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篇1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政府行政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党的十也指出:“要坚持四个全面,深化行政改革,以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为基本契机,切实做好提升行政效率的相关工作,为政府行政改革、职能转变、结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以及行政效率相关单位通过充分的调研,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出来一揽子解决方案,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面:第一,针对现阶段政府行政效率极其相关原因的研究。在此部分研究过程中,系统地总结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效率的基本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相关战略计划出台以及可行方案落实提供必要指导;第二,对优化行政效率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进行探究,分析行政效率提升对各方带来的优势以及作用,进而提出其建设的必要性与优化的紧迫性,为切实落实行政效率改革提供重要基础;第三,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导向思维作为核心指引,切实对政府的行政效率提升进行优化布局,并构建相关的评价体系,确保其执行的有效性。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可行对策依旧是现阶段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研究热点。为此,我们通过对政府行政效能的分析,探究现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行政效率提升的角度下提出公共管理创新优化的可行对策,为后续的优化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二、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及其存在的可能问题

 

就现阶段的行政管理现状来看,其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行政机构比较繁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机关已经经过四次改革,但还是未能完全到位,机构行政职能交叉、重叠。

 

第二,部门之间的协同性不够。公共行政管理部门各自分工不同,有时候一些事情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部门共同管理的。但我国目前公共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上是不会主动配合,相互之间的协同性不够,导致一些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很难处理。

 

第三,审批程序复杂。效率的提升与简化审批程序息息相关,也是行政管理效率低的关键所在,而且这个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依旧有个别部门在职权范围内办事不力。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

 

第四,具体行政工作人员的能力及其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复杂的公共管理体系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的有较高的个人能力。同时,现阶段的公共管理经常出现业务交叉、多元化咨询、首访负责等相关事务,这些事务的出现不仅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本领域的业务知识能够熟悉掌握,还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对与之相关的其他业务领域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如此才能够形成整体效应与一站式体验。然而,现阶段的培训体系还主要是在系统内部开展,对于联合业务以及其他范围外的业务知识涉猎不足,也缺乏必要的体系建设,进而无法从个人能力与业务水平上有所突破。

 

三、提升效率视角下的公共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对政府工作效率现状以及存在的可能问题与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我们需要基于公共管理理论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进行创新,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 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以十要求的深化改革为基础,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通过机构职能下放,形成上下一体的行政关系;通过机构职能重合部分的分离与规划,理清机构职责之间的责任边界,做到“专事有专人,专人有专责”,进而形成更高的效能,为后续的行政效率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3.2 建立联合行政平台。行证效能来源于广泛地部门联合,执法需要联动、行政审批需要联动、政策制定与执行更需要联动。为此,部门间的联动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根本保障。为此,在后续的行政管理创新过程中,“政府搭架,部门唱戏”要成为一种常态,进而构建更高平台,更多部门,更畅通道的多维联合行政体系,切实形成行政行为一体化与一站式模式。

 

3.3 审批权力下放基层。机构整合要与权力下放相结合,以县(区)级政府为平台的行政机构是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同时也是行政效率最需要提升的。为此,在具体的行政效率提高构建过程中,将权利进行下放是一种有效模式。此外,我们应该注意权利与能力建设、人员编制等倾斜的一体性,避免只给任务,不给权利的畸形情况产生。

 

3.4 增加基层职员培训强度。除了上文讨论的一系列内容之外,我们还应该针对基层员工的基础行政能力进行专业的培训体系构建。遵循“走出去,引进来”的基本原则丰富培训内容与形式,尤其是在连续行政、行政管理上下游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重点施为,切实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办事能力与办事效率。

 

四、总结

 

篇2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程序复杂的管理活动,并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只有深刻了解施工管理的现状特征,才能在具体的项目施工管理中编制出合理、准确的规划方案,从而高效、顺利地开展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工作。

1.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及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在实际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施工管理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质量管理方面。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很多企业为了承揽业务,不得不以超低价中标。在具体施工中,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故意降低合同中规定的质量标准,留下了很多质量隐患。当前很多施工企业对施工管理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将管理职责具体到人,并且在施工中对人力资源及建筑设备、材料等没有合理的分配,制约了施工活动有序、快速开展。另一方面,很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缺乏完善的施工质量监督及验收制度,并且大多数企业的质量检测设备十分落后,对项目质量的检查多流于形式,缺乏详细的量化手段。第二,成本管理控制。在当前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企业的报价、投标风险不断升高。在对水利项目进行造价评估时,缺乏科学、颗粒的头一标准,因此评估人员多凭借个人经验进行评估活动,随意性太大。虽然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获取最大化经济利益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成本核算时,核算人员对影响成本的因素考虑不周全,并且在施工中对成本管理也多流于形式,缺乏制度性约束。第三,安全管理问题。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很多施工单位都不具备完善的安全施工制度及安全施工责任制度。另一方面,诸多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投入的安全经费有限,安全设施、产品、设备等都不齐全。这就导致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中,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即使现有的安全制度也不能有效落实,造成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2.提高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

针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凭借多年的施工管理经验,总结了几点提高其管理成效的创新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

2.1创新施工管理理念

为切实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成效,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全面消除盲目自满、安于现状的思想。在新工程施工前,应深刻总结已经完成的水利项目施工管理经验,借助科学总结与深刻反思,为新工程的有序施工做好准备。在施工中,从领导到职工都应具备审慎、严格的工作态度,将“不精则败、不优则退”、“精细管理”、“争创先进”的施工理念深入到每个参与施工人员的心中,尽力实现施工管理理念的超标准落实。为扎实落实施工管理制度,施工管理部门应详细考虑水利工程施工需求,制定完善的文明施工、成本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相关制度,将严格依照制度办事的观念逐步融进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使施工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激励施工人员更加积极地配合管理工作,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有必要与考核制度相结合,激发领导及员工积极执行、维护管理制度的热情。因此,在制定管理制度是必须保障制度的公正性、公平性、科学性、合理性,尤其要凸显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对严格依照管理制度办事的部门或者个人,应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进而营造一个和谐、有序、安全的施工管理氛围。对水利工程施工的管理,归根到底是需要施工人员一步一步落实管理制度的过程。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对管理制度的高效落实非常有必要。可见,组建一支学习型的施工队伍是高质量施工的需要,也是创新施工管理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一流施工团队的最佳途径。施工单位应积极为员工提供有力的学习条件与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励员工积极自主学习,不断获得与施工相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能真正将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施工过程中。

2.2创新施工质量保障制度

为切实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将“质量第一”的理念深刻贯彻到每一个施工人员的心中,并通过质量管理制度的形式,将管理制度固定化、程序化,促使施工人员时刻用制度衡量自己的工作效果。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落到实处,应将具体的质量管理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并制定有效的奖惩制度,必要的化借助经济杠杆以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为避免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应加强社会各界对其施工的监督力度,提高施工进度及详情的透明度。首先,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监理单位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建立工作,并充分做好质量检查的自检工作,为质量的验收做好准备。其次,针对监理或验收中需要提供的各种施工质量数据,施工单位应积极邀请第三方机构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测,不可随意填报。

2.3创新成本控制管理方法

对水利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是控制整个工程成本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施工单位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应合理、准确、科学地编制成本管理方案,组建专业的工程成本研究、核算季候,研讨在不降低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如何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并将成本管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在相关人员人上,使每个施工人员都具有强烈的成本管理意识。在具体施工中,应详细调查施工中各种费用的真实性。在水利工程的分项工程知识施工之前,针对成本较高的关键工艺应进行多层面的成本对比,优选经济实惠的施工方案,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编制细致的、和项目施工计划匹配的采购策略。由于施工计划与采购计划不同步的话,可导致施工材料的浪费、积压、窝工等不良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施工中的管理费用,最终造成成本的不断提高。因此,应积极做好施工成本的分析与核算工作,比如,实施施工成本分析与研讨方案,结合水利项目施工的目标成本、接收端成本V恩、进度成本等落实情况,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方案内容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补救,对纠正方案的实施情况与执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中,成本管理机构应详细分析施工合同,并做好项目的索赔、变更资料的姐打算与收集工作。在具体施工中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及时结算工程成本。②准确收集设计规划变更及索赔资料,将原始资料归档收藏,及时向业主及监理机构汇报施工费用情况,并积极督促业主批复款项,以确保资金的回收,减少成本流失,进而确保水利项目成本目标的高效落实。

