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

篇1

一、提升师生互动实效的途径

(一)合理创设情境。高中政治课堂的趣味性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政治课本身较为抽象和枯燥,所以在课堂中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互动实效。例如,讲授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动物的演变史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史,然后向学生提问:动物演变过程和社会形态更替过程说明了什么?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发展观,然后给学生引入教材中发展观的普遍性、发展趋势、量变以及质变等知识。教师可以接着与学生一起探讨案例,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对发展观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后,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与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发展观来解释?多启发学生,对提出观点的学生给予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二)科学设置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应巧妙设问,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授生活与哲学的第二课《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引入以下材料。某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家住哪里?”然后民工回答:“我是打工的,追求富裕,家住深山里。”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属于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所以你是唯物主义者。”教师可以据此设问:“你同意上述学者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问题提出后,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成正确认识。

二、提升生生互动实效的途径

篇2

一、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反映接受比较困难。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进漫画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政治教学的难题,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

(1)漫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的兴趣。政治课的理论性是比较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尤其是涉及时事政治,很多学生有抵触的情绪,教师也感觉难以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这导致高中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低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漫画教学,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漫画可以把深奥的哲学原理进行形象展示。政治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哲学原理,比如有关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双方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指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指同一性。类似的哲学原理在高中政治教材中还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政治内涵的理解,妨碍了高中学生学习的进步。有鉴于此,借助漫画的形式把深奥的哲学原理直观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有这样一幅漫画:悬崖边上一颗大树上,吊着两个筐,其中一个筐中的人,想用火烧断另一个筐的绳索。

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理解矛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吊篮中一方想用火烧掉另一方的吊绳,对方却坦然面对。因为他了解矛盾的一方是以另一方为存在基础的。烧掉了对方,自己也会因为失去平衡出现危险。只有熟知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为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

政治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而漫画属于艺术表现范畴,如果需要把两种完美结合,需要采取的一定措施,才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1)以生活为载体,引进高中政治漫画教学。学以致用一直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升为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同时把高中政治课程涉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例如,有这样一幅漫画,黄金周免费过收费站,但是在收费站前却形成了拥堵。漫画以蜗牛背负着很多的汽车为主题,客观反映了黄金周交通转变为黄金粥的社会现象。对于漫画中反映的问题,因为和高中学生有着切身联系,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研讨的欲望。通过对于黄金周现象的思考,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于国家决策的认知,了解政治对于人们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政治原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矛盾关系的原理认知黄金周现象,充分理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进一步加深对于政治原理的认知。

(2)漫画需要反映政治教学特征。漫画教学是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重要教学途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应该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强调娱乐性,忽视政治性。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学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政治问题。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漫画,需要紧密联系政治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依托,开展漫画教学活动。例如,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课“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本课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目标的重点。其中几幅漫画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主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出现落差,已经是我国现阶段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教材的理论,运用漫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出谋划策,是新课标下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新探索,也是有效性教学的有益尝试。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

另一幅漫画是有关经济增长方式的,也是高中政治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速度,增长的方式都对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是有着紧密联系。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也是我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值得思考。以能源消耗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鉴于此,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提上日程。高中学生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借助漫画,能够在视觉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形式有充分认知,不仅可以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学生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进漫画教学,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林黎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教育导刊,2011

篇3

1 审范围

搞清楚问题要用哪部分知识来回答,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还是哲学常识,如果是哲学常识,是用辨让法,唯物论、认识论还是人生观等。例如:“好又快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让法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如果审清范围,那就明白此题是考招学常识,运用辩让法中联系的观点,导发展观是矛盾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清析了。

2 审主体

要明白答题的角度也就是搞清楚问题的录当中是谁?例如:结合材料谈谈我用企业如何更好的“走出去”该题中的主体是企业,在组织答案的时候要从企业的角度来回答那就必须联系第三课企业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3 审设问

搞清楚问题的指向,我们通常可以把问题分为三类: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样的设问。一般要枞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分析。为什么的设问一般要从原因、意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怎么样的设问一般要从解决的办法、措施、启示的角度分析。

