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理课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课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课的特点

篇1

一、地理学科特点

1.以人地关系为线索。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体现了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问的密切关系,在教材安排上,上册组织了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从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知识;下册则组织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突出的几个重要方面;资源与能源,既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又是人类和环境联系的重要媒介,农业称工业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人口和城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表现和重要过程,最后以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总结全书内容。它选取了人文地理知识的九个突出的内容,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这是以系统地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特点。

2.注重基础知识的阐述。

高中地理以阐述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地理理论等理性知识为主,这符合高中学生认识规律和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特点。如在教材中介绍了天体概念及其运动,大气运动及其原理,水平衡与水循环的原理,地壳运动及其构造理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资源能源的概念分类、特征,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经营方式或布局原则等,这些知识都是在理论上进行说明的,能使学习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观点。

3.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相结合。

地理课的作用就是要进行地理教育,阐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文化科学素质,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建设中。高中地理更是紧密结合了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能源与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等,使未来的建设者能从小了解这些情况,树立正确观点,以便将来能参与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如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农业经营、工业布局、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也都有所涉及,使学习者对国情、国策从理论上进行理解。[1]

4.注重思维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正是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应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条件,高中地理学科为培养学生观察、实习、调查、评价环境、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和能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与可能。在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说明地理事实、印证地理原理、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驾驭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体现。教材中引用大量图像,如原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分布图、景观图、数据图表、关系式图等,为训练学生思维,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判断能力提供依据。[2]教材中还有部分选讲内容,也可促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满足他们自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需求。

二、地理学科基本学习方法

1.整理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原理说明初中地理事实,初中地理事实可印证高中地理原理。以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自然部分;以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统帅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人文部分。这两大知识系统打破了六本书的界限,使原理与事实、理论与实际、抽象与具体、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更好地联系和结合。

例如:高中地理有关工业布局的基本要素和布局格局,可解释、说明、评价初中所学过的许多具体的工业中心、工业区、工业基地的分布。这些工业城市的形成发展可印证工业布局的有关原理,并作为例证进行分析或评价。

2.掌握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识常常是全掌或全节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各部分内容联系密切,有些是从知识体系看属重要环节,必须掌握;有些是内容的要点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掌握,因此在学习时要突出重点,注意其多向联系,反复加深印象,理解含义。难点知识属于难于理解的抽象概念或原理,或距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会和想象。既为重又为难点部分应设法突破,仅为难点而非重点部分则可作一般了解:有的只了解结论不必弄清过程,有的只了解论点不必了解论据,有的则只知道结果即可而不必深入了解原因。

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的运动知识时,教材中有许多原理示意图和实际等压线分布图,这里既有模式图,又有实际图,前者说明典型情况为讲原理规律进行观察之用,后者则反映实际的复杂情况,其中又分一般原理与特殊情况、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平面团与剖面图等不同情况,掌握各图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加深理解原理,突破难点,不致使知识孤立割裂。

3.加强知识练习,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密切,必须在联系中掌握知识,才能学得扎实又灵活。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领域,另一方面要联系综合,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在头脑中要联系知识,建立思维线索,使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便于融会贯通,引申迁移,从多方面思考,超越空间与时间的跨度,寻觅显现问题中潜隐的联系。加强知识联系的途径有:知识的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知识的多向联系;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

4.加强课内外基本训练。

地理知识的实践性很强,高中地理同样具备这一特点,它需要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观察社会,不断扩大知识领域,理解原理,培养观察、分析、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课本中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使课堂内外结合,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3]为了加强实践环节,使学习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在教学大纲中都安排有“基本训练要求”,这些要求一般是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单项条件的简单模仿到多项条件的综合运用,由依靠课本提供的材料到实地调查、观察或查阅资料。

三、结语

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其他课程学习一样,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形成相应的地理学科能力,树立科学的观点,熟悉学习内容,讲求学习方法,明确各部分的基本要求,以便达到要求,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产科DIC是产科一种常见的综合征,它由多种合并症引起,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及异常凝血等,具有较为迅速的病情进展,如果DIC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那么其生命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只有认真分析其发病特点及诱因,然后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促进患者快速痊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妇产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5例发生DI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25例发生DIC的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7.7岁;孕周19~41周,平均孕周60周。其中有18例患者的年龄在30岁以下,4例患者的年龄在30~34岁之间,3例患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上;有13例初产妇,12例经产妇;在终止妊娠方式方面,有11例患者为顺产,9例患者为剖宫产,5例患者为死胎引产;在DIC发病时间方面,有3例患者在产前,22例患者在产后;在临床表现方面,所有患者阴道大量出血现象,其中有20例患者阴道出血不凝,出血量1200~5000 mL,平均出血量3118 mL,9例患者有肉眼血尿,2例患者有静脉通道频频栓塞伴不可逆休克,7例患者伴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是其主要表现。

