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篇1

1.从市场结构上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三大社为代表的中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不断不降。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的进入,这种产业态势的分散化仍然在进行中。值得注重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使得一些大型旅行社非凡是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双百强”前列的一些大型旅行社,重新呈现出基于市场竞争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态势。

2.从表面上看

全国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但是考虑到企业避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中国旅行社业还是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方面行业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进入主体越来越多的“市场悖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国旅行社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将主要由“制度创新利润”构成。

3.从实地调研看

中国旅行社业的竞争力结构呈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态势。这种不均衡表现为地区性的东中西部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企业之间——比如国际社和国内社之间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差异。

4.从能力、品牌、网络结构上看

从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网络构建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方面分析,中国的旅行社距离国际同类企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我国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

1.旅行社从行业的状况来说,发展迅猛,但仍有新问题

(1)总量和结构

从目前来看,总体判定是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由于旅行社的数量和旅游需求的发达程度直接相关,虽然总量上看规模不小,但不是旅行社的旅行社多了,不像旅行社的旅行社多了,而真正符合旅游发展需求的旅行社数量不足、结构不均更加突出,普遍是小、散、弱、差,大家在重复的市场上推销重复的产品,拉重复的客户,形成低层次的竞争。

(2)价格和质量

(2)正是因为处在低层次的竞争,所以“价格下降,质量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新问题。价格的下降有合理的因素,因为市场开放了,经营单位多了,自然引起价格下降。虽然消费者得益,但价格的急剧下降使得质量也下降,造成质量不稳定。

(3)规模和网络

从目前来看,中国是旅游大国,但不是旅游强国。我们现在还没有一家可以和旅游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旅游企业。旅行社的“大”是体现在“小规模、大网络”上。我们国家现有的大旅行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不具备网络经营的协调性和营销的一致性。4)规则和秩序

从1997年开始,中国开始严格规范旅行社的行业管理。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又基本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规则是秩序是必要的。但究竟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秩序比较混乱的阶段,这是因为处于发展早期,又是社会的总体转型时期,这种混乱只是暂时的。随着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转变,这些现象会逐步好转。

(5)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应用效果

我们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摘要:我国旅行社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旅行社采用信息技术;旅行社和饭店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部门和旅行社之间的联网系统尚不发达;旅行社和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计算机系统缺乏足够的联系,网络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之所以有如此差距,有旅行社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是产业关系和宏观制度环境方面的原因,比如在现付款难以实现,网络价格不透明,预期收益和现实收益之间存在差距。②

(6)旅游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其他新问题

a.在人员素质方面

旅游从业人员观念陈旧、缺乏信念。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期性发展,严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在工作中忧患意识不强,没有竞争的危机感,没有长远的发展思路;知识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少。一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文化知识面狭窄,只能应付原有的、简单的基本工作,业务公关、综合分析、信息管理等人才缺乏。二是随着新业务的开展,旧的理论知识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部分员工缺乏知识的更新,满足于目前状况,不思进取。

b.财务方面也存在诸多新问题

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财务管理薄弱,资产管理不严;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监控不力;筹资能力差,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发展的要求;投资决策者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等。

c.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新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①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新问题。许多旅游企业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抛开套汇新问题,这一报价远低于成本。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游企业仍然有利可图。假如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

②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新问题,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三、综上所述完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的新问题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行社业经营发展策略

(1)建立更加开放的旅游市场体系。在这方面的政策取向应该是鼓励和扶持旅行社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跨区域的分支机构,促进人力资源生产要素的全国性流动,并在旅行社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等方面给予更为宽松的产业环境,同时给予相应的制度援助。为促进分工体系的调整,国家旅游主管部门需要努力推进地方旅游市场对外地开放。

(2)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竞争力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旅行社竞争力是搞好旅行社业的根本。旅行社不同于普通企业,其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出主要是服务,可以说是典型的智力产业。因此,旅行社管理应坚持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非凡是要做好人的工作,既要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功能,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优质服务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旅行社管理模式。

(3)加强旅行社管理高层次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在今后的一个发展阶段,旅行社业尤其需要懂得计算机、外语、旅行业务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的金融、投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我们可以联合中国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建“中国旅游发展探究院”,作为旅游业的产业发展探究、企业管理探究、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平台。

旅游业是当今市场条件功能下的新兴产业,是一个非常宽广的行业,它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经常会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那么旅游企业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不断地加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地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摘要:

篇2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是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为核心,并以此使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它涉及多种行业群体,构成复杂。因此,旅游企业是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并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导游、咨询、交通、住宿等服务的经营性组织。

一、庆阳市旅游业企业现状分析

现有2A级以上国家旅游景区10处。其中:

4A级景区1处:周祖陵;

3A级景区3处:陇东古石刻艺术馆、华池南梁纪念馆,环县东老爷山森林公园;

2A级景区6处:庆阳农耕民俗文化村,西峰区东湖公园,镇原县潜夫山森林公园,华池县双塔森林公园,合水县夏家沟森林公园,正宁县调令关森林公园。

现有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分公司和国内旅行社服务网点47家。其中,国内旅行社28家,国际旅行社分公司16家,国内旅行社服务网点3家。

现有二星级以上旅游饭店13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6家。

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0万人次,同比增长20.8%;旅游业总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1.4%。

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整体发展形成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旅游产业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规划、意见和方案,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快速兴起,旅游部门与外宣、文化、商务等部门合作交往日益密切,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更加优化了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发展格局。

二是景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累计投入的旅游开发建设资金达到了近10亿元。环县东老爷山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园,宁县古豳文化旅游区,西峰区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夯实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基础。

三是宣传推介取得新突破。全市整合投入旅游宣传资金443万元,确定宣传重点,改进宣传方式,实现了旅游宣传的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特别是首次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天气资讯》栏目宣传我市旅游景点,影响大,效果好。不断扩大了庆阳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四是行业监管有了新提升。经常性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检查旅游经营企业、复核旅游饭店和A级景区,查处各类安全生产和违规经营问题,旅游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庆阳市旅游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1.三个矛盾。一是旅游供需矛盾。即旅游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市场需求,与庆阳旅游市场供给单一化的矛盾。这一矛盾造成我们的旅游业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面,品质不高,文化内涵没得到纵深拓展,属“低端旅游”。

二是企业发展矛盾。即社会化、规模化、集聚化大旅游与庆阳旅游企业的“小、散、弱”的矛盾。庆阳旅游市场至今还处于旅游产业链的下游,竞争能力不强。近年来崛起的“几家宾馆”虽有特色,但比较散乱,管理不规范,服务跟不上。

三是区域协调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庆阳市内各旅游景点的协调矛盾。二是与延安、银川旅游区衔接不够的矛盾。三是与西安旅游区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走出去开拓自己的市场,拉陕北第一目的地的游客,与延安、西安形成“竞争合作关系”。

2.四个难题。一是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转换难题。近年来我市发展“文化旅游”虽然成绩卓著,但至今还没有找到庆阳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品转化的最佳模式,科学的转换机制仍然没有形成。这个难题其实就是导致上述第一个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

二是旅游商品开发难题。这一难题我概括成“有特色没品牌、有产品没产业、有发展没规划”,桐树街、东门新村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就是明证。这迫切需要有一个旅游商品的发展规划,来引导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

三是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协调难题。在庆城、环县、西峰重点旅游区村民搬迁等等,都表明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企业、政府、村民或社区居民,他们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处理不当,会妨碍庆阳旅游大局。

四是旅游创新型人才缺乏的难题。近年来,庆阳目前最需要的是旅游创新型人才,主要需要两个方面:第一是能独当一面的中层旅游管理人员缺乏。第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庆阳旅游景点经营管理上,“守景待客”式买景点门票的多,策划创意活动来“招客吸人”的少。

三、解决的办法与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高庆阳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旅游兴市,旅游强市,当前最重要的是: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旅游产业创新,实现由“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发展。在此提出以下思路:

一是创新发展。即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新产业。创意是人类利用才华、知识、智慧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国内目前有很多区域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取得很大的成功。用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可以解决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转换难题,创意挖掘旅游资源、创意创造旅游产品、创意拓展旅游消费。

二是融合发展。孤立片面发展庆阳旅游业是不行的,要强化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打造庆阳旅游的“复合产业体系”。包括要围绕打造“岐黄故里、周祖圣地、红色南梁、庆阳香包”四大文化旅游品牌和建设精品景区的要求。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融合:第一是促进优势资源的融合。第二是强化产业关联融合,庆阳旅游业直接、间接关联带动了75个行业的发展。第三是协调产业功能融合,即在建庆阳设其它产业和项目,特别是进行城镇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之时,要尽量考虑旅游元素,注意培植新的旅游增长点。

三是链条网络发展。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拓展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垂直相关链条”和拓展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间的“横向相关链条”;构建价值链联系的区域旅游网络,用西北民族文化,来精细化链条和网络上的每一个环节或节点,把它们做精,质量做高。

四是协调发展。包括:建立“竞争合作”的旅游空间协调机制;建立基于“制度和谐”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前者用来解决与周边地市的旅游的空间合作关系;后者用来解决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或村民的矛盾。最终实现庆阳旅游业与自然生态协同,与区域经济协同,与民族传统文化协同,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协同的理想局面。

