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探究模式源于美国探究教育专家萨奇曼,“萨奇曼探究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究活动发展思维与技能。它的理论主要是:①识别问题(课始由教师提出问题);②假设一种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收集资料来检验假设;④修改以前的假设;⑤重复第3和第4个步骤,直到找到能解释所有资料的假设为止。这一教学模式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发现,搜集和加工所需要的资料,经历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学生的学习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如果教师能在他们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渗透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付之于实践,我想就算是学困生,也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在探究性学习中快乐成长。
(一)善用实验教学,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真正建立。在实验中,我对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研究目的(发现问题)
我们与周围的生存环境之间,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周围的环境最终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要了解我们周围有哪些环境被污染与它们的污染程度、它们又是怎样危害我们的生活、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尚未得到治理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2.研究计划(解决方法)
(1)研究内容:根据老师的指导,我们小组决定研究我们周围环境的空气污染问题。
(2)研究步骤:利用双休日,对城区空气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
(3)成员分工:这次调查难度较大,我们小组成员将共同进行调查研究。
(4)成果表达形式: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5)完成时间:一个月。
3.研究过程(计划实施)
(1)实地调查城区空气的污染状况。
我们周围的空气到底有没有被污染,污染程度有多大?第一周,我们利用星期天和课外时间,对居民区或村庄、厂区、街、路等,进行了实地考察。
①我们对城区空气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记录如下。
地 点
体验感觉
结 论
从教室到操场
由污浊到新鲜
教室里空气污浊
从卧室到庭院
由污浊到新鲜
卧室里空气污浊
从灶房到院子
由污浊到新鲜
灶房里空气污浊
从公园到居民区
由新鲜到污浊
居民区空气污浊
从山林到工厂区
由新鲜到污浊
工厂区空气污浊
从城市到郊区
由污浊到新鲜
城市空气污浊
②我们对城区工厂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进行了调查,记录如下。
地 点
烟囱数量
烟的颜色
厂矿区空气状况
空气污染程度
危害
水泥厂
20个
浓黑色
水泥粉呛人
比较严重
影响健康
汽车厂
23个
黄黑色
空气污浊
严重
影响健康
酒厂
4个
浓黑色
气味难闻
严重
影响健康
③我们对城区主要街道中通过的车辆排放的废气进行了调查,记录如下。
地 点
一天中通过的车辆
排放废气的颜色
气味
空气污染程度
危害
城市街道
4000~5000辆
青黑色或黑色
呛人
比较严重
影响健康
公 路
5000~6000辆
青黑色或黑色
呛人
比较严重
影响健康
(2)讨论。
我们小组成员对这次调查进行了讨论,同时一起阅读了有关空气污染方面的资料,使我们加深了对空气污染的认识。
通过考察,了解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污染程度是相当严重的。
从有关空气污染方面的资料来看,污染大气的有害物质主要是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一氧化碳及铅、水银等等,这些污染物主要是工厂生产、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各种交通工具等排放出来的有毒物体,这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有毒气体总量高达6亿多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都是对人有害的气体。在燃烧煤、石油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硫,如果氧气不足,还会产生―氧化碳,而硫化氢则是由工厂直接排出的。
经过讨论,我们认识到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并针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提出了建议。
(3)治理空气污染的建议。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厂生产、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各种交通工具等排放的有毒物体,铅、水银主要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产生的。因此,要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使空气清洁新鲜,我们必须大量植树造林,以净化空气。建议有关部门,把有毒气体净化到对人体无害的程度再排放到空气中去。
4.自我评价
我们小组的这次调查研究是最脏、最苦的一次,但我们不怕脏、不怕累,敢于去访问环卫部门的负责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给了我们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们感到,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群众,才能得到详实可靠的资料,这样的调查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
本次实验调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了课本上没有的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提高了他们对实验探究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二)巧借课外活动,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各不相同,但二者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开展课外活动必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使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思想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和加深的作用。
如学习种子植物、孢子植物时,学生对丰富多彩的植物无法一一分清,我鼓励他们去查阅资料,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植物。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将学生分为5个组,分别研究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学生们非常认真,做了充分准备,到展示交流时,有的拿植物图片,有的拿植物标本到现场,展示了他们研究的成果。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活生生的,真正认识到植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改善,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改观,学习成绩也较其他班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学生在成长、在进步,同时也觉得自己需要充电。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学习方法与技能,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连宁等.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城市文明也在飞速前进,我国城市进程也迎时而上,向前迈进。目前,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相对提高,环境保护的理念已经形成,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以灰尘、噪声、废弃物和水源空气等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和环保者的注意,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任务之一[1]。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问题
2.1 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是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混凝土、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
2.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各种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受到污染。
2.3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市场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的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的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4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城市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啊包括水泥、石灰、砂石料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人员产生的垃圾[3]。这些垃圾堆积在一起,有时候经雨水冲刷导致水源污染,经过化学反应导致空气污染,一经人们接触,会产生各类健康问题,将会对城市环境和施工人员的造成极大的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
