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境治理信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治理信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治理信息

篇1

自蒸汽机研发之后,人类开启了一条新的能源利用之路。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世界性联系进程逐渐加快,伴随着殖民主义者的世界略活动,“工业”“能源”等新型的发展理念开始在世界范围中普及开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需求推动,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农业生产为辅的机器生产模式渐渐在世界各国得到巩固。虽然人类社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地发展,经济增长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伴随着能源开采、新燃料的使用、以及新型化学成分的生产和使用,一些环境问题渐渐凸现出来,不但成为了阻碍人类发展的绊脚石,甚至于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温室效益、酸雨、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就犹如一个个切除不尽的毒瘤,牢牢地依附在地球的表面。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出: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手段,一方面对已有的环境问题进行遏制和治理,另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将尚在酝酿中的环境问题扼杀在摇篮中。环境问题是变化发展的,要对其做到防治结合,就必须要运用发展的眼观对其进行审视,采用动态的手段对环境进行检测和了解。

(一)加强信息化环境治理基本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和预防,就必须要先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先进环境问题治理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作为环境问题的主管部门,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谐发展”等科学精要,让监管者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积极发挥组织、部门人员的团队作用,参考社会现实和国家政策,制定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防治方针,以强制力来约束社会生产生活。企业要注重发挥其主人翁地位,将环保理念贯穿于原料采集、生产加工、产品包装、销售、售后服务等所有生产经营环节中去,并能够主动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积极思考如何进行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社会各层应当普遍推广环保意识,如:绿色消费观念等,从市场需求上进行环保导向,对企业生产以及政府监督行为进行再监督。

其次,要加强环保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要优化专业院校的课程教学,立足于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对人才“实用性”的需求,在不断向环境类专业学生传输环保知识,树立其环境保护意识之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已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再教育”,通过定期举办环保经验交流会,加强环保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对环保工作网络进行补充;通过鼓励和组织工作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不断加强其环保素质和技能技巧。

最后,要健全环保信息化设备,以硬件设施为物质保障。比如: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删选、升级和使用,百叶箱、实验室等的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对施工队伍进行严格把关,充分考察施工队伍的专业素质,保障建设质量;二是要保证选材的科学水平,避免设备设施建成后不能投入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三是要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并且要

(二)实行信息化管理

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和环境治理工作中十分重要,优质的环境监测工作是保障环境问题防治工作效果提升的关键环节。第一,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网络,运用多手段、多线路连接的方式,进行环境信息的收集。同时信息化网络的建立,还能够使环境治理工作中的指令能够及时下达,并传送到目的地,而反馈信息也能够及时地被传输到治理者手中。第二,资金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因此,要运用信息化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要应当树立绿色管理的观念,既要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又要为其他工作预留空间。

(三)环境治理信息化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环境保护信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管理尚未理顺,信息管理机构建设有待加强,信息管理和技术能力相对薄弱,区域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大大落后于环境管理的需要,上下级之间、管理部门和公众之间信息交互手段落后,环境数据多分散于不同的业务管理部门,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条块分割式的管理造成数出多门,无法有效整合成多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而且重复建设情况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水平低,无法充分满足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的需要,信息部门在全局的工作中未能发挥重要作用等等。运用信息化理念开展环境治理工作,需要各个工作部门、各个共作人员进行积极配合,在部门和人力资源的有机调和之下才能发挥出人力的最大功效,增强环境治理的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产物,对人类健康和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就要运用适合当前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科学手段,在变化的环境中去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发展趋势等,在高效、快速的监督和信息反馈保障之下,研究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案,还地球和人类一个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1.1矿山基本情况。新疆铁厂沟煤矿位于伊宁市西北方向的铁厂沟内,行政区划属伊利县巴彦岱镇。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A组、B组浅层煤开采后形成多处采空塌陷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1.2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1.2.1自然地理概述

(1)地形、地貌。铁厂沟煤矿矿区位于伊宁盆地的北缘,北天山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区内冲沟发育,地形变化较大,矿区地形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方向倾斜,区内海拔高程725-915m,相对高差190m,在A组、B组煤的第一水平采空区形成多处地面塌陷坑。

(2)气象、水文。矿区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雨量428.10毫米,蒸发量2364.8毫米,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多年平均气温8.66℃,极端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39℃,最大冻土深度1.8m,多年年平均日照数2764.6小时,全年风速不大,风向以西北为主,且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最大风速为5.0级,一般在2-3级。矿区苏阿勒马特河穿过矿区,是矿区唯一地表水系,为常年性水流,年平均流量0.24m3/s。

1.2.2地质概况。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三迭系(T)、侏罗系(J)、第三系(E+N)和第四系(Q)。

