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来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欧姆定律的来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欧姆定律的来源

篇1

(3)能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及电流的规律,利用欧姆定律得到串联电路中电阻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根据实验探究得到欧姆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欧姆定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由旧知识向新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发明和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家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4、教学重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欧姆定律。

篇2

简单的说法是电流不流经用电器,直接连在电池两端。后果是电路过热烧坏导线和用电器。

欧姆定律的简述是: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该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乔治·西蒙·欧姆1826年4月发表的《金属导电定律的测定》论文提出的。

随研究电路工作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欧姆定律的重要性,欧姆本人的声誉也大大提高。为了纪念欧姆对电磁学的贡献,物理学界将电阻的单位命名为欧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 初中物理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学引入恰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最关键的一步.一方面,课堂引入具有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包摄性较广的整体知识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从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体知识难度要低些.”比如在讲解“静摩擦力”这一节课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就可以将摩擦力作为先行组织者,将其作为上位概念,再将静摩擦力直接提出,并联系其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静摩擦力的概念.另一方面,课堂引入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在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可能还处在下课所经历事情的愉悦之中,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找到一种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方法.注意力是保证学生上课的首要条件,而兴趣又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引入环节中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键.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常用的几种引入方法:

(1)实验引入法,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入时采用实验的方式是中学物理教师常用的,运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可以快速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教师既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

(2)直观导入法,直观导入可以是视频、图片、实物等,某些物理现象不一定是发生在学生周围,那就可以通过图片或录像的方式为学生展现物理现象或物理情境,这样就显得更加直观,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讨论引入法,一般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例,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大家一起来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导入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材料,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这个过程,关键是借助生活中鲜明的例子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

(4)问题激疑法,设置疑问是教师的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有意激疑启思,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5)复习引入法,这是最便捷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在与新课联系较为密切的时候使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巩固,更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做液体压强的复习题时,引出浮力的知识,浮力其实就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上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学生联系前面知识能够快速地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不会感觉到陌生.

(6)故事引入法,一般的故事引入都是直接引用物理学家们的故事,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通过了解前辈们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和探索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素养[2].比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先给学生介绍牛顿这个人的一生,学生会由于对牛顿这个人的崇拜而愿意对其所提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

(7)游戏引入法,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从而引入新课,利用游戏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摩擦力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绳子是经过教师处理过的,所以一定会产生输赢,学生心有不甘,因此就可能产生对答案的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欧姆定律教学引入文献分析

欧姆定律是整个初中电学的重难点之一,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接收者的认知情况以及他们的阶段性特点等等,首当其冲考虑的便是引入部分.以下是大部分教师在欧姆定律教学设计中常用的几种引入方式.

(1)复习引入

学生在接触欧姆定律之前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3个物理概念,有的教师则是充分的利用学生已经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讨电流、电压、电阻之间存在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2)实际问题引入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只有把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教师会由生活当中电流受电压、电阻变化的电路来进行提问(比如收音机的音量大小是由什么来进行控制的),然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的学生最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会争先抢答,有的教师就会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抢答.设置如下两个问题:实验中当电压一定的时候,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当电阻一定的时候,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一步提出,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是否存在某一数值关系,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进而探究三者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

(4)通过实验引入主题

实验的创设是根据电流在电路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的教师会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事先设计电路图,然后改变其中的电阻看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实验现象与学生前面所了解的不一致,通过继续进行实验对比解释才知道电流在电路中同时还会受到电压的影响,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引入对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判断.

(5)由物理学史引入

新课标中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史,学习前人的科学态度与精神.有的教师会通过介绍欧姆这个人,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提出欧姆的杰出贡献---欧姆定律.

