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银行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比如,我们的股市在初期只允许散户投资,每个散户的股票占上市公司股权的比重微不足道,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不关心,投机性很大,对公司治理的改善不起作用。而在国外,机构投资者既是股市的投资主体,也是股市很重要的稳定力量。据此,我们在过去认为只要引进了基金,有了机构投资者,股市的投机性就会下降。但1998年引进基金以后,股市投机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机构投资者操纵股票市场的现象。原因在于,国外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盈利的,而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状况很差,基本不分红,投资者都只能靠短期投机来获利。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难免会操纵股票价格以获取暴利。
第二个原因是,新推行的制度往往被强加许多该制度自身无法完成的任务。在股市,由于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会出现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国外的监管机构不允许经营不好的企业利用上市来筹资。我国在建立股票市场时却给它强加了改善国有企业效率的任务,让原本经营不好的企业包装上市。因此上市企业虽然有了董事会、监事会,也有了拿自己的钱投资的股东,但是,绝大多数的上市企业仍然是“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成了垃圾股”。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者因果倒置:在国外是好公司才能上市,而我们却希望通过上市使不好的公司变好。
第三个原因是,有些政策的功能确实不错,也确实具备推行该政策的条件和需要,可是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我过往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革,如果没有自发变革的内在动力,通常不会成功。自发变革有时不能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公共选择所固有的外部性和协调成本的问题,政府介入的功能主要在于克服这方面的问题。但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政府强行介入就成了拔苗助长,这样的制度往往不能产生预期的功能。
要想避免过去的错误,必须认清两点:
首先必须认识清楚金融体系中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股票市场、大银行、小银行),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这些制度安排在目前是否存在,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在推动发展中小银行时,不能把改革国有银行,或者给国有银行施加竞争压力的任务强加给中小银行;发展中小银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补课”。
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此时,金融结构的基础应该是能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中小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企业的规模扩大了,资金需求量增加,资本市场、大银行等才逐渐发展起来,以满足大企业的需要。即使到了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所以发达国家仍然有许多中小银行。
可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方便给那些不具备自生能力、资金密集度很高的大型国企融资,实行了财政代替金融的制度。1978年后虽然恢复了银行体系,但其功能仍然是为了保证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后来虽然有一些改革,但是大部分是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而且也是为了给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
因此,我国金融体系中基本上不存在能为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推动中小银行的发展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服务,而不是为了改造经营绩效差的城市、农村信用社或四大国有银行的分支行。如果给它们加上了额外的任务,新的中小银行就会将之视为政策性负担,将来会没完没了地向国家要各种保护和补贴。
其次,必须认识清楚该项改革所在行业的特性,在机制设计时尽量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失误。金融业中,资金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此外,交易双方的责任也不对等。资金拥有者给资金使用者的是现金,拿到的只是一个到期还本付息或分红的承诺。到期如果承诺不能兑现,资金所有者所能得到的补偿,或对资金使用者的惩罚都相当有限。因此,金融业特别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的问题。所以,对金融业的监管不能只靠市场竞争的事后惩罚和业者的自律,而必须有外在的事前、事中监管。
外在监管至少必须做到有两点:首先,防止从业者一开始就动机不良。在20世纪90年代开放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时,有不少人在申请执照或参股时,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企业扩张或处于危急时融资予方便,更有甚者目的就是圈钱。其次,要预防“赌徒心态”。有些金融机构在设立时动机纯正,但经营时出了差错,这时很容易出现再赌一把的心态,使用各种方法去吸收更多储蓄、拆借更多资金应付当前困局,以期东山再起,结果越陷越深,最后收拾残局时对社会的危害就很大。尤其将来利率放开之后,可能会出现“高息揽储”或用其他方式揽储的现象。所以,监管不可讳疾忌医,当断则断。
但是只靠审批和监管仍然不够。审批是事前的审查,不管怎样仔细,也难以完全预防;事中、事后监管也不能避免有些银行经营不善,而要关闭银行,社会代价总是不小。所以除了外在监管,还必须使经营者有相当大的内在利益驱动,愿意自我规范行为。
一个方法是要求经营者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作为“质押”。
另一个方法是在设计中小银行的准入政策时,慎重考虑怎样让进入银行业者具有相当大的内在自我监督的动力。可以考虑限制发放经营执照。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里茨特强调必须让这些银行有相当程度的垄断。因为有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就有一定的垄断利润,那么这张执照是值钱的。
篇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中小银行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这将进一步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并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切实有效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外部政策环境的问题
中小银行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外界经济政策的大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环境日趋宽松,给中小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由于政策环境的限制,掣肘着我国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
2.1.1市场准入壁垒的存在
在金融市场化逐步发展的当下,中小银行的地位逐步得到认可,积极作用日渐显现,但是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准入门槛”较高,持股比例受到限制,金融业务开展的准入限制,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准入限制等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中小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2.1.2政策上的不扶持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
中小银行自身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弱,国际上通常对这类型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但是在从我国现状来看,中小银行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依靠,表现在:中小银行网点设置和产品品种设定范围狭窄;中小银行无法参与国债买卖、证券投资等业务,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无缘开办房地产信贷、租赁等业务;中小银行调剂资金余缺没有如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利率浮动权限等的市场和手段;中小银行也难以通过资产剥离或者重组的方式化解不良债权。这些都使原本规模小、成本高、缺乏竞争的中小银行的无力维持,严重影响中小银行的稳定和长足发展。
2.1.3无差别的金融监管体制
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等大规模的金融机构而设置的,而在资本的规模、资本的补充渠道、业务的服务对象、应对风险的能力及员工的基本素质等诸多方面,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距,用要求大银行的标准来要求中小银行,不仅不能够适应蓬勃发展、灵活自由的中小银行的需要,反而还会阻碍其创新和发展,影响金融体制的推进和完善。
2.2中小银行自身的问题
2.2.1市场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中小银行普遍没有对自身的实力和当前的金融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服务,没有找准市场定位,而是采取盲目跟随大型国有银行的策略,完全照搬国有银行的经营模式,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但同时又与大银行在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距,使得其无力抗衡,导致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2.2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中小银行的建立是依据股份公司制度来创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有资产依然是中小银行的绝对大股东,因此,中小银行势必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同时在实际运作中常出现治理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利和义务不能明确划分,股东和所属职工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管理工作中,法人治理机构并不健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不能实施有效监控。或者出现理事长超越权限,对业务进行不恰当的干预,导致大量贷款集中于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就变成某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渠道,被迫与该企业共同存亡。注重业务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导致违规和坏账的出现。
3促进中小银行发展的改革之路
3.1基于外部政策环境的改革
3.1.1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一方面,政府要明晰中小银行有关发起人的规定和相关标准,适当降低中小银行市场准入的门槛,可考虑适当提高民营企业法人以及自然人在村镇一级银行的持股比例,扩大村镇一级银行发起人的具体范围。建议尽快进行建立社区的银行试点,政策上应允许资金实力较强、能够持续合规经营的民营企业作为社区的银行发起人。放宽中小银行法人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等,并有效规范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规范中小银行若经营失败的合理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允许设立新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用以填补大银行在金融领域中留下的空白,使更多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发展。
3.1.2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为推动中小银行生存能力的提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应当针对业务范围、利率、调控层面等方面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优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可浮动幅度,让中小银行实行较为灵活的利率政策,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也可适当下调,增加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放开中小银行在机构设置上的区域限制,扩大其生存空间;放开住房公积金、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等存款的准入资格限制;逐步放宽基金和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等中间业务的准入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参股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条件符合且资质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进行区域化布局,并尽可能建立起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经营圈;鼓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促进中小银行积极健康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3.1.3金融监管的差别化
政府可以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可以按照不同银行的资本规模、服务对象、资本渠道、应对风险的能力来分别制定监管政策和具体措施,而不搞一刀切,使得中小银行有别于大型国有银行,可以灵活开展行之有效的金融活动,既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又推动了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
3.2基于中小银行自身的改革
3.2.1明确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和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在经营上的多样性,因此要找准自身金融服务的方向。在有效分析所处金融环境和自身基本实力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并发展优势项目。可以增加新的业务品种,拓展中间业务;有效利用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赋予传统业务新的服务;利用自身所有的零售业务的优势,可以发展个人信贷、居民消费这一领域。
3.2.2完善股权结构
中小银行要尽力依照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和的要求,逐步完善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这“三驾马车”,使其能形成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以确保董事会可以忠实地履行股东委托责任,更好地行使其决策职能,并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地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实施监督和约束,以明确权责关系,促进中小银行中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总之,中小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要推动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案,最终走出一条高品质的特色发展之路。
篇3
正如闫冰竹所说,翻开北京银行的历史,发展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15年前,北京银行在中国金融改革大潮中诞生,由90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整合而成,当时很多城市信用社发展基础都非常薄弱。蕴含着大量风险,而且自成体系、各自为政,是一个个完全独立的利益团体。
如何将众多的“散兵余勇”转变成一支真正具有战斗力的“正规军”,这是当时摆在闫冰竹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当时选择的路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机制变革,以实现北京银行从多级法人体制向一级法人体制的平稳转轨过渡。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回顾当初,闫冰竹深有感触地说:“组织的调整可以很快完成,但是思想的统一,管理的完善,企业文化的形成,却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当时就充分估计到这一点。”
