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经济管理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经济管理方法

篇1

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且治疗花费已经跃居到所有疾病负担的首位。我国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以上,但是精神医院设施及病人家庭的经济条件,远远不能满足长期住院治疗的需要。其中只有大约6%左右的患者可以得到住院治疗,其余94%的患者得不到住院治疗而散在于社会。这对我国的精神卫生领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我市目前还有不少精神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我院在3年期间对300例精神残疾患者实行家庭康复与管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通过市残疾人联合会进行精神残疾等级评定后接受救助的精神残疾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190例(占63%),女性110例(37%)。年龄24-56岁,平均(35.62±12.58)岁。病程5-28年,平均(12.05±5.43)年。文化程度:大学8人,高中62人,初中以下230人。婚姻状况:未婚180人,已婚90人,离婚30人。职业:工人50人,农民180人,待业70人。参加康复管理时间:201-621天,平均246天。

1.2 方法

1.2.1 在市残疾人联合会提出申请的精神残疾患者,经指定专家鉴定组精神残疾等级评定后建立健康档案接受救助,由我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进行病人家庭康复治疗和管理。

1.2.2 家庭康复治疗和管理项目 对于纳入家庭康复管理的患者,每月至少随访1次。

1.2.2.1 危重情况的处理 询问和检查有无出现暴力、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以及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躯体疾病。若有,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我院。

1.2.2.2 分类干预 若无上述危重情况,则进一步对患者原有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以下分类干预:

1.2.2.2.1 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

1.2.2.2.2 病情基本稳定(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处于“病情不稳定”和“病情稳定”之间)的患者:若无其他异常,医生可在现用药物基础上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剂量。

1.2.2.2.3 对病情不稳定(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社会功能较差,有影响社会或家庭的行为,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的患者:建议到我院就诊。

1.2.2.3 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1.2.2.4 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

1.2.2.5 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建立社区卫生康复网点,保证每月派医务人员到各社区康复点免费送医送药。对病情严重的病员及时进行医疗监护,或及时送到医院治疗,防止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1.3 统计学方法 各组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ANOVA进行统计学的检验。以P

2 结 果

2.1 采用住院病人精神康复治疗观察量表(PRARS),阴性症状量表(SANS),WHO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2],对300例精神残疾患者分别于初参加时及此后每一月进行评定,将初参加时与家庭康复治疗6月末评定分进行统计比较,见表1。

2.2 参与家庭康复治疗的患者于6个月末即出现明显效果,与初参加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家庭康复治疗期间未发生重大事故,仅发生,拒药5人次,离家出走行为4人次。暴力、自杀自伤等均未发生。而拒药、离家出走行为,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后果。

3 讨 论

对长期得不到住院治疗而散在于社会的精神残疾患者实行家庭康复与管理的居家服药治疗,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社会功能普遍提高,精神病阴性症状明显改善,是康复救助的一种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政府重视精防工作的前提下只要医疗机构精心组织管理,建立好健康档案(定期更新)和随访(每月至少1次),会使患者得到很好的救治减轻残疾程度以致回归社会。

这个项目迎合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它的实施对改善部分精神病患者适应能力、逐步回归社会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稳定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救助模式,应积极协调推广此项工作。

篇2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employment own businesses the Pearl River Delta

作者简介:李志锐,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国,江西宜春人,硕士,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学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毕业生目前是大学毕业生中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和普通本科院校或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导致其就业特点也有别于其他大学生群体。珠三角地区的高职毕业生因本地区其特殊的经济环境,其就业情况就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自主创业比例较高

据可靠数据表明:2007届、2008届、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1.6%、1.36%、1.6%,远远高于“211”院校的0.5%、0.54%、0.4%,和非“211”本科院校的0.8%、0.73%、0.8%[1]。珠三角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较早且创业环境比较优越,因此该地区的高职类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也其他地区高。不少学生是有家族企业作为其创业背景的,他们从小就受到家庭熏陶,经济头脑比较发达,也较早就参与到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去,对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有一定的经验。因具有特别优异的经济环境、创业环境、创业意识、创业背景等积极因素的影响,因此该地区的高职类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将创业计划付诸行动的比例也较高。

