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药公司发展前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药公司发展前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药公司发展前景

篇1

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我们公司为什么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又具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呢?下面就这些问题结合我们公司的现状做一些探讨:

一、经济效益审计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采用专门程序和方法,取得审计证据,对照选定标准,以评价、衡量和证实被审单位或项目经济活动所体现经济效益的优劣,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活动。

就我们公司而言,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审计通过对公司生产经营成果和资金使用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二、公司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以担当社会责任,追求盈利为目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盈利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公司作为一个正在做大做强的发展企业,经济活动的投入和成果都十分复杂和庞大,只有做好各项监督和控制工作,才能使公司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因此,加强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发现和完善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公司提高经济效益十分必要。

(一)公司的发展具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肥沃土地

我们公司为建筑施工企业,“点多、面广、战线长”是公司近几年的工程管理特点。施工企业生产流动性大、产品形式多样、施工技术复杂、施工组织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为公司开展形式多样的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了条件。经过近年的改革发展,公司已经走上了一条长足的发展之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整体处于上升阶段,公司的发展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提出了要求:

(1)公司实力增强、每年完成管理产值正在逐年增长,公司的成长需要监督保障

在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指导下,近几年来,公司每年完成的管理产值由2007年完成管理总产值21亿元到2011年完成管理总产值35亿元,五年间公司完成管理总产值翻了1.7倍,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未来三年公司的管理产值计划完成100亿元,在建和已经落实的工程共99项,管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放大。然而,如何管好来之不易的大市场?如何控制好零零星星的各种资源消耗?如何发挥各种投入的效率性?使公司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不刹车、不脱轨,这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判明公司在管理和资源利用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揭示公司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建筑一道防护墙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手段,也是我们公司发展的要求。

(2)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使得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近几年来,公司加大了社会资源的利用。2011年,公司外雇劳务支出7569.65万元,外租机械及设备支出10541万元,完成工程分包产值20亿元。2011年工程分包完成产值是公司当年完成总产值的57%,社会资源的利用已成强势。管理社会资源,变社会资源为已之力,可能是公司走管理之路的发展方向。因此,管好社会资源支出的这个口子,杜绝公司经营效益的“跑、冒、滴、漏”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3)社会资源利用的审计以风险审计和效率审计相结合更佳。

审计处这几年开展了许多题材广泛的社会资源利用的审计,包括:外雇劳务结算审计、外租机械台班结算审计、分包工程结算审计、外购物资审计等。但审计多以核算业务的真实性、准确性为重,审计的方法是通过对内控手续,结算依据的审核核实业务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成了管理风险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任务。但是,社会资源的利用是否经济?效率是否合理?不开展标准对比和技术分析是无法做出准确回答的。比如,外雇计时工结算中是否存在消极怠工、窝工的费用?外租机械台班费结算中是否有出勤不出力,大车拉小货的费用?采用的施工工法和技术是否有不经济,浪费性大的费用?质量、安全标准的采用是否经济等?都是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审计中效率性审计和经济性审计的重点内容,需要审计查明、核实,并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存在潜在的盈利效应,是公司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审核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行性,以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经营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司每年在建项目几十个,选择一些风险控制流程长、管理层级多、控制人员流动大、交接手续要求高的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一定能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扩大收入的确认,降低不合理费用的支出,提高业务的经济性,达到真实、准确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目的。

(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公司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公司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公司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在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公司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局的统一发展方向

2012年,徐彬在集团公司审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效益审计,促进公司、企业落实深化改革、挖潜增效措施。…审计部门要围绕“深化改革”、“挖潜增效”和“安全、质量、品牌、诚信、服务”等,切实开展好管理和效益审计”。 “帮助企业系统总结好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效益变化原因,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为公司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助推器作用”。

三、公司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是对经营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制约、防护、促进和参谋的作用。然而,我们公司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除了具有这些作用外,还应该具有以下四个具体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财务收支的真实核算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认识不准确,也是缺乏效率的。缺乏效率的审计工作在人力、物力既定的条件下必然难于大范围推行。经济效益审计必然涉及到查实账簿资料这一工作环节,只有对账簿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查实后,对节约、效率、效果所进行的分析认定才有意义。因此,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公司财务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保障财务收支的真实。

(二)有利于堵塞漏洞、节支增效

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被审单位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审查评价,促进单位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风险。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来看,它是监督和鉴证,不具有管理的职责。但是,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实际效果来看,审计评价也好,监督、鉴证也好,都起到了对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为公司堵塞管理漏洞、节约支出、挽回既得利益发挥了作用。

(三)有利于经济责任考核,促进考核工作的深入开展

经营承包是公司采用最广泛的经营管理手段,每年公司都与所属二级单位及项目部签订了《经营承包责任状》,承包指标涉及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何评定承包责任人的经营状况?借助审计成果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四)有利于公司提升管理水平,为公司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故而能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公司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因地制宜,不要盲目求全追大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应考虑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构成和可借用的专业力量的情况,在公司审计处现有条件下,可以少开展综合经济效益审计或较大项目的审计,多选择某一部门、某个环节或某项业务开展专项经济效益审计。

(二)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

经济效益审计不应只是局限于最终评价,还应进一步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要有科学的技术方法和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效益审计开展有难度,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标准是一个重要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准确评价效益的关键。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反映管理水平、盈利能力、经营风险控制、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的评价体系,通过效益评审,揭示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公司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打开公司的盈利空间。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的反映公司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公司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了解和确定公司经济效益增减变化的原则,分析公司管理的效益性;三是相关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四是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之间应存在着密切联系,每项指标都应能影响整个指标体系的完整性而又受到其他指标的制约。近年来,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革,供应、销售、投资、资金、会计核算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与之相连,形成具有较强适用能力的评价工具。

总之,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是公司发展的需要。2011年集团公司审计工作会议上,王作然在报告中讲到:针对重点业务或重要环节开展管理和效益专项审计,精耕细作、查深查透当好领导的“眼睛”。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深入研究、综合分析当好领导的“参谋”。针对典型企业开展整体管理和效益审计,以点带面当好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推手”。这是我们公司为什么要加强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审计专业管理知识与实务》中石化集团公司审计管理干部岗位资格培训教材编写组

篇2

第二,供应商初步调查。

首先公司成立审验小组。审验小组一般可由供应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物料使用部门、科研技术部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审验小组成立后,应依规程确定一名组长并由其对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具体部署。审验小组通过对供应商基本情况及法定材料的审核,对备选供应商进行初步筛选。

第三,样品检测、验证。质量标准应由公司质量管理部门提供,或者同供应商共同商讨确定。审验小组在明确质量标准的同时,还应明确检测方法,公司质量管理部门还需提供该物料的检验操作规程(或草案)。

第四,深入供应商调查。审验小组在对供应商所提供物料表示满意后,应安排对供应商的实地考察。

只有通过这样深入的供应商调查,才能发现可靠的供应商,才可能建立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确定供应商选择标准

根据华东公司的发展现状和竞争态势,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考虑满足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供应商特征。包括与供应商合作时间的长短,供应商的信誉,供应商的供应稳定性和发展前景、供应商地理位置等。

第二,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评价。包括现有产品品种和数量结构,技术设计和产品创新,设备状况和财务状况,人员素质等。

第三,成本分析。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不仅可以帮助华东医药公司确定供应商生产效率如何,更可能在双方信任和责任感的基础上,以成本为定价基础取得相互的利益。

