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研究

篇1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高中生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本文选择了“体育锻炼与高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旨在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广州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广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共发放问卷2009份,回收1968份,回收率达98%。去除无效问卷32份,有效问卷1936份,内容效度为8.43,问卷调查效度较高。为保证问卷调查的信度,通过对136位学生像个两星期的反复测验,r=0.957,(P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期刊以得到丰富文献资料及理论依据。

3.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4.测试对象。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6-19岁的学生,广州地区的969名16-19岁的学生,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三、结果与分析

1.京广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1.家庭,2.学业/功课,3.考试,4.同学关系,5.师生关系,6.朋友关系,7.生理问题,8.金钱/经济,9.个人前途,10.情感问题,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按地区来看,北京和广州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表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广州之外,其余项均是广州学生得分高于北京。两地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表1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2.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表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2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表3是广州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经常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 广州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北京和广州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广州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

2.建议。(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2)学校应适当增强青少年体育运动锻炼,促使其身体和心理能够正常、健康地发展;(3)学校除了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应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梁燕:《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J].检察风云,2006(8);

[3]欧阳霞:《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探析》[J].青少年研究,2005(1);

篇2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篇3

一、前言

本人通过访谈、调查研究,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同学在耐力性、柔韧性、爆发力、身体协调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差距较大,特别是不同省份同学之间的差距,除了在考虑自身素质之外,其进校时的基础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高中训练模式的不同,导致了同学之间在技能目标达成性的不一致,其结果是在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后出现这种差距。大学和高中的教学不应该出现断层,而应该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对于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这个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在进入体育教育专业过后,能更快的、更好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少走弯路,在同学竞争中占有优势。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贵州省黔东南州应届高三或者往届体育生,即是参加2011年体育高考的贵州省黔东南州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检索以及有关著作和论文等资料的收集,了解贵州省体育生培养的资料,总结前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并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2.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编写了《贵州省黔东南州体育生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五个学校共发放117份问卷,回收问卷11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100%,有效问卷中,男生96人,女生21人。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关于当前贵州省黔东南州体育生高中阶段训练的研究如下:

(一)贵州省黔东南州体育生人群的特点

对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体育省人群特点的分析,从性别民族、年龄结构、城乡、是否应届生、所读中学是否重点等方面来分析和了解。

从表2可以看出,在体育生人群中,男性占了很大的比重,少数民族也有很高的比例,且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比较偏远而经济也比较落后的地方,在应届体育生中,占的比例为63%,说明体育生竞争也很大,无论是在文化成绩还是专业素质都面临很大竞争。 在所抽查的学校中,有37.6%的学生属于重点中学,可以看出;重点中学自身的优势和生源的质量都是取决定性作用的。

(二)贵州省黔东南州体育生训练的目的和动机

学校高中体育考生的训练是以升学为目的,但是在这大背景下,又各有所不同,表现在文化成绩太差,别无选择;热爱体育,丰富业余生活;给自己弄个双保险,多一个选择;增强体质,参加一些比赛和其他等方面来理解和分析贵州省黔东南州体育生训练的目的。

从表3可以看出,“文化成绩太差,别无选择”是男生和女生选择的主要因素,几乎是占到了53.8%,为了能升学,进入大学学习,是学生选择成为体育生的最主要因素。

(三)影响当前贵州省黔东南州体育生训练的主要因素

1.场地设施的落后和不足

在对于学校场地设施和场地满意度的调查中,从图1可以看出,只有5%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可以看出,贵州省黔东南州学校场地和设施是比较差的。

2.学生心理负担过重

体育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习和训练压力,无论是学习还是训练,都不能松懈,否则会进入一个好的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甚至是失去这个机会,对于他们其心理负荷可想而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繁重的学习和训练压力下,其心理负荷是很大的,其中在“压力非常大”选项中,男、女生都超过了60%。在把握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成绩好坏的基础上,学生制定目标层次的不同,也是能解释“压力非常大”的比例高的原因。