二、就业地选择性强

珠三角地区的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生源,少数的外省市生源的学生在这边读3年书后也会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较好而考虑留下工作。本地的孩子更是因为强烈的恋家心态而将就业地只选定在本市,甚至连临近的城市都较少考虑。有部分学生甚至因为自己家是某城市某镇区的,毕业后连市区的就业机会都不考虑,一心只想回到自己家所在的镇区工作。这一特点造成了明显的就业局限性,致使就业机会大大减小,进而又影响到了专业对口就业、就业稳定性等问题。

三、期望月薪较实际高

同样因为珠三角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学生从小家庭生活富足,养成了较随意的消费习惯,在校时的生活费甚至都每月上千元,因此在就业时,他们的期望月薪也比较高,这就导致某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就业机会因为初始待遇达不到学生预期值而被放弃。这一特点导致了择业的盲目性,仅仅只考虑目前待遇,而忽视了个人发展前景问题,是就业的一大弊端,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课或成功人士讲座等形式来改变学生的这一择业心态。

四、稳定性差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曾发生过离职)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88%)。主动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而我们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毕业生离职情况,除了上述几种离职原因外,还有一些跟本没有明确的原因,仅仅因为工作太忙碌或者工作的不开心就离职,也有一些是盲目跟风型的,看到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同学离职了,就也跟着离职,自己根本就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认真的思考。针对这一问题,也需要在毕业前的就业心态调适中进行辅导,在择业和离职的选择中一定要有成熟的思考才可以。

五、部分毕业生就业主动性差

因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富裕,从小衣食无忧不能吃苦耐劳,毕业后对高职类院校毕业生所对应的基层技术岗位不屑一顾,嫌吃苦又嫌待遇低,一部分学生就业积极性差,毕业后宁愿闲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工作,家长也不会勉强他们。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尽量的给予开导和启发。

六、专业对口率低

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日前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中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2009届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57%,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4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这一现象也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比如:入学时专业选择不够慎重、个人爱好、机遇问题、待遇问题、家庭原因、本专业所学不精等等。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13-02[ZW(N]

[作者简介]蔡定斌(1969―),男,广西桂林人,本科,桂林市经济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家培养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初中阶段的学困生,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较差,而且纪律松散,有些学生甚至处于违法边缘,这加大了中职学生的管理难度。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做好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和管理中职学生的关键。

一、中职学生特殊群体的含义

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是指中职学生中具有较严重的缺点或不足的一类学生。根据学生存在问题的不同,可分为纪律松散、学习困难、生活贫困、心理障碍、患病残疾等特殊群体。若能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或改变特殊群体学生状况,则一方面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走上正确人生道路,并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扭转中职学校纪律差、学习风气不佳等不良习气,为建立和谐校园起到关键性作用。笔者对所在学校通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并设计符合在校学生实际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大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及汇总,将在校特殊群体学生划分为经济特困、学习困难、纪律松散、心理障碍及患病残疾等几个群体,特殊群体学生数约为在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其中纪律松散、学习困难学生比重最大,这部分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

二、中职学生特殊群体思政教育的对策

中职特殊群体中的经济特困生随着国家对贫困学生扶持力度的加强已基本解决,因此,中职学校主要是针对纪律松散及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及提升。人的行为与个体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关联,提升中职特殊群体的思想修养,是帮助这部分学生重新进入正常学习和生活的直接有效方法。

(一)抓住军训时机,为学生创造生活新起点

对于从初中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每一个新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他们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期,学生处要求班主任多途径了解学生情况,如通过生源所在地学校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生活背景及行为特点,及时建立并更新学生思政档案,动态掌握特殊群体情况,并注意对学生档案的保密。军训是中职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教官这个角色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有凝聚力的。据笔者所在学校桂林工业学校多年统计,军训期间是违纪现象最少的时期。在军训期间为学生树立正面角色,鼓励特殊群体学生特别是纪律松散学生积极上进,对他们的正确行为及时肯定、表扬等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自觉约束行为,逐步走上正途。

