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化知识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化知识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化知识管理

篇1

1、前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广泛影响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引起了企业竞争行为和态势的革命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知识普及化的今天,知识管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面对着无限的发展机遇,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的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科学管理之树常青。那么,如何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知识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之利于不败之林,首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这是由于企业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最真实的写照。它便于企业各方面的利用,为企业的各类活动提供档案服务,是企业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再现历史面貌的重要依据。论文格式,知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及员工通过档案展开对企业经营文化、历史的追忆和回顾,在追古意今的思绪中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的改革政策,为员工及企业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企业档案是企业丰富知识资源的象征,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因此实现企业管理的知识化首要任务即是对企业档案的全面管理。

2、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信息化的社会决定了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这种应用同样体现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它们多样化、复杂化、细致化、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决定了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和全面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在众多档案中快速查询到需要的内容,对档案进行年代的编排与录入,档案的全面分类管理、档案的借还、归档、档案的查询及共享管理均需要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也给企业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有利于企业提高档案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流通,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因此,便捷、高效、有序、统一的自动化、共享化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3、企业知识管理概述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价值,为此知识管理必须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有着科学的导向作用。论文格式,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资讯进行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创新来实现知识的增殖,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升华的目的。市场分析、经营战略等特有的经验和成熟的方法需要知识的协调统一,进而优化为全面的企业知识体系,成为企业最薄厚悠远的战略资源。

4、知识管理对档案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是目标,档案管理是手段,因此,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业务流程、营销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信系管理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要求决定着企业档案管理的转变方式。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即从注重档案实体管理转向注重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智能化、科技化、一体化的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企业档案知识的资源共享。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将工作重心向信息、知识的综合管理转变,而非对文档、案件的具体管理,是一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机械到自动化的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全面数字化,高质量的提供信息资源提供了必要保证。

5、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功能的结合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主要包括:采集与转换、挖掘与发现、分类与建模、反馈与推荐等。采集与转换从档案中采集各类数字信息,并按知识管理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这包括信息整理、格式转换、信息录入、信息集成等环节。经过这些环节的加工从而实现档案管理数字信息向知识管理系统的转换。挖掘与发现则通过建立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数据库和相关链接实现信息资源的编辑、集成、存储与修改。同时将原始数据和信息作统一分析并总结出隐含的规律,挖掘出知识的联系。分类与建模中的分类通常按照数字档案分类标准构建分类体系,形成资源分类库,从而为知识管理服务提供便捷、高效、自动化的分类方式及有序的信息基础。建模则是在用户信息获取、描述和反馈的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建立用户需求偏好模型。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分类与建模更好的实现了数字档案信息向知识管理服务的切实转变,为其提供了规范、科学的模型和算法支持,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反馈与推荐从前者所得的用户的需求分析、操作记录、对系统的建议及反馈入手,进行用户信息的编辑与量化,为用户需求模型的优化及整改提供反馈与支持。论文格式,知识管理。同时,针对用户的习惯性需求还可向用户推荐适合自身的知识系统。

6、结语为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加快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程,促进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结合,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源配置,使之向高科技、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档案资源、知识信息的全面共享,使企业经久不衰,常胜、常青。

[参考文献]

[1]张涛.知识管理对企业档案管理的要求[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5):12-13.

[2]刘水.数字档案答理中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服务[J].档案学研究,2009(4):23-24.

篇2

1.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平台建设是将保存在不同场所、形式多样、不同载体的少数民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形成数据库,依托互联网,实施自动化管理和网上检索、资源共享。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和对知识基本过程(包括知识生成、收集、整理、挖掘、传播、共享、应用和创新等)以及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要素(包括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技术、知识人员、知识制度和知识环境等)的管理,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潜力,促进知识的全面共享,提高社会创新能力。

3.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与知识管理的耦合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实质是: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与知识管理过程本身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的内在本质联系,并且各要素紧密配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互相渗透,通过一个效益更高的新过程达到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二、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与知识管理的耦合特性

1.战略性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运用最优方案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档案信息的内在价值,实现知识资源的创新,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而知识管理实施战略正是主要研究与分析什么样的组织应当采用什么样的知识管理战略才能取胜。因此,在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是两者在管理方法和管理高度上的战略性耦合,即利用知识这一强有力武器进行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是战略方法的强化,也是今后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一种必然趋势。

2.贯穿性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从资源整合数字化加工元数据描述网络共享获得社会效益的每个环节都贯穿着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而使少数民族档案价值得以升华和拓展。这也是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从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到知识管理模式的突破和飞跃。

3.多元性

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平台建设知识管理的耦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管理因素的耦合,两个系统的运行都必须借助于人、技术、网络等载体。二是多元化主体的耦合,两个系统在运行的各环节中都需要不同的人来执行。

4.传播性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依托互联网,通过用户检索获取知识资源,并跨越时间和空间广泛传播,最大的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与核心知识创造的耦合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是最大化挖掘民族档案知识的内在价值,并且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最终实现少数民族知识资源的创新。其实现目标的重要源泉是拥有的知识资源,而核心知识资源是重中之重。

