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热病人护理诊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临床资料
88例行MECT治疗的病人均符合CCDM-3诊断标准[1]。其中躁狂症38例,抑郁症5例,精神分裂症45例;共行736次,平均每人行8.37次;行MECT治疗后无发热42例,以腋温为标准,低热(37℃-38℃)28例,中等度热(38.1℃-39.1℃2例,高热(39.1℃-41℃)5例,超高热(大于41℃)例;发热病人中白细胞数升高12例,正常21例。
2 临床分析
2.1 病人一般在首次行MECT治疗后的下午发热,第二天行MECT治疗前体温又恢复正常,但治疗后下午又会出现发热。
2.2大部分病人是低热,极少数病人是高热。
2.3病人停止行MECT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体温随即恢复正常。
2.4随着行MECT治疗次数的增多,发热现象会越来越少。
3 发热护理
3.1心理护理:由于精神病人对行MECT治疗知识缺乏,误解为是一种“电击”治疗,再加上发热,就更加的紧张、焦虑、恐怖,无安全感。 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特别重要。要主动与病人沟通,耐心细致的讲解精神病常识、行MECT治疗的方法、优点、注意事项,引导家属给病人情感上的支持,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和安全感。对病人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的症状给予合理的解释,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3.2病情观察: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及精神症状的变化;行MECT治疗后的病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记忆障碍、肌乏力、头痛、呕吐等症状,因此也要加强观察。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3.3保暖:保持病室安静,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注意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防止病人受凉感冒。对行为紊乱、兴奋躁动、脱衣解裤等生活不会自理的病人,必要时给予约束。
3.4降温:首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大于37℃,嘱病人不要穿太多的衣服,多喝水;体温大于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大于39.5℃时给予乙醇擦浴或大动脉处冷敷,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应复测量体温一次。
3.5补充营养和水分:发热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兴奋躁动也增加了机体能量的消耗,所以应及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且要少量多餐。同时,发热病人的呼吸加快,皮肤出汗增多,水分大量丧失,应鼓励病人多饮水,保证每天的摄水量达到2500-3000毫升。不能进食的要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以提供能量及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但行MECT治疗前必须严格禁食10小时,禁水4小时。
3.6口腔护理:发热病人由于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和粘膜溃疡,所以病人餐后及睡前应漱口,不能自理或配合的病人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如口腔干裂可涂油保护,防止口腔感染。
3.7皮肤清洁:行为紊乱病人、亚木僵状态病人、约束的病人等常在床上大小便,所以应加强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床单并擦浴,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病人退热时汗多,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和床单,防止受凉。
3.8卧床休息:发热时由于新陈代谢增快,摄入减少,消耗增多,故应注意卧床休息,保持体力。不听劝说的病人给予约束。
4 小结
篇2
热型:各种传染病有不同的热型特点,常见的热型有:①稽留热:1日内体温之差仅在1℃之内,见于伤寒、斑疹伤寒极期;②弛张热:1日内体温波动达2℃,见于肺结核、败血症、肺部感染及肠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③间歇热:1日内体温之差在正常与高热之间,见于疟疾、黑热病、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败血症等;若患者早期应用抗生素、解热药、激素,其热型常不典型。
寒颤:某些发热病人在高热前先有寒颤。寒战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机体引起皮肤散热障碍,持续10分钟后体温很快上升,见于感染性疾病、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护士应给患者先保暖后降温。
意识障碍:发热常可伴有意识障碍。急性传染病人在发热过程中可出现精神症状,如谵语、躁动兴奋、幻觉错觉及定向判断力障碍。护士要做好病人的安全保护工作,谨防发生意外,绝大部分病人热退精神症状消失。病人有剧烈头痛、呕吐、项僵硬等症状者常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出现颅神经损害及肢体瘫痪状,表明病变影响到脑实质;有意识障碍,重者出现昏迷,护士应严密观察血压、瞳孔、呼吸变化,注意抽搐先兆。
皮疹:皮疹、黏膜疹是很多传染病的特征,护士应详细观察病人全身皮疹和口腔黏膜,如发现皮疹,应注意大小、颜色、形态、指压是否褪色、有无瘙痒、皮疹的时间及出症的顺序等,及时做好记录,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
呕吐、腹泻:传染病人的呕吐腹泻大多由病原体毒素及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的反射性呕吐或高颅压、新陈代谢紊乱引起的中枢性呕吐,护士要及时观察呕吐物的性质和数量。对腹泻病人要观察腹泻的次数、性质及伴随症状,为诊断及计算补液提供依据。同时,对排泄物应留取标本送检。
用药反应:对传染病的治疗,一般用化学疗法和抗生素治疗,护士除正确及时给药外,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药物反应。急性传染病应用抗菌药物后,2~3天内体温应逐渐下降、症状减轻,否则要考虑换药。若抗生素有不良反应,一般表现为皮疹、药热或肢体麻木、眩晕、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如出现以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立即报告医生。
护 理