3.1 灰尘污染防治措施保护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该措施能够降低灰尘扬起时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这样就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时,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这样就可以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的机械设备运行是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3.2 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的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 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施工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的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3.4 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应该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的进行清运处理。
4 结束语
在市政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处理好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市政建设的发展规律,调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寻找解决产生毛肚的根据和解决方法,以便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 引言
在市政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会体现为生态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废水污染。未来我国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保护就会更加重视,对环境和谐发展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2.1市政工程施工的灰尘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灰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灰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这些灰尘主要包括道路路基开挖扬起的尘土、建筑材料在运输时遗落的砂浆、水泥等、建筑用的砂石等,这些小颗粒的粉尘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人体非常有害。
2.2市政工程施工中的水污染问题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地面经常会由于冲洗等产生许多废水,每当雨天来临时,降水也会造成水泥、石灰等砂石料流入地表水中,水源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这些因素都会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源水质污染。
2.3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噪声污染问题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噪声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大大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的居民生活,该污染的特征是噪声源相对稳定,时间波动性大。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人产生烦躁感,干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4植被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市政建设包括:公共交通设施、给水、排水系统、燃气、城市防洪、环境卫生、照明设施、配套综合管线等。市政建设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以及分期规划等特点,因此,容易造成原有树木、绿地及植被的破坏。甚至在一些施工过程中,对一些城市公园或是保存完好的绿化场地进行大面积的挖方、填土,这些都对居民的生活环境品质造成极大影响。同时,地下人工构筑物、表面硬化等施工亦会对地下水及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这种影响将会逐步累积,终有一天对生活在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产生严重危害。
3 市政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创新措施
3.1灰尘污染防治措施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挖开的土方,可以实施集中堆放的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灰尘扬起的波及范围,同时要对土方进行回填,可以从时间上降低灰尘的影响;运输水泥、石灰、混凝土和砂石料时,可以采用密封的罐车,如果采用敞篷车运输,应该在物料上方覆盖一层篷布;存放施工材料的仓库和临时材料堆放点,也要设置粉尘围护栏等遮挡措施,降低灰尘的扩散;要在固定机械设备运行方向波及的范围内增加除尘装置。
3.2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其产生的污水量并非很多,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防止措施,通常会为城市生活用水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对于不同类型的废水,其防治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处理冲洗砂石料产生的废水时,由于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因此必须建立沉降池井下沉降处理;冲洗施工设备或者车辆机械时,尽量选择靠右污水排放管道的地点进行,以便防止冲洗废水流入生活用水中。
3.3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设备、运输车辆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源头。因此,为了降低噪声污染,施工单位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选择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噪声污染。比如低噪型的施工机械或者车辆在施工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噪声指数。另外,施工单位也应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便降低对施工现场周围的噪声污染。
3.4施工F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措施
对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料,应该进行分类回收,然后交给废弃物收购站进行处理;表层土可以作为绿化用土,对于施工时产生的废土,统一规划进行回填处理,建立弃土场地进行弃土的集中处理;对施工现场清场废弃物的处理中,清场的树木农作物以及杂草等要及时进行清运处理。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各种相关的工程建设也不断的取得突破和创新,其中环境工程建设是城市建设当中相对较新的建设领域,主要包括了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的无公害处理,园林绿化行动以及建设节能建筑,改善城市供暖供气的公共服务等,它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自然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密切相连,是一项作为重要的工程形式,通过环境工程建设,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建设体系还不完善,建设进程中出现各种的难题,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和解决。
1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
1.1城市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低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大量增加,工业、建筑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多,使得垃圾的产生量过大,部分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进行露天堆放,产生了大量的粉尘、颗粒及辐射,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人们生活健康,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在垃圾处置方法上我国大部分城市以填埋为主,垃圾处理设施和填埋场远离市区,在清理和运输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1]另外,到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仍未普及,可作为资源回收的垃圾未得到有效循环,产生的混合垃圾很少情况适合焚烧处理,垃圾热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1.2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污水再生利用率低
