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

篇1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同时也世界闻名的的礼仪之邦,因此在我国的从古至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在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我国读书人眼里一直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一直都影响着我的教育,一直到今天都还影响着广大的学生。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重理论、重品德,这在今天的社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新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备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班主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处于一个在教育方面负总责的的位置,平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班主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一、从教育观念对其进行分析

在我国许多老百姓从小就特别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直接能够了解孩子学习成绩的老师就是班主任了。小孩子从开始认字起父母就特别的关心。尤其是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划分到班主任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保障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从教育历史渊源和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在我国,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实行的是文道统一的原则,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渗透一些与思想品德有关的词语或寓言故事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阶段性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思想品德是由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文道统一的基本概念就是把语文教育的知识和道德思想教育统一到语文教学中。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语文这一门语言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让小学生潜移默化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格形象,并对以后的人生起到奠基性的作用。我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也会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简单地说就在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也让小学生树立起了无产阶级价值观念。

(二)从哲学方面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和语文知识教育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由我国无产阶级的教育性质决定的。而这又和我国的政治制度密不可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级在执政时期都是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因此来维护和巩固其社会秩序和统治地位。早在我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就通过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样,在我国时期,日本人侵略者也是在沦陷区实行同化政策和奴化教育,而这些政策的推行就是日本侵略者通过强行推广日语教育来实现的。从而达到维护其在沦陷区统治地位的目的。这些事实都证明了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播和道德思想教育都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行无论是对现行的政治制度还是社会经济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都是目的都是要通过最基础的语言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这就突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文道统一的实用性和和目的性。

二、从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分析

语文是一个人接触文化知识的开端和基础工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其后面接受学习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树立严谨学习态度的重要前提。要想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必须把握好各个重点教学环节,重点把握好小学生在识字、说话、阅读、写作这几个环节的学习。要尽量做到使思想品德具有彻底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在学习识字阶段

在小学语文过程中语言教学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这个教育阶段大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识字过程中会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而许多字的这些内容都具有分析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就进行了思想品德的学习。这在小学语文教学思维和观念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创新;

(二)在学习说话阶段

在学习用普通话说话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去表达和践行学习到的思想品德你。并使其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提高其思想品德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在学习用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阶段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水平达到了可以进行阅读和写作以后他们的求知欲望就非常强烈,因为在经过前几个阶段学习之后已经基本上对语文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在使用过程中的乐趣和必要性。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尝试,例如;教小学进行看图写话,写请假条、写留言条、写通知等简单应用文形式的写作,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特别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从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做起。提高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和生活树立正确的态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和我国在小学过程中推行的素质教育十分吻合。同时也可以在我国正在实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我国在小学过程中实行的是班主任责任制,所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班主任要求就会更高,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既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来完成社会的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春婵,邓国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人民教育,1990,Z1:55-57.

[2]武振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03:4-10.

篇3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关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乡下人家》)以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实现有意义的阅读。“我知道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前面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夜莺的歌声》)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小英雄当时的心情,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我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中三次提到‘万年牢’,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呢?”(《万年牢》)提示语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通过文字读明白作者的思想。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进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的发现”体会编者列出的方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发现,可以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四、重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篇4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有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然后再通过一系列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向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小组协作、探究深化

只有主动参与,充分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自主去发现、探索、感悟,学习才更有效。小组协作、互助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舞台。但小组协作不仅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内在的思考。我班有29名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我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学习,互相促进;课堂上遇到难度大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仍不得甚解的问题,则可以实施小组讨论,之后由小组长组织,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同时小组发言人也可以选一个助理专门协助他板书,然后小组之间互相借鉴、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创新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欲望;小组讨论能让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互相启发,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小组展示,不仅暴露了学生自学中的不足,有利于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且本小组展示的成果可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课堂提问研究的重点,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避免太多或太少。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答疑辨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篇5

