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历史背景
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或是建筑应该首先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15世纪初期,一场称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开始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到该世纪结束时,它的影响已蔓延到整个意大利半岛。16世纪前半叶,是文艺复兴运动最辉煌的时期,那时,罗马已取代了佛罗伦萨成为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中心。不久便扩展到法国 德国 尼德兰 西班牙 英国等地。同时运动的影响开始和席卷欧洲,掀起一场全面的文艺革命。
从1500年代开始,法国 文艺复兴建筑逐渐兴起。德国西班牙和英国采用文艺复兴式建筑,打破根深蒂固的哥特式传统风格,要比法国的文艺复兴建筑晚一些。这些国家的所谓文艺复兴式建筑,不像意大利那样典型,大多数都是在意大利建筑式样中,加进其固有的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是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二、与古罗马建筑比较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很高的拱券结构,从而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公元一世纪中叶出现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上的重量集中在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能够区别拉杆和压杆。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场,可容纳五万观众,只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是低级竟然没有明显的沉陷。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创新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多的皇家浴场的序列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有些建筑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形体。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形态对之后的建筑艺术影响非常深刻,相比较而言古罗马时期建筑更加侧重于承重结构的变化上,而建筑艺术外观形态外观变化有所缺失。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还结合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大化的创新,并且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相结合,更加具有深远意义。
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要素,建筑的主题是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变为宫室,建筑风格的特点是追求整体的和协和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
采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结构,窗户和门为方形或半圆拱,不再是尖拱形。空间不再用装饰图案和镶边塞满,而是故意让他空着,给人朴实大方简洁的感觉。另外,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多数推崇基本的几何形体,进而由这些几何形体的倍数关系的增减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古罗马的建筑主题,不同高度使用不同的柱式。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用石材,内部用砖,或者下层用石、上层用砖砌筑;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故意留下粗糙的砍凿痕迹,有些门窗边也采用这种做法。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突破了风格风格主义的常规,创造出一种新颖而又生动的活力。
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去。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庄严对称。典型的例子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文艺复兴晚期出现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齐的理想城。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按性质可分为集市活动广场、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交通性广场。按形式分,有长方形广场、圆形或椭圆形广场,以及不规则形广场、复合式广场等。广场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四周有附属建筑陪衬。早期广场周围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常在广场一侧;后期广场较严整,周围常用柱廊,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四、总结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 ,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外国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2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detailing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building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i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sums up the building structure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art.
Key word: building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art; modelling
建筑起源于人类对生活的需求,一直以来,建筑为人类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及从事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所谓建筑,就是利用固体材料造出一个空间,以满足特定的功能要求与遮避外界风雨。建筑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建筑功能、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建筑形象。
一、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必须满足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
建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同时适应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使用要求,这在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中起主导作用。
2.建筑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技术是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房屋建造的基本手段,是建筑水平是否提高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材料、结构技术、施工技术和设备技术等,主要考虑应该采用什么材料以及用这些材料如何去建造房屋的问题;
(2)建筑材料是房屋建造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
(3)建筑结构是构成建筑空间环境的基本骨架;
(4)施工技术则是实现房屋建造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5)设备技术是确保建筑物达到某种技术要求的技术条件。
3.建筑必须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条件
(1)建筑的体型、内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造、细部与重点部位的处理、材料的色彩、采光以及装饰处理等,是构成建筑物形象的主要成分;
(2)如果建筑物的形象能够处理得当,就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即所谓 “建筑艺术”;
(3)建筑形象是功能与技术的综合反映;
(4)优秀的建筑艺术形象会使建筑展现出庄严雄伟、朴素大方、简洁明朗的魅力。
4.建筑的基本要素具有时代色彩
(1)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变化发展;
(2)建筑的艺术形象也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风格。
由此看来,探索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矛盾还是统一,如何使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更好的统一起来、协调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古代建筑看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纵观至今尚存的古代建筑,从材料利用来看,尽管只局限于最原始的建筑材料土、木、砖、石等,但是所用材料的各项性能都得到了有效;从结构形式来看,虽然只用了简单的砌筑方式,但没有不符合基本力学要求的。这些建筑物凭借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以及人类长期认识总结积累的经验,其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统一与融合效果,几乎是无懈可击。下面介绍几个世界知名的古建筑:
1.古埃及金字塔
作为世界四大古国的埃及,拥有着举世闻名的神秘金字塔,其高度约146.6米,历经了4500余年而屹立依旧。
(1)金字塔采用抗压强度高、耐风雨的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设计成了极富平衡和稳定状态的正四棱锥体结构体型;
(2)埃及金字塔不但具有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建筑艺术效果,而且其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搭配的浑然一体。
2.古希腊建筑
(1)因为古代建筑局限于原始材料的性质与人类薄弱的力学功底,所以,不过是埃及鲁克索神庙,还是希腊巴特农神殿,都只可以借助两个石柱上架设石的梁柱结构形式,主要依据是石材做的简支梁横向抗弯强度决定了它的跨度,石材的脆性破坏性质导致建筑的跨度不会很大;
(2)随着静力学原理的发展,半圆拱与十字拱等利用水平推力取得静力平衡的结构体系在古罗马诞生,从而创造出梁柱体系无与伦比的内部空间,形成了古罗马建筑的建筑学派别;
(3)罗马建筑史上最著名的建筑――罗马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中圆顶(半圆拱)结构的重要代表作。中央内殿圆顶直径达43.5米,墙壁涂层采用的是石灰粉、火山、拌合碎石凝结而成的坚固不透水层,用圆顶底部嵌入墙体6.2米的做法来承受圆顶产生的巨大水平推力;还在弯顶上方开设8.9米直径的圆窗作为采光设备。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内部空间庄严肃穆,明朗和谐,可称为结构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3.拜占庭建筑
它的成功在于拥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和伸展、复合式的建筑空间,比封闭式空间的古罗马万神庙有了很大的进步。圣索菲亚教堂为典型的拜占庭建筑,下面介绍是该教堂建筑的主要特征:
(1)全部采用砖结构,中央大厅面积为32.6米×68.6米,屋顶采用一个正圆弯顶与两个半圆弯顶的组合形式;
(2)横向水平推力由侧墙支承,纵向水平推力由两个半圆弯顶支撑,整个弯顶通过拱体支撑在四个柱墩上;
