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理主题式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主题式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主题式教学

篇1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篇2

1.2确立主题内容

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第二步就是确立教学主题的内容。主题的内容切记不可过于宽泛,要在高中生能接收和理解的范围内,否者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比如,在讲解宇宙、太阳、月球以及地球之间的关系时,为了确立理解他们彼此关系的教育内容和目的,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神话故事、古代寓言,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把庞大的宇宙关系限定于一个神话故事或古代语言中,既保证了教学主题的确立,又避免了主题的过于弘大。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没必要一味地依照老师设立的主题内容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解地球与太阳关系时,学生既可以根据夸父逐日的内容来分析两者之间关系,也可以根据西方世界关于地球中心说与太阳中心说的争论来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区别。设计主题式教学的关键是老师是否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既要确保确立的主题内容符合教学的需要,也要引导学生所选择的主题故事载体契合所确立的主题内容。总之,对于主题式教学的设计,主题内容的确立非常关键,合理实用的主题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特性,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自主性,摸索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

1.3确立主题的结构

教学主题的结构指的是形式和内容的构建形式,一个教学主题通常由不同形式和内容构建而成,而只有合理的主题结构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主题的渲染性,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目标,避免主题内容的杂乱堆积和主题形式的无序叠加,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海南岛的开发与保护时,我们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海南岛的现状,由于我国环境的持续恶化,保护极有可能是考试考察的重点,所以,我们在制作幻灯片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保护所占的比重,并利用一些冲击力强的照片或音乐来强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漫画或图表的形式来展示保护的具体举措。开放可以放到最后,用最简单的方式罗列出来就行,既让学生对海南岛的开发有所理解,又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南岛才是当前工作的重心。总之,主题结构的构建是设计主题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应在保障教学重点和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丰富的教学主题。

1.4课堂总结

主题式教学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水平是否能持续性提高关键还是课堂总结的设计。笔者认为,课堂总结设计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效果,记录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谈论,从中探究学生在主题式教学中的收获和感悟。建立合适的渠道接收学生对主题式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关注老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应在每一次主题式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记录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从中获取的灵感和经验,为今后主题式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积累经验和灵感。

篇3

1.1 以图为主进行启发式教学。

借助地图这一地理“望远镜”,不但详观全球,一望无际,而且通过地图表象可观察与研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初中地理教学采用以图为主的直观教学,是教学原则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一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借助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智慧,感受地理中的美,进行道德教育,渗透国情教育,充分发挥地理图像系统的多种教学功能。各种直观教具手段的运用,使知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较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学中利用直观手段,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形象思维,形成地理概念,获得感性知识都具有重要作用。

1.2 指导学生会读文字教材。

义务教育中地理教材打破了旧教材以文字叙述为主的传统模式,采用了图文结合的编写方式,使新教材更具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1)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结构。

讲授新内容时,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教材,让学生从中把握新知识。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章中“自然环境”时,教材知识琐碎、插图多,学生难以理解掌握。首先让学生通过读教材,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自然环境概况,教师提出位置轮廓、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事项的特点,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重点,教师再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该区自然环境的四大特征。

(2)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引入。

如初中地理第二册第四章中的“天气和气候”这一内容,以询问的形式:“同学们注意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吗?主要关心哪些内容?为什么?学生会答:“第二天穿厚或薄衣服”或“是否带雨具”等,“当地今天是晴天、阴天、还是雨雪天气?”在学生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出“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

(3)图像与问题相结合。

如初中第一册第八章“东亚”里的第一节,一开始就紧扣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效果良好。

(4)图文密切配合。

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有插图配有一定的文字加以说明,图文并茂。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上,要认真阅读与图有密切联系的文字,做到图文结合。即读文字教材,又读地图教材。 

1.3 注重渗透国情教育。

九年义务制初中地理教材,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教学时要采用实事求是的科学辩证分析方法来认识国情,既要让学生看到祖国优势方面,又要看到祖国不足方面。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壮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灾害频繁,地区差异大。要让学生懂得应该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远大志向。 