3.体育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从表5可以看出,在“体育老师技能水平”和“体育老师训练方法”这两个选项中,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最高,都超过了60%,其次在“体育老师责任心”和“体育老师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满意度中,不满意度也都超过了40%,可以表明对于体育老师整体素质的不满。

4.体育理论知识的缺乏

通过走访调查以及自己的经历,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体育教师都注重在技术技能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涉及较少,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服从教练在训练方面的指挥,更缺少主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对动作技术原理和运动训练规律不能很好地理解。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高中学校资源不能满足学生训练需求

(1)学校场地和设施有限

由于受当地教育部门的财政情况的影响以及领导重视程度的制约,中学阶段的场地器材相对缺乏,客观上影响了训练手段的实施。

(2)高中体育老师水平较低

高中的体育教师在大学毕业以后,培训和进修的时间和机会较少,导致体育教师普遍与现有的科学理论相隔较远,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上一辈体育教师相对较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不利于学生的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

(3)缺乏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师注重在技术技能上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涉及较少,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服从教练在训练方面的指挥,更缺少主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对动作技术原理和运动训练规律不能很好地理解。

2.学生心理压力大

高中体育生必须一边学习一边训练,时间和精力上的有限性,加之升学压力的影响,导致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这也使训练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3.省体育考试项目设置的不合理

省体育考试政策的实施不仅直接影响到体育生平时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同时还会影响到的选拔和招生的质量,所以说省考试的政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是当前贵州省体育考试的政策其综合性、系统性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较,还有一定差距,这也间接的影响到体育生在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的质量。

(二)建议

1.建立高中教练员的培养体制

教育部门要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相关的体育部门应该建立高中教练员的培养和进修制度,并定期举办教练员培训,以提高教练员的科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给学生们适当的减压

教练员和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训练的同时或课下时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重视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的发展

有意识地在训练过程中安排提高学生协调性和柔韧性的训练内容,以此发展学生的协调柔韧能力。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应该设计不同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的练习内容及相应的训练负荷。

4.加大宣传体育教育知识

高中学校体育老师可以适当的在平时训练和学习中加大宣传体育教育知识和课程结构,甚至举办关于“认识体育教育”为主题的展览或讲座,使体育生能初步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

5.实施科学的、综合的考试政策

可以适当的借鉴其他省份的考试政策,在结合本省的情况,制定一个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综合的招生政策,如能在素质项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专业项目,能包括身体爆发力性项目、耐力性项目、协调性项目、柔韧性项目以及球类项目等等。并在全省中小学体育课堂积极推广和普及这些体育项目,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6.

篇4

高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个性成熟度较低,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同时还要面临高考压力、学业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等,容易造成种种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体育锻炼知行是指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和被试是否为运动群体。本研究旨在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群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特点,并对其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特点,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高中学生,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0份,有效问卷424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诊断量表》

本研究根据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的分类标谁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3类,分别为健康、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可能有心理障碍,并赋予分值。

2.2.2《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蝉教授等2006年编制的《体育锻炼知行调查问卷》

3结果与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况

在所调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处于健康状态,有31.89%的高中生处于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状态,有36.7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状态。

3.1.2不同群体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

3.1.2.1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1.2.2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一与特点

对不同年级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65.2%的高二学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有76.8%的高三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

3.1.2.3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特点

对城镇和农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有63.3%的来自城镇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共有76.5%的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应引起关注状态。对城镇和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城镇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来自农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

3.2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的分布情况

对高中生对体育锻炼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8%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高,45.3%的高中生认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认知程度较低,7.1%的高中生认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分布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运动十认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运动十认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种原因不参加运动。

3.2.3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中,将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的4组样本予以赋值,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了知行程度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2.4不同知行等级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ANOVA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对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运动+认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不运动十认知高、不运动+认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论与建议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处于可能有心理障碍或者应引起关注的状态。学校、家长和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抓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意创建和拓展维护和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加强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篇5

