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统计学的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统计学的特征

篇1

Keywords Plow layer soil; Trace elements; Spatial variability; Kriging interpolation

微量元素是土壤的重要?M成成分,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1],虽然在土壤中含量比较低,但对作物正常生长影响广泛,有重要探究意义。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了多方面探究,基于地统计学的内插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推动对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研究探讨,比如徐尚平等[2]用克里格法分析了内蒙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发现母质和以土类为代表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是影响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张庆利等[3]对城郊蔬菜基地、赵彦峰等[4]对城乡交错区分析耕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有效锌和有效铜的含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磷肥等将导致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失衡,从而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5]。

本文在前人对文登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登区土地类型、地形、利用现状等因素分析了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有效弥补了文登区土壤养分分析的不足,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文登区微量元素分布现状,有助于精准施肥,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在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之间。西阻于昆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和乳山市相接,北连威海市环翠区,东邻荣成市,南濒黄海。总面积1 645 km2,海岸线155.88 km。全市土地总面积161 461.77 hm2,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90%。文登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总的地质特点是: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全境两侧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像一个簸箕,口向南,伸向黄海。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19%,丘陵占58.4%,平原占22.6%。文登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夏季较为集中,春秋季降水偏少,常发生干旱。根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区土壤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4个土属,97个土种,179个变种。棕壤是全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于各地,可利用土地面积13.15×104 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83.59%。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分析 2011 年 9 月(作物收割后) 进行耕层土壤(0~20 cm)的取样,以威海市文登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结合研究区实地情况,根据均匀布点原则并进行实地采样,采取多点混合和四分法采集 0~20 cm 耕作层土壤,用手持GPS定位采样点,共布设2 387个土壤采样点,经筛选选取1 086个采样点(图1)。

土壤有效铁的测定采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6];有效锌、锰的测定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7];土壤有效硼通常是指以沸水提取的硼,用甲亚胺比色法测定;有效铜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 SPSS 19.0 对数据进行K-S检验和一般描述性统计,剔除原始数据中的异常值后,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需进行对数转换。利用GS+7.0和ArcGIS10.0软件互相辅助对数据进行半方差分析和拟合,依据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选取最优拟合方法,在地统计模块中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生成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分布图。

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可用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的随机性和结构性,它是地统计学特有的工具和分析的基础[8]。变异函数是研究空间变异的关键函数[9],该函数为:

r(h)=12δ2[Z(x+h)-Z(x)]。

式中:h―样本间距;Z(x)―在位置x处的数值;Z(x+h)―在距离x+h处的数值[10]。

实际工作中区域化变量的变异性往往很复杂,它可能在不同的方向上呈现不同的变异性,或者在同一方向上包含着不同尺度的多层次的变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统计分析特征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有效Fe、Mn、Cu、Zn、B 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2~9.32、1.63~8.52、0.03~0.94、0.01~0.72、0.10~0.26 mg/kg,其平均含量分?e为4.26、4.35、0.31、0.22、0.24 mg/kg,其中有效Mn的平均含量最高,有效Zn的平均含量最低。按照山东省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分级标准,从平均含量来看,有效态Fe 处于低等水平(2.5~4.5 mg/kg),有效Mn处于低等水平(1~5 mg/kg),有效Cu处于中等水平(0.2~1.0 mg/kg),有效Zn处于低等水平(

2.2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特征分析

块金值也叫块金方差,反映的是最小抽样尺度以下变量的变异性及测量误差,表示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为空间相关度,表示可度量空间自相关的变异所占的比例,表明系统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的程度。如果比值75%说明空间相关性很弱。如表2所示,各个微量元素块金值/基台值均小于25%,说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在该研究区内,受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种植制度等) 的影响较小。由表2可知,土壤微量元素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效果最优,有效Fe、Mn、Cu、Zn用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有效B用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优。

2.3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局部插值分析

空间插值分布图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为便于全面、直观地揭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在 ArcGIS10.0 中,对各个微量元素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图2)。中部低山丘陵区有效Fe含量较高,在 6.0 mg/kg 以上,中南部边界地带有效Fe 含量最低,且有区域性特征,基本在小观镇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是菜地和果园。有效Mn的分布特征与有效Fe有一定的相似性,环绕在铁元素密集区周围。有效Cu在北部山区、中北部圣经山以及中南部低山丘陵一带较为集中。有效Zn和有效B地域差异不明显,分布较为细碎化,说明受人类活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比较少。张忠启等[12]研究了江苏省沛县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土壤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有着重要影响,成土母质是影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微量元素空间分布较为复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研究区的成土母质有关,成土母质是影响微量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的首要因素[13],文登区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酸性岩风化物,土壤代换量平均在6.5 cmol/kg土,保肥能力弱。

3 讨论

通过对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分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1)全面统计微量元素的空间信息,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形、气候等相关数据,整合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大量元素信息,进行土壤养分综合分析,提高插值精度,为进一步开展文登区土壤监察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总体偏低,施肥是土壤养分补给的重要来源,在施肥过程中土壤微量元素也会产生动态变化,应根据不同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和科学施肥水平,因地制宜加快配方肥推广,绿色防控,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应用,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化学投入品,不断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达到生态平衡,改善缺乏现状,助力农业生产。

4 结论

本研究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借助GS+软件辅助调参,运用克里格内插的方法分析了威海市文登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篇2

一、高校教学名师的内涵界定及评选标准

1.基本内涵

“名师”,是指有名望的、在学校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王毓殉给名师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名师,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高校教学名师强调两个关键要素:高校、教学名师。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和本科院校;教学名师不仅是名师,而且以教学为限定条件,即教学名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道德高尚及受人敬仰,而且要立足于教育和教学,尤其强调教书育人的品质和成就。教学名师既是著名的学者,也是著名的教师,只有在三尺讲台上才能真正展现名师的教学风采。结合王毓殉先生的名师观和已评选出的名师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学名师即立足于教育和教学的、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深、教学成就突出且有一定知名度、广泛的认可度(包括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和行政部门的认可)、美誉度和影响度的高校教师。

2.名师标准

从评选国家教学名师始,相关部门就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名师评选条件和考察指标。本科部分和高职高专部分采用了两套独立的体系,本科部分从教师风范、教学能力与水平、教学梯队建设与贡献、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以及外语水平等五个一级指标展开遴选;高职高专部分从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企业经历与行业影响力、教学能力与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教学团队建设等五个一级指标展开评价。不管这些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本科部分还是在高职高专部分,都非常强调教学能力与水平,这一块的分值最高、要求最详细。最新一届的评选条件明确规定:“‘教学名师奖’评选优先考虑长期承担教学任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优秀教师,特别是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的优秀教师”,这说明了教学名师的评选立足于教学、侧重于教学。

二、教学名师的统计学特征

根据第四届、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评选结果,除了第五届有3位来自总参的获选者没有具体信息外,本文对此两届其余获选的总共194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基本背景资料做了整理和统计,其基本特征情况概括如下:

1.域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来自东部的教学名师为111位,所占比例达到57.2%,占全部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来自中部和西部的比例则要小得多,分别为28.9%和13.9%。从这一统计比例可以看出,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名师在地域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来自东部的教学名师要远远多于中部和西部,西部的比例最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地域分配不均衡。

2.分布情况

年龄信息是以这些教学名师获奖的当年为节点计算出来的,统计的是第四届、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奖时的年龄,情况如下:

统计发现,第四届获奖教师最高年龄为71岁、最低年龄为40岁;第五届获奖教师最高年龄为92岁、最低年龄为39岁,两届获奖教师的平均年龄都为53岁。由表2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年龄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0岁以下和71岁以上的比例较小,主要的集中在41到60岁之间,总和比例达到了79.9%。这说明了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成功是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和奋斗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3.教龄分布情况

在2011年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评选条件中,明确限定本科院校候选人原则上须具有20年以上(含20年)高等教育教学经历,高职高专院校候选人原则上须具有10年(含10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这表明教龄对教师成为教学名师有直接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教龄在20~30年的名师比例占到了63.9%,其次30年以上的为20.1%,lO年以下的仅占3.1%,说明成为教学名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长期坚持和钻研,教龄的时间积淀是必不可少的。

4.性别分布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在194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有158位为男性,占到总数比例的81.4%,这一绝对的比例说明性别因素对于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男教师成为名师的概率要比女性的大很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第五届女性教学名师的比例相对第四届而言呈明显上升趋势,也许这存在一定偶然性,男女机会均等应该成为一种追求。

5.学历分布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占绝大部分,部分大学本科学历的主要都是教龄长、教学与科研贡献突出的年长的教师,稍年轻一些的教师学历基本都在硕士以上。教师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会影响到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发展,现代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挑战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6.任职的学校情况

由表6可以看出,任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名师为152名,占到总数的78.4%,这说明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还是以本科院校的教师为主要发展对象。但与第一、二届高职高专院校名师名额极少、评选指标体系沿用本科院校的情况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观,不仅有了独立的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名师评选的指标体系,而且名额分配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视和对其学校教师的认可。

7.担任行政职务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在194位教学名师中,担任校长、院长、主任等各种行政职务的有178位,占到了91.8%,有的教师还身兼数职;而从表7也可以看出历届教学名师当中,担任副系主任及其以上行政职务者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这些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校教学名师与行政职务高度关联,为官与为师能否兼顾?这二者是兼容还是彼此剥离?这值得大众思考。

三、教学名师的“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关键的环节,教学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其立足于教学,创造性地实施了教学基本环节,并卓有成效。

1.积极促进教学内容更新

纵观近几届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他们在教学内容这一块往往有所更新和创造,他们大多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善于研究和追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并把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带入课

堂,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会重组课程内容,摒弃某些陈旧重复的课本知识,提炼课程的基础性内容。有的为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会积极地组织参与编写或修改相关教材,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灵活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可以看出,多数教学名师不仅仅向学生传输固有的课本知识,而且能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重新编排和创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得所教授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往往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教学技巧和一套科学而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研究第四、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参选资料时,笔者发现,这些名师都比较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现他们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互动式、发现式、探究性学习、结构化、开放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大多含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