事业的起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时由于原各信用社管理混乱、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刚刚组建不久,信用社时期的违法账外经营案件就相继爆发,仅中关村案件涉案金额就高达67亿元,把当时资产只有200多亿元的北京银行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甚至对首都金融安全也构成巨大威胁。这是一起恶性金融案件,金额特别巨大,情况十分复杂,为严肃查处这起案件,行党委和领导班子承受了多重压力甚至生命的威胁,这让闫冰竹至今都记忆犹新。
“这。案件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没有畏缩。更没有回避责任。我们的态度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在发展中解决困难,在发展中稳健成长。”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北京银行经过长达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没有政府注资和资产剥离的情况下,充分依靠自身积累化解了巨额不良资产,维护了首都金融安全,而自身也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的决心和直面困难的勇气,使得北京银行经受了考验和挑战,走出了生存的困境,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小银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崭新模式,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浪潮中破茧重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细化市场定位确立“立身之本”
北京银行发展的15年,正是中国经济和首都经济大发展、大腾飞的15年。早在成立之初,面对国有太行对传统客户的优势,闫冰竹就强调指出,北京银行要始终坚持“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鲜明市场定位,推动北京银行不断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道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逐步成长壮大,树立起备受各界赞誉的优质金融服务品牌。
助力首都经济腾飞。作为一家根植首都的中小银行,北京银行15年发展中。始终把支持首都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机遇,持续为首都重点建设领域、重大项目注入资金,累计向市属重点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上万亿元,实现了与首都经济的共同腾飞。
扶持中小企业成长。“服务小企业,成就大事业”,这是闫冰竹一再强调的一句话,也是北京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核心理念。在国有大行还醉心于传统大客户的时候,北京银行即开始建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业务体系,创新推出“小巨人”、“短贷宝”等特色品牌,重点支持文化创意,高新科技、节能减排等新兴产业,为首都7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累计为2万余户中小企此发放贷款6000亿元,名列北京地区同业首位,塑造形成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三大系列品牌。
打造市民银行品牌。“真诚,所以信赖”,这是北京银行始终倡导的服务理念。经过15年发展,北京银行已拥有辐射全国、遍布京城的近200家营业网点,其中有近50家特色鲜明的精品社区支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服务网络,为首都1400多万医保客户提供结算服务。将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融入百姓生活,使优质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鲜明的市场定位带来了北京银行经营业绩的全面提升。截至2010年末,北京银行资产规模7300亿元,存款5500亿元,贷款近3300亿元,分别是成立之初的34倍,30倍,67倍;15年累计创利450多亿元,上缴财政税收150多亿元;这儿年来人年均创利连续超过100万元,成为人均创利最高、效益最优的国内上市银行。一级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155位,品牌价值排名中国银行业第9位,先后荣获“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百强”、“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零售银行”、“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开放”战略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进入21世纪,中国正式加入WTO,拉开了我国银行业加快开放的序幕。而北京银行作为起步于北京的区域性银行。更是积极谋篇布局,实施一系列“开放”策略。
成功更名,创造长远品牌优势。1998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北京城市合作银行更名为“北京市商业银行”;2004年,经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更名为“北京银行”。这个简约,响亮的名称,为北京银行实施“开放”战略创造了品牌优势。伴随更名工作,北京银行重新设计并推出了火红鲜亮的企业标识。在此基础上,北京银行于2006年成功入驻位于金融街核心区域的北京银行大厦,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引入外资,深化中外战略合作。2005年,北京银行抓住我国银行业快速开放的历史机遇,成功引入国际知名的荷兰ING集团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引入国际金融公司作为财务投资者,极大地增强了资本实力和竞争能力。近六年来,中外双方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推动北京银行公司治理水平持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业务拓展步伐明显加快,人员队伍素质全面优化。成为中外资本融合的经典案例,
被荷兰首相誉为“中荷乃至中欧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
走出区域。拓展广阔发展空间。从2006年开始,北京银行依托“阳光普照”的外部监管环境,率先突破区域限制,迈出跨区域经营步伐。目前,北京银行已经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济南、南昌等9大中心城市设立分行,实现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以及中西部市场的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所有分行均当年开业当年盈利,存贷款余额、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全国性经营布局成效初现。
发行上市,打造公众持股银行。2007年9月19日北京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发行12亿股,募集资金150亿元,发行市净率为3.19倍,市盈率为36.38倍,处于上市银行最高水平。通过发行上市,北京银行的资本实力进一步壮大,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建立起持续、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和严格有力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这标志着北京银行迈入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成为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
篇4
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小银行的作用在于为银行业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手段,推动了银行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垄断经营向市场经济公开竞争的转变,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与四大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企业管理、经营机制和业务拓展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来许多不足之处,如股权结构不合理、竞争地位不平等、市场定位不够准确、业务和市场信用问题、资产结构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小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股权结构不合理
尽管中小银行是依照股份公司制度来创建的,但国有资产仍是中小银行的绝对大股东。这就注定它们难以摆脱行政的干预,这些中小银行的成立本身就是行政推动的产物,从诞生起就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特点导致了以下问题: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治理结构不合理,权利和义务划分不明确,股东和职工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管理上,法人治理机构不够健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控能力不强。经营上重规模,轻效益;注重业务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措施,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导致违规经营和坏账的出现。职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业务不够熟练,不仅影响了服务质量,而且在操作时容易犯错,为公司造成损失。
(二)竞争地位不平等
政策的不均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中小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在竞争时地位不平等。一些针对中小银行的法规迟迟不能出台,权利和义务没有有效的划分,导致中小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没有可以参照的依据,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当发生分歧时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中小银行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还存在借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营或实施破产等形式逃废债现象。面对经营状况稳定性差的客户客观上将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在风险监控不足的情况下,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对中小银行造成的影响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大。四大国有银行在资金往来、开户等方面享有诸多优惠政策,它们可以抢占更多的市场,如住房公积金贷款、社保基金的收缴和发放只能在四大国有银行办理。
(三)市场定位不准确
中小银行由于自身实力不够强大,规模不大,自身的资源和经营能力都十分有限,不可能在很广泛的领域提供给客户最优质的服务;因此,它们必须做出选择,有所侧重。中小银行应发挥自身优势,在深入分析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致和科学的划分,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项目;而不是不顾自身与四大国有银行实力上的差别,企图与四大国有银行争夺市场,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中小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四大国有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系统,完善的清算系统,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中小银行大都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导致同类中小银行间市场定位极度相近,没有根据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形成特色服务。中小银行应当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和明确的市场定位,确立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范围和主要的业务。
(四)业务和市场信用问题
中小银行之间的业务比较单一、相互之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雷同的,没有市场化的特色分工,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封闭环境,各个银行之间的合作比较少;同时中小银行缺乏存款保险机制,使得它们与四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下风。中小银行一般是所属地管理,导致它们之间的合作较少,不能形成全国性的网络体系,限制了客户的来源。中小银行应该利用其在经营零售业务的优势,积极开拓个人信贷业务,拓展业务的类型,提高服务质量。存款保险机制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由于中小银行的规模小、经营的业务范围小、资产负载率高等,一旦中小银行破产,其资产都不够支付储蓄人的存款本金,严重打击了市场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五)资产结构单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不断增加,金融业对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银行所面对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银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除了保证充足的资本和稳健的经营外,还应该将资产进行多元化经营,使风险分散分摊。资产结构的形式决定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我过中小银行资产结构的组成方式,加重了经营的风险性。中小银行不能仅依靠传统的方式吸引存款发放贷款获得差值的经营模式,因为随着融资市场的变化,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这样中小银行潜力贷款客户的素质越来越低,导致不良资产的比例在不断升高。不良资产的增多影响中小银行的信用等级,阻碍了它们进一步发展的脚步。
三、结束语
综上,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中小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来自外部的政策不公平,也有内部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市场定位不准确、业务单调和信用不佳、资产结构单一等;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只要中小银行敢于面对自身的不足,不断推进结构改革,再加上政策的不断完善,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高质量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学术界的观点是把中小银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工、农、商、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城乡信用社);另一类是主要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三类金融机构。在这里我们采用第一类观点,原因是所有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在资产额、资本金、分支机构以及政策待遇等诸多方面产生差异,它决定了两类金融机构不同的生存环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源于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我国决定组建交通银行,建立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与持股企业之间的关系,深化和扩展了银企关系。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筹划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方案,于1995年7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从实践方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方便企业,服务百姓”,具有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了中国银行体系经营效率,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我国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开始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试点,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比较迅速,数量庞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层次较多,包括111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家,499家正在营运中的城市信用社,35000多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中小银行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