1.2.3水文地质概况。矿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1.2.4工程地质条件。(1)区域稳定性。矿区位于区域活动断裂附近,地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根据地质指标和地震指标,矿区属次稳定区。(2)矿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矿区出露的地层岩性将岩土体划分为岩体和土体两大类:①岩体。矿区内出露的岩体属较坚硬―软弱互层状的砂岩、泥岩岩组以层状构造为主,软化系数低,抗水、抗风化性能弱,力学性质较差。②土体。矿区内出露的土体属碎石土及粉土,广泛分布于矿区,覆盖于侏罗系之上,工程力学性质较差。

1.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是采空塌陷区的影响。铁厂沟煤矿较大规模开采始于1957年,目前主要开采A组、B组浅层煤,经过四十多年的开采,已基本采完,目前形成30余处采空塌陷坑,塌陷坑深度多在10m左右,最深可达30m,形状多为椭圆状和圆状,直径多在10-20m,最大可达30m。

矿山地面塌陷坑主要危害对象为区内煤矿矿井、工业广场、矿区运煤公路、运煤车辆、生活区、生产办公区及矿区工作人员。

2、恢复治理的意义

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从而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生态环境意义。

3、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3.1实施的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消灭或尽量减少矿区存在的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各种隐患。通过项目实施基本恢复矿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绿色矿山”。通过项目实施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投资多元化,解决生产矿山的无废开采与废弃矿山(物)的综合开发利用。

3.2地质环境治理的任务。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消除或减轻现状采空区,预防发生新的由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清除、充填现有采空塌陷区,科学、合理的设计防治方案;恢复治理工作符合矿山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使地表环境恢复到自然状态;通过此次矿区采空区的环境恢复治理,消除、减少地面塌陷的发生。

4、地质环境治理实施方案

4.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及工作程序

4.1.1地质环境治理原则。依据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拟定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治灾与兴利相结合,绿色设计与绿色施工,保护和美化环境治理原则。坚持以治理矿区地质环境,控制人为采煤破坏生态环境,解决治理矿区探矿工程及矿山开采形成的地表及草场植被破坏、地面塌陷等隐患区地质灾害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4.1.2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程序如下:

现场调查-可行性研究-前期勘查-施工组织设计-地质环境治理-植被恢复。

4.2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包括采空区勘查和采空塌陷治理两个步骤。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初步确定矿区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采空区为地质环境治理范围,治理方式初步确定为放顶回填碾压,根据开采现状确定治理面积约360000m2,现状塌陷坑深度10-15m。

4.2.1勘查阶段。由于矿山开采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塌陷区,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工程施工方案,必需进行前期采空区勘察工作,详细、准确的查清采空区边界、埋深、走向、体积、顶底板状况以及围岩的工程力学性质等。

勘查工程主要采用资料分析研究、工程测量、工程物探(包括地面物探和和钻孔内物探,如:浅层地层地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间瑞利波法、岩体声波纵波测试、钻孔超声成像等)、井探、钻探、室内测试等工作手段和方法。[1]

4.2.2治理阶段。根据其它煤矿治理采空区经验及相关规定,结合实地调查,针对采空区的规模及力学特征制定专门的治理方案:根据勘查结果对A组、B组煤层的第一开采水平未塌陷地段的采空,区进行放顶,为回填碾压的选择提供依据。经过治理加固后,还应做好地表的防护工作,在地表上植树种草,以达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利用目的。

5、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1社会效益。通过治理,消除了采空区引发的地面塌陷的影响,从而保障运输公路及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恢复矿区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利于社会稳定。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对人民生产及生活的影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矿山生产设施,确保煤矿改建后安全生产,使矿山资源尽可能得到最大利用。铁厂沟煤矿目前正处于改扩建阶段,塌陷坑的存在对矿山的建设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治理后将更有利于矿山建设开发。

5.2环境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塌陷区地形地貌及植被,恢复植被提高矿区水土保持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环境意义。

参考文献

[1] 匡忠祥,宋卫东.《地下金属矿山灾害防治技术》冶金工业出版社,期刊杂志 1~75业.

篇3

一、环境会计信息与环境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

现在,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类的环境风险,从而会制约这企业的发展。风险指的是灾害发生的概率,一般分为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环境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没有尽到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环境风险主要是对控制的破坏,对水资源产生污染,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等,一般都是认为造成的,不包括自然灾害。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政策,能够对各种不确定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影响企业效益的环境因素,从而能够加强防范,有效地抑制风险,从而能够确保企业的发展。

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情况进行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从而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经济理念,能够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而且能够通过对价值量和技术的分析,从而能够分析其与环境的相关性,会计信息包括环境信息和非环境信息。

二、环境风险评价中的信息公允和标准公允的分析

运用会计信息能够实现企业对环境活动的控制,而且能够分析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现代公司强化自身管理水平的关键,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方面,主要有信息的创造者、信息的管理者和信息的鉴定者,他们户根据自身的职责,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进行分析,从而形成环境信息和公允的标准化。

