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省级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就是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只有确立科学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质量观,才能正确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五种观点:质量即卓越(excellence),质量就是达成标准(consistency),质量是满足期望(fitnessforpurpose),质量应是物有所值(valueformon-ey),质量是学生改造的过程(Transformativeprocess)。[2]我国学者也从不同侧面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高校的三大职能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应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者的质量。刘振天归纳出高等教育质量包含学生的学业成绩水平、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满足不同主体(用户)的需求程度、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或学校工作质量等涵义,并指出“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以至不同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思考、看法或观点”,而随着高等教育实践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也会随之更新变化。[3]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应性的、整体性的质量观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应在总的目标指导下建立多样性的质量标准,以便给不同层次、学科、类型的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指明方向。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机制,应在保证达到全国高等教育最低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制定多样的、特色化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以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提升。
(二)主体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由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组成。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虽然高校、市场和社会力量也逐步参与到质量保障中来,但政府始终把握着绝对影响力。1.高校自我保障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主体,对教育全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高校对教育质量的自我保障,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高校“将社会宏观质量需要转化成教育目标或质量要求,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本校办学实力合理定位质量水准,应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等为输入保证的基石;以过程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不断监控教育质量,及时纠正偏差为目的;以总结性评价和成果评价为依托,达到输出保证的效果”。[4]2.政府宏观调控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的直接“行政管理”方式转变为间接“政府调控”方式。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通过立法规范保障行为、制定质量标准和办学标准;(2)负责高校的设置、认可及鉴定;(3)指导、统筹、协调、检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实施对高校教育工作的评价和监督;(4)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信息网络;(5)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和促进学术、经验交流、组织人员培训。因此,省级政府应在省域范围内完成上述职责。3.社会参与监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力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之中,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中,社会力量参与的主要形式是建立社会中介性评估机构。从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经验来看,中介机构作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联系的桥梁,开始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建立,可以减少政府直接介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保护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办学自,使质量保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公正。除了国家层面的评估中介机构,地方层面的评估中介机构也有很多。我国一些省市也建立了社会中介性质的评估组织,如北京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等。可见,省级评估中介机构的建立是完善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其他社会力量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形式还包括大众媒体的参与。
(三)对象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对象,指的是质量保障的内容,即保障什么的质量。一般情况下,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对象,是指教育的“输入—过程—输出”这一全过程,涉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教育输入主要包括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生源质量、教学条件与管理制度、科研的经费投入和时间投入等;教育过程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教育输出主要包括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生理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学生的就业情况、高校的科技成果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等。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对象,按照不同层面,还可分为院校、学科、专业、课程或者学生。本科教学评估就是典型的以院校为对象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以专业为保障对象的,如教育部近几年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评估等;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即是以课程为对象的质量保障和提高活动;当前我们常提出的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则是以学生个体为保障对象。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应综合运用院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根据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及各类评估的侧重点制定指标体系,构建合理、完整的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调控反馈机制———元评估
元评估是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调控反馈的一种有效方式。元评估是指在评估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对评估设计、评估过程和评估效果的监控与分析,以随时向各质量保障主体提供信息,完善质量保障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元评估是“按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标准,运用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分析,从而做出价值判断,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进行调控反馈,使它经常处于优化运行状态的活动”。[5]对于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而言,元评估不仅检查质量保障目标是否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的目的、质量保障主体的参与程度和方式是否全面且合理、对于不同的质量保障对象质量指标是否科学,还要检查质量保障的过程和方法是否适当、所作结论是否有效等。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建立省级质量评估中介机构,构建多元主体质量保障机制
在省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层面,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高校内部的自我保障也是基本根据政府制定的指标要求进行,服务于外部评估,而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参与和监督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因此,建立高校、政府、社会共同构成的多元主体的质量保障机制势在必行。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特色,完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减少直接干预,加强调控监督,通过完善立法和规章制度规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分类指标体系促进区域高校的特色发展。建立省级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独立于政府和高校之外,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对政府负责、服务于高校发展,保证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二)侧重过程评价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质量评价
梅贻琦的“大师论”与“钱学森难题”均指出“教育质量并不主要取决于物的因素,关键取决于人的因素,进一步说明在物的条件相当时,人的因素、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3]也就是说,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不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最核心的因素,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投入才是关键因素。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必须注重过程要素,尤其应该重视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的因素,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育质量最终是落在学生的“学”上面,即高校学生具有和高校目标相一致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就业情况等。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中之重。许多国家开展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以学生为主体的质量评价已成为质量保障的一种趋势。美国实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参与情况调查”(NSS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为我们评价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6]在省域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便于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学情的长期监控,预测学生学习就业等问题的发展趋势。
篇2