1.2 诊断标准

促进DIC治愈率显著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是早期诊断。如果孕妇出现阴道大量出血不凝、微血栓栓塞症状等时,应该考虑孕妇也许患上了该病,再此基础上将实验室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即可对本病做出诊断。具体为:如果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全身微循环栓塞症状等,则考虑为DIC;化验室检查筛选指标为:凝血酶原比正常延长3 s以上、纤维蛋白原降低到0.2 g/L以下;异常指标为:3P试验阳性,D二聚体阳性[1]。

1.3 治疗方法

在给予本组患者去除原发病诱因、纠正酸中毒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全部输注新鲜全血、冰冻血浆等。4例患者具有很少的血小板,同时有继续出血征兆,则对其血小板进行及时的补充;7例患者血液高凝,给予其肝素治疗,在DIC晚期继发纤溶时,首先对其静脉滴注25~50 mg的肝素+500 mL生理盐水[2],然后依据试管法凝血时间对其肝素用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发病诱因

本组所有患者均具有DIC发病诱因,其中有13例患者因产后出血继发DIC,占总数的52%,胎盘因素、宫缩乏力等是导致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中巨大胎盘、胎盘植入等又是主要的胎盘因素;12例患者因原发病发生DIC,占总数的48%,重症感染、中度妊高症、胎盘早剥、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外伤、合并两种以上疾病等是其主要内容。见表1~3。

2.2 25例产科DIC患者的治疗效果

给予所有患者输血治疗,输血小板的16例,输凝血因子的13例,行全子宫切除的10例,子宫切除率为40%,运用肝素治疗的15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6例,其中经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后抢救痊愈的2例,死亡4例,其中因羊水栓塞伴急性DIC高凝状态、静脉通道栓塞不可逆休克死亡和从外院转入时已经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的各2例。治愈21例,治愈率为84%,死亡4例,死亡率为16%。

3 讨论

3.1 产科DIC的诱因及发病机制

羊水栓塞、死胎、感染、妊娠合并肝病等是产科DIC的常见诱因,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羊水栓塞、胎盘因素、产后大出血等。妊娠晚期孕妇的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具有较为缓慢的流动速度,这就为血管内血栓提供了条件。羊水、胎盘等中均含有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这些促凝物质在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情况下就会通过不同途径向母血循环进入,从而对DIC的发生进行直接的激发[3-4]。

3.2 产科DIC的治疗

3.2.1 及时去除诱因 产科DIC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去除诱因,这是因为去除诱因能够将促凝物质的来源阻断,从而对DIC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组织。比如,在对孕妇的原发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终止妊娠,如果产妇产后出血不止,则应该果断对其行子宫切除术[5]。

3.2.2 成分输血的应用 微循环广泛形成微血栓大量消耗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同时使纤溶系统被继发激活,加重了出血是DIC出血的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为患者补充适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这样能够让患者将自身的凝血机制重建起来,从而有效止血,并为其他的治疗措施争取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6]。成分输血抢救DIC出血能够对患者所缺乏的血液成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从而有效止血,并促进输全血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极大程度降低。

3.2.3 肝素的合理应用 有关临床医学报道称,运用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死亡率和没有运用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产科DIC最常见的病因是胎盘因素引起的产后出血。对产科DIC进行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做好孕期保健、降低巴氏水肿胎儿出生率等。临床应该始终坚持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抢救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 黄瑾,顾美皎,方玲.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0(6):343-344.

[2] 刘佩秋.产科领域DI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齐鲁医学杂志,2011,16(3):264.

[3] 董玲.产科DIC致孕产妇死亡31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16(3):174.

[4] 尹春艳,王玲.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急性DIC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10,18(4):322-323.

[5] 刘楚芹,李奇艳.肝素防治产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8,11(6):677-678.