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1.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老师所授予功课的依据,教材不改,再好的教学方法都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材的改革刻不容缓。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应服务于教学,教学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扩大信息量,使教材集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与报纸杂志佳作于一身;适当选取有争议的名家作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引导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实战训练为主,通过大量的朗读写作训练,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2.采用角色互动教学模式,角色互动分为四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本环节通过预习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依靠所学习知识和方法来构建新的学习内容。

第二步:询问探疑,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良好学习品质。

第三步:交流研究,本环节是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与同学老师互动,通过对话、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此过程中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掌握,从而培养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步:揭示规律,本环节是通过老师对最后答案的揭晓,完成新知识的构建。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转变到以讨论为中心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潜力。如,《小马过河》一文,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不断讨论研究让学生了解到实践的重要性,小马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直到成功渡河,使小学生从中体会到自信与实践的真理。

3.采用家长学校合作机制,是小学生语文教学创新模式中又一强有力举措

家长学校要加强联系,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合力,学校要围绕“让每一位学生在创造中成人、成功、成才”的育人目标。比如,海宁一中通过组织学生军训、观看影片、辩论赛、外出参观、家长学生合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应用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为小学语文新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很好的路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探寻最好的方法。

二、成人语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1.采取注重人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模式

成人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在他们原有语文素养基础上强化他们的能力。一方面,“语文”课程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多个层次,成人学习语文本身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写作、理解能力,要在增强他们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从而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剖析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学深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情感育人,使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成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修养。通过此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我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如“奇文共赏析”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提醒世人要有忧患意识。

2.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教师课堂教学为辅助”的课堂外延教学模式

成人语文教学因学生年龄以及文化程度不同,课堂教学本身缺少实战训练环节,因此,教学效果不能保证,教师没有时间详细讲解课文,但可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层次,在授课过程中做重点分析和引导,也可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兴趣点安排课外学习内容和课下作业。在外延学习模式上,主要涉及图书馆、互联网以及自己的工作环境。在学到基本教材知识的同时,可以扩大知识面,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在工作中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小学与成人语文教育都有着本身的特点与教学模式,只有正确把握了教学模式,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所谓朗读教学,就是运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获取言语能力的活动。朗读教学中的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教学内容之一,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它以语文教材为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的言语能力。

2.朗读教学的本质

“朗读的本质就是文本对象化与读者对象化的交互作用,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1] 简单地说,朗读其实就是朗读者与作者的文本、自己的声音进行的一个交互对话的过程。

首先,读者与作者的文本对话。读者对文本话语的倾听不是被动的,他会把作者的文本整理成一个以话语为对象的阅读对象,在语言对象刺激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意识形态表达出来。当然,小学语文的朗读,更多的是让小学生的朗读意义接近文本意义,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文《 说话算数 》(语文版,下同)中有这样一句话:“圆圆正吃着又香又甜的龙眼,听了舅舅的话,突然停下来不吃了,脸色微微泛红,神态变得有点儿忸怩不安。”这里的“微微泛红”“忸怩不安”,小学三年级学生会理解成圆圆不好意思吃龙眼,是做了什么错事,于是朗读时他们不会放慢速度。如果他们深入领会文本,就会明白圆圆这样做原来是说话不算数,心理有点愧疚,那么朗读时,学生不仅会放慢速度,而且情感上也会泛起涟漪。

其次,是朗读教学是朗读者与自己声音形态的对话。朗读者“既是文本声音形态的塑造者,又是塑造结果的监察者。在多次、多重的对话中,他不断调整着文本话语与朗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2] 例如二年级课文《 太阳的话 》中有这样一句话:“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这是一个长句,朗读时只根据标点来停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经过反复地吟咏感悟、比较推敲后,才会发现并打破标点的束缚,将这句话朗读为:“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上/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住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这样更能体会到春天给人的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气息。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些技巧

1.依据文本,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小学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尤其像《 草原 》《 可爱的草塘 》等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教学《 草原 》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这样立足文本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一问一答,以读代讲