隔离: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做好病种隔离。病人未确诊之前,应隔离在单独小病室,确诊后搬入同一种病室并及时向疾病控制中心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在隔离期间应做好各项消毒工作,隔离期满的病人,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体温:病人发热时,体温、脉搏、呼吸每隔4小时测量1次。高热在39℃以上的病人1~2小时测量1次,并在头部放冰袋。过高热达到40℃以上者,采用30%~40%酒精或温水擦浴,大血管处放冰袋,并注意降低室温。发疹性传染病人(如麻疹)采用物理降温时应谨慎,因可影响出疹,以温水降温为佳。使用物理降温时,若病人出现颤抖,应停止冰敷及擦浴,可按医嘱用药物降温。解热药对老年、体弱、婴幼儿患者剂量应偏小,以免体温突然下降,出汗过多,导致虚脱。
篇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该文件的核心是质量建设[1]。根据该文件精神,为培养21世纪应用型人才,我们以护士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护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护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我学院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下面,我们以“症状评估” 项目中 “发热评估”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这一改革思路的实施情况。
2 教学内容及目标。“发热评估”教学内容有发热的概念、病因机制、分期、伴随症状、热型、评估要点及护理诊断。该内容学习的知识目标是:阐述发热的定义、常见病因、分度和临床表现;说出评估要点及护理诊断;知道发热的热型、发热机制。技能目标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全面、准确收集发热患者的主、客观资料并能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临床逻辑思维,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具备高度责任心与爱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重点内容是发热的定义、常见病因、分度、临床表现及评估要点和护理诊断;难点是发热的热型、发热机制。
3 教学组织
3.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授课内容,准备课件、教案、体温表、血压计、计时器(手机或手表)、医用棉签;将全班学生按学号或寝室或自愿组合等方式分6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准备:①复习《人体正常功能》中“能量代谢” 内容,熟悉正常体温范围及维持;②预习本次课内容,思考对发热的病人需要询问哪些病史?如何问诊?体检观察哪些方面?发热为何可能出现惊厥或意识障碍?
3.2实训室教学过程。
步骤一(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步骤二(30分钟)启发探究式基本理论讲解,具体过程如下:导入性提问(人体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如何维持)点学生回答或集体回答引入并讲解发热概念让学生思考机体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热,为什么会发热引入发热原因机制让学生思考发热会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热分期、表现及比较热型。
步骤三(10分钟)病案分析:给出一大叶性肺炎患者病案,让学生诵读病案,从直观上了解发热病人的临床状态,让学生感从心生,形同身受,真切地感受到肩负着的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并针对该患者发热症状思考:哪些发热相关护理诊断适合该患者,为什么。每个小组负责回答一个护理诊断是否合适及原因,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借此机会给学生阐明评估要点与护理诊断之间关系,为后面问诊作铺垫。
步骤四(40分钟) 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教师强调问诊和体检注意事项,举例演示问诊和体检。然后六个小组组长随机各抽取一个护理诊断,让小组成员围绕抽得的护理诊断讨论该如何对发热患者进行分问诊和体检(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在临床问诊中克服 “没内容问”、“乱问”现象);对于分别获得“体温过高”、“体液不足” 、“营养失调” 、“口腔粘膜改变”护理诊断的四个小组,由教师扮演发热患者,教师随意点小组一组员,对教师患者进行问诊和体检,根据评估获得的资料判断该小组抽得的护理诊断是否成立。对于分别获得“惊厥”和“意识障碍”两个护理诊断的小组,教师随意点小组一组员,回答发热为何可能出现惊厥或意识障碍?每个小组代表在回答或问诊后,其他组员可以有两次补充机会。每一小组工作完毕,教师要进行纠偏、总结、评价;所有小组工作完后,小组间相互打分评价。
步骤五(3分钟)总结:总结知识点间的关系:发热概念发热病因及机制发热分期、表现、热型评估要点及护理诊断。让学生体会到疾病病因、机制与临床表现间的逻辑关系,培养临床逻辑思维,为后面临床护理课程学习打基础。
步骤六(2分钟)作业布置:(1)每个学生发一份病历中的体温单,请每个学生画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的曲线图。
(2)病例:10岁男孩,家住农村,2周前曾被蚊子叮咬发热、头痛4天,体温逐渐升高,呕吐数次,今日出现意识不清,反复抽搐,于8月10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40℃,嗜睡,颈抵抗(+),四肢张力稍高,病理反射(-),血象血细胞14×10 9/L,中性粒细胞82%,脑脊液检查压力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数180×106/L,中性粒细胞70%。该患者是乙型脑炎患儿,请写出与发热有关的护理诊断。
(3)按本次课的课前准备模式,准备下次课——腹痛的评估。
篇4
2.1 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记录并做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尽快取得相应治疗。
2.2 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
2.3 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影响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从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
2.4 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社会―心理的转变,针对肾移植患者的心理特点,我院对患者成立了专门的护理小组。护理小组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意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问题较普通病人多。我们要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积极发挥我院在景观治疗方面的优势,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愉悦的心情,从而激发起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5 病房管理。对高热患者与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和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3 体会
