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分析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分析的方法

篇1

一、法律的经济方法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法学内容而言,经济分析方法具有数量分析方式等方面的区别,针对于法律经济分析的法学家,主要是为了追求法律解析的相同性特点。基于传统的法学理论而言,法律的研究活动主要具有逻辑性、正义性以及权力性特点,需要秉持着良好的态度,更好的对法律经济进行深入分析。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内容,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分析的重点与经济分析的前提,明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以及相关的价值判断依据等等。相关法律经济研究学者指出,法律的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其中的效率,并将其作为法律经济分析的重要基础。这种观点的实际价值,需要基于大量的实践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基于法律经济分析的自身而言,在参与各项法律经济分析活动中,先需要明确法律分析的具体方向。相较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开展法律经济分析方法的时间相对较短,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活动相对比较匮乏,进而直接影响了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开展效果。在当前的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对相关效率内容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基于的经济决定论可以看出,经济分析的方式中,效率会直接影响法律的整体价值,故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仍然需要明确认识到法律分析中效率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的特点不但表现在研究成绩实质等方面,还表现在法律分析中的方方面面中,能够通过法律分析活动,展现其技术性特点与细致性特点,这是传统的法律方式所难以代替的。人们通常喜欢借助法律来表达一件事情的公正性与正义性,故而在实际的法律经济分析中,也具有操作性、适用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实际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故而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也会具有局限性的特点。

在现代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与法律正义的观念中,充分发挥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使用价值,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发挥法律的公正性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

二、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与经济分析方式的对比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主要是基于经济学的核心假设而展开,即为“人是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这种假设的思想,代表着以波斯纳等人的经济思想。经济学研究学者沈宗灵认为,波斯纳尽管注重对法律的经济分析,但是实际分析中却应用了较多的经济血概念与术语,故而整体学说中的思想假设,具有一定的自我利益性特点,是基于历史唯心主义思想而展开的,将思想动力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或者是说的影响性力量。波纳斯的思想理论出发点与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符合当前经济历史发展的动向,故而实际应用价值也难以得到凸显。基于法律经济分析方法与经济分析方法的对比,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的经济分析方法与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马克思注意的经济学思想理论观点中,比较注重经济变化与经济生活中,与经济发展机制之间的相互关联,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特点,注重基于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但是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则主要是基于细节进行讨论,具有微观性特点,并且将微观经济学视为主要的经济分析方式。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是基于柏拉图、黑格尔等思想理论,构建起来的一种整体性思想模式,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具有可执性、必然性的特点。但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变的态势,法律、政治的分析等均需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相互融合,较为基于实际生活进行法律经济的深入分析,细致探究某一项法律案例或者相关法律原则等,并基于问题进行讨论。

其次,的经济分析方式与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中,在相互融合的方面具有相同性特点。从宏观的角度而言,思想中也具有经济分析法的相关内容,思想与经济分析方法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共同之处。马克思法学理论,被一些西方的经济学研究学者称之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虽然马克思主体思想中经济分析方式和当前以波纳斯为代表带教经济分析法学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连接关系,但是经济分析法中的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实际上具有中有关于法律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影子,具有紧密的连接性与互通性特点。

法律与经济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各类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所思考的重要内容,理论研究中坚持传统观念的人相对较少,多是基于理论研究实际与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融合型分析。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有助于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在当前的时展背景下,应当加强对法律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将法律和经济的关系作为各类法律经济的重要前提。

三、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局限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方式,对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构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为法律制度的实施以及法律现象的改善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将中国法律中的不足之处有效消除。效率的经济分析方式,能够为法学相关研究学者带来更多的思维启发,但是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其中包含着诸多困惑,而且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法律分析方式。

法律比较突出的基本属性,即为确定性属性,法律的确定性和合理性特点,在各类现象中均比较显著,且具有相互冲突的情况。法律规则在实现确定性的过程中,通常会牺牲很多的合理性内容。这种问题的影响下,造成很多法律的经济分析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影响了法律经济分析的实际价值。

法律规则的作用之一,在于提升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力,降低法律合法性中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因为行为规则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具有自由波动性的特点,故而任何一项法律经济活动,均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出现转变,进而会造成最终法律经济分析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凸显或者价值消失等情况。

市场价值波动频率难以预料,针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在相同的方式引导下,对某一种行为,采用相同的规则或者不同的规则予以解释。但是这种情况下,也会因为规则之间的逻辑冲突情况,造成解释矛盾等情况,致使行为者在法官或立法机构做出明确解释之前无所适从。

经济分析的基本假定是,法律是理性的,故而可以采用经济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但是除去效率相关内容之外,法律官员还受到合理决定观念中固有的约束和规范,这些约束和规范深入渗透在思想和分析方法当中,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意味着经济学难以对法律提供一个完整的解释。

经济学分析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内容,需要涉及到各类传统文化、道德信仰以及伦理内涵等等,纵观当前我国法律经济分析的实际情况,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相关理论研究与分析活动比较匮乏,有关于传统文化、道德信仰等相关内容的渗透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影响了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评断价值。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评价相关规则运用的合理性与否,还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增加情况,经济学走进法学领域中的复杂性因子相对较多,很多法学研究学者困惑于此,但是又忐忑不安。

国内学者批评经济分析法学多引用德沃金对波斯纳的指责,德沃金从他的权利论出发,对效率论进行理论上和政治上的尖锐批判。经济分析法学家宣称,在侵权法、合同法、财产法等法律领域,法官发展的几乎每一项原则都可用来表明是为了更有效率地分配资源这一集体目标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法律案件分析过程中,很多法官会将他们的评断,建立在相关政策基础上,而其中效率也是政策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根据德沃金批判说可以看出,针对于不部分情况,这些思想理论存在着相反的情况,比如法官的相关判断是公平公正的,并不是基于功利主义思想而进行的判断。

一些理论研究学者指出,经济学语言的运用需要区分场合,采用权力语言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划分经济语言的相关内容,明确各项经济语言内容。正如德沃金所言,经济学家对法律的分析和经济法学的分析是不同的。比如经济学家对法律的分析中,可以遵循帕雷托效率定理:如果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不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坏下去而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好起来,就是实现了帕雷托效率。在实际的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可以基于法律分析的实际内容,最大限度增加社会财富,充分展现法律经济分析的价值,提升法律经济分析的综合质量。

马老一将符号学理念应于到实际的经济分析过程中,指出传统的经济发展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之处产生的原因在于过度应用实证经济学分析的理念。马老一在2000年出版的《法律和市场经济》一书中,提出了“法律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念,将法律、经济、符号等相关理念相互融合。马老一所提出创造力的概念,与波斯纳所提出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差异。以波斯纳为代表的传统思维将效率和正义的冲突设置成法律与市场经济的首要的紧张状态,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社会责任、道德环境的设置等方式,得到经济分析方式的提升。这种经济分析的方式具有一定动态发展过程中,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特点。财富的形成与社会的繁荣直接具有密切联系,故而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需要发挥相互影响的作用,并且使之成为一种财富。

在实际的法律与市场理论研究中,效率不应当置于首要位置。实际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在全面调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造性价值。法律与市场经济具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不但能够提供更多可靠的数据、大量的财富,但是同时也是一种强迫性、混乱性的过程,具有更多不可抗力因素。在实际的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将各类意识形态、不同学派理念等融入到整体经济分析中,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四、结束语

法律的经济分析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研究方式,法律的颁布有助于提升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力,降低法律合法性中的不确定因素。但是因为行为规则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变化,故而需要加钱归队法律经济方法评判的相关分析,进而为法律制度的实施以及法律现象的改善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将中国法律中的不足之处有效消除。在当前的实际法律经济分析过程中,需要在明确法律经济分析价值基础上,明确法律分析的具体方向,充分发挥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使用价值,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发挥法律的公正性价值,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秀尧.法经济学范式理论研究――兼评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N].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5-57

[2]林立.论经济学理念在法律推理中之局限性――以波斯纳的经济分析方法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4,05:47-52

篇2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5001404

一、关于家庭及其经济功能的新视角

谁都知道,家庭作为一种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出现之前,系统的家庭分析却一直隶属于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地。经济分析虽然也曾光顾过家庭,但浅尝辄止,难见系统[4]。例如,以往的主流经济理论一般都把家庭视为一种消费单位,并且往往被约定俗成地视为与作为生产者的厂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代名词。传统经济理论这种关于家庭的认识具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坚持消费导向,认为家庭活动主要是消费行为,其基本的经济功能在于通过有效地配置与使用所拥有的资源,实现家庭成员效用与福利的最大化。虽然,传统的经济学家也知道家庭至少还具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但是他们一般并没有将人口生产内生地与整个家庭经济决策联系起来,少数个别的例外,例如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也被证明是不成功的。第二,坚持抽象分析,撇开了现实中不同形态的家庭所具有的具体特征以及家庭内部的结构,而统一地将它们都抽象为最简单的经济人主体。这样,传统理论就无法了解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诸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及其他活动的决策机制。所以,正像传统的经济理论在企业问题上持有简单化的观点,将企业视为一组生产函数,而抽象掉了企业内部的复杂经济关系一样,其在有关家庭活动的分析上也是持有这种所谓的“黑匣子”观点,仅仅把家庭视为一组消费函数或效用函数。