二、 归类对号,落实到课,节框

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材料加以推敲,做到书题结合,将试题中的信息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题意,确立论据(即书中的观点、推理)信息与书本知识对比交流可认在阅读问题把握,设问方向明确答题的范围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需要运用书本知识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

三、 规范组织答案的步骤

1 先归纳题目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

2 请清楚有关理论的观点,即请清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

3 运用原理观点分析问题,这是答案的主体,即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切忌只有理论不结合材料分析。

4 可联系重大时事,例如三个代表主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篇4

Revelation of the Different Schools Learning Theory to Improve Classroom Answers Effects

——Take High School Political Class for Example

Abstract Classroom Q & A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occur due to actual high school classroom, classroom Answers, the effect is not good.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humanism,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has a larger role in the revelation of these learning theories help us improve classroom Answers effects, and thereb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

Key words learning theory;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velation

课堂提问与回答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启发学生思考、调节课堂氛围、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的重要作用。课堂问答效果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问答行为所收获的成效。在实际高中课堂中,课堂问答存在各种问题,如老师问题不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学生回答问题思路不清晰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还会妨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甚至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课堂问答效果是必要的。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观点与提高课堂问答效果有机链接,并从高中政治课堂的实践角度探讨了将这些学习理论融入高中政治课堂问答环节的一些方式、方法,以期提高高中课堂问答效果。

1 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自主性的启发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课堂问答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信、不敢发表自己观点的学生,若教师处理不当,会导致课堂问答参与者只有少数成绩优异且愿意展示自己的学生,这会影响课堂整体氛围,让多数学生得不到锻炼,违背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主性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情感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对学生抱有真诚态度。在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应给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一些及时、诚挚的鼓励,培养学生在课堂问答过程中的安全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主性。例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可以以幽默风趣的话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如“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了,人人平等,同学们也要努力抓住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促进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例如,高中政治老师在请同学归纳联系的含义时,可自己先举例说出生活中联系的例子,如多媒体课件与教材的联系、季节与植物的联系等,由此拓宽学生思维,再让学生举出联系的例子,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联系的含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回答问题自主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两方面都切实提高了课堂问答效果。

2 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启发

由于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学生在问答过程中会出现不理解、不能回答老师问题、语言组织不到位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观点的情况,此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提高课堂问答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实现的。因而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主动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思路时,教师应该将问题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以此启发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得出问题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相似性、参考性的学习内容。如在高中政治课中,在回答哲学中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方法论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参考已经学过的联系观的方法论结构,依据联系观的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得出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教师应有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接受是指教师要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成功时的惬意。罗杰斯常用“移情的理解”来说明理解,即“换位思考”,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想来“框套”学生。在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表现出畏惧犹豫时,教师不应表现出烦躁或者直接让学生坐下,而是应该让学生不要着急,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不能回答出问题的原因,再进行引导。如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让学生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释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而学生无法回答时,应该先考虑学生是否不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含义或是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引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这说明了学生探索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生思考与教师引导的关系。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将程序学习的处理直线式与分支式。在教师提出多个渐进式问题时,学生若顺利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继续进入下一问题,若学生无法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就给予提示,然后继续进行问答。如高中政治课堂中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教师根据书上食用西红柿最后说明西红柿无毒的例子提出问题:(1)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如何解开的?(2)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想一想,人的正确意识是从哪里来的?这三个问题就是渐进式问题,当学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就按直线式进入第二个问题,随后进入第三个。当学生无法回答出第一个问题时,教师就应提示学生阅读材料找到信息,由此进入第二个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总结材料中不同例子,归纳出材料启示,由此进入第三个问题。

但是采用这两种方法时,教师应注意提示要适度,不要自问自答,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时间。有老师在学生回答错或回答的不是自己期待答案时,就会武断地打断,然后自行回答,或者是忽视学生的提问与反问。这样会让课堂都是教师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尊重,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对问题难以形成系统综合的看法,独立性也得不到锻炼,将会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3 对教师给予学生回答情况评价的启发

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对于教师的问题,学生可能完全回答正确,也有可能完全回答错误或是回答不完整,此时教师应对不同的回答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