2.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乡土地理教育

认识具体的地理事物是理解书本上抽象的地理概念的基础。乡土地理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开设乡土地理是一项新的工作,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课型:①系统授课。在课堂上采用系统授课法,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对家乡的位置、面积、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工农业发展,从总体上有所认识,以增加亲切感。②专题讲座。乡土教材中,一些重要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给学生。③实地考察。从不同的角度选几个地理景点,让学生进行现场考察。④举行演讲。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层次的演讲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

3.联系国内外形势,进行形势地理教育

要把形势教育与地理学习结合起来。学习形势运用地图,学生就意识到学习地理的价值,有实用价值学生就感兴趣,抽象的地理知识就变得有血有肉。要紧密形势,进行地理教育。过去运用地图观察战争形势,当今社会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国际社会主要围绕“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竞争。形势教育可以使学生放眼世界,明形势,树雄心,抓机遇,求发展。

篇4

高中生相对来说课业压力大,又处于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很关键。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落实,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但课堂中不能将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一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但不能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这样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创新教学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我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经纬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测量学校经纬度的实践活动。我选择了春分前后的一天,天气晴朗,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经纬度的测试,首先要在操场中竖一个标杆,并量出标杆长度1.5m,通过不同时段对标杆影子进行测量,早上六点的影长L1,和中午十二点的影长L2,计算出正午的太阳高度角H,利用公式计算出纬度,通过北京时间和本地时间的时间差计算经度。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不是对学生的实践指手画脚,从最初的测量策略到动手实践都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并独立完成的,我仅是在过程中起到辅助和组织的作用。

二 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进行小组讨论不能完全由学生掌控课堂,这样会降低讨论效率、影响课堂纪律,教师应有效地管理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起到主导作用。例如:我在讲到人口与城市时,就进行了一堂小组讨论课,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即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地位、分布、特点及城建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分配,表现最好的小组可以优先选择讨论的问题,分配好题目后,进行问题讨论并将问题填写在表格里。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会适度地控制课堂纪律,并适时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在学生出现讨论困难时进行良性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所说的教师主导地位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讲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我们所说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指在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表演者,干涉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要成为良性的引导者。在课下,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帮助学生一起解决课堂上没有消化的难题。我们要建立管理型的师生关系,在控制大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我在教学中积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同时,又进行适当的管理,这使地理课堂的效率提高了。

四 引导设问,创设情境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应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我们可用生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如讲到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可通过南北方建筑样式的不同、吃饭的口味不同等进行情境创设。其次,我们还可通过叙述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讲述故事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讲到各大洲和陆地时,可运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故事进行创设情境。再次,我们可以用诗歌、俗语谚语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比如讲到大陆气候时,可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的俗语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我们可利用图景创设情境,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播放图片、视频等给学生看,如利用动态图片揭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迹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可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设问,创设情境等方式来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领和组织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控制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适宜程度,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二、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实现学生智慧的有效集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载体与组织,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更需要将学生的集体智慧集中起来,使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学习,单打独斗调整为合作探究。为了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在历史学习中设置了互助合作小组,首先对每一个小组的规模进行适当控制,小组原则上控制在6人左右,最多不超过8人。这样的规模比较有利于在班级建立扁平化的学习承载组织,数量适中,人员规模恰当,可以保证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也能够将历史学习的各项任务承接、组织、落实到位。其次,在合作小组人员的安排分布上侧重于体现均衡原则,一个小组里面既有优秀生,又有中等生与学困生,保证小组之间基本均衡,体现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另外,每一个小组都安排了一名牵头学生,负责组织本小组成员对照教师提出的思考提纲分析研究问题,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完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率。每一位学生在小组里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知识、锻炼能力,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体现,较好地实现了历史教学的素质化目标。

