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政治哲学理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政治哲学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政治哲学理论

篇1

一、把哲学常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政治大都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一改之前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课程的准备、实施要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为生活服务。高中哲学思想深奥、抽象、枯燥,单纯的理论记忆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在哲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哲学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与学生相关的生活题材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相应的哲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感悟哲学常识的伟大内涵。

教师把哲学常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不仅仅指用生活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枯燥的哲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哲学常识的本质就是对生活实践的体验,高中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困惑,因此,在高中哲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哲学常识来解决自己的难题,多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哲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师有效将深奥的哲学常识与学生普遍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在实际教学中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不仅仅让学生对哲学理念有了一定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对哲学常识的进一步认知,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施。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政治课的哲学理论深奥、抽象、复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常常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除了讲述理论知识还是讲述理论知识,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知识点,学习兴趣受到极大压抑,无法保证哲学理论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情境和课堂学习氛围,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遇到抽象的哲学理论时,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动画等播放功能,把复杂的哲学理论用学生易懂的图片或者其他形式呈现出来,缩短了信息在学生头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再现教学内容中的各类场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哲学思想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哲学理论的不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总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不仅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同时也符合高中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那么,在高中政治哲学理论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首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摆正自己的位置。高中政治老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把学生从“听众”“观众”的角色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敢于并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哲学常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留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方案的设置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而不是继续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完实践和真理的哲学理论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相关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所学的哲学理论分析材料。这样,学生自由谈论、分析,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巩固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

总之,如何实现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的有效性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丰富自己对哲学思想理论的认知,同时也要熟知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为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创造出一个适合本班学生的高效的高中政治哲学常识教学方式。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21―01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提出,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时效性教学。高中阶段是中学生较为关键的转折点,而高中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还会对国家及其社会的安定造成影响。因此,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师需不断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着眼于大处,紧扣时代的脉搏,从而确保政治教学的时效性。本文主要就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时效性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传统满堂灌的教学观念极易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而解放学生的思想。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有没有购买东西上当受骗或买到伪劣产品等消费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适时地引入一些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再循序渐进,向学生讲解伪劣产品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方面的权利,消费者可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在这个当中,政府和国家起到什么作用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确保教学的时效性,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启发学生思考需做到恰当引证

传统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及重点的勾画,进行机械的记忆;或者是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来加深记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对知识很好地理解,更别说将知识融合。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兴趣不高,致使学习的效果无法提高。因此,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恰当引证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就某一个话题进行一次辩论会、分组进行演讲等,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通过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高二政治哲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哲学理论和现实的哪些案例关联,然后将这些案例引导到新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寻找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寻找最佳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还能为哲学理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枯燥乏味的哲学教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提高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篇3

高中政治课程在改革的背景下,它的教学理论和我国的国情紧紧结合,它的教学形式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热点不断变化,这正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提高探究能力的最有效方法。高中政治教学筵席了普遍教育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热情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增强探究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对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的一般论述

1、高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探究性活动,让政治的课堂气氛被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教学,必须立足于对高中学生本身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动课堂,让老师监督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将获取的有利知识应用到政治学习中,提高政治探究性能力。

3、高中政治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主要是把高中学生看成一个实际的整体,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部分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个人的探究性能力等。另外,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整体形态结合起来,化成有机的统一体,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问题不仅仅局限在探究上,而是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老师不仅要提高学生政治的文化课程,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表里如一,从内到外都有政治教育做后盾,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目标的确定

自高中政治采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之后,达到了“教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知识觉悟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高中政治探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体现:

1、知识目标。举一个简单的高中政治的例子:以哲学课程的学习为例。A、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1)哲学的由来;(2)哲学的发展变化;(3)哲学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观点;(4)哲学的分类;(5)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B、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命题;(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4)哲学的两大基本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哲学的意义;(6)哲学的影响。C、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哲学的初步学习,对问题进行的实际应用:(1)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探究一下我国经济全球化体现的观点;(2)结合当今热点问题——,用哲学理论进行分析;(3)我国近几年少数民族出现了动乱,结合哲学中的相关的信息进行解说;(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用哲学的知识进行阐述;(5)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我国实行对方开放的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意义

