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方法

篇1

对于学生,学习成功是一次创造成果的积累,也是新一次创造活动的起点。说素质是天赋的,只是意味着素质来自于先天的遗传性创造结果。而作为一个具有天赋性质的身心发展始点,素质的发展又是非天赋的。如果不是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爱因斯坦为什么小时候竟不是一个年幼而伟大的物理学家,也不是一个神童,而是一个学业上表现出不少劣迹的普普通通少年。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勤奋加聪明造就出来的。我们只有依照学生个体对学习的需求来制定我们的教育计划,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全体性。

(2)突出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提高学生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以后从事社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语文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就其工具性而言,打好基础就是要打好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在地处偏远的地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真正夯实学生的这一“双基”,就必须扎扎实实的在识字、阅读、写作上狠下工夫。

①在识字教学中打基础。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然而,当前的识字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错别字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较好的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所致。因此,要打好学生识字的基础,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语言文字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大部分汉字来说,应依据其造字原理进行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才能真正打好识字的基础乃至学习语文的基础。

②在阅读中打好基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在阅读教学中要综合地进行字、词、句、段和听、说、读、写的“双基”训练。必须充分认识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凭借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想象能力等均应在语文教学的主体训练中渗透进行。课堂教学中要把朗读挤进去,把思维训练挤进去,把练笔写作挤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学生的阅读基础,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

③在作文教学中打基础。学生作文词汇贫乏,内容浅薄,质量不高,这是大家共睹的事实。作文究竟难在何处?难在生活积累不够,还是语言积累不够?学生生活在校园的小天地,生活积累少,社会接触面窄,限制了他们写作的内容范围。这是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语言积累太少。我们知道,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里“薄发”。可见,作文的基础在阅读,要打好作文的基础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字训练,要品词品句、积词积句、多读多背、读写结合。只有“多读胸藏万汇”,才能“勤写笔下生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夯实基础,扎实提高的语文学科素质,才能高效地实施其他诸种素质的教育。

(3)突出语文教学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学习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就是旨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在偏远地区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切实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节拍,把素质教育实施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①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语文教学形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必须注重这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为了把“个性”与“共性”、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统一起来,在课堂的群体教学中,可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宽式”的教学形式。如上《卖火柴的小女孩》,讲析了“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后,我设计了一个宽泛的说话练习:“她死了,在的时候冻死了。”学生有的填“在富人们吃喷香的烤鸭”,有的填“在富人家的孩子摘取圣诞树上的糖果”等。以上的训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有话说,有词可填,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篇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地方院校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保持教师原有的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以实现老、中、青教师队伍的良好衔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艺术、教育耐心,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包括精深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和必备的教育教学智慧。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地方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篇3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它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辑排版的,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而“单元整组教学”这一思想的运用,可以达到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知识相融合的目标。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联系人教版语文教材知识,探究“单元整组教学”应用的形式,希望同行指教。

一、重视对单元整体性的设计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点体现在教学单元的编排具有整合化的特征,而“单元整组”教学的宗旨是教师通过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达到强化语文课文知识关联性的目标,同时实施拓展性的教学手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单元教学内容视为教学的起始点,在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等课程要素的配合下,运用“同理可证”的教学原理,达到主题性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使本单元语文课文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而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巧妙地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整合在一起。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下d与乡村生活有关的资料,例如乡下人喜迎春节的图片、春耕秋收的农田忙碌景象图片,继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你对乡村生活有了怎样的体验?”此时教师发现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兴致是极为浓烈的,他们通过交流,总结了淳朴、乐观、勤奋等词汇。最后,教师回归课本知识,小学生又新学会了“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由此可见,单元整组教学思想引领的语文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非常不错的。

二、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升华情感体验

“课标”中提出如下观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组设计之时,应该紧紧把握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或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语文教师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以及《火烧云》四篇课文的教学中心思想进行梳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此时语文教师应用单元整组的教学思想,总结本单元的教学主旨――热爱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使其根植于课文中,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 对课程单元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

“学而不思则罔”,阐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反思与回顾存在的重要意义,“整体回顾 ”教学环节的启用一般是在“语文园地”模板的辅助下,学生总结学习本单元语文知识的规律,同时强化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整体回顾 ”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效的过程。

