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子商务的文献综述

篇1

一、关于影响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因素的研究

Estrella Gomez-Herrera等(2013)采用引力模型分析,表明跨境电子商务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地域界限,却增加了跨语言沟通的障碍。杨坚争和刘涵(2014)调查发现我国企业规模越大,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的水平越高。而谌楠和刘罡(2014)认为基础设施准备度、收益、外部压力以及政策是影响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只起调节作用。杨坚争和于露(2014),杨纳川等(2015)论述了影响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第三方平台使用效果的因素:网络营销、国际支付条件、电子通关、法律规范和国际物流,而王敬兰(2015)认为信用缺失也是影响因素。进一步,王林等(2014)得出营销能力是影响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物流是影响瓶颈的结论。针对特定地区,杨坚争和李子(2014)发现法律问题,法律规范和国际经济环境依次是影响长三角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2015)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框架以评测影响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

二、有关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制度问题的研究

蔡庆辉(2001)就跨境电子商务所得思考,认为电子商务所得分类规则面临困境,同时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并颁布税收相关方面的法规。Rifat Azam(2012)指出跨境电子商务应该征税,税收将由全球税收基金这一全新的机构管理。路向东等(2015)分析到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冲击着现行税收制度,在明确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原则的基础上,应完善税收政策,对税收征管提供技术保障。

杨松和郭金良(2013)对比了跨境电子支付服务风险监管的国内外现状,并对完善我国跨境电子支付服务风险监管提供了建议。跨境电子支付给外汇管理带来了挑战(王杏平(2013))。杨松和郭金良(2015)表明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在适用现存的金融监管体制时不协调性,我国跨境电子法的法律监管应权责统一。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加剧了清关难度,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通关政策体系(鄂立彬等(2014))。张奇(2015)从海关监管模式、信息管理平台、跨部门联系配合机制和法制建设对海关跨境电子商务实施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李海莲和陈荣红(2015)探索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制度,建议海关从四个方面优化通关流程。

陈建玲(2012)认为消费者跨境电子商务争议除了运用传统的争议解决方式外,更理想的是运用网络争议解决方式。针对跨境电子商务有效争议解决机制,薛源(2013)尝试构建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

三、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的研究

李向阳(2014)指出为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高竞争力,必须重视跨境物流网络建设。资道根(2015)以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模式下的库存控制为研究对象,建立数理模型,指导了跨境电商海外仓库存的控制。冀芳等(2015)发现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网络系统之间缺乏协同。柯颖(2015)通过构建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得出结论:B2C企业对物流模式的选择受购买国制度,顾客行为偏好,物流水平的影响。伍剑琴(2016)同样分析了B2C跨境物流,认为应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建立物流企业合作联盟,并建设海外仓。李雪等(2016)综合运用SCOR和CPFR供应链思想,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流程模型,并以此解释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协同运作机理。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将协同发展。(赵静(2015),王慧(2016))。

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和策略的研究

篇2

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是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情况看,这项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有些问题才刚刚提出,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深入,计算的手段还很落后,更多的问题还有待归纳总结。

动态电子商务是“着重于B2B的综合性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下一代电子商务,通过调用Internet标准和通用基础设施,为内部与外部企业创造最佳效益”的电子化解决方案,它为企业提供了内部的商务流程动态重组,以及与外部客户信息系统间的动态延伸和连接功能[1]。作为实现动态电子商务的主要支撑技术,Web服务是在分布式计算、网格和XML等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采用HTTP、SOAP等Internet标准协议与分布式Web组件,进行交互的自包含、自适应和自描述的软件组件。但是web服务的支撑技术UDDI和WSDL在解决服务的发现和组合问题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在注册中心UDDI的原始服务描述只能提供有限的关于其服务能力和动态行为的静态信息;其次,有关Web服务的描述对于原始服务的动态行为信息是不透明的,这样限制了在服务平台对其进行预推理;再次,由于WSDL是一种状态无关的协议,因此需要对执行的每个原子服务进行状态管理。

近年,学术及工业界对基于web服务的业务过程自动化展开了研究。BPEL4WS就是一种基于XML的工作流定义语言,它使企业能够描述基于Web服务的业务过程,同时作为补充,还出现了WS-coordination和WS-transaction等规范,共同构成了业务过程自动化框架。然而,BPEL4WS仅限于流程模型的规范化定义及Web服务的协同调用问题,没有直接解决Web服务的发现和组合问题。此外,它还假设包含在业务过程中的任务是独立执行的,创建BPEL4WS文档的企业管理人员掌握了有关的Web服务信息,同时BPEL4WS在定义企业需求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一点对实现分布式的业务过程管理至关重要。

所以,为了构建成功的电子商务系统,还需要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在构建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业务过程管理系统首先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首先,必须搜索(发现)包含期望功能及操作需求的Web服务以实现给定目标任务;其次,在发现相关Web服务后,需要一定的机制来简化结构和语义的不同问题。在实现这两个任务的时候,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用于构造完整系统的候选Web服务数量巨大;Web服务的自治性使用户不能在设计时确定其操作特性,这对整个系统的质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不同的Web服务采用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类层次定义接口参数,因此Web服务之间存在着结构和语义的异构性,需要解决不同Web服务或内部业务活动之间的语义集成,及输入、输出的互操作性。

下面主要从服务发现和组合两个研究方面进行分析评论,这也是系统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难点与热点问题。

2.服务的发现问题

基于语义的服务发现:UDDI的一个主要缺陷在于其服务发现系统,没有附加任何语义信息的单纯关键词搜索会产生多个不需要的结果,而且在该框架内不能实现近似性。因此缺乏语义信息常常会导致不确定性问题,不能自动获得结果或服务组合方案。语义Web服务模式能够实现基于语义的web服务描述,在此基础上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和组合[3]。METEOR-S[4]是美国Georgia大学的LSDIS实验室主持的关于语义网、工作流和Web服务技术的研究项目,MWSDI(METEOR-S Web Service Discovery Infrastructure)在处理服务实例与用户查询请求的匹配时,使用一种简单的基于服务模板的匹配算法。该算法需要事先定义一系列的服务模板,服务描述文档和用户查询请求都遵循某个特定模板的格式书写,模板中的各项都要进行相应的本体标注。如果用户查询与服务实例使用了相同的服务模板,则进一步对服务模板中的各项作基于本体的匹配推理。MWSDI存在的最大缺点在于,整个P2P网络共享相同的注册本体,维护注册本体的一致性变得十分困难,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2P网络的自组织能力。OWL提供了功能和外延视图来表达Web服务的功能,其发现过程基于表达和匹配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匹配算法[5]。

杨圣文,史美林(2005年)[6]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本体论(process ontol-ogies)的Web服务发现技术,通过描述服务过程的匹配来提高服务匹配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服务的查找和发现过程就是过程模型中的过程本体论与查询中所用到的过程本体论相匹配的过程。Orri?ns,B,et al(2003年)[7]提出以RDF和DAML描述服务,用本体上下文关系进行服务发现。TANG Q.C,CHENG H.K(2005年)[8]用DAML+OIL描述Web服务,并给出相应相似度计算方法,该方法未定义输入输出和服务质量等参数,在服务发现时存在明显缺陷。Klein,M.and A(2001年)[9]使用LARKS语言定义Web服务,并用自定义的权重网络计算Web服务之间的相似度,该算法中自定义的权重网络需要人工干预,面对海量的Web服务,构造权重网络的工作量将会成为Web服务发现的瓶颈。此外,蔡月茹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P2P技术和语义网技术的服务发现机制,将服务的部署与服务的无缝地绑定在一起[10],张荣、申德荣、吴朝晖等人也都从本体论的角度探讨了服务的发现问题[11,12]。

基于QoS的服务发现:服务质量(QoS)描述了一个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提供有保证的QoS是Web服务在商业应用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动态地选择出最适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正在引起研究领域的关注。文献[5]提出了一种新的服务发现模型,在服务查找过程中考虑了服务的QoS属性。该模型对UDDI进行了扩展,增加了一种新的数据结构,用于描述Web服务的QoS属性。另外,定义了一种QoS证明者角色,用于对服务提供者所宣称的服务质量进行验证。Chen H.G.,Yu T,Lin K.J(2003年)[13]提出了一种Web服务QoS架构(QCWS),在Web服务消费者和提供者之间增加了QoS。QoS根据收集到的Web服务的QoS信息作为服务发现过程中选择决策的依据。同时,为了确保服务提供者所宣称的服务质量,QoS在服务调用之前需要与提供者进行协商,通过接纳控制机制来避免因为服务器过载而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并防止贪婪的用户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Maximilien E.M,Singh M.P(2004年)[14]提出了一种Web服务框架(WSAF)和QoS本体来解决服务的动态选择问题。在WSAF中,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使用一种XML策略语言来描述服务质量通告和需求。服务首先从UDDI查询满足功能性需求的服务,然后借助QoS本体和XML质量策略语言进行服务选择。WSAF能够在QoS本体的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提供更加精确的服务匹配。杨圣文,史美林(2005年)[6]提出了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WSDM2Q),定义了一组描述Web服务QoS属性和信誉度的分类tModel,引入了QoS量化的概念,采用了QoS协商和反馈机制,支持携带QoS描述信息的服务以及基于QoS约束的服务发现。

3.服务组合问题

Web服务组合的复杂性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首先,Web上可得的服务数量剧增,用户需要对大型服务注册中心进行搜索;其次,Web可以进行实时创建和更改,因此组合系统要求能够在运行时发现变化并根据最新信息进行决策;此外,Web服务可以由不同的组织开发,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概念模型描述同一服务,但是并不存在一种中间语言可以用来以相同的方式定义和评估Web服务。所以,采用自动或半自动工具构建组合Web服务非常关键,对此工业界与学术界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

工业界的相关标准有Web服务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4WS[15],它描述了如何利用基本的Web服务组织成能完成复杂任务的组合服务,从而完成特定的商业目标。

在学术界,围绕着服务发现、服务描述、服务的QoS、服务安全、服务组合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16]。有关服务组合的研究工作主要从工作流和人工智能AI规划两个方面开展的。

