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篇1

诸位看官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诧异,也许会嘀咕本文是不是“水煮”一类的胡扯。且慢,个中原委且听本人细细道来。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确是舶来品,这个没错。但企业可不是舶来品,有企业自然有社会责任。那么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企业责任和企业责任观。而且,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社会责任的精彩言论。比如说,做生意要注意生态平衡,不能“竭泽而渔”。对员工要厚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这里说的道就是做生意要顾及利益相关方,不能一味自己捞银子。

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圣人,或者说是个大学者大教育家吧。孔子从小很苦,3岁没了爹,7岁没了娘。但孔子胸怀大志,靠自学成才,并投身仕途,在鲁国做到司寇这样大的官。按理说,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衙门里混饭吃,只要不搞,不想篡权谋反,名车豪宅的日子是唾手可得的。但孔子是个有伟大理想的人,他看到天下大乱,道德沦丧,自己的志向又实现不了,就毅然下海自己创业了。

孔子下海也是有自己考虑的,第一他没资金,第二又没什么人脉和背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知识。所以孔子办了个私学。当时也就跟新东方的俞敏洪差不多,属于民办教育。孔子办学最辉煌的时候据说有生源3000,比较牛的高材生有72个。3000多学生在当时很厉害了,几乎跟一个小国的常备国防军的数量差不多。

作为一个民间教育企业,孔子要的学费很少,他不要钱,要“束”也就是干肉条。算是对利益相关方很低的要求了。而且,孔家大学是流动讲学,从一个国家路演到另一个国家,也不存在什么环保问题。孔子身兼大学校长、教授和体育老师,有时甚至做杂役。对教学和学校管理以身作则。当然,孔子也是个大慈善家,他自己没什么钱,但看到路上有穷人,会派子路去救济。

篇2

依循古典经济学的理解,企业的本质是基于成本收益核算的营利性,其发展目标就是投资回报最大化。这一主张是从消极意义来把握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的,认为企业追逐利润本身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因而企业不应过多卷入社会事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轻忽,在实践中产生了严重问题。工业化启动后,企业制度确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可是利欲驱使企业经营者为所欲为、不择手段,工人的生存境况恶劣,激起严重对立,最终导致社会冲突频发,这也是强调社会取向的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在19世纪兴起的重要背景。而生产社会化和资本集中在使企业规模大幅扩张,在赢得丰厚利润的同时,社会贫富分化愈加严重;加之劳工待遇恶化、工伤、职业病等问题日益凸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企业的指责日益高涨。随着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又出现了诸如产品质量风险、环境污染等更为广泛、复杂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各方面积聚的不满给企业的生存造成了巨大压力。实践表明,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将取决于社会发展均衡与否,尤其是企业相关方基本权益的保障。以牺牲工人和消费者权益、透支环境和社会秩序为代价的利润增长终将得不偿失。

19世纪后半叶,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发了对古典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质疑。陆续有学者反省企业的价值观,反省企业与相关方,尤其是与工人相处的方式,主张企业的行为不能简单地视为与社会无关的个体行为,企业也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因而应在社会系统中思考企业的角色。涂尔干指出,“人类如果不谋求一致,就无法共同生活,人类如果不能相互做出一些牺牲,就无法求得一致,他们之间必须结成稳固而又持久的关系。”格林认为:当时的工人被迫在没有健康、体面住所和教育的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从而被剥夺了自我发展的真正机会。霍布豪斯也持相近立场:社会的发展应以增进社会的善来进行衡量,“只要这个国家还存在着由于经济组织不良而失业或工资过低的人,这始终不仅是社会慈善的耻辱,而且也是社会公正的耻辱。”从20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改变了观念,倾向于接受新的企业价值观。也有学者固守传统立场,哈耶克认为,社会目标不过是个人目标的总和,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市场经济是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制度。弗里德曼主张:“企业仅具有一种而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它的资源和从事旨在于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比如反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提示非常必要。但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发展模式和企业发展观,已被诸如美国金融危机等事实证明是难以行得通的。

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多维关联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企业,颠覆了对企业本质的纯经济学的解读方式,有助于找回对企业发展观的准确定位。为何企业不能仅仅被理解为“获得盈利的工具”?为何应从社会维度来修订企业的发展观?这要从企业与社会发展的关联谈起。

作为社会发展产物的企业。企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变迁孕育的成果。工业革命前后,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开始大量出现,并随现代化不断成长。社会化程度越高,企业行为就越超出自身范围而转化为社会行为。当代企业的影响力已逐步扩展到公共利益、公民权利、社会福利、社会文化、法律制度、环境保护等社会领域。从另一方面说,企业的产生也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一,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细胞,是生产、流通、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的财富、需求、就业与稳定。其二,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企业。企业力求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配置,从而促进社会利益实现方式的优化。其三,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面对激烈竞争,企业不断推陈出新,积极采用创新成果,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之,企业的活动,不仅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决定着现代人类生活的质量。可以预见,企业日益增长的力量将会越加深刻地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嵌入。企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了其与现代社会的共生共存关系,因此,企业的行为必须赢得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社会也应当关爱企业的发展。

作为社会组织的企业。企业是一种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构成的经济实体,以经济组织形态存在是其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但企业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对企业的理解和界定,不能仅仅从物的所有权的角度展开,也不能仅仅视为与企业所有者相关,而应被作为由其所有成员组成的一个团队和组织系统来看待。不仅如此,企业需要以营利维系企业的生命,而营利的途径是通过经济活动给社会提供服务或产品。企业之所以能够运转起来,不光在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形态,还在于其所处的社会组织网络。单个企业显然无法独立生存,企业要生存必然要进行商品交换,就必然会与其他人和组织发生交往关系。把企业视为单纯经济组织的观点,很难适应经济与社会相互交融的时展要求。可以确定,企业扮演着“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双重角色,是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统一体。只有从社会组织的层面认识企业,企业才不会成为一台无人性的机器。企业是与其成员利益攸关、与社会协调相容的生命体。以人和社会的发展为依归,激活自我超越和道德责任意识,才是企业组织保持效率的根本。如乔治所言:“企业既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它们是由人来运行的组织,而且正因为如此,即使它们不是道德人,但是却具有了接受道德评价的道德身份。”

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企业和社会相互塑造,休戚与共,企业进步依赖社会扶植,社会发展借助于企业力量。企业离不开社会共同体提供的资源,其人才、资金、客户、原料全都取之于社会,企业的权利也需要法治和公共权威的保障。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合作的受益者。近来学界提出了企业公民的概念,将企业在社会中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一个拥有公民资格的个人相类比。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是公民身份的一体两面。作为社会公民的企业有义务回报社会,不承担社会责任而滥用社会资源的企业不应享有权利。作为公民社会的成员,企业应意识到维持社会合作体系的重要性,需要负责任地创造财富,并确保这一过程会造福于整个社会。企业不应只是被动地补偿发生的社会损害,而应积极地改善社会条件;不应局限于和企业活动直接相关联的领域,而应自觉地为社会整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企业公民而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包含道德层面的义举,而且包含法律层面的义务;不应只是基于同情心和自愿而行动,而应基于企业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相互促进发展而有所作为;不应只是被动地补偿发生的社会损害,而应积极地改善社会条件;不应局限于和企业活动直接相关联的领域,而应自觉地为社会整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的发展观选择与社会责任

担当

篇3

一、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第一要务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现在要明确,当今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涵,人们曾经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企业唯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营利,就是利润最大化。另一种观点,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与国际化问题等。他们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最大化时,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指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为客户提品或服务,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客户,通过良好的社会责任,可以开发客户终身价值。”还有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国家、公众、环境的责任。例如美国惠普公司早在2003年就首次了《社会和环境责任年度报告》,其内容包括关心人力资本,回报社会,保护环境,将供应商纳入企业公民体系等。从报告中不难看出该企业已经把企业社会责任上升到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并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也折射出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企业界和学术界基本达成一致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以外的要求和负担,而是责任和使命,更是应尽的义务。从范围上看,企业总体承担着对内和对外的双重社会责任。不管履行哪种社会责任,其最终离不开发展这一主题。一个企业唯有通过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税收,为股东创造更高利润,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待遇。企业如果自身不能实现发展,企业会破产倒闭,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无从谈起,最后还得把企业的负担都推给社会。实践证明:企业只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就能抢抓机遇,应对各种挑战,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这种意义上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其压倒一切的任务应该是发展。