篇4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提高小学生那个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占据的主动性,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不是单方面强行灌输理论知识。在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背景下,教师的单方面讲解并不能达到学生能够学会并理解的预期目标。而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会将学生的主动地位显现出来,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来,提高语文写作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构建一个师生相对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优化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因小学生年龄偏小,可塑性强,当然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出现教师顾此失彼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弥补教师人力不足的缺失,又能增加教学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

二、小学语文传统写作教学方式弊端

我国传统语文写作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教学工具还是简单的粉笔黑板等工具,小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神走神,无法集中精力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小学生一般都有精力不集中,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新鲜事五的好奇心等特点,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探究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相对于传统语文写作教育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比较浅,没有生活经验,在语文写作上往往没有足够的素材来得以运用。现在小学生被父母寄予厚望,课余时间多报过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缺乏对外界社会的接触,没有自己的感触,因此在作文写作中写不出精彩的文章。

教W过程中教师指导方法出现偏差。新课改下对小学僧写作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为核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足或是过多将直接影响学生厌恶写作或是束缚其发挥,写作成为定式。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策略

(1)小学语文老师展开写作教育课往往需要收集查询大量资料,并且受到信息来源渠道等限制,多需要提前通过纸质书籍报刊等来完成后资料收集工作,浪费太多不必要的精力,也从而降低了教学成效。然而在结合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随时征求学生们的一件,通过教师多媒体的应用甚至可以当堂搜索学生们感兴趣的写作题材,通过物联网网络技术拓展学生对信息了解的知识面。不仅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

(2)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与感悟不多,写作的时候做不到有感而发,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图文视频传达功能,放映一些作文主体相关的视频,学生在看过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写作时便不会出现无事可写,无感可发的情况。教师平常也可以收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的状态图片,集合整理制作成班级生活园地,记录师生日常生活,并公开在班级活动园地,帮助学生记住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写作的素材也就从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而来。同时视频图文素材的展现能够吸引学生语文写作课上的注意力,提供一个活跃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以后的语文写作积累素材。

(3)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材内容,而不是教师口头分析教材中人物的情感。例如在教程《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当年北京人民护送总理车队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际情景,清晰直观的看到总理离开的时候全国人民悲伤的情绪,便更容易理解教材中讲述的内容。

四、结束语

基于当今社会网络发展大环境下,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我国新课改下的教育事业同样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小学语文写作课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这些应用能增加小学课堂上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难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在写作课程上的热情。

篇5

(1)发挥“学习园地”的实践作用。传统课堂的封闭性使得语文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运用能力不强。针对这一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必须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为出发点,发挥“学习园地”的实践作用。

“学习园地”强调学生对某一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并通过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于综合性的活动中。因此,老师切不可忽视“学习园地”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学习园地五”就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以“保护文物”为题的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介绍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有关文物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习园地”中“保护文物”的主题活动融入课堂,在实践中渗透趣味性和娱乐性。在课堂中可以开展“对对联”的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出的对联最多。通过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习课外知识。

(2)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作用。基于小学生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有效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而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多媒体作为融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在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框架模式,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营造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作用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PPT功能,设置以下的教学情境:小蝌蚪贴了一份《寻人启事》: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妈妈玩耍时,我很羡慕。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你们能帮我找一找妈妈吗?利用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文中去,从而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然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功能,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课文中有关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描写,如“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通过图片直观呈现,学生对于小蝌蚪的发育可以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记忆,老师可以播放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视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更容易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灵活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灵活拓展的目的是将学生从单一的课堂内容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地接触各种类型的知识,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更深刻、更有价值的内容来揭示语文学习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设计出更有趣、更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以辐射式的学习方式,来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

(1)多方面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仅仅依赖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一方面能够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显示出时代性和新颖性。具有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够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老师针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进行适当引申。如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并能够向其他学生介绍,或者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关于乡土文学的作品。适当的拓展不仅能够升华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还能够将学生的眼光引导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去,接触更加广泛的知识。