3、 总结

通过对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部分文献中采用的都是惯用的物理引入法,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实验引入法,由于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电流、电阻、电压等,教师在这里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三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实验.电压和电阻的影响因素,前面的定义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了,因此,现在最为疑惑的就是电流的影响因素,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电流与电压以及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这种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会感兴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物理知识,还能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实验探究的步骤,从而加强实验探究的意识,与初中物理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符合的,因此,实验探究法引入欧姆定律总是作为欧姆定律教学引入的首选.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够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物理学里面最好的方式在笔者看来就是物理学史的渗入.物理学史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运用灵活性等特点,物理学家们的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和探索精神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且提升学生的素养[1].但是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在已有的教学设计当中,很多教师就是对欧姆的一生进行简要的介绍之后就直接提出本堂课我们要做的就是对欧姆的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或许会深刻地记住欧姆这个人,这样的引入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渗透,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就没有那么的明显,笔者曾经也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引入,得到的结果没有显着的不同,因此,笔者又设计了另外一种方式的物理学史引入.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电流的知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1)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前面已经学习了电流,对于电流是否存在和其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进行测量?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初二上学期就已经学过热量之间的传递,有温度差的两个热源之间是可以直接进行热量的传递,欧姆认为电流也应该具有和热传递相似的性质,既然热是受到温度差的驱动,那电流也应该受到某种驱动力而且应该是正比的关系,现在我们知道这个驱动力其实就是电压;对于电流的测量学生知道用电流表,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对欧姆定律的发现历程进行介绍.当电流被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电流表才出现,在电流表出现之前,能够检测电流的是一种叫检流计(原理就是电流的磁效应)的仪器,现在又一个问题了,只有检流计也没有办法去得知电流的大小.欧姆这个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善于思考,“既然检流计可以测量电流是否存在,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是否可以得到电流大小.”前人已经发明了静电计可用来测静电力(这是我们后面即将学到的)——库仑定律(静电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就根据检流计的原理以及测静电力的扭秤相结合,制成了电流扭力秤,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小磁针和一根直导线,当直导线通上电流之后,电流产生的磁场就会影响小磁针转过一定的夹角,并且发现扭转角度与电流强度成正比,通过角度还可以得出电流的大小.那么如果现在学生就有这样一个电流扭力秤,除了用它可以得出电流的大小,那还可以对其充分利用,进行实验的改造,在我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肯定会想到电阻的大小与金属材料的关系,改变金属材料看所得电流的变化,这样又解决了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3].这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欧姆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得出了欧姆定律,这整个教学过程看上去没有物理知识,很多教师可能会觉得浪费时间再加上还有的是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其实不然,学生的接受能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样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其实就是一个电流的探究过程,其实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思考,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最后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I=UR.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笔者建议这个引入过程可以将PPT、教师的描述、板书结合起来使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4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四个环节:引入概念和规律的必然性,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讨论概念和规律的适用性, 应用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引入概念和规律的必然性

每一个概念和规律的引入都有它的必然性,当我们研究问题时用以前的概念和规律无法解释时,这就为概念和规律的引入创造了必然性,例如:在引入速度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体育课100米赛跑,班里谁最快?汽车与骑自行车同时开始,哪个快?学生用时间或路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当甲同学跑150米用30秒, 乙同学270米用50秒,甲乙谁快?此时用时间或路程比物体运动快慢就不可行,就需要建立速度的概念来说明问题。

引入概念和规律的核心方法是创设物理情境,提供感性平台,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以感性现象为出发点,通过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提炼、归纳、汇总,才能形成概念,对于物理现象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概括、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可以运用实验来展示感性素材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展示感性素材,让学生从这些不同的运动过程中,找出共性,从而概括定义。为形成概念、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

二、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找出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形成概念。如功的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大量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过程的共性,即不论哪个过程,都要有一个力,且物体都沿着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从而提炼出“功”的定义,在对共性进行概括和提炼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与规律。

三、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讨论,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欧姆定律研究的是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而非电压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或是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其次要强调应用欧姆定律的对应性,这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另外还要从电压、电阻的作用入手说明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的内在联系,只有把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时才会少出错误。

四、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篇5

用电压表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I,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以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Rx,即Rx=U/I,这就是待测电阻的测量值。

二、伏安法测电阻的系统误差分析

1.电流表外接法

在这种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是加在待测电阻Rx两端的真实电压,但由于电压表内阻分流的影响,电流表的示数比通过电阻的真实电流大,按这种电路测出的电阻值实质上是电压表内阻和待测电阻Rx并联后的总阻值,所以Rx测量值比真实值小。设电压表的示数为U,电流表的示数为I,通过电阻的电流为IR,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为IV,则I=IR+IV,所以R真=>R测=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这里的系统误差来源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分流越小,误差越小,相对误差δ=

=。所以该电路适合测量小电阻,即当满足条件Rx

2.电流表内接法

在这种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是通过待测电阻Rx的真实电流,但由于电流表内阻分压的影响,电压表的示数比加在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大,所以按这种电路测出的待测电阻的阻值比真实值偏大。设电流表的示数为I,电压表的示数为U,加在待测电阻Rx两端的电压为UR,加在电流表两端的电压为UA,则U=UR+UA,所以R真=>R测=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这里的系统误差来源于电流表的分压,分压越小,误差越小,相对误差δ=

