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1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2005年,北京市在制定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将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写入规划的总体报告中,第一次规划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设想,计划用1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同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宜居城市表述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任蒴(2011)认为“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李家凯(2013)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城市的改造,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对现有城市中不宜居的地方进行改造,成为宜居城市;二是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二、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宜居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的空间。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设,使城市间建设陷入了一个“巨型结构游戏”之中。完全的城市,既需要外观上的美感,但更需要关注其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换言之,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魅力才是城市文明、有序、公正、宜居发展的灵魂。

(二)城市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的过度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题、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不宜居”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土地被大量囤积,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足,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能耗高、资源浪费;第三,住宅房价畸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唤起城市作为文化子系统在城市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

(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一,新建城区采取“小综合、多组团”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组团。组团内集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金融、信息、研发等生产业也建成组团,组团之间用绿地间隔。第二,发展微型中央商务区, 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中心集中,形成中心地区建筑群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一,把对外服务的功能安排在城郊交通枢纽地区,适度聚集行政服务功能,促进CBD与周边城区共同实现职住平衡;第二,按照服务行业区位要求进行布局,完善生产业布局,改进分配业布局;第三,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城市特色和主攻方向培育产业园区,加强知识传播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整个集群的业务机会,同时方便开展对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篇2

在城市建设规划上,县委县政府坚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协调”的原则和几十年不落后的要求,进行县城总体规划、旧城区控制性详规、川垣新区东扩4平方公里核心区城市规划、县城地下管网、县城景观、绿化等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力争一步到位、分期实施,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编修的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已完成,七个建制镇的控制性详规已完成初稿。委托青岛易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修编的麻黄滩湿地公园、民和县物流园区、川垣新区市民广场等城市节点设计将于6月底提交成果;川垣大道延伸工程、川垣四路北段道路与排水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经济危机影响,房地产市场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城市建设投资压力较大,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城市建设观念陈旧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意识淡薄。有的人认为规划只不过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嘴上谈谈的东西,搞与不搞一个样。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规划是纸上工程,建设是形象工程,管理是虚无工程”,结果出现了规划跟着建设走的怪现象。二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导致在行为上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忽略了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忽视了城市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少数领导干部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经营城市的理念,短视城市管理的作用和价值。三是建房户的心态落后。表现为脱离实际,多建滥造;重室内装潢,轻室外美观;黄皮屋现象普遍存在和喜欢“地到天”建房,对“公寓式住宅”和“物业管理”等现代都市生活新方式不适应。

2.规划缺乏严肃性

“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个和尚一本经”。一任领导一个规划,使规划缺乏严肃性和延续性,更多地参杂着领导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规划多变,导致了人们不把规划当回事,不批自建、少批多建、擅自扩建和不按规划要求施工的现象存在普遍。也正是由于规划的多变,使得城市各项建设带上了较大的盲目性,导致县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管理体制不顺

部分领导受部门利益的驱动,本位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加上部分职能交叉,使部门间有利益时争着管,没利益时互相扯皮,造成大量宝贵资源白白耗费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交叉,责任不明。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众多。建设、国土、城管、工商、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及各指挥机构、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复现象;二是“头重脚轻”,权力过于集中,出现了一些违章行为有权的看不见,看见的无权管的现象。三是执法主体散乱,各自为政,分头执法,形不成合力。

4.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民和县地方财政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本来就不多,加上有些费用应收未收,有些费用收后移用,致使城市建设进程严重受阻。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滞后。在城市规划中,没有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数量充足的公益设施。二是城市道路网络不畅。县城“断头路”、“丁字路”较多,造成道路交通堵塞。三是道路地下管线建设滞后。如电信、供水、燃气、电力等没有配套到位,经常发生开挖现象。四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不足。使得城市建设雪上加霜,进展艰难。

三、民和县全力推进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建设进程

首先:着力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以建设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绿色生态的现代化中型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谋划与设计,抓紧修订控制性详规以及主要街区的修建性详规。做到城市总体规划同未来发展需求相结合,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

篇3

一.都市村庄概念

都市村庄,及时人们常说的城中村,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影响范围也随着其经济的增长以及城市化的大力推进而扩大,而原本处于城市中心区和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村,就会主动或被动的纳入城市范围,然而不同于现代城市居民小区的是,这些城中村的房屋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自筹自建的,其虽处于城市建成区或即将楔入城市的建成区,但生活管理仍为传统的农村模式。都市村庄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或城市边缘的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转型不彻底造成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二.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村庄”建设的现状

1.人口密度过高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城镇住房制度的限制,外来人口只能租赁住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都市村庄的租金价格往往远低于城镇商品房,因此吸引外来人口在此高度集中。

2.流动性强

社会治安难以保证,都市村庄廉价的房屋租金吸引了不少的外来务工人员,使得城中村的流动人口多、组成复杂、素质也参差不齐,加上出租房分散,无人管理,都市村庄往往成为犯罪嫌疑人的藏身之处,被边缘化的人群定居点。人员多而且杂加大了城市管理的难度,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因为城中村的人口流动性强,每当有违法的行为出现也给刑侦机关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3.规划落后

违章建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很多都市村庄建筑密度在70%以上。都市村庄中一系列的违章建筑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使得城市化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城市的形象,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强拆等等。更有甚者造成政府人员和居民的冲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规划管理不力,违法建设屡禁不止。由于地方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驱使及规划控制不力,违法建设行为总是在土地物业收益高而规划实施管理弱的地区蔓延。

4.基础设施不足,环境卫生较差

大多数都市村庄的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的通行条件。水、电管线混乱,公厕稀少,在火灾、地震、台风等其他方面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都市村庄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体育设施和商业服务点普遍偏少。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排污设施、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上村民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的方式,使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或附近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积。在经济和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都市村庄建设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都市村庄面貌粗糙雷同,缺乏地域特征,环境污染和沙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传统文化特色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逐渐消失。

5.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都市村庄作为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是外来人口和个体经营户的集中区域,特别是无照经营和黑作坊的多发区域,制假售假现象猖獗。其生产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正规品牌商品的企业形象,对合法、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有重大影响。制假贩假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同时严重侵犯了人民的利益,甚至使城中村的居民被更加边缘化。

三、改善城市化进程中“都市村庄”建设的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的完整性

政府应当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充实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近期建设规划和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避免出现城镇中地区性的严重差异;协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城市改造或重建项目的布局、规模和时序,以防止对项目任意进行调整。合理安排空间,对改造和回迁安置住房用地进行合理布局,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使得拆迁居民能够真正地融入到城市当中;政府出资金,在不减少城中村用地规模的基础上,改建为廉租住房用,不仅没有影响城市用地规模,还可以使拆迁户就地安置;不仅使拆迁户得到较好的安置条件,也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优化治安环境,维护城市的和谐与秩序。