(3)两端柱墩、半圆拱、以及斜角上的小半圆拱共同承担圆顶的侧推力,将之传到两侧较矮拱顶上去;
(4)总的来说,它具有结构体系,构思独特、受力合理以及空间层次井然和关系明确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匠师们对结构的受力特点和传力方法有相当强的理解水平和设计构思。
4.古代西方的哥特建筑
(1)哥特建筑采用了拱肋和飞券的拱式结构,它的拱肋不但是装饰线条,其本身既是结构的构成部分,又是结构造型的艺术渲染;
(2)艾克西特教堂,拥有别出心裁的受力构造,它是用垂直于主轴线的横墙来承受拱脚传来的水平推力,横墙上方又砌砖墙,组成顺次排列且面朝主教堂大厅的多个小教堂;
(3)主教堂屋顶采用“礼花式”拱肋来将拱顶部荷载传到拱脚。
(4)哥特建筑中,一般中厅拱肋的拱脚较高,其传力方式更是新颖,主要靠凌空腾越的飞券,将推力从高而下传给标高较低的扶壁。
从古到今,除了建筑在不断地演变发展,建筑设计师对建筑设计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
(1)1725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不赞成只拘泥于古典的方式,他凭借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认识,建议用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式。于是,他用铁、石混合结构和玻璃材料有机配合,成功设计出法国第一座完整的图书馆建筑;
(2)1854年,美国建筑师勃哥达斯运用生铁框架作为承重结构,设计了纽约哈帕兄弟大厦,从此,美国建筑进入“生铁时代”;
(3)1889年,以埃菲尔工程师为首的建筑设计团队,用生铁材料结合完美的结构造型艺术手段,建造了埃菲尔铁塔。它也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形式融为一体的杰作。
三、从近代建筑看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的关系
1.19世纪以来至20世纪
(1)由于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相继问世,为建筑行业的在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先天条件;
(2)力学理论不断创新,一次次取得重要的新成果,为新的结构形式与新的建筑设备的采用带来了可能;
(3)计算机等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物质技术基础;
(4)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又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先决背景。
2.二十世纪以来
(1)钢材和新型混凝土的研究,使得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是,高层及大跨度建筑迅猛发展,无数百米以上的高楼大厦和近百米跨度的大型建筑拔地而起;
(3)该时期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虽然功能要求较高,但整个建筑体形与结构造型融合性高,建筑形体规整、布局得体大方、造型肃穆壮观、功能划分恰当。结构井然有序、施工技术先进、受力明确合理、总体造价低廉。
因此,现代建筑较以往的建筑,已经发生了飞跃性的突破。虽然技术进步为建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处理好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和新建筑外形的配合问题仍是现代建筑设计的迫切要求。如此,建筑和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紧密了。
四、结束语
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和谐统一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倍感亲切,激动不已。所以,为了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具有艺术魅力,我们不仅要清楚地认识到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统一关系,还应在实践过程中更要给予更高程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3
一、人文主义建筑
回顾世界建筑设计史,古希腊建筑风格作为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两千多年后在欧美大陆还出现建筑风格的希腊复兴。公元14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宗旨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伟大思想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建筑界:在意大利,继而在西欧很多地区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精神为根本点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并形成了崭新的人文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
1)人体形象美
重视柱式的运用成为古希腊、罗马建筑一大特色,古罗马建筑风格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式的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修长精致的柱身柔美秀丽,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2)人体比例美
古希腊神庙建筑的比例关系是以模仿人体比例而形成的。其中,对于柱式的比例与规范,也与其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影响下,其建筑特色尤以人体作为“均匀的完美典范最为突出。文艺复兴艺术歌颂人体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并且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
二、生态主义建筑
生态建筑,也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健全运转。
(一)早期生态建筑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特别重视建筑设计与人类主体以及环境的关系。例如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早期西方建筑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如赖特在赖特的流水别墅体现的设计中透露出一种早期的生态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他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提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理论。
(二)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
适宜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也称“乡土的生态建筑“,主要适宜于广大的技术不发达地区。这种建筑造型的特点是:利用环境地理现状,和当地的本土材料进行设计;继承当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适应气候的形式、 空间、布局和构造。乡土生态建筑就是在这些建筑造型的控制之下,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三)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
20世纪80年代,继60年代生态建筑兴起后,技术支持成为生态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生态建筑,运用被动式低能耗技术与场地气候和气候数据相结合,通过对建筑外形的塑造和材料的选择,以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并且提高生活质量。马来西亚的杨文经先生是这一时期生态建筑的主要代表设计师,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
(四)高技派生态建筑
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生态高技建筑,更加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并且以生态主义为思想对建筑结构、空间和造型进行设计,结合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物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解决通风采光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能耗。
三、对比分析
(一)哲学思想
生态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主张,它要求人类要尊重生态自然,在求得自身是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因此生态建筑设计既注重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舒适,企图让建筑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依靠新生的科学技术减少能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推崇人的“崇高”“理性”、人的“无限”“能力”,以及人是“万物之灵”,主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二)对人的关注
生态建筑更加重视与人的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受过程,更加注重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态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而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对同人体相关的比例的肯定,在这种比例基础上,此时的建筑实际在追求大的尺度,并不意味着建筑与真实的人类生活的尺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建筑造型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注重建筑物的宏大,筑不惜采用巨石雕刻,对人力和物力进行极大的耗损,装饰性极强,通常以人体形象雕塑作为装饰。生态主义建筑则不为装饰而装饰,在降低能源耗损的情况下,为人类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有现代主义简约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考虑经济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建筑。
四、总结
生态主义建筑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而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作为两种哲学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思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生态建筑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美学意义,更是把建筑视为一门创造艺术、一门张扬人类主体价值和生命终极关怀的艺术。然而生态危机是我们的最大问题,生态主义或许会成为新世纪甚至新千年的“思想范式”(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学院)
参考文献
[1] 茂宇,刘 煜.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2] 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02.