三、引导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在历史学习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是一大重要目标,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针对这样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革。一方面,教师要精心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启发引导的新型模式,这样的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感知实际、身心发展状况,能够满足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参与愿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整个历史学习的主角,在教师引领下突破难点、掌握要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充分改进,例如在《“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不再进行直接灌输与传授,而是通过一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港澳问题的由来是什么,解决港澳台问题和途径方式存在哪些异同,不同途径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怎样的显著成效,当前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如何,具有哪些积极因素及抵制因素,“”势力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不光彩角色,台海关系下一步的走向将会如何,我们应当怎样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力量?这样的一组思考题既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考核的目标要求,又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有效兼顾。在这样的思考题的引领下,学生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相互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完整、正确的答案,学习目标任务完成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篇6

一、创设情景、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正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回答导学问题,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帮助答疑解惑、扫清自学中的障碍,帮助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辩和修正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或个别答疑,或集体答疑。比如,学生对淮河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这一措施理解不深。我就采取展示淮河水系治理前后两张图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比较图上治理前后入海处河道数目以及上、中、下游水库数量多少的变化。引导学生、看书、读图、思考、讨论,归纳出治理淮河的主要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量;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是为了分散水流。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豁然开朗,积极性高涨。至此我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同处北方地区的黄河在治理时下游是否也可以采取开挖入海新河呢?学生对知识的修正、分辨能力得以锻炼,创造性思维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当然创设情景、激疑启思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演示实验、利用地图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各种矛盾的事实的现象,提出各种假设性的地理问题等方法,使学生的已知同必须掌握的新知间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自学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

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自学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易于学生接受的自学方法,要让学生感到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不少,这样学生对学习才有自信心,有成功的体会,才能乐学。例如:在学习“亚洲的气候”一节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设计了自学的环节,自学的题目由易到难,如:亚洲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找出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这个题目大部分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就能完成,我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几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高涨,有很多学生就会自己利用《亚洲地形图》来完成,拿不准的同桌一起研究也完成了。再深入一点,概括亚洲气候的特点、影响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等问题,自学了一阵子,觉得有困难了就通过小组之间讨论来完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感到,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交流和讨论要有效

教师可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先是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由组内派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通过全员参与,踊跃发言,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大了地理信息输入量,使学生的地理语言知识更具交际性,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要及时进行知识的再巩固,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检测,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自主学习知识的掌握。优异成绩的获得可以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享受,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进一步调动,学习中薄弱甚至错误的地方得以反复加强,及时补救。自我测评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口答练习题、笔答练习题、学生自检自测、学生间的互检互测等等。例如,学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和特征”后,将顺序打乱的自然带的名称、代表性的动植物名称组成三块连线题板,学生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评、比较,给小组打分,既总结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又调动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辅导的运用和研究,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普遍增强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观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运用地图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等地理能力,学生的地理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篇7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主旨,必须对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努力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历史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地处理教材,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地去实践、去创新,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优化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目标是在历史教学大纲指导下,以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历史学科的学业发展及结果的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和分类。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最能体现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拟订教学目标呢?

首先,要以认知目标为主线。 历史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思想教育的载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科学而精彩的分析、讲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揭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要淡化教的观念,尤其是要排除只教课本历史的观念,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把握历史学习,了解历史现象、发现并阐述历史问题。

其次,要以情感目标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岳飞、林则徐等历史人物感人的言行,邓世昌、等英雄人物高尚品德等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引导学生将精神信念内化为行动,端正学习动机,调动学史积极性,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再次,要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 在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中,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能力培养则是关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历史的“前结构”已经比较完备,已能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同时也能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已能从感知和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所以要注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当然,并非每一堂课都能拟订和落实那么完整规范的教学目标,但历史教师倘在拟订每学期、每单元、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时,都能从上述要求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素质必将日益提高。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的中介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教师,所以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学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历史过去性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难以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教学任务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再辅助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通过录像的放映、图片的展示、声音的再现、文字的说明,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和场景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历史课更加形象具体。如在讲张骞通西域时,将丝绸之路用Flash进行重新的设定,让路线动了起来,真正变静态为动态,演染了历史气氛,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发挥了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弥补了文字部分难以直观表达内容的不足,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多媒体展示的手段,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创设平等和谐学习氛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参与权利,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相信每个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把历史的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把历史的学习变“要我学”变为“我想学”。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设计“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会失败呢?”问题,让学生完成对曹操的评价。在讲完全文后,教师又抛出问题:“既然曹操想统一全国,刘备、孙权也有此意,为何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实力对比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来分析,结合本课的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油然而生,学生自然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讨论中,让学生融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学生有了一个自由发挥其创造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得到的是思维训练,培养的是创新精神,锻炼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再次,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 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主体,那么,历史教师就应该把发展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主动地把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一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老师点拨学法的教学新路。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在实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进行学法上指导,二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三是确保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三件事,学法指导最重要。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叩问自己是否把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因为,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法,就能终身受益,这对于学生发展无比重要。