2.加强法制管理,提高人员素养

解决都市村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法律和法规强有力的支持。只有制定出完善的、强有力的法律和法规,和合理的制度,才能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加强对城中村居民的素质培养,提高居民的素养和技能。这样不仅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而且可以使城中村的居民有一定的工作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率,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准,让他们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对于落后的都市村庄内基础教育设施,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村民参与设施的改善,对其中有出色表现的村民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最重要的方面是加强改善教育设施,以提高都市村庄居民的素质,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通过接受教育带动自身的发展。最重要的方面是加强改善教育设施,以提高都市村庄居民的素质,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通过接受教育带动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基础设施建设中各种形式的集体和个人参与,努力吸引外籍投资者参与到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运营和建设。加大对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将较为破旧的房屋改建为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暖气、有线电视及天然气和其他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房。促进城市社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4.加强改造项目的实施

加强都市村庄改造项目的实施,将其列入城镇建设重点项目,制定到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计划之中,由编制单位定期向政府主管部门汇报。政府应通过对城中村改造工程实施条件与预算评估,对参与机构做出具体资格的规定。都市村庄改造项目的建设开发机构需通过招标确定;加强合同管理,严格追究违约责任;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部门实施全程监督,以确保国家、集体和村民的利益;加强对城中村建设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的规划和监管,按照统一的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的要求,实现城中村建设项目按,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进行审核管理、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和违法项目的惩罚管理。

5.加强地区动态监测

在都市村庄地区实施动态监测与动态监控,实时了解城中村的建设开发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掌握村庄的发展状态与空间变化,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建设行为,避免新的违法建设活动使城中村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都市村庄的建设与管理的有效规划编制系统,是通过由点至面的规划实践,强调控制与引导土地集约利用与建设用地分区控制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协调规划组织,实现双向互动的规划反馈机制。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强化其建设力度,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康颖.城中村改造布局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篇4

城市绿化是伴随现代化建设发展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是对有生命与活力寓意的城市系统进行统筹安排,使绿化成为营造城市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

城市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潜在生产力,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它将融合在社会生产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水平是人居城市的重要考评因素,是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绿化建设的整体质量综合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文化文明程度以及环境状况。

2 目前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绿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伴随着发展,城市绿化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1)重草坪轻乔木,重栽常绿树轻种落叶林,种植缺乏人性化。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时,种植草坪过多,造成城市园林单调雷同。这样做既不适应城市建设的需求,又造成养护方面的费工、费力,尤其对缺水的北方城市来讲,实为一种过度消费。由于乔木少,遮荫、降温效果差,夏季人们在园林中散步时无处纳凉,同时也达不到城市环境健康的目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设计规划时忽略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其乔、灌、草未能合理配置。不少城市在作城市园林树种配置时,普遍轻视落叶树种。在选择植物时,常常局限在常绿苗木范围内,这样不仅使植物配置应有的四季季相变化得不到展示,甚至一些居民小区因受单一常绿树木的遮挡,使房屋内采光差,给居住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两种常识错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

(2)重外来树种轻乡土树种,生态系统隐患常在。本地的乡土植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自然选择所决定的,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理应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主导植物。但是在现实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很多人对乡土植物存在着严重的偏见,不能够重视并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而是一味地引进不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树种。一些外来植物因为不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在栽植之后很难成活,甚至在引进的过程中还会带来一些生物入侵,给当地的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严重的损失。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时,轻视本地有应用价值的乡土树种,不惜巨资从外地外来树种,一些大树在运输途中难免树体受伤,栽植后常难以成活,还有一些树木因不适宜环境条件,种植后明显出现生长不良。

(3)重种植轻管理,成本大效率低,阻碍城市绿化进程。绿色植被的种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在种植后必须要进行长期的管理及养护才能够保证植物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以及较好的生长态势,否则,就很难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补植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植物种植后没有进行科学到位的管理,致使出现严重的死苗现象,不仅大大增加了园林绿化建设的成本,而且不能反映绿地的景观效果。不少地方进行绿化种植时,虎头蛇尾,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致使园林内树形杂乱,造成绿化树种生长不良,既影响了绿化景观,又造成了人力、财力方面的浪费。

3 指导思想与对策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面对城市绿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下的城市绿化建设,为当前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寻找新方法、新途径。

3.1 指导思想

城市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园林绿化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现代城市不仅美化城市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休憩园地,而且要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环境。

(1)城市绿化应当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指导思想。要树立城市绿化重在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指导思想,加强城市绿化的生态系统设计。拿内陆地区来说,与沿海城市相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小,因此,夏季普遍潮湿炎热,冬季比较干燥寒冷。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可以利用如杨树、梧桐等高大的乡土树种在城市周围建造绿化带,帮助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另外可以在市内种植高大的乡土树种,在夏天起到遮阳蔽日作用,降低市内气温。还可以利用各种乡土藤类植物,覆盖建筑物或墙面,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2)城市绿化应当以彰显城市特色为指导思想。做好城市绿化,彰显城市特色、做好城市营销。城市绿化是一个城市营销的名片和途径。从经济角度来看,各地基本都有主要的经济树种,比如果树、药材之类。此类树种作为经济发展的代表,如何将其运用到城市绿化建设中,如何使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如何在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方面一举两得,我们应当进行深入思考。

(3)城市绿化应当以满足人们需求为指导思想。城市绿化建设,可以做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可以做到彰显城市特色,最终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如何通过城市绿化建设使整个城市更加宜居是我们城市绿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3.2 措 施

(1)选择植被科学化,种植植物多样化。城市园林绿化在植物选择上要做到科学搭配,尽量减少形成单一植物种类的群落。注意常绿和落叶树种的搭配,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在空间上植物种类的搭配应高低错落,结构上协调有序,充分展示其三维空间景观的丰富多彩。草坪投资大,养护费用高,况且其消音、滤尘、防风的效果差,综合效益远不及树木,且单一的草坪绿量不足,还会使生物多样性种类减少。因此,城市园林绿化不能以草代木,应选择多种种植形式,多栽生态效益高的乔木。同时,要因地制宜,优先选择本地树种,方便后期管理,并避免生态系统隐患发生。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风尚,推动全民参与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营造政府重视、社会关注、百姓支持的良好氛围。以正确的态度对园林绿化地段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定期培训,全面提高养护人员水平和文化及艺术内涵,培养复合型的园林养护人才,这样才能适应以及满足现代化园林绿化建设的需要。管理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使我们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同时,通过法律途径加大管理力度,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对不合法行为进行严格制止。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只有仅仅围绕“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彰显城市特色”、“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指导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为城市带来更大的效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方便。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还要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还要做好植被的选种、引进、种植、管理以及养护工作,不断提高绿色植被抗病虫害的能力,为城市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城市广场的这些功能,决定其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热点。但由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各地城市的广场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城市在广场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还有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从而暴露出以下诸多问题。