人本主义的情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际关系,特别关注师生关系的品质。这在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给予评价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时,直接给予“你完全跑题了”、“不用回答了,先坐下”等消极评价,甚至专门针对成绩差、上课没认真听讲、开小差的学生,在其不能回答时,给予批评、讽刺等评价。这些消极反馈,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降低学生交流愿望。所以,在给予学生回答情况评价时,要避免使用消极的评价,而代之以积极肯定的评价。如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学习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时,学生回答了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但是没有答出还要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时,教师首先应要肯定学生对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理解,然后在指出学生认识不足之处。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给予鼓励表扬,但教师也应注意,鼓励与表扬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要过于笼统,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哪里做得好,应坚持,哪里做得不足,应改进。如高中政治课中,学生正确举例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后,教师应给予肯定,然后就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有针对性、贴近生活实际、易于理解等方面作出具体评价。

4 对处理问答结果的启发

课堂问答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知识信息,特别是在正确完整的答案中常常有着教学的重点以及知识的结构条理。因而教师不应在教学问答过程结束后直接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应对问答结果有一定强化。

行为主义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在课堂问答过程中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刺激,给予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回答。如当学生无法回答出联系的三个特性时,教师可说出多个生活中联系的例子,提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联系,引导学生答出联系具有普遍性;由人不能让河水向西流、太阳从西边升起,提示学生联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引导学生答出联系具有客观性;由事件到日本经济下滑,与中国陷入政治僵局,两国人民关系僵化,提示学生联系具有多样性。对于教学重点的问答,在学生回答出完整答案后,老师可再次强化,以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

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认为教学要把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理论对连续性、渐进性问答有所启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前一结果可以加以利用,将其作为问题回答的基点。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强化问题答案,为之后的教学问答环节做好铺垫。

不同学派的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有着不同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以上是笔者总结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提高课堂问答效果的启示,希望对这些学习理论的研究探索有助于我们切实提高课堂问答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5

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政治的研究性学习,既符合时展的特点,又符合当前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政治领域的创新能力。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时代性和社会化。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考察学生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和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的能力。在高考中多次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就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随时关注社会,关注时化的新动向。像当前比较关心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世界和平等;还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就业等问题。

2.开放性和综合性。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与生活,范围广泛、综合性较强。教材本身就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组成,广泛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与哲学领域。同时,考察近年文综试题,不难发现,考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被放在了重要的考察位置。这就要求考生能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能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

3.实践性和创新性。政治学科的核心理论是“”,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实践中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又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高中政治中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这种精神的培养,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批判,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

4.意识形态性和德育性。课堂的政治教学定位于“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政治学科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要改变传统政治课教学的教师讲,学生背的状态,而应该以健康的心理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心国家社会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宇宙和人生,正确对待个人与社会,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培养良好政治素养,体现政治学的德育功能。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性

1.开展探究性学习,是适应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也己经迈入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要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期,教育要实现人的创新培养和实践提升,更需要人的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环境下政治学科的探究学习,就是要整合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渠道获取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创新精神,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2.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传统的教学行为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也不能满足提出的人才要求。“要改变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政治课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也是中学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政治课堂导致了政治的德育功能缺乏有效性,不能有效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利用网络信息储备,科学、高效筛选课题。网络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有效满足了政治学科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特点,有利于政治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及时拓展视野,使学生在丰富、鲜活的材料中根据自身知识储备选择研究方向。但网络信息也存在一定虚假性,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判断和甄选,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引导学生精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的课题进行研究。

2.分解目标,制定方案,改变学习空间的组织形式。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自主、自发与自觉。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明确研究问题,细化研究目的,分解研究内容;并根据内容、目标与教材知识的切合点,安排研究步骤。駣用小组合作方式,将任务合理分配到个人,让每位成员都能有所收获。教师作为研究性的创设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启发学生质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3.利用网络材料的丰富性,着眼于深加工,建立教学资料库。应根据政治课教学的需要,对己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综合,有针对性地与当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相关的典型材料进行取舍,深层次应用,建立资料库。要遵循优化原则将资料体系优化。要强化收集意识,善于观察挖掘资源;要鼓励学生参与,动手收集,共同开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共享,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资源。