篇3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是:

综合性;区域性;方法的多样性;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地热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1.1地热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部位都是由熔融状态的岩浆构成。因此越往地球内部温度越高。地球内部的热量都是由历史演变中地球中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由此可见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热能库。在它里面有丰富的热能,地热也由此而来。因为地热的存在离不开大气,水,人们也只有通过气态和液态的物体才能感受地热的存在,也就说明了地热资源属于一种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

1.2地热的特点

(1)分布广。地热的形成离不开地壳的运动,板块的碰撞挤压都会带来大规模的地球能量释放,这就使得地热的分布比较广泛,所以在地表各大板块的边缘、碰撞带都存在地热。

(2)属于可再生资源。地热的使用是通过水的对流方式进行能量的传递。也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此是一个可再生的能源。如下图所示,为地热资源利用水对流原理示意图。

(3)清洁的新型能源。地热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能源,污染少,利用率高。相比传统的煤炭、石油来说,地热对环境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

2我国地热资源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

我国地热资源存量大,分布广泛。按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形区。东部地区主要是在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山东半岛、松辽平原、东部沿海地区。西南部地形区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川西等地。按省份划分,东部有京津冀鲁,中部有晋蒙豫湘鄂,西部有新陕甘宁青,西南部有川渝黔滇藏。

2.2我国地热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正式大规模开采地热资源是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能源不断的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人类也越来越依赖新型能源的使用,这就使得我国的地热资源开采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目前为止,我国对地热资源得利用总量已超过2282MW,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而开采的深度也逐年递增达到4600m,最高温度可达250℃。我国的地热资源大部分都应用于供暖、供热、医疗保健、洗浴等领域,丰富了人类生活,也形成了我国特色的地热产业。

2.3我国地热利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的地热开发利用总量很少,不到可利用量的千分之一;整个国家对地热能源的认识不到位,错误的将其与其他矿产资源相提并论,导致地热资源的开发仍旧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益的水平;目前我国的开采都是盲目性,没有合理的规划,因此造成开采的杂乱无序,使得随意开采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难以实现最高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后单一的资源利用使得地热资源过度开发,不能及时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3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

3.1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加快对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开采和保护的立法程序,同时完善目前有的对资源开发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相关条例。只有将地热资源的开采保护纳入法律,才会有理论依据,才会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人们才会更加重视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在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中无论是从生产管理体系还是服务体系都应该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制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法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也要严格按照《矿产资源法》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进行勘探。

3.2技术水平的提高

技术水平严重制约着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只有依靠先进的科技才能提高我国地热资源的开采能力,才能使得资源不被浪费,才能达到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相结合,才能最大的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推进地热产业化。

如何能提高我国的地热开采技术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支持,在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上放开手脚,各企业单位部门也应该加强学习创新,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改善设备,改良装备,改进技术,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求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3统一规划、科学管理

有了先进的技术,理应开发一些示范基地。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到面,不断总结经验,扩大规模。这就需要做好示范工作,建立示范点,通过科学规划、智能管理、综合开发使得地热资源实现产业化。

3.4加快地热资源的勘察评价,加强论证工作

首先在地热资源开发前期,需要进行地质勘察,根据地域的差异性对当地的地热资源做出科学的估算,然后因地制宜的做出实施方案,在根据方案进行正规的设计和实施。这样可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盲目现象,避免不合理的开采而造成资源大量浪费。

3.5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由于我国地热资源分布不均,储量大,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开发资源,统筹管理,统一规划,达到地方和中央的一致,不能过度的分散开采。以此达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力量去开采资源。

由于地热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并不意味的我们可以过度的开采。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的同时要保护地热资源。对于一些已经开采枯竭的矿井要实现禁止开采,严加保护。对于正在开采的矿井要限制打井,限制开采量。而更多的是需要我国的地质专家不断的去勘察我国国土上新的地热资源领域。这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开发,达到有效利用。

4总结

地热资源属于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环保新能源,已经开始广泛的应用到各种生活中。前景十分广阔。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科学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以此来提高地热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将地热资源迈向产业化,让我国的地热开发利用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地位,同时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墨香,汪集肠,邓孝主编.中国地热资源-形成特点和潜力估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篇5

