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教学兴趣的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教学兴趣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教学兴趣的培养

篇1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创设各种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之中,并在恰当的场景中,体会轻松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最大的特征是好玩好动,好胜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在课堂上要让他们乖乖的坐上四十分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使小学生在整堂课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不仅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要随着课堂的纵深发展,调节思路,将学习的兴趣保持下去。

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能调节学习的节奏,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生动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可以使学生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知识。

二、在鼓励思考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 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 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享受成功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赞道:“非常好,很有想像力,多有灵性啊!”随后又问道: “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教师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她的头,走上讲台,她的练习成为讲造句题的范本。欣赏和鼓励带给小女生无穷无尽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学习热情特别高涨,特别用功,成绩一跃成为班级第一名。由此说明: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四、在提高自身修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一、变换激趣方式,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也不够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想使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学生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变换激趣方式,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风趣的课堂气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引起并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者如能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通常的导入方法有: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实物导入、音乐导入、对比导入等。

(二)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会不由而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三)游戏增趣

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有效开展。游戏学习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忘我投入状态中,学生记忆、领会或创造了大量的知识。如教学《两小儿辩日》这课时,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童话故事情节,从而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此外,还可开展其它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说与课文的作者或人物有关的小故事;可以辩论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唱一些文学作品相通的经典歌曲;更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共同探讨一下戏剧表演,感受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凸显学习主体,张扬个性风采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讲,脑子思考,这样才会使书上的知识融汇到他们的思想中去,真正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1: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我先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练习朗读,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实施这一环节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给他们提供了平等的锻炼机会,结果许多学生都做得很好。我对他们的表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得到了自信,听课更加全神贯注了,回答问题也更积极了。学生始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感悟,在自我发现、相互交流中理解知识,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课外阅读延伸,体验学习乐趣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我除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读讲活动课”。活动课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看到的文章,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半个学年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轮到一次读讲机会。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篇3

一、自学兴趣广度的扩展

自学兴趣的广度是指自学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它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经常注意多方面的新问题,增长新知识,丰富生活,提高自学能力,促使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当今的语文课堂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容,是其它科学所不及的。首先,语文的自学必须是先广博方可变通,如仅仅只是陷于狭小的“小语文”圈子之中,这样新的信息量得不到丰富,同样,知识也得不到延伸。

为了加大信息量,增加知识的延伸,可以将与每一课或每一单元书本内容相关的信息经过筛选传达给学生,使之与书本内容结合起来学习,获得全面的知识。比如,我在教《火烧赤壁》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找些关于“三国”的有关于“周、诸、曹、孙、刘”的个人小结资料,先让其明了《火烧赤壁》的前前后后,而我在其同时,也画了一个关系构成图和“三国”的地图,对学生的资料预选,拿出标准和要求,并且,准备评选最佳“资料员”并给予奖励。这些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学兴趣深度的探究

自学兴趣的深度是指学生自学中需要认识和获得的深刻程度。如,有些学生对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局部现象产生兴趣,有些则对事物的本质的规律以及人们尚不了解的现象发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到更高层次,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个性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在“结”的最后一个小环节――质疑、解疑方面下功夫。

篇4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这就要求教师绝不能用教育成年人的方式去教育他们。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呵护他们、爱护他们。比如,可以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争取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可这位教师,才会对他的课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学语文。

二、采用多种情境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的效果远远好于普通教学,这是因为情境教学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情境当中,而这种情境又是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学生愿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

1.在教学时要尽量去挖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去挖掘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玩”的高兴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育类的课文,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会了课本知识,也从课文中学到了很多道理。比如,在学完《小马过河》以后,教师完全可以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小马过河》这篇课文,老师在这里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下你们。第一,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都想到了什么?第二,一条同样的河,为什么牛伯伯和小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呢?”这两个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也都想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别的同学,这样一来就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在遇到问题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学得开心,而且也玩得高兴。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值得学生信赖与喜欢的教师,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上课时学生免不了要回答问题,对于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细心地开导他们,而不是冷嘲热讽,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知道了自己以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悉心教导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学生渐渐地会喜欢上这位教师,而对教师最好的报答就是学好这门课程。