语文不是无情物,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例如,我在教《 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随后,让一位学生以读代讲,并在读中作答。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接着,我再提问:“桂林的美不仅在山,也在水,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哪些句子写出了水美?”在我的启发后,引导学生继续朗读,边读边想象烟雨漓江的景色。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通过这种“一问一答,以读代讲”的朗读教学法,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就能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桂林山水之美。

3.字音标准,声情并茂

声音是情感的表达。朗读就是把文本话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声音宣读出来。如果读出来的声音不是自己所期待的声音,那么情感的表达就会受阻。一些学生由于个人原因,比如地方口音严重,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朗读能力薄弱。这一现象在一些方言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以笔者所在的广东茂名市电白县为例,这里地处粤西深处,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造成发音不准,地方口音严重。而朗读教学的前提是会说标准普通话,学生要想“与自己的声音对话”,就必须纠正地方发音。纠正口音,就是要让学生纠正平时方言里面的读音,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带有情感地发音。只有字音标准,才能让字正腔圆的声音与课文的情感有效结合,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它不仅能帮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广大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让美好的朗读之声在课堂上响起来。

篇7

写字一开始就要学会规范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头面要端正,颈脖要正直,微向前倾;身子坐端正,腰脊正直,胸部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臂自然张开,小腿松弛,两脚平放在地。

良好的写字姿势一旦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正确的写字姿势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王夫之说:“知之非艰,行之唯艰。”只有长期坚持,始终如一,才能养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断的练习、巩固,做到“姿势不对不动笔”,“提笔即是练字时”。把写字姿势的要求内化为自身写字的一种需要,并能在写字过程中不断自我告诫,自我提醒,这样才能在写字时做到精神贯注,力达笔端,才能使学生经受对毅力、耐力的考验。

姿势如此,练字也如此,古代钟鹞学书,划破被里;智永写字,退笔成冢。简单的一个横画,落笔要重,行笔畅,收笔顿。学生在刚开始写字时,对运笔的轻重没有体验,往往会有所偏差,于是便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生成和增强了对运笔的体验。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评价的过程,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是一个老师无法言传的。

2 写字能提高审美,了解汉字

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汉字的一笔一画,一点一顿间,皆蕴涵了无尽的美。而且它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

3 能陶冶情操,学会做人

古人云:“字为人之衣冠”,“心正则笔正”。写字不仅仅是手下工夫,还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在当今的独生子女群中,有不少孩子容易急躁、缺乏耐性、做事独断专行。而写字,因其是一个长期反复,耐力持久的过程,一个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约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自己,因而它对学生陶情养性,免除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有不小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写字教育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现在抓起,从实抓起。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字写得好不好无关紧要,甚至还认为未来社会电脑可代替手写,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孩子写字没必要。很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不说人人都知道,字是一个人的脸面,从一个人的字上可大体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据我所知,现在大多数孩子写的字确实让人感到担忧。

其实,一个人写的字好坏非常重要,古语有“字是开门锤”之说;又有“字如其人”之论等等,足见写好字的重要。写好字的最高境界——书法艺术乃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文字演变为艺术为汉字所独有,真正是汉字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光大。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教孩子写好字。

不仅如此,写好字的意义深远。要写好字,孩子就必须静下心,坐得稳,特别是认真负责的精神要到位,要一丝不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又要一笔一画,笔笔到位,还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更重要的是在写字的过程中,孩子的态度、习惯、性情、心灵等同时得到培养,写字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既然写字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字呢?