我国城市污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污水处理能力低、处理技术粗糙、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2]随着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加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接纳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一些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足,集中处理困难,污水的处理率偏低;其次,我国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比例偏少,再生利用率低,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3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治理困难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冬季面临雾霾天气问题,有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日常出行和生活,而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锅炉燃煤、建材生产窑炉燃烧等产生的煤烟,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近年来,我国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多,排放的汽车尾气进一步加剧了雾霾天气。这些污染源不仅是雾霾天气的元凶,还同时排放 CO2、 SO2、NOx、铅等,造成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由于这些污染源及污染物的治理涉及的领域广泛,协调复杂,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治,所以城市空气污染面临严峻问题。
1.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治理力度不够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城市环境的“四大公害”之一,由于我国机动车数量和铁路、公路交通干线的迅速增长,交通噪声已逐渐成为城市噪声的元凶,而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一些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产生的噪声日夜不断,声量大且范围广,也应引起注意;同时,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也越来越严重。但我国城市的噪声污染控制力度不足,由于噪声是一种很特别的污染源,其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不断扩大,治理控制十分困难。
1.5城市绿地覆盖率低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建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稠密的工厂、住宅、道路、广场等,生态环境整体性遭到破坏。虽然现在的城市绿化弥补了部分问题,但绿化仍以观赏性植被为主,植物品种较单一,植物群落自身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得到发挥,且维护成本高。[3]城市绿地的多种环境功能正在逐步丧失。
2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问题存在的原因
2.1公众的环保意识不足
公众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常常低估自身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环保意识不足。市民垃圾不分类甚至随地扔垃圾,在公共场合制造噪音,随意践踏破坏城市绿地等行为在多数城市都普遍存在。一些城市的环保宣传力度不够,未能激发公众的自觉性,部分市民可能对环保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2.2 部分地区政府对环境工程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发展,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建设城市,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忽略环境工程,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导致城市环境的破坏。我国多数城市对污染物的管理措施欠缺,如垃圾分类处理不当,资源回收利用率少等,造成垃圾排放增多。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环境保护法和污染控制排放标准等环保相关政策,但很多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同时又缺乏监督机制,使得环境工程建设困难重重。
2.3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欠佳
环境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以污染物处理、资源回收、城市绿化建设和其他环境相关的服务建设。但在城市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国用于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所占的比例较低,资金明显不足,使得很多先进技术和设施的应用难以实现,一些建设和服务无法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进程。同时由于环境工程建设本身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在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对象和需解决的问题错综复杂,当前的的技术不能解决当下以及未来的环保需求,例如核废料问题、臭氧破坏等。
3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的应对措施
3.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宣传和监督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不能只靠政府和城建部门,公众也应该通过节水节电、垃圾分类、较少噪音、爱护绿地等行为参与到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来。公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号召和扩大公众的力量,宣传部门和监管部门要通力协作,推广和宣传环境工程建设的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也能为环境工程建设投入力量和热情。环保工作者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最优措施,加快建设步伐。
3.4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做好协调工作
政府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发挥着政策措施的制定、引导、监督和协调等作用。首先由于环境工程建涉及的领域多、部门广,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利益之争,这是需要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的,不仅要协调环境建设部门、土地资源部门和有关城建单位的利益,还要对环境工程项目的规划、土地、立项、环评、贷款等前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需要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鼓励开发、生产和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让更多市民和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调动全民热情,使城市环境工程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由于我国环境相关政策法律还不够完善,有关政府部门应该从实际经验出发,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吸收好的做法和经验,完善我国的环境政策和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明确责任部门,加大对有关部门的管理考核,保证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实施,促进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
在经济上扶持,政府在环境建设中加大环境工程建设的投资,改造各种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公共场所及小区,使这些地方的环境能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增加绿化面积方面,优化园林结构,提高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投入,同时注入资金优化“三废”处理工艺,采用更合理、科学、先进的处理技术,增强“三废”处理能力,提高环境工程建设水平。
3.1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
减少废物的排放首先应该从源头上开始,这就意味着需要着力发展清洁生产,实行绿色经济,开发新能源,加大资源的内部循环利用,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同时降低物耗和能耗。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可循环利用的废旧物品和垃圾,对垃圾进行合理科学的物质转换,变废为宝,回收废物处理过程中的能量,整体上提高我国资源和废物的利用率,把资源综合利用和二次资源利用作为战略经济。[4]
总之,我国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难点复杂多样,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循序渐进改善城市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德群,浅析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与对策,生物技术世界,2013,35.