2.设计方式科学――强化动手,提升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注重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每节课正文前都用“探索”的方式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每节课后教材又用“案例研究”的形式丰富学生知识,对正文内容进行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非常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特点,先安排学生预习或课堂自学,再对点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起到答疑解惑、订正、补充和拓展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阅读图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设计结构合理――主辅对照,互有补充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正文结构严谨,个性突出,其中包括文字系统、图像、图表、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每章开头有一个课题,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材料”、“名词链接”、“讨论”、“活动”、“比较”、“案例研究”与“复习题”等。“探索”重在利用新鲜的内容冲击学生头脑,利用第一印象帮助学生接触、熟悉新情境,尽快导入新课;“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从科学层面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了解背景知识以更好理解所学习内容;“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这种主辅对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辅助内容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加工吸收,使“教”的内容转化成学生“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

4.设计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有大量的图表、插图,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D、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大量插图的引入不仅“亮化”了教科书的形式,而且还活化了教科书内容,大大增强其使用功能。相比其它版本教科书,中图版教科书明显增加了插图数量、改变了插图形式、丰富了插图内容、密切了插图与文字的关系等,使其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更为突出,图文并茂、富有生机,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其它版本高中地理教学教科书互有长处、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都是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科书编写的探索。与其它版本相比,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注重能力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对知识的处理还可以改进,如知识点较多、结论较多,但知识网络编制不够,在知识点的互相链接上有待提高,学科知识系统性有待完善;同时,材料、案例的更新速度还可以加快,新鲜时尚的话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及时纳入教科书中。

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念下,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符合这种趋势、理念,有着更多学生参与、实践、分析、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最大化发挥本套教科书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小组研讨,重视团队协作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设计的“探索”、“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等版块是用于教师讲解正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充分重视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师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收获及疑问,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以及在遇见困难时学会及时主动寻求帮助。还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位学生意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在同伴遇见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在自己遇见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主动解决问题。但同时,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5~6人为佳,人数过多不利于实践性课题的操作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发挥教师作用,及时点拨指导

篇6

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地球科学学院概况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下简称ANU)于1946年由澳大利亚政府创建。该校拥有教职员工3600多人,学生13500多人,学生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较少。ANU是一所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ANU始终以研究为主,同时又不忽视大学的教学工作。教学及研究水平获得了国际认可,享有很好的声誉,曾两度被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委员会评议为第一等级大学。全校有大小图书馆10个,藏书量超过100万册,为本校师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ANU地球科学学院是前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与2008年1月合并形成,该院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的本科生。ANU地球科学被评为澳大利亚国内大学同类学科中最优秀的学科,在世界同类学科中排名前十。地学院在物理、化学、材料性能和地球环境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院地球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研究领域:地球化学、地球环境、地球材料与工艺和地球物理学。该院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中贯彻学校“发现”的文化,并且渗透到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使该院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有新的突破。

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特点

致力于建立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中一流顶尖大学,ANU地球科学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独特的特点:

1.广泛的地学研究视角

ANU地球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地球的形成、演化、目前的性质和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强调在全球范围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和教学,同时就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南半球的观点。另外,地球科学学院还负责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澳大利亚大陆及其周边海洋的历史、地理和独特的环境条件。

2.独特而优越的研究条件

学校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设施,包括核磁共振观察仪、高清晰度显微镜、多功能望远镜。同时,它还在堪培拉的Mt Stromlo和新南威士州的Siding Spring设置了观察中心。学校拥有大量的现代化设施,其中包括设备优良的演讲厅和实验室,全澳洲大学中最先进、容量最大的超级计算机设备。作为主要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ANU的天文台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到南极洲,涵盖了地壳最古老和最干旱的部分,包括三个主要的海洋,从热带到极地的气候体验。

3.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研究课题

ANU地球科学还研究商业和社会的发展对地球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形成、景观和环境的变化和演变。该领域是国家研究中心的优先项目,主要研究我们居住的地球如何形成、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关注未来全球变化的可能性。随着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社会对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要求其提供知识丰富、信息灵通的毕业生。

4.各系统平衡性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系统,2008年1月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合并形成了现在的地球科学学院。过去几年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固体地球”,目前注重“固体地球”和“海洋与环境”之间研究的平衡。研究也关注地表的变化过程,景观和气候变化。自从原地球系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以及原海洋科学学院的古海洋学的引进,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化学海洋学、海洋碳循环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整合,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平衡性。

5.影响较大的地球科学研究

ANU的地球科学计划在世界综合性大学同类计划中是一致公认的前十名大学之一,它出版刊物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全国大学出版刊物中名列前茅。该院物理、化学和地球材料特性研究以及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研究在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国环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土地过度利用,国家对自然资源严重依赖,以及澳大利亚作为该地区最发达国家,ANU必须通过在地球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领先项目为国家做出贡献。该院将致力于保持其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将资源转移到日益重要的新的地球科学领域并表现出灵活性。