基于工作流的服务组合:在很多方面,组合服务与工作流非常相似。组合服务的定义包括一系列原子服务及其间的控制与数据流,类似地,工作流需要指定工作项目的流动。因此当前有关柔性工作流、自动过程变更、跨企业集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自动Web服务组合提供方法支持。此外,动态工作流方法提供了根据具体资源或服务绑定抽象节点的方式。

eFlow是由HP公司提出的有关组合服务规范、制定和管理平台,它采用了静态工作流产生方法。组合服务采用图形化的方式进行描述,表示过程中服务执行顺序,并没有涉及复杂的服务接口信息的处理问题[17]。CrossFlow[18]与WISE[19]项目主要是提供组织间工作流管理平台,需要解决电子商务中业务过程的互连问题,它们考虑了B2B中的关键需求,如可靠性与外部可管理性等,但是没有考虑动态环境中多属性提供的选择问题。Liangzhao Zeng(2001)[20]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跨企业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它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集成业务过程。集成Agent根据用户的需求与服务发现Agent进行沟通,定位合适的服务agent并就服务执行问题与之协商。Liangzhao Zeng(2002)[21]提出了一种了基于业务规则推理引擎的能够实现运行中工作流进行动态组合和修改的动态工作流系统。不过这两种方法都主要集中考虑动态过程的执行和管理问题。PPM(Polymorphic Process Model)采用了动态(由基于服务的过程环境支持)、静态(由基于参考过程的环境支持)相结合的服务组合方式[22]。

基于AI的服务组合:DAML-S(亦称OWL-S)是唯一一个直接声明与AI规划方法直接管理的服务语言。由服务执行产生的状态变更通过DAML-S中ServiceProfile的前提和效果属性进行指定。

情景演算:Mcllraith等人对Golog语言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以处理服务的自动构造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提供一种高层次的通用过程程序和客户化约束来完成[23]。

PDDL(Planning Domain Definition Language)[24]:为了表示基于PDDL的服务组合方法,McDermott引入了一种新的知识类型(操作价值)。DAML-S的研究主要启发来自PDDL,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基于规则的规划:Medjahed提出了一种根据高层声明性描述产生组合服务的技术[25]。该方法利用组合性规则确定两个服务的可组合性,包括四个阶段,即规范化阶段、匹配阶段、选择阶段和产生阶段。SWORD[26]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Web服务组合的系统,能够重用已有的服务,实现新的组合服务。SWORD中的规则引擎可以产生服务组合顺序的计划,通过规则的触发,进行相关服务的调度,实现复杂的Web服务组合。

其它AI规划方法:SHOP2是用于服务自动组合的HTN规划器[27],它采用DAML-S规范描述服务,他们认为HTN中的任务分解概念与DAML-S过程本体中的过程分解非常相似,并且认为HTN规划器比Golog等其它规划语言更加有效。

还有学者采用理论验证研究者技术实现服务组合,其方法是基于自动演绎和程序综合,采用了一阶语言描述最初可获得的用户需求。

此外,不少学者从其它角度研究了服务的组合问题。Boualem等设计了SELF-SERV[28],通过利用P2P计算架构,提出了服务组合中的服务的协调机制、包装机制和路由机制进行服务的注册、和消息的交互。ActiveXML[29]是另一个在Web服务集成方面做得很出色的工作,由法国Inria的Abiteboul等提出,通过利用XQuery[30]实现Web服务调用和XML文档的结合,实现了P2P环境下数据和Web服务的集成,ActiveXML关注的是在文档中嵌入XQuery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查询,从而保证负载平衡等问题。Orri?ns等分析了业务过程模型的基本元素,提出了一种业务规则驱动的Web服务组合方法[7]。Zeng等人依据服务执行费用、执行时间、可靠性、声誉、及服务可获得性等规则,对服务运行时质量进行优化,讨论了多个独立Web服务的组合选择问题[31]。Tang和Cheng从服务中间提供商的角度研究了Web服务的定位及最优定价问题[8]。然而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现有网络的资源有限、生命力脆弱、QOS等级较差的特性,忽略了web服务最基本的瓶颈问题。王晓玲等(2005年)[16]描述了服务间的接口信息处理问题,并且把服务组合中的接口信息处理问题转换为XML数据的处理问题,然后引入基于文法的处理方法来解决接口数据之间的处理问题。SALIMA BENBERNOU,MOHAND-SAID HACID(2005年)[32],采用规范化术语和约束从句描述服务,提出了基于知识的Web服务发现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构成动态电子商务的服务组件的发现及组合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质性成果,但是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来说,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但大多数工作都不能处理服务的语义不一致性问题,不能动态实现有效构建动态电子商务系统的目标。在构成动态系统的服务选择、匹配及组合方面,现有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服务的语法、语义及操作特性等不同方面,需要很多的人工干预,不能实现系统的动态组合,同时导致了系统构建中组合服务评价指标的不当选择,使得构建的系统在可操作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因此,为了有效指导动态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还存在一些关键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2)目前有关组件服务的发现以及组合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方面,从构造完整电子商务系统的角度来看,缺少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支持,不能有效指导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构建过程。

(3)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的发现、满足特定需求的服务组合以构成基于web服务的分布式业务过程方面,而没有考虑组合服务在服务平台执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在不同的领域或执行状态下服务组合阶段和服务执行阶段的内在联系,而这一点对于部署可靠、满足期望性能的动态、分布式业务过程管理系统(电子商务)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饶元,冯博琴.面向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集成框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1):1454-1458.

[2]Hongbing Wang,Web services: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Web Semantics:Science,Services and Agen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1(2004):309-320.

[3]S.McIlraith,T.C.Son,and H.Zeng,“Semantic web services,”IEEE Intelligent Systems.Special Issue on Semantic Web,vol.16,no.2,pp.46-53,2001.

[4]S.Oundhakar,K.Verma.K.Sivashanugam,A.Sheth and J.Miller,Discovery of Web Services in a Multi-Ontology and Federated Registry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1(3),2005.

[5]B.Benatallah,M.-S.Hacid,C.Rey,and F.Toumani,“Towards semantic reasoning for web services discovery,”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3).

[6]杨圣文,史美林.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5,28(4):589-594.

[7]Orri?ns,B.,et al,A Framework for Business Rule Driven Web Service Composition[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2814:52-64.

[8]TANG Q.C.,CHENG H.K.,Optimal location and pricing of Web services intermediary[J].Decision Support System,2005,40(1):129-141.

[9]Klein,M.and A.Bernstein.Searching for Services on the Semantic Web using Process Ontologies.in The First Semantic Web Working Symposium(SWWS-1).2001.Stanford,CA USA.

[10]陈德伟,许斌,蔡月茹,李涓子.服务部署与绑定的基于P2P网络的Web服务发现机制[J].计算机学报,2005,28(4):615-626.

[11]张蓉,申德荣,于戈等.基于本体的Web服务查找和合成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3,9(10):921-925.

[12]吴健,吴朝晖等.基于本体论和词汇语义相似度的Web服务发现[J].计算机学报,2005,28(4):595-602.

[13]Chen H.G,Yu T.,Lin K.J,QCWS:An implementation of QoS-capable multimedia Web services,Proceedings of t he 5t 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ultimedia Software Engineering,Taichung,Taiwan,2003:38-45.

[14]Maximilien E.M.,Singh M.P.A framework and ontology for dynamic Web services selection.Internet Computing,2004,8(5):84-93.

[15]Curbera F,et al,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IBM/BEA/Microsoft Specifications,2002.

[16]王晓玲,郭志懋,周傲英.Web服务组合的基于文法的消息处理[J].计算机学报,2005,28(4):478-485.

[17]Casati F.,Ilnicki S.,Jin L.,Krishnamoort hy V.,Shan M.,Adaptive and dynamic service composition in eflow.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0,Vol.1789:13-31.

[18]P.Grefen,K.Aberer,H.Ludwig,andY.Hoffner,“CrossFlow:

Cross-organizationalworkflowmanagement for service outsourcing in dynamic virtual enterprises,” Special Issue on Infrastructure for Advanced E-Services,Bulletin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Data Engineering,vol.24,no.1,2001.

[19]A.Lazcano,G.Alonso,H.Schuldt,and C.Schuler,“The WISE approach to electronic commerce,”Journal of Compute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5,no.5,2000.

[20]Liangzhao Zeng,Boualem Benatallah,and Anne H.H.Ngu,On Demand Businessto-Business Integration”,CooPIS01,Trento,2001.

[21]Liangzhao Zeng,David Flaxer,Henry Chang,Jun-Jang Jeng,”PLMflow-Dynamic Business Process Composition and Execution by Rule Inference”,TES2002,Hong Kong,2002.

[22]H.Schuster,D.Georgakopoulos,A.Cichocki,and D.Baker.Modeling and composing service-based and reference process-based multi-enterprise processes.In Proceeding of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CAiSE),Stockholm,Sweden,June 2000.Springer Verlag.

[23]S.McIlraith and T.C.Son.Adapting Golog for composition of Semantic Web services.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KR2002),Toulouse,France,April 2002.

[24]D.McDermott.Estimated-regression planning for interactions with Web services,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I Planning and Scheduling,Toulouse,France,2002.AAAI Press.

[25]B.Medjahed,A.Bouguettaya,and posing Web services on the Semantic Web.The VLDB Journal,12(4),November 2003.

[26]Ponnekanti S.R.,Fox A.SWORD:A developer toolkit for web service composition.,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WWW2002).

[27]Z.Manna and R.J.Waldinger.A deductive approach to program synthesis.ACM Transactions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Systems,2(1):90-121,1980.

[28]Benetallah B.,Dumas M.et al.,Declarative composition and Peer2to2Peer provisioning of dynamic services,Proceedings of t he ICDE,San Jose,CA,2002:297-308.

[29]Abiteboul S.,Benjelloun O.et al.Active XML:Peer-to-Peer data and Web services integration,Proceedings of t he VLDB,Hong Kong,2002,1087-1090,

[30]Boag S.,Chamberlin D,Fernandez M.et al.,Xquery 1.0:An XML query language,W3C Working Draft,2002.Http:///TR/xquery.

[31]ZENG L.,BENATALLAH B.,et al,QoS-aware Middleware for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2004,30(5):311-327.

[32]SALIMA BENBERNOU,MOHAND-SAID HACID,Resolution and Constraint Propagation for Semantic Web Services Discovery,Distributed and Parallel Databases,2005,18,pp:65-81.

