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德育表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让他们感兴趣,并且认为值得去做,于是他们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次当教师按课本的安排讲完这部分内容以后,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他们虽然能承认负数的存在性,但却不能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为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并突破他们的认知障碍,在进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我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展正、负数表示出来。笔者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甚至有学生竟然起来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如果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一”,那么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3)=+8;(+4)+(-6)=-2,笔者立即给予肯定和赞扬。我接着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同学的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个例子能让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仅是实际需求,而且也成为他们自己的一种愿望,这样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接着,笔着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与正负数联系密切的例子,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不仅仅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到发挥并能获得成功,还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从而提高他们表现的热情。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临是练列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以前班上有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愿发言,明显地缺乏一种参与意识。后来笔者多次找她谈心,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不久她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x3+2x-3,分解因式,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x-1)(x2+x+3),使大家大开眼界。 转贴于
当然,在数学课堂上,也会有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语,时刻不要忘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去表现自己,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时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会导致他们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笔者采用了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析,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篇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3-0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表现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反映了是否真正承认学生是主体、学习主人的问题。认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当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因为不认真思考很难得到圆满的答案。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人,是初中起始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教学内容,讲完之后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本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和正、负数挂起勾来。教师余音未尽,学生即刻沸然,还有学生竟起来要求发言,一位学生给出如下回答: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3)=+8,(+4)+(6)=-2
教师马上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极为活跃。此举使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是实际需求,甚至成为他们自己的愿望,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紧接着,教者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能与正负数联系的得体的例子。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可以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较大难度的情况下表现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后经教师多次找她谈心,使她逐步增强了表现的欲望。此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例如,在一次习题课上,习题要求对三次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她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进行求解,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到十五岁之间,这也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此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例如,初一的代数课程有这样一道课外补充题:x的倒数等于它本身,y的相反数是0.1的倒数,负数z的绝对值是8,求代数式4x-y+3z。由于此题构思较复杂,对于初一不少学生可以说,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顾此失彼状态,思维极易“短路”。而同学们普遍的心态是:既想表现,却又无把握,不敢表现。所以,此刻教师便应也挥主导作用,适时帮助学生分析难点。
首先,让学生分别求出x、y、z,三位学生先后举手,轻松地求出:x=±1,y=-10,z=-8。三位同学做出了较好的表现。随后,大部分学生也较顺利地求出了正确答案。
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头反思:此题难的不是题目本身,而在于自己的分析能力、思维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因而,师生们很快地形成共识:务必夯实表现成功的基础一强化学好数学的内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仅乐于表现,而且还会有出色的表现。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篇3
黑格尔曾经对人的表演欲望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当有了这种价值实现冲动时,也就形成了表现欲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声乐演唱中来说,是指一个演唱者愿意利用自己的歌唱技能,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获得观众认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个人演唱欲望的满足、对作品内涵的充分体验和与观众获得的情感共鸣。可以看出,表现欲望和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其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表演者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演唱者会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作品基础上的,一方面,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表现欲望的诱因,另一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刻体验,能够为声乐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能够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心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还是歌唱的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紧张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控,将会使歌唱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果表演欲望强烈,则会使演唱者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演唱本身上来,原来紧张的因素反而变为了增强自己表演效果的工具。最后,能够对声乐学习产生能动作用。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势必会使演唱者感到枯燥和厌倦。而表演欲望则更像剂,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学习者能够自觉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转第页)
(接第页)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栋.声乐教学中对沉重心理素质的调节与把握[J].中国音乐学,1996(1).
篇4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看到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技能,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别人知道,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评析、赞美,从而求得心理的满足。这种自我表现性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意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对待小学生的表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学中小学生表现性的类型分析
通过对所教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的表现性因各自的年龄、性别以及对事物认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近期学生都在学习第三套广播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个个都表现得很好奇,很新鲜,同时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1.从年龄阶段分析。在小学一至二年级中,学生的表现性带有天真、幼稚的特点,表现为明显外露。当老师需要请一位学生模仿动作时,他们即使不会做,也都会积极地举手,甚至离开自己的位置,可见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到了小学三至四年级时,其表现性带有冲动、积极的特点,表现为毫无顾忌,不论能否正确完成动作都想尝试一番,如果没被老师请到,就会“表演”一番,他们比较遵守纪律,但主动性很强;直至小学五至六年级,学生的表现性就已具有一定的明确性,但反映方式仍很强烈,有一定的分寸和顾忌,不太会轻易地乱做动作,学会了细心观察。
2.从性别方面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男生的表现性比较突出、冲动、主动、毫无顾忌;相对而言,女生的表现性则显得平稳、有分寸,但女生在小学低段时较男孩子的表现性更强烈,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渐渐“害羞”起来。据调查:有43%的女生在小学低段时表现性较强烈,29%的女学生从进入小学中段后开始慢慢减退表现性;而52%的男生在进入小学中段后,其表现性才旺盛起来。
3.从学生对体育课不同内容的认识分析。凡是适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内容,其表现性就积极。如低段学生喜欢跑步;高段学生对竞争性和挑战性较大的比赛型练习,如跳“山羊”、不同形式的接力赛、篮球练习等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性,而对单调的队列、技巧等练习兴趣不大。
二、体育教学中影响表现性发挥的方面
表现性是一种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儿童的表现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笔者从所教年级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由此可见,影响学生表现性的因素主要有害怕、畏难情绪和自信心不足等,除此之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情绪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性
教师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一堂体育课,学生的表现性是否强烈,将直接反映学生对体育课内容及教师教学手段的喜好程度。那么,应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性呢?