3.积极地开发与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也不只仅限于实体教室的平面教学,从实体课堂走向网络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现代多媒体等先进设备来辅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这些教学名师也往往走在前沿。他们除了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外,还积极地建设和开发包括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各种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又各显优势。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层次类型学习者的需求。这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极大地扩充了课堂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助于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共享和推广。

4.一流的科研为教学提供支撑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托的。虽然现实中由于教师的个人精力及其他主客观条件有限,教学和科研难以均衡发展,但科研对教学名师的成长和成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名师评选考核的指标也包含了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历届教学名师都积极地主持或承担多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撰写相关的专著或论文,及时地向学生传播最优秀、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项目,让自己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

篇3

所谓高效课堂,一是指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一种教学形态,体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二指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其目的是为实践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和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具有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度的教学节奏。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它与“发现与明确问题”,“设计图样的绘制”,“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等组成设计过程的整体。不仅在思维层面上对学生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造力的机会。“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和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授课教师设计成一节活动课,即“卡片式手机支架设计与制作”项目实践活动。首先通过PPT展示师生课间手捧手机看视频的情境,提出如何解放我们的双手?又展示钱包中过期的银行卡、会员卡,引导学生利用废卡片DIY一个手机支架,切入课题;然后进行手机支架的设计分析和制作实践活动,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四种方案的构思方法进行总结,并学会方案的权衡和比较,让学生亲历方案的构思、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教学设计科学,符合学情,这是促进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

二、案例应用的情境性

案例应用的情境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案例是学生生活的某个真实情境,是为了让师生共同探讨生活实际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在这种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的。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以“卡片式手机支架的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为载体,案例的选择贴近生活,课堂活跃,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便于思考操作,解决了新课导入时PPT展示的师生课间玩手机无法解放双手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9个小组的学生参与度很高,都按活动指导报告完成了作品设计,并进行了展示交流,获得了同学的认同,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均获得高效发展。

三、师生互动的多元性

师生互动的多元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多元的。通过多元互动交流,丰富课程资源,扩大信息与知识总量,构建民主和谐课堂,增近师生心灵沟通,为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供保障。

四、课堂活动的开放创新性

开放创新性是指课堂活动要开放,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内容做创造性的增减取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大胆发表见解,让每位学生的创造力都得以发挥,让课堂充满生气。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是一节偏重理论的课,教师根据课标,舍弃教材案例,别出心裁,设计成一节活动课,课堂活动更开放;利用卡片做手机支架模型,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但结构设计有一定难度,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人人都可以动手,时间充裕,制作积极性较高;把评价交流还给学生,引入网上留言,让学生的评价更民主自由。把枯燥的方案的构思方法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的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体验和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篇4

沟通能力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我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在合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将近40.1%的“90后”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认为这是一件难事;14.3%的“90后”大学生独立性值低于大学生正常值,有明显的依赖心理。“90后”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等,以上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

(一)“90后”大学生沟通的行为特征

1.沟通手段多样化

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90后”大学生都倾向于网络、手机沟通,而不习惯于书信、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是QQ、人人、飞信等,目前最具人气、最火爆的微博、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2.沟通语言网络化

“90后”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适应新鲜事物的群体。在沟通语言的选择中,既喜欢使用“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也不排斥使用传统文字,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比较快。在调查中,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3.沟通对象特定化

“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部分集中在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中,40.8%的“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家长和长辈沟通,21.2%的“90后”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在沟通对象的性别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性别没有明显差异,但从调查数据比较上看,与异流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4.沟通技巧单一化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交流,尤其是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多数会报以“知道了”、“不错”、“还行”等作为敷衍;还有因为同学之间感兴趣的话题不同、观点不同造成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而不能畅所欲言。这也明显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沟通技巧上相对单一,内心有想法,但是由于难以抓住话题的切入点,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等很难实现有效沟通。

(二)“90后”大学生沟通的心理特征

1.沟通态度个性化

调查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认为班级活动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参加,可见,“90后”大学生对于集体活动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审美要求”考虑是否参加;参与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选择与家长交谈时简短回答“寥寥几句”的占49.1%;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选择了与家长“滔滔不绝”地交谈,占17.8%。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会有选择性地参与集体活动,对家长或长辈的态度良好,但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中会突出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态度和方式。

2.沟通意愿强烈化

问卷调查显示,86.5%的“90后”大学生愿意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过程中,没有学生选择不回答家长的问话,即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交谈中都会有所表达。从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主流”的“90后”大学生并不喜欢“落单”,还是比较认可集体活动,并且参与积极性较高,与社会大众给“90后”大学生贴标签的“沉默”、“孤僻”、“与别人合作是他们的软肋”并不很相符。

3.沟通表达情绪化

影响沟通的因素很多,例如空间距离、对象、个性、方式等,而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交谈氛围和交谈对象对沟通交流的影响最大,虽然交谈方式也会对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有部分学生特别在意。在接受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与老师的沟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25.3%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紧张感;61.6%的“90后”大学生感到与老师的沟通中有紧张感,但还是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仍然存在少部分学生不敢与老师沟通,或者在沟通中很紧张,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沟通障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4.沟通类型多元化

在沟通类型的选择上,选择随和型的大学生占35.8%;偏好幽默型的占36.6%。调查数据显示,随和型和幽默型两者占较大比例,说明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类型还是积极的,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90后”大学生选择傲慢型,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会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进行定期的交流,多是为了表达各自对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看法。调查中,选择因为比较寂寞才与人沟通的占34.1%,而选择因为个人爱好的占54.1%。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乐于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抒发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不同感受,也说明了“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

二、针对“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的应对

(一)实现由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90后”大学生在平时沟通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在公开场合发言,有一些心事也不愿意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当前“90后”大学生的沟通行为及心理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真正站在“90后”大学生的立场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多走进学生的寝室,多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实现由以往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富有新意的教育载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人际沟通的时间,尽量减少人机交流的时间,让“90后”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向互动,从而在大学期间实现人格独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现由整齐划一到激发个性的转变

进入大学,面对的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环境,而不是中学式的标准化教学,这正是激发“90后”大学生个性的最佳时机。课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更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深入钻研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还需要在课堂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课堂内容变实、课堂形式变活、课堂对象变主动的积极效果。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开阔,想象力和话语权较强;追求新鲜体验,高度支持原创,讨厌抄袭和模仿;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特点。针对以上“90后”大学生的特征,不仅在课堂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需求,在课堂外也要搭建新平台,寻求新载体,并结合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给予经费支持、提供硬件设施等途径,鼓励在专业学习、学术创作、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各类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个性发展。

(三)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多向沟通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在不断增强,陈旧的单向灌输式沟通方式亟需向双向沟通,甚至多向沟通转变。师生需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研究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真正做到打开学生的心扉,不仅传播教育思想,也要在交流中得到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敢于抒发真实的想法。

由于“90后”大学生喜欢参与有创意的集体活动,并且在沟通对象的选择上倾向于同龄人,所以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引入团体辅导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团队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间的互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团队辅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和小活动,使得原本陌生的个体能够很快地相互认识,并且形成团队意识,既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也激发团队归属感。在观察、体验、表达、互动中,个体可以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如何形成,人际沟通如何进行以及各种微妙的人际反应,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实现由网下引导到网上疏导的转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网络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同时利用网络载体打造交流的平台。首先,要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沟通方式,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其次,要关注网络上的焦点新闻和流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和学生有共同语言。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热衷的QQ、人人网、飞信、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增进了解,建立信任关系。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引导的同时,也要通过组织各类集体活动让沉溺网络的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增强与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受过风雨的洗礼。“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成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于70后、80后群体,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但正是因为“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沟通方式和特点,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如何寻求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这样的教育受众,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更应该“投其所好”,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培养“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篇5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有效学习 特征 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现状,并能据此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有效学习。

一、有效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一)有效学习的内涵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用较少的学习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愉快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而不是痛苦的、被动的、消极的接受,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得到师生的认同,有成就感,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有效学习相对于低效,甚至无效学习,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效学习是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摆在第一位,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自己的事情,不是为别人学习。在课堂上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求教师心中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不可急功近利,违背学习规律,推行“填鸭式”“题海式”战术。因为这样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学,抵触学习,与有效学习背道而驰。

(二)有效学习的特征

通用技术有效学习是指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获得技术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没有具体的衡量指标,但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高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课堂上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并且对学习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如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呢?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在组织课堂学习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其次,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每节课都有教学目标,但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有很多,教师在选择教学载体时,要做到心中有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觉得学习内容很亲切,有学习的冲动和愿望。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2》第二章第一节“流程的概念”时,考虑山区的学生对自行车前轮装圈上轴的过程并不熟悉,可能有些学生还不会骑自行车,对于安装的时序和环节自然就不清楚,但是山区的学生对育苗插秧的过程很熟悉,大部分学生都在田里劳动过,让他们说说具体的环节和时序,他们就会觉得很亲切,有话可说,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而是学生与文本的交互作用、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但是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学生对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性,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通用技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运用和评价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获得的,而是靠自主学习,对生活中的技术现象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习得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力,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例如,在教学“结构的稳定性”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材上的案例进行逐个讲解,这样,学生仅仅停留在知道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个因素上,没有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性。相反,如果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如投影展示上海“楼脆脆”事件(如图1)、成都“楼歪歪”事件(如图2),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些事故的原因。学生自主分析、讨论得出结构稳定性的概念,再通过不倒翁试验,讨论自行车的稳定性,分析塔架模型结构等,从而自主建构出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个因素。最后利用一次性筷子,让学生根据对结构形状、支撑面积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搭建结构稳定的桥梁模型。经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能够收获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是学生通过有效学习,获得了教师的肯定、同学的鼓励,能感受到甚至触摸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心里有成就感和想继续学习的愿望。自我认同度高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积极进取、自信乐观,能够直面挫折勇于接受挑战,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相反,自我认同度低的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信、在别人面前不敢展现自己,自我封闭和过度敏感。例如,有一位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在班级属于“后进生”,每次考试都不理想,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自暴自弃,多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从教师的管理。了解了这位学生的情况后,我发现他动手能力很强,于是就动员他加入“创意制作社”。在社团活动中,他表现得很出色,设计制作了“懒人洗衣刷”“雨伞架”(如图3)等,还在学校科技节上获得一等奖,并被学校推荐到县里参加比赛。这在班级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自己也感觉小有成就。在通用技术课堂上,我也有意识地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在课堂上表现得更积极,重新树立了自我认同感。