1. 基于共享程度难易的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知识分类

从知识特性和对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将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知识进行分类:一是一般知识;二是少数民族档案工作相关人员头脑中所具有的特有知识;三是特有知识通过创新共享等行为转化为的特有核心知识。其中这三类知识的重要性是逐渐递增的。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特有核心知识是应用各种工具和方法,促进一般知识和特有知识的共享,达到知识创新后的共享性和价值最大的核心资源。特有核心知识隐性程度相较一般知识更强,被共享的难度更大,就是通过互联网,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及时实现一般知识的共享,一般知识(显性知识)和特有知识(隐性知识)结合后,获得特有核心知识,实现了知识创新。这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

2. 核心知识创造与建设过程的耦合

核心知识创造,是通过档案工作者及其相关人员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工具,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知识生产、知识积累、知识分类、知识组织、知识挖掘、知识开发、知识服务、知识共享、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等。从知识共享程度看,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是将核心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数字化加工实现数字转换,形成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共享,促使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实现创新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其中核心知识的形成贯穿于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

四、基于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要素的三维耦合模型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是档案工作者及相关人员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工具和管理方法,使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加工、形成数据库、实现网上共享等。这个过程必须依托三个要素:人、工具和对象(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并且在建设中要始终贯穿知识,才能实现最终战略目标。在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中,知识耦合于三要素之中,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知识维、平台建设对象知识维、平台建设实现所需工具知识维。

1. 人力资源知识维

人力资源知识维就是组织结构中的档案工作者和相关人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构成的维度。一是指存在档案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头脑里的经验类知识,这属于隐性知识。二是和少数民族档案相关的文献所衍生的知识。

2.平台建设对象知识维

主要指显性形态存在的需要数字化的少数民族档案知识和存在于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建设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之中的隐性知识资源。

3.平台建设实现所需工具知识维

一是指以隐性形态存在于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需要的计算机、数字化转换工具、数据库工具等工具上的知识资源;二是以显性形态存在于这些工具的说明书、使用方法和应用的知识之中。

五、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与知识管理功能的耦合

1. 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与单向知识管理过程的耦合

少数民族档案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过程和知识管理存在单项耦合功能。例如:在数字化加工阶段表现出对以显性形态存在的数字化加工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数字化所需工具说明书等知识的共享,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网络知识等以隐性形态存在的知识的共享。

2.少数民族数字化档案信息平台建设全过程与知识管理全过程的耦合

篇3

一、引言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被当做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高校知识管理的技术与水平影响着高校绩效水平。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其知识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规模小、分散、闲置、特色不明和共享满意度低等,亟待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发展。[1]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推进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知识管理原指企业对其所拥有的显性的隐性的知识进行管理,促进企业知识的动态知识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知识总量,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他的学科领域,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识管理主要对象是教学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可行的。

从管理的角度看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应包含三个分方面,一是参与建设资源库的人员(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等)的建设意愿,二是,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的构面。三是,建立促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动态知识创新的管理机制。本研究主要运用知识共享理论指导参与激励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人员的建设意愿;运用知识分类理论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流动构面;运用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ECI模型)指导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动态知识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运用理论指导样例资源库的建设,并对该资源库的使用效果开展满意度调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

1.知识共享意愿―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知识共享也被称作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共享的内涵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知识共享的目的,就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强调的是不同知识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加和效应。二是知识共享的参与对象分为知识发送者、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本身。三是知识共享是参与对象之间互动的连续的过程,而非能独立完成的简单过程。四是知识共享受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2] 从资源的角度出发看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把资源建设看做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过程,其目的亦是追求知识效用的最大化。知识的发送者是教师,知识的接收者是学生,而知识本身则是存储于教师、学生和资源库中的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

2.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知识构面

管理学领域对知识的划分一般采用的是Polanyi(1958)[3]和Nonaka(1991)[4]的观点,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的是语言、数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能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和接收并显示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用语言难以表达,只能通过意会、隐喻、直觉和思维模式等形式表现,要经过人与人交流和相互作用方能扩散。依据知识的分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构面主要有4方面。一是,教师建设的基于各类知识点的电子文档、课件、习题、微课程视频等知识外在表现教师显性知识构面。二是,教师辅导学习者在线学习的方法、知识点呈现的顺序、思路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无法外在显示出来的教师隐性知识构面。三是,学习者使用教学资源库开展线上学习产生的各种电子文档,如做习题产生的答案、论坛帖子和课程问题等外在显示的学习者显性知识构面。四是,学习者在使用教学资源库中逐渐形成的学习方法、经验和技能等无法明喻的学习者隐性知识构面。

3.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W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机理

Nonaka(1995)[5]提出知识动态创新理论(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该理论主要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流动与转化过程及模式。其中,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组合化关系,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是内部化关系,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的外部化关系,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化是社会化关系。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显、隐性知识转化。因此,知识的动态创新理论可以指导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机制建设。

4.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

从前面的文献梳理和理论推导可知,教师与学习者的知识共享意愿是推动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源泉。以教师和学习者为主体,可以将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知识构面分为教师显隐性和学习者显隐性4个知识构面。在上述基础上,引入SECI动态知识创造理论,得出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图1)。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案例分析

1.案例设计与开发

根据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严格按照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流程,实施“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并以此为案例对本研究推理的模型进行验证。