一、规划不科学,功能定位不准确

有些城市的领导在追求“政绩”的心理驱使下,不顾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大搞形象工程,将“市民广场”建在远离市中心区的城市,使广场的功能无法体现。这种规划不科学的广场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的广场用地面积明显超标,在城市中建广场和建公共绿地一样,不应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而应该根据广场的服务半径适当分散,使得每个广场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这样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另外,有些广场在建设中存在误区,要么建成以硬铺装为主的“溜冰场式”广场,要么建成以软铺装草坪为主的“公共绿地式”广场,没有准确定位城市广场的功能。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内聚力和外引力。在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的三大功能,并能体现现代特征,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二、;立意不新城市文化特色体现不够

确立城市广场立意创作主题的理念,是一个具有自己户外空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城市特色的表现。当前城市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现。

千城一面,是目前广场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共病。有些城市只是模仿、照搬外地建成的广场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城市的实际,对本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规划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现,使得广场的内容浮浅,从而无法深刻地表现城市特色。因此,在广场规划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强化城市独具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一样。顺应城市的历史文脉,反映城市特色和个性,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三、广场绿化的误区

一定面积比例的绿化用地在城市广场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场所,还丰富了城市景观层次和色彩。然而,有些城市广场仅仅布置大片装饰性草坪,这样不仅缺乏空间立体层次的变化,也不符合游人行为的舒适要求。另外,草坪与各季节的景观特色很难协调,在炎热的夏季,由于广场内缺少高大的遮阴乔木,使得游人无处躲避烈日的烘烤;在生物萧条的秋冬季,草坪都已枯黄,这时广场呈现给人们的将是一片荒凉与衰败的景象。这些将会大大降低广场的吸引力及重游率,很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因此,在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广场的平面构图,也要充分结合不同季节的特色做相应的植物配置设计及环境景观处理。可以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地种植一些常绿植物及不同花季的花卉,使广场一年四季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的功能。这既是城市对民众态度的体现,也是广场规划建设品位高低的反映,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篇6

关键词 :乌兰察布市;园林绿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4-12-07

作者简介:杨晓晶(1969 -),女,山西省忻州市人,高级经济师.

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集合体,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综合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绿化已成为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周边的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每日在茶余饭后寻找一块静谧休闲之地,成为人们娱乐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城市绿化中,规划、建设、养护管理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精心细致的养护管理,则是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城市园林绿化建的好,后续的专业管理也要跟得上。庞大的城区绿化在各个方面需要高水平、精细化的养护管理,只有注重细节,才能体现园艺素养,才能使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必然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发展迈进。

只有精细管理,园林景观才能达到长效作用。以乌兰察布市园林规划建设为例,讲述几点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树木的整形、修剪滞后

树木整形、修剪是园林绿化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他对于提高苗木观赏率以及园林景观整体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苗木栽植后,许多园林管理者在对苗木进行抚育管理时,常常忽略了对树木的整形修剪,尤其是造型树种任其自然生长,致使苗木不能保持原有的造型形态,发挥不了应有的新、奇、特的特点,影响其自身与整体美观效果。对于嫁接苗,由于砧木的萌蘖能力强,萌条生长快,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养分,造成主接树种生长缓慢。

建议:对于造型树种根据原有造型,要适时、及时修剪,一般灌木树种春、夏、秋、冬都可以随时进行修剪;绿篱要及时修剪,控制高生长,促使多发侧枝。对于球形树种,去除徒长枝,使树体枝叶丰满。乔木树种,为改善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对于过密枝、重叠枝、徒长枝、下垂枝、病虫害枝和创伤枝,要及时疏除,如垂榆、重瓣榆叶梅等嫁接苗,应及时去除砧木萌条,促进树冠冠幅生长。

2 非目的树种的疏于管理

园林养护管理,日常只注重除草、浇水问题,往往忽略了非目的树种的清除。在北方地区每年4~5月是杨树、榆树种子随风飘落季节,同时,也是林园浇水时期,飘落的种子落入水中发芽生长形成植株,由于忽视非目的树种的清除工作,任由其自由生长,致使其树根系越长越大,难以清除,形成了花树混生、针阔混杂现象,使花草不纯、树种结构杂乱无章,严重影响园林景观效果。

建议:按照除早、除小、除了原则,由科技人员严格把关,及时清除杂树、杂草。对于一年生杂树可进行人工拔除。对于多年生杂树,在生长期使用灭生性化学除草剂进行清除。具体做法是:用地膜覆盖住非目的树种根部四周的植物,然后对非目的树种进行喷洒、涂抹草甘膦、百草枯等灭生性化学除草剂,将非目的树种去除。

3 针叶树种过度密植

园林规划设计者为了使园林快速形成景观效果,违背林木的生长规律和生长习性,在栽植中对针叶树林木进行过度密植规划设计,如杜松绿篱带、云杉、樟子松、油松的片状密植等,由于苗木过度密植,林木生长的营养空间受限,通风透光不良,林木相互争夺水、肥、气、热、光等,植株上绿下黄,头顶一点绿、下部枝条逐渐发黄枯死以致整株死亡,直接影响园林绿化景观效果,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建议:对针叶树绿篱的规划设计,要按照适地适树原则,科学规划,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为林木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已建成的针叶树绿篱的外围的枝条进行疏枝修剪,对于片植的针叶树景观林,随着林木的生长发育,可采取逐年隔株间苗的方法适当进行间苗管理,使林木通风透光,改善林木生长空间和生长环境。

篇7

市政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与交通安全,而且还对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日常生活等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质量的好坏,是受施工现场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的。下面笔者将对市政工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

1市政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开工急、工期短

市政工程建设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完成,为了使市政工程建设最少的干扰到城市的日常生活,政府在施工周期这方面有着十分苛刻的要求。要求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只准提前,不许滞后。这就导致了施工单位无法进行周密而详细的考虑,只能草草的根据工期倒排的方法制定施工计划。

1.2进行施工建设的场地严重不足

大多数的市政工程建设是对城市内的老旧街道、小巷进行改造,所以施工的场地往往比较狭窄,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进行施工的路段的环境和交通,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出行等方面带来了许多不便。这也在某一方面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1.3控制施工建设质量的意识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

施工建设的核心及重点是控制施工建设的质量,也是承包市政工程建设的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现如今,施工单位只是一味的抢工期,“重进度、轻质量”的现象及意识多多少少的存在于施工单位之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进行违规作业、没有严格控制施工操作工艺。以至于许多工程建设项目存在严重隐患,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寿命影响很大。