2.4创新安全施工管理体系

安全生产是所有建筑企业的第一大事,同样,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也必须将安全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就要需要施工单位管理部门制定严格的安全施工管理体系,并与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签订规范的责任协议,并制定安全施工的操作规则及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施工的保障制度,保证安全体系的有效落实。创建不良施工及安全施工的曝光制度;制定完善的安全施工考核机制,加强对安全施工管理人员及项目经理的安全管理考核;针对特殊施工环节应严格筛选施工人员资格,确保该岗位人员都具备国家承认的上岗资格。

总之,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必须创新“统一协作、划分职责、明确任务”的管理观念,并积极提升企业的施工实力、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持久发展。

篇3

众所周知,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建筑施工的工期,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所以,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意义重大。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延缓工程工期,给工程施工带来极大阻碍。

1.材料质量问题

材料质量存在问题是影响工程建设工期和安全的首要因素。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的前提,只有保证材料的质量才能保障工程安全,因此,必须完善工程材料选择的标准、规范等,以满足施工管理的各项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盲目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置施工安全于不顾,使用质量严重低于质量规范的建筑材料,给工程质量与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不仅降低了工程质量,更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建设。

2.安全控制不合理

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施工质量标准不严格的情况,这将直接导致施工安全控制问题。当前的各项经济建设均以安全建设为首要,安全控制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但实际情况却是,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工期,对安全施工置若罔闻,安全事故频发,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延缓了工程工期,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顾此失彼。因此,严格遵照国家规定的施工安全标准,安全施工,做好安全控制,不仅可以提高建设安全,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3.设计执行不严谨

依据设计方案开展工程建设,是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但在实际施工中,随意更改设计是影响施工管理的一大重要问题。设计方案是土木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随意更改会对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安全带来隐患。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是在充分地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投资预算以及施工标准等因素做出的合理规划。一旦修改设计方案,不但会对建设进程带来不利的影响,相应的预算投资也会发生改变,不利于建设的安全稳定进行。因此,企业在施工之前,必须对影响建设的各方面充分掌握、综合考虑以制定出尽量完美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以避免后续更改对整个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4.工期与质量

工期与质量问题是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最为矛盾的部分,为保证施工质量,必然会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督,避免延缓工期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但另一方面,为保证施工工期而罔顾施工质量也不甚合理,造成施工安全问题同样会造成经济损失。如何合理的解决施工工期与质量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改进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

新时期,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土木工程的数量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增强与高科技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发展,使得当前的土木建筑施工难度不断加大,为保证建设施工的安全性,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不断完善施工管理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改进施工管理的若干措施:

1.注重部门协调配合

土木工程建设不是一个单一的工作,一项建筑的完成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实现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同一。土木工程从材料到施工,从监督到执行,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除却各部门的复杂性,建设范围相对较广,同一时段的施工单位较多,诸多因素共同组成施工管理的复杂性。为保证施工安全与质量,在具体的施工管理中,必须实行有效的调度与管理机制,保证施工各单位之间相互配合,以处理好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突发事件。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不同施工单位之间的监督管理,以保证各部分之间有效协调,严格遵照标准执行施工,同时管理人员要做好现场调度以不断增强其协调性。另外,做好工程监理工作,加强工程检测力度,严格控制工程质量以及工程进度,保证工程建设的监督监理工作得到有效发挥,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加强质量监管

为保证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将监督机制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具有重大意义。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工程是否合格,在施工管理中,将质量监管作为核心内容。土木工程建设关系着国计民生,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施工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执行以及施工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在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强质量监管,做到全程监管,从施工材料到施工工艺,从源头到建设,每一环节必须及时监管,以保证施工质量满足建设要求。另外,对于基础工程的质量监管也不能够掉以轻心,其材料使用以及施工工艺的选择必须严格遵照规范,以满足当前的质量要求。

3.引进管理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高科技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利用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发展的潮流。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使用,将施工管理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施工管理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影响施工管理的各要素数据化,将施工管理要素进行信息化处理,建立系统完善的施工管理数据库,使得各项数据在数据网络平台能够共存分享。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平台,不仅可以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提高数据分享速度,还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当前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施工管理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给当前的管理措施的执行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依据,有利于施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

4.加强施工工艺管理

科学技术的显著提升必然会对当前的施工工艺的更新产生影响,施工工艺是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之一,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施工工艺的管理。就目前的施工工艺来说,最为常见的工艺是混凝土浇筑,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该工艺的使用以及细节问题处理。不断完善施工工艺的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工程质量,满足施工安全。对施工工艺进行完善细化,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同时可以节约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注重人员培训

土木工程建设不同于其他工作,其复杂性与专业性较高的特征,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方能胜任。因此,在施工管理中,专业人员配备可以使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使得监督工作明确,施工质量也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人员培训,以满足施工管理的要求。

结语:

新时期的土木工程建设更加复杂,只有做到各部门的有效配合与协调,加强监督,使用先进的技术经验,才能保证施工质量。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不断提高职工质量与安全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不断加强施工管理,严格遵照施工规范是提高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一环。本文从当前的土木工程建设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重点分析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优化措施,为将来的土木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施工工程管理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意义上以施工计划和进度作为其管理目标,而在现代化的施工管理中,对质量的优化、人员的配置、成本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时,往往会遇到一些突况。公路施工主要的管理内容是要控制施工的成本、质量、进度等方面,一般情况下,施工管理的目标是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寻找最佳的管理方案。施工的成本和进度是施工管理的关键因素,对这些关键因素如果不能实现有效控制,会出现进度滞后、成本超支等情况,给施工工作带来极大地不便。因此,施工管理必须全面、高效,提高管理效率,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公路施工管理的内容

在对公路施工进行管理时,要遵循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严格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对施工工程年度总计划和目标要认真编制,对材料、人员、财务、配件等方面做好统计管理,保证工程的进度,并按照合同内容严格履行施工要求。作为管理人员必须把施工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及时协调好多种关系,妥善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公路施工管理有其特殊性,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路施工管理灵活性很强,具有很强的弹性机制;第二,管理涉及范围较大,实际操作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公路施工工期时间较长,投资的力度较大,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时,会遇到各种突发性情况,增加了管理的不可知性,给实际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三,财务管理相对特殊,资金一般都是单向流动的,公路施工企业的资金来源是建设的一方,通过实际的施工工作投入到建设的产品中去。

二、公路施工管理存在不足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有实力和良好的竞争优势,公路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公路施工企业的竞争是通过实力体现出来的。由于公路施工灵活性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会更大。公路施工企业如果管理模式陈旧,工作效率不高,很容易在这一行业中被淘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施工企业在获得施工任务时,也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不断完善施工管理,优化管理的模式,以此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加强施工领导的培养,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完善责任管理制度

在公路施工管理中,由于项目比较繁杂,工作范围还存在一定的重合,导致工作存在交叉性,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权限不明显,很容易出现权力僭越的现象,给实际的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在施工管理中,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分工明确,权限明晰,责任明显,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2、对成本进行核算管理

在施工企业管理工作中,对于成本核算一般没有具体可循的实践案例,因此,对成本的核算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解和管理措施。大多数的做法是以公路施工中合同的标价作为依据进行核算,这一做法表现出公路施工企业在核算管理上没有经验,不依靠科学的管理手段和计算方法,节约成本预算。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通过科学的管理,对市场经济进行预测,对成本进行仔细核算,形成一种健全的制度。

三、提高公路施工的管理策略

针对公路施工管理现存的状态,制定相应的策略,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公路施工的管理策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盈亏,还对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认识,从施工质量、施工人员素质、施工合同、施工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做进一步的强化工作。

