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基于云计算的原理和其固有的特点,云计算比其它新技术更容易进入高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这一特点决定云计算将会在学校大受欢迎。
2.云计算的特点
(1)服务提供的多元性
云就是庞大的计算机群,具备极高的计算、存储能力,能够完成单机所完不成的海量计算、存储等工作。云将调用云中的计算机群,使用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来搜索网络中的数据库资源,并运用各种方法为用户反馈出尽可能详尽、准确的结果,极大的扩展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某个具体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工作模式;同时云中的计算机可以通过相应技术保持网络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用以保证用户服务的快速、准确。
(2)使用的便捷性
在云计算模式中所有应用和服务请求的数据资源均存储在云中,用户可以在任意场合、时间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使用统一的云服务,按照自身的需求获取所需信息,并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为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效率。
(3)服务的安全性
分布式系统具有高度容错机制,云计算作为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发展,依托据存储中心可以实现严格、有效的控制、配置与管理,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连接性能,同时高度集中化的数据管理、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让用户避免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
(4)用户端设备成本低廉
由于云计算模式下大量的计算及存储工作都被放到了网络上,作为个人的用户端就完全可以简化到只有一个浏览器了。云计算模式中用户只需通过网络使用服务商所提供的相关服务,并按实际使用情况付费,具体的计算机系统硬件配置、设备运行维护开支和服务器系统软、硬件升级都由云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云计算的端设备和现在的PC机相比,云计算终端功耗低,成本低廉,终端用户使用简单,维护方便。
二、云计算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1.云计算能大大节约信息化的资金投入
目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成本主要来源于软硬件的购置、日常维护及设备更新等,如果将这些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大大减少资金投入。其一,整个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平台将是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跨平台、运算能力强大、资源丰富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无需购买本地服务器,仅需投入少数管理终端及云接入设备即可;其二,所有的服务提供均由云端提供,无需为保证服务器运行的可靠性、保证存储在服务器中的数据资源的安全以及避免因网络访问异常导致服务器瘫痪而对网络服务器响应及接入数量等进行限制,因此原来维护、升级等工作几乎降至最低,管理成本也相应可以大大降低。
2.真正实现资源整合,建立统一的资源平台
将高校信息化建立在云计算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将繁重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服务器的配备、课程资源的存储与管理等工作交给云服务提供商,那么现有分散的、自成一体、本地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将转变成为一个与具体网络运行环境、网络服务器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无关的强大的统一的通用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以成千上万的云服务器为依托,拥有着极其强大的计算功能、海量的网络资源,现有的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软、硬件资源重复投入、虚拟化教学设备运行能力支持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3.云计算的应用能够保证高校师生的信息安全
篇2
一、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1.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实验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技能能力的主要来源。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依教材知识点设计,参照教材实例“依葫芦画瓢”,缺乏启发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各实验间不能形成技能体系,学生难以掌握实际应用能力;部分实验内容知识陈旧,不能体现技术热点,与用人单位要求联系不紧密。
2.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求
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与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演示讲解与操作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单一的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单向”传递,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实验考核方法不能实现多维度考核
考核方法是学习方向的指挥棒。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等,由教师完成全部考核。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不易实现“一题多卷”,难以评价学生完成的独立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只对阶段学习做出总结,不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考核仅由教师完成,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现有的考核方法不能很好地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4.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活动效果。由于教师参加培训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想已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基于MOOC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1.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MOOC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化智慧教育,其利用网络获取世界范围优秀教学资源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MOOC理念,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基准,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关联的技能能力点,细化实验内容,突出实验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ACM大学生竞赛与科研项目,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启发性与创新性;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入网络优质资源与MOOC在线课程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时性与先进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实验课程知识结构,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2.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特点,构建传统实验课堂、MOOC-翻转课堂、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的“三个课堂”实验课堂体系;创建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应用操作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竞赛/科研活动相结合、单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的立体教学方法;创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模式、小组讨论-个别辅导模式、理论分析-操作演示模式相结合的“三个模式”辅导方法;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师生与企业互动相结合的“三个互动”沟通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机整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板书讲解与实践操作,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3.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
针对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特点,创建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考核目标;构建操作试为主、笔试为辅,课堂问答/答辩为主、课后作业为辅,实际课堂互动为主、虚拟课堂互动为辅,团队合作为主、创新性为辅的多角度考核指标;创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共评”评价方法。在考核中,将成绩评定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学生学习主观因素的考核,达到“以评促学”。
4.构建新型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延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MOOC开放、互动的理念,在“走出去、请进来、传下去、动起来”的培养思路基础上,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进行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积极参与MOOC团队建设,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与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开拓教学思路、增强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学活力。
篇3
1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1.1 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实验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来源。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依照教材知识点设计,参照教材实例“依葫芦画瓢”,缺乏启发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各实验间不能形成技能体系,学生难以掌握实际应用能力;部分实验内容知识陈旧,不能体现技术热点,与用人单位要求联系不紧密。
1.2 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求
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与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演示讲解与操作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单一地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单向”传递,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3 实验考核方法不能实现多维度考核