当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和雅各布•明塞尔等人开创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特别是贝克尔与明塞尔等人系统地将人力资本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家庭经济分析之后,大大推动了家庭经济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形成了以人力资本分析为基础的新家庭经济学。这种新的家庭经济学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开辟了关于家庭地位及其经济功能的新视角。它认为,家庭不是单纯的消费单位,它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单位。家庭首先要生产消费品,因为家庭成员的消费往往很少能够直接从外部市场来满足,而总要经过家庭劳动的生产过程[1-3]。所以,家庭生产是家庭消费的前提。不仅如此,家庭还要生产人力资本,这一方面表现在既有家庭成员的保健上,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生育决策行为。此外,家庭又要生产“”、“快乐”、“信誉”等等所谓非市场的“物品”或“服务”。

与此同时,新家庭经济学也不再将家庭视为一个简单的经济人原子,而是把它看作包含内部复杂关系的经济组织,并运用人力资本的分析方法探讨家庭内部的结构特点、分工特点及其决策机制等等。例如,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家庭(双亲家庭)本质上是由具有互补性人力资本和不同比较优势的配偶双方组成的共同体。家庭成员的时间配置也不再是传统的工作(外部市场)―闲暇(在家庭中)的二分法,而是市场工作―家务劳动―家庭闲暇―人力投资这样的四分法。每个成员在这四个方面的时间配置,以及不同成员之间在家庭中的劳动分工,将因各自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及其比较优势的不同而不同。这些配置将会影响到家庭的总体福利水平。

由此看来,家庭不仅具有消费功能,而且具有生产功能;不仅具有生产家庭消费品功能,而且具有生产人口功能;不仅具有增加人口数量功能,而且具有开发人口质量即人力资本功能。所以,完整地说,家庭应当被视为同时具有生产与消费功能并且包含着特定的内部关系的经济组织。它通过婚姻与血缘关系将若干成员组合在一起,依靠彼此的忠诚与信赖,而不是企业组织中的那种公开或隐性合约,形成一种超稳定单位,使得家庭成员能够实行长期合作,从事在生命周期中一些耗时较长的活动,诸如生养子女以及家庭成员的人力投资等等。这样,新家庭经济学就把家庭经济分析的视角大大地拓宽了。

近十来年,关于家庭行为的分析在贝克尔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最主要的理论特点就是打破了早先那种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和谐并且具有单一的效用函数的假定,而考虑到了不同成员特别是夫妻之间的偏好差异及其不同的行为,并运用博弈论中合作的与非合作的方法来研究配偶双方在婚姻市场上的谈判及其均衡问题。这些发展实际上超越了贝克尔原来的利他主义模型,它们使得有关家庭活动的分析更为细致和复杂化了。

二、关于婚姻与生育决策的经济解析

新家庭经济学为家庭经济分析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革,是对有关婚姻与生育行为提供了基于人力资本的深入解析。家庭的基础是婚姻,但婚姻的基础是什么呢?新家庭经济学认为,婚姻的基础是结婚的收益。根据其婚姻市场模型,男女求婚者构成了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双方。作为理性主体,每一位求婚者来到婚姻市场的目的都是要实现个人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就婚姻决策而言,只有当他(她)们结婚以后获得的效用或福利大于单身状态时,他(她)们才能实际地选择结婚。正是这种男女双方对于婚姻净收益的评价,决定了婚姻市场的均衡状态[2]。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一般来说,婚姻所带来的收益是通过家庭生产活动的效用体现出来的,像洗衣做饭,家庭娱乐,夫妻,生育孩子等等,这些活动是单个人所根本无法进行或难以有效进行的。因此,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婚姻家庭将会比单个人的情况下更有效率。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任意一对异性联姻都能够带来如此的效率,否则,人们在婚姻市场上的搜寻与选择配偶的行为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实际上,有效率的婚姻是有条件的,它要以婚姻伴侣的合理匹配为条件,而婚姻伴侣的合理匹配又是以配偶双方的人力资本的特性为转移的。

每个人在到达或进入婚姻年龄之前,由于先天禀赋尤其是后天的培养和投资,都形成了不同含量的特定类型的人力资本,这具体表现在他(她)的市场工作能力(工资率)、家务劳动能力、体格与容貌、心理与精神素质等方面,并综合化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就家庭活动来说,其有效率的前提条件是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应当具有互补性。这是因为,家庭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并不完全相同,由独身到婚姻家庭的转变,不仅仅是活动规模的扩大,而且也包含了活动性质或内涵的某种改变。家庭活动具有多样性,而其总效用则取决于多样性活动的总体水平。所以在这时,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对于提高家庭活动效率和增进家庭福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婚姻市场上合理匹配的基本原则就是夫妻双方人力资本的互补性。

如果男女双方的人力资本缺乏互补性,那么将难以保证婚姻收益大于双方独身时的收益总和,从而也就难以成婚。即使因为事先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结了婚,最终也将导致婚姻解体。所以,离婚意味着非互补性的人力资本的分离与重新配置。当然,离婚也是有成本的。除了宗教的、法律的制约(如果它们存在的话),以及离过婚的人在婚姻市场上与未婚者相比所处的不利地位以外,离婚者最大的成本就是他(她)们损失了投资于特定婚姻的人力资本。配偶双方从恋爱到结婚以及进入到结婚后的家庭生活,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投入了若干人力资本,比如双方相互了解,感情投入,积累婚姻生活经验,特别是养育孩子。这些都是相对于特定配偶而言的。一旦婚姻关系破裂,它们或者将变得几乎不具有任何价值,或者将出现贬值,这也就意味着特定婚姻的人力资本的损失。这种特定婚姻的人力资本预期损失会对离婚行为产生某种抑制作用。一种婚姻的存续与否将完全取决于相关的成本与收益之对比关系。这样,人们的婚姻决策行为便被纳入人力资本分析的框架。

除了婚姻决策以外,家庭生育决策也被诉诸人力资本分析,这主要是通过引入孩子的质量概念实现的。以往的家庭经济分析仅仅着眼于孩子的数量,将给定质量的孩子数量置入家庭效用函数,从而其生育决策分析往往难逃马尔萨斯陷阱。然而,一旦引入孩子质量的概念,情况就不同了。对孩子质量的需求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它与数量需求具有一种此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正是这种替代关系,使得家庭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出现生育率降低的趋势。

具体来说,养育孩子的成本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货币支出或直接成本,其二是时间支出或机会成本。前者除了受物价水平的影响以外,基本上是稳定的,后者则随着市场工资率从而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因而,在收入水平不同从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时间价值不同时,这两部分成本的相对大小是不同的。收入水平从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时间价值越高,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并且它相对于直接成本也就越大。而一般来说,养育孩子的整个生产过程是一个从时间密集型逐步向物品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在孩子生长的初期,家长主要投入的是大量的时间,这时父母特别是母亲的机会成本成为养育孩子的主要成本。而当孩子长大以后,其培养教育等等所需的更多地是货币或物品支出,这时直接成本将占主导地位了。可以说,机会成本是直接同孩子的数量联系在一起的,而直接成本则是与孩子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这意味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孩子数量的成本(或价格)相对于孩子质量的成本(或价格)将变得更昂贵,因此,家庭便减少对孩子数量的需求,而增加对孩子质量的需求,即出现质量对于数量的替代。这样,便令人信服地解释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从而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的经验事实。此外,它也揭示了马尔萨斯预言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没有看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的人口质量对数量的替代机制。

三、关于家庭分工经济机理的新阐释

传统家庭理论没有研究家庭内部的分工问题。新家庭经济学以其基于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分析,填补了这一空白。按照人力资本分析的逻辑,虽然家庭夫妇之间分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但是两性的生理差异只是家庭分工的初始基础,并不是它的惟一原因。从更重要的经济因素来看,两性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异将是其分工的更重要的基础。我们知道,分工与交换的基础或经济原因是不同主体在不同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即可能源于天然禀赋,例如男女的先天生理差异对其比较优势的影响。也可能来自后天的人力资本投资,即使是先天无多大差别的人们,如果其人力资本投资的专业化领域不同,也将会形成不同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还可能存在着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加强的情况,家庭中的性别分工便是如此。

这里主要考察一下夫妻性别差异因素与其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的相互加强影响。一般说来,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工作的时间越长,他(她)便越有对适于该活动领域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激励,包括注重经验积累与通过培训增长技能。夫妻双方由于生理方面的差异,从家庭生活一开始就实行了某种分工,女方通常更多地操持家务,男方更多地介入市场,这种初始分工或比较优势会激励双方分别在家庭人力资本与市场人力资本两方面进行不同强度的投资,其结果又会加强双方初始的差异,这样就使得家庭内部两性之间的分工格局相对地固化了。不仅如此,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两性生理差异的影响作用的强化还会扩展至后代身上。因为家长们对于子女的人力投资从其少年时期就陆续开始了,这时孩子们的其他特征尚未完全显露出来,只有性别特征是最明显的信息,因此,如果没有任何特殊的信息,按照父母们的模式对子女进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投资必然是最明智的选择。由此,家庭内分工与人力资本投资格局便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换言之,专用性的人力资本积累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更强烈地影响了家庭的分工,这被贝克尔称为家庭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2]。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两性间人力资本投资格局的演变,家庭分工的格局也将逐渐发生变化。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实际经验证明,妇女的劳动市场参与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家庭原有的两性分工格局的较大变化。经济发展之所以导致妇女劳动市场参与率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为妇女参与劳动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而这种就业机会所包含的妇女较高的预期市场收益率增加了其养育孩子及从事相关的家务劳动的机会成本,故而随着对孩子数量需求(从而生育率)的降低,妇女开始增加对于市场活动的人力资本投资(诸如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各种职业培训)。由于由两性生理差别所决定的妇女在家庭内的分工优势主要体现在养育孩子上面,而随着生育率的降低这部分活动在家庭总生产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妇女在市场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加强又会进一步弱化男女两性的先天生理差异对分工的影响,因而原先的以性别划分为特征的男女双方的比较优势将可能变化,这时妇女也将会形成在市场工作中的比较优势,从而她们也就减少了对于家庭工作的依赖而增加了市场工作的时间。因此,从根本上说,妇女的劳动市场参与率的提高乃是她们的市场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和积累的结果。