(2)发挥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辐射作用。综合性活动是指以活动为载体、以知识为内容、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一项有着特定主题的、适合师生全体参与的、体现互动性、交流性和合作性特点的活动,其融游戏、实践、调查等多种活动于一体。这些活动形式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不是只读书本上已有的结论、只听教师和同学的讲解,而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和体验。例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老师可以开展主题为“寻觅春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自然中,探索春天在自然界中所留下的痕迹,如放风筝、踏青。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春天来了的证据,比如迎春花花瓣、绿草、燕子的叫声等等。当然,与自然接触只是开展学习的一个前提活动,老师也可以围绕着“春天”的主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类型的作品,比如画画、剪纸、舞蹈、唱歌、写诗、朗诵等等。

篇6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小学语文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转化、阅读教材与教学的组合、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的映射、习作教材与教学的构造、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的概括、知识的具体化与综合技能的形成性等。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小学语文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归类与系统化,归纳总结与教学分解,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模仿、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等。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小学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

1.小学语文课程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小学语文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小学语文准备。选学课文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小学语文园地等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笔下动物、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科技成就等小学语文文化内容是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单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单元课程是以精读课文为基础,教师应在保证精读课文课程,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尽量让其学习文后的选读课文,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三、小学语文内容标准

小学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整合、智能展台、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课练、同步作文等内容练习。

四、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语文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学习功能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小学语文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小学语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充分运用好“班班通”或多媒体及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是获取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落实,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策略: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小学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小学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小学语文教师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7

一、强调“活”,“活”中求新

作业的形式要“活”。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激情投入,以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作业不能只是单一枯燥的读读背背,而应该是充满童趣,富有色彩的。它需要学生多方位地体验,有一种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在教学《三顾茅庐》后,笔者布置学生自主地去搜集《三国演义》里其他精彩的故事,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小组里展示。第二天,有的画出《桃园三结义》的思维导图,有的同学和好朋友合作表演独幕剧《空城计》,还有的同学编写了关于《三国演义》的知识问答……这样的作业,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也乐在其中,甚至有的家长也参与了孩子的作业,真是一举多得!这道作业给了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调动学生多感官体验,并运用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材料来发掘、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继而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全面提升了参与学习的能力,获得了许多愉悦而难忘的生活体验。

二、体现“趣”,“趣”中求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多个角落,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以此拓宽作业空间,唯有趣味浓厚的作业才会使学生跃跃欲试,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感,这种急切的需求和活跃的思维又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并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一次体育课后,同学们满头大汗地回到教室。当上课铃响了之后,有些孩子似乎还沉浸在兴奋之中,就在笔者讲解写作要求时,一位男生报告说,班里的“好奇宝宝”王小兵正偷偷在下面玩体育课上逮到的螳螂,笔者走过去一看:只见他用透明口袋装了一只个头很大、全身碧绿的螳螂,它举着两把大刀,威风凛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难怪他这么着迷!可能是孩子们从来没有和螳螂近距离亲近过,学生兴奋地议论着,说笑着,完全把我晾在了一边。此时孩子们脸上漾开的笑容如花儿一样,于是笔者干脆让王小兵把螳螂放在塑料盆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仔细地观察起来,看完螳螂的表演,笔者灵机一动说:“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只螳螂神气在哪里,可爱在哪里。”大家七嘴八舌,思绪飞扬,精彩的发言令笔者始料不及,学生的观察那么细致,想象那么奇特。看大家发言差不多了,笔者话锋一转,让同学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学生一个个文思泉涌,灵动的文字仿佛是孩子们快乐的心灵在歌唱。此时,写作已成为学生内心的迫切愿望。这样随机生成的有趣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渴望,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写作。

三、追求“动”,“动”中求新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不断参与,不断搜集,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如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调查走访;参加“小记者”活动,体验各行业的辛劳;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自用假期,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等。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笔者班开展了“我当蛋爸(蛋妈)”的话动,让每个学生精心呵护一只鸡蛋度过一周,把鸡蛋当作自己的孩子,无论吃饭、睡觉、活动时都得带着孩子,不能有一点闪失。于是班里出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有的学生为“孩子”做了温馨的摇篮,有的学生玩耍时还小心翼翼地捂着口袋,有的学生在吃饭时还不时地摸摸“孩子”……每天学生们都会在日记本上记录下带孩子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周下来笔者要求孩子把感受整理成文,批改时笔者发现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可贵的经验,习作因有了实践体验显得真实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总之,小学语文作业要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小学语文作业不能只定位在“巩固”和“强化技能”上,还要在“活”“趣”“动”上做文章。