篇5
作者简介:张小雨,女,南京卫生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30-04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1]自2008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评价职业学校办学能力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过一年一度的比赛集训,选手不论在知识储备还是技能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是大家争抢的对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英语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语言学习最高规格的比赛,代表着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和语言运用的最新要求。因为比赛要求较高,每个学校只能有个别“尖子生”参赛,而大部分学生因为能力不足被挡在了技能大赛的门槛之外,没有享受到训练中新思路新方法对英语学习技能提高的乐趣而从中获益。[1]所以如何将难度颇高的比赛试题分解成一个个易于在课堂环境下操作,并且在班级大部分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小任务,多角度多方面弥补学生能力的不足,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最终让学生完成总任务,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环保主题为例,以技能大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为切入点,针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思辨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上的欠缺,设计了多种活动作为学生最终完成总任务的铺垫,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各种活动设计顺利完成情境交流和职场应用两个竞赛环节,最终将技能大赛试题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以职业英语技能竞赛带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技能大赛的任务要求
职业英语技能大赛的口试竞赛由两部分组成:情境交流和职场应用,需一组两位学生共同完成。通常情况下,在情境交流竞赛中,一组学生在准备室中观察一组4幅图片并充分准备,20分钟后,A学生要在1分30秒之内将这4幅图片所表现的故事内容用清晰、流畅的英语表达出来,B学生则需要回答评委们就图片提出的问题。在职场应用竞赛中,两位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共同完成一个任务。A、B学生各自拥有一部分信息,他们必须在20分钟内用英语交流,了解对方获得的信息,并共同理解判断,达到任务要求。然后由A学生形成一份3分钟的英文报告向评委呈现,B学生要回答评委提出的与任务有关的问题。
这两部分任务难度相当大,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情境交流环节,学生需要理解图片的内容,然后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图片内容补充深化成为一个严密的、符合逻辑的故事。(2)语言表达能力。在两个环节中,不管是讲述故事还是形成汇报,学生都必须用英文流利地表达思想并阐述做出某个判断的原因。这两部分内容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语言的精准度和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3)阅读能力。在职场应用中,A、B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读懂材料,掌握关键信息。(4)语言交流、团队合作能力。作为团队任务,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合作交流消除分歧、形成共识,达到任务要求。在职场应用环节,学生们更是全程必须使用英语交流,用英语顺畅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共同形成某一个观点。(5)思辨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A学生完成故事讲述或者报告之后,B学生必须现场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问题中既有与任务有关的问题,考察两人的合作与交流;也有发散性问题,需要B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并给出全面、有逻辑性的回答。从以上要求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由此可见,英语技能大赛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也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所追寻的目标和方向。
二、课堂教学设计助推能力提升
英语技能大赛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各种能力要求设计任务,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初步达成技能大赛任务目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图1的图片描述中,学生需要浏览每幅图,在对重点信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去串联这些重点信息,用精准的语言描述每一幅图片。然而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只描述图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故事生动、合理,有新颖的开头和结尾,同时心理活动的描写、每幅图之间流畅的转换和衔接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与流程图,帮助学生搭出整个故事的框架,提醒他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考虑图片之外的内容,提高故事的品质,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讲述故事。
以环保主题为例,学生需要描述下列图片,形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图片1:一个公司职员(Jack)偶然发现,空无一人的会议室里,灯、空调、电脑都开着。
图片2:在厕所里,没人用的水龙头没有关紧,一直在滴水。
图片3:4月17日(公交地铁上的电视显示今天为4月17日),公司职员上班途中,在公交车或地铁上看到“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宣传公益广告。
图片4:和同事一起设计海报,并在公司里张贴,倡议改变行为、节约资源。
环节设计如下: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our.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Fill your answers into the blanks.
Questions:
1.Can you suggest a beginning and an ending of this story?
2.What happened in each picture?
3.What did Jack think in each picture?
4.How to connect each picture into a whole story?