2、能力目标。A、哲学上通常将:对待问题要进行全面、具体、辩证的分析,形而上学的去解决问题是错误的。例如,对待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哲学上的观点了,还有许多现实因素。B、哲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对待我国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问题,就必须将以前学过的市场调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相关知识也要一并用上,这样才能达到具体、全面的目的,让政治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C、有些问题,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是,受教材的限制,并不能对它们进行完全的解读,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搜索网络,寻找热点资源,用实际例子与政治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开阔知识,提高政治学习的探究性。

篇4

一、对前提批判的理性认识

基于政治课程的角度探寻前提批判的定义,我们需要首先了解政治、哲学和前提批判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前提批判思想成为影响教学乃至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构成哲学的一部分。哲学是政治理念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政治则是哲学目录下的一门重点学科,即政治哲学。而且,哲学是研究世界万物性质、真理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多项内容,而思想则是哲学的核心所在。思想与知识、价值、存在、理性、心灵和语言形成了直接的因果关系,其中,后者是“因”,而思想是“果”,将后者集合起来,即是一个人的思想,它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性,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了直接联系,即人的个性和性格。

而前提批判则是对上述内容的一个前瞻性思考,无论是政治、哲学还是个体思想。但它们之间也构成了一些内在联系,其中,政治是对哲学的前提批判,哲学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而理论思维又是什么?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它们是思维方式、生活基础、人生问题和思想冲突。因此,前提批判是对个人主观行为的前瞻性思考,是避免、调整和发展人生步调的重要前提。

二、培养前提批判思想,提升哲学思维能力

缺乏前提批判思想,学生就无法正常学习,同样,生活也无法正常开展,因为这会扰乱生活秩序,使学生漫无目的地前行,随波逐流,最终在思想颓废中走向消亡。培养高中生的前提批判思想,是提升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和生活,稳固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前提批判思想的培养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任何欲望都提出质疑。个人欲望是前提批判的对立面,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任何欲望都提出质疑,从而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来说,质疑即是一种前提批判。通过质疑,能够帮助学生确认他们言行的规范和有效,提升他们的素质;通过质疑,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学习方向;通过质疑,能够让学生提前发现存在的隐患,从而及时消除,避免将自己带入误区;同样,通过质疑,也能让学生发现自身成长的规律,最终形成哲学思维。

2.让学生有计划地成长。在人的一生中,最让人畏惧的是未知,假如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未来,那么我们将能够避免很多失误。然而,虽然不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做计划的方式来规划未来,而做计划这项行为,也是前提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做计划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将明天的行程规划通过今天的计划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并理性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与哲学思想中的内在论、规律论是一脉相通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是政治教师的重要责任。培养的途径可以是课堂计划学习,也可以是课外计划生活。

如,让学生计划课堂学习,以“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首先指导学生采用预习的计划方式,在课前了解学习内容;其次确立课堂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文化生活多样性的现状及其成因;(2)了解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理性认识自身文化生活的利与弊。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对等的,假如两者之间出现偏差,那么,教师首先应自我检讨,是否教学目标的制定偏离了课题预设目标的方向,其次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评价,对于错误理解课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实施课外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做计划并正确计划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前提批判思想。高中政治新课标中有很多表现前提批判思想的课题,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其第一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和第二课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都是前提批判思想渗透的重点内容;必修四哲学生活中的所有课题都与哲学思维能力存在联系,而优化展现课题知识的重要手段,即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前提批判思想。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前提批判思想,教师应抓住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哲学的思想来组织教学,用前提批判思想来优化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从而为学习政治课程以及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一、高中政治哲学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灌输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持忽视态度,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只是一个舞台,教学这一过程的导演是教师。学生的地位是道具和观众,学生只和教师的表演相互配合。这样教学过程实际上围绕的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持忽视态度,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记忆基本内容,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给学生灌输知识。

2.轻视学生的实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视,对实践不重视。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践性。哲学的重要来源就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哲学。此外,哲学重视结合理论和实践,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大学生对哲学的学习,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和实践的紧密联系。

二、高中政治哲学教学改革策略

以上主要分析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加强对哲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紧密联系我国时代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下主要探析哲学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考试方式

