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一地理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长期无序备课。长期无序备课就是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结合自己的情趣,有意识地对教学有关有用的各类资料广泛收集,建立有效的增量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会使教学获益匪浅,特别是地理课讲授内容涉及广泛,既有“人性”的弘扬,也有“理性”的扩张;既有宏观世界的展示,也有微观世界的探奥;既立足现在,又展望未来。时间之长,空间之大,内容之多是地理学科特点,如果没有较多的课外增量知识,就难于把课讲活,讲好。教师应将有关知识变成自己教学的实用知识,使自己有扎实的功底,较高的素质。
2.短期有序备课。短期有序备课是指课前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个人设计。既备知识,又备教法;既备练习训练,又备学法指导;既备资料收集,又备板书设计等多层次全方位备课法。这种备课量虽大大加重,但对教学十分有帮助。当然,备知识是重点,备教法是改革,学法指导,板书创造才是关键。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自己学懂了不算本事,把学生教会,教懂,教好,才算本事,这就依赖于教师在备课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基于下列原则:巧妙的导入,流畅自然的衔接,形式和内容的有效统一,布局合理的设计,良好的结束。并始终注重将时代性,现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双边互动性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巧妙的导入新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这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求解答:或创设情境激起想象,或运用对比引入思维,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在讲地球内部结构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当今世界英俄法各国都不遗余力,不惜巨资,投入对外层空间的研究开发,而对地球内部深层次研究开发远远落后,因为人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择了“天堂”,故时至今日,人们对地球内部只能靠地震波研究,下面我们可以从地震波的变化看出地球的大略结构。
2.通畅自然的衔接。―堂地理课的内容,貌似整体,实是知识汇编,有许多“断层”带。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承前启后,使知识点转换自然,使段落环环相扣,达到自然衔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也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给予重视的一点。例如,在讲降水类型时,一般教师把降水类型分类对比,各类型之间坐直通车法讲授,而笔者先讲梅雨(锋面雨),然后用久雨必有久晴引出伏旱(反气旋),再用久晴必有雨点出台风雨(气旋雨),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锋面雨的形成》,《台风雨的形成》进行讲解。
篇2
一、设置具体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的具体照射情况和五带、四季的划分规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好投影仪、合适的地球仪、手电筒和发光的太阳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设置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地理,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植被、气候、河流、地形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理解北方和南方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发展的眼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什么吗?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地形特征是什么?南方和北方的主要粮食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南方和北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基本分类情况,分析当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资源呢?在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我国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合适答案。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篇3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了》是一首根据彝族民歌改编、用复调手法创作而成的四部童声合唱歌曲。歌曲以跳跃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展现了彝族人们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优美的旋律与语言节奏、声调非常贴切,其和声效果使音乐的意境更生动鲜明。教材中所呈现的歌曲是教材编写组在四部童声合唱歌曲的基础上根据本学年的教学要求,以三年级学生的演唱能力而改编的。歌曲结构规整,为三段体,首尾两段基本相同,中段为根据节奏念歌词,音乐形象鲜明。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演唱能力,整体来说,学生较为喜爱音乐课,肢体动作比较协调,创编能力较好,有个别同学音乐修养很高,课堂上,设计问题可以稍微有点深度,拓展内容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基本修养,在演唱时,填词部分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填入,教师把伴奏放慢即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彝族歌曲《太阳出来了》,感受彝族人们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2、认识反复记号,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3、能够创编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彝族人们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培养学生对彝族音乐的喜爱和兴趣。
难点:认识反复记号,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
导入
师:请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彝族)
介绍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全国彝族人口776万多,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内。
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妇女较多保留民族特点,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披肩),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他们最著名的火把节,彝族人们点火把除恶害,盛庆丰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彝族民歌《太阳出来了》。
【板书】
三、
新课展开
1、学习歌谣
(1)找同学有节奏的读一读这段歌谣。
(2)老师完整的唱一遍,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是如何读歌谣的。
(3)听完找同学手打恒拍,读一读歌谣部分的节奏。
(4)全体手打恒拍读节奏。
(5)按节奏读歌谣。
(6)同学们看一看歌谣部分出现了什么特殊节奏型?