2、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64%;负债总额为2.45万亿元,增长362%;不良贷款率降至4.8%。银行风险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将会加大我国中小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难度。
另外,根据WTO协议,2006年12月31日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中小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利率的逐步市场化,意味着信贷的高速增长成为过去,银行业必须要转向零售市场、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另外,广大中小银行除了面临国有商业银行强烈竞争外,外资银行的竞争已经摆在他们面前,外资银行无论从资金、管理、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二、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1、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渐进改革过程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此张杰(2000)认为“国有企业特殊资本结构事实上锁定了国有银行的改革角色与金融责任”,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四大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基本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来自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和多种社会目标压力。实践证明,中小银行发展推进了银行体系竞争状况的改善,推动了国有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有助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中小银行毕竟是体制外力量,地方政府在中小银行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中小银行的经营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愿,这同国外银行有很大的区别。
一国经济的发展在于一个国家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是劳动相对充裕,资本比较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剩余,这样能够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中小银行能较大银行以更低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小银行的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的66.31%,流通领域里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它提供的就业就会约占全社会的77.27%。这说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具有比较大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了其发展。
我国金融体制安排中,企业比较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方面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它们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的重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担了特殊责任;另一方面是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他们比较倾向于向国有大型企业提供服务。中小银行在存贷款、经营范围等方面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基本上不能满足大型企业大额贷款的需求,同四大商业银行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服务中小型企业方面,却具有比较优势,中小型企业一般难以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从而使银行面临非常大的信用风险,尤其对大银行,他们信用评估主要依靠交易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信息、抵押物信息和信用评分信息三类,我们称之为硬信息。而中小银行服务范围和发展定位等因素使它们可以得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即不能从公开途径获得,难以验证真伪,在企业科层组织间传递的关系信息,因此,能够以较低成本服务本地区的中小企业。Simons和Stavins(1998)对1992年消费者融资调查资料分析后,得出结论:银行业市场保持着重要的地区特征,有68%的家庭利用当地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余有24%利用当地储蓄机构,84%的中小企业以当地商业银行作为获取金融服务的来源,另外的9%借助当地储蓄机构,所以当地银行机构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转换政府的职能。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国度,所有的事情都与政府有关。政府必须从直接参与、干预经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否则金融生态环境很难得倒改善。第二,完善法制环境。强调立法、监管、执法的公正性。第三,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征信体系,但是企业的征信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银行共享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无疑会降低中小银行的运作成本和经营风险。第四,提升中小银行监管水平,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外部审计等。
2、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小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取决于中小银行的内部力量,需要从多方面改善。一是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所有者地位明确、管理层职责清晰,形成建立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利润和效益为核心的约束激励机制。二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战略联盟进行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小银行适当与大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合作,突破地域限制、网点少、业务覆盖范围窄的不利因素,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中小银行适当考虑技术支持、资金实力等前提下,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完善业务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网上银行系统,提升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实施中小银行形象战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谋划市场细分与进行市场定位,根据中心银行所在区域进行市场划分、客户划分、目标客户确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整合服务渠道,营业网点是目前中小银行最为重要的服务渠道,中小银行必须审慎考察设立新的营业网点,综合考虑,全盘规划,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针对以上背景,本刊邀请研究机构和银行内部的资深人士深入分析中小银行的发展现况,探讨中小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小银行未来稳步转型与发展出谋划策。本期摘载各位专家的发言要点,与读者分享。
张春子:大变动时代银行的“战国策”
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也面临重重挑战。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变推动银行竞争进入了一个春秋战国式的新时代,转型势在必行。
虽然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不错,但是其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粗放型规模增长不可持续。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上扬的历史阶段向7%~8%的低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下滑将降低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中国货币化程度(M2/GDP)也达到全球最高水平,信贷规模控制成为央行的政策必选项。从三大经济增长动力看,随着投资与净出口驱动力的边际弱化,经济增长动力要由投资向消费拉动转型。
监管压力、利率市场化和人口红利消退将推动银行业经营模式变革。中国银监会实施的资本监管标准比国际标准更高、范围更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势必受到冲击。中国银行业成本收入比远低于国外银行(普遍50%以上),未来人口红利消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推高国内银行经营成本。经济下行期间,银行贷款质量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信用成本有上升压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将引发银行竞争格局和经营模式的变革。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银行经营模式重构。央行已经为近200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包括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代缴费等结算支付服务,支付系统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第三方网络利用商品和服务的在线交易,不仅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网络还可能直接撮合融资交易,银行信息中介,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托管、财务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将得到强化。
在上述情况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双重转变。
从经营理念转变上,首先是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和市值增长理念。中国银行业必须通过发展能力与资本规模相协调、资本占用与补充相平衡,走资本节约型的发展路径。目前中国银行业较低的估值水平,一方面与整个社会和投资者对银行价值的认知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银行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经营利润,而对更能体现长期股东价值的市值重视不足。中国银行业必须创造更大的股东回报,实现市值的长期稳定增长。其次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社会责任理念。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发展平台转变的阶段,银行长期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风险可能会加速暴露,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树立风险报酬平衡的理念和审慎经营的风险文化,始终把握经营的主动权。履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新标准、股东价值提升的新途径、信誉提高的新思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维、国际化经营的新惯例。中国银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
从经营模式的转变上,首先是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对公业务从主要依赖大型公司客户逐步向更加注重中小客户转变。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使中小企业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要战略性发展面向中高端客户的零售银行业务、网络银行业务。其次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从传统息差收入为主体的盈利结构向以息差收入和收费收入并重的业务结构转变。要提高贷款定价水平,通过差别授权、分级管理等手段提高利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银行“三会”之间、总分支行之间、总行各部门之间要确立明确的边界和职责。要提高决策效率,避免部门间的扯皮、划地为疆和推卸责任。最后是向科学配置资源要效益。在资源配置模式上,要从以规模主导的经营模式向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中心、市值主导的经营模式转变;从注重传统机构网点扩张,向更加注重网络技术投资方向转变;在资本运作模式上,要在提高网点产出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等,实现在重点地区和新兴业务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要逐步实现按机构、条线、产品、客户的核算与盈利分析。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找准市场定位,重塑发展模式,实现新的跨越。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
钟吉鹏: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生存环境的挑战
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整体银行业的净息差将普遍缩小。对于过分倚重传统信贷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盈利能力就会被弱化。以已实施利率市场化的香港地区为例,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2012年报》数据,香港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是1.08%,而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在2.8%左右。可以预想,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将会大幅收窄,其结果是中小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降低。
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成为金融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在泛资管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都呈现了快速的发展趋势。监管层也一直在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尝试资管理财计划,最近推出的银行资管计划试点,可以说是金融脱媒的深层次发展。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由此却面临一个存款搬家的问题。在金融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将会成为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商行今后发展的掣肘。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由于在经营地区和目标客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重合度,所以引入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将对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区域性银行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基于信息处理的互联网技术,将影响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技术和支付方式方面所具有的创新优势,将会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中小商业银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做到:
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区位优势。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的优势就在于区域特色,应该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深耕细作,打造专业化金融服务。民生银行以“区域特色”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为商业银行转型与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样本。我刚去苏州银行进行了调研,也接待了张家口市商业银行。苏州银行发挥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在纺织加工、出口贸易等行业领域深耕细作,开发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尽管没有广开网点,大范围扩张,但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张家口市商业银行确立了服务县域经济、服务社区居民和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有效实施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发展战略,在张家口市经济总量省内排名靠后的背景下,实现了资产规模全省第二,各项综合指标排名前列。