篇5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篇6
传染病患者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现对传染科病患者常见的发热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发热症状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来共收治2400例传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龄6~53岁。其中伤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经过我们积极的发热症状护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发热症状状态接受治疗。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2 护理评估
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发热开始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其规律性,评估热型。
2.1 发热的一般伴随症状
如不适的皮肤温度、头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虚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颊面潮红、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尿量减少且色浓、脉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体征:包括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精神状态:如躁动不安、昏昏欲睡、意识混乱的程度。皮肤与血液循环状态:如皮肤的完整性,皮肤有无疹子、皮肤的弹性、湿度、温度颜色等。
2.2 发热的相关因素
最近有无过度疲劳的情况,最近有无接近传染病患者,有无过度暴露于太阳下,是否授受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最近所处环境的卫生、温度、空气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剂、中枢神经抑制剂、抗抑郁药、血管收缩剂等。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的最近服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体温更易变化,因此,需评估他们的室内温度,居住环境,活动程度,对天气冷热的反应及疾病史,以判断他们是否体温调节失常。有无创伤,如外伤感染、手术。最近的饮食清洁度。既往有无白细胞减少。最近是否喝过烈酒或咖啡样饮料。
3护理措施
3.1 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使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或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观察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 4h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d,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测量患者的摄入量和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3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病人寒战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调节宜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3.5 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现象。
3.6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应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 及时给予病人降温
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疗。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采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的护理
一般小儿发热的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喝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 岁儿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发热的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量通风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5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过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如同一标尺,如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实际体温低于此点,则病人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以此使体温升高来适应该调定点。当实际体温高于此点时,导致出汗,血管扩张,喜冷饮或用其他措施促使体温下降以符合该固定点,发热是传染病的突出症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各种传染病的发热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热型也各具特征,对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护理评估中要注意观察。
篇7
Nursingo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
[Abstract]11patientswith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wasadmittedtoourhospital,inwhich,5casesofmildtype,3casesofmoderate,and3casesofsevere;complicatedbypneumoniain1case,acuteheartfailurein1case,and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in1case.Allpatientswerecuredafterantiinfection,antishockandhemodialysis.Itisindicatedthatthekeysare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toreducethecomplicationsofEHF.ItplaysanimportantroleinsavingsuchpatientsasEHFtopossessnursingexperiences,operatingskillandresponsibilities.