=。所以该电路适合测量大电阻,即当满足条件Rx>>RA时,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系统误差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电流表两种连接方式的系统误差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和同教研组的老师们共同总结了如下规律:“大内偏大;小外偏小。”即:电阻值大的电阻采用电流表内接法测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电阻值小的电阻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三、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连接方式的选择方法

1.比较法。若已知待测电阻的大约值Rx,电流表的内阻RA和电压表的内阻RV可以分别计算出电流表外接法的相对误差和电流表内接法的相对误差两个比值,然后进行比较。

(1)若

(2)若>,则选用电流表内接法,系统误差小;

(3)若=,则电流表两种接法都可以。

2.算术根法。若已知待测电阻的大约值Rx,电流表的内阻RA和电压表的内阻RV可以分别计算出Rx和两个比值,然后进行比较。

(1)若Rx

篇6

2、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

3、理解两种方法的误差原因,并能在实际中作出选择。

4、理解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档、直流电压档、欧姆档的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生测量分析,器材选择判断,树立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建议

1、伏安法测电阻这个实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初中时只要求学生掌握测量基本原理,不需要学生考虑测量的误差以及引起误差的原因,也不需要学生掌握两种连接方法,而在高中阶段,本节重点是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哪种接法,知道两种接法对测量值带来的不同测量结果,要求学生对两种连接方法所产生的误差来源有所了解。

在新课讲解中可以首先复习电阻定义,引出测量电阻的思路,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两种测量方式,分析误差原因,总结适用条件,通过测量分析,进一步巩固。通过器材分析选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活动展开时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两种测量电阻方法的误差原因及适用条件,利用自行测量进一步体会适用条件,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器材选择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节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运用,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材要求了解欧姆表的原理,不要求进一步讲解欧姆表的刻度等问题.

通过对欧姆表原理的讲解,进一步加强学生使用欧姆表的能力,重点强调欧姆表在使用前调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分清欧姆表的各档位之间的转换,知道欧姆表内置电源的正负极与两个表笔之间的连接,会对欧姆表进行读数和测量。

3、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的程度较好,可以对电阻的测量进行展开教学。除了讲解以上两种电阻测量方法以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方法。比如替代法,补偿法,惠斯通电桥法,另有利用一个已知电阻和伏特表,一个已知电阻和安培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电阻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用伏安法测电阻,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无论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测出的阻值都有误差。

(2)懂得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并能在实际中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

(3)知道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

2、能力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内容的真实性,鼓励学生寻查意外现象及异常现象所发生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操作、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掌握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2、难点

(1)误差的相对性。

(2)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测电阻的示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做过了“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初做实验时的情况,把两个示数相除,再多次求平均即可,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得到的就是电阻的真实值吗?不是,原因在于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的。

(二)教学过程

1、伏安法测电阻

我们已经了解了电流表并非无电阻,而电压表也并不是电阻无穷大,用这样的表去测量电阻,会对测量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1)、原理: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我们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值时,需把二者同时接入电路,否则无对应关系,没有了测量的意义,那么接入时无非两种接入方法,那么电路应如何?请同学们画出。

(2)、电路:

如果是理想情况,即时,两电路测量的数值应该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实际上两块表测量的是哪个研究对象的哪个值?测出来的数值与实际值有什么偏差,是偏大还是偏小?

外接法

是两端电压,是准确的,是过和的总电流,所以偏大。

偏小,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的。

实际测的是与的并联值,随,误差将越小。

内接法

是过的电流,是准确的,是加在与A上总电压,所以偏大。偏大,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

实际测的是与A的串联值,随,误差将越小。

进一步提问: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选择内、外接的原则是什么?

适用范围:;

[思考题]给你电源、电流计、已知电阻、开关和未知电阻各一只,如何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

方法:将A前后两次串入和各支路,测得电流强度为和,应有,则)

2、欧姆表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比较麻烦,实际应用时常用能直接读出电阻值的欧姆表来测电阻,关于欧姆表的构造,先请同学们看书。

以上欧姆表的结构示意图。借助电流表显示示数,测电阻不同于测电流、电压,表内本身含有电源,表盘上本身刻定的是电流值。试想,在两表笔间接入不同的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会随之发生改变,且一个阻值对应一个电流值,即指针偏在某一位置,所以可知:

(1)、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刻度的标定:

①两表笔短接,调,使,刻出“0”

②两表笔断开,指针不偏,刻出“∞”

③任意加上,,在指针偏转到的位置,刻出“”;

④若是正好是呢?应有,不难看出此时、,是此时的欧姆表内阻,也称中值电阻。

拿出一块欧姆表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同时说明:

①红、黑表笔的规定是为了与以往的电压表、电流表“+、-”极统一,即电流流入的为正极,电流流出的为负极。

②由于与并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所以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从有向左,刻度越来越密。

(3)、使用欧姆表的注意事项:(请同学回答并总结出)

①测电阻时,要使被测电阻同其它电路脱离开。

②欧姆表一般均有几档,而且使用时间长了,电池的E,r均要发生改变,所以在每次使用前及换挡后都要进行调零。

③每次使用后要把开关拨到OFF档或交流电压档的最大量程。

由此也可看出,利用欧姆表测电阻仅是粗测而已,在此基础上,应再利用伏安法测量才会比较准确。

篇7

    物理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为主,建立物理规律以演绎、归纳、概括为主,而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渗透到整个物理思维之中。特别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分析、综合方法应用更为普遍,如下面介绍的顺藤摸瓜法和发散思维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具体体现。

    ①顺藤摸瓜法,即正向推理法,它是从已知条件推论其结果的方法。

    ②发散思维法,即从某条物理规律出发,找出规律的多种表述。这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从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电能的特点出发,推出如下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串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大,阻值小的电阻两端的电压小;并联电路中,阻值大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通过的电流大。

    3 实验

    实验是物理科学的基础,也是物理知识的源泉,加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时代特征,又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样,实验也是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物理学习就是通过对物理现象、过程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以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

篇8

本节内容的主要任务就是测量待测电阻的阻值,是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一个实验。由于它本身方法多样,考试时命题者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想出各种新的花样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进行考查。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对该课时的内容稍作修改。

针对学生在平时实验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我采取了印发学案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实验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实验分组方面,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分3个小组,每小组四人。

2.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引入课题:出示一待测电阻,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阻值?

由于前面学过测电流有电流表,测电压有电压表,因此学生马上会提出用电阻表测量。此时我马上予以肯定,用万用表中的电阻档或欧姆表直接测量电阻,并出示万能表给学生看。有同学会兴奋地提出修理电器的爸爸也有。此时我会及时表扬他的细心。同时马上设疑,不用万能表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测出未知阻值的电阻来?

3.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诱发发散性思维

学生马上就会想到,不能直接测量,就可用公式来计算,即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来计算。教师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学案上设计方案,画出电路图,并请学生把设计的电路图用实物投影给大家看。一开始许多学生只会想到用电压表测电压,用电流表测电流,而不会想到要用一个滑动变阻器。也有思维比较严密的同学会想到要用滑动变阻器,但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护电路。因此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的作用外,主要是为了多次测量,从而减少误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开始测待测电阻的值,并把结果写于学案上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并计算出其阻值,最后撕开原先封着的橡皮胶,看看自己组有没有做对。若错误则同组同学分析讨论并找出原因。教师归纳,这就是我们教材上的伏安法测电阻。

4.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接着我没有照着课本上去让学生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而是提出去掉一个电流表,外加那个阻值已测出的电阻,选择剩余的实验器材能不能测出实验桌上的未知阻值的电阻?开始比赛,看哪一组设计的多且好,问题刚提出,学生脸上有点迷茫,经过我的指点后,即少了电流表,又多了一个电阻,那么,该电阻是起到了电流表的作用,应该与待测电阻怎样连接?于是,有些学生就有点思路,各组也就讨论开来。没过多久,就有小组设计出如下方案,并正确测量结果,此时我心中比较开心,但我没有马上表扬,而是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学生一开始以为这已经很好,但经过我这样一讲,又开始讨论。于是又有小组设计出几种不同方法。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得出,三种方法都可行,只是图1需要两次接线,相对而言,图二比较巧妙,而图三的方案可以,写表达式时没有1、2来得简单。

于是,趁着学生思维正活跃,我及时提出若把电压表拿掉,而只给电流表能否测出未知阻值的电阻。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经验,经过一番讨论,各组归纳后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最后总结出较好的方案如下。

篇9

(一)深钻教材,把握课标,优化备课

物理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在钻研教材时,要分析知识点的来源,特别是该知识点的应用。例如:在讲《浮力》一节时,要从身边的一些现象谈起,木块的漂浮,人在河里游泳等等,再谈及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伪的故事,从而引出阿基米德定律,同时引申出下沉物体的浮力。(学生易认为下沉物体没有浮力)。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不同的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同,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参差不齐,基础较差,有较大一部分学生数学不及格,学习无目的,甚至不想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要让他们在认真学习后都能达到要求,感知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欧姆定律》一节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的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用欧姆定律的公式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计算。

