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金点子实用13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金点子

篇1

为进一步加快我校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进程,深入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划化示范学校和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为契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面贯彻语言文字工作的“三纳入一渗透”的要求,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扎实做好常规管理工作,保持工作特色,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工作目标

1、学习、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大语言文字宣传力度,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校园氛围,努力创建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提升学校良好形象,展示学校特有的风采。

2、健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网络,进一步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对照语言文字验收指标,结合学校中心工作,与各处工作整合,扎实有效开展语言文字活动,按时认真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归档。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各项读书、诵读、征文、讲故事、规范书写比赛等活动中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推进全校用语用字的规范化。

4、重点做好20**年5月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和今年9月“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三、工作内容及措施

1、完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综合管理

(l)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语言文字管理网络机构正常运作,定期召开语言文字领导小组会议,从学校中心工作出发,全面部署学校语言文字工作。

(2)各班级设班级推普员,负责班级日常推普工作,注重抓日常管理。实行推普员不定期交流汇报制度和推普员培训制度,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良好的推普员队伍。

2、优化校园语言文字环境,提升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水平

(1)常设推普标语牌,按需进行宣传标语和横幅的张贴,利用班级板报、学校博客、宣传板、会议等形式,经常性宣传语言文字工作。

(2)政教处、大队部组织大队委员、推普员定期检查校园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情况,重点检查各班级墙报、黑板报和推普角等班容班貌情况。

(3)规范教师的课堂用语,采用推门听课和上研讨课的形式检查教师的课堂用语,对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乙等水平,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加强语文文字水平的提高,力争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4)规范学生在校文明用语,要求全校学生在校园内必须坚持说普通话,并通过教师指导与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5)教导处、语言文字领导小组成员一起深入课堂,定期检查、调查师生在课堂、校园活动、会议等方面使用普通话情况,并及时反馈检查情况。教导处将定期的抽查学生作业本,督促学生用字达到文字规范要求。

(三)贯彻“三纳入一渗透”,增强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1、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文明单位创建中,与学校中心工作整合。强化管理,积极营造校园推普氛围。各处室、教研组认真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保证工作文字和校园公示文字的规范纯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校园用字用语规范。积极落实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职务晋级、评优评先等的基本内容和条件。

2、纳入教学基本功:重视教师语文素质的培训与提高,加强过程培训,突出教师培训的“四性”:全员性、参与性、实践性、全程性,提高全体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结合学校教学流程考核,把教师的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板书作为两项重要的评分项目,以推动教师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强化写规范字的意识。结合教学工作,适时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比赛。

3、纳入德育内容:根据学校研发的经典诵读弟子规课程,围绕学校“五字五星”评比活动和各年级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名人名言等内容,坚持做好学校“每周诵读”“每周一拼”和班级“拼音角”等,并定期检查,把推普工作列为每日行为规范考核项目之中;加强传统校园活动,按照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工作相关活动,主要有:A、讲故事比赛;B、写字比赛;C、诵读比赛;D、班级各类语言文字活动及“啄木鸟”实践活动;E、汉字规范化测试;F、各类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等;G、将“三字一话”活动作为师生基本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升师生说普通话和写规范字的水平。

4、渗透进各学科:各科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相关教学内容与语言文字规范教育有机融合,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语言文字,并体现在教案、教学反思或案例中,教导处定期进行检查反馈。

(四)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语文课,在听说读写中推广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切实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2、教导处以教学流程管理为抓手,深入课堂,加强平时的课堂教学检查力度,关注教师的常态课、家常课,把规范板书和讲普通话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3、结合少儿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规范用语和用字的兴趣。

(五)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深化语言文字工作特色

1、继续加大校本课程《国学经典诵读之弟子规》的实施力度,让学生在学习诵读、诵记、讲故事等过程中提高普通话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继续加强推普团队建设,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力争在实践中出成绩。

20xx年度个人工作计划范文2

20xx语言文字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积极参与我区20xx年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四大活动,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我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其效能,促进我校教师的素质提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二、主要工作

1、健全工作机构和网络

按照上级有关精神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教师——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网络,分工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组织协调。

2、做好宣传工作

深入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充分利用橱窗、板报、横幅等多种形式开展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在校门口、办公室、楼道等处设立宣传标语牌,增强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营造人人说普通话,处处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水平。

3、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常规管理,推进素质教育

切实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常规管理,认真落实“三纳入一渗透”。一是坚持将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切实做到有领导分管、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二是坚持将语言文字规范纳入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作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考核的内容。三是坚持将语言文字规范化纳入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四是坚持将语言文字规范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渗透到德、智、体、美各项活动之中,真正使普通话成为教师的教学用语、学生的交际用语、全体员工的校园用语。

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每周练习写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安排学生15分钟练字时间,要求教师进行认真备课并指导。每学期初结合读书活动进行一次全校学生朗读比赛及阅读测试,促进学生用语用字水平的提高。

4、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检查督促工作

结合我校的生源特点,对照评估标准,组织一次用语用字大检查,做到教学用字规范,防止滥用繁体字、异体字,乱造简化字,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在家长会上认真督促、宣传各位家长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课堂教学用语、教师集会、与学生和家长交流、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均要求说普通话。督促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的教师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班,做好达标工作。

20xx年度个人工作计划范文3

20xx销售经理工作计划

从事销售工作多年,向客户销售产品,首先保证产品的质量及良好的服务态度才能获得客户长久的合作。转眼20xx上半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在做好20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的同时,也做好20xx年销售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细分目标市场,大力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营销推广活动。

XX部门负责的客户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即现金管理客户、公司无贷户和电子银行客户客户。结合全年的发展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账户为基础,抓大不放小,采取“确保稳住大客户,努力转变小客户,积极拓展新客户”的策略,制定详营销计划,在全公司开展系列的媒体宣传、网点销售、大型产品推介会、重点客户上门推介、组织投标和集中营销活动等,形成持续的市场推广攻势。

巩固现金管理市场地位。继续分层次、深入推广现金管理服务,努力提高产品的客户价值。要通过抓重点客户扩大市场影响,增强现金管理的品牌效应。各行部要对辖区内重点客户、行业大户、集团客户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其经营特点、模式,设计切实的现金管理方案,主动进行营销。对现金管理存量客户挖掘深层次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客户贡献度。今年争取新增现金管理客户185200户。

深入开发公司无贷户市场。中小企业无贷户,这也是我行的基础客户,并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提供重要。20xx年在去年开展中小企业“弘业结算”主题营销活动基础上,总结经验,深化营销,增强营销效果。要保持全公司的公司无贷户市场营销在量上增长,并注重改善质量;要优化结构,提高优质客户比重,降低筹资成本率,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销售。要重点抓好公司无贷户的开户营销,努力扩大市场占比。要加强对公司无贷户维护管理,深入分析其结算特点,进行全产品营销,扩大我行的结算市场份额。20xx年要努力实现新开对公结算账户358001户,结算账户净增长272430户。做好系统大户的营销维护工作。针对全市还有部分镇区财政所未在我行开户的现状,通过调用各种资源进行营销,争取全面开花。并借势向各镇区其他政府分支机构展开营销攻势,争取更大的存款份额。同时对大中型企业、企业、世界10强、纳税前8000名、进出口前7334强”等10多户重点客户挂牌认购工作,锁定他行目标客户,进行重点攻关。的免费公文,

(二)加强服务渠道管理,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

客户资源是全公司至关重要的资源,对公客户是全公司的优质客户和潜力客户,要利用对公统一视图系统,在全面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要建设好三个渠道:

一是要按照总行要求“二级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门至少配置3名客户经理;每个对公业务网点(含综合业务网点)应当根据业务发展情况至少配备1名客户经理,客户资源比较丰富的网点应适当增配,”构建起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二是加强物理网点的建设。目前,由于对公结算业务方式品种多样,公司管理模式的差异,对公客户最常用的仍然是柜面服务渠道。我行要加强网点建设,在贵宾理财中心改造中要充分考虑对公客户的业务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各行部要制定详细的网点对公业务营销指南,对不同网点业态对公业务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流程等进行指导。

三是要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渠道,扩大离柜业务占比。今年,电子银行业务在继续“跑马圈地”扩大市场占比的同时,还要“精耕细作”,拓展有层次的目标客户。各行部应充分重视与利用分公司下发的目标客户清单,有侧重、有针对地开展营销工作,要在优质客户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同时做好客户服务与深度营销工作。通过建立企业客户电子银行台账,并以此作为客户支持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及时为客户解决在使用我行电子银行产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将电子银行新产品推荐给客户,提高“动户率”和客户使用率