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学生培养特点

ANU地学院允许学生同时选修多个学位课程,这形成了ANU与其它学校不同的特色。因为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领域,需要广博的学科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技能,并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全球公民而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该院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至少选修一门选修课程。此外还要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些针对性的课程。该院把基础知识延伸到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中,复合学位的选择和灵活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能跨越基础和专业的各领域,让学生探索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是该院在地学研究领域能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关键。

1.本科生教育培养特点

(1)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本科生除了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门针对性的课程。该院要求每位本科生在第一学期至少选修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学院从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2)进行鼓励教育,树立学生信心。本科学生在其接触地球科学的最初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学院这时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信心,发挥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院还同国际社会的学者合作,探索并解决澳大利亚和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发言提问。由于一直被鼓励获取更多的知识,该院的学生培养了信心和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中,他们可以对自身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进行解答。

(3)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除了基础课程学习之外,教师会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创造野外实习或实验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建立起团队意识和互动关系。目前,ANU地球科学学院经常在夏季暑假期间对学生开展短途野外实习、对研究和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外出郊游远足、进行简单的野外观察和样本采集等丰富的活动。

(4)加强教师指导,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本科生在开学之初就有固定的教员带领,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由于获得了学校和国家更多的资助,该院还计划和其它院系合作,引进更多的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一方面减轻了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来自于与地球科学相关的更多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老师那里获得新信息、拓宽知识范围、启发新思路。

2.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

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地球科学研究院,ANU地球科学学院实施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教育发展战略:创建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地球科学专业、引进更多优秀的教职人员尤其是那些能够有效实践该院发展目标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研究团队的研究领域,逐步建立有着良好科研氛围的机制。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教育模式。充分围绕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个性化的教学是该院教学活动的一个特色。该院发展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球科学院系。

(2)贯彻“发现”理念,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该院秉承学校“发现”的文化和“重要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的校训,在教学和科研中要求学生不断去发现新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质,并且渗透到一切教育和科研活动中,使“发现”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新的理解。

(3)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该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因为地球科学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精深的系统知识。为此,该院和其它学院合作,广泛引进不同学科和专业人才,不断探索扩大研究领域,师生可以在其专业和职业范围里研究学习,也可以跨越专业和职业的范围去工作,因此能使该院在研究和教学领域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

(4)注重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该院强调本院教授、研究人员和专职学生事务管理者要从研究生资金资助、就业指导到未来学术生涯规划等给学生以全程指导,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学习、工作和职业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对我国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1.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外交流。

澳大利亚由于本国人口较少,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外来人口,因此留学生比例较大。ANU地球科学学院每年也招收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在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如何培养上,该院采取了灵活的培养模式。在入学时间、学制、入学申请和课程的学习上都有不同的灵活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广,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也逐步加深。外国专家、学者、海外学生来我国交流、学习也逐渐增多。因此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诸如培养模式、学制、入学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

2.以“发现”为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

ANU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贯彻“发现”的理念,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这是该院在研究流域能不断创新的关键。该院充分考虑到每位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这样能充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建立系统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

ANU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学科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领域,用新的视角去研究课题。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到该院交流、任教,这是其在地学研究领域一直能居于领跑者地位的关键。对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来说,“各领域如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传统学科领域因囿于专业面过窄等原因无法适应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加强不同学科、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提高我国地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4.积极鼓励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ANU地球科学学院要求每位研究生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主要跟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和野外实践活动。同时,该院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各种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鼓励学生在会议上发言、提问。校内外各种团体之间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这种活跃的学术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有关地球科学教育的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间应建立更为紧密的学术和教学合作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能不断接触到该学科领域的不同观点,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我国地学研究发展。

五、结 语

篇7

篇8

在地理课堂上的导课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就是像文艺演出的开场白一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在上课前的备课过程中仔细计划出如何进行导课。如果在高中地理上课过程中的课堂导入部分十分特别,那么就可以有效的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的状态当中。作为合格的教师来讲,应该进一步对课堂导课的技巧进行加强,以便更好地提升课堂的效果。