延伸服务触角,打造社区金融。可以通过开设金融服务便民店等方式,把银行卡和理财产品等个人业务直接切入到社区终端,深入发掘社区居民的信贷需求,深度服务小区居民。
提高议价能力,对冲利差缩小。根据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的初期会带来利差缩小,银行利润降低。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一些具有特色和服务优势的银行将会提升自身的议价能力,迎来利润的大幅增加。所以,城商行应找准优势,明确定位,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议价能力。
重视科技力量。城商行的科技基础普遍较弱,面对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应整合一切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力量,以提升科技对金融创新和服务的支持水平。
战略联盟的平台作用。在大变革的金融形势下,中小金融机构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迫切需要有一个互通有无、资源共享、深度合作、抱团发展的平台,我们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因此应运而生,联盟希望在战略研究、信息科技、运营管理、小微金融服务、风险管理、人才培训、金融市场等方面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为中小金融机构间的深度合作、共赢超越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亚洲金融合作联盟)
高宇辉:银行业需改变思维主动求变
银行业已经发展到了即便没有外部冲击也应该积极推行变革的阶段。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行业,但我们的银行业越来越像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成本高企,很多银行的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同质化竞争严重,关系型营销盛行。如何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是中小银行共同的课题。从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每过十年左右都会发生一些较为深刻的变革。近些年,中小银行谈论改革与转型的多,但突破性、颠覆性的变革少。现阶段银行业面临宏观经济波动、大银行抢夺小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及愈演愈烈的脱媒等一系列外部的冲击,迫切要求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加快变革的步伐。再次对于不同的银行而言,目前行业所面临的危机,也可能是个体的机遇。假如中小银行能够借助高新科技、新业务渠道、跨界联合等手段打破原来的市场格局,打破原来的业务模式,创造出一些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盈利模式,中小银行仍有实现赶超的机会。
今后应注意主动改变传统的思维。大变局需要颠覆性思维和大战略谋划能力。从颠覆性思维的角度看,银行是具有信息产业特征的特殊企业,所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东西都将对银行的业务模式和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现在互联网金融可以看做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金融工具和金融智能的发展延伸。银行作为信息产业内部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吸收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手段而发展演变,变得更为强大。银行还可以被看做是平台型企业,是为了解决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平台,是社会信用的重要供给者。从这些角度看,银行的存在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不但没缩减,反而放大了。受到冲击的是银行业务的传统边界和传统的业务方式。新兴企业的不断越界,银行传统业务边界模糊化了,但银行也完全可以反向主动出击,打入新兴企业的市场空间。一旦银行监管部门允许银行跨界并主动跨界,新兴企业受到的冲击将远比银行受到的冲击大。当然,如果再换个思考角度,与其相互冲击,不如合作共赢,构建银行新的核心竞争力。
过去,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常常采用的是模仿与跟随战略,模仿和跟随其他成功的银行。加之制订战略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模仿和跟随战略可实现的预期性较强。处于相对封闭市场中的小银行,甚至有无战略的差异也不大。但这一切终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新的形势下,条件具备的中小银行,在制订新的战略时,应大胆突破,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审视同业、审视市场,然后谋划未来的发展,相信会有新的和不俗的收获。
要强调在创新中求变。我们的很多所谓创新,太多地局限于传统的业务领域,太多地满足于对传统业务的组合或“穿靴戴帽”,太多地止步于引进和模仿。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特色化经营的的空间非常巨大,在这些特色空间同时又是银行服务的空白地带,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新兴的类金融企业。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几个中小银行能做出特色化,个中缘由值得深思。譬如说现在进入大数据时代,没有哪个电商的大数据超过银行业,只不过多数银行还躺在大数据的金矿上睡觉;没有哪一类企业能够像银行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存量客户,只不过银行尚未对这些客户做全方位的深度开发。中小银行与其被动地采用新技术,被动地承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不如主动寻找和采用新的技术,主动谋划新的业务模式。需指出的是,在新技术和新兴业务模式的推动下,未来中国银行业体系一定会出现更为明显的分层,高端银行、中端银行和低端银行并存,逐渐分化成银行业内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层的银行以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效率,获取不同的回报。未来尽管每家银行都有自己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只有主动创新求变的银行,才有更大的可能站在更靠近行业塔尖的位置,才能更多地享有新一轮改革的红利。
(作者单位:南粤银行)
高广春:大变局下城商行的问题及应对
看到宇辉行长的策划方案,的确很有价值。首先是方案提的背景条件很合乎实际,目前谈大变局,核心就是经济结构转型,其实这样的话题已经喊了好多年了,但前些年总是给人一种只“听雷声不见雨来”的感觉,新一届领导班子理政以来,经济结构的转型好像越来越不是口号了,越来越动真格的了,特别最近关于压缩过剩产能的决定力度很有“杀伤力”,如钢铁产业,山东和河北一共要压缩8000万吨,其中仅山东就6000万吨。还有电解铝行业、水泥行业都有明确的产能压缩和重组的安排。还有如火如荼的自贸区、民营银行等等,看样子“狼”真是来了。
“大变局”对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带来什么样的一个影响呢?概括起来讲,大变局将使城商行三个层面的缺陷暴露得更加明显。第一个缺陷就是关于客户与市场定位。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城商行客户是对公企业客户,由于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较为集中和单一,多数城商行的对公客户结构就存在集中度过高的问题。大变局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必然会对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形成冲击,特别是那些以钢铁、水泥等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城市,难免会出现企业破产退出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对相关城商行而言肯定是致命性的。那么,城商行能否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客户来规避这样的风险?对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的城商行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其存在的第二个缺陷即不能进行跨区域经营。由于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对不少城商行而言,建构多元化的企业客户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破解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选项是跨区域经营,但目前这扇大门在政策和监管当局那里是关着的。这样的监管环境事实上将相当一部分城商行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大变局条件下城商行暴露的第三个缺陷即多数城商行战略研究能力不足。就我所知,相当一部分城商行在做战略研究规划时,比如三年或五年规划、公司治理规划等,一般是从几个部门临时抽调人员做一下,这在经济向好的环境下,或者“傻瓜当行长也能挣钱”的条件下是可以的;但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经济体系经历大变局的条件下,肯定是不行的。国家层面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伴随着地方城市经济和产业的洗牌和重构,那么这个“牌”如何“洗”,产业结构如何重建?相应的金融服务如何跟进?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城商行有一个专业、清晰的研判。如果不然,在大变局下形成的新的金融服务需求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就会无所适从。比如这两年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就看到这个问题,城镇化实际上给地方经济带来难得的重构机会,一些城市也的确正在抓住机遇积极进行相应的产业和经济重构,但是相关的城商行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一机会并进行相应的战略研究和调整?比较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在新的转变到来的时候,由于战略研究能力不足,其很难做出创新性、系统性的跟进。
篇7
篇8
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既是监管部门对于中小银行的战略指导,更是中小银行实现股东利益,履行社会责任和体现员工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国内银行业在业务经营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作为中小银行,如果与大型银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只能分一杯羹,无法做大做强,而且始终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如果走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模式,则有可能做精做强。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美国前100家银行中,综合性银行只占20%,更多的是专业性银行,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比较优势。可以说,国内现在缺少的不是大银行,缺少的是特色化、差异化的,专门为中小企业、社区、“三农”等细分市场服务的特色银行。
中小银行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要加强市场和客户细分,坚持自身市场定位。徽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立足地方,支持中小,服务市民”。近年来,主要从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等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探索和努力。专业化就是设立专营机构,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加快设立小企业经营中心和建设特色支行。精细化主要是指服务模式和营销服务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营销服务模式。品牌化就是在产品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自成立以来就在着力打造“小巨人”和“雏鹰”服务品牌。仅2012年一年,就培育“小巨人”企业893户、“雏鹰”企业3326户。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打造特色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对中小银行实施更具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有效指导,为中小银行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探索综合经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大多经历了分业和混业经营的数次变迁和反复。总体上,国际金融业正在走向综合化经营。从国内金融发展历史看,1993年之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即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近年来,不少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涉足信托、证券、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经营领域,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呼之欲出。比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拥有了金融全牌照。一些城商行也在逐步探索和涉足综合化经营,比如北京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南京银行参股异地城商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徽商银行来讲,近年来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奇瑞汽车公司共同组建了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了无为徽银村镇银行,目前也在积极推进发起设立金寨徽银村镇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的工作。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就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而言,未来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肯定会继续演进,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也将不断变化。首先,从宏观上来讲,国内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各类直接融资需求,而提供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还缺乏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服务能力;从微观上来讲,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加个性化、全面化和综合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要求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其次,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信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信贷扩张-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经营转型的迫切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银行依托自身雄厚的客户基础和业务渠道,积极探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在内的综合化、混合化经营,充分发挥业务协同、联动,综合服务的优势,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也是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加快自身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为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带来了机遇,但是我国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比如,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跟不上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规范、有效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建立等等。