二、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利用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编排了大量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概念和思想,因此案例分析是通用技术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面对众多的案例,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通用技术与生活联系紧密,在选择技术案例时,应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因为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多或少都具备一些与之相关的经验,以此组织课堂学习,学生觉得亲切,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比如,在教学“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时,我安排了“给课桌椅挑毛病”这个环节,让学生找出课桌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诸如“课桌高度不能调节,会影响到坐姿”“椅面太硬,坐久了不舒适”“桌角太尖不安全”“靠背太矮坐久了腰疼”等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人机关系体验提出了理想中的课桌椅设计方案。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人机关系的含义,还能体会到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利用技术案例组织课堂教学时,还要注意对案例的深挖掘,通过对技术案例的分析、讨论、拓展、延伸,让技术案例贯穿整堂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发现问题”这一内容时,有教师选用“胡振远发明提手”这个案例组织教学:胡振远商场购物回来提了很多东西,双手勒得血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决定设计一个提手(如图5),能方便地提塑料袋。提手用什么材料做?他通过研究和试验找到了合适的材料。提手生产出来后,市场销售不好,他通过做市场调查,对提手进行了完善(如图6)。最后推向市场,获得了千万价值。学生很震惊,这样一个小发明能创造如此巨大的价值。这节课以胡振远发明提手这个案例为主线,师生一起深入分析和讨论,学生与技术案例交互作用,被案例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愉快,达到了有效学习的目标。

(二)设计学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学案导学是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通用技术某些章节可以利用学案导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比如,在教学“正投影与三视图”时,就可以利用学案组织学习,这节课的导学案包括:(1)掌握正投影的特征,知道三视图是如何形成的,物体三视图投影规律及正确绘制三视图。(2)给出一个正投影,由学生观察后得出正投影中光线之间有什么关系,光线和投影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给出不同形体的一视图、二视图、三视图,得出一视图、二视图不能正确地反映出物体的形体,三视图能正确地反映物体的形体;观察三视图形成的动画,总结出三视图形成的规律;学生自主完成各形体的三视图;学习小结,以填空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检验。整节课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总结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掌握了三视图的绘制方法。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学案导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案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情,根据不同的学情提供不同层次、可自主选择的课堂学习内容,使不同层次、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2)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对话,使学习过程变得愉快、轻松和高效。

(三)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应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因此,技术实践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色,教师应根据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思维。学生普遍比较喜欢技术实践活动,对技术实践有很高的热情,如在教学“结构的类型”时,我让学生进行“鸡蛋承受压力”的试验,3枚鸡蛋居然能承受4块砖的压力(如图7),而且完好无损,学生觉得不可思议。这时,我顺势提问:为什么鸡蛋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学生思考后自然能得出壳体结构的受力特点。

篇6

1.1施工班组组织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施工企业逐步转型为管理型企业,大多以劳务分包的方式组织施工,其用工机制也发生变革,施工现场一线职工已经由原先企业职工变成面向社会的劳务用工。原有的固化劳动用工被多元化的管理及用工模式所代替,催生出诸多“包工头”组建的施工劳务队伍和“散兵游勇”,随意用工、管理不到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可能会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严重隐患,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广东省、江西省数个在建项目桥隧工程施工现场的走访和调研,发现除个别未进行分包外,施工企业普遍采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模式组织施工生产。由于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模式,导致施工班组管理存在多种形态。具体来说,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组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施工班组由本单位职工组成;(2)施工班组长由本单位职工担任,班组成员由劳务分包队伍组成;(3)施工班组长和班组成员全部由劳务分包队伍担任;(4)其他组成方式。其中第(1)种情况在目前的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已很少见;第(2)种情况存在于中铁系统中的架子队,是重难点工程主要采用的班组管理形式;第(3)种情况为现阶段主要的班组组织形式。

1.2施工班组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对班组的管理,要么采取单一形式,要么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施工班组组成形式的不同,势必造成班组建设和管理的不对称和不完善。施工企业对班组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未签订合法劳动合同、未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保障、对班组临建和生活设施管理不到位等。另外,管理方法简单、方式粗放、缺乏系统性都是施工班组建设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3施工班组成员特点施工班组成员大多数来自农村,存在以下基本特点:(1)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低;(2)综合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3)专业技术水平低、业务能力差;(4)缺乏纪律性和执行力;(5)班组成员年龄结构偏大,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6)班组成员安全培训不足。我国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相当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相比而言,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则在70%以上。

1.4施工班组安全职责我国施工行业安全监管体系现已基本完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企业负责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在当前形势下,施工组织基本为劳务分包模式,班组安全管理由分包队伍的负责人负责。但现实中由于安全管理需要相应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组安全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包代管问题严重,班组内未设专人负责安全检查,各自为政。生产活动中,大多只重视进度和效益,而不重视安全管理。

2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

2.1研究对象及其特征变量的选取由于缺乏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选取的相关标准,本文将借鉴其他同类研究成果,结合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特点,选取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开展研究。梁振东研究了煤矿工人的年龄、工龄与经验、工作岗位、婚姻状况、吸烟、饮酒、家庭经济压力等变量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关系;赵君等研究了武汉市员工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单位类型和组织规模对组织导向和人际导向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的影响;张贵群和方卫华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的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及职称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主要以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本工种时间、人员流动性等变量进行研究,分析各变量对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的影响程度。

2.2现场调研与调查问卷本文收集了在建项目的55个施工班组、530名桥梁施工人员、375名隧道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得到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相关数据。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施工人员对班组建设的合理化建议。调研现场如图1所示。

2.3人口特征学变量如前所述,本文主要以施工班组成员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从事本工种的时间、人员流动性等变量展开研究。

2.3.1性别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结果显示:530名桥梁施工人员中,519人有性别信息,其中男性498人、女性21人;375名隧道施工人员均有性别信息,其中男性361人,女性14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在所有桥梁施工人员中,男性人数约占96%,女性人数约占4%,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4∶1;在所有隧道施工人员中,男性人数约占96.3%,女性人数约占3.7%,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6∶1。另外,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看,桥梁施工班组中,女性施工人员的主要岗位为搬运工或后勤人员;隧道施工班组全部为男性,女性施工人员负责班组后勤工作,不从事隧道施工作业。由此可见,在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例相差很大。男性施工人员从事主要工作,是施工班组的主力;女性施工人员从事后勤或辅助工作,是施工班组的辅助力量。

2.3.2年龄通过对班组人员(其中桥梁施工人员458人,隧道施工人员375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得到施工人员的年龄分布信息,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桥梁施工人员中,40~49岁的从业人员最多,共164人,占总数的35.8%;其次为50~59岁的从业人员,共113人,占24.7%;30岁以下人员共60人,占13.1%;60岁以上人员共37人,占8.1%。隧道施工人员中,40~49岁的从业人员同样最多,共137人,占总数的36.5%;30岁以下人员共计78人,占20.8%;60岁以上共5人,占1.3%。根据桥隧施工人员年龄调研情况,绘制施工人员年龄分布及趋势图,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2可知,桥梁施工人员中,60岁以上人数占比较大,达到8.1%,表明从事桥梁施工的作业人员年龄偏老龄化。由图3可知,隧道施工人员的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表明该类施工人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2.3.3受教育程度如前文所述,施工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影响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294名桥隧施工人员的学历信息,如表2所示。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施工人员占全部施工人员的11.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施工人员占全部施工人员的88.5%。高中及以上学历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之比为1∶7.7。显然,受教育程度影响着施工人员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接受程度和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施工人员是桥隧工程施工的主力军,因而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

2.3.4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人员从业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技术水平与施工经验。本次调查问卷,共收集到294名桥隧施工人员的从业时间信息,如表3所示。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从业5年以上的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72.4%。其中从业5~10年及10年以上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5.9%和26.5%,说明现阶段桥隧施工人员的从业时间较长,施工经验丰富。从业1年及以下的施工人员占比较小,仅为4.1%,反映出现阶段桥隧施工人员相对稳定,流入人员较少。

2.3.5人员流动性工程建设行业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次针对桥隧施工人员的调研中,通过项目人员进场、离场登记信息的方式,确定桥隧施工人员的项目流动性。对主体结构已完成的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调研,共收集到336名桥梁施工人员和264名隧道施工人员进出场的信息记录,得到桥隧施工人员项目工作时间情况,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桥隧施工人员的项目工作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人数为124,占总调研人数的20.7%;工作时间为1~3个月的人数为119,占比为19.8%;工作时间为3~6个月的人数为121,占比为20.2%;工作时间超过6个月的人数为236,占比为39.3%。按照工程经验推算,一般桥梁工程主体结构(按简支梁桥算)施工建设周期为6个月左右。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桥隧施工人员流动人数占比约为60.7%,可见人员流动性很大。

3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基于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调研,结合班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保障建设3方面需求,构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

3.1管理模式框架(1)班组组织建设研究中,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年龄(隧道施工人员年龄分布基本合理;桥梁施工人员年龄偏老龄化)、性别(以男性为主)、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经验丰富)进行班组组织建设,同时针对班组长及关键岗位提出重点要求,并考虑班组成员的合理搭配。(2)班组制度建设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低)、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安全多为经验积累)、流动性(施工人员流动性大)开展班组制度建设,建立相对实用且有效的制度,并对以往适用于企业自有班组的管理制度进行精简,同时通过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安全奖惩和安全纪律等制度对班组进行安全管理。(3)班组保障建设在班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流动性(由于施工作业环境差、待遇偏低等因素造成人员流动性过大),提出相应的配套投入,如采取规范工作环境、改善住宿条件、提高收入及增强劳动保护等措施。(4)班组现场管控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从事本工种时间(缺乏系统的安全技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流动性(流动性大,缺乏系统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对班组进行风险源控制(告知)、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等方式保障施工班组的施工安全。基于以上思路,结合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的差异及施工班组管理的难点,从班组组织、内部管理、配套投入及现场控制等方面考虑,建立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