[Keywords]epidemichemorrhagicfever;complication;nursing
流行性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一种,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发的疾病[1]。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大、变化多端,易误诊、漏诊。1998年10月~2006年9月,我科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1例。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流行性出血热11例,均为男性,年龄25~56岁,平均45岁;住院时间17~65天;发病季节:春季4例,秋季7例。
1.2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轻型5例无并发症,中型3例其中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重型3例中,分别并发肺炎1例,急性心力衰竭伴急衰竭1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临床上经过抗炎、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治疗,本组11例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心理支持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发病急,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有效的健康宣教,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病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预后良好的同病病例,并要求家属亦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调整患者心态。本组11例患者情绪稳定,积极支持配合治疗护理,无因心理问题加重病情。
2.2发热护理发热期间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对于高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冰敷为宜,慎用退热药,根据病情适当补液。本组11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发热,体温呈弛张热型,经过治疗与护理,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2.3疼痛护理11例均有三痛症状(头痛、眼眶痛和腰痛)。护理人员操作时动作轻柔,并保持病室安静,安置舒适床单位,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剂。
2.4抗休克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本病病理变化,重视病情观察,低血压休克是常见并发症,定时做好血压监测及病情动态观察。本组11例中,其中1例老年患者当时神志清,患者无不适主诉,但血压监测为零。当即给予平卧、吸氧,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应用血管活性药,立即输血浆扩充血容量,经积极抢救,患者病情稳定,心电监护正常指标范围。
2.5做好出入量记录及血生化指标监测本组11例中,3例重症患者,病理分期很明显,少尿期间甚至24h无尿,此时加强进出量统计,对于治疗方案很重要。根据病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监测,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进量,严格控制含钾高的食品及药物。同时,在多尿期间,本组11例24h尿量均超过3000ml,此时应加强监测及时补钾,以口服为主,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给予输血浆、白蛋白,并根据体重、出入量、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2.6加强恢复期的护理护理人员往往在患者病情较重时警惕性较高,待患者病情稳定相应的病情观察也会疏漏。而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疾病对各脏器造成损害较广泛,给病人造成机体消耗较多,故恢复期患者身体虚弱,护理疏忽往往会酿成错误。本组11例中,其中1例患者恢复期出现晕倒(下床活动时),经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避免了意外。此类病人因卧床时间长,起床活动心切,故护理人员事先做好健康宣教,让病人知道疾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晓之以理,使病人理解与接受。逐步增加活动量,以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根据医嘱配合治疗,严密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积极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总之,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发生,关键是早治疗,以减轻其病理演变。而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在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措施中有着重要作用。
篇8
流行性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一种,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发的疾病[1]。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大、变化多端,易误诊、漏诊。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中心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了积极的预防,并加强了其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流行性出血热17例,均为男性,年龄25~56岁,平均45岁;住院时间17~65天;发病季节:春季8例,秋季9例。
1.2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轻型7例无并发症,中型5例其中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重型5例中,分别并发肺炎3例,急性心力衰竭伴急衰竭1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临床上经过抗炎、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治疗,本组17例均痊愈出院。
2 预防措施
2.1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目前常用的有机械法和毒饵法等,机械法可用鼠夹、鼠笼等捕杀鼠类。毒饵法主要用鼠类爱吃的食物作诱饵,按一定比例掺入灭鼠药制成毒饵,投放在鼠洞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灭家鼠常用的有敌鼠钠、杀鼠灵,灭野鼠的有磷化锌、毒鼠磷、万敌鼠钠、氯敌鼠等。毒饵法灭鼠收效高,但缺点是使用不慎可引起人、畜中毒,故在田野投放毒饵的3天内应派人看守,3天后应将多余的毒饵收回销毁。家庭中在晚上入睡前安放毒饵、白天收回。因鼠类的繁殖能力极强,所以灭鼠工作应持之以恒,略有放松,即前功尽弃。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作好防鼠工作。床铺不靠墙,睡高铺,屋外挖防鼠沟,防止鼠进入屋内和院内。新建和改建住宅时,要安装防鼠设施。
2.2灭螨、防螨 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滴滴畏等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2.3加强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2.4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2.5注意个人防护 在疫区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3 并发症护理