深入开展“结算优质服务年”活动。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金融服务理念,梳理制度,整合流程,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处理问题,加强服务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全面提升XX部门服务质量,实现全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目标。

(三)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作为产品部门,承担着产品创新、维护与管理的责任加强营销支持系统建设。做好总行全公司法人客户营销、单位企业级客户信息管理和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三大核心系统的推广工作,为实施科学的营销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完善结算产品创新机制。一是要实行产品经理制,各行配备产品经理。产品经理要成为收集、研发产品的主要承担者。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各行部将客户需求汇总后报送分公司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分公司定期组织联系行、重点行召开产品创新业务研讨会,集中解决客户关心的问题。

提高财智账户品牌的市场认知度。今年要继续实施结算与现金管理品牌策略,以“财智账户”为核心,在统一品牌下扩大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要对新开发的结算与现金管理产品及时进行品牌设计,制定适当的品牌策略,纳入到统一品牌体系中。加强财智账户品牌的推广力度,做好品牌维护,保持品牌影响力。

篇2

很多人认为直观形象是低年级识字的专利,其实高年级课文中有很多词语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如“烽火”是《卢沟桥烽火》一文中的一个关键词,它出现在课题中,学生读课文首先就要接触到。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平常缺少感性的认识,理解词语的意思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若用词典中的意思来解释、讲透,只会使词语脱离课文的语境而失去其生命和意义。我在教学中避免常规的“读题―释题”的教学流程,没有停留在对“烽火”的意思理解上,而是让学生借助视频形象,感知“烽火”的具体内容,概括“烽火”的实际意义;再由“卢沟桥烽火”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由词达文。这样,“烽火”这个词语就富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潜在的意义,显得饱满而形象,为学生学习课好了铺垫。

二、感情朗读

张祖庆老师曾说:“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一位网名叫“江南渔者”的老师带领学生理解词语时说词语是有味道的,他的银点子和金点子立刻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确,朗读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中国汉字有丰富的意思和深刻的内涵,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而且能起到鼓舞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

以往教课文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整堂课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词语时我改变方法,使这些词语变得有温度,让学生感受学习词语的快乐。于是鹦鹉学舌,运用了这位“江南渔者”的教学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银点子就是将课后词语单纯地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个个摇头晃脑地读起词语来,好像很有感情。指名站起来读时干巴巴的,也难怪,学生不知道怎样叫有感情。这时叫学生开动脑筋想个金点子:怎么能把这些词语的味道读得更好?学生立刻激起了热情,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说放到句子中读会更有味道。

出示三句话,注意“震耳欲聋”“哭爹喊娘”“呐喊”。

a.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b.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c.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六年级学生很容易懂,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丰富的意思和深刻的内涵。现在用他们自己想出来的金点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比刚才单纯读词语,感情立刻丰富起来。在课堂上我很惊讶学生学习词语的态度变化如此之大。将词语放进句子中朗读激发了他们内心的对大刀队员的敬佩赞美、对日寇的鄙视憎恨之情。

三、整体理解

高年级课文大多数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词语也很多。教师在呈现词语时,不应单个出示,而应根据课文词语的特点进行提取,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并指导学生在整体把握中理解词义。

1.重组词语,整体理解。

课文中的很多词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类重新组合,重组后形成一个新的语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类读词语,进行想象、描述画面,在整体中把握词义。

《理想的风筝》一文中的词语特别多,我校韩非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出示三行词语,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发现这些词语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写春天,风筝,以及刘老师的。接着韩老师把这些词语分门别类地板书,让学生读第一组词语(嫩绿?摇舒展?摇金黄的小喇叭?摇吹奏?摇尽情飘摆),说说“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位学生是这么说的:春天来了,天空瓦蓝瓦蓝的,温暖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天空吹奏着生命之歌。我躺在软绵绵的草坪上,听着鸟儿欢快的歌唱,吹着温暖的风,舒服极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取的描写春天到来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美丽画面形成一个新的语境。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样,在对词语的提取、重组及创作中,将感性的语言描绘引入学生的生活情境,整组词语就以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就像张祖庆老师说的:“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2.整合运用,内化词语。

斯米尔诺夫指出:“语词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老师提取了课文中的词语后,要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觉运用这些词语,不断内化(同时也是外化)词语、语言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实现语言积累与个体生命的同构共生。

韩老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时,在课件最后出示了三组词语:

嫩绿?摇舒展?摇金黄的小喇叭?摇吹奏?摇尽情飘摆

戏耍?摇抖起翅膀?摇翩翩起舞?摇直蹿入云霄?摇翱翔盘旋

眯起来?摇慈祥花白短发?摇圆木拐杖?摇手持线拐?摇撒脱

篇3

一、正确理解“单元主题”

说到主题单元教学,我们不该陌生。因为我们现在各年级使用的教材,都是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我校老师上的好些课都是主题单元教学模式课。那这个主题单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以往说的“主题”,就是说这篇课文表现的主要思想,又叫“主题思想”,是对孩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做的归纳。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所说的“主题”不是单纯的思想主题,而是学习语文的具体情境。它是以一个核心词语组建的文化单元,围绕主题创设的一个学习周期。每个主题单元一般有两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金钥匙”“自检”等几项。主体课文选编与主题相关的各种类型、各种体裁的作品。“语文天地。包括巩固与扩展的练习、课堂与课外的活动。“金钥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自检”:是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意识、习惯和方法。一个主题单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

二、单元主题教学的备课形式要改变

单元主题模式下的备课也与以往有所出入,它的设计是根据单元课时进行安排,以整个单元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指导、导学精讲、主题活动、双向评价。这里重点阐述前面两个环节。

准备指导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完成预习阶段的任务。教师要监控好质量,确保每个学生都处于有效的学习状态,在汇报前每个人都充分预习。教师全盘监控,随机指导,组长负责组内监控,好与差、中等与中等生结成学习对子,学习对子互相监控。我特别关注了班上几个不会学习的几个学生,了解他们的预习进度与成就、困难,督促组长管理好本组后进生。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以导学案为任务进行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技巧。导学案的问题必须从全局出发,而且要精当,为学生提供自学方向与方法。

导学精讲是教师在导学提示下精练准备地解析教学知识点。“导”要讲究效率。老师钻研文本,细读文本,往往能够从课文中挖掘到许多知识、素材,并不是告诉学生的越多就对学生越好,有的是适合学生的,有的却不是。教师需要取舍,深入浅出,导得没有痕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整节课的讲的时间要适中,必须要精炼地讲,抓住重点讲。这也是备课时最难的方面,更是备课最有意义的方面。只有把单元主题中有效的“教”与学生自主的“学”,清晰的“导”和扎实的“练”相互结合,精讲实练,以学定教,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语文课需要给孩子什么,那老师上课讲什么;语文课堂孩子需要什么,那老师教学什么。

三、单元主题教学应注意细节问题

篇4

地点:教学楼三楼四年级十一班教室外

人物:分管教学的领导、各年级语文老师、主讲老师吴小燕、四年级十一班全体学生

下课铃声刚响起,李校长就迫不及待地召集全体听课老师,非常激动地讲:“大家抓紧时间小聚一下,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

是什么原因让大家如此激动,原来,刚刚吴小燕老师上了一堂《一枚金币》的课,这节课上得十分精彩,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特别是李校长曾在三小参与过这堂课的赛课研究,其中有很多话想和大家交流,于是就出现了故事开头的一幕。而这一幕从开头到“磨课――评课――说课”活动结束,我们都会看到这样短暂的小聚,激情地飞扬。

让我们来感受关于儿子“受不了”的理解:

师: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当牛做马”?

生:儿子像牛、马一样干活。

师:牛、马干的是什么活?

生:粗活、重活、脏活。

生:牛马走不动时还会挨主人的鞭子。

师:那儿子这一个星期是怎样地当牛做马干活的?

生:干得汗流浃背。

生:干得手上起了血泡。

生:可能干累了、饿了,主人还要让他继续干。

生:也许他割麦子,手受伤了还得割麦。

生:他背砖头,累得直不起腰还得背。

生:他吃不饱,睡不好,累死了,为了那一枚金币还得坚持再坚持。

师:就这样当牛做马整整一星期,才挣来了一枚金币,这是多么的 。

生:不容易。

师:这是多么的 。

生:艰辛。

师:让我们把有关儿子挣钱的艰辛的句子读出来。

生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师:儿子忍饥挨饿,才换来一枚金币,而父亲却把这一枚金币扔进了火炉,儿子着急地喊道:(生读)爸爸,你疯啦!

