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

篇1

1、订计划。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学生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

2、预习和巩因。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做笔记。养成上课主动做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课外阅读。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结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总之,老师要指导学生积累和梳理知识的习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梳理的良好学习品质。老师要注重方法的归纳,不能搞成大运动量的操作,不能泛而无序,乱而无章,引导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素材、规则、方法等观察归类,不宜搞成学科知识条纹识记。

二、活用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课堂是老师传播语文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学中老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转换课堂教学艺术,增加课堂知识含量,例如,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再如,注意讲课的语言,用积极的心态、丰富的表情来接触学生、感动学生,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语文、喜欢语文。

语文教材,它的知识含量和能力要求含量是极为丰富的。整个语文教材从内容上讲,有语文知识、写作知识和古今文体篇录,而且每一类里边又包含许多小类。如果我们都单纯采用某一种的教学方法不加区别地去进行教学,那肯定是不行的。

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1、听配乐朗诵两次,让同学体会这首词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词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听读、欣赏,进入意境)。

2、老师诵读,学生跟读一次,自读一次,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全词的内容层次。(学生听读,理解。)

3、女生、男生分组诵读全词,体会写景、抒情、议论在上下文中各有侧重的表达,即上阕写景,下阕议论抒情。(学生诵读,教师重点点拔。)

4、集体诵读,同学们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银蛇、蜡象、妖娆、文采、、略输、稍逊、风流人物。(学生读、思、说。)

5、全班诵读,在读中体会上阕“望”的内容是什么,下阕“惜”的内容是什么。读后讨论,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字来统领,一个“惜”字,有怎样的意味。(学生读、思考、表达。)

6、自由诵读,然后品析:①上阕中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联接上下阕的纽带、全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②全词的表达主题、深化升华主题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诵读、品析之后的“读”中形成一个小。)

7、听读、诵读,然后讨论:词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描绘了什么形象,渗透全词的感情线索是什么。(学生听、读,老师在点拔中起重要作用。)

8、听配乐朗诵,体会全词的意境。(学生静静地欣赏,教学过程在此“弛”一下。)

9、背读,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档求,全班同学进行背读。(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二个。)

10、赛读,运用不同的组合,提出不同的要求,读出全词的节奏、层次、情感、气魄。(掀起课堂 教学的第三个。)

以上运用的只是“整体一反复”式的教学方法,具体的还有“质疑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分层递进”式,“学教结合”式等等。

三、提倡家校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的语文成长。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生活积累和表达能力等都会日渐增强,这些正是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构成因素。那么,作为老师,就要加强家校联系,和家长共同督促孩子学好语文。

篇2

2.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如教学《风筝》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亲情的含义进行感悟,感受文中深深的手足之情,并学习鲁迅知错必改与严于自省的情操和美德。

3.绘声绘色,优化情境。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而情境教学正是以情作为纽带,通过教师的“情”对学生心灵的“情”进行拨动。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很多是为时而写,为事而著,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抒情议论,均蕴涵着作者无限的情思。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的启发,同时应用讲述的方式,将教材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将文章故事情节展开绘声绘色的表述,让学生在情感中感受到语文艺术的熏陶,从而开阔思维,提高文学修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篇3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二、注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努力做好教学优化工作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篇4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四、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假期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日记、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五、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问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篇5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往往也是难点,传统的作文教学经常要求学生采取“背、记、念、模仿”等方式进行习作练习,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更新颖的教学模式,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带来新的转机。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问题

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1]然而,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与平日的观察走访来看,现阶段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学生方面

学生写不出好作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归结起来,也许能找到多种,但从本质上说,素材积累与观察能力的欠缺是其中最为集中的两点表现。

素材积累的途径有多种,可以通过阅读名著,生活实践,课文学习等方式,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在与大自然,与世界的接触而来,放空自己,放松心情,从而得到某些生活的感悟.

1.2、教师方面

虽然新课改要求建立“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鉴于初中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占据主动地位,居于作文教学的主置。目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

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会存在一定不同,但其基本的编排模式是在各个单元最后有个“习作练习”,其也成为了教师作文课的主要教学阵地。但教师往往会将“考试得高分”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忽略了作文中的“文字表达能力练习,抒发与陶冶情感”等基本功用.