近年来,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使高中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学生体质、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为了探讨湖州市吴兴区高中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作者对湖州市吴兴区湖州一中、湖州二中和湖州中学三所学校的学生做走访调查,更全面地了解了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对以上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发展性建议,以期共同提高。

二、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分析

高中生作为生机勃勃的一个群体,有强烈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绝大部分高中生都有积极的行为倾向,只有少数对体育锻炼产生抗拒的心理。

2.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长久性

可以肯定地说,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思想倾向。这也与他们现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吻合,该阶段的学生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体能恢复能力,所以倾向于高频率地参加体育锻炼。

3.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长

高中生普遍接受短时间、小强度的体育活动,这也是因为高中生的体育锻炼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学校管理、学业压力、家长约束等。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在针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作计划安排时,可以在“健康第一”的标准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

4.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

第一,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第二,学生体育锻炼是为了放松心情、释放压力,或是能顺利通过体育考试,为自己的学业加分。此外,也有其他的体育锻炼动机,包括希望获得同伴的认可、赞赏,在心理层面上得到满足。

5.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场地和器材仍然是制约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说明学校现阶段所拥有的体育活动区域和已购置的体育运动器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时间、同伴、自身的身体机能都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影响。

6.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类型

在运动项目选择方面,男生明显倾向于激烈并具有对抗性的大球类项目,而女生则选择健美操、跳绳或者慢跑、散步之类的体育运动项目。男女生的共同点则体现在不愿意选择机械乏味的中长跑项目。

7.学生忙碌时对体育锻炼的安排

结果显示,高中生忙碌时首先会选择减少锻炼,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学习等种种压力。其次是因为只有少数高中生能挤时间坚持锻炼,这类高中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强烈,并且都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8.学生对生活状态的感受

高中生处于学习记忆的高峰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在每天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偶尔感觉压力存在的学生占大多数,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在面对节奏如此之快的学习生活时经常感觉到压力,少数的学生则没有觉得有压力。

9.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情绪种类

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情绪类型多样化。首先,自我意识的发展显著。其次,出现了情绪情感的两极性特征。有些学生会感觉到未来很迷茫,出现了抑郁和敌对情绪,还有的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情绪,但也有面对生活保持愉悦心情的学生,并且对生活充满希望。

三、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1)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

(2)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倾向,所以在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指导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观差异,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的体育锻炼观念,才能正确引导不同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3)湖州市吴兴区大多数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应试教育,或者是希望增强自身的体质,为此我们应该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提升到增进心理健康的层面,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其终生受用。

2.建议

(1)学校应加强对单项体育项目的指导,使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和主观倾向成发散型,拓展学生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参与方式。

(2)加快体育锻炼的场地建设,加大运动器材的购置量,减少客观原因导致的学生无法正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3)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6

课外体育活动课是学校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体魄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但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重视文化学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难以保证,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锻炼减少,普遍出现体质下降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关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内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是开展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和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郴州市省重点高中生。本研究从郴州市区、永兴县、选取4所省重点高中,每个学校选取100学生,共计400名在校学生。

共发放问卷440份,其中学生400份,回收368份,回收率90.05%,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80.76%;体育教师40份,回收38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97.84%。

3 结果与分析

3.1 郴州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

郴州市省重点高中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认识态度是良好的,对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意向比较强烈,他们已经认识到健康身体是日常的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

3.2 郴州市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

高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在走向成熟, 能够独立思考,同时,学校体育的娱乐性正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总之,郴州市高中生体育锻炼的动机积极的、健康的、多样的,男女动机倾向性有所不同。学校有必要继续对学生的动机加以引导,更有效的。

3.3 郴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

从课外体育活动动机的调查结果来看,郴州市省重点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令人满意, 但从实际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调查结果来看,郴州市省重点高中学生直接性体育活动行为欠缺, 体育锻炼数量不足、 频度低特征彰显, 这种现状显然难以达到令人乐观的体育活动效果,说明解决现今体育教育中的这一大难点, 还要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

