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作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发展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发展的作用

篇1

1.1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能力

根据非常多的实例证明,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与农作物生产的效率。具体来说,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在进行耕地、播种、收割等工作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现在有百分之七十农业工作可以交于机械设备去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解放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缩减了种植的成本[1]。另外通过机械化种植手段,农户们可以深松土地,改进土壤的质量,这就使得作物在生长时能够汲取更加丰富的养分,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降低作物的患病风险,保障农户们的根本收益,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强度以及在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工艺水平已经远远不是只依靠人力就能完成的了。所以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能改善了我国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益,同时为农业副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普通民众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为了满足民众们的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业技术即农业理念进行创新,加速普及农业机械设备的进度,进而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2]。

1.3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土地的频繁耕种,所以这就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进而导致农作物不能从土地中正常的汲取养分,降低了种植户的生产效益。所以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借助现代农业机械的帮助。具体来说可以使用秸秆还田机械把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打碎,然后再把打碎的秸秆均匀的抛洒在田地上,最后在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对土壤翻耕,使其在土层中被微生物分解,成为作物生长的养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秸秆焚烧对农田造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缩减了农户种植的成本,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3]。

2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农业的机械设备走进了人们的生产工作中,影响着生产作业中的各个环节,并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但是虽然说农业机械的普及推进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使用农用机械式所产生的一些隐藏的安全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于农业机械的管理,进而保障农户们的生命安全。

2.1农机安全生产有利于形成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

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是保障使用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农机使用的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与安全行为的有机结合,其也是使用者综合素质、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以说农机安全文化对于农机安全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另外农机安全文化中所倡导的内容对于未来农机的安全生产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操作人员的意识和行为,进而避免了机械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提高生产的效率。农机安全生产促进了这种文化的形成,并在其领域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取向体系,从而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4]。

2.2农机安全生产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使用者的安全意识

篇2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篇3

1农机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农机的推广使用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引进和应用新农机和新技术。新农机在日常操作、使用和维修上,与传统农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发展观念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会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农机培训,则是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农机使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农机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新农机[1-2]。科学合理的农机培训也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农机。一种新的技术和农机的出现,可能会为农民带来利益,但许多农民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因为不懂而不敢去尝试,这时,开展农机培训,可以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农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农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知,促使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购置新农机。同时,加强农机培训,也能提高农民使用和维护新农机的能力,使新技术和新农机的使用更加有效。

1.2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都没有接受过机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农机使用者的使用技术、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差,从而引发了各种安全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农机培训,可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安全风险,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3-4]。

1.3有利于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主要是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正在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农民都希望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让自己能够从传统人力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在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和扶持下,农民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正处于上升期,农机使用效果成为最好的宣传推广材料。加强农机培训,有助于农民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专业机械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4有利于稳定农业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服务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现状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的农机市场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被大量应用,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低价、劣质、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引入市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培训,能提高农民对不合格农机的辨别能力,降低购买劣质农机的概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合格农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维修机构,但许多机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极少数的机修人员通过了正规的训练,获得了上岗资格。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机的操作效果,还会危及到农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机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让他们通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为稳定农业机械市场和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提升该行业的人才水平。

1.5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

当前,有些乡镇逐步将基层农机管理站和其他站所合并,组建农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让农机工作成为工作人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管理人员对农机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农机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5]。加强农机培训,可以使初级农机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职位带来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民认识到先进农机需要有效应用与良好推广。为了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艺,农机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将农机与农艺进行良好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进行农机培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农艺的传授,就会导致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化农艺进行结合,单纯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不能让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农机使用的价值。

2强化农机培训的策略

2.1强化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是农机培训的主体,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专业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两个对策:一是注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员。受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条件、实行轮岗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基层农机站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速,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可以对新农机的使用技术有更多的了解,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灵活性,使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方法在加强农业机械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借助实物、模型示教盘、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可以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效。同时,利用农忙时间,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和农机培训教师深入农村、农户、田地中,主动为农民创建农机使用维护档案,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农机操作方法,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7]。

2.2开设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短缺,仅依靠农机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力量非常薄弱。农机培训既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因此,有关部门对这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扶持,为农机培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农机培训机构要积极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方法,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农机培训激励机制,并聘请技术过硬、热爱农机事业、职业道德良好的农机培训教师组成农机技术培训队伍。此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培训教材,以推动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培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而教师又是农机培训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就像没有好的农机具,也就无法使办学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基石。要加强农机专业师资的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农机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定期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着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以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只有如此,农机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一批懂管理、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农机培训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留住和稳定师资,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先进的教学仪器、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农机培训机构的靓丽名片,这样的机构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本着“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原则,达到“共赢”的目的,促进农机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8]。