需要注意,根据一般的劳动供给理论,市场工资率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因为工资率的提高通常会产生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只有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时候,才有劳动供给的增加。对于男子来说,他的一般时间配置是在闲暇与市场工作这样的二分法之间实现的,而闲暇与市场工作时间之间的替代效应是不明显的,故工资率的提高对于男子劳动供给的确切影响是不明确的。但是对于已婚妇女,情况则不然了,她们的非市场时间除了用于闲暇,还有大部分用于家务劳动,而家庭劳动与市场工作时间之间的替代性要大得多。因此,对于妇女来说,其市场工资率的提高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往往大于收入效应,故而其劳动力参与率总体上将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经济增长、女性工资增加、生育率下降、妇女入学率上升和妇女劳动市场参与率提高,这几种现象常常是如影相随、结伴而生的,其道理就在于此。这样,新家庭经济学就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科学地解析了家庭内部分工格局及其演变的深层经济机理。

四、启示与借鉴

第一,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家庭经济分析将有关婚姻、生育、夫妻分工等等家庭行为纳入到统一的经济分析框架,开辟了家庭经济行为研究的新视角,形成了与以往的社会学研究视角不同的关于家庭活动的新洞见,这表明经济分析不仅仅适用于人们的市场活动,而且也适用于包括非市场活动在内的人类行为的广阔领域。

第二,与传统的主流经济理论粗浅的家庭经济分析相比,以人力资本方法为基础的新家庭经济学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于家庭经济活动各个方面的认识,这充分显示了人力资本分析方法的空前的解释能力。道理很简单,家庭的主体是人,故而一旦我们从资本的角度去观察人,从人力投资的角度去考察人们的家庭行为,那么必然会形成一套可以与物质产品分析体系相比照的系统完美的家庭经济理论体系。实际上,不独家庭经济分析领域,当人力资本的概念与方法被引入诸如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等这些曾经被认为完全不属于经济学的领地之后,也都带来了这些领域的理论变革与创新。

第三,新家庭经济学对于我们探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居民家庭行为的特点,诸如城乡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的婚姻关系的嬗变、生育决策与行为的变化、家庭消费模式的形成与变化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它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制定调节居民家庭相关行为的法律、规章与政策措施,例如婚姻法、计划生育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等等,使家庭活动成为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J.Mincer.劳动供给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3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eel strand; Binding metho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U448.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高速发展,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以桥代路情况增多,预应力梁增多。钢绞线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绞线穿束技术,涉及到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以及工程成本的高低,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使用的主要方法有:人力穿束、卷扬机牵引、穿束机穿束,这些穿束方法有不同的特点,施工人员应当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求的最佳技术经济效果。

1、钢绞线各种穿束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预应力梁在操作工艺中,首先在钢筋骨架内埋设波纹管或抽拔橡胶棒定位预应力钢绞线位置,浇筑完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端模进行钢绞线安装。钢绞线的下料长度等于理论长度加两端千斤顶的工作长度,千斤顶的工作长度为千斤顶长度加工作锚长度,一般一端为70~75厘米,应用砂轮锯切割成成品钢绞线《预应力钢绞线规范》(GBT5224-2003)规定。

1.1人力穿束

人力穿束方法,一种纯体力施工,不需要能源和机械设备,其缺点是耗费体力大,需多人完成,且钢绞线损耗量大,安装顺直质量不好。钢绞线下料事先找块平坦的地方,通过人力拽动钢绞线来完成每一种定尺钢绞线放线长度,人行走路线不顺直使钢绞线不能够完全展开,造成下料不准确普遍偏长,最后钢绞线的切割通过固定在地面上的砂轮切割锯完成。将下好同一尺寸的钢绞线放在一起,按照管道长短、穿束根数的不同编组,然后通过多人搬运送入预应力管道内,由于每根钢绞线在管道内受力不均衡,相邻钢绞线易在管道内交错,造成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钢绞线缠绕相互挤压,影响预应力张拉质量。

1.2机械拖线

机械拖线方法,其放线方法与前者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穿束方法不同,通过一台卷扬机牵引钢绞线进入管道内完成,先将准备穿入的成束钢绞线头扎在一起,再通过特制的子弹头卡具将钢绞线头锁紧,最后用处于梁另一端的卷扬机通过事先在管道内穿好的一根导线牵引子弹头来完成穿束。与人力穿束方法一样钢绞线在管道外两端的外露部分尺寸长短不易控制,仍需要人力拽拉或顶推使两端长短一致。

1.3穿束机穿束

穿束机穿束是一种通过机械穿束、下料的方法,先将整捆钢绞线放置于梁端的钢绞线放线的支架内,抽出钢绞线头送入穿束机内,穿束机电机带动机内的两个高强的橡胶轮夹住钢绞线传动,将钢绞线顶推快速送入梁体管道内,钢绞线外露部分长短通过遥控器遥感穿束机顶推或后拉,复原到需要的设计位置,然后穿束机上自带的砂轮切割锯在钢绞线末端切割;一机两用完成整个钢绞线的安装。优点:①钢绞线外露部分定位准确;②送入管道内每一根钢绞线根据先后顺序,由下而上依次叠加,保证了每一根钢绞线在管道内不易发生缠绕。

使用穿束机穿束操作技术简便、容易掌控、质量也能保证、又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是以上两种方法所不及的,钢绞线不会在施工中遭到损坏或污染,成捆的钢绞线不需要预先放好线,而是通过穿束机的滚动轮直接将一根根钢绞线送入管道内;钢绞线易于保管,不用预先下料,将成捆的钢绞线吊入放线支架内覆盖保管即可。

2、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技术经济比对分析

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经济分析,综合对比如下表1

表1单跨梁的钢绞线安装费用对比分析表 单位:元

安装方法 计量 人工费 机使费 其它材料费合计

单位

人力穿束 单跨 1500 480/482=1.0 40 1542

1.8*1*0.69=1.2

机械拖线 单跨 1000 480/482=1.0 40+20=60 1084

8000/482=16.6

2*1*0.69=1.4

4*2*0.69=5.5

穿束机穿束 单跨 30030000/482=62.240+20=60430

3*4*0.69=8.2

注:机械设备单价:1.8kw砂轮锯480元/台、4kw两吨卷扬机8000元/台、3kw穿束机30000元/台,人力穿束砂轮锯工时1h,机械拖线砂轮锯工时1h、两吨卷扬机工时2h,穿束机穿束穿束机工时4h。按照目前市场用工情况人工费100元/工日,机使费是采用每种方法所使用的设备摊销费(按青岛莱西南梁场482跨箱梁生产任务计算)和各类设备使用的电费(属工业用电0.69元/ 度)、其它材料费主要指砂轮锯片更换材料费、特制子弹头材料费、遥控装置内接触器更换材料费等。

2.1从能源供应方面分析

对于电能无法供应或经常发生停电条件,生产梁数较少时的施工现场宜优先选用人力穿束;钢绞线穿束运输不便,现场地理位置狭小、不便操作的、存在危险源的地区,应优先考虑机械拖线方法。

2.2从钢绞线安装质量方面分析

对于穿入钢绞线质量,应避免钢绞线在管道内的缠绕,宜选穿束机穿束方法。

2.3从工程结构方面考虑

对于高质量、高要求且工期紧的施工项目,应优先选用穿束机穿束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质量可靠、施工进度也快,人工穿束方法穿一跨梁钢绞线需要6小时,而穿束机穿一跨梁钢绞线只需4小时,大大节省施工时间。

2.4从材料节省方面分析

人工穿束方法在下料方面,工人未必按照设计8种尺寸去放线,一是下料尺寸繁多,二是容易搞混淆,归其为4种长度放线,每一组都按照这一组内最长的一根管道去下料,将有60%的料超长,每根多损耗达100mm,再加之工人在钢绞线放线行走中的松紧,每根钢绞线无形中又增加了平均在50mm的偏差值,每一跨梁多损耗:(310×60%)根×[(100+50)/1000]米×1.1公斤/米=30.6公斤。机械拖线方法也存在同样问题,而穿束机下料是直接在梁上等长下料,通过机械遥控定位,下料偏差控制在±10mm,单跨梁可节省钢绞线大约0.028吨,482跨梁可节省钢绞线13吨。