3.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对他们即将参加的探索活动一定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通过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互兼容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发现教师既是他们的师长,也是可以与他们交心的好朋友。上课开始前或者教师在讲了一定的时间后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原因无精打采,对于这些,教师完全可以在上课开始前让同学们唱几首歌缓解一下气氛,至于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妨可以让学生站起来模仿几个简单的动作或者朗读一首诗来进行调节。对于那些在课堂上喜欢做小动作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让他们到前面来表演一个小节目,表演结束后教师给予高度赞扬。

篇5

二情景育趣。不同题材的课文在不同的教学环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设置不同的情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准备音乐和图片进行配乐配画诵读,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朗读兴趣;教学对话多的记叙文可以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可以做头饰朗读表演。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的具体的东西,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情景,不仅可以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陶罐与铁罐》一课时有位教师就成功运用了范读

引导,分角色表演读的方法,学生感受到了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后语气语调模仿的惟妙惟肖,表演者声情并茂,引来阵阵掌声,同时也激励着其他同学也想表演表演,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很明显。还可采用以唱带读的小组互动法,如教学节奏感与韵律感较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轻轻打着节拍或击着掌用熟悉的旋律以唱带读也可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

三竞赛增趣。采取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朗读的语气生硬,没有活力,学生自卑感严重。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朗读,纠正不良朗读习惯,如加字、跳字、漏字、声音小等,同时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兴趣。

篇6

二、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真情实感的外观。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真是个朗读大王”,可使学生倍受鼓舞。如,在教学《小珊迪》中写小珊迪求“我”买他的火柴时的一段对话:“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一盒火柴只要一便士呀!”“我可以一便士给你两盒。”“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有同学提出:“我认为要读得越来越低沉,因为小珊迪饿极了,没有劲说话了,所以要越来越慢。”大家认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提议给予了肯定。另一位同学对这一段话的朗读处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要读出‘请求——恳求——乞求’的语气,因为小珊迪急切地想把火柴卖掉。”由此可见教师真诚的鼓励和赞许,不仅可以撞击他们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更可以燃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分角色表演,培养朗读兴趣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不是“多多益善”呢?我觉得“多读”的同时还应注重“巧读”,因此,我就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表演的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表演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环境中。例如《两只小狮子》一课,对话较多,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勤快狮子认真、懒狮子懒洋洋、小树奇怪、狮子妈妈语重心长的语气来,然后分角色戴上头饰表演。根据角色,我找了四位同学分别饰演以上不同的角色。这四位同学各自模仿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进行表演,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使班内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深受形象感染,既使学生充满了兴趣,又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既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质量。

篇7

二、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更高效

当学生心中教师的形象变得亲切后,我们就可以研究一下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想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首先就要求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营造氛围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课本上的知识,在讲解《太阳》的时候,在大屏幕上放映有关太阳的影像,让学生观察太阳的同时,说出他们对于太阳的理解,然后进行课本解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另外,教师还可以选取课本带学生到室外进行场地式教学,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采取计时赛跑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产生与时间赛跑紧张的感觉,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好好地体会作者的心情,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情绪更加高涨,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篇8

1.充分利用学校的空间,布置展廊的文化氛围,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书写在上面,让环境感染激励学生;利用校园广播宣讲古今中外勤奋读书的事例;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资源,让每一面墙成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宣传阵地,校园的林荫路上,设置了许多长椅,学生置身其中便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致。

2.班级中设置读书一角,按照课程标准,分类别摆放学生年段阅读推荐书目。学生自带图书相互交流,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其中设置必读书类,选读书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自主阅读兴趣被燃起。

3.学校举行读书节活动,班级内按要求进行选拔比赛,从多个考查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设置多个类别奖项,让学生广泛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学生乐读氛围逐渐形成。让阅读从被动走向主动阅读,让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

二、适时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想读、会读、思读、乐读。

1.按照年段的阅读要求,为学生提供书籍,做到读书有目标。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书且包括寓言故事,古诗文等激起学生想读书的愿望。让学生在读书时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深,激起学生探求的兴趣――想读。

2.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阅读精典好文,并在全班进行阅读展示活动,引导学生会读。

3.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通过阅读读懂了那些知识,还应该在哪方面加强,让学生――思读。