3.2班组组织建设施工班组组织是班组管理的前提,也是班组安全管理的根本。由于公路工程建设规模庞大,施工人员来自不同地域,存在生活习惯不同、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在班组组织时应予以考虑。

3.2.1班组长选择公路桥隧工程施工具有难度较大、专业技术要求高、交叉作业多及安全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这使得施工作业班组长的选择尤为重要。班组长较强的领导力可以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14]。因此,班组长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优秀的组织执行能力、较好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通过收集55个桥隧施工班组长的资料信息,了解到班组长年龄、性别(均为男性)、从业时间和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如表5~表7所示。通过现场与10位班组长进行交谈,并结合班组长调查情况,初步选择以下几条作为班组长选拔的基本能力,如表8所示。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等特征,桥隧施工班组长应选择年富力强的男性成员担任,年龄不宜超过55岁。桥隧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班组长宜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以满足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管理的需求。桥隧施工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班组长应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以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况。

3.2.2班组成员配备施工班组成员是施工作业的最前线人员,保障班组成员的安全就是保障工程的安全。桥梁、隧道施工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施工班组成员的要求较高,具体如下。(1)基本原则施工班组成员应按照“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原则进行配备,即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建班组。另外,对专业性特别强、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不得无证作业。班组人员配备还应坚持“熟悉”原则。来自同一地域的施工人员拥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便于交流,故可安排在同一班组,以利于施工安全管理。(2)人员配置由于桥隧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结合班组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需求,建议实行“8人班组模式”:施工班组由班组长、副组长和班组成员组成;桥梁工程每个作业班组均应设置班组长;成员较多的班组可根据要求配备副组长;每名班组长或副组长管理6~7名班组成员;对于班组人数小于等于8人的,可仅设1名班组长;对于班组人数大于8人的,可设1名班组长、1名副组长;原则上,班组人数不宜超过16人,否则班组应按每名班组长管理6~7名班组成员的要求,增设副组长。(3)其他要求根据桥隧施工人员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调研情况,施工班组成员应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针对桥隧工程施工特点,桥隧施工人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60岁,桥梁工程中需要登高作业的施工人员不得超过55岁。另外,根据桥隧施工人员的性别比例,女性施工人员宜担任施工班组的后勤工作和辅助工作,同时可担任施工班组的安全协管员和安全宣传员,促进班组安全文化的建设。

3.3班组制度建设根据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进行现场走访调研,发现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内部管理普遍存在无管理制度、无岗位职责、无配套奖惩措施等问题,安全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施工企业仅与劳务分包商签订劳务分包合同,而对劳务分包商的内部管理基本不加干涉。施工班组内部管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施工班组内部管理应明确岗位职责、推行岗位(工种)责任制、制定相关安全制度(如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并严格落实相关制度,也即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和兑现奖惩三方面加强班组内部管理。

3.3.1安全责任制基于现阶段班组安全管理现状,应完善班组安全管理体系。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班组岗位安全职责,保证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要求劳务分包单位制定班组岗位责任制,若劳务分包商无相关制度,则应严格执行施工企业制定的班组岗位责任制(施工班组长及班组成员),将施工现场班组管理真正纳入施工企业自身安全管理体系。

3.3.2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含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班组安全奖惩制度。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统计结果表明,桥隧工程施工班组成员从业时间较长、年龄存在老龄化趋势(桥梁施工人员)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主要源自以往的施工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有些经验并不符合安全作业要求,这势必造成施工人员对安全行为和安全教育培训的抵触。因此,应建立适应性安全教育制度,编制适用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同时,应建立安全奖惩制度。通过安全奖惩,对符合施工安全的行为进行激励,对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进行惩戒,使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规范化和持续化,从而形成一种安全习惯。

3.4班组保障建设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应包含相关配套及投入,包括施工作业环境、生活环境、施工人员收入及相应的劳动保护等方面。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得知施工人员对工资收入的关注最高。但当收入相差不大或收入水平下调5%而其他配套(如生活环境、作业环境等)得到改善时,90%以上的施工人员会选择到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施工项目工作。由此可见,施工人员个人安全意识在逐步增强,对安全配套设施的关注度有很大提高。因此,为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有必要保障相关配套投入,为施工班组成员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营造安全的作业氛围,同时加强其劳动保护,尤其是在高粉尘、高噪音的隧道施工中,应配备有效的防噪音装置、防尘口罩等。

3.5班组现场控制施工现场是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现场控制是施工班组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现场控制包括安全防护、风险告知和安全检查。(1)安全防护。对重大风险区域进行安全防护,确保安全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风险告知。施工现场应严格落实风险源管控制度,实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告知制度,使施工人员明白作业场所存在的重大风险,并引起重视。(3)安全检查。严格落实班组“三工”(工前、工中、工后)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隐患,确保安全防护设施有效、可靠,同时对施工班组成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总之,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是基于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建立的,并将班组安全管理中现存主要问题作为该模式建立的重要方面。目前,该班组建设管理模式已在安徽在建项目桥隧工程施工班组进行试点应用。

4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本文针对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4.1建立班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应制定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将班组安全管理纳入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同时加强对分包单位班组的安全管理。

4.2开展班组适应性教育培训开展针对性、适应性安全教育。编制班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采取现场教学、班前三分钟安全教育、漫画或动漫宣传、观看安全警示片、安全实操等培训方式,丰富班组安全教育形式,防止培训教育走过场,达到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

4.3形成相对稳定的作业队伍将施工技术骨干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其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提高其社会福利、收入水平等,吸引技术力量加入企业。组建专业化作业班组,承担专业施工任务:当企业有施工任务的时候,首先完成本单位施工任务;当企业无施工任务时,可对外从事相应专业化施工,保证施工队伍相对稳定。

4.4开展班组级安全活动针对桥隧工程施工工作内容单一、施工人员与外界沟通少的现象,可不定期地组织班组级安全活动,丰富施工人员业余生活,增强施工人员的企业归属感,比如:开展心灵关怀活动,对优秀施工人员进行表彰;开展家庭关怀活动,为施工人员子女寄送贺卡等。

篇7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会计学科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学科之一,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意义深远。近几年,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会计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模式的探讨,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会计学的双语教学是个特殊而且特殊的系统工程,从各个方面对高等院校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这个双语教学系统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会计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师资。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就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英语水平。有研究表明:现有的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现有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在职进修,更缺乏定期出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可能。许多大学双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专门的双语培训。大多数外籍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尤其是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方法更是知之甚少。

2.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课堂信息不足。有研究表明:原来用母语教学10分钟就能完成的知识点,用“双语”后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而授课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高低不同,备课时间长短也不同。有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备课量是非双语教学的三倍以上。

3.中西方会计准则和方法的差异增大教学难度。这种差异很大程度给教学带来了许多麻烦。比如西方会计对会计科目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和规定。而我国对此是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由于中西方国情,体制和文化等的差异。这些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困惑。

4.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师生沟通不流畅。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对专业词汇掌握很少,听力和口语不是很少,这些都使得教师不得不把重点转移到词汇的讲解,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达不到预期目标。

5.国内外教材不统一。双语教学需要用国外的原版教材,但是国外原版教材难以与国内相应的学科教学要求相符。并且深浅程度不一致,理论和案例各自偏向不同的特点。许多国外教材是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的,中国学生缺乏理解发达国家经济制度运作的常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和案例还有很多困难。

6.教学中教育主体性缺失。会计学双语教学应该是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都是个和谐和统一的过程。但是目前是主体性的发挥存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体性极度膨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很多学生收到家庭环境,传媒信息,个性特征,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的影响,适应双语教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7.教学方法需要配套改革。虽然目前,许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来教学,但是也只是做了形式上的改变,把粉笔,黑板变成了电脑和幻灯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

8.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乏专门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对双语教学体系的评价,或者借助现有的单语教学评价指标,或者以查代评,以考代评,定性多于定量,片面代替全面,评价的科学性还不是很完善。

三、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的构建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会计学双语教学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类。发现可以归类为:外部环境的问题(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师资的缺乏问题等),教学内容的问题(如会计准则和方法的差异问题,教材选用的问题等),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如教育主体性缺失问题),考核办法的问题(考核方式单一)。

考察、分析和解决会计学双语教学中的问题都要着眼整个系统,要以合作的精神从大系统的全局出发。当我们对双语教学实施管理的时候,就是管理着一组有特定目的和目标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的组合体,而当要解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对系统其它部分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轻重缓急,予以通盘考虑,逐次解决。会计学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但是教学能否快速,良好的发展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内部教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以及外部环境的条件等。从这个意义来考虑,我们有必要构建一个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从而实现会计的跨文化交流,把学生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

首先,构建一个会计学教学系统必须有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性要求我们在确定系统的目标时,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系统导向预定的目标,达到系统整体性最优的目标。根据国家教学要求,会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授,向学生推进会计专业理论的逐步演绎。使得学习者掌握本课程严密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习者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从系统论的角度,我们已经明确了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外部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等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等)自身的基础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现构建系统如下:

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系统的部件,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系统的部件,也就是系统下面的各个子系统,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又相互影响。他们组合结构从整体上影响了系统的特征和行为。系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运行的,它即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施加影响。系统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就可以产生输入与输出的含义,输入与输出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系统在目标与要求明确以后,其部件就可以接受一系列的外界输入以及进行有效和高效率的处理后,提供系统所期望的实现目标的输出,返回到环境。