考核方法是学习方向的指挥棒。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等,由教师完成全部考核。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不易实现“一题多卷”,难以评价学生完成的独立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只对阶段学习作出总结,不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考核仅由教师完成,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现有的考核方法不能很好地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1.4 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活动效果。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起步较晚,师资力量薄弱。受高职办学层次限制,教师参加培训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想已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2 基于MOOC理念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2.1 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MOOC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化智慧教育,其利用网络获取世界范围优秀教学资源的模式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MOOC理念,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基准,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关联的技能能力点,细化实验内容,突出实验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ACM大学生竞赛与科研项目,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启发性与创新性;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入网络优质资源与MOOC在线课程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时性与先进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实验课程知识结构,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2.2 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特点,构建传统实验课堂、MOOC翻转课堂、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的“三个课堂”实验课堂体系;创建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应用操作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竞赛/科研活动相结合、单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的立体教学方法;创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模式、小组讨论个别辅导模式、理论分析操作演示模式相结合的“三个模式”辅导方法;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师生与企业互动相结合的“三个互动”沟通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机整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板书讲解与实践操作,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2.3 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的特点,创建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考核目标;构建操作试为主、笔试为辅,课堂问答/答辩为主、课后作业为辅,实际课堂互动为主、虚拟课堂互动为辅,团队合作为主、创新性为辅的多角度考核指标;创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共评”评价方法。在考核中,将成绩评定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学生学习主观因素的考核,达到“以评促学”。
2.4 构建新型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延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MOOC开放、互动的理念,在“走出去、请进来、传下去、动起来”的培养思路基础上,鼓励实验教师积极学习交叉学科知识,积极参与MOOC团队建设,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与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开拓教学思路,增强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学活力。
篇4
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是评价沥青技术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良好的黏附性是保证沥青路面具有足够高温稳定性、良好的水稳定性以及良好的耐久性的重要条件。
酸性石料具有强度高、耐磨性能好等优点,是良好的筑路材料。然而由于酸性石料与沥青的黏附性不好,不能满足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所以在使用方面局限性很大。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经调查,省内酸性石料蕴藏量丰富,并且容易采集、加工。如果采用则可以节省大量的公路建设资金,大大降低公路造价。对于青海省而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恶劣的气候条件,单一的经济模式,青海省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公路发展相对滞后。公路建设应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以最小的资金投入、最低的施工成本、最好的使用质量为目标。因此,解决青海省特有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的技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长远的现实意义。
沥青抗剥落剂是解决道路石油沥青与酸性石料黏附性较差问题的一种添加剂,可以通过降低沥青与集料之间的界面张力来提高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力。目前市场上的抗剥落剂有很多种,根据青海省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经济水平以及施工方法,确定适合青海的抗剥落剂品种和掺配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1 研究的方案
1.1 材料的选择
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改善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的技术。因此集料的母岩是根据青海路网规划,选取路网规划路线沿线分布较广的酸性石料花岗岩、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择碱性石灰岩作为对比。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关于沥青路面施工气候分区的划分,青海属于3-2-2区。昼夜温差大,紫外线照射强,沥青老化快。再加上考虑到青海省公路建设的资金等因素,本课题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规定(见表1.1),选用青海常用的新疆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厂生产的道路石油沥青A-110#作为试验用沥青。
根据青海省的气候条件、环境因素、经济水平以及施工方法,初步筛选了四种抗剥落剂作为试验用抗剥落剂。分别是四川成都卡洛公司生产的卡洛胺抗剥落剂、西安公路研究所研发的PA-1型抗剥落剂、江苏镇江金阳道路材料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JT-K1型抗剥落剂、上海同济大学制备的TJ-066 型抗剥落剂。
1.2 实验方案
先将所选用的三种石料与克拉玛依A-110#原样沥青用水煮法进行黏附性等级评定,然后在将所选择的四种抗剥落剂以不同比例分别掺配于克拉玛依AH-110#沥青中,进行黏附性等级评价,通过对比,筛选出适合用于青海地区酸性石料的抗剥落剂的品种以及最佳掺配量。方案如图1所示。
将选定的比较适合青海公路建设的抗剥落剂(不少于两种),按最佳掺配量掺加到沥青中进行薄膜加热试验,对沥青老化前后的黏附性能进行比较。方案如图2所示。
1.3 实验方法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评定沥青与矿料黏附性的试验方法。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有水煮法、水浸法、光电比色法和搅动水净吸附法等。本课题按照我国《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的规定,采用水煮法评定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 具体步骤如下:
水煮法的具体方法是:
①将集料过筛,筛孔尺寸为19mm、13.2mm。选取粒径13.2 mm~19mm,形状接近立方体的规则粗集料5个,用洁净的水洗净,放置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然后放在干燥器中备用。
②将一个大烧杯盛水,放置到有石棉网的加热炉上煮沸。
③将集料逐个用细线在中部系牢,再放置105℃±5℃的烘箱内1 h。
④准备沥青试样。
本课题采用的沥青是克拉玛依A-110#袋装沥青。从袋中表面沥青以下,侧面以内5cm以上部位取样。将取出的沥青试样放入盛样器皿中带盖放入恒温烘箱中,加热至完全熔化(烘箱温度设置为135℃~150℃)。将盛样器中的沥青通过0.6mm的滤筛过滤,立即分别装入5个擦拭干净并且干燥的沥青盛样器皿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沥青温度下降,可放入烘箱中适当加热,但加热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①逐个取出加热的矿料颗粒,用线提起,浸入沥青试样中45s后,轻轻拿出,注意使集料颗粒完全被沥青膜所裹覆。
②将裹覆附沥青的集料颗粒悬挂于试验架上,下面铺一张纸,使多余的沥青流掉。并在室温下冷却15min。
③待集料颗粒冷却后,逐个用细线提起,浸入盛有煮沸水的大烧杯中央,调整加热炉,使烧杯中的水保持微沸状态。(注意:微沸指的是容器表面后破裂的现象。)为避免脱落的沥青在取出集料颗粒时又粘回集料表面的现象,应及时将脱落漂浮在液体表面的沥青用纸粘走。
④浸煮3min后,将集料颗粒从液体中取出,观察集料颗粒表面沥青膜的剥落程度,按规定评定沥青与集料的黏附性等级(注意:为避免已脱落但仍聚集成团黏附在集料颗粒表面的沥青在取出颗粒时又铺展开,造成没有剥落的假象,应在未取出时就先观察沥青膜的剥落情况,做好记录)。
⑤同一试样应平行试验5个集料颗粒,并由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试验人员分别评定后,取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的评定方法见表2。
先将所选择的石料按试验规程的要求制作成试验样本,进行沥青原样与集料的黏附性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克拉玛依沥青A-110#沥青虽然是路用石油沥青中各项指标均较好的沥青,但是与酸性石料的黏附性也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等级。除从西久线K676+900处取来的砂岩试样刚刚达到规范要求的黏附性等级Ⅳ级外,几乎没有符合规范要求不小于Ⅳ级的标准。而石灰岩均达到规范的要求,验证了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较差的事实。
为了能够准确地选择适用于青海酸性石料的沥青抗剥落剂以及确定抗剥落剂的合理掺量,本课题将四种抗剥落剂各按0.3%、0.4%、0.5%的剂量与克拉玛依沥青掺配,分别与所选择的石料试样进行黏附性试验,评定黏附性等级。实验结果见表4。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花岗岩来说,卡洛胺、PA-1型、TJ-066型、JY-K1型四种抗剥落剂中卡洛胺和PA-1型这两种抗剥落剂改善效果明显。外掺0.3%的抗剥落剂时,已出现改善情况。当外掺0.4%时,有明显改善效果,黏附性等级能达到Ⅴ级,个别效果差一点的也达到了Ⅳ级,满足规范要求。TJ-066型和JY-K1型所需掺量大于卡洛胺和PA-1型,直到外掺0.5%时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效果。
对于砂岩来说,掺加抗剥落剂的确是改善与沥青黏附性的好办法,改善效果十分明显。从表4可以看出,0.3%的抗剥落剂就能改善砂岩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已经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当外掺0.4%时,黏附性等级均能达到Ⅴ级。