在企业方面,他们受到一定的责任因素的影响,他们作为环境信息的创造者,就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而且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要向有关的环境部门公开环境信息,而且,为了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他们必须要采取信息化的手段,使自己的价值可以被市场认可,从而能够减少在市场运行中的风险。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环境外部成本的改变能够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方针,但是,发展中国家队环境会计的管理还没有高度的重视,导致企业在信息不能够绝对的透明,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风险。

三、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环境风险探究

环境会计信息和信息的管理政策能够对环境风险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能够确保环境风险管理的有序化进行,企业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先建立完善的信息政策,从而获得环境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对环境风险有一个合理而全面的评价,从而能够制定最适合企业的评级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负荷进行准确地评价。

在企业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准确地识别风险,然后对风险进行判断,在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风险评价的质量进行控制,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的控制从而达到效果。

1.风险的识别

企业在进行环境风险识别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风险管理的政策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在公众利益的风险管理方面还是比较欠缺,在制定环境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时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制约,因为公众环境的信息披露还是不完善,而且在政策方面对信息操作是存在一定的偏差的,然后信息公开的对象也被企业限制,从而会导致环境信息出现很大的问题。

2.风险的判断

风险的判断是对环境会计信息标准的确定,是对环境进行管理时一种重要的衡量标准,环境风险的评价能够对风险的管理进行鉴定,从而能够使企业能够制定全面地环境保护的方针,从而能够利用环境会计信息相关的内容,确定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风险,能够使环境风险得到有效地遏制,提高相关部门的威信。在对风险进行判断的时候,能够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使环境风险降低,使资产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能够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使企业不会具有环境负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制度,能够实现企业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承担的风险,而且能够尽可能的减少错误的发生。

四、结语

现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在环境治理的时候,产生大量的环境负债,使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所以,应该运用信息化的环境会计理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治理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减少环境的负债,减少因为治理环境而造成的过重的负荷。企业应该加强环境风险的识别,通过对环境风险的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政策,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使企业能够健康发展,而且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0(04):34-41.

篇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的核心内容。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环境保护的主要途径,也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公司治理结构指由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他们分别履行了公司的战略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日常经营决策职能。本文试图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研究框架下,通过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为认识决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提供一些证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文献回顾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现已深入到各行业和各个相关领域。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以1971年比姆斯(F. A. Beams)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 T. Martin)撰写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为代表,揭开了研究环境会计的序幕。几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影响方面可归纳为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独立董事比例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关系上。在公司规模方面,Eng. L. L和mak. Y.T(2003)的实证研究发现,规模越大的公司趋向于更高的自愿性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而在资本结构方面,Ferguson(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公司资本结构中负债程度的提高,公司财务失败的风险将大大提高,公司为了增强股东和债权人的信任,会自愿提供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以及时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而 L .L. Eng& Y. T. Mak(2003)通过实证研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在独立董事比例方面,Ho and Wong(2001)通过对香港的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的影响较为显著。Simon & Karshun Wong(2001)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但不显著。而 Eng & Mak(2003)通过研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独立董事比例负相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对环境会计展开研究,其中以葛家澎教授的《90年代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为代表。张俊瑞(2008)、李晚金(2008)、唐久芳和飞(2008)、陈冉(2009)、辛敏(2009)等人的研究发现,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高。在资本结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程度方面,范德玲、刘春林和殷枫(2004)认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是公司规模、公司业绩和公司所在地,研究发现资本结构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独立董事比例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独立董事比例正相关,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有关环境会计研究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等方面,没有专门针对公司治理(主要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和经营者)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董事会规模、董监两会的会议次数、管理层持股人数比例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之间的关系,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提供有益尝试。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本文选取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规模、董监两会的会议次数和独立董事比例三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因为这三个变量从董事、监事和管理者的角度描述了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形象地代表公司治理的监督职能、决策职能和激励职能。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公司董事会不仅是一个公司的决策机构,决定着公司的经营计划、投资方案等,而且具有聘任和解聘公司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的权力。公司董事会规模越大越能有效地限制董事长“”行为的发生,也能更有效地避免股东对董事会和经理人的控制。而且董事会规模大的公司如果要进行财务舞弊,其成本也较高。所以,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能够有效地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董事会规模大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水平高。

其次,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次数反映了董事会的勤勉程度和工作热情。董事会和监事会召开会议的频率越高,说明董事和监事越积极关心企业发展,对经理层的监督就越有效,公司就越有可能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董事会和监事会召开会议次数越多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水平越高。

由于独立董事身份的独立性,并且在专业方面具有权威性,因此,他们能够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客观有效地对执行董事的行为进行监督,并独立地作出决策,从而影响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由此得出假设3:

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自愿性披露水平越高。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食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沪深两市2011-2013年在年报或独立报告中披露了环境会计信息的食品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在样本中剔除资料缺失数据和极端值,从而保证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共取得264个研究样本。

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来源于巨潮资讯网、样本公司的官方网站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财务指标来自于新浪财经网。被解释变量通过给披露的内容条目进行打分计算得到。其中披露的条目通过搜集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汇总得到。

(二)变量的选取和定义(见表1)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研究,并针对我国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共得出15个方面,分别为:与企业有关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企业采取的环境措施及其策略;环境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执行情况;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计划;违反环保法规的罚款;企业对环境治理进行的投资;企业对废品回收资源节约方面的信息;企业降低排放带来的效益估计;企业获得的环境治理方面的补贴与奖励;环境设施的折旧费;环境机构人员的工资;或有环境负债;一个会计期间耗用自然资源数量;环境审计的实施和执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信息产生过程明确或有独立认证机构的认证。将其设定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Index),来反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变量符号按照通用定义为变量EDI。本文通过分析年报中涉及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归纳出相关条目,构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当公司以定性或定量形式分别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给予1分,当公司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给予2分,当公司在相关披露中未披露任何环境会计信息时给予0分。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EDIi=∑EDIi/∑MEDIi (公式1)

EDIi表示所选样本公司中第i家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EDIi表示样本公司中第i家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数目之和,∑MEDIi表示各条目满分之和。本文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解释变量包括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和监事会召开会议次数及独立董事比例。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相关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i=c0+c1X1i+c2X2i+c3X3i+ζi (公式2)

其中,c0为常数项,ζi 为随机误差项。本文通过SPSS 17.0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及检测。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由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均值为0.1994,最大值为0.56,最小值为0.03,极差为0.11690。说明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较低,信息披露水平差异较大,披露最少的公司只披露一个环境会计信息项目,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有待提高。上页表2的统计结果不仅说明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平均水平,而且还揭示了所有解释变量的均值情况。董事会规模的均值为 8.9394,独立董事比例均值为 0.3750,说明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数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能有效地监督执行董事的行为;董事会召开次数的均值为 8.2788,最大值为 38,最小值为4,说明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董事会召开次数差异较大,一个会计年度内召开董事会次数最少的公司仅为4次。

(二)相关性分析(见表3)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要对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表3数据显示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28,说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Hossain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只要小于0.8,这些解释变量之间就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也不会对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模型中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问题。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

由表4可知,未标准化时,常数项系数为-0.860,t值对应的概率为0.000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本文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了诸多检验,因此可以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EDI=-0.860+0.016×SIZE+0.004×MEETINGS+0.248×RINDPR

六、研究结论

经过上述的回归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董事会规模在=0.05水平上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且通过了t显著性检验,与假设1相同。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董事会和总经理被股东控制的风险较小,从而减少了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董事会规模较大的公司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2)监事会、董事会召开次数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与假设2相同。监事会和董事会召开次数越多,说明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工作热情越高,监事会与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监管力度也越强,因此监事会、董事会召开会议次数越多的公司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3)独立董事比例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与假设3相同。说明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有效地监督执行董事的行为,从而有效地监督管理层披露更多的环境会计信息。

同时,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为了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我国应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进行规范,使上市公司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有章可循。其次,建立环境会计信息审计制度,为了避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产生虚假信息,提高环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师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等相关部门应建立环境会计信息审计制度,有效监督环境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确保环境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第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增强董事会的独立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健全、功能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能否真正代表全体股东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并真正具有独立地位的董事会,取决于能否形成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完善的制衡机制。J

参考文献:

1.李玉敏.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框架[J].绿色财会,2010,(2):6-8.

2.李艳华,王前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2,(5):112-114.

3.黄嫦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与形式的探索[J].财会研究,2013,(1):26-28.

4.J. Mylonakis,P. Tahinakis. The us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evaluation on environmental costs:a cost-benefit analysis model propos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2006,(11).

5.Miller Cx S.Earning Performance and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173-204.

篇5

一、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的影响

当前是信息化时代,因此各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没有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而信息与知识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关系,所以说,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也是相辅相成,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平台,反过来,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拓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传统的信息管理对象是内外部管理信息,而在知识管理的影响下,信息管理的范围有所拓展,不仅仅是内外部管理信息,同时又强调了对“第二类”信息管理的重视,即“人”的管理,包括人的思维、经验、技能等具有隐含特征的知识[1]。

(二)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管理对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更加依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搜索引擎、数据仓库以及网络技术等都将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支撑技术,更好的帮助企业完成信息管理工作。

(三)优化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知识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实现最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即在最合适的时间将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此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因此,在现代企业知识管理中,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必须要做到信息交流能够得到快速的传递,并且还要确保知识的精、准、全、新。