参考文献:

篇8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心理特点,善于描绘运用形象化手段把课本中的“死物”讲活,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把文章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材料。”只有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思维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如《观潮》一课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性,所以无法想象潮来潮落的波澜壮阔景象,教师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应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亲眼目睹感受一下潮来时的奔腾、冲击景象,感受潮水的壮阔和气势,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观潮的情境,学生在乐声中大声朗读课文,不由自主调动多种感官,在浓郁情境中思考,品味文章中心,用心感受潮水来时的雄伟,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配合犹如见其形,身临其境,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既能深入理解文章,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课堂结构程序为: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模式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但运用不当,往往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而且,这一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的,重主导轻主体,长期以往,势必压制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着眼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过程上。课堂教学中得出结论显然不是主要的,而学生思维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有序的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各自的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以往的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互动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们教师要将这种师生单一的互动变为师生双向或者多向的互动,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激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应当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来进行教学,而不能够以权威、长辈的姿态来与学生交流、讨论,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到老师高高在上而不敢发言。第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多层次的交叉性的互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等,这样学生就能从各种互动中展示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三,互动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不能盲目使用,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中的互动,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

课外是一个很宽广的天地,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处处留心皆学问,大量获益还得靠课外的功夫。教师要开拓好学生课外学习园地,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有成效的语文活动课,使教学视野由课内走向课外。具体来讲,语文活动课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否则只会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课外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五、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手段的视觉直观性、知识系统表现性等特点,弥补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的缺点,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等不良心理;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因为沉闷的课堂气氛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提问或者文字游戏,激发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六、重视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有多次成功的体验,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其中教师的提问技巧很关键。问题出示的时机、问题的难易程度等,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难易适当的问题,面向全班同学,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并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9

参加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学习新课标,学习新理念,认识到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策略。小学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引导小学生学习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运用,传承优秀文化,体悟人文情怀,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形成理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的语文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小语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小学语文知识(包括语文事实、语文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这样简单表述:小学语文知识是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小学语文事实指的是能运用小学语文及其方法去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小学语文活动经验则是通过小学语文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M段、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小学语文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转化、阅读教材与教学的组合、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的映射、习作教材与教学的构造、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的概括、知识的具体化与综合技能的形成性等。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小学语文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归类与系统化,归纳总结与教学分解,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模仿、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等。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

1.小学语文课程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小学语文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小学语文准备。选学课文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小学语文园地等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笔下动物、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科技成就等小学语文文化内容是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单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单元课程是以精读课文为基础,教师应在保证精读课文课程,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尽量让其学习文后的选读课文,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篇10

一、利用丰富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孩子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声音、色彩、形象来进行思维,学生对具有丰富视觉效果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对空洞的说教反应不大,在对学生进行识字教育时,应该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灵活的变换识字的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常用的识字方法有以下几种:1,猜字谜。教师可以把复杂的生字借助字谜的形式表现出来,字谜中应该包含字的结构、偏旁等信息,例如“泉”字,上面是白下面是水,可以出字谜“上白下水”,例如“工”字,可以出字谜“二加一”等,猜字谜的识字方法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型,满足学生的游戏心理,效果很好。2,图画识字。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字的象形文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展示汉子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例如学习“山”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山的简笔画,这样把字形象的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记忆。3,识字游戏。低年级的学生最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把识字当成一种游戏和学生一起玩。4,随文识字。随文识字是近几年来比较提倡的识字方法,教师在教学课文时把课文中的生字找出来,在教学生字之后再把生字放到课文中去,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来学习生字,为学生创设了识字环境,识字效果也很好。

二、把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结合起来

小学生识字仅仅靠课堂识字是远远不够的,课文中包含的生字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学生识字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字,观察生活细节。例如,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接触很多的生字,例如学校的校训、同学的姓名、课程表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好,制成名片贴在自己的座位上,学生会在不经意间看到同学的名字,久而久之也就记住了。另外,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能够看到很多广告,吃零食时能看到很多的商品说明,这些都是很好的识字素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平时遇到的生活中的生字积累起来,整理出课外识字材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整理生字、观察生活,也能够通过对生字的整理、收集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这样,学生积累的生字就会越来越多了。只是积累生字也是不够的,只用在运用中才能真正的学会生字,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找到的生字是在哪里出现的,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生字的含义,也学会了对生字的运用。

