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实用13篇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方法

篇1

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外研究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投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企业投资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冲突角度、投资模式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二、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财务融资约束角度、投资模式角度、投资规模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虽然国外学者对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环境下的研究结论在我国有诸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结合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理论,研究二者关系,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经验。

固定资产投资评估方法

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是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否可行,关键是评估投资前后预测企业价值的增减,以确保该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目前,国际上的价值评估实务中,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三种价值评估方法。

一、收益法

收益法(income capitalization approach ),也称收益资本化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根据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选择适当的报酬率使之资本化或将其折现的累加值,以此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收益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法(DCF) 、经济增加值法(EVA)。

第一,现金流量贴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

现金流量贴现法是指通过把企业预期现金流量进行现值折算的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其估值方法复杂、估值区间范围大,导致很难捕捉短期盈利机会,从而一定程度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第二,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也称经济附加值,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在采用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时,侧重重视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忽视了非财务信息,不能全面评估企业所包含的非财务类信息的价值。

二、市场法

市场法(market approach),也称市场价格比较法,是在相对完善与活跃的市场的存在、存在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企业且其参照物相同为前提下参照相类似企业价值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市场法通过参考比较评估企业价值,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动因素,相对比较真实地评估市场价值。但是运用市盈率来评估企业价值需要产权交易相对规范的市场,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缺少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市场法仅作为一种计算技术对收益法和成本法起补充作用。

三、成本法

成本法也称成本加和法,是指在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基础上,将被评估企业视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体,合理评估企业账面资产和负债,即评估各项可确认资产、商誉或经济性损耗,最后将各项可确认资产加总求和与商誉或经济性损耗计算,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篇2

一、投资估算的定义

投资估算是指在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依据现有的资料和一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额(包括工程造价和流动资金)进行的估计。投资估算总额是指从筹建、施工直至建成投产的合部建设费用,其包括的内容应视项目的性质和范围而定。

二、投资估算的作用

1.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的基础。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从经济上判断项目是否应列入投资计划。

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正确评价建设项目投资合理性,分析投资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当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之后,其投资估算额就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随意突破。

3.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它为设计提供了经济依据和投资限额,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限额设计的依据,用以对各设计专业实行投资切块分配,作为控制和指导设计的尺度或标准。

4.项目投资估算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

5.项目投资估算可作为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向银行申请贷款。

三、投资估算原则

投资估算是拟建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估算质量如何,将决定着项目能否纳入投资建设计划。因此,在编制投资估算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2.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弄虚作假。

3.合理利用资源,效益最高的原则,市场经济环境中,利用有限经费,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需要。

4.尽量做到快,准的原则。

一般投资估算误差都比较大。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加强研究,积累的资料,尽量做到又快,又准拿出项目的投资估算。

5.适应高科技发展的原则。

从编制投资估算角度出发,在资料收集,信息储存,处理,使用以及编制方法选择和编制过程应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

四、投资估算方法

在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中,通常把其中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工器具构置费用、其他费用以及预备费中的基本预备费部分,合称为静态投资部分(有些书中也称其为概算投资,而将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以及预备费中的涨价预备费部分,合称为动态投资部分。下面分别讲述各类投资的估算方法。

1.静态投资部分估算

静态投资部分估算是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基础,应全面进行分析,既要避免少算漏项,又要防止高估冒算。由于不同的研究阶段所具有的条件和掌握的资料不同,估算的方法和准确程度也不相同。目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生产能力指数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已建成的、性质类似的工程或装置的实际投资额和生产能力之比,按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推算出拟建项目的投资。一般说来,生产能力增加一倍,投资不会也增加一倍,往往是小于l的倍数。根据行业的不同,可以找到这种指数关系。

按设备费用的推算法这种方法是以拟建项目或装置的设备购置费为基数,根据已建成的同类项目或装置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及其他费用占设备购置费的百分比推算出整个工程的投资费用。

造价指标估算法对于建筑工程,可以按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的造价指标来估算投资。也可以再细分每平方米的土建工程、水电工程、暖气通风和室内装饰工程的造价,汇总出建筑工程的造价,另外再估算其他费用及预备费,即可求得投资额。

采用这种方法时,一方面要注意,若套用的指标与具体工程之间的标准或条件有差异时应加以必要的局部换算或调整;另一方面要注意,使用的指标单位应密切结合每个单位工程的特点,能正确地反映出其设计参数,切勿盲目地、单纯地套用一种单位指标。

2.动态投资部分的估算

动态投资部分主要包括建设期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三部分内容,如果是涉外项目,还应该计算汇率的影响。动态投资不得作为各种取费的基数。

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对于价格变动可能增加的投资额,即价差预备费的估算,可按国家或部门(行业)的具体规定执行。

建设期利息对建设期利息进行估算时,应按借款条件的不同分别计算,对国内外借款,无论实际按年、季、月计息,均可简化为按年计息,即将名义年利率按计息时间折算成有效年利率。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开征目的在于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对投资方向调节税进行估算时,计税基数是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数。按不同的单位工程投资额乘以相应的税率,求出建设期内每年应交纳的投资方向调节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方向调节税,详见本章第二节。

3.流动资金的估算

这里指的流动资金是指项目建成投产后,为保证正常生产所必须的周转资金。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篇3

改扩建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与新建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大致相同,但由于受改扩建项目固有特点的决定,其经济效益分析的某些具体方法和特殊要求又有其特殊性,与新建项目不同。

一、财务基础数据估算的主要内容

对于新建项目来说,投入的费用和产出的效益比较明显容易计算,而对于改扩建项目来说,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它在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改扩建工程的各种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实施改扩建工程而发生的各种相关费用和相关损失。因此,改扩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需要采取有无对比法计算其改扩建与不改扩建相对应的增量效益与增量费用。

1、固定资产投资额估算。改扩建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仅包括新增投资,而且还包括由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停产或减产损失,以及原有固定资产拆除费等。

改扩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估算方法与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估算方法相同,一般采用“概算指标估算法”。但在估算改扩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时,应运用有无对比法,如果改扩项目的效益和费用难以与原有企业分开,就必须先计算“有项目”和“无项目”两种情况下的投资,然后再计算增量投资。在估算“有项目”投资额时,应先估算新增投资,再计算出“有项目”的总量投资。

项目范围内的原有固定资产可分为“继续利用”和“不再利用”两部分,当计算“有项目”投资时,原有资产无论其利用可否,均与新增投资一起计入投资费用。“不再利用”的资产如果变卖,其价值按变卖值和变卖时间另计入现金流入资金来源栏目内;而涉及产权转移时,则需采用重估值计算。

企业原有固定资产重估算的计算,是一种比较困难的工作,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国有资产主体变动或国有资产经营、使用主体变动的项目,规定可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法:(1)收益现值法。即按被评估时资产预期盈利能力和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出资产的现值,并以此确定重估价值;(2)重置成本法。即根据估价时该项目固定资产在全新情况下的市场价格及重置成本,减去按重置成本计算的已使用年限的累计折旧额,并考虑资产功能变化等因素,确定重估价值;(3)现行市价法。即参照市场上同一的或类似的资产交易价格确定重估价值;(4)清算价格法。即按企业破产清算时或类似的资产可变化的价值确定重估价值。

2、总成本费用。改扩建项目的总成本费用测算,也应考虑和反映出进行改扩建和不进行改扩建两种情况及其差别,重点测算出项目的增量费用。

(1)关于折旧费的处理。在有项目情况下,不再利用的固定资产只要不处理(报废或变卖),就仍然是固定资产的一部分,但是不能提取折旧,因而导致新增折旧不等于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前者是指“有项目”折旧与现状之间的差额,它等于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减去不再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本来应该计提的折旧。只有在原有固定资产等于部分利用的情况下,这两个数值才相等。如果不再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较小时,为简化计算,也可直接采用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