三、优化教师素质

教师是实施素质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导者教学过程的方向,主导着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因此,历史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切实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 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维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历史教师,面对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时代潮流,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其次,完善知识结构,打实教学基础。 历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历史教学又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再加上初中社会史地政综合教学的实施,对历史教师的知打实教学基础。历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历史教学又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就更高。为此历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同时,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再次,提高教学能力。 这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种教学能力表现为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运用教育思想,进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应用电教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面对历史课担任的培养目标,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构建自主互助课堂为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优化自身素质,来切实改进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历史学习,人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时代赋于历史教师的责职。

篇8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

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二、学伴之间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人为一小组(特殊情况也可三个人组成小组),这两个人互为学伴,优势突出一些的被称为“学长”,成绩弱一些的被称作“学友”,他们之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比起“师傅”和“徒弟”,学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学伴的组合不是固定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进行微调。

三、问题导学

(一)导学题的编制

1.导学题的设置具有指导性。初中的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引导,导学题则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把大块的课文分解为小的问题,将图片融入课文,引导学生顺着脉络,紧扣知识的重难点去分析去思考。

2.导学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3.导学题的设置不能离开图。地理课堂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图多,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的导学题目也不能离开图,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4.导学题的设置要体现学习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培养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学生养成“看到新知,联想旧知;应用已知,探究未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在没有我们设置的导学题时,他们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在设置导学题时,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二)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在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出示导学题,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个抓手,在自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第二阶段是课改的中心,学友向学长汇报自学情况,学长指导学友。学长不会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长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自学结束,以学伴为单位进行展示,一般是学友回答问题,学长评价,学伴自己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谁来回答。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再重复,教师根据巡视以及学生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师生交流完毕,一定要留出当堂训练的时间,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

在学伴互助的课堂上,学长学友是一个学伴小组,他们共同学习,但展示的时候主要由学友来进行,学友展示的好,说明学长真正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学长单独回答展示,则没有学友得分高,这一点对于学友的激励是很大的。除了关注学伴们在展示时的表现,其实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长学友的评价和鼓励,观察学伴之间是否和谐互助,否则还应进行调整。

五、效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凸显出来:学生能够做到由被动地听老师讲转为主动的学,从旁观者变成了拓荒者;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旁听者变成了演讲者;成绩不太理想的学友有了在课堂上表现、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原来都是被学长统领着;学长由回答问题的踊跃者,成为了小老师,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仅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

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在摸索与改进中,但是作为教师在经历了课改之后,有了对比,更加坚定了我将课改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放手也是一种爱,我甘愿做他们的铺路石,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前方,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篇9

一、注重课题引入,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引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热情,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集中注意力,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知识探索活动中,这时知识的吸取会变得容易很多,理解领会也能够深刻得多,掌握应用也更加得心应手。课题的引入方式多样,但应自然合理,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应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讲解等。

例如,在讲《滚滚长江》一节前,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师生共同朗读《长江之歌》的歌词或合唱歌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从分析歌词入手自然过渡到新课。又如,在讲地球上的经纬网前,可以巧用提问:“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那么在电影院里是如何来确定座位的呢?而地球仪上又是怎样来确定各地点的位置呢?”这个引入,能让学生产生类比,对经纬网的认识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并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便形成了。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有了一定的方法,才可能自主学习。知识的传授是有限的,地图是地理教师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学特有的工具。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用图;从地图获取知识,再把知识储存于地图中;以地图为学习工具,为知识的载体,进行以图代文,以文代图,图文转化,掌握这一“会学”地理的工具。