3.4 郴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通过调查 ,男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是篮球、足球 、羽毛球还有武术。而女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是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男生在选择运动项目上喜欢集体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 目,而女生则比较喜欢没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弱 ,符合她们生理特点的运动项目。[9]一些被列入体育教材的传统内容如田径、体操等都不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些项目练起来枯燥乏味而且非常辛苦,学生们听起来就害怕。教师应该把那些内容教材化,减低要求,增加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多组织比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 ,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

3.5 郴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地点分布情况

郴州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地点选择呈现出高度的集中趋势。由表8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场馆成为高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符合高中生日常生活特点。郴州市省重点高中学校里的体育设施也比较完善。所有高中都有自己的塑胶跑道和体育馆。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选择在校内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既方便又经济适用。所以本校场馆成为高中生的首选,存在着必然性。

3.6 郴州市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和同学朋友一起 炼”“自己独自锻炼”、“去校外俱乐部进行锻炼”、“和家人一起锻炼”“参加学校组织的比赛”五种。

3.7 郴州市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是由于缺乏场地 器材,设施和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等因素所致, 这说明体育运动场地、 器材设施的不足, 已成为阻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同时,学校在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上,仍以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学生课业负担较重, 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观上是由于没有兴趣无必要等因素所致, 这说明我们学校体育的教学、 体育活动场所的开发利用、 运动项目开展的种类和形式等,还不能完全符合学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还不能够吸引或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

4 结论

(1) 郴州市重点中学高中学生基本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2) 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动机是多层次的, 普遍认为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所喜欢的项目有男女性别差异。

(3) 学校体育场馆成为郴州市高中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内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既方便又经济适用,通过对郴州市高中生组织形式的调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更喜欢与朋友。同学一起进行体育锻炼,这说明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不够独立,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还没有养成。

(4) 影响学生参加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的因素还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无自由支配的时间,因而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其组织形式还有待改进:①加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②学校与家庭加强对体育的重视;③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⑤充分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 徐晓华. 我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02)

2 陆俊.北京城区和农村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D]. 首都体育学院2008

篇7

体育运动主要是通过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高于平时的能量从而促进身体新陈代谢。而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亚健康问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重点对高中生体育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出论述分析。

一、高中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极大地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1.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极好地调节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中生通过体育运动,精力得到释放,压力得到发泄,这样给自身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喜悦感能够有效地调控高中生的情绪,对改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人际关系的重点阶段。但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都很少关注高中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而只把精力投向了学生的成绩。通过参加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人际关系能够得到更好地协调和发展。

3.高中生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认知水平的进步。所谓认知水平指的是学生的反应速度、精力集中度和思维活跃度。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生在反应速度和集中精力上都相比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表现更好。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同时放松身心和大脑,让高中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

4.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还可以有效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人意识的形成。在对600多名高中生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可以在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上得到稳步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得性格更加开朗,由于高强度学习带来的疲劳感也能有效消除。同时,在体育运动中高中生能对自我表现做出一个评价,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建立。

5.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运动中经常会出现困难和挫折,有时会出现挫败感,甚至还会受到伤病感到疲劳。但是这些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缓解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和提升。

二、案例分析

1.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生体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研究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是无锡市四星级高中,本研究选取6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情况观察后再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试,最终形成结论。

在体育运动干预前对该校学生心理情况进行的测试时,我们发现有8%左右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28.58%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具体表现为抑郁、烦躁、强迫症、偏执以及人际关系冷漠等。

在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的体育运动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此外还有在保持体形、愉悦身心、放松压力等方面的诉求。而学生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则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等项目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该校通过体育运动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学生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心理疾病也都有效缓解。同时,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还发现,经常性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心理情况要远远好于不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阳谷县重点高中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在电子阅览室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搜集阅览,查阅和收集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30余册。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设计问卷,经过反复修改后,以阳谷县几所重点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参与业余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发放问卷150份,并在2012年2月发放调查问卷,及时进行回收及整理。