五是集群发展。既然庆阳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资源存在“小、散、乱”的局面,那么集群式发展思路变得相当重要。首先,在旅游资源整合上,要考虑“板块集聚”和“条带集聚”。其次在旅游企业的整合上,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庆阳旅游企业进行集群联系合作。再次,把强化宣传作为扩大旅游影响力的主攻方向,在拓展旅游市场上下功夫。通过系列活动的举办,兴起周末休闲旅游,带动“庆阳人游庆阳”,激活境内市场人气。

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并具体落实,相信庆阳文化旅游业会得到更大发展,旅游兴市、旅游强市、旅游富民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篇3

2.经营项目加州农业旅游有丰富的经营项目,如农产品直接销售、观光游览、展示展览、培训或参与式活动等。总体上,直接销售收入平均占农业旅游总收入的45%左右,即与其他经营活动相比,农业旅游经营者从直接销售农产品中赚取了更多的钱,最常见的是在农场售货点直销坚果或鲜花等产品。最常见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是举办田间学校游,其中只有17%收取费用。除了婚礼、过夜留宿、骑马或乘坐马车、钓鱼或打猎等,参与式活动需要收费的不到一半,农业旅游经营者更注重公共服务、教育和这些活动的市场营销与推广作用。

3.经营对象加州农业旅游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自本州,其中一半左右来自本县,只有约3%的游客来自加拿大或其他国家[7]。加州农业旅游游客接待上季节性明显,其中10月份接待游客数量最多,因为诸如南瓜园地游、苹果采摘、葡萄酒品尝、葡萄园观光、玉米迷宫、丰年节庆以及果蔬采购等活动主要集中于此月。

4.促销形式与经营效果口碑促销是绝大多数经营者采用的推广促销方式,居各种促销形式之首。户外标识、宣传册/宣传卡片、网站以及地方导游手册或名录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促销形式。大多数经营者曾使用某种形式的标识,但是部分人认为,县的分区管理以及州和联邦政府指定“风景道路”限制了标识的使用。由于互联网通常是制定假期计划和购物计划的第一信息来源,比如在2004年加州98.3万到访旅客中超过65%在线安排他们的行程[6],所以网站通常是一个农业旅游企业留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大多数农业旅游企业都拥有一个网站,且对网站营销的效果表示满意,即使是市场营销费用低于500美元的经营者中也有大约2/3拥有自己的网站。

5.农业旅游收益将在农业旅游经营项目中收入比重超过50%的活动定义为主要活动。农业旅游总收入达到或超过5万美元的经营者中,其主要活动是玉米田地游/南瓜园地游、自然活动、农产品零售和举办体育比赛项目。但是对部分农业旅游经营者来说,盈利不是主要目标,而被认为是其他业务的一种促销方式。随着总收入的增加,农业旅游经营者自己评估的盈利能力也增加,2/3的经营者认为,农业旅游中农产品零售“相当盈利”。

二、加州农业旅游主要管理法规

美国农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法律法规。195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户外游乐资源评估委员会(OutdoorRecreationResourcesCommission,ORRC),1964年建立了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ationalWildnessPreservationSys-tem),1968年通过了《国家荒野和风景河流法案》(NationalWildandScenicRiversAc)t,这些法律推动美国旅游业及其管理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1973年美国国会颁布了《国家旅游法案》(Na-tionalTourismAc)t,1981年成立美国全国旅游管理局(U.S.Nation-alTravelandAdministration),1992年国会批准成立了国家农业旅游基金会(NationalRuralTourismFoundation),加强了对农业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州议会也频频立法,成立了一系列专业性机构,加强对农业旅游业的投入,这些立法和规范成为美国政府发展农业旅游的法律依据。美国各级政府利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业旅游的建设和经营,土地所有者在开办一个农业旅游项目时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复杂的规章制度[4,5]。以加州为例,农业旅游经营受到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强制性的约束和相关法律条文的规范。这些法律约束与农业旅游业规划息息相关,经营者在进行经营规划时必须了解规章的许可范围并进行资金预算。加州法律中涉及农业旅游项目的主要集中于渔业和运动条款、卫生和安全条款、食物和农业条款、经营和职业条款、劳动力条款等。启动一项农业旅游经营,必须获得县规划许可,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社区居民和游客。

1.土地利用和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建筑条例、道路和交通、公共道路使用、标识等方面。其中土地利用规划、建筑条例由县政府颁布,道路和交通由联邦政府和县政府管理,公共道路使用由联邦或州政府管理,道路标识由州政府或县政府管理。

(1)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规划许可是开办农业旅游园区的第一步,需要联系县规划办公室找到适用的规划法律。每个县都有描述土地利用政策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体现县土地利用分区的地图,这决定了土地利用政策中每块地的用途。一般每10年各县会更新修正一次其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政策保护农场和牧场土地以免用做非农业用途。分区法规列出了土地的农业用途和兼用的非农业用途。由各县政府来决定土地做何用途以及何种条件和标准下来贯彻这些用途。分区法规区分了权利许可的非农业用途和需要使用许可的土地用途。“权利许可”意味着报批的土地利用只要是符合分区和其他要求就不用经过特殊的批准;需要使用许可的土地利用有赖于环境、复审和批准。许多县对特定的农业旅游经营设立了特别的土地使用条例。这些条例明确了法律要求,并大多提供了流程化批准程序。

(2)建筑条例。当需要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性改变时,如需要翻修旧建筑或建设新设备时,必须从县建筑条例办公室获得建筑许可,并且所有的公共用途建筑结构必须符合美国残疾人法案中的可到达标准。

(3)道路和交通。经营农业旅游意味着游客到访农场或牧场,及对道路交通要求的增加。这就需要申请一个使用许可,对应的县规划和公共实施办公室和/或CALTRANS将就涉及道路和交通的公共安全问题进行审查。他们可能会要求拓宽或平整通往参观地点的道路或者修建转弯或桥。

(4)公共道路使用。如果想在联邦或州属土地上从事商业活动或经营,必须从土地管理部门获得“特殊用途”许可,特定的娱乐活动如果涉及占用公共土地是需要获得批准的,如用于举办骑马、钓鱼、狩猎等活动,或举行包括距离赛马、耐力赛跑、流动晚餐等项目。批准程序的目标是明确所有可能产生的潜在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资源的冲突;明确适用的程序、许可和针对资源保护和公共使用需求的特殊条件;针对提议的用途在部门和申请人之间获得普遍的认同;界定时间期限、限制条件和责任。在提交特殊用途许可申请时,还必须提供一份地图和书面材料进行阐述,针对拟开展的项目和活动提供详尽的明确的信息,提供被相关部门列为附加责任险的参保证明。基于申请许可、项目描述和潜在环境影响,管理人员决定是否颁发特殊用途许可。

(5)道路标识。道路标识对农业旅游起到指示和广告作用,在县公路上的标识要符合县公共设施办公室规章。在州高速公路设置标识需要满足州交通局规定。

2.公共健康和安全规章主要包括由州法律规范的食品安全条例,州政府和县政府规定的厨师认证、农家住宿,县政府规定的公共安全条例。加州零售食物法规(CURF-FL)是加州健康和安全法典的一部分,明确描述了食品安全的需求,规定了农业旅游中食物准备、加工、制备、保存等活动,对加工食物的要求比非加工食品的要求更为严格。根据CURFFL,对外销售的加工食品不能够在家庭厨房制作。在地方,CURFFL是由县环境健康办公室推进的。该部门按照州法律规律详细制定规划并定期检查食品加工厂。如果新建或改建食品加工厂必须得到该部门批准。CURFFL规定,一个经营单位中从事食物加工制备对外销售的活动至少有一个人具有通用的“厨师认证”,在当地服务业部门学习食物安全课程可以获得该认证。加州健康和安全法典(1998)中对“农家住宿”进行了规定,即建立一个农家住宿需要满足下述所有要求:客房6间以下,床位14个以下;提供过夜住宿;只对登记客人提供食物,可随时提供餐饮服务,这些价格包括在住宿总费用中;住宿和饮食是附加服务而不是农家住宿的主要功能;农家住宿位于农场,是农场的一部分,并且农产品生产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按照该法律规定,运转中的农场可以留宿限定数目以内的过夜游客,并允许农场家庭利用农场厨房提供餐饮服务,农场厨房要符合联邦政府食品法典对家庭厨房的定义。农家住宿厨房由县环境健康办公室做常规检查。农家住宿必须满足所有的州和当地政府的适用法规和区划要求。另外,农业旅游运营涉及的公共事务必须符合公共安全和便利性规章。消防和安全设施需要符合当地消防办公室和司法办公室的规章和条例,包括类似灭火设备和就地用水等要求。

3.环境健康相关规章水资源保护方面,县环境健康办公室会审核农业旅游和自然旅游的经营申请,确保能为游客就地提供保质足量的水。垃圾处理方面,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垃圾处理标准,且通常需要获得许可来新建或改建一个垃圾处理系统。如果是占用空地新建,还需要对选址进行评估。评估决定垃圾就地丢弃和垃圾处理系统与地点和土壤是否适宜,如果已有垃圾处理系统,县环境健康办公室将评估报批的地点是否适合接待游客。

