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疗影像行业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疗影像行业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疗影像行业分析

篇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医疗行业中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设计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与改善,这使得其在现代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属于高科技精密型的医疗器械,投资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维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

1.维修原则

由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属于高科技、系统较为复杂的精密仪器,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人员在对其进行维修工作应当遵循严格的维修原则。这样才能够保证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与故障。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在进行维修工作时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①维修人员的组织管理。由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且维修的难度较高,因此,为了减少维修过程中的失误发生概率,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应当建立严格的组织管理.对组织内的技术人员实行分工管理,落实责任到人做到每一个结构,每一个零件的维修都能够配备到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来维修,这样便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效率和正确性。

② 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程序。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程序应当遵循先对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故障部位进行考察研究再进行诊断和维修的原则。由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造价较为高昂且配备比较稀少。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一定要先对故障部位进行考察研究再进行诊断和维修。

2.维修流程

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流程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时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维修工作的最终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①询问检查。由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属于高科技精密仪器,因此,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在对其进行维修工作前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故障询问和仪器观察,保证维修工作的正确性,万不可贸然行事。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人员可以先询问医疗结构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故障部位以及故障发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亲身的观察研究进行诊断确定故障部位和发生原因。

②电路维修。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和使用都依赖于电源,因此,要想维修好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必须先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电路维修开始。由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内部电路结构较为复杂,且弱电的部位较多,因此,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一定要时刻保持理性的情绪逐个进行维修,切不可操之过急影响维修工作的正常开展。

③故障维修。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故障部位一般存在着较多的精密零件,这些精密零件很容易受到温度、外力的影响而产生弯曲、变化。因此,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一定要采用多种维修方式共存的多元化维修技术确保维修的正确性。

3.一般性维修

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故障维修分为一般性维修和特殊性维修。其中一般性维修是为了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出现小问题、小故障时维修而设计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一般性维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①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人员首先需要了解所需要维修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由于现代医疗行业的发展比较迅速,再加上现代医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深入,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繁多,越来越专业化。因此,为了保证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工作正确开展,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所需维修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内部结构。

②故障排查。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技术人员在对其做故障的维修工作时应当事先做好故障的排查工作。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且细微结构较为众多。因此,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故障的排查工作,找到仪器发生故障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保证维修工作的准确性。

③故障维修。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工作人员应当先进行局部维修再进行整体维修,保证故障部位的内部紧密结构的维修正确性。

二、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护

1.日常维护

作技术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分为以下几点:

①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人员需要遵循坚持的原则,所谓日常维护,顾名思义是需要每天的坚持维护与检查,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必须遵循坚持的原则,不可以产生松懈和个人因素而影响到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医疗结构方面应当派遣专业的、有责任心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维护工作者进行职位担当。

②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日常机器保养。由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是为医疗机构的工作而设计的,而现代医疗机构对于卫生和保洁的要求非常的高,再加上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内部结构非常的精密,如果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日常保洁工作做得不到位的话,很容易影响到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工作质量和故障的发生。

③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仪器操作规范日常维护。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对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使用质量,维护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日常操作规范的检查。

2.定期保养

定期保养是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护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它对于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的维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定期保养分为以下三点:

一保阶段。一保阶段是以3~4个月为期限的定期保养。一保阶段的定期保养工作主要分为仪器的卫生盘查、清理和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内部结构零件的检查处理。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卫生盘查、清理包括灰尘、污垢的清理,内部结构原件的检查处理包括零件的 磨损、螺丝的松动、电线的检查。

二保阶段。二保阶段是以一年为期限的定期保养。二保阶段的定期保养工作主要分为对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控制台、仪表设备、操作系统等技术设备的检查与保养。比如说仪表设备的准确度检查、操作系统的精度、灵敏度检查。

三保阶段。三保阶段是以3-4年为期限的定期保养。三保阶段的定期保养工作主要分为医疗影像仪器设备全体结构的拆卸清洗、零件检修以及过期原件的更新与换代。综上所述,现代医疗行业的维修工作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医疗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维护保养的技术,提高医疗影像仪器设备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促进现代医疗行业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篇3

15G技术特征

1.1速率高。速率高是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大容量数据传输的基础,标准是下行峰值数据速率不低于20GB/s。1.2低功耗。低功耗能够满足物联网等应用场景的需要,也使更多的智能设备开发成为可能。1.3低延时。采用“自包含集成子帧”等新技术,其延时在理想状态下为1ms,在普通状态下为5~10ms左右[1]。1.4广域覆盖。采取小型基站密集建设,覆盖大基站未涉及到的末梢通信,提升网络覆盖率。1.5物联深化。物联网的大规模连接和关键任务连接[2],极大程度推动人物交互、物物交互等领域的研究,深化了物联程度。1.6安全性能高。开发了多种网络安全机制,如“网络切片”“多元可扩展认证”和“智能型主动防御”等[3],使5G网络的安全性能提升。