1.2.3数理统计法。将搜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Exce1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数据管理,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阳谷县的3所重点高中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7%;女生6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3%,可以看出在参加锻炼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女生不爱运动,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2.2阳谷县重点高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2.2.1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分析。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可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情况,在问卷中设计了10个项目供学生选择,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篮球(75%)、乒乓球(65%)、足球(38%)、羽毛球(36%)、慢跑(35%)。球类在高中男学生中是非常受欢迎的。交谈中可知:男生更喜欢运动强度大,拼抢激烈,竞争性强的集体项目;女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大都活动量小,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目的是达到愉悦身心缓解学习压力。乒乓球,羽毛球,慢跑等体育项目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

2.2.2中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分析。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23.33%;30-60分钟的人有80人,占总人数的53.33%;60-90分钟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0%;90分钟以上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3.34%。从国家的“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的要求来看仅有23.34的人达到,可见,阳谷县重点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达不到这个要求,体育锻炼时间投入不够,极大的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果,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

2.2.3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阳谷县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单一,属于多元化。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集中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选择此项的有11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6.67%;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压力起到放松效果的有8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6.67%;掌握某项专项技术、发展个性的有5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67%;为了消遣娱乐的有4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8.67%。说明阳谷县高中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比较明确的,同时也是比较合理的。

2.2.4阳谷县重点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调查。男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的有7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女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有益处的有3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7%,对于体育锻炼认识一般的人总共有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0%,认为没有益处的有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33%,通过男、女认识的对比来看,男生比女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更加深入,调查充分说明大多数认为体育锻炼会对身心带来益处的学生比那些认为没有益处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多,次数多,项目多。

2.3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篇9

一、当前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根据2015年底抽样调查显示,高中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较之2014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有52%的学生坦诚自己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27%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缺乏持续性。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在课余坚持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状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缺乏锻炼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他们认为只要不生病就是身体好,对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功能认识不足,没有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将体育锻炼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缺乏坚持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二是缺乏吃苦精神。体育锻炼活动是一项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无论是跑步还是打球、游泳等,对体能都是一次挑战。许多高中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锻炼中没有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例如,跑步锻炼里程稍长一点就气喘吁吁,或是春秋两季尚能坚持,烈日炎炎的夏天或寒风凛冽的冬天则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激情和动力。三是缺乏充足时间。高中阶段是学生求学生涯中最为紧张的阶段,不仅学习压力较大,而且学习时间的运用也非常紧凑,甚至达到点滴时间都被各学科的教学所“瓜分”。在这一背景下要求学生长时间地进行体育锻炼,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缺乏了充足的时间作为支撑,许多高中生平时也就懒得进行锻炼,久而久之,体育锻炼就离他们越来越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高中生体育锻炼人数少、时间短,既有客观条件上的制约,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