师:儿子当牛做马,忍着辱骂、嘲笑,才换来一枚金币,而父亲却扔进了火炉,儿子生气地喊道。(生又读)

师:儿子不仅受着身体的折磨,也忍受着精神的折磨,他终于挣来了一枚宝贵的金币,而父亲却扔进了火炉,儿子愤怒地喊道。(生再次读)

生共读三遍。(分别读出着急、生气、愤怒的感觉)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与文本对话。”吴老师充分利用孩子对文本的体验,悟出儿子挣钱的艰辛,达到对一枚金币来之不易的理解,体会儿子当时的心情,并把这一理解通过朗读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

场景二:《王冕学画》,“读前想后――读后想前”

地点:二年级七班教室

人物:分管教学的领导、各年级语文老师、主讲老师王静、二年级七班全体学生

孩子稚嫩的读书声传进每一位听课老师的耳朵,听起来是那么动听。这是二年级的孩子正在上《王冕学画》,老师正在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为了了解每一位孩子读书识字的情况,老师要求每一位孩子开火车每人读一句话。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细心地考虑到句子留给孩子的印象,既检查了孩子识字的情况,又理解了关于句子的概念。真是一举两得,提高了效率。

当我们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这样既明晰又有深度的教学时,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如何勾画时,我们被老师课堂上的细节深深地感动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就这样手把手地教会她们如何学习,这是多么重要啊!

场景三:《丑小鸭》,在对比中感受成长

地点:三年级八班教室

人物:分管教学的领导、各年级语文老师、主讲老师黄长兰、三年级八班全体学生

一个经久不衰的故事在教室里温情演绎,这是三年级八班孩子正在上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的故事。

师:请孩子们默读,用笔勾画出有关丑小鸭样子的句子。

生找词勾画。最后概括出:又大又丑。

师:具体从哪些方面写出又大又丑呢?(生回答分别从毛、嘴、身体等方面。)

师:你从又大又丑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他出世很艰难,要比别人多好几天。

师:这种先用“又大又丑”概括出特点,后来又从毛、嘴、身体等方面分别介绍,就叫总分的写法。

接着老师又联系写“秋天”进一步说明可以怎样写。由学到教,再到导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师:后来怎样呢?

生:变成了白天鹅。

师:请勾画出有关写天鹅样子的词语,并读一读,批注你的体会。(生勾画,批注)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天鹅?

生: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师:默读3、4自然段,白天鹅经历了哪些遭遇?

通过孩子们对丑小鸭前后的对比,孩子们既感受了丑小鸭的遭遇,又理解了变成白天鹅的惊喜!我们从孩子们的回答声中,体会到了关爱、同情、理解,感受到了小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丰富!

场景四:评课

地点:四楼多媒体教室

人物:分管教学的领导、二十五年以上教龄老师、担任评课的老师及各教研组长

王崧舟说:“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心中有佛,看人如佛;心中有魔,看人如魔。评课大体上也是这样的,如果心无诗意,就很难发现课堂上流溢的美。”通过评课可以为解决课堂问题指明方向、指点迷津。

大家都说,二十五年以上教龄的老师,这是实验小学最宝贵的财富,她们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毫不保留地呈现给大家。大家在这里进行着磨课后的说课活动,严肃认真,议论纷纷,气氛异常热烈。夏祥川老师还把自己的磨课体会制作成CAI课件,使大家深受启发。

评课语录:(节选)

评《中国结》上出了何老师特有的韵味。同时,如果能在“风韵”和“神韵”上再进一步比较,那将更好。因为风韵指风度、韵致;神韵可以是气质、精神、内涵以及文化的精髓等等。当我们最初认识中国结时,还不是十分了解她,但我们已被她那特有的风韵吸引住了。当我们学了全文,我们更深地了解了中国结的象征意义,她具有东方的神韵,这里的东方神韵是指东方文化的精髓。所以,文章在之前用的是“风韵”,最后用的是“神韵”。

……

篇5

一是两节课都落实了新课标“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和要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好的语文课,应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曹欢老师在给予树这篇文章教学的,最后十分钟,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轻柔的音乐,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写出小女孩会对金吉娅说的话。许多晓畅深情的句子便从孩子心底流出,流淌笔端。这既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深化,又是对孩子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训练。赵竹青老师在《孔子拜师》一文的教学中,多次强调讨论过程中让学生把话说完整。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多的是口语中的运用,赵老师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篇6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词和词组只能表示一个概念,只有句子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在表达思想中具有重大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句子教学贯穿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个阶段。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儿童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句子教学更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句子教学内容

语用学认为语言的学习要从三大方面研究:一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 也就是研究“通不通”的问题;二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三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应在语用学背景指导下展开句子教学,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句子的结构

低年级学习句子的首要任务是要树立句子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完整句、什么是非完整句,为学生规范的表达奠定基础。作为学习句子的初级阶段,以学习主谓句的基本句式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一些主谓句构成的其他简单复句,如连动句和并列复句等。对低年级学生的句子教学,教师切忌讲解语法,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使他们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为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句子内部关系

句子内部间存在天然的意义联系,也称逻辑关系。了解句子内部关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句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大有益处,可以避免思维和表达上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教学时,应该选用简单复句或句群为语例,引导学生了解句子前后的关系或者各分句连接的方式。

例如,《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描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这是典型的连动式句型。在表达中,学生常用到这种语言形式。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圈出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动作的词,并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对象连续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以此揭示连动式句型的规律。

(三)句子的表达效果

句子教学除了要让学生读懂句子“写什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体味句子是“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以便将表达方式积累在心,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目标。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前就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句子的表达效果,关注“写得怎么样”,如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句子的锤炼和选择,运用恰当的修辞方式等方面的语言形式。

二、句子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句子教学的质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中要做到“心中有他”。这个“他”指的是句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句子教学的资源;这个“他”也指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宜的内容、适合的方法以及适当的时机开展教学。结合教学观察与研究,笔者认为教学句子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重过程的展开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是其中重要目标之一。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过程,而急于收获“结果”。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过程中实践习得。观察众多成功的课例,其成功的原因并非因为华美的课件、热闹的场面,而是因为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会,从一知半解到充分领悟的过程。

体育学科教师教学生学一种体育技能,总是先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动作要领,然后逐步整合成连贯的动作;并通过多次练习,使学生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目标。这种“分解动作”的做法,使学生学得所获。我们可以将此法运用到低年级句子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句子教学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读懂句子写了什么,也就是句子表达的内容;二是了解句子是怎么写的,包括了解句子的构成、表达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三是仿写运用(注意:仿写运用可以学后就及时落实,也可延后进行,应视学情而定)。

《画家和牧童》中为了表现戴嵩的画技高超,文中有个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戴嵩的画很好。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锁定了句子学习目标,展开教学:

1.教师引读:“他的画一挂出来――”

学生跟:“就有许多人观赏。”

教师点评:围观的速度真快!

2.下面的这句话,(“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也写出了围观人群的热烈反应。请你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内容用上“一……就……”来说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

以上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了解句子是怎么表达的,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也只是教师以自己的感悟替代了学生的体验。也就是说,从锁定教学目标到迁移运用,中间缺少了领会句子是怎么写的过程。学生尚未真正吸收,教师就要求进行运用,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所要教学的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是连贯式复句,“挂出来”和“有许多人观赏”是连续的两个事件。作者将两个事件用“一……就……”这样的关联词语连接,表现了戴嵩的画技高超。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首次接触这种句式,掌握起来是有些难度的,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现句子的形成过程。基于这样思考,我们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

(教师问答式引读句子)

师:这句话里告诉我们,谁的画挂出来?

生:他的画挂出来。

师:告诉我们,谁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生:他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教师出示两句话)

他的画挂出来。

他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出示)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读读这句话,意思完整吗?

生:完整!