第四,质量体系。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有《药用包装材料容器生产许可证》,药品辅料必须有注册证书。评价供应商的质量体系主要包括:产品开发的质量、供应中的质量、制造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监控检测方面等标准。

第五,合作愿望和企业文化、环境。包括企业领导对合作的支持力度,员工的共同目标和相互信任,TQM意识,企业创新精神以及所处的生存发展环境。

三、目标供应商选择与优化方法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定性的选择方法;第二类为定量的选择方法。华东医药公司结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式并结合医药行业特点来对供应商进行综合选择与优化。

第一,定性分析。

华东医药公司与供应商进行初步谈判。就采购项目的价格、交期、质量控制、包装、运输等问题进行谈判,观察或感受供应商的合作程度,可以形成对供应商的整体印象,并对供应商实力也有大致了解。

华东医药公司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评价。包括供应商填写的(供应商基本信息调查表),《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制剂生产辅料必须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证书、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有《药用包装材料容器生产许可证》。

华东医药公司对其他渠道了解的信息进行分析。包括从供应商过去的员工那了解一些供应商的实际情况;从华东公司自己的采购数据库中了解是否存在满足采购需求的现存供应商;从网上收集相关供应商的资料。

第二,量化供应商评价指标。

由于定量分析具有许多定性分析无可比拟的优点,根据华东医药公司的供应商特点,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相关的量化分析是必要的。针对华东医药公司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的特点,决定分别采用同比平均价格、准时交货率以及批退货率等方法来选择最优供应商。

同比平均价格优势(PA)。同比平均价格优势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目标供应商与拟选供应商的各单品综合平均价格的比较。华东医药公司的多个供应商都可以供应相同或类似的多种原料,而且公司也希望将多种相同材质和风格的原料交由一家供应商供应,因此如何衡量目标供应商的价格优势采用了这一个方法。

同比平均价格优势指标的优点在于:考虑了多个供应商分别供应多种原料时的综合价格优势,为从综合价格角度优选供应商提供了客观依据。

篇3

一、ABC公司现存的一些问题

(一)医药方面的创新力度不够,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个公司将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尽管各方面对于医药行业的投入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促使医药行业的产品进行创新,专业方面不断提高,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十分微弱,不能竞争过欧美国家的医药行业。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与其他国家相比,甚至是一些经济水平低下,远不及中国经济水平的国家来说,对于医药创新方面的研究投入还是很少,对于专利方面的保护力度也是不充足。使得企业的创新力度不够,阻碍了企业创新的脚步,从而使产业的创新速度无法跟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组成和结构框架十分不合理,许多企业规模较小,人才较少,对于经费的投入更是甚少,因此对于这类医药企业来说,很难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医药产品的创新研究,生产出来的医药产品质量低下,不能满足目前医疗行业研究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医疗行业的水平降低。

(三)医药市场的局限性较大,使得国际市场很难拓展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钱,国家的政策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我国的医药市场的局限性很大,不能开拓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实行后,各类政策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完善,但就现状分析,医药市场的局限性依然不小,阻碍了创新产品的分析和研究,进而阻碍了整体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ABC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措施

结合上述此行业和本公司出现的各类问题,综合考虑ABC公司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ABC公司最适合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措施,运用此措施,才能保证ABC公司的迅速平稳发展。要保证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科学有效地实施,要从企业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做出大量的调查分析来得到最终的结论。

(一)要对产品有明确的定位

ABC公司作为一个有一定地位的跨国医药企业,应该多加进行高端产品的生产研究,创新开拓,着眼于上层,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ABC公司在市场环境中要同时兼顾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要在现有的环境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稳定住国内市场的平稳局面。如果能加大对于产品的创新力度和产品质量的把控力度,使得成本控制在可调节的范围内,减少各种渠道的损失,这样就可以提高ABC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要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使得名誉打开

将企业的品牌做大做强是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一项重要内容。ABC公司如果想在行业中长久迅速地取得发展,就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将自己的企业品牌化,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也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得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企业荣誉感,让他们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员,真心实意地为企业付出。而ABC公司在人才方面较为欠缺,储备不足,高端人才的空缺较为严重,要多加引进优秀人才,在人才引进的方面,要放眼整个市场,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战略,使得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控制成本,但同时又保证企业可以有人才的固定输送平台。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ABC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地研究了跨国医药企业所处的现状,面临的困难和企业现行的各种竞争战略,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地讨论了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ABC公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举措。尽管ABC公司作为一家大型的跨国医药公司,有一定的知名度,市场份额较高,能收取到一定的利润,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是暴露出来了不小的问题,使得企业的未来发展受到了局限。本文提出,ABC公司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还要实行一定的利润保证措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发展。有计划地实施发展,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但在这种基础上,还需要企业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有能力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从整体来看,医药产业还是一个新兴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有许多仍然值得开发的地方,也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面临着许多机遇。要能够抓住机遇、不惧挑战,才能实施正确的竞争战略,使得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婷. LSD公司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4.

篇4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篇5

一、该公司营销管理的现状

1、营销组织架构

2、营销管理制度:

责任承包制度:每位销售人员都承担着规定的销售回款指标,完成后可以按照10%左右不等的比例获得奖金和销售费用,而销售人员对于销售费用的使用拥有自主决定权。

3、市场运作状况

(1)因主导产品为处方药系列,所以在销售终端上以医院为市场重点,在销售通路上以医药公司为市场重点。

(2)在开拓市场方面,主要依靠自身的销售人员开辟医院渠道,另外医药公司也开辟一部分医院渠道。

(3)分布于全国的100多个销售办事处是该公司的核心推广力量,办事处是以地市级为单位划分。

(4)在市场销售上该公司规定销售办事处不能以低于出厂价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但如何使用销售费用则由销售办事处自行决定。

二、该公司营销管理的特点

1、营销组织架构以销售职能为核心

(1)在该公司的营销组织体系中,100多个销售办事处使整个组织呈现偏重销售职能的特点,区域性的推广都是由办事处自主完成,在营销总部的各项营销规划职能处于分散状态,诸如策略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广告管理、市场研究等许多职能都是分散运作的,在整体上缺乏一种整合。

(2)由于该公司制药公司拥有处方药、非处方药和保健食品等多个产品系列,但是在整体上缺乏对每个类别产品进行良好管理的专业部门,在销售上使用的是一个统一的销售办事处平台,但是对于每类产品自身的推广来讲,是缺乏系统管理的。

2、办事处对销售费用的使用有很大的权力

总公司只控制总体的费用比率,而办事处可以完全自主决定销售费用的使用方式。

3、公司对价格体系的管理重点是最低供货价

总公司要求办事处给医药公司的直接供货价不得低于最低出货价,但是至于医药公司以多少批发价销售,或者办事处给医药公司多少的暗中返利,公司并不予以控制。

三、该公司目前销售面临的问题

1、市场上的价格体系混乱,跨区冲货现象严重

(1)最直接的原因是办事处向医药公司实施暗扣政策,只要医药公司的销售回款完成了办事处规定的目标,医药公司就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返利,而医药公司可以利用这个返利降低产品的批发价进行销售,由于各地医药公司的销售回款能力不同,获得的返利也不同,因此在相近的市场区域就发生了大量的冲货现象。

(2)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目前国家实施药品采购的招标制,由当地医药公司负责某家医院的全面药品采购权,由于医药公司获得采购权投资较大,其必然要拼命压低医药厂家的供货价,以获取较多的价差空间。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对于同一个厂家而言,其在各地市场夺标后的供货价是不同的,自然就会发生低价市场向高价市场冲货的现象。