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重视,能够改革考试方式。哲学是一个可以感悟人生,升华智慧的学科。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哲学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哲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哲学家思想,站在中立的立场对各种哲学派思想进行评价,对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研究,对哲学中各种范畴的关系进行讨论。为了摆脱原来灌输性和僵化性的教学模式。需要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将课程论文考核形式和通用闭卷结合起来,通过写作内容,学生可以表达思想和觉悟,教师可以对某位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

2.充分协调教与学

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场所是课堂,不能只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的讲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专家的学术讲座通过精辟的演讲吸引听课者。教师讲解哲学必须建立在自己对哲学的研究上,教师的专业素养要高,授课艺术也要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相互协调,对一方的强调和忽视都是不可行的。教师要通过批判的眼光和思维对这些思潮智慧进行研究。学生对哲学的学习要经得起考验,不会受到各种庸俗事物的干扰,脱离极端束缚的思想,拥有深刻的理性思维和高远的胸怀。

3.通过合作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合作教学模式的展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将分组、合作和探究融为一体,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首先要建立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再对资料进行收集,分工合作,得出结论,再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验证结论。教师可以直接给出各小组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论题,加强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学生可以走上讲台和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

4.通过自主探究模式开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模式,要对学生加强引导,学生可以围绕特定主体自主学习和探究。自主探究模式要按照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和对结论的验证等方面进行。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主题,在课后学生可以搜集资料,再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在课堂上全班学生讨论后,可以得到较全面的结论,对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传统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哲学改革的科学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哲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民.我国高校哲学教学改革刍议[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3-138.

篇6

任何学科的学习不是仅仅靠刻苦就行的,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同学们觉得政治课很难学好,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政治课的学习方法,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学习政治的,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

首先,教会学生阅读政治课本。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高考题目答案的依据。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的高考有利,也是学生的希望所在,当然也是兴趣所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有利。老师充分引导好指导好学生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学会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其次,重视原理。原理可谓是政治课的基础,整个高中政治课程大概就是由一个个原理构建起来的。这些原理就好比一个人的骨骼,而课本上面举的例子就好比是一个人的血肉,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如对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生活中的例子对之进行阐释,但“万变不离其宗”,原理就是“宗”,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原理”这一块,最好能够将重要的原理熟记于心。

篇7

那么,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贯彻、落实新课改所提倡的“高效课堂”理念呢?又如何谋求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果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归纳。

一、做好课堂导入,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首要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个人认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课堂导入不但能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全部思维,还能在上课伊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推动他们真正将自身融入教师接下来要展开的具体知识点讲解活动之中有着极大的帮助。

对于这一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资料,视频虽然简短,却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所使用的货币一一都展示在学生眼前,像周朝的刀币、环钱和蚊鼻钱,汉朝的五铢钱,清朝的银元以及现代中国所使用的人民币等等。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货币是自然就存在的?还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并要求他们在自由结合成小组的基础之上,对这个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如此一来,既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课前讨论活动,还充分激发起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揭开货币神秘面纱”强烈好奇心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将自己融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二、借助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是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相较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高中政治内容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就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与灵活掌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鉴于此种情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做出了非常明确的指示: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把一些较为抽象以及过于理论化的知识点寓于学生的生活主题之中,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体验、理解、吸收以及最终消化。”

新课标的这一精神指示无疑为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无限可能。如,《哲学生活》这本书主要以哲学理论以及观点为主,内容虽然不难,但是有着极强的抽象性特征;而高中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哲学修养,在理解某些知识点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讲解《哲学生活》这本书时格外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力求构建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高效政治课堂。

在教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部分内容时,我向学生举了这么一个例子:“生活中我们提倡‘废旧电池要单独回收’。因为一节一号电池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使600吨水受到污染。可是,污染的是水和土地,跟我们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有谁知道吗?”“电池中含有汞等众多重金属物质,如果随意抛弃的话,这些物质就会逐渐渗进土壤,并进一步污染到地下水资源。”“我们人类是要依靠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植物以及饮用地下水源生活的,如果它们遭到了严重的污染,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将遭到严重威胁。”……学生纷纷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回答得很好,这就是回收废旧电池与保证人们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样,在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这样的联系,这就是联系的普遍性特征……”

