成功。香港地铁网络已基本建成,由6条轨道交通线组成,运营状况良好(图1),每年都有可观的运营收入。

香港地铁的成功经验首先归功于周密细致的规划和建设,合理的规划不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流,促进物业的开发和经营,还有利于地铁建设的实施。

其具体情况是:以人为本,换乘极为方便。很多换乘站均采用平行换乘,换乘极其方便。这首先必须建立在城市规划网络的基础上,两线交汇处有平行设站的条件;其次,两线要同期考虑,最好同期建设,至少要考虑相互预留建设条件。

其具体的实施方案是两线的交汇尽可能有一定的平行段,这样换乘站可设计成以下同台换乘形式,其中又分两种:①不同平面布置形式(香港多采用这种形式)(图2);②同一平面布置形式(图3)。

上述同台换乘形式:这种换乘站对4个方向的客流换乘最为方便,对于单向性换乘客流的换乘站优越性特别突出,即(a1b1)、(a2b2)换乘最方便,而(a1b2)、(a2b1)、(a2a1)、(b2b1)之间换乘要稍差些。

另外,还有值得借鉴的是香港地铁充分考虑资源共享:其控制中心是6条线共用,另外还给将建的2条线预留了空间,最终是8条线合用一个控制中心,资源共享充分、合理,大大节省了土地、建筑、人力、设备等资源。同样还有车辆段也是多线共用,节省了大量土地和设备,降低了成本。

近几年,国内地铁全面开始建设,建设较早的城市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规划上,尤其在枢纽建设上最为突出:有的枢纽换乘极不方便,换乘距离长,基本无法实现付费区换乘;有的没考虑换乘条件的预留,后续工程很难实施。

目前很多城市刚刚开始建设,这些问题还没意识到或还没暴露。上海是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较早,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已经暴露出上述问题。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概念建立的较晚,网络规划很不成熟,考虑不周,一些难点和关键地段都没作深入考虑,提出的方案很不合理或行不通,实施时需要不断调整,造成网络不稳定。有的线实施时,线路走不通,造成设计卡脖,工程停顿,线路走向需要进行大的调整,以致造成控制用地范围不一致,预留工程废弃等,无形中给工程带来额外的困难和投资浪费。

网络与城市规划不一致,所作网络没有对城市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了解,致使整个网络基础不可靠,在建设中不断调整,每一次大的调整都将造成一定的损失。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本线的建设规模、范围、投资都要受影响;另一方面相关的线也受牵连,造成有些预留工程的废弃,如上海m4线天钥桥路站为r3线的预留工程,已废弃,另外原规划线路所经地块建设的预留也废弃,造成投资浪费。同时网络的调整还造成先建的线路没有考虑预留,这将造成后建的线施工困难或换乘不方便。如:上海的徐家汇站早建的r1线没有为后建的r3线、r4线考虑预留建设和换乘的条件,致使后建的两条线实施非常困难,r4线要穿越正在运营的r1线车站,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3条线形成的换乘条件也很不理想,换乘距离较大,换乘极不方便。

同样,上海人民广场站的换乘也很不方便,1号线和2号线在此交叉换乘,1号线车站设在人民广场东侧,平行于中路设站,为地下2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14m;2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东西向直径线,在人民广场北侧平行于南京西路设站,为地下3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14m。两站在人民广场呈“l”形换乘,车站一端和中部设有换乘通道,南侧两车站中部的换乘通道长250m,北侧端部的换乘通道长60m,该换乘节点无法在站台将不同换成目的、不同换乘方向的客流分开,因此通道里的客流混乱拥挤(图4)。对该节点市民非常报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1号线建设时没有综合考虑换乘问题。

轨道交通上海火车站站的1号线和3号线换乘问题也很严重。

1号线车站在铁路火车站的南侧,3号线车站在铁路火车站的北侧,两站的换乘通道长达355m,两车站站中心的距离为475m,如图5所示,太长的换乘通道造成旅客换乘特别困难。据有关部门的测算,铁路上海站、上海火车站站1号线和3号线三者的年平均换乘时间超过500万h,可见换乘问题不仅是直接的社会影响,关系旅客的切身感受,对社会的经济效益影响是很大的。