2、销售人员缺乏上进心,惰性严重

该公司的销售人员目前缺乏上进的动力,在公司已有的成绩之上停滞不前,满足于现状,由此影响到公司整体销售业绩的增长。

3、以上两个问题对该公司决策层而言已经成了一块心病,针对第一个问题该公司采取了较强硬的措施,对犯规的经销商和办事处进行处罚,但事实却是“屡罚屡冲”,耗费了公司大量的精力,近几年一直处于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而针对第二个问题,该公司决策层则不断增强办事处销售人员的自主权和奖励力度,期望能激发出他们的活力,然而收效不大。于是这两大问题成了该公司近几年销售业绩无法持续增长的瓶颈。我们认为,这是该公司决策层没有抓住最本质因素的原因,而造成这种原因则是决策层领导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其实问题的根源就来自于他们自身,以下我们将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四、造成销售问题的原因分析

1、营销政策偏重销量是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

(1)该公司营销政策的核心思想就是以销量作为判断销售人员业绩的唯一标准,换句话说,就是只要销售人员能够完成销售回款目标,公司可以赋予它们在费用使用上的绝对权力,也可以说,公司是赞成销售人员这样做的。而之所以这样要求,是由于该公司决策层看重的就是短期销量的增长,而什么手段可以使销量迅速增长、又不费太大的功夫,他们就会选择这种方式,这就是其根本的经营思想。

(2)而从销售人员的角度分析,一方面通过完成销售目标来获得奖金就是其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既然提供了这样的政策,那自然会充分加以运用,也就是说,销售人员只对提高销售量、拿到高额奖金感兴趣,至于是否发生冲货、对市场进行管理是不会被他们重视的,他们的精力只会放在能给他们带来大销量的产品上。

2、偏重销售总量,而忽视了不同产品类别的均衡发展

(1)该公司考核销售人员的只是所有产品的销售总量,而对于不同类别的产品或者新老产品之间应该所占有的恰当比例没有规定,这样销售人员只会把精力和资源投放在能带来最大销量的产品上,而不会估计到新产品推广或者高利润产品的推广。

(2)在这样的政策指导下,往往会造成企业的新产品上市不成功,对部分产品的推广缺乏专业性,而且会忽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或更大发展前景的产品,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3、对销售业务过程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1)由于公司赋予了办事处自主使用销售费用的权力,那就决定了什么方式能轻易、迅速地提高销量,费用就会倾向于使用它,自然销售人员会用返利手段轻松地达成销售目标,对于应该做的一些市场管理工作,销售人员不会去做费力的事情。

(2)但是企业的持续发展是需要规范化管理的,除了采用行政命令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奖励杠杆,通过对销售费用使用方式的控制,来引导销售人员按照公司的要求开展工作,而公司也能对销售过程加以监控,但如果失去了费用这个杠杆,公司无法再增加费用,是无法对销售业务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的。

4、缺乏一套科学的销售绩效考核系统

(1)公司的营销政策可以左右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在现有以销量为核心的考核标准下,销售人员只能拼命提高销量。但是销量并不是最可靠的衡量标准,更重要的是利润、产品盈利组合、品牌、市场秩序这些对企业发展有长远影响的要素,因此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估系统来加以保障。

(2)另外一方面,要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上进,也需要科学的绩效考核系统才能做到。当销售人员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他的追求点必定会提高,而如果公司政策仍然只是仅仅以销量和奖金作为激励,销售人员是会麻木的,他也不会从更高的层面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由此丧失了销售人员进取的内动力。

5、对销售费用的使用不合理

(1)销售费用的使用,使销量获得提升应该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应该是为提升销量而提升销量,这样的结果是不会长久的,销售费用使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分销网络体系,是通过建立渠道竞争优势来获得销量的持续提升和良性发展,如果只是获得了短期销量提升,而丧失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公司是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

(2)在销售费用的使用方面,即便是仍然维持目前由办事处支配的政策,也应该要求办事处向总部上报具体的推广促销方案,经总公司审批通过后才能够执行,这样总公司就能够把握市场拓展的方向和过程,可以有效监控市场的良性发展。

6、对医药公司缺乏系统的管理

因为该公司办事处都将精力放在了以返利促进销售方面,而对于市场的各项管理工作如区域管理、价格体系管理、分销网络建设管理、终端客情关系管理以及医院系统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坚实的管理基础,从而造成企业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7、国家医药政策转型期市场的不规范

目前正处于国家对医药采购政策的调整时期,在实际运作中肯定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也不是一家企业可以改变的事情,但这个时候的关键,应该将重点放在对销售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对市场的系统管理方面,这样可以减轻政策因素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借机重整公司的销售管理系统。

五、该公司营销管理改革的重点

1、营销组织体制的调整

(1)首先是调整销售体系的职能,从下到上依次为办事处、区域长和贸易部,对他们的职能要求重新定位,同时在总公司建立一个完善的销售后勤部门,涵盖销售计划、销售信息、销售物流和销售事务管理职能。

(2)其次是强化总公司市场部的专业力量,提高公司在市场研究、广告运作、策略规划、产品管理等方面的营销专业水准,为销售系统提供强大的推广支持。

(3)再次是建立品类管理模式,对每一大类的产品设置专业的管理部门,成为专业的产品推广部门,而将销售办事处改造成一个公共的销售平台,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推广力量和管理力量,也更可以提高办事处对市场拓展的成功率。

2、营销政策的调整:

(1)取消目前的责任承包制度,不将销量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另外增加对市场进行系统管理的规范要求。

(2)改变目标办事处对费用的使用方式,将费用使用的决策权收回到总公司,办事处必须要制订费用的使用计划,并经总部批准后方可执行,这样可以提高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

3、销售业绩考核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销售业绩考核体系,涵盖分销网络建设、分销网络管理和区域市场拓展的各个方面,全面评估销售人员的综合能力,同时以良好的职业规划激发销售人员的内在动力。

4、分销渠道管理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以渠道管理为核心的系统,将办事处的工作重点转化到对渠道通路和终端的系统管理,塑造渠道的核心竞争力。

5、销售业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提高销售队伍的专业能力,建立规范的销售业务流程,通过制度来激发销售队伍的潜力和积极性,通过培训来提高销售队伍的专业能力。

六、该公司营销体系的调整过程

1、营销体系调整宗旨

在上海至汇营销咨询公司顾问的指导下,该公司的营销体系将建立一个综合的销售管理运作模式,其中的关键是通过销售管理职能优化、销售管理制度整合、销售业绩考核体系重建以及办事处运作的规范,为该公司的销售人员提供一种正确的引导,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市场秩序和人员激励问题,培育企业的营销核心竞争能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营销体系调整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第一阶段:调整销售运作体系

(1)调整和优化该公司销售部门各环节的职能和规范,强调专业性和过程的规范化,改变营销人员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加强市场基础建设,确保整体策略的正确执行,并提升销售部门整体的专业运作能力。

(2)销售体系调整的关键在于公司决策层经营思想的调整,也就是要改变现行的粗放运作模式,不是单纯以销量来驱动销售组织的运作,而要建立一个以掌控市场和综合管理为核心的销售组织体系,从而形成注重市场基础和业务过程的销售运作模式。

(3)销售体系的调整将从根本上影响营销人员的行为模式,具体而言就是:销售目标注重软、硬指标的搭配,销售奖励注重综合管理,销售费用注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方式,销量考核注重不同产品的均衡发展,销售推广注重市场基础工作的建设。