3.1 心理支持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发病急,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有效的健康宣教,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病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预后良好的同病病例,并要求家属亦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调整患者心态。本组17例患者情绪稳定,积极支持配合治疗护理,无因心理问题加重病情。
3.2 发热护理 发热期间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对于高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冰敷为宜,慎用退热药,根据病情适当补液。本组17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发热,体温呈弛张热型,经过治疗与护理,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3.3 疼痛护理 7例均有三痛症状(头痛、眼眶痛和腰痛)。护理人员操作时动作轻柔,并保持病室安静,安置舒适床单位,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剂。
3.4 抗休克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本病病理变化,重视病情观察,低血压休克是常见并发症,定时做好血压监测及病情动态观察。本组17例中,其中1例老年患者当时神志清,患者无不适主诉,但血压监测为零。当即给予平卧、吸氧,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应用血管活性药,立即输血浆扩充血容量,经积极抢救,患者病情稳定,心电监护正常指标范围。
3.5 做好出入量记录及血生化指标监测 本组17例中,3例重症患者,病理分期很明显,少尿期间甚至24 h无尿,此时加强进出量统计,对于治疗方案很重要。根据病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监测,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进量,严格控制含钾高的食品及药物。同时,在多尿期间,本组17例24 h尿量均超过3000 ml,此时应加强监测及时补钾,以口服为主,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给予输血浆、白蛋白,并根据体重、出入量、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3.6 加强恢复期的护理 护理人员往往在患者病情较重时警惕性较高,待患者病情稳定相应的病情观察也会疏漏。而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疾病对各脏器造成损害较广泛,给病人造成机体消耗较多,故恢复期患者身体虚弱,护理疏忽往往会酿成错误。本组17例中,其中1例患者恢复期出现晕倒(下床活动时),经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避免了意外。此类病人因卧床时间长,起床活动心切,故护理人员事先做好健康宣教,让病人知道疾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晓之以理,使病人理解与接受。逐步增加活动量,以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4 结论
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根据医嘱配合治疗,严密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积极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总之,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发生,关键是早治疗,以减轻其病理演变。而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在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措施中有着重要作用。
篇9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为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多数国家仍有上升的趋势。目前,在多数发达国家中,肺癌在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占首位,女性占第3位,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我国,肺癌占城市居民好发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病率在40岁以后更是迅速上升,在70岁则达到高峰。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与预后也有很大差别。原发肿块胸内蔓延,远处播散引起的症状和肺外表现、症状和体征与肿瘤发生的部位、大小、病理类型有无转移和有无并发症有关。我院自2004年成立肿瘤科以来,收治的肺癌患者占病人总人数的60%,约300余例。其中,中心型和周边型肺癌的首发症状和x线征不同,中心型肺癌引起的间接症状和x线征较周边型为多。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胸痛、胸闷等症状,不典型的症状有气促、喘鸣、局限性肺炎、指尖肥大等;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化疗或综合治疗,平均生存期约为3~5年。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肺癌伴发热病人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比较典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男,52岁,主诉:半月前出现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丝;ct显示:右下肺占位,并在省肿瘤医院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取组织;病理显示:右肺鳞癌,入院测t38.9℃,p88次/分,r22次/分,入院时神志清,精神不振,纳食量少,胸闷气短、咳嗽、咯血、痰中带血丝、周身乏力。查血常规示正常,立即给予退热药物,同时行全身静脉化疗。用药方案:nvb45mg,cbp0.1g,患者化疗期间仍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8.9℃,用退热药或地塞米松后降至正常,在我院连续化疗三周期,肿瘤明显缩小,症状消失。休息期间仍持续发热,患者常因发热而返回病房,化疗三个疗程后,给予放疗,每日一次,患者在放疗第15次后出现胸闷、气喘、乏力,后出现胸痛难忍,咳嗽、咯褐色粘痰,有恶臭味,被迫停止放疗;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侧液气胸,并在局部麻醉后行胸腹闭式引流,引流出淡黄色脓液约700ml,持续共引流约1200ml,有恶臭味,患者烦躁,呼吸困难,胸痛难忍,最后中毒休克而死亡。
1.2 病例2 男性,57岁,主诉: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已5个月;病理显示:右肺鳞癌并纵膈淋巴结转移,初期患者未进行化疗,要求行钴60放射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放疗结束后患者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持续在38.5℃,咳嗽,咯白色稀痰,周身乏力,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停药后仍发热,最高达38.9℃,并出现胸痛,在我院行np方案全身静脉化疗、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时有咳嗽,咯褐色粘痰,并有恶臭味,右侧胸部时有疼痛,并出现胸闷气喘,给予氧气吸入,胸痛加重,先后给予曲马多-吗啡止痛治疗。