(二)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是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直接的手段。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不良人格或行为的形成是由于其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引,缺乏关心、关爱、友爱、互助、成功的体验。在德育课程中按照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其中角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三)改革学生管理制度,鼓励学生“改过立新”

特殊群体学生的转变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实现。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学生的行为严格地分为对错,其对于一般学生的管理是有效的,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则直接划分为错与惩,将其抛弃到对立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逐步建立的关键时期,常因缺乏经验而犯错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育人更是要因人而异。传统学生管理制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使特殊群体学生被动地划分到不良群体中,违背了学校教书育人的初衷,不适应中职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本着育人的原则,新的管理制度应采取弹性管理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改错的机会,比如学校可以在学生违纪处分办法中规定,表现好的违纪学生在受处分半年后可以申请降低处分级别直至撤销处分,这就在警示的同时也打开了接纳改过自新的大门。

(四)加强预防机制,分类指导,实施全面有效管理

1.跟踪学生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而不是事后处理,避免陷于“预防措施不严―事中处理不当―事后处理困难”的恶性循环。把重心放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保证学生特殊群体名誉,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也是实施各项措施的基本原则。

2.明确特殊群体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措施。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心理自卑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应严格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多鼓励,鼓励他们自强自立、艰苦奋斗,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学文化、学知识,改变自己的人生,创造美好未来。纪律松散的学生往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只是单纯地通过谈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处通过合理安排学生宿舍成员,以宿舍为单元,让学生相互帮助,以优秀学生带动后进学生克服懒散的坏习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要开导学生,深入了解造成其学习成绩差的原因,重树学生“我能学会”的信心。任课教师则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耐心和关注,让学生学会、学懂,重树学习信心。在学生之间则可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做组长,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帮扶活动。实践证明,这一举措不仅使学生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互爱的优良品质。

3.做好教育规划,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应当结合各年级特点分阶段管理教育学生。一年级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教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在这一阶段,班主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班主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为特殊群体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并跟踪关注,设计引导策略。二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由于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因此,引导其爱专业、自觉学习专业是首要任务。此阶段可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升工作能力,体会学习知识带来的实惠和快乐。三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因此,重点应放在就业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能力的培训,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其顺利踏上就业之路。

4.建立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途径掌控学生思想动态。(1)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实现学校和家庭联系的制度化,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目标,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作为家长,则可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与学校步调一致地帮助和教育学生,提高教育质量。(2)建立完善的班主任负责制,有利于学生情况的实时更新。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建立学生特殊群体个人档案。同时组建优秀、负责、被同学认可的学生班委团队。班委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班上同学共同生活,最容易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补充遗漏信息,可以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3)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手机俨然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核心,QQ、博客等平台是学生吐露心声常用的渠道,加入学生QQ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生通过网络沟通,缩小与学生的距离,可让学生相信教师,接受教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常永强.关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版,2011(12).

[2] 李晗.影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1(5).

篇4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与矛盾,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及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已有文献,本文从组织行为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角度,结合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中的控制、反馈等理论,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的调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宿舍人际冲突现状,进而探讨冲突管理方法,提出干预的若干建议。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0后”,学生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宿舍内部的人际冲突与矛盾也非常普遍,几乎每一宿舍都存在多少不等、明暗不一、大小不同的人际冲突与矛盾。由于人际关系冲突的起源本身比较复杂,大学生又具备较强的自尊心和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加之目前学生管理工作无法覆盖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所有方面,大学生宿舍内部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往往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和妥善解决。此研究与其他同类研究的不同点在于,此研究增加了对当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实证调查与分析,在人际冲突管理建议中,把控制、反馈等理论与具体的管理策略进行了融合。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此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17个学院的436名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为主,结合访谈和个案分析,根据已搜集的相关资料,从实际出发拟题。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测试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6份,回收率为87.2%。从17个学院中随机抽取不同学科、不同性格、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调查对象是年龄段为17~25岁,其中男生192人,女生244人。同时主要针对食品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访谈,用于主观评价和敏感问题材料的获得。