1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中导课方面显现出的问题

在课堂开始时没有进行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有一部分高中地理教师错误的以为导课并不会对上课的实际效果造成任何影响,更有甚者以为导课不过是卖弄的手段,常常都是在刚刚播放上课铃声后就自己进入了讲课状态,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感受。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在上课铃声刚刚播放完毕时,一部分学生的思绪很有可能还在上节课之中,或者还有的学生还在保持下课的状态正在休息或交流。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们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将精力投入到刚刚上课的地理学科之中。如果在这个时候地理教师通过一系列导入的语言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地理课堂上来,那么就很容易使学生们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即将开始的地理课程。有些高中地理教师地理课堂导课的设计很乏味,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部分的高中内部的地理教师在开始上课时也加入了课堂导入的环节,但是却没有达到应有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如果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原因就是导课的设计无趣,缺乏对高中生的吸引力,这可以从下面几点表现出来:首先是进行导课的方式十分枯燥,模式十分刻板,体现不出创新的意识,对学生的感召能力不足,无法起到吸引学生的效果;第二点是实际进行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语言不够深刻,无法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进行思考;第三点是导入的效果不是过于复杂就是没有强调到重点,虽然看起来像是比较别致,但是却并不能起到什么实际作用。有一部分高中生并不重视地理这门学科,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也提不起兴趣来,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们无法及时进入上课应有的积极状态,整个地理课堂的气氛都不活跃。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而又生动的课堂导语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于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高中地理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课堂实际进行课堂导入的要点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导入是否成功关系到整个地理课堂的学习效果。在进行导课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一定要进行创新,不能一成不变。但不管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导课,下面这些要点是必须要遵守的。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导课的实际目的,要有一定的实际针对性。首先,导课的内容一定要从教材的出发,并且按照考试大纲的实际信息进行设计,要对整堂地理课的教学负责,如果没有按照这一要点进行设计,那么无论导课的语言多华丽也是天花乱坠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二点,在导课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年龄特点,分析其心理以及兴趣,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导课的启发性。第一点,教师在导课的内容方面要多下心思,要有一定特点,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点,要设计多种形式的导课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加强。可以说导课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充分激发出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导课的趣味性。高中生的年龄影响着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在这一年纪的学生实际行动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出发,那么如果说教师通过优秀的课堂引导激发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将会更加认真、更加主动,正因如此,导课在实际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趣味性这一特点。导课的趣味性并不是指要去都小学生,而是对地理课堂的整体节奏进行科学合理的掌握,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首先,教师的语言不能死板。其次,实际进行导课的方式最好要创新要新颖。最后在进行导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导课的效益。导课的语言应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实际进行导课的时间大约在两分钟到四分钟为最佳。

3结语

导课是一门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教学艺术。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开拓思路,充分施展导课艺术的魅力,才能在第一时间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魏永刚.浅论导课艺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3(42):120-121.

篇9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课外实践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课本知识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概念和内容,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培养志趣,树立理想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热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

二、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实践的方向,就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意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是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1.知识目标设计

与地理课堂教学一样,地理课外实践课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教师不一定要对学生加以明确知识目标,但是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知识层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

(2)目标应具有可达性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要具有可达性和独立完成性,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的设计

(1)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地理课外实践课能力目标的设计,除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外,最主要的就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参与实践过程设计的各个环节。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指导中不能点破答案,只能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辅导。但要注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3.思想教育目标的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路;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能力,从而树立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

三、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一般应包括实践内容拟定、日期拟定、路线拟定、地点拟定等。

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设计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可以使较多的学生参加进来,有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小组活动

小组实践是地理课外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他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他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能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他们的才干。

2.组织过程的分析

(1)课外实践活动的安全分析

在课外实践课进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地理课外实践时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安全分析。

(2)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时间分配

①缩短不必要的时间

地理实践课要以实践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在途中浪费大量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还有可能延误实践的正常进行。

②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时间

地理课外实践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时间上不能放任自由,实践课和正常的教学一样也应该给以时间上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观念,使之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内容。

五、结语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的模式,其形式也是多样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根据实践内容制定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计划,并且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进行有步骤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才能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在目前的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大的尴尬就是地理不作为升学考试科目而受到极大的忽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地理课堂分析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广大地理课教师认真贯彻实施“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对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老套,甚至放任自流。