篇6

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这几个方面,当代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行尤其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最新时事将融入课本,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也会和考试挂钩,这使课本有些地方的修改不能及时跟上脚步。在此情况下,教材将作出一些改动,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内容,当代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将得到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日益艰巨。

一、知识框架的构建对学生的学习是必需的

当代高中生的政治学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将面临一些考验,政治又贯穿各个方面,涉及多个领域,经济生活中有政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里有文化,政治和文化反映经济,文化里有哲学,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生在学习每个方面都需要拓宽知识面,缺一不可。因此在众多的知识中学生若是毫无章法的学习,便是混乱,没有效率的,也同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构建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课本知识重点的把握是关键,学生学习知识不能什么都一起抓,教师必须教导学生,学习要有目的性,要有重点。正如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要矛盾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解决问题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也是如此。

知识框架有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列出一个比较完善且具体的知识框架,以便于学生更有效率的掌握知识。例如:在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便是一个大的知识点,它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在此便可以将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各作为一个主要知识点,由此排列下来,比如发展观的要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告诉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等等。相关重要知识点便由此轻而易举的带出来,相同的,联系观,矛盾观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概括,既方便理解又方便记忆。这种框架可以减轻文科同学的记忆强度,也就是达到减负的效果,方法既简单又实用,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应用到了教学上来,给师生带来了便利。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有十分必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它可以令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减少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灌输,使教师更容易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以根据老师的自身情况,对教材进行一个不一样的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无疑是给学习带来了一些乐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形势,社会状况,更快速的了解时事,让学生学习这门学科不再有那么多的压力。

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抛砖引玉,轻松的引出课堂教学重点,无须说教,学生便更容易投入全部的热情到这上面来。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突出重点,让老师围绕重点教学,有目的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十分有效,让高中政治课堂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多媒体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景教学使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它提供图片、文字、声音。图像的处理,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加强了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教师讲到经济全球化的章节时,学生便不会及时的理解,因为在国内,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搜索我国对外贸易的典型例子及其状况,和国外的各种市场经济情况,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教师放一段视频,对于学生来说就等于放了一部电影,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我国和世界的状况,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深度理解。

三、社会体验是学生了解政治的有效途径

本学科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政治生活,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导,让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行社会调查,从实践中学习,收获知识。

具体活动可体现为让学生到居民委员会去调查与政府有关政策的信息,公告栏上的许多信息都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政府,它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障公民的权利。信息公示可以动员人们对政府进行监督,打造一个阳光政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人们更了解政府,信赖政府,支持政府的各种工作。在学生自己的调查后,他们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政府的性质、职能、宗旨等,同时强化了学生作为公民的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的参加到政治生活中,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作为公民应有的义务。

四、参与互动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

篇7

高中政治新课改已全面实施,在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高中政治新课改越来越要求教学要遵循“三贴近”原则,这既是高中政治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高中政治课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下面就政治学科“三贴近”原则教学进行简要分析,愿与各位同仁探讨。

1 “三贴近”原则之内涵

何为三贴近原则呢?《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简言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2 “三贴近”原则之意义

高中政治新教材“三贴近”原则的倡导和贯彻, 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三贴近”原则,强调教学与时俱进,坚持全面深入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强调在基本观点的教育中精讲多用。第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坚持以育人为本,就是坚持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是新课改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最大亮点,是实施新教材的一个根本出发点。第四、重视实践环节,通过运用“三贴近”原则,让学生贴近大量的实际的现实问题,能准确理解,牢固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三贴近”原则之运用

“三贴近”原则是高中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理念。它不仅是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呈现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三贴近”原则,增强教学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推进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情感态度。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来运用好这“三贴近”原则呢?