项目需求分析阶段,依据基于知识分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4个知识构面,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已有显性教学资源及学校已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进行摸底调查,发放所罗门“学习风格测量表”对参与建设的师生进行个人学习风格测量。对师生开展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知识共享意愿”为主题的深度访谈。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形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项目的设计开发阶段,依据项目需求分析文档和基于知识动态创新理论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动态知识创新的“4个转化”机制,对整个平台的基础支撑平台、资源、系统功能与应用平台功能,做到统一设计、逐步细化、模块化实现。其中,系统支撑层主要包括支撑系统平台运行的基础模块,包括多媒体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等。资源层主要实现平台运行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同时对平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资源包括学校自有资源、如教学视频、大纲、作业、PPT、讨论答疑等。基础架构与系统功能层主要包括平台基础架构,苹果架构+APP市场,同时还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系统功能。应用平台层包括本项目建设的六大功能:网络教学互动、资源共享、移动学习、教师发展、关系管理和公共服务。

项目的实施阶段,“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设计与开发”项目线上网址为:http://:8013。知识共享意愿是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运行的动力源泉,知识共享涉及到利他行为,需要制定知识共享机制及措施来保障知识共享者的权益。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教学资源库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例》确保项目实施的动力。

2.案例结果分析

项目实施1年后,笔者就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行和使用效果,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全校使用该数据库的人员范围内抽取100个教师样本和500个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得到有效问卷576份。将评价内容测量指标按“非常满意”赋值100分、“比较满意”赋值80分、“一般”赋值60分、“不是很满意”赋值40分、“不满意”赋值20分,得60分及以上为及格。计算每项评价指标的统计量,并按平均得分由低到高排序,得到排名数据。该数据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教师显性知识构面、教师隐性知识构面、教师知识共享意愿和教师主动外化效果,每项的得分均超过了60分,表明,教师对该教学资源库的评价总体满意。其中得分最高的评价内容是教师主动外化效果,为80.88分,表明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教学资源库能有效提升教师主动外化自己的隐性知识,使学生受益。同样的,学生方面的评价得分也表明该系统能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内化。最后,教学资源的组合化效果和社会化效果得分最高,表明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知识转化,资源库中的显性存在的资源明显增多,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得到加强,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动态循环,促进知识总量增加和创新。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从知识管理理论出发结合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目的和流程,探析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推导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模型,并以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实践案例,对模型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指导百色学院数字化教学库建设方面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本文虽然从教师和学习者角度划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4个构面,但是否存在其他构面,比如基于数据库管理者的知识构面尚未可知。其次,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知识流转应是双向流动,模型中并未体现,具体流动的模式,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最后,研究的案例有待增多及经过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1]徐明,陶秋荣.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83-88.

[2]惠S.M织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17-18.

[3]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oago Press,1958.

[4]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96-104.

篇4

1. 过于集中导致资源呈“静态、封闭、交互性差”的状态

现有的教育资源仍然是顺延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资源过于集中,缺少沟通交流,就会导致资源管理环境的静态与封闭。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教学资源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本身就无法修改,属于形态功能很稳定的成品,投入之后几乎就不会变化,这就给信息的更新和改革带来了难度。二、教学资源顾名思义是学校内部固定的人员使用的特定资源,适用范围非常单一,很难进行有效地交流。三、现有的教学资源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信息,学生之间很少能交流心得,这就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使用需求,从而降低了资源库的使用效率。

2. 重视显性资源的建设管理而忽视了隐性资源

目前我国各中小学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还是以显性知识为主体,显性知识,顾名思义是以数据库、视频、电子期刊等为载体的知识类型,这种网络资源往往忽视那种隐藏于个人思维、价值取向并融于一个学习集体的实践过程之中的隐性知识,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效率。

3.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相关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系统是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都需要这种信息化的环境来应用但是资源开发的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平台的通用性和普及性等因素直接制约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的整体发展。因此,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平台兼容就成了教学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解决方向。

二、解决传统数字化校园知识资源管理方式弊端的对策

取长补短,“民主集中,有序开放”。管理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管理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需要取长补短。传统的知识资源管理方式便于管理,但也体现着单纯的“集中管理,自上而下”的特点,其主要的弊端是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同时也体现着资源单一等等毛病。基于此,我认为应该结合“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地开放学生和教师对资源的管理权限。通过各种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资源建设、管理和共享中,最终实现“民主集中,有效开放”管理方式。

篇5

采用面向对象思想的数字对象框架优点是很好地解决统一存储管理属性不同的数字资源,将所有的数字资源用数字对象来进行封装,数据器中的数据内容类型是操作接口和操作的实现本身,数字对象由唯一标识符统一标识,并且代码的可维护性,可复用性强。

Fedora系统的分析

Fedora实现了数字对象框架,可以分布在网络的不同节点上的,是一个通用的数字对象管理系统。可以支持动态行为定义和行为实现的变化,数字对象最终以XML文件的形式存在。Fedora是一个三层结构的系统,最上层是管理和访问接口层,管理接口定义了管理仓储的公开接口,其访问接口定义了访问数字对象的公共接口。其仓储提供了对数字对象管理和访问接口,能够创建,修改,删除数字对象的数据元素,动态地实现数据的;中间层是内部服务层,底层是存储子系统,实现了对数字对象的统一检索。Fedora系统内部模块采用Java语言开发,开发了仓储服务器程序和客户端程序。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种操作。Fedora的优点是实现了数字对象框架,实现了数字对象的导入导出,可以分布任何网络节点上,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互操作。