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从1985开始,经历了以“乡镇为主”的投资体制到“以县级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的转变,明确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为县级政府。2005年,山西省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除学杂费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维修资金等经费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按比例分担,逐步建立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分级分担投资体制。这一投资体制的建立对于本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本省地理条件特殊,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基础教育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制度在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1.“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导致各县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1年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把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金交由了县级政府。这样使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多少就只能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的财政收入状况。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地方的财政收入多,用于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对多。以“山西省初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生均公用经费”调查为例:y市以资源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经济较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401548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50元;p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山西省欠发达地区,2004年gdp产值为185000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121.9元;s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且是贫困县,2004年gdp产值为92166万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88.7元。这一调查结果明显反映了不同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
2.农村税费改革使基础教育投资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
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提升到县级财政,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即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基础教育费附加,这两项教育经费来源的取消,使本已严重不足的教育经费更加短缺。对于经济薄弱县,教育公用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办学条件无法保障。
3.教师收入经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山西省各市县中小学不仅实行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而且实现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统一标准,并把教师工资全额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基本工资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市际、县际教师由于津补贴及福利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差异较大,教师工资收入的巨大悬殊给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国家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总量不足
《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到20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支出应达到gdp的4%。”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义务教育经费,但与法律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仅如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9%,2000年这个数字为2.8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而用于教育的资源不足3%,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总量是不足的。
2.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比例不合理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集中到了中央,而县乡财政所占的比重却非常小。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现有2109个县级财政,4.6万多个乡级财政,2000年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其中中央占51%,省级占10%,地(市)级占17%,县乡两级共计20%多。县乡两级财政收入才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5,而相比之下,所承担的教育支出则占的比重较大。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级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实行改革后,虽然投资主体由乡镇提升到县级政府,但也只是将原来由乡镇负担的经费上移给了县级财政,并未改变县乡两级财政总体的负担比重,以少于20%的财政收入去负担超过80%的义务教育支出,这显然不符合财权与事权相对等的原则。
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将政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责任过分集中在县,但县财政薄弱,这种事权与财权不统一是造成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紧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各县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制约,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投入存在较大差距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后,教育投入的多少除了受领导重视与否等人为因素影响外,还直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教育的经费投入。经济发展滞后、总量不足、资源短缺是山西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山西全省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地区煤、铁、铝、盐等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文化集中,是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也有一定的煤、畜牧和水资源,但因历史社会原因和较差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其中的西山二十八县是山西最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导致山西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三、山西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对策
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以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政府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要保证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发展,就要加大政府用于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总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都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相对量更是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基础教育费用更是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应增加政府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比重,以保证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顺利健康的发展。
2.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分担比例
农村基础教育是关乎整个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的基础事业,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村基础教育进行投入。应坚持“以县为主”的投资体制的前提下,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在基础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分担体制。《义务教育法》中对于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强调义务教育投入要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不再强调“以县为主”,而今后所谓“以县为主”,更多地指一种管理责任。这就要求今后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上逐步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分担体制。
为了明确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分担比例,并逐步加大中央、省、市(地)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山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到以中央、省、地市级财政为主,以县为辅,并在中央、省、地方和县之间规定一个具体的投资比例。2005年《山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规定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含县城所在地学生),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6:4分担,地方分担部分由省、市、县按5:2:3分担,其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县按7:2:1分担,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由中央承担。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资金由中央分担50%,地方分担50%,地方分担的部分由省、市、县按4:3:3比例分担。省级对“两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给予重点补助,两项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投资分担体制,确定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来保证农村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健全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法制化建设,完善依法筹措和分配教育资源的体制
要依法实现教育预算的单列,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在预算中适当强化义务教育财政的相对独立性。要依据义务教育法,尽快制定义务教育投资条例,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责任,经费负担比例和具体的财政措施。
4.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能取决于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投资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各县区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因此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经济,以保证教育的投入。
5.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除了要保障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持续投资以外,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教育事业是一项公共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发展教育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社会的职责。针对当前山西省农村办学的实际,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教育,解决不同收入阶层的不同需求。要完善企业及公民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教育基金和信托基金,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产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崇爱.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2]侯怀银,焦佩婵.山西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建萍.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考[j].山西财税,2006,(8).