二、因地制宜地提高课余锻炼的实际成效

在高中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将身体素质锻炼作为重要内容,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的成效。引导学生明白锻炼的重要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通俗易懂,但并非所有学生能深刻理解和领会,所以教师要通过生理学、运动学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介绍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体育锻炼不仅是塑造完美体型、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锤炼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从而使他们爱上体育锻炼。指导学生针对性地制定锻炼计划。高中生时间很紧张,所以要周密制定锻炼计划,教师在这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制定锻炼方案,既要考虑到运动的方式方法,又要兼顾到运动量,突出每一位学生重点需要锻炼什么。学生需要锻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需要锻炼耐力,有的需要锻炼爆发力,有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完美体型,有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防御疾病,等等,无论哪一个方面都要在个性化锻炼计划中充分体现出来。要求学生见缝插针地实施锻炼。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在制定锻炼计划时一定要强调见缝插针,利用零散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锻炼的方式方法、锻炼的动作等进行调整。例如,早饭前的时间可以进行几分钟小慢跑,睡觉前可以在床上做一些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时上下楼的时候注意速度,这些方面对学生而言也是锻炼。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时间,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始终处于一种有紧有松的合理状态。培养体育骨干,营造班级运动氛围。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的班级里爱好运动的同学如果同时号召力也强的话,那么整个班级就会呈现良好的运动氛围,反之,个别同学出现扭捏情绪时也会带动一大部分同学抵触锻炼。因此,培养优秀的体育骨干对高中生的课余锻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传授学生锻炼的技巧方法。体育锻炼活动在学生的生活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体育锻炼也要讲究技巧,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辅导,例如慢跑快走等方式都可以达到有氧运动的效果,对减肥的帮助非常明显。当然,早晨空腹进行跑步也可以加大能量消耗,这些方面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锻炼技巧,从而在实际训练中提高机体机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课余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让他们锻炼身体,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巧,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对于高中生而言,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当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运动就会长久下去,他们的身体状态就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三、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锻炼量不足、锻炼兴趣低下等问题,广大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从内心重视体育锻炼,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锻炼,以便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者:魏春燕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篇1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萍中、二中、七中、八中、芦溪高中和大安中学,共6所高中的120名学生(每个学校2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生各60人。

1.2研究方法

1.2.1 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3份(其中男57人、女生56人),回收率达94.17%。其中有效问卷109份(其中男生54人、女生55人),有效率为90.83%。并将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

1.2.2 文献法

查阅了国内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20多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综述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

2.1.1 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认知

根据统计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兴趣很大的占57.8%,兴趣一般的占29.36%,没有兴趣的仅占12.84%。

2.1.2萍乡市高中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的次数

萍乡市高中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的总人数109人,三次以上的人数为19人,2-3次为28人,1-2次为52人,从不参加的有10人。

2.1.3萍乡市高中生每次课外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数据显示,萍乡市高中生一周参加体育活动1-2次的占调查总数的47.71%,从不参加的占调查总数的9.17%,两项合计达56.88%,可见大多数萍乡市高中生体育活动频度较小。每次参加体育活动(不包括体育课)15-30min的占调查总数的35.77%,15min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28.44%,两项合计达64.21%,可见大多数萍乡市高中生的体育活动时间较少,距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锻炼时间不足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1.4萍乡市高中生课外活动项目的选择

数据显示,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排序为:篮球56人(51.38%),羽毛球26人(39.45%),乒乓球38人(34.86%),足球33人(30.28%),跑步29人(26.61%),排球26人(23.85%),健身操19(17.43%),武术17(15.6%)。球类项目被优先选择,表明球类项目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游戏性、竞争性和良好的健身价值深受他们的喜欢。

2.1.5萍乡市高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地点的选择

体育生活空间是影响体育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体育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高中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学校公共体育场所为主,占被调查总数的76人69.72%,这比较符合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特点。除学校外,选择社区、公园、空地等其它场所进行锻炼的高中生也较多。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体育空间资源,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通过与部分体育教师、学生进行访问调查表明:大部分学校领导、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半以上高中生认为文化课负担过重是影响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其次就是缺少适宜运动项目和场地器材、学生身体差等因素。尽管我们国家早已倡导给学生减负,但是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时间搜给大量的作业占去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萍乡市高中生大部分萍乡市高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较明确的认识,大多数肯定了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具有多元化趋势。

(3)对体育场地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4)多数学生已形成终身体育观。

3.2 建议

3.2.1加强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政策的投入

(1)加大学校场地资源投入。

(2)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3.2.2加强学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识的培养

(1)加强由体育认知向体育行为转化的培养。

(2)推行素质教育,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篇11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升学率却是学校被家长、社会甚至是教师自身所认同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除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外,以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学校表现的这种思想还有待于转变。基于此,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更多的将多余的时间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研究发现,在高中学校中,只有少部分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所占比例不超过13%;约有23%的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但有超过50%的学生几乎不进行体育锻炼。因此,高中生的体育锻炼非常缺乏主动性,使学生对体育缺失兴趣,最终不利于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1]