第一,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写字问题,深刻认识写字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写字的目的,掌握写字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对每一个老师都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严格训练孩子的写字,让每一个老师认识到写好字也是孩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或家庭应该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写字活动,激发孩子的写字欲望,培养孩子写好字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写字的方法。

篇8

1.拼音教学让孩子学会聆听。多为学生提供聆听的机会,分别给学生出示多个音节的读音,让他们仔细地听,把听到的相同之处说出来,这种音素的练习与入门,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当然这需要大量语音素材与训练时间,在大量训练中,学生只需要说出某种感觉,就是发现。这种细致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如何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字母的书写做好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会整理,学会加工,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创造。拼音是字词句之问的联系,拼音与汉字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听音识字成了学生过拼音关的基本方法。音节的拼读不可一蹴而就,学习音节的过程中防止模糊。利用一些浅显的谐音笑话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注意力。

2.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整合到一起的教学技术。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传统媒体逐步淡出语文课堂,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完全不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降。正确的做法是将传统媒体与现代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语文教学。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其自身优势所在,但也是存在问题的。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都认为屏幕阅读与纸上阅读相比,屏幕阅读更吸引人,学生更愿意选择屏幕阅读。但是,他们认为纸上阅读更方便、阅读质量更高。教师如果将学生所学的内容全部由课件展示,幻灯片一闪即过,则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遗忘。学生也没有空闲时间记笔记,结果课后复习时,找不到复习的重难点及目标。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教材、黑板等传统媒体,让学生及时记录重点和难点,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便于学生整理知识和课后复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小学作文儿童化,作文题材必须用儿童自己的语言才能表现出儿童生活的原汁原味。儿童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简单个体,积累作文经验,受教师指导和评价影响深刻,让他们远离成人话语习惯和品味,使用和儿童生活题材相和谐的语言形式是当下儿童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课题。教师不能忽略儿童现有年龄和身心特点,滥用成人眼光审视儿童生活的意义和情趣。

4.作文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鼓励为主。教师在评价、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教师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评价。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小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自己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示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激发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法。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5.识字教学要正确认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七岁这个年龄和形式教育的真正开始是十分配合的。这个时期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一个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在心理生活的任何一个复杂的领域内,无论在智力、情感、社会关系或个人活动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组织形式。这些新的组织形式保证了的一阶段所勾画出来的结构已经趋于完善而且已经获得比较稳定的平衡并且为未来形成了一系列不间断的新构造。”小学生对事物的知觉主要是以整体轮廓为主,对细节的辨别能力较差。其思维从最开始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尤其是在他们到了四年级之后,这种认知特点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其抽象性和具体性将进入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渐渐学会利用抽象思维思考事物。小学生认知在行为的发展和社会化上具有合作意识,既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又能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协调。在社会化上,他们至少都同意在做游戏时所必须遵守的某些规则,并且都能保持游戏平等的地位,继而约束自己的行动。因此,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从社会与理智的自我中心状态中解放出来了,而且已经能够发挥对自己行为的协调作用。明确了小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教师就能正确对待学生在识字教学中的表现:学生在辨别和记忆字形时,容易抓住那些笔画简单且看起来比较工整的汉字。对于那些字形复杂、笔画较多的汉字则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注重引导小学生增加运用视觉的机会,视觉的敏感度在逐渐提高,特别是感受差别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听觉也在逐渐发展,可以渐渐听明白生母、韵母的细微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认知由最开始的笼统认识到后来的精细认识,开始能够分辨一些细微差别。教师始终都要努力教育孩子尽量运用各种感官接触世界,尤其是对汉字进行认知。这样,孩子的记忆就会得到长足发展。当记忆数量开始增加时,他们会自动地选择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并时常检查记忆的结果。对学生来说,在记忆的选择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多地进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将成为孩子们的主要识记方法,而原来的机械式识记比例在逐渐减小。而且,跟意义识记相对应的抽象识记开始在具体形象识记的对比中逐渐占上风。

篇9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呈现高效教学呢?通过我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认识:

1 用心解读

1.1 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所谓解读文本就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解读文本,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精心的去解读语文课,巧妙设计语文课。

1.2 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学生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仿佛就是文本中的角色。

1.3 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在听《落花生》的课时,当老师问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时,有的学生最后说,我想做一位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位像苹果,石榴一样的人,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做什么样的人,都要做有用的人。这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而且老师对文本的理解也超越了文本。