[4]何玉静,高国普.河南省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8).
篇3
首先,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先进技术知识。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教育与专业知识快速落伍的形势下,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了解新的思想,学习新的信息与教育技术,这样才可以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其次,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在因特网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形势下,教育与学习越来越数字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一些创新资源也会以最快的速度与方式上传到网络,进而展开传播。谁无法对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谁就有可能成为文盲。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角色,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教学效益。最后,具有激活创造力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可以看出人类的创造潜力是无穷的。对于21世纪的教育而言,一定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通过具有创造力的头脑与手脚创造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新的时代,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所以,教师一定要具有激活创造力的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力,进而提高教育效益。
三、强化上机操作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学科,在进行上机操作的时候,学生通过手、眼、脑等并用,形成强烈专注,使大脑皮层兴奋,进而将所学知识内化,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学生通过上机操作获取了较大的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达到良性循环,实现了预期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时刻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网络世界丰富多彩,非常让学生着迷,一些绚丽多姿的网页十分引人注意。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一个网页制作小组,一个Photoshop兴趣小组,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网页制作的系统知识,让学生了解网页制作、图片处理等知识。学生可以利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还可以结合Flash进行动感画面设计,之后进行作品评比,让学生了解自己制作作品的优劣,并且通过评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有关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扩展了知识面,真正实现了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目标。
(二)融入程序设计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运用不同语言编程是非常必要的,不管是哪种语言,均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程序,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经常曲折多多,包括了设想、编程、修改、调试等环节,在学会编程之后,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性,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4
(二)自制力差
他们在经历了“黑色”高中三年学习后,认为进入大学就应该好好放松和犒劳自己。于是在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下,成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根本无心学习,即使是上课,也在玩手机、聊天和睡觉,不认真听讲,更有甚者,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一到考试各科就亮“红灯”。他们本身就意志薄弱,一帆风顺则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则惊慌失措,知难而退,甚至悲观失望,逃避现实。
(三)网络成瘾
他们中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上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对网络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大学一年级时,由于课程设置上没有专业课,学习相对轻松,电脑就成了大量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对象。大学里很多男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很多女生把电脑当影碟机。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降级生都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耗尽精力,置学习于不顾。同时,他们大多也不愿参加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对集体活动比较排斥。
二、降级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难题
目前,中国高校实行制度管理,学生不论是从入学还是到毕业,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活动都有许多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如我校规定大一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固定教室上晚自习;实行辅导员查课制度,监督学生的日常课堂出勤。这些举措对提高大学生学习自觉性,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培养大学生的自制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降级生的教育管理却形成了一个制度“真空”。由于降级生降到下一年级之后,他们已通过的课程就可以“免修”,因此,这部分学生一学期平均也只有三四门课程,他们不用跟随新班级一起上课,而可以任意打发自己的时间,比如睡懒觉、玩手机、寝室上网等。降级生也不跟新班级同学一起住宿,不利于辅导员查寝,平时他们也不参加新班级的集体活动,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状态,他们进行教育管理面临较大难度。概括起来,降级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忽视———降级生教育管理存在“真空”我们辅导员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容易忽视降级生的教育和管理。究其原因,一是涉及降级生的班级较多且分散,很难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管理;二是这部分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非常小,各方面对学校的影响也比较小,没能引起辅导员的足够重视;三是这部分学生确实各方面素质比较低,平时也不愿意听辅导员的话,辅导员逐步对他们失去信心和耐心,从而不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们的教育与管理上。
2.受排斥———难以融入集体因降级生各方面素质差、不善于学习或有特殊问题,他们长期以来受到诸多排斥,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较为消极的态度。一是心理上的排斥。无论是班主任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还是班级同学,他们很少有人在心理上承认降级生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因此,很少与他们交流沟通,也不可能形成彼此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降级生难以融入集体的主要原因。二是日常生活的排斥。新班级同学不情愿和他们同住一个寝室,不愿和他们交流,也不愿和他们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三是降级生本身心理较为脆弱,有较强的自卑感,不愿与同学们沟通联系。他们逐渐被边缘化,既不属于原来班级也不属于现在的班级,没有归属感。因此,他们只能生活在个人的世界里。