[3] [美]Bertrand Jestaz.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M].王海洲,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 [美]马克·D·富勒顿.希腊艺术[M].李娜,谢瑞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建筑是对人类在生活、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建筑除了实用价值外审美价值也非常重要,建筑工程艺术和装饰艺术是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的两种艺术形式。它们共同体现在城乡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之中,大到桥梁地铁建筑设计、房屋建筑设计、林园建筑设计等等,小到建筑小品、墓碑建筑、设施建筑、纪念建筑等。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装饰艺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装饰艺术与建筑工程已经有机地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辩证统一的,它们在建筑艺术之中得到和谐统一。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建筑的墙面、地面,还是门窗、长廊等,都离不开装饰艺术的美化。同时,建筑作为装饰造型手法的载体,其自身特点对装饰手法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确保建筑和装饰艺术达到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建筑才会有生命力。这样,人们在观赏建筑时才会得到喜悦和,才会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中的柱石雕刻、门廊装饰,中国宫廷建筑的园林建筑、鲜活的彩绘以及中世纪巴洛克建筑中豪华的天顶和穹隆的装饰等。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装饰风格,与其建筑风格整体协调一致,为建筑本身增添了美感,大大提升了建筑的审美价值,增强了建筑整体的艺术感。
2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装饰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背景下,建筑装饰风格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以东西方建筑装饰艺术为例,东方建筑装饰中所采用的装饰纹样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其中包含了东方人祈求吉祥的美好意愿。而西方建筑装饰中所采用的装饰纹样,则大多都是写实性的,这也表明了西方人崇尚自然的文化心理。与建筑形式相同,装饰风格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不相同,但同样为人类文化历史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景象。建筑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上,一旦装饰艺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势必会对建筑的整体风格造成影响,久而久之,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必然会形成一种潮流,引领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以古希腊、古罗马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例,其中,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多以柱式的形制、表面的装饰以及山花的装饰为主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装饰强调感官享受,采用了大量曲线和曲面造成波浪似的流动感,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
此外,随着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装饰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此类装饰风格也开始厌倦起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师们结合当前建筑装饰现状,推出了“波普设计”。该设计将色彩与装饰重新运用起来,主张利用装饰的手法达到视觉审美的效果,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在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装饰风格会不断在现代建筑抽象装饰语言基础上加入古典建筑装饰语言,形成既现代又古典,既有时代感,又有人情味的演变后的装饰语言。
3 建筑装饰艺术的功能
随着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变化,其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就原始的建筑装饰艺术来看,无论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柱石雕刻,门廊装饰,还是中国宫廷建筑的园林建筑、鲜活的彩绘,都比较注重装饰效果,而忽略了建筑整体的结构设计,同时对装饰的功能性也欠缺考虑,从而导致建筑装饰的功能性在发展中不断丧失。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当今建筑中,在重视建筑审美价值的同时,设计者对装饰设计的实用功能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比如在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厅的设计中,地面的装饰设计选用的是黑白相间的图案,不仅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而且图案的本身还是一个“迷宫”,吸引许多观众在其中找寻出口。这种装饰设计方式将建筑的装饰与人们的好奇心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对墙面进行设计的时候,在墙面上制作浮雕,形成高低不平、抽象形式的造型,无论是在阳光下还是灯光下,都会给人以美的感受。此外,设计者还在墙上设置了许多小洞,允许人们攀登,这样就会有许多好奇的人们进行尝试。这样不仅提高了建筑整体的观赏性,而且还使其能够与运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4 建筑装饰艺术的内容
建筑装饰的内容直接反映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特征,在西方的教堂中,我们通常都会看到有关圣母、耶稣以及圣徒的彩绘,这些题材的装饰不仅诠释了西方民族的感性审美和人体审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堂的神秘色彩。而与西方教堂相比,我国宗教寺庙内的装饰却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要向人们展示神秘的、紧张的灵感,而是要向人们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这与人们美好的愿望相符。
由此可见,在建筑工程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面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必须要对建筑的装饰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结合,从而使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装饰艺术的根本需求。
5 对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
近几年我国当代建筑装饰中的复古现象越演越烈,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完全复古当然是穷途末路,完全西化也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更是一种失职,正确的道路只能是发展与创新。虽说我们不能逃避历史,但至少我们应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去看待传统,一切偶然的和仅仅是样式化的东西被放到它应该去的低层位置,以新的姿态出现。维护建筑的完整性,修护与修缮是必要的,但是破坏整体风格的重新装饰必须禁止。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当前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创新,相关设计者必须立足于各自的民族、文化根基,并广取博收、借鉴创新,这样的设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如果不注重历史,不注重文化内涵,不注重建筑实体的保护,其建筑装饰设计就可能破坏建筑的整体性、协调性,就会产生副作用。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建筑工程中,装饰艺术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风格不同,为了能够对不同装饰艺术的风格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将各种风格合理应用到当前建筑工程中,设计者必须从多个方面对装饰艺术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在维护和保持民族传统、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创造性地继承建筑装饰艺术,充分发挥建筑装饰艺术在当代日益凸显的巨大作用。
篇5
这使得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成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其中一项讨论要点。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案例分析—DominusWineryDominusWinery项目,是赫尔佐格&德梅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山谷的一项特殊项目。这个约333英尺长、82英尺宽、30英尺高的长方体块,巨大的建筑体量使设计师首先想到的是将它隐藏到场地中去。他们在场地附近找了一种颜色和土地几乎一样的玄武岩材料。并将它与钢一同运用到建筑中去。首先从建筑构造来说,均质的钢架构成建筑的内部结构,在钢结构的外表紧贴着作为立筋的钢管。而钢筋绕弯曲的缠绕式固定,令人联想到手工艺人的古老技法,石材作为初级肌理与钢筋组合非常协调。石料的大小也是经过静心挑选的,石块自下而上由小到大,形成有规律的肌理效果。石料大小的不同,既能根据建筑内部功能的不同需求,通过石缝获得通风采光,同时也达到了设计师要求的“能有石头的实体的感觉,又能通过石头缝里的光线感受到虚的空间”的效果。其次,除了空间置换上给人带来的特殊体验感觉外,石料作为建筑护结构的应用,在建筑功能的需求上,也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实效功能。石料作为自然界的初级肌理,其自身就具有本真物化属性和力学性能特点。DominusWine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州所处的太平洋沿岸有火山坐落,而玄武岩则是一种基础性喷岩,体积密度大约在2.8—3.3g/cm³,其质地致密,比重比一般花岗岩都重。利用天然材料不仅能解决建筑的功能需求,且玄武岩自然的花色,能很好地和周边景观相协调,充分展现材料本身的形体美。
二、赫尔佐格&德梅隆的设计思想
瑞士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皮埃龙•德梅隆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独立的建筑实践活动。他们以建筑的本质为基础,以现代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探索建筑的多种可能行。他们设计的DominusWinery激发了人们对建筑的想象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再现自然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多变的自然属性。而他们将其所谓的“人工自然”来赋予建筑更深的意义时,结构技术只成了他们设计的手段。此时,可以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还担任着艺术延续的重责。
三、自然材料的影响