2.3加大农机宣传推广力度

要想切实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果,就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农机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设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可靠的推广方案,提升宣传工作的工作效果,使农民可以清晰地明白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不仅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是因为其高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充沛,农民对于各类机械化技术的掌握水平较高,农机培训体系完备。要对农机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将农机推广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小组,对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机市场进行监管和指导,保障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落地。此外,还要对农机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于不规范和不达标的农机站进行处理,保障农机设备的质量,维护农民的权益,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10]。农机推广工作者可以先从农机大户入手,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户使用更加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大户可以产生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农户使用农机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农机推广部门还应丰富宣传推广方式,现在的农民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新观念和新思想,这就让农机推广工作拥有创新改进宣传推广方式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渠道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多种渠道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机,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观念深植现代农民的心中,让农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真正发挥出农民的价值。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培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机装备的使用寿命缩短、机械故障频繁发生,这些都对农机手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工作环境,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优质的农机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农机操作技能,使其能够高质量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参考文献:

[1]方伟,郭忠明.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及对农机推广的积极作用[J].现代农机,2021(6):48-49.

[2]魏粉霞.搞好农机培训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探讨[J].当代农机,2021(4):51-52.

[3]路坦.如何提高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的分析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18-19.

[4]金香凤,王辉,傅杰,等.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J].南方农机,2021,52(23):41-42+46.

[5]朱俊林.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的强化方式与价值讨论[J].吉林农业,2018(18):90-91.

[6]王兴波.农机管理工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家科技,2015(9):260.

[7]郭朝强.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培训工作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8):105-106.

[8]叶叔元,董杏云,江秀珍.试论农机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2):31+92.

篇4

1农机培训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农机的推广使用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大量引进和应用新农机和新技术。新农机在日常操作、使用和维修上,与传统农机有很大的区别,而且由于发展观念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农机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就会对新技术、新农机的普及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农机培训,则是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农机使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农机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以便更好地使用和维护新农机[1-2]。科学合理的农机培训也可以引导农民使用适合自己的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农机。一种新的技术和农机的出现,可能会为农民带来利益,但许多农民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因为不懂而不敢去尝试,这时,开展农机培训,可以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农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加强农机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农机的认知,促使广大农民接受新技术、购置新农机。同时,加强农机培训,也能提高农民使用和维护新农机的能力,使新技术和新农机的使用更加有效。

1.2有利于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各类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然而,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农机使用者都没有接受过机械、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专业教育。这就导致许多农机使用者的使用技术、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较差,从而引发了各种安全事故,给自身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通过加强对农户的农机培训,可以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安全风险,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3-4]。

1.3有利于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主要是推动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农村的劳动力正在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农民都希望可以利用先进的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让自己能够从传统人力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近年来,在国家与各地方政府的研究和扶持下,农民对购买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正处于上升期,农机使用效果成为最好的宣传推广材料。加强农机培训,有助于农民更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民专业机械技术和操作能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机械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1.4有利于稳定农业市场,保障农民权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农机市场迅速发展,服务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对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繁荣现状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我国的农机市场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由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机被大量应用,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这个机会,将大量低价、劣质、有安全隐患的农机引入市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由于我国农机产品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农户和农机企业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机培训,能提高农民对不合格农机的辨别能力,降低购买劣质农机的概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抵制不合格农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量的农机维修机构,但许多机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只有极少数的机修人员通过了正规的训练,获得了上岗资格。这不仅会影响到农机的操作效果,还会危及到农户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机修人员的技术素质,让他们通过正规的技术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从而为稳定农业机械市场和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逐渐提升该行业的人才水平。

1.5有利于提高基层干部的专业水平

当前,有些乡镇逐步将基层农机管理站和其他站所合并,组建农机服务中心,这种管理方式让农机工作成为工作人员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管理人员对农机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也没有掌握足够的农机专业知识,这种情况对基层农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5]。加强农机培训,可以使初级农机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经营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职位带来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农民认识到先进农机需要有效应用与良好推广。为了提高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应重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农艺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技艺,农机是帮助进行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将农机与农艺进行良好融合,可以提升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在进行农机培训和推广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农艺的传授,就会导致机械化技术无法与现代化农艺进行结合,单纯地进行农机推广工作并不能让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农机使用的价值。