篇6

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坚持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市场、技术、教育和数字化等多种手段,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运行表明,政府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应用信息实时采集与传输等手段,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既实现对事件(部件)的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动态管理,又依靠同步建立的综合评价系统,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等方面,实现对各专业管理部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充分利用城市信息资源,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城市管理数字化运行模式,探索建立"监督"、"管理"两个轴心并行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对于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的职责,切实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起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

(二)目标

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及时发现、处理与解决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三)1、稳步有序原则。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在起步阶段,应以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为基础,管理系统和内容不必追求大而全。

2、执行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等要执行统一的部颁行业标准,便于市、区之间信息共享与交流,有利于各地相互交流,学习提高。

3、资源整合原则。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现有数字化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4、因地制宜原则。要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创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生搬硬套。

5、成果共享原则。要注意总结推广试点城市(城区)的成功经验,系统建设可采取合作开发、联合招标、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尽可能降低基础研发费用和学习成本,努力实现成果共享。力求避免因重复研发等原因,造成资源、资金、时间的浪费。

三、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推广平台,学习试点城区的工作经验。有条件的城市(县)要按照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创建工作。认真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加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水平。

要立足日常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具体方案。要加强培训学习,掌握实施新模式的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布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涉及城市管理的职能进行整合,建立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运行机制,落实组织、资金保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二)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要按照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突破传统的城管模式,优化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资金投入,通过建立指挥处置和监督机构,实现管理与监督相分离。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备,经济基础较好,且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城市,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数字化城管模式。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可先挑选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一个或几个城区作为工作试点,待试点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后,再在建成区乃至更大范围全面推行。

(三)立足长效,完善工作机制。要注意城市管理系统的扩展性,尽可能对现有数字化资源实施有效整合,并为系统的升级换代预留发展空间,为城市内各行政区之间的系统联网留下接口。要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多元性、全程性、综合性、可控性的城市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框架。

篇7

二、进入本实验室的老师和学生在做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及各类仪器的性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对易出事故的操作步骤,实验老师提醒同学注意,以确保人身与设备安全。

三、实验前要全面检查安全,实验要有安全措施,如有运行中的仪器设备,实验人员不得离开现场。使用电器设备时,应特别细心,不用时应及时切断电源。切不可用湿润的手去接触启电闸和电器开关。

四、在实验室内不得高声喧嚷,不得随便串走,不准搬弄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五、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食。如遇火警,应根据起火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灭火。除采取必要的消防措施灭火外,应马上报警(火警电话为119)。火警解除后要注意保护现场。

六、在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如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人员及时处理。

七、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服从实验老师的安排和指导。如违犯操作规程或不听从指导而造成人身伤害者应自负责任,造成实验仪器设备损坏需按学校有关仪器设备损坏赔偿规定进行处理。

篇8

一、数字化时代下的版权集体管理

1.版权集体管理的含义

一般来说,版权集体管理主要是为了保障版权人的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成立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由版权人将权利以或者信托方式委托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并通过该组织集中行使作品使用许可、收取报酬并分配给版权人。此外,涉及版权的诉讼、仲裁等也由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版权人进行处理[1]。音乐作品是最先开始通过版权集体管理行使版权的,除了属于合理使用范围的免费表演外,任何人向社会公众演唱音乐作品或者向公众播放载有音乐作品的录音制品,都应事先取得音乐作品版权人的使用许可并向其支付报酬。由于现场表演、机械表演音乐作品的行为时有发生,版权人根本无法控制自己作品的使用许可,其版权在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很难迅速地对侵权人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等救济措施。因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产生就是为了使版权人充分享有版权权利所带来的利益。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只存在于版权保护领域中的特殊制度,在其他的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均没有这种制度,虽然其发展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国获得普遍认同,但由于各国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差异,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内涵也相应存在差异。

2.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权利的取得及运作形式

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版权人的权利,是其代替版权人管理版权权利的前提,而这些权利有的是来自于版权人的自愿即合同关系,有的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规范而被强制管理,还有的是以上两种情况的结合。一般来说,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是通过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取得权利:一是权利完全转让给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二是非独占许可;三是被授权行使;四是法定许可[2]。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运作形式就是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会员的利益,与使用者或者使用者集团进行谈判,并在支付报酬和遵守某些条件的前提下,授权他们使用其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发放授权使用作品的许可证,在办税中扣除管理费之后依据分配规则向会员分配版税。此外,有些国家还要求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将其所收的费用分出一定比例,用于本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建设。