1.4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

现如今,社会经济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这样一来市政建设工程量不断增加,城市的建设在不断升级,市政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数量以及工作量不断增大,同时,市政工程工期很紧,在整个工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施工单位参加进来,这也就导致了施工单位综合素质差异变大,更有甚者,一些单位连专业的施工管理人员、稳定的施工队伍都没有,还有一些施工人员素质很低。另外,在现场进行施工建设管理的技术力量非常短缺,所以在工程质量的主动监控方面,存在着严重漏洞,使工作人员有机可乘,偷工减料不按规范以及要求施工,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1.5缺乏对文明施工应有的管理

由于市政建设工程大多数是为了改善城市区域内老旧设施、街道等的环境,所以一般施工的现场空间有限、环境差、交通不便,干扰工程进度的客观因素较多,如果没有合理、仔细的规划以及安排,就会造成施工现场秩序的混乱,既影响城市的日常生活,又阻碍了施工的正常进展,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1.6负责监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

在国内,市政工程建设的监理市场不是很规范,负责监理的单位以及监理的人员在整体上素质比较差,持证上岗的效率也很低,从而导致了监理服务的质量也比较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用于进行市政工程建设的监理取费的费率很低,这就致使一些监理单位为了减少监理单位的开支,在多数情况下聘用刚毕业的新人以及返聘已经退休了的技术人员。面对这种老少相结合的监理队伍,如果出现违规的现象,许多人不愿意对其进行管理,甚至是不敢进行管理,日复一日,这样不合理的监理结构层就会为工程项目的监管带来许多的不利因素。

通过上述的介绍,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如果不对市政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管理,任其自由发展,就会使其养成不良的行业习惯,最终导致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等出现严重隐患,工程的寿命大为减短,降低了政府投资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2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1)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提高施工建设人员的素质。通过各个参与市政工程建设的单位建立的质量以及安全保证体系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及安令做保证。在整个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人,同时人直接产生了工程的最终产品。所以说,作为市政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就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把工作人员培养成高业务素质、强操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其次加强监管。

(2)加强市政工程建设附属工程建设的精细化施工。附属工程建设组成了主体工程,想要打造出精品的市政工程.就必须要加强施工的精细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以及技术处理措施,专门应对质量、安全通病以及容易被忽视的质量、安全问题,从而起到将附属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到另一个水平作用,已达到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使市政工程建设达到整体性、协调性以及实用性的目的。

(3)强化市政工程建设的检测手段。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抽检及技术鉴定,是监督市政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进行检测。一方面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进行定期定量的自检.另一方面也要求监理单位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构配件进行严格的取样检验,保证原材料等的使用安全。

2.2解决方法及建议

(1)提高施工单位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视程度,具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在评标办法评分中提高《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所占评分比例,以提高施工单位对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积极性和重视。

2)提高对《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具备完善的系统规划,令每一规定具体到实处而非泛泛而谈。

3)提高《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中的指导性地位,并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切实可行的操作空间。

(2)提高施工单位的质量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施工单位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必须确保工程质量,而非一切为了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条件下尽可能快的完成工程任务。这就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加强自我的质量意识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求监理方更加严格按照监理手册和施工设计图纸与相关规范的要求来执行,加强其对施工的监督与管理。

(3)用多方协调的方法尽可能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真正做到绿色施工,友好施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业主单位提高文明施工的意识,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完善各项计划,在设计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即将发生的情况,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就是市政工程建设,它密切的联系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市政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质量的好坏,是受施工现场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的。与此同时在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也应该受到施工单位及各级领导、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从思想认识上,转变落后的、过时的工作模式及方法,形成新的工程建设理念,利用正确的工程建设思想,参考工程建设自身的特点及条件等,制定规范的、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作为规范和准绳,加强完善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喻远兴,丁大元.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8).

篇8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居民财富和收入的增长促进了人们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需要更舒适的住房、更优美的生活环境等 ,相继出现了各种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的现象,以及在占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除耕地数量减少以外的新的问题。截至2010年玉溪耕地面积为253705公顷比上年的253851公顷尽减少146公顷,而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以及灾毁,大多因为灾害而损害的土地是可以复垦的,大多因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也是可逆的,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不可逆的。正确的认识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更好的保护耕地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玉溪市为例,针对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进行研究,为有效的协调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二、玉溪市城市用地与耕地现状

玉溪市全市城市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4170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570公顷,中心城区建成面积由1640公顷扩大到2400公顷。城区人口2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7.4%,比全省平均水平26.01%高出11个百分点。玉溪市周边中小城镇的的范围不断扩大,居民点不断增多,占用的耕地也逐年上升。到2010年底玉溪市耕地面积有253705.3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98%,年末核实计划指标为: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024.6公顷,占用农用地923.2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686.93公顷。在2006—2010年玉溪市新增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的面积所占的比例最低的占54.52%最高的比例达到83.18%。可以看出耕地的占用是供给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三、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

经统计局统计2010年玉溪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3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增速分别比全国的10.3%、全省的12.3%高2.5和0.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7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30元,增长11.7% 。可见玉溪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相比较而言城市较农村发展更快,有更多的机会,因此许多的人都前往城市发展,甚至迁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则人们对居住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其它公共用地的需求就会随之增加。

(二)耕地质量的下降

玉溪市的城市建设基本是以市为中心以道路为骨架向周边展开的,因此则会占用城市周边的耕地,而城市周边耕地基本都是肥沃、熟化度高的土地 。虽然占用以后会补上等量的耕地,但是补充的耕地大多来自未利用地的开垦,废弃用地的复垦等,质量远远低于被占用的耕地。因为建设而占用肥沃耕地的原因,使得耕地的总体质量呈下降的趋势。

(三)耕地保护意识不够

地方政府缺乏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大量招商引资,对耕地的保护只停留在书面上的签订,过度重视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保护意识。对于耕地的使用者,短期来看他们认为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征地获得的补偿,我国土地征收补偿费用平均每亩标准为1500一3000元。而种粮的耕地每亩年平均收入一般为45—75元。就玉溪的农民而言最近的年平均收入也只是5747元,而土地被征收获得的补偿款相当于农民30~40年种地的收入。受经济效益的驱动,很多农民对征地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对耕地保护的概念比较薄弱。

(四)现存耕地抛荒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有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及劳动力的需要,也由于农业生产收入的不固定性,加上粮食生产效益低下,因而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根据玉溪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玉溪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8.2万人,占38.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42.2万人,占61.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0.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4万人。有很多的人由乡村涌向了城镇,而农村的耕地则无人耕种,造成了大量农村耕地的抛荒。

(五)保护耕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征地制度不完善

我国法律法规对耕地占用税、征地补偿标准等的规定较低,玉溪市的征地标准是平均每亩为1500一3000元,使得占用耕地的成本远远低于旧城改造的成本。

2、打击违法用地制度不完善

玉溪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违法用地的现象,主要是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土地的行为,少批多用、未批先建、以租代征、以招商引资为名乱圈、乱开发的的现象十分严重 。