2强化农机培训的策略

2.1强化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是农机培训的主体,其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专业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机械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两个对策:一是注重引进优秀的技术人员。受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多优秀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优化工作条件、实行轮岗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到基层农机站工作。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速,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可以对新农机的使用技术有更多的了解,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有力支持。此外,还要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实践的灵活性,使农户能够更好地掌握训练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方法在加强农业机械训练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借助实物、模型示教盘、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工具,可以激发农户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效。同时,利用农忙时间,还可以安排技术人员和农机培训教师深入农村、农户、田地中,主动为农民创建农机使用维护档案,手把手地教给农民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农机操作方法,解决农户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6-7]。

2.2开设专业的技术培训学校

很多基层农机站工作人员短缺,仅依靠农机部门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力量非常薄弱。农机培训既是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兴农工作的根本。因此,有关部门对这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扶持,为农机培训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机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农机培训机构要积极创新农机技术培训方法,通过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健全农机培训激励机制,并聘请技术过硬、热爱农机事业、职业道德良好的农机培训教师组成农机技术培训队伍。此外,在农机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农机化发展现状,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机培训教材,以推动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培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而教师又是农机培训的灵魂。没有好的师资,就像没有好的农机具,也就无法使办学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的基石。要加强农机专业师资的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骨干。农机培训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定期到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着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邀请权威专家授课,以达到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只有如此,农机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培养一批懂管理、懂理论、会操作、会维修的农机培训人才,以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留住和稳定师资,并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面的作用。具有较高规范化办学水平、先进的教学仪器、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农机培训机构的靓丽名片,这样的机构会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机培训机构要想实现长期发展,就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范围。本着“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原则,达到“共赢”的目的,促进农机培训机构的发展壮大[8]。

2.3加大农机宣传推广力度

要想切实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工作效果,就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了解农机推广工作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设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机推广工作,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制订科学可靠的推广方案,提升宣传工作的工作效果,使农民可以清晰地明白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优势,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加强对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的现代化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不仅因为其拥有大量的农业机械设备,更是因为其高技术农业生产人员充沛,农民对于各类机械化技术的掌握水平较高,农机培训体系完备。要对农机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将农机推广工作作为日常重要工作,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工作小组,对农机推广工作和农机市场进行监管和指导,保障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落地。此外,还要对农机市场进行科学化管理,对于不规范和不达标的农机站进行处理,保障农机设备的质量,维护农民的权益,进而激发农民使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9-10]。农机推广工作者可以先从农机大户入手,利用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大户使用更加先进的农机设备,使大户可以产生模范带头作用,进而调动其他农户使用农机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农机推广部门还应丰富宣传推广方式,现在的农民在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新观念和新思想,这就让农机推广工作拥有创新改进宣传推广方式的空间。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信息渠道开展农机推广工作,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利用多种渠道使农民正确认识农机,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观念深植现代农民的心中,让农民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可以主动参与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真正发挥出农民的价值。

篇5

膜下滴灌现作为有效的节水,以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农药的使用,对农作物有着明显的增值效用。同时对广大农民接受该技术容易许多,该技术在使用上更是事半功倍,得到了使用区的广大农民的的高度赞扬。该技术带动了大批的村庄乃至乡里的农作物产值,该技术在未来将会成为农民的一大助手,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可谓是“现代农业技术上的一次革命。”这段话表明了膜下滴灌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效益。该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提升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好的灌溉技术。这些年来,新疆以及西北的各个省区已经开始对该技术的大力推广,显露出该技术的效益潜力。

一、膜下滴灌对农业发展阶段中的重要涵义

膜下滴灌技术是将传统灌溉技术和薄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项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最早是在新型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由新疆天业集团首先实验并得到实现应用。

膜下滴灌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是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水分流失浪费,比地面灌溉省水40%~50%;第二是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农民的开支;第三是便于田间管理操作,节省人力物力的投资;第四是相同投入下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第五是扩大了适用范围。但是膜下滴灌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说管道易生锈发生堵塞,而且前期投资比较大等等。