1、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

在公路施工的管理工作中,对施工质量进行管理,严格保障施工的工程质量。把管理的力度放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对于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和施工的检验检测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准备工作不到位就不能开工。在应用施工工艺时,要经过批准;施工材料要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的图纸要经过批准和核实,未经过批准的,不能进行施工。对于施工的质量控制要制定好具体的计划,图纸批准后要做好登记工作,在进行技术交流时要交底。做好以上多个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提高施工管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2、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要着重培养

影响施工企业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项目管理是否达到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规范制度是否落实到位,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企业。对这些因素的掌握、控制,项目负责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项目负责人是责任人,他负责监督施工的质量、进度、成本效益、施工安全等方面,同时他也要负责各种信息的监管工作。

在进行施工管理时,如果人员素质较高,工程的进度就会加快,在公路施工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因此,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了,能够使整个施工队伍更加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可以更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以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3、对施工合同加强管理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公路施工合同必须加强管理工作。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的特点,通过合同可以有效地规避施工的风险,在最大限度内获取经济效益。在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中,风险索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施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对索赔工作高度重视,提前做好相应的索赔准备工作。在实际的公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合同管理人员最好能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施工现场,了解第一手资料,收集相关的施工信息,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最新动态,熟悉现场的费用开支,这些前期的工作准备到位,后期工程结算就有充分的依据,大大减轻后期的工作负担。

4、对施工材料加强管理

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材料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施工材料,工程项目就无法进行。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要求相对较高,数量比较大,种类比较多,材料决定着整个施工工程的基石。施工材料质量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达标。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施工材料的质量,严格选取材料的来源,控制材料的质量,材料的试验工作必须精确,在此基础上,保障公路的施工质量。对施工材料加强管理不仅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举措,还是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路施工的管理问题是企业实现模式转型的关键。依靠科学的管理手段,在管理过程中学习管理经验,总结教训,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是企业成长的必修课,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举措,对施工企业长远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以上的因素考虑,在公路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提升领导的管理能力,强化领导策略,推行责任制,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手段,加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公路施工中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5

(二)价值决策的效率偏好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对全社会进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利益选择,分配的过程是利益综合,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无论是利益选择的重点高校重点发展,利益综合的工程化模式,还是利益落实事实上的“马太效应”,质量政策体现出政府价值决策的效率偏好。对于纠正低水平平均发展,效率偏好无疑能够引导教育资源有序流动,提高资源边际生产能力,事实上也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在较短时期中、在一定领域内快速提升和积极赶超。然而价值决策的效率偏好,也带来区域之间、高校之间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甚至造成了高校之间人为的划分为三六九等,并对应于不同行政级别,不仅加剧了行政化倾向,也促发了同质化趋向,影响了高校和谐生态的形成。

(三)内容决策的片面性缺陷

从政策内容来看,高等教育质量政策主要包括质量建设和质量保证。质量建设关注利益结构的调整,质量保证关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行动准则的规范。质量建设和质量保证一体两面,只有达到两者的平衡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质量政策偏于质量建设、强调高校和财政责任政府办学硬件投入、注重办学的规模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这种失衡的政策内容往往忽视了学校内涵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展艰难,需要持久地情感、精力投入但却难以产生速成效应的教学工作遭遇“中心偏移”的困境,对于质量保证的认同度不足等等,这些不良现象与失衡的政策惯性所带来的片面性缺陷不无关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改革走向

新公共管理代表着公共行政中一直高举和张扬的改革主题,正是这种改革的精神带来了新的治理模式和责任体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带来一种新的启示。

(一)质量政策制定的变革

其一,政府质量管理的职能转换。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理论原则,突出“掌舵而不是划桨”的政策隐喻。在这一原则启发下,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制定中必然要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直接到间接,从监管控制到价值引导的职能转换。与之匹配,政府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式也会实现转变,从传统的依靠整齐划一的指令性计划转变为综合运用教育规划、保障质量的立法、提升质量的经济杠杆、质量信息服务等手段。质量监控的权力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与高校、政府与社会之间合理的分享。作为质量一线的高等学校被赋予基于教育质量公共责任和公共服务的“自由裁量权”。政府、高校、社会形成一种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型伙伴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其二,质量政策内容的变革。政府质量管理的职能转换,必然促使政策内容的变革。一是传统的无所不包的微观操作性政策类型被宏观调控性政策取代。中央政府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战略主题和整体规划,确立一种基准性或引导性质量政策,地方和高校根据自己的发展基础和办学实际,制定特色性的质量政策,促进学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二是指导性政策逐步取代指令性政策。传统体制下,政府将高校作为的下级隶属部门,质量政策相应地表现为强制性的指令式,依靠的是行政权力后盾。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在政校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型责任关系,政府对高校质量的外部管理是建立在服务和责任共识基础上的契约管理,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政校之间不以权力为中介,而是以大学章程的“契约”形式所确立的权利为中介,政府保留一定的质量问责权力。三是事后救济性政策向事前预警性政策转变。新公共管理要求对“顾客”的需求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注重政策的前瞻性。政府应该突出质量政策的预警职能,加强专业设置预警、质量状态分析与、质量结果(毕业生就业状况)共享与反馈的公共服务职能。

其三,质量政策价值的整合。传统质量政策的价值决策注重政策供给主体的效率偏好,不仅带来了公共资源配置的非平衡,也给高等教育公平带来损害。新公共管理被认为代表了西格玛型价值,从该价值出发,衡量公共管理成败的标准是相对于特定目标资源耗费的多少,强调效率这一主流价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新公共管理也逐步带来治理模式中的“政治”包容性变革,其主要思想是包容各方利益,在利益相对平衡中决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项目,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应该积极整合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诉求,一方面要以质量绩效为导向,以高等教育质量服务的战略性、外部性大小作为政策依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关注结果质量,强调质量责任;另一方面要营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政策空间,逐步破除实际存在的高校行政级别的身份标签,根据差别原则、补偿原则制订相应的扶持薄弱地区薄弱高校的质量政策。

(二)质量政策执行的变革

其一,政策执行主体从一元到多元。新公共管理打破了政府垄断执行的一元化局面而主张多元化。一方面,政府内部通过分权和授权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中央政府宏观指导———省级政府统筹的政策执行格局;另外一方面,办学权回归高校,通过明确政校之间职、责、权、利的合法边界,让“管理者管理”,避免一元化格局下政策架空、政策替换、政策截留等选择性执行的不利影响。政策执行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分权化,还带来了执行主体间的扁平式权力关系的逐步变革,调控主体间关系的手段也由以行政权力为主转为以法律权利为主,通过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推进质量政策有效执行。

其二,政策执行内容从过程到绩效。传统体制下,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执行只注重投入,忽视成本、产出和效果衡量,甚至造成对人才市场或学生需求变化缺乏敏感的反应。新公共管理重视执行的产出和质量,强调质量政策的成本与效益的分析,主张按业绩付酬,按业绩管理,按效果作预算。其目的是希望带来高校之间的有序竞争,迫使各执行主体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特色发展,有效回应政府、社会公众、家长、用人单位等对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和能力素质结构的动态需求。

其三,从质量信息遮蔽到质量公布。新公共管理颠覆了传统行政仅仅向上负责的责任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为基础、直接向‘顾客’负责”的责任体制。它认为直接向公众负责符合真正的民主精神。当前,公布《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成为政府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新举措。2011年的“985”大学、2012年的“211”大学,2013年及以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要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质量报告。从曾经有意无意地质量信息遮蔽到当前的质量信息公布,赋予了大众选择权、知情权,让家长、学生知道自己有何种不同的选择,从而将权力向高等教育服务对象转移。

(三)质量评估与监控的变革

其一,从同一性评估到分类评估。由于一元化体制的局限,传统的同一性评估与监控多属于政府内部行为,常常会因为内部关系复杂而流于形式或发生偏差,缺乏客观性,难以准确反映公共服务的真实情况,所有就有了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率百分之七八十的尴尬。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由于给予质量政策执行者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政府不再包揽政策执行,而是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评估与监控其他执行者的活动,这样内部行为变为外部行为。由于不同高校的类型与层次定位不同,质量政策执行效果必然具有很大差异,所以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基本思想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身高”,体现分类评估的指导思想。