2.5从经济因素分析

从前面各种钢绞线安装方法的经济分析表中可以看出,人力穿束成本最高,其次是机械拖线,再次是穿束机穿束。随着生产梁数的增多,穿束机穿束成本随之递减。482跨梁可节约成本(1542-430)×482=53.6万元,钢绞线材料节约13吨×6058元/吨=7.9万元,综合经济效益可观,所以生产数百跨的桥梁场选用穿束机穿束很适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施工中钢绞线安装方法的选用应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和生产数量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条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施工方案,以最终达到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2〕《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50430

〔3〕《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篇4

(一)杜邦分析法

杜邦分析法又被称为杜邦财务体系,这是根据美国杜邦公司财会工作人员在不断的实践中建立的一套专门针对财务经济的科学的综合分析体系,它的分析原理是通过对财务各项指标的内在联系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推导出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效益等内容。静资产利润率是这种分析法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项指标,因为其体现出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等,使得财务分析分院能够有效的进行评价和了解。杜邦分析法虽然出现时间较早,但是在现代企业中仍然被广泛使用,骑在定量财务分析这一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分析方法还是有自身的缺陷,首先是分析的数据来源较为单一,数据准确性不高,其次是这种方法对于资金变化分析的灵活性不高,这就使得评价具有片面性,最后是其对于企业内部挖潜改造和机构重组等方面的情况不能有效反映。

(二)沃尔比重评分法

一九二八年,美国人沃尔提出了一种比率评价体系,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财务经济分析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沃尔比重评分法。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进行比较,通过线性关系将财务比率结合起来,进而得出分数比重,这种比重有效的反映了企业运营能力、长短期债务偿还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涉及到的指标很多,有流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这种方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各项指标的分析中,没有对指标权重进行合理化,另一方面,如果众多指标中的一项出现异常时,对于整个评分的逻辑性就会带来巨大影响。

(三)平衡计分卡分析法

在三种分析方法中,这种方法出现时间最晚,也就是说它是最新的分析法,其在一九九二年被诺顿和卡普兰提出,它和传统分析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即强调了财务指标的重要性,又兼顾了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更好的指导企业战略和目标,无论对于长期还是短期,整体还是局部的利益,都能做到均衡,不仅如此,它还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当然这种分析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评测维度的片面性上面,还有行业的局限性也削弱了平衡计分卡分析法的功能。

三、如何做好财务经济综合分析

(一)改变传统财务管理观念,树立财务经济分析意识

企业在财会管理的改革首先要在思想上作出转变,传统的财务经济管理方法已经过时,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会计机构的职能要往企业经营的方向转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财务经济分析意识,为综合分析提供思想上的前提保障。

(二)建立对外交流平台,让公众参与到财务经济分析工作中。

公众参与,是企业财务经济的动力,另一方面,部分信息的公开,可以增加企业的信誉,缓解目前较为严峻的不信任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让社会大众对财务经济分析进行监督,比如构建电话举报平台,信息反馈平台,要充分运用网络,将网络作为企业做好财务经济分析的主要阵地。

(三)完善监督体系,保障分析质量

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不能将财务经济分析工作坚持深入下去,往往是由于缺乏长效的监督机制造成的,缺乏监督,制度的实行也就无从保障,分析难免流于形式,出现漏洞和问题时也不能有效负责。所以企业要想将财务经济分析进行到底,配套的监督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监督体系是财务管理质量的有力保障,首先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联系,特别是审计部门要发挥其审计监督作用,对于分析行为做好审查;其次要建立问责制度,对于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查清根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

(四)加强财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

篇5

在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理性社会形势下,人的社会行为呈现出鲜明的利益倾向,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支配个体行为活动的重要运作机制。有限的社会资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欲望与需求,因此,个体必然会以自身诉求为出发点,对拥有的社会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与利用,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从经济学上来说,作为经济人或理性人,个体普遍会以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值的比例作为行为活动准则,努力追求以最少的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功利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社会学、市场行为学,而且适用于犯罪、婚姻、教育等人类的所有社会行为。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核心归根结底是人的犯罪心理、犯罪行为,而个体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客观特征使得经济分析方法在研究刑事诉讼法学当中具有独特的切入点。无论是以权力操纵、权力扩张为主因的刑事犯罪,还是以权利保障、维护为核心的刑事诉讼活动终归落脚于功利主义,回归于经济分析方法。

(二)刑事诉讼法学建设追求效用最大化

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完善等活动也建立在效能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参与制度建构的专家或学者也在潜意识中受到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因此,刑事诉讼法学本身就离不开经济分析方法的支撑,这主要体现在诉讼程序、诉讼制度、诉讼行为、诉讼权力四个方面。

其一,刑事诉讼程序的设置和启用等相关内容中都涉及到直接成本、错误成本、伦理成本或成本效益关系等经济学概念。从经济分析的视角对现有刑事诉讼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其二,刑事诉讼制度中的辩诉交易制度、证据证明制度等相关内容基于经济分析视角,例如, 我国移植辩诉交易制度成本巨大且未必有价值的结论就来源于对犯罪者成本惩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的辩证分析。其三,对侦查主体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等刑事诉讼行为的研究来自于经济分析,并将侦查投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契合点做为最具诉讼效率的临界点。再如,对刑讯逼供罪的犯罪成本、惩罚成本与刑讯逼供的犯罪收益进行分析得出要提高刑讯逼供罪成本,降低其犯罪效益的结论。其四,关于诉讼权利的研究体现在对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行使分析当中,以经济分析方法从风险规避、风险偏好、风险中型等三个概念来研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对沉默权的选择态度。

(三)刑事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追求高能诉讼效率

刑事诉讼法的本质是基于国家主持的社会不同利益关系的纠纷解决机制,这决定了诉讼制度建设、诉讼执法等环节需要国家投入一定的建设成本与运作成本。虽然加大成本投入通常会达到提高诉讼收益的效果,但缺乏经济性的司法构建不是最理想的。一方面,特定时期和空间内可供国家调配利用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国家不可能无度地将资源投入到制度建设当中。另一方面,刑事诉讼活动所涉及的犯罪行为大多具有情节重大性,对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影响深远,且通常潜藏于社会,对法律规制具有逃避行,所耗费的社会资本同样巨大,如果盲目地提高成本势必会加剧国家负担。因此,刑事司法资源具有鲜明的稀缺性和易耗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在刑事诉讼法的建设与执行等过程势必会追求以最小的诉讼资源实现最大的诉讼产值。由此可见,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是个体层面的要求,也是国家资源调配和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的必然。

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经济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分析方法局限性难以适应刑事诉讼法特殊性的需求

尽管经济分析方法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刑事诉讼案例时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依托经济学理论寻求到高效能的诉讼解决途径,但这是建立在早期学者将刑事法律问题抽象为经济问题基础上的。事实上,目前许多复杂的刑事诉讼案件不断涌现出来,单纯的经济分析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需求。

其一,刑事案件当事人的行为具有限制性,在理性和自由的选择方面时常受到外界影响。以经济分析法研究刑事诉讼法学相关问题的前提是认定每个社会个体是经济学范畴的理性人或经济人,其行为活动都具有理性和功利主义。事实上,这种假定只能适用于私法范畴。并不能通用于身处公法的刑事诉讼一方主体当事人。其原因在于,理性和自由选择虽然为私法的制定和施行奠定了基础,但对公法而言却往往是遥不可及的。许多刑事犯罪活动发生于非理性选择的情势之下,稍微具备法律常识的个体,在理智情境下都会清醒地意识到犯罪效益与犯罪成本之间的巨大差额,这说明外界的多元压力或逼迫往往是造成刑事犯罪的主因,行为主体的非理性活动也就无法用经济分析方法来解释。

其二,诉讼效率并非刑事诉讼活动唯一追求的结果。经济分析法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刑事诉讼法学的效能,这对以解决多种社会纠纷的法律目的而言无疑存在片面性,这是因为在诸多情境下诉讼活动的正当性和争议性往往高于效率。在刑事诉讼活动价值体系中,追求净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往往建立在满足正义和公理的基础上。换言之,效率职能是正义、自由、平等的附属价值、次要价值。

(二)分析理论的片面性滞后于国际刑事诉讼法学的经济分析

纵览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程序、诉讼制度、诉讼行为、诉讼权利等内容中的应用, 分析视角大多集中于成本收益理论或边际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在分析某项行为活动的可行性时应用较多,是判定某刑事诉讼程序设置合理性、科学性的重要依据。辩诉交易制度中对利润空间的分析就是来源于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分析。边际理论则主要应用到个体行为的分析中,通过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研究推出结论。这一理论对刑事诉讼法学而言,能够确定某项刑事诉讼环节的最佳资源投入量,用于分析侦查资源、审判资源、起诉资源等在什么时候能够实现诉讼产值的最大化。反映到具体应用中,如警察在侦查案件时通常先选择那些证据明显、说服力大、成本低的证据,而随着案件的推进和取证范围的扩大,取证的难度会增加,证据收集的边际成本就会随之增大。反观国际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经济分析方法,除上述两种理论外还存在帕累托最优与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博弈论贝叶斯定理等理论,这对进一步分析刑事诉讼法学奠定了更全面的基础。一方面,国家机关之间的利益博弈是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诉讼法学从建立到完善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利益分配的此消彼长,将帕累托最优和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引入其中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刑事诉讼活动充满了多个角色的博弈关系,法官与当事人的博弈、证人与当事人的博弈、向对方当事人之间的博弈等,彼此之间交错复杂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在博弈论的阐释下会更加明晰。贝叶斯定理则是指,可以根据已经发生的某件事的概率来推算这件事未来发生的概率。