1.自然材料在建筑的应用建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见证历史。而建筑材料的应用在某种程度折射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只能运用简单的动作,利用自然中的土、草、石、木等自然材料构筑人类最基本的居住场所。这些自然中形成的天然材料即称之为自然材料。而每种自然材料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功效,如石、木、土各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当今社会,人们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对自然材料进行初级加工,在建筑构筑中大量应用。如美国本土的房屋许多都是利用木材,一是由于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二是木材自身有很好的呼吸作用使得其在建筑材料应用中深受欢迎,木材能有效的调节房屋内的温度,使房屋内部的温差不至于太大,而且其自身拥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令人们对木材非常喜欢;中国的新疆地区则以生土夯实墙为主要营造模式,利用本地材料低能耗,较强的保温、隔热的物理性能,使生土材料本身得到充分的利用,建筑的居住功效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石材除了在DominusWinery的应用,古罗马建筑也是对石材理性应用建造的耀绩。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技术、材料层出不穷,尽管生态建筑的实现有众多形式,但不断适应地域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建筑低能耗、高节能应是生态建筑的标志。而自然材料作为初级材料,其自身就具有生态环保的意义,自然资源与新型技术的结合也能实现建筑的生态节能功效,这也应是生态建筑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2.自然材料对环境的意义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宫殿虽然实用石材建造,单就其本身的技术手段并无特别高明之处可讨论,但通过现存的石材残存痕迹,其建筑所拥有的价值意义就值得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种石材对环境本身是无害的,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令其能一直保留至今,其岁月的痕迹毫无虚伪的人工修饰,被风蚀残缺自然特征表露无遗,让人们认识到它一切都是短暂的,都在流逝。古罗马宫殿运用的是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石料,石料取自自然,对于当时自然环境占大比重的环境自是高度融合。对环境的整体协调与保护有不可言说的重要意义。而在工业化急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通过对被弃用的自然材料再利用,希望借助这些旧材料,叙写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记忆。博物馆的外墙是用砖砌材料,砖是以天然黏土类物质加工制作的建筑材料,是颇具价值的建筑材料。两个案例陈述的都是对自然材料的应用对整体环境产生的空间、情感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对“生态性”有一种偏离的误解,认为生态建筑应该探讨高科技在建筑中的应用,考虑了很多技术和手段方面的因素,导致忽略“人—建筑—环境”的整体思考,在追求新技术的应用时,更应关注建筑材料在生态技术上的影响,及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篇6
一、宗教与建筑的关系
普通人在欣赏或评价一座建筑的时候,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建筑的外在是否宏伟大气,而忽视了建筑形式背后的东西,即建筑的内涵。其实,每一座有特色的建筑,都蕴含着很深刻的内涵。建筑总的来说,就是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三者共同蕴涵于建筑当中,不能够脱离建筑而独立的存在。
西方社会在资产阶级成长之前,经历了黑暗的、漫长的中世纪,那是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历时400年之久,天主教、基督教在欧洲大地异常的兴盛,教皇的势力凌驾于各个国王之上,是绝对的权威。而欧洲的很多建筑,都是那时候开始修建的,也就很自然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二、建筑结构的演进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拱形为主,比如众所周知的斗兽场等,至今还有艺术方面与建筑方面的参考价值。罗马人当时就已经应用了混凝土技术进行建筑物的搭建,由于混凝土这种材料的硬度比较高,可塑性比较强,罗马人建筑了大量的复合式建筑,将屋顶设计成圆弧形,这样就获得了更多的室内空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了复合空间的设计方式,建筑正式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柱的应用在古罗马建筑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这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柱的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就象征着男人,而柱的应用象征着男人的强大。
我们再来看一下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社会,哥特式尖顶的教堂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种建筑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高贵感觉,也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并且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在中世纪,中欧及南欧地区一些建筑沿用了古罗马时期的拱形建筑与柱的结构,将拱形建筑更加细化的发展成为几个分支:四分类骨拱、单圆心拱、双圆心拱以及尖拱。在对拱形做了继承和发展后,还将柱与拱进行了结合,并且应用于一些建筑。
1750年前后,欧洲的资产阶级出现萌芽。这个时期在欧洲的建筑,与中世纪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的苗头,设计师的大胆想象,建筑了一批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比较夸张的建筑,虽然没有形成规模,但是确实一个时代的建筑象征。除此之外,一些有资本主义背景的设计师设计出了一些以实用为主的建筑,比如当时的医院、学校、居民区等,都是功能大过了形式,这种风潮也预示着形式主义的建筑走上了穷途末路。
时间到了1860年,欧洲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区域,建筑界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一些人造材料越来越多的被研制出来,继而越来越到的被应用到建筑中。特别是钢筋和水泥的广泛应用,大大的推动了建筑产业化的步伐,建筑的数量呈几何倍数的上升,城市很快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但是这个时代的建筑,缺少设计的特点,更多的是用于实际的使用,而少了一些寓意。
进入了新的时代,建筑的风格也多了一些科技感与时代感。玻璃幕墙、空中花园等设计引入到现代设计中,为我们的眼前增添了一抹亮色。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材料更加丰富,纳米技术、高分子技术等,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助推的作用,但是现在一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于建筑材料的研发,仍然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西方建筑与基督教的联系
西方建筑与基督教有关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即:拜占庭式、罗马式与哥特式。这三种建筑结构正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主流形式。
我国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哈尔滨市区,是远东地区乃至中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东正教的教堂,采用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在给人大气的感觉的同时,还是人们对它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在建筑的细节上,更是精美绝伦,四周墙体的材料是清水红砖,类似于洋葱头一样的穹顶,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比萨教堂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整个建筑群落包含教堂、洗礼堂、公墓等几个部分。它是罗马式建筑的最典型代表。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工艺高峰的代表,庄严、挺拔、恢宏、壮丽都是形容哥特式建筑的词语,最典型的代表是位于法国巴黎的巴黎圣母院,步入哥特式建筑内,会有一种如在天地间的感觉,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四、结论
篇7
大三寒假,我有幸到xx省XX县建筑设计所实习,在将近一个月的实习期里,我初步接触建筑设计的一些运作,熟悉了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的绘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负责指导我的是一名姓黄的工程师,实习内容主要是autocad等建筑设计软件的运用。在黄工程师的教导下,很快我就熟悉了相关的操作,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面,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实习过程和体会。
第一次到公司实习,刚来的时候心理很没底,不知道怎样与别人相处。实习几天后发现,与同事相处并不难。当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你就要多问,在问的同时,就增添了你和同事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问题解决,也很快融入了集体。在这里,要勤学好问,多与人交流,要以诚待人。
1通过这次实习,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
实习单位的黄师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参与他们的设计是我懂得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所要面对的问题。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这几天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转载请保留
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感谢前辈们对我的教诲,这次实了在专业方面得到了非常大的收获之外,我还学会了怎样和同事们友好相处,虚心向他们请教,怎样与结构、水电专业的人沟通协调。亲身经历和熟悉了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开阔了眼界。和设计所的同事在一起,我感觉到非常的快乐和满足。他们就像是朋友、老师和长辈一样的帮助和指导我,我内心非常地感谢他们。
总之,经过这次实习之后,我从专业技能到为人处事,都真真切切的在现实之中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也为自己今后的毕业设计积累了知识。真得很感谢这次实习机会,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建筑设计实习自我鉴定2
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三个班的同学前往滨海新区参观实习一些现代化建筑。初次脱离课本去真正体验建筑,所感所得颇为不同,更深刻的体会到建筑的魅力。
上午,依次参观了泰达足球场、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由于多种原因,我们只能大体的参观到泰达足球场的外观,没能进入内部体验空间结构,从外观上看,最大的特点是其钢结构的造型特异,复杂多样。国际会展中心前面的大厅也是用了大量钢结构。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田园气氛的中庭,而且垂直交通很方便。
下午,由于下雨的原因,参观进行的很匆忙,依次参观了金融街、泰达图书馆、开发区管委会、万丽泰达酒店。泰达图书馆和开发区管委会也都有一个很大的中庭,应该都是基于采光的原因。金融街是关于道路相对称的两排现代化商业性建筑。由于没联络好,本来能进入内部参观的玩理他大酒店也只能领略其表面的富丽堂皇。又由于下雨和时间紧迫的原因,大学城没能参观成,就匆匆回学校了。
一天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累,但是在亲身体验见住的过程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收获颇丰,所以,还是很高兴的!