2 精心备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小学语文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话题性,开放性等问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思考的空间,设想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更摆脱了长期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3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很高效。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记得听一次低年级公开课,课前老师带领同学们边做手势操,边念儿歌,同学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当老师问学生,如果你就是地震中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4 运用灵活的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通过向其他老师学习、观摩优质课等,我逐渐的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方法,这些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在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1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发挥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长,特别是小组的课堂竞争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4.2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通过设计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篇10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1)教师要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想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当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时,自然兴趣会越来越高涨,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问,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思考和思索,也表明了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3)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和理论进行质疑,不要盲从教材或阅读材料中的各种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最终的正确答案,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并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质疑方法。这一教学过程不但有效克服了学生的惰性心理,而且积极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高了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在阅读活动中获取快乐体验。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诱导学生阅读文章,如,“谁飞夺泸定桥?”“怎么飞夺?”“为什么飞夺?”等。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理顺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阅读水平。当学生针对某一知识提出疑问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自主分析中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提高质疑能力。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应用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想象力、口语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强化锻炼。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比较喜欢读书,家长们也经常给学生买书,但是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学生的阅读方法不对所造成的。我们知道,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并能从书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首先,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活动中,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实际上,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阅读方法就不尽相同。此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快读、默读、朗读等等,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文意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自己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语文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它是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语言学科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所以,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灵活运用语文本身的规律。对我们来说语文是母语,它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实践活动,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创新能力就是要求我们学会改变自身,改变环境的应变和创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1)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都会有其对生活不同的见解,多阅读,就能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营养知识。(2)个人能力的展示、每个人都是好强的,教师要给学生足够展现自我的机会,无论是才艺还是学识,都会令学生认识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社会要向上发展离不开独立思考的人。”所以,多举办些才艺展示、读书心得、书绘画展等比赛。锻炼学生积极独立的性格,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在五年级教学中有关阅读教学的几点浅显的认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芳.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11).

篇11

一、小学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

从“结绳记事”直到文字的使用、语法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会劳动中,为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发明和应用的。今天我们学习和传授知识的汉语拼音,汉字及汉语中的诗歌、小说,词曲戏剧都是中华民族在漫漫数千年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正所谓“劳动创造了一切”,没有劳动实践就不会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更不会积淀成相应的知识技能宝库。尽管文明已处在知识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尽管今天的知识宝库已发展到电子网络时代,但对于一个知识的初学者来说,仍然需要自己的亲身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如我们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拼音教学时,尽管a、o、e、b、p、m简单,但学生不亲自去进行读、写、记用的实践,要想学会汉语拼音是不可能的。汉字教学的情形依然如此。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形成过程与其他知识一样,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付出辛勤的劳动实践。

二、为实践学习是知识的积累,在实践中学习是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掌握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所必须的知识。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课堂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课本及课本外的知识。无论是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还是课外生活实践活动,从中所学知识尽管是基础性的,浅显的,但却都是必要的知识积累。没有这些基础、原始的知识积累,就去谈运用和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知识积累不仅仅是目的,而是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奠定基础,积蓄力量。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遇到的问题,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仅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和技能是解决不了的,这就要求劳动者去思考、探索和创新。因此,我们教给学生汉语拼音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识记各个声母韵母,而且还包括让学生能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识字也不仅仅是能识记而已,更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字去组词、造句,继而写出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成为新一代的小说家、戏剧家或者其他方面的文学家。而让更多普通的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之后,能在今后熟练的服务于生产和生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学校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实现这样目标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实践而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抓好以下问题:

1、做好必要的知识积累。

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积累亦然如此。实际教学中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均应以课标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把课堂实践学习扎实抓好,使学生学到过硬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为课堂外的其他学习实践活动夯实基础,否则,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都是空谈,因为必备的基础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具有指导性,而且还具有强有力的助推性。