(三)忽视法律人员传统分析思想方法对经济分析方法的影响

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应用通常是将经济模型或理论直接置于某项制度或行为的分析当中,缺乏对经济分析法可行性、适用性的深度研讨。经济分析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是法律以及社会个体、人的行为等都是理性的,具备自由选择权利的。只有基于此,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概念和原则才能利用到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当中。事实上,法律官员在建构或执行刑事诉讼法时除了效率还会受到传统和分析手法的影响。在执法人员观念中存在已久的传统意识会支配其法律行为。特别是扎根于伦理和政治学中的传统约束和规范并不属于经济学范畴,这意味着完全以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刑事诉讼法学是不具可操作性的,例如,道德、文化、信仰、伦理等影响因素在经济学领域并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或准则,这些非经济动因对刑事诉讼法的影响就无法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一方面,经济分析方法具有不确定性,而个人利益正不断趋于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物质性收益只是个人利益的一部分,多数理性人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更多的指社会地位、名誉、尊严等。这些含蓄的利益要素在不确定的经济分析方法面前很难得到全面而精准的阐释。另一方面,非理性的社会个体客观存在于刑事诉讼活动当中,在情感、伦理、道德、宗教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刑事诉讼活动并不具有理性化特征,如果单纯以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其行为动机就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应用路径

(一)基于刑事诉讼法学需求建构经济分析方法理念与模型

当前,经济分析方法虽然已经在私法领域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研究策略,但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而言却显得捉襟见肘。在此背景下,如若贸然将经济分析的模型或公式直接应用到诉讼程序、诉讼制度、诉讼行为、诉讼权利的分析当中就会显得突兀而不具操作性。其结果必然是流于形式化的经济分析方法只能停留于简单的案例剖析层面,并不能真正进入主流的学术研究领地。因此,在建构经济分析方法的理念与模型时应遵循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的策略,结合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需求制定科学、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系[3]。首先,准确全面地理解刑事诉讼活动中利益最大化的内涵与要求。理性人以及刑事诉讼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分析方法运用的前提条件,而这里的利益最大化却不单指物质收益,还包括尊严、名誉、社会地位、文化等非物质的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在确定经济分析方法的适用范畴时应根据刑事诉讼活动的现实需求融入对应的经济学理论。其次,经济分析模型的介绍与引入要建立在对经济理论的充分论证基础上。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已在前文论及,而如何使之应用到所有法律领域是当下应思索的问题。在经济分析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理论基础的可行性与使用环境,并在深入论证后提出经济模型的完善策略。

(二)拓宽经济分析方法理论基础视野并加快立法实践过程

马克斯韦伯提出法律保障是以经济利益为直接服务对象的,这决定经济利益对法律建设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在利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刑事诉讼法学问题时习惯于将经济利益结果作为刑事诉讼法律建设的依据和参考标准,其结果则是法律价值取向及制度选择的偏激化。我们固然要承认功利主义对多数理性人或经济人社会行为支配性作用的合理性,但是也要意识到法律制度对社会个体和国家利益的维权属性。显然,当下以成本利益理论为主的经济分析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刑事诉讼法的建设需求。因此,拓宽经济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并推进立法实践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借鉴国外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将帕累托最优与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博弈论贝叶斯定理等理论纳入经济分析方法的基础体系。其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刑事诉讼法活动中涉及的多方博弈和利益纠葛关系。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推进国家和社会进步。而在经济学理论中,并不存在第三方利益未受损失的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在刑事诉讼法的建设过程中遵循一方利益损失小于其他方利益增进总和的改进就是有效的, 这一理论对我国现有的刑事诉讼法律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经济分析方法纳入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实践当中,主要体现在对法律人员的经济分析意识培养和对法律实践中经济导向价值当中。一方面,从理性人的角度对法律人员的经济分析意识加以培育,使其在刑事诉讼活动当中从经济分析视角入手综合考虑多方利益的博弈关系。

(三)综合传统非经济性观念完善经济分析法适用的前提条件

将经济分析方法应用到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不仅要强调经济理论适用的前提和基础,更要关注非经济性传统观念对刑事诉讼法建设的影响。

首先,精准把握刑事诉讼法服务于民众利益的立法准则。经济分析方法在研究刑事诉讼法时通常会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正义、平等、公平等正当性。重新认识到经济利益相对于公平、正义的附属价值意义是极为必要的。在国家机关职权行使过程中,正义价值在公法活动中体现出正当性要求。因此,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要辩证看待经济分析方法的地位与作用,不能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正义价值的寻索。

篇6

    一、对于财务经济综合分析的基本认识 

    财务经济综合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他们需要的不同以及利益出发点的不同来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分析。因此,我们在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在综合分析的时候,就要全面的进行考虑。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企业这一主体来说,尤其是企业的所有者来说,他们是企业的主要领导者,所以他们最为关注的也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即投资的回报率。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问题。相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的股息以及相关的红利,这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对于他们来讲,着眼的则是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追求的是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远的利益。 

    2、在财务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我们要分析它的主要需求及关注点,通常来看,债权人对于其持有债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较为关注的,所以他们较为重视的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具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 

    3、就企业经营决策者而言,它是整个企业财务经营的重要主体,所以我们的财务分析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详尽的把握和了解。以便决策者及时的发现问题,同时采取有效对策来进行调整和重新的市场规划。 

    所以,我们在进行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在对企业的经济运营进行考核的时候,需要全面的进行分析,其中我们不仅要及时的了解企业资金占用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财政收入预测,分析其增长的相关情况,从而更加科学的进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当然,更要通过对相关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来查处相关的违规违纪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企业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以上我们对于企业的财务分析进行了论述,通过相关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在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按照不同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规划。但是整体概括起来,企业的财务信息综合分析主要包含了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以及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注意一些的一些问题: 

    1、关于企业资产与权益综合比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对于企业资产与权益来说,我们在进行综合分析的时候,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负债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且需要以此为主要的依据,进而进行比较分析和结构分析,这些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的了解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例如企业资产总额的增减变动情况及适应情况等。 

    2、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财务的变动状况是我们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及时有效的对企业在一定时期之内,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当然也包括资金的相关运用情况,以及资产、负债等增减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动的情况,我们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重点说明这些资产的主要来源以及去向,对企业资产以及负债的变动合法性和科学性进行概述。

    3、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企业在发展以及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方面的运营状况,只有在了解了这些运营的情况之后,企业才能够更加科学的制定相关的财务决策。其中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经营以及成本和利润等,对此,需要全面的把握基本的财务状况分析,综合的考虑企业关于资源的投入以及产出比,进而说明整个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三、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分析方法 

    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是进行财务分析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财务综合分析的重点。根据这一要求,也就需要及时的做好对基础资料的分析,进而制定出财务状况的变动表。以此来进行财务的分析,说明财务的变动状况和基本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 

    按照经济的来源以及用途来编制资金变动表。制作相应的变动表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个详细的说明,同时也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资产和权益项目的增减变化,来把握企业财务的动态。根据这一需求,要做好以下的一些工作。第一,以现金为基础,进而编制关于财务状况的变动表。对于这一变动分析来说,主要的就是对企业财务资金流量的分析,我们需要财务综合的分析方法,对企业资金的来源、运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增加、减少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说明。第二,营运资金的财务变动分析。对于营运资金来说,通常也就是企业净流动的那一部分资产,该资产是在企业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所产生的净值,我们要做好流动资产以及负债资产的统计,进而制作出净流动资产的流量表。第三,关于货币性流动资产变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于货币流动资产来说,一般其主要的是指变现能力相对较强的,主要包括应收帐款、有价证券及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等,这些主要都是货币资金的本身。对此,我们需要对这类资金的增减变动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四、加强企业财务综合分析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及要点 

    1、根据体制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我们知道企业财务资产的分析必须要要一套完善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只有这样资产的管理才会有章可循,才会按照规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所以,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和综合分析的重点就是要理顺体制,明确资产管理职能按照国家对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确保企业资产分析和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在这方面,一些省市已经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架构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产使用单位”三级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格局,做到各层次管理主体不缺位、不越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好相关的资产。 

篇7

1、财务经济综合分析的基本概念

财务经济综合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根据他们需要的不同以及利益出发点的不同来进行全面的权衡和分析。因此,我们在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在综合分析的时候,就要全面的进行考虑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企业这一主体来说,尤其是企业的所有者来说,他们是企业的主要领导者,所以他们最为关注的也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即投资的回报率。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问题。相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的股息以及相关的红利,这是他们主要考虑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在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对于他们来讲,着眼的则是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追求的是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远的利益。

2)在财务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我们要分析它的主要需求及关注点,通常来看,债权人对于其持有债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较为关注的,所以他们较为重视的也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具有的偿还债务的能力。

3)就企业经营决策者而言,它是整个企业财务经营的重要主体,所以我们的财务分析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详尽的把握和了解。以便决策者及时的发现问题,同时采取有效对策来进行调整和重新的市场规划 。

2、企业财务状况综合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以上我们对于企业的财务分析进行了论述,通过相关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在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利益主体,需要按照不同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进行各方面的调整和规划。但是整体概括起来,企业的财务信息综合分析主要包含了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以及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还有注意一些的一些问题:

1)关于企业资产与权益综合比较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对于企业资产与权益来说,我们在进行综合分析的时候,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负债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且需要以此为主要的依据,进而进行比较分析和结构分析,这些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及时的了解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例如企业资产总额的增减变动情况及适应情况等。

2)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分析。财务的变动状况是我们进行财务综合分析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及时有效的对企业在一定时期之内,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当然也包括资金的相关运用情况,以及资产、负债等增减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动的情况,我们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全面而综合的分析,重点说明这些资产的主要来源以及去向,对企业资产以及负债的变动合法性和科学性进行概述。 3、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企业在发展以及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了解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方面的运营状况,只有在了解了这些运营的情况之后,企业才能够更加科学的制定相关的财务决策。其中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经营以及成本和利润等,对此,需要全面的把握基本的财务状况分析,综合的考虑企业关于资源的投入以及产出比,进而说明整个企业经济运行状况。

3、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分析方法

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是进行财务分析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财务综合分析的重点。根据这一要求,也就需要及时的做好对基础资料的分析,进而制定出财务状况的变动表。以此来进行财务的分析,说明财务的变动状况和基本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

按照经济的来源以及用途来编制资金变动表。制作相应的变动表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个详细的说明,同时也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资产和权益项目的增减变化,来把握企业财务的动态。根据这一需求,要做好以下的一些工作。第一,以现金为基础,进而编制关于财务状况的变动表。对于这一变动分析来说,主要的就是对企业财务资金流量的分析,我们需要财务综合的分析方法,对企业资金的来源、运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增加、减少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说明。第二,营运资金的财务变动分析。对于营运资金来说,通常也就是企业净流动的那一部分资产,该资产是在企业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所产生的净值,我们要做好流动资产以及负债资产的统计,进而制作出净流动资产的流量表。第三,关于货币性流动资产变动情况的综合分析。对于货币流动资产来说,一般其主要的是指变现能力相对较强的,主要包括应收帐款、有价证券及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等,这些主要都是货币资金的本身。对此,我们需要对这类资金的增减变动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4、加强企业财务综合分析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及要点

1)根据体制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我们知道企业财务资产的分析必须要要一套完善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只有这样资产的管理才会有章可循,才会按照规定的步骤和程序,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所以,加强企业资产管理和综合分析的重点就是要理顺体制,明确资产管理职能按照国家对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

2)从细节和基础做起,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最终实现对资产精细管理和综合分析。一般来说,资产的综合分析大多较为复杂和琐碎,因此做好资产分析就要相应的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注重不断的去完善基础资料,这也是企业对于资产综合分析的一个重要的要求。

3)从制度建设出发,不但的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和制度,进而构建起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套有效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要求,更是规范和预防资产违规操作的保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行政资产的管理,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这些规章和制度,我们的财务分析才会更加的顺利,各个环节才能够做的更好。

篇8

一、经济分析的内涵剖析

第一,经济分析的概念界定。经济分析就是按照国家财税方面的相关制度与法规,分析某一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投资、收益等方面信息,从而为项目承担人的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经济分析的前提是分析人员能够对项目相关的所有因素均可作出合理的判断。由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项目也会因各种社会因素而发生变化,因此,经济分析面对多变环境时应该能够应付自如。

第二,经济分析的基本步骤。分析人员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必须以提供有效决策为目标,对项目相关的财务进行评价。其基本的步骤描述如下:首先,收集足够的基础数据。经济分析主要是针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对数据与相关信息进行比较与估算。因此,数据收集是至关重要的。其次,编制相关财务方面的报表,同时针对财务评价指标,计算和评价相关数据信息,对房地产项目所涉及到的财务情况作出评价。再次,以基本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一些不确定性方面的经济分析,包括该房地产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抗风险的能力。最后,根据财务评价方面的结果,做出该房地产项目投资是否可行的决策。

二、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估算

第一,投资成本方面的估算。房地产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投资成本方面的估算。首先,分析人员要对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开发费进行估算。土地开发费主要包括:出让金额、土地转让费用以及各种附加费用;土地征用以及安装补偿费用;管理人员工资等开销费用等。其次,分析人员要对附属公共配置设施费进行估算。公共配置设施费主要是指房地产项目中,建造一些并不是直接用于营业的一些公共设施而产生的一些费用。另外,还有房地产项目当地市政工程方面的建设费、建筑勘测设计费以及城市建设费用等。

总之,房地产成本估算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回收以及利润的大小。

第二,项目销售收入方面的估算。任何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最终肯定要面向社会、面向客户。项目销售收入是房地产项目保证收益的前提。销售收入方面的预测要在充分调查与统计的基础上完成,可以根据房地产公司以往的销售业绩,利用相关方法,对房地产项目所在地未来销售状况有个合理的预测与估算。房地产项目销售收入的估算是否正确与销售价格有关,在实际定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某种定位法来确定,也可以使用多种定位法的组合。如常用的定价法有:成本导向定价法、客户导向定价法以及竞争导向定价法。

通常情况下,房地产公司分析人员可以根据竞争导向定价法实现销售价格的确定。因为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成功,一方面可以获利;另一方面可以在房地产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房地产公司可以根据社会因素以及企业自身因素,决定本项目销售价格是稍高于还是稍等于同类竞争者。确定某房地产的比准价格如公式①所示:

比价价格=■①

在公式①中,n表示的房地产企业进行比较的实例个数,mi表示第n个比较实例的可比价格。一般在房地产销售定价的过程中,根据公式①确定最后销售价格外,还要进行诸多方面的判断,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销售价格的合理性。如要考虑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营销状况、要考虑外界宏观环境对价格的动态影响、房地产市场中的需求状况等。

第三,项目销售税金及附加方面的合理估算。房地产开发项目销售税金及附加方面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多,主要有:项目营业税、建设过程中的维护税、土地增值税以及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所得税等。其中土地增值税是指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地上附有物,而获取增值收入的个人或者单位所交纳的税。但在通常情况下,因为增值税只能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入完成,并且销售成功后才能有效计算,所以可以在实际销售之际按销售额的1%实施提前征收,最后再统一进行计算后补缴。而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所得税是指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得利润的征收税。一般是以25%的利率进行征收,但对于一些利润较少、规模不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实施一定的优惠额度,而对于一些特定行业的新办房地产开发公司,甚至可以考虑免所得税。

第四,项目不确定性方面的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不确定性方面的评价主要涉及到盈亏平衡、敏感性和概率等分析。其中概率分析是使用概率理论研究预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因素的发生对项目评价指标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而通过敏感性分析,可以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使项目评价人员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关键因素,必要时可以对某些最敏感的关键因素重新预测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经济评价,以减少投资风险。

三、总结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分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为了让决策者提出的决策结果更为合理,更为有效,财务数据方面的估算和预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评估预测时,应该尽可能地因不同人、不同方法而造成的估算预测结果的不一致性,或者差异过大。因此,在经济分析时,应该明确不确定的因素,估计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加强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决策的可靠。

参考文献:

1、郭丹,李菲.成本管理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2、胡晶,赵彩霞,文安福.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08(10).

篇9

一、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

环境与经济是一个系统的两个因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后,面是协调发展,互为促进。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指标间也互相联系,并存在一定客观规律。经济形势很大程度上自接体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环保工作也只有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才能体现环保参与宏观决策、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揭示了环境质量与收入间的倒U字型关系,说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科学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随着环保部门地位和作用的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参与政府宏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结合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以规划目标、统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依据,运用统计调查、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环境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发展趋势预测提出相关对策和措施。

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环保部门及时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适应政府宏观调控新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现阶段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已成为环保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客观需要。

图1

二、 基本思路

1、总体框架

形势分析应结合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按照“透过经济看环保,透过环保看经济”的要求,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数据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客观研究经济形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准确把握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总体框架见图1。

2、重点分析的几个问题

1)注重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

主要是分析体现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绩效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进行趋势预测,就经济形势对环保工作的影响加以分析。主要分析内容见表1

表1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环境保护服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切实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2)重点关注污染减排进展情况。

污染减排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环保焦点。准确把握污染减排形势,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形势分析要在分析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减排进度滞后地区实施预警机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

从经济发展全局判断污染减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等方面;

重点减排工程落实情况,重点梳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火电企业脱硫脱硝、重污染行业整治等工作,按照年度减排计划和实施方案,对工程完成情况和减排效益进行分析,对没有按进度完成的工程和地区,可建议行督办、通报和约谈;

环保监管情况,包括减排核查和各类环保专项行动情况、管理减排各项制度落实情况、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

3)客观判断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环境质量是检验环保工作的最终标准。形势分析应对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进行判断。重点关注地表水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空气质量、县级以上城市空气综合污染指数、PM2.5以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等,可按十年或五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客观判断本地区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对部分恶化趋势较为明显的指标,要从减排进展、环保工作力度、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气候因素、主要污染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案。对改善较为明显的指标,也可从上述几方面阐述是属于阶段性改善还是趋势性改善。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重要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分析,主要从总体水质、满足功能要求断面比例变化情况、水质下降断面分布主要区域、主要变差指标等方面查找原因。

4)着力体现阶段性环保工作重点领域。

环境保护阶段性重点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面有所变化。从宏观层面,环境保护已逐步进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境保护要作为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环保工作本身,环境保护已经从重点开展单领域的污染防治到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阶段,新的污染防治重点领域不断出现,由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阶段性环保专项重点工作日益增加。形势分析应准确把握客观形势和宏观政策要求,科学把握工作节奏,理清轻重缓急,切实体现阶段性工作重点,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