又如世界地理中区域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任意选一个洲、一个地区和几个国家组织教学,但所选的对象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明其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其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能够举例说明内部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而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是有用的。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习过程的特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意识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认识、体验和监控。在学习活动之前,要着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对象和任务,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做好活动的计划和安排各种准备。在学习活动中,注重指导学生依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排除干扰,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在学习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效果的反思、评价和和总结,及时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三、创造良好氛围,唤醒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新的地理学习理念引导了地理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实现,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走进学生,师生平等,互动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唤醒学生的心灵,深化其感知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还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的发展本身是不平衡的,在学习中,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了,能力得到锻炼了,那么他们无论答对还是答错问题,就都有其积极意义。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在活动中学地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活动情境与愉快的气氛中,在探索与游戏娱乐中,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乐趣,达到“在玩中学”和“在体验中学”的效果。如利用接力赛游戏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利用玩沙堆来学习等高线图和地形剖面图,或通过制作地理小报来搜集地理信息,以及让学生合作制作电脑课件,编辑相关信息,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而且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篇10

1 创设和谐的环境,营造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课堂上,教师总是紧板面孔,学生的心理就会感到压抑,从而增加了学生精神上的疲惫感。只有让学生处在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空间,他们才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尽情地“自由”参与,从而萌发出学习的主体意识。每一次进入课堂,我始终使自己带着一份美好情感,把上课看作是和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接触,一次感情的碰撞,并期待着自己的美好情感感染了学生,密切注视学生的一言一行,不吝啬表扬,不吝啬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火花,也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幼雅回答,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和大家既是师生,更是朋友,是平等地位。学生把上课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负担,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乐在其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2 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确实,有兴趣的学习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持有浓厚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实际,不断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开路,创设覆盖每章、每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设置适合的情境。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的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船遇难,无法自救,欲向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援救,试问船上的无线电报务必员是如何准确地报出自己的船所在的位置的,而救援的船只或飞机又是如何准确无误地快速找到事故的地点,进行救援行动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感到有兴趣,作出了反应,发出了阵阵的议论声,有的说:“报出所在地的地名。”也有的说:“说出大海的名称。”然而这些答案很快被子学生自我否定了。此时,我提出:“经纬网就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方法。”由此为教学深入铺平一道路,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表现出“我要学”的强烈愿望。从而主动地跟随老师去学习课本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日界线”时,我用了“麦哲伦环球航行”里的一个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1522年当麦哲伦船队部环球航行加回到西班牙时,发现天天记录的航海日记的日期竟比当地少了一天。为此,他们被当地人误认为的偷懒,被罚到教堂去作忏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大家帮助他们找回一天,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热烈地讨论起来,这时,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日界线”这一问题的教学。由于创设的情景,学生有了兴趣,主体意识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学生主动求知的局面。

3 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回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尽可能不让它对学生造成一点伤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问题,我也总是肯定其积极性,然后再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价值的体现,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目标,从而更有信心,积极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即使迸发出一个小小的火花,我也会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并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把问题深入下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培养。如在讲:“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时,有一们学生突然冒出一句“海葬”,教室里顿时轰堂大笑,如果这时教师板起脸训斥一番。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伤害,当时,我却笑着表扬了他,肯定了他肯动脑子,“推行海葬,可减少墓葬占用的土地,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是移风易俗的伟大创举。”我还要求全班同学学习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敢于发表意见。课后我又悄悄地找到该同学,向他指出:当老师讲课时,未经举手请示,突然打断老师的讲课是不对的。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保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认识了错误。以后该学生对我特别亲热,上课回答回答问题很积极。又如讲:“我国淡水资源的利用”一节时,我提出了如何解决当前水资源紧张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这时我悄悄地走到一个从不发言的女学生面前询问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老师问到了她,她思索了一会,回答道:“除了节约用水外,应加强科学研究,进行海水淡化,融冰化雪……。”我等她回答后,即刻赞扬她的勇气,动脑筋,事后,她每堂课都能积极发言,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也就培养了这位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11