X
X
X
XX
前八后十六
【板书】
(7)请同学们手打恒拍跟录音按节奏读一读这段歌谣,演唱部分仔细聆听。
2、分析歌曲
(1)师:歌曲的情绪怎样?
生:歌曲以跳跃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展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2)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的演唱顺序。(找同学按顺序读歌词)
提示:同学们看一看歌曲中出现了什么记号?(反复记号)出现了几次?(三次)
︱
|
|
﹕
从头反复
﹕
|
|
|
﹕
仅反复记号之间部分反复
【板书】
(3)演唱部分有几个乐句?(三个)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首尾相同)
3、学唱歌曲
(1)学唱第一乐句歌谱
a、师带生唱一遍
b、注意色块中跳进音程的音准。
c、全体唱一遍第一乐句(加反复记号)。
(2)学唱第二乐句歌谱
a、师带生唱一遍
b、注意色块中跳进音程音准,第一、二乐句第一小节对比。
c、全体唱一遍第二乐句(加反复记号)。
(3)全体把一、二乐句歌谱连起来唱一遍,加上反复。
(4)学生自己演唱最后一个乐句和结束句后,师指导学生唱结束句(结束句稍慢,2唱三拍,3唱一拍)。
(5)学生跟琴完整演唱歌谱,歌谣部分手打恒拍读出来。
(6)同学们自己填入第一、二乐句歌词,注意反复记号。(师慢弹伴奏)
(7)同学们试着填入最后一个乐句加结束句歌词,老师指导结束句演唱。
4、歌曲演唱处理
(1)这首歌曲与旋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
总结:本曲一字一音较多,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注意结尾的放慢和回原速度
(2)跟伴奏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词。
5、欣赏视频
休息一下,让我们来看一段彝族姑娘小伙儿们载歌载舞的视频。
【放视频】
四、拓展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跳一跳?下面就让我们为《太阳出来了》编一些简单的动作吧。
(1)请几位同学上台跟音乐即兴编动作。
(2)全体起立,跟老师的一起做一做动作(师唱),
(3)跟音乐做动作。
2、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四部童声合唱《太阳出来了》,感受一下四部合唱作品与单声部作品在听觉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声音更有层次感,更加饱满、动听)
五、总结
彝族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彝家娃娃真幸福》,还有《赶圩归来啊哩哩》等等,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自己可以学一学,好吗?
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唱起《太阳出来了》,在欢快的歌声和舞蹈中结束今天的彝族之旅吧!
【播放伴奏】
【板书设计】
太阳出来了
X
X
X
XX
前八后十六
⑴
︱
|
|
﹕
从头反复
⑵﹕
|
|
篇4
一、引言
2014年6月,在国新办举办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新闻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证实了国家将推动600所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战略。该战略提出的背景是,我国目前拥有10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其中绝大部分与国家重点培养的211与985高校在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方面高度雷同。211及985高校注重科研与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强调对前沿或不成熟技术的跟踪与持续深入。但是,社会上广泛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从事成熟技术的使用和集成创新,重视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任务,并不强调个人理论上的深入。因此,目前高校过于追求研究型、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上对应用型、团队型人才的需求。
虽然很多研究者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的大量研究只是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此外,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师资、教学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这些要求所带来成本是高校难以负担的。因此,导致目前大量高校即使知道培养的毕业生不符合社会需要,就业率不断下跌,但是仍然不得不继续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缓解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我们提出以当前我们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2015年广西高校科技研究项目“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自适应充电及路径规划研究”为基础,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科研平台,设计信息类专业中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以此为试点,探索一条更高效、低成本的人才培养道路。
我们计划结合CDIO[1][2]工程教育模式来进行改革,它是目前国际上一个正在受到日益重视的人才培养方法。CDIO的主要思想是围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及运作(Operation)这4个工程项目开发的主要环节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它的特点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在具体实践中增加各方面的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实践应用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大型项目的运作和协调,技术的运用和实现,思维能力和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可以看出,CDIO是具有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我们将CDIO的综合性和目前本校已经开展的基于无线充电传感网项目的前沿性相结合,利用当前已有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的低成本性,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选择以具体范例研究改革“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作为试点,通过在多个年级和班级的应用,获得了初步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持续深入推进整个信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无线充电传感网研究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工业、