2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2.1远程手术。5G技术有高速率、低功耗和低时延的特点,可以解决4G网络条件下远程手术传播实时性差、视野清晰度低、远程控制延迟等明显问题。医生可以通过高清音视频实时交互、操控信号双向传输、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等功能,实时看到病人手术的场景,掌握手术即时数据,实现手术的远程操作。如:中国总医院通过5G网络连接,跨越近3000公里的距离,实施了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完成了全国首例5G远程脑外科手术。2.2远程会诊。5G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网络传输质量,其eMBB特性[4]可满足8K高清音视频和AR/VR等新技术的需求,医生端与病人端设备时延仅有数毫秒,病人端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流畅地展现在医生眼前,真正实现了远程临床诊断的无缝对接。如:中国移动同中日友好医院合作与安徽金寨县人民医院开展了5G远程急重会诊实践,实现了电子病历、放射影像、病理等大量医疗数据的快速传输、同步调阅,解决了现有4G网络大宗数据传输费时费力的瓶颈问题。2.3远程超声。超声诊断得到的是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影像,单一名患者就会产生高达2GB的超声影像数据,而且这些动态影像对远距离传输的图像连贯性和时延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在远程超声检测过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局限性而对影像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实时性无法满足的问题,实现远程超声检查。如:5G超声系统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投入临床验证,能无延迟、无卡顿将超声影像数据传输到位。2.4远程监测。5G技术可实现同时连接数以百万计甚至数十亿的低能耗、低时延的医疗健康监测设备、临床可穿戴设备和远程医疗传感器,连续不间断地采集患者的医疗数据,如生命体征、身体活动等。这些数据将通过5G网络上传,由医疗服务提供方实时地接收,从而有效地进行患者管理或调整治疗方案。如:QualcommTricorderXPrize设备通过接入5G网络,可以实时诊断和解读13种健康状况。2.5急救服务。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急救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网络能力,保证联络、协调、指挥、调度、传达环节在急救工作中顺利开展,使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工作能够紧密衔接,完善急救体系。5G技术使高清晰度视频通信的救护车成为现实,院内完成的医疗监测和数据采集环节都能在新型救护车上完成,并传输回急救中心,缩短诊断时间,提升急救水平。5G技术应用于急救的实践已经开展,如: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5G急救医疗系统应用、上海首辆5G救护车投入使用等。2.6药品管理。使用电子监管进行药品信息的追溯,存在监管码设备成本高、工作量大、有潜在安全风险等问题。对于特殊药品和跨区域的药品调剂,电子监管码也无法实现实时的定位跟踪和状态捕捉。5G网络提供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高速、安全和顺畅的联通,将促进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快速落地,可以取代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从而降低了设备成本,也简化了信息录入的工作。

3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完善有关政策,加强5G技术监管力度。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还属于早期探索阶段,缺乏方向性引导。5G技术使网络更加智能化,物物交互更加普遍,物体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而在隐私和安全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为做好5G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工作,需要健全5G技术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宏观层面予以规范和指导。因此,政府必须对5G技术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发挥统筹调控作用,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需要构建系统的监管体系,将5G技术及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纳入监管框架内,防范系统性风险。3.2制定行业标准,促进5G技术应用落地。目前国内外在5G技术应用领域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规范,其在医疗领域的推广运行将面临诸多困难[5]。因此,需要积极响应5G技术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开展国内5G技术分基础类标准、数据类标准、业务类标准、应用类标准、安全类标准、管理类标准的编制和颁布。构建5G技术标准体系,与国际前沿技术和制度接轨,在保证我国知识产权的同时,推动我国优势技术和标准国际化。此外,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整体呈现碎片化发展趋势,不利于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和应用落地。为促进5G技术加快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应推进5G技术标准化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实施,实现医疗卫生行业5G技术应用真正落地。3.3加强人才储备,促进5G技术创新。发展5G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对医疗卫生人员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既懂医疗,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促进5G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必要因素。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增加有关医疗卫生和信息技术的课程,培养具备信息技术思维及医疗行业分析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依托社会和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有关医疗卫生和5G技术知识培训,促进有关“5G技术+医疗”的学术探讨。同时,加强5G技术高尖端人才交流,为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提出方向意见。结合医疗卫生和5G技术发展形势需求,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5G技术和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形式的创新,挖掘5G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应用的潜在可能,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

篇4

2.优化了就医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了患者看病时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实时划价收费使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收费放心,还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规范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医院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各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大量的医疗统计信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没有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没有把死的数字变活,大量的统计数字在“睡大觉。”因此,必须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摆在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集中力量,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把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到病案、统计、人事、设备、医学情报资料储存等各个领域,建立起信息源可靠,应用范围广的数据库。

3.信息化建设是规范推行电子病历,实现医疗过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当代社会,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信息化成度的逐渐提高,如何将管理信息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协同发展,创新医疗服务的模式,从而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成为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电子病历的实施使医疗质量管理由终末式管理向环节网络化质控转变,达到环节控制的目标成为可能。电子病历的使用实现了医疗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电子病历不是指电子打印的病历本身,电子病历的实施,可以改变机械式的手工劳动,将医生、护士、手术麻醉以及各项医疗检查项目,通过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动态的智能的信息源。

二、探索建立医院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

1.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改变医院现有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层次和结构比较复杂的系统。系统效益的实现,必然要以牺牲某些局部利益为代价。在医院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不能一遇阻力,就不加分析地否定系统。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对于系统效益和局部利益的冲突,应以全局系统为重,耐心做好思想工作,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进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数字化医院已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数字化医院是通过宽带网络把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和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全部临床作业过程纳入到数字化网络中。同时,改变业务流程和模式也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群的局部利益。比如:工作流程的改变,会导致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的重新分配;模糊的金额管理转向精确的数量管理,可能导致“水至清则无鱼”;基于全成本核算的奖金分配方案,也会触动部分人群的利益。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展,局部利益问题会越来越多,阻力也会越来越大。