3.少约束———学生教育工作受到冲击降级生由于大部分课程的“免修”,可以不跟随新班级同学一起听课,只要求对不及格课程进行重修,因此他们完全没有班级概念。没有了班级,没有了集体,也就等于没有了管理,没有了教育。这样导致降级生不仅脱离了集体的约束,更严重的是脱离了制度的约束。辅导员一个学期下来,很难与其见一面;再者,降级生本身也不跟辅导员主动联系,导致辅导员对他们的情况不熟悉,也缺少对他们的监督和管理。加之,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对降级生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使学生教育工作的效用越来越受到冲击。4.无动力———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很多降级生降到新班级后,学习态度并没有改变,还是跟降级前的状态一样,没有目标和动力。另外,他们有的人自卑心理严重,干脆破罐子破摔,继续逃课,玩网游,自由散漫、不思进取。这就是有些学生一而再再而三降级的原因。如何提高降级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对降级生教育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是导致降级的一大主要原因。降级生的专业选择及将来就业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抱着“让子女混个大学学历,毕业后托关系安排工作”等想法送学生来读大学。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跟家长沟通,更正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以减少这种观念给降级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我们要多跟降级生谈心,多了解他们,多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逐步使他们意识到学习好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引导他们慢慢树立学习目标乃至人生目标和理想,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处于消极和被动状态,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
篇5
2.职业教育发展能促进产业升级
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很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是我国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内蒙古产业升级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
职业教育要把握定向性、面向地方性、办学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技术性等特点,用全新的观念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建设师资队伍,办出高职特色,为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面向实际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是推广在学校和企业分阶段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环境下了解专业技术的发展、应用前沿,熟练专业岗位技能操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避免产学脱节、学非所用等问题的存在。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这样不仅使企业也有机会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使院校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发展进程的相关培训,也会使在校接受学习和技能培养的人才的就业获得有利的保障。同时校企合作还会缩短新的应用技术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时间,还可以为院校的研发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学校应该尝试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训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乎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推动以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专业建设改革,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过程达到学习职业技能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缺乏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的缺陷。二是继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要与职业岗位技能目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上增加应用性、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教学实践上增加操作性、直观性,淡化理论性;专业实训上增加生产性、职业性,淡化综合性。三是循序渐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及比重,以教师的职业经验引导学生,以实践内容的趣味性与研究性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激励学生。四是在教学氛围营造上,专业教师角色要有经理味道,贴近企业;教学组织要有企业味道,贴近生产;学生角色要有员工味道,贴近岗位;教学过程要有培训味道,贴近职业。
篇6
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行方差分析、双侧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分布情况
52例社区超声医师培训前后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布情况。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除了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社区医院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
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定期加强理论培训(42/52,80.8%)、加强操作规范化培训(37/52,71.2%)及加强报告书写规范培训(22/52,42.3%),也有个别医师提出要求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辅导等(4/52,7.7%)。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培训前考核可以看出,社区医师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仪器操作相对熟练但不规范,切面获取和图像分析基本功不扎实,报告书写的规范化也有待提高。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社区超声医师自身需求中最突出的是要求加强理论培训(80.8%),其次是要求加强操作培训(71.2%)和规范报告书写(42.3%)。社区超声医师的理论知识欠缺严重,对许多常见病的解剖学要点、病理生理基础及临床表现缺乏相应的了解,普遍缺乏临床思维,不能有效利用患者病史和体征,导致对疾病的图像分析解读能力较差。分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与临床结合能力差。超声成像是建立在解剖与病理基础上的物理成像过程,只有熟知正常解剖及变异,才能正确理解病变位置,特别是病变严重、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时,脏器失去正常形态和边界,解剖知识对识别病灶来源至关重要,许多社区超声医师对解剖不够熟悉,导致声像图识别困难。此外,病程进度中生理病理不断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超声图像常常大相径庭,如果对病理过程不熟悉,也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本调研中,理论知识中的解剖和病理生理成为社区超声医师最亟待加强的部分。
2.仪器操作熟练但不规范:本调研发现,仪器操作和图像获取是社区医师最为熟练的环节,但不够规范。具体表现为:①仪器调节不到位。许多医师仅知道深度、局部放大、血流标尺及频谱基线等基本调节,对其他调节旋钮不熟悉或很少使用,部分医师甚至不习惯按照患者体型选择探头,常常不论高矮胖瘦均是一个成像模式,图像质量不佳。实际上,有效的调节可以大幅度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诊断。②扫查无序。正常的超声诊断过程都有规范的检查步骤,体现的是医师清晰的诊断思路。本研究中虽然此项目社区超声医师的合格率最高,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医师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诊断程序,易发生漏诊。③切面获取不标准。标准切面是超声工作者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典型切面,包含众多标志性解剖结构,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切面获取不标准会增加漏误诊的可能率。
3.报告书写不规范:专业术语不规范,常将回声强度表示为“密度”,对于病变部位、关键性特征及周围组织是否受累等描述不清晰,报告未能客观反映病变细节。此外,超声并非“金标准”,一份有价值的超声报告应先汇报病变的声学性质,再提示其病理性质,但多数社区超声医师对诊断结果表述缺乏技巧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本调研结果表明,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对于社区超声医师培养非常重要,培训后医师的理论、技能考核均有明显改善,除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医院超声医师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提示目前采取的这种理论、技能分段式培训及一对一带教模式教学效率高,周期短,非常适用于基层医师培训。本调研在教学摸底、分析考核结果、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制定适宜的社区超声医师教学模式。社区医师工作内容与医院差别较大,应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主。建议大型医疗机构面向基层开放,建立短周期、多层次、可持续的超声继续教育中心,将社区医疗机构的培训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以临床实力雄厚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型医院作为社区医院的培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转诊、会诊支持及网络教学。
篇7