对于石灰岩而言,由于集料本身与沥青的黏附性就好,就已经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所以添加抗剥落剂改善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经过试验结果的分析,初步确定抗剥落剂优先选择的品种是卡洛胺和PA-1型抗剥落剂,最佳掺配量为0.4%。
为了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针对0.4%的剂量进行了掺加剥落剂的沥青与集料黏附性的对比试验,结果见表5和图3、图4及图5所示。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对于花岗岩、砂岩等酸性石料来说,四种抗剥落剂中卡洛胺和PA-1型的所需掺量少,抗剥落效果明显,添加后的沥青黏附性能稳定。而TJ-066型、JY-K1型两种抗剥落剂需要的掺量大,添加后沥青的黏附性能不稳定。可以判定卡洛胺和PA-1型两种抗剥落剂与TJ-066型、JY-K1型两种抗剥落剂相比,抗剥落效果更好。
由于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是暴露在大气环境中的,受光照、降水、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课题对掺加抗剥落剂后的沥青黏附性等级进行了沥青老化前后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
通过试验说明,卡洛胺和PA-1型抗剥落剂适用于改善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的黏附性,抗剥落效果好并且稳定。
3 结 论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试验研究分析表明,针对青海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石料特点,卡洛胺、PA-1、TJ-066、JY-K1型四种抗剥落剂中,卡洛胺、PA-1两种抗剥落性能较好,适合用于青海地区的酸性石料,提高黏附性等级较明显,性能稳定。
(2)根据不同掺量的对比试验结果分析,并根据青海省公路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和经济造价,确定出抗剥落剂的最佳掺量是0.4%。
(3)经耐久性抗老化试验验证,卡洛胺、PA-1两种抗剥落剂的性能稳定,老化前后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钱晓鸥.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黏附性改善技术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7.
[2]张登良.沥青路面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43,83-475.
[3]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4.
篇5
二、协调左右脑思维,提高科学思维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的罗杰.斯佩里教授通过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一般左脑具有言语、概念、分析、计算、逻辑推理,将复杂事物细化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创造、综合等功能,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表明右脑具有的巨大潜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现今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大多都是以左脑为中心的教学,右脑基本处于睡眠状态,而学生的左脑也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中昏昏欲睡。充分利用右脑惊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调动右脑思维的积极性是科学思维的关键。计算机的数字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现实世界里有什么,数字世界里就有什么,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计算机语言的概念、理论、方法在现实世界里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型”。以概念教学为例,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语义规定,弄不清楚就会出现“个个字都认识,句句话都听不懂”的现象,概念教学要加强形象思维。C语言的指针概念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对于C系统中这一灵魂性的知识点,“地址”是它的原型,“地址”是一个“范围”概念,它不仅包含开始信息,也包含结束信息,还包含此范围内数据的特征三方面的信息。形象地理解了指针的概念后,对指针的重要性、指针的运算,通过指针获取数据的运算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容器与变量,时分秒的变化与循环,族谱与树结构等等。
篇6
0引言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内心想法的真实外在表达,是思维的一种具体工具,也是人的重要的特征,在语言表达方面,这是区分动物与人的很重要的标志。当然,随着人类的进华,语言也是在进化的,语言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固定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求变化而变化的。那么,计算机的语言也是这样的工具,是表达计算机的“思维”的工具,是计算机的交流工具,计算机语言让我们走进计算机的世界,计算机语言τ诩扑慊来说与人类的语言对于人类来说的重要性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但是,毕竟计算机的语言以及程序的设计等,是由人类的智慧所发明创造和设计的,所以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以说,计算机语言是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后才出现的,在很多方面是借鉴人类的语言的,但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否认,计算机语言对于人类语言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整体来说,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是相互促进的,是相互渗透的,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无关语言。
1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的联系
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都是在逐渐的发展变化的,二者在具体的使用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二者在多角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毕竟二者都是语言的媒介,只是应用的领域和部分具体的内容有差别。每种语言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计算机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人工语言,而人类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感性化的语言,两种语言的定义概念不一样,使用的领域也不一样。
1.1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的基本功能一致
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领域使用的语言,是计算机可以读懂的语言,在计算机的操作和程序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都离不开计算机语言,可以说,只要是存在计算机的地方,只要你想利用计算机,那么就涉及到计算机的语言,计算机只有通过固有的语言交流,才可以正常的运行。当然,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语言也是如此,人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媒介,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语言的沟通,那么结果想而知,是非常可怕的。从语言媒介的角度来看,二者的作用都是传播一定的信号和信息,用以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二者的最基本的功能都是沟通和交流,目的是使彼此了解,达到双方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是很一致的。
1.2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的种类都很多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主要使用语言的形式,最初的机器语言为主发展到现在的面向对象语言为主,期间还有很多种,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而且,每一种语言适合的领域也有一定的区别,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使用的优势,使用范围广、操作复杂等等。人类语言的种类更是繁多,每个领域有差异化的语言,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特点,不同的场合使用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等,这些都是人类语言的特点,汉语、英语等,也是语言种类之间的差异。计算机语言和人类的语言在语言种类方面,有很高的相似度,可以说都是非常繁多的,语种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1.3语言存在主流和非主流之分
计算机语言虽然有很多种,但是还是有主流和非主流之间的区别的,计算机语言的Java和C++语言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但是其他的一些功能不是非常强大或者存在一定缺陷,在软件的设计中可能会被使用的频率就会偏低。人类语言也是如此,汉语、英语在整个语言的使用范围内,还是处于首要的地位的,一些相对较小国家的语言几乎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在国际场合中,一般不会出现。两种语言在主流使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相似联系。
2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差异
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都是语言,理论上来说二者都是交流的没接,只不过交流的具体对象不同,二者因此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在其他一些方面,二者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毕竟二者从概念上来讲,不是一种同语言,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特性的,语言也正是这样。下文简单分析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具体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点。
2.1二者的发展方式不同
人类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最普遍的事物,可以理解为是自然界中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事物,是最贴近生活的事物,可想而知,人类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人们的日常的沟通交流中的,而不是出于科学的研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过程,就是日常的使用需要的产物,至于后期有关专家学者对语言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语言背后的变化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先研究后出现的发展变化。而计算机语言并不是与人类语言一样的发展的方式,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逐渐提高的要求而产生的,理论上来讲,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只是应用已有的功能,对于没有专门研究的功能是不可以直接使用的。那么,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有关研究人员就会对此作出改进和完善,设计出更加符合当前实际需求的语言,当然,人们对之的利用是在科学研究成果之上的。二者在发展方式方面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毕竟人类语言趋于普遍化,而计算机语言是一种前沿的科学技术。