第二阶段:优化销售管理制度

(1)为该公司的新销售体系制订简要、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使销售体系中各部门的工作能够得以有效开展。

(2)抛弃复杂的管理制度,在有效保障销售职能的专业性基础上,使管理制度易于被销售人员所理解、操作和考核。

(3)管理制度重点包括:销售目标管理制度、销售计划管理制度、销售物流管理制度、销售信息管理制度、销售区域管理制度、销售业务管理制度、销售绩效管理制度、销售费用管理制度、经销商管理制度,并以这些制度为核心整合关键的销售业务流程,提高整个销售体系的运作效率。

第三阶段:重建销售业绩考核体系

(1)取消单纯以销量为核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一个以市场基础建设为核心的综合考核体系。

(2)整个销售考核体系除了包括销量和增长率等硬性指标外,还包括市场铺货、网络建设、销售计划、进销存管理、费用使用等软性指标,全面考核销售人员对市场拓展的深度。

(3)改变考核销售总量的模式,代之以分产品类别考核销量的模式,确定不同类产品在总销量中所占的合理比例,并分配相应的权重系数,推动销售人员合理分配资源,确保公司各产品类别的平衡发展。

第四阶段:规范销售办事处的运作

(1)以往该公司办事处的工作实际上处于一种黑箱操作状态,因为公司并不注重对销售人员工作效率的掌控,而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构建办事处运作的工作规范。

(2)办事处的构建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办事处的机构设置,办事处的工作职能和内容,办事处的工作评估。这三个方面的重点在于办事处的工作内容和评估,以往公司对办事处的工作内容没有进行系统管理,而在评估体系上又存在误区,因此目前的重建就是建立对办事处销售业务过程的管理体系,同时制订相应的综合评估体系,确保销售人员高效地完成工作。

篇6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行业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优先扶持的七个新兴行业之一。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年增速稳定保持在25%左右,根据政府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4万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长缓慢,新技术与新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聚焦的投资领域

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生物医药企业除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外包、反向兼并、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融资和退出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追捧。

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排行榜中,位列前30名的机构中有95%投资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些明星创投机构以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并主要投资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

各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各自领域的战略部署已经日益明确,未来在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下面,针对三个细分领域,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前景加以分析。

1、生物技术

代表机构:君联资本

投资案例:信达生物技术

2015年1月,信达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达、礼来亚洲基金、通和资本等跟投的C轮融资1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和生产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一条包括10个抗体新药的产品链,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信达生物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并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链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厂房。目前信达生物已递交了7项临床试验申请,第一个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品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核心成员曾在安进(Amgen)、基因泰克(Genentech)、施贵宝(BMS)、默克(Merck)、雅培(Abbott)和罗氏(Roche)等国际顶级药企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高端生物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开发上市安柯瑞(Oncorine)、康柏西普(Conbercept)、阿达木单抗(Humira)、阿巴西普(Orencia)、伊匹木单抗(Yervoy)等多个生物新药。

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于2001年4月成立,是联想控股旗下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君联资本。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君联资本的核心业务定位于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2、医疗器械

代表机构:IDG资本

投资案例: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血压测量产品、血糖测试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家用健康产品。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及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制造工厂。2009年,公司电子血压计的销售数量已列世界第三位,产品出口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由日本及台湾地区厂商对电子血压计行业的垄断格局,成为行业内唯一能够与其抗衡的中国大陆企业。

2007年6月30日,九安医疗的前身柯顿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股东Heddington Limited 将其所持有的柯顿公司增资前5.03%的股权转让给IDG控制的龙天公司,转让价款为150万美元,且IDG以溢价方式向柯顿公司增资200万美元,占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6.27%。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IDG合计持有柯顿公司10.97%股份。2010年6月,九安医疗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9.38元/股,对应市盈率62.52倍。按市值计算,IDG差不多获得了10倍回报。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不仅向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还在投资后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IDGVC,原名“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于1992年由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建立。IDGVC的投资集中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迄今为止,IDGVC已向中国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扶植支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医药服务

篇7

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销售网络,2009年制药总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2007年以来医药工业保持年均递增15%~20%的增速。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目前可生产原料药1500种,产量达到110万吨,且有多个品种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如青霉素、维生素C、土霉素等约占全球产量的50%~65%。出口比重超过40%,占全球原料药贸易额的1/4。我国的原研产品青蒿素,在国际上疟疾高发地区被广泛使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的产量,也都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但从产业的角度看,我国医药产业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制造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另外因投入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对新药的创新开发能力较弱,难与国际较强同类企业比肩和抗衡。近年来行业研发投入的比重平均为1.02%,新药生产能力仅占药品总量的10%。

二、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情况

1.医药创新的分类

(1)仿制创新。仿制创新药的研发主要是运用一些公认、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研发出“价廉质优”的产品,实践中表现得最多的是集成创新。仿制创新主要是通过制备工艺的创新,突破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最终获得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且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和生产环境较好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内很多仿制药物通过技术创新,已经达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2) 改进创新。改进创新的主要特征是运用一些公知、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利保护,发明和制造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专利新药。由于这类新药的作用靶标没有改变,临床风险较小,且是确立临床应用的成熟产品,因此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但这类新药拥有创新专利权,其创新程度大大提高。

(3)原始创新。是新药创新研发的最高级别。它以大量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或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利用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加以应用。制造出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这类新药研发投资大、耗时长,收益大但研发风险高。当前国际新药研发新宠是植物原料药,中草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植物原料药开发不断涌现。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具有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医药研发的三种创新模式中,仿制创新属于初级阶段,创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其占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原有成熟药品资源优势,对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比较简单易行的创新渠道。

2. 国内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概况

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目前在创新方面主要集中在仿制创新与改进创新。在原始创新阶段,药物研发外包企业主要做的是新药研发的药物合成及优化合成路线和工艺的工作,这是新药创新最费时耗力的核心研究层面。国内药企一般通过低成本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以相对低廉的合同定价和优质的研发服务吸引海外医药巨头的订单合同,帮助其完成合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这种创新研发过程中,最终的药物知识产权属于合同发包方,即海外医药公司,参与创新研发的中国药企无专利享有权,即使你的合成方法和工艺非常先进,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也不能在专利中分得一点点份额。

三、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南京拥有众多位居全国前列的的科教和研究优势资源。高校众多,学科基础雄厚,研发力量强大,人才资源突出。市域内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名列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前列的国家“985”和“211”工程知名高等院校,拥有14名两院院士,7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去年以来江苏省还引进海内外97名国际生物技术产业领域杰出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南京进行创新创业。南京大学建设了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了国家级的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围绕新药开发,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新药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和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等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新药创制流程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体系。

2.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1980年南京市只有12家医药制造企业,2008 年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且有60多家已通过GMP国家认证。198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不足一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7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 % ,超过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空间布局上,目前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浦口、栖霞(新港)、鼓楼三区,浦口和新港生物医药产业园、鼓楼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已成为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根据地”。新港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生物和中西药制剂,浦口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方向为抗感染、抗癌和生物基因类药物。浦口生物医药园还是第一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从制药、包装以及医疗器械相互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南京新港生物医药园已成为省级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药研发基地,目前已有50家医药生产企业进驻。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