(2)关于沉没费用和固定成本的处理。改扩建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中所用到的增量数据和新增数据是对企业总体而言的,但改扩建项目的范围可能只是一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这样,在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中计算费用时,要注意识别属于整个企业范围的沉没费用或生产成本中的固定部分,这部分费用不计为增量费用和新增费用。特别是当企业进行改造时应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3、利润。改扩建项目的利润测算,也应考虑和反映出进行改扩建和不进行改扩建两种情况及其差别,重点测算出项目的增量效益。同样,也要运用有无对比法进行增量计算。在计算出增量效益和增量费用等增量数据后,即可进行改扩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二、改扩建项目财务效益分析

改扩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分为财务效益分析和国民效益分析两个层次:

1、财务效益分析的目标。改扩建项目财务效益分析的目标主要是盈利和清偿能力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讲,改扩建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是对“建项目”和“不建项目”两个方案进行比较,优选其中一个方案。方案比较最基本的方法是差额分析,也就是“有项目”相对于“无项目”的有无对比、增量计算,通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可以反映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投资建设。因此,盈利能力的分析结论对投资决策起主导作用。

清偿能力分析是在现状的基础上对项目实施后的财务进行评价,判断拟建项目清偿能力和财务风险。分析的范围原则上是整个企业,而不仅仅是项目本身。可用于还款的资金除项目新增的以外,还包括原有企业所能提供的还款资金来源。

篇4

《国家电网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一章中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同时还规定“已经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在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前暂估入账的,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基建工程支出’科目,决算编出后,先用红字凭证调整冲回原分录,再按照基建工程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结转”。

也就是说,已经完工的工程在没有办理竣工决算时,需要暂估转入固定资产。在工程竣工决算做出时,需要红字冲销原暂估转入的固定资产,重新结转固定资产。但未对暂估资产的依据进行具体规定,也没有对工程竣工后至决算做出时的期间内结算手续陆续到达的情况做出具体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法。

二、目前运用较多的处理方法

示例如下,某供电公司新建35kV变电站一座,投资计划500万元,2011年1月10日开工,2011年5月20日投运,5月31日账面实际支出450万元,6月10日支付变电站占地青苗赔偿10万元,6月20日支付施工费5万元,7月10日取得征用土地发票并支付20万元,当月底编制完成决算。运用较多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

1.在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按照在建工程账面的实际发生数估入固定资产。在估入固定资产至竣工决算做出的这段期间,如果有相关工程结算手续传递到财务,直接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相关科目。每入账一笔手续,需要做一笔固定资产转入,直至竣工决算做出。

财务部按照要求对已经投运项目进行暂估,根据投运报告等资料暂估结转资产,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5月20日工程投运:

借:固定资产 450万元

贷:在建工程 450万元

6月10日支付青苗赔偿:

借:固定资产 10万元

贷:现金 10万元

6月20日支付施工费:

借:固定资产 5万元

贷:银行存款 5万元

7月10日支付土地占用费:

借:固定资产 20万元

贷:银行存款 20万元

财务决算完成,工程实际决算485万元,但该工程6月提取折旧基数为450万元,7月提取折旧基数为465万元,此两个月的折旧计提基数小,因此少计提了折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估入资产的依据比较充分,都是手续完备的资料。但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足。

(1)未考虑工程的总体规模。在财务结算进度滞后于工程实际进度较大时,估入资产的价值将远小于工程的实际投资规模,进而影响到以此估入资产价值计提的折旧,而该折旧在调整完固定资产原值的时候是不需要调整的。

(2)在估入资产后,竣工决算做出前,有多笔结算手续陆续到达的时候,每结算一笔就需要按照资产类别重新分配,重新结转资产,在工程中资产类别较多时,这种按资产类别的重新分配手续繁琐,不易操作。

(3)估入资产后的后续支出不通过在建工程归集,不利于对工程总体支出情况的反映。工程开工开始建设之日起,相关工程支出计入在建工程借方,待工程竣工,相关支出全部发生之后,从贷方转入固定资产。

2.在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当月末根据上级批复的计划和账面实际结算数的差额,估入施工费,使在建工程借方余额为工程计划批复数,然后按照借方余额暂估转入资产。在工程决算做出之前的每个月初红字冲销暂估入资产的凭证和暂估入施工费的凭证,使在建工程借方反映的仍然是工程实际结算数,再有工程结算票据传递到财务,可以按照正常的处理,计入在建工程下的相应明细栏目,当月末竣工决算仍未做出时,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估入施工费,暂估转入固定资产,直到竣工决算做出的当月按照工程实际发生数即决算数结转固定资产。详细处理情况如下:

5月20日工程投运:

借:在建工程 50万元 (投资计划500万元,实际发生450万元,差额50万元)

贷: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50万元

借:固定资产 500万元

贷:在建工程 500万元

6月1日冲回暂估施工费和暂估资产:

借:在建工程 -50万元

贷: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50万元

借:固定资产 -500万元

贷:在建工程 -500万元

6月10日支付青苗赔偿:

借:在建工程 10万元

贷:现金 10万元

6月20日支付施工费:

借:在建工程 5万元

贷:银行存款 5万元

6月30日暂估转资:

借:在建工程 35万元 (投资计划500万元,实际发生465万元,差额35万元)

贷: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35万元

借:固定资产 500万元

贷:在建工程 500万元

7月1日冲回暂估施工费和暂估资产:

借:在建工程 -35万元

贷: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35万元

借:固定资产 -500万元

贷:在建工程 -500万元

7月10日支付土地占用费:

借:在建工程 20万元

贷:银行存款 20万元

财务决算做出时:

借:固定资产 485万元

贷:在建工程 485万元

财务决算完成,工程实际决算485万元,6、7月的折旧计提基数都为500万元,比实际决算金额多15万元,因此6、7月多计提了折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工程实际投资额与计划接近时,不但使折旧的计提比较准确,而且所有工程支出都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便于反映工程的总体投资。

当然这种处理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考虑工程的实际支出规模,在工程计划数与实际工程支出相差较大时,将会出现工程决算数与工程暂估资产数据相差较大(本例差额为工程结余款15万元),影响折旧的计提,也就影响本年利润。

三、对具体处理方法的建议

比较而言第二种方法较为合理,但对估入工程款的计算方法可以进行一番改进。在遇到需要暂估转资产的情况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实际结算数与工程计划数的差异。

(一)差异不大时的处理

如果差异不大,在资产竣工交付使用的当月末直接按照工程实际发生数进暂估转资产,下月初再红字冲销,实际再发生工程支出,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月末按照实际发生数暂估转资产,直至竣工决算做出。

(二)差异较大时的处理

如果差异较大,就应该结合工程管理部门,就差异部分进行沟通。

1.属于工程已经支出,但相关结算手续尚未到达,就应该由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对手续尚未到达的事项进行统计,财务部门根据已经入账数和工程管理部门的统计数之和与工程计划数进行比较。如果两者比较接近,就按照工程管理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估入工程款,在资产竣工交付使用的当月末直接按照工程实际发生数进暂估转资产,下月初再红字冲销,实际再发生工程支出,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月末按照实际发生数暂估转资产,直至竣工决算做出。如果差异仍然较大,就需要和工程管理部门就该事项进行再次复核,分析该差异形成的原因。

2.确实因为施工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际工程支出与下达的计划偏离较远。如果是工程结余,直接按照工程管理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估入工程款,之后按照上述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如果是工程超支,就应该按照工程计划数与实际账面数的差额估入工程款,工程管理部门统计资料数大于估入数的部分暂不处理,同时提请计划管理部门考虑是否调整计划,待计划部门调整计划后再比照上述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结合本例,具体处理方法如下:

5月20日工程投运:

借:在建工程 35万元 (生产计划部门提供尚未支付款:青苗赔偿10万元,施工费5万元,土地征用费20万元)

贷: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35万元

借:固定资产 485万元

贷:在建工程 485万元

6月10日支付青苗赔偿:

借: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10万元

贷:现金 10万元

6月20日支付施工费:

借: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5万元

贷:银行存款 5万元

7月10日支付土地占用费:

借:应付账款――应付暂估款 20万元

贷:银行存款 20万元

财务决算做出,工程实际决算485万元,应付暂估款科目无余额,计提折旧资产与最终结转资产一致,折旧计提准确无差异。

总之,暂估工程转入资产时,应该处理好工程已经发生支出和计划发生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暂估转入资产的数据与竣工决算的数据一致,提高资产入账的准确性和折旧计提的准确性,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篇5

实物资本是生产产品的工具之一,经济学把生产工具――延伸人的劳动能力或者人类工作的实物称为实物资本(之所以叫实物资本是为了与人力资本相互区别)。实物资本不仅包括工厂里的机器,而且包括我们工作的建筑场所、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运输商品和原材料的交通工具,甚至包括教学中所用到的计算机。完成任何工作几乎都用得到实物资本,而对于大多数工作而言,劳动者在工作中用到的资本越多或者越好,那么其产出也会越多。实物资本存量的估算对于描述生产的技术状况、估算资本产出比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十分必要的,其差异对不同地区的生产能力以及经济增长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估计我国内地不同省份之间的实物资本存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不同省份的经济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本文主要以国家层面公布的统计数据为主,地方数据为辅。数据的来源主要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正式出版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新中国统计资料55年汇编》、《新中国统计资料60年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81―2010)》以及个别年份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

二、实物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及中国内地已有的估算

在实物资本存量核算领域,属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简称OECD)内的国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995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要求在SNA93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之下,对经济统计中有关实物资本度量的许多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2001年,OECD正式出版了《OECD实物资本度量手册――对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消耗和资本服务的度量》,其坚持使用SNA概念和框架,同时又特别强调各种实物资本度量方法之间的协调一致,提供了国民账户与生产率研究的有效连接。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度量实物资本存量的方法是戈德史密斯(Godsmith,1951)提出的永续盘存法和乔根森(Jorgenson)的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法。理论上说,Jorgenson的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法相对比较科学,但该方法对数据要求较高。由于各国掌握的数据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不可能采用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实物资本存量核算方法,本质上都属于永续盘存法。

我国内地取消MPS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且采用SNA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时间较晚,是从1993年开始的,但是至今对实物资本存量的核算从未正式进入我国内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且官方在任何资料中也没有过与SNA体系相一致的系统性实物资本存量数据,这给我国内地宏观经济研究带来很大困难。鉴于实物资本存量数据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满足自身研究对实物资本数据的需要,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内地实物资本存量的数据进行估算,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我国内地历年实物资本存量估算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由于受到统计资料的约束和限制,在我国内地用永续盘存法的标准做法会十分困难,通常的研究中普遍采用各种替代方法,对永续盘存法的标准做法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这一方法的基本公式可以写作:

Ki (t+1)=(1-?啄it)Kit+Ii (t+1)(1)

其中i指的是第i个省区,t指第t年,Ki (t+1)和Kit分别指第i个省区第t+1年和第t年的实物资本存量,?啄it指第i个省区第t年实物资本存量的折旧率,Ii (t+1)指的是第i个省区t+1年的投资数额。从该公式可以看出,在利用永续存盘法估算实物资本存量时需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初始年份的实物资本存量,二是每一年投资流量的数据,三是每一年重置投资的数据(通常用折旧代替),四是每一年投资流量价格指数的数据,五是对缺失数据的处理。

大多数学者在估算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某种方法按某一年的价格先估计出一个初始年份的实物资本存量,然后利用永续存盘法公式(1)按该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出其他年份的实物资本存量。其中,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至庄(1995),任若恩、刘晓生、ZULIU F. HU and MOHSIN S. KHAN(1997),Alwyn Young(2000),李治国、张军(2002,2003),何枫、宋海岩(2003),毛军、肖红叶(2005),郝枫(2005,2009),、郑京平(2006),徐现祥(2007),黄宗远(2008),许鲁光(2010)分别对中国内地总的实物资本存量进行了探讨与估算。由于数据的获取相对难一些,所以对中国内地分省区实物资本存量的估算也相对少一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以及孙辉、支大林(2010)。由于各种研究目的、掌握数据资料和所依据的假设各不相同,我国内地实物资本存量数据出现了众多不同版本,各种估算结果差异很大。

三、本文的估算过程

1、对各省区历年投资的概念界定及其数额的确定

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从各种官方给出的统计数据的投资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积累额,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而它们两个各自都包括生产性资产和非生产性资产的积累。积累额可以看成是实物资本存量的净增长,是已经扣除折旧量的一种固定资产投入所增加的量。如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至庄(1995),张军、章元(2003)等都采用积累额或拟合的积累额作为每年投资流量的数据。

第二类用的是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上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解释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包括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城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万元及50万元以上(1997年之前是5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村投资包括在农村区域范围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农户投资。如李治国(2002),黄勇峰等(2002)等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每年投资流量的数据。

第三类是用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上对资本形成总额的定义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如王金营(2001),何枫等(2003),毛军(2005),谭永生(2006)等采用资本形成总额来作为每年投资流量的数据。

第四类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作为每年的投资流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毛军(2005),刘永呈(2006),徐现祥(2007),黄宗远(2008),郝枫(2009),孙辉(2010)等都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的投资流量的数据。

第五类采用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指报告期内已经完成建造和购置过程,并已交付生产或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该指标是表示固定资产投资成果的价值指标,也是反映建设进度、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重要指标。李宾、曾志雄(2009)等采用此作为当年的投资流量。

最后一类是采用对当年的投资进行一定扣除的处理方式。如谢千里等(1995)在新增固定资产中扣除住房投资和非生产性资产;王小鲁(2000)认为投资中会有一些浪费的情况存在,直接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会导致资本存量虚增,他用1980―1999年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等于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当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的乘积来进行调整,由于1980年以前没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他直接使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来代替。

本文采用每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未扣除折旧的投资流量的数据。

第一,由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修订之后,从1995年开始官方便不再公布积累额的数据,所以积累额的数据不能再用。

第二,对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其定义上看,城镇投资部分只包括50万元以上的(1997年之前是5万元以上)显得不够全面。国家在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如下的关系: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50万元以下零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商品房销售增值+商品房所有权转移费用+生产性无形固定资产增加+土地改良支出。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包含了土地购置费和旧建筑物、旧设备购置费,这会夸大投资的效果,不能更好反映出投资所体现的生产能力,并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给出的有关实物资本投资的定义不符。

第三,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投资,而存货投资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表示存货上升,也可以是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由于每年投资一部分是重置投资用于抵消上一年实物资本存量的折旧,另一部分是净投资,可以代表直接或间接的新增生产能力,而存货投资从其定义上看,并不能体现出投资代表的这两方面作用。再者可以看出,存货投资中的一部分不属于投资的范畴,比如说原材料以及燃料投资。

第四,对于新增固定资产,由于它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新增固定资产,也不是一个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的指标,并且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作每一年投资流量的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出直接或间接形成生产能力的投资数额。

最后一种情况是对每年的投资进行一定的扣除,显然也有不合适的地方。谢千里等(1995)在每年的投资中扣除住房投资和非生产性资产,但我们认为这并不合理。所以,住房投资和某种非生产性投资是一种可以形成间接生产能力的投资。对于王小鲁(2000)的处理,他这样考虑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没有给出什么是“投资中的浪费”的确切概念,不知道这种浪费是一种绝对的浪费还是由于技术效率问题而产生的资本利用率低下,并且所有的范围都很难界定,而且就目前的统计状况来看很难找到确切的“浪费”的数据,所以王小鲁也不得不采用一种估算和对数据替代的方式,这种前提的不确定势必会降低估算的准确程度。