(四)强调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最普遍的实践过程是创造和发现新知识。所以,在现代化信息管理中,就必须要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共享。只有知识资源在企业中能够合理的配置和共享,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知识共享[2]。

二、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创新

(一)信息组织重组。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信息,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当前的知识管理环境体系下,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进行信息组织重组,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组织重组简单来说就是将原始的信息经过整理、优化进而转化成有效的、集约化的信息系统。这样,企业员工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在知识管理环境下,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信息管理的创新,而信息组织重组是创新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需重视起来。

(二)创建信息制度。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基于对信息管理的影响,企业必须要认清当前的形式,注重创建良好的信息制度,从而更好的掌握信息资源,合理组织、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计划方案,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注重信息人的培养。知识管理拓展了信息资源的管理对象,不仅仅注重内外部信息管理,同时也更加注重“第二类”信息管理,即“人”的管理,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培养信息人,重点突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力度,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聘用人才都要慎重考虑,并且还要提高企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除了要有前瞻的眼光,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更好的发挥人的思维意识。

(四)重塑信息文化。企业的信息文化在现代信息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在知识管理环境下,企业必须要引进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所以就更要注重对信息文化的重塑。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信息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定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企业领导应树立更高的追求目标,激发员工更加积极的工作,带动企业步入全新的氛围,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五)重构信息系统。如今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当前知识管理的环境下,必须要完善信息系统,才能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因此,企业应注重重构信息系统,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建立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让信息资源更加及时、有效、精准。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才能更加准确、科学、合理的做出决策,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知识管理也悄然兴起,它的到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发展下去是当前企业需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在知识管理环境下,如何更好的创新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注重创新信息管理模式,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更长远的发展下去。

篇6

快速构建IT服务管理体系

时尚服装品牌零售商马克华菲(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是典型的IT集中式管理模式。创办于2001年的马克华菲旗下拥有4大服装品牌,通过直营、经销商和电子商务3种渠道进行产品销售,目前全国拥有1200家门店。

2011年7月,马克华菲决定改变IT管理服务的被动局面,提升IT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马克华菲信息系统总监左敬东首先明确了IT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定位,无论是面对内部客户还是外部客户,IT部门都是一支以客户为导向的团队。在此基础之上,左敬东构建了IT服务团队,同时引入IT管理外包,借助成熟的管理方式迅速在企业内部搭建起一套专业化的IT服务管理体系,快速构建企业的整体IT服务能力框架,并建立起基于服务水平管理的理念。2012年3月,马克华菲7×13小时的IT服务台开始运营,各门店的IT服务由总部集中供给,为全国的门店提供IT咨询、投诉和故障处理等服务。

为了实现IT服务管理持续的改进和优化,马克华菲制定了“复盘机制”,IT部门每个月都会召集一线外包团队、二线团队和三线供应商的月度总结,对一线的数据对上个月的IT服务进行分析,并做出行动方案,最后再由一线、二线和三线的员工分别去落实执行。

左敬东介绍说,通过对每一次服务数据的收集整理驱动后续服务改进,日积月累下来,很多问题能够在发生前就被预防,或在问题初期就迅速得到解决,变被动为主动,让IT服务得以持续改进和提升。

拥有在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驻华机构IT服务经验的金道天成信息系统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勇认为,马克华菲信息系统总监左敬东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一个IT故障往往会伴随经济损失,在较规范的IT服务管理体系下,用相应的服务管理工具统计出某段时期的IT服务需求量、故障类型及比例,有了这些做支撑,就可方便找出频发故障,分析背后原因,并提前解决其根源,形成良好的IT服务管理正循环,不断降低故障发生率,实际上就等于为企业降低了业务损失,体现出IT服务管理的巨大价值。”王勇说。

美亚保险:多系统公司

的“一站式”服务

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美亚保险,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外资财险保险公司。美亚保险在中国区有10条产品线,每个产品线都有自己的IT系统,再加上美亚保险实行IT垂直管理,除了中国区自己开发的系统,还有美国、亚太区推下来的系统,IT系统环境相对复杂。在这种服务环境下,业务部门遇到问题时,用户基本上很难自己分析出是系统、网络、打印机设备的问题还是PC的问题。鉴于此,美亚保险决定将IT服务改革优化成“一站式”管理,用户遇到问题时,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发个邮件或在网上登记一下,由IT服务人员来判断是什么问题,再去分派由谁解决。

2010年下半年,美亚决定使用IT服务管理工具来实现端到端的ITIL管理,根据美亚的系统环境特征设置实施流程,同时引入中国本土ITIL服务商,和供应商一起摸索适合美亚IT环境的ITIL。

篇7

2、路网建设和排污管网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水系建设进度慢,导致一些小区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系。目前,因奥园南路建设进度较慢,尚未铺设排污管网和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导致奥林匹克花园污水无法与城区排污管网相连,只能暂时直接排入水系。