1.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性,消除害怕、畏难情绪。在体育教学中,他人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一句批评、同学的嘲笑都可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据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由于这种原因而表现出特别“安静”,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当这种情况产生时,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举止加以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自我表现的乐趣,从而增强表现性。
2.适时引导学生的表现性,防止虚荣心的膨胀。教师在鼓励的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于外向型的孩子,不可任其表现欲无限度膨胀,否则,他们就会误解教师的用意,从而热衷于自我表现,并滋生虚荣心,由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想表现自己,而忘记了课堂纪律,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差、虚荣心强的现象出现。
3.善于保护学生的表现性,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积极的表现性时,教师就要担负起珍惜、保护的重要职责。如在上三年级的《青蛙跳荷叶》时,一个平时不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的男生,当同学们在学习青蛙跳过荷叶的优美姿势时,他站起来说到,“老师,这很简单!”同学们都以异样的目光看着他,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个跳跃动作,姿势非常优美,其他人都为他喝彩,这时,笔者也及时表扬了他,从此,他不仅增强了信心,对学习也更认真了。因此,教师要对后进生给予理解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其表现性置之不理,以防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4.精心培养学生的表现性,创造表现的机会。当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时,就可能在教师还未启发、诱导的情况下,自觉地做这项运动的动作,并反映出“表现性”的情感冲动。如进行排球练习时,那些对排球有特别爱好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特别活跃。其次,要创造学生有“用武之地”的外部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条件下多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以便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使教学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从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之终身受益。
作为体育教师,要通过素质教育,巧妙地发掘、运用学生的表现性,并结合教育实践,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孩子在不断地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篇5
舞蹈艺术表演教育不是单纯的提高学生肢体动作、面部情绪的表演技巧,而是通过培养他们舞蹈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对应能力、舞蹈意向与音乐等其他艺术因素想象对应的体现力,最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对舞蹈艺术独到的见解力。
(1)加强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许多学生由于对舞蹈内涵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在自身的舞蹈表演实践中就难以做出完美的艺术表现。因此,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是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我校学生曾排过《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部舞蹈音乐改编自一首脍炙人口的维族民歌,排练前我请舞蹈团的维族同学讲述她们的生活习俗,维族的孩子们还会把她们从新疆带来的照片、视频等展示给大家,同时我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对作品做出了一些改编,首先作品没有以男女情感为主线,而是突出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细节,其次男生的角色由女生反串,使作品更适合高中生,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学生们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内容,成功地塑造舞蹈。同时在选修课中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放映优秀舞蹈作品,通过开展舞蹈历史、舞蹈技巧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不同舞蹈家风格、创作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中舞台、灯光、音乐、服装、舞蹈表演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促进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
(2)培养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对于舞蹈表演中动作与情感的对应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机敏的想象力、快速的接受力和合理的创造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舞蹈艺术、把握舞蹈表演,只有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才能激发学生来自心灵深处的表演激情,增强表演力。舞蹈艺术的原型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从生活中提升出来的,因此,只有深刻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心历路程,才能提升舞台表现力。例如,我们排演过《课堂白日梦》这一舞蹈,这是部表现人物梦境里的场景的舞蹈。作品讲述了一个女孩在英语课上睡着了,在梦中她和同学上课时趁老师背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聊天、传递课外书;下课后几个女生凑在一起搞小恶作剧,课外大家拍集体合影等各种校园生活的一幕幕的场景,当下课铃声响了她惊醒时才发现教室里竟然空无一人,就她一个迷茫地站在课桌前。这一系列的梦境里的场景都以舞蹈呈现出来的。舞蹈展示的就是学生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这一系列的场景她们太熟悉了,有了生活体验,舞台表演相对于她们来说就是如鱼得水了。因此在高中舞蹈教学中,辅导老师应该利用生活体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意境与情感,并将作品中的联想和自己的情感充分结合,使学生在自己的舞蹈表演实践中更富艺术表现力。
(3)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的训练。身体素质是学习舞蹈艺术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肌肉收缩能力,就不能再表演中出色地展现出激情、性感、柔美的肢体动作,因此身体素质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也影响着舞蹈艺术表现。人体的各个关节活动的幅度,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就是所谓的柔韧性。柔韧性在舞美艺术中至关重要,我们的学生因为大多数从未经历过专业的训练,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柔韧性都是很欠缺的,这对动作造型会有很大限制,舒展不开、幅度小的动作会严重地影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平时的训练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舞蹈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是通过舞者在舞台上的实际表演向观众展示其舞美艺术的,因此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发挥舞蹈技术的保证。在高中舞蹈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应受到重视。我会在平时加强学生舞蹈技巧方面的训练,使身体形成定性的条件反射,通过反复训练使反射活动成为灵活的表现,这样在舞台上学生就会降低紧张度;平时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老师营造紧张的氛围,增强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学生在比赛或演出中就会有很强的应变力;加强学生艺术表现力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眼神的流露、面部的表情、身体的绵柔,使这种变现力自动化,让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4)注重对舞蹈音乐的把握。舞蹈艺术不是单纯独立存在的,它往往配合着音乐而更深层地表现其内涵,因此,音乐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也可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诠释如果没有音乐,舞蹈就会枯萎,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相辅相成的。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灌输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是推动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基础。高中的必修课中有音乐鉴赏这门课,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风格的音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进而准确把握音乐,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每一首音乐都有自己的情感路线,舞蹈学生要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阐释。这样能增强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敏感力,使学生对不同情感的音乐有快速融入的能力。每首音乐都有自己的灵魂,通过、低谷各种起伏表达情感,当学生能理解和把握音乐时,在舞蹈中动作姿态与情绪的表现才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比如以我们的舞蹈作品《听雨》为例,排练前我和学生先一起回顾在音乐鉴赏课上学习过的江南音乐(包括民歌和器乐作品)的特点,再迁延到这部舞蹈音乐,学生很快能感悟到作品采用的是羽调式、开始是散板、力度较弱,中段以慢板、快板、慢板、急板交替,结束前转为慢板,力度也由强转弱节奏,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多级进,大调音程非常少,总的来说音乐细腻温婉、清秀典雅但又不失欢愉。当学生对音乐有了全面的理解后,她们才能准确地诠释舞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精髓,让学生演绎音乐既能让学生从中感知音乐的内涵,提高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如果能做到舞者和音乐的天人合一,那么舞蹈艺术就有了生命。