(三)重视实验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程把实验融入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要采用多种实验手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1,实验软件化。利用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再现实验的直观过程,如在教学《测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由于学校实验器材较差,因此在网上下载实验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2,实验分组化。在帮助学生掌握实用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自主操作的能力,进行分组实验。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让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探究在二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成像的特点,各组分析规律,然后教师总结评价。

3,实验参观化。如在教学《发电机》一节时,在了解发电机原理的同时,可带领学生到附近水电站参观,让水电站的工人介绍发电机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4,实验生活化。紧密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一些探究实验。如:筷子变弯、河水变浅引出折射,噪音的形成与防治,探究电冰箱等电器设备等等,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四)运用发散思维教学

贪玩是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后续发展十分重要。当前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现在的成绩,大搞题海战术,重复机械的训练,让学生感到十分劳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发散思维教学。例如:一只烧杯重1N,底面积25cm2,高20cm,盛有600g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

求:1,水对容器地面的压强。

2,烧杯对桌面的压强。

当学生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看谁还能发现什么?还能求什么物理量?(如烧杯的形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烧杯对桌面的压力,水的重力,桌面对烧杯的支持力等等)。这样,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学中有时不提问题是最好的问题。

二、关爱学生,讲究教育学生的艺术

(一)方法指导――讲究工作艺术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艰巨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所谓的“科学事业”,主要是以正确的、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工作,是一个宏观的范围、方向。而“艺术事业”则应突出教师个人的因素,侧重指在符合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方法、技巧,是微观的、具体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不仅是教学的语言,更应是教育的语言,长期以来,许多人相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这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教师高明、巧妙、妥帖的“顺耳忠言”则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为了“顺耳忠言”,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能拐个弯儿,巧妙运用富有感染性和迁移性的语言,反其道而行之,变指令为参谋,变贬抑为褒扬,以彻底的委婉,取得合适的角度,拐弯抹角地表达真实的意思,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学生也能从表面意义和老师的表情、姿态中,准确地领悟到其语言的内在含义,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沟通的目的。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古话则有:“将欲取,比先予之。”说话拐个弯儿,对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能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辅导――促进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孩子的健康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无病即健康”,其着眼点就是指躯体疾病,而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其实很多学生在外界学习压力或不良环境影响下,都已处于“亚健康”状态了,在生活或学习中常会产生自卑、胆怯、猜疑、易怒、偏激等心理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卜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在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

篇10

物理问题可以用文字表述、数学公式或图像描述。公式表述称为代数法,用图像表述称为几何法。公式从数学角度看比较精确,但物理意义较抽象;而图像则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在某些情况下,用图像表述物理问题,往往比用语言或公式更加明确、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三种表述方式中,以图像法最为直观明了。又如,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图像表示,比文字叙述更为简洁明了。其他图像如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电场线图、布朗运动图、各种光路图等,都可以形象地描述相对应的物理情景。

在物理学中,一个状态往往是由几个状态参量来表征的。如运动学中的匀速直线运动是由位移、速度、时间三个量描述的。一个状态对应着一组状态参量,如果用状态参量作为坐标轴来建立坐标系,一个物理状态就可以由坐标系中的一个点表示。如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上,直线上任一点表示该点的速度和时间。如果把物体所处的各个状态连接起来,就是物体的状态变化过程。

数学公式配合物理图像表达物理规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例如,光电效应中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mv■■=hv-W,用数学公式表达了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形象地表达了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而增大的线性关系,直观地看出光电效应的产生有一个最低频率(极限频率ν)。

利用物理图像可以描述仪表的结构、实验实物图像及实验原理图等。如高考试题中游标卡尺的读数就要求学生既会操作又会读图。

2.利用物理图像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在进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时,常常采用“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法或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描述物理情景。通过利用形象化的物理图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例如,在电场和磁场的概念教学时,就可以用“光芒四射”的图像描绘正点电荷的电场线,用“众矢之的”的图像描绘负点电荷的电场线。

利用物理图像建立物理规律在实验中经常用到。如欧姆定律的得出,就是将得到的实验数据(U、I值)在坐标系中描点,得到的I-U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总结出了欧姆定律。

3.利用物理图像推导物理公式。

物理公式一般都用代数的方法推导,然而有些公式使用图像方法推导则较简明方便。例如,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利用速度图像来求,即位移的数值等于v-t图来求位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的数值等于速度图线下方的图形的面积,具体推导可参见教材。

4.物理图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揭示客观对象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物理形象思维是以思维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物理表象是物理形象在人脑中的间接概括的反映,而物理形象主要来源于实践。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坐标图像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1.正确理解坐标轴表示的物理意义及各段曲线的变化规律。