师:那为什么课文中要这样写“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读读两句话,你觉得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一……就……”表示挂出来的时间很短,马上就有人来观赏了。如果没有这样写,就不知道戴嵩的画挂出来多久才有人去欣赏。

师:对!有了“一……就……”的帮助,说明戴嵩的画实在画得太好了,那么受欢迎!一起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修改后的教学方案,展开了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引读将句子拆分为两个短句,又由两个短句合成长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连贯式复句的特点;二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连贯式复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展开了教学过程,学生就学得从容,有利于他们习得方法,为之后的表达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因过程而精彩。

(二)注意多方的整合

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字词运用得是否准确贴切直接影响到句子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学习句子的表达时有,我们要斟酌句子的用字用词。同时,句子又是字、词学习的语境,是识字、学词的“土壤”,因而我们可以依托句子进行识字、学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揠苗助长》一文中描写农夫的句子: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我们在教学这个句子时与字词教学整合,展开教学。

1.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哪个词写出农夫当时的心情。

生:“焦急”。

师:这个词还能换成哪个词?(着急)

师:哪个词语更加急呢?你知道原因吗?

(出示篆体字“焦”和楷体字“焦”)上面的“隹”在古代就表示鸟,下面的“灬”底在古代就表示火。看着这个字猜猜它的意思。

生:一只鸟放在火上烤,小鸟心里着急极啦!

师: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字形来理解字的意思。再读“焦急”。

(指导书写“焦”)

2.感受“焦急”,读好句子。

以上教学片断结合句子语境进行了“焦”字的教学,而对“焦”字的字理分析,又为“焦急”词义的落实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焦急”与“着急”的比较,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促进了句子的教学。可以说,字、词、句三者的教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时,句子教学还应该考虑其所在的语境――段、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总而言之,句子教学不是“孤单英雄”,不可“孤身奋战”,要努力做到与多方合作,打好“群众战役”。

(三)关注知识的序列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句子学习,一般以学习主谓句为主,在此基础上学习特殊单句,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是字句等;简单的复句,如简单并列复句“一边……一边”“那么……那么”等,因果关系复句“因为……所以”,简单的条件复句“只有……才”“只要……就”等。但观察众多课堂,发现句子教学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教学随意性,教师看到什么就教什么,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教学缺乏梯度,同一种语文知识,不同年级反复教,而没有提升。要走出误区,我们一定要注意知识的序列性,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

1.选择教学内容,以学段目标为依凭。有教师在教学《鸡妈妈的新房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将其中的“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这句话作为教学重点,读了句子之后即让学生用“既……又”说一句话。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说法:

生1:小兔子既白又可爱。

生2:鲜花既漂亮又美丽。

生3:花儿既颜色鲜艳又美丽。

出现以上教学现象,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年段特点。“既……又……”是并列关系复句,两个分句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是不可兼容或重复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显然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因此不宜在二年级学习。纵观小学阶段的教材,我们会发现第二次出现这种复句是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中:“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到了三年级,学生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学习这样的复句是可行的,但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助。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分步开展教学:

第一步:将下面的句子合成一句话:(出示)

句一: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句二: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观察发现: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有什么变化?

生:标点有变化;“这种设计”用一次就行了;加了“既……又……”。

师:是的,你们发现了语言上的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呢?

生:意思是一样的,但更加简洁。

第二步:将文中另一个句子改成带有“既…… 又”的句子。

河水从大桥洞流过,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河水既可以从大桥洞流过,也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第三步:用 “既……又……”造句。

因为学习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也就水到渠成,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同一内容,体现训练的梯度。句子的教学,既要关注年段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开展教学;又要有全局意识,通读全套教材,了解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分布,以便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的序列。切忌“一见它就教”,而教学的要求却无提升,只是平面移动。比如,比喻句,我们看到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教,可是要求几乎一样,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对在不同的学段中经常出现的常用句式,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现梯度性,螺旋上升。就拿比喻句来说,在小学阶段可以体现以下梯度。

不同学段因要求不同,实施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就不同。如,对《秋天的图画》(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组织了以下教学:

请学生上台移动词卡,将景物词卡和偏正短语词卡一一对应,并说说搭配理由。

生1:因为苹果和小朋友红红的脸颊很像,所以把“苹果”和“红红的脸颊”放在一起。

生2:成熟的稻子金黄色的,连成一片就像大海,风吹来,就像金色的波浪,所以把“稻海”和“金色的波浪”放在一起。

……

师:它们之间样子像,颜色也像。我们就用“像”,把它们连起来读:

苹果像红红的脸颊。

稻海像金色的波浪。

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篇7

教师范读结束后提问:咱们班的“金耳朵”们,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我听到老师把“一个一个”和“渐渐升高”这些词读得很慢。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慢吗?

生■:因为乌鸦是把石子一个一个放进去,水是慢慢地升高的。

(师引导学生读,随后引导全班跟读)

生■:我听出疑问的语气。请大家看第一自然段,老师读“怎么办呢?”这句话语气上扬,还有老师读“到处”这个词是拖长了音。

师:你真有一对金耳朵呢!那“到处”这个词为什么要拖长音读呢?

生■:因为乌鸦口实在太渴,水不好找,它找了很多很多地方,所以老师拖长音读,好像找了很久呢!

……

为强化培养效果,笔者还尝试分层朗读法,开展“金嗓子”评选活动。第一个层次为朗读词语。将生字词归类后进行练读,要求读得准确,引导学生在倾听中提醒同学易错的读音。第二个层次为朗读句子。通过创设情境、体验角色情感等方法引导孩子读好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遇到长句的朗读就让学生使用“魔法棒”(画斜线)的方法进行断句,要求倾听的学生要注意长句是否读出停顿、节奏。

就这样,学生在倾听和模仿中,朗读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倾听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扫清了词句的障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为文本的自主解读做好铺垫。

二、抓住关键词,找到解读的“金钥匙”

词语的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打开文本阅读大门的“金钥匙”。在课堂上要运用多种策略,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联系法。一方面引导联系上下文。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一株紫丁香》,笔者引导探究:为什么孩子们要“踮起脚尖儿”?学生从上下文“安静的小院”“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中发现,夜深了,孩子们怕打搅老师休息,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来走路。问题解决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轻轻地朗读这一小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如上文中“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的“挂牵”一词不易理解,笔者通过提示“牵挂”,并引导孩子们回忆起平时和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从而理解词语含义。

二是对比发现法。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纸船和风筝》中的“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一句,其中的“漂流”“飘荡”是重要词语。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河流”和“高山”,随手将词卡“漂流”贴在河流上,将“飘荡”贴在高山上。学生发现:“有水就漂,漂流的漂是三点水旁;有风就飘,飘荡的飘是风字旁”,从而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两个容易混淆的字词。

三是充实内容法。如人教版第三册《从现在开始》中猫头鹰要求大家像他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笔者引导学生扮演小兔子、小松鼠、百灵鸟等的表现,总结出“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就是议论纷纷”。在充实和补白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通过情境理解了词语,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换词法、字形理解法、借助插图法、实物演示法、字典查找法等等。学生掌握了较多词语理解的方法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拿着这些“金钥匙”尝试自主解词。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理解词语,再在小组和全班的平台和同学们交流分享。慢慢地,学生就有了独立理解文本的基础。

三、做学习的主人,掌握解读的“金点子”

低年级孩子爱提问题,但是他们不懂从何下手提问题,更不会提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要教给学生“金点子”――提出有价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第一步,引导孩子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如:看到课文《称赞》,学生会提出:是谁称赞了谁?谁得到了称赞?为什么会得到称赞呢?称赞是什么意思……带着孩子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文章中寻找答案,学生就能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课题比较特殊,如题目带有双引号,或题目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还有的题目能引起许多疑问,这些都可以作为提问的对象。

篇8

1990年财政部决定从当年起,由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补助专款。规定这项经费由国家教委提出分配方案(应征求国家民委意见),经财政部同意后联合下达。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项专款实行项目管理,由国家教委财务司统一掌握使用。1985年起,国家为了支持老、少、边、山、穷地区发展基础教育,每年拨出一亿元作为普及小学教育基建补助专款,帮助这些地区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其中拨给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青海、云南、贵州8省、自治区的占54%以上。还有其他几项教育补助专款,在安排时对少数民族地区都有所照顾。199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提出:“国家设立‘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实行专款专用,保证直接用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八五’计划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状况的改善,这项专款可适当增加。”根据中央设立民族教育补助专项经费的精神,一些省、自治区也设立了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

1.2 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第一,调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教育的积极性。要求各级各类民族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广泛开展勒工俭学活动。