就目前来看,中学地理课仍是“地点”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记忆地理名词。有的老师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照本宣科”,学生随意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老师却视若无睹。甚至有些老师把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或者干脆把地理课让给其他老师上“主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单一有其历史原因,体现在教学手段单一和教育思想陈旧。而“放任自流”则反映了对地理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受到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我国部分地区,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学校经常存在挤占地理课的现象,导致上课课时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欠丰富,教学方法欠灵活,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课堂教学,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目前,中学地理课教材知识点杂乱,不便记忆,学生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效果较差。这种情况,地理课教师普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规范进行”,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讲授法、“满堂灌”,必然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

(三)教学设计欠妥,理论教学枯燥、乏味。

基本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懂一些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学习有关地理知识,而且对地理知识融会贯通与记忆等方面都有帮助。然而,有的老师用一整节课时间来讲授基本理论,教学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仅感受不到地理课的魅力,还对地理课产生逆反情绪。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需要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指导。中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但自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营造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环境。

二、中学地理课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一)地理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地理课往往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被忽视。学校领导、老师将地理课改上其他文化课的现象也不少见,这样就使得不少学生忽视这门学科。也正是由于这门学科不涉及升学考试科目,并不影响其升学率,因此很多学校老师、领导及社会并不给予重视。

令人欣慰的是,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做出了强调和说明,把地理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广大中学领导和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与新课标对地理课教学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地理课教学改革做好思想准备。

(二)教学模式的合理选择。

古往今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教师独霸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地理课新教材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注入式方法,强调探究、发现式教学,鼓励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地理课在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上,不能与文化课等同视之,而需根据地理课的目标任务进行选择。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当今,陈述性地理知识及地理信息都以海量形式出现。在“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无论哪一本教材都只能反映局部地区、一段时间内所呈现的地理资讯,单纯以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本身意义已不大,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的理由所在。

学生总是较易对新的事物产生兴趣,选择近期出现或发生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较明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好奇心。因此,教学内容应选择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使其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更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标理念是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针对中学课堂教学现状,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很关键。

1.讲授法。讲授法是基本教学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显著。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适应地理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性。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弘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

3.图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

4.将杂乱、纷繁的教学内容与诗歌等形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将松散、难以记性的地理名词等相关知识改编成诗歌或者与诗歌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课堂教学的合理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

为了使地理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应根据中学生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自制力差的特点,因势利导,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

(五)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进而“乐其道”。从某些方面来说,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对老师所教课程的态度。教师个人素质应该从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提升。

1.重视教师的言行和个人修养。热爱学生,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中心内容;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刻苦钻研、虚心求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体现教师个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以丰富的内涵、谦逊的态度、善解人意的品格、开阔的胸襟和强烈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2.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田建文,刘春玲,赵旭阳等.石家庄县域地理教育状况探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

篇11

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优点“轰炸”

针对某些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在地理课上进行优点“轰炸”活动,让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说出某学生上地理课的优点或长处,使这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地理课上还有这么多优点,增强他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消除对上地理课的抵触情绪,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别人差”。这样学生们就可能喜欢上地理课。

三、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位置”创设

篇12

一、问题导入法的应用

问题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重要方面,更是推动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的重要方面。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以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

例如,在教学“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时,为了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也为了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从已有经验出发,你认为东北地区有什么特点?(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3)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而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为提高地理导入环节的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二、直观导入法的应用

直观导入法是指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来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直观的地理课堂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为高质量地理课堂的实现渲染好氛围。

例如,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也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更为了确保导入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在本节课的导入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西北地区荒漠景观”的图片和视频,确保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篇13

二、地理与历史

地理课中的一些知识对学习历史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地名知识和分布知识。历史事件的发生需要具备时间和空间等要素,而空间的要素,需与历史地图相配合,才能获得正确的信息。当然,掌握了相应的历史知识,也可以促进地理课的学习。如,我们一些省区的简称,都能找到相应的历史渊源。

三、地理与语文

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源于地理方面的成语不胜枚举,如“斗转星移”“得陇望蜀”等。另外,千姿百态的自然界更为诗人提供了灵感,让诗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当然,随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在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地理与数学、物理

地理与数学、物理方面的联系,则更为紧密一些,像天体系统、地球运动等知识,这些虽是地理知识,但在运算时,则需要运用到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反之,熟练掌握物理中的万有引力、曲线运动和数学的计算方法等知识,对于地理课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地理与化学

化学知识在地理学科中亦较为常见,如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的酸碱性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因此,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学习地理大有好处。反之,掌握这些地理知识,对学习化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六、地理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