四、解决矛盾的方法及策略

(一)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增加土地面积

通过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得到更多的土地以进行耕作或城市建设。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城市用地整理两部分。农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扩大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而城市用地整理则是以集约利用土地为目标,主要是通过利用闲散用地和进行合理规划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二)利用科学技术

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检测耕地的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用地的行为,增强土地执法的权威性。同时,运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耕地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只有尽可能的提高耕地的质量才能保证耕地的总体数量不变,保证粮食的供给和农民的收入,一旦农民的收入增加则会减少农村人口因务工而向城镇移动的现象,那么耕地将会避免被抛荒的现象。

(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很大缺陷,由于征地补偿的标准都普遍较低,得到土地成本的降低使得开发商更积极的去获得土地,而使大量耕地很快被占用,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在征地补偿方面不应有固定的征地价格,应该对被征收土地的质量进行价值评估而确定其相对应合理的价格,同时,政府在出让土地的时候也应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这样一来可以维护耕地使用者的权益,二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遏制房地产开发滥用耕地的现象。

(四)确立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项中长期任务,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既遵循着一般共同的规律,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和与其国情相适应的具体模式。2011年11月1日在昆明市召开了关于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工作会议,云南是个山多地少的地区,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玉溪市也是同样的地理状况,针对这一特征,我觉得玉溪市也可以继续实施“建设上山”这一战略, 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城镇周边肥沃土地和平坦土地的占用,二来也可是城市避免过度的拥挤。

(五)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

现如今群众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很薄弱,不知其中的厉害关系,有关部门应及时向群众普及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做好耕地保护的宣传,如通过悬挂标语的方法、广播的方式进行宣传,利用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机制,使群众监督法制化、规范化,更主要的是要是群众看到耕地保护的长远利益及价值,使其认识到进行耕地转让所获得的收益只是暂时的。

五、结论

通过对玉溪市建设用地与耕地情况的分析,得出现在玉溪市的耕地保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这么几个问题,耕地被建设用地大量占用;人们对于耕地保护的意识较弱;现存耕地的抛荒现象严重;当地保护耕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及玉溪用地的特点而提出了一下对策,为更好的保护耕地提供一些参考,加强土地整理与复垦,增加土地的面积;利用科学技术;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的程序;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提高耕地保护的意识。总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耕地也要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 陈茵茵,黄伟.美国农地保护及其对我国耕地保护的借鉴意义[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

[2] 谈明洪,吕昌河.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J]. 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3] 宋戈,吴次芳,王杨.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1).

篇9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于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投资的研究和实践,一直以由党和政府扶持为主,以财政性投融资为主要融资模式,而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较少,导致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致使城市载体功能不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于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领域投资及融资模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逐步深化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融资理论研究

(1)根据基础设施项目运营中的区分理论,对不同经济属性的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融资方式进行不同分类,逐渐把交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地铁、基础设施等可经营性准公共物品通过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城市工程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层次、融资工具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

(2)依托庞大的准公共物品资产,特别是对有收费机制、有收益模式的城市准公共物品,找准抓手,形成“盘活资产”的方略,按照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通过信托模式实现对存量BT项目的准资产证券化操作。

(3)针对单个城市的准公共物品一种灵活的项目融资方式。对于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的城市准公共物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灵活采用BT、BOT、TOT、PPP等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可以缓解现有城市建设压力。

2.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它的颁布实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融资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引入了新的台阶。

3.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以特许经营为重要标志的城市准公共物品市场化融资取得较好成效。在城市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电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均有采取特许经营运作模式,通过统一运作和管理,积聚各方资源,满足最大范围的消费者需求。

二、准公共物品的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政府独立投资准公共产品的情况比较少,主要有:

1.投资主体单一,债务约束软化

准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在传统上一般认为其是国家的事情,金融机构、企业等只是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而不是投资者,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准公共物品资金的筹措范围,导致无法筹措到充足的建设资金,加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导致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对外部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单一

从融资渠道来看,地方投融资平台筹资渠道比较单一,而准公共物品建设项目大多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投资期限长,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困难,这就可能造成资金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另外也可能出现不合理、不恰当的募集方式。我国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种渠道:一是政府拨款铁;二是基础性项目、公益性项目为主的国债;三是地方部门和企业投资;四是依靠市场化手段解决融资问题,包括向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

3.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准公共物品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6.5%,比上年和“九五”期末分别增长了6.9%和5.3%,投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群众对准公共物品的现实需要相比、与相同收入水平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说明我国城市建设中准公共物品投资总量仍然不足,投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影响我国准公共物品融资效率的原因

1.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准公共物品作为一个非营利机制,它常常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和压力;与公众之间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准公共物品利用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技术优势,掌握了全社会约80%的信息资源,却往往不公开这些信息,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信息资源的开发,难以促使公民有效地行使其对人大的知情权、监督权。

2.管理瓶颈制约导致融资渠道狭窄

外部资金进入城市准公共物品领域主要存在三大制约:一是准公共物品建设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而且预期盈利不高,再加上目前价格扭曲等问题,造成投资风险较大,使某些期望能在短期内带来丰厚的收益的资金,只能对城市准公共物品投资望而却步;二是我国准公共物品投资主要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运作,存在政企职责不分,产权关系不清,资产管理不活,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缺乏充分、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使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并有效率;三是准公共物品投资额大,需要一定的资金实力,对小额投资者而言,由于资金有限,很难做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与规模庞大的城市准公共物品建设相比,技术与资金门槛高,外资、民资无优势。

3.没有给投资者带来较高、较稳定的收益预期

外部资本进入城市准公共物品领域的目的是要获取理想的利润,并使资本增值,因此,只有使股东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时,民营资本才愿意投入准公共物品建设。目前我国准公共物品尚未完成政企分开,各城市准公共物品建设的责权利划分不明确,外部资金进入便丧失对该财产的直接支配权利。此外,城市准公共物品具有中间性、收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该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不会很高,这样准公共物品领域对社会资本客观E就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1前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极其频繁,全国有661个城市中,有647个城市有防洪任务,其中平原型城市有289个,山丘型城市308个,海滨城市50个。历史资料显示,从解放前到解放后这几十年,我国每年都有城市遭受暴洪灾害侵袭,仅2010年甘肃陇南“8·12”暴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3亿多元,对全国而言洪水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2010年8月8日平川城区遭暴洪袭击,暴雨持续1个小时,市区平均面雨量49mm,致使城市功能严重瘫痪,道路被毁,房屋进水,到处水满为患,路成渠,院成塘,直接经济损失830万元,这对一个仅10万人的城市防洪问题亮起了红灯。通过这次洪水的检验,平川区的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市排涝和管理措施相对薄弱,再加上城市建设加快,科学规划理念差,不透水面积增加,调蓄泄洪能力减弱。因此探讨平川城市防洪建设将成为加快平川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2基本情况