篇6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如乐知者”,从中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直接接触的主体和客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这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其次,激发学习动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报考舞蹈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讲都是有强烈爱美之心,在教学中要突出体育舞蹈这一专业的美感,从肢体动作美,到服装美,再到音乐美。[1]
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萧伯纳曾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了自信,才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研究敢于表现自我。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在课堂上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暗示,充分利用舞蹈课堂,增加学生单独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表演,多锻炼。
三、文化修养的提升
文化修养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样,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修养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动作的理解、音乐的领悟和情感的表达。舞者要想把一支舞尽情演绎出来,就必须了解这支舞的人文背景和风格特点。
(一)课堂讲解
体育舞蹈包含拉丁舞和摩登舞,拉丁舞包含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斗牛五个舞种,摩登舞包含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五个舞种。每个舞种风格各异。伦巴是拉丁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起源于古巴,是表现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舞蹈,动作舒缓而有力度,节奏慢而有序,突出身体姿态的柔美和舒展。恰恰起源墨西哥,风格与伦巴明显不同,动作中讲究速度和爆发力,节奏较快,较多的展示男士的帅气潇洒,女士的激情狂野。牛仔起源于美国,弹跳是其最明显的动作特征,舞步轻快,动作敏捷,节奏欢快幽默。桑巴起源于巴西,最明显的动作特征是身体前后的弹性,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斗牛舞起源于法国,发展于西班牙,其特点是雄壮亢奋。华尔兹舞,动作悠扬而缓慢,动作步伐连贯滑动。探戈舞,源于阿根廷民间,动作顿挫有力,节奏感强。维也纳华尔兹,源于奥地利的一种农民舞蹈,动作步伐与华尔兹有相似之处,相对于华尔兹来讲,节奏较轻快,重心起伏较少。狐步舞,20世纪起源于欧美,后流行于全球。舞步延绵不断,舞态优雅从容。快步舞,是摩登舞中速度最快的舞种,其动作特征是随着身体摆荡快速移动步伐。
(二)课下阅读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书,除了鼓励学生多阅读体育舞蹈类书籍,还需要鼓励学生读历史类,哲学类,文学类等书籍,来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包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四、表现力的培养
对于体育舞蹈学生表现力的培养着重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肢体表现力和面部表情表现力。
(一)肢体表现力的培养
1.重视基本功训练在舞蹈中,肢体表现是一切表现力的基础,熟练的技术动作和流畅的连接是一切表现的基础。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主席说过:“基本功就那么多,但却是你一辈子也学不完的,舞蹈的枯燥与痛苦一大半都因为它,但它却是你进步的基础。”在教学中,无论是初级阶段还是后期的提高阶段,训练学生的基本功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脚下的步伐到身体如何发力,再到头部的转换,每一个动作的教学环节都不能少;从舞蹈的基础步伐到力量训练再到组合动作的重复练习,整个教学环节要科学系统。拉丁舞更多的要训练学生的速度力量,摩登舞更多的要训练学生的架型稳定和女士的胸腰延展。体育舞蹈绝非是短期内能够掌握的一项舞蹈技能,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2.舞蹈感觉的培养——从动作思维上来寻找舞蹈感觉是舞蹈者对动作以及由动作组成的舞蹈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有什么样的动作思维,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舞蹈感觉;动作思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蹈感觉的把握程度,它与舞蹈感觉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并相互统一的。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在教学上首先要促进学生加强单一组合动作的重复练习和多套组合动作科学有序的大量学习和记忆,其次要在每套动作组合的学习和练习中,不间断的对学生讲解体育舞蹈在舞池中的运行规律和动作间的衔接规律。3.对音乐感知力的培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跳动的音乐,舞蹈的目的在于配合音乐来传达内心的情感,舞蹈的全部动律都来自于音乐的特定节奏,因此对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对于培养舞蹈表现力非常重要。体育舞蹈包含十个舞种,风格各异,节奏鲜明,舞者在舞蹈中借助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肢体动作展现出来,音乐素养高的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肢体动作融入音乐当中,把自己的肢体动作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而音乐素养较差的同学甚至会因为听不懂音乐节奏而扰乱自己的舞蹈步伐,更别说展现表现力了。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适当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养,给学生讲解音乐的旋律,分析其节奏类型,音乐的和低潮,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提升表现力。
(二)面部表情表现力的培养
面部表情是一切艺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最具有感染力,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的部分,能够最直观化的传达情感,在艺术表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面部表情表现力指的是:舞者在表演中利用表情夸张放大方式进行艺术再加工,如惊恐、哀愁、喜乐等,在舞者充分领悟舞蹈作品的情况下,利用这些表情变化,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乐、人体)来直接体现人的内在情感,是传递情感的导体,也是艺术表现力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2]培养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第一,夸张。面部表情在艺术表演作品中切换速度较快,通常是转瞬即逝,每个情绪特征通过面部表情传达通常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所以在短时间内要想通过面部表情打动观众,必须做到表情夸张。第二,虚拟化。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面部表情,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带有一定的虚拟化特征。能够通过演绎赋予作品中无感情甚至无生命的个体一系列人为的情感特征,来传递思想情感,有明显虚拟化特征。这种虚拟化表现与身体表现力结合,能够提升舞蹈表演效果。[3]
篇7