X月17日 周三 银河广场及周围建筑
今天,本打算是以宿舍为单位出去参观一些建筑,但可能昨天太累了,只有一半人去了。而且由于是下午去的,比较晚了,银河广场周围的建筑都致残管道外观没能进入内部体验空间结构,所以收获不是很大。
依次参观了银河广场、天津展览馆、天津国际展览中心、天津礼堂、水晶宫饭店和天津乐园。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类似月亮形状的天津展览馆,从前只是从书本图片中见到过类似帆船形状的悉尼歌剧院和类似蛋形状的国家大剧院,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类似实物形状的建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类似月亮形状的天津展览馆时,不禁为建筑的神奇而惊叹:原来建筑可以是这个样子!对专业的兴趣自然而然液体省了很多…
x月18日 周四 意式风情街
今天,参观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意式风情街。体验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感觉很新奇,对欧式风格的建筑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欧式风格强调以华丽的装饰、浓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达到雍容华贵的装饰效果。类型有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古罗马建筑,古典复兴建筑,罗曼建筑,文艺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喷泉、罗马柱、雕塑、尖塔、八角房这些都是欧式建筑的典型标志。另外,欧式建筑很多都是穹顶的。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穹顶技术变得成熟,建筑师开始热衷于把穹顶加在教堂的中心。这种形式既合理,又好看。之后形成了传统,重要建筑物,教堂、法院、议会等重要建筑都开始继承这种传统,逐渐成了重要建筑的象征,所以包括美国白宫都采用这种形式。
x月19日 周五 古文化街
今天,有幸参观到我国的古典建筑,很兴奋,也领略到中国古典建筑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篇8
一、古典主义建筑的荣光
所谓的古典主义建筑是指十七世纪以来推崇古典建筑思潮,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都采用古典柱式。古典主义建筑具有特定的组成定律,严格遵循法式、属群和均衡,强调美就是和谐,阿尔伯蒂曾说:“我认为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谐,不论是什么主题,这些部分都应该按这样的比例和关系协调起来,以致既不能再增加什么,也不能减少或更动什么,除非有意破坏它。”
二、现代主义建筑――建筑的新理想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在二十世纪中叶的主流建筑思想下,强调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相对古典主义或折衷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强调无装饰,卢斯甚至提出“装饰是罪恶”。它主张彻底摈弃无用的装饰成分,强调功能至上、经济实用、合乎逻辑、概念清晰,追求简单、明快、光亮、平直的视觉效果。而建筑的外观就像机器一样直接反映其功能,具有了某种工艺美的艺术特点,沙利文在《建筑中的装饰》中指出“形式必须追随功能”。由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符合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审美意识,一时成为了建筑主流。
三、多元化倾向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但现代主义建筑的工业化导致的冷漠和僵化开始让人厌倦,所以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中走向了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主要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思与超越。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可以算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宣言,它从根本上都定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美原则。
四、古典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
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再到后现代主义建筑,虽然这是西方建筑史上三个迥异的建筑主张下而形成的各具风格特色的建筑类型,但是不难看出,其实这三者所体现的正是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化而促成的发展。
或者说,现代主义建筑正是在古典主义建筑发展到了一种极致时,建筑师对建筑本身开始的一种反思,而后现代主义又是在现代主义发展得炉火纯青时提出的质疑。如果说古典主义建筑是一个极端,那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另一个极端,而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两个极端之上通过扬弃而达到的一个中庸状态,这种中庸追求的布置折衷主义,而是追求更加符合人们居住要求和审美心理的平衡,追求建筑与装饰的和谐。这三个类型的建筑正是秉承着“否定”、“扬弃”、“否定之否定”的发展之路而发展至今。
古典主义建筑更多的是为宗教和皇室贵族服务,建筑的美观性要大于功能性,尽管这所导致的繁琐装饰一直被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所诟病,但是古典主义建筑的柱式、拱券以及一些著名的神庙样式,至今仍深深影响世界各地的宏伟建筑,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模板,尤其是地标性建筑。很多后现代主义建筑中也能看到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子,无论是“破山花”还是浮雕似的柱式,无不是从古典主义建筑样式中脱胎而来。现代主义建筑表面看上去与古典主义建筑势不两立,反对装饰,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大量采用抽象几何图形作为建筑语言,强调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先锋性特征明确。但是,它和古典主义建筑一样,在对几何形式美的不懈追求上不曾改变过,所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否定”,还有“扬弃”。后现代主义建筑虽然讨厌现代主义建筑的符号化和工业化,抵制其过于刻板的几何外形,但仍不是对现代性的全盘否定,而是重拾古典主义建筑的装饰风格的同时加入新的时代内容,使其既古典又现代,既注重功能又不失人情味,是对启蒙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与超越。
五、结语
无论是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还是从现代主义建筑到后现代主义建筑,这都是西方建筑史的一个发展前进过程。从对称性原则到非对称性原则就可视为是现代建筑语言的一个进步,使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和理性。而从摒弃一切表面外加装饰到重新使用山花、柱式和线脚等向传统的回归,正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除功能以外重视人们其他心理需求的表现。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正如走着一条“否定”与“扬弃”并存的发展之路。
篇9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立面装饰的位置以及结构,往往使得它们难以被观察,其真切的面目曾一度被建筑师和欣赏者所忽略。实际上这些建筑立面的装饰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它们是一定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护、整修和继续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装饰细部,是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关键。实际上,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形式,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设计师所在国家的建筑风格以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建筑立面装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有所了解,是在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续利用这些建筑立面装饰元素的前提。
一 建筑立面装饰风格概述
1 中古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流行于11-15世纪的古代欧洲建筑风格,给建筑形制、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国建筑、以及伊斯兰建筑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这些建筑风格之下的立面装饰,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希腊的建筑立面的细部装饰成为整个建筑体系的重点,甚至把“柱式”作为一种规范的风格,在细部和装饰上,都按照人的尺度和严格比例来规范建筑造型,这在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体现,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总体上给人以崇高之美。这一时期的古罗马装饰,将希腊与波斯的艺术元素融合到一起,把雕刻技术发展到更高的境界。罗马建筑中常常充满着附加的装饰,忍冬草叶、涡卷、鸟、爬虫、丘比特、狮身鹰首兽等,都是装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国建筑立面的装饰部件大部分都是木头制成的,包括柱子、斗拱等,其装饰表现形式往往是中国漆涂成的精美几何图案,在屋脊上常见一些龙、鱼、吻兽等动物形象。
2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始于15世纪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把启蒙思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入到建筑领域,深深影响了建筑立面的装饰风格,后又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有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放弃了哥特式建筑对“崇高感”的追求,这意味着宗教统治艺术的终结。建筑设计师转而追求绘画、雕刻在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强调整体的美观统一,比例协调,布局匀称,但是不再把人体作为立面设计的尺度单位。在檐口、柱头、檐壁上的雕刻与绘画,往往回归到史前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追求上,因此壁画等立面装饰变得愈发精致,丰富却不显得矫揉造作。