四、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探索

1.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带来1000多亿元的新增医保支付能力,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极大发展空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大大加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步伐。同时,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也增加了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现实可能性。南京在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方面具有区位、人才和先发优势,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全球医药产业布局正面临新的大规模调整。面对激烈的竞争,医药公司出于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的考虑,把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中的非核心试验部分通过合同方式交给其他有能力的研发公司和机构来完成。目前作为高端服务业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CRO)已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预计2014年全球CRO市场将会达到3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人力成本是医药研发成本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在医药研发外包中的竞争优势变得十分突出。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国家已经承接了大量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而中国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受到国际医药公司的青睐,使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链的成熟。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公司大多从事于仿制药和原料药的生产,由于资金力量薄弱和成本承担能力有限的原因,新药研发一直是国内医药企业的软肋,严重制约了国内制药产业的发展。理论上新药研发的主体是医药企业,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极弱,研发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这种研发体制急需改变。当前还普遍存在着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医疗机构的协作不够,产、学、研结合形成“双赢”意识不强,各医药企业间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不到位,新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创新研发的意识比较薄弱等主要问题。

3.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1)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整合完善现有医药产业园区的资源,打造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选择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重要医药中间体;发展新型药用辅料和关键制药装备,积极推进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产业发展。

(2)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按照国际制药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整合材料、化工、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展大品种药物的原料药工艺优化技术、重要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技术等科技攻关,加强智能化药用发酵装置、节能高效提取纯化装置、一体化制剂装置生产线等关键制药工艺装备的产业化,打造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原料药、中间体、药用辅料、生产装备等制药工艺产业链,构建立足我国、面向全球医药制造业辐射的制药基础产业集聚区。

篇8

由于专业化妆品业在国内的发展历史才短短十余年,美容导师成为一种职业也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早期的美容产品销售几乎没有专职人员跟进,基本上处于卖方市场的自然销售状态,可选择也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香港公司的产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妆品行业逐渐以其宽松的发展环境、滞后的行业法规及诱人的经营利润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发展热点。据统计,目前,专业化妆品拥有每年近200个亿的市场容量,并且以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作为销售骨干的美容导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专业化妆品企业聚集的广州,发行量最大的《广州日报》招聘版上,几乎每天都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化妆品公司在招聘与美容导师相关的各种职位,美容导师正在逐渐成为无数有志青年,甚至是天子娇女们的就业新选择。

共同点二:专业销售造就丰厚收入

由于医药代表最主要的工作是向临床医生推荐厂家的药品,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医学或药学教育背景才能胜任日常工作。在我国,临床医学大学本科都是五学年制,所以,说医药代表是现今各类行业中平均文化素质最高的销售人员也不为过:一般中型企业医药代表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在一些外企,研究生做医药代表也不足为奇。一般来说,一位普通的医药代表平均底薪都在2000元左右,在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就是2001年医药体制改革之前,这种底薪基本上都是无责任底薪。医药代表的提成(佣金)比率大概都在5%左右。通常一个医药代表每月都能够在指定的销售区域内完成至少10万元的销售额。那么,可以得到的收入至少就有7000元,当然,这只是一个平均的数字(有的外企会采取高底薪加奖金的薪酬方式,奖金按医药代表所负责产品的销量、整个大区所完成的任务比例等因素来综合计算)。医药代表之所以一直是无数人趋之如骛的择业热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月医药代表手里都一笔可观的“临床费用”,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医药回扣”。这笔钱的金额一般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医药代表主要以这笔钱作为医生的促销推广费用。由于通常都是以现金兑付,企业基本上无法监控此项费用的实际使用情况,这就造就了医药代表可观的灰色收入可能。有时候,这样的收入远远比他们所得到的佣金还要高得多。在早几年,只要入行一两年的医药代表,基本上都可以挣够买房的钱。尽管在医改后,受招标和降价的影响,医药代表的收入有所下滑,但从整体来看,仍然要比其他一些行业要丰厚得多。

要想入职成为美容导师其实很简单,只要取得由各省市劳动局下属职业技术鉴定所颁发的美容师技术资格证书就可以了。美容师的资格证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级别。(其中高级技师相当于其他行业的工程师职称)。美容导师的底薪一般在1200元左右,提成则在2-4%之间,月平均收入在3500元以上。目前专业线还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一个美容导师通常要兼顾至少一个省区的商跟进和美容院维护。几乎全年都处于出差状态。由于食宿一般都由当地的商负责,30-80元/天的补贴大部分就可视为收入。销售能力强的美容导师,月收入更可能接近万元。尽管相比其他一些行业的销售代表,这样的收入或许并不算特别丰厚,但是,考虑到美容导师整体偏低的文化素质(平均教育水平还不到中专),确实可算是同等学历中的收入之冠了。

这两个职业丰厚收入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其隔山打牛的行销方式:都要依靠专业的服务人员(医生和美容院的美容师)来间接完成产品的销售,他们的产品通过中间的专业服务环节产生了增值。同时,这种专业服务又促使消费者无法直接对产品进行完全自主的选择,这也是他们所在行业的终端竞争始终不及传统消费品那样激烈的一个主要原因。医药代表和美容导师在与专业服务人员和特殊零售终端的周旋之中,实现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共同点三:现场推广会议为销售推波助澜

医药代表作为一种泊来的职业,基本上保持了其作为“学术推广专员”的基本职责。只要一有新的药品进入了医院,各种类型的产品推广会就会接踵而至。比如,一个药厂的某种呼吸系统用药进入了医院,那么,负责此医院销售跟进的医药代表就会组织有可能用到该药品的医生召开推广介绍会。如果进药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厂家还有可能会邀请呼吸系统颇具名气的医学专家进行现场学术讲座以增强推广效果。当然,一些规模较小的科室推广会则由医药代表自己或是公司的产品经理进行现场讲解。类似会议的形式非常多,很多厂家会赞助一些专科学会的年会、行业的各类学术研论会等等。这些推广会的作用都在于尽可能地树立企业和产品的专业、权威形象,从而达到向目标医生推广使用的目的。由于国家对于药品广告的监管非常严格,尤其是对处方用药,除了只能在一些医学专业刊物上刊登广告外,几乎没有任何媒体可以投放广告。这时候,投入少、目标对象集中的学术推广会自然就成了国内外医药代表都竞相采用的变相广告方式。

专业化妆品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其在宣传推广上不可能象日化那样可以靠高空广告来推动终端销售。由于专业线产品品类细分较为繁多,同时,差异化的操作手法、套装单品之间不同的搭配和使用步骤都可能成为影响美容效果的原因。所以,为了使美容院全面了解产品和掌握正确的操作手法,召开各种规模的演示会就成为了该行业销售的最大特点。尤其对于一个还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的美容导师来说,组织一个成功的演示会就意味着自己的销售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共同点四:全能素质奠定创业基础

在医药代表的出生地欧美,其工作职责只是单纯地向医生推介产品。由于医疗体制的差异,我国的医药代表已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除了向医生推广产品外,还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开拓市场,行内称为“开医院“、二是管理区域内的通路---医药公司。具体工作包括将药品打入医院指定的医药公司、催收货款等等。总之,对一个医药代表来说,搞定医院的药剂科长进药和说服医药公司经理定期回款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通常要比向医生推广产品耗费得还要多得多。

美容导师所肩负的职责非常繁多和琐碎,归结起来,主要有两项:一是配合大区经理开拓商、二是跟进终端美容院销售。日常工作包括区域商的开发和管理、协助商进行加盟美容院的维护和各种促销活动的实施监控。还包括对美容院的产品知识讲解和操作指导。从工作的强度和对能力的要求来看,远比其他一些行业的销售人员更为全面和具有挑战性。