概括的说,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的部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1)教学内容。包括有课程设置和教材两个子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国际接轨,课程设置要借鉴国际知名同类院校的经验,但是一定要结合本校的资源状况,有辨别,有参考,有借鉴的学习和引进。并且要循序渐进,稳步实施。应该是先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先选修到必修,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基础英语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构成基础模块。在大二下学期到大三开设会计专业的外语课程,跨文化方面的课程。为双语教学提供专业知识和文化环境作铺垫。构成过渡模块。在前两个基础作好的情况下,开设会计学双语课程。从目前实践情况看,许多高校都开设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双语教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中西方的会计准则差异,方便教学。总之,所选课程要有代表性,衔接性和外延性。在教材方面,主张采用原版英文教材,所选教材必须在国际会计学术界公认先进水平,要有一定适应性,比如英,美两国的会计教材都可以迅速,全面反应最新的会计学术成果。

(2)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有教学工具的多样化和教学的互动化。除了传统教材,多媒体以外,还应该采用视频剪辑材料,网络材料,模拟实物等多种形式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原始材料,这样也容易产生更为直接的正向学习迁移。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情感过滤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学习者可能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主观情感体验,因此设置互动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比如讲座,讨论,辩论,小组活动。模拟游戏等教学活动都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在系统中,我们必须注意环境的变化。可以考虑以立项的形式来加强会计双语课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以教改立项或者课程建设立项的形式来推行会计双语教学。学校明确建设目标,加大支持力度,严格验收,保证建设效果。并且要注意滚动支持。这样才能使得会计学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在反馈机制中,我们重点要研究教学评价机制,也是考核办法。应该通过合适的考核方式来判断,把平时考核和最后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平时考核采用灵活的方式,如课堂提问,小测验,作业,主体发言等。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等。要结合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除此以外,这个系统有个重要的支持平台,就是师资状况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这两个基本的平台。其双语教学将面临严重的问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各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比如将一些双语教师送到国外进修,或者从条件好的院校聘请好的双语专家来进行外语授课,讲学等。同时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等。鼓励年轻教师投身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而影响系统的因素以及各个子系统本身都是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特别是我国处于教育快速发展阶段,可变量会更多也会更加复杂,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会随着形式的需要不断完善。在对外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传统的文化受到冲击,因此系统本身就是动态变化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使系统紧紧围绕整体总目标来协调发展。同时兼顾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互相影响主要依靠有效信息的反馈来争取产生正面影响使整个系统健康协同的发展。

四、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的特征

双语教学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它应当具有的特征如下: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部件所组成,其中的部件及其结构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子系统有独立的性质和功能。师资力量和学生一定的英语水平作为系统的硬件基础,新的技术水平在大大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也会破坏系统的平衡,破坏系统的常态,对系统提出了适应变革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保持竞争力,必须要通过学习先进文化来增强系统的向心力,同时又需要对系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做出新的调整。这些子系统有其各自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具有动态整体性,它会在外部环境中不断演化发展,新的管理系统在发展中得到升华,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双语教学的发展。

系统应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部件及其结构的开发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不同的子系统有特定的目的。把我国会计学双语教学看作一个系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双语教学不仅仅学校的事项,而且同教师,政策的支持,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还必须从宏观上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才能有效的推动这一个系统工程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各个教学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是互利和互补的。各子系统必须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共同促进会计学双语教学的发展。

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崇尚学习的系统。只有如此才能具有创新,不排斥不同的观点、理念,不失去生存的空间。在我国,高校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因此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必须是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校在发展的道路上坚持“拿来主义”方针,实现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理念为我所用,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缩小与国际会计间,国际教育间的差距。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秋明:集成管理 经济科学管理出版社,2004

[2]吴向阳: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教学研究2006,24期

[3]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会计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以会计学科为例.高等教学研究,2007.01期

[4]龙文彬: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8期

[5]宋京津:关于“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管理科学文摘,2007,03期

篇8

    author′s address: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angdu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chinese pla, xian,shanxi, 710038, china

    key words:depressive disorder; female; cardiovascular system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精神疾患,在普通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较多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抑郁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又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因素之一[1~4]。由于女性与男性之间在生理特征、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背景、乃至家庭地位诸方面均有所不同,女性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特征也有所不同,抑郁症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可能更大。充分重视女性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早期识别、积极干预抑郁症,对于进一步提高妇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2004年5月至2006年8月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的女性抑郁症患者56例。年龄19~63,平均(42±14)岁。文化程度分布为:初中11例,高中或中专24例,大专以上21例。职业分布为:农民21例,职员17、干部18例。对照组选取唐都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男性抑郁症患者48例,年龄21~64,平均(41±15)岁。文化程度分布为:初中9例,高中或中专16例,大专以上23例。职业分布为:农民6例,职员17、干部25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标准[5]。要求患者无痴呆等精神障碍,无严重的躯体疾病,能准确配合心理检测和心理治疗。

    1.2  方法   心理学量表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在经培训的心理检测师的具体指导下,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scl-90判断标准为,因子分≥2为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根据临床情况我们编制了心血管系统症状表,内容包括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电图改变等。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抑郁症患者的心脏症状及发生率抑郁症患者心脏症状的主要表现为:心慌、气短,呈阵发性加重,与情绪有明显的关系。

    2.1.1  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的心慌,对生活影响不大。女性抑郁症组17例,占30.4%,男性对照组9例,占18.8%。

    2.1.2  临床症状较重:表现为经常心慌、气短,有时感到胸闷,心电图检查有时能发现室上性早搏,呈偶发或频繁发作,治疗效果不佳。女性抑郁症组23例,占41.1%,男性对照组6例,占12.5%。

    2.1.3  临床症状严重:患者经常感到胸闷,心慌、心悸,甚至出现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电图检查有时能看到室性或室上性早搏,偶见心肌供血不足的现象,患者经常服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但效果不佳。女性抑郁症组16例,占28.6%,男性对照组3例,占6.3%。

    2.1.4  女性抑郁症组心血管症状发生率为100%,男性对照组为37.5%。无论是从发生率或是各级别症状发生率比较,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  两组超声心动图lvef结果及比较女性抑郁症组lvef (58±5)%,男性对照组lvef(61±7)%,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scl-90结果比较   见表1。scl-90主要反映的是患者的精神卫生状况,由9个因子组成,量表以实际因子分表示,因子分≥3具有临床价值。   从scl-90检测结果看,两组患者都表现有明显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敏感,但较之男性对照组,女性抑郁症组躯体化表现更为严重(p<0.01),恐怖因子女性组比较严重(p<0.05)。

  3  讨  论 

抑郁症除了相应的心理、精神症状外,有较多的躯体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之一。抑郁症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尤为明显[7]。女性心肌梗塞后患抑郁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且其症状更重、持续时间更长,这种性别差异在年轻女性尤为显著。女性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及其症状严重程度亦显著高于男性。表1  男、女抑郁症患者scl-90结果比较 注:与男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本研究从抑郁症的心血管症状发生率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与男性之间比较,心理学因素主要为,女性的躯体化症状较重,恐怖因子分也高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女性对躯体症状较为敏感,同时女性对疾病具有较强的惧怕心理。在不同性别的人群中抑郁症对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性激素固然是导致上述差异的重要机制,但社会心理学因素往往是诱发抑郁症的直接因素。两性之间不同的社会家庭地位与文化背景使得女性患心血管疾病后所获得的人文关怀程度远低于男性,并因此影响到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发病率。女性在儿童时期以及青春期的各种痛苦经历或不良遭遇是成年后发生焦虑症和(或)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女性抑郁症患者虽然心血管系统症状发生率高且重,但心脏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变,两组患者的lvef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抑郁症患者虽然心血管系统症状较多且较重,但心功能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发生心血管系统症状的机制尚不清楚,相关的临床研究尚少。一项以短尾猴为模型的研究发现[6],处于从属地位的成年雌性猴发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或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的功能紊乱。进一步随访观察发现,这些处于受压制地位的雌性短尾猴较处于主导地位的雄性猴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抑郁症状、卵巢功能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以及代谢综合征。这些病理机制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何女性抑郁症患者(尤其在绝经后)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虽然上述动物实验证实心理或社会压力可以对机体的生理与代谢过程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人类而言其实际情况会更为复杂。人类遇到压力时往往会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去宣泄以寻求解脱,如与他人交谈、倾诉、寻求心理安慰或社会帮助等。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实际影响既取决于所遭受压力的强度与频度,还取决于其缓解或宣泄压力的能力。由于在人类社会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与遭遇心理社会压力的机会远多于男性,而其宣泄压力的途径少于男性,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低于男性。因此社会心理压力对女性生理或代谢过程的影响远大于男性,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可能更易受累。同时,女性心血管病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少,所得到的治疗及康复建议较少。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能就是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往往去综合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若经治疗症状仍得不到明显改善,甚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此时患者或医生要想到有没有抑郁症的可能,应尽快到相关心理、精神科就诊,以尽快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郭克锋,郭 珊,杨文清,等.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16-1017.

[2]郭克锋,关菊香,杨文清,等.女性抑郁症性功能减退者的个性与心理卫生状况[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8-9.

[3]郭艺芳.女性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j].临床荟萃,2006,21(23):1681-1684.

[4]朱风书,蔡先锋,黄美蓉,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5):498-501.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1.