美国学生的表现欲个个超强,而中国学生的表现欲多数不强。美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容易被调动,稍一调动便个个争先恐后,唯恐不让自己回答。每天上课,只要老师一提问,满教室都是争先恐后的跃跃欲试地举起来的手。有的学生挤眉弄眼地不停地使眼色让提问他,有的带着请求或央求的口吻悄悄地说:Ms.Li,让我吧!让我吧!那状况很让老师为难。叫了这个,另外的一片会失望;叫了下一个,又重来一次期待与失望的过程。有的学生刚刚坐下又争着还要再说,我就经常为提问谁、不提问谁而为难。可是,在国内,从小学到大学,经常是只有那么固定的一小部分学生积极,其他人则不冷不热的像观众一样观望,老师总是在期待更多的学生参与。在美国,我属于special teacher,每次上课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只有将讲课和活动安排得紧锣密鼓,才能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有所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使他们每班即便通常只有十七八到二十左右的学生,都轮到也不是容易事儿。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我让学生用刚学的语言说一句跟自己学习或生活相关的话,学生们你争我抢,说得非常起劲,很多人还主动地将学过的句子用到新学的句子当中做各种变通,气氛非常活跃。结束时,我看他们的兴趣仍很高涨,也不得不打断他们,可是他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我的班是连着排的,中间一分钟的休息时间也没有,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到下个班的时间。实在不能再继续了,我正准备走,他们老师忽然给我示意,说Brody想跟你说点什么。Brody从一开始就一直是我最关注的学生之一,他是个特别认真可爱的学生。他的父母曾专门找到我,说Brody每天放学一回家就叽叽喳喳地说他的外语老师。我往教室右侧一看,Brody正因为没有轮到发言趴在桌上暗自神伤、可怜巴巴地抹眼泪呢。我赶紧走过去,让他说说想说的话,又郑重地夸了几句(他的确做得很好),再来一个小奖励,他这才开心地笑了。
还有一种情况,感觉反差也特别大。有时上课,我看他们表现很好,就想给他们照张照片。如果在国内,估计至少有八成的学生会你看我、我看你,个个羞羞答答地躲镜头。可是你看他们,不管做的活动会多少,个个精神抖擞,争着抢着往镜头前面凑,有的还故意做出怪模样以吸引注意力突出自己。本来一两张照片就行,可是往往会照三四张甚至更多,因为他们一看相机就激动,会主动跑到镜头前面要求照相。有一次,我让他们体验中国民族舞蹈中常用的转盘,他们兴趣高涨,练习得乐此不疲,极为投入。为了鼓励他们学习,我总是先学习,然后作为鼓励,按照完成当天任务的早晚让他们迅速地轮流练习五分钟。别看全体学生共同来分这五分钟时间,哪怕是分到他们那里最多只是一分钟,也是他们的大目标和大动力,他们会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转盘一转动起来,他们便骄傲地大叫:“快看我!快照!”激动兴奋之情满满皆是。现在,每当我看到那些照片,脑海里就会闪过一大片当时他们兴高采烈、天真活泼的情形,想起他们跃跃欲试的热情。临回国前,我教他们做翻绳游戏。每个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将绳子翻成一把小伞或者一个麦穗,便会跑到我跟前,说:Ms.Li,我成功了,给我照个相!做积木活动,他们会在积木前面左蹦右跳地做出奇怪的模样,大胆之情超乎想象。
当然,我们不能用表现欲来简单地判定学生所有的好与不好,但是,如果学生缺乏表现欲,总是蔫蔫的不动声色,那是很让家长和老师发愁的事情,教师往往感觉上这样的课不顺手,像是在唱独角戏。尤其对于外语教学,学生的羞涩、掩饰、被动,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表现欲是动力和兴趣的源泉,是学生成长中非常有益的锻炼,可以反映出学生将来在某方面可能会有所发展的潜力。表现成功会带给学生无比的自信、鼓舞和成就感,其积极影响巨大。
表现欲其实是每个人所固有的一种本性,人人都有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表现出色的潜在的欲望,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出色表现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然而,如何将表现欲释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长期作用的结果。在美国的教学活动中,惩罚极少,奖励很多。各种各样的奖励措施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甚至包括可以和老师一起吃午饭、做一天的督察员等,都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奖励。为了得到奖励,学生们必须参与,必须表现比别人更好。而国内的教学中,缺乏的正是这种灵活的鼓励机制。大表现小鼓励,小表现不鼓励,多数情况凭自觉,不好不坏表现尚可的居多,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表现不错便一带而过。如此,中国学生对奖励机制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感觉不明显,对教学活动参与得不够积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热情不够。对比中国和美国学生的表现欲,我们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篇8
一、熟悉与了解作品
首先要熟读歌词。因为在声乐作品中,音乐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是歌唱艺术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声乐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的,它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和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歌词,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歌词的语法特点,合辙压韵等,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背唱。因为只有非常熟悉歌词的情况下,学生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声音的塑造方面。
其次要熟悉歌曲的节奏及其旋律线,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要有动感,充满活力。因此,学生在演唱时必须注意二拍子、三拍子及其四拍子的节拍特点及其强弱规律。另外,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歌曲的旋律线一般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种,有时还互为结合出现在歌曲中。
最后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要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内容,调式调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常表现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而小调式的歌曲常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哀愁的情绪。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
二、了解掌握歌曲作品的时代特征及其演唱风格
首先要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背景及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与情感,从而使学生对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与个性特征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使学生了解掌握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其次要准确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歌曲的风格不同于外国歌曲的风格。就中国歌曲而言,又可分为西北、东北、江汉、湘、西南、客家民歌等风格色彩区,外国歌曲又可分为意大利风格、法国风格、俄罗斯风格、西班牙风格等等。另外,还有咏叹调风格、浪漫曲风格、宣叙调风格、小夜曲风格等等。在演唱中,歌唱者对作品风格把握得越准确,演唱的味道就越浓,感染力就越强。有很多学生不注意研究作品的风格,甚至不知道自己听唱的是哪个国家的歌曲,只知道强调自己的声音,然而唱出来的歌却没有给听众美的享受。针对这些现象,声乐教师要很好地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观念,在歌唱中,要尽量做到声情并茂,不能只有音没有风格和情感。当然,作为声乐教师,首先自己得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自己很好地去做示范,而且还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学好音乐史论以及和声、曲式等专业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要培养学生养成“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听众”的歌唱观念。
三、关于作品的“二度创作”
所谓“二度创作”,是指歌唱者在尊重原作、忠于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声乐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的过程。“二度创作”的手法有很多,下面简单介绍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歌曲的速度。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如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的《叫我如何不想她》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一句,为了唱出这一句的动感.学生演唱时可以提示把“微风吹动了我”几个字的速度处理得较快一些,唱得稍微紧迫点,而“头发”二字可以放慢一点,拉宽一点,这样就可以恰当地表现出音乐的氛围也能表达主人公的心情。再如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的歌曲《赶墟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比较欢快的分节歌。此曲在演唱“鸟儿声声”四个字时,要采用断开的慢速。然后回原速,用这样的速度变化也能有效反衬主人公的欢乐心情。第二小结“啊哩哩”渐快,第三小结恢复原速。此曲虽然是三段歌词,但旋律相同,如果三段采用同样的速度,就使得反映歌曲的情绪有一些呆板。如果在速度上做上述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了倾听鸟儿歌唱的情景.另一方面在回到原速时,让听众感到更加新鲜、形象。这样的处理虽然违背了速度标记,但总体的欢快并未改变,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篇9
(1)不注意英汉差异,句首直接用人称代词,导致中式英语。
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倾向于用与人有关的名词和代词作为句子的开头,如people,we,I,he,she等,往往容易使用中式英语。
如: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have greatly demanded all kinds of nutritious food.这句明显是Chinglish,应改为: There is a great demand across the country for all kinds of nutritious food.