4.农产品直销规章州政府和县政府对于农场直销产品的称重计量、包装标签、有机认证和销售许可等都作了详细的规范。按照加州有机食品法(2003)的要求,在加州生产并销售有机产品,需要向县农业局申请认证。如果生产或销售有机产品的年毛收入超过5000美元,必须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在市场经营一个摊位并出售自己生产的已经过认证的农产品,必须从市场所在县农业局获得生产者证书(CPC)的认证。

5.经营相关规章根据加州法律规定,如果经营农业旅游选取的商业名称既不包含经营者的姓氏或其他名字,必须提交“虚拟商业名称声明”申请,由县首席法官办公室审核办理。商业执照和售酒许可的申请办理则分别由县税收办公室和州酒精类饮料管制办公室(ABC)负责。根据ABC手册,经营者必须亲自申请售酒许可。可以申请获得新许可,或者接手其他人或其他经营单位的许可。许可每年更新,并需要缴纳更新费用。经营农家留宿,必须支付临时占用税(TOT),TOT是一项由州政府规定的来自旅馆、汽车旅馆、招待所等行业的税收收入。在多数县和镇,TOT除了有州税收还有县税收。县的TOT税率是招待费的5%~12%不等。一般,县监事会将通过当地的商业公会、游客协会等将县的TOT税收用于支持农业旅游的提升和广告。经营者必须从游客那里收取TOT并分季度交到县税收处。但是经营者首先必须在县税收处进行登记,并取得“临时占用税收取证”。就像经营执照一样,这个认证需要张贴于农场或牧场显眼处。农业旅游企业中如果有雇工,必须获得雇主识别编码(EIN)及联邦税收识别编码,将经营企业在国内税务局、社会保障部和劳工部注册。为协助雇主建立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保障雇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加州产业关系部门规定在加州雇工的企业必须准备一份伤病计划,且必须得到特定的许可、执照和认证来遵从州健康和安全标准。为了保证雇员依法纳税,用人单位必须在州相关部门为雇员在州就业发展部门进行税收登记。随着劳动法的条款不断增加,经营企业对流动劳工、最低工资、工作场地安全和特别税等相关条例愈加重视。

三、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以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至今已经颇具规模[8]。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全国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200亿元。近年来中国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规划,推动建立一大批休闲农业示范点,休闲农业的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但也必须看到,中国休闲农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管理与经营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完善、缺少规划、粗放经营、促销手段单一、环境问题与安全问题突出等[10,11]。与之相比,美国加州农业旅游发展历史长,立法较完善,管理较规范,经营模式多样,在管理办法、经营形式、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可以对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主要有: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多部门分工协调从管理体制来看,由于涉及用地、税收、环境、卫生、就业等诸多方面,美国的联邦、州和县三级政府的许多部门均参与到加州农业旅游管理中,各部门均制定了或遵循了一定的法律规章,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虽然许多经营者对经营许可繁杂的办理程序表示不满,但遵从这些管理制度有助于在潜在的责任中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这也是加州农业旅游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反观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由于涉及农业、国土、水利、工商、税务、规划、旅游等多个部门的业务职能,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管理重复、政出多门的现象。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明确的管理机构,管理力度不能深入而不能解决。所以有必要明确休闲农业各项业务对口管理部门,及时出台有关的法律政策、管理办法、标准,避免出现管理“真空”或“多头”管理现象,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公共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均有指定部门依法进行规范与监督。

篇4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国家所有、政府监管、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开发风景名胜区。 旅游景区的引资开发,是目前各地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解决加快旅游发展所需资金问题,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的创新途径。由于引资开发过程中企业要面对众多利益主体,能否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成为企业开发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正在投资开发景区的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针对两个企业不同的做法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提出企业在投资开发旅游景区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各利益相关主体关系,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策略。

1.“天界神川”的困境

天界神川公司于2002年3月成立,其上级母公司是国家华能集团公司。主要从事香格里拉县内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碧塔海四大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其目标是在五年内将“香格里拉天界神川自然公园”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自然公园,同时建设两个3A级景区和一个国家级科考基地。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公司目前遇到了困境,计划2002年投资1.3亿元,实际有钱投不出去,建设进度迟缓。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公司与各个部门的关系难以协调。如在碧塔海景区建设项目上,共涉及国家级风景区管委会、林业、环保、土地、公安、工商、旅游七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政策和规定,很难找到一个结合点。为了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县、州多次召开会议,华能集团下属的实业公司专门派一名副总负责协调,但进展不大。二是由于资源使用权的转让没有明确,公司对加大投资有所顾虑。最初,华能公司看好香格里拉县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意欲参与投资;香格里拉县拥有世界级的资源,想加快产业发展,但没有资金和管理的经验,双方达成协议,香格里拉县(以县国有资产经营投资公司为法人代表)以资源入股,与华能集团云南澜沧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组建香格里拉天界神川旅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保证香格里拉县原有四大景区门票直接收入不变的基础上,增量收入按4;6分成,由新公司全权负责开发和经营,合同规定从2002年4月起时效为50年。由于旅游景区资源的引资开发在全国都是一个新问题,国家有关部门的意见不统一,没有操作的依据,也没有规范的协议,华能公司担心协议不被上级部门认同。三是与当地群众的关系紧张。公司成立后要进行建设和开发,必然对景区内的经营活动进行规范管理,而当地群众认为自己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景区是自己的,不断产生磨擦和矛盾。上述问题使公司的投资计划和景区建设大受影响。

2.丽江束河 ―― 一个保护性开发的典范

与香格里拉同样位于滇西北精品旅游线路上的丽江市束河镇,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束河比大研古城的历史还要早200多年,是纳西人最早的栖息地。在保护开发之前,这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破败不堪的景象与相隔仅有4公里的丽江古城形成鲜明对比。

在地方财政无力支付开发保护资金的情况下,丽江市政府大胆选择了引进资金的做法,由昆明鼎业集团独家对束河古镇进行投资开发。这样的开发没有先例,2003年5月在一片质疑声中,对古镇的开发项目启动了。鼎业集团在开发之前做了详细的调研和规划,在对束河古镇的保护中明确最重要的是保护它原有的四大文化,即:水文化、农耕文化、纳西文化和茶马文化。集团投资一亿元用于道路、水电、电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束河古镇每一条街巷甚至菜地里有了路灯,原来仅有三块条石宽的路,已被拓宽翻新,条石甚至铺到村民的家里。为了保留农耕特点,鼎业集团把原计划全部征用的菜地在支付一次征地款之后又全部返还给农民,让农民自己种自己收,既解决农民吃菜的问题,吃不了的部分可以出售增加经济收入,又使得农耕文化的原始性得以保留,而企业也有自己得利的地方,因为如果要种草绿化,公司一年要投入几十万元。在束河古镇,连树都是一棵一棵数着买下来的,这样,村里人就不能随便砍伐。而束河古镇的水源九鼎龙潭,集团花几十万元租用三十年,村民可以随便饮用。经过一系列的保护性开发,束河古镇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来旅游。村民们一改过去仅靠农耕吃饭的传统,开始接待旅游者。开饭馆、开客栈、自己制作和销售民族食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开发仅一年多,鼎业集团已为村民创造直接就业机会140个,他们主要做导游、清洁工和绿化工,还通过第三产业,创造间接就业机会达四百多个。村民收入也由开发前的年均一两千块上升到现在的年均一两万元,翻了五倍还多。而集团也通过在古镇修建的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如商铺、客栈、酒吧等赚钱。从2004年8月起古镇开始收门票,每人30元,到古镇景区整体设施打造完善后,预计每年的门票收入就将达到两千万元。

束河开发的成功的经验倍受关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门就此作了报道,省政府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都给予肯定。

两个景区,同样是引进资金进行开发,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笔者拟用经济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二、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界定及管理方法的引入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影响日渐扩大。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可看作是“一种治理和管理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Blair,1995),它理所当然地要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卡罗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是“企业能够通过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责任制而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而这些个人或群体能影响企业的行动、决策、政策、做法或目标。”

美国学者米切尔提出了一种评分法(Score based Approach)以界定利益相关者。 可以从三个属性上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分值的高低确定某一个人或者群体是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哪一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这三个属性是:(1)合法性(Legitimacy),即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和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2)权力性(Power),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3)紧急性(Urgency),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米切尔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又可以被细分为以下三类:(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他们同时拥有对企业问题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层必须十分关注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并设法加以满足。典型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雇员和顾客。(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他们与企业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拥有上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3)潜在的利益相关者(Latent Stakeholders),是指只拥有合法性、权力性、紧急性三项特性中一项的群体。

麦克米兰(Macmillan)认为企业管理者在与利益相关者打交道之前,最好就制定相应的策略和举措。 萨维斯在此基础上先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然后提出了分别针对支持型利益相关者、无足轻重利益相关者、非支持型利益相关者和利弊兼有的利益相关者的策略为参与、监控、防范与合作。