当然,选用哪一种形式只是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及其对问题的理解不同。由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属于SNA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体系下的指标,《OECD资本度量手册(2009)》也使用当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本年度投资流量的数据。近年来,尤其在国家统计局新的补充和调整数据之后,我国更多学者倾向使用固定资本总额的数据。所以,通过比较分析,考虑到与国际研究的可比性以及固定资本形成数据的可得性,并鉴于《OECD资本度量手册(2009)》的先进性及其重要性,以及在SNA统计体系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被作为衡量当年投资较为合理的指标,本文采用每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流量的数据。

2、对各省历年资本存量的折旧率或是折旧额的确定

永续存盘法估算资本存量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折旧率的测算,研究中采用的折旧率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对资本存量测算的结果。中国内地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率主要依据实物磨损,而没有考虑过时间因素,因此假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较长,从而采用了较低的折旧率。在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当期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办法。

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至庄(1995)等采用与净投资比较接近且较易获得数据的积累额,从而避开了折旧的问题。

任若恩、刘晓生(1997)对在应用永续存盘法时的重置和折旧的概念作了细致区分。重置是指生产能力的维持与恢复,因此在实物资本存量的估计中出现的是重置率的概念,而折旧是资本服务价格的一部分,资本服务价格相当于资产的收入,折旧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当资产效率按几何方式递减时,两者是相等的,而采用其他效率递减模式时,两者则是不相等的。虽然文中对折旧和重置作了细致分析,但是由于受数据获得的限制,该文中也没有给出实证的数据运算过程。

王金营(2001)指出:固定资本随着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和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他根据《第三产业统计概论》所附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并对照其他有关文献,近似地估计不同时期我国内地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如下:1952―1977年间固定资产折旧率为3%,1978―1990年间为5%,1991―1998年间为5.5%。

宋海岩等(2003)认为中国使用的官方折旧率平均仅为3.6%,和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非常低,中国的官方发展政策强调新的资本投资项目而忽略对已有设施和装备的替换投资。结果,官方的折旧率同刻画了资本资产相对效率的真实价格函数几乎毫无关系。更严重的是,使用同一个折旧率无法反映不同地区资本消费的巨大差异。由于缺乏折旧率的信息,他使用全国的折旧率加上每个省每年的GDP增长率,他认为这是建立在资本资产的物理折旧程度与每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这一假定基础上而得来的。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通过假定各省全部建筑和设备的平均寿命期分别是45年和20年,其他类型的投资假定为25年,从而三者的折旧率分别是6.9%、14.9%和12.1%。关于三类资本品在总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他们计算了1952―2000年各年三类资本品比重的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发现两个平均数值非常接近,说明这一比例本身比较稳定,它们分别是:建筑安装工程63%,设备工器具购置29%,其他费用8%。基于这个权重,在相对效率呈几何递减的模式下,他们计算得到了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δ是9.6%。

毛军(2005)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假定这一折旧率为全国固定资产折旧率,并估计其中缺失年份的折旧率,将1952―1977年折旧率乘以相应上一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就能得到1978年以前的折旧额。1978年以来他采用的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核算项目下的折旧额的数据。

综合以上观点以及我们在对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所得和理解,本文对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间的折旧采取以下的处理方式:

第一,由于受统计数据的限制,本文不对资本存量估算过程中的重置与折旧进行细致地区分与考虑,全部采用折旧率或折旧额的数据,其全部来自官方的统计资料。

第二,本文估算的是各省区的资本存量,由于存在地域上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本文不采用那种至始至终统一的折旧率。本文的折旧分为两个时期进行考虑,第一个时期为1952―1984年,第二个时期为1985―2009年。

第三,1952―1984年间中国内地各省区折旧的数据,本文统一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的基本折旧率;1985―2009年采用国家统计局正式出版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以及199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下的折旧额的数据。虽然有些观点提出中国的折旧率主要是根据固定资产的物质磨损情况来确定的,没有考虑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所产生的精神磨损因素,所以中国内地的折旧率有些偏低。但我们认为,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头几年中,我国内地处于一种特定时期的特定环境之下,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不久,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不是一个发达的经济体,技术比较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要求。国家需要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促进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与科学的迅速发展,国家的财力尚还显得紧张,而且财政仍有一定赤字。由于投资数量较少、投资形式单一,无太多资金用于重置投资,这就决定了当时各个省区不可能一下子把折旧率提得很高,主要根据设备的物质使用年限并且采用较低的折旧率,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的。

3、对各省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

价格指数反映生产、流通、消费与投资等环节的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相对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品及取费项目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的各类投资品和取费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消除按照现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中的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为国家科学地制定、检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由于本文对各省区每年固定资产投资采用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在官方的统计资料中并没有给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的数据。正如前文给出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来看,国家编制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是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基础,进行一定的计算和调整得来的,它们的统计体系不同,但它们的主体是一致的。自1993年起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始公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统计数据,可以从《新中国统计年鉴60年汇编》以及1993―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以1991―2009年以上一年为100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数据。因此对于1991―2009年间,可以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数据作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数据来使用。

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给出1952―1990年之间的全国或各省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数据,从以往的研究来看,谢千里(1995),胡和阚(Hu and Khan,1997)等采用的是其他价格指数来替代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等采用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推导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李治国(2002)认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缩影,所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价格指数的变动应该是与全国情况同步的,他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根据1991年以前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核算指数的数据资料和其得到的回归关系式,拟合出了1978―1991年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序列。

总的来看,各种不同的价格指数实际上并不匹配,若用不能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的不同指数来代替将导致数据的准确度大大降低。就本文而言,1952―1990年我们根据《新中国统计年鉴60年汇编》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给出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数据来间接求得各省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由于累计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是历年当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乘积,若采用以1952年为100的累计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很可能存在累计误差较大的情况,使用的时间越长,误差就越大。鉴于此,本文采用以上一年为100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来求得以上一年为100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具体公式如下:

当求出各省区1952―1990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之后,再与统计年鉴中公布的以上一年为100的各省区1991―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结合就构成了各省区完整的每年投资流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上一年为100的价格指数数据。然后,把所获得的各省区以上一年为100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转化成各省区以1990年为100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

4、各省份基年初始实物资本存量的确定

实物资本存量是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实物资本总量。对于获得某一初始年份的实物资本存量的数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另一种是采用某一种方法进行估算。由于我国内地从来没有进行过有关实物资本存量方面的统计核算,所以大多数学者都采用某一种他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进行估算。

张军扩(1991)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帕金斯(1989)在计算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时提出的当年资本总存量为当年国民收入三倍的假定,将1953年的资本总量估计为2145亿元,再根据1953年的资本增量,求出1952年的资本总量约为2000亿元。王金营(2001),何枫(2003),毛军(2005)采用相同的方法来估计其选定初始年份的资本存量。

贺菊煌(1992)用当时公布的积累额数据对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一部分是生产性资本,另一部分是非生产型资本。对生产性资本的估算他假设:生产性资本在1964―197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同于它在1971―197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理由是:在这两段时期中,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相对比较稳定。假设Kt表示t年的生产性资本存年价格),然后根据历年的生产性积累额推算出历年的生产性资本存量。

对于非生产性资产他采取另一种办法估算:首先估算某一年住宅的总价值,然后假设住宅价值为非生产性资产价值的某一百分数(他设定为70%),进而推算出该年非生产性资产的价值。他推算出1990年的非生产性积累额为24362亿元(1990年价格),然后用历年的非生产性积累额推算出历年的非生产性资本存量。他认为这种办法同上面的办法相比,估算结果的可靠性要更高一些。