(2)There be 句型中动词的错误使用。
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wait for the bus.
There be句型中已经有谓语动词be,因此其后的动词wait应改为非谓语动词waiting,或者将there be 后面的部分改成一个定语从句: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wait for the bus.
(3)错误地使用逗号“,”取代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在语意上完整的句子。
如:He has three sons, all of them are scientists.
此句应为: He has three sons and all of them are scientists.或He has three sons, all of whom are scientists.
(4)缺少主语。
如:Mentally unhealthy increased by 15.5% in 2006.
此句应为:The mentally unhealthy students increased by 15.5% in 2006.
(5)在特定时态中的主谓不一致,尤其是在一般现在时的句子中,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或相当于第三人称单数的动名词短语或从句时,忽视了谓语的变化。
如:The house stand near a railway. 此句应改为: The house stands near a railway.
(6)不注意谓语动词的语态。
如: Nothing left in the house after the big fire.
leave为及物动词,应用被动语态. Nothing was left in the house after the big fire.
(7)单数可数名词前无限定词。
如: Film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an book in the original.
此句应改为: The film is easier to understand than the book in the original.
(8)及物动词后缺少宾语。
如: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此句应改为: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sth.
(9)动词连用时,不注意连接的方式。
如: He likes read in his spare time.
一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只能用一个,其余的应根据需要变化形式。此句应用reading. He likes reading in his spare time.
(10)置于句首的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不与句子主语保持一致。
如: While reading books, the telephone rang.
read 动作应该为人发出的,此句应改为: While reading books, we heard the telephone ringing./When we read books, the telephone rang.
以上错误主要是学生对英汉语言差异没有很好的认识的结果。因此,平时应加强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方面的关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其一,让学生去归纳总结,对比并领会两种语言在选词、造句、谋篇方面的差异。分析英美民族的思维活动方式、模式和观念原则;其二,注意收集一些典型错误,在课堂上加以点评;三是,实行面批;四是,作文的训练应从实际出发,进行分级训练(词—句—段—篇),学会谴词、造句、组段、谋篇,是提高英语作文能力的关键。
篇10
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把“钓”写成“钩”,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举起了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一位教师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树林”呢?在本教学片断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执教者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
3 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一是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二是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是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四是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五是抓感兴趣的部分。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是让学生画一画大榕树、树上的小鸟,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做一只什么鸟?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说的很好,在这样的动手动口中既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又懂得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篇11
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绩拔尖,活泼好动,较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竞赛获奖、父母有权力的等尤为明显。他们对待问题常常浅尝辄止,马虎应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半罐水响叮当"。这一部分学生一挨批评,就与教师赌气, 不听课,不回答问题,不完成作业。自傲和自卑一样,都源于错误的自我估计,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差,一但受挫,会感觉"没面子",变得较为自卑。
应对:对有骄傲自负心理的学生应施以"挫折教育" 不要让他们养成凡事总是"一帆风顺"的思想,适当地给他们出一些难题。同时要引导他们变挫折为动力。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当学生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如果学生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他们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教育他们把挫折与失败看作磨练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跌到了,爬起来再干。
二.自卑孤僻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实际上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这样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或农村贫困地区。单亲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往往也会在干部、富家子弟、有特长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自尊心异常强烈,敏感,往往因小事耿耿于怀,影响学习。自卑孤僻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气质类型属抑郁质和黏液质。 自卑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心重的学生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 "自卑型"这类学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发上进,摘掉后进生的帽子的自信心,也愿意作努力,也努力过,但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心理压力又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自卑的学生在交往中,虽然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的格格不入。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应对:对于自卑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自尊,自信,不畏难。中学生会碰到困难是肯定的,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当学生自己克服了困难时,教师应鼓励、肯定。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还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对于自卑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赞扬为主。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扬,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天性。赞扬赞扬可以增加人生的动力,它是一种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肯定可以导致自信心的高涨,可以使人获得动力,发挥其潜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少批评多鼓励的"赏识教育"原则,多给掌声,少呵斥。多赞扬学生,用他们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实际上,对于这类学生,批评是有弊无利的。例如对待一个非常自卑的学生,他好不容易举一次手,但回答是错的,教师说,"不会你举什么手?"这样的指责会让他越来越越自卑,最终可能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再也没有信心回答问题了,假如说,"错了,坐下。"这个学生的唯一的一点自信就回一扫而光。再假如说,"不错,今天某同学表现很积极,请大家为他鼓掌!" 这一次掌声可能会给这位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深刻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信心会倍增,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所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是克服学生自卑感的强心剂。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实践证明,具有坚定的自信心,会更多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易形成较多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有助于学业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学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会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处处感到不如他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摆脱自卑就是要让他们多体验成功,让他们获得一种"原来我也能成功,成功竟是这样美好"的内心体验。教师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发扬其闪光点,引发求知欲,促其上进。心理的认知是一种体会,一种感悟,只有真正体会到了,才会感悟到,只有真正感悟到了,才能真正提高心理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坚持"赏识教育"原则,少进行负面刺激。