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的能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了制约网络长期部署及应用的瓶颈,不利于传感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通过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3]的自适应充电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采用无线的能量传输技术,网络中部署若干台充电车,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给能量即将耗尽的节点,可以极大地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本项目在已有的周期性、静态自适应充电机制的基础上,主要考虑非周期性和动态的网络因素对充电车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路径规划、实时控制、分布式调度等理论,建立适用于大规模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节点与充电车的自适应充电模型,规划短距离的充电车行走路径,在合理时间内访问需要充电的节点并完成充电,提高网络生命周期。
本文作者所在的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机控制实验室、控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9个相关实验室,拥有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工业控制计算机、单片机开发装置、可编程控制器、印刷电路板设计制作装置等一批软硬件设备,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
三、CDIO简介及标准
1.CDIO简介。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的一种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法[4][5]。经过20多年的实践、研究和改进,该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功推广到了数十个国家。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以工程项目管理中,从开始的项目构思、过程设计、具体实施到系统运行的一个完整流程为背景,设计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课程模式和实践方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边做边学。这样可以由实践引出理论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出自内心的兴趣。在此过程,学生不仅能积累良好的学习经验,而且能以更实际和直观的形式理解专业理论,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扩展应用。
2.CDIO标准。CDIO能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得益于其规范而严谨的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从它被创建之初,MIT及多个国际组织就对它的内涵、形式、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范,便于不同的学校采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对CDIO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扩充,使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基本的CDIO教学标准有12条[6][7]:(1)通过项目为实例让学生参与;(2)教学目标;(3)与项目实例结合的教学计划;(4)项目实施的工程化导引;(5)项目的设计和实现;(6)项目具体实践环境;(7)多方面的综合性学习;(8)培养学生主动性;(9)培养教师实践能力;(10)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11)综合性学习评价和考核;(12)教学评估等。围绕这些标准,可以设计具有综合实践和理论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CDIO目前已经在推广过的学校得到了广泛认可,社会承认度也很高。以这些标准为中心,实施的高校可以加入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环节,也可以与其他实施CDIO体系的高校进行课程联合和交换,促进多方面的交流和互补。
四、以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
1.背景。由于对CDIO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不适宜立即推广到整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我们选择信息类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作为试点。长期以来,虽然“程序设计基础”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综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兴趣度不高。学生主要希望能学习目前比较热门的编程语言,但是“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是教授学生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比较枯燥。
(2)学生动手机会少。目前学校能安排的上机时间只是一个学期不到20学时,这对于掌握深入的编程技巧远远不足。
(3)学生课后继续跟进学习较少。虽然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有电脑,但是课后主要的活动是娱乐,主要精力并不会主动投入到复习和扩展学习上。
(4)学生协作机会不多。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缺乏相互合作完成任务的基础,导致学生之间的协作较少。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利用目前已经开展的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为背景,设计课程实例,把最新的科研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此外,通过相互合作完成一个大型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最后,由于我们已经开展了前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能以较低成本提供实践环境和内容给学生进行参与。
2.实施方案。我们将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分为4个模块,分别对应CDIO 4个方面技能的培养目标。
(1)大规模网络部署的构思。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这些节点需要协同地开展监测、跟踪、定位等工作。为了满足用户在实时性、低成本、能量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节点需要采取不同的部署策略,例如:随机部署、区域部署、栅栏部署、兴趣点部署等。选择合适的部署策略,并且编写模拟实现的程序,是学生编写程序的基本任务。完成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构思的能力。