项目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构建中的服务发现及组合问题研究(编号:桂科青0991097)。

篇3

研究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的文献较多。应南凯在《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一文中专门对电子商务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原莉的《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兰亦青的《电子商务的消费心理分析》、李忠艳的《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裴玉玲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朱安平、ZhuAnping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及其对策》和齐新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和特征以及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了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在《从消费心理透视电子商务》中,陈文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商务的心理不足。

刘源在《浅议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及其对策》中探讨了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和购买行为以及电子商务中现代企业的应对策略。陈智勇在《B2C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研究》中分析了消费者对B2C电子商务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B2C电子商务公司应对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对策。刘洋、徐小龙的《浅析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蒋薇薇的《浅谈电子商务下的消费心理》中,作者均分析了电子商务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牟永泉的《对电子商务营销购买者消费心理分析》、赵永欢的《探究电子商务消费心理》和吴吉义的《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过程分析》也探讨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消费心理,吴吉义又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左臣真、罗贤春在《应对电子商务B2C模式中消费心理的策略分析》中分析了电子商务B2C模式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指出消费者眼见为实的购物特点和讨价还价的心里约束,随后对提升电子商务B2C模式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2.基于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

针对电子商务消费心理而提出营销策略的相关文献主要有:蔡利的《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王岩等的《浅谈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陈枭的《现代大学生电子商务中购买消费心理探究》、朱雯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分析的网络灯具营销策略》、廖晓丽的《从消费心理看电子商务和企业营销》、黄国安的《基于网络消费心理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杨云峰的《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王岩等首先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情况及特点,通过对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心理及行为的分析,提出了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促进消费者购买行为发生的策略。

陈枭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并提出了满足大学生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廖晓丽分析了当代消费者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阐述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中应采取的策略。黄国安在分析网络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杨云峰则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心理特征、行为特征、风险感知等;其次从营销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对网络营销的影响,以及营销者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优劣势,并就营销者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采取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最后,就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来提高个性化推荐的效果提出了解决思路。

篇4

电子商务是把传统买卖交易和物流过程置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路径上,实现电子化和电子交易的过程和方法,它是现实交易活动一个新载体和新手段。电子商务作为新的交易手段和价值创造的新形式。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以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为标志,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认真梳理,不难发现其存在诸如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重构内部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企业整合供应链和降低交易成本遇到挑战,物流效率难以提升的难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和交易安全的棘手问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时度势,加速优化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总体来看,为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阐述可归纳为总体研究、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内部运营变革研究、服务质量研究、安全研究、物流和供应链研究、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研究、信用及风险研究、知识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共十个方面。

(一)总体研究

吴芳(2012)从应用、技术、经济和环境问题四个方面总结了当时的研究热点问题,总结出不同年份研究热点均为安全技术、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与发展预测问题,并提出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银行、商家、用户的标准化环境建设,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培养动物流、电子商务、IT的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建议。

(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李柱(2010)分析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策略措施和分类,从盈利模式方面陈述了B2B、B2C、C2C三种分类,从行业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如旅游电子商务,并初步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基本情况;孙艳霞(2012)从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从电子商务的构成要素和交易价值网络视角两方面总结出四种电子商务模式,总结了电子商务的价值驱动因素是效率、创新、互补和锁定;宗乾进(2013)和田雨晴(2013)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展开研究,认为社会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是在社会化媒体情况下,通过整合社交(如自媒体、微博等)图谱和兴趣图谱(如个人兴趣爱好、用户心理、个人行为研究等),来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推广和销售的一种商务模式。田雨晴重点阐述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框架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商业行为、社会媒体和关键指标。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营变革研究

曾晓娇(2013)重点讨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内部应从战略高度实现ERP、SCM、CRM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孙茂长等(2010)基于创新理论和相关理论,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探讨了电子商务技术与企业流程有效结合的所谓技术扩散问题。同时认为应关注B2G模式的研究;李占(2010)研究了电子商务模式给电子商务企业的收入确认和税务机关的税收监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逯俊波(2012)从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开展研究,总结出电子商务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活动、资源和能力、战略联盟三方面因素。

(四)服务质量研究

张建方等(2012)的研究认为服务质量的内容应包括:网站设计、信息质量、物流配送三方面。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网站特征视角和顾客感知视角评价两类。评价模型有e-SQ差距模型和服务质量模型等;张小栓等(2007)把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分三个大类九中方法,探讨了评价方法的适宜性分析和网站评价的三大发展趋势。

(五)安全研究

徐少同(2007)介绍了国外电子商务的安全研究情况,重点讨论了安全威胁的概念和形式、移动商务的安全威胁情况,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集中方法。

(六)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张晶晶等(2013)探讨了共同配送的问题,对共同配送的含义、特征、社会经济效应、运营模式、信息平台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在共同配送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前提下,应有横向、纵向、区域和末端共同配送;郭双盈(2014)重点研究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问题,罗列了一些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解决办法如便利店自提、苏宁线上销售和线下提货、天猫的猫屋等;韦宏等(2014)关注物流服务风险问题,阐述了供应风险、物流服务供应风险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供应风险的相关概念和内容,提出应重点开展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物流服务供应中断风险、外包决策者风险态度对物流服务共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供应风险防范策略等;沈燕等(2006)简要阐述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物流和应用三个环节,采购应采用B2B模式,物流应采取虚拟物流和全程供应链模式;汤萱(2010)从逆向物流视角开展研究,提出基于系统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应从内部协同、外部协同和全要素三方面开展研究。

(七)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

吕成戌(2011)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购买的理论基础、消费决策影响因素、消费决策定量研究等内容,重点介绍了EKB决策模型、Kolter &Armslrong消费者决策模型等,阐明消费者决策的典型行为如认知、态度变化、决策形成等。提出了我国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方面的研究不足如:以一般性产品市场为基础来划分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决策类型;研究针对的群体和小样本数据有限;只有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研究结果如何应用到经营管理中涉足很少等;孙洪伟(2009)研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客户忠诚问题,总结了影响忠诚度的六个因素:信任、满意、价值、成本、技术可用性和感情因素。同时阐述了忠诚研究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

(八)信用及风险研究

李彬彬(2013)从信任的定义、度量、性质和信任管理模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信任研究的基本情况。信任的定义从交易关系和交易环境两个方面思考,类别上分为直接信任度、反馈信任度和总体信任度,各类别可从信任程度、信任值、信任级别和可信度四个方面进行度量。信任的性质分为主观性、反意性、多维性、动态性、非对称性、有条件传递性、实践易步性和衰减性、可度良性。在信任管理模型方面分别列举了国内外包括Marsh(1994)、Abdul-Rhaman和Hailes(2000)、Song(2005)、Almenarez(2006)、LiXiong(2004)、肖虎(2011)、唐伟(2011)等人提出的模型;马红玲、宋光兴(2011)研究了基于制度的信任机制中市场驱动型信任机制和法律绑定型信任机制。从第三方信任(B2C)、信任图章、安全认证、公证服务和履约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信任机制及应用进行了梳理;徐昕(2014)研究电子商务市场“柠檬”问题,认为其原因包括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信任危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者服务上的缺陷三方面。解决机制上简要地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参与者:政府、第三方中介、消费者和卖家。胡伟雄等(2012)系统地对电子商务信任度评价方法做了研究,对以下方法进行了列举和评价:加权平均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层次分析方法、概率论评价方法、云模型理论、灰色聚类评价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

(九)跨境电子商务

李伟(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已超过20万家,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增至6.5 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 %”。主要形式包括B2B、B2C和C2C,主要目标市场为美国、德国、英国,其中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市场增长较快。显然,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研究指出,跨境电子商务同时也面临着多重问题困扰,一是跨境物流发展滞后;二是我国出口退税和结汇政策与跨境电商贸易不匹配;三是跨境贸易的买卖双方信用监管困难,纠纷的维权成本高。四是我国海关现行管理政策与电子商务发展不配套问题如动物生鲜产品的检验检疫与贸易便利化和及时性不相匹配问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现阶段电子商务研究视角的高度不够,电子商务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更待提升

现阶段广大学者仍然聚焦在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品集散、物流、技术、质量、安全、信任等方面的研究上,从当下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是市场中生产要素整合的利器,需进一步发挥其自由整合要素的功能,研究和构建新的企业盈利模式,进一步释放要素的生产力。十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以社会化电子商务为例,就是充分整合要素并在传统电子商务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下一步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我们都可以研究符合各类主体需求的充分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的盈利模式,推动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和良性发展。

(二)对消费群体分类研究不到位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消费群体的电子交易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消费数据可以整合和挖掘,应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进行分层分类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群体的电子交易模式、方法。

(三)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结合不够

从现状表现表现来看,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便捷的电子交易途径还不够丰富,是限制了部分群体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还不能及时与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相契合,交易渠道的电子化、人性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应重点开发和研究适于我国社会环境要求的电子交易技术手段。

(四)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制基础不牢固

这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法制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现存的安全问题、信用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五)针对电子交易繁荣所引起的社会变化的研究未有涉足

从社会结构功能论和生态学视角看,社会由发挥各种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结构组成,并在不同时期达到均衡。当未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的资源整合和交易市场后,这个虚拟世界的巨大变化给社会的其他结构功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会引起社会生态的那些变化,特别是给商业伦理、社会伦理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应该尽早关注。

参考文献:

[1]孙艳霞.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J]. 现代管理科学,2012(05).