1.2.2、作文指导方面

在习作指导上,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写作灵感是根本,但现今多数教师会将作文指导重点放在作文技巧的教授上,比如文章结构的“总-分-总”式安排,修辞手法的适当运用,文章中应该有承上启下的段落等等,都属此类,这样格式化的作文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没有任何益处,时间一长,学生反而会加深对写作的厌恶感。

2、互联网环境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特点

根据cnnic的数据,2015年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47.9%,而在青少年群体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9.6% ,中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约为23.7小时。这组数据为互联网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极大地可能性。“互联网媒体”又称“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媒体,其依托互联网络生成,是一种数字化、跨媒体的传播媒介。[2]那么,将互联网和多媒体引入到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后,将会在教学特点上为其带来哪些改变呢?

2.1、教学形式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依托的是教材与粉笔来推进,多媒体介入后,其可以播放视频,展示文字和图片等功能能促进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展开。

2.2、教学内容的丰富

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可以最大程度上丰富作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举例来说,比如这次的作文课的话题是“选择”,教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许多关于这一话题的内容,如

① “选择”的含义解释;

② “选择”在生活中的实例――马云的人生之路可归于“选择”;

③ 我们身边的“选择”――做选择题,初中毕业之后,打算选择哪条路等;

围绕作文话题,选择一些针对性的内容为学生展示,比如在互联网中通过“百度百科”来搜索“选择”的释义;通过互联网搜集马云的信息,并将信息整合之后给学生进行观看;通过网络漫画“选择”来展示选择的重要性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选择”这一词语的认知,从而正确的审题。而想在短时间内为学生展示这些内容,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网络平台为学生作品展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文放到其中进行展示交流,不至于像先前那样,写出来的作文只能与同学或老师分享,而一旦经由网络投出去的作文获得较多人的肯定,则势必会对投稿人的心理产生强大的刺激效应,为他今后的习作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4、结语

实践证明,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的单调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奠定良好地基础。不过,需要明晰一点的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目前还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需要通过一定实践的累积才能证明其实际效果,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利用互联网媒体参与语文作文的教学,只要能够趋利避害,定能对今后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范海芹.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08

篇6

初中中考中对于文言文的考核主要在背诵和翻译两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改变自身授课方式,通过授课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够对文言文进行快速高效的理解与记忆。不仅要帮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记忆,还要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便于应对考试中课外文言文的翻译题目,从而提高学生在考试中对于文言文方面的竞争实力,让学生在此类题目中能够保证不失分,才能使其在激烈的中考中与其他同学不被拉开差距,获得进入更好高中的机会。

一、初中文言文授课中存在的困境

(一)记忆较混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背诵,对文言文进行强制性的记忆,但初中文言文数量较多,需要进行长时间大量的背诵,且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含有一定的韵律,导致学生在学习和背诵后容易产生混乱,却无法发现错误,使其在无意识的背诵中错误的记忆得到加深,而在短时间内难以返现和进行有效改正,尤其是在严峻的考试中,考试氛围和考生心理极度紧张,极其容易让学生产生记忆混乱的错误,而在检查中无法发现记忆混乱的错误或发现后无法及时改正,使其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而降低其在考试中的总体分数。

(二)记忆较慢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韵律,但其和古诗词不同,其篇幅通常较长,初中的文言文字数综合数量较大,但为保证学生的此领域得分率,教师会让学生将重点文章进行全文背诵,对于非重点文章进行重点段落的背诵,因此,学生需要背诵的数量较多,甚至很多同学为完成背诵任务,强行挪用休息时间,而导致第二天的学习难以进行,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

(三)记忆较短由于初中总体文言文数量较多,学生在进行背诵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背诵,而文言文的背诵需要及时的复习,极多的数量需要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复习和学习导致其对被搁置的文言文产生遗忘,使学生在最终的集中复习当中,对于遗忘的文章进行重新背诵,会使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产生错误的认识,产生认为自身记忆牢固,但在考试中感觉熟悉却无法想起的问题等[1]。