在高中物理中,用坐标系描述物理量间的变化规律的例子非常普遍,而且有些图像从形状上看十分相似,如力学中的位移图像(s-t)和速度图像(v-t);简谐运动图像和机械波图像等,如果学生没有准确把握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就很容易混淆,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2.引导学生走出习惯性的思维误区。

在图像的教学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容易被平时习惯的思维限制,凭直觉和表象理解物理图像。而有些物理图像是强调矢量性和动态的,并且要与所处的背景和实际相符,所以学生在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时有很大障碍。

3.注重情景与图像间的切换,有助于解读图像。

篇11

实验器材简单 提到物理实验器材,不少人就会想到仪器一词。其实,在微实验中并没有这么高深,除了一些专业的测量仪器,很多器材都是学生身边唾手可得的用具。比如,拨动桌边刻度尺观察振动;在玻璃上哈气写字;两手指压笔尾和笔尖感受压力作用效果;找重心;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版……以上实验中的刻度尺和笔就是学生的文具用品,玻璃在每个教室都有,吸盘式挂钩在不少家庭中也很常见。微实验的器材虽然简单,但是其往往身兼数职,可以在多个实验中反复使用。如刚才的刻度尺,还可以在测量长度中用到,也可以在探究静电现象时用到;带有水的矿泉水瓶可以观察桌面发声振动,也可以透过水观察文字,还可以分别把两头置于海绵观察下陷程度,更可以留有少量水,轻盖瓶盖扭曲瓶身做功,观察盖子飞出等。

实验操作便捷 物理探究一共分为7步:发现提出问题、针对问题给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实验操作并记录现象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分析结论能否支持猜想、交流合作。如果每个小实验的操作过程都详细完善的话,不仅时间来不及,学生也很快会对循规蹈矩的物理实验失去兴趣。而对于微实验而言,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必须控制在3分钟以内,一般2分钟左右。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现象可能就是一个微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不擦怎样使桌面上的水快干;去超市称一公斤鸡蛋或苹果;人推墙感受反作用力等。所以平时的不少实验要简化操作步骤,学会抓住要点,放开散点。

实验现象直观 物理规律的建立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现象有各式各样的,有眼见的如针筒内乙醚的汽化和液化,有耳听的如辨别朗读课文的同学是谁,有触摸的如拉橡皮筋感受影响弹力的大小,也有数据记录的如探究欧姆定律实验。对于初中微实验而言,物理性和兴趣性并存。其实验现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明显,能够吊起学生胃口。过分复杂的现象、数据不利于学生一眼看透现象分析本质。比如刚才的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书本要求对于同一个电阻记录三组电压电流值,可是从这三组数据中学生只能初步发现同一电阻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很难直观地发现同一电阻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关系,这需要作图来研究。这种有复杂数据,需要处理的实验适合整节课探究,不适宜作为微实验推广。

实验结论易得 如果实验现象直观,那么根据现象得到结论并非一件困难的事。这个结论究竟是支持还是猜想,一目了然,实验目的也顺利达到。如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里,给学生播放蜜蜂飞舞的视频,学生都能听到声音,也知道声音的来源是翅膀振动,然后请学生挥舞手臂,注意能否听到声音,思考为何听不到。实验现象很明显,无人能听到挥舞声,再对比蜜蜂的视频,学生很容易得出是挥舞快慢即频率决定了能否听到声音。“只要有声源振动发声,就能听到声音”这个错误概念就遭到了否定。

实验交流便捷 由于实验“微小”,学生可以在课上当场做了后交流,也可以事先在家里用手机等设备录下后交流,还可以把视频内容在网络传播,这样非常适合学生对实验观摩、评析和研究。通过自己做或者观看视频,可以对微实验中的细节体会入微,更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通过自己实践或观看人家实验视频,不断对微实验进行改进,为我所用。

评析与反思

微实验并非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实验。微,只是体现在容量小。这样更利于初中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对知识点的正反馈。做微实验时不一定非要探究要素步骤齐全。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只要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有所得,进而喜欢物理,实验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尤其是演示实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另外微实验的形式要不拘泥于课堂,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化的探究实验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篇12