[2]徐少同.国外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综述 [J].中国信息导报,2007(09).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69-02

1前言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电子商务从设想到日趋成熟仅有三四十年的历史,而其普遍为人所认知并开始吸引众多消费者,成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普及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IT技术是电子商务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在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商务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股现象级力量。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电子商务供应链和传统供应链相比有了许多不同之处。比如,其供应链具有更高的可见性,信息传递和更新速度更快,供应链成员间信息共享的技术障碍不复存在,渠道商品的库存存放更集中,消费者对物流效率的要求成为电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商品定价更趋动态多变性,等等。

面对这些变化,国外有些学者已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建模研究中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而国内的同类研究却不多,这和我国国内电商在商业实践中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照。

国外Swaminathan等人(2003)已就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建模问题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他们从产品采购和供应商选择、供应链可见性和信息分享、产品分销和定价、定制化和延迟制造、决策技术等六个方面将2003年以前国际上有关的研究文献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论述。

显然,这个综述性研究成果的提出时间较早,当时有价值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研究成果并不多,其中不少文献除了和上述六大方面有关外,与电子商务关联度并不高。因此随着电商的商业实践创新不断涌现,其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其中的部分内容已显得陈旧过时。

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文献所提出的方向性框架和其中个别研究成果仍具有一定价值。结合该文献提出的研究框架,就我国国内电商在商业实践活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本文在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建模方面,提出以下三个具有价值和潜力的研究方向。

2供应链渠道选择问题

除非是一开始就将电子商务作为其唯一经营模式的商业企业,其余涉足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都会面对一个渠道选择的问题,即一方面经营管理着各个门店、商场、卖场等实体店铺的商品销售,另一方面又在网上开设虚拟店铺,培育同类产品的网购消费市场。我们通常把前者称之为纯电商,后者可称之为非纯电商,也即电商领域中的传统零售商。在我国,知名电商企业中以纯电商居多,如天猫、京东商城、1号店、当当网、中国亚马逊等,而非纯电商较少,以原先经营电器销售的两家零售商组建的国美在线和苏宁易购为代表。

其实,在传统零售商涉足电子商务之前就有一个重要的决策问题,即是否应当由原来的单一渠道销售经营改变为双渠道销售经营?进一步讲就是传统零售商增设一条网上销售渠道后的收益优化和渠道协调问题。而一旦形成双渠道销售局面,零售商的双渠道间同类产品商品定价和库存决策问题就成为供应链建模的研究重点。

国外研究者Chiang等人(2003)和Dumrongsiri等人(2008)分别就供应链双渠道问题展开了建模研究,是此类问题的代表性文献。从中可以看出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都将商品的网上销售视之为直销模式(direct channel),即一种在电子商务兴起之前,人们通过纸质媒体或电视上的广告和产品介绍,直接向厂家或中间商订购产品的零售方式。但事实上,传统直销模式和新兴电子商务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如支付方式、交易流程、物流效率等等,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即时性与互动性,传统纸媒和电视直销的广告宣传是单向传递,其可信性和说服力有限,而网上产品的销售状况和购买者评价信息的即时更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透明真实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信息,对网购者的消费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此外,众多电商间的激烈竞争,使得物流效率成为电商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显然,这些在直销模式中被忽视的问题应当成为供应链建模中值得研究的方向。

在如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剧烈竞争的背景下,结合国内电商市场的现状,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就是,拥有双渠道的传统零售商和单一渠道的纯电商之间相比,谁的供应链绩效更高?谁的竞争优势更大?这也应当是未来供应链建模研究中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3快速反应能力问题

供应链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能力一直都受到商业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其本质就是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对大量到来的不确定需求的应对能力。其中生产制造领域的柔性制造就是应对策略之一,具体如将产品多样化点尽量延后,以满足不同地区多样需求的延迟制造(postponement)策略。直接面对市场的零售商更是始终承受着需求不确定的压力,有着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的内在要求。

实现快速反应的关键是要对随机需求信息的及时和即时把握,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依赖IT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而电子商务正是信息和网络技术普遍应用下的产物,电商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跟踪了解各类网购商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即时反馈的商品销量和消费者评价信息随时调整商品库存订单和更新价格信息,因此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物流系统。

电商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虽然只体现在零售端对需求的响应速度,但对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响应能力也无疑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电商可以通过VMI的形式和上游制造商和供应商达成局部合作协议,授权供应商管理库存,就此带动整条供应链的协作反应能力,缩短生产和分销周期,满足变化多样的网购需求。

国外供应链方面知名学者Cachon和Swinney(2009,2011)的两篇最新研究文献都和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有关,在这两篇文献以及其中所提到过往的相关建模研究中,学者们都以按照更新后的随机需求增加一份新订单的方式将快速反应模型化,但尚未看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的相关研究,结合电子商务的需求特点,应当可以挖掘出若干研究课题。

比如,按常理在电子商务这个受到网络IT技术强力支撑,需求信息传递与收集无障碍的供应链系统下,电商应当具备较高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商品库存管理中,可以做到JIT和零库存,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应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实际情形却不是这样,例如我国的服装类垂直电商凡客诚品就被大量的商品库存所困扰,这无疑是个相当令人困惑的问题,值得供应链建模学者从信息共享和快速反应能力的角度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4电商商品定价问题

产品定价在传统供应链研究中并不是主流问题,传统供应链研究历来把库存水平、订货数量、订货策略、再订货点、供应链协调等问题作为关注重点,但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产品定价决策问题却变得十分突出,在我们先前提到的双渠道选择问题中,电商如何对通过传统零售渠道和网上销售渠道售卖的同类产品进行定价,就是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决策难题。如今的电商已很少将网上展示的产品信息作为其广告推销的一部分,因为网购已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人们会为了节省时间、价格低廉和方便快捷的原因直接在网上订货,形成真正的需求。涉足电子商务而采用双渠道的传统零售商应正视这一变化,制定出正确可行的商品定价策略。

我国国内中以无传统零售经验的纯电商居多,相互之间竞争剧烈,其中价格战是重要的促销和竞争手段,而消费者在网上浏览信息进行价格比较的成本几乎为零,且方便快捷,如何进行商品定价,在增加顾客粘着度的同时还要赢得竞争优势,的确是每个电商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决策。

由于需求信息能够被电商及时和即时掌握,并被快速归集和深入分析,网上商品的价格并不是长时期保持不变,而是一直处于一种随时被调整且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一点和传统零售不同,零售商通常只会在节日促销和处理季末库存时改变商品价格,多数情况下产品的价格是长期维持不变的。电商的这种动态定价策略也是供应链建模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且能够很自然地在建模过程中把库存水平的变化和价格的动态更新结合起来一起加以研究。

而最新的商业实践更是显示了电商可以利用对消费者自身信息的充分了解,在产品定价方面比传统零售商做的更细致,也更加灵活。例如,美国的电商staples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地理位置和收入情况对同一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不谈其技术细节和如何让消费者接受这种歧视性的价格政策,其定价策略对供应链的绩效水平的影响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再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网购经验中,都会感受到网上所购商品的价格和商品送达时间(即送货提前期)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如果所购商品价格相对其他电商较高,或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商品的送货提前期就会相应较短,顾客可以很快收到货品,终结交易;反之,如果所购产品价格较低,或是采用网上支付货款,商品的送货提前期就会相对较长,顾客收货速度变慢。电商的商品定价和送货提前期之间的这种关系究竟对电商的供应链收益有何影响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既往的研究中,尤其是相关的供应链建模研究文献中,价格通常都作为决策目标,和库存水平或订货数量结合在一起组成双变量决策参数,成为研究的中心,如早期Petruzzi和Dada(1999)所撰写的关于报童模型的综述性经典文献。而近期较典型的且和电子商务相关的文献有Moon等人(2010)所作的电子商务条件下,双渠道供应链的动态定价和库存策略研究。在深入了解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以上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现实中正展开的各种电子商务实践活动,在电商的商品定价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研究潜力。

5结束语

电子商务在商业实践方面仍在不断推陈出新,我国国内的电商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国外电商之间并不存在多大差距,甚至在有些方面是国外同行所不及的。但国内围绕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研究仍稍显落后,在供应链建模方面尤显薄弱。其实结合中国电商的商业实践活动,其中有些问题因呈现本土特色而极具研究价值,本文抛砖引玉,从供应链渠道选择、快速反应能力和商品定价决策等三个方面,提出今后电商供应链建模的研究方向和一些初步的研究设想,希望能对国内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的深层次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Swaminathan,J.M.,Tayur,S.R..Models for Supply Chains in E-Business [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387-1406.

[2]Chiang,W.K.,Chhajed,D.,Hess,J.D..Direct marketing,indirect profit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dual-channel supply-chain design [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1-20.

[3]Dumrongsiri,A.,Fan M.,Jain A.,Moinzadeh M..A supply chain model with direct and retail channels [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691-718.

[4]Cachon,G.P.,Swinney,R..Purchasing,pricing,and quick response in the presence of strategic consumers [J].Management Science,2009,55(3):497-511.

[5]Cachon,G.P.,Swinney,R..The Value of Fast Fashion: Quick Response,Enhanced Design,and Strategic Consumer Behavior [J].Management Science,2011,57(3):778-795.

[6]Petruzzi,N.C.,Dada,M..Pricing and the newsvendor problem:A review with extensions [J].Operations Research,1999,47(2):183-194.

篇6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利用网络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从网购的规模来看,根据CNNIC2010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已达4.2亿人,其中,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购物的消费者比2009年增长33.8%,截止2010年6月,达到1.42亿人。消费者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分析中,选择价格优惠的占33.4%。从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变化来看,从个体零售到一定数量的批发再到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团购,体现了消费者希望提高议价地位,追求物美价廉的初衷。从网络商家的竞争来看,无不说明价格因素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研究电子商务的价格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已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商品价格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1999年,Smith、 Bailey & Brynjolfsson从价格水平、价格弹性、价格离散程度、菜单成本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对电子商务环境下零售商之间的价格竞争与定价问题进行的研究。例如2000-2001年,Freiberg et al利用瑞典市场中的书籍、音乐CD方面的电子商务数据对传统商务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下的价格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建立了理论模型,指出纯在线商店的在线价格低于双渠道商店在线价格。2002年,基于Hotelling模型框架,Panetal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传统商务结合的零售商和一个纯电子商务零售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博弈模型,分析指出后者的价格通常低于前者的价格。我国学者蔡津和张正华(2001)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零售商按照传统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共存情况下进行价格竞争建立模型进行相关研究,并给出了政策性建议。上述研究主要比较了不同模式下商品价格的定价与竞争,并没有揭示出电子商务模式下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品价格的经济学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模型分析与验证

(一)模型假设

市场的基本构成。假设市场上存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厂商集团(记为S1)、传统模式下的厂商集团(记为S2)、消费者集团(记为D),它们只供应和需求某一类相同的商品(记为G)(例如服装类、图书类、电子产品类等),D既可以通过实体店的方式了解商品价格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了解商品价格信息,除此之外,信息不能充分流动。