2.2二者感彩不同
计算机语言就是一种机器的语言,是在人类的设定好的语言程序基础上才可以实现的,所以,只会执行一些固定的语句,并不会按照自己的感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是机器的操作,没有任何的感彩,绝对的理性执行。但是,人类语言则不是这样的,我们在日常的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感情过程中,除了拍剧,其他时刻表达的都是自己当时的感情,并没有任何事前的设置,一切都是感情的真实的感情表达,具有非常浓重的感彩,与计算机的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
3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的相互渗透关系
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用于执行程序和设计软件的语言,是一种机器的语言;人类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虽然二者看似很远,但是在二者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彼此还是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二者之间对彼此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下文具体说明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在彼此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二者是如何渗透、如何相互促进发展的。
3.1人类语言对计算机语言的影响
(1)人类语言使得计算机语言表达的具体化。人类语言非常博大精深,但是计算机语言相对匮乏,因此出现很多使用人类语言开理解计算机语言的情况。比如,run在人类语言中是“奔跑”的含义,被计算机语言多借用,还以为“运行”,body在人类语言中是身体的含义,但是爱计算机语言中可以理解为“主机”,类似这样的词语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从以上例子中不难看出,计算机语言的具体表达依赖的是人类语言的存在。
(2)人类语言使得计算机语言的表达简化。计算机的语言中有很多是英文大写字母的缩写,这样的词语表达的完整含义是这些英文字母的连续拼写,但是计算机语言中,为了表达的更加简便,就会出现将完整表达的英文的首字母按照顺序表达出来。这样的计算机语言的表达,也是出自于人类语言的丰富和完整。
(3)人类语言为计算机语言的存在提供了多样的基础。人类语言的壮大和逐渐的发展,是计算机语言发展的基础,计算机语言出现的比较晚,那么,如果计算机语言刚出现就以一种新鲜的陌生的方式出现,那么必然很难被人民群众一时间完全接受,一般来说,人们是比较容易接受固有存在的事物,所以,计算机语言的出现以人类语言为基础是一个很好地选择。
从以上的人类语言对计算机语言的具体影响中,不难看出,计算机语言是在人类语言的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来计算机语言的起步就会晚于人类的语言,那么,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植根于人类语言,人类语言是计算机语言的根源和依托。
3.2计算机语言对人类语言的影响
人类的语言发展和壮大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当然,人类语言的发展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计算机语言的,具体的渗透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语言为人类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来源。计算机是一种机械的语言,有很多固定含义和固定应用的语言,那么在生活中就可以把这样的语言按照所想要表达的感情直接用计算机的语言表达出来,久而久之,这样的形象利用就会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人类语言的一部分,丰富了人类的语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壮大。
(2)计算机语言提高了自然语言的规范化。人类语言,我们都知道,是一种子日常中用于交流的语言,那么出现很多口语化、地方化的语言和文字,如果在其他范围使用这样的文字和语言,或许出现很大的语言的障碍。计算机语言的出现,由于设计程序的规范,计算机中出现的文字就会相对比较规范,人们长期使用计算机,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使用语言的习惯,这样规范化了人们的用于,提高了人类语言的正规化。
4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自然语言和计算机语言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无论是否一致,二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在逐渐渗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彼此在发展壮大自己本身的同时,对另一者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坚实的根基也需要上层建筑的壮大,人类语言的基础要做好,会加快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反过来会推动人类语言的规范化等。
参考文献
[1] 漆慧.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的互相渗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24:66-67.
[2] 克里斯托弗・曼宁,竹西.跟懂得人类语言的计算机聊天[J].博鳌观察,2016,02:76-79.
[3] 本报记者蒋波.让计算机听懂人类语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8-29008.
[4] 张爱香.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3,24:120-121.
篇7
一、教育技术的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2005年发表了最新的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AECT05教育技术的定义强调了教育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两大教学目的及其“创造”、“使用”和“管理”的三大功能范畴。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融会贯通这些理论,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
在我校计算机语言课程属于计算机的基础课程,面向所有理工科学生,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综合这两个部分,我将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分为七个步骤:提出问题例题示范知识剖析实验模仿技能强化总结扩展考核评分。提出问题、例题示范和知识剖析主要在理论教学中完成,实验模仿和技能强化主要在实验教学中完成,考核评分由教师在课后完成。
教师应该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以上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和技术的整合。一是技术的运用能够引起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深刻变化;二是技术的运用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室和课本的狭小学习空间走向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和网络世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技术的应用可以引导教师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综合媒体(电视、电影、录像)等技术构成。
1.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计算机语言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编程,没有形成编程的思想,再加上语言类课程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阻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多媒体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整合,通过投影仪呈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可以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在提出问题、例题示范和知识剖析这三个教学阶段中广泛使用。
以计算机语言中FOR循环和WHILE循环讲解为例,两种方法有异同,可以同时实现同一个问题,并且有时候需要综合使用。直接用传统方式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循环过程尤其是不确定出循环的条件和循环结束后变量的值。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循环过程,我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使用了POWERPOINT2003软件里面的动画功能,绘制了几个流程图,以图片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循环执行的过程,然后把FOR循环和WHILE循环相同的部分用红色标识,相异的部分用黄色标识,让学生产生直观清晰的印象,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POWERPOINT2003还可以制作即时网页,利用超链接的功能可以方便地调用硬盘和网上的任何资源。再比如在进行指针与函数这一节的讲解时,我发现学生很难改变思维定势,对稍微复杂的指针与函数应用把握不定。于是我在制作这一章的课件时,用FLASH CS3动画设计软件设计了一段动画。我先在网上下载了比较美观的数字、卡片、箭头等矢量图,利用求卡片上数字最大值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引入指针在传送数据时的动作特点,将指针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表达指针传送数据的位置,加深了学生对指针作为函数参数传递特征的掌握。
2.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网络技术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各个阶段都有用武之地,尤其是考核评分阶段。我校的计算机语言课程是基础课,教学内容多、任务紧、班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时间有限,借助网络教师可以通知、布置作业、分享课件、辅导答疑,学生可以提交作业,从而有效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后直接把分数登入网络,学生直接上网查询。
3.综合媒体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综合媒体包括电视、电影、录像等技术。例如在讲解汉诺塔问题之前,我放了一段印度教的主神梵天在创造世界的时候的录像视频片段,引入汉诺塔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他们带入拯救世界的情境之中,因为僧侣们预言,当所有的金片都从梵天穿好的那根针上移到另外一根针上时,世界就将在一声霹雳中消灭,而梵塔、庙宇和众生也都将同归于尽。再例如在讲解结构体概念这一节的时候,我播放了一段国外的飞机订票电影片段,然后向学生提出在整个影片播放过程中,如何实现对登机人员的身份资料的查找?如何实现快速查找,有多少种方式?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影片,拓展思路。
篇8
Discussion on Extensive Teaching Method of Computer Language Course
CHEN Guo-chao
(Sich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igong 643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language courses for the student not majoring computer, the author breaks the limit of textbook and begins with the study of the computer software fo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 resources. The essa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s for years, discusses the purpose, the significance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he method for computer language extensive teaching.