后期患者神志清,不思饮食,周身无力不能下床,胸痛难忍,定时给予吗啡止痛治疗,病人全身散发恶臭,臭味布满整个病区。患者全身脏器功能衰而死亡。
2 病情观察与护理
2.1 患者住院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体温的变化、发热持续时间,要给予自护知识指导;观察患者咳嗽、咯痰、咯血的色、质、量、有无气味,并做好记录;化疗的反应,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过程,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告知患者恶心呕吐为正常反应,饮食应少量多餐,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为主,品种多样化,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忌辛辣厚腻,胸痛发热痰多者,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观察用药效果,胸闷喘息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2.2 发热的护理 患者长时间发热引起全身组织代谢增加,消耗大量热量,痰液黏稠,退热期出汗丢失大量水分,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体内水分,稀化痰液。尤其是药物降温后出现大汗淋漓,应多食流质、半流质,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着凉。
2.3 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本身担心预后,加之长时间发热,护理人员应多与病人谈心,指导患者正确面对;多介绍治愈病例,以增强其战胜病魔的意志和力量;鼓励患者亲友多探视,积极配合治疗。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两例病人均积极配合治疗,情绪基本稳定。
3 讨论
本组病例年龄均在50~60岁之间,均以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为主诉收治入院,住院期间均伴随发热咳嗽,病理诊断:肺鳞癌,伴纵膈淋巴结转移,经化疗放疗,对症治疗后,肿瘤一度缩小,短期内病情加重,胸痛逐渐加重,咳嗽咯痰,由白色黏痰渐转为褐色黏痰,并有腐败烂肉样恶臭,平均生存期为4.5个月,生存期短暂。
小结
本组病例与其他病例的临床表现稍有不同,持续发热伴随疾病全过程,药物不能控制,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平均生存期短,持续发热为癌性发热,经化疗、放疗、综合治疗后肿瘤组织坏死、液化并形成包裹、粘连,不能及时排出,并散发出恶臭味,病情进一步恶化,坏死组织穿透胸膜,引起胸部剧痛,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后迅速死亡。医护人员应重视此类疾病的表现和预后。
篇10
患者,男,56岁,住院号124121。因“发热5天”于2012年3月1日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呼吸肾病内科。入院查体:T39℃、P92次/分、R23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楚,皮肤及巩膜黄染,双肺呼吸音粗糙,脐周左下腹壁静脉曲张,咯血次数较多但量少,呈鲜红色。询问病史有长期饮酒史。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下降,肝功能严重损害(失代偿期),凝血功能异常,DIC全套:D-D二聚体、FDP阳性。彩超示:肝实质弥漫性改变,脾大。骨髓穿刺符合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样改变。立即急会诊,下病危通知,重症监护,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输液、输同型血浆及血小板、抗感染、抗病毒、止血、抗凝、护肝、护胃及支持对症处理,病情好转,住院18天,生命体征正常,一般情况好转,肝功能趋于正常,其他化验检查正常。
2 观察及护理
2.1 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贯穿于对患者护理的全过程,在患者病情观察中占重要地位。当机体患病时,生命体征变化最为敏感,因此,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及温、湿度,咯血的情况。此外还要注意原发病的观察。
2.2 出血的观察:严密观察患者咯血的性质及量,同时要继续观察是否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若出血加重或者发现多部位出血或渗血,是发生DIC的特征。应及时报告医生。正确、及时采集各类标本,关注检查结果,为医生提供重要数据。
2.3 用药的护理:掌握DIC救治过程中常用药物的名称、给药方法、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处理。正确执行医嘱,尤其是抗凝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症,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血。
2.4 一般护理: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注意保暖,密切观察皮肤的完整性,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的发生,协助病人床上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导尿;高热病人行温水擦浴1-2次/天,勤换内衣,口腔护理2次/天,观察口腔粘膜有无破溃,遵医嘱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给予氧气吸入。
2.5 心理护理: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一般心理状态和患病时特殊心理状态的整合[2]。患者的心理状态的观察应从患者对健康的理解、对疾病的认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疾病和住院的反应等方面来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如患者有咯血出现,就显得很紧张,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这时要耐心细致地护理病人、安慰病人,用亲情去感化病人,介绍同种病例治愈的情况。特别要解释反复进行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劝导家属多关怀和支持病人,以利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3 小结
有资料显示,DIC的病死率高达20%-40%,最主要的死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在常规的诊疗活动中,护士不能忽视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护理目标明确,有效的落实护理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由于护士及时准确地观察和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诊断及时、治疗及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护士采取了果断的护理措施,医护配合默契,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对治疗充满信心,成功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篇11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由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局限于鼻腔和(或)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某些病原体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流行性感冒和SARS等。根据解剖部位,上呼吸道感染仅限于鼻、咽、喉和中耳及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特征表明,上呼吸道感染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每年均有发病;其普通型感冒的特征为起病急、病程短、病势轻、预后好和散在发病;流行性感冒的特征则为发病率高、传播范圈广、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对老年人和有基础心肺疾病患者威胁较大,常可导致死亡,需引起极大的重视。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