成本。S1的成本主要来自商品成本(记为C1)和经营成本(记为C2),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经营成本主要表现为物流成本;S2的成本主要来自商品成本(记为C1)和经营成本(记为C3),在传统商务模式下,经营成本主要来自商铺租金和人员工资。

价格。S1的价格为P1;S2的价格为P2。S1、S2与D都是理性的,D通过价格做出购买决定,只购买价格低的商品;S1、S2追求收益最大化,S1总收益为,S2总收益为;S1边际收益为 ,S2边际收益为。

(二)模型验证

假设S1与S2不分离,即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厂商同时也是传统模式下的厂商。S1、S2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价格,即MR=MC的原则来确定价格和供应量,只要两者不相等,厂商就可以通过增加或者减少产量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由于厂商按照MR=MC的原则来确定价格和供应量,MR1=MC,MR2=MC,所以S1 与S2的边际成本必须相等。若MR1φMR2 ,厂商理性的选择会减少传统市场的销售量而增加电子商务市场的销售量,直到 MR1=MR2时为止。若MR1πMR2,厂商理性的选择会减少电子商务市场的销售量而增加传统市场的销售量,直到MR1=MR2时为止。

由于:

(1)

根据商品需求的价格点弹性ed的定义, ed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 。(1)式中的正是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负倒数,这样,(1)式就可以改写为。对于电子商务的厂商来说,;对于传统商务的厂商来说。根据MR1=MR2的原则,可知:

(2)

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集团获得价格信息的成本很低,某厂商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动,会引起消费者集团转向该商品的其他卖家,也就是说, 电子商务模式下ed较大,ed1φed2。根据(2)式,一定有p1πp2。这说明,对同一种商品来说,由于在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市场模式下,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商品的价格水平就不同,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市场应该定低价,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市场应该定高价。电子商务发展越快,规模越大,该模式下商品的价格越低,竞争越有优势。

对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定不同的价格,这是三级价格歧视的表现。通过三级价格歧视,消费者虽然购买到了比传统市场上价格更低的商品,但同时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被厂商掠夺,转化为厂商收益。

假设S1与S2分离,即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厂商只从事电子商务销售,传统模式下的厂商只通过实体店销售商品。在这种相互分离的市场中,厂商通过毛利率来计算获得收益的高低,。对于S1来说,;对于S2来说,。

第一种情况,π1=π2,即两种模式下厂商收益率相等。由于成本的差异主要在于c2和c3,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单位商品中的c2越来越低,而S2中的c3主要来源于经营场所租金和人员工资,单位商品中的c3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 p1πp2,才能保持π1=π2关系的成立。

第二种情况,π1≠π2,S1与S2互相竞争。价格一定的前提下,售出商品越多,单位成本越低,毛利率越高,因此,理性的厂商都希望提高销量。根据前文假设,消费者集团根据价格高低判断购买是否发生,因此,S1与S2都有动力尽量降低商品的价格。由于c2πc3,S1的价格空间比S2要大,S1比S2具备更大的价格优势。当p1πp2时,S1的销量大于S2,而且,ed1φed2 ,则 TR1φTR2,π1φπ2 。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模式下由于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大,单位经营成本(物流成本)小,因此,电子商务模式比传统市场模式更具有价格优势。

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物联网应用

电子商务模式下商品价格具有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物流成本低,因此,物流服务的质量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同时,无论在何种模式下,依然存在影响购买的消费者心理:如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前希望对商品质量具有较完全的可感知性,在购买之后希望得到较完善的售后服务。电子商务模式却有可能弱化消费者购买心理。例如,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获取主要靠商家的文字描述和图片介绍,消费者和商家对商品信息的掌握极端不对称,一些商家的过度宣传使得消费者对商品不可感知性增加,从而对电子商务方式下的购物望而却步,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再如,由于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对经营者没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从而造成商家主体资格难以确认,如果商品质量发生问题或者消费者要求售后服务时,往往找不到维权的途径。电子商务模式下不能完全使消费者做到购买之后的后顾无忧,束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而,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改善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物联网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基础。它是在计算机互联网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间能够进行“交流”无需人工干预。从产品准备生产开始,在原材料、半成品中嵌入EPC标签,在生产、流通的整个过程中,通过RFID技术读取EPC编码信息,并传输到处理中心供企业和消费者查询,使消费者和企业共同监督生产、流通的过程,全面提高商品供应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例如针对物流服务质量问题,消费者通过网络终端读取包裹上的EPC编码,可以实现对商品的实时监控和跟踪,准确计算出货物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即使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消费者也可以及时与物流公司沟通,防止货物丢失或送错目的地,节约物流时间。针对消费心理问题,每件商品唯一的EPC标签上面记录了产品的生产厂商、生产日期、商品材质、质量安全等相关信息,消费者只需在网上查到商品的EPC标签,就能准确地了解到商品的型号、颜色、大小、材质、配料等相关信息。这样降低了消费者与商家的信息不对称,缓解了消费者受过度宣传的误导,减少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不可感知性。同时,无论厂商采用什么方式销售产品,消费者都能很容易地和厂商取得联系,要求合理的售后服务。厂商也可以通过读取商品上的EPC信息来辨别商品是否为该厂生产,以此来决定是否要承担售后服务的责任,双方权责的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消费者购买商品前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Bakos. J Y. Reducing buyer search costs: Implications for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

2.Lal R, Sarvary M. When and how is the Internet likely to decrease price competition? [J]. Marketing Science, 1999

3.Brynjolfsson E, Smith M D. Frictionless commerce? A Comparison of Internet and Conventional Retailer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0

4.Chen P Y, Hitt LM. A Model of Price Dispersion in Internet-enabled Markets[R]. Working paper, Graduate School of Industrial Administratio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2004

5.Smith M D, Bailey J, Brynjolfsson E. Understanding digital markets: Review and assessment. Working paper, MITSloan School, Available at ecommerce.mit.edu/papers/ude, 1999

6.Friberg R, Ganslandt M, Sandstrom M. Ecommerce and prices―theory and evidence.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No 389,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weden, 2000

7.Friberg R, Ganslandt M, Sandstrom M. Pricing strategies in ecommerce: Bricks- vs. clicks. Working paper,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Sweden, 2001

8.Pan X, Shankar V, Ratchford B T. Price competition between pure play vs. bricks-and-clicks e-tailers: Analy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orking paper, Smith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2

9.蔡津,张正华.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零售商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竞争模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1(1)

10.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篇7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使得实时、低成本以及隐性地收集用户个人活动的详细信息成为了可能。点击流数据成为了一种研究网上消费者的新范式[1]。点击流数据以一个完整,及时和精确地方式捕获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数据覆盖了用户的行为,例如浏览的路径,购买的产品和点击的广告,这为研究者们和从业者们尝试去了解用户作出的选择行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许多研究者已经探究了来自于销售单一类型产品的网站的点击流数据,例如汽车产品和书籍等。相对于获取单一类型的网站点击流数据,从综合性的电子商务网站上收集到的点击流数据将会远比这类数据复杂。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通常会封装一个人的行为历史的相当多的细节信息,而且这过多的细节信息会使得数据集本身庞大而冗杂,导致了数据挖掘上的困难,因而点击流数据的复杂性让学者们止步难前,因此,厘清点击流数据在电子商务网站用户行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不仅对于往后电子商务网站用户行为的研究,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点击流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详细地梳理了当前点击流数据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不足,并提出即时地感知用户的兴趣的重要性,引出优化个性化服务的方向,有助于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系统地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电子商务网站上的点击流路径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电子商务网站上的用户购买转换行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综述电子商务用户的兴趣挖掘和聚类算法研究;最后是总结与未来研究展望。

2.电子商务网站的点击流路径分析

2.1 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系统

电子商务的成功离不开大量数据的支持。任何公司或者组织的成功必然离不开决策的正确性,而点击流数据就是这种正确性决策最可靠、最有效的数据基础。当前的电子商务网站如同雨后春笋,正因为意识到了点击流数据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使得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点击流数据已经成为了现代商业竞争优势的必备利器。

在线商店运用多种信息如人口特征,购买历史等来寻找消费者。如今数据越来越多,而对于点击流数据的利用并不充分,点击流数据不仅提供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的页面顺序信息,还提供了他们阅览时的路径信息。

在人机交互的角度,考虑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文献[2]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作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一个通用的分类系统。点击流数据会潜在地成为一种非常充裕的数据资源的原因是每一个URL的全文或者HTML内容都是已知的。使用分类系统是为了侧重于对应每一页浏览的页面的类别。每一个页面都被分类为七个类别中的一个:主页,帐户,分类,产品,信息,购物车,订单,以及进入/退出页面。主页是一个通用的新任务的起点。帐户页面是用来登录,地址变更,以及查看订单状态的。分类页面呈现的是商品、类别或者是搜索结果的列表。产品页面包含了详细的产品信息,产品的描述,价格信息,可用性和产品评论。购物车页面是用于加入或删除产品的,以及输入购买信息。订购页面是表示一个已经下单的确认页面。进入/退出页面表示一个时间段的开始或结束。但是这种分类系统会覆盖了页面内容的其他信息,没有考虑到广告、图形和文本信息等其他信息。

2.2 基于用户路径的分析模型

路径信息可能包含了一个用户的目标、知识以及兴趣等信息。路径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预测消费者行为,具体而言,路径对事件的次序进行了编码,为购买作准备,而不是单独地寻找一个购买的场合。大多研究的分类方式是较为粗糙的,仅对用户的目标明确与否进行区分,但是这也暗示了根据一个用户的路径可以得知这个用户的目标,并有可能预测未来的行为。

前人的研究中的选择模型来从路径中提取信息。但是没有考虑准确性和连续性属性。文献[3]对对应于网页组任务的结论进行了建模,确实考虑了一些连续的信息,但他们通过任务对应页面的收集来对页面层的行为进行建模,因而信息并不详细。文献[4]借鉴了过去的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选择模型,考虑了准确性和连续性。特别地,他们还构建了一个统计模型,访问者在浏览网站的时候,它可以分析他们逐页的浏览情况,并将自身的自回归多项式概率模型与多元多项式模型和潜在组模型进行比较。