Key words: extensive teaching; computer language cour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拓展式教学是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延伸挖掘并揭示其本质,透彻研究问题,使学生能够灵活变通、准确地进行理解、巩固教学内容。这种突破教材约束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敢于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
计算机语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比较吃力,在课程后期少数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引入了拓展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之前虽然已经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没有应用于实践,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没有质的提高。学生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拓展式教学,可以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概念、专用术语的理解,提高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认识水平,并在编程中付诸于实践。
计算机语言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内存变量、数组、指针、程序设计和算法等,下面就这个方面探讨拓展式教学方法。
1 由内存储器结构拓展到内存变量和指针
在计算机高级语言教材中,涉及内存变量和指针的章节很少提及内存储器结构。教师应突破教材的限制,在引入内存变量和指针之前,先讲解计算机内存储器的相关知识,随后由计算机内存储结构拓展到内存变量和指针。
讲解内存储器的组织结构,用如图1所示的简图来说明。每个矩形格就是一个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在计算机高级语言中称为一个内存变量。存储单元是临时存储数据的空间,数据存入哪个存储单元或从哪个存储单元取出数据,必须明确存储单元的地址,而2000H,2001H就是存储单元的地址。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无需明确具体的存储地址,存储单元的地址只需用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内存变量名,内存变量名需要程序设计者来定义。
图1 内存储器结构简图
在计算机高级语言中,将地址形象化地称为“指针”,一个变量的地址称为该变量的“指针”。存储数据的单元就是变量,存储地址的单元就是指针变量。
内存变量和指针的使用贯穿于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始终,对内存变量和指针认识模糊或认识不深入,在以后的程序设计中就不能合理使用,从而影响程序设计的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把抽象的变量和物理存储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看清了内存变量和指针的本质,加深了对内存储器结构的认识。
2 由“存储程序”原理拓展到程序设计
由于计算机高级语言源程序是基于计算机硬件执行的,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和强调“存储程序”原理的讲解。
“存储程序”原理可以借助微型计算机结构简图来说明,如图2所示。程序运行之前,首先把程序调入内存储器,然后在系统的控制下,从内存储器中逐条取出指令加以分析,并执行指令规定的操作,使计算机按程序流程运行直至结束,从而实现自动化的连续工作。
图2 微型计算机结构简图
基于“存储程序”原理的拓展,教师讲解编程计算cgc3.tif时,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处理数据是分步骤完成的,本例计算100个数的累加和,需要计算100次,可用循环语句来实现。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逐渐地养成计算机的思维习惯,学会用算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加深了对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理解,对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为以后合理、高效地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从硬件资源的高度认识程序设计
大多数学生编写程序只追求任务的实现,忽略程序运行的效率。教师讲解程序设计时,引入“计算机硬件资源”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编写程序,而且在满足正确性、可靠性、健壮性等质量因素的前提下设法提高程序的效率。
最主要的计算机硬件资源是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就是CPU(中央处理器),存储资源包括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高效的程序是指程序运行时尽可能少占用CPU的时间,减少无谓的时间消耗,让计算资源可以被更多的任务利用,提高计算资源的利用率。
例如,编程计算 (n是正整数)。许多学生编程时,使用循环语句来实现,但是,当n的值很大时,会耗费CPU的大量时间。如果把计算式修改成
,则。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最好不要把所有计算任务都交给计算机完成,有些计算任务需要程序员提前处理,让出更多宝贵的计算机资源给计算机用户。
通过“计算机硬件资源”的拓展,借助于计算机高级语言教学平台,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机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不但具有基本的编程能力,而且树立高屋建瓴、系统全局的思想,为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4 总结
高校开设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掌握编程的基本知识、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基本的程序调试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的限制,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讲解和程序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提升对计算机的认识高度。
参考文献:
[1] 张晓萌.关于结构力学拓展式课堂教学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23).