三、通过角色变换,提高学生识字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要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便学习的被动者为学习的主动者,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就比较枯燥的识字变得更加枯燥,学生一提起识字就头疼,不愿意识字,这对他们的识字学习非常不利,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识字教学状况,积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识字创设情境,教学生字时,教师不要一味的领读,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说说哪个字是难写的字,哪里容易写错,怎么样写才好看等等,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出字的关键笔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识字规律,帮助学生轻松识字

识字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识字规律,帮助学生轻松识字。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逐渐掌握汉字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汉字大多数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字的意思来认识字的形旁,在结合字的读音来认识字的声旁,有些字读音相同,形旁相似,学生容易混淆,例如“瞄”“苗”“描”“猫”,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辨别这些形近字的形旁,例如“瞄”是用眼睛瞄准,因此是“目”字旁,“描”是用手拿着笔进行描红、描写,所以是提手旁,“猫”由于是一种动物,所以是反犬旁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区别生字,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字的意思。识字方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加-加”“减-减”“改-改”“换-换”等,也可以借助儿歌、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

五、让学生在激励中识字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小学生,内心有着十分强烈的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一旦被教师认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也会成为他们好好学习的动力,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就会感觉自己不行,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将来的学习中提不起兴趣。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励作用,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具有爱表现、自尊心很强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教师可以举办“识字园地”的板报,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生字在板报中展示出来,可以是自己的父母帮助写的,也可以是自己画下来的,对敢于展示自己作品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喜欢识字,到主动识字,再到把识字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这样识字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然后再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教学效率也提高,只要教师能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识字教学肯定会完成的更好。

参考文献:

篇11

一、语文教材的基本机构看创新

1.教材设置涉猎广泛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教材共分8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照专题编组分别为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组成。就单从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中可以看出,语文课本内容的设置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内容,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的“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这样的设置使语文课不在单一,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2.口语与习作并驾齐驱

从新课标人教版的教学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口语与习作教学安排”这是一种创新,一种将口语与习作两手抓的创新。由于考试中作文的比重比较大,教师们会格外重视写作这项能力,从而忽略了口语的训练。虽然说将小学语文的学习联系到未来工作生活中有些远,但蝴蝶效应相比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小细节都可能是那只蝴蝶,所以我在这里这样说也无不可。生活中绝大多数应用的更为广泛的是口语也就是沟通,试想一下,每次跟同学交流跟老师交流我们都不可能先打一个腹稿然后再滔滔不绝的说出来吧。所以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将口语与习作教学摆在同等地位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里我们就“第六单元”感谢与安慰我主题的口语与习作为例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观察联想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指导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内容联系生活世界谈谈所闻所想。先口头表达自己通过观察看到的内容,回忆生活中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将感受写出来转化为文字的形式。

二、从语感训练看创新

语感作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培养语感这种能力是一种创新,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创新,薛法根老师在多个教学实例中都很好的展示了语言训练将语文教学从无形到有感的转变。

1.设置气氛

正确的朗读需要视觉听觉与感观思维的全方位的投入,薛法根老师在《我选我》中示范阅读根据班级实际要推选学习委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代入式阅读的方法,使文中“介绍”一词运用到实际中来,让学生参与自我介绍。介绍他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叫介绍,介绍有哪几种方法。随着课程的推进,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语脉变化和整体思路,达到进入角色,进入文章情景的目的,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感情的抒发,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感情线路。

2.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展开联想

只有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对于让学生头痛的阅读理解这一难点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捕鸟”一段,连续的九个动作,把雪地捕鸟这个系列性动作表现的生动且有层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效果并不好。但是调动学生的体验,根据自身经历再来记这个捕鸟的过程就简单的多了,紧接着联系新课标中口语与写作同时培养的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游戏,让学生沉浸在游戏中,并且能够高效且长效的再现一个个生动的游戏场面,这种参与性极高的课程,想必不会有学生不愿参与,毕竟这比枯燥乏味的课程讲解有意思的多。

三、从学习方式看创新

按照我国新课标课改提倡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在低年级实施“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理念,在其他年级的应用中需要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激励有道的语气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方式进行。