第二,争取从各项民族补助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办教育。《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国家拔给民族地区包干经费中的“三项”补助经费(民族地区机动金、边境地区事业建设补助费、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各省(区)要增加用于发展民族教育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中提出:在国家安排的少数民族地区各项补助费及其他扶贫资金中,要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发展民族教育。

第三,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民族教育。如近年来实施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中,都有相当一部分项目用于民族地区。到1994年底“春蕾计划”资助了4万女童重返学校,其中90%是少数民族女童。

2 国家主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学杂费的减免、生活费的补助照顾

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生活在远贫困地区,当地的经济基础薄弱,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尤其是农、牧民子女,他们占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绝大多数,在支付子女受教育费用问题上存在诸多困难。而民族地区未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教育,办起了现代教育,而学生无力入学,则没有实现教育的过程。大量学生因经济状况不能实现基本的义务教育,势必又造成新一代低素质劳动力和贫困人口。所以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就应将教育公众资源向民族地区延伸,制定和实施特殊照顾和扶持的民族教育政策。

(1)义务教育从适当减免学杂费到全部免费和适当补助学生生活费。国家法律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不收学费但收杂费。国家教委在199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民族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规定“各类学校招生,凡属义务教育阶段,要认真组织少数民族子女入学,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可减、免杂费”。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承诺确保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这一免费政策扩展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同时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些政策是国家就全国的义务教育而出台的,但由于我国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这些政策此前早已在、新疆等自治区实行,如今新政策的出台,又率先覆盖了我国民族教育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问题,使民族教育得到特殊照顾和扶持。

(2)在发放助学金方面给予适当照顾,许多民族中小学校对学生发放助学金。除公费待遇的少数民族中学外,在若干指定的中学也要求设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公费名额。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设人民助学金,少数民族学生申请人民助学金时,应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先予以照顾”。一些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实行“三包”政策。“三包”的具体内容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包吃、包住、包学习用品,有的全包,有的要学生家长负担一部分。许多民族中小学校对学生颁发助学金。

3 民族中小学校在教学上可实行特殊变通规定

(1)对民族中小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具体规定。根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报告以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精神,民族中小学校从总体上与普通中小学校一样,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学制和教学计划基本上按国家的统一规定执行。但由于存在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以及各民族间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因此各地区可根据当地各民族的具体情况,在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计划的同时,可以变通执行或制订相应的补充规定。

篇9

“眼睛亮亮地”,“亮”,是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只能是“亮亮的”,形容非常亮,充当谓语。“ 亮亮”在句中用作状语,“眼睛亮亮地”就成了半截语。笔者查了旧版本,原句为“眼睛发亮”。“眼睛发亮”,是一时兴奋而亮;“眼睛亮亮的”,是非常亮,用于形容母亲的眼睛,感觉原句更恰当。

3.“花儿终于开了,颜色金黄金黄的,几十个花瓣摆了三四层,虽只有铜钱大小,但这就更显出它的娇小,美丽极了。”(人教版四下第18课《丑菊》)

这个转折句不成立。“铜钱大小”,不是说花儿开得“大”,而是说“小”;“更显出它的娇小”,“更”用得没有道理,“娇小”也是“小”。“虽小,但小”,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不对立,构不成转折关系。试改如下:“花儿终于开了,颜色金黄金黄的,几十个花瓣摆了三四层,它只有铜钱大小,却见天大不羞,开得美丽极了。”前一分句删去“虽”,添上“它”作主语;后一分句删去“但”,单用“却”, 表示语气轻转,把“这就更显出它的娇小”改为“见天大不羞”,与“铜钱大小”构成转折关系。这样改省去两个字,表意清楚些。

4.“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人教版三下第13课《和时间赛跑》)

“那时我三年级”,老师们有不同看法:有的说表意不清,应加一个“读”字。有的说在全句中表意清楚,没有必要加。有的说名词谓语句结构简单,表意明快。如:(1)小芹16岁。(2)鲁迅绍兴人。这一句不存在语病,不必添上“读”。笔者认为,“那时我三年级”,属口头语言,口语可用于书面语。就全句来说,“我”后加不加“读”,均无大碍。不过,“我三年级”与老师列举的两个例句有区别:两个例句可离开语言环境独立运用,而课文例句离开语言环境,可有不同意义理解,改为“我读三年级”,离开语言环境,也不会有不同意义的理解。这篇课文是供三年级孩子阅读的,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教科书语言最好规范一些,加上一个“读”字变成动词谓语句没有什么不好。

5.“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鲁教版四上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里列举了四个同学的回答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是第三个同学的回答,没有用冒号提示,引用的话句末没加句号。笔者认为,这里的标点欠妥。如果是“引用”,就应该同前两个同学的回答一样用冒号,加句号。如果是转述,就不需要加引号。“为吃饭而读书”,是第四个同学的回答,前面省去了“××说”, 引用的话句末也没加句号。读后感觉与上文“失联”。对这一自然段,试改如下: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

列举了三个同学的回答,“明理、做官、挣钱”很有代表性。俗话说:“事不过三,过三讨人厌。”“为吃饭而读书” ,这话朴素、实在一点,没有少年的回答志向远大,但也谈不上什么错误,解放前,穷人的孩子经常挨饿、吃不上饭,吃饭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嘛。“吃饭”没有必要与“挣钱”并列,包含在省略号里就可以了。

6.“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3课《猫》)

篇10

1. 教材有什么?从内容看,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表达了作者对埃及金字塔这一人类奇迹和古埃及人民的智慧的赞叹。

从说明顺序看,全文紧扣“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句组织材料,先概括介绍金字塔的地点、外观、修造的时间和名称来历等,再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具体介绍金

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最后介绍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是科学的。从说明方法看,本文主要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金字塔的特点。从语言看,本文语言质朴平实,却又科学准确。

从文章结构看,全文首尾呼应,并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一过渡句承接上下文,条理清晰。

2. 学生适合学什么?教材具有并不等于适合在课堂上教与学,这些内容,哪些可教学?哪些需要重点教学呢?需要结合“课标”目标和学生特点来作选择确定。

本文课后习题第2题,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第3题,则是让学生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本单元的另两篇说明性课文,课后习题也都有这样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由此,我觉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从本文的结构特点出发,通过抓过渡句把握本文要点,即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本课又一重要教学内容,这一目标又该落实到何种程度?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本学期第三单元也学过一组说明文,学生对基本的说明方法有所了解,那么,根据学情,本课教学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站在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的角度,教学内容中还必须加入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等元素:将本文学习放在单元背景及本学期说明文学习背景中思考,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勾连比照的方法阅读,即获取这一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也应该是本课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概言之,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能够通过过渡句提取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凭借具体语言文字,体会说明性文章简洁准确和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借助勾连和比较阅读,相机渗透说明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上述这些基于“课标”、学段目标和教材文体特征的思考便成了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 怎么教的问题

1. 说明顺序。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知识内容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是要学生明白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要致力于从整体与局部上揣摩、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表达顺序,这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是大有裨益的,也可相机渗透说明性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因此,本课教学初始,我通过复习回顾,抓住总起、过渡及总结句,引导学生梳理本文结构,并与《秦兵马俑》一文勾连,发现其结构的相似,然后指导学生明白阅读说明性文章首先要学会梳理说明顺序。具体如下:

(1) 整体回顾。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通过抓三句话(出示《埃及的金字塔》三句话),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抓住过渡句的几个关键词,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2) 前后勾连。还记得刚学过的《秦兵马俑》一课的三句话吗?(出示《秦兵马俑》三句话)同样是总分总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 迁移学法。阅读一般说明性文章,首先就要理清说明顺序,这样你将很快抓住文章的要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高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阅读说明性文章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学会前后勾连着去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学习方法。

2. 说明方法。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性文章,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不陌生,所以说明方法的学习并不是重点,关键是在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揣摩体会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走近金字塔,了解其宏伟精巧的特点,并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准确而形象地表现金字塔的宏伟,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勾连《秦兵马俑》,深化对说明方法作用的体会。具体如下:

(1)品味数字。哪些数字让你体会到它的宏伟?在读到这些数字的时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数字谈感受,从不同角度感受金字塔建筑之

地方专线

宏伟,工程之浩大,相机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2) 比较阅读。如果去掉这些数字,这样介绍可以吗?为什么?(出示改过的较为笼统的语段)所以说,恰当地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能准确的凸显事物的特点,使事物形象更为鲜明,也更具说服力。

(3) 勾连前文。还记得《秦兵马俑》中介绍规模宏大的一段文字吗?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规模宏大?两文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① 列数字(面积大,数量多,规模宏大,印象深刻);② 作比较(和熟悉的事物比较,具体形象,更为真切);③ 举例子(一号坑,最大的金字塔,都是最有代表性,也最具说服力的)。

(4) 方法小结。说明文往往会采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这类常见的说明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去发现这些方法,前后勾连着学习,收获会更多。

3.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因此,让高年级的学生在初步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之后,尝试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感受不同的说明语言风格,对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教学中,我运用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析“几千年”“锋利”“据说”等语言的作用,并勾连本学期学过的说明文中“估计”“可能”等词句,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科学的特点。为丰富对说明文语言特点认识,我继续运用勾连的方法,再次与《秦兵马俑》语言比照,让学生发现说明文语言可以是准确科学的,根据表达的需要,也可以是形象生动的。具体如下:

(1) 出示第3自然段相关语句。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锋利”让你读出了什么?“几千年”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那么,去掉“锋利”“几千年”这些词语,你觉得可不可以呢?