其二,从政府单方评估到注重自我评估。质量政策执行效果的政府单方评估带来“内部人控制”、形式化等弊端。新公共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高校成为政策执行的主体,对自己的质量绩效负责,“以质量换取自”,质量政策的评估从外部单方评估逐步向高校内部自我评估转变。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政府与公众就可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进行更为客观、更为真实的评估,实施质量认证、质量认可、质量审计等质量评估政策,既有利于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实施政策监控,又将办学权利回归高校,激发其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三,从注重找缺、评优到促进质量改进。传统质量评估政策要么过于依赖对于“资格”的审定,强调“投入”而对“结果”重视不够,目的是为了找缺、找差;要么依赖对于“水平”的评定,强调区分出等级,目的是驱使争优。新公共管理背景下,质量评估政策指向质量“状态”的核实,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进行绩效评估,各参与主体共同形成关于质量的审核报告,强调结果责任,其目的在于质量的改进。

篇6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我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就是在深入了解水利工程性质和作用的基础上尽可能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引导和管理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相对复杂,涉及层面较多,涵盖了工程计划、施工时间和工程进度三方面的管理,贯穿于项目全过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有效的项目管理最为关键,是确保水利项目平稳连续运行的唯一途径。为了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运行,必须创造新的项目管理手段,引入新的管理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水利工程项目中。

二、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研究

1、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信息化管理创新

第一,新时期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多方面利益如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工程监管单位、工程设计单位、上级管理机关等等单位利益,水利工程管理涵盖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施工管理、机械材料管理和预算管理等多个管理层面,可见,新时期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综合考虑有关单位的功能需求和利益,构建一个涵盖项目施工管理实践、知识管理、远程监控、情报管理、工程协调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的信息化平台,同时该系统能够应用于多个不同的实践主体,自动生存管理相关数据,最终实现工程相关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

第二,新时期化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外在因素如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常常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工程资源的需求量,扩大工程建设成本,使得实际建设成本大于预期成本。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应该将这些外在因素包含在内,设立施工参数设置功能,使得有关人员能够根据外在环境状况自定义相关施工参数,使得成本分析结果更加准确,施工方案更好的指导工程实践。

第三,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除工程安全和工程质量外,项目管理者最重视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信息化系统需要构建能够桥联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管理的系统模块,使得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工程建设特定阶段的实际成本,并对比分析实际成本与预计成本,从而得出更符合实际的工程控制方法和更好的估算下一阶段的工程成本。其次,项目管理与项目施工直接相关,因而信息化系统界面应具备简单、易操作等属性,降低数据输入量,给出各项数据输入操作提示,同时设置操作内容检验功能来降低操作错误率。

2、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机械管理创新

良好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机械管理创新需要构建科学完整的机械操作管理制度。机械管理工作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作业人员的挑选。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机械种类较多,而且机械结构非常复杂,一旦出现机械操作错误,不仅影响机械的正常使用,延缓施工精度,甚至可能威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可见,机械作业人员必须严谨的机械作用培训,并通过作业资格证考试后才能够上岗。通常来说,一旦确定机械作业人员,需要进行人机定位,将机械维护和使用权归属到特定的作业人员,人机定位不仅能够保障机械的使用率和完整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作业人员的机械熟悉度。

针对机械外部环境,油品的选择也非常关键,应该严格标准的燃油和油,禁止采用劣质的燃油和油,一旦发现油品不合格,应该立即静止作业,停机更换燃油或乳化油; 监督人员应该及时有效监督作业章程和注意事项的执行状况,及时更正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行为; 即使检验机械安全装置, 确保其灵敏、可靠、期权,禁止使用故障机械作业;及时严谨核查机械配件的储存量和质量,避免由于配件不足或质量过差导致机械停运;监督核查人员应该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针对机械内部因素,做好新机械购买记录, 做好新机械进场准备工作,做好现有机械维修保养纪律,有助于机械安全检查工作; 给予作业中接卸例行保养和阶段性维护,对保养和维护阶段发现的故障进行记录,同时根据机械自身状况和工程进度做出停机或者班后处理决定, 记录作业表现优秀的机械名称和编号。

3、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管理创新

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被广泛应用,混凝土形成的裂缝成为了诸多水利工程的共同质量问题。下列措施将有助于防止裂缝形成:改变混凝土成分配比,在干硬性混凝土中掺入塑化剂或者引气剂,降低水泥使用量;混凝土搅拌过程中,进行冷处理, 降低其浇筑温度;高温天气浇筑混凝土, 需要减少浇筑厚度,确保浇筑厚度在500mm 以下, 有助于散热;膨胀剂的品种和掺入量的选择需要通过试验验证,最后挑选最佳配置;第二层混凝土浇筑尽量在第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根据水利混凝土浇筑面积大小,将一些数量的温度测量装置安装在混凝土上中下部,定时测量和记录相关数据,一般来说,混凝土浇筑的第1-4 天,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为2小时,第5-7 天,测量时间间隔为4小时,第8-15天,测量时间间隔为一天,尽量将混凝土内外温差保持在 25℃以下,一旦出现温差过大,需要借助专业的养护手段来缩小内外温差;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加强保温养护措施,现场通常采取措施为混凝土浇注后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用麻袋装锯末,厚度80~100mm 进行中层覆盖,最后覆盖1—2 层100mm 厚岩棉被;另外,夏季施工中对于长期暴露在外面的混凝土块进行撒水养护工作,避免因为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过快在成裂缝的产生。施工中,应尽量避免浇灌混凝土在大风大雨中进行。

为了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内部温度过大,可以在混凝土结构内部预先铺设冷却管路(常用于混凝土群桩承台),在混凝土浇注完成之后即可进行通水循环冷却,管内的水流量通常控制在 1.5m3/h 左右(进水温度低于 10℃时),若进水温度偏高,则水流量也应加快。冷却管的出水应排放到不影响施工的部位,当混大体积凝土整体初凝之后则可视情况利用该出水进行蓄水保温养护。当然在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完成之后,为了不使中空的冷却管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他产生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注浆和压浆的工作,通常采用真空压浆。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管理事项多而复杂,同时水利工程常常还遭受其他外部因素如政策处理、气候因素、施工难度、运输状况、地质条件、资金状况等等影响,可见水利工程现场管理非常困难,不仅需要考虑诸多外界因素,同时还需要管理者踏实稳定的工作,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抱有侥幸心态,需要以工程进度和施工现场情况为基础,及时调整施工战略,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和施工问题应对策略。水利工程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协作。

参考文献:

[1]戴同霞.山东水利科技论坛 2006[C].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刘清华.浅议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和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3]张卫彬.水利施工中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3).

[5]蒋学森.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9).

篇7

Keywords: hydraulic structur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novative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对水工建筑工程投资的不断扩大,施工条件有较大改善,各水工建筑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然而,在我国水工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充分了解施工管理的特点,在实际管理中做出合理准确的规划,不断求新创新,才能使水工建筑项目施工管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要求。

1 建筑工程项目的概念及水工建筑工程的主要特征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根据经营战略和自身条件,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实现工程项目的合同目标、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水工建筑工程项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水电工程、城建等多个领域,因其独特的施工环境,对施工安全的要求极高。水工建筑工程项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涉及学科广。涵盖气象、地质、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

(2)涉及领域广。施工管理工作涉及水利、电力、交通、城建等诸多领域。

(3)涉及法律、法规较多。施工管理涉及包括水利、电力、交通、土地、城建等多个领域的法律法规。(4)受地区差异影响大。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即施工环境的好坏,对工程施工管理难度的大小是有影响的。

(5)受人和自然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

(6)由于施工管理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缺少统一的量化标准。

2 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2.1 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

为了适应市场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提升企业文化品牌效应,坚持创新、改革和发展一体化是水工建筑企业面临的艰巨而关键的任务,也是保持企业强大生命力的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国家各开发战略的实施,“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的建设以及水利水电建设、能源建设、城建工程的崛起为水工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和国内的知名承包商争相涌入中国市场。面对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和完善,怎样创新项目施工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的。