3.实施版权集体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有效公平地体现版权权利。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版权保护的作品种类及权利类型不断增加,集体管理的方式可以简化许可程序。一方面,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了版权人的权益,使他们能够有时间与精力潜心创作,确保版权人能够收到使用者支付的使用费用,当发现有侵权行为时可以通过诉讼、仲裁排除侵害。另一方面,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采用数字信息和网络科技完善查询系统与作品信息库等,积极建立各个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合作关系,减少使用人为取得授权信息检索支出的成本[3]。可以说,网络扩大了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范围。第二,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平衡了版权人和使用者的谈判能力。版权集体管理组织集合了版权人的力量,使版权人能够以整体实力与互联网、电视台等作品使用组织抗衡,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代表版权人谈判在地位上更加具有优势。例如,数字图书馆对数字作品内容的大量储存,以及对数字作品内容的商业化利用,其使用作品的范围广泛,涉及的版权人众多,对版权人的权益影响巨大,但数字图书馆的拥有者资金雄厚、实力超强,版权人被其侵权后很难与之相抗衡。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能够大量投入维权资源,代表众多的版权人,将原本呈现松散状态的版权人整合成相对统一的集体维权力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与数字产业中的利益集团相抗衡,从而达到有效维护版权人权益的目的。第三,有利于版权的境外保护。数字技术使作品形态变得多样化和碎片化,跨境作品使用的情况也日益增多。网络使得本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与外国相关管理团体的沟通更为便捷,相互代为管理其作品在该国的使用,方便使用人获得境外作品的使用许可,分担了版权人的监管与执行成本,使版权人的权益在各国皆能在相对降低维权成本的情况下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同时,使用人也能通过集体管理机构及时了解到作品的详细情况,降低了使用人的搜寻与协商成本。这对于版权人和使用人而言是双赢的局面,有利于版权的境外保护。

二、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时代对版权集体管理的影响

第一,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版权集体管理的影响。数字技术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同时还降低了创作者的门槛,作品的创造、传播和利用都呈现新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传统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由于缺乏对网络互动性传输技术的应对手段,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海量复制与转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也缺乏控制作品使用的新技术手段,无法对作品使用者进行全面收费,从而不利于维护版权人的权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作品呈现多种混合的形态,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对于单一形态作品进行许可使用的形式,无法对混合形态的作品进行适当的许可性活动。数字技术也打破了传统版权集体管理的地理疆域,使用人可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国外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网站,进入资料库搜寻授权信息,通过沟通获得授权,这对过去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基本上限于国内授权之后,再通过互惠基础所建立起来的跨国授权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第二,数字权利管理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影响。数字权利管理是指在数字作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标定、描述、监督、执行和管理其相应数字权益的一系列软件、硬件技术和服务,即以数字技术保护版权内容为主的安全环境。虽然应用数字权利管理使版权集体管理在许多环节进行得更加顺利,但也给版权集体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因为数字权利管理的应用程度限制了合理使用的空间,且数字权利管理追踪使用人的电脑操作与活动,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另外,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相当复杂,使用成本也比较高,并且有些问题如共同性、可延伸性和方便使用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当前,数字权利管理并没有达到打击盗版的目的,因为应用数字权利管理并不像其拥护者所主张的那样,可以恢复版权在受到数字盗版侵害前的原本状态,而是使得利益过度向版权人倾斜。

2.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确认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版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8条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管理条例”)专门就版权集体管理进行了规定,为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其开展管理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从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版权法律制度存在问题。著作权法及管理条例的制定,标志了我国版权集体管理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2010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8条对版权集体管理做出了规定,但该条款的规定基本上还停留在原则性的规范上,缺乏执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从而导致版权集体管理工作开展缓慢。管理条例第24条规定了权利信息查询系统,第47条规定了作品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两者针对的对象都是作品信息,条文具有重复性[4]。此外,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版权人群体。在现实中,很多作者难以履行完成成为某一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会员的必要程序,而现行的著作权法也尚未明确规定赋予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收取使用报酬并且转发给这一特殊版权人群体的职责,对这一特殊版权人群体作品权利的保护,实际上徘徊在版权法律之外。第二,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缺乏必要的市场机制。由于我国是一个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造成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设立和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民间团体力量薄弱且缺乏权威性。所以,我国的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均是由相应的版权人组织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的半官方性质的集体管理组织。虽然这种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质的集体管理组织可以节省为筹建协会而支出的大额费用,降低设立成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但其缺陷是容易导致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形成垄断。目前,我国对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版权使用收费标准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这不符合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健康发展趋势。版权许可本质上是一种私权,并非公权,集体许可的收费标准不应该由行政机关进行审批,应该赋予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依法定价的权利。

三、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建议

1.完善我国现行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相关法律

我国版权管理制度是在版权全球保护的情形之下,为了与国际接轨才逐步设立的,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制度内容本身滞后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给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现行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更多挑战,应该在管理条例第13条增加针对数字技术条件下使用作品收费标准的规定。在数字网络环境中,很多作品的创作者并不是职业作家,所以不会加入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将延伸性管理制度引入我国立法,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对会员和非会员的权利人一并进行维权,尽可能保护广大版权人的权利。明确管理条例中关于版权人、作品使用者以及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之间产生纠纷的解决机制,当事人之间产生纠纷应当由独立于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之外的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调解,以保证公平公正地解决纠纷。针对管理条例第24条和第47条条文有所重复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可以在修订管理条例时考虑将两个系统进行合并,使管理条例的立法更为科学合理,内容更为完善可行。

2.监管和控制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行为

由于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设立模式上行政色彩浓厚,易于其垄断地位的形成,而我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社团法人,这使得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反垄断监督更容易被忽视和弱化,极易造成反垄断监督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立法的初衷。根据管理条例第6条的规定,在授权垄断的前提下,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为全体会员谋利益的功能通常被集体管理组织夸大,但是事实上并未有效促进版权人集体的整体利益保障,反而成为少数组织或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损害版权人的权益。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发展的经验,通过自由竞争防止形成版权集体管理过程中的垄断,即在集体管理组织之间引入竞争,反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同时,在著作权法及管理条例没有对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相关法律规定时,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兜底条款进行规范。