2、重视对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品质的形成。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包含了学习形式层面,即学习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更包含了学习方式层面,即被动学习与主动实践间的区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对学生主动实践性学习的兴趣培养,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分析课文,更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外去学着解读知家名著,通过课堂提问、讲故事、即兴创作等不同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每个学生都是主角,且都能感受到因参与而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自然就产生了亲自实践、学习的兴趣。有了良好的兴趣保障,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便易形成自己参与实践学习的良好品质。这样就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跨越。

篇12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和手段,也是管理的目的。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人本管理强调在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人本管理思想移植到学校管理领域中,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关心教师、尊重教师、激励教师、解放教师、发展教师。当前中小学在教师管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究其实质是没有体现“人本管理”思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持续发展。

一 中小学教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的人本管理是关注教师自身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素质全面发展的管理。但是一些传统中小学管理者仍表现出一些与人本管理相悖的行为,主要表现有:

1.过于关注教师对于学校的实用性价值,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传统的学校管理把教师作为雇员,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工具。学校管理者就是最大限度的组织开发教师的人力资源,要求教师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分派的学校任务,忽视了教师也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成员及教师的发展、尊严和价值。没有致力于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教师的进步、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教师无法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

2.过于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忽视教师的全面发展

仅将教师的发展定位于让教师成为专业人士,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个体,其发展应是全面性、和谐性的。教师是一个具有个性,且多方面发展的有机生命体,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机会。要倡导教师的生命性体验,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个体。

3.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使他们在自身发展中缺乏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师发展管理理念中,喜欢树典型。这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外出学习的机会集中于少数教师,导致了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们自主发展的机会不多,只按照一些制度要求进行,且在教师群体中会产生一种恶性的竞争,或故步自封的现象。

4.作为激励教师的手段之一,培训与发展存在着一些生搬硬套的管理模式

不能根据本校教师个人的具体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的特殊需求,制定教师发展与培训计划,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权变”思想。而且,在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中关注的是中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相对于任教年限较长的老教师,他们占有更多的优势。一些学校过于强调进修学习的成果,以至于争取更多的进修机会成为中小学教师晋升和竞争的砝码,失去了促进发展的积极意义。

二 中小学教师人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1.在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只有以一种正确的教师观指导教师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师人本管理成果。把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之一,充分的尊重教师在管理过程及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一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管理理念。

美国学者安尼布鲁斯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员工努力工作,那么你必须帮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工作具有控制权,他们属于组织,最重要的是他们是组织的主人。”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意识到教师也是需要成长与发展的有机个体,教师具有高尚而强烈的尊严,教师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作为教师个体,教师自身也要树立主人翁思想,要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过程中,关键是教师个人的责任感与教师对组织使命的认同感。教师只有认可学校组织的使命,并将个人的目标与组织使命相结合,才能从内心接受并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另外,教师会不自觉地把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学校管理及学生的问题,而不是自身的问题,以至于忽视了问题的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用人格、事业心和集体荣誉感来爱校,从而体现自我的主体意识与地位。

2.中小学教师的聘用要贯彻人本精神

在新的社会环境及竞争机制下,中小学教师的聘用着眼点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1)甄选教师的着眼点由候选人静态的档案材料转向了候选人动态的表现,出现了一些试教、试用制度。(2)招聘新教师的着眼点由候选人的学科对口转向了候选人的多科要求。因为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3)招聘新教师的着眼点由候选人的单

一教学能力转向候选人的教学、科研、组织人际等多重能力。这乍看来,只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正是这些看起来更加困难而严格的要求体现出了人本管理的精神,让教师不再只是从学科知识的单一角度谋求发展,而更加注重自己的全面素质和多项能力。不仅让学校可以选教师,而且教师可以选学校,“双向选择”不是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吗?