“回收废旧电池”以及“环境保护”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抽象的哲学观点寓于其中,不但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内容中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以及领悟,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还可以促使他们逐渐转变以往的“哲学远离现实生活”的错误认识,有利于他们逐渐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而这将为他们日后更好地进行政治哲学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使得“高效课堂”逐渐成为诸多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以上是我个人对于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粗浅认识,希望能为广大高中政治教学同仁的实践工作提供些许帮助,以便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切实促进高中学生政治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高秉孝.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途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篇8

一、从传递理论上看,结合政治学科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正能量意识。

高中政治学科的目标就是使学生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内涵,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逐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高中政治课程本身就蕴含巨大的社会正能量,为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从传递内容上看,进行模块化教学,创造社会正能量。

高中政治课程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根据一定的主题,将课程分为几个独立、完整的学习模块,并且各模块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内容。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经济与生活》这一章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在市场经济中树立诚信意识;在教学《文化与生活》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在教学政治体制这一章时,培养学生如何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所以对各个模块,可以将其当做社会正能量的教材进行传递。

三、从传递的方式上看,教学的生活化能够促进正能量的传递。

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指出:“政治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政治学科的理论同现实生活、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所以,高中政治模块的主题和实质内容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例如,将哲学理论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用辩证的和唯物的观点看待身边的人和物,从而实现向“善”的价值目标;将政治理论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从而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将经济理论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与质量;将文化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观念的培养,塑造“美”的价值。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使理论比较形象、具体,而且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实现政治学科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而真、善、美正是人类对生活的永恒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社会正能量传递的内在要求。

教学的生活化的目标是:“培养人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生活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引导学生如何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即要与社会正能量传递的目标相一致。所以,构建政治教学课堂的生活化,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增强学生现在的生活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全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实际生活出发,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领悟和探索,从而使学生由理论知识逐步走向实践。

四、从传递的归宿上看,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递。

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为未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此外,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更清楚地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深深地感知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教师可以引用社会中的先进事迹去引导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例如,最美高中女教师张丽莉的先进事迹:2012年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骨盆粉碎性骨折。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事迹,引导学生把从课堂上得到的正能量传递给社会,做一个正能量的传递者与受益者。

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社会的正能量及做一个社会正能量的传传递者,不仅能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且有助于我国朝着民主、理性、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篇9

二、双语教学对学生视野的培养

西方的教育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条块分割的现象非常严重,所谓“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不同学科之间是孤立的,甚至在相同学科内部也有非常明确的分工,比如医学就包括了内科、外科、骨科、神经科等等不同的分支。所以,政治和英语在很多人眼中更是不相关的两个学科。我们要打破这种割裂的知识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政治教学中就有必要采取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一种融通的知识视野。另外,在当前的知识世界中,英文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阐发问题,这样才能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才能融入知识界的话语体系。这对政治学科的教学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举例说,很多同学搞不清楚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区分。课本上所讲的爱国主义往往谈的却是民族主义的东西。用爱国主义的衣裳进行民族主义的教育。如果我们追溯到英文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们就不会再困惑了。民族主义对应的英文是(nationalism),“nation”(国家)和“state”(国家)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彼此的民族特点,那么我们就明白了民族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差异,美国为什么要打阿富汗,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民族主义是因为差异而引起的仇恨,其基本上是在贬义的语境中运用。而爱国主义对应的是patriotism,patri-在希腊语中就是父亲的意思,所以爱国主义它强调的是对于自己国家的爱。通过这样的讲解我们就明白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有很严格的区分,学生的视野一下子就拓宽了。

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篇10

2.为了改变这种应用状况,教师需要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保证其积极探索

进行动手实践,保证其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及其获取,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教学模式特别注重的是活动式教学。很多教师往往进行片面化的教学,认为单纯一节课的活动越多越好,比如,仅仅进行活动、讨论、发言等这几个步骤的重复,进行案例的统一性的教学,比较流于形式,从而不利于课堂活动的良好开展,从而导致学生上课过程中的麻烦,不利于学生的相关知识及其能力的掌握。新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其特别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相关学生活动的开展,这些活动式辅的活动,更倾向于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从心理学因素来看,高中生的心理与小学生及其初中生的心理是不同的,高中生的心理比较成熟,其思维比较深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仅仅为愉悦学生而愉悦学生,也不要仅仅因为讲课而讲课,需要让学生深入的轻松,从而更加有效的进行问题的思考,保证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进行其过程及其方法的体会,保证其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的树立。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仅仅是一个步骤而已