小结:“锋利、几千年”高度科学、准确的反映金字塔建筑的精巧,乃至蕴涵的智慧。说明性文章用词就要讲究科学准确。

(2) 出示《秦兵马俑》第4~5自然段。两段话同样也写得很简洁、朴实,让我们一读就明白了建造的过程和蕴含的智慧。注意到这里的“据说”这个词语了吗?“据说”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去掉?

小结:如果将未经证实的推想写成确实存在的事实,未免武断,令人难以信服。所以,这样的表达反而让语言更加科学准确。

(3) 及时回应,关照全文。其实在本文还有不少这种看似不确切,却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用词。能找到吗?读一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4) 勾连前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也有相关的语句。(出示)“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水是生命的源泉,看来在火星表面找到生命的希望已十分渺茫。然而,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

小结:这就是说明文语言表意严密准确之处,前后勾连着去学习思考,你的收获就会更丰富。

(5) 比较阅读:《埃及的金字塔》和《秦兵马俑》在说明方法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那么在说明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出示并列的两段文字)

《秦兵马俑》:语言生动精美,四字短语,短促有力,语言富有节奏,联想丰富,兵马俑惟妙惟肖、个性鲜明。

《埃及的金字塔》:语言简洁、平实又不失准确――宏伟、精巧的建筑特点。

篇11

一、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是外贸大国。浙江省是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大省。2010年7月12日,杭州海关公布了全省上半年的外贸情况:2010年上半年浙江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175.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长41.3%,其中,出口822.2亿美元,增长39.7%,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2010年,浙江省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666.2亿元,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为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信息和服务,积极稳妥推进企业“走出去”发展。

据调查,我国至少还需要180万外贸人才为企业服务,其中对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占很大比重。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表明,社会对外贸商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中职商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备受对外贸易企业的欢迎。中职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初、中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是外贸从业人员的“人才制造基地”。在一定意义上.外贸企业就是中职学校的“产品推广市场”,中职学校是外贸企业的“产品加工制造基地”。

据金华海关统计,2010年前5个月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6% 0 5月份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4%,创下单月外贸进出口额新高。浙江省金华商业学校地处金华市区,区域内有众多外向型企业,仅义乌市目前就有260多家涉外宾馆、近千家进出口公司,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义乌设立的代表处,还有闻名中外的义乌国际商贸城。金华市目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6000多家,外资企业1500多家。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区域内外向型经济开始企稳回升.对外贸易行业、涉外旅游产业形势日渐好转,使得我市在客观上需要大批既懂英语又具备一定涉外商务技能的“英语+商务”实用性复合人才,具体岗位涉及外资公司的商务文员、外贸企业的外贸制单、外贸跟单、涉外宾馆的前厅服务等等。人事部门预测,在未来10年里,英语类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将是最受欢迎的10类热门人才之一。

二、金华商业学校商务外语专业的基本状况

我校商务外语专业创办于1993年。作为我校的重点骨干专业和金华市示范专业,该专业依托区域资源优势,顺应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或走上了涉外企业的高层管理岗位,或自主创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6年该专业被金华市教育局评定为市示范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四百余人,已初具规模。

该专业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近年来已有4位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另有1位正在攻读硕士。目前,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已有高级讲师4人,讲师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3人。该专业教师具有较好的教科研能力,教师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学术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篇,另已编三本专业核心教材已正式出版,在全国发行。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已完成市级课题3项,目前承担市级课题1项;获省级以上奖项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市级奖项1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近三年来,该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市、局级奖项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2008年,学生参加外贸单证员考证,通过率在97%以上,学生就业竞争力有较大提高。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00%,有相当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有的毕业生在外资外贸公司已被提升为外贸主管。

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学校近年来改善了该专业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目前,校图书馆有专业图书5890册,专业报纸杂志23种,电子图书及相关教学资料丰富。已建成基础实验室2个,专业课实验室6个,使用面积共551.4平方米,实验仪器总值59.15万元,近三年来投资该专业专用实验室实训设备近30万元。另外,我校还开发和建设了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涉外商务氛围中得到熏陶和锻炼。

三、金华商业学校商务外语专业建设目标及实践策略

我校商务外语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本着稳步调整、滚动发展的原则,打造品牌专业,把商务外语专业办成国际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今后几年的主要工作目标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投入,改善实训设施和条件;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办学,拓宽学生实习、就业、升学渠道,力争在2009-2010年使该专业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到2012年,争取在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诸方面在浙江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专业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该专业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教学观念陈旧,容易出现知识滞后现象;年轻教师虽然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实践经验缺乏。针对这一情况,该专业要求专业教师下基层、进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开阔视野。这样做对教师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能了解和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便做到专业课教学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二是能充分感受本专业岗位在企业、行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以使专业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三是可以使教师亲身体验到专业人员的工作,从而提高专业技能,丰富和积累实践经验。如教师去做外贸单证员、跟单员、商务师等,可真正体会到这些工作岗位的酸、甜、苦、辣,肯定会极大地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四是可促进教师编写符合岗位需要的校本教材。只有教师真正参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工作,才能体会到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差距,才能知道学生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有可能编写出实用的专业教材。此外,本专业还重点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提高教师职业资格层次;通过调人外经贸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引进外教、从外经贸企业聘用兼职教师等途径充实教师队伍。“专兼结合”可以使教师队伍的结构更加合理,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师资队伍多元化,力争使专业教学不停留在封闭形态中,而是更贴近生产劳动的实际。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近几年来,本专业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更新教学理念。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与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把“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作为商务外语专业的教学理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二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制定符合金华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计划,构建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新模式,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三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革教学内容,采用各种方法调查社会和企业,掌握当前金华地区经济发展对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在此基础上,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编写符合专业特色的高质量校本教材、开发专业精品课程、设计与行业岗位工作任务有效衔接的教学项目,如《商务英语函电》、《英语》等。四是根据企业需求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在技能训练方面,除课堂强化外,建立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常年开展活动,如可每年举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技能“大比武”。在教学改革中,我校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增强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篇12

如果把这20年的童话教育比作一条河,那么我们已经走进了童话教育的“深水区”。

一、追溯回望:寻找童话的源头

寻找童话的源头,必须提到一个人——老校长顾定斐。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从市教研室调任我校校长,满脸慈祥、年已50的顾校长进校后着手做了三件事。一是给全校教师写了封信,要求就学校如何发展进行回复;二是成天背着手在校门口、教室前和操场上转悠,听取家长、学生的心声;三是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三个关键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思路:儿童的乐园,创造的天地,童话的世界。

顾校长肯思考,有思想,行动力强,凭20多年教研员积累下的经验,大力提倡教学六认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乐园”说;积极举办科技讲座,推进科技活动,获得全国创造基地实验学校的美誉,努力实现“创造”说。

但是如何圆满完成“童话”说,他苦恼不已。他翻过书,请教过专家,都不尽满意,最终在一位家长的一句话里得到了启发。那时,学校门口有一个圆形花坛,栽着一些并不起眼的苗木,那位家长说:如果把这个花坛改建成一座有点寓意的学生喜欢的童话雕像,就好看多了。童话雕像!在反复查阅资料后,他明确了思路:从环境入手,完成“童话”说。于是,“童话世界”的第一象征——金钥匙塑像诞生了!