4.利用早读时间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读书,参与阅读――乐读。

三、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抓好阅读教学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有选择的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再加以引导。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阅读,有的选择描写小兴安岭春天的段落进行阅读,学生读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对语气,语速的指导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美感。有的选择夏天的小兴安岭进行阅读,一派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景象,充满了继续阅读的愿望。有的选择冬日的小兴安岭进行阅读,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世界对学生是一种吸引。有选择的对学生推荐阅读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小见大推进了学生对全文阅读的心理渴望。

2.边阅读边进行圈划,在思考中推进学生继续探究,继续阅读的兴趣。

篇9

1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讲,爱玩的年纪里可能对学习不会太上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师独讲、学生专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多走进学生们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思想、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烈,那么教师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课堂活动,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活动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语文课本中纯理论的知识一般都过于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变理论的知识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教师可结合课文所讲的内容向学生展示优美的图画、视频等。在教一年级的孩子“a,o,e”这几个拼音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小朋友去医院让医生看喉咙的图片,然后在旁边配上语言:张大嘴巴啊啊啊,那么发的就是“a”这个音了,同样的,还可有大公鸡的图片:公鸡打鸣喔喔喔,发的就是“o”这个音了,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投入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多向学生播放优美的儿歌来缓解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没有任何压力的学习知识。

3 教师要善于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就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问题情境的创设,一位好的教师首先也要是一位优秀的提问家,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给学生设置悬念,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比较强烈,因此,当学生对问题充满了疑问的时候,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转移到了学习上。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中《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这样来引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在画画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是都会画在纸上呢?那么,有没有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画过画呢?老师认识一群会画画的小动物,它们在雪地里画的画可漂亮了,大家想不想知道它们都是谁呢?它们又会画些什么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相信孩子们的脑海中一定留下了许多疑问,有的孩子会说:“老师它们在雪地里是怎么画画的呢?它们都是谁呀?我好想知道啊!”在这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雪地里的小画家》的学习中,学生们在疑问的促使下也会有极大的兴趣来学习课文,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对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有了。(2)、故事情境的创设,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大多都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故事情境,以语文课本中《坐井观天》为例子,在学习之前教师则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们听,同时要使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要使学生看到青蛙目光短浅的一面,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习当中也一样,要把眼光放远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寓言所表现的道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生动的故事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游戏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游戏情境不仅能够活泼语文课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把教材当中的知识穿插到游戏当中,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排一场话剧,找到扮演小蝌蚪、妈妈以及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动物。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孩子们能够排练一场成功的小话剧,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的表演、与人交流能力,同时,学生对于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青蛙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问题,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即可,然后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来学习知识。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自己在讨论中获取知识,这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走上讲台来带领全班学生朗读生字,使学生来当自己的小老师,这样学生对学习也就有了一份责任心,在带领班上学生朗读生字之前,学生们必定会自己先熟悉生字词,在读通顺的情况下然后再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当小老师的兴奋下能够认真预习知识,这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加。

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徜徉在故事的天地,在游戏中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方法可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10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位老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屋”。相反,学生和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教师教的课。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对待后进生,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要尊重他们,一视同仁,甚至用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情感去温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创设思维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尝到思维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采取封闭式教学,不能就词讲词,就课讲课,以本为本,应该开放课堂,尽可能地实现课内课外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广其闻,增其智,从感性到理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可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背书、阅读、写作的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打造竞赛平台,展示竞赛成绩,比如说背书比赛,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等。

善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生字生词是学生阅读中常遇到的难题,解决好生字生词的认识和理解,有助学生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便于学生语文知识的自我积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的预习提示中列出的重点字、词,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查阅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和词语、词组,以及字、词的运用,养成细心揣摩、选字酌句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生词的阅读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的最佳情绪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学的形式有了根本的变化,还使语文教学从单一传授课本知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教学的内容和数量更加多样化、开放化。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内容,在愉悦的体验中感知知识、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阅读、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

篇11

二、设计好课堂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给学生一个悬念,学生带着好奇心,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常见的方法有音乐导入、故事导入、名言导入、实事导入、古诗导入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积极探索。