3.1 贴近实际

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解读理论,如“经济生活”中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之使用价值的教学,就可以先从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入手,让学生明白三鹿奶粉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损害婴儿的身心健康,对质量差没有使用价值,形成感性认识,从中揭示出商品要有较高的质量,才能被消费者接受,才有使用价值的道理。其次,通过三鹿奶粉被查封、相关的责任人被处罚的案例,引导学生明白商品有较高的质量,这既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下应履行的职责,也是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这样让学生从实际的经济生活事例中领悟到了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什么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职业道德。通过贴近实际的案例教学,不仅完成了知识目标的教学,也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要想运用好贴近实际这一原则,作为教师要事先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大纲要求,深刻理解课本知识,明确教学目标;二是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法治在线、心理访谈、科教频道等多渠道关注了解社会热点、时事政治,收集准备鲜活的案例材料,将知识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

3.2 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心理、认知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心理、认知水平的实际状况,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从案例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形成知识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例如:“经济生活”教学中讲解货币、信用卡这一知识时,可以先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校园卡,信用卡入手,设计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理解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到经济就在自己身边。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经济生活的知识是有用的,还能在通俗易懂的案例中自然生成了知识概念,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教学,要运用好贴近学生这一原则,教师也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一是要了解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心理、认知水平的实际状况。二是要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点的内涵,分析知识脉络,设计出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途径、学生活动方案等。三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大量素材,精选案例。教学时,要做到案例恰当,有的放矢。

篇8

一、提高政治教师综合素质,统一德育渗透意识

想真正在高中教育中进行德育的合理渗透,最根本还是要从老师做起,提高高中政治老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教师仪态,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利于帮助建立和学生的友好关系,从而达到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效果。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表现出来的笑容会极具亲和力,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时刻保持微笑也会给人带去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可以使周围的人感到心情愉悦、十分舒服,起着极大的感染力。政治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符合新形势下的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其次,高中政治教师还要不断提供自身的素质,在思想意识方面不断进行提升和进步,并且能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树立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二、挖掘教材德育内容,理论联系实际

新的课标提出教材的设置要融入思想性,同时又要具备故事性和趣味性,结合具体实际,将理论与实际联合起来,实事求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种教学创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一定非要按照别人的想法去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发掘适合自己和学生的课堂创新方法。政治学习并不就是等于枯燥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其实政治也可以是十分有趣的学习活动。以我以前政治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他十分擅长营造政治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从讲《哲学的思维》这一章来说,他在课堂的开始就给大家科普了许多关于西方哲学的小故事,以及一些有趣的哲学传说,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情绪达到了一个兴奋状态,不再死气沉沉;接着他就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哲学思维能力进行引导,包括有哪些具体方法,用什么思考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欲望,达到了铺垫、制造悬念的效果;然后在讲解过程中,他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讲出自己了解的哲学类小故事,对大家进行提问,另外其他的学生需要解答出同学的问题。最后再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总结归纳,引出新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单调枯燥地给学生讲授新内容,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求答案。他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思路,更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再对政治抱有一种心理上的畏惧感。这样的创新式教学就是值得借鉴的,但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教师始终要记住,没有最好的教学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三、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教师在进行中学教育时,也要注意联系教材,紧扣主题,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既做到遵循客观的规律,又联系具体实际,用正确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政治教学中来,把握德育教学的“点”、“时”、“度”,有规律有目的的逐渐深入德育教育。比如在讲解关于《国际竞争的实质》这一课的时候,正好是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之际,我在上课之前就准备了一段关于载人航天飞行的视频,给他们进行播放,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强大的科技国防力量,向他们展示航空员的以及我们祖国的伟大,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他们的上课热情。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就是给学生讲授书本里面的内容,并不会给学生有过多地拓展。而在课标改革的新要求新体制下,教师也要学会随机应变,而不是固步自封,这样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率,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在尊重教材编写的客观事实下,对书中内容不足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改正,科学的辩证发展观要求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

四、结语

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学会把握学生的特点,从不断的经验教训中去总结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树立积极创新的教学思维,立足于现实。政治也是来源于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同时结合理论指导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德育渗透的工作。

篇9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还要教育学生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辨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

        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重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未来的建设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以上一、二部分综合起来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是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培养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篇10