篇9

二、影响学生运动系统的机理

运动系统由骨、骨联结、骨骼肌组成。骨由骨联结连起来组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的表面,跨过相应的骨连接(关节),在骨骼肌收缩和舒张时,牵引人体的骨骼相对运护和人体整体的位置变化。骨骼肌在神经元有意识支配下出现骨骼运动的动力,形成绚丽多姿的人体杠杆运动,这就是体育运动或体育锻炼。运动系统除起运动的作用外,还对人体起支撑、保持和保护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人体的骨块数为206块,按其形状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含气骨和不规则骨;骨由坚实的、具有较强抗压和抗扭曲能力的骨密度、充满骨髓的骨松质、及骨膜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所以,还具有人体的造血、免疫、防御的机能。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学生,胸骨发育到20岁左右才骨化成一个整体,与肋骨一起围成较为完善的胸腔。在胸腔里有人体的重要脏器(心脏和肺)。学生时期进行呼吸肌的锻炼,有助于心肺内脏器官的健康发育,防止因气管炎、哮喘和维生素D缺乏症等造成的胸廓畸形出现。脊椎骨的正常发育标志是三个自然弯曲的出现,即颈弯、胸弯、腰弯。颈弯通过抬头类的运动而成,胸弯是通过立位姿态形成,腰弯是通过人的位置移动形成的,腰弯要到高中后最后形成。所以,学生阶段身体的负重,躯干肌的协调作用,对生理弯的正常形成作用较大。人体的四肢骨分上肢、下肢,上肢的腕骨一直到十几岁才完全骨化,上肢的掌指骨、挠骨、尺骨一直到高中才基本发育成形;下肢的趾骨、拓骨、跟骨,也一直要到十五岁后才基本发育成熟。因此,此期的学生,进行小负荷或无负荷的运动便于下肢的健康发育。而女生要注意多穿平底鞋,防止趾骨、拓骨负重过度出现变形,使脚的解剖结构变化影响脚的生理功能。人的骨连接(关节)在结构上,学生时期的变化较小,而附着在关节上的软组织有较明显的发展过程。人体的骨盒由髓骨、骼骨、尾骨依靠软骨连接而成,通常要到高中阶段才完全骨化,男生和女生的骨盆存在着较大的形态差别,这与女生除了担负和男生一样要支撑上半身,连着下肢的功能外,还承担日后生育任务,宽而浅的骨盆结构,对女生的骨盆更要保护,要防止在坚硬地面上运动,少穿高跟鞋,以减少骨盆负荷增加。

学生时期的骨骼处于旺盛的发育生长阶段,因骨骼中无机物少,有机物相对多,骨的可塑性大,易于变形的特点,要进行积极的体育运动使骨密质增厚,骨的直径变粗,通过肌腱对肌肉与骨附着面的时常有力的牵拉,使骨表面的突起明显,造成软组织更强地附在骨骼上,并有较强的坚韧性和抗受力性。同时,经常运动的青少年其骨骼的对抗外力的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抗弯、抗折、抗压缩和抗扭曲性能。从事体育运动,做适当的支撑动作,通过对骨的重力刺激,及骨骼受肌肉的牵拉活动,对增强人体对钙的吸收有利,还要避免和减少钙质从骨骼中外溢,对增强钙吸收的撞击比运动项目有利,应选择跑步、跳绳、各种球类运动。

篇10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的作用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可以激发人的情绪,体察民情民意,抒发其怨愤之情。其诗论始终围绕着人的情绪,所以他编定的《诗三百》将人的感情的抒发放在了首位,这种情感也构成了该诗集的精华部分,充分体现了其艺术价值。此外,孔子的“尽善尽美”说、孟子的“冲实之谓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乐”说等范畴和命题对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深远影响,并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重视文艺审美教化作用的审美原则。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本体论方面的范畴和命题,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齐物我”等思想在我国美学思想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以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为例,他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以人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庄子论美也是以人为核心,其“重生”、“养生”、“保身”等思想影响下的美学思想呈现出鲜明、突出的人本精神。庄子把“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乐”的美论主张,即美是从“道”的范畴中衍生出来的,因而“道”与美密切相关。在庄子看来“道”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应效仿追求的。“物物而不物于物”、“胜物而不伤”、“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累,不应为物所奴役,而应成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贵*、穷达、祸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对的东西,从而追求一种心灵精神的绝对无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获得“美”。

在《逍遥游》中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人”的形象:在形体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着绝对的自由和广大无边的神力,而这种“神人”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人格化。同时,在庄子的审美思想中也论及了审美主体的自由心态。在《田方子》中,庄子描绘了一个“真画者”在画图时的独特的自由行动和神态:“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敌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画者也。’”庄子在这里旨在说明真正的画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创作,敢于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个性。庄子的这种审美态度使其美学思想带有了鲜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学思想中,真与美密切相关,提出了“法天贵真”的审美命题。此“真”乃一种出于主体心灵的纯真之情,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天然感性的东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作用。在庄子的“法天贵真”思想中强调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庄子对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仅体现了其对人之生命的热切关注.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六朝钟嵘的《诗品》发展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莫定了“诗唯性情”的理论。《诗品》以诗人个人的风格为品评对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诗为一品,“为建安之杰”。在艺术手法上.进一步解释了“兴”为言已尽而意无穷,把审美范畴扩展到诗文以外。用诗的风格立品,是自觉的美学追求的开始。(诗品)所体现出的美学观的核心便是“诗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影响,使人的性情发生波动,便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表现。正如《诗品·序》所写:“嘉汇寄诗以亲,离群托时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践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诗歌的创作无不与社会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关。

唐代.禅宗兴盛.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禅宗是从印度佛学发展起来而又能充分表现中华民族思想与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脱人世烦恼、达到心灵绝对自由的境界。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否定个体生命价值,不主张完全脱离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过个体心灵、直觉、顿悟,达到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禅宗重视主体的内心体验.尊重其内心思考的权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条的束缚.开拓了个性解放的天地。这种思想理论围绕着人、人的生活.让人看到生命的本质.且将主体心灵的体验放在首位.强调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灵的实在性.从人的某种人生境界的体验中去追求美、寻找美,在一种心灵自由的境界中去获得审美满足。这种思想无意中激发了当时的诗人及理论家们的思维方式,促使禅思转化为艺术思维、艺术机趣,禅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诗歌美学理论的研究和创作之中。特别是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社会由盛转衰.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当时的士大夫们的审美兴趣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创作理论上.皎然独标性情,引发哲理思考。他在诗论专著《诗式》中说道:“级者尝与诸公论康乐(谢灵运号)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又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与康乐公,览而察之,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可见其仍不脱离性情说。所谓“性情”指人类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乐。他强调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引发人性的率直真情,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顾词彩,从而达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这种诗学观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禅宗“离言”的发挥。司空图则综合儒释道三家学说,撰《二十四诗品),论述诗歌的风格美.分为雄浑、冲淡、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韵语形象地描述了每种风格的特征.从而表达了中国人独有的民族审美观,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确,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独有的一种民族审美风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诗之“韵味”说。这种“韵味美”的营构.不仅需要创作主体的“妙造”,还需通过作品审美主体—鉴赏者的阅读、接受、想象和认同。从这时候的诗歌创作来看,士大夫们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人生哲学使其审美情趣趋向清幽、平淡、宁静。其中自然适宜、浑然天成乃是士大夫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对静谧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们抒发着内心淡淡的情思,领略着人生的哲理.并把这些融化在心灵深处。其中王维的诗歌创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旧(《鸟鸣涧))诗很短,但禅意充盈。王维深得禅意、禅趣,故营造了独特的淡远含蓄、玲珑澄澈之意蕴。他说:“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这便是其禅悟心态的表现。“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粤。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芙蓉花自开自落,物态天趣,自然天成。“安史之乱”使许多士大夫都经历了一段惨痛的生活,对王维的心灵也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从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门”。“独坐悲双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秋夜独坐)》“无生”.在这里指代佛门“真谛”。涅架境界无生无灭,简称“无生”。可见,由于社会的变动以及禅宗思想的影响渗透,使文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始终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审美个体心灵的宁静旷达与超然适意上,使其逐渐悟得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途径。

宋代是文字禅的时代。由于时局的动荡.禅与文人的关系更加密切.禅宗那种“一切本空”的世界观、自然适宜的人生态度和超凡脱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内向封闭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禅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文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心态.促进了文人们思维模式的改变。禅家“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思想.使宋代文人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态.使宋代词风多以冷清、平淡为美.追求空灵、疏淡的意境。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静初。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鸿、人互见,语语相关,营造了一种幽缈、清冷、安谧的意境。苏轼吸收庄子齐物论的哲学观而形成旷达的人生态度.反映在其文艺创作中是一种通达不执的审美理想。而且,由于苏轼一生中的坎坷经历,使其在创作中,在思维方式上常常融进禅思佛理,形成一种清幽空灵的艺术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赋》中,由个体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时空的无极之壮,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风等景物,暗含着佛禅思想,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阐明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表达了他虽然身处逆境仍然忘怀得失、处之坦然的人生态度,启迪人们要在体悟人与宇宙冥合的境界中获得一种宁静、淡泊的乐趣。其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其中浸透着禅思理趣,暗含着人生哲理、人生的价值意义,融会着人本主义的思想。

在文艺创作理论中,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论诗,其见解更丰富,更有启发性,创立了“妙悟”说、“兴趣”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揭示了古典诗歌的含蓄之美。

篇11

一、中英传统海洋文学的创作差异

(一)中英两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文学的创作视角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内陆面积辽阔,土地丰饶。人们只要忠实于自己的土地勤于耕作,就能得到几乎所有生活所需的物品,人们很难有兴趣把目光转向东南未知的辽阔海洋。即使在沿海省份,由于肥沃的耕地很好地满足了生活需求,而海上劳作的收获却难以得到保障,因而海洋对这些地区的先民来说,其重要程度也远远无法与陆地相比。海洋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人们心中更多是在平静安稳的陆地生活中满足猎奇心理的目标,而非生存需求的目标。从先秦的《山海经》,到明代的《镜花缘》《三言二拍》,再到清代的《海外奇闻录》,海洋在中国古人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蕴藏奇珍异宝却又危险重重、随时可为人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奇幻异域。尽管拥有着世界领先的航海技术,有过横渡大洋的创举,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始终以一种遥望、想象的方式来描绘海洋。

英国则不同。虽然其畜牧业较为发达,但英伦三岛的出产远远满足不了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人们必须通过海运来与外界互通商贸或通过开拓疆土来获得更广泛的生活资料。因而,英国的海洋文学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积极投入的姿态来反映生活的。海洋世界在他们看来是另一个可以满足生存需要的、蕴含无数宝藏的所在。因而在英国的早中期海洋文学作品中对于海上生活的描述多是围绕主人公战胜恶劣环境、夺得金银财宝展开。从鲁滨孙到辛格顿船长,再到吉姆・霍金斯,这些海洋小说中的英雄们无一不把从海外N取横财当做一种荣耀。而这财富的取得是正义还是非正义,似乎不被人们所思考和关注。