2.加快医疗行业电子签名及数字认证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保障中的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及身份识别技术等应运而生,这些技术都可以在电子病历中实现电子签名和数字身份识别,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病历无纸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医疗行业缺乏对数字认证公司的认识,数字认证公司缺乏对认证技术的宣传和与医疗行业的进一步沟通,虽然已经有少数医院做了CA认证,但大多医院只是结果认证,很少有完善的过程认证的案例,而且应该加快数字认证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体现电子病历的真正意义。

篇5

1. 部分智能影像诊断企业将在2018年获得三类器械证,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

2. 智能影像诊断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伪医疗AI企业”基本出局,新入场技术型玩家基本没有获得风投的可能,商业机会已然错过。

3 .语音电子病历:落地医院成本高,产品需进行科室定制化,客单价低,主要用于病理科、影像科等。

4. 智能问诊:知识图谱搭建是关键,目前仅发挥导诊、辅助检索或连接医患的作用。院内场景“预问诊”需求量大,具备落地能力.

5. 国人健康管理意识尚待培育,健康大数据尚待采集与整合。企业以B端为主要切入口。

6. 精神心理治疗师严重缺乏,AI或可成为替代性工具。

7. 药物研发中化合物数据质量对于AI企业是关键。

8. 借助国际力量,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从无到有,预计2018年起将涌现更多玩家,AI药物研发或将是未来的新风口。

9. 产品形态以软件/SaaS为主,收取软件授权费的商业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软硬一体化产品的商业落地更具优势。

10. 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细分场景的数据量和质量仍无法满足算法模型的训练需求;随访数据的缺失,使国内在类似“肿瘤患者五年存活率”等领域的研究一片空白。

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结合点在哪里?下图呈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主流应用场景与技术路线,通过该图能够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的格局有清晰的了解。

中国十大医疗人工智能产品总览为了更深入的解读商业落地的现状,在报告中,亿欧智库主要按照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对医疗人工智能十大产品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其中,针对技术成熟度和使用效果两大维度,主要通过产品出现时间、落地情况、发展情况、企业数量、行业人士和专家访谈进行判断。另外,还从产品的发展情况、涉足的企业案例等角度更加具体地进行分析。

医疗人工智能六大发展趋势结合政策和商业落地产品的现状,亿欧智库认为市场在今年呈现出六大趋势:

1. 2018年起,AI影像产品落地速度会加快,产品性能成熟度将不断提高。

2.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语音电子病历医院普及率加快,头部企业可形成规模效应

3. 智能问诊随着知识图谱的不断完善,预问诊功能可以有效提升医生效率

4. 健康大数据的发展,会使AI在健康管理场景下的应用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5. AI在精神心理健康的的渗透程度会更深,未来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核心推动力

6. AI+药物研发领域将会诞生出独角兽。

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四大挑战一是数据数量问题:中国医疗整体数据量大,但针对不同病种的数据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病种的训练数据缺乏;健康大数据孤岛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深度学习的阶段。

二是数据质量问题:AI数据处理中标注的准确性关乎结果的准确性,近两年之内还是需要大量医生去标注。药物研发中的数据质量对于研发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篇6

作为我国西部诊疗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位于四川成都的华西医院希望成为区域的疑难重症诊疗中心,通过区域协同机制和信息化手段,一方面提升区域医院的诊疗水平,将华西医院的常见多发病患者分流出去,一方面吸引更多疑难重症患者。

华西医院的这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是我国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北京市新的医院分级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三级医院将被规划设置为区域医疗中心。

区域医疗关系到医疗信息在不同医院之间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同时,监管部门要想对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管控,同样需要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然而,如果缺乏被广泛认可的医疗信息标准,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只能是一句空话。

医疗信息该如何实现互联互通在我国医疗领域已经被讨论多时。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常务副主任、HL7中国委员会主席李包罗回顾,大约在15年前,我国医疗领域就开始在争论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大而统一的系统来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但是我国疆土辽阔,不同医疗机构的差异很大,这一思路显然不可行。

还有人提出建立一个数据集,将最原始的数据元素抽取出来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李包罗分析说,因为医疗信息不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元素构成的,数据元素与语境相关,因而这也不能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业界将目光转向以文档为基础的标准HL7(Health Level Seven)。

李包罗介绍,HL7是一个源自美国的国际标准,主要用于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HL7拥有一个国际性的管理组织HL7国际委员会,HL7国际委员会在我国设立了一个附属机构HL7中国委员会,旨在推动HL7在中国的推广,特别是推广HL7 CDA(Document Architecture,临床文档结构)标准。“落实HL7 CDA标准是我国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李包罗说。

据悉,HL7 CDA是HL7组织的第一个基于XML的医疗行业标准。CDA是一种指定以交换为目的的临床文档结构和语意的文档标记标准,以该标准构建的临床文档可以在HL7消息中进行传输。CDA标准的建立旨在实现在多个异构的系统中交换技术复杂度不同的具可读性的患者医疗文档。

CDA 能使病历文档既能够被机器处理,也能够被人阅读,易于检索和使用。通过XML 分析器编写相关的处理程序,就可以将病历存入到本地数据库或进行相关的操作。CDA标准有助于构建基于XML技术的更高效、灵活的电子病历系统,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按需获得患者的临床信息,使得患者临床信息成为医疗行为的中心。

李包罗认为,我国标准的建立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很多发达国家在医疗信息化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时才开始考虑建立互联互通的标准,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医疗信息化尚处于较低水平。在这个时候考虑建立标准,可以充分吸取美国等国家在标准建立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