由于利益驱使,水工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现象依然非常严重。个别建筑施工企业中存在不正当竞争,严重影响公平、公正的实现。不同行业、地区间因为行业、地区保护严重严重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因为行业法律法规依然不健全,建筑行业管理受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影响较大,还不能完全依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加上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职责难以履行,承包商十分被动,职能错位状况时有发生。因此必须通过施工项目管理的创新来实现建筑行业的逐步完善。

2.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招投标机制的引入,使水工建筑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水工建筑企业改革应将落脚点放在通过不断创新来完善项目施工管理上,施工项目管理全面顺利地实施是项目与企业维持良好关系的关键,明确项目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保证项目施工管理的顺利实施,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提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自然离不开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科学通过将科学的原理用于管理活动中,依据数学决策和统计模型,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使投入的资源充分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将日趋完善的管理科学应用于实践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 创新方案的制定

2.1 先进的水工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理念

(1)消除安于现状、盲目自满的思想,确立与时俱进的创新新思路。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汇总,要认真总结吸取以往工程的经验教训,做好接下来的施工管理工作。同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要有严格审慎的态度,提倡不优则退,不精则败的管理理念,进而实现管理理念的升华和自我创新。

(2)确立规章制度在管理中的“法律”地位。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安全、成本、质量、文明施工管理等一系列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将“依法治企”的理念不断渗透到施工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严而有据,严而有信。

(3)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依靠检查考核来落实制度,在大家的自觉维护和执行下严格贯彻。坚持制度的严肃性、考核的公正性,反对主观随意性、片面性,坚持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统一。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创新发展和培养一流施工队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水工建筑企业要为员工不断学习新技能创造良好条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职工学有所用,学有所为,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

2.2 建立健全水工建筑企业体制机制建设

2.2.1体制创新建设

在体制创新之前,要调整管理机构,为体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部代表水工建筑企业,但自身与企业是有区别的,项目部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顾及自身利益,不能与企业的发展联系相结合,给企业造成了不必要的隐患。项目经理的权限过大且缺乏相对有效的制约手段,造成了企业、项目、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混乱,加大了项目施工管理的难度。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按照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精干高效的原则实施人员分流和机构调整,从合同的签订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通过对项目管理的不断创新建立健全项目部的组织机构。在施工合同履行期限内,可以用项目分公司的形式来代替项目部,利用企业制度来约束和管理。

首先要落实有限责任制度和项目法人责任制。分公司要做到产权清晰,必须依靠企业制定资产经营责任制,企业以股东的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有限责任,以此来界定企业与分公司的边界关系,明确产权责任。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实行工程招投标制的可靠保证。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一是要针对水工建设项目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根据项目类别组建项目法人;二是要严格项目法人资质审查,没有按规定组建项目法人的不得进行有关项目的审批工作。

其次要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要利用边界清晰的法人财产来界定项目分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不具有法人的财产够不上企业法人,这样才能使分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独立的法人责任。

2.2 机制创新建设

体制创新必须依赖创新的机制才能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项目部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及合同要求来规范各项施工管理活动;在质量管理上应通过创新完善各项制度来不断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全过程监督控制;在安全生产方面要建立安全事故预警和紧急处理机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覆盖到各个施工项目和管理部门,要求项目与管理部门结合实际进行危险源识别和风险控制策划,为工程创一流、安全无事故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要使项目部分公司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牢牢占有已有市场,不断开拓潜在市场。

3 小结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对水工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作为企业的派出机构,项目部代表企业的形象,是企业的缩影,体现着企业的实力和精神面貌,亦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源泉。只有不断完善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创新机制,才能实现水工建筑企业的有效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目的与重要性分析

1.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目的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防范于未然”,确保最终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可分为近期目的和长远目的两个方面。就近期目的而言,就是督促施工进度,确保工程的最终质量达到预期的要求,在约定期限内完成施工,降低企业施工成本。长远目的就是保障建筑工程建设质量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1.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总体工程的施工进度,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控,就能够做到防范于未然,及时的发现现场施工阶段中的不足之处,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处理,以保证不耽误施工进度,保障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2)有利于实现建筑工程预期目标,保障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加强施工监控,时时把握建筑工程的动态进度,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全过程监管,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符合实际的需求,从而为社会及人民的发展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吸引优秀的施工人才,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总体素质。施工监管不仅仅是对建筑工程过程的机械、材料监管,更是对施工人员的监管,要有效的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控,就必须从源头做起,吸引优秀的工作人员,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团队的总体素质。

2 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2.1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也是需要具体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工作,若是没有人,那么一切就都是妄谈,但是相对于传统工程监管员来说,现代建筑工程监管所需要的人就应该是具有高职业技能的质量监管人,因此,对工程质量监管员进行有效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员的施工质量监管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就显得非常必要,各个施工单位应该立足于国际化水平,加强对施工质量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尽快尽好的掌握相关的质量管理的专业知识,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从而能够做到及时的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提高的建筑工程行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更好的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2.2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包括很多施工工序,严格控制好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才能打造优质的建筑工程。为此,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完善的交接班检查制度,对每一道具体的工序进行仔细的检查,并安排相应的质检员做好质量检查工作。要检查自检与互检相结合的原则,在每道工序进行中进行仔细检查,并在完工后交予专门的质检员进行核查,之后再申请进行验收。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应当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照质量检验标准进行核查,只有经过监理人员的检验评定才能进入到下一道工序。

2.3 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与责任制度

为了更加规范地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进行管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科学化的评价与监督,及时发现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此外,要落实好各部门人员的责任,形成完善的责任制度,使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权限,做到权责明确。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应当成立由各级领导和监理人员组成的质量监督机构,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管,严格对每一道工序进行检查,并认真做好建筑工程检查和督促工作。

2.4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第一,控制施工材料设备质量。施工材料设备是工程建设中对建设质量影响最大的要素之一,因此高质量的施工材料设备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企业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材料设备,并且企业还要检查每一批进场材料的质量合格检验报告以及出厂证明,同时在施工中还要不定期的对材料进行抽检以避免因材料质量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

另外,施工企业还要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等进行维护,及时排除设备机械运行存在的问题隐患,从而避免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的工程停工问题等,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符合建设要求。

第二,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施工技术管理不但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必要手段,施工企业需要做的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有:

首先,严格审阅施工图纸。施工企业要详细阅读设计图纸,把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对于明白、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向设计人员请教,避免施工操作出现错误。另外,施工企业还要会同设计人员、项目业主。审图人员等对图纸进行审核,提前发现设计图纸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改,确保建筑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其次,合理科学的规划施工。施工企业要结合设计图纸中具体的技术、材料、工序流程等要求,规划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合理分配施工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协调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建筑工程建设质量。

2.5 狠抓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只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降低和减少施工人员的安全威胁,要不断的采取措施来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他们的一些不好行为进行严格约束,用真实的例子来警示他们注意安全,加强自身的自律精神。如果在建筑工程有安全事故发生,一定要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如果是个人原因造成那就一定要采用惩罚措施,如果非自身原因那就要及时对安全隐患进行处理。总之,施工人员一定要明确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生产作为第一生产力。此外,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除了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教育之外还要加强技术层面的教育,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避免在工作中由于技术掌握不到位引起的一些安全事故。

2.6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不同于其他建筑工程,各环节紧密相连的特点决定了施工的难度相对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因而相应的施工要求也比较严格,这就需要监理机构务必认真、仔细做好工程的监理工作。监理人员在实施监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各种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发现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一旦发现问题,要先认真做好记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决问题,一般问题都可以通过采用集体例会的方式来解决,共同商讨、集思广益,从而迅速、及时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不能及时解决的技术上的难题,可以交给建设单位的技术人员来处理,或邀请相关专家给予咨询和指导,共同研讨、克服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好每个环节的施工工作,从而为保证整个建设工程的有序顺利进行铺路。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如何提高施工质量,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要求,是建筑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篇9