3.构建版权授权综合交易平台

为了规范版权授权综合交易行为,可以考虑在特定区域内建设一个涵盖文字、音乐、多媒体等所有版权类型,覆盖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类型,版权作品信息著录符合统一数字化标准,集版权作品查询、版权授权洽谈、版权在线交易、版权作品使用于一体的版权授权综合交易平台。版权授权综合交易平台的构建,不仅有助于提高版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数字化水平,还可以解决数字化时代版权授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可以快速实现对海量版权作品使用的授权。使用者通过系统搜索到目标作品,自动发送授权请求,系统后台响应之后,使用者可以直接获得使用授权甚至是作品内容。二是可以确保作品的使用授权和收费的准确无误。交易平台可以准确无误地为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作品,自动生成使用者应交费用,使用者通过该平台的系统缴纳作品使用费用,不仅提高了版权授权使用效率,而且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收费误差。三是可以远程监控版权作品被使用的情况。版权人借助该交易平台,可以通过网络实时获取其作品的利用情况甚至是收益情况,而且不用局限于费用定期结算的方式。四是降低了使用者的查询成本及管理者的管理成本。通过交易平台数据库管理作品,作品授权条件、费用在线支付等涉及版权集体管理的所有环节均可以借助网络平成,大大减少了交易双方的签约成本[5]。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给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数字化环境下作品创作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也为作品使用者取得版权人的授权增加难度,数字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极易被传播和复制。面对上述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新问题。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为解决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数字化环境下的转变与成长增加了新的手段。因此,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改进原有的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适应数字化环境的版权集体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洁.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2]陈凤兰.著作权集体管理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3]毛义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篇9

另外,要从电子计算机硬件的配备上入手,提高企业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这也是采集档案信息,实现资源数字化的关键一步。在深化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简化传统的档案整理方法,对永久性保存的纸质档案仍可采用传统方式立卷,其余则一律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卷”。这样,可以将工作中心转向档案信息的开发上,同时,也使用了计算机管理的特点,有利于档案工作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2 档案数字化采集与输入

档案数据的采集应先易后难,从一般性档案入手,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搜索引擎,为档案管理提供搜索服务。利用市政系统开发的档案管理平台软件进行数据输入,从而形成数字化档案管理资源。然后,建立一个可以实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把每次采集的数据进行主要信息提取,建立可以通过不同主题词都能够搜索的档案信息。进行档案目录的输入、保存,形成具有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档案目录数据库。

旧有的市政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市政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

3 解决档案数字化人才问题

引进和培养掌握档案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的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关键。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企业往往把档案室当成“闲差”,对其应有的专业能力不重视,也有一些年轻人,不愿意“闷”在大量的案卷、图纸、资料的梳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之又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电脑盲”现象。有些企业档案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可见,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解除其“后顾之忧”,以形成最佳的人才结构。“行行出状元”,只要潜心研究,把问题吃透,就可发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规律,快速推动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进程,在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

4 在数字应用中提高档案室的地位

实践证明,市政企业信息资源一旦进入数字状态,其利用开发和作用的发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编制同一项目部两个不同项目,或不同项目部的同一类项目的材料消耗分析,编制市场劳动力成本走势的分析状况网络图,或编制不同区域项目效益图、进度图,可以从中发现市场巩固和丢失的情况及走势,找出原因,及时调整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市政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信息技术与市政业务和管理的融合问题,是涉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业务管理、生产流程以及与外部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多环节的系统化工程。

市政企业要从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转换思维,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手段,舍得增加投入,添置先进设备,以改善和强化档案资源开发条件和手段;同时,市政企业档案工作者更要钻研业务、勤奋学习,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通过“以档辅企”,提高自身地位,为市政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郑州第二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来稿日期:2012-04-12)

档案数字化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形成可利用数据的管理手段。作为市政企业,无论在档案保存的空间和安全管理上,还是在市政档案社会化功能信息的再开发利用上,抑或在档案数字化硬件条件及功能上,都对推动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提出迫切要求。

1 市政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首先,采取多种途径,引起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和支持,决定了企业在单位档案管理上的投入,也决定了企业档案数字化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法,想方设法让企业领导看到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必要时,可以借助专业管理机构进行推介,也可通过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单位领导认识、接受、进而支持企业的档案管理数字化和信息化。

另外,要从电子计算机硬件的配备上入手,提高企业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这也是采集档案信息,实现资源数字化的关键一步。在深化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简化传统的档案整理方法,对永久性保存的纸质档案仍可采用传统方式立卷,其余则一律通过计算机建立“虚拟卷”。这样,可以将工作中心转向档案信息的开发上,同时,也使用了计算机管理的特点,有利于档案工作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

2 档案数字化采集与输入

档案数据的采集应先易后难,从一般性档案入手,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搜索引擎,为档案管理提供搜索服务。利用市政系统开发的档案管理平台软件进行数据输入,从而形成数字化档案管理资源。然后,建立一个可以实现数据交换的机读目录档案系统,把每次采集的数据进行主要信息提取,建立可以通过不同主题词都能够搜索的档案信息。进行档案目录的输入、保存,形成具有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档案目录数据库。