人教版小学语文对老师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综合性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三方面同时进行的,比如在课文《风筝》中写道“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这个提示,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这种方式不是命令式的,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性的学习到了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来理解我们所不知道的字词。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重培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文中语感训练的方式进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是小学语文创新模式下的必要手段。

篇12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进行终身学习。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可以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教育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样才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进行课程设置,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开展新课改以来,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要求降低教师在教育中的“强权”地位。新课改工作已经经历了几轮试验,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对问题做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回答,起不到对思维的发散作用;当前语文课程中对多媒体的利用比较普遍,对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却经常使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多媒体画面的直观性,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刺激,却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性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建设要求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期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人文性内容的深刻把握,把这些内容等同于传统语文教学要求的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忽略人文内容的分析、体验、感悟等一系列过程,课程建设中人文内容的缺乏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很多学校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就是分数,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就无法对人文内容进行有效的体验。

(三)探究性学习有名无实

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究性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即探究和思索。一些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但只让学生想像体验、任意衍生、多元解读,而缺乏开启智慧的引导,虽然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延伸,学生无法获得触及心灵的精神享受,降低了文本原有的价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肤浅的感知;一些教师不注重进行合作性的探究,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答案也是预设好的,学生没有在主动参与中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师生的思维无法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有的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合作性探究,实际上是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在书本上寻找符合教师预设答案的句子,如果学生的回答在教师预设的答案中没有,学生的意见就容易受到忽视,如果学生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教师也不进行深入的引导,没有起到真正的探究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遵循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重视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和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到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手段。

课程的建设要改变仅仅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取向,改变单纯以纸笔为检测手段的考试,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完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的内容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所要求必修的全部内容为主,书面考试和实作考试两者相结合,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体系

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设计,要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建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工具性的课程,二是人文性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更加善于交流和沟通,在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之下,丰富学生的感情,完善人格,拓展精神世界。这两个方面都比较重要,要进行有机的统一。

(三)设置探究性课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启发他们在学习中对事物起因的探究,可以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之后,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向纵深发展。学会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教师不再局限于唯一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学会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

三、结语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认知能力,还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篇13

一.汉语拼音的教学

拼音字母是一种抽象的发音符号。对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必然会感到单调、枯燥无味。教师在上课时要从学生好奇的角度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把死字母教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 1)利用实物教具帮助记忆。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选择学生年龄段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获得感知产生形象性记忆。

(2)充分利用插图、图片、卡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的记忆占主导地位的,多利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插图、图片、卡片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拼音字母的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3)采取编小故事,口诀的方法帮助记忆。

正确无误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记住字形并熟记拼音规则,这对小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音和掌握字形的困难,教师可以编一些汉语字形的小故事,顺口溜等让学生谈谈二 认识,来促进学生的识记能力。

1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但容易分散,况且单纯的识字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识字内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并促进学生识字。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加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不断创新探索识字方法。如教“踢”、“拍”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还可以结合儿歌激发学生对识字的浓厚兴趣。如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有衣穿长袍,有火放鞭炮”,“泡、饱、跑、抱、袍、炮”用儿歌来认识这六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

2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灵活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教师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把识字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识字带来的乐趣。

2.1 归类识字法。从汉字的构字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如果能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有利于提高识记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如教学“松、枝、柏”等形声字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同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认识那些带有“木”字旁的字,并进行交流。

2.2 编故事识字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和音、形、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段小故事。如:教“会”字时,我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在云上走,原来他会气功。”

2.3 猜字谜识字法。把生字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字谜中学习生字,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如:“六十天——朋”、“一口咬断牛尾巴——告”。

2.4 编顺口溜、口诀、儿歌识字法。教学中,我把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汉字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合手拿,人门闪,土里埋等。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

三.阅读教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画》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画的内容:看远处山有鲜明的色彩,听近处水静静地流淌的声音,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了,但花儿仍然美丽鲜艳。人走过来鸟儿仍停在枝头,一点儿也不知道害怕。这包含了叙述和描绘两个因素,把美丽的景色用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用直观语言把事实生动如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头脑中构思出美丽的景色图。使学生所读即所知,所知即所感。

四.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它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当致力于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我常常运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