然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今企业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孤立、片面的,不计代价、竭泽而渔、不可持续的发展,而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社会责任第一要务,企业要着力在认识和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创新企业发展理念,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把企业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实践证明:企业只有不断承担发展这一社会责任第一要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二、以人为本是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内在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必然要求以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还原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本色。在一些企业看来,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营利,原来许多企业引以为荣的社会责任则被不少企业所遗忘,并全部推给了社会。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曾经是作为基本手段被普遍采用的,特别是中国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许多传统工业在进行大规模的减员。例如中国煤炭工人从最高峰时期的900多万人减少到目前的500多万,上海纺织工人从当年的57万人压缩到今天的17万,北京首钢的员工从当年的22万人减少到今天的6万人。在这一巨大的裁员浪潮中,企业实现了减员增效,却把更多的责任和负担推向了社会。由于企业片面强调追求营利,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致使三鹿奶粉事件、辽宁通钢事件、凤翔血铅案、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以及频发的矿难、矽肺病、毒奶粉、苏丹红等等影响企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责任事故纷沓而至。

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就可以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始终是企业发生发展的母体,民众始终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人始终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唯有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最高价值追求,企业才能获得推动其自身持续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坚持以以人为本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把人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充分体现人的需要,切实促进人的发展。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企业员工,也包括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首先要尊重员工生命健康的权利和个人发展的权利,要重视员工、善待员工、依靠员工,促进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其次企业要对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必要的责任。企业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赢得顾客的信任,此外,企业还应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从长远利益考虑,企业必须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要求企业要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承担社会责任,为个体人和整体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把维护企业员工、消费者和相关利益群体的权利作为对企业的衡量标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总部设在美国的社会责任国际组织联合其他国际组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及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并建立了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度。这个标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全球首个企业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它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具体问题制定了最低要求。尽管SA8000是美国的标准,但是得到了广泛认同,其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都已遇到SA8000准的要求,给该类产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国内,2005年末,由国资委发起制定了国内第一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2008年初,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上述标准和指导意见对于视员工生命健康和消费者个人权益为企业包袱和成本,因而不遗余力地予以削减,致使员工和消费者合理合法权益每每受损的一些中国企业来说,它们所规定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继续进入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新门槛。它涉及到的将不只是企业“境界”问题,更多的是企业如何“生存”的问题。唯有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构建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克服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让企业实现和谐、永续发展。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企业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关系的细胞。企业全面履行对员工负责,对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负责,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社会责任,形成整体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坚持把全面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就是要求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牌信誉、安全环保、资金实力、营利水平、社会贡献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的绩效与承担社会责任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一些企业对此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以农夫山泉企业为例,该企业曾经成功将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通过全面发展实现了营利能力的增强。著名案例就是农夫山泉的两次“一分钱行动”。2001年初,他们启动了“喝农夫山泉为奥运捐一分钱”,即每卖一瓶水即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捐赠一分钱。2002年,这家公司启动了“农夫山泉阳光工程”,每卖一瓶水即捐赠一分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购买体育器材。农夫山泉围绕着“一分钱”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它把人性当中最柔弱部分不断放大,将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和爱心转化为对产品的偏爱。在这一分钱背后,赢得的是数以万计的消费者,赢得的是公众对于企业的信任和好感。可见,只要企业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己任,把追求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统一,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会为企业带来无形的广告效应,并从社会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感、美誉度和品牌效应,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绩效,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坚持把协调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就是要求企业协调内外各种积极因素互相促进,企业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更要遵循自然规律;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社会效益;不仅要满足局部利益,更要兼顾到全局利益的发展。这里的"协调"是针对企业以前只顾及企业自身营利和自身发展,忽略承担社会责任而言的。企业内部各要素,以及企业与政府、客户、供应商、竞争者等一般是共同利益价值链的关系,要保持价值链的无缝连接与顺畅运行,各个利益相关者必须进行紧密的协作。因此,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时,应充分考虑到对价值链上其他成员的责任。在履行这一层面的责任时,企业应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赢得顾客的信任与忠诚;而且将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组织和个人都视为企业的顾客,不仅仅局限于购买者,应牢牢把握市场的脉搏。坚持把可持续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就是要求把企业的发展,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并不是意味着要通过牺牲企业的利益补偿社会,而希望企业转变观念,找到一条不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同时又能推动自身发展的道路。从长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付出,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责任也可转化为资本。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极低的经济水平上起步的,在人均GDP不足100美元的情况下,为解决温饱和改善基本生存条件,国家和企业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于短期经济利益,不惜代价地创造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是以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等不可持续为特征,以大量的资源、劳动力和环境投入,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模式也给我国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转变企业生产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语重心长地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企业要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坚持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把盲目地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有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保障生产安全和员工健康,为社会提供环境友好产品,与社会和环境保持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当今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总之,企业承担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构建企业和谐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技术、人才的竞争,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竞争。

四、统筹兼顾是企业社会责任构建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抓起来,各方面的发展任务都要落实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其根本方法是坚持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对企业来说就是要做到: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企业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方面重大责任关系,努力做到统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的发展、统筹企业经营业绩与节能环保的发展、统筹企业科技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统筹兼顾企业组织内外部群体的利益、统筹企业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从这种意义上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重新构建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企业在提高赢利能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负责,要充分顾及社区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要与社会实现互利共赢。把统筹兼顾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范畴实质上就是要求企业着力做好在实现自身发展与肩负起社会发展责任的统筹。

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企业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的,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企业是在社会中存在和经营的,也必须考虑自身行为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特别是要考虑自身行为对经济安全运行和民众生活的影响。大家共同营造和维护一个良好发展环境,最终对每个企业都有利。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遵守所在国法律和国际通行的商业习惯,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坚持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着力实现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人口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既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也是过去几十年我国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历史的经验说明,企业总体水平决定国家经济水平,企业的总体效率决定国家竞争力,企业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关键意义。企业以科学发展观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新内涵,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既是一种精神生产力,也是物质生产力,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可提高企业家和员工素质,重塑企业社会形象,形成具有企业人格的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每个企业更加积极、更加自觉地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发展力量,更是一种崇高境界。

参 考 文 献

[1]《总理在广东与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于《广州日报》.2008-07-25(1)

[2][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篇4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同源且最终目标相同

企业社会责任有许多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契约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组织合法性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但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既指明了对谁的责任也包含了责任的内容,因此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CSR 观逐渐为多数学者及国内外相关组织所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

从公司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来看,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服从于公司的整体目标,而公司的整体目标又由公司的本质决定。关于企业的本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论”、“团队生产”理论、“委托”理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赞同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公司治理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股东服务,但最终目标还是要利于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承认“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但是它认为契约关系人不但有显性的利益相关者还有隐性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意主流企业理论将契约关系人范围缩少化的做法。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作如下总结:第一,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的最终理论基础是“企业社会契约论”,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股东至上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根据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及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对企业契约各方力量进行对比之后,对谁应该是企业为之直接负责的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判断。第二,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行为理念,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实务中究竟要对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对他们的哪些方面利益负责任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情况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过程:从“创造利润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Friedman,1962)”的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就是社会责任观内涵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的实证。

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人按照委托人意志行事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有在正确确定委托人是谁的情况下,才可能保证公司治理提供的服务是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所处企业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科学地对委托人是谁、他们对企业的预期内容以及各自的优先顺序都进行了界定,因此为公司治理指明了正确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而传统的委托理论将委托人固化为股东,将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的唯一服务对象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公司治理的服务对象会随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力量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企业社会责任观可以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观与治理机制的融合,会在治理机制中增加价值观等文化控制,使现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时具备文化控制手段、市场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两种手段的融合使用都会为治理带来正义色彩,使各种控制手段更具说服力,从而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另外,企业社会责任观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顾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更好地解决现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务目标(股东至上)设计而导致的不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问题。

(四)公司治理为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理念,它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外的制度来直接规范人的行为。前一种方法因为缺少强制性与行为指导性,而对人的行为影响效率较慢,但是它的影响却带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则时时都能对行为产生影响,人们会主动遵守。后者对行为的影响见效快,但可能因为没有被接受而在没有规则约束时就不会遵守。在当前急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应该以后一种途径为主,前一种为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两者的融合要求社会责任观融入公司治理的有关机制和制度中,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意识形态、精神灵魂,而公司治理机制应成为社会责任观的物质基础、运行载体,从而实现两者共同的目标: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以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