二、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及膜下滴灌的改进历程

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而言,整体效益水平比较低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面效益不高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实,不仅是因为延续了多年以来农业带动工业发展思想的长期影响,而且大部分农业生产者经济力量薄弱,投资少,达不到标准化的农业要求。此外,农药,种子等农资必需品的价格都普遍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尽管农民手中的农产品价格也相应上涨, 但是由于农业关系到中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对农产品价格上涨做出了调控,对农业整体效益产生了抑制作用。农业流通渠道逐渐转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贸市场,倾向于电子商贸渠道,减少了交易的环节,实现了农超对接。

我国膜下滴灌技术发展于新疆,1995年,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结合新疆干旱的特点,开始提出并形成该灌溉体系,1996年到1998年对不同条件下不同的作物进行试验并获得成功,1999年开始在新疆大面积推广,2002年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该滴灌技术面积最广的国家,近年来,该技术推广面积逐年增大。

三、膜下滴灌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潜力增值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大国,新特的干旱,降水少,所有的农业用水依靠灌溉,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势必走上新型灌溉道路。自1996年技术体系的建立到1998年的实现,再到后来的推广,目前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相同投资条件下,使用该技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提高了40%~50%,化肥的使用率提高,减少了水肥流失,节约了投资成本,使农民得到了不小的收益。

膜下滴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使用上方便易上手,大规模推广该技术可以产生庞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该技术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农业产值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及在宏观上可以加速形成集约化农业,有效的实现劳动力的最大利益化。该技术的使用,使土壤排盐、抑盐碱程度明显,微观生态环境深度改善,水肥同滴,减少病虫害传播,使地膜、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大大减轻,并且还可以使得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循环。

膜下滴灌技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水资源缺乏大国而言,尤其对于本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关系到13亿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与杂交水稻有着同样的影响。换句话说,该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对推动国家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甚至于它的推广会带动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膜下滴灌技术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价值。

四、膜下滴灌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促进意义

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稀少,灌溉方式以传统的漫灌为主。水资源严重短缺,但水的利用率粗放,仅为30%~40%。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改变农灌方式,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还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策略,引导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起将节水效益更好的“膜下滴灌”技术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的指针和方向,在多个地区实验实施,并且逐年增加投资,扩大其推广面积,真正把该技术做强做大。为了进一步发展,要积极推广机械化节水灌溉,这不光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对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灌溉技术和覆膜栽培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高效新型灌溉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集成起来的一项综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近年来已在新疆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玉米,棉花,番茄等作物,本文通过对膜下滴灌技术的基本含义,特点,发展历史,推广,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且就目前已取得的效益的阐述及分析,表明,该技术所显现出的节水,节能,节肥等优势对今后国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随着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大面积的推广,以及科技农业的进一步加强,对我国今后农业的发展及带动工业的发展有实践指导作用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鑫,蔡焕杰,邵光成,张振华;膜下滴灌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灌溉排水;2002年02期.

[2]郭慧滨,史群;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简介[J];节水灌溉;1998年05期.

篇6

(一)新疆地区合作金融机构现状。目前,在新疆地区,主要存在的合作金融机构为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为推动农信社改革与发展,2006年7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成为由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机构。

新疆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人民币存款、贷款以及各种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全疆各族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各类金融服务。2008年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在全疆14个地州(市)设有合作银行、县(市)联社83家。2010年又新增了214个农村金融服务乡镇,服务网点达1,003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截至2010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621.74亿元,较年初增加182.63亿元,增幅41.59%,同比增加194.0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378.06亿元,较年初增加163.24亿元,增幅75.8%,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21.44亿元,2010年1~6月份新增贷款的94%投向了农业。新疆农村信用社通过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力度,调整信贷结构,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在创新信贷支农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二)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农业发展实证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0~2009年农业生产总值由487.2亿元增至1,297.62亿元,增长了2.6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618.1元提升到4,005元,增长了2.47倍。在新疆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业发挥着重要的资金支持和产业导向功能,合作金融组织形式——农信社更是重中之重。2009年末,全疆全年各项农业贷款309.8亿元,其中农信社农业贷款204.4亿元,占总量的64.6%,从全疆农业生产总值与信用社贷款量的变化趋势来看,新疆农业总产值随着新疆农信社信贷投入的增加而增长,二者的变动趋势相同,说明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投放量与农业总产值存在密切的正相关。

下面从实证角度来分析新疆农信社信贷资金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1、建立回归模型。新疆农业总产值与农信社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如下:

LnY=C(1)+C(2)×LnX

其中:Y为农业总产值;X为农信社农业贷款;C(1)、C(2)为参数。由有关统计资料得知,2000~2008年新疆农业总产值即农信社农业贷款资料,如表1所示。(表1)