预科生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也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会讨厌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忽视学生主体的互动,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热情对待计算机课堂。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更好地开展后期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采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采用渗透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教学就是要利用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在MSExcel和MSPowerPoint等课程教学中,应该先根据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对课堂产生兴趣。
1.2注重教学总结
作为一名预科生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赢得学生的赞扬,就必须要重视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教学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但是要更加懂得总结课堂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实践,然后知道,最后再用理论知识总结,这样学生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该掌握得重点知识,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8
(三)教学技巧应用不灵活。授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英语教育学生不能把握好导入环节,采用单一的导入方式,或者没有进行导入就直接进入新课内容,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授新课时,方法单一,授课方式单调,一般就是朗读、练习加讲解,。没有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就只能按固定呆板的方法,学生听多了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低迷。有些学生组织教学时,只会按步就班地照教案进行,不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面对课堂突然发生的问题,缺乏应对的教学机智。
(四)备课说课基本功不扎实。有些师范类学生在实习前,要进行试讲,还不知道怎样备课,教案包括哪些环节。当提到教师应聘时要进行说课时,有些学生还以为说课就跟上课差不多,这样的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如何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平时就缺少备课和说课技能训练,备课时就会无从下手,找不到重点、难点。备课训练中一些同学不动脑筋,依赖于网络教案、教参,照搬他人的优秀教案,但不能他人编写教案意图,运用起来不得要领。
(五)课件、图片制作不熟。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学必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目前师范类学生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里面有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但有的学生没有充分引起重视,或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少的原因,许多学生制作课件的基本技术没有掌握,对于应用一些动画技巧,制作漂亮的课件根本没有尝试过。虽然也开设了美术课,但基本上没有真正学到为教学服务的真本领。其实从应用角度来说,课堂中应用最多的是简笔画,所以在美术课中要加大对简笔画的训练力度。
二、英语教育类学生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师范生要从一名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教师,在大学几年,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各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师范生毕业能否顺利走向职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看教学技能的培养水平。英语教育类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把握时间,发挥各种课程优势,利用各种途径训练实践技能。
(一)适应教学技能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大学时间就3、4年,一般现在都采取3+1的培养模式,英语教育类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就是3年,要开设的课程数量很多,有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基本素养课程,还有一些选修课等。所以在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将有关课程进行优化调整,总的宗旨应该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实践为取向,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根据教学工作的要求,英语教育类学生主要的教学技能有:二字(钢笔字和粉笔字)一话(普通话)、绘画、英语教师口语、听力、歌唱、课件制作,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开设如下技能必修课,英语教师口语,双语书写和板书设计,教学简笔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学法。根据技能培养要求,适当增加技能课时,创新上课形式,课堂以实践训练为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技能示范和悉心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展现他们的知识面、基本功和教学能力,这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大学教师应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想方设法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地提高自己教学技能,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灵活使用各种方法,把讲授与设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等方法综合使用,为师范生参加教学实践起到示范作用。为了适应英语教育学生技能培训要求,教师要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寻找机会参加技能培训和研讨会,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现自己过硬的的教学技能。
篇9
作者:黄玉梅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课程的实践性与实验场地不足存在的矛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涉及许多操作实验,如“现代教学媒体与环境”一章涉及到许多现代设备,而实验设备的场地和仪器面向学生教学的却没有。这样本来以培养操作能力为特色的课程变成理论讲授和课件模拟演示,先进教学媒体和环境的实际操作环节不能落实。为了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现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是构建新的课程培养体系新课程体系由“必修课+技能实训课程”组成。必修课有模块现代教育技术概述;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素材的采集、编辑和处理;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代教学设计等,技能实训课程有现代教学媒体与应用环境;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摄影与摄像、常用媒体的使用与维护等。调整《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教师能力标准的四个维度(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十四个一级指标以及N个概要绩效指标调整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适合我院五年制、三年制以及公共课的教材。根据五年制、三年制能及公共课的学生精心选择适合的内容,教材内容应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标准》里规定的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课与计算机课、学科教学论等相关课程的整合与衔接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所以很难通过教育技术一门课程来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有的章节的学习是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的,要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必须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衔接。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的衔接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院校各专业至少开设了两门计算机类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有的目标重叠,有的计算机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所以加强此两类课程的整合和衔接非常有必要。