三、对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束河成功了,而“天界神川”却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前者的成功和后者的困境都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鼎业集团的开发处处体现和强调了利益相关者的理念,明确对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管理应该致使传统目标(如赢利能力、稳定性和成长的)实现,合乎伦理的对待利益相关者,使他们感到满意;同时也使得企业获利,实现所谓的“双赢”。而“天界神川”的开发规划却未能贯彻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理念,既不明确自己的利益相关者是谁,更没有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抛开利益相关者利益进行开发,当然会面临困境。也难怪其管理者会感叹“政出多头的体制何日才能理顺”。

鼎业集团在确立政府和当地社区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引入外来企业和资金对世界遗产进行开发在国内也属领先,国家尚未有相关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质疑甚至反对是肯定的。所以鼎业集团开发之前与政府签定了非常详细的开发协议,使得对景区的投资开发有了法律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也使得集团之后的一系列开发举措得以顺利实施,避免了多头管制带来的麻烦。与此相反,“天界神川”首先没有理顺和政府及相关各部门的关系,以至于自己寸步难行。目前,旅游景区的引资开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这种情况下,政府和开发商都无任何成文法可参照,只能用相关法律来约束双方的行为,保护双方的利益。若能和政府达成共识,并签定协议,则政府可以其影响力和合法性为开发“保驾护航”,开发商的权益也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第二,集团非常清楚,束河的开发其核心就在于古朴的文化和传统的纳西民风,社区及其居民正是束河古镇的灵魂所在,他们是开发项目必须依靠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每一个开发项目的实施都以保护当先,都首先考虑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利益,不仅保证了开发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且调动了社区和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积极性,在保留原始文化底蕴和传统民风民俗的同时,也使居民和社区获得了较大的福利,集团自已也从中获益,真正实现了“双赢”。“天界神川”在开发规划中将当地社区和居民排除在利益相关者之外,如在碧塔海的开发项目中,开发之前,当地居民一直将自家马匹拉到景区内供游人租用,既解决景区内部的交通问题,又增加了收入。而企业的开发规划却拟把景区圈围起来,把居民赶出去,过去做小生意的也必须停止。这种做法引起当地居民的严重不满,当地政府肯定也不会支持,因为这违背了政府引资开发的初衷。

第三,作为企业,鼎业集团很清楚盈利是自己的最终目标,也只有盈利才能保障股东、雇员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也处处考虑尽量降低成本。本来计划征用全部耕地,但考虑到投资绿化每年也需要几十万元,而且还会破坏农耕景观,因此,归还征用的土地,一举两得。同时,为了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还在修建各种旅游配套设施,这样既不破坏束河固有的原始古朴又能通过配套设施的经营增加旅游者单体消费,实现“双赢”。

第四,鼎业集团的开发也明确旅游者虽不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但其需求对整个开发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束河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古朴和原始。所以开发项目除投资对古镇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修整之外,所有现代化的旅游配套设施全部修建于古镇,保证了古镇景观和文化的完整性。同时还注意保护原有的文化遗迹,小到一个能体现农耕文化的晒谷场都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而“天界神川”却准备在景区大兴土木,又是修路,又是砍树,难怪林业、环保部门纷纷出面阻挠,企业与相关部门关系紧张。

在对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管理在旅游引资开发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只有在引进资金及后续开发经营的全过程中始终如一的贯彻利益相关者管理理念和方法,景区的引资开发才能成功并实现其最终目标。

四、旅游景区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评分和管理策略

在卡罗定义、米切尔评分法和萨维斯管理策略的基础上,从旅游业的特性出发,笔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进行如下的评分和分类,针对在旅游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特别是旅游景区引资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提出管理策略(见下表)。

第一,由于政府在目前的引资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很多事情都需要政府出面理顺关系,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愿望表达和利益要求要格外给予关注并及时加以满足。因此,在引资开发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是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的利益相关者,属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对政府及相关部门这类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的策略是合作――最终形成共同治理的良性局面。

第二,由于旅游景区既有人文资源又有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往往是景区旅游资源的灵魂,因此人的因素也应着重强调。即社区居民及他们的民风民俗是景区人文旅游资源的生活气息,是灵魂。旅游景区的引资开发肯定会对景区居民造成影响。所以,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景区居民和社区利益也应为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优先考虑,整个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都必须考虑和照顾到景区居民的利益,并让他们参与开发利益的分配,这样才可使得这些拥有“民俗”这个“专用性资产”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以友善的态度接待外来旅游者,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外来旅游者对自己原有生活状态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社区及居民就属于对企业既拥有合法性又拥有权力性的利益相关者,但只要开发和规划能在不破坏他们原有生活的基础上给他们带来实惠,他们会支持引资开发。所以对这类利益相者应采取的策略是参与。当然,对这类利益相关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教育,通过教育帮助利益相关者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笔者就曾经在丽江古城的一个小巷子看到居委会关于某日请全体居民参加旅游文化讲座的通知。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资产价值,只有真正了解旅游业发展的益处,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才会为维护“资产专用性”,增加资产的价值而投资,比如民间艺术的传习,为接待旅游者而自学英语等。

第三,旅游景区开发的投资者是旅游开发的主导者,其雇员、股东的利益是旅游引资开发过程中理应被满足和保护的。对于投资的企业而言,他们具有合法性和权力性,是企业确定的利益相关者,但他们的作用对企业和整个开发而言是利弊兼有的。开发预期收益是他们能否支持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对这类利益相关者应采取合作和参与的策略。一方面,在他们的支持下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景区,另一方面让他们参与开发收益的分配。

第四,旅游资源的开发目的是为了吸引旅游者。他们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只具有权力性。他们只要求旅游需求被满足,旅游权益被保障。在引资开发的过程中只要开发规划能考虑旅游市场需求,真正实施保护性开发,保留旅游资源中最能吸引旅游者的部分,就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旅游者。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引资开发中旅游者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说是预期的利益相关者,对他们采取的策略应该是监控,因为他们的需求、流向、消费偏好和水平等都会成为景区开发的指导因素。

第五,还有一些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而言属于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只拥有三种特性中的某一种。这类利益相关者如媒体、非政府组织、后代等。对这类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的策略是防范和监控,虽然他们对企业的影响是潜在的,但是他们往往容易被激活而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利益相关者,会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企业的社会绩效,尤其是声誉。

由于旅游景区引资开发在各地都还处于尝试阶段,相关部门没有成文的法律或条例可供参照,现阶段的利益相关者划分需既符合中国实际,又符合旅游业的特性。因此按照米切尔的利益相关者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这种分类和策略只适用于现阶段。

五、企业在旅游景区引资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的实施

1.策略实施的基础――信息沟通

信息经济学的“囚徒困境”告诉我们,显性的信息交流――沟通是建立合作机制的基础,而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所以,在旅游景区引资开发经营中,首先要确立一种信息显性化机制,为利益相关者各方搭建持续、稳定、公开和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各方的利益要求得以充分及时的表达,并通过信息交流形成相互间的信任及对社区发展和旅游开发的预期共识,提高博弈协调性。同时信息显性化也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对利益相关者造成利益伤害。

尤其是对企业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信息沟通更是确保策略得以顺利贯彻实施的基础。既然政府在引资开发经营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必须建立与政府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保证企业和政府之间信息的完全性,以获得政府始终如一的支持,增强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度。对于企业的股东和雇员而言,信息沟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对企业真实获利能力缺乏了解并做出错误决策,从而对企业的开发经营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并积极参与。企业与被开发社区及其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帮助社区及居民树立对企业的信心,接纳企业的旅游开发经营规划,主动参与开发项目并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和景区的灵魂。

对于企业的潜在利益相关者和预期利益相关者,因为他们于企业而言大多是利弊兼有型的,信息沟通同样重要。企业要让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产品从认识到接纳到喜欢到推广必须通过信息沟通,而旅游者的信息反馈又往往是企业调整完善景区项目及配套设施的主要指导因素。企业与媒体之间、非政府组织之间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沟通可使社会更为全面的了解企业,了解景区;企业通过他们的反馈也可了解自己的社会绩效,以督促自己及时履行社会责任,调整公益策略。

总之,信息沟通是实现合作博弈的基础,可避免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

2.策略实施的保障――资源依赖

管理策略实施最根本的保障是各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维系这种关系是实现“共赢”的基础。

政府依赖企业的资本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资源,扶贫致富;企业依赖政府的权力性、合法性保证引资开发的合法性及后续经营顺利进行。社区和居民依赖企业的资本、市场、管理把“专用性资产”变成旅游产品,实现其价值,并通过市场化运作使产品不断升值;而企业利用社区和居民的“专用性资产”获利。旅游者通过保护开发后的旅游景区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景区又依靠旅游者的消费实现经济目标。随着景区开发的日趋成熟和项目声誉的不断增加,景区的“专用性资产”价值凸现,企业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会自觉保护这些资源,则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后代及非政府组织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参考文献:

[1]news.省略.中国江苏新闻,2005年4月28日

[2]《对迪庆和德宏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2004年

[3]《束河――一个保护性开发的典范》.云南信息报,2005年1月14日

[4]贾生化 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界定方法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5月