5)及时呼应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新诉求。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网络资讯、微博等信息快速传播手段的普及,环保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及新闻媒体频繁聚集的焦点。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核辐射影响,到PM2.5的问题,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迅速关注的热点,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就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形势分析要紧紧抓住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新诉求和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分析环境投诉举报和形势,广泛收集舆情,对群众关注较多的污染企业和污染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处理意见。

3、主要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与专题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是建立在专题分析基础上的,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重点流域等环境质量指标和GDP、工业投资、用电量等经济指标的专题分析。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指标和敏感性指标,如减排指标和环境质量指标,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集成,并与目标进行比较,对数值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与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行总体形势判断和预测,提出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区域的专题研究是提高形势分析深度和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和发展趋势。定量分析是一种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的表征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其实质是专家经验、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计算机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探索复杂性系统问题的途径。简单的说,“保持稳定、趋势向好”就是定性,结合环境统计、监测等数据信息实现目标内容的可视化就是定量分析。

3)定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

定期对环境与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如季度分析),可准确把握一定时期内重大宏观政策(包括环境和经济领域)的走向与调整,迅速做出分析与研判,提出针对性的方案,增强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时效性。远期分析可根据多年环境与经济数据的比对,探索两者之间的规律,有利于统筹谋划本地区环保工作的节奏和重点。

4)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

纵向分析是对各阶段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或者环境基本情况各指标进行研究,获取其数据变化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研判发展趋势提供支撑。横向分析是借鉴相似区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或者借鉴现有环境经济分析模型,预判本地区环境指标走势。通过纵向和横向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正视差距,正确把握阶段性特征,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束语:

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展了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但总体面言,该项工作尚未全面铺开,各地形势分析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形势分析工作也由于缺少技术方法的有效支撑,容易使分析成果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要进一步做好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必须在全面掌握环境及经济形势数据的基础上,摸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更

多地运用科学工具实现定量预测与定性研判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撑。.

篇10

工程经济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体现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在工程经济的影响下,建筑工程管理使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工程经济主要是合理地调控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加强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确保工程经济的合理性,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建筑工程建设的高效性提供保障,提升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建设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工程项目管理、验收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有利于实现建筑工程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提升建筑工程建设中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为建筑工程生产活动的合理性提供支持,加强各个施工环节之间的协调性,进而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整体效率。此外,建筑工程经济与建筑工程发展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资金链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2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

2.1材料配备

建筑经济管理水平在大程度体现在材料配置水平方面。建筑工程材料是否符合工程技术要求,建筑工程材料的质量是否达到工程技术要求,能否以更低的价格采购符合工程技术需要的材料,材料的配置周期、供给能力与质量检验水平均可能影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整体质量。有时候,一些建筑工程企业把重点放在压低工程材料的价格上,没能找寻优质的材料供应商,缺乏对材料供应链的有效监控,导致材料供应环节问题频出,不仅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而且严重地降低了工程的质量,甚至加大了整体施工风险。当前应当从保证建筑工程材料的安全性、可用性、有效性,进一步形成科学化的材料供给机制,加大材料供给的分析工作,解决因为材料供给审验不足,缺乏科学优质材料审验程序,材料安全性控制不足造成的问题。重点完善材料管理的流程机制,着力优化材料管理的编制,确保材料采购的整体质量,形成合理的采购控制机制,这样才能提高材料控制整体效率,降低材料控制方面的风险。

2.2资金筹集能力大小

自身的资金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可能无法支撑企业对所接项目更好的实施。一个项目想要好好地进行下去,企业就必须要有效的向里面投入资金。这样,企业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的去完成那些项目,才不会拖延工期。但如果建筑企业筹集资金的能力不足的话,会导致建造环节无法正常的去运作,从而拖延项目工程无法按时完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自身的盈利效益。让一些企业没有办法向前迈进,停止不前。反过来说,假如建筑企业的筹集资金能力很强的话,企业不仅可以让项目高质量且按时的完成,还会为他自身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的资金筹集能力在建筑业也是被需要的。

2.3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工程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保证建设工程经济的重要保证,全管理意识淡薄,侥幸心理严重,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各项工程施工管理不能按照预算完成,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施工现场材料预算隐患问题。因此,需要工程施工预算工作人员这严格控制相关问题。

3应对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的措施

3.1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质量与工程监管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应当形成以独立第三方监督为核心的工程监督管理机制。首先,应当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机制的改革,完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程序,形成科学化的工程经济审批机制,明确审批监督人员的职能和地位,切实提高审批的质量。其次,还要对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科学的调整,重点发现企业监管中的不合理情况,对监督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有效的调整,对于实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督办调整。第三,还要明确监理人员的责任义务,形成监理部门的奖惩机制,在全面提高监理质量的基础上控制工程成本,有效地降低工程运行中的风险,达到全面控制建筑工程质量与效率的目标。

3.2建立建筑工程经济制度

在建筑行业里,建立建筑工程经济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必须要树立起属于自己的管理制度。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带领自己的员工走向成功的大门,才能让自己的员工具有较高的素质,更能让自己的企业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发展。那现在我们回到正题,在建筑行业里,制度也是同等重要的。不过我们所建立的是经济方面的制度。因为在建筑行业,资金是无比重要不可或缺的。没有資金作为基础,企业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此,我们要对资金进行管理,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何为经济制度呢?就是对建筑业所有的花费进行计算统计的。比如说产品自身的成本、所获得的利润、还有售价。只有这样,建筑工程未来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3.3加强工程经济分析

一个建筑工程安全稳定的建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入手找到每个方面的要点进行控制以及管理,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一个建筑工程是否能够开始,其投资阶段是非常重要且具有一定决定性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建筑工程的经济相以及技术可行性问题,来把控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量以及探究整个建筑工程能够为社会与经济带来饿多大的效益。

3.4优化组织结构,加强工程质量

全方位管理能够促进工程经济对工程管理的影响,所谓全方面管理即不断改善组织结构、合理管理组织机构程序,制定一项合理的奖罚制度能够提高工程经济管理者的责任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等等。特别是在管理一些小型的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对于工程质量工程进度以及施工成本都要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以及管理,从而使整个工程能够顺利的展开并且完成。

3.5加强造价管理

篇11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和各自的特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将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内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扶”着学生走,在中间阶段,教师要“引”着学生走,在最后阶段,教师只需“跟”着学生走即可。学生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从积极努力跟着教师学,慢慢过渡到自己主动钻研、独立探索,甚至达到有所创新的层面。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师生思想情感碰撞与交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和培养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从而发挥潜能,培养能力。具体而言,启发式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内涵如下。

1、学生兴趣的启发。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不仅在一开始接触经济学理论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兴趣。在学习中,在学生遇到障碍与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还要培养一定的意志,使意志作用于克服矛盾之中。但引起兴趣不是盲目地,主要是为了发掘学习中的新问题。

2、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西方经济学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想象,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只有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从经济假设到抽象化的数学模型,需要思维加工过程,为此要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那些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想、勤思、独创,并采取措施保护想象的火花。

3、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启发。创新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精神,学术贵在创新。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积极鼓励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创新能力;采用不同方式启发、引导求异,逆向思维,因势利导,启发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

4、学生实践能力的启发。启发式教学把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了思维过程,展现了思维策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控的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数量分析方法,把握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关注现实经济运行、研判宏观经济大势、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到社会中进行调研和实践,并撰写出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能够帮助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论文。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工具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提问法。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问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表现为课堂提问方式。教学中要善于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但课外时间无穷。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经济理论,理解经济现象,有效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冲动。

在课堂上,要经常性地布置探索性问题,如最近经济运行的情况怎样,目前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控制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思索性的问题建立起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利用更多课外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研究相关问题,进一步促进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最关键的也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篇12

由于经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在刑事诉讼实际案例中的一些不当应用,使得其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可以对相关法律的发展健全提供参考。

1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

虽然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面对一些简单的刑事诉讼案例,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快捷方便的进行解决,但是传统观念的存在,使得经济分析方法在运用时自身就存在一些弊端。大部分早期支持经济分析方法的法律学者都持有相同观点,无论刑事诉讼或是经济活动,都存在一个社会目的,推动人们进行相关活动,在选择的方法上,都存在最佳路径,以达到最大的利益。从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经济分析法早期的学者,还是之后对其进行补充运用的学者,都把刑事诉讼法律上的案例进行抽象化,转变为经济学中的经济问题进行解决。[1]在寻找解决方法的时候,就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实际生活中刑事诉讼法的运用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简单的经济分析方法无法解决。这种经济分析方法本身的弊端也正在显现,在刑事诉讼法学中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性。

1.2经济分析过程忽略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

在刑事诉讼法中,从诉讼程序到相关法律的修改实施,都需要严格的制度流程,用来保障法律权力更好的执行。换个角度来看,可以把刑事诉讼法学中的各个现象进行分层,每一层对照经济活动中的一段区间,这样便能把经济规律运用到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中。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障碍,在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忽略了刑事诉讼法的特殊性。刑事诉讼当事人主体行为的理性、自由选择受到较大限制。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是理性的选择行为模式,理性意味着人们在外部条件约束下要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如果在理性和自由选择之间实现目标,就会有特殊情形限制。在法律意义上,绝对的理性会束缚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如果说在私法范畴内当事人的行为能够较为自由选择并理性地达成利益最大化,那么对于身处公法领域内的当事人尤其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而言,自由选择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具体到刑事诉讼的实际案例中,如果当事人进行理性选择,就不会知法犯法,即使在这样的情形下,当事人在做出违法行为时,也存在很多“身不由己”的状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两者交叉出现,也不能简单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的理性前提,而是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