将上述相关数据取对数,并输入计量经济软件Eviews中,其结果如下:

LnY=4.183481599+0.5980002146×LnX

R2=0.905892调整后R2=0.892448

2、回归结果分析。从回归结果可知,农信社农业贷款的系数为0.598,说明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对农业总产值的弹性系数较大,说明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较强。可决系数R2为0.905892,说明农业生产总值(Y)可由农信社贷款量(X)解释的可信度为90.59%,回归方程拟合较好;t检验值为8.208688,大于5%显著水平时的t分布临界值2.093,说明方程中的估计量在5%显著水平上可以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总体是可靠的。

从回归方程可看出,农信社贷款对农业总产出的弹性系数为0.598,这说明农信社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农业总产值增长约0.598个百分点。

二、当前新疆地区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法人治理边缘化。虽然2006年以来新疆农信社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但这种改革往往都是政府行政力量的结果。这就造成各级农信社产权关系不明晰,定位不明,社员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并未形成独立的产权,也没有与农信社建立起稳定的利益制约机制,所谓民主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金额度低,股权结构单一分散不固定,不利于筹集管理股金,绝大部分资本仍然处于所有者虚置的状况。产权内容不明确与产权结构不合理使得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社发展。

(二)农信社为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信贷创新缺乏。由于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农信社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农信社所受到的贷款利率和抵押品管制不利于它向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贷款方式、种类已明显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虽然农信社在努力推广小额农贷业务,但仍难满足农户需求,对农民的借贷资金供给量仅占农户需求量的10%左右。除此之外,农信社几乎未能给农村经济提供新的信贷支持方式。

(三)农信社资产质量低下,难以履行为农业和农民服务的宗旨。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农信社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为15.9%,多数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以上。新疆地区同样存在这一严重问题。由于体制性、管理性及政策性因素,新疆农信用社普遍效益较差,历年累计亏损大,同时股本金少,增资扩股困难,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几年来受资产质量低下的困扰,为了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要么“惜贷”、要么提高对贷款对象的质量要求,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农信社高负债运营,超负荷经营,资产负债比已经远远超过人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信贷资产扩张被严格限制,造成抵押能力本来就有限的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利用信贷资源来发展生产经营。在金融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作为农村存款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又不断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必然造成农村金融资源来源与运用上的差距拉大,即存贷失调日益严重,存贷比率达到60%左右。此外,相关部门对信用社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不够、行政干预过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用社的经营和决策,致使决策效率低下,经营风险增加。

三、合作金融支持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一)大力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首先,应坚持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对农信社进行规范,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发挥其特有的贴近“三农”、灵活应变的制度优势,以满足农村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增强支农服务的金融功能;其次,明确产权结构。在兼顾新疆区情,考虑各地州具体情况的同时,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所有权归广大入股者;再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社员利益,消除“内部人控制”问题。此外,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建立与其经营管理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组织形式,吸收企业和居民入股,进行重组改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问题。

(二)积极完善农信社管理体制。应进一步完善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信社自主经营“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明晰省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改进管理方式,督促自治区联社依法尽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做到管理到位不越位。在政策上给予农信社更大的支持,人行可采取一次性补助到位的办法,清收不良贷款,改善信贷资产状况,逐步化解农信社潜在的风险。银监会应加强对农信社的监管力度,引导促进其更新理念、规范行为,加大对高风险社的撤并和重组步伐。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避免由此带来的资金损失和道德风险。

(三)树立“立足农村、服务城乡”观念及经营方向。在资金投向上坚持“四为主”,即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业为主,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为主,以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市场前景好的民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避免风险投资。农信社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将农户的生产经营作为重点,逐步增加农业经营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份额,同时扶持县级以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时进入粮食流通领域,重点支持粮食生产体系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大庆,刘浪夷.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2006.7.