这要求在制定师范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时,就考虑到教育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课件开发”、“学习网站设计”等章节内容,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再安排教育技术课以及课程的内容和学时。2.现代教育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整合根据我师范学院开设的专业开设学科教学论课程,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科教学论课程有机整合。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教学设计模块作为两门课程整合的重点,此模块的教学任务由两科教师共同完成。在学科教学论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适当调整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学科教学水平。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以学科教学论课程为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的独特平台,学生在教育技术课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都能在学科教学论课中加以实践应用,与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内化为真正的教学技能。建立基于校园网的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教育技术学习平台,延伸和拓展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为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教育技术平台包括以下模块:1.在教育技术平台上分模块开设网络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2.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掌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能。3.建立网教育资源库,包括优秀教育技术课件,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各高校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的链接网址等,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提供素材帮助。4.开辟现代教育技术答疑讨论专区,让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育实习有机整合教育技术以技术先进性与实践性为特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每年我院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校外实习,通过教学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发挥教育技术在实习中的作用,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实习整合起来。教育技术教师参与教育实习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设计教学过程,制作教学课件,使用先进媒体等,提高学生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总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学生信息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变,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也要不断更新。要依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篇10
2.1样本分布
调查问卷样本取自合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有效问卷282份,年龄相仿,同属20—29岁年龄段,性别方面男生多于女生,男辅导员多于女辅导员。
2.2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
为了解被试对网络流行语的基本态度,我们列出了“乐意接受”、“可以接受”、“不能接受”、“没感觉”四个选项,供被试者进行选择。结果表明,有44.44%的大学生对流行语持“乐意接受”态度,45.14%持“可以接受”态度,2.78%表示“不能接受”,7.64%表示“没感觉”。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有相当广泛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流行语持接受态度。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自我娱乐调侃、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以及性别群体对流行语的接受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598,数据显示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2.3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从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学生群体中经常使用的人占37.8%,有时使用的人占45.3%,很少使用的人占14.7%,没有人从不使用。可以看出,由于流行语的轻松、活泼、幽默,形式短小、精简,符合年青人语言习惯。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955,数据显示我们发现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我们对流行语的使用场合进行调查,有87.6%的人认为流行语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12.4%的人认为流行语可以使用在一些正式场合。可见,流行语是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新鲜事物,相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而言,学生更愿意选择轻松、自由的场合来提及。在调查到和哪一类人交流时较多地使用流行语发现,71.1%的学生选择愿意和同学、朋友使用流行语,和家长、老师使用的比例仅占4.7%。从身份的角度来分析对流行语使用对象来看,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5.911,小于7.164,结果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存在显著性差异。23.4%的辅导员选择愿意和学生使用流行语。可见,青年学生观念更新快,渴求新鲜事物,而家长和教师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语言更新困难,造成彼此的话语体系的不一致,使用流行语的沟通则比较困难。
2.4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途径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流行,主要依靠了不同的传播媒介。调查中看到,61.2%的学生认为,网络是高校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达32.2%,紧随其后的是影视作品和报纸杂志。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炙手可热的现象,反映了青年人群流行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网络独有的时代性,网络文化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语言环境、情感模式、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其中一点就是道德感的滑坡。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的虚拟特征使部分人迷失了现实的社会角色,产生“游戏人生”的错觉,导致责任感的滑坡。再则网络流行语中的粗言秽语,导致道德感的减弱甚至缺失。
2.5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不相同。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53.1%的学生持支持的态度,认为流行语是语言朝着新方向的一种发展,有特点,32.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11.3%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这类学生认为流行语语言粗俗肤浅、不符合语言规范,影响传统语言文化,应该限制使用。选择支持的同学最多,可见流行语本身的一些优点和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相符合。为证实这个假设,我们又深入做了流行语吸引因素和评价调查,其中流行语的吸引因素中诙谐性、新奇性、简洁性、通俗性排在靠前,流行语的评价中,学生主要选择了社会情绪的宣泄、青年群体的认同、社会新鲜事物的涌现。通过这两项调查,可以发现流行语生动幽默,表达青年学生释放压力,娱乐的情感状态;流行语求新求异,符合青年学生个性鲜明,追求时尚的思想特征;流行语广泛流传,体现青年学生价值多元,时代文化心理。对于选择中立和反对的学生,我们随后的调查发现,学生把流行语良莠不齐、破坏传统语言文化、更新太快这几个选项排在前面。
3结论
网络流行语自身的潮流时尚、调侃幽默、形象生动,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借助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分析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探寻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方案,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