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李包罗指出,目前我国在标准的制定和落实方面最大的障碍是缺乏既懂医疗业务又懂IT的人才。这是因为随着区域医疗被提上日程,医疗信息互联互通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

此外,不能忽略的是,区域医疗项目所涉及的资金量较大。“如果一个上亿元项目的负责人缺乏基本的医学信息知识,那不是等于白白浪费钱吗?”李包罗认为,医疗信息化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将可能被浪费的资金投到教育上来,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疗行业信息化人才的缺乏,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缺少专门的医疗信息化学科有着很大的关系。李包罗告诉记者,很多国家的大学都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而我国高校基本上没有将其设置为专门的学科,而是涵盖在医学工程或者信息工程专业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

因此,在李包罗看来,解决人才缺乏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在高校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

李包罗认为,填补人才缺口的另外一条途径,是借助GE医疗集团(以下简称GE医疗)等这样具有丰富经验的跨国企业的培训、认证来积累实践型人才。他透露,GE医疗也已经多次与CHIMA洽谈,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培训人才。

GE医疗集团大中华区医疗信息部总经理杨涛介绍,作为医疗领域的专家型公司,GE医疗非常重视针对技术应用的人才培训。每年GE医疗都会提供从IT管理人员到基层临床科室管理人员再到医院院长的立体化培训课程,与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一起培训医疗信息化人才。

针对今年的医改需求,GE医疗针对基层医疗进行培训。杨涛介绍,事实上去年他们就已经走进基层举办了数场基层医生培训活动。比如说,在第一站广西省百色市的培训中,GE医疗为几百名基层医务人员,尤其是IT管理人员、临床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培训。

今年3月底,GE医疗在成都宣布和中国医师协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计划针对基层医师开展多项培训。

同时,GE医疗还将位于成都的GE中国创新中心作为其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的一个培训基地。

“GE医疗非常期望和CHIMA等组织携手把医疗信息化培训、认证和标准推广工作推行下去。”杨涛说。

IT供应商将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对HL7标准的制定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公司,GE医疗已经积极参与到我国HL7 CDA的制定和落实中来,如从国外引进人才来介绍相关的经验。

杨涛介绍,GE医疗一直是全球各相关标准制定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希望将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带到中国来,从而帮助我国制定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适用于中国实际情况的本土标准。

篇7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篇8

1.1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分类与意义公共卫生影像档案通过经过收集、分类测试而形成内在联系并高度保密,真实的反映了各大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在医疗活动的真实、过程和结果。公共卫生档案是广医务人员和广大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劳动的结晶,记载了人们的医学思想、技术、方法和经验,为医院医生和公共卫生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活动和科学研究及经验交流中提供凭证.因为它的难度要求较高,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医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一般经过借阅,咨询,复印和出版等而被利用。根据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建立时间、内容和性质,可以把公共卫生影像档案分成不同的类别,从未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和这些档案相关的真实面貌。一般来说,各大卫生事业单位的公共卫生影像档案可以分成法规制度材料、卫生监督预防性材料、行政处罚材料、疾病预控材料等几大类。

1.2加强公共卫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法

1.2.1简化工作的流程为了加强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就要优化工作流程。把工作的流程正式化规范化,才能保证在公共卫生管理活动中、各级政府,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计划生育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机构在数据的灵活和协调。

1.2.2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数字化收集PACS系统又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它是是公共卫生影像技术和时代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数字化成像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疾病预控材料收集时,通过对公共卫生影像资料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的综合系统,从而使各种影像图像存档和各科室之间的顺利通信。通过PACS系统将数据传送到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储存以备后用。目前,它的作用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影像(包括CT,X机、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具有DICOM标准接口或非DICOM标准接口的影像设备)进行保存,以方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有效的提取浏览,对及时诊断提高极大地帮助。在数字化收集方面,目前有几种通用的数字化收集模式,用得最多的就是数字转换收集和直接数字化收集。数字化转换收集就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手机公共卫生影像档案资料,数字化设备包括用于科技研究的各种照相机,扫描仪;直接数字化收集就是收集影像资料。PACS从而大大提高了医院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医院再将所得数据上传至公共事业机构,再形成公共卫生影像档案,将可以大大提高医院同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间的信息交流,同时数据储存在公共卫生档案中,可在将来对以后的突发卫生事件(特大传染病、疫情等)起到鉴别、依据和凭证作用

1.2.3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影像数字化档案库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公共卫生影像库对医疗活动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加强作用。由于影像库资料档案是在实践和工作中建立的,所以它极具保存价值,可以对以后的突发卫生事件(特大传染病、疫情等)起到鉴别、依据和凭证作用,所以说,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存储对公共卫生医疗影像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重大的实际作用。众所周知,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公共卫生影像库有以下两优点:①保存完善且具体而形象。完善的数字化影像库可以完整的重现病例的各种组织结构,能够将各种文字图表和结论形象的展现出来,具有良好的保存价值,以备将来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治方面提供数据。②极强的信息性。由于能够极清晰地样本中存在的组织病变,从而极方便地获取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

1.3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P

2结果

对比分析应用PACS系统对诸多参数的影像,在应用PACS系统后,运用统计方法对单位成本、等待时间、平均检查时间等诸多参数及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比较。影像分析的平均检查时间减少64%、等待时间减少了56%、出报告单位成本降低了56.1%。结果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篇9