篇7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篇8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实现,有效的载体就是农机技术设备的现代化。脱离农机具的现代化去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也是一种空谈,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实现,也必然离不开先进农机具的使用,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这就决定了它们之间只有有效的结合,高效的使用,才会更好地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可能,现代的农机具的使用,越来越考虑农业新技术新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它们的使用,已经成为新农机具操作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先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使用,也更多的想到是否有利于农机具的田间作业,是否利于农机具的操作也是它们考虑的重要前提。两种技术设备的有机结合,通盘考虑,就使得农艺与农机能够更好地结合使用,使得这种现实可操作性成为更大的可能。

篇9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作物产量的提高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等方面。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对土壤的加工,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作物的增产增收;采用机械精量播种、铺膜播种、种肥分层播种、免耕播种、深施化肥等技术,不仅可以节省种子、地膜、化肥等生产资料,而且可以提高种子出苗率、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采用深耕深松、坡地定向耕翻、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以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止农田水土流失的效果。

2 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科技的作用体现为促进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牧民素质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农业机械化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从种到收都离不开机械化。大量的先进农业技术要迅速转化于农业生产之中,就必须依靠农业机械化这个载体实施于生产实践。如玉米、大豆机械精量播种,玉米、马铃薯铺膜播种及膜下滴管,小麦种肥分层播种,农作物旋耕灭茬播种以及免耕播种等机械化播种技术,就是通过机械将先进的作物栽培技术、蓄水保墒技术、科学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先进的农业机械承载先进的农业技术,才能使农业生产走上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3 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重点表现在促进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使用农业机械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作业质量,节省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节省人工费用,节约灌溉用水,增加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经营农业机械,农机户通过代耕作业、加工作业、运输作业和跨区作业等多个方面都得到可观的收入。随着大批农业机械装备的推广使用,不少农民已从单纯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三产业或其他产业,既搞活了农村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

4 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体现在服务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有利于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形成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而农产品的整个生产与加工过程都与农业机械和装备有关,如在种植业方面,产前的种子选育种,产中的耕作、播种、灌溉、植保、收获,产后的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都需要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作支撑;在畜牧业方面,饲草料的种植、收获、加工、储运等,也都离不开畜牧业机械的支撑,还有畜禽养殖要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展,需要工厂化养殖设施和饲料加工设备给予保障;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升值方面,农产品的收获、采摘、加工、储运、保鲜等需要成套机械装备和加工技术,实现工厂化生产。由于农业装备的广泛应用,有力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形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土地和草牧场的流转,大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它们不仅为土地和草牧场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篇10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并不能及时地接收并运用相关信息。作为乡镇基层政府部门,无论是职责需要还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都需要根据三农发展的实际加强涉农政策的宣传工作。

一、涉农政策与农业发展关系

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涉农政策以过去与当前的农业发展为依据,进而去指导未来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为涉农政策的调研、制定与执行准备了客观基础。

1.指导农业发展方向

其具体作用表现为:市场发展趋势指导。即用相关政策的方式,引导农业根据市场的规律来发展自己,既不盲从跟风导致出现生产过剩如白菜等,也不脱离市场的需要去生产那些市场根本不需要的农产品。尤其是运用行政的杠杆,来调节整个市场的需求,避免了人为地恶意炒作。科技运用指导。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去指导农业科技的运用,例如养殖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运用、测土施肥等技术,同时,也明确了政府提供科技服务的政府部门等。

2.支持农业发展

其第二个主要的作用,就是支持农业发展,且是用国家公共资源的方式。首先,金融支持。每年国家都会为支持农业发展,在既定的季节发放专门的惠农或支农贷款,无论在利息还是办理的手续上,都对农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基础建设支持。国家每年都会下拨专项资金,例如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机械优惠等,为农业生产活动做好了基础性的准备,把各种对农业发展的干扰因素尽可能地排除,例如通过农业水利建设降低了干旱或涝灾现象的可能。再次,社会保障服务。当前农业发展的社会保障,主要表现在农业保险业的发展,以及针对农业的化肥、农药、种子等监管,最大化地避免因为上述监管缺失等造成的伤农现象。

二、涉农政策宣传时效性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涉农政策立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要,以政府法规指令的形式展开,其每年度或者每个季度都以其科学的针对性,为三农的发展科学预设与寻求解决的政府路径,并积极地调动政府各种资源,且以服务三农的效果为考核标准。

1.为农业提供最及时地政策支持

涉农政策运用国家行政强制力的资源,调动了国家各相关部门去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保障农时。无论是在播种季节,还是收获季节,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地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去努力地保障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活动的开展做好各种必需的准备。如农业化肥与种子的保质保量的供应等,其中政府的工商、农委等部门,都会立足本部门职能职责去加强监管工作。保障营销。在农产品销售的季节,国家会统一性的要求各相关部门,例如道路交通保障、各地农产品供销信息(如各地特定产品市场价格变动)、农民经济人队伍建设与培训、完善各地农网服务等。