3、畜禽养殖污染导致水环境污染。由于保护新区水系尚未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条例,无法制约民众。目前,在水系上游,更有甚者直接在水系中养殖畜禽。养殖污水、粪便等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系。使水环境中氨氮、溶解氧和粪大肠菌群等指标超标,严重影响水系水环境质量。

4、农业生产污染导致环境污染。新区附近村民在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造成对地表水受污染,水质富营养化,农药直接向水体施药并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均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5、新区上游、附近自然村居民和部分新区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导致环境污染。因新区内污水管网不能全覆盖,居民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染源不能排入管网而直排入水系,不但使污水横流,影响市容,而且污水长期积累,生活污水中含氮、磷,至病细菌多,造成地表水水质恶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6、新区水系补水工程进度慢,至今民众尚未知道从何处补水,没有足够的活水适时补充,水体循环更新慢,导致水环境质量间接受污染。

为此,特提出治理建议如下:

篇8

通过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是相辅相成的,能够相互产生影响和促进作用。以此类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又主要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二者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化,信息管理逐步进入到各项管理活动中。管理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使的信息管理的地位在整个业务管理行业中迅速提升。很明确的说,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信息管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属于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中获得收益。信息管理的现有构架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完备的平台基础,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他们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问题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两者并不存在谁可以代替谁的关系。众所周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与平台。但是相反,知识管理也会给信息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这一部分,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以及知识的评估。总之,知识管理的根本口标是创新,而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三、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信息管理的创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员工需要从组织的内外来获取一些知识,而最后一项知识的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而评估则主要是有关知识的目标与反馈的这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信息管理还有一个支持的功能,这更是我们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过去我们队信息管理这部分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静态的。但是在当前只是管理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想过去一样单纯的将信息管理的对象局限在静态这个范围,要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其次,对于信息管理的目标要进行扩展。所谓的知识管理目标主要就是我们可以把最合适的知识放在最合适的时间然后传递给最合适的人。所以,对于信息管理我们要创造一个较好的交流环境,进而确保知识的准、精、新、全。最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么信息管理必然也离不开这一部分。过去我们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一些资本流进行监控,并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将知识资源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共享,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

篇9

1.3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建设。结合政府和社会对地质环境信息的需求,研究地质环境数据库服务内容,综合分析和提取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建立面向多目标服务的地质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支撑地质环境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综合数据库群。

1.4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更新、维护。开展地质灾害、地下水监测、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等数据库维护工作,及时更新地质环境综合数据,通过地质环境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对已有的专业数据库提出优化方案,规范数据库建设。

1.5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产品生产。制作各种信息服务产品,经省厅批准,通过地质环境信息网向用户。服务产品包括各类地质环境和相关专业的基础资料、成果、图件、统计分析表等。部分地质环境信息可制作成动态更新的服务产品。

2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建设

2.1地质环境骨干网络环境建设。结合现有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架构和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需求,建设地质环境骨干网络。实现各个监测院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市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监测示范区及试验基地等网络的无缝连接。建设具有防御功能和入侵检测的地质环境信息外网和物理隔离的内网。加强信息安全培训,建立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2.2地质环境信息网站群建设。完善河南省地质环境信息网,推进市级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建设。构建全省地质环境信息网管理平台,形成行业领先、资源共享、集成服务的地质环境网站群。

2.3基础支撑集群服务环境建设。利用虚拟化、云计算、集群服务、分布式数据库等技术,构建集群服务环境,统筹使用有限的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软硬件资源,实现信息平台及数据应用的协同管理、实时服务和备份功能。

3地质环境信息平台系统建设

3.1编制地质环境信息系统总体设计。设计适合多级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信息综合和共享服务的平台体系架构,开发平台系统软件,构建可分布式部署和运行的信息平台系统。

3.2开发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管理系统。优化、整合、开发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数据管理系统,开发能够统一管理地质灾害、地下水监测、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等数据的信息集成及管理系统,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综合与系统。基于“一张图”、“一幅屏”的思想,建立面向不同用户对象的地质环境信息图、表与电视播放产品,开发地质灾害、地下水监测、矿山环境等基础库的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环境综合数据服务功能。开发适合地质环境综合数据的系统,实现地质环境综合信息的适时。

3.3建设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与共享系统。建立内容全面、运行稳定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与数据共享系统,实现多类用户服务、信息动态更新、信息资源查询、数据共享、数据产品等,支撑多目标、多渠道地质环境信息产品的社会化服务。

篇10

下面,本文就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中职物理教学谈几点个人看法和建议。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

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资料信息存储功能和分享功能,学生利用它,可以自行搜索、查阅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凸显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使自己处于一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