一、探究性物理学习的适用范围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做探究性学习,因此物理教学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物理学习需要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比如欧姆定律,有人设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保持电阻不变,改变导体两端电压,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一组数值,从数值中归纳出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设计粗看是让学生探索欧姆定律规律,但实际上存在逻辑问题,因为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是依据欧姆定律为原理工作的,使用这个表来测量,就意味着已经承认了欧姆定律,再去用它找规律,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从历史上看,欧姆定律的得来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出电流表和电压表。欧姆用磁针的偏转方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因为磁针受到地磁场和电流磁场的共同作用,N极沿合磁场方向,通过不同的电流,指针的偏转方向就不同,又用温差电偶的温度差来表示电源的特征,用不同长度的铜丝来反映导线的特征,这些都是当时很巧妙的方法,很具有创造性。科学探究过程要体验,但是不能把问题无理地简化,设计出一种简单的探究过程而违背科学原理,这样不仅不能向学生展现科学发现过程,反而会引起误解,使学生认为科学发现是一个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情,失去科学发现本身的巨大魅力。根据我的实践,探究性物理学习在以下四方面将大有作为。

(一)进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活动。

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很多物理量都没有给出测量方法,但测量方法包含很多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多种方法测磁体和电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测声波的频率、测日光灯的频闪频率、极大和极小电阻的测量、用示波器测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等。

(二)探究物理规律。

以物理规律为主的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应用已知规律、理论对某一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找出一些问题,然后设计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得到规律性的结论。我们组织学生研究过的课题有: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探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碰撞中的能量问题、光在界面发生折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如何查找电路故障、气垫上弹簧振子的周期与质量、振幅的关系等。

(三)寻找仪器、生活用品的基本原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有意思的用品、仪器,学生对这些现象或用品的基本原理产生兴趣,提出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拆装仪器、用品,或是将仪器、用品拿到实验室进行测量,从而探究其基本原理。比如自行车磨电灯的工作原理、厕所马桶冲水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测速仪的工作原理、乒乓球落在案子上后为什么能向后运动、家用节水器的原理及利弊分析等。

(四)开展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

我们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一些趣味实验,实验的内容有些移植于课外书,有些是从各种活动中学来的,还有些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的。比如:如何用地磁场获得感应电流、组装简易望远镜、用铅笔芯自制活动变阻器、体验向心力的大小、估测手抛物体做的功等。

二、例析探究性物理学习的基本环节

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有许多环节,下面以探究“简谐运动及其图像”为例,探讨探究性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充分做好探究准备工作。

1.明确探究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根据图像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采用的方法:讨论法、演绎法、归纳法。

(3)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现):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体验实验过程和结果获得的成就感。

2.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1)探究重点:知道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探究难点:简谐运动图像的得出。即知道图像表达的是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3.备好探究用具

铁架台(两台)、小铁球(系有细线)、注射器及塑料细管、注射针、透明胶布、细线、钩码、白纸、红墨水(一瓶)、长木板。

4.设计探究实施过程的流程

(1)将学生分为七大组(7―8人/组,围成一圈,便于小组实验与组内交流、合作);(2)设计情景,提出问题;(3)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4)各小组交换意见;(5)肯定好方案并实验得出图线;(6)引导学生完善图线;(7)得出结论;(8)总结巩固。

(二)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情景、提出问题至关重要。从熟悉的知识中提出问题,引导思维的撞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动机,又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并提出质疑。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学生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例如:从学生熟悉的单摆模型中引导学生用现有的材料想办法组建一个简单的摆,再给出这样的练习:假设你手中的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为1.8s(如图1),振幅为2cm,其中摆球从0点向右第一次到C点所需时间为0.3s,则:

①从cBc所需时间为多少?

②以振子从0点出发向右运动开始计时,第二次到达C点是什么时刻?第三次?第四次?

(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大多能完成,教师将所得的答案如图2排列,在黑板上划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时使用表格来记录,但它有缺陷,后来用图像法来描述使问题更形象直观。)

根据上面的引导向学生提出如何描述简谐运动的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的方案中选取比较好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引导探究,寻求规律。

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展开讨论,完善实验,深化思维;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参加小组设计,让他们得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感受探究的艰难,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设计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方案时,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并作适当的引导,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寻求解答问题的规律性。

(四)分析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果。

这一阶段教师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实验记录的分析结果。

在简谐运动图像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根据本小组的情况,挑选一个好的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列图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教师将其中较好的图线画到黑板上,将所有的C点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并在各个不同的C点下方注上时刻,见图4。

(五)完善实验结果,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

教师根据上述的实验结果,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完善实验结果,得出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余弦函数图线的普遍适用结论,并对图像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

三、存在问题和效果分析

(一)尽量减少实验系统误差与人为误差。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实验误差大。首先,由于实验材料本身的原因,实验条件难以符合简谐运动的条件而产生系统误差;其次,学生拉木板时不能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使实验图像与课本图像产生很大误差。