2.问卷设计。问卷包括了对被试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宿舍人际冲突问题的调查,由20道题构成,涉及了性别、年级、生源地、经济状况和学科类型、学业成绩、冲突方式、冲突过程、冲突感受及影响、冲突处理、等维度。问卷采用自编的方法,通过大范围的分层抽样调查,获得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始数据,形成分析的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1.样本概况。

据表1显示,在436名被试学生中,大一人数占32.2%,大二42.4%,大三18.5%,大四5.5%,研究生1.4%;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为28.8%,为最大比重,其次是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分别是28.2%和25.7%,17.3%的学生来自大城市;文科生占总人数的40.1%,理科生为29.0%,工科27.8%,艺术3.1%;55.3%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宽裕,28.8%的学生家庭一般较困难,10.4%的家庭很困难,问卷涉及到了学业成绩排名不同的学生。

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认识上,结果显示(图1),92.8%的学生认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很重要或重要。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希望与室友和睦相处,不愿与室友发生冲突。

2.对宿舍人际归因分析。大学生宿舍内部人际冲突的原因往往并不简单,其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调查发现,引发宿舍人员冲突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利益争夺或学业成绩,而是各类不同的宿舍具体生活事件,在调查中,生活习惯差异是众多学生均反映到的一个极重点因素,其次是性格不合、误解、价值定位不同、兴趣爱好不一致等因素,而利益纷争、学业成绩、室友品行不端、嫉妒猜疑等因素表现并不是特别明显。

由于众多引发宿舍内部人际冲突的复杂因素,宿舍内部往往容易形成小团体,调查发现(图2),对于宿舍小团体对室友间人际关系的伤害影响程度,64%的学生认为会影响比较大或非常大,并且是进一步恶化宿舍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宿舍小团队现象在相对同生源地学生中表现也相对较明显。

3.宿舍人际冲突应对方式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表2)可知,大学生在与室友发生冲突时,主要通过表情、语言等表达不满,或选择沉默和回避等方式进行应对,而极少采用直接顶撞、武力冲突、大哭等感性方式。在与室友发生冲突的处理方式上,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会将事情憋在心里,或跟身边的人诉苦等方式进行私下解决,甚至是直接迁就对方,极少数的学生愿意选择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此举不必要或会将矛盾扩大化,愿意找老师来解决冲突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3.8%。调查结果还表明,学生在处理宿舍人际冲突时,往往并非只采用单一的方式,而是会结合多种方式进行处理,这说明学生在处理宿舍人际冲突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宿舍人际冲突感受与后果分析。对于宿舍同学间发生冲突时学生自身的感受,统计结果显示(表3),187名学生会主动提出建议,表现较理性,142名学生有内心不快的情绪表达,62名学生选择坚持己见,45名学生表示后悔。由此可见,宿舍同学间发生冲突会影响到个人的情绪,但大部分同学表现较理性,会给室友提出建议。

从关系变好、变坏和不变三个维度研究冲突后室友间的关系,结果(表4)表明,冲突与矛盾发生后,同学间关系并没有大的变化,且很难改善,关系变好的是占有23.4%。

5.宿舍人际冲突发展趋势。在被试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换位思考,理性应对。在调查中显示(见下页表5),57.1%的学生认为宿舍内部人际冲突只会偶尔发生,发生频率不会太多,35.4%的学生觉得室友间应该多一份包容和谅解,冲突就会越来越少,只有7.5%的学生觉得会越来越多。

三、管理建议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合理有效地解决学生宿舍内的人际冲突,需了解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大致情况和主要矛盾,在很多情况下,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控制冲突,作为管理者应该提供解决问题的环境和途径,并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地把问题的化解权交给学生自身处理,促使双方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

首先,引导学生个体层面正确认识和化解冲突,学会换位思考、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立足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要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学会善于运用语言艺术,以恰当的方式释放和表达自身的不良情绪,学会客观的分析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管理工作者在解决宿舍人际冲突时,应该立足于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协调,促成宿舍成员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冲突。

其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类基础教育课程,开展系列讲座和团体辅导,提升宿舍内部人员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技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基础课程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人际关系处理技能提升方面,可以通过开展系列讲座和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技巧。