(一)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

在理论上要用企业社会契约论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用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利益平衡取代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宣传

要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明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使企业的股东与管理层相信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股东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规范

将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作为公司的目标,要求各公司写进公司章程,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权力机构中的话语权进行规定,如规定企业董事中应设立多少社会责任董事,他们在哪些事项中有什么样的表决权,从而为企业中设置社会责任机构及其责任与权力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观

在经理市场治理机制中,为职业经理人建立社会责任业绩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将经理的社会责任业绩作为市场准入门槛。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中,为社会责任履行好的公司提供优先融资、低息融资;要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履行计划及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作为社会责任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促进社会资金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配置。在产品市场治理机制中,为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建立诚信档案并可以公开查询,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服务。除此以外,政府还要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费用,并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维权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融入社会责任观

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由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在企业中股东与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日常治理。第二种思路依然将企业委托给股东进行日常治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只采取相机治理。在两种思路中,非核心利益相关者都通过外部治理来促使企业管理者对其委托责任的履行。

第一种思路的具体做法:一是将企业的股东大会改成“企业利益相关者大会”。二是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包括在董事中设立社会责任董事,它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事项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进行决策,并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员招聘、考评、薪酬、晋升及解聘等重大人事工作中有权根据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在社会责任董事下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它负责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中长期目标与计划,与公司内部其他制度制定者一起,将社会责任理念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负责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宣传教育工作,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关系管理。例如,如何将总经理受托的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与总经理受托的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一起构成总经理业绩评价体系。再如,在企业投资决策程序中加入生态环境投资决策审查制度。

第二种思路的具体做法:只在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外部的社会责任机构如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协会、工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机构等在企业内部的人员安排。该机构负责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企业每年对外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部分由这些协会聘请,部分由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他们的工资来自于国家规定的企业每年社会责任内部监督与审计费用。当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的社会责任问题或隐患时,应马上向董事会提出抗议,同时上报企业外部的有关协会。这些协会要马上介入调查,根据问题后果严重性大小要求企业交纳社会责任风险基金。当没有发现社会责任问题时,则不得干涉企业的经营。这种方案只是在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中加入了一条独立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机制,它不需要强制性的对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作太多的修改,当然企业会因为这一治理机构的存在而自觉地在经营活动中考虑其对社会责任影响的大小,而且管理层由于依然只需要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单一目标进行经营决策,因而易于决策与执行。

总之,社会责任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又要有推动这一理念执行的制度与环境,需要有国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压力,使其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篇5

在企业行为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并且该行为的决策以及制定都是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因此当外部的宏观环境产生变动时,企业就会根据环境变化,通过改变自身的一系列行为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企业会通过缩减开支等方式,应对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以此来减少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就是企业在创造了利润,以及对股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员工、消费者以及社区的一系列责任。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再将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员工的价值,并且关注企业对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企业应该在其所能影响的范围内,尊重并支持对国际社会做出维护人权的宣言。第二,在生产过程中,不包庇、不隐藏侵犯人权的行为。第三,禁止任何形式的强制劳动行为。第四,切实有效的废除童工。第五,杜绝在用工或者是职业方面的歧视行为。

三、我国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1.宏观经济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必定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我国的研究人员对此也进行不少研究。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企业资本结构与宏观经济两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并且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存在一定的反周期现象。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包括实际贷款利率、通货膨胀率在内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因素与我国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具有一定关联。

2.宏观经济对信贷风险的影响

根据具体事例可知,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就是信贷风险。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呈现出了顺周期性的现象。同时,还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宏观经济因素的持续影响下,企业通常都会更加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率,并以增加自身权益为主要内容,从而忽略了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应对经济风险的方式,就像商业银行在面临宏观经济影响时,为了保证自身的贷款额度,而放宽对贷款质量的要求。

3.宏观经济与企业进出口行为

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中,影响其增长率的宏观经济因素有许多,比如:第一,国民经济的收入情况,以及外汇收入的情况等等。通常来说,从国外进口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收入,而外汇收入的增加会使国内的出口商增加。第二,国内商品价格的变化以及国外商品。假如国内商品的价格相对便宜,那么价格优势就会在国际市场得以凸显,出口量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则国内的进口量就会增加。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我国企业的进出口行为。

4.宏观经济因素与市场价格

在金融发展中,股票市场价格作为金融指标之一,宏观经济因素对其具有重要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宏观经济因素进行细分,从而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生产者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货币供应量以及制造业采购

指数,然后对以上几点进行透彻分析就可发现上述指标都与股票市场价格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同时,商品的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的价格指数、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值等相关变量对股票市场的收益都具有不利影响。而国民生产总值、企业景气指数以及城镇居民经济收入等变量对于股票市场的收益具有积极影响。此外,不仅是股票价格,对于产品市场价格而言,宏观经济因素对其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5.宏观经济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企业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宏观经济因素不仅对上述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企业的“股权债务”也有影响。在宏观经济上行时,企业的融资偏向于“股权-债务”;而在宏观经济下行时,企业的融资便会偏向于“债务-股权”。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因素对企业的一系列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且影响程度并不一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整个产业进一步提升,甚至还有可能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从我国的企业行为来看,大多数企业更愿意通过以缩减成本的方式来面对危机。这是因为我国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仍处在发展阶段,并且对此并没有详细的了解,因此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企业应该对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企业社会责任及差异表现

(一)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个新词,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对中国来说却是一个舶来品,随着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发掘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基本经济行为相比,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现实中对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企业行为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的思考而产生。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从一开始提出就没有获得人们的普遍共识,反而引起了更广泛的争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与发展是伴随着企业作为近现代追逐经济利益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诞生而产生的,社会责任的出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企业之前的商业活动中就已经存在。当然,不管在我国的古代诸子百家的古典文籍中,还是在西方伦理道德哲学理念中都蕴含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渊源。但中西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作为在社会责任方面有些滞后中国企业,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从国外来到中国,不是对本地消费者需求的回应。第二,在中国企业中发展相对落后。最详见的是一些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只提供公共缩写本或只授予政府和监管机构权限查看。中国企业决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为在高级管理人员之间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贡献的一部分以提高企业形象,属于组织印象管理的问题;二是有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是为了满足政府要求。中西方不同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导致了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可能很快复制与西方相应的部分,但也看到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在近些年企业社会责任不断的研究中,不难看到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明显地是表现出企业回应社会期望。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中不应该包含企业是不是有慈善或者热心公益事业的动机;第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能放弃必要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单纯要求自发自愿;第三,履行社会责任不一定意味着对企业经济利益的牺牲。

(二)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差异表现 企业社会责任属于企业伦理范畴,在企业社会责任具体内容及行动结果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开始陆续从不同视角出发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水平高低的影响因素。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因为社会制度、经济环境、市场机制等因素会影响到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Kaganetal,2003;Williams&Conley,2005;田虹,2004)。从消费者微观主体的角度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何小平、曾庆平,2009),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的实现同其它道德实现的方式相同,一是需要企业自身内部力量,自觉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二是需要外部力量,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消费者的互动,来提升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按照不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不同,可以很清晰的把中国的企业大体分为三类:不负责任的企业、低责任的企业和高责任的企业。(1)不负责任的企业。非法用工及侵犯员工合法权益、产品质量、违规经营、诚信缺失、重特大安全生产及环境污染事故、恶劣影响力。长久以来,企业作为典型的“经济人”追求利润的唯一偏好在传统经济学中获得了最充分的诠释和最有力的支持。现实中中国企业履行的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黑煤窑非法劳工”、“奶粉三聚氰胺”、公司“贿赂门”等涉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行为及事件频繁出现,企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2)低责任的企业。遵守一定的法律、规章,不违背商业道德,在高层次上对社区及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与捐赠。在中国这样的企业占多数,它们更倾向于支持哈佛大学莱维特(Tneodore Levitt,1958)教授认为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危险行为,是参与政治的一种体现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的企业参与社会责任的活动,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这一点可以看看当前被要求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中国企业也因为可能的印象管理心理使得社会责任报告的可读性不高。(3)高责任的企业。包括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供应链、伙伴关系,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税收贡献指数,良好的公众形象。这类企业对社会责任都经历“认知”、“实践”以及“传播”等方面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一开始便将社会责任注入到企业文化的基因和发展理念中,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消费者对于企业来说,是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所以企业承担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也有着极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消费者是企业利益的直接来源者;从企业生产的目的来讲,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要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视角来看,企业加强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是必然的客观要求。