1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当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统一他们的思想,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要以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中心内容,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

因此,要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基本理论,尤其是党的现行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篇11

一、迎接挑战与理性思考: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充满勇气和热情,同时,也应对新课改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新课改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去。同时,更应清醒地意识到,新课改作为新事物,它的成长仍需一个长期、艰巨的发展过程。对新课改的实践,我们很有必要经常对它进行理性思考,以确保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二、抛弃旧理念与把握新要求:要适应新教材的一些重要变化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教材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要求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3.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4.正确看待体系不明的现实,体系不明并不是没有体系,我觉得教材体系是蕴含其中的,我们不能只看表面。不成体系的教材不能称其为教材,更不能称为一个学科。体系在哪里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挖掘,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教材内在的逻辑体系挖掘出来,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使学生形成关于本学科的系统知识,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否则杂乱无章不成体系,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更谈不上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更新观念与正确实践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但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该听的未听清,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形成。

2.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应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能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9-1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43-02

之所以称其为高效课堂,是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受高考体制的影响,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常常把模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依据,却不把培养学生的实力能量作为重点,导致了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在讲解基础概念知识和死记硬背相关内容之上。使得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的应用教学价值逐渐丢失,这种现象与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现今高中政治教学方式的改革,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政治课堂教学的营造已变得刻不容缓。

一、精心打造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过去的教学理论给老师的定位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这样容易误入歧途,使师生关系僵化,变成被动的教与学,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主动性。这正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会学生思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间平等对话,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师生间容易迸发出思想上的火花。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现在社会已经发展了,鼓励个性化。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似乎是在用一种观点引领和束缚人的思想呢?这不是正好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吗?”这个问题虽然提出的有些尖锐,却也同样有些道理,为了对这位学生给予启发式的教育,笔者用教材中的“若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念来引领人们的思想,社会就会混乱无序的道理”来回答他,并且为他做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比喻:比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若是每个队员只想着展示自己个人的能力,全队缺乏统一的思想,那全队的进攻就变得杂乱无章,根本不可能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其他学生又质疑道:“难道人有了不同的观点就会使得社会变得混乱吗?个性化与主流化就不能共存吗?”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好像在看老师要怎么回应这个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非常好,那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之后就有另一些学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在一场激烈的辩论之后,笔者最后做了总结:“个性化与主流化其实并不矛盾,关键是以哪个做为中心,我们应该是在尊重主流化的前提下提倡个性化,如果颠倒了二者的位置就变成了无政府主义了,就比如美国人的思想非常开放,但是爱国主义永远是头等位置。”经过讨论之后,学生懂得了个人思想观念的争论不会引起混乱,然而社会价值观缺乏引导却会导致混乱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在争辩中解决疑惑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因为素质教育的影响,要求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和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政治课堂上经常得扮演组织者、设计者、顾问、朋友的角色,使得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充分发挥老师自身的引导性作用,这些都会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得老师能够最快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并经常开展自主的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灵感和思维的火花的迸发,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比如,杨欣老师在讲授“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教学中,借助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搜集生活中出现价格变化的消费品,例如文具、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之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之间展开深入讨论,努力的寻找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动,最后教师再纠正和完善学生的答案。如此一来,既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此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和针对性得以增强。

三、构建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对于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高中生,此时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是理论性较强而内容较枯燥的课程,考虑到这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变得十分重要。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为了拉近政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尽量将高中课堂教学“艺术化”,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现。比如,在学习《文化与生活》的“文化塑造人生”的这一框内容时,鉴于高中生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讨论文化的重要性等问题,这样做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不能够透彻和深入的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然而若是将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再引用实际生活中的名人事迹来促进学生加强对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作用的理解,这样使得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因此,政治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新知识,也可以使其更透彻的认识政治教学,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四、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

“学生的创造态度直接取决于他们对于知识的态度”,“获取知识的方式影响着运用知识的方式”,以上都是创新教育理论中的观点。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自主的获取知识,这样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他们运用知识的形式和获取、应用知识的态度,无形中也培养着学生创造能力。我们从创新教育理论获得启示:人的能力来源于培养,而并不是教授,让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到发明创造活动中去才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自主学习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使学生主动加入每一个“发明创造之中”,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问题被解决的全部过程。