流行语主要是借助网络媒介,由大学生为主题的年轻网民创作完成,流行语内容上反映出草根平民实现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流行语在形式上常常以符号、数字、字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某一社会现象,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距离。目前高校中的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这一群体和学生年龄地位相仿,基本都处于20—29岁的年龄段,和青年学生一样对流行语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工作中恰当利用流行语的优势,真正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现象,给与引导、讲解、传播,将比传统单纯的说教形式更富有感染力,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3.2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应然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网络流行语,俨然成为高校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者在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始终处在一种信息优先,资源优势的地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较易得到敬重、树立自己的威信,更有利地开展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网络信息的渗透,是对我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冲击;再则在以流行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侵入,使高校成为没有围墙的“虚拟社区”,原有的教育工作原则在这种文化下黯然失色,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掌控性、现实性受到弱化。如何在工作中利用流行语,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开发的“试验田”。
3.3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探索
3.3.1关注网络流行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借助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一些流行语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与别人分享喜悦,可以抱怨,可以发泄,可以求教。因此,通过流行语便可以及时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打下基础。流行语通过网络平台和日常口语传播,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网络状态迅速了解当下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流行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必要时及时介入一些事件,化解矛盾和冲突,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3.3.2使用网络流行语,努力建立和学生共同的话语体系
我们对流行语应精挑细选,分清对象,分清性质,分清场合,恰当运用。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性格、理解力以及网络文化背景等各方面不同的情况,考虑选择与对象符合的网络流行语。此外,流行语也有消极低俗的一类,这类流行语不仅不能拉近师生距离,反而降低教师品质,有损教师形象。因此,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一定要把握分寸,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幽默活泼的类型。再者,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注意分清场合,不能仅仅为流行而使用,往往会造成矫揉造作,形成不了经典教育。
篇11
1.2调查表设计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经过5位相关专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论证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学习背景;②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调查,题目为闭合式,共10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如中医藏象、五行、八纲辨证、六、辨时给药、中医养生等知识,答对赋分为“1”,答错或不答赋分为“0”,超过2个题目未回答者视为无效问卷,满分为10分;③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及需求情况,内容包括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等。调查均采用封闭式提问,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问题后,Cronbach'sα系数为0.84。
1.3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10名调查员,根据每期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人数的50%随机现场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并检查后回收;若发现未填写或缺项,则当场要求补填。共调查4期,每期调查人数分别为49、51、53、53名,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d后随机抽取15位乡镇卫生院医生重测,重测信度为0.8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药知识知晓率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答对的题数/总题数)为63.83%,其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均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无差异(P>0.05),但其学习背景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差异。
2.2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0.39%的医生经常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不足20%的医生经常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
2.3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不同医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不一,大多数医生希望学习针灸、推拿、敷贴、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协助治疗疾病,96.60%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来帮助诊疗疾病。
3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但本调查发现,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仅占21.84%,接受过西学中培训的医生为18.45%,说明中医培训及中医继续教育的范围太窄。本次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学历、低职称、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低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学历和职称是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次调查的206名医生中,81.55%的医生学历为中专和大专,90.29%的医生职称为助理医师和医师,这与同类调查的数据较为接近。另外,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仅为63.83%,且具有中医背景的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要高,由此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及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前提下,仅有少部分人经常采用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众所周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不仅能够节省医疗费用,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可以配合西药较迅速、较长时间地控制血压,还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不适症状。因此,不少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以帮助诊疗疾病。基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四低”特征及乡镇卫生院医生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为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中医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乡镇卫生院医生提高学历、职称、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降低基层医疗费用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3.1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对口援助,拓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国常用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渠道为各类研修班、学习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及脱产进修等,但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生数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训费用等,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无法离岗学习,进而影响中医继续教育的开展。而网络远程教育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乡镇卫生院医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能有效帮助其提升学历和职称,提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并可节省费用。另外,卫生主管部门可指定省、市中医院对口援助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中医药专家赴基层讲学,安排中医骨干到基层历练并指导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2合理选择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