(二)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学传统影响了海洋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自《诗经》时代起就奠定了以抒情文学为正统的文学传统。尽管后世曾有过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学成就远超诗词等抒情性文学成就的时代,然而抒情文学始终被正统文人们视为正宗,叙事性文学即使风靡一时也仍被鄙视为下里巴人。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海洋文学作品也以抒情类为主。尽管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自《山海经》时代的叙事型作品中就已经形成了大部分的典型叙事模式,却始终未出现过英国海洋文学中那种厚重、壮阔的叙事作品。翻开中国海洋文学的篇章,诸如观海、望海、咏海之类的优秀诗篇不胜枚举,而航海故事、海外游记之类的叙事性作品却寥寥无几。

英国海洋文学则是继承了《荷马史诗》以来的叙事传统。即使是早期一些富有抒彩的海洋文学作品,也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而中期、后期的海洋文学作品,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金银岛》《吉姆爷》《黑暗之心》等,更堪称叙事性文学的典范。

正因如此,许多惯于以西方叙事学理论来进行评判的文学批评家们对于中国古代及近代的海洋文学成就持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这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及表达方式与文学成就的高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以西方文学为标杆来衡量东方文学作品显然有失偏颇。事实上,中国古代及近代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海洋文学成就斐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自近代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了中心话语权,这些优秀的抒情性海洋文学作品没有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而强烈的关注。

(三)中英两国不同的哲学传统使得两国传统海洋文学的主题迥然有别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所谓“天”就是大自然,而“人”则是指整个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相互理解、结成友谊。受此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家们习惯将海洋视为自我观照的参照物,其作品具有明显的山水文化特征,海洋成为他们寄寓胸襟抱负的对象。曹操的《观沧海》即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此外,中国的儒家哲学非常重视“以和为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叙事性海洋文学作品中,除《张生煮海》等极少数作品反映人与大海的较量之外,其他作品都围绕陆上人与海上人的友好交往展开,如《太平御览》中鲛人以满盘珍珠回报寄居处的主人,《柳毅传》中龙女以身相许报答解救之恩等。英国的哲学传统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注重人际竞争,其海洋作品大多体现出征服自然、战胜敌手的主题特征。如,鲁滨孙的顽强生存代表了他对恶劣自然环境的胜利,而吉姆与海盗们斗智斗勇终于寻获宝藏则充分体现了对个人才智的肯定。

二、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趋向

(一)海洋文学的主题出现东西方传统逆向转换现象

受西方现代哲学影响,中英现当代海洋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东西逆向转换”趋势。自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技术已经为西方在世界各个领域都赢得了霸权地位,取得了绝对的话语权,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这一现状。“西风东渐”对于中国的各个领域来说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受英国海洋文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海洋文学影响,中国的海洋文学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叙事时代,确立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人与自然的搏斗代替了传统海洋文学中人与大海的和谐相处。然而这些作品由于自身艺术成就及时代需求等方面的原因都没有产生较大范围的影响。

自上世纪末起,包括康拉德等英国海洋作家们在内的欧美海洋文学作家们就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而当代生态学意识的普及更加深了作家们的这种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万物生存的统一化,也认识到并非只有人类能作用于大自然,大自然也同样能作用于人类;人们应合理地利用大自然,敬重自然中的生命形式。因而,英国海洋文学中不仅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大量抒情类作品,且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其叙事性作品中也开始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篇12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总会发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语音同化现象,有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音发生了细微的改变,有时是声调发生了改变。但是,如果不细细体会,很少人会发现这种细微的变化。作者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体会到了“啊”音的变化。那么可以这样说,从实践上讲,这种变化我们是可以体会出来的。从理论上讲,这种变化又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同化现象。同化意味着两个不同的音越来越接近。同化是语音变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zsiga, 2013)。同化现象通常表现出的是结构描述和结构改变之间非任意的关系(Carlos Gussenhoven,2005)。同化是个过程, 是在周围语音的影响下, 一个音素替代另一个音素或两个相邻的音素转化成一个新的音素的过程。

对“啊”同化现象,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课本《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先生在该书中,在“助惊叹的情态――‘啊’(六种音变)”中对“啊”的同化现象有过讨论。该文指出,根据收音不同“啊”的发音显示为“呀”,“哇”,“哪”,“ng”和“啊”(黎锦熙,2007)。之后林焘、金有景、周一民三位先生在其著作中介绍的语气词“啊”音变规律。林焘(1963)将连读音变分为两种类型:不自由音变和自由音变。前者只要音变条件出现,音变现象就必然产生;后者音变条件虽然出现,但音变现象不一定必然产生,即变不变是两可的。“啊”的不自由音变有四种情况,其实归纳起来也只有两类:(一)、前音节末尾音素是n时,啊弧哪n弧@如,看啊看哪。(二)、前音节末尾音素是弧i、ü时,啊弧y谎健@如,你啊你呀、去啊去呀、打啊打呀。“啊”的自由音变有五种。金有景(1981)在著作中陈述:当“啊”上一字的韵母是o、e、ê时,“啊”变读为“呀”;是n 朗保“啊”变读为n(仍写作“啊”);是-i(后)、er或带尾r时,“啊”变读为r(仍写作“啊”);以上各种“当然也可不变”。当“啊”上一字的韵母是-i(前)时,“啊”读音不变。周一民先生在《现代北京话研究》中指出,前字收音-i(后)、-r 时,“啊”音变r换颞唬磺白质找-i(前)时,“啊”音变为[zA]或唬磺白质找舁弧o、e、ê时,“啊”音变成y换颞弧#ㄉ蛱危2009)

赵元任(1926)曾说“大概在诗词戏剧里头注重咬文嚼字的时候,这些 “呀”、“哇”、“哪”、“n”就都出来了,平常“哪”字要紧些,其余的不大听见。所谓不大听见,并不是不常听见,是听不很真的意思。”这段话曾被胡明扬先生全文引用,来说明“啊”的音变细则不是绝对的(沈涛,2009)。

胡明扬先生还记录了“啊”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的最明显的例子――“u+a”往往不读“哇”的趋势,人们认为“哇”特别“土”,所以人们一般不说“哇”。例如“你明儿跟我们一块儿去?”这样的问句,答句是“好啊!”,不说“好哇!”只是在“你好哇!(你又骗了我 )”这样的句子才必得用“哇”。她们说“这时候‘口气重’。”(沈涛,2009)

换言之,“啊”的同化是确确实实存在,只是不咬文嚼字的话不易察觉。本文的研究就是在咬文嚼字之后,描述“啊”发生的同化过程。

其次,提到普通话的发音,我们不得不提的便是我们的拼读辅助工具――拼音。现代拼音是用拉丁字母标注的拼读音节的过程,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构成的。

下面以“先”(xian)为例,我们来看一下拼音的构成模式: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拼音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在后文中我们将讨论具体是哪一部分与“啊”产生了同化现象。

二、“啊”的呈现形式

对于“啊”的同化到底有哪几种发音,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还是略微存在分歧。在作者看来,原型只有一种形式的/a/,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ja/,/wa/,/ηa/,/na/,/a/,/tsa/六种同化了的形式。

三、用特征几何分析法分析同化现象

(一)特征几何分析法介绍

作者将通过特征的相互影响来分析呈现形式的不同。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特征几何分析法。近年来,研究主要语言语音学的研究者们已经将自主音段音系学的发现有所扩大(Goldsmith. 1990)同时发展了一种研究方法叫做特征几何分析法,也就是说凭借比如比较宽泛的范围“发音部位”和更窄的范围比如“舌前音”这样的特征,将这些特征用分层的树状结构放在一个系统描述出来。这样,特征几何分析法便可将宽泛的范围“发音部位-声音-发音方式”系统和更加细小的可区分单元或系统组合在一起。

下图为Sagey (1986)的音系学特征几何模型:

在Sagey (1986)的模型中,最上面一层叫做“骨架层” (ske-letal tier)包含两种类型的节点(nodes), 第一种叫做辅音节点(Cs)代表无音节部分,第二种叫做元音节点(Vs)代表有音节部分。无论是辅音还是元音都是“根节点”(root nodes),他们是音素的结构性代表。每个根节点管辖两个二元价值特征节点:[continuant]和[consonantal],两个类型节点:[laryngeal]和[supralaryngeal].[laryngeal]节点管辖比如清音还是浊音的特征。 [supralaryngeal]管辖更细的两个节点:一个是[soft-palate],它的存在与否将将决定是鼻音还是不是鼻音,还有一个是[place] 节点,它管辖发音部位节点[labial],[coronal],[dorsal]和[rad]。最后,发音部位节点还管辖专门描述发音部位是如何运用的二元价值特征(Steven & Daniel,1991)。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音素都可以拥有上述所有特征,所以在我们的分析当中只需要分析所拥有的特征即可。

(二)用特征几何分析法分析“啊”的不同呈现形式

在许多语言中都存在鼻音同化现象,普通话当然也不例外,第三组与第四组就是鼻化音同化的例子。

第三组:特征分析如下:

在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韵尾为“ng”。换句话说,最后的音素为辅音/η/。一个音节通常由一个辅音与一个元音组成。在这个例子中,“啊”的原型“a”之前的辅音是“ng” /η/。因此,“啊”很容易受此辅音的影响成为“nga” /ηa/.

第四组:特征分析如下:

在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韵尾为“n”。换句话说,最后的音素为辅音/n/。同样与第三组情况类似,/n/也是一个辅音。在这个例子中,“啊”的原型“a”之前的辅音是“n” /n/。因此,“啊”很容易受此辅音的影响成为“na” /na/.