另外,还有徐家汇枢纽目前正在做方案研究,该枢纽是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中一个重要节点,由r1、r3、r4三条市域主干线交汇形成,目前现状是r1线正在运营,没有为r3、r4两线的建设和换乘预留条件,而徐家汇广场周围又特别拥挤,商业繁华,交通繁忙,建筑密集,地下管线复杂,在此设立地铁换乘枢纽,控制因素众多,方案实施异常困难。风险太大,方案始终不能确定。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对该枢纽成立专题进行研究,先后提出10多个方案,目前经过专家认可的中央换乘大厅方案正在作进一步研究。该方案r1、r3、r4三线车站呈放射状分布在徐家汇广场周围,交汇处形成宽敞的换乘大厅,面积近3000m2,出入口与周围商场直接相连,该大厅既满足三线的客流相互换乘,还兼顾徐家汇广场的人流过街功能,可改善徐家汇广场地面拥挤混乱的状况,减少地面交通压力。

但该方案还存在r4线冷冻法施工下穿过r1线车站的问题,施工风险大,施工期间将影响广场的交通、商业等,另外施工时管线改移也很困难,有待进一步研究。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咎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立太晚,徐家汇广场周围开发建设速度快,高层建筑密集,早期施工的r1线未考虑预留后期建设的r4、r3线换乘条件,后来法国人规划的网络,研究深度不够,在该枢纽附近线路根本走不通,同时也缺乏对网络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合理控制,造成现在选线布站都很困难的局面。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的重点工程,是百年大计,投资巨大,事关每个市民。为此,要从城市基本网络规划着手,结合城市的长远发展计划,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邀请有资质、有经验、了解情况的设计单位做出最合理、尽可能详细的城市轨道交通基本网络规划,来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合理、有序的分步建设。各条线的建设都要着眼全局,合理考虑相邻线的换乘,并为后建的线预留建设条件。甚至有些工程要一次性建成,以避免后期建设产生不必要的困难,承担额外的风险,给城市环境和交通造成重复建设的影响。

特别强调,一些枢纽尽可能同期建设,换乘功能可设计得更好,可减少对地面环境和交通的重复影响,同期建设可实现空间、设备等资源充分共享利用,可避免给后建的线路带来不必要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节省工程投资,可避免管线改移,地面交通、商业等重复设置的影响。不能同期建设的,先建的线路对整个枢纽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并为后建线路做合理的工程预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目前,深圳市选择了6条轨道交通线: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6号线和11号线作为二期工程同期建设,总设计里程为175km,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来源,这种做法值得很多城市借鉴。对于一些资金缺乏的城市,虽然不能一次性建设,但可从设计上一次性综合考虑。这样,首先有利于换乘枢纽的设计;有利于控制轨道交通沿线开发建设,做一些合理的工程预留,避免带来不必要的工程困难;有利于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考虑,创造更合理的资源共享利用条件;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规划;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开发。

在此,对城市轨道基本网络的规划提几点建议:

(1) 轨道交通网络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轨道网络的规划首先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城市总体规划要对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给予足够重视,城市的土地规划、开发建设都要为轨道交通的建设考虑预留条件;

(2) 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要切实符合城市基本情况,要有足够的深度,做到规划切实可行,尤其对重要的节点枢纽要综合考虑,规划出较为详细具体的方案;

(3) 为减少占用土地、节省投资,在网络规划阶段就要考虑车辆段、停车场、控制中心等的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朱沪生.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大型换乘枢纽若干问题的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4(5).

篇12

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1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依据,是保障城市功能格局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都市化转型,不少城市对所要建设项目考察不到位,盲目立项,立项后,在建设过程中又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城市布局不协调、功能不清晰。

1.2缺乏科学的城市建设管理。目前,我国多数的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均处在初级阶段,很难对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综合管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单位、使用单位及施工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为政,其间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设计保守、脱离实际等现象的发生。另外,我国现行的城市建设管理大多停留在静态、滞后的层面,没有跟上时代的形式作创新的调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日益变化的扩张需求。