霍尔和琼斯(Hall and Jones 1998)用I60/(g+?啄)来估算一些国家1960年资本存量,其中I60是1960年的投资额,?啄是折旧率,g是不同国家各自1960―1970年的投资年均几何增长率。Young(200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2004),孙辉、支大林(2010)都采用了与Hall and Jones(1998)相似的方法来估计1952年中国内地的资本存量。

根据以上的观点,受到Hall and Jones(1998)、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及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的启发,我们对本文各省区初始年份1952年的资本存量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估算:

Ki1952=Ii1953/(gi (1952-1978)+?啄i1952)(3)

其中,Ki1952代表第i个省区1952年的实物资本存量,Ii1953代表第i个省区1953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啄i1952代表1952年第i个省区实物资本存量的折旧率,gi (1952-1978)代表第i个省区1952

―1978年年均GDP的几何增长率。

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应用永续存盘法估算实物资本存量的前提假设之一都有: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经济均衡状态。设s为储蓄率,Y为总产出,则I=sY,以总量表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Kt+1=(1-?啄t)Kt+stYt(4)

其中Kt+1和Kt分别表示t+1年和t年的实物资本存量,?啄t表示第t年的实物资本存量的折旧率,st为第t年的储蓄率,Yt为第t年的总产出。该方程可以理解为:本期的储蓄是下一期的投资,即It+1=St=stYt ,本期的实物资本存量在使用中发生的损耗要在下一期得到补偿,因此本期的实物资本存量的折旧是下一期的重置投资,从下一期的投资中扣除重置投资剩下来的就是下一期的净投资。由此可知,经济在时期t+1的实物资本存量等于本期投资与原有实物资本经过折旧后的数量之和,所以方程(4)可以表示为:

会处于一种均衡状态。从投资方面看,社会的实物资本存量K与国民收入Y之间存在着某种比例:K=?淄1Y,?淄1表示的是资本产出比的平均形式。同时,净投资(即资本增加)与增加的产出量之间也存在一种比例关系K=?淄2Y,?淄2代表的是边际资本-产出比。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当I=S,并且不存在技术进步,若?淄1保持不变(实际上根据1952年中国内地的情况来看,在短时期内?淄1保持不变以及不存在技术进步是可以接受的)则可以证明有?淄1=?淄2=?淄,然后得到?淄=K/Y=K/Y?圯Y/Y=K/K,从而(6)式可以变为:

(8)式估算了1952年中国内地各省区实物资本存量。由于无法获得1951年各省区GDP的确切数据,同时为了消除经济波动随机误差的影响,取较长时间序列1952―1978年各省区GDP的年均几何增长率gi (1952-1978)来代替公式(8)中1952年各省区GDP的增长率gi1952,所以最终估计各省区初始年份1952年的资本存量的公式可以表在本文的数据搜集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官方统计数据的缺失,要想搜集到我国内地全部31个省区1952―2009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折旧率或是折旧额的数据、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数据以及各省区1978以前的GDP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大部分在估算实物资本存量的研究中都会忽略数据缺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像海南、重庆、,不过在本文中我们仍旧试图对这些省区进行估算。所以,很多时候要用一些概念相近或者是有包含关系并且时间序列相对比较长的数据来相互替代,比如说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去替代缺失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以及用GDP指数代替缺失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数据。本文对缺失数据的处理过程如下。

第一,对于部分省份缺失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由于在各种统计资料中,没有发现海南1952―1977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或是积累额数据,所以海南1952―1977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代替,通过对比海南1978―2008年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看(数据来源于《海南省统计年鉴2007》以及《新中国统计年鉴60年汇编》),海南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投资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总和相差了80亿元人民币左右;江西1952―1977年既没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没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通过对比江西1978―1993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积累额的数据,发现其总和相差了42亿元人民币左右,差别并不大,所以我们用《1990年江西统计年鉴》中给出的1952―1977年积累额的数据来代替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因为重庆直到1997年才设直辖市,其1952―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缺失,通过对比重庆1996―2009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发现,虽然越靠前的年份其每年的差额越小,但是其总的差额将近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所以不用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代之。但是在《新中国统计年鉴60年汇编》中有重庆1952―1995年的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鉴于1997年之前重庆属于四川省一个市,所以本文用四川省1952―1995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除以四川省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得到一个比例,然后再用重庆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乘以这个比例,把得到的数据近似看作是重庆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缺乏1952―1992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而其1993―2009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的数据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相差并不大,我们同样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来代替。

第二,对于缺失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或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处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采用GDP指数来代替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因为在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支出法GDP核算中,不变价最终消费采用的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价格指数,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采用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不变价存货增加采用的是与分行业不变价增加值缩减指数一致的价格指数,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采用的是对外贸易商品进出口价格指数。从支出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GDP缩减指数是支出法GDP各个使用项目的相关价格指数的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可以反映全社会物价变动的总水平。在支出法GDP的核算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属于GDP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所以大体上可以用历年的GDP指数替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然后再根据公式(2)进行处理。

第三,重庆缺乏1952―1993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所以用其GDP指数代替;缺乏全部年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用1952―2009年的GDP指数代替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海南1952―1978年既缺乏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又缺乏GDP指数,而且也没有居民消费或是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由于海南在1978年时,其国民收入总额中农林牧副渔的份额还占到了60%以上,所以1978以前采用以1952年为100农林牧渔产值指数,1979―1992年采用以上一年为100的GDP指数来代替。此外还有天津1952―1977年,辽宁1958―1965年,黑龙江1952―1977年,上海1958―1965年都采用以上一年为100的GDP指数来代替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

第四,对于缺失的折旧率的处理。现有的统计年鉴中只给出了1952―1984年间主要年份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数据,所以有些年份折旧率的数据是缺失的。因为每年的折旧率必定不会相同,所以对于两个年份之间缺失的折旧率采用先求两个年份之间的几何年平均增长率,然后利用这个年平均增长率来求得两个年份之间的其他年份折旧率数据。1952年的折旧率以1953年为准为2.9%。海南、重庆、缺少1985―1993年折旧额的数据,所以仍沿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的数据来计算。对于2008年的折旧额,《中国统计年鉴》上并没有给出,从2007年直接跳到了2009年,部分省区的统计年鉴中也并没有完全给出,所以,对于某些省区缺少2008年折旧额的数据,本文同样采用先求2007―2009年折旧额的几何年平均增长率,然后再利用这个增长率来求得2008年折旧额的数值。

第五,对于缺失的GDP数据的处理。只有海南缺失1952年GDP的数据,几乎所有的统计资料中都没有,本文采用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处理:假设海南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与全国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等于海南1952年的GDP与全国1952年的GDP的比值,从而求出海南1952年GDP的数值约为2.51亿元。

6、具体的估算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获得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52―2009年的以1990年为100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详细的处理方式上文已经论述过了。

第二步,把中国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52―2009年当年价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通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转化成1990年价格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数据。由于用折旧替代重置投资,重置投资加上净投资就是当年的总投资,所以要把各省区当年价折旧额的数据同样用1990为100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指数转化成1990年价折旧额的数据。

第三步,运用公式Ki1952=Ii1953/(gi (1952-1978)+?啄i1952)计算出各省区初始年份1952年的资本存量(1990年价),其中,Ii1953是1990年价格的1953年各省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i (1952-1978)采用当年价进行计算。

第四步,根据所得到的1990年价格的数据利用永续存盘法公式Kit=Iit+(1-?啄i (t-1))Ki (t-1)或是Kit=Iit-折旧额i (t-1)+Ki (t-1)计算出各省区1952―2009年各年份的实物资本存量(1990价)。应当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年份用的是折旧率,另一部分年份用的是折旧额,它们在计算公式上有所差别,但本质上没有区别。

四、结语

我们对中国内地各省区1952―2009年实物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重点年份的数据。对于初始年份1952年实物资本存量的估算,本文根据各省区估算的结果求和为2681.06亿元(1990年价),与贺菊煌(1992)估算的结果2648亿元(1990年价),毛军(2005)估算的结果2682.省略。)

【参考文献】

[1] 戴维・N・维尔: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郝枫:资本存量核算的国际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5).