2.1平川城市防洪概况

平川区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有城市人口10.5万人,城区设有主防洪沟7条,道路37条,共建设雨污水管道36KM,有三条排洪沙河,分别是大水头沙河、黄水沟沙河、响泉沙河。沙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以上基础设施及三条沙河担负着全区行洪的重任。由于当地基本上是十年九旱,人们防汛抗洪意识淡薄,在城市规划上对洪水损失考虑的比较少,防洪设施治理投资也相对滞后。

2.2城市防洪存在以下问题

2.2.1盲目填埋改道,导致排水系统严重破坏

平川是一座新建城市,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本来原来规划修建的雨污排水设施不具有前瞻性,已无法适应当前急剧增加的排水量,再加城市不断的修建,城建部门监管不严,有的人为了个人的方便,对地下排水管道进行盲目的改道合流,有的甚至干脆“活埋”,有的直接将河道排水直接改为管道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河道排水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城市调节雨洪的能力越来越低,一遇雨天到处污水横流,砂石满地,致使排水矛盾十分突出。

2.2.2河床、地表被硬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整个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破坏

在黄水沟沙河治理上为了控制洪水,美化城市修建了一座80万方的小二型水库,但在建设过程中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和满足必要的库容,追求河岸硬化覆盖,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城市安全,为了节约调水经费,为了杜绝河床渗漏,为了解决水污染,将以前铺在河底的红胶泥挖出,进行水泥衬底,以为这是一劳永逸的方法。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水污染问题,水泥衬底和护衬之后,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些生态功能随之消失。失去自净能力的河道只会加剧水污染的程度。另外,如果盲目的做河岸硬化处理,不考虑周围环境,能够阻挡垃圾的植被遭到大面积破环,更容易造成水库淤积和水质污染。严重降低了洪水调蓄能力。

城市空置区不是被硬化就是建设过后的区,硬化过程中没有考虑不同功能区要保证一定的渗透面积率,在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硬化方案,地没有及时地规划建设或采取防冲刷的措施,导致大雨过后泥沙漫街。

2.2.3城市规划缺乏系统性、统一协调性,造成各种资源浪费

提起洪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灾害,其实洪水也是资源,尤其对于靠城市污水和调水解决园林绿化的平川区洪水更是一大笔资源。目前,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一般只考虑到防洪任务,对洪水利用考虑得较少。多数采取疏浚河道,修筑堤防,把洪水迅速输送到下游,减少洪峰流量、洪水历时,减轻洪水可能带来的灾害。由于没有规划建设防洪与洪水利用工程,洪水都流向下游,很难再被城区利用。城市防洪与洪水再利用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利部门只考虑防洪工程的建设,城建部门只考虑城市地下排水工程建设,环保部门只考虑某一片某一时的绿化建设,各部门互不干涉,独自为营,当洪水来袭时各种问题随之而来,某段排水管流量不够,只能担负平时居民的污水量,排水管因压力爆裂导致路基塌陷,随之而来的是路政工人只负责修路,城管部门只负责换管子,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工作天天在循环,还出现各部门的推诿扯皮,管子修好了路却没人修,谁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财力、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2.2.4河流治理与管理严重滞后,河流污染严重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它不仅仅是具有一般的防洪、排污功能,更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被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破坏,尤其是大水头沙河,成了垃圾处理厂,大量的生活、工业污水及生活、建筑垃圾严重污染和侵占河道,在寸土必争的城区,与河争地成了河道治理中的一大顽疾,屡禁不止。在河道治理中没有进行全局长远的规划,只停留在修修补补上,管理上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责任不明确,机构不建全,制度不完善。本来是一道城市景观的沙河却成了人人唾弃的臭水沟。

3 城市防洪工程治理的措施

3.1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河堤

当前城区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使河流景观与人类、生物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给洪水以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具体流域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按照自然流域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实施一种多功能工程措施。保护河流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摒弃混凝土、石料等的应用,而是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采取生态措施,再现河流自然景观。改渠化河道为自然生态河道,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修建主槽与滩地相结合的断面型式。采用木桩、山石、石笼、植物毯等生态护

岸,重点开发植物扦插护坡技术。这些材料纹理和亮度富于变化,综合使用这些材料,结合植物配置,可以营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增加了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河岸带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2把雨水就地消化当成城市防洪的任务

在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的我国,如何在确保城市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雨洪资源解决城市缺水和防洪问题,改善水环境,成为城市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城市统一规划的宏伟蓝图,把洪水利用工程纳入城市建设与改造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将雨水的收集、蓄积、处理、回用、入渗地下、排水等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一起落实,做到一个工程,多种用途,防洪和洪水利用兼顾。其次在城市规划中给水面一定的空间,增大其自身的消化功能。一是适当地规划绿地面积可以涵养较多的雨水,延缓地表径流的形成,减少地表径流量,更多地补给地下水,加大城市本身雨洪承载能力,同时减轻了暴雨对地面的冲刷,净化了街道,从而有助于减轻乃至消除城市雨洪灾害。二是对不同功能区进行平面布局上的合理规划,确保硬化的公共地面具有一定的可渗透面积率,这样较强功能区可以利用较弱功能利用不了的雨水,从而避免因较弱功能区过份集中而在相应地域容易发生雨洪。三是针对我区的绿地高于路基,一遇下雨路成了河道而绿地却还要抽水浇灌,建议建设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系统,推行下凹式绿地规划和合理利用城市低洼地。四是把小区和区域建筑规划中雨水的综合利用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设计指标,确保一定降雨量雨水不出小区或者区域,从而降低形成雨洪的可能。

3.3 全民参预保证洪水利用管理制度的实施

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非工程措施是搞好工程措施的保障,一切工程的建设规划要先行,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要经过多方的论证。所以一个工程的建设质量高低取决与政府部门的决策,更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再一点不能忽视群众的力量,因为防洪和洪水利用涉及每一个人,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以主人公的姿态建言献策,支持政府的雨洪资源建设与城市管理政策,确保城市防洪工程的有效实施。

4结语

城市防洪已成为当前我们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才能杜绝小雨小灾,大雨大灾这种局面,这就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首先不人为的制造麻烦,给洪水流足出路,其次城建、水务、交通等部门要在城市建设中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再次要未雨绸缪,在城市防汛的瓶颈部位做好人力物力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

参考文献

篇11

1土木工程涉及的范围

土木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非常高的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如今的土木工程并不是专指建筑物的建设,而是包括了道路桥梁的建设、防洪大堤的建设、核电站的建设、水管网络的建设、地铁隧道的建设及光缆铺设的建设等等。土木工程顾名思义,就是与土地和木料有关的工程,而这些工程都属于建筑行业。

2土木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1土木工程的房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在对房屋进行建筑施工时,会产生一系列对环境不利的影响。