第五组:特征分析如下:

在第五组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最后一个音素/i/对于同化现象似乎没有影响。反而,对于同化现象有影响的是卷舌声母“ch” “sh” “zh”。在汉语拼音中,我一种音节叫做“整体认读音节”,也就是说声母怎么发音,音节就怎么发音,韵母对于发音不产生影响。

在这些声母,我们也可称之为辅音之后,“啊”的呈现形式为“ra”(/a/),而不是其他的形式。

四、关于“啊”呈现形式的构想

根据上述分析,“啊”的音都随着不同的音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但是,在第五组与第六组中,作者认为是辅音或者说是声母影响了“啊”的同化呈现方式。但这仅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

根据我们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啊”的同化放在一个公式中:C+“a”C代表对“啊”有影响的那个辅音。据此,我们可以将公式分为三类:

第一类:C(nasal)+ “a”。

也就是说音节的韵尾是位于“啊”之前的鼻化音。

第二类,V+C+ “a”。

也就是说韵母只有韵腹,也就是说一个元音,需要在“啊”之前加一个辅音,来使发音趋同。而这个辅音是可以和韵腹元音分享特征的辅音。

第三类,C+(V+) “a”。

也就是说当两个元音相邻而前面的那个元音不发音时,“啊”的同化将由位于不发音元音之前的辅音决定。

五、总结

对“啊”的同化现象研究由来已久,它是一个可感知可分析的同化现象。与此同时,特征几何分析法在语音学的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它在对音素的描写上,系统而完整。特征几何分析法的应用使同化现象中相关音素的共同特征一目了然。作者与前人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啊”的同化有六种表现形式,但是与前人稍有不同的是作者认为在整体认读音节中,同化是由辅音也就是声母决定的。经过对六种呈现形式的分析,我们将上述情况分为三类:分别是C(nasal)+ “a”,V+C+ “a”和C+(V+) “a”。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来观察汉语语音学中的现象。

参考文献:

[1]Carlos Guessenhoven and Haike Jacob(2005), Understanding Phon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2]Goldsmith (1990) Autosegmental and Metrical Phonolog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3]金有景.普通话语音常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篇13

在感性消费的社会里,情感与体验等无形的因素逐渐变成衡量人生活品质的关键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寓作为人的生理心理双重港湾,更是不得不考虑住户的感性需求。如何能够实现用户只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公寓图片呢?本文设计了一个自选公寓人机系统,使得用户能方便快捷地获得符合自己情感需求的公寓图片,并进行选择。

1 感性空间

感性空间的建立主要有下面几个步骤:一是搜集挑选用户对于公寓图片的心理感觉形容词对;二是挑选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感性工学语义量化(SD)方法,建立用户情感认知空间;三是对多维情感认知空间进行多元分析,简化情感空间的维数。一和二属于调查阶段,三属于分析阶段。

1.1 调查阶段

首先挑选了11对感觉形容词,再加上一对反映用户喜好的形容词,喜欢和不喜欢,共计十二对:喜欢的――不喜欢的,宽广的――狭窄的,温馨的――清冷的,协调的――不协调的,整齐的――杂乱的,优雅的――不优雅的,明亮的――阴冷的,舒适的――不舒适的,柔和的――刚硬的,现代的――传统的,简约的――复杂的,放松的――紧张的。

选取200幅公寓图片,针对上述十二对形容词,邀请120名用户进行等级评价。评价分为五个等级,例如图1的形容词对宽广的――狭窄的,1、2、3、4、5分别表示非常宽广的,有些宽广的,中性,既不宽广也不狭窄的,有些狭窄的,非常狭窄的。

图1 五级评价

这样就得到最终的结果模型,也即用户感性数据库,可描述为:A= ,其中akij为第k个用户对第i个公寓图片的第j个感性词汇对的等级评价,K=120,I=200,J=12,i=1,2,…,I,j=1,2,…,J。

1.2 分析阶段

因子分析的思想是将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关系简化成用少数几个公共变量来描述,一般假设某一样本变量由所有变量均有的公共因子和自己独有的特殊因子两部分组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X=B F+ε, (1)

(i*j)(i*m) (m*j) (i*j)

其中X为i个原变量j个评价标准的i维矩阵,B为因子载荷矩阵,F为m维的公共因子变量矩阵,ε为特殊因子矩阵,因子载荷矩阵是各个原始变量的因子表达式的系数,表达提取的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影响程度。

对于上述感性数据库A,由于akij为第k个用户对第i个公寓图片的第j个感性词汇对的等级评价,于是可求得所有用户对第i个公寓图片的第j个感性词汇对的等级评价,进而可得到一个均值意象评分矩阵A′,A′= ,对该均值意象评分矩阵利用(1)式进行分析,可得到一个m维公共因子矩阵,也即将原感性空间从i维降到m维,并可得形容词在该感性空间的坐标。

2 情感客户模型

建立情感客户模型即建立图像特征空间到用户情感空间的一个映射,为此,需要先对公寓样本图片进行特征提取。

2.1 公寓设计样本图片特征提取

2.1.1 图片颜色特征提取

颜色特征采用颜色直方图法表示,颜色直方图可以是基于不同的颜色空间和坐标系。大部分的数字图像都是用RGB颜色空间表达的,然而为了更接近于人们对颜色的主观认识,首先将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其转换公式具体为下面(2)、(3)、(4)式:

(2)

(3)

(4)

其中 。再将HSV颜色模型进行颜色量化,最后计算得到颜色直方图。

2.1.2 图片形状特征提取

本文选择Canny算子边缘检测算法对图片形状分析,首先对图像按(5)式灰度化;接着用高斯滤波器平滑滤波,滤波器高斯函数为(6)式,即是根据待滤波的像素点及其邻域点的灰度值按照一定的参数规则进行加权平均,这样可以有效滤去图像中的高频噪声;之后计算图像灰梯度的幅值和方向,并对灰度幅值进行非极大值抑制,即寻找像素点局部最大值,将非极大值点所对应的灰度值置为0,这样可以剔除一大部分非边缘的点;剩下的也不都是边缘点,为了减少假边缘,采用双阈值法,选择相对高低两个阈值,由高阈值可以得到一个边缘图像,由于阈值较高,这样图像就含有很少假边缘,但是产生的图像边缘可能有间断,因此又采用了一个低阈值,将高阙值得到的边缘连接成轮廓,在到达轮廓的断点时,选择低阙值直到边缘能够闭合为止;之后采用Hu不变矩对提取出来的轮廓进行特征提取。

Gray=0.299R+0.587G+0.114B (5)

(6)

2.2 建立情感模型

本文采取的是BP神经网络方法,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图像特征与用户感性词汇之间的关系,结构图如下:

图2 BP神经网络结构图

输入层维数为基本颜色的个数,输出层维数为感性词汇的个数。我们选择200幅公寓图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训练图,邀请20位用户对这些图像进行情感标注,挑选出代表性词汇,假设我们得到的词汇空间为温馨,清冷,简约,古典,恬淡,高贵,轻快,优雅,分别用(10000000),(01000000)…(00000001)一一对应表示,之后提取图片的颜色特征,得到十二种基本颜色特征,红橙黄绿青蓝紫褐灰粉黑白,分别用(1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1)一一对应表示,这样就得到神经网络的训练集。输入层与输出层之间隐含层的作用是根据训练样本,学习提取并储存其内在规律。对于隐含层节点来说,确定其最佳数目的常用方法是试凑法,一般以式(7)作为试凑法的初始值:

(7)

式中m为隐层节点个数,n为输入层节点个数,l为输出层节点个数,a为1-10之间的常数。完成训练后,就可以将训练样本以外的数据输入到网络中,判断网络的预测能力。

3 客户自选公寓设计人机系统

图3给出了该人机系统的框图,图4给出了用户自选流程,用户可以对显示的图片进行选择,文中选取的是200幅公寓图片,但系统图片库中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而且系统管理人员会及时更新图片库,所以要求系统能够对更新的图片进行感性注释,当用户输入的是系统形容词库中所没有的形容词时,系统能够进行训练学习,找到其感性空间中对应坐标,并且系统可以该形容词汇自动记忆并加入感性形容词库。

图3 客户自选公寓人机系统框图 图4 用户自选公寓流程

4 实验及分析

本文共选取了200幅公寓图片,邀请用户对图片进行评价和量化,形成情感数据库,当用户提出形容词配对自选公寓时,从图片库中找出符合条件的样本,并显示出来。图5为“清冷的”显示结果。实验中用户感觉较好。

图5 自助公寓系统获取图像

5 结束语

本文将感性工学方法与图像特征提取相结合用于设计人机系统,研究出一种情感模型,通过神经网络方法,使得图片的特征空间可以映射到客户情感空间,从而完成了自选公寓系统最重要的部分,致力于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交流。在公寓样本图像的分析这个问题上,包括图像选取是否涵盖所有类型,包括怎样使提取的特征更准确代表图像,比如有的学者将图像的全局颜色特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等等,未来研究中可以着重这些方面,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赖茂生.图像情感特征的分类与提取[J].计算机应用,2008(03).

[2]许青,陈坤,彭兆元.基于感性工学的消费者需求分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2(03).

[3]汪霞,张晓如,冯成.基于颜色、形状的情感图像检索[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1).

[4]薛雨丽,毛峡,张帆.BHU人脸表情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2007(02).

[5]Akiya Inoue,Takeshi Kurosawa,Motoi Iwashita,Ken Nishimatsu.Customer Choice-Behavior Modeling Applied to Kansei Engineering.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trics and Kansei Engineering.

[6]汤凌洁.感性工学方法之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08:21-39.

[7]苏建宁,李鹤歧.应用数量化一类理论的感性意象与造型设计要素关系的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5(02).

[8]柯惠新,黄京华,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9]靳清泽.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特征和情感映射规则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10]李清勇,胡宏,施智平.基于纹理语义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6(01).

[11]李海芳,柳凌燕,陈俊杰.基于免疫规划的神经网络规则抽取算法[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0(07).

[12]刘红岩,陈剑,陈国青.数据挖掘中数据分类算法综述[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72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