3 新艺术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在法国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玻璃、钢铁等材料出现在建材中。这一时期的建筑往往强调装饰、构图以及质感。在19世纪的机械时代,当钢铁和玻璃成为建筑装饰部件的主要材料,装饰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围绕着玻璃、钢铁这些新材料而展开。在门窗的角上以及建筑本体的结合点上,以流动的、蜿蜒的自然主义装饰为主要题材。在民居以及大型商场中,通过陶瓷砖瓦、壁画以及阳台栏杆和围栏上的铁花雕刻,来表现建筑的风格特征,用以传达一种不受束缚的建筑理念。
4 装饰艺术派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起源于20世纪的装饰艺术派,它汲取新艺术运动、包豪斯以及许多其他艺术风格的元素,合成一种具有明显垂直性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强调几何形图案、硬朗的边角和有棱有角构图。立面经常使用“Z”形条带,或者设计成为饰带或者腰带的锯齿饰。这些装饰一般沿水平方向横穿建筑的底层,作为腰线、顶角线,也常常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等位置。装饰艺术派的建筑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给人以明快活泼之感。
5 现代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正在欧洲满眼都是国际风格的直线立方体式建筑的同时,一些设计师因为建筑立面装饰的繁冗与复杂而拒绝使用装饰,20世纪60年代后,装饰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装饰理所当然应该为建筑结构服务。建筑物本身成为一种装饰,虽然其立面毫无代表其内部的功能,最简单的装饰建筑立面的方法是选择质感的建筑材料,于是出现大理石、铜、彩色玻璃、钢铁等等富有质感的建筑材料,被大量应用到建筑结构之中,他们严格的结合方式和布局所创造出来的图案,起到了一种装饰的效果。
二 建筑立面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建筑立面装饰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装饰的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形象、自然植物形式、动物形象、人造事物、几何形线条等。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建筑的文化色彩,都会诉诸于这些表现方式而呈现。因此若想在当前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承与发展建筑装饰文化以及建筑设计师的理念构思,总结与明确装饰的表现形式是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 以人的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艺术作品和装饰中,人的形象总是备受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形象有着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建筑立面装饰以人类的形象为主要考虑对象,因此很多建筑师用人的脸形作为房子的外形,直接用人的眼睛、鼻子、嘴等身体的外部形态设计,强化建筑的入口、窗子、柱子的意象,雕刻、雕像以及带翼人形等装饰手法出现,具有某种象征性的含义。
在中古时期以支撑体出现的“柱式”建筑中,女像柱就是人的形象被利用在建筑立面装饰中的典型案例。这些女性人物形象,被设计成为穿有垂袍的浮雕,作为柱子或者柱头等支撑构件。除此之外,从埃及神庙到印度的塔,布满了以雕刻手法体现的人的形象,而文艺复兴时期,“小天使”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建筑立面装饰中,在檐口,檐壁,墙体,拱肩上常常会发现“小天使”的浮雕。这些“小天使”往往以婴儿的形象出现,并带有翅膀,个体较小,便于装饰。又如,为了纪念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也被建造成为建筑立面的装饰,雕刻到建筑的墙板、壁龛上,例如在富兰克林的故乡波士顿,为了纪念这位伟大人物,建筑设计师把他的半身像雕刻到他住宅的建筑墙体中。
2 以植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几乎每种建筑风格里,植物形象都曾被作为装饰图案大量运用到建筑形式之中。不仅如此,令人惊讶的是,每种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都一致性的钟爱它们本土的植物。这些植物由于外表的美观以及其生长特性的原因,而被寓于特殊的象征性意义。
例如我们常见的拱顶式的立面装饰手法中,涡卷式设计是相当普遍的,除了如前文所提到的大量使用人的形象进行装饰外,其人像周围往往围绕着富有变化的植物形象,这些天然的叶饰与人脸交织在一起,甚至这些人像的面孔在叶状的装饰下若隐若现。在美国波特兰商业区的建筑物中,常常会见到这类涡卷式的粗石的设计,橡树叶往往被装饰在一个精致的涡卷式装饰的周围,甚至从拱券的顶部延伸而下。又如最为典型的罗马人常常在建筑中利用的垂花装饰,他们用花、叶子和水果连接成一串,将这些花串悬挂成为弧线,设置到建筑的檐口、拱券等部位。在中古时期的宗教建筑中,亚当与夏娃等浮雕与雕刻人物总是伴随着苹果、树木,一同出现在建筑立面之中。
3 以动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植物一样,动物的形象被利用到建筑立面装饰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由于动物形象很难被直接转化成建筑立面的装饰表现形式,因此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家畜、宠物之类常见的动物,而是选择那些在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他们往往来自寓言传说,或者民间故事。
在中古时期,奇形怪状的野兽具有辟邪的作用,甚至在宗教盛行时期被奉为信仰,所以在艺术品与建筑立面装饰中,野兽形象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以鹰为例,鹰对于希腊人而言,是宙斯的同伴动物;对于罗马人而言,鹰是战争与军团的标志,对于美国而言,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因此鹰常常被设计成为各种造型,出现在建筑立面的装饰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鹰的形象,多用光滑的石灰石、粗面的花岗岩以及有纹理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甚至在某些建筑立面中,还出现了金属制造而成的鹰的装饰物。
4 以几何形线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以几何形线条作为装饰也常常出现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它们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互结合,更接近于一种抽象的象征性符号。它们往往选用奢华的建筑材料,构成严格而规范的结构布局,形成装饰性的图案样式。这种建筑的立面装饰,最常见于现代运动时期的建筑。例如:沃尔特・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学校”,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化的建筑,他追求平面几何形线条的表现,强调空间明亮感,充满着乌托邦式的幻想,其文化内涵影响至今。
三 建筑立面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日益繁荣,不少建筑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以至在建筑立面装饰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以简单的材料堆砌的建筑装饰作品。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品位在低水平重复的设计环节中难以提高。若要改变这种态势,一方面要加大对建筑立面装饰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承建筑装饰中的优秀艺术成果。一方面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敢于重新利用、更新改造,进而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
世界建筑文化精深博大,无论是中古时期的“和谐崇高”,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还是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对装饰价值的互辨,建筑立面装饰的优秀成果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立面装饰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首先要以学习本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为创作起点,这是形成自身风格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在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护、修复、还原以及继承建筑立面装饰优秀成果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例如:在1902年由丹尼尔・伯纳姆设计的熨斗大厦,这是纽约钢框架摩天楼的最早实例之一,已经被美国列入标志性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历史名胜的国家名录。他的建筑立面上,圆花环内雕刻的美杜莎女面像积垢甚多,石料破损,因此曾用蒸汽清洗,并对石料进行重新镌刻,大量的立面细部装饰已经被完好修复。
与此同时,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重新利用、更新改造、创新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就要加强国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筑设计师要了解国际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理念和具体表现形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提高审美情趣,才能设计出更具价值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才能丰富和发展世界建筑装饰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决定着建筑立面的风格与视觉形象,当建筑立面的装饰被取消时,整个建筑会显得乏味而无生机。同样建筑立面的装饰作为单独的艺术品被欣赏时,也显得突兀而失去文化价值。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装饰是分不开的。装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在其美化建筑的同时,并不能完全被符号化,被夸大并超越建筑整体,更不能被消解失本身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的装饰应该整体地联系于建筑的结构与材料而存在,只有这样,其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才能得以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瑞林:《20世纪装饰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 杭间、张夫也、孙建君主编:《装饰的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吴焕加:《论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篇10