GE医疗凭借深厚的行业经验,及时地敏锐捕捉到了中国心血管病诊疗发展的迫切需求,以领先的科技打造心血管病解决方案,并在CIT 2010大会上推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心血管病解决方案,包括心电监护、超声、X光机、CT、磁共振设备、分子影像学设备、对比剂、血管造影成像设备、麻醉机以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等。通过“全面预防”、“准确诊断”、“安全治疗”和“无忧监护”四个阶段的全程呵护,为临床医生提供了“360度全方位诊疗助手”,帮助他们从容应对烦难的心血管疾病,从而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为心血管病患的安全和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保证。

GE医疗推出的多款心电图和X光机,帮助医生实现心血管疾病筛查的普及工作,提高了检出效率,避免因重复检查而造成的医疗支出,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负担,实现医疗可及性。GE医疗的X光机的双能减影(Dual Energy)技术可在低剂量条件下提供更精确的影像系统,为医生初诊提供最佳依据。针对冠心病筛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完成的特点,GE医疗的MAC400非常适合医疗资源有限的乡镇医院,扩大筛查覆盖率。

在诊断上,为避免清晰度和准确度差而造成的误诊和复诊,GE医疗提供了丰富和全面的心电图、X光机、超声、CT、磁共振设备、分子影像学设备,以此确保检查流程顺畅清晰,诊断滴水不漏,并抓住最佳诊疗时机。宝石能谱CT是目前世界上辐射剂量极低的CT,在提高影像质量的基础之上,辐射剂量仅为常规CT的50%,显著提高了安全性,同时可有效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Vivid E9在图像质量、定量诊断、操作简便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全面而准确的心脏诊断技术。

在临床手术中,考虑到心脏介入手术的复杂性和危险性,GE医疗提供了造影用等渗对比剂、血管造影成像设备、超声设备和麻醉机等,通过手术临床管理和优质介入影像,为医生提供了良好的介入向导,从环节操作到手术流程,全面降低患者的身体伤害,提高医生操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让医患安心配合,成功完成手术。人性化的心脏专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Innova以及对心脏肾脏毒性极小的造影用等渗对比剂Visipaque帮助实现高清晰的成像引导。Centricity CVIT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分析,优化工作流程,节省时间了医生查询的时间,大大提高诊治病人的决策能力。

篇10

[Key words]Internet+ medical precision medical health management

1 引言

在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的催化下,“互联网+医疗”成为了当下最热的话题,“互联网+医疗”对传统医疗模式的变革更是备受关注。2015年是互联网医疗最热的一年,从1月份奥巴马宣布启动精准医疗战略,到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纷纷进军医疗健康产业,医疗健康领域终于在中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中心。然而,目前国内医疗行业仍存在一些短期内不易解决的问题,“互联网+医疗”能否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抓手,又将会对传统医疗模式带来怎样的挑战与冲击,是值得业内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接下来将首先对国内医疗行业面临的困境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当前的问题,提出“互联网+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最后介绍运营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应用实践。

2 国内医疗行业的困境

2.1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国内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数量不均,主要体现在执业医生总量不足,每千人拥有的执业医生数量不足3人,而且大多数的医生都集中在大医院,公立的大型医院集中了80%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其次是水平不均,医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高素质的医生难留基层,造成大小医院医疗水平差距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以上两点导致门诊量过度集中于三甲医院,据统计,国内85%的门诊量都在三甲医院,造成大医院负重过度,小医院无人问津的局面。

2.2 分级诊疗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国内看病难的本质其实很大部分原因是人人都想去三甲,在这方面,国家虽然出台了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但始终缺乏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和指导办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只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细则以及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最后难以落实。另外,医院“被市场”,过度追求名利,导致盲目扩张和过度诊疗。各级医院水平不均、国人传统观念落后以及健康知识缺乏,也导致了“盲目就医”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也是分级诊疗难以实施的原因之一。

2.3 医院收入结构不合理

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成本补贴有限,而医院又追求行业地位和绩效,不得不走向“市场化”,不断提高收入,不断扩张基础设施。但事实上,国内医疗收入结构长期以来没有改善,医院的收入普遍存在“一低两高”的现象,即医疗服务价格低、医疗价格占比高、医药价格占比高,因此,以药养医、过度检查成为常态。

2.4 药价高,医保支付压力大

传统药品供应链长、流通环节占比大。有资料显示,药品流通部分的成本占到总成本的65%,然而在美国,这个比例仅为5%,这便造成国内医院药品采购高成本,从出厂到医院差价可达几十倍,高药价成为医院的顽疾。同时,国内医保收支结构也遇到了系统性风险,据统计,超过80%的医疗费用是医保支付,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来看,支出增长率大于收入增长率,医保资金未来可能出现亏空,这对于中国医疗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3 “互联网+医疗”发展情况

3.1“互联网+医疗”在世界范围受到关注

2014年被业内说是“互联网+医疗”爆发的元年,国内外投融资市场开始大规模投入“互联网+医疗”行业,美国最热投资领域包括医疗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参与的医疗保健、数字医疗设备、远程医疗、个性化医疗、大众健康管理等;中国最热投资领域包括基因检测、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应用等。

3.2“互联网+医疗”推动传统医疗模式改革

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医疗模式,在线医疗服务是互联网最先渗透到医疗领域的服务方式,通过在线技术及移动互联等技术手段,对传统领域进行颠覆式创新,将医疗服务云化,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医药电商的出现使药品供应链扁平化,为线上线下一站式就医服务模式提供了通路,但处方药在电子渠道的开放仍然需要等待破局。