由此可以看出,医药代表和美容导师除了要维护终端外,还要进行所辖通路的开拓和管理,并且在进行各种推广会举行时,又是活动的筹划者和组织者。所以说,他们是名符其时的全能销售人员。由于对市场各个环节的深切了解,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他们都会选择自己创业:医药代表精英们会自立门户:或以“医药营销自然人”的身份做产品,或与人合伙自组医药公司专心做通路。而美容导师一般经过二、三年的工作实践,都会考虑转型做美容院老板或区域商。这两个职业的创业比率总体上都要比其他行业高得多。

共同点五:培训为职业为本

为了准确地传递产品信息、解答医生在药品使用过程中的相关疑问(如药品负反应、不同病症的使用方法等)。每一个新入行的医药代表都必须接受详尽的产品培训。在一些外企,这样的培训甚至会长达两个星期以上。由于临床医学和药品研发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要作好药品推广,就必须要掌握最新的医药动态和资讯,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医药代表除了随时接受公司的培训外,还要不断地自己充电。

美容导师要想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就必须全面地掌握各类产品的使用特性、作用机理和最新操作手法。她们同医药代表一样,是接受培训最多的职业之一。除了要接受产品的培训外,皮肤结构原理、销售技巧、演讲口才等专业学习一项都不能少。同时,为了解决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和不同个体差异的消费者提出的产品咨询、应对商和美容院的各种疑问,美容导师需要不断地自学来武装自己。一个成功的美容导师往往都是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销售精英。

当然,除了以上的共同点外,从职业发展状况来看,这两个职业主要存在着以下的差异:

差异一:职业的背景差异

医药业与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标志之处在于其销售终端还处于政府的完全掌控之下:除了OCT市场已经逐渐开始走向自由竞争外,处方药市场的终端――医院还是以公有性质占绝对主体。尽管政府曾几度痛下决心,要改变医院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不良现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未来的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医药代表的生存状况将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GMP限期认证和招标采购使医药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上升,缺少资本或资金链不健全的企业无法突破政府为规范市场而设置的重重壁垒。行业的发展促使医药代表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以往存在的“民工做药”的状况将不复存在。政府搭台、资本运作是医药代表所服务行业的基本特点,这种特点保证了至少在本世纪,医药代表还将继续位居热门职业之列。

在专业化妆品企业中,年销售额超千万的就已经可以算作是中等规模,其他行业已经谈了很久的整合营销、资本运作对现在的专业线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这一硬伤与行业的终端――美容院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相比医院,美容院则完全属于自由经济的产物,尽管一些医院也会开设相应的整形、整容等服务项目,但是占主体经营地位的,还是遍布全国的近200万家私营中小美容院。规模小、发展快是专业美容行业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现状很难吸引基础素质较高的销售人才。在未来的几年中,美容导师还会继续处于一个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状态,至于素质教育和就业环境,短期内将不会有太大改善。

差异二:行销方式――各自各精彩

由于受国家政策影响,医药代表的销售方式不得不朝着更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方向转变,企业则开始以各种形象广告来逐步取代备受争议的“医药回扣”。同时,处方药品的非处方化(即尽可能地将处方药向非处方药标准靠拢,以取得非处方批文)、加强大众宣传、推动OTC药品的院用销量等等都是调整医药代表行销方式的全新举措。

美容导师与医药代表在行销上最大的不同点还在于:在日常的驻店拜访或是促销活动中,美容导师常常要对顾客直接进行诊断,而这部分工作在医院只能由医生来完成。现代女性日新月异的美容消费追求直接影响着美容导师的销售方式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顾客进行情景式、体验式的销售,针对性地进行化妆技巧、插花艺术、服饰搭配、色彩诊断等附加的专业服务都将构成其销售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容导师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到对美容院的服务指导上,通路开拓和维护的职能将逐渐由其他市场人员来分担。

差异三:职业的构成不同

由于行业的特性,专业化妆品的销售队伍除了部分销售管理人员可能是男性外,基层的美容导师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同时,这还是一个只属于年青人的职业(一般从业人员都在三十岁以下)。医药代表除了对医药教育背景有要求外,基本没有其他特别限制。有的企业还专门招聘一些离退休的老医生做为专职的销售人员。

差异四:职业教育发展阶段不同

篇9

[

关键词 ] 药品市场营销;实训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89-02

近年来人们对中医、中药的关注明显增加,随着对中医药治病、养生知识的不断普及,中药在防病治病领域的应用量增加迅猛。使得中药产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中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全球范围雇佣服务行业的知名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在2006年的调查资料显示[1],在中国未来10年内,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需求将明显增加,企业对销售人才的需求不只是满足于填补职位空缺,而是希望找到既有专业知识,了解行业情况,又能够提高销售业绩的优秀人才。作为培养中药从业专业人才的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专业,《药品市场营销学》的实训教学就要着眼于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跟着市场的指挥棒,借助实训环节结合未来工作岗位核心技能选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并基于工作过程来开展实训教学。

1 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的重要性

《药品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销售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企业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现实的工作不是纸上谈兵,以往重视理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看起来学生知识丰富,但这样的学生在工作中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是那些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才能脱颖而出。所以我们的营销实训课程正是承载着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结业岗位出发,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重点培养他们的营销技能和综合能力。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

2 结合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选定核心技能

中药专业的核心技能的科学选择离不开对市场的调研,对就业情况的了解。我们收集了2005级-2007级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三院区中药专业四年制2009—2011年毕业的中专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时的就业岗位进行了信息的收集、统计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

2.1 调查结果

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显示,近3年中药专业中专四年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情况,从各个就业岗位的分布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本校中药专业中专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在医疗机构,其次是药店和医药公司。药店就业方向想来是我们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工资待遇好,需求量大,可选择面广,有发展前景。这几年整体的就业情况平稳,随着人们对健康、防病的重视,药店以便利、快捷、价格合理的优势还将得到发展,就业需求还会持久的旺盛下去。医药公司的就业去向这两年增长的非常快速,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医药代表和物流、仓储方面的工作。

2.2 分析

与以前相比,目前我校中药专业中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已经从医疗卫生单位转为药品经营单位。在调研中企业指出药店从业人员的核心技能为销售技巧、商品陈列、关联销售技巧、医药知识及问病荐药能力;医药公司从业人员的核心技能[2]为营销实务、推销技术、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产品推广、处理客户投诉。除此之外,企业还特别强调学生的通用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药品市场营销学》就是依据以上的岗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选取实用够用的知识模块,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 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教学计划内容的设计

下表是《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教学计划部分内容。见表2。

4 采用多样的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要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最重要的。那么在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时就要注意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结合工作、结合生活,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一个个实训中去,实现学习过程无痕迹,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1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实训内容

中药专业的学生学习营销脱离不了中药行业,脱离不了药店和医药公司这两个主要的就业方向,我们的实训内容也正是结合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来选择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加参与的愿望。

4.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实训教学中能够更强教学的效果,教师选取成功或虚拟案例,让知识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真实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案例的选取时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典型性、新颖性、理论的体现程度、先易后难的原则,要以具体、真实的形态在学生面前呈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4.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的设计源于学生未来的真实工作内容,如小王开药店的实训课题,在这个任务中包含了市场调查的方法选择、调查计划的制定、问卷调查的设计、一手资料与二手资料的收集、信息的整理、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这些子任务。其实这些任务都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指导要恰到好处,切记越俎代庖,教师要重引导,除了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时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步骤要清晰。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给予指导[4]。

4.4 角色扮演法的应用

药店的顾客接待、处理顾客投诉、人员推销以及医药代表拜访医生的实训内容中,教学过程是依据工作过程进行开发的,这样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更能够体察工作岗位的用人要求和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更贴近实际地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自己和工作岗位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如果在学习中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正面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改进设想

①多组织学生参观药厂、医药公司、药店、医院等,让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的工作人员来给学生面对面的讲讲企业中真实的工作岗位情况,所需技能,缩短学生与实际的距离,感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发学生学好岗位本领的主动性[5]。

③走出去与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实训项目,以见习、实习的形式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将枯燥的知识搬到了社会大课堂中,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

[

参考文献]

[1] 简彩云.高职《市场营销》实训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123-125.