在人才流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教师的任用要更加合理而人文化。首先,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强调激励的作用,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营造更加吸引人才的条件与环境,建立更加合理的“双向选择”制度。其次,学校的聘用制度应大力推广有利于良性竞争的“合同”制度——竞争上岗,以防止在分配定额制度下出现“走后门”行为,从而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拥有良好合格的师资队伍。而这种公平竞争的制度也正是教师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并且在中小学教师聘用中出现的性别差异问题,或许从人本化的思想出发,调节男女教师比例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学生需要接受多方面、正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仍然从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竞争——尤其是公平的择优竞争,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当然要制定合适的竞争标准,不对任何一方构成非公正的影响或要求的前提下才可行。在待遇上,凭借有力的竞争获得的岗位,实现有劳就得、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按照做出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

3.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要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环境,是充分发挥人本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要提高学校成员的道德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激发他们满足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主、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的个性、集体意识,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推动学校成员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氛围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要求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共同体的发展前景、方向、目标表示认同,并且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也应该包容教师个体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使学校教职工的个体价值观与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观相互协调。

在中小学教师的人本管理中,建立人文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出有利的外部环境。领导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权力与服从的管理思想,必须深入教职工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与心理活动,并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

4.中小学教师的管理要学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及正确的评价教师的工作

如何有效地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所应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众多的管理思想中,采取了各种调动积极性的方法,也就是各种激励方式,而人本管理的激励方法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激励模式。学校管理者不应该照搬照抄各种管理方法,而是应树立起一种“权变”的思想,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第一,要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制定出符合教师个性特点的发展规划,学校管理者必须了解教师的多层次需要。现今的学校管理中,多愚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误以为教师的需要多为发展性需要。这一点不可以说是错误的,但由于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不同、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这便是“权变”思想的体现。当然,学校管理者必须掌握教师需要层次递进的规律。而且在不同时期内,同一个教师的需要也会发生变化,个体也会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且在一定时期内有一种需要会占支配地位,这种需要最强烈并制约其他需要的因素叫做“优势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时时保持与教师的密切联系,深入教师中关心教师,与教师多沟通交流,才能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教师。

第二,要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教师群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群体,在实施激励措施时,要注重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精神激励为重点的原则。在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教师作为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追求创新,对内在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外界社会活动的感受都十分敏锐;爱惜名誉、重视形象、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同并获得相应的评价;有发展提高、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需求;有参与学校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意识。

针对不同的情境和特殊的个体特征,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是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的意义所在。尤其是教师的培训与发展的激励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他们拥有更加适应教学发展需求的能力技能,为每一个教师制定出符合其特点的发展规划,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双赢发展,而参与管理的方式也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平台。

第三,要采取人本化的评价措施。前文提到了人本化教师评价应该让教师参与到评价过程中,由于教师工作成绩的滞后性、迟缓性、隐性化的特点,也应该考虑评价过程中显性工作质量与隐性工作质量的关系、定量与定性、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影响的关系,评价的指标就应该多样而灵活。

作为人本化教师管理的评价方式,就应该构建起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1)以教师的未来发展作为基点,把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够促进全面发展和专业深化的所有内容作为评价内容;(2)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使其感受到被尊重;(3)实施动态的、纵向的,遵循教师发展规律的评价,使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实施正确的“以师为本”的管理措施,是当今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的要求。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拥有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教师队伍,正是学校教师管理的追求。人本管理则是这一追求的有力保障,从而达到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不断完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桂容.学校人本管理之建构[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9)

篇13

其实职业教育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术训练没有错,看重就业率也是应该的,以市场为出发点来办学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许多学校为了强化学生技能,不惜大量压缩文化课课时,为组织参加全国各地各类技术大赛,牺牲学生太多学习时间去做技能训练;以课程改革为名,实行2+1模式不说,个别学校甚至实行1+1+1模式,把学校教学时间一压再压,这就不让人不感到此中所存在的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即高度重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术训练,却严重忽视或放弃了学生的人文教育。