但是其重要性确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技巧的应用,进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进行学生相关问题的回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二、高中政治新型教学体系的健全

1.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解释。

进行课堂概念、原理等的深入学习及其讲解,可以进行举例法的应用,进行难懂道理的转换,保证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需要进行多种手段的应用,进行学生感性的丰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的了解,进行相关活动的开展,进行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增加,进行学习气氛的营造,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比如,比较常见的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其正确表述,可以说成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需要进行错误的正确认识。为了克服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必须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强制性的记忆,进行学生的政治思维的训练。

2.在实践教学中,哲学的词语含义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用语、文学用语存在很大的差别。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情况,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解释及其分析。比如,在进行唯物史观的学习过程中,针对人民群众的概念,有的学生提出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历史必要性,他们属于人民群众吗?教师可以抛出上述观念,进行学生人民群众定义范围的界定,所谓的人民群众就是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或者没有留下明显痕迹的人,如果是某些标志性的人物,比如拿破仑,他就不是单纯政治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资料的搜集,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及其动脑,比如,针对5年高考3年模拟这本书,教师可以详细介绍一下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及其事例,让学生更加轻松的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解,要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就能够起到高中政治学习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遗失发票是否丧失维权资格”等等学生喜欢的内容,既联系了教材,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引导学生看新闻、看经济节目、看经济纠纷案例等,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11

一、高中哲学教学使用案例的必要性

1.哲学本身的特点。哲学的智慧性、思辨性和逻辑性是其重要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而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教师在讲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免觉得枯燥和空洞,产生了一种哲学就是背诵条条框框的感觉。如何避免上述情况反复出现,怎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哲学的魅力,巧用案例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学生的需要。高中生热情、敏感、好奇,既怀着对新知识蓬勃的好奇心,又容易碰壁后止步不前。他们对哲学充满着好奇,又深感哲学晦涩难懂。怎样既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又避免其对知识的恐慌是我们高中政治教师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适当运用身边的事例,既能成功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学生对事例的分析达到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

二、高中哲学教学巧用案例的几个原则

案例的使用虽然能解决高中哲学教学上的许多问题,但怎样做到巧用案例也是很重要的。案例用得好、用得适当,课堂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用得不合适,课堂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根据笔者自己的亲身体会,要想巧用案例,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时效性。政治科目本身的特点就在于其社会性,它紧扣时代的脉搏,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正是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而当前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他们也在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所以用最新的、最具有时效性的案例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时刻关注时事,注意最新的热点问题,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能紧跟时展的步伐。

2.通俗性。我们运用案例的最大目的就是通过对身边事例的分析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所以案例的选择最先考虑的就是它的通俗有趣性。如果忘记了这样的初衷而选用了一些较为深奥、冷僻的科学案例,一方面对于现在的高二学生来说,理解还有困难;另一方面课堂的氛围可能因为这样的案例而显得严肃、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3.针对性。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发现,可供我们使用的案例很多、很杂,但到底怎样从这么多的案例中挑选出能激发学生热情、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才是我们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挑选案例的过程中除了上面讲到的时效性、通俗性原则外,针对性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事件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而我们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却是固定的,所以教师在甄别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挑选那些主题鲜明、问题突出、有针对性的案例。

三、巧用案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在运用案例的时候必须明确一个前提:案例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切莫喧宾夺主。为了更好地在高中哲学课堂运用案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忌多。现行的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本身对于课时的安排就比较紧凑,每一节课要承载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很多时候会出现一框体的知识要两个课时才能讲完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把课上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运用案例时一定要忌多,最好一节课用一个案例贯穿到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在对案例层层分析的时候,吃透教材知识点,并成功运用所学的原理分析材料。

2.忌杂。我们常说杂而不乱,但在运用案例的时候,如果一节课用的例子太多、太杂,很容易出现一锅粥的局面,学生容易被形形的例子吸引,而忽略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会出现例子没有用透、用全,这样就达不到我们所希望出现的高效课堂了。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辨别,从一节课的整体布局着眼,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篇1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当前高中政治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在获得这些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受高考导向思维的影响,教师教学“满堂灌”的现象仍旧大量存在,导致课堂教学氛围特别沉闷,学生学习兴趣极度缺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讲学结合”方式的应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与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讲”活动中