金钥匙塑像坐东向西矗立,红色大理石做成的台阶,意味着艰辛的攀登;汉白玉做成的大书,意味着知识的宝库;金钥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意味着成功的喜悦;六只白鸽围绕金钥匙展翅飞翔,意味着各年级孩子学业有成,搏击长空。

学校对金钥匙塑像的解读很简洁:台阶,攀登者之路;书本,求学者之源;钥匙,入门者之器;鸽子,腾飞者之范。

金钥匙像一盏灯,照亮了学校发展的思路;金钥匙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孩子前进的朝向。每天早晨,孩子们迎着朝阳走进校门,便幻化成一条小书虫,举手握起金钥匙,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书海里徜徉,在乐园里漫游。

塑像竣工的那天,顾定斐校长手扶金钥匙,不无感慨地说:“这就是童话,这就是动力!”

这就是童话?思考之余,我们觉得一座塑像仍显单薄。大家献计献策,一条条好的建议迅速落到了实处。

童话壁画起来了。那一堵堵墙上,都是学生自创自编、自绘自制的童话故事。有独幅的,有连环的,“七个小矮人”“拔萝卜”“巨人花园”等,被搬上了各班的“幕墙”。站在这里,就像走进了童话天地。孩子们说,这就是童话乐园,每次停留,都能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快乐。

童话窗开起来了。简直就是孩子们的童话展览厅,一件件手绘的、编织的、泥塑的童话卡通形象,一份份精致的童话手抄报,还有童话剪纸、童话雕刻……每期童话窗一完成,总能挤爆楼道,大家争相浏览。

童话林建起来了。几排树,有大有小,高低错落,稀疏茂密,生长着无穷的想象,生发出创新的智慧。“六一”儿童节、学校一年一度的童话节等特殊的日子,每棵树上都挂上学生自主创作的童话作品,互相欣赏,互相展示。那五彩缤纷的场景,那生动活泼的剪影,令整个校园都洋溢在喜庆与欢乐之中。随着童话文化的不断推进,学校也不断更新着童话林的布置,以“智慧”为主题,先后开辟了“π”形路线、魔方天地、巨型书架等景点,并设置了作家介绍、名著赏析、作品贴士、故事讲述等专区。每天,童话林里总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孩子们在这里或行或看或思,收获的都是快乐,都是成长。

正是由于大家对童话的热爱与钟情,童话教育的源头呈现出欢乐祥和的新气象。但是,热情高涨之余,我们也深深感到这些更多的只是童话教育的表层,于是——

二、一人一浆,漫游童话的小河

热情过后常常会很快地回归理性。在学生对童话尚未消失热情,尚未对童话产生熟视无睹甚至视觉背叛的时候,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单一的、趋于表层的童话教育,渗透进最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与生活之中。

找一个突破口,趟一下水的深浅,我们思考着。

回看童话,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基于其与小学语文之间相对的亲近关系,以及顾定斐校长多年的语文教研员身份,我们很快确定了童话教育从语文学科入手的思路,并形成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报告,顺利地获评海门市“八五”课题。

作为个人课题,学校指定了一个班级,一位老师,开始了童话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一个人,一支浆,在浩渺无边的童话大河里独自漫游。

研究很顺利。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胞两胎”之“龙凤”,因为童话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同样都是孩子,同样都是感性多于理性的内容,同样有适合于学生内心共鸣的紧张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与对真善美的向往。童话为孩子提供优质优美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感悟语文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内心的充盈。这些无疑是童话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与终极目标。

童话与语文教学的“联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校以童话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思路的诞生,我们又在进一步地思考:既然语文学科可以拥有童话,数学、英语、体艺美等其他学科为什么不可以?既然学科可以,儿童在情感、智慧发展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可以拥有童话?于是——

三、千帆竞发,激荡童话的活水

也许是出于对童话的钟爱,也许是从语文教学渗透童话中尝到了甜头,我们进一步思考起童话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童话的特质很明显,它富于幻想,富有情感。如果把它比作一辆车,它的行进方向与孩子的成长轨迹是相一致的,那么让孩子搭上这辆“顺路车”,不仅是可能的,更是行之有效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倾向所产生的乱象,冲击着不少的孩子,使他们原本纯净的心灵或多或少地晦暗起来,而童话的“灯光”可以有效地照进他们的心里。

思考着,也行进着。我们把自己的想法融进了“小学童话教育研究”,融进了“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研究”,融进了“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研究”,并先后被评为南通市“九五”立项课题、江苏省“十五”立项课题、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

申报课题并不是我们的目标,如何通过童话教育实现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快速发展,才是我们所希望取得的效果。对此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蓝本,努力实现“三大”工程,促进童话教育的不断深入。这三大工程是:课程工程、阅读工程、行动工程。

课程工程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环境课程中,我们在金钥匙、童话林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开发了班图腾。“班图腾”是各班根据学生的特点或班级现状确立的班级形象,有坚韧不拔的蜗牛,有乐于奉献的爱心安琪儿,有展现美丽的金叶子,有立志飞翔的飞飞马……各种形象均由学生自己设计,提炼精神,再镶上全班个性化合影,张贴于班级前的橱窗内,成为学生不断向前的又一动力。我们塑造了“小金娃”形象,由金钥匙衍生的“小金娃”,卡通式形象,微笑、活泼、文明,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学校借坡上路,以小金娃为原型,制作了众多的小金娃提示语,立在学校草坪、操场、楼道等公共场所,营造小金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景,对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科课程,我们旨在将童话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各学科之中。起初我们要求各科在课堂之中加入童话的引领、演绎,通过童话元素直接带动并活跃课堂,提高效率。渐渐地,我们确立了童话语文、童话数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框架,有指导思想,有指向性目标,有实施办法。

以童话语文为例。

指导思想:语文即童话

指向性目标:(1)在交流中长阅历。创设童话课堂,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在短时间、短距离内增长阅历。(2)在合作中长见识。用童话中的情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增长见识。(3)在阅读中长知识。教师用娓娓的讲述、耐心的指导、生动的比照、循循的引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感悟阅读。(4)在探究中长能力。让学生以童话的角色参与活动,开动脑筋,想出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办法:(1)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童话语文阅读蓝本。包括出版校报校刊,印制以班级图腾为主要特征的班级童话集,编写童话校本教材等。(2)开设阅读课程,构建童话语文指导体系。如低年级学生着重以听故事、讲故事为主,从故事中汲取知识,引领习惯;中年级学生,以童话故事创作指导为主,着重分析角色的确定、情节的发展、语言的锤炼、主题的提炼,从听写到仿写再到创作,从单一情节到多元情节,逐步摸索路子,掌握方法;高年级学生,以童话赏析为主,进行不同作品的人物会审、情节变换、结尾续写或改写等。(3)打通课程壁垒,拓宽童话语文视野。如与学科渗透,编写数学童话,排演英语课本剧,指导科技童话小报制作,教唱童话歌曲等;延伸网络,鼓励学生个人开博客,并链接到教师、学校的博客群,拓宽阅读平台,增强阅读与创作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活动课程,我们将童话教育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新教育实验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带领学生接近生活、接壤社会、接触自然、接合自我、接连乡土、接近社团等途径,创新出一项项寓含童话的特色活动,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在接触自然的活动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年开设五条线路:东洲公园赏春,草莓园采草莓,文化广场放风筝,江海风情园踏青,参观长江水厂等等,特别是江海风情园,路途长达15公里,学生热情高涨,活动收获了信心,也收获了意志。再如在接通社团活动中,我们遵循服务原则,分成校级与年级两个层面,还邀请了15位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共同参与社团辅导。孩子们兴趣浓厚,学习勤奋,进步明显,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关于阅读工程,我们认为:童话教育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带领并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和书本世界,走进五彩斑斓的阅读生活。

创设童话阅读文化,学校确立了一套独特的做法。首先,建立了校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家庭小书房的阅读路线。其次,搭建了读书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阅读平台。再次,推荐了优书必读—好书泛读—常书略读的阅读方法。

童话阅读,除了阅读书本,还倡导阅读艺术、阅读生活。我们每年都举行童话艺术节,并与时事、节日等相结合,开展多元主题阅读。正是这种阅读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一个个普通的孩子,在金钥匙童话的光辉里茁壮成长。

行动工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童话创作行动,二是生活演绎行动。童话创作行动,是指通过创编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童话写作能力,感受童话带来的快乐。童话演绎行动,是指引领学生编排童话节目,参与社会活动,展现童话带给我们的精彩,让生活更加丰富、美丽。