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愿意付费让自己保持健康,因此催生了保健和健身的市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可穿戴、慢病管理产业集群化趋势显现,其中以体检服务、智能硬件、医疗器械为入口的健康管理模式为目前大热。

由于国内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形势下,远程医疗因此受到政府的重视,做为一种新的医学服务模式,远程医疗在近几年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2014年10月开业的广东省首家网络医院,更是实现了一系列便民的就诊过程。但对于国内现状而言,医保支付是否可以实现线上支付,将成为远程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3.3“互联网+医疗”开始全流程渗透

2016年,互联网企业开始关注面向医院的全流程服务,全景医疗的概念开始出现,同时,以提升就医体验为目的的医疗服务O2O模式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对医疗活动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医疗大数据被提到重要位置。随着医疗大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医疗资源配置碎片化导致的数据碎片化已经成为政府和产业都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产业对电子病历、医疗影像数字化、临床数据、生物医药数据、可穿戴设备数据等领域的关注。

4 “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

4.1 以提升就医体验为目的的服务会一直存在

就医难是国内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以互联网化为手段,优化就诊流程,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将会成为未来“互联网+医疗”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一切围绕这个目的的服务会一直存在,可能贯穿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具体可涵盖:医疗资源查找与匹配、网上挂号、在线问诊、远程诊疗、医药电商、移动医疗等领域。

4.2 医疗服务将走向精准化

精准医疗已成为医疗产业关注的热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纷纷启动精准医疗战略,精准医疗强调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其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互联网环境下,医疗服务逐步数字化,这将极大地提高医生与患者直接的相互了解,例如透过先进的影像获取和存储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获得特定个人的病灶变化情况及同类病例治疗的比较结果,这将为精准治疗提供决策依据。将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精准推送给医生,将医疗服务项目精准提供给患者,实现医疗沟通过程中的双向精准化,才能真正达成精准治疗。

4.3 利用互联网手段促进医卫体系协同是未来几

年的重点

分级诊疗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分级诊疗成为了医改的核心,在政策的推动下,该领域将迎来重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医院的信息系统孤立,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政策的推进,因此打破医疗信息孤岛是“互联网+医疗”走向发展的基础,建设综合信息平台、突破信息围墙必然是中国“互联网+医疗”取得重大突破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服务也将推动分级诊疗的进一步落实。

4.4 健康管理将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互联网+医疗”即将带来的真正变革,是从治病转变为防病的健康医学模式。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健康数据的采集、计算、分析,从而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服务,才能防病于未然。互联网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结合,将实现精准的个性化医疗。未来,将建成各种数据无缝流转,以患者为中心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多个机构、多个角色,可能会基于一个人的完整健康数据来实施共同管理,实现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这在当前技术发展现实下,已经不是技术创新问题,而只是模式创新问题。

5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医疗”实践

电信运营商在传统的医疗信息化中主要承担着通信网络的建设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成为医疗领域创新的基石。如图1所示,电信运营商顺应“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丰富的基础设施资源、关键业务能力与支撑服务体系等优势,以提供信息平台及远程协作服务为切入点,进而向应用服务和生态环境构建发展,推动医疗行业从信息化向互联网化转型升级。

以中国电信为例,中国电信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2015年将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医疗远程协作、健康管理作为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点。2016年,随着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不断积累,继续围绕就医体验服务、医疗精准服务、医卫体系协同和健康管理定制四个医疗服务环节深入实践,在医疗云网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影像远程诊断服务、居民健康卡等领域重点突破,提供医疗创新服务,并通过广泛开放合作,着力构建“互联网+医疗”生态环境。

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对网络和平台服务等能力需求大,符合医疗互联网化发展方向,且与运营商核心能力高度契合。

以医疗影像云和远程医疗为代表的医疗远程协作要求实现影像的无损传输及存储,需要高规格的带宽与存储服务以及优质的网络保障,这些都是运营商的优势所在。

健康管理方面,以健康小屋的模式进行尝试,通过健康小屋聚合服务对象,丰富健康管理入口;开放健康管理云平台,聚合合作伙伴各类外设健康数据;整合后向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实现健康管理与医疗干预。

6 结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患者的权利意识正在觉醒,互联网时代的患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获得全球最新的医疗资讯,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医疗决策,今后医患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政策、资源及信息技术等层面的发展,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院收入结构不合理、分级诊疗难以实施等问题将逐一化解。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互联网+医疗”的驱动下,医疗机构将建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以改善就医体验为目的,逐步实现医疗诊治精准化、医疗组织协同化、医疗服务个性化,将医疗服务扩展到更大范围。未来医疗新模式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向共享、协作、个性化方向发展,“互联网+医疗”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应用和模式,而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医疗中国会. 互联网+医疗――重构医疗生态[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 李小华,陈玉兵,赵霞,等. 互联网+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互联网+”行动白皮书(2015版)[Z]. 2015.

[4]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互联网+”行动白皮书(2016版)[Z]. 2016.

[5] 孙国强,由丽孪,陈思,等.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初步探索[J]. 中国数字医学, 2015(6): 15-18.

[6] 徐甫. 互联网+医疗模式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建议略述[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9): 26-27.

[7] 刘波. 互联网医疗的“开放式监管”[J].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2015(5): 33-34.

[8] 张俊祥. 医疗的“互联网+”新气象[J]. 高科技与产业化, 2015(11): 78-81.