比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并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有关本节内容的信息资料,如能量的形式、能量转化的例子,以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问题和所应采取的对策等,并让他们把所搜集的资料进行记录归纳,课堂上,各个小组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然后对“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消灭,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和“永动机为什么不能实现”这两个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如此,我们便使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凸显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同时也为这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运用信息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物理学科教材中,有很多物理现象和物力原理,仅靠口头语言的描述难以表达清楚,加上中职学校学生接受能力差、认知水平低,对于这些重难点知识他们更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具有极大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教学优势,它可以把抽象的、复杂的、不可见的物理内容以具体的、简单的、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攻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这节内容中有关“α粒子散射实验”这部分知识时,单纯的语言描述,难以使学生对此实验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时,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Flash课件形式对此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模拟,这样,学生就能对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过程、现象以及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帮助我们攻破了教学重难点,降低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纯的口头语言教学和挂图分析,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变得压抑沉闷,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了多种电子信息,能将物理知识以逼真、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所以,作为中职物理教师,我们就可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引进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比如,在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运转和接受的全过程”内容时,我就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动画模拟演示的形式,将天体在宇宙中运行这一可望而不可即的现象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以更直观、更逼真的方式去感受物理过程,理解物理概念,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11

1 优化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创造惊人的社会财富,使得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但随着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敲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警钟,且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环境认识水平,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这也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面临更高的要求[1]。但新疆环境监测系统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还无法适应环境监测的要求。与此同时,实验室环境监测能力也无法继续适应新疆的环境保护需要,很多二级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只能开展日常的基本工作,导致质量管理流于形式,缺乏质量控制,加上在重视环境质量监测而轻视污染源监测、重视控制实验室内质量而轻视控制实验室外质量、重视控制指标而轻视控制监测数据合理性、准确性等理念的影响下,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不容乐观,监测环境、管理环境、优化质量管理对于新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尤为关键,相关部门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 优化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具体路径

2.1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提升环境监测技术

新疆要进一步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完善建立组织机构,提高各级环保局以及监测站的质量管理能力,专门设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并建立多部门会商、同步监测、定量考核程序以及质量巡查等制度,完善构建并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要提升环境监测技术,优化环境监测手段,以便更好地为新疆环境管理、综合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污染减排变成一句空话。尤其是要同步开展环境监测预警工作,在发生突发性的污染事件时要有章法地应对,切实保护好群众健康、维护好社会稳定、确保质量安全。鉴于此,提升监测技术水平十分迫切,需要不断增加环境监测经费投入,围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污染源、建设预警应急监测等,建立实用的、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装备体系,在应急监测、自动监测以及建设监测网络、拓展监测领域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2.2 有机结合质量管理与日常环境监测工作

对于当下新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的脱节现象,应把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纳入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统筹考虑[2]。所以在编制仪器校准、人员培训以及质量管理等环境监测年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年建设环境监测能力的进展、开展监测业务的变化等情况,如果发生环境监测的质量事故或出现质量投诉或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则要即刻进行内部审核,同时结合上年度环境监测工作总结、下年度环境监测工作计划进行管理评审,及时发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环节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与优化的目标、方向。另外,要在质量管理部门、环境监测业务部门以及管理层建立有效的三方沟通机制,现场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等部门的负责人则要及时判断本科室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以及程序性文件的适用性,同时给出修改意见,并由质量管理部门收集信息、向管理层报送修改意见,获得批准之后加以实施。只有如此,才能有机结合日常的环境监测工作及其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效率,有效而持续适用质量管理体系。

2.3 进一步促进新疆环境监测站规范化管理

新疆还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对技术人员尤其是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少数民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加强学习与交流,对口支援技术力量薄弱的环境监测站,培养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同时,新疆要促进其二级环境监测站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究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优化质量管理与控制新模式,有效控制环境监测的各个程序的质量,尤其是要研究并控制环境监测环节的样点布设、生产工况、样品采集与保存、现场监测等对监测结果有较大影响的薄弱环节的质量。积极转变新疆一级环境监测站的工作职能,在增强一级监测站环境监测技术指导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从制度层面明确规定新疆一级环境监测站对于下级环境监测站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义务及权力,从而从本质上解决存在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权责不明的问题;协调环保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的相互关系,建立新疆环境监测系统专家库,共同参与新疆环境监测系统的质量管理与计量认证工作,切实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2.4 加强人员管理,实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并非只是领导的责任,更是每一名监测人员的职责。人是质量管理最关键的因素,不管新疆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有多完美,每一名监测人员才是最终的执行者,只有全员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全面参与质量管理,才能确保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证监测质量。所以环境监测站上到站长、下到每一名监测人员、分析人员,均要明确质量控制责任,并将其明确写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层层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总目标,落实到人头,使工作协调、接口清楚,促使全员充分而深入地参与质量管理。