从银行自身来讲,商业银行,特别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会受到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一是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在附属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缺乏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导致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脱节,难以处理综合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综合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等其他类型的风险。四是跨业务领域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跨市场、跨业务、综合经营的人才队伍。
中小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要充分考虑监管政策以及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超越自身的特定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以在监管政策和自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和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发起自身具有控股能力的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另一方面,在自身能力和水平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互补性业务协作,借船出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同业开展业务合作,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自身能力,也可以为开展综合化经营储备经验和人才。
加快经营转型,提升经营发展水平
近年来,迫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银行业都在着力推进经营转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等先进同业已经在经营转型方面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小银行的主要业务还是在传统市场,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在传统业务。如果不发展新兴业务,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非常狭窄,而且经济结构调整、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给银行发展新兴业务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新兴业务,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与大中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还存在不少诸如监管政策、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在监管政策支持和允许的同时,城商行还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推进经营转型,首先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经营转型的关系,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的关系。传统业务是基础,新兴业务是方向。业务发展是经营转型的基础,经营转型是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经营转型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业务发展,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是相互协调的。我们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发展空谈转型,发展和转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在发展中转型,通过发展为转型创造资源和条件,通过转型塑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推进经营转型,要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色,又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之路。要加快业务发展,在坚持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业务,逐步形成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做精做强传统业务,巩固传统竞争优势,为业务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大做优中间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理清新兴业务发展方向和主攻点,重点拓展风险可控、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业务,做稳做好新兴业务。
近年来,徽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和加快经营转型。主要目标和方向是由资金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由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向传统业务和投行等新兴业务并重转变;由表内业务为主转向表内外业务并重为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由收入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向多元化转变。具体做法归纳起来是三个多元化,一是负债来源多元化,二是资产应用多元化,三是收入来源多元化。
一是以稳定负债成本为核心,实现负债来源多元化。银行负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理财化、多样化的趋势,发行金融债、同业存款等多种形式的主动负债,将逐步成为银行增加负债、增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一手抓低成本负债业务,另一手抓主动负债业务。
篇9
在国际银行业,但凡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十分成功的零售业务。譬如花旗银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曾危机重重,甚至几乎面临灭顶之灾,支撑花旗不倒、乃至造就它成为金融帝国的不是对公业务,而恰恰是私人业务。目前汇丰控股的私人金融服务集团和私人银行集团的利润在其全行利润总额中的比例占到45%以上,而在恒生银行非利息收入中,服务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达到49%,保险承保收入占比为22%。
外部环境的改变促使中小银行必须转型。企业融资随着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的拓宽,尤其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资产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更有甚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国有银行背景,基本控制了风险较小的国有及混合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信贷资产市场。强强联合、门当户对的格局使中小商业银行处境尴尬。向小型企业信贷资产市场倾斜所带来的高风险更使中小商业银行顾虑重重。同时,进行存款大搬家的游戏已经使中小商业银行的成本居高不下,今年你搬来、明年我搬去,形成恶性循环,已经难以为继。有存款“关系资源”的银行员工更是“嫌贫爱富”,哪家商业银行给的报酬高就跳到哪家银行去,带动存款搬家。
虽然如此,垄断行业的巨大利率空间曾经使中小商业银行受惠非浅,得以快速发展。但利率市场的逐步放开,标志着垄断时代的结束。贷款利率低限、存款利率高限,一方面使存款的利率(价格)弹性减小,存款转移困难,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息收入减少,真是冰火两重天。以银行市场上兴起的“理财产品热”为起点,中小商业银行率先采取“断臂”苦计,挖同行墙角的同时也挖自己的墙角,放弃巨大利差空间,为赚取与综合存贷利差(约3.6%)相比微不足道的资产分销差价和手续费而成为其他资本管理人的人,或者,如果商业银行把“理财产品”所吸引来的资金进行“暗地里”自营,更无疑是变相提高了利率成本。在没有同业协定的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规模而采取的相互挤压的手段已经演变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风险管理水平一直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由于企业微观行为不规范,租金交易盛行,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居高不下。国有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已经处置了几万亿不良资产,而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虽然比国有商业银行低,但实际上也保持在1%以上。按照统计分析,国内最好的商业银行的百亿存款净利润率也就1%左右,那么1个点的不良资产足以让商业银行实际经营成果化为乌有。银行业管理当局按照《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资产五级分类方法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则向商业银行提出了两个相关的问题:要么降低风险资产比例、要么增大核心资本。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势必形成“一石二鸟”的效果:私人资产业务的风险相对较低,同时对核心资本的要求也要低50%。
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经为适应监管形势和市场发展走上转型的不归路。
中小银行私人存款份额与市场规模差距甚大。从全国看,个人业务发展最好的招商银行的储蓄存款也只占全国储蓄存款总额的1.84%,其它中小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比例更是少得可怜。拿北京地区来说,截至2006年9月底,全市储蓄存款已经突破8000亿元,而各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占比如(表1)。
从图1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较低,最高的招商银行也仅占北京市总储蓄存款份额的5%,一方面说明中小商业银行在私人业务上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业务方面业绩一般,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如果不加快发展私人业务,扩大市场份额,很有可能在新一轮以私人业务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中处于劣势。私人储蓄存款规模和私人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多少,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小,竞争力弱。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较少,必须发展私人业务以加以应对。
从“综合化服务”到“综合化经营”――现实选择
西方的私人银行发源于瑞士,是面向私人专属服务的银行。后来西方的商业银行也在银行内部设立私人银行部,以面向高端私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这就是现代私人银行的两种形式。什么是现代私人银行?虽然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就字面上可以大体上定义为:向富有客户,主要是个人或他们的家庭,提供涉及金融及相关业务的范围广泛、高品质的银行服务。下图是来自麦肯锡关于现代私人银行业务及目标市场的资料:
由此可见,西方现代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富人(企业家、政治家、教授、新贵等),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财富管理(证券经纪、大额存单、资产管理保管)、国际业务、房产咨询、信托税收咨询、保密业务等。而国内商业银行所谓的私人银行业务,还主要是一般个人业务,属于银行本身功能(存款、结算、服务)的业务,与私人银行业务相差较远。西方现代私人银行把亚洲国家作为其重要的目标市场,而金融理财师兴起的条件也与中国财富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服务业的深化高度吻合。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的地方,西方国家昨天走过的路就是我们眼前要走的路。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兼或个人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是:
(1)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系统(借记卡、信用卡、ATM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低成本地扩大服务网络,极其节约地使用物理网点。
(2)充分发展业务,以弥补分业管理带来的产品及服务不足。
(3)积极开展综合金融理财服务,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
(4)条件成熟时,不断地完善混合(综合)经营的职能。
(5)以高端客户为目标定位,集中优势资源。
但我们必须注意到,私人银行业务要求银行(或者相应的服务机构)具备多元化经营的产品和服务手段,包括证券经纪、资产管理、信托服务、房产业务、税务筹划、保密服务等。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还不具备混合经营的政策条件和管理队伍、业务模式,难以对私人复杂的金融及关联需求提供满意的服务。所谓“理财银行”的实现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如何在当前条件下快速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兼或个人银行业务)?有一条现实的路子实际上已经摆在中小商业银行的面前,即在西方国家兴起于相同条件下的私人金融理财服务。一方面继续巩固、提高原有的传统银行个人业务(存款、结算、服务),另一方面走综合化服务(不是综合化经营)道路。个别中小商业银行已经广泛地输送培养理财规划师的举措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个综合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地培养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人才队伍、业务模式、产品创新,为未来的综合化经营准备条件,并且不丧失眼前对私人客户的竞争。
2006年1月,国内外汇业务量最大的银行――中国银行计划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资成立私人银行公司的消息曾经成为市场焦点;2005年初,中国工商银行透露即将撤销私人金融部和住房金融部,合并成立零售银行业务部,同时各级分支行也将相应进行调整。中信实业银行总行已完成了零售银行业务总部的设立。这些想法与现代私人银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一致的,但实现这样的思路,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即中国的商业银行还不能很快地完成混合经营的职能使命。借桥过河、借船出海,通过对理财服务业的整合,走出一条现实的综合化服务之路已成必然选择。
中小银行私人业务的上上之策
告别自我、实现自我、回归自我。私人客户需要什么?迅速成长起来的富人阶层需要什么?现代私人银行的发展与定位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壮大起来的私人理财业告诉了我们。私人尤其是富有阶层的金融需求广泛而深远,他们有银行服务需求,而且不仅是需要一家商业银行的服务;他们需要证券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证券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保险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房产服务,而且不仅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服务;他们需要海外业务、信托业务、遗产遗嘱服务、税收筹划、养老筹划、教育筹划等等。这就是理财市场中存在的重要选择难题:MOP难题。这些众多的服务组合,不是哪家中小商业银行能够提供的,目前也不允许提供。但客户的需求就是客户的需求,我们无法“让”客户干什么,而是适应他们、满足他们。
长期以来,各个商业银行干的都是一样的事、一件事:那就是基于银行传统业务本身的(存贷、结算、服务)、同质化的产品及服务。一个商业银行使自己区别于同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风险管理、是产品创新、是流程管理。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还包括综合化经营以后的各种资产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为客户带来价值,是完全能够使自己与同行区别开来的硬功夫。产品创新不仅仅是银行业务产品创新,还包括综合化经营以后的多种组合产品创新,创新能力是基于风险管理前提的,有多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就能够创新出什么有价值的产品。流程管理是商业银行效率、规模经济的范畴。当前,国内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这方面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呢?