(2)充电模式的设计。在网络中,选择哪些节点进行充电,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比如:有10个节点的能量即将耗尽,如何选择最短的路径,让充电车访问所有的节点并完成充电,对网络保持持续的监测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将被要求设计合理的充电模式和路径规划,保证网络持续工作。该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网络模拟的实现。如果将整个网络工作的过程展示给用户,是关系到网络能否得到用户支持和信心的关键。网络模拟需要开发直观的图形界面,考查学生综合使用不同软件工具的能力。此外,模拟展示的环境需要呈现各个学生负责模块的结果,这需要学生协作完成模拟器的开发。
(4)网络的运作。系统评价的指标是网络能否按用户的要求正常运行。学生需要协作地把不同的网络功能组件实现并联调,使得网络可以稳定地开展工作。教师通过评价网络运行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此外,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
五、效果和经验
1.改革的效果。经过将一年多的改革试点,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教师通过课程的改革,获得了更多的提升的空间,对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实际的开发能力。并且,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建立良好的融洽的亲近感情,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其次,通过项目式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获得更多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的锻炼,由原来的单一重复和模仿练习转变为多重的任务型和开发性训练,从被动地完成作业转变到作为重要角色参与项目并完成自选模块,从参与过程中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慢慢适应并追赶,学生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兴趣得到明显提高。
另外,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其他课程专业知识,同时更积极参加课外挑战比赛,如:程序设计大赛。
取得的这些成果说明,当前的改革思路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并推广当前的模式。
2.改革的经验。通过回顾改革的整个过程,我们总结了部分的实施经验:
(1)教学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但要保持实际。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长久不更新,缺乏新意,和社会需求脱节太大。如果能选择一个当前社会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背景,将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套上华丽的外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具体实际的内容,更具有可探讨性,可以吸引学生深入参与到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环节。
(2)教学方法上需更侧重放手给学生探索。传统教学存在教师掌控全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的缺点,这样大量的学生只会等待老师灌输知识,缺乏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通过CDIO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习自,由接受“鱼”转为开展“渔”。学生在探索中的错误,将被淡化,更多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进而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
(3)教学手段上更注重实际项目为背景。CDIO突出工程项目为背景的教育,我们以当前开展的科研项目为背景,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对于学生,可以了解最新专业科技前沿的信息;对于老师,可以让更多本专业的学生关注科研动态,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
(4)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结合网络化和虚拟化平台。教学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高校教学的一个方面,购买实体教学资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占用教学场所。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化和虚拟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进行选择,同时大大降低教学过程实施的成本。
(5)重视科研与教学的关联。长期以来,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是分离的,导致部分教师不重视教学,自己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让学生接触。通过本次改革的试点,我们将科研与教学进行了相互融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总结
当前社会亟须大量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构思、设计、协作及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仅仅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以我们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无线充电传感器网络研究为例,设计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多维度的人才培养。通过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试点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获得了初步的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改革进行融合,寻找具有更高经济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培养能力更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耀林,陈友荣,周莹.CDIO教学模式指导下网路工程类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0):107-109.
[2]陈季萍.CDIO模式下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5):107-108.
[3]陈雪寒,陈志刚,张德宇,曾锋.C-MCC: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基于分簇的多MC协同充电策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35(10):2231-2236.
[4]裴玖玲,孙少杰.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5):48-49.