此外,人员的良好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管理覆盖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只有持续更新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使其将质量理念融入各个监测环节,才能发挥质量管理效能[3]。人员管理制度具体涵盖岗位职责、人员配备及相关的培训、考核、评价以及奖惩等,它的建立意味着环境监测岗位职责的进一步明确、绩效管理制度与质量考核制度、培训考核制度、质量监督与奖惩制度等的进一步完善。加强人员管理,特别是对于影响新疆环境监测质量的关键岗位,要有机结合对应的岗位要求、岗位职责和岗位待遇,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全面开展考核和评价工作,通过有机结合人员质量意识提高、岗位能力培训、上岗考核、人员评价与奖惩等措施,避免质量管理流于形式,有效调动新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参与质量工作,从而不断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3 结束语

优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新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保护环境的基础性工作,需要新疆相关部门及人员引起高度重视,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并运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优化,从而确保顺利开展新疆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12

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阶段。而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体系的建立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变了人们的意识。尤其是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人们不再盲目的向前走,而是停下来看看经济飞速发展的弊端。工业污水、污气的排放,使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环境监测管理体系逐渐形成并建立。

(二)体系的发展

在建立初期,各方面的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直到人们开始注意到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实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才猛然悔悟。于是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各项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但是还存在很大一部分人无视环境的污染,无视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空气越来越浑浊,水质越来越差,以至于很多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稀奇八怪的疾病越来越多。以上种种这些方面,足以证明了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综合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等主流信息技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加工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各地区之间的传输与交流,是一个基于网络软硬件一体化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

(一)环境监测信的息来源和组成

环境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环境质量、污染源和自然条件等监测数据三个方面,它分为数据、文档、图形、地理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几类。合理的环境监测信息分为监测信息收集层、信息分析处理层和监测信息层三个层次。

(二)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以共享环境信息资源为主要目标,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体系通过通讯设备和线路的连接,实现互联。它可以连接各种与环境质量监测有关的信息源,实现环境信息的快速传输与处理,并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的流通范围

环境监测信息的流通范围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站内部、环保监测系统内部、上级监测部门和社会公众。环境监测站内部人员主要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录入、查询和处理, 产生中间数据并编写出综合环境质量报告;环保监测系统内部和上级部监测门的环境管理与决策人员主要通过查询、筛选环境监测站内部录入的信息,从而获取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社会公众主要包括关心环境质量的普通群众和有环境信息需求的非监测人员。

(四)环境监测信息的网络架构

在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的信息网络前,需要进行线路设计和网络分布,线路设计应全面,网络分布应合理规划。如市级环境监测信息局域网络就具有网络信息技术先进、相关数据传输速度快、内容升级扩展方便等特点。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环境监测在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此类问题必须要得到相关专业人士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监测的实践,使同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使监测结果更加完美,从而有效的、有条不紊的进行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

三、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与国际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相比, 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监测系统落后,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低,环境质量监测的技术配套设施老旧, 可监测的项目少, 经费投入也不足,各个地区的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应不断升级。西部大开发使我国环境监测面临三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 迎接挑战,努力使环境监测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此, 对于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和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需求,今后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创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

(2)完善国家级、省级、市级环境监测网络。

(3)加强对有毒害作用污染物的研究。

(4)加强对突发性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篇13

心理环境;高中;政治学习;作用

一、高中政治课特点

高中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形成思维习惯、养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时期。高中政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理论思想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材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思维培养。

二、“心理环境”的概念

心理环境是拓扑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脑对一切活动作用的环境现实。这一概念强调“现实影响”,就是说不论是人有意识的认知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认知行为,只要发展为心理的实际存在,都可以对人脑造成实际影响。如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你不听话警察就来把你抓走,孩子因为惧怕警察就会乖乖听话,而此时对孩子造成影响的并不是客观的警察,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指导学生感受真实的道德事件、政策实施、法律案例,只能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来营造心理环境。按照心理状态,心理环境可以分成积极的心理环境和消极的心理环境。前者促进思想道德品质向好的方向发展,后者则会对心理品质的形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根据不同的形成因素,心理环境可以分成社会、家庭、学校几种类型。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心理环境是学校客观环境和教师主动引导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营造良好心理环境的现实作用

(一)满足个体追求成熟和发展的需要

高中是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形成思维习惯、养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实现了智力和生理的发展,而且在心理方面也逐渐走向成熟。个体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提高的过程,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影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为社会提供素质全面的人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国家要求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就是说,社会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心理环境是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的必要条件。因此,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

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和事物最基本的看法,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与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息息相关。只有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整的人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因素,从而改变高中政治教学中不符合学生需求的政策和方法,同时,也响应了新课标对于将心理教育融入政治课堂的号召。

【参考文献】

【1】靳洁.展现思维风采绽放思辨之花【J】.求知导刊,2015(22)

【2】刘丙胜,李少辉.让法治文化教育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花结果【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