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产生扬尘,这给土木工程施工工地的工人以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扬尘吸入过多会对肺造成损伤,而肺是人体最主要的呼吸器官,它的损伤会导致呼吸系统的失衡,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扬尘除了影响人们的生活,还会起到降低空气质量的不良作用,这对于环境的保护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除了扬尘的污染以外,对人文环境影响最大的还有噪音污染。噪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失眠以及情绪不稳等问题。分贝较高的噪音及长时间的噪音还会导致人们的听力受到损害,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对人的生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而人类若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则会有神经衰弱的产生,这一点同样对人们的健康不利。据新闻报道,在湖北发生了一起珍贵红嘴相思鸟自杀的事件,鸟儿自杀的原因是因为当地的噪音导致鸟儿的神经遭到破坏,从而使其撞向地面,发生了集体自杀的悲剧。噪音对鸟儿的影响就如此之大,更何况于人类。

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给人文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仅只限于扬尘及噪音的污染,还有建筑垃圾的堆放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建筑垃圾的产生。而某些土木工程的施工单位没有考虑附近居民的感受,对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对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给居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若是填埋建筑垃圾,建筑垃圾里含有油漆以及建筑胶等也会给土壤带来污染,给环境造成影响。

2.2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包括地铁隧道的挖掘以及矿山的开采等行业。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并不会因为其在地下作业就不会给环境造成影响,相反,它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是巨大的。

土木工程的地下作业会对地面的结构带来改变,从而影响到地质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塌矿的事件屡出不穷,而地铁隧道塌方的事故也时有发生。今年一月,南宁地铁隧道塌方;同是今年一月,又有新闻爆出广州因为隧道施工而导致了六百九十平方米的地面塌陷;今年五月,西安在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时发生了塌方……这些事故在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在警醒我们土木工程的地下施工对地质环境造成的极大的不利影响。土木工程的地下作业破坏了地表原有的结构,容易导致塌方事故的发生。

2.3土木工程核电站的建立对环境的影响

核电站的建立也属于土木工程的一部分,而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那么其对环境的危害是不可计量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悲剧到现在还让人迟迟不能忘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发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使其生态系统几近崩溃。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悲剧的发生,白俄罗斯百分之二十五的森林收到了污染并且到现在都还没能恢复过来,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核电的泄露能直接导致水体的污染,使水里面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能使人们中毒。核电的泄露不仅对水体有污染,还对空气和土壤也造成不利的影响,对环境造成破坏。土壤中的农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土壤的污染势必会也会导致农作物的污染,加上的空气的污染,受害最大的便是我们人类。

3如何解决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3.1对土木工程房屋建筑的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案

要解决扬尘的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人工洒水,另一种是利用植被来吸收扬尘,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人工洒水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时洒水,另一种是有扬尘时再洒水。洒水的原理是使空气中的扬尘吸附在水珠上,从而从空中沉降到地面。

要解决噪音的污染有三个途径。噪音的传播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是要有声源发声,第二个是通过空气传播,最后一个是人耳接收。从噪音传播的过程中来看有三个方法能解决噪音的污染。第一,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使用噪音较低或没有噪音的设备,从而解决声源发声的问题。第二,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施工工地周围围上一层特殊的多孔墙。多孔墙能有效的吸收噪音,对噪音有很好的减弱作用,从而达到在噪音的传播过程中对其进行削弱的作用。第三,让住在土木工程施工工地附近的居民购买耳塞,以此来在噪音入耳时减弱噪音对人体的伤害。但相比前两条措施,第三条显然是不可行的,所以说,要解决噪音的问题,还得从前两个方面着手,从噪音的声源及噪音的传播途径来解决噪音对于环境的污染。

建筑垃圾不同于扬尘和噪音,建筑垃圾虽然对环境有污染,但它可以变废为宝。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用机器压轧,可以变成建筑所用的砖块,而且建筑垃圾的回收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建筑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把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既节约了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的成本,又解决了土木工程施工建设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两全其美。既然这样,土木工程建筑商何乐而不为呢?

3.2对土木工程地下施工的不良影响的解决方案

要想隧道塌方的事故不再发生,就要减少土木工程施工时给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施工方在施工之前先对施工地进行考察并总结出相应的报告,判断该地能否承受土木工程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各项参数,尽量不对地质环境做出过大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塌方事故的再次发生。

3.3对核电站容易泄露给环境造成破坏的解决方案

核电站一旦发生的泄露,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土木工程的施工方要将核电站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土木工程的施工方要对施工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在建设反应堆的安全壳时,必须按照标准将其厚度建立为一米,绝对不能偷工减料。因为一旦偷工减料,若是发生了事故那么事故带来的损失远远不止偷工减料所节省下来的钱,更关键的是会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除了安全壳的建设外,在安全壳的内层,土木工程的施工方还要注意安装防辐射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核电站周围的环境不受核辐射的影响。

4小结

上文就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人知识和阅历有限,还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刚;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6期

[2]居岩;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6期

篇12

Keywords: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 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给排水系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给排水系统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的缺陷对城市给排水系统造成一定的威胁。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城市运作、道路建设、交通安全等多个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城市规划建设中给水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1基础性工作匮乏,排水体制不合理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的合理性决定了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合理与否,但是我国现行的规划体系无法体现出城市用水量随城市发展的变化趋势。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市政工程管理处,环保局,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管理人员责任不清,沟通不够,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1]。另外对于老城区来讲,如道路不改造拓宽,小区不改造建设,其结果只能是:一方面污水总干管闲置不用,造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污水还是走雨水管道排河,继续污染水体。

1.2截流倍数过小

截流倍数的合理取值应综合考虑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城镇的文明程度、人口密度、降雨量、投资等各种因素。而在实际中很多城市的截流倍数很小,有的仅为0~0.5 [2]。

1.3排水系统的终端污水处理厂严重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只按旱季污水量设计、 建造和运行, 一旦进入雨季,对雨水径流既不能截留,也不能处理,致使降雨时受纳水体往往遭受严重污染,造成垃圾、 粪便漂浮河面,即有碍观瞻, 更影响环境卫生[3]。

2管道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市政给排水系统的大部分管网是埋在地下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生产装置正常生产,而且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在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要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沟槽开挖与支护环节的质量控制

(1)开挖前期,计算出开口宽度,用白漆标注出开挖线,并用切割机将路面切断,表层的破碎沥青面层及路基渣层,由挖掘机开挖,路基稳定砂层合理堆放以备回用。(2)管道沟槽开挖时,应根据地质土层情况及时采用支撑,以免造成滑坡、塌方。在建筑物、建筑物基础及电线杆、灯杆附近开挖时应上报防止其下沉或变形的措施、加固工程计算书及图纸,并交项目监理机构审批。(3)施工时应掌握天气变化,严禁基槽泡水;当遇到沟槽底部为岩石基础时,要求增加开挖深度;当遇到软弱基础或有其他埋置物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后处理。