中小商业银行中,谁有勇气适应市场客户需要而喊出“独立理财”的口号?谁有勇气告别“自我”而成为超我?客户是不管你我的,他们只关心谁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私人银行服务,完全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来提供全面的、跨越银行传统业务的服务。什么是独立理财?就是你不但卖自己银行的产品,还敢于向客户提供同行的产品及服务;你还要提供全面的保险产品及服务、投资产品及服务、信托产品及服务、房产及服务、国际业务、税收、养老、教育、出国等等,而且是彻底解决了MOP难题的服务。
壮士断臂的银行理财产品首发于中小银行,但遭遇尴尬的也正是中小银行本身。中小银行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并不积极推动理财产品,因为他们担心本支行的储蓄存款会因客户购买理财产品而流失,存款业绩、利润贡献会受到影响。但却触动了同业银行的连锁反映,因为怕他行挖了自己存款的墙角,于是一场理财产品大战红红火火地展开了。这里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首创理财产品形成了马太效应,其它银行的储蓄存款会向首创银行流动,所以同业银行必须紧跟上去。另一方面,中小银行的基层员工并没有勇气放弃自我,形成更大的光环效应。
当一个中小商业银行敢于告别自我的时候,客观、中立的待客态度会引起真正的马太效应,从而独树一帜地吸引高端客户,形成竞争优势。如果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告别自我,还是沿续传统银行业务的路子,以自我为中心,在挖别人墙角的同时又怕失去已有客户的资金,那就会陷入自我封闭的困境。《金科玉律》讲了个法则,“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不因为中小商业银行惧怕客户资金流失就不流失了,其它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在竞争、保险公司在竞争、基金公司在竞争、证券公司在竞争、房产公司在竞争,你能够保得住自己的现有成果吗?古人讲“不欺”两字,中小商业银行也应该有这个胸怀,“不欺”客户、不自欺,客观地、公正地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也许就是招商银行要打造“理财银行”的路子。
暗渡陈仓,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什么是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暗渡陈仓”?就是以“综合化服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到最终实现“综合化经营”的目标,彻底把中小商业银行打造成现代私人银行,实现对客户的全面理财、全面价值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够有效地规避政策监管限制、产品创新约束、功能短缺不足。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还不能经营证券服务、保险服务、基金服务、房产服务和其他综合理财需要的服务。但中小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整合市场现有的金融及相关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培育了庞大的客户群、培养了大批理财人才队伍、孕育了核心业务体系。随着条件的成熟,不断地推出多种产品创新和服务,最终走向混业的综合化经营。比如现在已经允许商业银行开办基金公司,根据新近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创新指引,商业银行还可以开办保险公司。尽管路子还很长,但未来之路已经开启,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明天即将到来。
什么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就是借理财市场中具备实力的、规范的、有能力满足高端客户理财需要的专业理财公司,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自己的功能不足。为什么要借这块石头?因为商业银行要像个银行,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还是银行核心竞争的“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流程管理”。商业银行不能“不务正业”,放弃自己的垄断优势和品牌价值而热衷于经纪类收入的“经纪人”,成为其它金融及相关产品提供商的人。同时,借助理财公司来完善和达到“综合化服务”,也是为商业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规避了相应的风险。现代兴起的理财公司等经纪、顾问类公司,虽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还不是金融和理财服务的主流,至多是金融和理财服务行业的一些“石头”。而商业银行更要看中价值客户这些“美玉”,让这些“石头”为商业银行带来“美玉”,而商业银行分一些较低的成本给这些理财公司。理财公司,尤其是新兴的独立理财公司,他们能够辛勤地、踏实地做好自己的角色,综合化地和整合市场上存在的金融及相关服务提供商的产品。中小商业银行只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采取嫁接服务的手段,完成自己对高端客户的理财承诺,最终高端客户这些“美玉”就进到了中小商业银行。“美玉”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篇10
一、我国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计量分析
以一定时期中小企业的产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同期大银行贷款余额X1、中小银行贷款余额X2作为解释变量,构造模型(l),解释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Y(t)=a0+a1X1+a2X2+ε(t)模型(1)
通过选择中国1997年~2002年中小企业产值、大银行贷款余额、中小银行贷款余额,计算大银行和中小银行贷款余额与中小企业产值的相关度(见表1)。根据模型(l),利用SPSS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表3。
模型(l)回归方程式为:
Y(t)=-4861.743+0.250X1(t)+0.512X2(t)+ε(t) 回归分析(1)
R- Squared=0.948;F=27.555
注:a.1997年~2002年中小企业产值统计数据比较连续,中小银行发展也比较稳定,所以,选择这一段时期中小企业产值、大银行贷款余额、中小银行贷款余额进行模型设计和回归计算;b.为个体与私营经济的产值;c.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d.为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余额。
2.数据难于收集,只取了六个样本点。
依据该表进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可以看到: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不应拒绝零假设,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
剔除大银行贷款余额这一解释变量,以一定时期中小企业的产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中小银行贷款余额X2作为解释变量,解释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构建模型(2),回归结果见表4、表5。
Y(t)=a0+ +a2X2+ε(t) 模型(2)
模型(2)回归方程式为:
Y(t)=4791.052+0.956X2(t)+ε(t)回归分析(2)
R-Squared=0.937;F=59.559
a预测变量: (常数项) X2(t) 中小银行贷款
b因变量Y(t)中小企业产值
以一定时期中小企业的产值Y(t)作为被解释变量,大银行贷款余额X1作为解释变量,解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构建模型(3),回归结果见表6、表7。
Y(t)=a0++a1X1+ε(t)模型(3)
模型(3)回归方程式为:
Y(t)=-15023.052+0.522X1(t)+ε(t) 回归分析(3)
R- Squared=0.934; F=56.412
a.预测变量:(常数项)X1(t)大银行贷款
b.因变量Y(t)中小企业产值
从模型(2)的回归方程式(2)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中小银行贷款余额的增加对中小企业产值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小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业的产值就会增加0.956元。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大银行贷款余额的增加对中小企业产值增加的促进作用不是太大。大银行贷款每增加1元,中小企业的产值只能增加0.522元。而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大银行贷款额增加对中小企业产值增加的作用不显著。以上分析却恰恰说明了大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
二、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的优势
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除了中小银行起步较晚、资金少,无力为大型企业提供应有的融资服务以外,主要是因为中小银行在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1.信息优势
中小银行一般是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对当地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情况比较了解,而且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了解还会逐渐增加,这有助于减少存在于中小银行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之相比,大型的金融机构一般不拥有这种信息优势,这是因为:(1)即使大型金融机构在地方设有分支机构,其经理也是经常调换,使其对地方企业的了解程度相对较差,不愿意去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2)即使有些地方分支机构的经理人员比较了解当地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状况,他们也很难向上级机构传递中小型企业的经营信息。(3)单位贷款的处理成本会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大型金融机构一般更愿意给规模较大的企业贷款,往往忽视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就很难与中小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2.成本优势
在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信息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大型金融机构往往在搜集企业的硬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大型金融机构偏向于运用标准化的贷款合约向大型企业进行贷款。而中小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不高,企业主的人格化特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十分重要,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软信息比硬信息更加重要和可靠,而这些软信息往往无法在大型金融机构的链中进行准确顺畅的传递,而中小银行由于链较短,有利于搜集中小企业的软信息,信息的准确性也较高。
3.产权结构优势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中小银行产权结构的基本形式,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自负盈亏,具有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与之相对应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中小企业和居民群体,它们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也都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主体。产权明晰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是一种硬约束信用,严格的效益观念和风险观念是这种信用关系的主要属性,能远远优越于中国目前国有大银行与国有大企业的信用关系。
三、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中小银行
1.高度重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
发展市场化的中小银行、建立起以中小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区域金融体系,是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当务之急。要对国有银行和包括民营机构在内的中小银行一视同仁。应当改变某些出于保护国有商业银行、抑制中小银行目的的政策。要减少对中小银行的行政千预,使它们能够依法自主经营。要加强对中小银行的引导,实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金融卞管部门应认真研究,明确各类中小银行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2.为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小银行资金规模小、实力相对薄弱、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的信用环境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力度,特别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搞活企业,增强企业效益,为中小银行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政府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平等交易的资金借贷制度,同时通过经济、法律、行政与舆论等多种手段,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地方政府应积极维护中小银行的自,严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向中小银行强制贷款和摊派不合理费用,为中小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有环境。
3.中小银行的发展应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市场定位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首先,从经济实体的市场层次来看,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是处于同一市场层次的经济实体。它们在组织、技术、效率、服务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点,是水平相当、作用互补的配套、合作关系。其次,从体制上看,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具有体制上的对称性。两者中的大多数同为传统体制外的新生力量。虽然金融实体与产业实体并不必然要求体制上的一一对称,但是在国有经济仍然占主体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仍需以国有经济,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中小商业银行则克服了这一体制性原因,并在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自身也得到很快的发展。
4.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包括:第一,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民营银行防范风险,保障其正常运作的基础。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使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层三者之间明确分工、相互制衡, 落实股东权利, 使民营银行成为分工明确, 责、权、利统一的现代企业。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第三, 选择优秀的中小企业家, 建立一流的管理团队。在民营银行的制度框架内, 应按国际通行的薪酬和其他安排组建起国际水准的专业化管理团队, 选择优秀的中小企业家管理银行,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红郭声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3]陈艳妮向海涛:发展民营银行支持中小企业[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 (5)
篇11
(一)异地扩张的成因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异地扩张的势头愈演愈烈。探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原因,
首先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小银行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着规模小、家底薄、风险隐患大等先天不足,只能依赖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也限制了中小银行的发展,跨区域经营无疑是中小银行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是由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增大。近年来,商业银行竞争趋于白热化,然而,中小银行在区域上的限制,成为其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时的“短板”。