据水利部调查,2006年以来,在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的350处大中型水利灌溉区,灌溉效率普遍较低,很多农田需要近1个月才能完成1次水源灌溉;绝大部分斗渠、支渠、农渠的地质仍为沙土,而且曝晒;其中30%的灌溉区农田是中低产田,30%的灌溉区水资源利用率35%以下。与此同时,近年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河南等地接连发生干旱,农业减产、农民减收的情况十分严重,抓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并保证工程质量,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1 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到位,国家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到水利工程建设中,但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面临一些现实问题:①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中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以及较强的管理意识,后期的管理普遍存在不足,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等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理念呈现出一种落后的状态,大多照抄照搬其他地区,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②目前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都是依靠政府下发款项,政府给钱就建设,政府没拨款工程就停滞不前。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政绩,把本应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挪到其他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工程中去,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才拿出一小部分钱对现有的水利工程进行简单维修。同时,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尚未成形,农村群众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观念意识差,都不愿意拿出钱来,仅有的费用与实际工程建设和管理所需的费用相差甚远,造成简陋工程、豆腐渣工程的出现。③对农村水利工程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案,造成一年建设三年坏,无法有效发挥工程效益。很多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的监管工作不到位,有的只是采用目测的方式,走走形式而已,并未采用专业的技术测量设备工具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质量监督缺乏力度,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没有使用有效的监管措施。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缺乏专业的监测人才,种种不到位行为并没有引起相关工作部门的重视,也这给工程的施工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④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和管理都极具技术性,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实行科学管理。可是目前看来,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入体系,管理力度不够,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在当前农村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中都存在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的现象,没能紧跟时展,还没有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及时优化水利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

2 新时期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2.1 健全水利工程制度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宣传力度

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指导方针、政策,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正确划分不同性质的水管单位,实行管养分离,确保水利工程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管护到位。对农村基层水利工程的设计实行招标制度,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对设计实行监理,督促设计者提高并保证设计质量。还要推行工程勘察体制,对工程施工过程实施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都要意识到对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要对农村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其对农村水利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发动群众,号召群众加入到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中来,增强他们的自发意识,主动为农村水利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加强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参与

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除了对现有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费用,还需要及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这就需要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在投入中起到带头和模范的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明确各个地方对当地水利工程的财政投入比例,更多地运用地方财政收入进行投资。为了防止对这笔资金的不正当使用,还需要相关部门做好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使物尽其用。农村水利工程涉及广大农户,必须灵活运用“国家为主,农民为辅”的水利工程发展机制,调动各阶层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投入,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同时完善“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可将“一事一议”的范围扩大到跨村的斗渠、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

2.3 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充分提高质量监督水平

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提升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要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和广大群众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责任,把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从而充分发挥工程的最大效能。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对监管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培养出一个专业的质量监督小组,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质量监督职能。当然还要为这支监督小组提供专业必要的监测设备工具,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利用专业的工具对工程质量实施各种客观公正的监管。监管工作人员还要对工程采购的各种施工材料进行实时监督,以保证工程所采用的材料都是质量过关的产品,以防有人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2.4 加强农村水利人才培训,高度重视专业人员培养

新时期的农村水利工程项目要培养有新思路、新想法的综合型人才。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水利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对人才进行多方面的培训,这些人才既要掌握现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理论知识,又要熟悉工程管理工作,还要了解最新的经济发展状况,提高经济管理头脑,只有这样懂技术、善管理的综合型的人才,才能满足当今水利工程的需要。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程专业人员的培养,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养人才,鼓励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明确基层水利工作各个岗位人员的岗位职责,选择部分优秀人员进行深造,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农村水利工程人员队伍,使得在农田水利、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地质及地下水行政执法等多个领域都能有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

3 结语

水资源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命脉,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长效管理,改变农村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局面,将极大地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调动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认真研究对策,发挥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民生工程,也是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篇10

1 水利工程管理的内容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水利工程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养护工作,水利工程的检测工作,水利工程的防汛抢险工作,水利工程扩建和改建工作。

1.1 水利工程的使用

水利工程与河川往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河川往流一样其变化是随机的,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但往流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要根据其变化规律,对工程进行合理运用,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工程的合理运用主要是制定合理的工程防汛调度计划和工程管理运行方案等。

1.2 水利工程的养护工作

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水工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存有薄弱环节,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问题。特别是水利工程长期处在水下工作,自然条件的变化和管理运用不当,将会使工程发生意外的变化。所以,要对工程进行长期的监护,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消除隐患,保持工程的完好状态和安全运行,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

1.3 水利工程的检测工作

水利工程的检测工作也是水利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要做到定期对于水利工程进行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尽快进行整改,以此来提高工程的运用条件。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1.4 水利工程的防汛抢险工作

防汛抢险是水利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大中型的病险工程,要注意日常的维护,以避免危情的发生。同时,防汛抢险工作要立足于大洪水,提前做好防护工作,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

1.5 水利工程扩建和改建工作

对于原有水工建筑物不能满足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管理水平的要求时,在运用过程中发现建筑物有重大缺陷需要消除时,应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建和扩建,从而提高工程的基础能力,满足工程的运行管理的发展和需求[2]。

2 加强中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方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的资料,总结出如下强化中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策略方法:转变工程管理人员的观念,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科技含量,强化工程管理的认识,扩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培养。

2.1 转变工程管理人员的观念

转变工程管理人员的观念对于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转变水利是单纯的公益事业、福利事业的观念,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观念;2)转变无偿供水的观念,树立不是商品,征收水费是实现以水养水,自我维持的观念;3)转变水利事业只姓“农”的观念,树立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观念;4)转变等靠要、吃皇粮的观念,树立试闯冒,依靠自己的观念;5)转变安于现状、守摊子的观念,树立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6)转变安于贫困、讲义不言利的观念,树立义利并重、脱贫致富的观念[3]。

2.2 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科技含量

我们必须科学对待水利工程管理,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为此,我们要做到:第一,建成后的水利工程要及时交到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使得水利工程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第二,搞好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工作,以此来发挥最大功效。第三,根据具体的情况,对相应的水利工程采取更加具体的科学管理策略,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

2.3 强化工程管理的认识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想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必须强化工程管理的认识。这是每位工程管理人员的责任。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第二,加强财务的监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管理水平。

2.4 扩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 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人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4]。

2.5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人员培养

人才培养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高,那么其管理水平肯定会相应的提高。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必须要做到:第一,定期进行培训,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要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管理知识的培训,让其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素质。第二,定期和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进步。第三,定期聘请工程管理方面的专家对于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税率工程管理人员的水平,才能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5]。

水资源是中国水利发展的经济命脉,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国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探讨中国水利工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创新策略方法,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中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成艳,. 由观念机制影响引发的水利工程管理思考. 中国水运月,2011(6):53-56.

[2] 姚丰.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需重视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4):20-22.

篇11

Beazley学者曾将离职引起的知识危机细分为七类:知识真空、知识恐慌、知识困惑、信息超载、知识陷阱、知识幻想及知识刚性(Beazley,2003)。知识真空是核心员工离职带走了未交接的关键知识而造成的知识缺失现象,知识恐慌是指关键知识虽然还在公司但继任者不知在哪,知识困惑指新员工不知如何应用关键知识开展工作,信息超载是知识与信息区分混乱无法使用知识,知识陷阱是指交接保留的知识过时且毫无价值,知识幻想是继任者运用知识时主观臆断、以错误的方向指引行为,知识刚性是文化封闭造成企业变革性和创新性知识不被接受。

一、员工在职时的关键知识延续策略

所谓核心知识延续性是指通过知识分享和知识交接,实现关键知识不随员工的离职而流失,保证知识在企业的连续。核心员工在职时,知识延续策略可将企业离职风险防患于未然,通过设置离职管理岗位职能、建立知识持续管理体系、完善薪酬与职业生涯规划、借助法律手段保护知识等可以有效维护知识持续性。

1.设置离职管理岗位职能,承担知识延续性工作。离职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能包括离职手续办理及离职分析,重点应突出知识管理职能,尤其是针对核心员工,从员工入职到离开公司后的时间内,应将知识型员工知识的梳理、保留,实施一系列离职举措,及协助薪酬等岗位来开展调薪、职业发展等工作,并注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协作,根据知识管理部门输出的数据梳理离职员工的知识。例如:Bain公司建立的旧雇员关系主管职位帮助企业尽可能保留离职核心人才的资源。离职管理岗位职能重点维护核心员工的核心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专岗或兼职。