2.2管道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管道安装。选用的管子必须是经过专业实验室批量检验合格并取得检验合格报告的产品;在排管施工前期需要把基础表面的污泥、杂质加以清理,对高程样板的中心位置、标格审核,排管顺序自下至上;下管过程中应该把人工操作与汽车吊相互结合起来;在铺管过程中要把管节稳定吊下,结合拉葫芦吊把管子移动到排管的接口处,且利用人工安放到具置。对管节的标高、轴线科学调整,保证管子的合理相接。(2)管道闭水试验。在闭水试验前要对管道进行严格的检查工作,包括管道未回填且沟槽内无积水;除预留进出水管外,全部预留孔洞均封堵且不渗水等;各检查工作完成后,从上游往下游分段进行排水管道闭水试验以节约用水;试验过程中满水浸泡时间不小于24h,当试验水头达到规定水头时开始计时,要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保持试验水头恒定。渗水量的观测时间不得小于30min[4]。

2.3管线土方回填的质量控制

管线土方回填质量是把握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施工操作包括回填前清除槽内杂物、排除积水;回填土高度的确定和压实处理,以保证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等[5]。

3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给排水规划与设计时要善于发现问并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问题。由于大多市政排水管道建设项目是在市区施工,环境复杂,导致施工难度增加,管道工程建设不达标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所以要严格控制管道工程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文丽.浅谈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政建设,123-124.

[2] 王阿华.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03):27-28.

篇13

市政工程质量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市容市貌以及市政交通的安全性,能够对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意义与影响。本论文以市政工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为文章的切入点,从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进程方面逐步进行分析与论述。

1 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1 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对于质量管理的环节,首先要必须防止后期问题的出现,主要注重预防的标准与原则,要在设计、实施以及保养的环节进行全程的管理与控制。不过在实际的操作施工中,如果对人员、材料或者设备等某个环节管理或者控制疏忽,很可能对工程的质量以及进程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工程的质量没有保证。

1.1.2 监理人员把关不严格

上文中以及提出很多造成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但是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监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道德修养也是关键的限制因素。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监理人员,他们因为素质不够高或者责任感欠缺等对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有时候会出现疏忽,把关工作不够严格到位。一旦有这样的工作人员,势必可能对施工工程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1.2 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1.2.1 加强对市政工程的自检和他检

首先,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要注重对于材料的选择以及材料质量的把关,要对材料进行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严格管理;同时,作为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切实发挥监督管理作用,无论是施工的材料还是成品、办成品都要进行定期的采样检测与检测,在整个施工环节对市政工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与质量。

1.2.2 实行严励的工程质量负责制

首先,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设计合同还是施工合同等相关协议合同中,必须有相关的质量标准或者约定,必须有比较科学合理的协议条款;第二,相关监督部门以及业主也要注意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要使用相应的严厉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监督,保证监督的力度以及 作用。

2 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市政工程的安全管理必须贯穿于施工的整个环节与过程之中。一般的市政工程都在城市的城区地段,很多工程处于半开放的状态之下,一边施工一边还能够顺畅通行,同时加之城区地下密集管道网络,造成施工工作存在很多不安全和不便利的因素。。

2.1.1 施工的机械设备和用电安全管理存在缺陷

现实中,存在很多的施工问题,比如机械设备方面,很多设备都是存在问题还在坚持使用,同时保养也不够及时到位,有时候会有操作不妥当的行为或者现象。

2.1.2 施工现场自身环境的复杂性

市政工程一般现场施工环境相对复杂,人员也比较繁杂,这样就会给施工安全带来不利因素,很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也很难避免与控制。

2.1.3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对于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很多导致安全问题出现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地下埋设的管线保护不当。二是施工环境现场保护措施不完善。

2.2 市政工程安全管理对策

2.2.1 实行安全生产公示制度,建立施工安全的培训机制

一方面,市政工程建设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使各项工作受到社会群体的监督。施工现场设立项目公示牌,注明项目具体负责人和安全管理责任人及联系电话,接受市民监督。另一方面,要从市政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季度安全生产施工的情况通报会,使相关人员能够从中学习经验和吸取教训,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同时,根据相关需求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要求相关人员持证上岗。

2.2.2 建立严格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并明确规定各部门和人员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对相应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所应承担的安全责任进行合理划分,做到责任明晰,责任到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能够及时追究到固定的负责人员。再次,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

3 市政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市政工程进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市政工程会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正常出行,所以政府为了降低工程施工对人们工作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总是压缩部分工期,要求日夜加班作业,对工程施工进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涉及到更多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比如:施工现场的指挥调度不力,协调各承建方形成合力团结协作问题等等。

3.1.1 多种因素的制约,造成对进度的管理不到位

市政工程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但会受到施工现场的环境、劳动力的状况、施工组织指挥等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自身管理水平等的制约。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应急机制计划,往往会出现现场施工管理不到位和协调解决问题不及时的现象。

3.1.2 对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到位

工程的进程、资金使用以及工程的质量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其中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或者变动,就会带动其他环节的变化。如果工程要将工期缩短,必然可能要将成本增加。如果加快进度就会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很难将这几个因素做到良好的权衡,很多顾此失彼的现象普遍存在。

3.1.3 工程征地拆迁和管线迁移不及时

由于市政工程都涉及征地拆迁和管线迁移工作,而征地拆迁工作和管线迁移工作涉及的工作部门多,许多征地拆迁问题,拖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其中涉及很多因素,工作难度相当大。

3.1.4 工程资金不到位

许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非常大,但是城市土地出让金和本级税收用于投入建设资金又十分有限,经常会出现因资金不到位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现象,从而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

3.2 市政工程进度管理对策

3.2.1 建立科学合理的进度管理制度

对于工程进度的管理,必须首先要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与体系。首先,要在现有条件以及工程设计的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工程工期;之后依据工程进度的安排进行部署实施;最终将一些确保进化顺利进行的措施一一做到位,落实到实处,落实到各阶段、各工序的施工作业中,以最终达到进度控制目标。

3.2.2 计划组织管理措施要到位

第一,在进行工程设计的环节,必须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将工程的进程进行详细的把握,做到统筹安排。在期间,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抓清楚,保证工程合理科学的前提下,必须对进度工期进行及时的规划与调整。第二,各个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必须要依照计划进行相关工作的安排与部署。将材料、机械以及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度,确保施工的顺畅开展与进行。

3.2.3 提前做好征地拆迁、管线迁移和工程资金筹措工作

在施工开始之前必须要进行相关征地、拆迁工作的部署与安排。杜绝出现以便施工一边征地的现象存在。并且,要对工程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并确保有比较稳妥的筹资渠道与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管理的现状出发,分别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此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从相对应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解决对策,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