1.3分析过程没有论证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的前提性

在经济学中,对于纯粹的经济问题都有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但是对于文化、伦理、道德等问题的分析并不完备,对于很多非经济动机因素,经济分析无法考虑进来,也不具备应用性。基于以上原因,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同样面临一些阻力。

一个是关于不确定性的问题。依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古典经济人范式把自利作为目标函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根本动机。但是加里・贝克尔认为,“个人利益”不仅仅是货币收入等纯粹经济利益,而且包括社会地位、名誉等非经济“利益”,这才是经济人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新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范式“最终仅仅是提出一个原则: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之间做出选择时――各种选择的结果将对个人‘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将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相反”。[2]但是这些经济学家都没有对经济分析方法自身所具备的不确定性进行合理的阐释,经济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和法律分析方法所要求的确定性之间还是存在很大障碍。

二是关于非理问题。马克斯・韦伯把社会行为分为四种:一是工具理性行动,指个体借以实现其精心计算的短期自利目标的方式;二是价值理性行动,这种行动取决于对真、美或正义之类较高等级的价值,或对上帝信靠的一种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三是情感行动,指由感觉、激情或情感状态决定的行为;四是传统行动,指一种养成习惯了的行动。通常来说,法律经济学中理性人行动属于第一、第二种,社会行动中只有少部分人属于第二种行为,而第三、第四种行为不属于法律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这就导致了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研究中本身的弊端。

2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2.1经济分析方法在非经济领域的应用探索欠缺

经济分析方法侧重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在面对非经济领域时,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它在适用过程中必然存在问题。在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诉讼是有关犯罪方面的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刑法是在法律的范围内规定什么是犯罪行为,如果有不法的行为,诉讼时应该要遵循怎样的流程,如何进行应有的程序;如果没有找寻出犯罪证据,该如何找寻有利的证据。刑事诉讼法涉及犯罪人员,立案、审查、审判等过程的复杂程度必然大大增加,因此,经济分析方法在这些专业领域的欠缺是其产生相关问题不可忽视的因素。

2.2社会关系网使得刑事诉讼复杂程度极高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中关系网更加密集,在私人关系盛行的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一些刑事诉讼案件中,涉及的因素过于复杂,纠缠难清,牵涉的方面太过广泛,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3]案件涉及不同区域以及之间所夹杂的关系,都是较为复杂的,这些情境下使得经济分析方法适用难度加大,因此在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时便很容易出现问题。

3结论

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其在某些问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正是由于刑事诉讼具有某些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分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就必须要对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创新运用,灵活地运用法律,才能更好地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同时,经济分析方法本身具有某些专门性,在一些非经济领域存在很多的薄弱部分,加之在运用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在将经济分析方法实际运用到刑事诉讼法研究当中时,便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分析清楚它出现的原因,进一步避免它的产生,使经济分析方法可以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上的运用。我们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解决问题,最终使经济分析方法在刑事诉讼法研究中得以更顺利的应用,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律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羊俊潮,王丽娜.“有限附带”的经济分析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1(14).

篇13

一、环境水质监测的意义

环境水质监测对保护水环境,控制水污染,水环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饮用水角度来说,水中如果含有一些病菌,如:霍乱、痢疾、伤寒等,这时就必然会有各种传染病传播出来。当水中存有大量浮游生物,就会影响到给水的物理性质,最终产生臭味及水色。那么,如发现有矿盐杂质在水中浮现,还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如果饮用水含有过多的氟,牙齿会产生斑纹,进而就引起“斑齿病”,甚至严重者还极有可能出现牙齿完全溃坏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人民饮水安全,就必须要监测饮用水水质是否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质型缺水问题严重,跨流域调水工程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都对水质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水质监测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水权交易、国家间的水事磋商等也都离不开水质监测数据。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一是水质监测站点多以掌握地表水水资源质量功能为主,缺乏对地下水的监测和对大气降水水质监测。二是水质监测站的总数少于水功能区的数量,不能反映全部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三是各级水质监测中心的采样能力不足,监测频率低,水质监测实验室的监测仪器设备老化,大型分析仪器配备不平衡。

二、环境水质监测技术分析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监测技术是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但是最近几年生物监测在不断地发展,并且将遥感技术的融入,使我国在水质监测上跨出了一大步。

1.传统理化监测

传统的理化监测有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水质监测中物理指标数据由于仪器简单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有些一机多能的水质监测仪可同时测定多项物理指标。分光光度法是无机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的开始,之后由于监测要求的提高,一些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和方法很快发展起来,比如说以前我国没有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在无机物监测技术方面基本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

2.生物监测

近年来,随着污染的加剧,采取常规方法对水质监测,已经不足以监测水质中的毒性效应,这就诞生了一种新的监测方法,也就是生物监测。如果不良效应的信息没有显示,但是生态系统确实发生了变化,那么就可以应用生物监测。生物监测中存在一种能够弥补传统监测技术中实时性和综合性差等特点的技术,这就是水生物监测水质技术,这种技术也不是完整的,它只能反映水质的变化,是什么导致水质变化的,水生物监测技术就不能监测出来,这是就需要传统监测中的化学监测来分析了,所以说一个完整的水环境监测系统最好是将传统理化监测和生物监测相结合。

3.遥感监测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和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监测方法已经越来越跟不上人们需求的脚步,这时就诞生了一种新兴的技术――遥感技术。但是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的制约,它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就需要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技术结合,而且这种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它必须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相结合,这就导致了其他领域出现问题,它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由于这些弊端就使得它无法适应大部分的水域,只能适应一些大范围的水域,通过以往获得的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对一些水体的水质变化进行预测。因为这种新兴技术在国内还没有普及,所以对操作这种技术的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就越高。

4.仪器分析方法

1)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目前,比色分析法是比较有色溶液和已知含量的有色溶液的颜色深浅,来求得溶液中的物质含量。一般比色分析的基础为有色溶液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比色分析选用分光光度来进行的被称之为分光光度法。相比较化学分析来说,分光光度计更为灵敏,操作也便捷,在环境水质监测中被广泛应用。

2)原子分光光度法

原子分光光度法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基础,使用现代化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因原子吸收光谱的精度高,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质分析方面。

3)色谱分析法

此分析法是根据流动相的不同,划分为两类,即: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其中,气相色谱的流动相是气体;液相色谱的流动相则是液体。在水质分析中,色谱分析法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当前实验室发展的重要方向。

5.水质监测化学方法及其应用

水的基本组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这是从化学角度来分的。但现实中的水当然还会存在许多其他的物质,比如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还有少量的氮气。甲烷以及稀有气体氦气。除此之外,还富含大量的离子和生源物质。由于我国水质中离子总量总是呈现出不断的动态增减变化和化学类型变更的存在,因此水质监测也会涉及到化学领域。水质的化学性质一直都有动态的变化趋势,化学上的方法也随之不断的革新。

一般在有机物经过氧化氢、分子氧,次氯盐酸的氧化剂中发生反应得到观察现象。通常应用的物质是鲁米诺和过氧化草酸酯。前者具有很好的水溶性,易于合成,也是最早被应用的发光体系化学试剂之一;而后者的化学发光实用性比较强,是现在被广泛应用的试剂。在近年来,还发现更多种类的化学发光物质,这些都在水质检测得到了相应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灵敏度的光电传感器应运而生,又为现代的水质监测提供了更多的与化学发光相关的研究方案。通过化学层面的调试方案,能够创新出很多技术手段,他们凭借自身有效、实时和连续性的优点,能够适应现代监测的需求而发展,并逐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三、环境水质监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样品采集阶段

在河流监测断面及点位进行采样时,要尽可能的按照垂线布设的方法进行设点采样;要保证采样技术人员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要严格按照样品的采集量与采集方式的要求进行采集;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加入保存剂。

2.在样品的分析阶段

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样品的预处理;不可以取用预处理后的样品作为平行样或加标回收率分析,杜绝半途质量控制现象;重视随溶液的温度变化,重视标准溶液或者校准曲线的变化;从仪器上直读获取数据的项目,尽量避免读数操作的偏差,缩小检测误差;在某些组分不均匀的监测项目中,要全面监测样品充分,不可只取部分子样分析检测。

3.在数据处理和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阶段

数据处理要注意相关数据的取舍和小数位的确定;监测数据的产生环节都要明确责任到个人,进行全面而各有侧重的审核,如果发现错误,要由分析人员负责更改、签字后再重新逐级履行审核手续进行更改。

4.在监测报告的审批与发出阶段

水质监测的结果要以完整的监测报告发出,该报告凝聚着采样人员、分析人员、数据审核人员以及技术负责人等各个环节人员的心血,要全面完善反映监测的每一个环节,不得遗漏或回避相关技术参数。

综上所述,在实际监测工作中,一些影响到监测质量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必将直接影响环境管理和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全面实施环境水质监测全程序质量控制,认真纠正各个环节上违犯技术规范要求的现象,确保监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