三.胆怯畏惧心理。
部分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主要是女生,羞于用语言表达思想,沉溺于内心活动和笔头表达。内心活动不能外显,妨碍了思维素质的深入发展。这类学生在心理学上和自卑的学生一样,属黏液质或胆汁质的气质,情绪发生缓慢,不强烈,语言动作不迅速,也易执拗,缺乏灵活性和果断性,也易多疑,有高度的情绪敏感性和体验的深刻性,经受不了大的打击,显得脆弱。
应对:对有自卑、胆怯畏惧心理的学生要施以"磨难教育";注意不嘲笑他们。不要责怪他们这错那错。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焦虑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胁或预计可能受到威胁所产生的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焦虑对学习既有促进也有抑制,是促进还是抑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对于机械的学习,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会激起个体力求达到目标,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当学生遇到新的学习情境,尤其是遇到难度较大,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高度的焦虑往往对解决新的问题有破坏作用。处在高度焦虑状态下的学生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学习焦虑。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怕学习成绩不好受父母和老师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成绩排队、中高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对人焦虑。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现出退缩、提心 吊胆、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长娇惯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不敢到外边玩;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怕人的原因 。
考试焦虑是焦虑心理的典型表现,担心老师家长同学对自己成绩的评价,担心成绩不好会对自己的意像带来损害,也担心个人未来的前途,担心个人对应试缺乏准备等。考试焦虑往往受三方影响:家长老师的期待,这是导致焦虑的外因;自信心不足是内因,它或许是家长教师期望过高或过严与自己能力不足的直接产物,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自卑感;其三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准备,实际上是学生为自己找"退路"。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考试恐慌症"。于是焦虑心理就转为了恐惧心理。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成绩向来优秀的学生在家长的苛刻要求之下,造成严重的焦虑和恐慌心理,成绩急速滑坡,最后不堪重负,出现弑母的犯罪行为。由此恐惧心理的严重程度及承受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应对: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试卷科学性的探讨,在组织测验考试时,要从知识的基本点出发,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兼顾各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让他们都得到正确的评价,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通过考试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同时要作好家长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压力已成为学生严重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观点,以及家庭各因素的变化,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压力。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家长的联系,要求家长能实事求是的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客观地为学生选择升大学习或就业,使学生从家庭的压力中得到解放。
五、逆反心理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变时期,身高体重剧增,性发育开始。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儿童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孩子,"成人感"增强。随着生理的变化,学生心理产生"独立",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同学之间相互影响增强。心理学上称"心理断乳期",即离开父母的保护而取得本人独立自主的时期。思维上发展了批判性,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含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行为上出现"独特性"和"受暗示性"乃到"抗拒性",即逆反心理;情绪上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自己;兴趣和愿望上带有随意性、多变性、狂热性,常为了所谓讲"义气"而庇护同伴,或为同伴打抱不平;感情上具有"闭锁性",而对于艰苦的学习活动特别重要的意志品质,则还处在比较软弱的状态。他们有强烈的独立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要确立自我,要求具有成人平等的地位和人格,独立决定和处理他们个人的事,并在各种场合表现自我。但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对父母的管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满。对当别人的面揭他们的短相当反感,以至顶牛,明知自己错了,也不承认。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主一 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他们为了证实自己不在是小孩,力图通过优异成绩在大人面前表现自己,树立自己的威信。实际上, 他们还没有成熟,还处在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他们自觉知识经验日增,兴趣也日益广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人活动的欲望也就虽之增强,特别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治安,纪律所不允许的那些个人活动欲望,容易使他们的心理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也就产生"不让他干什么他偏干什么"的逆反行为。
应对: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与学生沟通,和他们建立平等关系,放下老师的架子,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把微笑带给学生,努力营造平等,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即使是批评,也注意不当其他学生的面,以说服为主,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觉得老师的确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为了他们好。这样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而不是"对着老师干"。
其次,老师应该具有爱心和耐心,从内心深处关心学生,爱学生。从情感上感化他们,消除其"戒心"。这类学生往往对教师有一种"戒心",因此,对他们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使得学生在心理上趋向教师,信赖教师,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引起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到老师真诚的关怀。从内心接受老师。
六 厌学心理和惰性心理。
一类学生是"想学学不好",感到为学习而困扰,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不高,学习效率低,成绩不理想,又时常招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批评,讥讽和嘲笑。自信逐渐散失,认为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这类学生的家长对学生也欠关心,根本不关心他们的学业,或只关心成绩。一旦学生考试失败,则大加指责,使学生陷入"学不好,不好好学,厌学"的恶性状态。
应对:教师要克服偏见,"偏爱"这类学生;要努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有进步即加以热情的肯定;适当降低对这类学生的要求,让他们多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他们的失败,加以指导和分析,少批评,多鼓励,让他们对自己的进步充满期待,从而努力进取。
第二类学生是"想学好但不愿学"。即从动机上,想得到好成绩,对学得好的同学也充满羡慕。但他们惰性思想严重,贪玩,缺乏上进心。学习稀稀拉拉,动作迟缓,边学边玩,作业完不成,成绩老后进。缺少进取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过分地追求接受知识要符合自己的兴趣,还想回到幼儿园、小学时的"游戏教育"和"愉快教育"中去,不能努力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面对激烈竞争和自己不利的地位,直接感觉到学习实在是没意思、没必要的事情。
应对:帮助他们认识这些专业课的重要性;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通过加强直观教学和实践锻炼,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坚信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好的;想方设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多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以生动的事例感染学生,以诱人的目标引导他们,使他们坚信,"我要学,而且只要我认真学,我也能学好"。
第三类学生问题严重。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把老师同学不放在眼内,学业不良,长期在纵容无序的环境下生活。养成以我为中心,有恃无恐,目中无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态势。 他们认为读书无用,学习简直就是活受罪,根本就不需要学习,学习纯粹是浪费精力,"成绩好差问题不大,能赚钱就能发家", 兴趣的中心不在学习上,而大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学习消极应付。在校违反纪律、迟到、旷课、早退,甚至蜕变为品德不良者。
因此懒懒散散,如"小和尚撞钟"。 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学习上畏难怕苦,生活上讲吃讲穿。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极少想望将来,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缺少正确动机,