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差异和社会责任差异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1962)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在守法和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而以管理学奠基人彼得・F・德鲁克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则认为企业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构成部分,它的存在绝不是仅以自身存在为目的,企业在承担自己的经济责任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对自己给社会造成的影响负责。德鲁克(1973)中指出:“我们的各个机构没有一个是为着它自身而存在的,也不是以自身为目的。每一个机构都是社会的一个器官,而且是为社会而存在的。工商企业也不例外。自由企业不能由其本身来评定其好坏,只能由它对社会的影响来评定其好坏”。笔者认为米尔顿・弗里德曼把企业简单得看成了单纯的经济组织,忽略了企业的社会存在状态。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恶化、产品安全、劳资关系对立等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企业作出自身的贡献,社会公众比以往也更加期待企业展现良好的社会公民行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1)企业的大小。关于公司规模大小与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关系,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持同样的观点,即公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其规

模大小有着密切的联系。张维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经济实力、公民意识和对社区建设的参与程度。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个企业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公司不能给予太多的社会责任期待,实际上它也没有能力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快速健康的发展才是其主要任务。而对于一个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大公司来说,由其财产的公共性、企业所有的公共性、利害关系的社会性以及企业利润的社会性等特点所决定,大公司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简言之,公司大小的差异是导致企业社会责任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2)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同的经营范围或业务活动范围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不同公司所可能直接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劳动密集型公司对员工的责任就突出些,环境污染型公司所负的环境责任就多一些,而银行、保险等金融公司对国家及社会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秩序稳定则应负更多的责任。另外,不同的行业一般拥有不同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甚至履行更高标准就成为公司应当履行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这里在论及经营范围对公司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时,有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应当引起注意,那就是公司的垄断程度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在我国有些领域被个别公司垄断『生经营,如铁路、航空、邮电、通信等领域,基本上处于垄断经营。这些垄断经营、限制经营和特许经营的公司,因其享受了国家特殊的垄断利益和政策关照,同时也大都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关系的不确定性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观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认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盈利能力更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二是认为企业的财务绩效对企业的社会表现起推动作用,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可以通过积极的协同得以加强;三是认为企业的社会表现、财务绩效和企业声誉三者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很难确定哪一种因素影响最大。大量实证分析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间存在确定的正相关关系。JefFrooman(1997)对企业不负社会责任和非法行为反应的实证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股市对那些不负社会责任和违法的企业持否定态度,证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Lee E.Preston和Douglas P.O'Bannon(1997)比较了1982年至1992年美国大企业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也发现二者的积极关系;Ronald Roman等(1999)得出良好社会责任不会导致不良社会绩效的结论;基于对Griffin和Mahon数据的分析,W.Gary Simpson和Theodor Kohes(2002)对美国国有银行1993年至1994年的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企业社会再投资行为排序作为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用总资产利润和贷款损失率评价财务绩效,也发现二者间存在积极关系。然而,另有一些研究则发现企业的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无关或仅是负相关。S.Pasaribu Hadi(2003)对印度尼西亚的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无关;Robea W.Ingram和Katherine B.Frazier(1980)研究发现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他们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应成本,这一成本就使得企业在与不承担或少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财务状况。通过比较发现,承认二者正相关的文献占多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促进财务绩效的增长,然而这一结论却与现实不相符。由于评价方法的不一致,加之没有完全考虑产业、规模和历史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这些文献无法深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财务绩效正相关但仍有众多的企业不愿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尽管证明二者正相关的动机是良好的,但由于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因素过多,确切结论地得出还需要大量分析论证。

(三)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企业不是孤立、封闭的实体,它与周围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一个归属于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当今企业对一国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物质环境等起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健康、兴旺的社会环境也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着各种机会和帮助。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追求利益,提高效率一直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在经济绩效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企业的存在具有社会性,因此必须考虑与社会的关系。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竞争也由传统的成本、质量、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发展成为包括商业道德、企业声誉、企业责任战略等方面的更高层面竞争。企业若想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对自己要求更高。由两者诸多关系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有优势的。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承担了社会责任,一是取得政府信任和支持,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二是赢得消费者信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三是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四是为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使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六是企业文化建设有了先进内容,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三、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设

(一)外部治理机制:强调发展社会责任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治理的功能是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刺激信号,并通过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遵从意识,强调发展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投资(SRI)是一种新的投资理念。按照美国社会投资论坛的定义,它是指“在精确的财务分析的背景下,将正面及负面因投资所造成的社会或环境结果,加以考虑的投资过程”,与只考虑风险及报酬的传统投资方式不同,社会责任投资在投资对象的筛选中,还特别注重社会、环境、人权等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它将融资目的和社会、环境以及伦理问题相统一,以股票投资、融资等形式为那些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08年我国第一个关于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兴业社会责任基金的正式批准,标志着社会责任投资(SRI)已被我国接受并将长期发展下去。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特别的投资理念,即在选择投资时,企业不仅要关注财务指标的变动,同时还要把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非财务指标综合考虑进去,是一种更全面的考察企业的投资方式。而这样的企业正好符合了CAS理论提出的“标识”的特征,可以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更好的被多数人接受,从而使主体在不论筹资方面还是经营方面都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伴随着各种社会责任投资指标的引入,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能促进各类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和社会责任投资工具的发展。

篇7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兴起与思辨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思辨阶段,主要围绕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展开,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有关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因此又被称为狭义企业社会责任。

②拓展与发散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响应、社会绩效和公共责任,因此被称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③工具化与操作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④细化与推广阶段。21世纪,企业接管了部分公民权,使企业公民概念引起学者的注意。除此之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如阿吉莱拉(2007)建立了多水平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对员工、其他内外相关者、政府合作等多层次影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⑤引入与本土化阶段。从国内研究看,2000年-2005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期,除了对西方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整理外,主要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本土化并进行创新。

(2)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波文(1953)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追求商业利益时,同时遵守做那些根据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期望的政策、决策和活动方针的义务。麦圭尔(1963)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延伸到经济和法律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②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去,该定义开始聚焦于企业活动所能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群体上,即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巴拉巴尼斯等(1998)进一步指出企业应该对其任一行为所能影响的人群、社区和环境,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人群或社区生活负责。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迫于社会的压力采取的被动反应,而应该是企业应该具备的额内在品质。

(3)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与道德、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标准等因素融合。它包括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同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达到“双赢”的效果。

2.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的优势

大多数中国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负担”,是从企业的盈利中分离出一部分回馈给社会。这种观点使企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看成对立的两面。事实上,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不是企业的“负担”,反而可以作为帮助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成为我国的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究竟可以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呢?

(1)加强品牌建设,赢得顾客信任

一项针对全球26个国家25000人的调查发现,人们对企业的好感度不仅仅来自企业的品牌和信誉,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注重生态平衡、生态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除了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上,还注重企业是否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以英国的化妆品品牌美体小铺来说,该企业一直坚决反对用动物进行试验,产品的原料都是纯天然提取,品牌强调简单环保。正是企业的环保理念,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公众的好感度,最终征服了消费者。

(2)提高企业利润

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成为一种趋势。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投资论坛在2012年底的一份报告指出,至2012年,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从1995年的6390亿美金增长至3744万亿美金的规模,增长率高达376%。全球领先的消费产品生产和经销商高乐氏公司,他们投入两千多万美元研发非合成清洁产品系列,虽然该产品的研发费用较高,产品定价比传统的清洁产品高15%,但是相比之下,该公司研发的绿工坊产品在美国天然清洁剂的市场中占有40%的份额,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利润。③

(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011年,索尼公司荣获“201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社会责任”的称号,正是因为索尼公司把创新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才推动了它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使企业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创新,这种角度的转换和不断更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3.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影响分析

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今天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最终该企业将会发展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1)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指明了方向

管理学注重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管理。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公众利益等相关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让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行为的内在约束,以获得持久竞争力。