二、初中文言文解决困境的应对策略

(一)故事教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逐字逐句对文章进行翻译讲解,然后让学生自主背诵,而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迅速的完成文章记忆,而故事教学,是指将文章所讲的故事用白话文进行授课,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内容,对白话文进行简要记忆,从而使学生在文言背诵中能够借助白话文的提示,以提高背诵效率。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伤仲永》这一文言文的教学时,可以先通过伤仲永故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从而降低文章背诵的难度。

(二)影片教学大部分文言文都是对某一事件的讲述,或对某件事物的议论,以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文章相关的影片,通过影片的播放让学生牢记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对文章产生深刻的了解,将文章与影片自主结合,使学生的影片记忆牢靠程度与文章记忆牢固程度相互捆绑,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通过记忆影片内容而对文章内容进行精确快速的回忆[2]。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之相关的短片,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三)演绎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完毕的文言文文章的内容自主编撰话剧,并经过排练后在班级内进行演绎,通过演绎文章当中的角色加深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所演绎的内容进行长时间的记忆,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和表演天赋进行文言记忆,使其文章能够通过话剧在学生的内心建立长久记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曹刿论战》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指导感兴趣的同学形成小剧组,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编排演绎,复述文章内容,让参与演绎的同学通过自身演绎建立文章的长久记忆。

篇7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意思。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总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需要根据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篇8

(一) 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所谓情境是指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的环境,他能直接刺激人们的感官,对人的情感起到激发的作用,这里的“境”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体现。情境教学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人为性设立的“有情的境”,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激发学生的个体情感和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文章内容理解和把握,进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在尊重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多多进行合理、规范的教学情境创设,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二) 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在对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形成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对情境进行更好的利用和运用。情境是情感教学的核心,也是基础。首先,情境具有真切感的特征。真切感可以使教材中意境在情境创设中更好的进行体现,类似的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产生真实之感,仿佛置身其中。其次,情境具有情感性。情感性使得创设情境的情感因素更为丰富,学生才能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才能实现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实现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再次,情境教学中想象力也是不可获取的,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创设的情境同学生的想象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而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二、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脱离教材内容中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语文记叙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故事讲述、讨论辩论的形式来提升课堂的活跃气氛,但只是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并没有注重文章主旨的突出,致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存在脱离教材内容中心思想的问题。例如,在记叙性散文《吆喝》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将学生的模仿作为教学情境的重点,这样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积极性,但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二) 不重视情感表达。据调查研究显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在记叙性散文教学中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但教师只是会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课堂的活跃度,完全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进行情境创设,并没有重视情境创设中的情感表达因素,情境教学中真情实感较为缺乏,导致情境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很难发挥自主创新的作用,缺少必要的情感投入,对学生文章内涵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帮助作用。

三、 提高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 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的中心主旨来决定是否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如果创设,应该如何创设,针对那部分内容进行创设。合理有效的进行教学情境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合理的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情感性的教学情境创设,切不可只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以免给自身教学造成没有必要的干扰。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群体认知水平的不同,重视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性,通过相应的模拟、音乐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文章理解。

(二)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情境教学中,教师是情境创设的主导者,由于在看待问题上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是有差异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可能会导致学生情感体验的偏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他们的个人情感状况,进而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三) 做好不同情境间的衔接。除了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注重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不同情境间的联系,做好不同教学情境之间的衔接。教学情境要兼具全程性和整体性,注意整堂课程的贯穿,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情境创设,加强不同教学情境之间的联系性,根据文章内容和情境特点做好它们之间的有效衔接,这样进行的情境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更好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结语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情境教学在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常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开发学生智力和挖掘学生潜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情境教学的运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性情境教学创设,做好不同情境间的衔接,为语文教学效果,特别是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教学效果的真正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具有明显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存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模式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学校教育教学,回归学生本位的课程改革具有明显的意义。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

在现代教学理论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初衷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学校教育应该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宗旨出发,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学生思维得到科学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逐渐形成体系,其主要的教学特点是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