文献[5]对用户的浏览路径进行了马尔科夫描述,用类别的首字母作为缩写简洁地表示路径。例如,字符串“HCPE”(Home,Category,Product,Exit)表示一用户从主页开始搜索一本书,转到分类页面去查看结果,在考虑了个人产品后停留产品页面,结束这个时间段。其中,此文通过假定一个用户没有浏览任何页面持续时间为20分钟来表示时间段的结束。但是并没有对一个时间段间隔的定义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因为这将会导致用户的浏览路径变得不一样;并加入了一个混合的过程,消费者的模型参数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切换,以表明浏览行为有可能由于消费者当前目标或心情而千差万别并突然转变。

文献[4]提出的统计模型可以对未来的路径进行概率评估,包括用户是否会进行购买,并可以普遍用于预测网站上的任意路径。例如,哪一类用户更有可能会去浏览另一个产品的页面,或者在接下来的五个点击内就完全离开这个网站了?并且这个模型可以被用于网页设计和设置营销混合变量,例如,如果知道一个用户在这个网站购买的可能性较少,可以在页面中通过加入有帮助的链接来动态地改变网站的设计;而对于有可能购买的用户来说,网站可以变得更简化。另外,使用这个模型的预测可以改善购买转换率,它可以大幅提高运营利润。但是他们只是单纯地去了解序列信息的作用,所用数据为期1个月,并通过传统的分类方案进行分析,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不具备代表性。而该文提出的自回归性可能提供了未来优化此类概率模型研究的一个有趣的方向。

当然网页设计有很多方面,广告和促销是这个问题的重要元素。路径分析并不是否定或者取代研究这些方方面面问题的需要。但对于购买行为的预测能力因导航路径能反映用户目标而得到改善。结合消费者行为的结构模型可能会对路径信息有更好的使用。

3.电子商务网站的动态转换行为

3.1 动态转换行为定义

购买转换指的是,网页浏览者在一个网上零售商处浏览期间进行购买的百分比。这是一个电子网站的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它提供了访问者转变为消费者的一个度量。尽管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速,网上购买转换率仍然很低。一些大型的网上零售商如, 等的购买转换率的范围在1~2%。电子商务的管理者们希望了解影响了购买转换率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动态地适应消费者的行为表现来提高他们的购买转换率。

网上购物与线下购物的差异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访问虚拟商店所需的低廉交通成本。在线下购物行为的研究中,构建消费者商店选择和购买决策模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一家店去到另一家或多家店的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心理成本)。与此相反,客户访问在线商店网站实际上是无成本的。这对观察到的行为有不少的影响。首先,因为成本要低得多,网上购物者更可能会没有目的地访问一间商店。在线下购物环境中,购物者仅仅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拜访商店就会产生成本,他很少会空手回来。因此,我们注意到网上购物的转换率很低。第二,访问网站的低成本使得购物者可能会推迟购买的决定然后下次访问再购买。相反地,在线下购买环境中,由于再次访问的经济规模非常有限,所以购物者可能会急于完成购买以避免产生更多的交通费用。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更可能会看到在线购物者为了一个购买决策多次访问同一家商店,即使是为了较低参与度的购买决策。

3.2 动态转换行为的影响因素

文献[6]构建了一个概念化框架,在框架中购买概率是访问效应和购买阀值效应的结果,但他们主要的研究焦点是对购买前考虑时间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没有对购买的转换行为进行考虑。文献[7]通过购买基数概率、对购买有正面效应的访问、对购买的负面购买阈值效应、访问效应和购买阈值的差异性、随着时间变化的效应和从不购买的浏览者这六个部分构建了个人层面的转换行为概率模型。类似于文献[8]的模型,Moe等人使用倾向基数和增量效应来表示访问净效应,该模型明确提出了购物者差异以及随着时间的动态变化。这个模型对转换行为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和有用地检测手段,但是其忽视了每次访问中发生的不同的活动,如访问序列,人口统计特征和网站设计等因素。

当消费者熟悉了新的环境时,他们会累积更多的经验,从而减少需要累积足够多的信息去购买的访问量。然而同时这些用户受到商店的影响就会越少,因此需要增加说服他们去购买的访问量。访问效应和购买阀值的大小可能会随着消费者在购物环境下的购物经验而变化。例如,在同个网站的重复访问会对购物减少影响,因为消费者有可能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购物阀值可能会减少,因为消费者在重复购物中获得了熟悉感,或者购物经历是舒适的,因此在将来再次购买的可能性会更高。在另一方面,有些人在早期的访问就有可能性会购买(也许是为了体验这个购买过程是怎样的),但是随着购买次数的增加,新鲜感会消退,他对购买的抵触情绪有可能会增强;这似乎暗示了感知用户兴趣变化的重要性。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详细地回顾了关于电子商务用户行为的研究,补充完善了现有的基于点击流数据关于电子商务用户行为的文献综述。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点击流数据和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发展,阐述了电子商务网站的浏览路径分析;并对其用户的购买转换行为进行分析;同时,本文详细地梳理了感知用户的兴趣的重要性。这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系统理解已有研究成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由于点击流数据自身的海量性和复杂性,当前学者们对其在电子商务用户行为的研究还是很不完善的。第一,对于时间段间隔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议;第二,电子商务的其他分类方案可能会改变现有研究模型的预测准确度;第三,现有的研究虽然能够分析用户的浏览路径,但用户兴趣的动态性变化,并不能针对地对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综上所述,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和阐述电子商务用户的行为如何能在点击流数据的支持下得到更深入的分析。

1. 更合理地定义时间段的间隔,即搜索周期。许多的研究对于时间段的间隔的定义都不一致,例如15分钟,20分钟等。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将会使得收集到的数据分析结果有差异,我们难以分析这些差异造成的影响。因此,后续研究应当结合时间段即搜索周期的合理定义,防止错误的数据分析,以便得到更为优化的研究结果。

2. 重视其他的电子商务分类系统开发。现有研究多使用由文献[2]提出的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通用分类系统,或增加其分类,或减少其分类。但是这种通过页面分类来抽象化网页的行为,会导致关于页面内容的图形和文本信息的损失。因此,其他的分类方案可能会改变现有研究模型的预测准确度。而局限于通用分类系统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在目前的研究是比较缺乏的。

3. 感知并挖掘用户即时的意图。对电子商务用户的浏览路径进行分析即是为了捕捉用户的内心活动。在电子商务企业的角度,留住老客户,发觉潜在新客户是他们的目标,而在用户的角度,如何能从中获取自己希望得到并对之满意的服务是他们的需求。因此,感知用户的动态兴趣,并及时地推荐或获取更优质的服务是未来十分重要的方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从综合性的电子商务网站上收集到的点击流数据将会远比现有的我焕嘈脱芯渴据复杂。如何能有效地收集并利用这些点击流数据也是一个难题。相信如何利用点击流数据为电子商务用户即时提供更有效地个性化服务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这不仅是电子商务企业,也是用户们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 李p双, 文, LiShuangshuang,等. 点击流:一种研究网上消费者的新范式[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4):715-720.

[2] Redish, Janice (2002), “Information-Rich Web Sit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mu.pdf. Last accessed October 2002.

[3] Sismeiro, Catarina and Randolph E. Bucklin (2003), “Modeling Purchase Behavior at an Ecommerce Website: A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Approach”, Anderson School at UCLA, Working Paper.

[4] Montgomery, A.L, et al., 2004. Modeling online browsing and path analysis using clickstream data. Marketing Science 23 (4), 579―595.

[5] Cadez, Igor, David Heckerman, Christopher Meek, and Padhraic Smyth (2000), “Visualization of Navigation Patterns on a Web Site Using Model Based Clustering”, Technical Report MSRTR- 00-18, Microsoft Research.

篇8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本文研究文献综述

1.5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采购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2.1.1 常见采购模式的内容

2.1.2 传统采购模式的特点

2.2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

2.2.1 供应链的概念

2.2.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2.3 供应链的特点

2.3 电子商务模式的理论研究

2.3.1 互联网+的含义

2.3.2 电子商务模式的内容

第三章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的现状

    3.1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简介

3.2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的采购模式

3.2.1 机电五金产品采购的特点

3.2.2 机电五金产品采购流程

3.3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 SWOT 分析

3.3.1 优势(S)

3.3.2 劣势(W)

3.3.3 威胁(T)173.3.4 机会(O)

第四章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存在的问题

4.1 采购流程不合理

4.1.1 采购环节冗长繁杂

4.1.2 采购定价权缺失

4.1.3 库存管理能力不足

4.2 供应链资金流不稳定

4.2.1 资金流回笼速度慢

4.2.2 资金流占用程度高

4.3 采购需求较为分散

4.4 采购时效性不强

4.4.1 传统采购模式的时效性

4.4.2 JIT 采购的时效性

4.5 采购安全度不高

4.5.1 采购人员监管不力

4.5.2 供应链潜在风险高

第五章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的优化方案

5.1 苏州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5.2 构建合适的电子商务采购模式30

5.2.1 基本思路

5.2.2 组织架构

5.2.3 流程分析

5.2.4 运作模式

5.3 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的优化效果

5.3.1 简化采购流程

5.3.2 保障供应链资金流

5.3.3 满足采购需求

5.3.4 提升采购时效性

5.3.5 提高采购安全度

5.5 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实施中的注意点

5.5.1 电子商务采购模式实施将面临的挑战

5.5.2 探讨合理的应对措施

篇9

一、嫁接电子商务创业模式推动区域经济转型

2015―2016年信阳市电子商务发展综述呈现三大良好态势,在过去的一年信阳市通过多点布局、示范引路、模式创新,积极推动行业电商应用,扎实开展农村电商建设,加快导入跨境电商平台,电子商务全链体系初步构建,起步迅猛、驱动稳健、后劲十足的发展态势日益呈现。行业电商崭露头角。据初步统计,信阳市各行各业不同程度“触电”、“上网”达1.2万多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53%,较上年翻一番。市商务局启动了信阳优特产品全网络营销工程,润氏电商、核信恒达、大本营、网营科技、鹰宏达等电商明星企业不断涌现,“文新”、“五斗坝”、“家加爱”、“尚乐”、“贝贝熊”、“昕蓝”等网销品牌家喻户晓。今年“双十一”当天全市各类企业借助电子商务、以自营或代运营等方式完成网络销售5亿元,由我市境内发出快递达100多万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目前,京东、苏宁已实现主城区全覆盖,慧聪网延伸至大部分县城,天猫鄂豫皖一日达、金牛网仓、杰夫电子等项目纷纷落户信阳,亚兴乐购、郝堂公社、金润润、连康山特产网、潢川在线等本土电商零售平台错位发展,餐饮、家政、摄影等快消品团购和生鲜果购等体验式消费进家入户,“菜鸟驿站”、“滴滴专车”、“天猫家装E站”、“酒运达”等校园和生活服务类020电商遍布大街小巷。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业优势分析