(2)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为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不是纯粹的价值投资,而是价值提升,它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关注利益,还要关注环境、生态效益,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企业能获得社会的信任和相对健康的经济环境,进而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两者结合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体现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企业以自身利益为中心,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而制定的战略规划。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进行社会责任投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篇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有关食品安全,生产污染,员工健康,灾后捐助等有损社会大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认识到,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国深交所在2006年9月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以及相关信息,国资委在2007年12月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的主要目的首先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关内容,其次,鉴于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着多数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考虑社会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自20世纪初首次提出后,研究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且获得广泛接受的定义,Branco和Rodriques(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企业在经营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自愿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Davis(1960)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的考虑。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社会责任由哪些内容构成,国外首推Carroll提出的四成分说: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国内学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沈洪涛(2007)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本文中采用沈洪涛的分类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是接下来本文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三、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方向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至今为止,理论界对两者的关系研究尚没有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起步比较晚,已有的研究对两者的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

1.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姚海鑫等以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的关系,得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股东财富。

2.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负相关理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国内的研究学者李正(2006)发现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会降低企业当期价值。

3.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没有关系。支持不相关论的学者认为,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重大,但通常被由此引起的其他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表现出来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是不相关的。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产生何种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学者多从研究方法上找寻原因,但更可能是对事物本身的规律把握存在缺陷而导致的。以前的研究都是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的指标进行研究和度量,这默认了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但如果社会责任的各种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然是不妥的。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本人支持的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是状态依存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本身具有差异性特点,陈可和李善同(2010)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方面的社会责任行为都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下面我们就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五个方面各自对企业社会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探讨。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尽可能的发挥循环经济;以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对象;主动治理环境。我国常采取税收优惠,环保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对环境责任进行投入,可以降低企业被环保监管规制的风险,同时像厉行节约,减少浪费等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员工培训;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这些可以增加企业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留住和吸引优秀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也会大大增加企业支出,企业的员工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取决与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不确定。

3.企业对产品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主要包括产品的安全性,产品咨询和售后服务,广告的忠诚度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以可以认为两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4.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不仅要为所在社区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更要为所在社区做贡献,多关注慈善事业,多行赞助和公益活动,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可以认为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与企业价值是负相关。

5.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责任的履行有利于增进与投资者的关系来减少资本成本,可以改善与监管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节约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以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企业价值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鉴于上文分析可知,企业社会责任不同方面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一个变量来研究两者关系是不妥,不同行业的企业,企业处的不同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故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Carroll 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3),38.

[2]Bradgon,J.H.,Marlin,J.Is Pollution Profitable?[J].Risk Management,1972,19(4):9-18.

[3]曹伟明.试论企业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J].经济论丛.

[4]姚海鑫.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J].软科学,2009(10):133-137.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篇9

尽管“多德―伯利”之争已成历史,股东利益最大化不再是审视社会责任的单一角度;“三同心责任圈”模型与“四层次金字塔”模型被广为接受;主流思想认为企业应在超越经济及法律要求的基础上做的更多,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诸多问题依旧值得思考,因为从诞生起其定义、内涵、构成维度、理论基础都有不同的理念、理解,至今依然留下不少矛盾尚未解决。诸多学者,如管理大师波特提出将企业战略与CSR结合起来,以有助于促进企业更有效的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解决企业目标与CSR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广受欢迎,不过我们发现在将CSR融入企业战略的过程中仍有些问题难以忽视、回避,并简单判断。

一、关于社会责任的判别标准问题

尽管人们一直在为确定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而努力,从SA8000到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ISO26000等都为确立有效地社会责任行为标准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对CSR标准的追溯将我引向另一个复杂、充满变数的概念,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如何判断商业行为是否道德。最基础的管理学教材就能告诉我们几种普遍的道德观,如功利主义、公平观、权力观、契约观,但没人能告诉我们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哪种理念是正确的最佳选择。判断企业行为的时候也是一样,比如企业建立严酷的组织文化,利用压力刺激员工的效率,并取得商业的成功,这是否道德?又或者企业文化过于宽松,结果导致员工懈怠,企业倒闭,这是否道德?再如将原本可以改善企业生产环境的资金用于某些慈善捐助,这又是否道德?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不同道德观很可能带来不同的看法,而这最终又会影响企业是否符合社会责任的判断。

此外,人们建立在道德观基础上社会责任的认识时常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它随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发展而发展。今天的“道德”或许将成为明天的“不道德”,比如自由市场经济在某些社会体制下曾被视为是邪恶的、残酷的;再比如在发现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凶后,对于其排放控制才被视为社会责任行为,而此前,天然气被视为清洁能源不加节制的推广;再做个假设,或许某天科学家发现正是人们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地球免于进入新的冰河期,那么道德的天平又将发生新的倾斜。

要补充的是人们在道德标准指导下的判断时常具有矛盾性。最简单的就是“双重标准问题”,企业生产排放二氧化碳是不道德的行为,而自身为生活的便利增加汽车、电器的使用就不那么不道德了;企业对社会的捐助不够是社会责任不良的表现,但自身对慈善没有实质行为则不需责备。当然,人们很容易用“企业能力大责任大”来解释而不愿谈及事情的本质其实差异不大。另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消费者们在攻击沃尔玛的商业模式过于强悍、不道德的同时却积极地消费其低价商品。

当然,这里对判别标准的思考并非认为CSR完全无原则性,因为我们知道,在道德伦理中具有许多经受过时间考验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成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确定CSR的各标准中的弹性和局限性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的。

二、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动性问题

人们将CSR的实现途径分为战略型CSR与反应型CSR,前者描述同时有利于企业及社会的价值链优化活动,带有主动色彩,主要指“企业通过战略性慈善行为投资于竞争环境中的某些关键性的社会因素或者通过产品或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等价值链创新活动,使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社会责任行为”[1]。而后者主要描述企业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趋利避害的企业公民行为,带有被动色彩。主动性的战略型CSR被认为是企业战略与CSR结合的良好体现,有助于减少企业被动应付社会责任压力的成本,促进企业与社会一致并“双赢”。毫无疑问,由于其主动性,战略型CSR是更高层次的,极受欢迎。然而,在现实中两者界线并不那么明显,因为区分行为动机有时比较困难。如尽管丰田公司研制减少尾气排放的混合动力发动机、通用电气的“绿色创想”常作为战略型CSR行为举例,可谁又能说它们与迎合社会对环境日益重视的压力毫无关系呢?此外,战略型CSR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具备资源、技术、经济实力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将社会责任战略作为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创造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1]。既然是领先,需要实力,则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

此外,企业对于CSR的行为及行为能力受制于其规模与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公民CSR理论将企业进行人格化处理,认为企业是国家公民之一,有权利也有责任。这种把企业看成生命体的视角为人们将CSR与企业成长理论联系起来提供了导向,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也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到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运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力及内外部压力不同,对CSR的承担毫无疑问应是各有侧重的。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被分为生存、稳定、发展、社会化四个阶段,其社会责任行为阶段与其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系[3],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于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企业在对各利益相关者群体承担社会责任时所采取的行动战略也是有差异的。

更加重要的是CSR问题无时无刻不受制于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首先,关于何谓“正确、道德”的判断标准就来自企业的环境,不同社会环境、形态下所建立的社会契约不尽相同。在“禁酒令”时代,生产和销售含酒精饮料是不道德甚至邪恶的;在某些国家,给女性提供平等的学习、就业机会是有悖伦理的;诸如此类。其次,生命体总是在不断地根据外界压力与自身情况来做出行为选择,企业也一样。在现实中,经常可见的是垄断企业缺乏自觉时对CSR的轻视以及竞争行业中企业面对CSR时的相互学习,共同进退,最终置企业既定战略与不顾。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在特定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集体缺失的情况,如三聚氰胺事件中的中国奶制品行业,几乎整体投放可致病化学品。对其他企业而言,环境因素中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不断有研究或案例表明在很多情况下不乐于承担CSR,甚至行为有悖于CSR的企业也能生存、发展、壮大。

毫无疑问,企业战略是其分析自身状况及环境后的结果,而CSR又和具体环境下的社会要求密切相关,不过虽然企业行为自身在先天上就含有与CSR一致的基因,但要在制定战略时预测未来社会的CSR标准,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实有难度。因此,尽管理论上说企业管理者们能够主观能动在战略设计时依据其价值判断做出选择,但企业能动性有限的情况下,不考虑企业状况,脱离环境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三、关于CSR众多争议的本源问题