一、建筑风格总体分析
(一)浅谈对建筑风格的自我认识
从我自身理解来看,人们所说的建筑风格,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在内容与外在展现两方面所表露的特点,即在建筑的布局、材料的构成、外在的艺术等多层次上所展现给大众的氛围与意境之美。由于时代的不同与地域的差异,各个建筑在政治生活、社会经济、构造艺术、表达构思等方面显然不同。
(二)对建筑风格的自我分类
不同建筑风格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建筑主义风采。在此特别举例:例如新古典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外观上流露出了“欧陆风格”的色彩。它不仅大胆采用了欧陆风格的一些意象,而且通过对各个不同意象的简单处理、局部构造,加之玻璃或其他简单线条的流动之美,构成了新古典主义的总体设计框架思路。在色彩的处理运用上,它更是独具创新,通过相当大的浅色风格的整体表露,达到一种看似简单时而小清新的整体环境,从而推动一种轻松欢快的整体氛围。再者例如现代主义,这种主义带动下的建筑大多体现出当代特征,可以说是追求一种实际美。它从不会过分进行自我装饰,坚持物为所用,突出物品所占的功能性与实用性,重视空间宽敞,注重简单自然大方美观。简洁的设计思路与实用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的整体节奏,又无时无刻的体现着当代独特的生活味道。
二、中外建筑艺术美感对比分析
(一)中外建筑地理位置与地域差异
从地理位置方面来看,亚洲地域广况,气候差别万分。平原、盆地、高原、山脉,各个地区地势差异显著。而就此对比来看,欧洲大陆却是大部分深处平原地带,由此地域的差异便造就了中外建筑的整体布局。我们总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拨高度、气候差异也在潜意默化之中影响这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想法与感悟。对于中国式建筑,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宫殿庭院式建筑。由于受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感染,在建筑上我们经常会看得到大门、大窗。既可以避阳遮雨,庇佑一方百姓,又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顿时有一种眼界大开的感受。同时,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们门与门之间的关联与连接时,我们可以发现“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在设计建筑整体时的运用。而对于西方式建筑,风格不再像中式建筑一样单调传统,而是富有变化,风格迥异。没有中式建筑的中轴线,不再讲究建筑设计时的对称美,一个个尖塔风格、皇家城堡不拘一格,同时建筑的独特色彩也客观上反映了西方的思想热潮的推动与文艺复兴的意味。
(二)中外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的差异
对于中式建筑,由于其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封建思想的控制,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作用极大。但是建筑师往往会遵循着“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原则来构造庭院、寺庙或是帝王宫殿。通过一个个大写的意境来总体构造描绘设计的整体思路,往往通过一亭一阁之间的蜿蜒变化造就出此起彼伏,虚实相生的整体氛围。而对于西式建筑来讲,往往将人与自然两者相互分开,不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也不注重建筑风格的一致性。设计师们往往具有创新意识,对待建筑的风格往往喜欢推陈出新。通过一些看似张扬的建筑物来表达了其思想的开放性与融合性。通过他们设计的建筑来看,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神和宗教色彩的装饰物,体现了西方浓厚的哲学思想。
(三)中外建筑构造材料的整体差异
纵观中式建筑整体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木质材料几乎占据着绝大多数,房屋往往由木柱、房梁等部件构成。此外极具装饰作用的斗拱是我们无法忘记的。不同的斗拱显示了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独具特色的廊桥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精华。而观察西方建筑,我们会发现与中式建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建筑材料上,往往采用巨石材料代替木质材料。在建筑内部,各式各样的壁画凝聚着独特的与历史文化,同时也增添了建筑整体的厚重历史感、透视感、宗教气息与文化氛围。
三、结语
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不同的朝代更迭与地域文化。无论是建筑风格、修饰之风,还是建筑材料、设计思路,我们都能感受到古今中外这独特的差异之美。从不同建筑上,我们能捕捉到这个地域所独特的政治与经济、艺术与人生。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古代宫殿建筑,由此形成天下奇观。因此,作为后辈人,我们要在坚持本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取外国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海纳百川。
参考文献:
篇11
古希腊古罗马风的复兴,在当代服装中面料的自然悬垂、自然褶皱与规律褶裥、腰线的提高、服装的比例、罗马鞋造型等可以看出服装设计中借鉴古典柱式建筑的比例、体量关系、建筑立面等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所崇尚和谐、秩序的建筑语言[4]。哥特风的复兴,当代服装中高耸的尖帽、尖头的皮鞋、衣服的袖型和下摆呈现明显的三角形,这与哥特式教堂建筑样式中高耸的钟楼、尖顶拱券等建筑语言有着形式上的关联性。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建筑样式中,繁复的装饰语言和室内装饰的色彩与质感在当代服装的用色、面料的后工艺处理和服装的装饰工艺中都有呈现。
2现代建筑语言的应用
当代服装形态中呈现出现代的文化思潮、多元化的社会包容和对个性的追求,使得当今服装设计师开始用现代建筑语言来解读服装形态。女性思想的解放,女权主义的壮大,中性风格的流行,以至于当代服装设计使用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和高技术派建筑语言的手法被推崇。这些语言分别应用在服装的廓形、结构、细部,甚至面料的色彩、质感和工艺的处理上。人们对“建筑风”服装的追求,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审美判断的表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5]。
当代服装构成形态中建筑语言的综合应用
服装构成形态的四个要素为造型、色彩、材料和图案,在整个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可综合的应用于服装构成形态要素中。
1系列作品中的造型对建筑语言的应用
服装的廓形与细部有借鉴古典建筑立面造型语言,也有借鉴现代建筑的装饰立面造型语言。在如图1所示的系列作品中,款式(1)的三角形廓形与不规则的下摆,款式(2)夸张的上衣造型,款式(3)的宽大袖型与直立的领子,款式(4)上衣的夸张袖型与不规则的裙子下摆,款式(5)的斜肩造型与不对称的褶裥装饰等,都可以看到哥特式建筑样式中常见的尖锐的、不对称的、高耸的立面造型等建筑语言。整个系列给人一种建筑般的硬朗与挺括的视觉效果。系列中的细部采用褶皱的装饰手法与现代建筑中立面的线条装饰不谋而合。款式(2)中上衣与裤子的横向褶皱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横向线条装饰语言。款式(5)中裙子的曲线褶裥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复合型线条装饰语言[6],使服装造型有一种节奏感和运动感。该系列服装造型的设计应用了哥特式建筑语言及现代主义装饰建筑语言,古典建筑语言与现代建筑语言在服装设计中的混杂模糊了服装的时代感,而更让人关注服装造型本身。
2系列作品中的色彩对建筑语言的应用
图1所示系列作品为黑白灰色系,借鉴了现代建筑中的极简主义色彩语言。现代很多建筑都采用灰色的混泥土、钢管、玻璃作为表面材料,这些材料的应用显示出黑白灰的色系。“白色派”的美国现代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的作品大部分采用白色,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迈耶认为白色是一种很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7]。该系列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白色。无论服装还是建筑,运用白色可以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该系列作品在色彩上应用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色彩,使整个系列又有一种现代的简约感,其理性的颜色和低调的气质让它掀起极简主义风潮。
3系列作品中的材质对建筑语言的应用
整个系列的材料都采用了压褶的工艺手法,使服装的质感显得更加的厚重与立体。这种材料的褶皱工艺手法借鉴现代建筑的装饰立面造型语言,同时也呈现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柱式建筑语言。这种褶裥呈现出的光影效果使服装产生一定的体量感与现代建筑大师迈耶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是一样的。服装形态中的褶裥使得服装表面形成凹凸效果,而产生的光影质感借鉴了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质感,如图2所示。迈耶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主张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8],如图3所示。
当代服装构成形态对建筑语言综合应用的方法
深入的研究发现,每一件服装作品中一般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建筑语言,而是各种建筑语言混合存在的综合表现。通过对当代一些表现建筑风格的服装作品及个人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对建筑语言的应用实践,建筑语言综合运用的方法大致分模糊法、混杂法、复制法和抽象法。
1模糊法
当代服装的风格理念是呈现一种新的文化逻辑,通过整合各地域、各民族、各时期相关建筑风格与建筑样式,构建自我认定的模糊情境,造成了性别模糊、地域模糊和风格模糊[9]。模糊传统性别角色的界限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鲜感和趣味感。由于男女角色符号是不能混合与分解的,所以只有通过廓型的极简化来模糊性别的特征,模糊性别的文化现象导致人们在借鉴建筑语言的同时也采用一种模糊的手法。地域模糊主要是指各民族、各地域间的含混不清,当代设计师将各民族建筑语言融汇在一起,通过解构各种符号,然后再把它们拼凑到一起。风格模糊指的是各种流派与风格的混合,当代服装中出现最多的就属这一类型。创作的系列作品是哥特式建筑语言与现代装饰建筑语言的结合,我们可以不去讨论这是一种怀旧、复兴又或者是一种现代简约的本质,而关注的是它体现了一种低调的“建筑风”,如图4所示。