篇5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目前,对经营性实训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笔者试图在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尝试性界定。刘家枢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很显然,生产性实训的重点是在生产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经营性实训而言,则重点强调的是“全真的经营性”。因此,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对其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方便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盈利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便是如何解决人员的配备问题。经营性实训场所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不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可以在需要时“开工生产”,而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场所则需要遵守企业经营的时间,按时、按要求营业,完全由学校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由学校老师兼职管理,学校老师,大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缺乏经验且精力有限,若仅由学校老师对实训基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惨淡经营甚至亏损;第二,外聘有经验的专职的人员对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方式在经营效果好时,是不错的选择,但若经营效果不理想,便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2.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但缺乏对企业的约束。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筑巢引凤型”存在的问题。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这种模式企业对学校是无偿的赞助和赠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仍然主要由学校负责,显然,虽然学校所付出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没能解决“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全真的经营环境中完成实习实训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推广、对客服务、投诉处理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在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了解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训基地功能多样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与传统校内实训室相比,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具体如下:

1.教学实训功能

在真实的经营性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更为实用,另外,为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和顺利经营并取得相关经济效益,学生会接触到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业推广、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除基本服务技能之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训中,教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和完善。

2.培训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利用实训基地,对社会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最大化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3.职业鉴定功能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如:咖啡师、调酒师、导游资格认证、西点师、会展策划师等。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经济功能

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全真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助学功能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同学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因此,对于员工,学校可以根据其业绩和岗位发给工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助学功能。

(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经营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追求学校、学生、企业、教师多赢的目标,因此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六)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型”,即仅通过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的投入来进行模拟实训,是一味的消耗,这种实训方式受资金和学校导向的影响很重,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而经营性实训基地则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实训室中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会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储备,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和经营任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的经营任务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经营任务势必会随之而调整。因此,经营性实训室的经营任务和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2.教学安排与经营时间的冲突

教学安排常规情况下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虽然遵循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非实训类课程的安排更是如此,而经营性的实训场所既是按照全真的企业来经营和运行,就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势必会和教学安排产生冲突。

3.实训功能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营性实训基地兼具了经营和实训的双重功能,是在满足实训的前提下经营,通过经营来完善实训,很显然,实训是其存在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实训,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其能通过节约原材料、节能等方法来控制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与大规模实训中对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产生矛盾。

4.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经营性实训基地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用其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贴,但“僧多粥少”的现实决定了补贴不会太多,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变成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

5.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室的目的是为了在校期间更好的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对所有在校生而言,都应该安排其到实训室中学习和实践。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工作,这便造成了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篇6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室(基地)的类型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室(基地)的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较为常见的建设类型有如下几种:

(一)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经营可采取教师兼职和外聘专业人员两种方式来完成。

(二)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

三、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建设背景

2011年,重庆过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与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依托于西式餐饮文化,开设咖啡、调酒、西餐、西点等西式餐饮培训课程,培养具备标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就业、创业人才。我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与英邦教育的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在陆续引进英邦教育相关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咖啡师、西点师、调酒师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后,校企双方均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意愿,就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西点实训室达成了共识。

四、校企共建经营性实训室建设模式

经过与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的磋商,双方达成共识,采用“合作互补型”模式来建设西点实训室,具体方案如下:

(一)企业提供大型设备和技术支持

英邦教育提供包括烤箱、冰柜、搅拌机、醒发箱、蛋糕模具、蛋糕裱花工具在内的主要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

学校提供实训室所需场地和提供部分设备。

经营性实训室场地的选取,不同于普通的实训室,既谈到经营,选址尤为重要。因此,考虑到经营、实训和上课三方面的需要,我们计划在学院教学楼1楼选择两个教室来筹建西点实训室。一个教室作为对外营业也用,按正规西点屋的标准来布置,设置吧台、展示柜和就餐区;另外一个教室作为烘培教室,除烘培所需的仪器设备以外,安置课桌椅,作为平常上课、培训用。这样,便可实现在不打搅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经营,让学生在全真的环境中,实现教、学、做、售一体化。

(三)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合适运行管理机制

西点实训室建成后,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英邦教育协商共同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和学生实习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合适的运行管理机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四)项目负责制,学校主导,企业协助,学生参与

西点实训室的经营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在旅游管理教研室中,选择一名责任感强的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具体安排经营的相关事宜;企业定期派员工作为企业督导来指导产品制作和协助解决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则通过竞聘、培训、上岗、轮岗、考核等方式参与实训室经营,并建立晋升机制,让技术过硬、考核优秀的学生进入管理岗位。

(五)采取老带新模式,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根据晋升制度,提拔符合要求的高年级学生在实训室顶岗带薪实习,采用老带新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其主管能动性,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老师和企业督导把关的经营管理模式。

五、建设意义

(一)深化校企合作,突出“工学结合”

作为旅游管理教研室首个校企合建的实训室,西点实训室是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撑。

(二)改善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实训室建成后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教育过程中,我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实训室学习操作并实习。并借助校企合建的实训室的优势,从英邦教育和万豪酒店、南方君临酒店、喜来登酒店等聘请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管理人员为学生的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做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全真锻炼,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建成后的西点实训室,我教研室将对外经营,指派专业教师作为实训室经理,在企业的协助下,建立起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让学生参与实训室的经营和管理,并对优秀的学生进行提拔。在这样的一个全真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的专业技能,还能熟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便能顺利到企业上岗,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

(四)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教师利用实训室练习专业技能,提高教学业务能力。另外,我教研室老师可依托西点实训室和英邦教育,考取包括西点师在内的多个专业资格证书,以获得双师素质。

(五)提高和完善学院教学手段,提升学院办学形象

学生学习期间有无完善的教学手段和配套的教学设施,不仅关系其学习效果,并且具有直接的口碑效益。一个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反映了学院的办学实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对今后招生,专业发展都关系重大。

参考文献: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内涵及其问题研究》,《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2011年8月。

[2]李玉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的新方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篇7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才干保证企业继续健康运行,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州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一批在工业、农业、旅游业各领域的优秀企业家,用他掌握的高新技术和核心能力将以锰锌为龙头的矿产业扩量提质,将以食品加工与生物医药业为龙头的农业加工业提质增效,将以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为龙头旅游产业办出特色,实现激进产业做精、优势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大的目标。

(二)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是州新型工业化的支撑

决定新型工业化不只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新型工业化坚持以可继续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与信息化共融、统筹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更需要优秀企业家的引导。州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要以具有战略决策能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导者为核心,要以具有良好的经营组织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为关键,要以具有高水平的研发能力与生产制造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基础,以此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有序发展。

(三)企业家的聪明才智是州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家的思维、理念、能力息息相关。市场经济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必需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企业家队伍。目前,州现有企业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企业家年龄普遍偏大,知识与素质普遍较低,企业家子女“子承父业”现象广泛存在不管是工业企业、农业企业还是旅游企业,企业产品形式单一、附加值低,州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既没有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企业文化,更没有突出品牌的企业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低。

二、州企业家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州通过引进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实施一系列奖励政策与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州企业家队伍建设。但由于经济基础单薄,发展条件局限的影响,州企业家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总量偏低。

现有高级管理人员(包括企业法人代表和经理、工程师、财务等经营管理人员)共有491人,据相关部门对全州3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126家(包括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化工、水泥等行业)调查。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州企业家队伍,但总量仍然偏低。受调查规模工业生产企业的企业家人数占全州劳动力比重缺乏0.03%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到0.2%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缺乏1%

(二)结构失衡。

学历结构方面,491名规模工业生产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硕士博士以上只有22人(其中硕士19人、博士3人)大学本科127人,大学专科183人,中专91人,高中82人,初中还有17人,大学本科以上占比仅30.3%高中以下(含高中)占比仍高达20.2%知识结构明显不合理;职称结构方面,只有262人拥有技术职称,占53.4%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分别为42人、214人、6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有职称人员比重仅16%占全部人员的比重为8.6%高层次企业家比重明显偏低;行业结构方面,从事矿产加工的达到224人,从事农产品加工64人,从生物医药52人,从事化工产业93人,其他行业58人,行业比重分别为45.62%13.03%10.59%18.94%11.82%除矿产加工人员外,其他行业明显缺乏,同时,从事行业与专业对口的人员比重不到20%性别结构方面,只有女性55人,仅占比11.2%年龄结构方面,30周岁以下的仅12人,30--40周岁的149人,40--50周岁的207人,50周岁以上的123人,企业家队伍的梯次建设明显失衡。

(三)能力欠缺。

州企业家队伍整体的素质能力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创新能力普遍不高,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反映。全州每年缺乏10%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或专利,创新能力十分有限,现有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缺乏10%二是决策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企业发展决策水平整体较好,但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的发展受挫甚至破产也较为平常。三是学习能力普遍缺乏,每年能够进行专业技术或管理知识学习的企业家不及总数的1/10特别是年纪较大或学历层次较低的企业家们不想学、不会学、不善学。四是知人善任能力普遍欠缺,民营企业局限于家族内部或熟人圈子,企业选人、用人缺乏科学性。五是预见能力普遍落后,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经济形势,并对发展作为预见性的判断与决策。六是对企业财富发明关注过度,而对企业制度改革、企业文化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不够。