篇11

WANG Ke-ying,WANG Xiao-ke,WANG Run-chuan,PANG Xia

(School of Medical Imaging,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4,Jiangsu,China )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ct, nowadays,medical imaging students choosing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for themself has become the key guarantee for a good future . In Xuzhou Medical College, our group let 154 students of Medical Imaging who are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grade 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After that we Analysis、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factors which have impact on student's career choices .Basing on the analysis,we can give the most reasonable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about how and what they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rofession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our survey.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edical imaging diagnosis;Career direc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医学影像学专业包括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影像诊断专业以培养临床诊断型医生为人才培养目标;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既有医学基础知识,又有理工学知识的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复合型人才为另一培养目标[1]。那么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将选择哪种专业呢?影响其选择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1影响因素

1.1家庭因素与经济因素 医学生学习培养周期长,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加上日常生活费,每年开支至少需12 000~15 000元;对于部分低收入家庭来说,是较重的经济负担。在发放的154份调查问卷中,因诊断未来收入前景好而选择诊断专业的占36.92%,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因素对影像学生的专业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

1.2医师资格证 对于基层规模较小的医院,技术与诊断是不分工的,在较大的医院,技师与诊断医生分工明确。执业医师法与职业医师考试规定,一旦从事技术工作就无法再考取医师资格证,不能做出作出独立的诊断报告,这对于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影响很大。

1.3辐射因素 国家早期有关规定,有关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为有害工种[2],不少医院放射学工作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工龄,增加公休假期,给予合理的津贴等。但依然不能完全消除了医学生对放射防护安全性的担忧,而选择诊断医师则无需担忧此问题。

1.4就业压力 在现有的医学影像行业中,各医院对诊断学生学历要求逐渐变高,县级医院以上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同时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疗检查影像设备进行了大的更新,而目前的影像技师队伍无法达到现代化与数字化的要求,故需充实新的高实力技师[4],大部分本科技术学生可以就职于较好医院。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选择影像技术的有17名学生,其中70.83%是因技术就业率高影响其选择的。

1.5考研热潮 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诊断本科生大部分进入县级医院,许多学生对此不满意,因此想通过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有个好的职业前景[4]。这就导致了"考研热,随大潮"现象的出现。在此次的调查结果中,由于考研因素而选择影像诊断的占48.05。

由此看出,考研已经成为影响影像学生未来选择方向中重要的一部分。选择影像技术的学生,除去暂时没有继续深造的打算之外,就业压力小,工作风险低以及就业率高也在他们选择影像技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建议与对策

2.1家庭经济问题 对于因为家庭负担重,暂时不能考研和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医学生,可以先选择工作,有了经济基础后,再去完成自己理想。

2.2执业医师资格证问题 有些人会认为,从事影像技术工作不能考医师资格证表示着社会地位不够高,但这只是个人对职业的看法不同,作为医学生需认清自身情况,对自己做好综合分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专业方向才是最重要的。

2.3辐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射线的防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铅墙、铅围裙、铅围脖的制作,技术人员操作室与病人射片室的分离,以及每年对影像科室人员的体检等放射防护措施的实施,可以很好保证影像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辐射因素在影像学生专业选择上影响越来越小。

2.4就业压力问题 生活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就业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法则,医生这个行业的竞争压力更是高。所以作为医学生更要提高自身素质、心理抗打击能力,并积极投身到竞争中,刻苦专研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影像专业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专长,千万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影像学生可以选择在医院从事诊断或者技术工作,还可以去飞利浦等大型医疗器械公司,也可以从事其他行业。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就业压力。

2.5考研问题 许多医学生在面临毕业时,都会在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问题上而纠结。其实,考研也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及自身能力理性选择,切勿跟风,尽量做到考研就业两手抓,以免错失就业良机。

参考文献:

[1]徐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网站http:///WebSpecF/EnrolDetail.aspx?id=61996.

篇12

刘帆认为IT系统要为医院服好务,需要流程统一、标准统一。人民医院采用了国际标准来描述病人的所有信息,为了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精确分析,人民医院制定了相关术语,根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了72个字典。

现在,经过整合后,人民医院已经实现了医生可以看到病人历次的门诊、急诊、住院、体检的所有记录。并且信息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时间轴为主线而组织的。在一个界面中可以看到病人来过几次医院,历次做过哪些诊断,用过哪些药,做过哪些检查和检验。让医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病人每天的病情变化水平。

要达到数据统一,任何一项检查和检验,从医生、护士开具医嘱,到审核报告发给临床,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要监控到位。

在医院里面病人会做很多的影像检查,但是这些影像数据并不是在一个系统中,超声波、CT室、导管室,每一个部门都可能存有病人的影像数据。为了把影像整合起来提供完整的查询、分析、共享,人民医院建立了一个大的影像中心,将所有的影像数据利用标准化的手段进行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并可以进行三维重建。这样医生对病人进行会诊时就不用坐在一个会议室里面,而是利用桌面系统,戴上耳麦就可以进行会诊。人民医院还将影像中心的使用推广到移动端,“我们医院并没有给每一个医生配备移动终端,我们只是了一个应用,让医生可以在自己的移动终端设置,就可以浏览每个病人所有的病历和影像。”刘帆说。