篇9
高职院校;C程序设计;分级教学目标
一、引言
现在,我们学校和许多高校一样,选择C语言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入门教学课程,C#语言和Java语言程序设计与开发作为计算机专业后续岗位能力延展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强调语法和基础,而C#语言和Java语言程序设计则着重于岗位应用能力。本人多年从事《C/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编程技术》和《ASP.NET》课程教学,发现我校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不过关,给后续课程带来很大麻烦,造成教学被动。为此,很有必要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进行反思,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分析目前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C语言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确定并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做一个切实的探讨。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C语言教学的特点
1C语言的教学特点:具有逻辑性、理论性、创构性和理论性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四大主要特征。想要掌握计算机语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主动创造力和罗辑思维力。而C语言更是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之中的难点,很多首次接触到C语言的同学很难入门。根据这一特性,对高职院校在C语言的教材编写上和教学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看教材,听课更重要的是在于应用。学会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最重要的环节是做习题和上机实训。如果学得不扎实,对后续专业课程影响很大。所以一定要强化实训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认知度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热情,思维理解能力也较差。有的学生上课,仅仅是为了应付家长和学校,自己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导致学习没有纪律。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上课处于一个积极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学习计划规划,不主动思考这一环境之中。他们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的教育,仅仅是为了完成目标而学习,一版不会主动进行相关课程的深入思考和练习。由于这些不好的学习因素吗,导致相关的学习课程学习起来更加困难,也不知道如何求助如何进行解决。目前,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存在两个误区:一方面是在现在软件领域这个大环境下,C语言基本无用,另一方面是学习这门课程如果今后不从事相关工作也无用武之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严重挫伤他们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他们学习本专业的信心。但同时也要看到,有一部分高职生来自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实践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明显提升,还有一部分有自己兴趣十足的爱好。这应当充分肯定并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三、高职C语言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一)要遵循计算机语言学习的认知与教学规律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学习都有自身的认知与教学规律。计算机程序就是用某种计算机语言把计算机的执行过程描述出来。学习计算机语言,就是学习语法规则以及掌握这些语法规则的应用。众所周知,要学好一门语言,关键是不停地进行读写训练,活学活用。多看、多读、多写、多模仿练习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诀窍,那么学习计算机语言也是如此。所以,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多阅读C语言程序,然后是学会调试C语言程序,接着是模仿编写C语言程序,最后才是设计C语言程序。
(二)分级制定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这样现状的高职学生,还存在计算机水平差异、思维发展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在教学大纲中应制定多级教学目标。多角度分层次分阶段从低到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巧2、具有程序设计初步应用能力3、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4、培养程序设计逻辑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进行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模型,分层次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条件分班教学的,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分班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基础层次,一个提高层次。
(三)选择或自编适合高职学生的C语言实训教材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也应当独具特点,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但现有教材很多是介绍语句的格式和功能,不适合高职学生,因此必须调整教材结构和内容来应对现在高职教育。2008年我们曾编写《C++程序设计实训指导书》,可满足6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使用。本书是在编写组各老师多年从事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基础上编写的,书中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海南高职学生实训中遇到的问题,精心挑选训练题目,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将复杂的问题和概念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力争让学生当时看得懂、学后用得上。
(四)围绕最大限度提高与保护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以求全面教学实效大量的调研证明,学生在如下情况下其学习效果才会是非常有效的:感觉到自己备受别人的关注;对他们现在学习的知识充满兴趣;自己是学习的主导和参与者;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与保护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兴趣,以求取得真正教学实效。1.做到每一堂上机课都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上机程序练习获得成就感。2.提倡学生朗读程序。比如,语句intx;x=5;,可读成“声明一个整型变量x,然后将整型常量5赋值给整型变量x”。通过朗读程序,能够使一些原本很模糊的概念得到不断地巩固,逐渐地变得清晰。3.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将枯燥难记的语法融入范例程序的上机调试过程中。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先给出定义和规则的讲授办法,而是从具体问题入手,精选范例,努力把枯燥的“语言”讲得生动、活泼。在程序范例中,将语法知识点同实际编程结合。讲授时避免纠缠于语法细节,应始终明确一点:计算机语言是用来描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任何语法规定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4.点面结合,少讲多练,确保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与氛围学习计算机语言主要在于应用,仅仅通过听课和阅读教材是不可能掌握的。学会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最重要的环节是做习题和上机实训。要区分学生层次,精选上机练习题,既要满足少数提高训练,又要满足大多数基础练习,做到点面结合,符合学生实际。5.及时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共克难关应事先分析C语言学习的难点,做到胸中有数。在C中,变量与数据类型概念是第一个难点,它与内存概念紧密相关。这个难点,将影响全局。循环控制语句是第二个难点,它改变程序执行流程,难在如何构造,关键是抓住循环初值、终值和增值三要素。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C时的难点,厘清难点的根源,逐个击破,不留隐患。6.结合专业,学以致用根据教学不同阶段,教师应适时收集一些与其授课学生专业方向结合的程序案例,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C程序设计在解决本专业中的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7.发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的优势,增加教学互动及时开发C课程网站,提供学生在线多媒体学习与答疑平台。在C语言程序设计学习上,把复杂的计算机语言、专业化的技术变成了轻松自如、随心所欲的人机对话。因此,使学生不至于掉入C语言知识的细节里,避免出现既费时、又费力,而学习收效不理想现象,使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简单,从而有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既及时可上Internet网查询,又可与同学老师交流。这样,既增进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来说,学好C语言既是专业素质的需要,也是未来岗位能力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潜能教学模式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重任。针对目前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采用点面结合,分级教学目标,精选程序案例,突出高职认知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强化学生上机练习及指导为突破口,最终实现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1.1计算机语言概述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计算机语言顾名思义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为了能使人与计算机间进行交流,专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是以人类日常交流的语言为蓝本,变换成计算机可以读懂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编码,是人与计算机间特有的用来表达人的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并指导计算机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处理、保存和利用等。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之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
1.2计算机语言教学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让学员掌握人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特征,学会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能,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首先是让学员端正思想,明确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意义;其次是让学员明白学习计算机语言最终就是学会编写程序。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专科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学生兴趣低、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一般来说,学生兴趣比较低。学生往往认为要学习语言应该自己去专心地学,那样听老师讲课是无法很好地学习语言的,所以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便自己去学习,而自学能力不强或者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而且学生对于整个语言学习不够重视,在考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员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去考的,而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2.2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深度与广度的不协调
计算机教学范畴之广确实让广大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知从何下手,仅计算机语言就有几十种,并且在不断的更新,而教学的总学时却是不变的,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接受有关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工作创造条件,我们开设了Basic,PASCAL,C和汇编等多种语言课程,而每门课的总学时不过50学时左右,因此绝大多数讲授的只是语言最基本的语句和一些简单的算法设计,对于具体的语言版本却介绍不多如C语言只介绍标准C语言的语句和语法,对具体如TurboC的库函数应用及其语言本身固有特点很少介绍或根本不予介绍,其结果学生语言知道不少,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3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早已听懂,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进度较快.这样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深人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从考试的结果看,各班的平均成绩差异较大,最高平均分比最低分相差25分以上,就是同一个班的成绩差异也较大.通过对考试的答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较死板的概念题答的较好,对简单的应用并且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也能回答,但对综合应用的题目大多回答错误。