旧有的市政企业关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产品档案、基建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等传统分类方案将被打破,取而代之以市政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管理模块、流程的设置。一份完整的档案信息分散在几个管理系统中,计算机依照规定指令根据工作目标随时设立和调整类目。

3 解决档案数字化人才问题

引进和培养掌握档案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的人才是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关键。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企业往往把档案室当成“闲差”,对其应有的专业能力不重视,也有一些年轻人,不愿意“闷”在大量的案卷、图纸、资料的梳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之又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电脑盲”现象。有些企业档案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可见,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解除其“后顾之忧”,以形成最佳的人才结构。“行行出状元”,只要潜心研究,把问题吃透,就可发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本规律,快速推动企业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进程,在档案管理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人生价值。

4 在数字应用中提高档案室的地位

实践证明,市政企业信息资源一旦进入数字状态,其利用开发和作用的发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编制同一项目部两个不同项目,或不同项目部的同一类项目的材料消耗分析,编制市场劳动力成本走势的分析状况网络图,或编制不同区域项目效益图、进度图,可以从中发现市场巩固和丢失的情况及走势,找出原因,及时调整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市政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信息技术与市政业务和管理的融合问题,是涉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业务管理、生产流程以及与外部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多环节的系统化工程。

篇10

1.3档案资料的收集不完整。基于中职学校广大教育者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导致人们缺乏档案材料的收集意识,导致相关档案信息的缺乏;同时中职学校在选择档案材料的时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选择什么样的档案材料信息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表现为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决定着学校档案的信息内容,比如对学校负面信息不保存,而只保存关于学校良好报道的信息。

2新时期完善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对策

基于新时期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实现档案的信息化提高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2.1加强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并存放于计算机中,通过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可以方便人们的使用,提高档案信息的重复利用率:首先,实现纸质档案的信息化。纸质的档案信息受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其存在被丢失、破坏的可能性,而实现电子化就可以避免因为受潮等导致的档案损坏现象出现;其次,照片档案的信息化。照片是档案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其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所要反映的信息,实现照片的信息化主要通过计算机扫描和数码设备直接形成数字照片。

2.2加大投入,提高硬件设施。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门档案室收集、整理全校各类档案,配备档案专用装订、打印等设备,提高档案馆(室)的建设,确保档案材料保管安全、利用方便管理规范。

2.3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尤其是需要懂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能的培训:一是学校应不断加强档案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打造一支成熟的档案队伍;二是学校要增加档案管理人员编制,积极引进一批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同时也要积极聘请社会上懂档案信息化管理技能方面的人才到学校担任名誉教师,定期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2.4加强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学校要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收集学校的各种档案信息,并且要制定统一的归档和保管期限。在归档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的归档原则,根据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按年度、类别分别整理归档。各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归档工作,这是档案工作的基础。

篇11

当前,各个学校的图书馆文书管理的方式主要采用传统的纸质管理与电子化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实现资料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对于实物资料只要以做好目录,同时及时的做好数据的收集、修订、保存工作为主,从而达到数据与实物相匹配的效果,以使方便图书馆文书资料管理的有序进行。

然而,在实际的文书电子化实行的过程中,由于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造成一部分的文书资料开始硬化。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文书管理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使得文书资料能够有效的保存下来,现今,最为普遍的文书资料管理的格式为Born Digital Contents,同时辅之实物和电子记录资料的方式进行文书的保存。

2 文书资料电子化过程

当前,各个学校的文书资料管理工作,通过全面的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在地方学校、社会各类活动的广告信息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网络信息资料和各类文书都在渐渐的采用电子化的数据信息资料管理方式,对于较为复杂的实物资料要做好目录,从而实现资源数据与信息之间的无缝对接。当文书资料以WEB形式时,文件以HTML和时时图像数据进行保存;进行数据的插入时根据OS及浏览器的依赖程度,在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外部环境安全的基础上实行插入和应用程序的管理。

而文书的的实际操作人员要实事求是,认真的学习电子化文书管理的操作规范,履行好正确填写文书的责任,同时还要适当的使用录音笔、PDA、数码相机、便携式打印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工作设备,从而有效的开展取证、资料采集、数据录入、打印等工作。

因此,为了进一步的实行文书资料电子化,首先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编写文书资料管理的目录,然后要进行资料的实地取证以及核实,同时将文书送至相关部门进行审批修订并打印归档,然后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查,落实文书的执行情况,从而做到责任到人,提前报错,绩效考核,最后对文书工作者的资格进行审查,并将个人的详细情况上传网络,从而进行系统化的管理,最终实现文书资料电子化过程的透明化、科学化、规范化。

3 目?数据的设计思路构架

文书的目录主要包括档案馆的代号、分类号、缩微号、文件编号、题名、稿本、密级、保管期限、规格、类型、数量、关键词等项。记录的形式是以数码的方式通过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进行数据的阅读、再处理,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的交互处理的文件保存。

篇12

一、把握“五化”,精通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最重要的服务工作,它是以文献中的信息为工作对象,结合读者的需求,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变换与创新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数字化革命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员进行素质锻造,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精通新技能,掌握以下“五化”。