千帆竞渡,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了研究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笼罩在童话的气息里,一路走过,一路幸福。但是,我们无法满足,因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童话河域面越来越宽,必须把握水性,才能安全到达对岸,于是——

四、弃舟入水,更识童话水性

我们常说,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同理,进行童话教育,必须更新理念,与时俱进,拓展思考,创新行动,才能不断推进童话教育的深入。如果只是一味地呆在船上,坐看两岸风景,不识童话水性,最终会被童话所淘汰。特别是我们在进行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慧发展的校本研究”和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童话教育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研究”的过程中,体会更加深刻。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多元智能?如何通过童话教育促进两者的快速发展?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让教师蹲下身来,深入到孩子之中。走进童话河流,识童话之水性,才能更好地理解童话,有效地用童话引领生活。

2009年7月,我校承担了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活动,活动中,我们向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呈现了一场“童话,点亮童心”的主题沙龙,几位老师讲述了参与童话教育研究的过程,更为自己找到了童话角色,成为了童话甚至是童话教育的代言人。如有的教师以海的女儿自居,她认为书籍就是我们信赖的那片蔚蓝的海,每天读着读着,思绪就轻舞飞扬,在这片纯净的海里生长,谱写自己的人生。有的自称《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因为自己性急勤快、开朗阳光、正直智慧、脸上永远带着温柔的微笑,在同学们困惑时,像喜羊羊一样,及时指点迷津,给予安慰鼓励。有的感觉自己仍是一只丑小鸭,从师范走上教坛,从普通教师走进骨干行列,总感觉通向白天鹅的路永远走不完。有一位老师将自己比作普希金笔下的渔夫,在教育的大河里不停地捞呀捞呀,直到与童话不期而遇,才收获了第一网“鱼”……

也许这就是童心,就是童话最好的源点。它不但让这几位教师认识了童话,更引来了全校教师和与会代表的羡慕。会后,学校每位教师都为自己寻找着适合自己的童话角色,有的甚至和学生一道,参与着这项活动——体验童心创造的过程。

如果把葆有童心当做作秀,走走过场,这无疑会亵渎童心这两个字,因此我们一边做,一边依然在思考。我们认为,教师的童心,应体现在他们能否走进学生心里,体验学生幼稚而独特的感受;体现在他们是不是处处为孩子着想,能否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体现在愿不愿意让师之“童心”与生之“童心”心心相印。

为了塑造教师的童心,除了进行主题沙龙,我们还分这样三步进行:

一是共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读,来“童化”教师,真正理解与认识儿童。每月与学生共读一本好书,是学校对每位教师的要求,教师精选经典名著,利用中午时间和学生共同阅读,每周五下午第二节是全校统一的阅读课,师生一起赏读精彩片段,诵读经典语录,交流阅读感悟。每周三晨会课是我们统一的阅读交流时间,你说我说大家说,分享了各具个性的阅读收获。

二是共研。有底蕴才会有深度,有深度才会知“水性”。我们借助历年省、市级的研究课题,营造了教师共研氛围。为了确保正常有序的研究,学校定期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做到有计划地协商,有目的地分析,有针对地研究,有部署地落实,从而确保了正常研究活动的开展,并且形成了教导处与教科室、教研组与课题组、课堂与课题和谐共融的研究形式。对课题中的主要研究内容,各负责人都制订了相关的实施方案,并于每周二或三下午,与教研组、学科组一起进行研讨、学习、反思,子课题负责人或教导主任做中心发言,使课题思想浸润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田。

篇13

课堂上,老师须不遗余力地“诱惑”孩子爱上书籍。多年实践证明,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令孩子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远比教孩子去做重要得多。语文课堂上,如果能唤起孩子对书籍的向往、热爱,就能培养孩子成为终生读者。《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学生读书的问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课堂上,须想尽所有的办法,令孩子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从而静心读书,成为终身的读者。于孩子而言,此时的快乐是第一位重要的。没有此刻忘我的快乐,一切教学举措都可能成为依靠压力才能维持的强制行为,形式上的维持尚且困难重重,遑论其内在效果了。教师须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课堂上具体的操作方法有:

设置“图书漂流”。班上每位孩子从家里带上三五本喜欢读的书,写上名字,编上号码,集中放置于班级图书角。如此,既方便孩子,很容易地选择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更能充分地利用好这些书籍。其间可能会有书籍破损,甚至是丢失,但只要孩子们真正地读起来,并能做到坚持,这本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有家长提起,是否做读书笔记?也有老师担心,是否做出检查表,以此督促孩子每天的阅读。笔者认为,这些都有可能损害孩子们读书时此刻的快乐,阻碍其迷恋书籍的脚步。

每个星期的语文课,定期拿出一节,举行读书交流分享会。分享会上,孩子彼此分享本周所读过的书,发表感言,并朗读分享其中一两个精彩的片断。此做法,让班上孩子都相互明确:谁在读什么书?书讲的是什么?接下来,应该跟班上哪位同学借一本书来读?如此,班级里,就一定会成为孩子们读书的天堂。

情境剧表演。搭建孩子们享受成就感的表演舞台。教师精心帮助学生将读过的精彩章节,编成情境剧,指导班上小演员排练之后,搬上班级甚至学校、社区的舞台,孩子读书的成就感,一定会在舞台上获得新的体验。雷夫老师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了自己班的上孩子,本来家庭条件与学习基础都很差,但却能够借助莎士比亚戏剧成长自己,并在巡回演出中,收获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从此永远地迷恋上雷夫老师的课堂,从而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得法于课内,实践并受益于课外

语文课堂,教孩子阅读的方法应一以贯之,养成良好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生活中,会产生这样的感悟:一根绳子,再怎么用力推,绳子都是无法向前推进的。但是,如果你拉绳子,轻轻一拉,你到哪儿,它就到哪儿了。因此,做事须讲究方法,切忌一味地蛮干。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年段教学及文体教学,给出了这样的信息和定位:低年段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为主;中年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提出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高年段分文体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因此,须做到因年段施教,因文体施教。语文课堂上,身为老师,须按学生年段特点,所教文体的特点,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持之以恒,逐步养成习惯,提升能力。课堂上,须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什么样的文本,面对什么样的孩子,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才能保证有效,高效。小学生以记叙,讲故事的文体居多,此时,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才能做到高效呢。让孩子掌握阅读的方法,再通过课外广泛阅读,提升阅读能力,这是语文教师殚精竭虑思考的事情。

记叙性,讲故事的文体,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教什么方法,训练些什么,现略举一二。比如,如何整体把握文本。方法应该包括列提纲,画脉络结构图等。重点段落的精读教学,课堂上老师须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品读内容与形式,边读边想象,学作批注,学会质疑等。对于不同年段,侧重点肯定是不同的。教材中同样是写人的单元,三至五年级均有涉及,但如何体现年段特点呢?教师可作以下尝试:三年级重在抓重点段,理解人物个性特点,五年级则侧重在全篇的统筹兼顾,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表达样式,感悟人物个性特点等。教学中,教师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令孩子得法于课内,然后兴致勃勃地在课外博览群书,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定会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口诵心惟,诵读积累

诵读基于朗读的基础之上。课堂上,老师巧加点拨,竭力让孩子们的朗读,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言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然后,给予充足的背诵时间,给足方法,充分地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将各种鲜活的言语样式完整地背诵下来,铭刻于心,天长日久,这些经典的言语样式,内化成能力,何愁孩子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关于诵读积累,无论是“课标”还是前人的智慧,均有表述。杜松柏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中清晰地表述“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成了,蕴藏亦一一点化,则能自成格调,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由此可见,背诵的功夫,如果能在课堂内,教师肯花时间,教足方法,想足鼓励措施,让孩子亲近经典,朗读成诵,绝不是难事。这些经典的言语,日渐内化为其血肉的一部分,届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纵观中外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小学皆是一个人的启蒙期。小学生处于积累与储备的黄金期,最合适做的事是积累与储备,而不是本末倒置的成果展示。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说:“凡人强调了十五岁以前,诵读提升个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深,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于是乎,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放下了高举多年的“情智语文”大旗,打起了“重构小学语文”的攻坚战——在小学阶段,引领着孩子海量地亲近经典,诵读、积累。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悍将,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他们都是从私塾出来的饱读诗书之人,在童年的关键记忆期,诵读、积累了无数的经典,这些有血肉、鲜活的文字,不仅仅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更无异于精神营养品,滋养了他们的风骨,才有了他们后来大写的人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