1.3缺乏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励。城市建设由各业务部门自行组织实施,大中型城市还会建立专门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城市发展宏观调控、建设规模评估等相应工作,据网络了解统计,我国除了一些省会城市配备了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城市建设工作外,多数中小型城市却极度缺乏工作胜任能力强、成绩突出的城市建设人才。另外,同其他行业相比,城市建设行业缺乏对专业人员的政策激励、成绩肯定也是导致人才积极性不高、无法热情的投入到城市建设工作中的根本原因。

1.4城市功能不健全。城市功能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基础功能和价值功能。基础功能主要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这是城市价值功能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由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我国有些内部交通不畅,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园林绿化水平低,城市环境质量不如人意,城市形象不佳,城市参与国际竞争。价值功能是指城市在经济系统中的经济地位和价值体现。价值功能直接影响城市资源的配置效率,影响资源在城市的聚集。如果城市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强,一方面会使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浪费,同时也就缺乏对资源进一步聚集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空中楼阁”,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

2城市建设中的对策分析

2.1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相关环节。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建设都有了规划,有的还进行了反复修订,但是关键的问题,其一是要进一步地深化规划,因为它本身存在着不科学之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其二最主要的还是领导意志太浓。所以,规划的制定要严肃认真,要发动社会各届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由城市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就要严格按照规划来执行,不能随着主要领导人的变动而随意更改。政府要把尊重规划提升到尊重国家法律,尊重自己的良知,尊重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要设立有关监督机构,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监督,对任何违反规划者绳之以法。

2.2统筹城市建设管理的模式。城市建设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城市发展“三分建、七分管”。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一是要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加大城市建设管理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由多口管理向归口管理转变;二是要尽快研究制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办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保证建设服从规划、建设按规划进行,为构建规范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三是要加强城市居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城市建设管理,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2.3提升人才政策激励的体系。开展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监督。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可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可通过阶段性的工作成绩评定给予优秀人才一定的物质奖励,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并鞭策那些后进的人才迎头赶上。另外,我们还应积极的拓宽人才再培训、再提升的机会,为他们制定按部就班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对设计人员、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与提升。在城市建设中,规划统筹工作能有效的防止人为错误的发生,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首先应确认阶段工作的重点,制定完备的规划程序,明确在规划环节中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通过严明的纪律约束、职业道德防止表面意识、应付了事等不良行为。最后在人员的选择上,我们应充分把握工作人员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有效的激励、严格的制度规范他们负起责任的行使工作权力。

2.4 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城市众多问题中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基础设施的规模、类型、直接影响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制约城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应把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提高我国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给予高度重视。

一是大力发展城市,使城市较快地聚集资源,回避和化解旧城的社会矛盾,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用新区建设带动改造的办法提升城市竞争力。

二是发展会展经济,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引导会展业有序竞争、协调发展,提高市内商务基础设施质量,展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竞争力。

三是重视政府市政信息化中的推动作用。城市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的各个层面,因此政府的推动作用非常重要。政府要把推进城市信息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有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在政府的统调下,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各个城市在推进城市化的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的态度,根据城市的规模和职能,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能够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达到完善城市管理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使城市建设顺利有序的开展,我们只有充分注重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城市人才的重要性,用科学探究的精神、勇于实践的魄力,与时俱进的完善相应法规政策,加大对城市建设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用动态的管理机制完善构建统一的城市建设体系,才能最终使城市建设资源用到实处、使城市潜在效益得到根本的提高。

篇13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

二、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林业的建设起步稍晚,但是对于城市林业的建设,政府部门十分的关注,随着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在城市林业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改革开放后,使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的新阶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林业建设也跟着同步进行,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

5、在城市的发展中,林业也跟着大面积的建设,但是由于盲目的建设,没有合理的规划,使林业在建设上结构不合理,在技术与知识上的滞后性,使我国林业的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的和谐与城市的发展并未达到合理的发挥。在长时间的作用下误把绿化手段当目的,一味的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在林木的栽植中,由于树种的单一化,造成多街一树的现象,使美化效果差,在生态效益上,也未充分发挥其效应。在这多种情况的结合下。难以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城市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

三、对策

1、确立城市林业的重要地位,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城市林业公共教育制度,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全民和全社会参与城市林业建设和保护;

2、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理顺管理体制,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

3、扩大城市森林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森林资源、树木及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城市森林、树木和绿地培育、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林业高效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四、总结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