一方面,高中政治教师应该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充分理解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只有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以及感悟,才有可能将这些感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讲”的基础与前提便是“学”,只有学生自己能够“学进去”,才能够真正“讲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自己讲述,要放下自己在政治课堂上的“架子”,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学习和思考,然后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讲”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在政治课堂中要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了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高中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模块教学或活动导学模式。即在政治课中,根据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教学模块或活动,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活动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发言的形式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最后通过学生“讲出来”,提高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针对“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影响价格”“价值规律”等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然后将班级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将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五到六人,让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可以合理分工,有纪律地讨论和发言,最后由每个小组的组长上台讲出集体学习成果。这样,显然比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更有效果。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使学生成为“学”与“讲”的主体

要想让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能够真正“学进去”“讲出来”,成为高中政治课的“主人”,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环节,就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把自己摆在教学引导的位置上来,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使学生成为“学”与“讲”的主体。在教师正式讲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然后就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过后就讨论的结果进行展示。学生可以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一些知识的扩展。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监控、评价和反馈,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熟悉和理解文中重要的理论知识,结合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边学习边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教学环节。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案的有效设计,先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疑问,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疑问和学习难点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互动讨论和共同进步的舞台。最后,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对于学生在“学”与“讲”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评价和引导,并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外作业,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与“讲”的主导者。

三、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讲”自如

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学讲”活动,不是形式上的教学,而是有着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的教学。有的教师为了简单地完成“学讲”教学任务,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自学、自讲,但是很多学生可能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领会知识内容,也无法实现与课外教学的有效联系。因此,高中政治课堂学习中的“学进去、讲出来”,需要高中政治教师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表达领域。在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的同时,要加强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轻松、自如地参与到“学”与“讲”中。例如,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教学中,需要讲解的哲学理论知识非常抽象,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发现学生“学不进去”时,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学习。

四、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明确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去讲,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政治课堂上能够“学进去、讲出来”,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习潜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士杰.高中政治有效教学中的提问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10(16).

篇13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高中生学好政治:归类连线,综合训练,强化巩固

归类连线,也就是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将有关的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而后进行归类综合训练。这是搞好复习的中心环节。具体做法是:

首先,把教材中的有关"标志"、"原因"、"表现"、"意义"、"作用"、"区别"、"关键"、"本质"、"关系"等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知识线。然后根据归类整理的知识线找题目练习。其次,归类综合训练可以把所学知识按题型分类进行综合训练。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说明题、阅读分析题等题型。练习内容既要抓住基础知识,还要突出重点、难点。

其次,要弄清题型变化特点,拓宽解题的思路,提高其灵活变通的能力。近几年来,政治试题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注重综介能力的考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变一题为多题",即一个问题可变化为多种题型。"变多题为一题",即把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变成一个综合运用题。如果掌握了这些题型变化特点及解题思路,原来那些望而生畏的难题,也就变得简单了。

3.高中生学好政治:不求死背、灵活变通、重点复习,重在分析、提高能力

政治要考好,首先要对课本很熟悉。达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老师说那方而的内容,你就会想起它在什么位置。特别是哲学,什么辩证法、方法论的,分清楚,你才会做题。基础是关键,就算高考的政治题多么难,多么地与课本没有关系,别忘了:万变不离其宗。高一、高二要好好把握基础知识。但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一个分析的头脑。分析就是理解和运用,背死知识是不可能有好效果的。

首先,选准重点和难点。对每课中的重点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反复强调和训练。

其次,对重点难点问题要吃透,真正理解掌握,不可死记硬背。可以用图表归类对比的方法,找到容易混淆的难点之间的区别与练习。

再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要多关心了解当今国内外重人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所学观点和原理来认识分析这些社会现象。

基础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应该说,政治课本的内容在你的脑子里形成一个网络就可以了。在你的脑里,经济原理、政治原理、哲学原理可以穿成一条线,经济问题可以用哲学理论来解释,哲学理论可以在政治问题中得到应用,就差不多了。比如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而问题,就经常出现在政治题中的关于腐败问题。因此,学习政治,一定要和现实结合起来,如多看看报纸、新闻等,有助于分析问题。而且,有助于时事政治的考试。不要指望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才忙着复习时事政治。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看新闻。特别要注意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往往它们会成为高考人题青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