根据乡镇卫生院医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现实状况,在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继续教育时,应首先夯实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再开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训,以实际满足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迫切需要。
篇12
其二,坚持以实际需要为导向。笔者认为,包括计算机学习在内的职业高中的教学,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无限拔高,而是要坚持以实际需要为导向,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众所周知,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但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了解,又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这就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思维基础,也为坚持实际需要导向的教学意识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次Office的教学中,笔者起初打算采用讲授的方式实施教学,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经过思考,笔者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通过给学生明确具体任务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努力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学生的已有知识又得到了充分运用。待学生在运用中出现困难时,让他们自主交流并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则由教师指导。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的教学意识,使得学习过程更为高效,学生兴趣十足且效果很好。
篇13
一、教学机智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机智的定义,是指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学机智是指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与才艺,国内有的学者的定义则更加简洁明了,认为教学机智是应变处置的艺术。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外现,教育智慧的对象是现实性的,智慧成长的方式是实践性和行动性的。把教学机智看做是某种能力,是对它的一种不恰当的抽象。综合以上认识,本文中的教学机智采用“教学机智是一种应变处置的艺术。”这一内涵界定。与此同时,笔者同样认为:教学机智是成熟的心智技能与执行力的综合体。
完整的教学机智包括主动的教学机智和被动的教学机智。被动的教学机智是指在处理难以预料的事时,疏导冲突,消弭矛盾,从而使教学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主动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并没有受到意外问题的责难,因情境触发,突生灵感,并立刻行动,使课堂情景更加灵动,充满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必要性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加入到小学教师队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社会实践经验相对匮乏。而教学机智是一种实践智慧,动态生成于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活泼好动的学生,语文教师的应变处置能力还很稚嫩。
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正处在性情、人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正处于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小学教师身负重任。在看来:小学教师的责任比大总统还大。而教学机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优先考虑学生幸福、巧妙化解分歧与冲突为显著特征。一个充满教学机智的小学教师,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机智的运用上的不足
(一)脱离情境
语文教师可能有一段时间感觉自己并不像一名真正的教师。有些语文教师是以非介入的心态做事,而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结果错失难得的教育契机。他们出离课堂情境,心思游荡,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显现出了某种不作为。每一节课,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不会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每节课,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对待,都应是一个精彩!
(二)惩处不力
小学生的失当行为有吵闹、打架等,“恶作剧”是其中最常见的失当行为。这种显性的冲突,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影响最大。学生的这种行为往往弄出很大的动静,使教师不能回避,迫使教师去直面解决。语文教师往往没有有效的惩戒方法,是处理这类问题失败的根源所在。譬如语文教师往往容易发急发怒。有的语文教师则可能花上很长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耽搁了正常的课堂教学进程。奥地利教育家贝多尔叮嘱教师不可以忘记:只要在健康气氛中解决的冲突,便会具有教育价值。
(三)被动应对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尚不娴熟,在课堂上,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对教材的讲解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上。这样子就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情感、认知状态。结果,语文教师不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神情、姿态等反馈的信息,疲于应对班级里频发的状况。
(四)情绪易失控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未知充满了好奇,天真、活泼,惹人喜爱。所以,一般没接触过实际教学的人通常很难理解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平时性情温和的年轻女教师会被小学生气得赌气离开教室。
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养成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
语文教师在思想、理论上的完善、成熟的认识是拥有教学机智的第一个层次。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行动才能跟进。
(二)训练思维习惯
常规和习性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不变通和枯燥的迹象。但是,这些没有受到批判性反思的习惯本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或者从教育学上应该受到责备的。事实上,优秀的教师会表现出源于仔细反思并长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并不总是需要瞬间的、批判的、理智的反思。好习惯能影响教师一生。思维包括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思维习惯让你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现实,而心理暗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下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一个阳光的教师。训练思维反应品质,换个思路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知常用策略,重视教学语言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