[3] 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6).

[4] 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平侧算[J].经济研究,1991(4).

[5]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8).

[6] 邹至庄: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3).

[7]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3).

[8] 李治国:转型期中国资本存量调整模型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2(6).

[9]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1(2).

[10]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1]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5).

[12] 毛军:我国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比较与重估[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2).

[13] 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15] 刘永呈、胡永远:中国省际资本存量的估计:1952―2003[J].统计与决策,2006(8).

[16] 徐现祥:中国省区三次产业资本存量估计[J]. 统计研究,

2004,24(5).

[17] 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物质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比较与重估[J].学术论坛,2008(9).

[18] 郝枫:中国基准资本存量研究――基于首次经济普查修订数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2).

[19] 孙辉: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型性事实: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25(3).

[20] 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21]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12).

[22]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 Measuring Capital OECD Manual 2009[M].OECD PUBLISHING,2 rue André-Pascal, 75775 PARIS CEDEX 16. PRINTED IN FRANCE.

[25] 任若恩、刘晓生:关于中国资本存量估计的一些问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

[26] 宋海岩: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3(18).

[27] ZU LIU HU and MOHSIN S. KHAN:Why Is China Growing So Fast?[J].IMF Staff Papers Vol. 44,No.1(March 1997).

[28] 德怀特・H・帕金斯著,陈越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二)[J].管理世界,1989(1).

篇6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篇7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篇8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项目投资,我们在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都应从建设期现金流量、运营期现金流量及终结点现金流量三个方面进行。下面我们从现金净流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及简化方法入手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及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分析。

一、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分析

单纯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在项目投资中,只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涉及到其他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教材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计算的都是税后的现金净流量。

(一)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0-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其它时点,无现金流入流出量)

(二)运营期税前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付现经营成本=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总成本-折旧-利息)

=营业收入-总成本+利息+折旧+回收净残值=息税前利润+折旧+回收净残值

(三)运营期税后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付现经营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总成本-折旧-利息)-(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 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折旧+利息+回收净残值=净利润+折旧+利息+回收净残值

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回收净残值的时间在项目终结点。

二、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分析

完整工业投资项目是指在项目投资中,既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还可能包括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投资、流动资金投资等。其在估算现金净流量时与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思路相同。

(一)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原始投资额

(二)运营期税前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 营业收入-总成本+利息+折旧+摊销+回收额

=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回收额

(三)运营期税后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所得税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回收额

= 营业收入-总成本-(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完整工业投资项目在终结点一次回收净残值和流动资金,上述公式中的回收额包括回收净残值和流动资金。

三、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分析

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主要是指购入新固定资产来替换旧固定资产,也可能存在新增流动资金投资。我们在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考虑的均是新旧固定资产产生的差量现金流量。

(一)若更新改造存在建设期

1.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新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2.建设期末NCFt= 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的净损失抵税=(账面价值-变现价值)×所得税税率= 营业外支出(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所得税税率

注:若为清理净收益,则应纳税。计算时用营业外收入(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所得税税率3.经营期NCFt=净利+折旧+净残值

(二)若更新改造不存在建设期

1.第一年初NCF0=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新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2.经营期第一年末NCF1 =净利+折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的净损失抵税

3.经营期其他年度NCFt=净利+折旧+净残值+回收流动资金

其中,折旧=新固定资产折旧额-旧固定资产折旧额

=(新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固定资产净残值)/经营期-(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旧固定资产净残值)/经营期

=(新固定资产投资额-旧固定资产变现净收入)-新旧固定资产残值之差/经营期

注:一般在旧固定资产处置时,其账面价值都高于变价收入,按会计准则规定,当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完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等于其可收回金额。所以折旧差额是用其可变现收入来计算的。

四、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A公司建设期初以自有资金购置一台设备,价款为240000 元,使用6 年,期满净残值为12000 元,直线法折旧。建设期为2 年,使用该设备每年为公司增加经营收入100000 元,新增经营成本为2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对计算期内每年的税后NCF 进行分析。

方法1:利用NCF=现金流入-现金流出,进行计算年折旧=240000-12000/6=38000(元)

NCF0=0-240000=-240000(元)

NCF1= NCF2=0(元)

NCF3-7=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100000 -20000 -(100000 -20000 -38000)×25%=69500(元)

NCF8= NCF3+12000=81500(元)

方法2:根据简化计算法,利用公式计算

年折旧、NCF0-2的计算同方法一。

NCF3-7= 净利润+折旧=(100000-20000-38000)

×(1-25%)+38000=69500(元)

NCF8= NCF3+残值=69500+12000=81500(元)

案例2:B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2000 元购入一台设备以扩充生产能力,采用直线法折旧,无建设期,使用寿命为5 年,5 年后有残值收入2000 元。5 年中每年销售收入8000 元,付现成本第一年为3000 元,以后随着设备陈旧,逐年将增加修理费400 元,另需垫支流动资金3000元,假设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对计算期内每年的税后NCF进行分析。

方法1:NCF=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年折旧=12000-2000/5=2000(元)

NCF0=0-12000-3000=-15000(元)

NCF1=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8000-3000-(8000-3000-2000)×25%=4250(元)

NCF2=8000 -3400 -(8000 -3400 -2000)×25%=3950(元)

NCF3=8000 -3800 -(8000 -3800 -2000)×25%=3650(元)

NCF4=8000 -4200 -(8000 -4200 -2000)×25%=3350(元)

NCF5=8000-4600-(8000-4600-2000)×25%+回收残值+回收流动资金=3050+2000+3000=8050(元)

方法2:简化计算法

年折旧、NCF0的计算结果同方法1。

NCF1=净利润+折旧

=(8000-3000-2000)×(1-25%)+2000=4250(元)

NCF2= (8000 -3400 -2000)×(1 -25% )+2000=3950(元)

NCF3= (8000 -3800 -2000)×(1 -25% )+2000=3650(元)

NCF4= (8000 -4200 -2000)×(1 -25% )+2000=3350(元)

NCF5=净利润+折旧+回收额(8000-4600-2000)×(1-25%)+2000+2000+3000=8050(元)

五、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看到在进行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估算时,运用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的方法与运用简化的计算方法算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但很明显运用简化的计算法更便捷,减少了寻找现金流入流出项目的时间。通过前面的公式推导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本质是一致的,只是计算思路不同。掌握好现金净流量的估算对于学好项目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9

估算、概算和预算,其主要区别在于其设计深度不同,因而编制方法与深度亦不同。编制估算的依据是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方案,同类项目投资资料等:概算依据是初步设计和概算指标或类似工程预算或约略的工程量等;预算依据施工图设计和设备安装定额。在编制方法上,估算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估算方法。其方法有:生产规模指数估算法;分项比例估算法;资金周转率法;单位面积综合指标估算法;单元指标估算法;流动资产投资估算法。建筑工程概算的主要编制方法有三个,具体是:扩大单价法:概算指标法:类似工程预算法。设备安装工程概算编制方法有三种,预算单价法;扩大单价法;概算指标法。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单价法和实物法两种。

篇10

清算终了,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清算净损益:

清算净损益=清算收益一清算费用一清算损失

当计算的清算净损益为正数时,表明清算后有净收益:当计算的清算净损益为负数时,表明清算后有净损失。企业清算结束,用净收益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如果还有剩余,应视同利润依法缴纳所得税,经批准,按照企业的权益状况加以分配,结平企业全部账目。

二、承包、租赁

企业需要实行承包、租赁经营,进行资产评估后,应将评估结果报产权管理部门加以确认.核准账务调整事项。被承租企业按确认结果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倘若固定资产评估后升值.则借记“固定资产”账户(重置全价与原价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账户(重置净值与原净值的差额)和“累计折旧”账户(全价与净价两个增加额之差)。如果固定资产评估后减值,则作相反的会计处理,下同。流动资产评估后的升值,借记“原材料”“产成品”等账户,贷记“资本公积”账户。无形资产评估后的升值,借记“无形资产”账户,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三、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应遵循实现原则,按协议价进行。

1.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投出方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以双方协议价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以已提累计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账户。以其账面原值贷记“固定资产”账户。以双方协议净价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2.以存货对外投资。投出方以存货对外投资时,应按协议价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以其账面原值贷记“原材料”、“产成品”等账户,以协议价与实际成本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账户。存货按计划成本核算的还必须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分配投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倘若投出方以未入账的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等)对外投资.则应按资产评估后确认的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贷记“资本公积”账户。如果企业以已入账的非专利技术、专利权和其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那么,应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按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摊余价值贷记“无形资产”账户,按评估价与账面值的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四、接受投资

1.接受固定资产投资时,如果该项固定资产的评估价一大于其原账面原值,则按评估价借记“固定资产”账户,贷记“实收资本”账户;如果一该项固定资产评估价小于其原账面原值,则按其账面原值借记“固定资产”账户,按评估价贷记“实收资本”账户,按两者差额贷记“累计折旧”账户。

2.在接受存货投资时,应以评估确认价或双方协议价借记“原材料”账户,贷记“实收资本”账户。倘若存货核算采用计划成本计价,则应以存货评估确认价或双方协议价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

3.接受无形资产投资时,应以评估确认价或双方协议价,借记“无形资产”账户,贷记“实收资本”账户。

五、收购兼并

1.被兼并企业评估确认的会计处理。被兼并企业在资产评估后出现的备类资产升值或减值.均依据已确认的评估报告,不必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而是直接对有关账户进行调整。其调整方法与前述企业承包、租赁评估时的会计处理方法相同(采用差额登记法)。

企业兼并评估时,还应对企业的商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经双方确认后,可增加企业的净资产(无形资产)和资本公积。在签订转让协议时,企业产权转让价格高于企业净资产的部分,被兼并企业也作为商誉列入“无形资产”账户。

2.被兼并企业结束兼并的会计处理。当采用“差额购买法”即由购买方继承出售全部债务。仅支付出售方的资产总额扣除负债总额的差额时,应按确认评估调账后的负债账户余额,借记各负债账户,按调账后资产类账户和负债类账户余额合计的差额(即净资产).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产权转让收入”账户;按照调账后的资产类账户余额,贷记各资产类账户。当采用“全额购买法”即购买方不继承出售方债务,因而支付出售方全部资产总额时,要根据评估确认调账后所有资产账户余额合计数,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产权转让收入”账户,贷记各资产类账户。待收回转让收入偿还债务时,再核销所有负债类账户。

3.受让企业的会计处理。受让企业根据兼并后会计要素的变动内容,应首先建立有关总账和明细账,分如下两种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1)被兼并企业失去法人资格的,若双方商定采用差额购买法,受让企业则应按调账后被兼并企业各资产账户的余额,借记各资产账户;按被兼并企业各负债账户的余额,贷记各负债账户,应付现的产权转让价格,按其转让价与净资产的差额,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兼并产权转让款”账户。倘若转让价与净资产的差额为正数,则应作为商誉入账。进“无形资产”账户;负数作减少资本公积处理入账。双方商定采用全额购买法时,就不需贷记各负债账户。当转让款由受让企业支付时,则按银行付款通知,借记“其他应付款——应付兼并产权转让款”,贷记“银行存款”。

(2)被兼并企业没有丧失法人资格的,如果双方商定采’用差额购买法,被兼并企业则应重立新账,按原已注销的各资产负债账户的余额,借记各资产账户,贷记各负债账户;转让价与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商誉列入“无形资产”账户,差额为负数则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被兼并企业的转让价作为受让企业的投资处理,列入“实收资本”账户。受让企业则将转让价款作为对外投资处理,借记“长期投资”,贷记“其他应付款——应付兼并产权转让款”、“银行存款”等账户。如双方商定采用全额购买法进行产权转让时,其会计处理比照以上方法进行。

篇11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第三十三条:“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本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和第三十四条“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应当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在年度内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并调整已计提的折旧额,作为调整当月的成本、费用处理。如果在年度内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按照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同时调整年初留存收益各项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4号准则指南第一条第二款也明确规定:“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要求,按工程预算、造价或者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计提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固定资产原值, 再按调整后的资产原值计算应计提折旧,扣除已提数,得出在后期折旧年限中应分摊折旧额,无需调整已计提折旧额。

然而,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函[2010]79号发文《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明确,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此规定可理解为,固定资产在实际投入使用时,没有全额发票的,可以先按照合同规定金额入账计提折旧,12个月内取得发票后要进行纳税调整,超过12个月就不能追溯调整。

以上就形成了会计成本和计税成本的初始计量差异,应进行纳税和追溯调整。例如:某企业购建一项固定资产,预算总造价为600万元,2010年6月投入使用,但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只取得部分发票合计480万元。企业预计该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10年,保留残值为零。

分析:固定资产由于已投入使用,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600万元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2010年,可税前计提折旧30万元(600÷10÷12×6),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如果2011年度仍未取得剩余发票,该项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只能确认为取得发票部分480万元。在2011年汇算清缴的时候,首先需要对2010年计提的折旧进行调整,调增6万元(30-480÷10÷12×6)。如果至2011年6月份的12个月内又取得60万发票,未取得剩余60万发票,则计税基础调整为540万元,调增2010年折旧3万元(30-540÷10÷12×6),之后按计税基础540万继续计提折旧。

篇12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高估。若从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反映投资效率指标)看,1994年大约为1.955,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6.09,甚至在2011年达到了7.05的水平。也就是说,增加1元钱的GDP,原本只要1.955元的投资,现在则需7.05元投资。这当然可以解释为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但是否也可以解释为投资的“水分”越来越大呢?虽然说土地购置成本的上升等价格因素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虚增的原因,但即便用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来考察,也同样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虚增嫌疑。

从投资过程的实物投入看,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需要用到钢材和水泥,即钢材和水泥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占一定比例,假如这个比例恒定的话,那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10%,钢材和水泥的用量也应该增加10%。然而,从统计数据看,2004-2011年螺纹钢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为15.96%,但同期固定资产实际投资平均增速为22.78%(扣除价格因素),每年平均竟相差6个多百分点,说明螺纹钢消费量并没有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越来越小。

如2010年螺纹钢消费量同比只增长13.12%,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20.89%,超过螺纹钢消费量增速7个百分点。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水泥,因为水泥的保质期较短,不宜储存或对外出口。据统计局数据,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每亿元所含的水泥产量为1.7万吨,而到了2011年,每亿元所含的水泥产量仅为0.67万吨,即便考虑过去10年水泥的价格上涨因素(按普通硅酸盐水泥价格涨幅计),也要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左右。

再从新增吨钢产能所花费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剔除价格因素)来看,2004至2010年整体呈上行趋势。2004年至2006年,新增吨钢产能的投资花费为3300元/吨,而2007年至2010年上升至7000元/吨,由于2004年至2010年新建产能所购设备未有显著变化,这种台阶式跳升显然不能用设备换代或涨价来解释,反而是投资金额多报的可能性较大。