二、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采用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概念和理论传输给学生,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同样也缺乏考核和评估,学生在为老师至尊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机会和勇气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极大的消极的影响。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中学生只有处在轻松和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和老师的充分互动,以及积极地思考和交流。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创设教学悬念,在结束的环节使用情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延伸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开始之前,一个精彩的开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勾起学生了解的欲望和注意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教学的乐趣,积极思考和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教材中学生学习《乡愁》这一门课的时候,老师为了更好的展现和表达乡愁的含义,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视频为学生播放一首歌曲《我的中国心》,学生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歌曲背景音调的感悟,感受以为海外游子漂泊在外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这种典型的情景教学的教学方式间接的触发了学生内心的对于民族的情怀。这时候,老师再开始引入课文的教学,学生在感受前面的情感之后,对后面的教学内容必然会有很强烈的学习的欲望。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轻音乐的背景下进行朗读或者领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情感基调的把控。而在课程结束之前,通过设置一些教学悬念,刻意的为学生留取一些思考的问题和回味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结束之后进行延伸阅读,拓展知识。学生在前面的情景的影响下,对相类似题材的话题会有较为强烈的共鸣,因此,在课后的学习中,自然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

2.生活场景再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教学设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案例和生活鼍埃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文章中的场景描绘出来,例如在文章《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中,老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首先请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烈日的环境下,和在暴风雨的天气中的感受,学生通过以往自己的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之后,就会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心态和热情去学习文章的内容,主动去了解文章中的主人翁在不同的天气环境下的心理变化。并在文章的情境描写中寻找共鸣,这中情景教学的模式,很好的捕捉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时候老师在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引入需要学习的教学课程,就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模拟训练过程中的情景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向“学会”转为“会学”,也就是我们长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比如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实物引入和现场实践的方式将课堂变得更加有意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在情景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拟自己的教学中的角色,在语言的实践课堂上,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创设情景教学环境要求老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气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能够很好的消除紧张的学习情绪,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敢于开流,勇于提出质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被拉近,更加有助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二是老师要注意在情景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下,要想法设法的引导学生多说、多交流,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际,将课堂知识学习交际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让课堂知识的学习更加精彩和宽阔。最后,是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的跟踪和指导,课堂教学之后要及时的获取学生学习的进度和学习质量,将情景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也能将知识理解和应用,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篇10

当前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普遍来看,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加注重对写作知识进行灌输,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很难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因而在写作材料和写作题目的选取与确定上,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不高。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把参考书作为了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缺乏新意,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降低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基础写作知识不够扎实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部分学生和教师,对语文写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在写作教学中,甚至对遣词造句等基础知识避而不谈。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也不能对语文写作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仅写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且还会认为写作是学习中的一种负担,进而影响了写作教学的开展。

(三)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源头。通常情况下,要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需要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教师提出了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是许多学生还是忽略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因而阅读量不够,知识面较为狭窄,文章构思缺乏新颖性,而且还会出词语搭配不合理,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阻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语文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情况,创设出合理化的教学情景,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实效。

(一)引入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个体、组织对某件事物探索研究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态度的表现。学生只有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而且学习效率和效果明显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尽可能让学生眼看、耳听、口说、鼻闻、手做,调动起学生五官,使学生对事物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理强、喜欢变化的性格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些阅读材料或写作资料通过视频、音频及丰富多彩的图片来展示,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让世界充满爱》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以“爱”为主题的画面或者视频资料,如环卫工人的辛勤劳作、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孕残让座、拾金不昧、搀扶过街老人、孝敬父母以及保护环境等视频资料,同时配合相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充满爱意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会对“爱”的内涵有深刻理解,丰富了写作思路,因而会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创作中。

(二)角色扮演,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情感类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情感,提高价值观念。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情景,增强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语文写作的理解,并且在真实的情景中提高情感价值。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母爱》 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队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关于母爱的情境化表演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讲述与表演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或者关于母亲的事迹,总之,在主题表演活动中,教师不需要做出过多的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模仿生活母亲的形象,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理解日常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在形象化的表演中,使学生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题材,使学生在写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