(二)语言表达能力
不管是在情境交流还是在职场应用环节,它们的最终任务都是依靠流利且正确的口语来呈现。所以在故事框架已经设计好或者信息充分交流的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调动自己的语言知识储备,完成“说”的任务。但是大部分学生无论在词汇量上还是句型表达上,很难达到几分钟的演讲要求,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活动设计给予帮助并发挥小组合作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表达。
以情境描述为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设计活动要求4个学生为一小组,每位学生负责一幅图片,所有拿到同一幅图片的学生重新分组坐在一起,形成专家组,根据提示,讨论这一幅图片的描述方法。然后各专家组的成员回到原始组,将已经经过反复修改、能够较为完整呈现的单一图片向原始组另外3位成员讲述,并由他们提出意见再次修改。同时,每一位学生也应该从其他学生对于图片的描述中激发灵感,为完整呈现故事做好准备。另外,每一组4位学生要集体讨论故事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为升华故事主题,达成情感目标做好准备。
这一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在获得词汇提示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完善对每一幅图片的描述。另外,与老师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建议,降低第二语言习得的焦虑感,有利于学生发挥,更好地描述图片。
环节设计如下: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Choose one picture(Each student in groups of four should choose the different one.)and sit together with other students who choose the same picture.Try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as detailed as possible and help with each other in languages and details.Then sit back to your original group and describe your picture fluently and vividly.Make an adjustment if others give you suggestions.After that,talk with your group members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this story.
The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you may use:
(三)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在职场应用环节,A、B学生必须分别阅读各自材料,并填写表格。因为部分学生阅读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判断重要信息,也缺乏定位重点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设计表格作为学生完成任务的辅助工具。他们只需要根据表格要求在各自材料中寻找对应内容,就能轻松掌握材料的重点信息,为双方接下来的顺畅交流打下基础。本文以环保主题职场应用练习为例,设计表格帮助学生找出材料中重点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在表1中(Table 1),A学生必须阅读材料,填写人名、行为和结果等;在表2中(Table 2),B学生必须阅读材料,填写问题和解决方法等内容。
学生之间交流信息是否顺畅、正确,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在明确自己手中材料的重点信息之后,学生们必须交换已经获得的信息,并且从搭档手中获取他人的重点信息。经过上一环节的准备,学生对各自手里的信息已经非常了解,但是他们也许并不清楚为了完成整个任务需要从对方手中得到哪些信息。所以教师设计表格提醒学生应该去交流哪些内容,确保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对于信息的交换可以非常明确并且高效,哪怕学生的词汇量有限,也确保了交流的顺利进行。在表1(Table 1)、表2(Table2)中,学生必须从搭档手中获取信息,才能完成表格最后一列的填写。
以解决以下任务的设计方案为例。
任务呈现: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你决定设计一款海报在社区(幸福社区)宣传缓解空气污染的小知识。你手中有一份针对幸福社区居民的调查报告,总结了他们日常生活习惯的典型案例(例如:Jack习惯开大油耗汽车)。你的搭档手中的材料展示了很多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请与你的搭档沟通,总结出符合幸福社区居民实际情况的能够有效缓解空气污染的方法,并设计海报加以宣传。最后请在3分钟之内陈述、解释你的选择。
环节设计:
Work in pairs. First, you read your own passage individually, conclude the main idea and fill in Table 1(The first three columns)and Table 2(The first two columns).
(四)思辨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情境交流和职场应用两个环节中,在一位学生陈述故事和报告后,另一位学生需要回答评委现场提出的几个问题。在技能大赛中,选手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必须立刻给出答案,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反应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在课堂环境中,大部分学生达不到竞赛选手的水平,所以教师将现场提问改为小组讨论,降低难度。学生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对几个发散性问题进行思考,并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吸收所有组员的想法和经验后,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可行性建议,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
以职场应用为例,环节设计如下:
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based on the task.
1.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when you are making the final decision?How can you overcome them?
2.Do the residents in your community have some environment unfriendly behaviors?What are they?What can you do to help them adjust their behaviors?
3.Can you give some advice to government for better air quality?