[2] 谢和书.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调研分析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7):36-37.

[3] 刘军,梁娜.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1(12):291.

[4] 吴卉芳.项目教学法在告示《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1(8):224.

篇10

在专业化妆品企业中,年销售额超千万的就已经可以算作是中等规模,其他行业已经谈了很久的整合营销、资本运作对现在的专业线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这一硬伤与行业的终端――美容院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相比医院,美容院则完全属于自由经济的产物,尽管一些医院也开设有整形、整容等服务项目,但是占主体经营地位的还是遍布全国的近200万家私营中小美容院。规模小、发展快是专业美容行业最主要的特征。这种现状很难吸引基础素质较高的销售人才。在未来的几年中,美容导师还会继续处于一个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的状态,至于素质教育和就业环境,短期内将不会有太大改善。

差异二:行销方式

由于受国家政策影响,医药代表的销售方式不得不朝着更专业化和学术化的方向转变,企业则开始以各种形象广告来逐步取代备受争议的“医药回扣”。同时,处方药品的非处方化(即尽可能地将处方药向非处方药标准靠拢,以取得非处方批文)、加强大众宣传、推动OTC药品的院用销量等等都是调整医药代表行销方式的全新举措。

现代女性日新月异的美容消费追求直接影响着美容导师的销售方式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顾客进行情景式、体验式的销售,针对性地进行化妆技巧、插花艺术、服饰搭配、色彩诊断等附加的专业服务都将构成其销售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容导师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到对美容院的服务指导上,通路开拓和维护的职能将逐渐由其他市场人员来分担。

差异三:职业构成

由于行业的特性,专业化妆品的销售队伍除了部分销售管理人员可能是男性外,基层的美容导师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同时,这还是一个只属于年青人的职业(一般从业人员都在30岁以下)。医药代表除了对医药教育背景有要求外,基本没有其他特别限制。有的企业还专门招聘一些离退休的老医生做为专职的销售人员。

差异四:职业教育

篇11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可以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生物医药产业链来看,围绕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和验证、临床前开发和临床试验等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环节,产业分工日趋明显,更加专业化的合同研究组织(CRO)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平台型技术和专业组织管理提供优质临床或生产服务,与学术研究机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共同构成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2007年,生物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发(R&D)费用合计约为600亿美元,其中25%(约150亿美元)采取外包服务形式。而在1998年这一市场仅仅42亿美元,10年来增长了320%。尤其在近几年增长率高达19%~20%,远高于R&D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美元。可以说,制药工业正在快速减少传统的内部研发,增加外包比例。

驱动外包服务市场急速扩张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大批“重磅炸弹”药品的专利保护到期,将会使制药企业的利润减少。仅2007年和2008年这两年就有总价值达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品到期,品牌药的利润将被仿制药吞噬。外包服务可为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节省30%~70%的研发经费,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

其次,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线“苍白”,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新药候选者凤毛麟角,大型制药公司必须通过外包提高其研发效率。

生物技术公司的内部结构使其必须采取大量的研发外包,才有可能把主要资源集中在其核心技术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2007年宣布了裁员和增加CRO的比重,包括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裁员10%,其他生物制药巨头强生、葛兰素史克、安进、诺华和施贵宝等也正在实施较大范围裁员和关闭生产设施计划。

抓住机遇,迎接中国时代

由于医药研发成本持续上升,新兴国家巨大的市场吸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了将生物医药研究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速度,以求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开拓新兴国家药品市场。生物医药跨国公司直接将研发业务转移至海外研发中心或当地CR0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如美国礼来公司(EfiLilIy)近年来将其早期药物临床试验任务的20%~30%外包到中国市场;惠氏公司(Wyeth)则与印度的GVK公司合作,将4000多万美元的早期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外包。同时,生物医药CRO企业积极向海外拓展研发外包业务,如美国Quintile、Covance、Kindle、MDS等已经先后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或合资CRO企业。

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类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同比增长24.6%。特别是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作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新兴产业,对吸纳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提升产业机构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已超过400家,超过印度成为亚洲医药研发外包首选之地。

我国在发展生物CRO产业上拥有诸多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劳动力和高端研发人才方面存在巨大优势,可以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也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临床试验受试者众多,找到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病人比在欧美国家容易得多,这对许多临床研究很重要;在中国还可以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殊疾病群体,这为开发某一特定市场提供了机会。随着研发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凭借在成本和l临床试验资源上的优势,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生物医药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通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外包产业,应该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循环要走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我国药物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生物医药CR0的发展可以使我国更迅速地学会生物医药创新的规律,培养出一大批国际水平的GLP、GCP专业技术人员,为将来实现原创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另外,生物医药CR0还可以吸引国外生物医药研发项目落户中国,弥补我国本土制药工业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为我国制药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我国尽快进入制药工业价值链的上游。

激发活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篇12

一、生物医药行业特点

生物医药行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性行业。该行业的技术垄断性强、进入壁垒高、预期利润高决定了其如下特点:资金投入量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投资的风险和利润大等。具体来说:高技术要求:生物医药行业专业要求高,必须具有高知识的人才才能够从事医药行业,属于典型的知识技术型企业;高资金投入:前文也提到,医药行业的科研周期长,这就需要充足的资金对其进行保障,从而保证其研究的顺利进行。长回报周期:较长的科研周期决定了医药行业的回周期也较长,其只有在科研成果真正变成生产力之后才能看到回报;投资风险大:新药物研发成功率很低的结果。投资收益高:新药物一旦被成功研发,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新生药物在投入市场的两年或者三年之内,其前期的研发投入基本可以收回,有些药物甚至还同时产生数倍的广阔利润。与此同时,充足的资金对于生物药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生物医药的研发在耗费时间的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当今社会技术更新换代又快速,若因资金的缺乏导致生产设备或者研发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研发能力便不能够提高,高精尖人才便无法进行工作;甚至可能造成高素质人才流失;没有资金,已经研究出的成果可能无法进行最后的临床应用实验。因此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问题一直是绝大多数企业的心头大患。

二、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日渐形成

十年之前,产业资本及其投资者,是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的融资来源,但2006年之后,市场上出现专业的跟踪并投资医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中小板、创业板也逐渐走向成熟,不少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尽管当下对于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融资结构越来越丰富,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仍具有令人咋舌的差距,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种类上。

(二)银行融资难

大多数企业在融资时首先会找银行,生物医药企业也一样,但我国的银行却几乎不会对生物医药企业给予支持,能够在银行得到融资的企业少之又少。尤其是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很少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我国只有不到10%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一方面是因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的长周期以及本身存在的高风险,使得银行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另一方面,研发信息的不对称性使银行很难把握企业的发展前景,缺少放贷信心。还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资产集中在研发人员的智力资本和设备,企业不能向银行提供相应的抵押财产来担保。此外,我国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贷款政策来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使得银行对生物药企业的贷款持消极对待的态度,积极性也不高。