(三)以读促写,巩固基本功

篇11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周围的环境或者工具为依据而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近或相似的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故事创设情境,等等,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应用情境教学法,导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不佳。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标背景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把情境教学法当成一种潮流,盲目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没有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不顾文章的体裁,因而不论是文言文、散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绞尽脑汁地创设情境,导致有时教学过于生硬、死板,甚至不切实际。此外,由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频繁应用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缺乏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失去了本应达到的目的。第二,所谓情境,就应该既有“情”又有“境”,然而有些教师却过于重视情境教学法中“境”的创设,而忽略了教学中“情”的铺垫,使课堂教学比较空洞,缺乏情感的贯穿。第三,一些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于死板,创设情境的方法过于单一,几乎每一堂课都用同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教学效率随之下降。

2.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2.1教师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体都是多方面的,并不是每一种文体都适合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做出准确的判断,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法,保证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同样是文言文,《桃花源记》就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而《论语十则》就不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2.2教师注重“情”与“境”的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其心智不够成熟,情感体会相当有限,因此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材一般是既内容丰富又兼具美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更不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这些都是为了启迪初中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应注重“情”与“境”的有机结合,利用多种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铿锵有力的词句,感受作者伟大的爱国情怀。

3.创新创设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义务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资金在不断增加。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当代社会,我国大部分的初中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恰恰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文字,或者播放声音、视频,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而且能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洞悉能力及欣赏能力。例如,在讲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作品《鲁滨逊漂游记》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来锻炼学生的洞悉能力及欣赏能力。《鲁滨逊漂游记》讲述的是鲁滨逊在一个荒岛上的种种艰辛生活。其虽然是探险题材,但是篇幅较长,初中生大部分定力较差,很难耐心地阅读全文,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由该文章改编的电影,然后让学生学习该课文,以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3.2创设故事情境。

每个人都愿意听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产生的。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讲述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述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由于该篇文章是文言文,比较难懂,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先讲述与主旨有关的故事,如陶渊明采菊东篱、种豆南山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简单理解古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然后通过一步步引导,最终让学生深切理解并体会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3.3创设辩论情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时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辩论的情境,提出某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辩论,在辩论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讲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可让学生对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搜集来的资料就是对已学知识的拓展,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4创设表演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表演情境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含义,而且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及情感的培养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解鲁迅的《骆驼祥子》时,便可以应用表演的方法创设情境。首先,教师要明确,对于学生而言,全面理解文中反映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及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是非常不容易的,再加上鲁迅的作品普遍难以理解,如果只是讲解,就会使课堂教学显得很苍白,因此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发挥,尽力表现出祥子的不幸及内心的苦闷。通过表演,学生们因自身经历而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切体会,更加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能很好地锻炼大脑思维,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外,对于没有参演的同学而言,在观看表演时,他们会看到演员们表情的变化,从而感受到祥子内心的落寞与无助。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凭借自身情景交融的优势,越来越受教师的青睐,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总之,情境教学法有多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巩庆民.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教师,2011(33).

篇12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教学观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而新课改则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经验与知识的整合,使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发展资源,使文本为教学对话提供话题及创设情景。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探索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初中生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流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教学信息呈现出直观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及作品赏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自己截取了同名电视散文中安塞腰鼓表演片段,动感十足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铿锵有力的诵读给学生深沉的情感震荡,这样学生更好地进入了教学情境。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当前很多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课件的功用,要树立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应该在吃透教材、理解文本、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适合教学对象、切合教学内容的课件。

四、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3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有阶段性。如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让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留出时间,让朗读成为学生动脑的过程。这种朗读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实实在在的思考性朗读。思考性朗读有一个前提,即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启发式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沟通新的知识联系,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当然,教师的启发和学生朗读的关系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启后读,也可以边启边读,还可先读后启等。

二、加强语感训练,狠抓文言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在教文言文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和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在教《为学》、《卖油翁》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可安排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一共读七遍,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教师要帮助他们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词,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在检查学生的背诵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背诵卡,让学生课余时间找老师“过关”。一学期结束,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必须到老师处单独背诵完,而且达到规定的分数。另外,采取课堂上的“激将法”,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背诵得又快又准确,老师表扬并给予高分。有的学生为了能拿高分,提前预习课文并背诵,老师课文刚讲完,竟滚瓜烂熟地把课文背下来了。

而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

三、以朗读、背诵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