刘帆认为要真正实现以患者为核心,就要以患者的全生命周期以时间轴为主线将所有数据进行排列。并且要做到闭环管理,力求每一个流程都是高质量完成,病人才能被高质量的治愈。以用药为例,人民医院的用药流程是医生下医嘱,护士确认医嘱,药剂师审核医生处方,由包药机自动将所有的药包成小包装。并且由人工进行二次审核,发给病人前还要再次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后要通过工人把药送到护士站,由护士跟患者进行核对。

移动医疗应用为王

提到移动应用,刘帆表示在医院移动只是手段,是为了提高效率和便捷性。此外移动应用还可以把信息延伸到桌面终端不可能到达的地方,也就是说通过移动设备将信息化进行延展,将信息化从桌面延展到病床旁。

之前提到的用药流程也可以很好的体现移动应用的好处,在包药机完成包药后,在包装上形成一个条形码,由药剂师进行审核。之后由医院内部的物流人员进行配送,护士作为取件人要进行签收扫描,如果没有扫描则无法进行下一步骤。之前的护士给液是靠口头进行询问,口头核对病人床位、名字等,而现在除了口头核对以外,要将病人的腕带和输液的条码进行核对,系统帮助确认病人是不是该吃这种药,分量是否正确。如果没有问题执行成功,如果两者不符合系统则会自动报错。并且每一步都记录在信息系统当中,达到用药流程双岗双核。

一个简单的移动工具加上一个条形码,解决了用药安全。使医院做到了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品、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给药途径,最后是正确的被记录在病历当中。

篇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04

1导言

医疗器械行业是连接医药工业、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经济部门,其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血液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是我国的医药卫生系统中保障临床治疗活动有效、安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政策导向之下,由于新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措施陆续出台,加之医疗器械领域内长期存在的“多、小、散、乱”格局,政府干预不当和企业经营费用率高等问题,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分析范式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改革建议。

2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2.1产业规模分析

根据Evaluate MedTech的统计,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增长到30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而同期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速仅为1.90%,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生产和消费国,并已经成长为拉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图1所示。

2010年至今,在医疗器械销售领域销售额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国医疗器械批发企业数量始终维持在1.3-1.6万家之间,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数量明显偏多,市场呈现出离散化竞争特点,如图2所示(数据来源:IMS Institute)。

2.2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

行业集中度指标CRn表示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情况,其公式为:

CRn=∑ni=1Xi/∑Ni=1Xi

经济学家贝恩(Joe S. Bain)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依据行业集中度指标CR4和CR8,将产业结构类型分为寡占I型,寡占II型,寡占III型,寡占IV型,寡占V型和原子型(竞争型)6个等级。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指标CR3、CR4和CR8分别由21.64%、24.64%和3185%上升至28.59%、31.57%和37.78%,但全国市场整体上的原子型结构没有改变(如表1)。对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的前3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CR3)明显偏低。

数据来源:商务部《医疗器械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0-2015)。

然而,由于我国医药卫生监管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加之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且地域广阔,医疗器械市场并非是全国统一。此外,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及税收,为本地药品流通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视外地医疗器械企业为掠夺市场资源的“搅局者”。典型表现是在医疗器械集中招标采购过程中,要求中标企业必须选择当地经销商进行配送,一些地区甚至规定只有成立县级医药公司才能获得该地医疗器械的配送权。从全国范围来看医疗器械领域为完全竞争的原子型市场结构,但随着市场按照行政区域分割,本地企业的市场控制力也随之增强,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医疗器械行业资源整合最大的体制机制障碍。

2.3产品结构分析

根据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统计,从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影像诊断设备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近几年均保持在40%左右,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其次是各类耗材,占据20%左右的市场份额;骨科及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剩余的市场份额被牙科及其他类器械所占据,如图3所示。而在占我国医疗器械25%的高端产品市场中,70%由外资占领,在绝大多数领域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质量上遥遥领先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外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

2.4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美国产业经济学家施蒂格勒(George J.Stigler)认为进入壁垒为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产生原因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和法律规制等。医药行业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特性,即企业在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对于单位产品(服务)将付出较高的平均成本。此外,依照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开办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两项行政许可,其中,2014年和2015年先后出台的新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均被称为“史上最严”,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软件、硬件方面要求大大提升,成为进入医疗器械行业最严格的政策法规壁垒。

2.5产业政策分析

2015年,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被确定《规划》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同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报资料编写指南》,在政策上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种种迹象表明,国家正在为医疗器械特别是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推进国产化进程,这无疑将χ泄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带来利好。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下,医疗器械将拥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国外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总规模42%的份额来对比,国内医疗器械份额仅仅只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哈佛学派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对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组织的变迁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自2010年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了规模增速下降、市场集中度低、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等情况。应针对上述问题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特征,行业未来必然走向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集约化发展道路。因此,推进医疗器械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应从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入手,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集中度,淘汰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然而,由于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仅依靠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开展行业的兼并重组必定困难重重,必须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资源的整合。在“新医改”政策完善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强力推动下,利用医疗器械领域刚性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整合后的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投资者关注。符合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谋求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将企业做大做强,使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成为医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型企业可借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资本,逐步形成企业融资-兼并重组-资源整合-成本节约-效益提升-吸引投资的良性发展循环。

应破除一切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和长期亏损的企业应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对“僵尸企业”的输血性贷款,并通过实行市场化重组和企业破产等方式加速淘汰行业的落后产能供给。

参考文献

[1]李先国.药品供应链的整合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0,(5):177.

[2]孙乃强.医疗器械行业等待政策助力[J].中国卫生产业,2005,(1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