再次,与监管当局的政策导向有关。2009 年4 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大幅放宽对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使得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获得了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异地扩张的动机
1.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异地扩张有助于中小银行快速扩大资产规模和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小银行实行跨区域发展后,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信贷资源,拉动信贷规模;二是容易开展错位经营,相对对原有区域的深耕,在短期内更能获得快速利润增长,形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直接动力。
2.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实现跨区域经营,对扩大中小银行自身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进入新的市场、拓展新的客户、扩大发展规模和市场影响,收获的不仅仅是广告效果,还有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
3.规避区域的潜在风险
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带给中小银行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中小银行在跨区域发展以前,受区域化经济的影响,信贷客户必定以当地经济相关联,形成了信贷客户行业集中度风险。如果银行能够跨区域发展,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区域风险,对中小银行来说尤其如此。
二、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定位受到影响
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往往有做大规模的冲动。对中小银行而言, 跨区域发展是做大规模的必由之路, 事实也显示中小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后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提升。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小银行原有“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
(二)脱离地方本体后原有经营优势消失
1.政府协调的差异
实施跨区经营后,远离其立足之本,远离其“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后,一来如何保持属地政府的支持成为新的课题,二来如何协调城市商业银行与分支机构政府的关系的问题摆在了双方的面前。
2.异地品牌认同的差异
一旦实现跨区域经营,中小银行原有的客户信息获知度将使它在域外扩张时,褪去保护层,一旦遭遇重大风险或危机,就会显示出明显劣势。
(三)不同员工及客户带来的信贷文化差异
一是经营理念差异。由于分行人员来源于不同银行,必然带来分行文化与总行文化的差异和整合,甚至带来分行内部的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从而影响信贷政策执行效果;
二是经营客户偏好不同带来的差异。客户文化习惯的不同必然带来信贷方针、政策、文化的差异。
(四)风险管控缺乏跨区域管理经验
跨区域设立分行后,中小银行原有的总、支行两级管理架构变为总、分、支行三级管理架构。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管理链条被拉长,管理流程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中小银行的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三、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一)坚定市场定位,服务中小企业
无论跨区域如何发展,中小银行都应当清醒的认识自身的差异。不要急于求快求大,而应当一步一个脚印,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开展跨区域发展。
(二)扬长补短,创新业务品种
针对跨区域发展后信贷品牌认知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争取得到其支持,并在服务当地地方经济方面得到突破。
二是加快信贷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提供金融一揽子子方案,满足银行客户对多样化、个性化金融产品的需求。通过创新来弥补传统业务上的劣势。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营销战略打造银行品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度,努力使本银行被当地市民高度认可。
(三)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企业信贷文化
1.培训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
将风险文化的传递,使跨区域分行员工达到对本银行风险文化的认同,形成对本行风险偏好、风险战略和风险限度等的统一认识,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界限真正融入跨区域分支机构各个部门。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2.培育“了解你的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文化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户开展针对性的营销管理工作,充分了解客户的信贷需求,密切留意客户风险偏好,确保资金安全。
(四)加大风险管理投入,打造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1.加快建立扁平化矩阵式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5-0089-04
一、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动因、问题与风险
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是指突破本身所在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本省所辖中心城市设立机构发展,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发展。据中国银联信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已经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1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2%。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19家,占总数量的13.6%。分析近年中小银行跨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为抢占资源高地,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呈现加快发展势头。大多数中小银行在扩张时都选择了国内沿海一线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而西部地区还是空白。
二是经营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主要是中小银行进入上海、北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大型中心经济城市,开阔了视野。加快吸收先进的创新和管理理念,尤其在同业往来、管理理念等方面都有了突破口。
三是金融与经济有效联动,促进区域经济金融交流。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服务的对象中。有不少为本土企业在异地的子公司和分公司。
但是在这一轮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跨区发展目的和战略定位不很明确。据有关部门调研显示,目前一些中小银行异地发展中存在盲目追风情况,对异地市场盲目乐观,认为只要在大城市就能快速发展和做大规模,市场定位和目标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发展隐患。如有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强,已经在异地发生重大案件,暴露操作性风险;有的银行一味走中小企业之路,没有考虑一些大型城市的市场结构和成本因素,简单复制总行的市场定位;有的银行则单纯求大,贷款集中度和收益率都不利于长期稳健发展;有的银行只做传统授信业务,对大型城市多元的银行服务需求估计不足,收入结构单一,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二是异地发展人才紧缺要在异地白手起家,人才队伍建没至关重要。在众多中小银行的招聘启事中,有两条要求具有共性:其一是普遍要求具有相关金融业工作经验,并且具有丰富客户资源者优先;其二是招聘倾向水土化人才。无疑,这些拥有一定客户源的本土化人才对中小银行来说,可以降低拓展异地市场的成本他们手中的客户有利于异地分支机构迅速扩大行货款规模,并能有效控制其中的风险,然而,这些人才从其他大银行来到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是希望铁得更高的薪酬水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提供的待遇和机制能否留住这些人才才是个较为关键的问题,高薪未必可以留住人才,关键还在于银行自身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制度和激励机制,而这些并不是短期就能形成的。
三是陌生市场对异地中小银行的认可度不高。首先,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普遍将目标客户群锁定为中小企业,确立了“立足本地,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战略。然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又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这也就在客观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市场经营不够稳定。信用等级较低,会严重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分支远道而来,发展基础差,对当地市场和文化了解不深,无论是授信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难度都在加大,第二,作为高信用行业,长期来市场对四大国有银行及老12家股份制银行认可度较高,对大量中小银行还比较陌生,这将影响中小银行传统业务的开展,尤其作为负债业务开展难度增加。如居民储蓄、企业存款和同业拆借等业务。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脱代银行。负债业务将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业务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一与外资银行、法人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存放业务也会受到总对总的授信评级限制。第_二,本地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异地发展业务优势不足。多数城商银行90%以上的收益是靠利息收入实现的,中间业务占比很低。中小银行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同一城市具有一定的网点,但在跨区域经营中却变为劣势。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一般异地分行在一年以后经过内控验收通过后才可设立同城支行。一般而言中小银行在异地经营的城市中大多只有一个网点。无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还是开展中间业务都很困难。第四,原来作为本地银行,具有地方政府支持的比较优势,异地发展后,异地政府协调困难。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区银行特征,使其在当地捌有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为此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同时,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也很希望在本地经营的中小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在多方面给予中小银行关照和支持,比如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的资金大多存储在中小银行,比较优质的基础没施项日贷款由当地中小银行来贷,政府呵以十预控制的金融服务项目如工资、代收水电费等也都往往落户本地中小银行。但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后,就失去了人脉关系优势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四是异地发展的管理成本大幅增长。一方面是中小银行在异地设立分行后,就要成立一级的管理部门,增加大量管理人员,增加大量管理费用,绝对地增加运营成本,尤其是在大型中心城市的租金,人员等营运费用要明显高于原来城市。另一方面是分行与总行之间处于不同的城市,工作往来、调研指导、开会办事、请示汇报的频次明显增多。差旅费用相应增加,从而造成管理成本的大幅上升。同时,在业务发展和计划指标下达中,总分行之间也会出现沟通协渊方面的困难。
二、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应考虑的因素
对于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国内专家学者有支持和反对的不同观点。至于中小银行异地发展结果如何,还有待未来实践检验。但是对于已经跨区域发腱的中小银行,或者已经有准备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要实现稳健发展,都要重视准确制定异地发展战略和定位的重要性,尤其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根据自身的定位,打造所在地区的比较竞争优势,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确定自身在异地的发展战略定位时应基本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
1、所在区位特点,这是决定跨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区域的中小银行选择跨区域发展的模式不同,如同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人的培养与成才,不同地理位置和区位经济条件对身处其中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必然存在着直接的影响。有渊查显示。城商行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位于发达地区、尤其是三大经济圈内的城商行发展已经远远超越其他地区
同业。在国内现有的140家城商行中,有31家已经实现跨区域经营,其中有22家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占跨区域经营城商行总数量的70.97%;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19家,其中有15家位于三大经济圈。占跨省经营城商行总数量的78.95%。此外,在全国140家城商行中,共有13家总资产达到了1000亿元以上,这其中有11家位于三大经济圈内,占总数量的84.6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圈,区域内经济、人才、资金和信息等交流比较密切,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位于全同前列,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区域内中小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被视为城商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一个好的战略投资者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上的优势能够帮助城商行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增强竞争力,为跨区域经营及上市创造条件。但是,处于非发达经济圈的银行如何跨区域发展。也是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截至2009年上半年,在13家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城商行中,有两家并非出自三大经济圈之内。分别是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的发展模式类似,都是通过整合省内多家城商行发展壮大,成立之初的定位就高于一般城商行。这种发展模式比较适合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城商行,徽商银行、吉林银行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合并模式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商行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