一是图书馆管理网络化。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在业务工作中,通过网络开展大范围的联合编目,将馆藏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特色数据库等以数字化形式到网上,成为Internet信息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为了减少网上信息的重复和避免撞车,与其他图书馆相同的文献就不必加工上网,以防止信息过载,给读者带来不便。当前,应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将研究级和特色化、地方化的专题文献转换为全文数据库,成为信息文化产品,供广大读者共用共享。

二是信息存储自由化。信息服务就是通过对底层的信息源加工、整理获取顶层的知识,针对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知识。“在随心所欲的地点,随心所欲的时间,获得随心所欲的信息”将成为现实。

三是网络信息馆藏化。图书管理员应为读者当导航员。图书馆利用网上资源来服务于广大用户。除了有明确载体的信息资源外,还有许多通过网络可以获得的“虚拟馆藏”。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建设观念将从一个有限的物理实体转移到对网络乃至全球信息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上来。

四是信息服务模式数字化。在做好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把信息数字化服务的工作纳入到今后一切工作的重要日程中来。信息社会的用户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查寻最新、最广、最准确的信息,掌握科技动态,创造新知识,从而推动社会更快进步。

五是处理方法有序化。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网络数据库的开发的利用,尽快将本馆有特色的馆藏数字化,将其变成网上数据库,将馆藏文献变成网上竞争的重要资源。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共同研究,为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专、深、精、准的信息。

二、坚持“五新”,提高优质服务的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员必须提高优质服务的综合素质,图书馆管理员必须具有“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具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具有“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开拓精神,坚持“五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完善服务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一是在服务观念上坚持创新。现代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服务宗旨,切实促进和提高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强化信息服务意识。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不断进取,勇于开拓,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工作职能,把优质服务引向深入,才能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业中争得地位和荣誉。图书馆员还应具有学识渊博、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以便在工作中能够包容各种不同个性和需求的读者,真正做到“平等待人”,不歧视、不抛弃,以诚待人、从善如流,不人为设置,使读者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平等自由地利用、获取资料信息,平等自由地享受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坚持创新。可选定重点研究课题,针对本馆读者需求,分课题、专业、替读者代读代查,定期或根据需求随时将最新信息在网上传输给用户,自始至终,提供定题跟踪服务;同时开展信息调研服务。主动参与科研项目,根据某些较大的课题进展情况,进行课题检索,提供有关资料、科技成果查新,国内外商情调研。有目的地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特色服务,为有关信息用户提供特色服务,及时、准确、广泛提供各种参考咨询,促进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篇13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ZHAO Yafeng

(Tianshui Agricultural School, Tianshui, Gansu 7414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oratory is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shui agricultural school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oratory, elaborated our university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rogre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ar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tandard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electronics; laboratory;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0 引言

甘肃省天水农业学校位于西北重要的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工业城市天水市。我校电子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从最初的只有几台简单实验仪器,发展到现在具有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焊接、电子装配、电子测量、家用电器维修和电工等5个电子技术实验室,能保证日常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进行。并且建立了电子课外兴趣小组,在省市中职电子技能决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电子技术实验室同时也是我校校企合作的重要技术保障,学校与天水华天微电子集团、天水长城公司、华硕(苏州)电脑集团、广州美的集团等知名电子企业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充分掌握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基础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合理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为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

1 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的意义

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对于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验室建设向规范化、合理化迈进的有力保障。①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推广,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场所,其建设水平也同时体现了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水平与管理水平。

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有关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电子类课程已经成为众多学科和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然而,电子类理论课程涉及的概念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实验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相互校验,得到科学、正确的结果,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 电子技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校电子技术实验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现有焊接、电子装配、电子测量、家用电器维修和电工实验室以及其他实验辅助设备,在基础设施上充分保证了教学需求。在近年来的实验室建设中,主要工作有如下几点:

2.1 规章制度建设

实验室建立严格的安全、环保岗位责任制,做到全员参与安全、环保工作,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在实验室明显位置张贴相关的安全提示,并且在学生上课之前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安全工作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任课教师配备实验教师的二员制实验课制度。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操作的安全,实验教师负责设备和实验场所的安全。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保障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2.2 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学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各个实验室的实验教师培养计划,一是选派他们参加国培和省培,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二是实验教师定期到学生定岗实习企业下车间锻炼,提升实验教师动手操作能力,这样使得教师操作技能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全体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在督导组和学生测评中,90%的教师得分在良好以上。

2.3 教学理念建设

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强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电工电子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分为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课程实验模块和专业应用实验模块三个部分,各模块分别占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20%、30%和50%,分别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并且采用实验指导教师负责制为主,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通过研究创新思维训练与操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培养实事求实、勇于开拓的研究创新能力。

2.4 实验教学建设

电子技术实验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以教学及实验大纲为基础,编写了适合我校实验室和中职学生特色的校本实验教材,同时结合“基础应用+实践提高”的实验教学模式,通过“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对基础性实验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详细写清实验原理、仪器原理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要领和方法。采用“双体化”实践教学方案,②课程实验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训练,以团队形式完成规定的实训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3 实验环节规范化建设目前取得的成果

2012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被教育部评委第二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我们依托实验室开展理实一体化和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以中职生技能竞赛为抓手,突出了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实施,近年来学生在省市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23人次。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8.5%。

4 结语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并从实验课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抓基础、重实践、考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贯彻落实,以达到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先进的电子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