我们可以把本实验注射器改成塑料果冻外壳,在实验中把红墨水放入塑料果冻外壳中,然后用缝衣针在果冻外壳下打个小洞,这样就避免了把注射针粘在钩码下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注射细管过大带来的摩擦引起的误差,实验装置图如图7。

(二)效果分析。

1.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参谋,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有人说在这里教师从“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自己决定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研究的结果也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后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展示演讲,遇到困难时再找老师寻求帮助,这种方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比如本次探究,大部分学生理解图像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能够根据图像得到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提高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感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回归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提炼过程和应用过程,引发学生进行实证调查,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使得学生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在深度和广度上比一般的课堂教学有所加强,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理论的认识,有利于将物理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记得有一位上了大学的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收获有:(1)了解了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2)物理实验提高了动手能力;(3)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勤于思考的习惯。

3.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从选题开始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查阅研究资料,做调查问卷,写研究报告,最后在班里汇报,从始至终都是以小组形式来完成的。小组内有分工,有合作,有讨论,有交流,每个成员要承担分给自己的任务,彼此之间要进行沟通,要将每个人的研究整合到整体中去,要形成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如果组内出现了冲突,就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地体验挫折与成功,感受平等与公正。通过几年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大大提高了,大多数在高一入学不久就建立了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三年里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探究性物理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试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非常突出的优点,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实践与探索,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13

本学期,物理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时间较灵活.备课组成员将在教材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学法的设计,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商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商讨综合科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知识点和练习.二是针对物理课上的教学问题展开研讨,制定和及时调整对策,强调统一行动.另外,到外校取经,借鉴外校老师的经验,听取他们对高考备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效果明显. 三是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

三,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远离学习上的困扰,轻松迎战高考. 五,构建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把握各部分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物理学科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

力学是基础,电学与热学中的许多复杂问题都是与力学相结合的,因此一定要熟练掌握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便在复杂问题中灵活应用.力学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振动和波.

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择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一般来说三力平衡用合成,画好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后,选定半个四边形———三角形,进行解三角形的数学工作就行了.

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知道,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一般来说,某一时刻的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对于一个过程而言,若涉及时间可用动量定理;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关系;若这个过程中的力是恒力,那么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要涉及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物理量,计算起来相对麻烦.如果能用动量定理或机械能守恒来解就会方便得多,因为这是两个守恒定律,如果只关心过程的初末状态,就不必求解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上述两个定律呢 只要体系所受合外力为零(该条件可放宽为:外力的冲量远小于内力的冲量)时,体系总动量守恒;若体系在某一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那么体系在这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振动和波这一部分是建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加入了振动与波的一些特性,例如运动的周期性(解题时要注意通解,即符合要求的答案有多个),再如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等.

热学有两大部分,分子运动论和气体性质.对于分子运动论,如果去为每条理论寻找实验基础,那么书上的各知识点自然就掌握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外界对气体做功W与气体所吸热量Q之和等于气体的内能增量?.其次,V与W有关系,若气体体积V增加,气体必对外做功;理想气体温度T与内能E有关,若理想气体温度升高,其分子平均平动动能必增大,而理想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因此分子势能不变,所以其体内能E必增大.这6个物理量的关系清楚了,热学本身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热学和力学的综合问题,以力学为基础,将气体压力F用气体压强P和受力面积S表示,即,F=PS.

电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大部分,可分为:静电,恒定电流,电与磁,交流电和电磁振荡,电磁波5部分.

静电部分包括库仑定律,电场,场中物以及电容.电场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是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和能量变化是比较具体的,因此,引入电场强度(从电荷受力角度)和电势(从能量角度)描写电场,这样电场就可以和力学中的重力场(引力场)来类比学习了.但大家要注意,质点间是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而点电荷间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关于电势能完全可以与重力势能对比:电场力做多少正功电势能就减少多少.为了使电场更加形象化,还人为加入了描述电场的图线———电场线和等势面,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两种图线的性质,可以帮助你形象理解电场的性质.

场中物包括在电场中运动的带电粒子和在电场中静电平衡的导体.对于前者,可以完全按力学方法来处理,只是在粒子所受的各种机械力之外加上电场力罢了.对于后者要掌握两个有效的方法:画电场线和判断电势.

恒定电流部分的核心是5个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阻与功率)和各种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串并联关系.特别强调的是,基本概念中要着重理解电动势,知道它是描述电源做功能力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通俗理解为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一库仑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推至正极所做的功.对于功率一定要区分热功率与电功率,二者只有在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时才相等.欧姆定律的理解来源于功能关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适用条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