此外,不同区域的银行竞争市场集中度不同,也是中小银行跨区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从弥补市场需求和竞争不足的角度看,一些欠发达地区市场竞争主体不多,集中度较高,容易为市场细分创造条件,也容易为中小银行创造新的服务空间,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有利寻找发展机会:而一些发达中心城市,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主体竞争已经比较充分或者过度,对于上规模的中小银行而言,可以从学习跟随目的进入,对于规模偏小的银行,从成本和风险管理看,则应审慎研究进入策略。
2、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定位主要是指企业的中长期发展定位,一般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市场定位与客户定位等若干方面。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经验看。有三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全面发展型,如花旗和汇丰等大型银行,在中国市场从网点建设、客户群体到业务和产品全面开花,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和市场占有率:第二种是跟随型,就是对中国开放的市场,为避免失去发展机会,跟随客户而来中国市场观察发展,主要了解新市场情况。为长久发展积累经验或创造基础,这类银行不急于发展,在成立初期,或前几年,处于亏损或盈利一般:第三种是专业型,主要是为本土企业来中国发展提供延伸服务,这在除美欧日以外国家银行表现最为明显。这些银行在产品、客户对象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比较专业,市场也比较同定。我国的中小银行在异地发展中,发展日标和战略定位,也应参考外资银行的成熟经验,确定自身的长远发展计划。
3、自身跨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或能力。中小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科技支撑能力。跨区域发展后,由于物理地点不可能像原来集中于一个城市,需要科技的支撑和配套。如系统的延伸与接口,通讯线路的租用与维护。网络故障的排除与检修,特别是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调整升级等都需要一定的科技技术和科技人员的强大支撑。二是文化复制能力。跨区域经营后,要有一定比例的所在地员工进入,需要总行和异地分行能把原有的文化渗透到新设立的分支机构,保持原有的发展愿景、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风格、风险偏好、客户战略和竞争战略。三是制度复制能力。不仅总行有一套标准化、全覆盖、先进可行的系统管理文件,而且要能完全复制到新设立的分支机构。要实行“法治”,要靠系统、全面、规范、标准化的制度和流程,规范业务和管理活动,防止出现风险。此外,资本规模、盈利能力、公司治理等方面也都需要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四是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市场定位。中小银行多数定位中小企业和社区服务,这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有关。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中小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整体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据中国银监会的有关统计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在规模、经营管理与品牌等都存在不小差距。有调查显示,目前除了少数几家城商行拥有个性化、差异化、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和业务之外,大多数银行都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如根据中国金融网的评选,2008年最具影响力城市商业银行为北京银行;最佳IT城市商业银行是上海银行;20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的银行中,杭州商业银行、宁波和南京银行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银行。除了这些银行之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优势都不明显。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140余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只有13家企业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绝大部分银行规模偏小。19家跨省经营的城商行中,只有11家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而资产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的只有北京、江苏和上海银行三家,资产规模在1000亿人民币以下的为8家,在500亿元以下的有4家,在300亿元以上的有3家,分别占跨省经营城商行数量的42%、21%和16%。跨区域发展的中小银行普遍规模偏小,跨区域的市场知名度很低。而自身的规模、产品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品牌是决定未来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规模与品牌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一般而言,具有一定规模的银行且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银行,具备跨省区域的发展:而规模偏小的银行应立足省内区域发展,在品牌和服务等方面可以继续发挥优势。
三、通过有效定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充分认识战略定位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和基础性作用。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活动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相区别,对手难以复制的,并能使商业银行在价值创造和降低成本方面长期优于竞争对手的知识、技能、机制和学习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组合,是商业银行持续的竞争优势。有效的战略定位,决定了银行自身资源的配置、创新、实施行为和服务特点,是银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战略定位是当代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支持,而目前中小银行普遍存在发展研究力量不足的情况,在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时主要从经验判断,理论认识不足。为此,在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及市场定位时,首先要增加对战略定位的基本理论认识。从国内外有关研究看,战略定位是总体发展的方针和策略,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及市场定位的有关研究及实践看,包括战略目标定位、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三大定位内容。战略目标定位一般指总体的发展目标和目的,在新的
篇13
一、近期发展趋势
(一)信息科技外包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信息科技投入逐年递增。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整个信息科技投入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12年样本行信息科技外包投入占比平均值约为48%。二是信息科技外包项目数量大幅增长。信息科技非现场报表显示,2011年样本行的信息科技外包项目共111个,比2010年增加37个,同比增长50%。
2012年各样本行外包投入占IT入比重情况表:
(二)外包服务商筛选水平略有提高
过去,银行选择外包服务商的政策流程不够全面有效,未能很好地评估其人员、技术、财务及其他状况,片面地考虑局部优势,而忽略了IT外包的总体服务水平,相对容易选择低劣服务商。现在,经过近几年的经验积累,通过行业内的相互推介,根据中小银行依据指引要求,全面系统地比对服务商,有效提高了筛选水平。样本行中,除C银行以外的五家银行均设定了严格的筛选制度。
(三)外包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一是外包合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法律风险明显降低。样本行的大部分外包合同签订流程更规范,合同文本均明确了服务范围内容、连续性要求、法律合规、服务变更等具体内容。二是外包人员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信息更加安全。样本行均对外包服务安全明确发文,就物理环境安全、外包人员安全培训、信息资产使用权限、源代码检查与安全扫描提出一定要求。三是外包服务监控与评价体系初步建立。样本行中有三家银行针对外包需求、合同、服务水平协议等建立了服务质量监控指标,指标包含故障统计、程序上线时序、需求变更率、外包人员考核等具体内容。
二、主要问题
(一)科技外包业务发展欠缺规划,依赖度加剧
一是一部分中小银行自身科技力量有限,将部分不宜外包甚至不能外包的核心业务系统、网银系统、零售业务系统外包开发,致使系统后期维护、升级甚至与新系统的对接都过度依靠外包服务商。二是部分中小银行缺乏战略发展眼光,上线的各信息系统,均由一或两个外包开发商完成,高集中度导致高依赖程度。
(二)外包服务供应不稳定,业务连续性无法有效保证
目前,为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供应商,多为中小外包服务公司。这类公司具有投资主体和组织形式多元化、内部管理松散、人员更替频繁、生产质量掌控能力不足等典型的信息科技小企业特征,给中小银行带来的业务中断和终止的风险远远高于服务于大型银行的外包公司。虽然中小银行在合同中明确了服务连续性要求,但服务中断与终止带来的损失往往仍然由银行自身承担。调查发现,Z银行外包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曾发生过因外包服务商倒闭而终止外包服务,最终导致该行延期数月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信息系统外包项目各自为政,系统间“信息竖井”现象较为突出
调查发现,样本行由同一外包服务商开发的不同系统之间缺乏高效统一的数据通道,兼容性较差。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一是信息系统外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系统开发由不同业务部门需求被动推动,且开发过程中业务需求反复变动,系统即时性、孤立性的特点明显。二是信息系统数据未实现标准化。中小银行尚未实施全行的数据标准化工作,未建立全行统一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标准,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由外包开发团队定义,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数据口径。
(四)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成熟,风险难以有效掌控
调查中发现,样本行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外包项目风险管控制度,但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即时性不强。外包项目进行阶段内控审计严重滞后,目前各行仅由信息科技部门单方面向管理层做项目进度汇报,风险管理部门未能全程对外包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管理,内审部门也未能开展专项审计,外包风险难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的优劣只能由最终上线结果判断,形成了类似信贷业务的“子弹合同”。
三、近期对策与建议
(一)减轻信息科技外包依赖程度
一是基于信息科技战略、外包市场环境、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偏好制定相应的外包战略,确定外包边界,防范因过度外包而受制于人。同时,完善外包分级管理策略、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和资源能力建设方案。二是针对不宜外包的内容制定迁移计划,通过人员补充、提升技能、知识转移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获取或提升管理及技术能力,逐步降低外包依赖,最终自主掌握信息科技核心业务。三是外包项目评审阶段注意降低集中度风险,有意识避免因外包服务高度集中于个别外包服务商。
(二)降低服务中断与终止的可能性,减少损失
一是降低可能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外包业务连续性计划;识别重要业务涉及的服务商和资源;通过合同等形式明确提前准备并维护好相关资源;对服务商业务连续性管理进行监控;要求服务商参加业务连续性的应急演练。二是减少损失。在服务实施过程中,收集外包商服务信息,尽早发现可能导致发生的情况;在意外情况下购买其外包服务资源;要求服务商制定中断相关的应急处理预案。
(三)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外包系统兼容性
一是加强信息系统规划,指导和整合业务部门的不同需求。以规划指导外包系统开发和升级,改变原有的打补丁式的系统建设模式,努力消除系统间的“信息竖井”。二是尽快推动实现全行数据标准化,制定全行的数据字典、API标准等数据字典,为系统外包项目提供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各系统间具备一致的数据口径。
(四)尽快建立三道防线,全面掌控外包风险
一是对重要外包商进行定期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关注服务商能力与技术、服务经验、人员技能、市场评价和监管评价。二是对重要外包项目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审慎检查项目与信息科技外包战略的一致性,根据项目内容、范围、性质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制定的剩余风险处置措施,确保不因外包进行而增加剩余风险。三是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审计活动。审计服务商合规情况、服务执行效果、项目执行进度。
四、长期规划: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
(一)信息科技外包的支持流程
按照流程与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流程可分为价值创造流程和支持流程,银行业的贷款审批、单证等业务流程属于价值创造流程,而信息科技外包属于支持流程。
作为支持流程之一,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主要内容就是为各类为银行创造价值的业务流程服务。同时,其他支持流程如监督评价流程,也在为信息科技外包流程提供支持。
现在信息科技外包主要问题,集中发生在流程的相互支持上。如上文所提的“系统兼容性差,效率较为低下”,是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问题;“内控审计严重滞后,风险难以掌控”,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而要从流程支持入手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引入一个概念——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曲线。
(二)风险的流动曲线
旧风险有的弱化,有的仍然存在,新风险又呈现出不同态势。要控制信息科技外包风险,就必须先梳理信息科技外包存在的风险强弱,而通过现场调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信息科技外包的风险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条流动曲线。
信息科技外包主要有六个风险点,分别战略风险、集中度风险、合规风险、项目实施风险、风险、应急风险,上文描述诸类问题都可以归为此六类。如果以外包项目上线的时间为X轴,可以得到三个数值,即外包项目规划阶段、实施阶段、运行上线阶段。而以风险程度为Y轴,可以得到下图:
(三)实施方案
所谓重构中小银行信息科技外包流程,其核心内容在于落实在信息科技外包流程中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落实三道防线。09年新版《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要求该委员会必须包含主要业务部门代表,就是强调外包流程对业务流程支持。而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是监督评价流程对外包流程支持问题。
根据上文的阶段分析,为适应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流动性,信息科技部门、主要业务部 门和内审风控部门在外包各阶段的主要责任如下:
1、规划阶段
一是将业务部门成员纳入项目规划体系,不仅由业务成员提出大体需求,更应该培训一批业务成员了解基础信息科技知识,加入到系统设计的整体规划中,与外包人员、信息科技部门成员一共决定系统的各类细节。二是落实内控制度,做到“逢项目、先评估”,全面评估外包商的资格准入情况,如外包商资质、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市场评价等,以保证外包商可长期持续提供服务保障。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作用。
2、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