2.4程度设计能力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最怕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中笔试的程序填空.机试的编程题,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可看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不强,几种常见算法如穷举、递推、迭代、递归、方程求解、字符串操作等不够熟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思维.这样直接导致在完成程序填空时,阅读理解程序能力弱;编程时设计的程序结构不清晰、臃肿,可读性差,程序的效率较低。
2.5程序调试能力差
表现在:许多学生虽拥有个人电脑,但多数学生只是比较熟悉Windows操作环境,不熟悉DOS操作环境,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不熟悉DOS命令的使用,不熟悉TC(TurboC)各菜单功能,不懂确立TC工作环境,不熟悉编译过程中出错的英文信息,甚至连syntax(语法)、statement(语句)、overflow(溢出)等单词都不认识,尤其当出现恶意语法错误时,C语言编译器也可能有故障隐患而给出名不符实的错误信息;不熟悉程序动态调试方法,如断点设置、单步执行、观察变量的当前值等;另外,学生录入程序的速度太慢,录入正确率低等。
三、计算机语言教学措施探讨
3.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兴趣
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来说,由于许多学生在以前并未接触过,所以他们会认为计算机语言是很深奥、很难学的,所以有许多人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缺乏信心。在这个时候,任课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讲解目前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和其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并讲解其中重要人物的成功历程,比如可以讲解国内“程序员之父”——求伯君老师以及他所组建的金山软件公司。为了消除程序语言对学生的神秘性,教师可在课堂上当场编写一些小程序,并当场演示。教师也可讲解目前计算机程序人才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待遇,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2以问题为核心,以数据类型的发展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步骤,教学内容组织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对教材仔细分析,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计算机语言虽然比较简单,但要记忆的知识还是较多的,且存在着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的问题。课堂上若罗列知识点,学员是可以勉强记住的,但要学会使用就较为困难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说明外,大部分知识都应从问题引入,这样一是比较自然,这些知识都因实际问题的需要而设计,其存在是合理的,有利于记忆;其二也解决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与如何使用的问题。当然罗列是需要的,但应放在总结的时候。
当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语句与控制结构讲完后,学员对语言是入门了,但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够的,这时应从问题的需要出发引人新的数据组织方式——构造类型,从基本类型——数组——记录——记录数组——动态数据结构——文件。每一个新的类型都是已有的类型克服其缺点,继承其优点而得到的,这符合人思维发展规律,也符合计算机语言本身发展的规律,同时对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3.3教学时间的安排,精讲、多练。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动手多写程序,通过写、通过思考才能有所进步。对于不同语言编写的程序而言,其实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实际上内容的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只需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语言本身的讲解上,而剩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应当放到学生程序内容的考虑以及上机的调试上,应当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认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二是应用,如何在自己的程序中加以应用,而应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机器可以理解的语句和结构,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场景(问题),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的场景中该如何与机器进行交流,即:如何写出能与计算机进行沟通的程序,让计算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通过对各种不同问题的尝试解决,不但有利于对计算机语言的熟练掌握,而且对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特点也会有更深的体会。
3.4应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同
一个问题来讲,如果程序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这个程序就是正确的,但是这个程序好不好,又有其他的因素制约,比如,程序的可读性,是不是容易让人理解;程序的结构,结构是否合理、符合逻辑;程序的执行效率以及程序所占用的存储空间等。因此,一个程序的好坏,衡量的标准有很多,而且并不是绝对的,可能不同的程序,优、缺点不同,适应的场合、对象也就不同。
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视角,所以应鼓励每一个同学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考虑讲出来,不要局限于某种标准答案之中。应将不同的想法列出来,一一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优、缺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看到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优点、缺点。
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信息时代的接班人,应该得到好的计算机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中抓好每个环节,使学生能挑起未来国家建设的大梁。
参考文献:
谭浩强、田淑清.《BASIC语言——QBASIC》(第五次修订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版
篇11
那么,什么是信息素质呢?为了正确理解这一概念,不妨从素质谈起。
何谓素质?素质的原意是“既有之质”,狭义的解释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也就是通常说的遗传或天赋;其广义的解释,或者说在“素质教育”这个词组中,“素质”一词的含义是:个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并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是可塑造和可发展的,是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辩证统一,是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也正如此,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尚未看到信息化社会的曙光,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的信息概念,不可能认识到信息、物质、能源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也不可能产生“数字化生存”的观念。同样地,也未曾提出信息素质的概念。所以,在以往的教育文献中,几乎看不到信息素质的提法。
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日益普及并对现代教育产生极大冲击的今天,明确指出信息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不仅是适当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通常表述计算机系统的最简单的框图是:
输入处理输出
人们向计算机输入数据,经计算机系处理后,输出信息。
从信息论角度看,这一模式酷似人的生存模式。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经神经系统筛选、分析、处理后输出言论或动作,人的这种生存能力通常被称为智力。从信息技术科学的观点,智力就是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家教委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地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一指示,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十分深刻,至关重要,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根据《纲要》的精神和以上对信息素质的讨论,应该得到这样的结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应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从实施素质教育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
从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的性质。以下从“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1.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开始进行综合课程的教改试验。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常被分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三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似乎信息技术课程只能讲授计算机“学科”的内容。
片面追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所谓学科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路,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各章的标题几乎雷同,都是“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只不过低年级少一两项,或难度低一些而已。目前,一些中小学已经在多个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受“学科”界限的束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真不知道应教给学生点什么”。
(2)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使信息技术教学严重受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其中的信息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应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且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两者毫不相关,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举的例子,是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本来可以事半功倍、一箭双雕,却因为“学科”壁垒而无法实现。
实际上,信息技术科学是涉及众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信息技术学科性。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性,也要重视它的工具性,它既是文化课,又是操作课,或者说是劳动技术课,从某种意义上,还可视为其它各学科教学的工具课。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师资和软硬件设备,完全可发适当开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计算机美术课、计算机音乐课等等。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同时应适当淡化计算机课程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之间的界限。这样可以开拓思路,既有利于完成《纲要》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目的,也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同时可以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率。例如,可以不去计较是信息技术课,还是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或其它学科的课。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应用了信息技术,就不妨先纳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创建一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综合课。