三、通过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在教学中我就很注意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四、把学生其他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教学经验和有关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利用学生喜欢游戏或讲故事等活动的兴趣,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有一位班主任发现班里男孩子们有要做特种兵的理想,她就把学生带到武警部队特种大队跟叔叔们联谊,看叔叔们表演,看叔叔学习,发现叔叔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要了解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信息互交,还必须对地理、人文、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兴趣,从而产生了学好各学科的兴趣。

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我们可以遵循以上客观,投其所好,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孩子们读的意识,诱发阅读的欲望。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喜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箱,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篇12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浓,他们的兴趣易被新奇的东西所激发,因此可以从更新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新异刺激,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刺激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演一演等方式方法,把教学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三、组织恰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

1.组织新颖的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时,最能激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如教学反义词,让学生与老师对词,由单个字扩展到两个字,再三个字、四个字,最后扩展到短语;在积累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说带某字的词语,或者采用词语接龙等形式,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状态下积累知识、学习知识。

2.组织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过深,学生望而却步,会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学生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深浅得当,难易适度,这样才可有效地激发兴趣。如在让学生习作《家乡的变化》时,为了降低习作时的难度,先让学生回家调查了解,然后利用口语交际课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然后再让他们写出家乡的变化。这样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即使作文水平低一点的也不再感到无话可写。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可启发我们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故事会、演讲会、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猜谜语、对诗、看谁知道的名人多、谈体会、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可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张琳同学为参加书法比赛苦练钢笔字,李飞同学为参加书法比赛星期天和爷爷一块揣摩运笔、研究汉字的结构,还有的同学为争当故事大王苦练普通话、广泛阅读。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利用多元化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如作业反馈中一个红红的大大的“优”字可使学生为自己的认真、细心感到欣慰;习作中一个赞赏的、中恳的激励评语,会大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朗读教学中一句“你读得真美,此时老师的心情和作者一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故事会上,一句“你肚子里的故事真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篇13

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期的感情交流,使得教师们客观上成为学生兴趣的中心。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学生喜欢模仿他。教师的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和感染。要使学生真正信任教师,教师一定是一个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的指导者。教师要用本身的行动直接影响学生,要做学生学习的最佳合作伙伴,而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合作伙伴感兴趣,有好感,甚至是崇拜感,这样的合作才能是融洽的,更有效率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我和我的学生不只是朋友,而是尽可能建立亲情,当然,这里的“亲情”不是当爹当妈。学生们都知道我是一个“黑洞”,他们和我说的任何话不会被传播出去。这样,他们找我谈心时有一个完全敞开的心境,有什么问题,我都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但从不会告诉别人,他们在我这得到的是一种放松。

二、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依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经验和个别差异,恰当地选择教育措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和以往整齐划一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以前,教师就是一把抓,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班级所有的学生,没有考虑到他们在认知、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不能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对接,学生的学习愿望得不到满足,自然就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合格的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于胆汁质类型的学生,教师能够引导他们发扬热情、开朗、刚强、勇敢、坦率、独立性强等优点,克服脾气暴躁、不求甚解、感情用事、缺乏耐心与恒心等缺点。教师在批评胆汁质学生时,一定会注意不激怒他们。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善于引导他们发扬热情、思维灵活、善于计划、效率高、爱交际、乐于助人的优点,克服粗心、不踏实、缺乏专一性的缺点。在批评多血质学生时,能够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使他们把问题重视起来。对粘液质类型的学生,合格教师能够肯定他们踏实、稳重、善思考、有耐心与恒心、自制力强、组织纪律强、肯钻研等优点,克服他们淡漠、迟缓、固执等缺点。在批评他们时,教师能够注意做到以情感人,用情感去打开他们的心扉,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对于抑郁症类型的学生,合格教师能够引导他们发扬耐心细致、肯动脑筋、喜欢思考、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等优点,克服他们胆小、孤僻、怯懦等缺点。在批评他们时,教师能够耐心、委婉,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他们,更不会严厉地批评,因为教师知道这样做会极大地伤害经不起刺激的抑郁症类型的学生。

合格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于知识接收快、好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加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知识;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要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遗漏,作业能及时、准确地完成;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三、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使得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讲授来进行,学生在被动地听讲,抽象地死记硬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入的理解,学起来感到困难、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