信阳区位优越,处于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的结合部和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腹地,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为电商专业的学生创业提供了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电商专业学生的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商专业学生自身的优势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充满激情,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就具备了主动权。电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此外,他们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会使用各种网络应用软件及程序,熟悉网络营销工具,了解网上人群的特点。这些正是现今不少中小企业及商家欠缺的知识及能力。因此,电商专业学生要学会用智力及技术换资本并借此来创业。

(二)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助大学生创业

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推助大学生创业可以为就业提供出路、解决就业问题,激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力,符合大学生年富力强,富于创新的性格特点。2016年信阳市政府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下达的文件和指令,市有关部门考评并报市政府同意,决定将平桥区龙江东路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新时代电子商务物流园计划投资12亿元,并在平桥区震雷山开办了电子商务培训职教基地,与在羊山新区创立了信阳市电子商务创业园这些都为信阳电子商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发展也为信阳高校电子商务的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创业路径探索

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自身的观念也在积极地转变。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作为网络经济的典型代表,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再者,信阳地区的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有着优越条件。

(一)网上创业

网上创业,线上在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站开店,不仅是一种创业模式,更是一种创业时尚。与传统的实体商店相比,网上开店具有启动资金少、创业成本低手续简单、交易快捷、经营与维护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容易上手等诸多优点。对电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应该是一想最简单的创业方法。

(二)了解市场、利用市场的空缺

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的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在信阳有不少老茶农个体经营者,他们知道电子商务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客源及利润,但对日新月异的网络应用技术却束手无策。因此,电商专业的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这一部分客户的需求,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建立企业专门网站或网络店铺,帮助他们将商品或企业信息到网络平台上,并帮助进行管理及宣传推广以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利用其它网络营销手段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

(三)大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

创业想要成功,需要具备很多能力,既要有硬件D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需要有软件D较强的创业能力和较高的基本素质。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将受益无穷。对于电商专业学生来说,要熟悉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理论、网站设计、网络营销和推广知识等。另外,要在观念上形成积极地创业观。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在无形中都会形成依赖性,因此,创业者还要注重培养自主性、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四)政府给予政策优惠

大学生创业本身是复杂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信阳市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及信阳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建立了信阳市青年网络创业孵化中心,以及震雷山职教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班等机构切实的为广大青年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市工商管理局对新生注册企业进行了三证合一,在注册登记上给广大的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电商专业的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必定会面临种种困难,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的全面支持,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电商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篇10

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专家学者对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描述进行总结,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概括性的了解,既为自己以后实际生活中的权益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保障,也为一些学者研究此问题提供资料与参考。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主体使用各种电子工具,通过互联网在公开的环境下利用数字化的信息与交易对手进行交易的模式。电子商务的用户群体有主要是指参与电子商务在线交易、服务或购物活动的人。电子商务商家指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从事商品和服务供给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本综述主要涉及商业经济和行政法律问题,所引文献年代从1971年到2011年。它所反应的法律问题和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的安全权。安全权主要包括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电子商务中,无论是申请开户,申请邮箱,还是办理和使用信用卡,上网卡,电子消费卡,都需要消费者提供相关个人真实的信息,这样,消费者的隐私面临极大威胁。某些经营者超出合理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非法公开、或者有偿转让个人信息,侵犯了消费者控制、保护隐私的权利。电脑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手段的快速、便捷,使侵犯手段普及化。网络上出现很多专门的信息调查公司,运用各种软件,监视用户的上网状况,并出卖这些信息。不法分子通过破解账号,密码,植入病毒等方式,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收到莫名电话、短信的主要原因。

(二)知情权。电子商务中,双方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和维系交易关系。消费者依赖网络广告,网上宣传了解商品和服务,在之后的订货,付款,发货,配送等环节中,消费者也无法接触经营者,无法试用,挑选,检验货物。商家往往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以及法律空白,隐瞒虚构消费信息。某些经营者不公开或提供虚假的身份信息和地址,隐瞒或虚构货物信息,致使消费者买到的货物与网上描述不一致。正如最近一网传玩家花400块买《暗黑破坏神3》游戏,结果收到3斤大菠萝一样,卖家大玩文字游戏,使买家利益受损。

(三)损害赔偿权。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作出错误的购买决定很正常;商品由经营者随机挑选,质量难以保证;经营者经常利用信息优势侵扰消费者的退货权。而商家经常欺骗或者以次充好,缺乏承诺的服务等。现在的许多快递公司,都会让客户在签字后,才提交商品,这使得用户的求偿权更难以实现。

我国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建议

网络商家必须建设诚信信用机制。包括商家的注册信息、信用等级、银行保证金以及关联机制。还有网络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内容信息的披露义务。确立网络经营者不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经营者身份的审核与公布,加强对网络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的监管,加强网络虚假广告的监管。

建立健全网络信誉等级评价机制。在电子商务虚拟交易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尤其是关系到消费者直接的人身财产权益,因此,设立此机制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受偿的机制。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过程中如果受到财产损失,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投诉赔偿机构来合理处理,给予消费者购物一个安全的空间,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应在参考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制度和法律方案,从而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胜玲:“论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中旬刊)总第569期

篇11

一、我国传统外贸转型跨境电商的现状

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外贸形势下,传统的外贸模式存在过度依赖传统销售、买家需求封闭、订单周期长、利润空间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更是制约着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跨境电商作为基于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正在重塑中小企业国际贸易链条。跨境电商打破了传统外贸模式下国外渠道如进口商、批发商、分销商甚至零售商的垄断,使得企业可以直接面对个体批发商、零售商,甚至是直接的消费者,有效减少了贸易中间环节和商品流转成本,节省的中间环节成本为企业获利能力提升及消费者获得实惠提供了可能。

在跨境电子商务兴起的潮流之下,我国的部分传统外贸企业看到了其发展前景以及新型便利的交易方式,从而勇于积极转型,而另一部分的传统外贸企业因目前贸易态势依旧不错且缺乏专业人才等原因不愿转型。

二、传统外贸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2014年7月份,我们以“传统外贸转型跨境电商的障碍分析及其解决路径研究”这一主题为出发点,以探究跨境电商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为目的,根据文献资料和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我们选取宁波市、杭州市以及义乌市这三所城市为代表,进行了调查,并从中获取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以下最主要的问题:

(一)通关仍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壁垒

我国现有的通关程序概括之下分为两种,一是一般进出口货物通关基本环节:申报D查验D征税D放行;二是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通关基本环节:申报D查验D放行D结关。而通关过程的过于繁琐,也造成了一些外贸企业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成观望状态或者是不选择尝试。而在我们的采访当中,企业主也告诉我们现在关于海关方面的一些政策也是瞬息万变的,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商检方面以及一些物品的通关程序当中会有些繁琐及麻烦,报关就会消耗一些时间。由此可见,通关这一方面的改变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促进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重要一步也需要通关方面的改善。

进出口货物需要通关,这是一个国家框架下的行为准则,是跨境电子商务不可逾越的关卡。即便是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也有可能因为进出口货物超过海关规定数量,而被要求进行申报。其间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及费用的支出常常成为消费者和网上卖家严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因申报不合格而使商品滞留在海关而使消费者无法收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一般的贸易通关通常适用于大批量货物通关,通关周期较长、费用高,而跨境电子商务的供应商与客户直接见面,单个供应商的单个客户之间的批量很小,较分散,频率也相应变高,通关效率就低了,难以快速通关和规范结汇。

此外,快件通关对物品价值有较大的限制,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之能停留在小额层面。同时,快件通关未列进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统计。

(二)物流业发展仍显滞后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也融入进了一些中小型企业当中。从2011年起,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小额出口业务的总体规模已超过100亿美金,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一些专业电子商务机构,该业务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0%。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之下,对于跨境物流业的需求就大大地提高了。而目前最主要的跨境B2C电子商务物流有:国际小包和快递、海外仓储、聚集后规模化运输,以及新兴而成的第三方物流仓储集运模式。

目前,我国物流业面临着,物流体系建设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息化程度较低,综合水平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并且也促使一些外贸企业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处于观望状态,物流成本过高、物流程序较复杂都会导致企业资金上面的问题。这些对于大企业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便是一大绊脚石。所以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发展第三方物流模式或者是开创更加简便快捷的物流模式迫在眉睫。

(三)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问题凸显

电子商务本身就具有虚拟的特点,它不仅具有传统商务活动的风险,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特点。交易双方的行为、市场中介的行为等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守信用的行为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更加突出,更不要说钓鱼网站陷阱密布的交易环境了。电子商务是全球性的贸易,买卖双方往往远隔千里,不可能对交易对方作详细的了解;而且,电子商务的标识具有虚拟性,缺少可以被具体控制的实物,于是,就对当事人的商业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被降低,而信息量的增加,使一些虚假信息充斥其中,虚假信息被当作真实可信的信息使用时必然会对使用信息的一方产生危害,甚至照成巨大的损失。

而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尚处在发展初期,包括监管体系的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管理与职能定位、外汇备付金管理等在内的相应政策、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相比信用体系建设及管理相对完备的美国及欧盟国家,我国的企业信用管理机制则显得滞后很多。此外,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服务落后等也使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信用问题日益凸显。

三、传统外贸转型跨境电商的建议

(一)提高通关效率

一般贸易通关适用于大批量货物通关,通关周期较长、费用高,不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小额、高频、分散等特点。其外快件通关对于物品价值有较大的限制,是的跨境电子商务只能停留在小额层面。同时,快件通关未列入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统计。面对如今发展趋势蓬勃的跨境电子商务,现有的海关监管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各个企业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定期申报”、“集中申报”业务,实现海关、国检、国税、外管、电商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的流程优化,提高通关效率,减少通关成本,节约通关时间。