(四)社会化滞后。

州企业家队伍社会化还处于较低的水平阶段。就企业家协会来看,目前。全州现有企业家协会内部管理较松散,只是企业产品、解决方案、技术支持、公司人员信息等的初级平台,发挥作用极为有限。就企业家队伍形成来看,除了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等不足10家企业引进了外地经营管理高级人才之外,现有的企业家队伍多发生于外地或家族内部,企业家队伍“外乡化”高达90%以上。就企业家队伍的流动来看,州企业家队伍“多出少进”十分明显,优秀的企业家留不住、招不来。企业家队伍后续贮藏社会化水平过低,企业人才贮藏严重缺乏,达不到企业可继续发展对企业家队伍的需求。

(五)服务缺位。

州还没有专门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家队伍的管理多散见于人事劳动部门的职称管理、统战部门的民营企业队伍管理、经济部门的业务管理。企业家队伍人员组成、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底子不清、管理不善、跟踪缺位等严重问题,对企业家守业辅导、融资担保、人才培育、管理咨询、信息技术、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等在内的服务平台还没有真正形成,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交流、人才信息服务体系还没完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基地、培训渠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尚未形成,企业家的再教育、再培训工程还没有启动。

三、推进州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建议

州更应顺应形势,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要求。作为贫困民族地区。结合州情,发明条件,培育扎根、服务、发展的高水平、精技能、专职化的企业家队伍,以此推进州企业健康发展。

(一)营造氛围。

对企业家的发明性劳动和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企业家生活、工作、生长的氛围,尊重企业家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二)搭建平台。

将企业家培训纳入党校、行政学院的年度培训计划;依托吉首大学等高等学校建立我州校企互动培训机制,要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资源建立我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基地。让智力进入企业,让实践进入高校;依托网络资源建立我州企业家培训网络平台,推广网络培训。要根据企业家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思想建设、法律法规、技术和管理服务、守业扶持等各方面实施分类培训计划,展开针对性培训。要通过“大讲堂”等形式,将州外知名专家与胜利企业家请进来,给企业家们进行形势分析与专题讲座;通过观赏学习等形式,集中组织企业家到外地或胜利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提高企业家们战略眼光与素质能力。

(三)强化管理。

规范我州企业家的档案管理,要发挥相关部门和企业家协会的资源优势。建立州企业家队伍人才资源库。要通过校企联动机制,培养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素质能力强、年龄结构梯次明显、懂管理、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守业者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要加大企业专业人才的素质测评与职称评聘力度,规范企业各类人才测评体系,提高企业家队伍的技术水平。要规范企业家协会等企业家中介机构的监管,促进企业家队伍行业自律。

(四)健全机制。

打破地区界限,建立州企业家市场,多形式培养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企业家队伍培养力度。要大力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咨询、评价、交流等中介组织,推进企业家队伍发展的市场化。要通过组织选拔与市场选聘相结合的方式,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聘任制、任期制与任期责任目标,实行契约化管理,特别是企业要选聘好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要建立州职业经理人专职机构,设立职业经理人信息库,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制度。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要打破所有制界限。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企业家队伍规范化管理。

(五)优化政策。

篇8

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实现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企业经营管理者纳入人才建设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编办等部门的职能作用,相关部门配合联动,搞好培养、引进、储备,凝聚各领域优秀人才;对优秀人才做到政策上支持到位、工作上服务到位、政治上关怀到位、生活上照顾到位,为企业家干事创业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坚持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普遍加强企业经营者培训、储备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优秀人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培养一批行业性、区域性企业领军人物,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梯次结构布局;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标准制定和工作要求上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本地实际和产业定位的企业家队伍。

坚持实用实效、注重贡献的原则。企业家队伍建设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与行业企业现状相结合,在政策措施上出实招求实效,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在目标目的上体现财源建设主线,把地方财政贡献大小作为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和依据,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公平公正、进退有序的原则。在企业家培养、评选、待遇等方面实行阳光政务,按标准和程序规范运作,做到公开透明,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家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监督约束和淘汰退出机制,使企业家队伍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任务目标。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在全市形成尊重爱护企业家,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服务机制;全市企业家成长环境日益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明显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引领全市经济发展、在和省乃至国家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企业家,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到年底,通过企业家队伍建设,带动一批企业上档升级,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0户,其中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0户,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年纳税过千万的企业30户,其中过5000万元的企业15户,过亿元的企业5户;有5户以上企业进入市百强企业。

二、企业家的评价标准和产生办法

3、评价标准。一是绩效评价。主要依据对地方财源建设的贡献大小进行评价,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300万元-1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超过1000万元—2000万元的,作为“优秀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企业当年入库地方工商税收2000万元以上的,作为“功勋企业家”评选的基本标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绩效标准可作相应调整。二是能力评价。个人具有较高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国际竞争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破解难题能力,并积极付诸实施取得突出成效,在国内同行业或市以上范围有一定影响。三是社会评价。个人执行政策守规、经营管理守法、廉洁自律守纪、公平正义守信,班子团结带头好、职工权益维护好、企业文化塑造好、社会责任担当好、文明新风示范好。

4、产生办法。一是申报,本意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评选适用于依法注册在的工业、流通、旅游企业及总部设在的建筑企业,每年年末由经信局、中小企业局、商务局、旅游局、住房建设局依据上述标准,组织填写企业家申报表,明确申报企业家称号等级,附2000字以内的个人业绩材料;二是初审,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经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安监、环保、计生、科技、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成立评审小组,对申报对象进行审核,并确定公示名单;三是公示,将确定公示的对象及其主要业绩在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市内媒体上进行公示,设立公开电话,听取社会意见;四是确认,对公示中群众反映比较强烈、问题比较突出的对象,由市经信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处理建议,报市委、市政府研究确认。对公示无异议的对象,提交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

三、提升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

5、加强培训。高度重视企业家自身建设,把提升企业家思想境界、职业道德素养,塑造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作为培训重点,选择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培训基地,每年邀请高层人士、专家学者、商界精英,设立企业家论坛、举办报告会、开展专题讲座和管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培训。对获得相关“企业家”称号的,由市政府出资,每年至少组织2批次到国内先进地区、著名企业或国外考察学习。同时,每年不少于2次组织企业家到市内重点企业观摩学习,在广播电视台、《工作》、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辟企业家专栏,展示企业和企业家形象,促进相互交流。抓好企业家资格培训和认定,每年至少组织10名以上在有影响的企业家,参加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和高级经济师评审认定。

6、搭建平台。进一步发挥市企业家协会的作用,由经信局、科技局、人社局、工商联等部门联合创建“企业家联谊会”、“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俱乐部”等交流平台,每年中秋或春节期间举办企业家团拜会,加强党政领导和企业家之间的感情联络,倾听意见和建议。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全市主要行业三年内都要成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

7、注重引进。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根据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要,依托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面向国内外招聘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知名人士、核心专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队伍。到年,争取面向海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职业经理人100名以上。认真研究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打造人才聚集的洼地效应。

8、抓好储备。建立健全企业家后备人才制度,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尤其注重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后备人才。企业管理部门和各企业都要建立企业家后备人才库,广泛收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建立以基本素质、业绩档案、诚信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加强跟踪培养和服务,促其健康成长。在抓好现有人才发现培养的基础上,每年争取引进20名以上专业对口人才,安排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将其培养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对纳入后备企业家培养对象的,每年推荐10名参加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学习考察或其它培训活动。坚持备用结合,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后备人才要大胆使用,委以重任,在实践中培育和造就企业家。

四、营造鼓励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9、加大政策支持。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累积作为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企业贷款贴息、过桥资金等。对获得相关“企业家”称号的企业,依据项目情况,在项目审批、土地使用、企业融资、设施配套、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扶持,通过部门联席会议的形式集中研究解决;需在银行融资的,从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中给予贷款贴息。对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的企业家,根据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家愿望和要求,对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研究政策措施,倾全力支持。

10、搞好权益保护。树立只有留住人才才能留住项目的观念,把依法维护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民利作为各级各部门的工作重点,严厉打击诬告、陷害、报复、威胁企业家的各种违法行为;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障好企业家及其家属、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和检查,对企业家所在企业实行重点保护,收费检查等行为须经市纪委、监察局批复后进行。全年每个月设立企业生产经营“宁静日”,期间原则上没有涉企收费检查行为。加大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三乱”行为查处力度,对存有“三乱”行为的责任单位,严肃处理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

11、提高政治待遇。对获得“优秀企业家”和“功勋企业家”称号的,聘请为市政府经济顾问,参与全市重要经济政策制定和重大决策;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标准,优先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参加各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其中年地方工商税收达到5000万元的“功勋企业家”,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连续五年年地方工商税收超过5000万元的“功勋企业家”,终生享受政府特别津贴,调离的政府特别津贴予以终止。深入开展“企业评议机关”等活动,让企业家在监督政府和部门中有更多的发言权。改进完善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在考察党政领导班子和相关职能部门时,注意听取企业家的意见,把服务企业情况作为衡量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12、加强生活关心。规划建设高级人才集中居住区,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安家落户、创业发展创造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外来投资企业家,授予“市荣誉市民”称号;对外来投资的企业经营者,在档案、户口以及家属随迁、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实行定期医疗保健制度,每年由市委、市政府组织进行一次免费查体,并在县级医院相对固定一名保健医生随时提供保健咨询。