2.不片面追求“实用性”,强调基础性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培训,它强调的是素质养成而不是职业训练。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和机械地执行“实用性”的原则,而必须强调给学生打好基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侧重于从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角度,选取计算机科学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地提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的主张。
我们不反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相反,我们认为必须通过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计算机文化的熏陶,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我们主张信息技术学科是一种综合课、操作课,或者说是“工具课”。学生要用计算机写文章,用计算机绘图,用计算机作曲,用计算机管理自己的学习日程或管理图书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但这里的“使用”,与社会上的所谓“实用”是有区别的。首先,我们没有必要使用当前社会上流行的软硬件。例如,社会上“实用”的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而我们教学中用Windows的画图板,或LoGo语言、QBASIC语言画图。其次,“实用”关心的是产品,而我们关心的是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而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可能有意不用先进、易用、“傻瓜”式的软件,而选用基础的、能说明原理的,其界面和操作方法规范且具有可迁移性的软件。当然,我们并不排斥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引进高、精、尖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软件。这些设备和软件应该更多的用于辅助教育,而不一定适用于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对象。
根据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仍应突出“基础性”的原则,不能简单地提“与社会需求接轨”,不能试图把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
3.强调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注意发展性
虽然电子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十分迅速。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模型”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其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其信息素质的目的。
三、中小学住处技术教学可以而且应该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括程序设计内容,应该让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并且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篇12
1.1计算机语言概述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计算机语言顾名思义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语言,是人类为了能使人与计算机间进行交流,专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是以人类日常交流的语言为蓝本,变换成计算机可以读懂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编码,是人与计算机间特有的用来表达人的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并指导计算机进行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处理、保存和利用等。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之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
1.2计算机语言教学
计算机语言教学是让学员掌握人为计算机设计的语言特征,学会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技能,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首先是让学员端正思想,明确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意义;其次是让学员明白学习计算机语言最终就是学会编写程序。
二、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专科计算机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学生兴趣低、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一般来说,学生兴趣比较低。学生往往认为要学习语言应该自己去专心地学,那样听老师讲课是无法很好地学习语言的,所以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便自己去学习,而自学能力不强或者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上课不听讲、下课不看书。而且学生对于整个语言学习不够重视,在考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员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去考的,而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2.2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深度与广度的不协调
计算机教学范畴之广确实让广大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知从何下手,仅计算机语言就有几十种,并且在不断的更新,而教学的总学时却是不变的,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接受有关知识,为以后的就业工作创造条件,我们开设了Basic,PASCAL,C和汇编等多种语言课程,而每门课的总学时不过50学时左右,因此绝大多数讲授的只是语言最基本的语句和一些简单的算法设计,对于具体的语言版本却介绍不多如C语言只介绍标准C语言的语句和语法,对具体如Turbo C的库函数应用及其语言本身固有特点很少介绍或根本不予介绍,其结果学生语言知道不少,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3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在计算机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计算机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早已听懂,而基础差的学生会觉得进度较快.这样使得基础好的学生不能深人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从考试的结果看,各班的平均成绩差异较大,最高平均分比最低分相差25分以上,就是同一个班的成绩差异也较大.通过对考试的答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较死板的概念题答的较好,对简单的应用并且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也能回答,但对综合应用的题目大多回答错误。
2.4程度设计能力差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最怕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中笔试的程序填空.机试的编程题,实际上难度并不大.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可看出: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不强,几种常见算法如穷举、递推、迭代、递归、方程求解、字符串操作等不够熟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弱,缺乏创新思维.这样直接导致在完成程序填空时,阅读理解程序能力弱;编程时设计的程序结构不清晰、臃肿,可读性差,程序的效率较低。
2.5程序调试能力差
表现在:许多学生虽拥有个人电脑,但多数学生只是比较熟悉Windows操作环境,不熟悉DOS操作环境,实验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不熟悉DOS命令的使用,不熟悉TC(TurboC)各菜单功能,不懂确立TC工作环境,不熟悉编译过程中出错的英文信息,甚至连syntax(语法)、statement(语句)、overflow(溢出)等单词都不认识,尤其当出现恶意语法错误时,C语言编译器也可能有故障隐患而给出名不符实的错误信息;不熟悉程序动态调试方法,如断点设置、单步执行、观察变量的当前值等;另外,学生录入程序的速度太慢,录入正确率低等。
三、计算机语言教学措施探讨
3.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兴趣
对于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来说,由于许多学生在以前并未接触过,所以他们会认为计算机语言是很深奥、很难学的,所以有许多人对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缺乏信心。在这个时候,任课教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讲解目前计算机发展的历程和其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并讲解其中重要人物的成功历程,比如可以讲解国内“程序员之父”——求伯君老师以及他所组建的金
山软件公司。为了消除程序语言对学生的神秘性,教师可在课堂上当场编写一些小程序,并当场演示。教师也可讲解目前计算机程序人才的重要性和他们的待遇,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2以问题为核心,以数据类型的发展为主线来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步骤,教学内容组织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必须对教材仔细分析,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计算机语言虽然比较简单,但要记忆的知识还是较多的,且存在着如何使用这些知识的问题。课堂上若罗列知识点,学员是可以勉强记住的,但要学会使用就较为困难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说明外,大部分知识都应从问题引入,这样一是比较自然,这些知识都因实际问题的需要而设计,其存在是合理的,有利于记忆;其二也解决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与如何使用的问题。当然罗列是需要的,但应放在总结的时候。
篇13
一、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
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中,按照计算思维的有关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是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要求高校机构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核心位置,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解、抽象以及递归等方法将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方式相连结,确定教学流程、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研究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任课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方案进行反思与评价。
二、计算思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实践
1、改革教学方法。任课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的概念与内涵,将计算思维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中,重点加强学生分解问题与知识抽象两方面的培养。在课堂实践环节,任课教师需要选择一种学生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程序设计语言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自主思考,通过自主研究对课题项目进行处理并解决。指导学生通过基础的计算思维对部分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处理,自主设计操作程序。任课教师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集中力量使学生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机语言,利用计算机语言对实际问题进行转化,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对问题进行处理,将其他科目方面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发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应用规律,并将应用规律转化为自身的计算思维。
三、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1、上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小组集体作业与个人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上机实践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们独立操作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分治算法。任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通过计算机语言划分为各种相关简单、处理起来相对容易的子问题,通过子问题的求解的方式对整体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与质量。
3、数据级并行处理。同时也是采用分解的方式,将一个完成的大数据集转化为数个规范较小并且相对比较独立的小数据集,将数据信息的分解数量需要是计算机中内处理器核心数的最小公倍数,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
4、任务并级处理。任务并级处理与数据级并行处理相似,任务并级处理是对项目运行程序进行处理并划分,使中央处理器的每一个线程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子任务的划分也应是中央处理器线路数量的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