尽管学者们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有不同的认识,但共同的一点是,CSR的内涵中包括超越企业经济义务及法律义务的责任。基于对现有普遍的产权制度的承认与尊重,很多学者都会给CSR增加上“企业自愿”的色彩,也即经济及法律方面的责任是“义务”,是必须承担的,而超越这两者的其他方面则是“权利”,企业可以自觉决定。被认为是CSR的“反对者”代表弗里德曼实质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这是由自由经济的性质与特性决定的,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企业会促进社会利益[4]。社会运转依赖于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单纯的“价值”与CSR是一致且并无矛盾的,CSR只是排斥“价值创造”过程中对社会而言消极的一面,低效或非可持续性的创造方式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和浪费;不道德的生产组织方式、产品会引起大众的反感;生产的负外部性给社会带来损失等等。过分的强调企业应促进对社会整体的利益容易让公众产生错觉,即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经济收益后在分配价值时才承担社会责任。此种企业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性假设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公众压力下产生扭曲的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让公众将关注焦点片面集中在企业无偿向社会分配其财富上。然而无须置疑的是,一个用正确方式创造正确价值的企业在存在、运作的同时就在承担“社会责任”,当然这里所谓“正确”,如前所述,有些也只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阶段性的判断。

当然,对用于CSR的企业财富再分配,人们很容易用帕累托改善来考量,同样的资源在企业与某些主体间效用是不同的。不过与确定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点一样,忽视商业竞争的残酷来评价企业为CSR在众多利益相关者间配置其资源是否真正促进了社会利益是片面的。

四、结语

CSR是个充满矛盾的主题,原因在于其标准、内容是多变及发展的;它也是个充满争议的主题,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不同主体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在面对CSR时,最终很容易导向这样的命题,如人们按自己意愿合法处置自己的合法财产是否合理;未经委托人同意以“公共利益”名义处置他人的合法财产是否道德,诸如此类。企业是否及如何承担这些责任则受制于其环境。因此将组织战略与CSR良好结合,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难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在市场竞争、社会约束下迎合社会对CSR的要求,寻求“自利”与“利他”的平衡。 当然,这种迎合是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最终目的,即让社会更加和谐并促进人类福祉的提高,是积极且具有相当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方奕.战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117-122.

篇10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ty)的含义比较宽泛,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都被纳入这一概念。王大超和张丽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盈利或挣钱作为自己的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其中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其自身经营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其自身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标准和体系;是对传统经营理念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突破。

二、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一)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的增加,站在经济人的角度,企业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态度无可厚非。很多研究都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我国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大多缺乏长期目标,必然导致其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企业的前景,大多数企业无法预见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长远效益,进而使得我国缺乏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企业。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政府行为与社会责任

不仅是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政府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一方面政府一方面在积极地引导企业培养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政府长期以来只看重经济发展指标的做法,却也在无形中促使企业变得惟利是图。

(1)政府政绩评估的指标单一,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指标仍停留在经济层面,造成了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不顾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依赖与企业生产的增长,在我国目前的税收分配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当地企业的纳税额。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总是要维护和推动企业生产增长。

(2)政府对企业监督力度不足。一般来看,企业很难放弃追求利润而主动自觉的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牺牲企业一些利润的时候,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有力的监督,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目前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往往不够,政府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应有的积极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造成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缺位现象。

三、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中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是由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决定的,另一方面,它也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政府在领导市场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缺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全球化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和以上原因分析,政府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

篇11

雷黎涛(1984―),男,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8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公司治理。

随着认识的发展,信任、道德范、互利和合作等在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社会经济研究当中的两个重要领域,社会资本(SC, Social Capital)和企业社会责任(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很多共同点,它们的实质都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而它们二者之间又存在什么联系,目前少有学者进行过系统深入地讨论。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社会资本和社会责任可以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由此产生稳定的合作关系网络又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一、社会资本的多维性和分类

从Coleman[1]和Putnam et al.[2]对社会资本进行开创性研究后,企业社会资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一是从企业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研究,将企业、政府、社区、消费者等相关经济参与者组成的网络视为一个整体。[3](95-120)二是从态度、准则等文化和心理因素来研究。[4](1251-1281)针对两个不同的研究角度,Uphoff[5]和Rejean Landry[6](681-701)分析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型和认知型两类。前者指有益于增强合作效果,产生互惠期望,降低交易费用的社会关系网络,后者指影响相互信赖的范、价值、观点和信念,主要指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个人之间的社会信任。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资本的理解和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然而其多维性特征却已得到普遍认可。基于Uphoff 和Rejean Landry提出的分类方法,本文将结构型社会资本定义为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将认知型社会资本定义为经济参与者的合作意向和对其他参与者的信念。合作意向受社会普遍遵守和信奉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个人的心理等因素影响。而信念由参与者共同签署的协议和他们的历史行为等决定。

表1列出了本文中所定义社会资本的主要特性。认知型社会资本由“合作意向”和对其他参与者的“信念”组成。“信念”决定于其他主体的历史行为,并且可以由主体所作的承诺(如:签订协议)得到强化。“合作意向”受社会普遍遵守和信奉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个人的心理等因素影响。信念和合作意向可以增强(或者明显的减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任及合作程度。结构型社会资本由各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组成。我们抽象出3个可以促进合作关系形成的因素:(1)存在合作意向;(2)相信其主体也会合作;(3)具有针对违主体的有效制裁和惩罚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理论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主要研究理论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应该为其员工及家属以至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做出贡献,同时还要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不应该承担或者应尽可能少的承担社会责任。Friedman[7]认为企业只需对股东负责,并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在合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而在企业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Jensen[8](8-21)也认为企业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他认为如果企业不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转而为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会导致企业业绩、管理策略等无法考量,进而导致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另外,Jensen指出,长期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同样可以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第二种观点是将企业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实施的社会责任视为一种仁慈。[9]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针对第三种观点的研究理论主要有两类: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契约选择途径方法。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由Freeman提出,他认为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达到均衡。[10]契约选择途径方法则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理性的社会契约得出各方利益均衡的具体标准。[11]

我们认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本文中我们从契约途径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该方法引入一个各方利益均衡的具体标准,这使得从基于多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方法来管理企业变得可行;二是所研究的社会契约很好地反映了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二)契约途径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契约途径是一种个体选择的模式,在无政府状态的自然环境中,个体相互之间为了解决“囚徒困境”或集体行动困境的问题,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和目标进行不断地谈判和协调,通过制度的选择和安排,达成彼此之间相互约束的契约和准则,从而形成一种秩序,以保护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契约选择途径的分析框架下,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种广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管理者对股东和其他所有利益相关者所负有的各种信托责任,其思想来源于新制度理论。[12]该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具有统一交易和管理权的社会组织出现,目的在于弥补社会合约的不完备性。社会生产要进行,需要很多经济主体分别投入自己所拥有的不同资产(土地、厂房、资金等),只有将这些不同的资产组合在一起才会创造出新的价值。由于不同的资产被不同的经济主体所拥有,因此在组合时各方必须制定和签署一个合理的协议,以明确各方的出资情况和盈余的分配关系。然而,合约具有不完备性,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可预见的事件,一旦合约未定到的事件发生了,则很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即处于优势地位的出资方会侵占处于劣势地位的出资方的利益。而由于担心这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弱势的经济主体在最初就会选择不投入(或不完全投入)其资产,因此会产生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企业的出现正是为了克服这种困境,它通过等级制度将权利集中起来,赋予给拥有企业的经济主体,使该方对合约未定到的突发事件具有决策权。然而,这又产生掌权的一方对其他出资方进行不公正待遇的风险。掌权者具有威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他可以将其他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实物资产隔离开来,也可以轻易占有他们应得的收益。因此,在预见到存在这种风险的情况下,不具有控制权的利益相关者将有可能在事前选择不投入(或不完全投入)其资产。而如果在投入资产后发现其应得利益被侵害,则会进行抵抗(不积极合作、消极怠工等)。两种情况都会带来效率损失,使得投资和生产不能达到最优水平。

根据契约途径方法的解释,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将所有权赋予出资最多且承担风险最大的一方,而将管理权赋予专业的管理者。要避免管理者对不具有控制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权力滥用,侵害其应得利益,企业必须建立一个理性的基准合约,明确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所负有的信托责任(这与本文定义的CSR一致)。声誉是决定企业是否制定和履行其对所有利益相关者信托责任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企业承诺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并且未曾食言,那么其声誉增加,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选择与其积极合作,将其投资到最优水平。而一旦利益相关者观察到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则企业的声誉将迅速下降。为了赢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企业必须制定和公布详细、公正、合理的社会责任细则,并且保持言行一致,这样才可以发展和维持企业同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合作关系,激励各方完全投入所拥有的资产,创造价值。