古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为了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一些方法去刺激他们,比如设置疑问等。钟济礼老师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征税与纳税》一课时,就巧妙的运用了疑问来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上课前,老师先抛出问题“征税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和个人是不是不公平?”这个问题的抛出马上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由于学生视角较窄,赞成这个观点的学生反而居多。钟老师没有马上剖析问题,而是让学生观看《2015年我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明白了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这样最终可以达到凭借视频的方式先声夺人的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对于本框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前一个课时的教学也进行了温习,并有效的承接到本次课教学内容:①税收的本质及特征,②税收的作用。

在发散环节中,学生通过对课本案例“老何的三个疑问”(①老何不缴这4万元税行不行?②缴了4万元税后,凭税票能返还吗?③能与福彩中心领导协商一下,把税率降低点?)进行了探究,以导学案为参考依据,看图分析回答问题、活学巧用、归纳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关系。学生需要借助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来回答三个层层递进问题。学生在这三个思考题的促使下,重点知识得到了巩固,理解运用得到了加深,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使得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能够发挥出来;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更加的关注现实生活,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从而实现有效思考的目的。

在收敛环节中,对于课件“小何的犹豫”事例设计了探究思考题:“小何购物应该要发票?为什么?”此事件与每个人关联密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促进,使其有较广的参与面,贯彻了“倡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这样能使学生会了解到发票是国家征税的依据、是纳税人纳税的依据、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凭证,同时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购物索要发票也是公民在履行义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怀,并完成了学生的有效思考。

五、以名言古训展现贤哲的光辉思想

高中政治中,把《哲学》一册书与其他几册教材比较来看,他的内容编排上很有特点,教材运用了许多“名言警句”,旨在用哲学家对某一观点来具体论述所讲知识。这些论述从学习实践出发,更直观地展现哲学观点的内涵所在,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汉语言文化发展博大深厚,今天我们温习前人古训时,对古代贤人的思想常常会颇有感触。当然,把“名言警句”应用在教学中,也并不是就局限于某人在特定场合下所说的“只言片语”。凡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名言警句”都可以大胆拓展运用,比如意蕴独到的古典诗词、民间的古谚俗语、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等。比如不仅可以使用像《韩非子》一书里诸如“白马非马”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运用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此类的佳句名言,亦或是刘禹锡能够体现辩证法中发展观思想的经典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许许多多的凝聚其思想精髓的“名言古训”应该成为高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掘的宝贵案例资源。为了达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对现实认识的深化,在教学中将时代内涵植入传统文化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借助他山之石o融通学科间的知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本学科领域中,借助“他山之石”使得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得以构筑和优化。一贯说来,高中课程里有“政史不分家”的说法,作为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哲学》,其最初提及的重点问题当属“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派别的划分”,苟子、朱熹以及王夫之的观点时常在教材中出现,在高中历史教材相关章节中,相应哲学思想的内涵、形成、地位和影响都给与了很详尽的描述。融汇学科间的知识,在某些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贯通,减轻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同样,政治教学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辅助:借助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知识,来讲述“真理的条件性”;此外,我们可以运用哲学来理解并掌握生物学“遗传变异”规律和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遗传现象。又如,我们可以借助历史学中,关于中国近代政策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真理是具体的”,借助数学的抛物线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我们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扩大思想政治课堂的知识容量,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趣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这就要求任课老师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地位,这样我们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得以分激发,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最终使得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得以成功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萌杉.浅析高中政治科“生活化”教学的实现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

篇13

二、在感悟热点材料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与高考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学生仍然是以高考为目标来对待思想政治课,致使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脱节。为了高考,学生对四本必修课教材达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例如,在讲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时,学生懂得要正确对待金钱;在讲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时,学生知道要诚信经营;在讲中华民族精神时,学生知道应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行哲学教学时,学生也知道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强化德育功能有切实的依据和扎实的基础。但为什么还是不断的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现象?一句话: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