(三)股权融资艰难

我国的《证券法》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一些法定条件,其中有一条为:“开业时间需在三年以上,并最近三年需连续盈利。”这对我国不少新成立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较为苛刻,很多企业前期基本为不断投入,能够持续盈利的很少,这是由生物医药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四)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资本投资开始踊跃

从2007年开始,各类风险资本逐渐进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一方面,我国的大部分生物药企业,特别是中小生物药企业,对风险投资都非常渴望;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和私募等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逐渐从传统产业和行业退出,进入医药类等新兴行业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开始大量筛查生物医药开发项目,评估其风险和投资收益,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论证。

三、对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的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首先,针对生物医药企业要建立多元化投资结构,政府在拨款支持的同时,政府的自筹资金也能够顺利投入支持;国内各种金融贷款存在的情况下,允许国外有资质的投资也能够进入。尤其要注意的是,政府必须在基础性的研究方面要相应的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一些大型技术创新基金来支持,或者也可以出台政策向相应的生物药企业提供无息的贷款、差额担保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减税、增加研发投入、研发设备更新费用的抵扣税款比例等方式来提供支持。

(二)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在市场上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不断扩大融资范围;同时要辅之以积极的保障措施,倡导社会上的资金管理公司或者证券公司参与投资,同时努力吸引国际上合法合规的资本风险投资。与此同时,积极开创新的融资模式,使融资市场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多种适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希望我国的医药企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出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模式,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融资,从而为企业的研发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作者:张仕林 郑磊 单位:长春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青.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和判断.商业现代化,2008.2.

篇13

1999年,伊克昭盟的国有企业亿利化工建材集团公司联合杭锦旗金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伊克昭盟富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25日,内蒙古亿利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股票市场上市。

亿利集团一直在经营大宗化工原料的生产加工业务,实力雄厚,但却因行业的关系既没有品牌产品,企业在社会上也没有知名度。当今社会,“品牌效应”才是一个企业获得增值利润、快速发展的根本。出于这种考虑,亿利开始探索企业转型,并将这一使命落在了亿利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内蒙古亿利医药有限公司身上。 网罗营销战将

2002年初,亿利科技已经进入医药业,准备启动甘草良咽产品。

此时,昔日的哈慈战将段炬红以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医药企业管理咨询与培训机构——北京群英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高级顾问的身份介入该项目。在该项目的前期筹划和合作中,亿利科技看中了段,把段从幕后推向了前台,把一个顾问变成了亿利科技下属的一个公司的掌门人。

2002年7月18日,亿利科技董事会正式聘任段炬红为公司副总经理兼亿利医药公司总经理;随后,哈慈的一位项目总监也来到了亿利,现在担任亿利医药公司的副总经理兼销售部经理。

段炬红的外表容貌、言谈举止,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商界女强人的风格,但她的商战业绩和商业历练却一点也不逊色。

段还在小女子时就崭露头角,而后节节高窜——23岁任哈慈集团公司营销总公司副总经理,27岁任哈慈股份公司V26健康产品公司总经理,29岁任哈慈股份公司董事、药业公司总经理、哈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哈慈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新产品上市、营销管理工作近十年。她参加、领导过哈慈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五行针、V26减肥沙淇晶、康复快等多个著名品牌的成功上市及营销管理工作。

其中仅哈慈五行针一个产品,1995年到1998年累计销售额超过10个亿,其中1997年最高达3个亿左右,正是这个产品奠定了哈慈作为一个全国性公司的基础。

段炬红在哈慈服务了近十年,是哈慈公认的二次创业的功臣。然而,2001年12月,段从当时排名福布斯2001年度中国富豪榜第29位的郭立文及其麾下的哈慈集团处辞职。辞职后,段来到了北京,在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医药企业管理咨询与培训机构——北京群英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做专家和高级顾问。 头羊良咽

电影界的两位明星——葛优、吕丽萍在十几年前合拍《编辑部的故事》后再次以当时的男女主人公“葛玲”、“李冬宝”的身份合作,但这并不是影视剧中的一个镜头,而是一段小小的保健药片广告,那就是在2002年下半年咽喉类产品市场上“火爆登场”的“亿利甘草良咽”。

“良咽”,是亿利科技自身优势和市场空白结合的一个产物。

亿利科技并没有头脑发热、盲目投资,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上。因为地处内蒙古,亿利科技拥有很丰富的中蒙药资源,尤以甘草为代表。同时,由于保健品行业具有启动快、操作相对简单、易受老百姓关注的特点,因此,亿利科技决定生产一种以甘草为主要原料的咽喉保健品。

由内蒙古亿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亿利甘草良咽”,从2002年10月底正式在全国面市,至2003年3月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市场零售额已达1亿元。2002年底,“亿利甘草良咽”在咽喉类产品中销售额排名第五,至2003年3月底,它在咽喉类产品中的位置已经“坐四望三”。

“咽喉药品、保健品并不是一个市场容量非常大的主流产品,内地全年销售额也就在20亿左右,但市场上已有以金嗓子喉宝、西瓜霜、草珊瑚为代表的将近有十年历史的一、二线品牌,两三年历史的三线品牌就更多了,其中单金嗓子喉宝的年销售额就将近6亿元,想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6月25日,段在北京的亿利全国营销管理中心对记者说。

市场情况如此险恶,在短时间内,亿利甘草良咽从队伍、渠道、行业知名度、产品知名度、业内经验统统为零到销售额过亿,亿利快速崛起所仰仗的利器是什么?

由段领军的亿利医药这个全新团队,为亿利这个医药业的新来者带来的是经营思路、从业经验、业内资源和信息网络。

2002年4月,甘草良咽项目正式启动,2002年7月开始在各地建立办事处,至8月底共建立了27个办事处,9月份大量的一级经销商网络建成,10月底,”良咽“开始在零售终端面市,12月底,亿利建立了拥有48000家零售终端的销售网络。从0到48000,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正确的招商思路,是亿利实现网络快速、健康、全面的建设,产品在终端迅速上架、面市的关键。

对亿利之外的医药企业来说,“亿利甘草良咽”可以说是一个新产品切入成熟市场的活标本。而对亿利来说,良咽的价值不止于标本,它是亿利进入医药业的“头羊”,亿利并不特别在乎靠良咽赚多少真金白银,而更在乎通过良咽建成的销售系统来销售功能食品和OTC药品,用一两年的时间建成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医院药品销售队伍和亿利专有的商业流通渠道。

除此之外,在历练队伍、建设网络、缔造品牌和企业知名度方面,甘草良咽为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树立了一个样板,是实现亿利科技从化工行业向医药行业转型的突破点。 亿利之梦

一家权威分析机构对亿利科技2002年的业绩进行了财务解读,这家机构认为,亿利科技在医药行业当时已公布的2002年报的91家上市公司中,排名第33;2002年公司的成长能力在医药行业的排名中名列第二,成长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有较乐观的发展前景。

汉唐证券的分析师认为,虽然亿利科技目前利润大部分还是来自化工产品,这部分大约占主营业务利润的64.66%,但是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在医药以及生态生物等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逐渐显现,其医药产品在销售额中的比例已上升至60%以上,说明公司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这个来自北部边陲的企业巨子并不满足于别人的乐观预测,它还有着更大的野心和梦想。

三年中,亿利科技还展开了连城并购。

2002年12月5日,亿利科技同中信医药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2975万元的代价受让中信医药持有的信海丰园1700万元出资额占总股本的56.67%。紧接着,亿利科技的控股子公司北京信海丰园生物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又在12月底受让中信医药实业公司持有的河南省康信医药有限公司70%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