然后,建立“三位一体”长效沟通干预机制。校院两级应逐步建立并完善人际冲突和心理排查长效沟通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学生宿舍中暴露出的人际冲突和心理问题。高校在学生人际关系冲突干预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级:(1)班级心理委员或宿舍长干预。在学生中挑选两名(男女各一名)自身综合素质比较好,人际协调能力比较强的担任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及时发现班级同学间的矛盾,通过班委的努力加以化解。(2)辅导员干预。那些超出了班委化解能力范围内的人际冲突,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冲突的起因、经过等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并应在院系建立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或心理聊吧,加强对心理委员、宿舍长和普通同学的管控。(3)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干预。学校自身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构建学校与院系两级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强化队伍内人员职业化、专家化需求,做好对出现严重矛盾与心理障碍同学的治疗及校外转介,构建心理危机处理应急体系。

最后,优化宿舍氛围,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公平环境的营造有赖于健全的规章制度,在生活习惯差异、性格不合、价值观不同等方面是引发宿舍冲突的显著性因素,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公平的生活环境,将学生间诱发冲突的因素转化为宿舍内部沟通的动力。

四、结论

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拥有良好的宿舍氛围,同时,良好的宿舍氛围可以促进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二者属于相辅相成,并相互制约。在引发宿舍人际冲突的外在因素上,生活习惯差异是及其显著因素,性格不合、价值观不一致、兴趣爱好不同等也是引起宿舍冲突的重要因素。在对宿舍人际冲突处理的方式上,大多数学生都会换位思考,冷静下来或委婉的告知对方,在冲突的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双方协商的方式处理同学间的冲突,也有少部分学生会借助学校或其他力量处理冲突。

大学生在人际冲突中具有一定的化解能力,表现出大学生相对成熟理性的一面,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冲突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尝试从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或提供途径引导宿舍同学自身化解宿舍内部的人际冲突,引导学生认知良性的人际交往方式,合理妥善地处理并解决宿舍成员间的人际冲突。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漫中,路冠军.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干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经素.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研究[J].青年探索,2007,(6).

[4]付春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现状的实证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和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5]王甫勤.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8.

篇5

一、汉中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中属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相对较好,历史上一直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汉中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2012年,汉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2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9.47亿元,增长5.8%,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65%,为汉中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总的来看,汉中农业的发展水平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就目前汉中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分析。

1、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重视不够,农业投入不足

陕西省委、省政府已作出陕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汉中市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在“工业兴市”战略引导下,重点发展工业,加之国家对陕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成本估算、生态补偿机制的缺位,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1.33亿元,增长30.2%,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42亿元,增长22.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1.98%,而投资仅占4%,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偏少。公共财政在产业发展上的投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发挥,市级财政在生猪、茶叶、蔬菜、药材产业上的扶持资金少,同周边地市相比差距较大。

2、农村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指导不足,缺乏劳动力技能培训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在主动获取技术、信息上处于弱势。与此相对应,针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则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主体繁杂,农业局、农技站、材委会、公司(企业)、研究所、协会、大学等都参与指导;二是未形成常态化、定期化态势,次数较少,时间间隔较长,导致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及时解决,影响最终收获;三是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领域,养殖、中草药、茶、蔬菜、林果等先进实用技术指导未完全开展。此外,近年来各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但所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劳动附加值和竞争力不强。而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处于空白,降低了其在城镇稳定生活和进一步流动以及在城市落户的可能性。

3、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从第一产业结构来看,各地基本能够依据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种进行生产,初步形成了以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油菜籽、中药材、茶叶、蔬菜水果等,以及生猪、禽类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结构。但由于缺乏进一步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等,农林牧渔业及相应服务业发展较慢,农业生产还存在搞活、增产、增效的较大空间。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仍然是多数农户的首选品种,大棚瓜菜、经济作物、养殖业和乡村旅游等附加值较高和资金投入较大的产业主要由少数种养大户从事,没有在村域内全面开展,“一村一品”等项目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有限。同时,农户缺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动力与能力。在实施标准化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建立等方面还未有实质性的构想与行动。农业生产缺乏广度和深度,农业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4、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