2.建立知识持续管理体系,保证知识分享和知识传递。知识持续管理体系重点在核心岗位开展,目的是保证知识在当前员工中得到分享,并保证知识有效地在工作交接中得到传递(雷宏振,贾昱,2010)。企业首先对核心岗位及核心人才有明确的认知,常见的衡量指标有所在岗位、绩效及职位高低等。明确核心岗位后,企业要对核心岗位做出详细的职位描述及职位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对岗位知识进行分类。国外学者Beazley提出将知识分为:操作知识、关键知识、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操作知识包括统计数字,包括个人需要的、传承的以及重要的数据信息。关键知识包括重大议题、关键项目、重点客户等核心员工在关键岗位中掌握的跟企业利益相关的知识。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个人工作目标,主要工作职能,频繁工作活动及需要革新的知识。背景知识主要包括知识网络,完成工作的技能组合,以及开发和未开发的思路创新方法等。知识分类过程中应该注意形成关系网络,例如:关于重大议题的梳理应包括议题的概述、当事人、决策原则及优劣势、基本资源、支持或反对的理由,梳理关键客户时应按重要性排序。然后企业应对知识重要性有明确的指标衡量,将分类好并且选择出的关键知识通过明确的前后顺序编辑成档案,形成企业知识档案储备,并建立相应的搜索引擎以方便获取,确保这些知识是可识别的可用的,还可根据工作职责对档案设定权限。例如德士古公司就是建立了“People Net”的搜索引擎方式来寻找组织内部专家,通过”黄页”目录总结组织内员工的工作经验、历史及专业知识。知识的分享与传递是企业知识延续策略的核心,也是持续管理的价值所在,知识分享保证知识在同期员工中横向持续,知识传递保证知识在不同代员工间的纵向持续(袁庆宏,2007)。

3.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机制及职业发展规划,保障知识持续性管理。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晋升道路不但是重要的保障因素,而且使知识的价值性得到提升。企业可针对核心员工指定明确的职业方向发展,开展人才测评体系,设置岗位职级定位,并基于此拟定规划核心岗位核心人才的职业发展路径,建立可行性方案。例如:美国惠氏集团创立了独特的职业发展模型,创建个人发展计划,为员工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机会,还进一步提高临床研究人员的知识提供途径,为不断学习和分享最好的实践方法建立合作论坛。此外,有竞争力的薪酬机制往往对核心人才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有能力企业应首要做固福薪资的保证。

4.利用法律手段来防止企业的核心知识外泄。主要包括针对关键岗位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以及竞业禁止协议。相关的法律条款包括竞业禁止及设定相应的脱密期,企业可从部门业务上考虑,核心岗位的员工在入职时签订竞业禁止协议,针对离职时掌握公司核心数据和信息的员工启动竞业禁止。协议在员工入职时签订,于员工离职时启动,在员工离职后期起到防止企业核心知识外泄的作用。

篇12

二、电力营销理念创新

1树立全员市场营销观念

这就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打造更安全、可靠、持续的电力商品。全员市场营销观念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还要考虑到客户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客户才会在你的公司买东西,公司才不会倒闭,社会才会进步。这就需要有一个策略,那就是公司的执行策略。要选择有技术的人才进行策划,设计,这样才会迎合客户的需求。

2全面满足客户的需求

(1)满足客户对电力产品的全部需求。

如若客户从公司购买电力产品,就要首先保证电力质量好,电压稳定,持续性强。要保证一年之内电力产品不会出任何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服务态度要好,要热情,这样顾客才爱买。另外售后服务要好,不要让顾客担忧。

(2)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因为生活的需求,顾客不可能总那样认可你的产品,他会有更高、更完美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营者要认识到这种潜在的需求是变化着的,是需要改进的。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地形的人们的需要,进行加入电力产品的技术含量,设计制作要精细、要科学、要严谨,不要出任何差错。

(3)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因为社会地位不同,要求的产品样式也就随之不一样。要实地考察当地地形,然后做决定到底生产几种产品,都分别是干什么用的。了解市场分工,更好的获取利润。

3改革内部管理机构

在公司要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协调,分工好到底哪个部门干什么。例如一个经理要对他的下属对满足顾客需求的部门应随时调整它的作息时间,让他们认真工作,以实现整体营销的效果。要以顾客的需求为指导,进行分配工作量,以保证工作流程稳定进行。

三、电力营销的管理创新

电力营销的管理创新,就是要我们提高效率,适应市场,改善服务,提高社会竞争力。

1创立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用电环境

(1)改革营销业务的服务方式。就是要给顾客各种服务方式供顾客选择。不仅要给顾客一个方便、快捷的售后服务,还要在顾客购买时给顾客一个良好的态度。这不仅能给顾客留一个好的印象,还有可能让顾客介绍更多的人来买本公司的产品。

(2)开放售电市场,让顾客自由选择供应商。搞活、搞大各种售电市场,让顾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积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保证销售顺利进行。

(3)提高产品质量

老的机器进行淘汰,用新的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录用人才,精简员工,降低损耗量,降低电价等等一系列措施,对产品进行改进,以适应顾客的需求。

2建立信息技术支持系统

目前是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建立网上通道,进行维护信息技术。这样公司信息更安全、更保险。

四、电力服务营销创新策略

我们要对顾客诚心诚意、尽职尽责。要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为顾客服务业务。我们都知道顾客是上帝,也必须一切为顾客着想。这就要求我们采用人才。录用有知识、有技术、有水平的工作人员到公司工作。会更方便的为顾客排忧解难,实现双赢。不能做出事情来必须要求顾客买你的东西。这样就会伤了和谐。还需要与客户电话联系,如果客户有什么要求就用电话的方式给以解决。还得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让顾客更放心的购买你的产品。逐步实现电卖得出去,公司保持获利的新形势。

五、电力价格调整的营销创新策略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电价机制

加快全国联网的步伐,确保全国用电安全、快捷、持续。提高科技的含量,降低电力产品的成本,让更多的人能用电。定价更科学、更节省。实现更灵活的定价,不耽误顾客用电。市场更广阔,电力环境更好。

2稳定推行丰枯电价。

一年四季,顾客对电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有时是旺季,有时是淡季,要掌握好其分寸,不要浪费电。要把其劣势变为优势,充分发挥季节的作用,最后让电力为我们服务。价格方面,夏冬增价,春秋降价,要加以注意。其实稳定了丰枯电价,就相当于稳定了市场。所以要实施它。

3推进累计分段电价

应分段加价电价。以确保客户能够省电。因为电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要节约用电。另外应分断减价电价。规定超出的部分要降价,以保证顾客更乐意用电,电力市场更广阔。电销售得更好,公司就更盈利。会有更多的人乐意建电力厂。

4采用批发电价和零售电价

顾客当然愿意电价便宜才好。所以要对顾客实行买得越多就越批发给他,买得少就不行降价。这样就更利于电力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价格越合理,市场竞争力就越大。

5一次性付款电价和分期付款电价

谁都知道如若先用电后付款,销售部在经营中会面临很大的风险和压力。所以要一次性要求付完电费。争取更合理的布局电力政策,让公司充分用电。还有就是可以要求顾客分期付电费。电费交得很多的用户,或地区不方便的客户要采取这种措施。既方便、又实用。

6试行客户产销电价和电价联动

因为有的大电力公司用电量很大,所以电费支出也相当大。这种情况,就应该给他公司适当降价,并注明当前的价格,这样客户就能答应。如有变动,调高或降低价格,要及时通知客户,让客户知道物有所值。

电价联动就是一个价格动,其他价格动。我们要实行客户产销电价和电价联动,这样有利于顾客。

六、电力市场开发的营销创新策略

1大力推广电力锅炉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力锅炉。大城市更需要环保。电锅炉的推广具有历史意义,具有综合效益。用电锅炉代替油锅炉、煤锅炉,净化了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推广居民分时电价、鼓励使用家用电器

由于我们每天都要使用家用电器,所以电冰箱、电饭锅、电视机等等的使用要科学。他们需要花费许多电费,所以安装时要选用大容量、小功率的电器来买。结合农村的新形势的趋向,免收部分容量的贴费和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为客户省了不少钱。是个可取的办法。