[1] [2]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参 考 文 献 孙玉琴,程洁琼;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年期 文章屋在线:wzk.co
篇12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 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 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护理,解除焦虑情绪。症状明显时注意卧床休息。
(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①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②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④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⑤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4 健康教育
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2)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
(3)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指导正确使用雾化吸入药。
(4)指导病人发病期间合理休息,疾病恢复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体抗病能力。
参 考 文 献
篇13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年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等。
2)既往有无反酸、吸气、上腹饱胀及类似发作史。
(2)生理状态
1)局部
疼痛部位、性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放射痛;有无腹膜刺激征、有无包块等。
2)全身
有无恶心、呕吐、发热、黄疸、腹腔积液等症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
3)辅助检查胆管系统相关检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
(3)心理状态
1)病人对疾病的进展、治疗及护理措施了解程度。
2)病人对本次发病的心理反应,对手术过程、术后不适、预后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反应及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协助病人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卧位,有腹膜炎体征者宜取半卧位。
(2)进食可以促进胆囊收缩,加重胆绞痛,因此,急性期指导病人禁食,病情稳定后,宜食用低脂、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疼痛的护理
1)观察腹痛部位及性质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或腹痛加重,波及全腹,应考虑病情加重,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2)诊断及治疗方案明确后,遵医嘱可给予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4)高热的护理
1)高热病人遵医嘱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加强营养。
2)及时更换床铺使病人舒适。
3)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神志变化。
(5)根据医嘱及时给予静脉补液及抗感染药,防止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6)对病人耐心解释发病原因,手术目的、预后及注意事项,给予鼓励、安慰以取得配合。
(7)术前常规备皮、置胃管、药物皮试、配血等。
【护理评价】
(1)病人有无疼痛加剧或反复发作。
(2)病人的体温是否恢复正常。
(3)病人情绪是否稳定,是否配合。
2 术后护理
【护理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中各器官系统情况、引流管放置情况。
(2)生理情况全麻者是否清醒、是否躁动、心电监护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呼吸情况;伤口有无渗血,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质的变化:出入量的情况。是否舒适。
(3)心理与认知情况病人及家属对本次手术的满意程度,能否适应监护室环境,对手术后各种不适的心理承受程度,对手术后及康复出院后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记录。
2)观察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维持体液平衡。
3)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质及量的变化,如果短时间内流出大量鲜红色液体,应立即通知医师,并更换引流袋,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
4)观察病人面色、末梢循环情况,有无四肢发凉、出冷汗等休克症状。
5)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腹痛等表现。
(2)维持腹腔引流管效能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堵塞及脱落,每1~2小时挤压1次,避免逆行感染。
(3)呼吸道管理
1)全麻未清醒者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误吸。
2)指导并协助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3)病情稳定后可取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
4)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行雾化吸入每日2次,吸入后协助拍背排痰。
(4)及时评估病人舒适状况。协助取舒适卧位并定时翻身。
(5)制定活动计划,预防并发症,最大程度地恢复自理能力。
1)卧床期间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满足病人生理需求。
2)指导病人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足背伸曲运动,预防术后并发肌肉废用性萎缩和下肢深静脉血栓。
3)术后视病情指导并协助病人早期离床活动。
(6)加强营养,促进康复
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后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饮食。肝功能不良者给予适量蛋白饮食。
【护理评价】
(1)疼痛是否缓解或能耐受。
(2)病人排痰是否有效,肺部呼吸音是否清晰,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
(3)病人是否自述舒适感增加。
(4)病人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保证,自理能力是否逐渐提高。
(5)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出血是否减少或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