汉中大部分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限制了生产收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缺乏且带动作用不强。农户在生产品种选择、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基本呈现出各自为阵的分散状态,“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模式尚未普遍建构,农民无法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价格预期并有效规避价格风险,也无法分享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收益。二是农民合作组织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村尚未普及且数量偏少,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生产环节,涉足生产资料采购、农机使用、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民贷款、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并不多,无法形成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未能产生规模效益。特别是农产品销售环节,由于农民合作组织没有有效运行,造成“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矛盾突出。农产品销售基本上采用农民直接到市场销售和通过商贩销售两种方式,造成销售价格偏低,农户只能处于被动接受价格的弱势地位,影响了其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5、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由于缺乏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和产权不明晰等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较差。村庄内生产道路尚未形成有效网络,硬化路面不足,特别是通向农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生产道路”较为缺乏,导致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无法直接到达。农田水利设施老旧,设计标准低,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末级渠系零散、不畅,山区和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缺乏等现象较为普遍,制约了农业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6、农业保险缺失,生产风险加剧

由于气候异常和环境变化等原因,各地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上普遍遭遇了各种灾害,主要包括:虫灾、气象灾害(风、冻、涝等)、饲料霉变、疫病、水体污染等。与此相对应,目前农业保险险种稀缺,仅在畜牧业中设立了能繁母猪险,实际赔付金额有限,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二、促进汉中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实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

汉中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重点涵养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3月13日陕西省政府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了面向2020年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规划,汉中市除汉台区、城固县是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外,南郑县、洋县、西乡县、勉县、佛坪县、宁强县、略阳县、留坝县、镇巴县等9个县是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是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其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主体功能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供生态产品。汉中只有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才能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是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人才要求严,资金投入大。秦巴山区是国家确定的特殊困难地区,科技、人才和资金实力薄弱,仅靠汉中自己很难开展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因此,汉中应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争取将汉中成功确定为国家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先行试点区,如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可享有特殊的产业、财政、投资等区域差别性扶持政策,扶持汉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以特殊政策招引国内外大企业在汉中布局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可积极争取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汉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补偿等。因此,汉中应实施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加快汉中经济发展。另外,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农业发展。

2、以先进科技作为推进汉中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农业科技化。只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才能实现汉中农业现代化,只有靠先进农业科技才能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才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政府农业投入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农业科研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者主要是农民,带来的社会效益性、公益性比较强。因此,在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政府应大力提高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

(2)将汉中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化。进一步深化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才能够满足农业、农民的需求。对汉中这一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受地方财政实际能力所限,更应鼓励综合性社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的发展。

(3)加快汉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近年来,农业人工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明显,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加快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应协调推进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的机械化,加强生产急需、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类型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并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推广跨地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政府应继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补贴力度,提高大型农机具补贴比例和补贴数额。

3、构建汉中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要加大汉中粮食主产区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是要积极推进汉中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林果业和现代畜牧水产业等所占比重,加快形成各地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三是大力开展汉中具有优势、上规模的生猪、茶叶、中草药、疏菜等农产品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受市场欢迎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汉中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四是抓好汉中农业招商引资,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赢机制,并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环节的利益增值;五是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积极参与各种农展会,扩大汉中名特优农产品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加强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

一是汉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设施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积极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作,完善农业小微型水利设施,积极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并大力实施能提高保障支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农业重大项目,推进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三是积极开展汉中土地整理复垦,进一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公路、饮用水安全工程、通讯、沼气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现代化同样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的人员,但汉中农业目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经商,有些村干部也长期在外打工,“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农忙季节农业用工难问题,农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大批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必须下大功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大力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民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适合现代农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利用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吸引大批农民工中的“能人”回到农业、农村,把资金、先进的理念、技术带回家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之成为新型农民的“种子”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积极发展各种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公共性,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业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建立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保证每一名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加大对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资助力度,吸引更多人报考农林专业,并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发挥专长,施展才能,实现抱负。

6、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现阶段要特别加强粮食、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保险试点。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应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和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注:项目来源: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slgky13-3)。)

【参考文献】

[1] 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