三、结论
本文以英语技能大赛中常见的环保主题为例,以技能大赛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为切入点,设计活动与任务,将难度较大的技能大赛试题分解成适合在职业学校普通班级里操作的小任务,弥补学生在各方面能力上的不足,帮助他们完成竞赛试题。经过一系列小任务的铺垫引导,大多数职校生能够完成技能大赛试题,感受到英语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通过教师的设计,原本高高在上的技能大赛试题可以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部分,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所有学生受益。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提高所有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才是技能大赛的真正意义所在。
篇6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篇7
一、引言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篇8
1.结合教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起到在长期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等,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之多,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近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对照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日本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可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会严重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促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老师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高中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样学生会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篇9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一、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某市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某市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二)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篇10
朱鹏飞(1979―),男,法学博士,东南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学。(江苏南京 21118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国际环境条约不遵守情事程序研究”(项目编号:2010SJD820015)、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SKCX20110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徒法不足以自行。实体法的规定必须由程序法保障实施[1]。长期以来,国际法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没有一套像国内法那样完整而权威的程序制度,因此违反国际条约的行为并不鲜见。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国际法的程序制度得到蓬勃发展[2]。这种发展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体现就是遵守控制程序的广泛建立。遵守控制程序对于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和遵守进行监督和过程控制,更好地保障了条约的执行。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程序,其与原有的争端解决程序之间的并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传统国际环境条约程序制度存在的不足
最早的国际环境条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但是直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之前,国际环境条约的程序性规定大多数都规定得非常简单,有些甚至根本没有程序方面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后,国际环境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量的国际环境条约被缔结,并且这些国际环境条约普遍重视争端的解决,其争端解决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第一,坚持和平解决争端原则,要求当事国通过谈判或者其他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鸦第二,大量的国际环境条约以附件的形式规定了仲裁、调解、调查等方法的具体程序,比较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第三,大多数的争端解决制度没有强制性,主要取决于缔约国的自愿选择。
这些国际环境条约的程序制度主要体现为争端解决制度。争端解决制度的本旨在于解决争端,当然对于条约的不遵守,也可以起到事后救济的作用。但是仅以争端解决制度保障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
争端解决制度侧重于解决缔约国之间的争端。不遵守条约是引发争端最常见的原因,但是不遵守条约未必一定会引发争端。国际环境条约以保护全球或区域环境为目标,条约的义务常常具有非相对性。缔约国不遵守条约的行为常常导致对全球或者区域环境的破坏,理论上所有的缔约方都会遭受损失,但是出于外交、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考虑,很多国家并不愿意出面追究这种违约行为。这种情况下,缔约国之间的矛盾隐性地存在着,而未表面化地显现为争端,争端解决制度也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争端解决制度只能对某些已经发展为争端的履约问题发挥作用,而不能全面地解决条约的遵守问题。
(二)实际效果差