三、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的关系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层面

首先,认知型社会资本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初始条件,如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认知型社会资本(合作意向)较高,即他们更愿意和有原则、有良知、尊重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企业合作,那么这将促使企业制定合理的社会责任细则并承诺严格履行,以此来形成良好的声誉,维持其和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其次,企业制定详细的社会责任准则可以产生认知型社会资本(信念)。企业承诺履行社会责任,即承诺履行其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托责任,会增强各利益相关者对其的信任。最后,认知型社会资本(合作意向、信念)和企业社会责任共同产生利益驱动,使得企业认真履行其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托责任,即企业选择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合作网络。

(二)遵守偏好(conformist preferences)和认知型社会资本

企业和利益相关者都受物质收益驱动,以物质收益最大化为行事原则。然而,对于很多利益相关者,在物质收益之外还存在非物质收益,尤其是政府和个人。Grimalda& Sacconi[13]提出经济参与者具有遵守偏好,他们认为经济参与者具有遵守公认的社会准则,道德标准等偏好,并且希望其他参与者也同样遵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同样具有这种偏好,他们希望企业制定和履行其认可的社会责任标准,并可由此获得心理满足(非物质收益),企业违背和破坏该标准将导致这种满足降低或消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遵守偏好。

基于此,我们将利益相关者通过和企业合作得到的收益分为物质收益和非物质收益两类,效应函数为:Ui=Mi(σ)+λiF[P(σ)](1)

其中,Ui是利益相关者的总效用,Mi是物质收益,λi是非物质收益。P是各方均认可的社会责任标准,函数F描述信任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σ表示各参与者的行为状态,λi描述在相信其他参与者遵守P的情况下i倾向于遵守P的偏好程度。λi反映i的认知型社会资本禀赋情况,其值越高,i对P的遵守偏好程度越高。

合作意向和信念共同决定利益相关者获得的非物质收益程度,(1)如果i完全遵守P,且相信j也完全遵守P,那么i获得的非物质收益达到最大:λi×1×1=λi;(2)如果i不完全遵守P,且认为j也不完全遵守P,此时i获得的非物质收益为(1-x)(1-y)λi<λi;(3)如果任何一方都不遵守P,那么各方非物质收益均降为0:(1-0)(1-y)λi=0或者(1-x)(1-0)λi=0。

合作意向和信念共同决定具有遵守偏好的利益相关者可获得的非物质收益(心理效用)程度,而合作意向和信念正是本文所指的认知型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意向由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决定产生。首先它由每个单独个体的心理状况决定,其次它受个体所处社会中的文化和公认的社会标准影响。信念也受两方面因素影响:(1)企业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社会责任细则,并承诺履行;(2)企业过去的行为。

(三)企业社会责任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企业为了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必须合理履行其信托责任,也即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社会责任细则。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意向和信念(认知型社会资本)。首先,利益相关者的λ值会驱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存在遵守偏好且企业履行P的情况下,λi越大,利益相关者i通过和企业合作所得到的收益越大。这说明λ越高的利益相关者会更愿意相信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并更快地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对企业而言,如果其利益相关者多具有较高的λ,即认知型社会资本,则企业更需要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来赢得声誉,获得信任,以使利益相关者的投资水平达到最优。另外,企业只有通过公布社会责任细则才能获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否则,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利益相关者无法完全了解企业,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信任,同样会带来效率损失。

合作意向、信念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共同决定利益相关者是否和企业合作或者是否充分合作。如果企业合理对待i,那么他将获得正的物质收益,如果企业履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托责任(即执行CSR准则P),那么i同时将获得正的非物质收益。一旦i观察到企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声誉将显著下降,i和企业合作所得到的非物质收益也将减少,减少的量取决于λ的大小。

(四)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的关系

基于Clarkson[14](92-117)的研究,本文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了主要利益相关者(Ss)和次要利益相关者(Sw),两类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具有特定的投资和影响,仅从物质收益情况来看,两类利益相关者都愿意和企业进行合作。对于Ss,企业与其合作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获得的利益,Ss给企业带来战略性资产,如机构投资者和熟练工人等,因此,企业愿意和他们保持合作关系。而Sw未给企业带来战略性资产,如一般投资者、不熟练的工人和不熟练的供应商等,因此,企业具有和他们解除合作关系的动机。

相对于企业来说,在合作关系中两类利益相关者都处于劣势,都存在遭到企业不公正待遇的可能性,然而,由于企业有和Ss保持合作的动机,这就给了Ss谈判的筹码。而Sw在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中不具备任何话语权。如果Ss具有较高的λ,他们会选择和那些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履行信托责任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一旦企业对Sw出现机会主义行为,那么,这些Ss将对企业进行制裁,解除合作关系,这将有效地减少企业对Sw的机会主义行为。

如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供应商等)具有较高的λ,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企业此时具有制定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λ越高的利益相关者越倾向于和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合作,因为除了物质收益之外,他们可获得更多的非物质收益。对企业来说,和Sw进行合作所获得的直接收益有限,因此,企业有动机解除这种合作关系。一旦企业采取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就意味着企业不再遵守其所宣布的社会责任准则,对具有遵守偏好的Ss来说,这意味着他们通过和企业合作获得的非物质收益降低。如果λ足够大,那么Ss将会对企业进行制裁,解除合作关系,转而寻找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这必然导致企业受损。这种威胁会迫使企业不敢轻易的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得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即产生结构型社会资本。

四、结 论

在利益相关者具有遵守偏好的理论假设下,分别探讨两类社会资本与契约途径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 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型社会资本(合作意向)会促使企业制定和公布社会责任细则,当企业的承诺和行为使得所有利益相关者对其建立起了信任,则利益相关者决定和企业合作。(2)企业承诺和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认知型的社会资本,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意向和信念增强。(3)认知型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共同作用,长期来说会产生结构型社会资本,增加社会福利。

具有遵守偏好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和企业合作可以获得两部分收益:物质收益和非物质收益。如果企业制定并执行利益相关者赞同的社会责任准则,则利益相关者可获得正的物质收益和非物质收益。如果企业对任何利益相关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则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非物质收益降为零,此时,之前获得非物质收益较高的利益相关者会选择终止和该企业合作,撤出投资,转而选择其他企业。这种威胁如果来自于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则不能影响到企业的决定,因为企业本来就有和次要利益相关者解除合作关系的利益动机。而如果威胁来自于主要利益相关者,则企业必须慎重考虑其决定,因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离开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因此,这种威胁的存在将使得企业严格履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托责任。

最终,认知型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责任相互作用,使得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稳定积极的合作关系,即产生结构型社会资本。这种稳定积极的合作关系使得各利益相关者都将自己的特有投资(资本、智力、体力等)达到最优水平,也使得社会产出达到最优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Coleman, J.S. (1990),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Putnam, R., R. Leonardi and R. Nanetti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Coleman,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4]Knack, S. and P. Keefer (1997),"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 A cross country investig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CXII.

[5]Uphoff, N. (1999),"Understanding Social Capital: Learning from th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of Partecipation", in P. Dasgupta and I. Serageldin (eds),Social Capital :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Washington, The World Bank.

[6]Rejean Landry,Nahil Amara,Moktar Lamari.Does Social Capital Determine Innovation? To what Extent[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2,69(7).

[7]Friedman M. (1977),“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make profits", in Steiner G.A. and J.F. Steiner, Issues in Business and socie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8]Jensen, M.C.(2001),“Value Maximization, 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rporate Objective Fun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4 (3), 8-21.

[9]Baron,D.P. (2005),“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Paper Series n° 1916,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10]Freeman, E. (1984),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Pitman, Boston.

[11]Sacconi, L. (2004),“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Corporate Ethics: A Game Theoretical Model under Fuzzy Information", in F. Cafaggi, A. Nicita and U. Pagano (eds), Legal Orderings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London, Routledge.

[12]Williamson O. (1975),Market and Hierarchi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3]Grimalda,G. and L. Sacconi (2002),“The constitution of the nonprofit enterprise: ideals,conformism and reciprocity", Liuc Papers n. 115, Serie Etica, Diritto ed Economia.