应对:从思想上不断消除"读书无用论"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引起要学的动机。针对这类学生精力旺盛,喜欢活动的特点,教师应当帮助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开拓他们的兴趣领域,增长知识、调剂生活;另一方面让他们把多余的精力用于正道。
七 虚荣心理:
中学生争强好胜,学习上互相竞争,你追我赶,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对学习上超过自己的同学,老师表扬过的同学,总心存忌妒。他们不是想如何让自己的成绩提高,以赶上他人,而是想办法要让别人落后。这种由虚荣心引起的心理既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腐蚀着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虚荣心理的产生:1)竞争的加剧,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往往影响着学生在师生眼中的看法,关系到升学、三好学生的评定等,因此有的学生有承重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的前途,往往图一时之利,在虚荣心动机的支配下就产生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的错误行为。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了解自己子女原来学习的基础与水平,不切实际的提出了各门功课的高标准,并常常向子女许愿,达到要求如何如何重奖,达不到目的训斥、打骂、给以惩罚等等。在这种压力下,有些同学为了回报家长一个成绩,就不惜用作弊来骗取高分。
应对:1)对学生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作弊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分辨是非,树立诚信为荣的观念。
2)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学习不是为了面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会学生调整心态,改进学习方法,重过程轻结果。 应让学生把平时的考试当作一次的练考,一次的知识的积累过程,不论成功与失败,只把考试看作是检验自己的一次机会,看作一次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这次不成功,下次再来。不必去忧虑考试的结果如何、要把学习是为了争面子的心理动机,转变为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上来。
3)提醒家长,莫以成绩论学生,成绩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并不绝对。学生成绩好,加以一定的肯定就行,不要以金钱加以诱惑;学生考得不好,只反映一段时间的学习状态,家长应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所在,帮助他们补上来,而不应该单纯的责骂和体罚。
八 烦恼心理
即心理学上指的青春烦恼。烦恼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它主要是指心理上发生了矛盾纠葛,使情绪变得不安,烦躁和忧虑。一方面,他们对自身的事,将来的事,人间的事和生活方式比孩提时代关心得多了,但由于"闭锁心理"的产生,又不愿向老师家长和朋友倾诉,想自己解决,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只得闷在心里,自我苦恼烦躁,甚至怨恨;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他们受父母师长的保护,有一定的依赖性,随着心理上,心理上的发展,他们想从这种保护中解脱出来,独立生活,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又很差,果真独立又会茫然和失落,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担心。有些学生还会对前途家庭经济等感到忧虑和不安。
应对:1)和学生交知心朋友。针对学生的"闭锁心理',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谈心,谈话时采用平等的姿态,让学生消除"代沟"的感觉,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肯定,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并帮助他们分析对错。尽量采取建议而不是命令的态度,让学生感到民主,愿意接受。
2)帮助学生正确发挥独立性。中学生由于成人感的增强,愈来愈讨厌家长的"过分关心",唠叨。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性,而实际认识能力并不高,常常分不清是非。教师一方面不要把他们当作"小孩子"来管,不包办代替,适当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与自觉性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忙着帮他们解决困难,而应让他们锻炼,让他们经受挫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要给以必要的指导监督,教育他们多征求与听取父母与师长的意见,帮助他们克服冲动性和幼稚性。
九.抑郁心理
即心理上的青春抑郁。指的是一种低调的苦闷情绪状态,学生常表现为低沉,苦闷,压抑,无味,寡欢,少言,灰心,悲观和忧伤等。例如,有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无趣,不愿学习;有些学生对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厌烦,却又不求上进,消极对待;有的学生在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消极悲观等等。 少数学生有孤独倾向,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
应对:注重乐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心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幽默感,培养以轻松的心情对待环境压力,以微笑面对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
十.依赖心理。
这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小起就靠家长、靠老师牵着走、守着学。进入中学后,他们适应不了自己定计划的学习方式,茫然不知所措。如不培养起这部分学生的自觉性,严重的依赖心理将埋没他们的才智。
应对:帮助学生削弱依赖性,发挥独立性。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办。
十一.任性自私心理。
这是表现在部分学生身上一种心理偏差。他们在家里"以我为中心",顶撞父母;在学校吃不得一点亏,不礼让同学。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私学生上课讲小话,既影响同学听课,也不尊重老师。如他举手发言,而老师没叫他,则会赌气记恨在心 。
应对: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摆脱不良心态的影响,做出正确的行为。开展竞赛系列活动,使学生发挥较大的潜能,目标既要战胜对方,但又不能损害对方。学生从中学到竞争的方式:公正、平等。这样引导他们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竞争意识的形成。
十二.庸俗世故心理。
少数中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不正常人际关系的影响,过早成人化、世故化,他们既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对待金钱诱惑。 这种类型的学生自我评价标准常出现问题,经常在交往中与老师、同学发生磨擦,总喜欢以冷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别人所做的一切都看不顺眼,什么都看不惯,经常和老师、同学对着干。攻击、敌对和仇视别人,容易采取直接简单的攻击行为来解决问题。对别人的劝告批评采取敌视行为,以至于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应对:对有庸俗心理的学生施以分辨真美善、假丑恶的"是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应当擦亮眼睛,理清思路,批判性地看待那些消极的观点,在思想上建立警戒点,要注意识别那些消极颓废的观点,抵制那些不利的舆论,要从一定的高度看待学习的重要性。要把那些庸俗的玩世不恭的、不负责任的目光短浅的、贪图享受的看法驱逐出自己的大脑,多接受下面的、积极上进的、严肃认真的、鼓励人积极奋斗和努力的观点。同时要重视学生之间相互教育。 把一些学生中的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影响。如果发现这类学生有抱团现象,出现劣迹,应及时教育,进行分化。
十三 戒备心理
这类学生受批评多,有时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观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总是不会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没用。对周围的人总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关你"、"破罐子破摔"的戒备心理。
应对:多给这类学生一点信任,一份理解,少一些责难,少一点怨恨,多几份关爱。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这类学生来说,更需要得到老师爱。
十四 自责心理
这类学生自我评价低,自我轻视自己、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这种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紧张,对别人的反应过分在乎,在与人相处时过分被动、,造成交往障碍,从而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在同伴中没有亲密朋友,也不能取得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信任。这种类型的同学显得很孤独无助。
应对:教师与家长,同学一起营造一种关爱的氛围。
十五 恐怖心理
有恐怖倾向的学生胆小,怕黑,娇生惯养,过分依赖老师和家长。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应对:和家长一道培养学生的独立性,锻炼他们的胆量和心理承受能力。
十六 心理冲动
心理冲动指情绪非常不稳定,喜、怒、哀、乐无法捉摸,自我调控能力差,时冷时热。 心理冲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激动性冲动。这种冲动常与愉快的事情有关,例如,有的同学考试考得好,激动得又蹦又跳,大声叫喊;有的同学与朋友打赌时,冒险敢为,险象环生;有的同学高兴时乱敲桌子,仍书本等。另一种是暴躁性冲动。这种冲动常与不顺心的事情有关。例如,有的同学稍不如意或稍受刺激就与教师家长发生冲突,轻则争吵顶撞,重则逃学出走;有的同学动辄出口伤人,拳脚相对等。常常还会做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来。男同学常常会有这种表现。另一类是神经质型,这低沉,焦虑、过敏,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
应对:教育学生遇事要沉着冷静,作好学生的表率,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
十七 心理敏感
这种类型多为女生, 他们有点"神经质",胆怯、担心、小心眼,感情相当脆弱,他们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而且体验深刻。一旦遇到挫折,精神就处于崩溃的边缘,甚至会发生意外的事情。他们对生活中的一点小事,一两句话反应很快,并立即与自身联系起来,做出对立性反应,如有些学生对同伴一句不对劲的话,反应灵敏,不快之色浮于脸上,有时甚至拂袖而走,闷闷不乐,心里耿耿于怀。他们当中有些人是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有的是遗传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篇12
一、运动技能学习曲线的提出