2.为农业发展制造前瞻机会

前述的指导作用,也多多少少的对这种前瞻作用做了论述。涉农政策主要从对市场的宏观调节上,为农业发展制造前瞻机会。其一,特定农产品总量与存量研究。政府通过各级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对各种农产品的各省市的产量、销售情况以及存量等,都会有着相对准确的掌握,并加强研究进而为各种逆农时的生产加强指导以保证中国的粮袋子、菜篮子等,并展开相关的生产与营销研究。其二,农产品生产与营销的因素有利与不利分析。政府相关部门及各科研机构与高校,也会据此展开研究,如在农业生产中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而形成规律性的结论。如针对某地受到旱灾影响导致某种农产品减产的情况,在以后该如何通过提高生产科技水平,来实现风险的化解等。再如,根据对于市场的分析,可以引导广大农民避免盲从跟风造成的生产过剩性质的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3.鼓励农民利用政策创新

当然,涉农政策也注意通过建立健全各种激励跟进制度的基础上,去推动农民积极地创新利用涉农政策。各种政策内补助鼓励。每年国家都会根据国家总体发展的实际、农民农业经营水平增长的实际等,制定各种鼓励措施。例如农机购买补贴、种粮补贴、养殖补贴等,尽管可能在量上并不能解决其根本性的问题,如启动资金的缺乏等,但却可以对广大的农民及农业经营者形成精神激励,去推动他们积极地利用涉农政策去创业,为三农的发展做出基础性与引领性的努力。优秀农民奖励与荣誉认证鼓励。国家与各省市也会在特定的时刻,去表彰那些优秀的农民代表,例如每年的全国农民春晚,都会对在全国或各地做出巨大创新型贡献的农民予以表彰,不仅从其科技水平、经营营销水平及对当地与全国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方面给予肯定,也给全国的农民树立了努力拼搏的榜样,由此扩大他们的影响并进而去为广大农民赢得更加广泛的关注,例如科研支持、技术指导等。

三、结语

涉农政策是政府发挥其宏观作用的典型之一。其通过对于中国发展深入浅出地研究与思考,从全国大局展开,在三农的微观发展切入,无论在过程、结果、考核上,都以具有操作性的举措或方式方法,为农业发展服务。

篇11

农业是国民生活的保证,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所谓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科技进步是指通过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 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新旧技术间差别效益的过程。这里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是指原有生产要素性能的改良或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可以指生产要素的组合状态的改变,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手段, 产生新旧技术间的差别效益是目的,而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二、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业科学技术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劳动由体力型向脑力型逐渐转化,使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所有这些都促使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20世纪初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来实现的不足20%,而到90年代已达70%到90%,由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开始转变。

(二)新兴科技的应用可以为农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科研成果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农业的“绿色革命”;细胞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使人民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一系列的新品种;核辐射技术诱变和辐射处理改良品种,控制病虫害,提高了果蔬鱼肉防腐保鲜的技术。生物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科技进步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管理技术是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有与其相应的现代化生产管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大地推进了管理技术进步,比如电子计算机联网技术,一方面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同时也实现了组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科技进步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兴农”已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有了较快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9月,林毅夫提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三农”。截止到2007年底,作为中国“大粮仓”的河南省,第一产业GDP为2217.66亿元,占河南省GDP总量的14.77%,比全国同类指标均高出3个百分点。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200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1000亿斤,达到1039亿斤,连续7年居全国第l;蔬菜的总产量也位居全国第3位;同时,牛肉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

(二)河南农业科技进步所面对的压力

虽然河南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飞快的发展,我国国力日益强盛,我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全面化,我省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转型的重重压力。

1、如何提高农民农业收入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河南是地处中原的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小规模粮食生产是主体格局。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极其复杂,但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价格的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现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

3、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我省农村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户耕3、6亩,规模小,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此外,自2005年以来,尽管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比重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体制、观念、收入等原因,导致农民在二、三产业的不稳定性;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中有73.7%仍然没有放弃农村的土地。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河南农业发展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及河南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河南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并使其逐步产业化;积极研究和开发设施农业技术,通过人工调控环境、全过程自动化养殖,建立起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我省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羽燕华.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J].求是,2007(11).