二、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

“体育就是浪费学习时间,而且特别累。”这是长久以来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误解,这也导致大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提不起兴趣。很多学生仅是因为喜欢某一运动项目,而参与体育锻炼。要是中途再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则会立即停止锻炼,终身体育意识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加上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完善,对问题判断易片面化,所以想要学生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必须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2]

2.教师方面因素

高中生终身体育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高中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并在教学中采用持之以恒的体育态度,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使其形成科学的体育意识,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学生收获了喜悦,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会变得浓厚。相反,若教师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不能正确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由于没有掌握运动技能,则会盲目进行,进而发生运动损伤、运动伤害等不良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便对体育失去兴趣,体育意识也日渐下降。[3]

此外,高中体育教师应对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关教育科学知识有较充分的了解,才能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更科学的引导,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4]

三、高中体育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措施

1.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从事体育活动。高中生身心发展几近完善,对任何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具备了从事任何体育锻炼的身体素质。如果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当前体育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者探索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将竞技与游戏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了体育课教学的趣味性,深受高中生的喜爱。由此,今后高中体育课教学,应该顺因趋势,多组织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或竞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教学的兴趣,实现有效锻炼身心的目的。比如:篮球课教学课前组织“喊数抱团”――培养学生反应速度、“运球接力赛”――培养学生的球性等等,为顺利过渡到体育课教学奠定基础。此外,为了配合学校体育课教学,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各项目运动竞赛,诸如:排球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达到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热情的目的。[5]

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建议使用开放型教学模式

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是真真正正的课堂主人。在今后的体育课教学组织中,学生必须要端正态度、认清自身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当前,处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考虑,开放型教学模式备受推崇,被认为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教学模式。开放型教学模式不是放任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个体安排教学任务,切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比如;排球课“垫球”教学中,有的学生下肢力量不足,就应该针对性练习蛙跳、半蹲等,锻炼下肢力量;有的学生手腕不柔和,就应该针对性地练习两人对垫、对墙练习等等,达到柔和垫球手腕的目的。

3.科学选择备课教材,教学内容符合男女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高中体育课教学中,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更热衷于体育锻炼,必须要科学选择教材,符合学生男女生个体差异。选择的教材要符合高中生年龄特点,条件允许的建议男女生分班教学,男生教学内容以对抗性的项目为主,女生教学内容以柔韧性、协调性等项目为主。无论是选择何种项目,都应注意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三方”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家庭”、“学校”、“社会”始终是围绕在学生身边的三种教育力量,要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三方力量发挥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社会层面而言,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及时更新社区体育器材,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学校层面而言,要全面、正确贯彻教育方针,重视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为学生参与体育课教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家庭层面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多鼓励支持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经过这三方的重视和努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贺安民.论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

[2]尤田苗.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10)

篇12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漯河高中、驻马店高中、信阳高中等省重点高中参加2002年全国高考的学生238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l问题测试法:采用YG.WR中学生人格量表(修订本)测试。测试方法按YG.WR中学生人格特性标准化程序进行,并对测试说明加以解释,使学生明确测试目的,给予积极合作。该量表包含12个人格特性,又可归纳为情绪稳定性(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社会适应性(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向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3类,把测试分转换成标准分,在PC微机上用SSP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1.2.2体育运动量测试法:运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系修订的PARS一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与评定被研究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量表PARS-3是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运动量=强度×时间X频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该量表经梁德清等人使用的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2。

采用两套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要求必须按统一的规定认真完成,后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有效试卷2216份,其中男生1530人,女生686人,总有效率93.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学生人格特性水平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要求,首先对样本中男、女生YC.WR水平进行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男生在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3个因子的均分低于女生。经检验两者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上的人格品质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2.2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本文将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为小运动量(≤15分)、中等运动量(16—34分)、大运动量(≥35分)3个等级。从测试结果看(见表2),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运动量水平偏低。小运动量(即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频率为每周l一2次)竟达到43.1%。尤其是女生,平时体育锻炼水平达到大运动量的只有14人,占被测女生的2.1%,而小运动量者466人,占被试女生的67.9%,针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水平低下问题,我们作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外,主要是她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主观上认为锻炼身体占用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归根到底还是来自高考的压力。