篇5
二、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
1.根据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重点复习内容。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的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工夫彻底解决,对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特别是经纬度知识。又如区域地理图普遍掌握不好,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区图,不知道这是地球上的哪个地方或者说这幅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在班上挂两幅地图(中国与世界政区)。在进行知识衔接时,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引导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图分析和推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用图能力。
2.对容易忽视和薄弱问题应及时弥补。
第一,对于初中区域地理,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学习中注意弥补。可根据高中教学需要,适当拓展世界大洲、国家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知识;第二,有关较高要求的计算(如地方时、区时、日期、气温、经度、实地距离的计算等),在初中不做要求,但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第三,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对于初中和高中知识有冲突的地方,应以高中地理知识为主,如气候类型的分类、特点、分布规律、成因等。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观的感性内容为主,而高中地理是从遥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非常抽象的知识开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变化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多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具,并联系跟地理有关的古诗词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地球运动”时,其中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问题学生难以理解,如能联系生活实际,问学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时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影子长短,解释其中原因,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突破教学难点,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另外,在粤北山区长大的学生多少都有过登山经历,因此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登山的经验说明海拔的高度对气温的影响,同时阴坡和阳坡的差异也是登山过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观看到的。这样以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加强读图技能的训练
篇6
1.巧用课堂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 戏曲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 “多变的天气”一课中以学生熟悉的“海尔兄弟”歌曲和常见的天气图片导入,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天气与生活在联系的认知兴趣,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
2.引用故事
在地理课堂中也可以用地理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讲"气候"一节时,引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热情就更加高涨。又如讲"中东"一节时,讲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白色长袍。讲完后,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西亚气候干燥,白色对强烈的阳光有反射作用,故吸热少。从而使学生对西亚气候形成长时记忆。
3.扑捉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接近现实,贴近生活。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教学中。给学生装上“地里的头脑”,也就是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身边的一些事情。如:“多变的天气”天气的描述及天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是从学生自身的感受或经历说起。又如天气预报的播报,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知识说起,最后又把学到的课本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
二、学会看图,培养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以特殊的语言表述着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联系和空间结构,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而丰富的信息源,也蕴涵着学生更多的未知领域。读图能力是最具地理学科特征的能力。基于初一学生认知能力特点,我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是否有兴趣观察,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能够将所观察的内容得以消化并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不仅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得当,还在于教师是否设计了恰当的教学活动,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中国山脉的分布规律"时,我设计了如下步骤:第一步,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都有哪些走向的山脉?第二步,每四人一组,发一张中国政区空白图,四人共同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哪些,并由一名同学执笔将它们画在政区图上,教师选取其中一、二个组画的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请学生先进行评议然后教师再评议;第三步,请各组同学进一步观察并总结。东西走向的山脉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走向的山脉只有一、二条,因此只引导学生观察其分布位置即可,不需学生再画图。第四步,当学生了解了我国各种走向山脉的分布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提问:"我国山脉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其他地形区与山脉之间有何关系?"学生的答案是:"山脉分布呈网状;山脉一般是其他地形区的边界。"我进一步提问:"如果将其他地形区从图中删掉,请想象这张中国地形图的特点,并用语言描述。"学生答:"只剩空架子。"总结:"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第五步,提问:"观察中国地形图,你能够利用哪些地理事物帮助记忆山脉的空间分布位置?"学生的答案有以下几种:"有的山脉分布在两省交界处,可用省区记忆","有的山脉分布在国界上","有的山脉切穿了河流,可以根据切穿的河段记忆","有的山脉是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等等。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比较活跃,而且关于山脉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是学生通过自己在读图、填图的过程中获得的,教师仅仅是起到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辅助作用。
空间想象力可以说是地理课堂教学中较为典型的一种想象力的培养,也可以说是地理课堂中独有的,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空间位置,以及进行图形的转换等。如“地形图的判读”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描述山体不同部位的形态特征,然后想象自己足够高大,在山体的不同部位每隔一定高度围着山体画一条线,最后把这些线垂直投射到一个平面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理解了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三、 重视教学后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后记,又称课后记,简称后记。我的教学后记归纳起来有学生的、自己的和别人的三种类型。
学生的"教学后记。这类教学后记是讲授新课过程中和讲完后从学生方面获得的信息反馈。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和学生的练习等可以获得有关教学的一些反馈信息。讲完课后我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也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然后将这些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综合归纳后填入教学后记中,为后阶段的地理练习与复习,下一次同样内容的教学提供依据。
"自己的"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之后,由于灵感的产生或其他原因,忽然感悟到教学中某一个环节或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写在教案后。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讲完课后除了从学生方面获得信息外,还要多作自我反思,及时对教学状况和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如教学目的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优化组合,教材处理是否适当,课堂练习设计是否合理等等。有的时候还需要临时变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