3居民用电全面推行一户一表。

因为这样一来,用户的电表就依个人用电量而定了。要不然有的用电多的来上用电少的,向他们要钱,而那些用户却说没用那么多电,这样就不公平了。不利于社会的治理。这样就可以公平竞争了。

4实施“一厂一策”的灵活售电措施

我们要根据自己厂子的特点制定政策和策略,不能套公式,那样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还要根据顾客的要求而设定政策和策略,不要一意孤行,一意孤行没有好结果。这样卖得多了,挣得也就多了,社会的经济效益也就提高了。

5通过改造城市配电电网减少停电损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电网逐渐不能满足工业、农业、商业、城市居民生产用电的需要。这就要我们不断改造电网的质量,用途,让它能持续工作。使电网能更好的抵御故障,节电,减少用电功率等等。并积极宣传电厂,让更多人了解电厂。

6配合城市光明工程拓展电力市场

随着城市步伐的加快,商店灯光广告,彩色霓虹灯夜店及城市夜晚路灯的建设和开发可见了得。因此要对电网进行改革,让它能承受大负荷的承压。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拓展了电力市场。

七、电力企业形象营销创新策略

1建立电力企业的社会形象

为了建立企业形象,所以一定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电力厂子进行宣传。这让便于客户对它的选择。使客户更加了解电力供应、运行现状,逐步开拓电力市场。

2提高社会公众的电能商品意识

“欠费有理”、“窃电不丢人”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依然存在,从而使欠费、窃电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以至于今天电力发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电厂的利润也会随之减少。所以要以广告的形式告诉人们要遵守规则,不要违反规则。这样老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也同时提高了人们对电力商品的意识。

3宣传用电常识引导安全经济用电

电力对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都有用,基于这点,我们就应该让老百姓明白用电的常识,告诉他们专业用电知识,引导他们安全、经济的用电。以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4利用广告宣传提高电力供应可靠性

因为有些用电的地区在荒郊野外,分布范围大,这就更利于违法分子进行窃电。我们就要宣传如何使用如何用电,增强和违法分子作斗争的信心,减少破坏和盗窃资产事件的发生。

八 总结

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学好电力营销的新策略和创新,不断思索,不断提高,长大后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13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一)具有专业特长,学习能力强

具备专业知识和特长是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特征,他们一般拥有较高的学历,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精通行业的一些特殊领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知识的实践中通常表现的出类拔萃。此外,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对知识的吸收、融合、运用,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具有独立和创新精神

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极高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倾向于在工作之中自我引导,对上级的管理和束缚比较抵触。因此,对知识型员工而言,过于死板的公司章程只会抑制他们的创作灵感、影响他们个人资质的发挥。知识型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一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对充满变数的未来状况做出准确判断,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路线规划方向,推动企业技术改革,使企业产品和服务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列。

(三)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业绩难以衡量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一般是思维性工作,其工作缺乏具体的流程,因此无法对他们的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知识型员工对公司的贡献多是知识创新方面的,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使得他们对公司的贡献价值难以用货币来量化。此外,知识型员工多处于团队工作模式中,其劳动成果经常体现在团队层面上,这就造成个人工作业绩的衡量存在一定困难。

(四)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相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型员工更加忠诚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他们凭借自身的专业和技能优势,可以很快在社会中寻找到另外的企业归属,再次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知识型员工拥有强烈的流动意愿,这无疑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二、信息时代知识型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滞后

现阶段的许多企业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概念不甚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在工作中将知识型员工与其他员工进行笼统管理,造成知识型员工心理上的不适应。在管理手段方面,许多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机制,以对待“经济型人”的手段来对待知识型员工,不但使知识型员工感到工作倦怠,对企业管理产生抵触情绪,而且束缚了他们的才能,影响了他们工作能力的发挥。

(二)不注重知识型员工的个体价值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员工的个人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然而现阶段许多企业仅仅重视企业的组织价值,单方面强调员工对企业的贡献,长期忽略员工的个人需求,没有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企业缺乏内部活力。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即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起共同价值观,培养知识型员工的共同信念,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薪酬和福利制度不合理

作为员工事业成就的标志——薪酬是每个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信息时代由于企业分工的细致化,不同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员工对薪资期望的多元化,知识型员工希望自己的工作贡献能够合理地体现在薪酬之中,这既是满足他们的个人物质需求,也是对他们工作成绩的肯定。然而现阶段许多企业沿用传统的薪资计算方式,采用基本工资加奖金的薪酬计算标准,不能将员工薪酬与工作付出很好的匹配,无法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多样化需求。此外,福利待遇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增加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而目前许多企业存在重工资、轻福利的思想,不重视福利待遇的发放,使知识型员工感受不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降低了他们对公司的认同感,影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于无形中造成公司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损失。

三、信息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

信息时代,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企业应该及时的更新管理理念,深入了解知识型员工概念,通过完善薪酬制度、为员工提供自由的工作空间、鼓励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等措施,来吸引和保留知识型人才,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建立完善的薪酬制度

对于知识型员工而言,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仅指工资上的高收入,还包含金钱之外的一些东西,企业在制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标准时,可以实行全面薪酬制度,将员工的工作报酬通过内、外两部分体现出来。外在薪酬即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部分,包括工资、奖金以及五险一金等各种福利待遇;内在薪酬指不能以货币价值来衡量的各种激励因素,包括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工作环境的优化、企业文化的完善、工作事务的配合以及对员工的嘉奖和致谢,通过内在薪酬更能使员工感受到公司的人文关怀,使他们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和依赖。在企业文化的完善方面,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案例,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和学习,如世界500强之一的联想公司有着“称谓无总化”的企业文化,以此体现员工之间平等、亲情的工作关系;我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有着“随时找总裁”的企业文化,表现出了管理者对员工的充分信任。这类企业文化的制定,使得知识型员工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自己的价值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体现。此外,在全面薪酬的基础上,公司还可以考虑向知识型员工发放一定的股权,使公司利益切实与员工利益联系到一起,从而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提高热情,增加工作效率。

(二)为员工提供独立自主的发挥空间

企业应该积极引进信息时代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的不同之处,努力为知识型员工创造工作的软环境,给予他们独立自主的发挥空间。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企业应当适当放松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力度,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空间;其次,在工作之中要对知识型员工给予充分的信任,为其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物质和资金支持,满足其知识创新需求,增强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最后,在工作环境方面,考虑到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思维性活动,应该为其制定更加柔性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在管理中只对他们的成果负责,对中间过程可以适当放宽要求。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世界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谷歌实行不拘一格的办公模式,在其办公区,沙发等各种休闲设施随处可见,员工可以在这里随意喝咖啡、聊天。此外,谷歌还准许工程师们将百分之二十的工作时间用于他们所喜爱的项目,充分体现了谷歌对员工的信任,而谷歌的员工们也不负所望,在这百分之二十的自由时间内,催生了谷歌邮箱、谷歌新闻等一系列成功的产品,为谷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价值。

(三)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

与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需要更多的工作权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妥善利用知识型员工的这一心理特征,在工作中给予他们较高的权力,使他们参与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决策之中,鼓励他们参加企业的各种研讨会议,并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信任,将企业发展与自身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进而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实现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通过这个过程,既满足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又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四)加强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信息时代,知识更替和知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要想保持知识型员工的专业和技能优势,使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训和教育制度,定期对知识型员工开展培训工作,使他们及时掌握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技能,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环境中保持与时俱进。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还应当注意企业文化的渗透,使员工逐渐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内涵,真正理解和认同企业的发展理念,进而融入企业的大环境中,自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企业应该注重员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四、总结

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才干和创新能力,妥善制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策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更多的个人空间,可以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企业通过改善薪酬待遇、加强培训教育等途径,满足知识型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参考文献:

[1] 田青萍.论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焦煤科技,2008(S1).

[2] 蒲忠,刘险峰,董晓军.谈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

[3] 董宇翔.基于心理契约的我国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

[4] 于建男,邱丽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问题浅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