[14]Clarkson.A Stakeholder T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1).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Contractual Approach

篇12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企业社会责任密不可分。这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从外部看,主要是社区、环境、供应商、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等表现在外的社会责任;从内部看,主要是员工、股东等保障员工尊严和福利的社会责任,而人力资源管理,一边是以企业为本,一边是以员工为本。显而易见,在福利和劳资关系这两个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相互结合,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互为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给人力资源管理者带来挑战和风险的同时,也带来机遇和机会,最为重要的是迎接挑战,控制风险,利用机会,重新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存方法和活动范围。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是因为,一家企业能否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有赖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具体行为,即企业向管理者和员工传递、激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行为,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内部培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文化,才能够真正使自己的社会责任落实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反过来,如果一家企业想让自己的管理层和员工富有浓厚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高效的帮助企业切实履行社会公民行为,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对待员工的行为,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想保持基业长青,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让顾客满意,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如想实现利润最大化,满足股东的利益,首先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要让顾客满意,就必须让员工满意;要让员工满意,就必须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使社会和公众满意。

从社会责任角度上来看,企业要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就要主动承担对顾客的社会责任;要承担对顾客的社会责任,就必须主动承担起企业内部员工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社会责任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单独行为,也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单独行为,而是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共同责任,是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这种潮流和趋势的逼近,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的薪酬福利;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真正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一)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按照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来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短期内,企业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更新实施,必然导致企业人力资本成本的上升。但是,从长期看,短期内付出的成本在未来能够逐渐给企业带来回报。王磊(2009)认为,企业从内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从而给企业带来效益,另一方面,企业的做法在被公众逐渐了解之后,也必能获得品牌形象的提升,无论是在人才的引进还是与社区、政府打交道时,都将拥有一定的优势,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只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员工、社区、客户的满意度,把员工看成是获取利润的工具。即使是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许多企业经营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社会责任意识还是不够强,在这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企业已无人力、物力、财力顾暇企业社会责任,很难从企业利润核心转移到企业与社会共赢的层面上。但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企业重新定位经营目标和经营意识――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去。企业的经营目标应该是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让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社区满意、顾客满意,从而达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共赢状态。

(三)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重新反思

企业管理层的理念和意识,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起着关键的引导和支撑作用,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无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带来巨大挑战。王磊(2009)认为,在中国企业中,管理层的理念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文化,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强化“人本管理”的意识,企业高管人员的承诺和支持是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保障,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企业高管人员应充分了解企业所处的市场和环境,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和社会责任管理从战略的角度予以重视,做出决策,并能对变化了的情况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只有整个企业内部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氛围,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得以稳步向前推进,也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四)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新考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时要求其管理模式必须做相应转变、调整。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效率化,是建立基于员工胜任力的人力资源机制,使员工与岗位达到最优化匹配,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基于胜任力的选任机制、评估机制和培训机制;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激励效用的最大化,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应以保障性和激励性的薪酬体系为基础,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企业要从经济利益、权利地位与企业文化三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立体式激励;再者,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柔性化,这一方面要求建立完善工会等员工组织,重视与员工的集体谈判,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积极采取情感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完善基于心理契约的情感管理机制,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良性的“双方”心理契约[2]。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机遇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盛行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不可否认,也给企业提供了改善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机遇,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升级换代带来了契机。

(一)有助于升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企业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提升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具体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涉及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力资源,例如员工招聘、解雇、再聘用、培训、收入、健康福利、劳动保护等等。

在企业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员工士气、忠诚度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人才的吸引、培养、保有和激励等方面相一致。即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的[3]。

因此,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企业开展活动可以进一步的保障员工权益、增强企业凝聚力,还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样,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将进入更高一级的人力资源管理――精神上、道德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即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不只是依靠规则、制度来约束,更多的是靠道德、靠精神来管理。

(二)有助于留住员工、吸引优秀人才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如在工作环境方面,确保工作场所符合一定的安全与健康标准;在员工雇佣、配置环节,在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可适当照顾残疾人、女性、少数民族劳动者以及下岗工人等特殊人群的就业;在培训开发方面,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开发机会;在薪酬福利方面,为员工提供体面的薪酬福利,并公平对待员工;在绩效管理方面,向员工提供客观公正、具体、有效、富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等。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法律、法规和劳动法的某些空白,是劳动者在人权和自尊上所需要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在人权和自尊方面给予劳动者更大的保护和更好的工作条件,使员工能够以在这样的企业内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是相对薪水来说更容易留住员工的好方法。

(三)有助于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于强化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此,李玮(2008)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受制于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观念及其权力大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还必须将其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和行为。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竞争优势。

显然,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员工待遇,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会增加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但却可以大大吸引优秀人才,增加企业人力资本,降低员工的离职率,减少生产事故,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4]。

(四)有助于完善企业组织机构

作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人力资源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和重视。可是,相当部分企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使有,也是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办公室或生产部门的下属机构,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技术。而对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青睐,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另外,随着员工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面对强大的资本力量,众多弱势的员工将会有更强的意识组建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如社会责任组织,以图和强大的资本力量对抗,监督企业的社会责任。

(五)有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虽然现在全球到处都在宣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但真正可以做到实处的企业并不多。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包含劳动者在劳动中的基本需要,规定了企业对劳动者使用上的基本道德标准,如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弱势群体等具有世界普遍性、共同性的价值观。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将使那些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暴露在广大公众面前,让社会大众“用脚投票”,增加企业成本,迫使企业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只有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劳动者的权益,才有可能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六)有助于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

企业社会责任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未来企业竞争力的必争之地。企业社会责任内所蕴含的具体要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整个企业的机遇不仅仅限于以上所涉及的几点,如社会责任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信用系统,完善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等等。所有的这些,最终都慢慢的会体现到企业整体竞争力上来。

参考文献:

[1]方妙英.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新.商业时代.2009.11.

篇13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 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已经广被接受,但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世界银行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 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换句话说,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社区、自然环境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涉及企业经营运作活动的各个方面,总起来说,可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公益责任和环境责任五个方面。

1.经济责任。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生产提供物质和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法律责任。就法律责任来说,包括守法经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等。

3.伦理责任。在企业伦理责任的各项中,比较重要的有: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维护员工权益。

4.公益责任。企业公益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的一种无偿回报,如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等等。

5.环境责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注意保护环境,尽量减少对大气、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要进行治理和补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的关系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能会减少企业短期利润的获得。但从长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企业社会责任和利润一样同属企业的内在属性。

首先,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一切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所需要的人、物质资源都取自社会,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资源输入;其二,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决定于能否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这两个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既然社会责任与企业有如此不可替代的关系,那它就不是其他社会个体强加给企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所内在具有的本质属性之一。

盈利是企业的最终目标,创造利润是企业的本质属性。既然企业社会责任与利润同属企业的内在属性,那么企业在规划利润空间和发展计划时,要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发展大计中去,共同驱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利润的保障

我们知道,企业社会责任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若不履行社会责任,一旦被广大公众得知,其招致巨大的损失,甚至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大家众所周知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三鹿奶粉由于存在质量问题,严重威胁食用该奶粉的儿童的生命健康安全,一经曝光查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顷刻间土崩瓦解。因此,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能起到保障企业获得正常利润的作用。

(三)承担社会责任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迈克尔认为,当一个企业去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一定是有战略性的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给社会产生最大的效应,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

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有助于企业吸引顾客、投资者、潜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从而扩大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的发展空间。例如,王老吉在汶川地震中捐款一亿元的突出表现让各大网站和社区力挺国货王老吉,从中我们意识到,企业对社会对人民投之以爱心,消费者会回报之以更大的爱心和信任。

(四)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长久获利

一方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革新可首先减少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获得持续发展的良好客观环境。

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获得持续竞争力。企业可通过慈善公益行为达到无与伦比的广告效应,提升企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大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逐渐成为一种发展潮流。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是现代企业独特的无形资源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五)利润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物质支持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绝大多数活动都得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比如员工的培训费,企业捐赠给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等等。一个企业如果本身没有足够利润的话,是不可能负担得起这些耗费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开支的。因此不仅履行社会责任能保障利润的实现,反过来,利润也支撑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六)利润的增加能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不仅适合于个人,同样也适合于企业。一个企业当自身利润不断增长,企业实力不断雄厚时,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于如何维持和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持续竞争力,这时企业就能更强烈地认识到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重大作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利润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这也能一定程度地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总之,从战略眼光来看,企业责任和利润之间是不冲突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管是从经济学、法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都要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正确对待社会责任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两者的最佳平衡点,共同服务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向东、吴晓玲,企业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J]《财经界·管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