以上两个证据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统计存在高估可能。之所以出现高估的情况,无非有三个主要路径:项目转包、统计报表虚报和偷工减料。项目转包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现象,每转一次,就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如果转包5次,或许实际发生的工程费要比计划少掉一大半。此外,有些项目中存在虚报价格、从事关联交易的财务欺诈行为的可能性;还有些申报项目为能获批而支出的公关费用、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得到的回扣等支出,往往也计入工程款项而被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至于在偷工减料方面,把钢筋拉长拉细以降低成本等,更是屡有所闻。

2011年7月审计署了2010年审计署绩效报告,在报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1.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283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由此,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至少被高估了3.5%,当然,被审计出来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2.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投资被高估,不仅在统计上需要重新评估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而且也需要对居民收入进行重估。因为国家统计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是抽样调查数据,存在误差。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人口数测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必然也存在误差。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被低估的,因为从长期看,收入应该等于支出,假定一年内居民新增支出也大致等于新增收入,那么,就可以估算出该年份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若减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则就是低估的部分。

这里所指的支出,其含义是经济学上的消费加储蓄,即广义支出,包括年内新增的消费、新增居民储蓄、居民在股票、债券和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费用的净支出,还有购房投资及房贷还本付息等方面的净投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根据这一方法,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约4.7万亿。

如今,笔者又发现了一个更便捷的估算方法。《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2006-2008这三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显示2006至2008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分别为12.9万亿、15.66万亿和18.24万亿。这是统计局以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模式确定的核算方法所得出的数据,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会计中的“有借必有贷”的平衡计算法。这里所谓的“住户部门”,也包括一般居民之外的个体工商业者,这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的“居民”涵盖范围是一致的。

如果把2006-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乘以城乡常住人口,则可以推算出2006-200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分别为9.48万亿、11.32万亿和13.20万亿。与上述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相比,分别相差了3.42万亿、4.34万亿和5.04万亿。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要比原先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高5.04万亿,也高于笔者之前的估算。

虽然国家统计局要到2013年才会公布2011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但根据已经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出2011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约为19.65万亿。由于2008-2011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累计涨幅为51%,可推算出2011年的实际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可能达到27.54万亿,即低估了7.89万亿(图4),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1.8%提升至58.6%,该比重或许可以化解长期被大家诟病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困惑。

3.消费被低估。居民可支配收入被低估,可以从逻辑上推断全社会消费能力被低估。统计年鉴中与消费有关的科目主要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GDP支出法下居民消费支出。GDP支出法下的居民消费支出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能反映中国居民综合生活消费水平,但有很多被低估的成分。我们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尽量还原真实的居民消费支出。

根据我们的详细测算,居民实物消费被低估4%-10%(高端消费品被低估较多),服务性消费被低估18%-21%(主要存在于文化娱乐、居住和医疗等领域)。这样还能算出总的被低估的居民消费支出。修正后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与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进行对比,得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大约被低估2%左右。从修正后消费和投资与GDP占比情况看,2004-2011年消费占比都明显高于投资占比。

我们假设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了10%,主要基于审计署绩效报告中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3.5%以及没有被审计出来的部分。我们将修正后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进行重新计算,并与统计局公布的修正前相应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的结果令人信服。经过修正,我们发现消费对GDP的贡献被低估了,投资对GDP的贡献则相对被高估了, 2005、2006、2007、2008、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都超过了投资,09和10年出现投资贡献超过消费主要是因为4万亿计划的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由消费主导

在上一节,我们综合各种消费被低估的因素和投资被高估的因素,则可以确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前几年就已经超过投资。未来情况将会如何呢?我们认为,考虑到劳动力价值重估、社会保障完善和金融改革等因素,中国经济将由消费主导。

1.劳动力价值重估。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从9.4亿下降到9.37亿,几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意味着我们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消退期。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远低于官方统计数据,今后可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大约只有4000万-6000万(详见李迅雷《中国还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转移》)。

过去中国劳动力供应充分,劳动力价值低估,导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而今随着刘易斯拐点远去,人口红利逐步衰退,劳动力价值面临重估,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开始上升。

劳动报酬占比上升的一大证据是民众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在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而在2010年以后,随着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相继超过GDP增速。过去十年全国各地居民最低工资标准逐年增加,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过去5年也出现快速上升,在2012年年均工资已达到3万元。

2.社会保障逐步加强。中国消费的一个重要制约是人民生活缺乏保障,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重要短板。过去几年,城镇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确实在稳步推进。

2012年底,全国企业月均退休金达到1721元,比2006年的818元增加了一倍多,而且温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企业退休金还将上涨10%,达到近1900元。农村合作医疗从2004年开始起步,到2011年参加人数达到8.32亿,当年支出1710亿,2012年前9月支出达到1717亿,每年增幅都在30%以上。

3.金融改革助推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快,占城镇居民总收入比重不断提高,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缓慢,但是两者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只有2%左右。未来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大力推进,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望出现快速的增长。

4.消费:从数量到质量。劳动力价值重估、社会保障完善和金融改革让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经济以消费主导的趋势是确定性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消费自身正在发生一些质的变化。

篇13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为:

Yt=A(t)KtαLtβ (1)

对数形式:

lnYt=lnA(t)+αlnKt+βlnLt (2)

全要素生产率:

=-α-β (3)

其中,Yt为产出,Lt为劳动投入,Kt为资本存量,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

二、辽宁生产函数估算

K的计算。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难点是对固定资本存量K进行估算。

Kt=It/Pt+(1-δt)Kt-1

其中,Kt为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Kt-1为t-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Pt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It为t年的名义投资, δt为t年的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估算初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再逐年累加就可得出各年的资本存量。

国内一些研究者对我国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但没有人对辽宁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本文选取毛军对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结果(因其估计是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出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2之后,资本存量估算有了较为全面的数据来源,减少了前人估算Pt、δt造成的误差),1990年我国的固定资本存量45485亿元。1990年全国GDP是辽宁GDP的17.5倍,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辽宁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6.4倍,我们假设辽宁拥有的固定资本存量占全国的固定资本存量比例与辽宁GDP占全国GDP比例和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相当,则推算1990年全国的固定资本存量大概是辽宁固定资本存量的17倍,辽宁固定资本存量为2675.6亿元。在统计年鉴中查到各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990年资本存量上进行累加计算辽宁固定资本存量,选取1993~2004年为研究对象。(表1)

利用表1中的数据,建立如下方程:

lnYt=2.737594+1.06lnKt-0.49lnLt

(0.000) (0.061)

R2=0.99 F=552

该方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假设检验,R2=0.99很好地对样本进行了拟合。

用Wald检验方法检验规模收益不变,即α+β=1,结果如下:

即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α+β=1,建立约束方程如下:

ln(Yt/Lt)=-0.516+0.785ln(Kt/Lt)

0.0000

R2=0.997 F=2444

该方程在1%的显著性下通过假设检验,并且对样本进行了很好的拟合。

即α=0.785β=0.215,代入(3)式中计算全要素生产率见表1。计算1993-2004年间各要素对产出的平均贡献率如下:

三、结论与建议

(一)在1993~2004年间,辽宁资本产出弹性为0.785,表明资本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会使产出增加0.785个单位;辽宁劳动产出弹性为0.215,表明劳动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动产出增加0.215个单位。劳动对产出的拉动力小于资本对产出的拉动力。劳动对产出的贡献率低,甚至低于技术进步贡献率。这主要是由于劳动产出弹性偏低,且劳动投入的增长率低,如在1996年、1998年、1999年均出现了从业人数的负增长。这些都表明辽宁处于劳动力过剩的状态,劳动力的劳动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