一、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的“高素质”的人

国家明文规定,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同时培养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除了大家高度认同的能力培养和技术训练外,对学生坚持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职业院校学生是要掌握技术,培养能力,学会做事,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获得文化,成为有文化的人,从而学会做人。由于文化(其实技能也是一种文化)是学生接受全部教育的载体,接受文化教育是学生陶冶人情、纯粹人性、完整人格的基本方式。而人性的获得、淳化、提升是人一辈子的事,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文化将与人的生命相伴始终,文化对人的一生都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我国现阶段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割教学,造成学生相当严重的知识,乃至文化的不完整,而上中职的初中生大多为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这种生源实际造成的学生知识、文化的不完整程度相当严重,如果到了职业院校,这种情况不能得以改变,那么必然会因为学生文化的不完整而导致学生最后做人的不完整。所以,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从而为自己将来作为人所需要的全部素质奠定基础。而且,笔者认为一个人要想成长为有文化的人,往往不是单靠刻苦学习,会做作业,能考高分,或者具备某种能力,掌握专门技术就可以的事,它需要除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外,至少还得三个要素方可成就:其一是悟得,即在独立思考下生发体悟,升为觉悟;其二是习得,即能把所学为人的道理与做连为整体,通过实践,固化行为,走向习惯;其三是濡得,即需要外在创造一种氛围和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和陶冶,从而修习成为人的一种功夫。人正是靠这种文化的持续获得和不断修习,使自己成为人,也使自己成为人的传人。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任何文化都是人把自己一步一步地变得更像人的一种行为和过程。文化追求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一个‘人’字上。”所以,当职业院校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创造整个学校技能至上的环境时,千万不可削弱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忽视学校育人文化氛围的建设。

二、职业教育是“教育”,绝不可把其沦落为一种技能培训

无论何种教育,它可能培养的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不能不同,“教育从来同‘使人向善’相关,或者说它以‘使人向善’为内涵”。而现在当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的高水平就是它的就业率,学生的高质量就是他的高技能等这样被过分强调时,其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可能产生错误引导,它也许会存在把堂堂的学校教育沦为简单的技能培训的危险。“我们的教育实质上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这其实只能算是教育的一个层面,而且是初级层面”,“‘教’是技术层面的,‘育’则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当把‘育’从教育中抽掉之后,‘教育’也就不折不扣地沦落为训练与操作了”。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将会产生极其不良后果。因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所以所谓完整的教育,必然是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甚至是科学人文化的过程,“估计技术产生的后果同提升其性能同样重要。重要的是使用科学与技术的人要有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其目标是人性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其核心是涵育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和谐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使人的一生能够始终走在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从完整的人到完美的人的进步的台阶上。职业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由于学校因应试教育和文、理分割而造成的这种“先天”不足已经产生的严重后果。从马加爵到药家鑫的残忍,从刘海洋到黄小小的冷血,再到毛苒的糊涂,桩桩件件无不让人触目惊心。一定要教育引导我们的学生行动起来,通过必要的补课,以完成紧迫的人性堵漏任务。在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时,注意课程的各类模块的合理搭配,应该保证基本素质模块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20%,在拓展模块课程设置时,要重视素质拓展,而非只强调技能拓展。杜威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科学人文化”,所以一定教导学生学会让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融会贯通,以道德律令去要求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人文情怀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

三、职业教育要正确面对市场

职业教育究竟如何面对市场才是恰当的?职业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必须具备主动适应市场的内存机制。学生就业事关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事关学生家庭的幸福生活和学生的个人尊严问题,学校必须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各种条件。但市场毕竟具有趋利性和盲目性,其对人才的需求毕竟具有多变性和暂时性,它对人才的要求更多表现为当下你会干什么而非将来你一生能干什么。更何况市场也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需要不等于社会需要,人才结构更不是就业结构,所以职业教育不可完全迎合市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育人首先强调立人,并以此提升做事、做学问的境界。应用型人才切忌理解成实用型人才。教育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把人全面发展好,通过全面发展人,让世界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庞朴.文化是追求“人”化的过程[N].解放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