13、给予物质奖励。坚持并逐步完善已有的财源建设突出贡献、自主创新及品牌兴企等奖励政策,作为长期性的政策措施予以兑现落实,发挥政府奖励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企业家评选表彰制度,每年对在财政贡献、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企业家、功勋企业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隆重表彰,在财源建设突出贡献等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金牌奖励。

五、建立完善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

篇9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经济管理涉及到企业开展的各个经营项目,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以管理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数据达到提高企业运行稳定性的目标。企业经济营管理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从而突破企业运行中的问题。

二、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不稳定

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人才储备,没能给予经营管理人员相应待遇,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不强,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当前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不少企业缺乏有效贯彻执行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人才,各部门之间人员频繁调动不利用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感。由于各部门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不明确,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因此影响企业发展有效性。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未能形成健全的管理机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不实用,烦琐的管理程序严重的拖慢了企业的运转速度。一些管理制度的局限性较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督,企业没能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因此难以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

(三)管理理念较落后

企业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市场的需要,一些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严重的阻碍了企业运行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一些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甚至存在着企业发展的停滞现象,运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很可能造成企业管理的无效、低效和低质问题。一些企业缺乏跨越式发展思维,不能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融合,不能应对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降低了企业运转的有效性。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

(一)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为了达到促进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目标,还要根据现代市场情况制定企业发展的具体战略目标。首先,企业应当充分的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不神机妙算对企业经济目标规划进行合理性验证,保证经济目标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企业需要合理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挖掘自身特色,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达到提高企业发展质量的目标。

(二)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规范化发展,需要企业结合现有的人员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工作流程,明确企业的发展特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自身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当避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重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性,真正的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规范化,这样才能达到全面促进企业发展,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的目标。

(三)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

现代市场机制强调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活动的运转效率,只有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调整企业以往的经营方案,真正的以需要为导向,明确的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营运转的有效性,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达到提高企业运转整体质量的目标。因此,应当合理地融合各部门,进一步根据市场需要设置岗位,达到提高资源运转效率的目标。

(四)引进专业管理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思维,应当从市场需要出发,制定具体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政策。首先,建立企业内部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的企业合作体系,着力从创新角度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其次,定期围绕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人才培训,促进企业现有人员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围绕着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鼓励员工的成长,促进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激发员工潜力的目标。第三,还要完善企业的薪酬福利机制,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不断自主投入到企业发展创新中来,从而有效的避免人才流失。

(五)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篇10

(一)打造完美服务形象。假日经济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前提是要把握好这个机遇。把握好这个机遇有赖于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的协调配合。对于消费者而言,享受优质、温馨、完善的服务则会提升他们对旅游企业的赞誉,为此,旅游企业应该尽力打造完美的服务形象,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对于旅游企业而言,高素质的服务员工是博得信誉的基础,应该注重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制定员工日常行为准则,实行有奖激励机制。(二)做好假期旅游价格的相应调整。假期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进行客流的平衡,既不能让知名景区的旅游人数过过多,又不能让普通景区的旅游人数太少,因此,最佳的方式是利用价格机制来平衡,对于知名景区采用涨价的方式抑制客流,对于普通景区采用降价的方式吸引客流。(三)做好假期旅游的应急接待和管理准备。假期旅游人数剧增会给企业管理增添难度,因此,在假期之前应该做好相应的应急接待的准备以及管理准备。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假期之前做好应急和管理策划,合理安排员工节前轮休、人员分工、设备检修及维护、房间预留、应急交通、餐饮、住房等问题,并切实保证游客安全。(四)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积极开发旅游食品。旅游产品的质量对于旅游企业赚得良好声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达到优质的旅游服务,打造完美服务形象,旅游企业可以尝试与一些优质的餐厅、超市、旅行社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旅游定点制度,由旅游公司向游客推荐服务好、品质优的旅游定点企业,以便利游客并保证优质的全程服务。

篇11

一、搭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提升部门管理水平

第一,寻求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企业部门管理者可通过帮助高层管理者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站在高层管理者或企业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满足高层管理者的需求及期望等方面来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信任。

第二,有效的沟通管理。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即企业部门管理者必须要能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而且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特点,并针对不同的对象,合理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要达到有效的沟通,企业部门管理者还可以运用标杆管理的方式,例如通过了解其他企业内部的做法,或是将调查方向与市场竞争力作结合,以加强对高层管理者或其他部门管理人员的说服力度。当然有效的沟通也常以推理的方式来进行,所以企业部门管理者必须以数据作为沟通的支撑,或是运用一些特定事件,再以数据或资料来辅助说明。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来掌握必要的信息。另外,企业部门管理者要达成有效的沟通,还需抓对时机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找对沟通的窗口,掌握住小团队的关键人物,以及适当的介入游戏规则的制定等。

第三,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注重长期培育的文化理念,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塑造企业独特的个性,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员工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全员参与,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构文化训练管理制度。企业要有一套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来强化和引导员工行为。除了集中培训以外,企业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使企业文化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目的。

(二)办公自动化的推广使用

办公自动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是指将现代化办公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实际上,凡是在传统企业中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机器、新设备从事办公业务,都属于办公自动化领域。在行政部门,习惯上将办公自动化称为电子政务,而企事业单位则习惯叫OA。办公自动化涵盖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社会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办公自动化,能更好的优化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既能有效的提高办公效率,又能提升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企业担任着“上为组织分忧,下为员工解愁”的重要职能,承担着救灾救急、双拥优抚、社会福利、社会责任等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员工为本、为员工解困、为员工服务的工作宗旨,更快、更好地解决组织与员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从企业的管理任务入手,采用面向过程的方法,基于工作流理论,深入分析企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构建起一套符合企业日常办公需求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实现企业日常办公的信息化管理,规范企业办公流程十分必要,能够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二、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一)思想上重视企业管理工作

企业要在思想理念上高度认识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思想理念层面的重视是开展企业工作的基石。如果员工不能够从思想层面对于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深入认识与认同,那么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无法保证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自然也就无法取得管理成果。因此,企业管理工作的创新,必须从思想层面提升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工作的认识,尤其应该纠正对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错误认识。为了摒弃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应当在工作过程中将其与生产、服务工作加以结合,还应当倡导一种全员参与的模式。另外,组织也应当重视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益,将其落到实处,并且持之以恒,从战略层面给予规划。

(二)创新管理工作的载体与工具

企业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新的载体与工具对该项工作进行支持,从而真正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见性。也就是说,在时代不断进行变迁的条件下,企业管理工作的内容应当不断的进行创新,并且紧密结合具有创新理念的员工培训、先进组织文化创造等内容,运用新的方法与工具来确保管理工作的落实有效性。在这种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创新自身的工作方法,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各项工作当中,从而极大的丰富工作的路径与空间,在紧密结合实际条件的情况下,赋予企业员工参与到工作中来的机会,为员工的长期、快速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确保员工能够从日常工作与挑战性工作的结合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管理工作载体与工具的选择,必须要考虑管理实践、充满活力等相关内容,这就需要做好如下两项工作:首先是管理工作载体务必要符合组织日常经营活动的要求;其次是管理工作应当与组织战略决策进行很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篇12

连锁经营管理是指在流通领域的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理论定义为,连锁经营管理是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对于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势,本以下分析和概括: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一是成本优势。通过集中进货和统一分配,降低中间环节费用。二是销售优势。分店专职于销售,专职化的销售服务人员比非专职化人员更具优势;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销售统计、簿记登录、存货盘货等电子化操作,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三是采购优势。总部集体进货既可以增强议价能力,又可以节约成本。充分利用品牌优势,较高的品牌形象可以促进分店业绩的提升,分店优良的业绩又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品牌的形象。

McClelland(1962)、Ofter(1973)和Shaw(1989)认为规模效应是零售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Cioni(1989)认为,企业运用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有效节约采购成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等多个方面来影响其成本与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标准化管理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决策计划,到柜台服务、职业用语都制定具体的执行方式,整合工作流程,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果,为客户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服务,既维护客户利益,又可以强化企业良好的形象。

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实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等诸多统一,有利于企业内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使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效杜绝了资源浪费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汲取和借鉴其中的有益部分来改善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探讨

在理论界,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引起了一些国内学者的注意。姜真(2003)对中小企业连锁经营的管理策略进行了论述;赵泉午(2010)对影响零售连锁企业库存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发现区域、业态、经营商品和开展连锁经营对库存周转率存在显著影响;余明南(2003)对当前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做了研究,指出国内零售连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举措;姜向阳、任佩瑜(2011)利用DEA方法对中国零售连锁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少零售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仍然比较粗放;范明(2003)对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限于篇幅,此类文献不再赘述。总的来讲,学者们的研究工作还是为我们基于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探讨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提供了极好的思路借鉴和有益的研究参考。

本文对金融行业的分析,主要是基于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进行展开,从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金融行业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促进金融行业发展三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改革一向是在行政主导下展开的,缺乏各自特色。李敏新、袁平、武绘(2005)和陈炳福、张屹巍(2002)等学者曾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做过研究,刘增学(2012)、朱(2011)等学者也对证券公司经营管理进行了相关论述。具体来讲,对于金融行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做如下分析:

1.经营管理理念亟待改善。当前,国内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比如,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存贷的规模上,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一方面,容易忽视存贷的效益性和安全性,促成了“超贷”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容易将贷款的风险注入到银行的经营发展当中。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Bad Loan Ratio)现象有力印证了这一点。以2012年温州地区为例,不良贷款额为262.84亿元,较2011年新增175.89亿元,严重的不良贷款率现象引人深省。

2.经营管理体系缺乏标准化和系统性。出于各自利益考虑或某些动机,单个部门所制定的执行标准缺乏针对性;本部门在制定执行标准时,没有和其他部门进行足够的沟通,产生了执行标准之间相互冲突或者重复的情形。这样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降低各部门执行效果。在金融行业中,这方面的案例也并不仅仅局限在证券行业中,从早期“327国债”事件,到南方证券管理不善而,再到中投投资集团投资黑石集团造成巨额亏损和中国平安折戟“富通事件”,都可以从本质上反映出其经营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标准化。

3.经营管理体系冗杂问题。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分支机构主要是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区)、乡镇等行政级别逐级设置,形成了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多个管理层次。这种分级管理模式会有如下弊端:管理层级过多,导致管理成本高和信息交流、反馈渠道不畅;等级观严重,由于各级机构与行政级别挂钩,管理人员相应的成为不同级别的干部,这种行政等级观,与市场经济原则是相背离的;每一管理层需要设立众多的、与上级相对应的内设机构,这样就造成了冗员问题,使得管理效率低下;权限与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信贷、人事、财务等资源配置和授权权限往往不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银行业务增长的潜力为主,而是按照分支机构的层级逐次分配,这种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做法会导致权限与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按照省、市、区来分配市场,这种人为割裂市场的做法,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相适应。

(二)金融行业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连锁经营管理模式适合于具有同质性产品和经营网点众多且分散的服务行业。首先,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各分行和营业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很大的差异性,业务处理技术也具有通用性,彼此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质量和速度,这一点极为符合连锁经营模式的要求;其次,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庞大,网点众多且分散,这一点同连锁经营模式所要求的经营网点分散且众多的特征相一致。

2.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同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商业智能分析系统(BI)、商业ERP等高新计算机技术和全球卫星通讯系统的出现,就为零售连锁业企业管理者实施科学管理和快速决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周殿昆(2006)等学者也认为,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统一化管理具有了可行性。在目前,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金融领域内的各个行业,这为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应用于金融行业提供了必要前提。

(三)基于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改善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

1.经营管理机构集约化,将金字塔型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型管理结构。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减少冗余的管理层次,建立简明而标准的管理流程,这样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又可以消除等级观念,提高管理效率。

2.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专业化(Sepecializ ation)。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化运营程序,这包括从人员招募、职工培训到采购、收货等各个环节。在标准化的营运标准前提之下,任何人在执行程序时,其操作标准都是相同的,避免了由于操作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此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标准化、简明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之一。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大股东基本都是国有法人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利用其控股地位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成为政府行政命令的中介,股东大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而且股权的高度集中也会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这种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阻碍了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完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建立对管理层的监督约束机制,彻底改变“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前提。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其运作模式较传统方式具有难度大、要求严、技术含量高等特征,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管理人员。银行业和证券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以证券行业为例,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新兴业务的兴起,原来的人才结构已经不再满足新兴业务的需求,培养专业的人才也成为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另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有效遏制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因此,金融行业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战略,从员工自我培养、员工选拔培训、员工在职培训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使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开展和运行。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需要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在1971年,加利福尼亚州制定了《连锁加盟投资法》,其余各州也紧随其后,陆续制定了类似的法律、法规。1979年,美国联邦政府又制定颁布了企业连锁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有力纠正了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良倾向,保障了其正常的发展。

经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已成为连锁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过多的空白地带。例如,在证券行业中,虽然2006年制定了新的《证券法》,但现行的法律法规仍然没有同证券市场的发展进度保持同步,其余的《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平价法》等仍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证券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法可依”的现象。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创业板和各种新的期货品种的推出,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证券行业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

结论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倡导标准化、集中化、统一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国内外众多服务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行业也不仅局限在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也涉及到了房地产业、汽车销售业、租赁业、不动产业、休闲旅游业等诸多行业。

对于银行、证券等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改革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理论课题,本文也仅仅是基于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部分有益探索。银行、证券公司可以从管理机构集约化、管理体系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借鉴,构建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彼德・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陈炳福,张屹巍.简析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武汉金融,2002(5)

3.范明.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上海金融,2003(6)

4.姜向阳,任佩瑜,李允尧等.基于DEA的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经营效率比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1(5)

5.姜真.服务业中小企业连锁经营的策略与管理[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篇13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激励决策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但是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激励决策研究机制,管理者只有正确分析企业激励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才能够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含义

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类,物质激励主要是企业根据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评估给予员工的薪水、用品等实物奖励;精神激励主要是企业给予员工的满足其精神需要的奖励,例如晋升、赞许、旅游等。企业运行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能够帮助企业留住优秀人才和提升人才素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我国激励决策在企业的发展现状

激励决策的研究始于西方国家,我国则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吸收国外优秀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我国企业经营中激励决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缺乏针对性。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时没有因人而异,未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盲目地采用一种固定的激励方式,降低了激励的作用;第二,缺乏长远性。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物质激励方式,这就需要企业逐次增加物质的价值才能保持激励的效果,从长远角度看,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第三,缺乏科学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其实施过程中又没有科学的评定标准和相关的程序。

三、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影响激励决策的因素

只有在全面了解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决策,将优化决策的效用最大限度体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一)人性的影响

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公司相关业务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固然重要,但是缺少“人”这个前提条件,前者都不成立。只有充分了解各部门员工特点,深入了解员工需求,利用这一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激励决策,从而提升激励决策的实效性。例如:部分员工对待工作热情度不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没有及时进行沟通。此时就可以采用激励政策中的“金钱激励”,依据员工工作状况进行相应的薪酬奖励,相反对表现欠佳的员工进行惩处,提升员工的忧患意识。再者来说,倘若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且拥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够进行自我引导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此时可以采取“事业激励”的方式,在其原有基础上给予其挑战性更大的工作机会或者职位诱惑,为员工进行自我激励提供内在动力。 (二)组织结构的影响

激励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工作进一步展开,而最主要因素是正确处理好激励者与被激励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组织机构形式清晰化,将优化激励过程具体化,确保员工能够在自己岗位上履行自身职责,是符合优化激励决策的客观需要。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相对齐全的企业职能部门,能够贯穿企业主营项目由采购到销售等其它环节的始终,为企业管理系统清晰化创造条件,保证各部门职能不一且避免“真空地带”的产生,不能因为出现某个临时目标或者特殊情况进行更改,保证公司管理者和决策者的绝对权威性。其二,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合作,避免管理换乱、权责不明等相关问题的产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和应当履行的职责。其三,企业管理层次清晰化,两个机构之间权责重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管理层次化能够减少企业人力成本,如若管理层次不清晰直接影响到激励政策效用的发挥。 (三)需求的影响

每个人都渴求自身能够获得更深层次发展,因而想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实现自身价值需求等,为了能够满足自身不同层次需求,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进一步满足自身需求而努力。

四、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方法

(一)物质激励决策优化

物质是基础,物质需求是员工的最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两点:一是要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员工对物质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经济型的员工对物质的需求更大,可以采用以物质激励为主形式;二是要定量,人对物质的需求是永远也无法得到彻底的满足的,而企业所能给出的物质激励是有限制的,一旦未来一天员工的这种需求没能得到满足,那么必将出现消极代工的现象。因此,物质激励应当进行量化,必须与与员工自身的表现、业绩和贡献等挂钩,以平衡员工需求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工作与员工关系激励决策优化

一方面,应当适时地给予企业员工以精神的激励。精神激励的方式有为员工设立学习标杆、给予荣誉奖励、肯定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等,使员工获得肯定、被需要以及归属感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并且应该这对不同个体的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精神激励;另一方面,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要以契合员工生活,注意疏通员工与员工、领导的关系,倡导团队精神等来保证员工精神的愉快、对企业的热爱和认同,已达到激励的作用。 (三)晋升和发展激励决策优化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员工更切身体会到没有知识寸步难行,一边竞争的愈发激烈,员工更想通过培训来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个时候员工的需求不只有物质,仅仅依靠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给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既能使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总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员工得到提升后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给予员工晋升机会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肯定与认可,自然可以促进员工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总而言之,培训与晋升激励机制是一个双赢的方式,既有效地激励了员工,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

在诸多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同的奖励方式所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对企业科技研发部门进行物质奖励,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作用,因为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才能够获得发展,因此其大多需要技能培训方面的奖励,再有就是技术人员,他们工作辛苦迫切希望得到企业领导肯定,希望获得荣誉奖励或者情感奖励,换一种方式来说,依据员工需要采取不同奖励方式,激励决策的作用才能够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提升其经济效益。

五、总结

激励机制是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企业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起多样化的、与企业情况符合的激励机制,并收集相关的信息来对既有的决策不断优化。在运用中,应当以物质激励决策为基础,以工作和员工关系激励决策为辅,以培训和晋升激励决策为重要手段,相互结合起来进行运用,激发员工内在潜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