[2]陈奇榕、谢华安.加快福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3]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篇12

二、物理农业的优势

与化学农业相比较,物理农业技术具有多项优势:一是农作物增产幅度大,应用物理农业技术可普遍提高产量20%以上。二是促进早熟效果明显,农作物普遍提早成熟一周左右,与常规生产的农产品形成时间差,在价格上也具有优势。三是农产品品质明显改善,多种营养成分含量提高,口感好,保鲜期长。四是防治病虫害效果显著,对以往即使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控效果也不理想的疫病等难题有显著的防控效果。五是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因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土壤板结、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高、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等诸多弊端,是绿色、环保、健康的新型农业技术,顺应了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

三、发展设施农业需要物理农业技术

设施农业强调发展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网护果园、陆地工厂化水产养殖、设施畜牧养殖等形式,这是物理农业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无论是温室大棚、水产养殖还是畜牧养殖都需要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来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为这些生产方式提供有效防护。

设施种植业主要是以日光温室或大棚为载体的园艺产业,传统的机械装备主要包括微耕机、微滴灌装置、卷帘机、卷膜器等,这些装备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但是,要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提高产量并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就必须依靠物理农业手段来实现。例如应用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CO2增施技术、臭氧防病技术、声波助长技术等,防治作物病害效果显著,还可提高农作物产量20%以上,明显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水产养殖业的水体实时无害化灭菌消毒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能够进行在鱼水体实时消毒是水体自动消毒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针对这一亟需研发的养殖水体电处理技术,可应用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水媒疫病防控。应用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技术和等离子除臭灭菌技术,可显著净化畜禽舍内空气,杀灭病原微生物,粉尘净化率可达75~99%,空气脱菌率65~94%,对突发性群发性动物疫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由此可见,物理农业已经成为未来设施农业发展的新的技术支撑。

四、对发展物理农业的建议

物理农业作为一种新兴农业生产技术,其推广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想使物理农业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还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技术推广部门进一步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做大做强这一新兴产业。

1.以示范园区为载体,加大典型引路力度

技术推广,示范先行。各地在推广物理农业技术之初,应首先建设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园区,投入的物理农业装备向这些园区集中,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园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物理农业产业规模。在示范的作物品种上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蔬菜、畜牧、花卉、水果等当地农业支柱产业进行重点示范。

2.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强化投入激励机制

新技术推广仅靠技术推广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最有力的助推器。各地各级政府应针对推广物理农业技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对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

3.以信息引导为手段,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

篇13

收录日期:2013年3月7日

一、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

电子商务是未来商务交易的主要运营方式,电子商务的实施与运作依赖于电子商务系统,网站则是电子商务系统工作和运行的主要承担者与表现者,构建网站是通向电子商务重要的关键的一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农网站约在1万家左右。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网站基本上覆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农业电子商务功能和农村信息服务日益增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市场流通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一)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三)打破区域和时间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四)实现农产品流通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保证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三、电子商务对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村与国际接轨。全球经济下我国农产品市场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市场正逐渐形成,农产品市场正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国内、外同行竞争的压力,如果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不能完全了解,造成信息不对称成为主导,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农民极度缺乏市场信息,增加了农民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农民对农产品信息的了解、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改变交易模式。阿里巴巴、华农网等网站的出现颠覆了全球零售业,尤其是农林牧渔行业的模式,农业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开拓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必要手段。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模式将被打破。农民通过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十分便捷、快速地完成信贷、担保、交易、支付、结汇等环节,使农民可以更贴近市场,提高生产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使农民可以迅速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购买习惯及要求,同时可以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映出来,从而促进农业贸易的繁荣发展。

(三)提升市场份额。农业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营业时间,农民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销售到更远的地方,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将地理范围分散的,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另外,交互式的销售方式,使农民能够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稳定的顾客群,从而提升市场份额。

(四)降低经营成本

1、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或出售农产品之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价格比对,选择最合适的交易者。同时,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帮助生产者及时获得管理信息、生产技术。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在网上签订种子、化肥及产品的供销合同。农民还可以在网上通过集体采购、招标等手段来降低生产成本。

2、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农业电子商务可以减少第三方或中介组织的参与,农民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可以直接进行交易,减少中间交易成本。据统计,在传统商务模式下,商品从订货到售出过程中费用约占企业成本的18%~20%,部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优化供应链后,将该费用比例降低到10%~12%。

3、有效降低营销成本。使用互联网广告,其成本要比传统广告媒体节省75%。利用网络向全球本地农产品资源信息,宣传、推介本地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将本地区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网上农产品超市,不断扩大网上交易规模,逐步引入期货交易,发展“订单式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