发展中国家不履行国际环境条约的原因,多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技术和资金。过去,发达国家指责发展中国家履行国际环境条约不力的行为。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发展中国家履约的困难。美国环境法学者艾迪•布朗•维丝曾指出:“因为履约能力的欠缺,印度中央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发生在马纳斯国家公园的事件以保护该公园并遵守《世界遗产公约》,巴西发现它难以控制在亚马逊地区发生的跨界濒危物种贸易,或确保其森林的可持续管理。”[3]传统的争端解决制度,关注的重点不是不履约的原因,而是如何追究违约方的国家责任。对于政治条约、贸易条约、军事条约等,具有很高的适用价值,但是在国际环境条约中,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履约能力不足而违反条约的行为,如果动辄诉诸争端解决制度,追究它们的国家责任,不仅不能保障和促进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甚至可能损害国际环境条约的普遍性。因此,以传统的争端解决制度保障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强制力弱
国际环境条约的争端解决制度,大多数借鉴《联合国》第33条的规定,明确缔约国可以选择以谈判、调查、调停、和解、仲裁、司法解决、区域办法或自行选择的其他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在这样的争端解决制度下,条约并不强制当事国必须以某种方式解决争端。由于争端解决机制缺乏强制性,人们很难保证争端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近年来,国际环境条约争端解决制度中,引入了任择强制程序。即条约规定缔约国可以在签署、批准公约时,或在其后的任何时间,采用书面形式选择某一种方法以解决与其他缔约国之间的争端。它的强制性体现在:一旦缔约国作出选择,则这种程序对缔约国而言是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发生争端后,无需另订协议接受,可以对同样接受任择强制程序的缔约国启动程序。较之以前的规定,任择强制程序的效率更高,但是它出现于部分国际环境条约中,能否得到普遍接受尚需时间观察。
二、遵守控制程序的勃兴
鉴于国际环境条约的程序制度主要体现为争端解决制度,而无对缔约国履约行为进行监控的程序,客观上国际社会有必要构建一种程序,以便有针对性地保障条约的遵守。这种尝试最早始于《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缔约国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遵守控制程序的决议。这是国际环境条约建立遵守控制程序的首次尝试,其后的国际环境条约纷纷效仿。在这之后短短的十多年中,遵守控制程序得到蓬勃发展,全球性国际环境条约中,《巴塞尔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京都议定书》、《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以及《1972伦敦倾废公约》1996年议定书相继建立了遵守控制程序。区域性国际环境条约中,《保护阿尔卑斯山公约》、《在环境问题上获得信息、公众参与决策和诉诸法律的公约》、《越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公约》、《1992年保护和利用跨界水道和国际湖泊公约》、《1999 年水与健康议定书》、《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和《关于保护地中海免受污染的巴塞罗那公约》也先后建立了遵守控制程序。
国际环境条约遵守控制程序,以监督、控制条约的遵守为核心。程序通常建立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履行委员会,由其管理和监督条约的遵守。美国国际环境法学者O.Yoshida曾指出:履行委员会的创设是国际环境法的一个重大突破。从程序的启动来看,其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缔约国针对其他国家发起,也可由条约设立的秘书处发起,还可由履行发生问题的缔约国自己发起。这种多元化的程序启动方式,证明了其与争端解决制度在设计理念上的巨大差异,缔约国履行发生问题时自己也可以启动程序,说明了程序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条约的遵守。通常缔约国是通过秘书处向缔约国会议递交资料,秘书处可能比较容易洞察各缔约国不遵守的情况,所以秘书处也有权发动程序。针对不遵守的行为,遵守控制程序以两大类措施来应对,一类是帮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援助、技术转让、财政资助、资料转让、培训等;另一类是惩罚性措施,主要包括发出警告、暂停其在条约下享有的权利等。这基本上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与争端解决制度相比,它显然更注重对缔约国能力的建设。
遵守控制程序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国际环境条约的程序制度,它更关注条约的遵守和实施,而不是如何去解决缔约国之间的纷争。由于它是国际环境条约所独有的程序制度,根据国际环境条约的特殊性量身打造,更好地保障了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国际环境条约的权利义务具有非相对性,一缔约方不遵守条约义务,并不直接损害另一缔约方的权利,不直接导致与另一缔约方之间的争端。[4]由于国际环境条约的特点,大量的不遵约行为不会进一步引发缔约国之间的争端,这时,争端解决程序无法对条约的遵守发挥保障作用。遵守控制程序,作为一种对履约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程序,针对不履行条约的行为,以多种措施予以解决,因此其针对性更强,也能更有效地保障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而且遵守控制程序充分考虑到国际环境条约不履约的真实原因,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并非没有履约的意愿,而是没有履约的能力。因此,其应对措施中除了包含惩罚性的措施之外,也包含大量建设发展中国家履约能力的措施,这些措施能够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消除不遵守的原因。
三、引发的问题――程序间的冲突
遵守控制程序的勃兴,一方面,完善了国际环境条约的程序制度,对于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和遵守,意义可谓重大;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兴的程序,它与传统的争端解决制度之间的关系尚存不明确甚至冲突的地方,亟须厘清。
遵守控制程序针对的是条约的履行问题,而争端解决程序解决的是关于条约的争端。表面看来,两者各司其职,功能迥然不同,但是实践中两者的作用存在重叠之处。不遵守是引发争端的重要原因,裁决这类争端必然涉及对遵守条约的状况进行分析判断,而遵守控制程序是以监督、控制条约的遵守为核心的。因此两类程序都会涉及条约的遵守问题,都有可能对缔约国是否遵守条约、履行条约作出判断和认定,这就是两者重叠的地方。