运动机能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练习速度的加快和动作准确性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把时间和练习次数作为横坐标,把运动技能水平作为纵坐标,把学习过程的技能水平用曲线描绘出来,以此来展现在一定时间段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情况,我们把这种曲线称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曲线[1]。
二、大学生学习体育技能过程中表现曲线的类型
在学习体育技能过程中的表现曲线是多种多样的,如线形学习曲线;先快后慢的负加速形学习曲线;s形学习曲线;高原平台学习曲线。这些曲线的变化互相交错,起伏不定,受个体差异的影响。
(一)线形学习曲线
线形学习曲线是指技能水平与学习时间成正比,随着时间的延长,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快,曲线的表现形式由低到高(图1)。主要原因是:
1.在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动作技术相对简单,对学习者的各方面的要求相对不高,技术动作比较容易掌握。
2.自我效能、任务定向目标、内在动机等动机因素和学习策略均与体育技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下的自我效能即学生对其学习和完成体育技术动作能力的判断与自信,会影响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坚持性、努力程度、认知投人与学习策略的运用[1],从而影响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任务定向目标有助于学习者为完成任务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用以加工、处理信息和有效地学习和练习体育技术动作的系统方法,它与自我调控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习策略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调控自我实现学习目标[2]。
(二)先快后慢的负加速形学习曲线
这一曲线的特点是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以后逐渐的减慢(图2)。原因是:
1.在学习体育技能初期,过去已经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似动作环节及经验对新技术有正迁移作用。但是随着技术动作的进一步细化,这种迁移对技术提高的影响越来越小,从而导致技术动作的学习困难加大,技能提高也较为缓慢。
2.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初级阶段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高,但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对身体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长期的锻炼,这就使得身体素质无法满足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
3.在体育技能学习初期,教师往往采用分解教学的方法,步骤清晰易于掌握。但随着技术动作学习的增加以及为了完成某一具体技战术需要多种技术动作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不同技术动作的拼接。所以在后期体育技能的学习中由于存在着这类原因导致技能水平的提高较缓慢。
(三)先慢后快的正加速形学习曲线
先慢后快的正加速形学习曲线的特点是练习的开始阶段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练习一段时间时间以后学习曲线呈上升趋势(图3),原因如下:
1.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的技术动作比较复杂难于掌握,所以在初期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这一阶段技术水平的提高缓慢,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以及老师的引导学生慢慢掌握了这一技术动作从而熟练自动化,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初级阶段对体育学习没有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地去听讲去练习,自己的运动技能也有了显著地提高。
(四)“S”形学习曲线
“S”形学习曲线的特点是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有时进步的快,有时进步的慢,呈不稳定状态(图4)。原因是:
主观上可能由于学习者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不高,客观上可能与学习的氛围,教练的指导水平有关。也可能与技术种类的多样性有关,在学习一个技术的不同类型时,有的掌握的快有的则掌握的慢。
(五)高原平台学习曲线
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其表现为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但是在高原期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图5)。
原因在于,一是成绩提高需要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建立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新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个改造以前,成绩就会处于停顿状态。当学生经过练习,完成了改造过程,成绩又会提高,在高原期之后,曲线又继续上升。二是由于学生练习的兴趣降低,对学习产生了厌倦等消极情绪,或者身体状况欠佳,成绩也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
三、结论
大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曲线,造成的原因各有不同。针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过程中存在的个别差异,教师就必须具体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原因,分别采取指导策略,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形成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篇13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够表现自己的土壤。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被理解、被接受的状态。学生信任老师、认可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倾诉的对象,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更愿意交流与表达,会更乐于表现自己。
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是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左右学生是否愿意表达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上敢表达、想表达、爱表达的轻松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的言语交流中,要多用赞美的语言、多给予学生鼓励的微笑。即使学生问题回答错了,也要让学生有“再想想,一定能回答好!”的表达积极性,使学生心中有“我能行!”的信心与决心。
3.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层次性
首先,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要由易到难、分层次展现,让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
其次,教师课堂提问要有“易、中、难、”三个层次的问题,并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容易的问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回答,但要把这个层次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解决;稍难的问题让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尝试解决。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要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再回答。这样可以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各抒己见,从自己的立足点来进行思考、表达,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感受成功。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兼顾各类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形式多样,有梯度、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既能给学生清晰的知识层次感,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又能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成功、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
4.分解难点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如果问题比较难,教师要分解难点,降低问题难度,使学生逐渐领会。比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件衣服按成本提高50%以后提价,又以8折卖出,仍可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成本是多少元?刚开始我没有过多考虑就提问,“谁能告诉我这题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全班同学听后都沉默了。后来我想,可能问题太难了,没有铺垫,学生很难答出来。于是我加以引导,问:“设每件成本是x元,一件衣服按成本提高50%以后提价,谁能表示出标价?”再逐步引导,“打8折后,现在的售价呢?”“有了售价和成本,你能表示出利润吗?为什么?能列出方程吗?”“那谁能说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呢?”这样列完方程之后再找等量关系,其实就是让学生反思刚才利用等量关系求解应用题的过程,不但分解了难点,而且给予了学生成功表达的机会。
5.坚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同等相待,不能分好分坏,厚此薄彼。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每位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性。教师要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特点与兴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开发和培养。
比如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就要指导小组成员做好分工,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优点与特长的机会。
6.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学会倾听是准确表达的前提。要让学生养成课堂上有一个人发表观点,全班每名学生都仔细倾听、认真思考的习惯。每个人都有补充、纠正和评价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积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