2混杂法
建筑语言的混杂,其中包括不同造型语言的混杂、不同工艺语言的混杂、不同时代语言的混杂、不同材料语言的混杂等。混杂法也是对模糊法的一种补充说法,在一件服装作品或一个系列的服装作品中,其构成形态中可以充满古典与现代、繁复与简约、复古与前卫、自然与科技等不同建筑语言的混合使用,能更加丰富的表达服装作品本身。这种混杂的手法不仅在服装设计中常用,在建筑设计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设计中也随处可见。
3复制法
篇12
而洛可可艺术中,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法国巴黎的皇室阶层,从凡尔赛宫的居室中的装饰便可见一斑。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真正的设计大师并不是学设计出身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正是由于他们本身不是学设计的,所以不会被一些条条框框,一些规律法则所束缚。正所谓“无招胜有招”。其次,源于兴趣。通常他们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兴趣而设计。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早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而后学习设计;查尔斯·沃赛早期从建筑学徒出身;爱弥尔·盖勒早期是一位植物学家、矿物学家,后来成为了一位具有高度创造性与艺术性的玻璃品工艺师。在他的作品“镶有蜻蜓的器皿”“镶嵌花纹玻璃瓶”等中,都可以看到那些独特的纹样,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它早期的专业知识对他设计作品的影响。而且,他们不仅能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成就,还能涉及了多个领域,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初的所见所得同样也会在其他领域指导并发挥作用。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他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包括书籍设计、染织设计、家具设计。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的设计包括金属器皿设计、家具设计;沃塞设计领域包括家具设计、纺织品设计和墙纸设计等;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米恰,设计领域包括招贴画、广告画和商品包装画、首饰设计、建筑设计(1899年,为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设计了波黑展馆,并获得了银牌奖)油画、邮票设计(为自己的国家设计第一套邮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亨利.凡.德.威尔德是著名的理论家,建筑家和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织物和瓷器设计师;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漆器大师让杜南,设计领域涉及家具设计、屏风设计、首饰设计、以及诺尔曼游轮的大饭厅等。这些足以说明了设计师们涉及设计领域的广泛。最后一点,创新。他们拥有自己的东西,例如,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植物学、矿物学),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再结合设计,极有可能创造出与设计史上所不同的设计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反应自我的东西在里面,如盖勒,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植物图案,而且在颜色的运用方面,有很多类似于矿物颜色。包括一些作品中形成的偶然性的肌理。有很多作品给人一种偶然性的、略带神秘的无法复制的自然形成的美。正是由于自身的经历,创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设计风格。在平时生活中看的电视、短片、图片、艺术品,也会引起相应的反思。如奥运频道NBA篮球赛中,每场间隔时的花絮是用蔓延的花草藤蔓的形式来与球员进球镜头相结合,这个花絮中的设计手法就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这种表现手法与劲爆的进球结合,也产生了区于以前的另一种感觉——刚柔并济。在生命科学研究所不难看出它的建筑就是现代艺术运动中类似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在几幢楼之间有长长的玻璃走廊连接着。在一个会议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局部实验室的情况(包豪斯魏玛学院几乎可以看到所有房间)。延之,想到现在普遍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现代建筑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现象。个人认为这还是要看设计对象的特征。比如,生命科学院是一个注重理性、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地方,它的建筑设施要与它的内容、特征相结合,那就是实用性、功能性第一。其次,在不破坏这些的情况下,一些细节上的装饰可以让人有种空气感,如门窗上玻璃纸缠绕藤蔓的花草纹样。用于其他功能的一些建筑,如:剧院、商店、场馆等,这些建筑的设计空间很大,就可以加入更多富有特点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里面。
篇13
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地争鸣、演进、排斥和交融中发展的,而始终为各流派所尊崇、追求的文化理念“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春秋后期,儒学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统治者要求:“礼治”使统治者依照“礼”所确定的社会等级次序关系和名分规定来治理国家,即确认了等级观念存在的合法性。“礼”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
建筑等级制度基本上沿着一个不规则的轨迹发展,从粗疏到细密,从宗教到世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加强。奴隶社会早期的建筑尽管相对简单,仅就居住者身份的不同而在规模上有所差别。周代等级制度已相对完善,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建筑等级制度已经相对完善并进一步扩展,要求宫室之制白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宋、元基本沿袭唐制。明代皇帝自恃大汉正统,立国之初便制定出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进一步强调儒家礼制。清人入关,对明代建筑等级制度进行了补充。建筑功能的分类,等级制度的细化,使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而这一切的理论基础大都来自儒家思想的伦理观。
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象天坛,祈年殿,祭祀的殿堂。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它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主流文化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在建筑的规格上甚至高于皇权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很强的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儒家文化坚持"中庸有度,不事张狂,宽容兼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国建筑的人本精神也体现了这点。中国建筑强调长幼、尊卑、礼制和名分。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南方建筑,长幼居住都是有严格的道德规定的。
以紫禁城三大殿、天坛祈年殿、北京四合院等建筑为例。紫禁城三大殿立在三台之上,从空中俯瞰工字形三台,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用攒尖顶,而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主从分明。太和殿宽阔空荡的殿内,只在中心设置一个宝座,借以凸显天子之权威。祈年殿的外观为圆形三重攒尖顶,内部的柱子却用外圆内方的系统排列,反映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及空间观念。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伦理秩序的具体表现,正房居中,厢房分列左右。
宗教性主导西方建筑风格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哥特式建筑的出现,超越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感,给人以轻盈、高大、明亮的视觉感受,之所以会有这种视觉感受,与其应用的建筑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一是尖拱的运用。尖拱是指有两条不同圆心的弧线相交叉所形成的拱圈,在两条弧线相交叉的地方也就是拱的最顶部形成一个向上的尖角。尖拱主要的受力部件是相交叉的拱肋,由它支撑整个拱的重量,拱肋之间就可以添加一些轻质的砖石,这些砖石并不承担主要的支撑作用。这样做,可以在减轻拱整体重量的同时加大拱的跨度,使建造比以前更大更高的建筑成为可能。除了结构上的作用,尖拱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向上的尖端切合了教堂建筑上升的意境,引导人们的目光以及心灵,升华人们的思想直到高高在上的天国。
二是飞扶壁的运用。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飞扶壁环绕着建筑的主体与建筑的侧壁飞跨连接,起到支撑墙壁的作用,可以抵消一部分侧推力。飞扶壁将支撑整个上部重量的结构由建筑物内部转移到建筑物的外部,进一步减轻了廊柱所要承载的负荷,使廊柱更加的纤细,使整个建筑结构变得更加高大,为开大窗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增加了建筑内部的采光。墙壁的减少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连为一体,光线可以自然传播,教堂中庭可以更大更亮,增强了教堂的神圣气息,也强化了哥特式建筑空灵、纤细的美。
总的来说,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核心东西文化如同建筑中的灵魂,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参考文献 :
[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欧式建筑素材》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