在两个程序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涉及的是两个程序能否并存的问题。从已经建立的遵守控制程序来看,有一些已经从自身的角度做出了规定,如《蒙特利尔议定书》建立遵守控制程序的附件规定:遵守控制程序的适用应不妨碍《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第11条规定的解决争端程序的实施。程序的制定者认为遵守控制程序不应当妨碍争端解决程序的进行。这样的规定明确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遵守控制程序对争端解决程序的影响,而未明确争端解决程序对遵守控制程序的影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争端解决制度出现在先,而遵守控制程序出现较晚的原因造成的。很多案件中,遵守控制程序由履行发生问题的当事国自己或者秘书处发起,因此与争端的当事方并不相同。即使发起遵守控制程序的缔约国也同时引发了争端,但是遵守控制程序和争端解决程序的目标不一致,争端解决程序目的在于取得一个判决,以表明某一个国家违反了条约的义务,以及违反条约后的不利后果的承担。而遵守控制程序不以争端出现为前提,不以解决争端为目的,它在多边的、合作的、非对抗的氛围下解决条约的遵守问题。因此,从存在价值和功能上看,两者具有重叠之处但各有侧重,我们很难判断哪一种更有价值,也不能认为先发动的程序可以对另一个程序起到排斥的作用。
争端解决程序和遵守控制程序可以并存,而且两者都涉及条约的遵守问题,因此两种程序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以《巴塞尔公约》建立的争端解决制度与遵守控制程序为例,如果A国和B国都是《巴塞尔公约》的缔约国,A国在不能履行条约义务后向履行委员会递交申请,要求按巴塞尔公约遵守控制程序处理。在程序进行的过程中,B国在遵守控制程序之外又向国际法院提讼。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两种程序都被启动,而两种程序处理的结果未必相同,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两种程序的碰撞与冲突。由于遵守控制程序出现的历史较短,迄今尚未发生两类程序之间冲突和矛盾的实例,但是随着遵守控制程序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增多,这种冲突必然会出现。
争端解决程序和遵守控制程序之间的冲突,是国际法内体系冲突在国际环境程序法方面的一个体现,这是由产生和适用国际法的国际社会本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的。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结构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的程序,其调整的范围时常存在交叉,价值取向和侧重点又不完全一致,造成了程序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会破坏国际环境条约适用的统一性。
四、化解之策
遵守控制程序的勃兴,发展和完善了国际环境条约的程序制度,增强了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效,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与原有的争端解决程序的潜在冲突,这对国际环境条约的实施是很不利的。这种冲突,根本上源于国际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因此人们很难完全消除这种冲突,而只能尽量减少这种冲突的发生。
遵守控制程序在管理国际环境条约遵守问题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它专注于促进、管理、监督国际环境条约的遵守,在对条约遵守问题的认定和裁断上专业水准更高。国际环境条约的科学技术性很强,与之相对应,已经建立的遵守控制程序均要求履约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以《京都议定书》履约委员会的组成为例,其建立遵守控制程序的附件第2条规定:履约委员会委员必须在气候变化领域及相关领域具有公认的专业能力。除了对委员专业能力的要求,履约委员会的组成一般具有普遍代表性,能够保证地区平衡。当然,这种地区平衡在不同的条约中有各自的特殊性,蒙特利尔议定书建立的履行委员会,基本上是按照亚洲、非洲、东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西欧和其他集团各两名代表的分配原则组成的。而在京都议定书中,考虑到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其履行委员会的两个分支机构,除了保证上述五个地域集团均有自己的代表,同时还包含一名小岛屿国家的代表。另外,从遵守控制程序运行的实践来看,其效率非常高,大多数履约案件都能够在3到6个月内处理完毕,这比起争端解决程序来,要迅捷得多。
虽然说两个程序在关系上彼此独立,但是考虑到遵守控制程序对遵守问题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如果争端解决程序完全不考虑遵守控制程序对遵守问题的认定、判断以及相应的处理结果,显然也是不明智的。要衔接和沟通这两个程序,现有的国际立法已经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规范。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1款的规定,争端解决程序在解决条约解释或适用方面的争端时,首先应当依条约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及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解释条约。该条第3款(丙)项规定应与上下文一并考虑的还包括:适用于当事国间关系的任何有关国际法规则。笔者认为,(丙)项的规定恰恰为两个程序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即将遵守控制程序的处理结果视为适用于当事国关系的有关国际法规则。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遵守控制程序处理结果的法律效力存在疑问,而且它也不属于“国际法规则”[5]。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但是考虑到遵守控制程序在多边的环境下运行,并且其决定必须得到缔约国会议的通过,因此其作为“软法”的效力不容否认。再者说,将之视为(丙)项所指的有关国际法规则,只是要求争端解决程序将之作为条约解释的辅助工具一并考虑,而不是作为国际法规则当然予以适用,因此,这种解决方法是符合现行国际法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两个程序互相协调的关键在于,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第3款(丙)项的规定为依据,争端解决程序将遵守控制程序的处理结果视为“当事国间关系的有关国际法规则”,在解决争端时一并考虑。
[参考文献]
[1]万毅. 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考辨 [J]. 政法论坛,2003,(6).
[2]江国青. 略论国际法实施机制与程序法制度的发展 [J]. 法学评论,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