2.3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本文的大运动量与小运动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经统计检验,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学生人格特征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见表3)。

为进一步探讨并论证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又把高中男、女学生的运动量与其人格特性水平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调查结果认为1平时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者。经统计检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之间在自卑感、活动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存在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种情况下的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支配性等项因子上存着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征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

总体上讲,高中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的趋向是:经常抑郁,情绪易变化;尽管很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但爱担心,显得烦躁不安;他们精力充沛,做事认真细致,好思考问题,但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高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高考压力下,人格特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积极的、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姿态。3 结论

3.1研究表明,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12个人格特性中,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特性表现较差,相对攻击性、主客观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等特性表现较好。

篇13

高中体育;高中生;高效课堂;新课程

高中体育教学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优化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课程。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效率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的学习上,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中生面临着高考的洗礼,他们希望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复习,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可学生并没有做到劳逸结合,缺乏体育锻炼容易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时期,体育课程标准的提出为高中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打破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教学策略,逐步实现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造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构建高效高中体育课堂的具体策略,希望对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一、造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

(一)体育教学手段单一,教师责任心不强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往往是体育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给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造成高中生在体育课堂无法展示自己的优势,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同时,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枯燥也是造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的体育课堂必然无法吸引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对待工作并不认真,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课堂上只是象征性地教给学生一些体育知识和技能,然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提升,对体育课堂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即使学生有体育天赋,体育教师也没有及时地挖掘和打造。

(二)学生参与程度偏低,对体育课不重视高中生受到父母和教师观念的约束,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希望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文化知识,对于体育课并不重视,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反正以后也不想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很多高中生在体育课上不能集中精力,而当体育教师给学生自由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时,他们则回到教室去学习,使体育课无法有效地开展。由于高中生对于高考过于紧张,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学习的节奏,经常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反而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还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完全忽视了体育课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缺乏技巧的指导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体育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方案,总是教师想到哪里就教到哪里,学生没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全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使高中生在体育课堂混混沌沌,找不到学习体育的动力和兴趣。还有的体育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与新课程改革却格格不入,不能接受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去组织课堂教学,没有对高中生的体育技巧进行有效的指导和锻炼,造成高中生无法掌握体育运动规律和技巧,容易在体育锻炼中受到伤害。体育教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多时候都是教师霸占课堂的主体地位。

二、构建高效高中体育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创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打造多元化的体育课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教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遇。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强健体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终身体育意识。同时还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积极创建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现高中体育教学的时代意义。我在体育教学中,会继承传统体育教学的优秀经验,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人新兴运动项目,教授有利于高中生发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且改变单一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打造多元化的高中体育课堂,让高中生能够乐于参与,勇于实践。

(二)激发高中生的体育兴趣,进行个性化的体育锻炼高效的体育课堂需要体育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发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愉悦、轻松的高中体育课堂氛围,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境,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锻炼内容,做到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统筹兼顾。为了鼓励高中生发挥潜力,形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我对不同层次的高中生设计的锻炼内容也不同。比如对于体育尖子生,我要求他们在掌握体育运动技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优势,学习更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体育素养;对于体育后进生,我要求他们能够做到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工作,培养体育锻炼兴趣,对体育教学内容能做到熟练掌握。

(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体育技能的综合指导在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选择高中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体育技能的综合指导和评估。高中体育教学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把握体育教学的任务,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争取促进高中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每一个体育动作都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比如学习挺身式跳远动作的时候,我会在体操垫上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去模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腹肌和背肌力量,提高身体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就必须得到体育教师和高中生的共同努力,让高中体育课堂真正地焕发生机和活力。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高中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还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养,为把高中生培育成为新时期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