(二)改善跨境物流环境

跨境物流一直是制约整个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尽管现今有多种物流方式可供商家选择,其中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在解决、物流业服务水平不断地在提高,但当前境况仍不够理想,物流成本对很多商家来说还是太高。面对各式各样的物流方案、物流服务商,商家该选择哪种适合自己的物流方式?现有跨境物流方式主要有国际小包和快递、海外仓储、聚集后规模化运输以及第三方物流仓储集运。根据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国际小包和快递以及第三方物流仓储集运是商家最主要的选择,对于规模较小但又占跨境电商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国际小包和快递几乎是唯一的选择。而目前大部分的跨境物流都被国外贸企业业垄断且收费较高。因此未来跨境物流的改革发展要致力于新型的跨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立,加强与外资的合作,加强资源整合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创新管理方式,提高仓储、库存、订单、物流配送等效率,更好的提升服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快捷的服务。对于企业自身也需要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和设备,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为客户带来更多便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完善跨境电子支付体系和监管体系

初期小额外贸公司主要通过个人账户将外汇兑换为人民币,但由于我国对外汇管制非常严格,单个用户每年外汇兑换不能超过5万美金。因此,一旦企业逐渐规模化,企业资金回笼就面临外汇兑换问题。因此第三方支付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有效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尽量简化单据种类,促进贸易便利化。对于电子支付面临的风险这一问题,从制度上讲,应加强电子支付服务交易方面的立法,规范电子支付服务中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四、总结

互联网正在颠覆众多产业,国际贸易也不例外。跨境电子商务是传统国际贸易的升级,是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实现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出现衰退,欧美市场需求萎缩,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到2014年才有所企稳)、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传统外贸企业受到强烈冲击,大量企业停产、倒闭,充分暴露出我国传统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人才、品牌和技术等方面的匮乏,同时也凸显出我国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而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也需要注意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在整个贸易环节过程中提高信用度,同时在物流方面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和设备,提升服务与管理水平,为客户带来更多便利,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制度、程序方面,应能够尽可能的提高通关效率,减少通关成本,节约通关时间,加强电子支付服务交易方面的立法,规范电子支付服务中参与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我国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着向上的势头。(通讯作者:李巧玲)

参考文献:

[1]曹淑艳、李振欣,2013,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EB/OL].http:///link?url=Z2emuv7uOelHwnJZ 3YtLgrdNgDb2uIabJV_4t5kIdP-r0hBbyRx_T3V7sOLmV3-EKSDzrE16-Qy――TTlLOCClZTOwSYCuXRdiqr427Ax2PO.2014916

篇12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8- 0121- 01

2011年起,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呈现出井喷发展势头,产业中的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呈现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的爆发态势,形成了以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为核心,以支付、物流和信用等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为基础,大量电子商务衍生服务共存的服务体系。

1 国外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

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出现之前,西方学者就开始了服务业的研究和界定,这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了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的系统研究。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 Greenfield率先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即Producer Services,同时也被称为生产者服务业。当时对于生产业服务范围的界定是,只向生产者提供相关服务,而不对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电子商务服务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电子商务服务经历了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内容服务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和应用服务提供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几个阶段的发展,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因特网虚拟主机服务(Internet Web hosting),逐渐演变为今天的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电子商务服务(E-commerce service)。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首次正式提出电子商务(E-Business或E-Commerce)的概念,随后电子商务服务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电子商务服务是利用以Internet网等网络形式将消费者、销售商、供应商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并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电子商务最早出现在美国,因此美国的电子商务的应用规模和成熟度要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美国的全球商业网站数量占到90%,互联网相关产业收入超过5 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经历了B2C、C2C时代,并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下,与实体经济实现了深度整合和容易,特别是近年来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由以往的基于系统集成开发、电子商务运营策划、网页内容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基础性电子商务服务模式,进化到电子商务服务的综合智能化模式。

2 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以阿里巴巴集团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对于电子商务服务的应用和实践目前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创新方面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道路。2012年2月,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加速信息社会进程――电子商务和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的社会经济影响》,进一步细化电子商务服务业类型,将电子商务服务业定义为“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而衍生出的为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服务的各行业的集合。它涉及机构、组织或个人的商务、工作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层面和范围。具体到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它提供全面、强大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服务,包括网络、硬件和软件等技术支持,也包括营销推广、应用集成、信用、支付、物流和咨询等全方位的商务服务。就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来看,按行业范围划分,分为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和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按交易环节划分,分为全程交易服务和专项交易服务;按服务对象划分,分为面向生产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和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按功能的不同,分为电子商务交易服务、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

国内学者对于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服务业的产业集群问题,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以及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发展和优化问题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对于电子商务服务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阿里巴巴集团高级研究员梁春晓(2006)给出了清晰的阐释,梁春晓将电子商务服务区分为电子商务服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提出电子商务服务业和电子商务服务业体系的概念,将一切提供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的企业都划归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范围内。

3 吉林省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是吉林省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软环境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卓见成效。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以“加快生产业现代化进程”为主要任务,完善电子商务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或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汽车交易平台、换热器交易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石化交易平台、生物医药交易平台等大宗物品交易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商务协同。同时继续推进长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预计到2015年,培育20户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年交易额1 000亿元。

篇13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实践的热点管理模式。它是一系列用来有效整合供应商、制造商、库存以及销售商的方法。供应链是非常复杂的网络关系。一般是多点起源,多点到达,中间存在多点的物理流。实际的运作中这种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在信息流的传递中会出现两个问题:信息时间滞后;信息失真。这些问题显然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中的障碍因素。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其本质不仅延伸了人类思想、交流和行动的范围,而且简化了这种交流和活动的环节,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通过建立信息交易平台,在企业之间交互传输动态信息流和资金流,保证物流的有效通畅,其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时间滞后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因此,为了在众多的供应链中胜出,企业联盟纷纷引入EC平台,建立敏捷性、集成化的E化供应链。

供应链经济(Supply Chain Economy, SCE)是章定博士最近提出的新概念,它可以被理解为从事一种或者多种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配送以及消费等活动的多个公司构成的网络,其中的公司代表供应链实体的不同部分,基于他们自身的特长和核心竞争力相互竞争从而构成一个供应链。一个SCE可能由多个SC构成,这些供应链在他们的原材料获取、生产、配送以及零售活动中相互影响(合作和竞争)。一个SCE描述了所研究的所有运作相关和市场相关的供应链的竞争环境。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扩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章定博士指出研究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解决下列一些热点问题。

1.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如何竞争。

2.哪些供应链将在竞争中胜出。

3.胜出的供应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研究电子商务技术、流程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付诸实践的今天,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经济问题,可以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协调及重构提供中观或宏观的决策。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集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研究供应链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能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以下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仓库能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正在生产过程中,什么正在进入或退出市场。目前的研究文献集中在“基于EC的单个SCM或SC网络均衡”,而基于EC的SCE的研究却仍然空白。

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化的发展,国内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观点。王斌(2000)指出传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必要性。蓝伯雄(2000)指出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Kehoe(2001)指出了利用EC进行供应链管理的要点。沈燕(2006)给出了基于EC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并指出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Nagurney et al.(2002年)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3年)还构建了环球供应链网络的动态均衡模型。Dong June (2004年)构建了具有随机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Nagurney et al.(2004年)综合考虑了电子商务以及供需存在的风险等问题,重构了基于EC的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章定教授(2003)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经济的概念。章定教授(2006)在所提出的供应链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网络经济模型,巧妙地利用变分不等式的形式刻画了供应链网络经济的均衡状态,明确地回答了供应链之间是如何竞争的,那些供应链会在竞争中获胜及其市场份额等问题,并给出了很好的经济解释。

三、存在的问题

分析以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入的方向。

1.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文献仍停留在单个供应链或供应链网络均衡的层面上,都没有涉及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化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对电子商务技术、流程的改进、优化,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而很少有人研究“在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通过供应链的均衡、协调和竞争,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3.在已有的文献中,以定性研究和描述为主。缺乏定量的模型和算法。

4.供应链管理和EC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都处于萌芽阶段,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都弱于国外。如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合EC和SCM并成功运用到实际中去,还有待研究。

四、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拟研究“基于EC的SCE” 问题。具体描述为:在EC的环境下,研究在供应链经济中那条供应链会胜出,胜出的链获得的市场分额等,以指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我们拟采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基于EC的供应链经济模型,并研究相应的求解算法。

具体地,如图1所示,假设系统中有个制造商、个零售商和个需求市场。为方便描述,再假设系统中只有一种产品,当然系统中有多种相关产品的情况也可类似研究。图中的实线表示传统方式的产品交易,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的产品交易。图1表示制造商可以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售于零售商,零售商也可通过传统方式或电子商务的形式将产品转售于需求市场上的消费者,制造商也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将产品直接销售给需求市场的消费者。

图1中的实线表示传统的产品交易的运作边(Operation link)和协调边(Interface link)的组合,其中运作边刻画的是生产、存储、运送等功能,协调边刻画的是两个相邻的运作边之间的协作功能。虚线表示包括生产在内的整个电子商务流程。如图2所示,这些流程也将被定义为相应的运作边和协调边的形式。我们将图1简化为图3的框架结构。

这里我们给出市场链的概念,即市场链(Market pertinent chain)是从事一种终端产品的生产、运输、仓储、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运作边和协调边组成的链路。它是原供应链的一部分,是指特定产品到特定市场的一条链。图3中实线表示传统交易的市场链,而虚线表示电子商务方式交易的市场链(只要该市场链中有电子商务活动,我们就把它称为电子商务方式的市场链)。

最后,以边际成本最小为目标,以市场链为单元,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来刻画供应链经济均衡的模型,并用经典的投影算法及相关的智能化算法求解。通过求解结果,最终得出供应链经济模型达到均衡时,哪个市场链、哪个制造商会胜出,胜出的市场链的市场份额是多少。这样可为企业联盟供应链的重构、生产、销售等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应该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是否应该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应该与那些企业共同组成供应链等。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样可以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斌:BtoB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J].电子商务,2000第11期

[2]沈燕朱邦毅: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J]. 物流平台. 2006.6总第469期

[3]蓝伯雄郑小娜徐心: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 中国管理科学,2000,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