1、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

二、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称呼)、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又如在世界史中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先让学生了解把握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即革命的背景或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对象或任务、革命纲领、结果或意义、起止时间等七要素,然后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典型内容,让学生自己自学、体会,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让同学起来归纳,老师及时指正、小结,形成正确、完全的结论。等讲到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甚至是一战和二战,都可依次类推,试验下来效果极好。所以凡第一次讲到的问题,教师千万不可忘了小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历史。我想今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在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或土豆来雕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琢磨、用心雕刻,兴趣昂然、记忆深刻,也很好的体会到四大发明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我们还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地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我就曾经在讲授“和同为一家”时,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入藏”,在这个情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在两年后,曾参与演出的同学对于这一段历史还是津津乐道。

篇12

“主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探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一定的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试图解决综合主题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当前,在英国的一些学校纷纷取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诸如“巧克力”这类话题为授课内容的主题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数学、语文、艺术、科学这样的分科方式不同,这种新模式以一个主题展开。打个比方来说,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以“巧克力“为话题,先从深受学生喜爱的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内容讲起,激发学生们对于这个话题的兴趣,然后再进一步讲述有关巧克力的科学知识,比如巧克力作为固体如何被融化为液体,从而揭示出“固体与液体之间转化的可逆性”这一科学原理。这样一来,这位教师就把一系列相关科目的知识贯穿于“巧克力”这一主题中,很好地传授给了学生。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是系列的多类型的体系,它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能力结合起来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借鉴英国课堂主题探究的教学方法,确定“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二、教学实例

下面是本人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应用“主题探究教学模式”于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教学实例: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走进国家第七节澳大利亚,本节教材内容是区域地理中讲述的最后一个国家,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日本、美国等六个国家,已初步掌握了分析一个国家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抓住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条线索,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我把本节教学内容作了重新调整,概括为四个主题:“世界古生物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地广人稀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采用主题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为例:1、创设情境:同唱一首歌“剪羊毛”,学生热情很高,理解歌词含义,分享牧民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发现问题:多媒体展示图表“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 “享誉世界的澳毛”图片及资料和视频“澳大利亚养羊业”。通过图文资料采用对比手法,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特别是有发达的养羊业,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激发其进一步探求新知。3、选择问题: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澳大利亚本来连一只羊都没有。十八世纪末,欧洲移民带来了29只西班牙美利奴种羊,到19世纪末羊的头数繁殖到1亿只。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澳大利亚人是如何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养羊业的?(提示: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条件分析),学生通过交流,发表不同见解,产生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提示、引导起着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4、确定主题:“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由来?各小组学生发言,检验探究情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概括的能力。5、制定计划:图表演示: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条件(1)由“草原美,广”引入详细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2)由“地下水丰富”引入“大自流盆地”动画了解形成原因(3)由“气候干燥、适于绵羊生长”引入“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分布特点与主要类型。学生分别从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选择适合绵羊生长的条件。既突出了重点又实现了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线索,挖掘自然地理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动画演示形象生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讲述一个国家的时候,先讲自然地理中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再讲人文地理的工农业、人口、城市等)把澳大利亚这节的教学内容作了重新整合,概括为四个主题,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由果追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然的和人文的知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贯穿为一条线索:发达的农牧业(养羊业)—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河流等条件),并能够用自然的知识来解释人文的知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篇13

由于我省地方民营中小企业众多,很多学生的家中就办厂,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小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最近一个时期比较普遍的现象,目前仍没能得到有效改观。首先,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不仅仅是工资在提高,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不依法缴纳三险一金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其次,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工作,即使家乡的工资低一些。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升级,他们不愿从事普工工作。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这也是导致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查阅一系列的网上资料、报刊资料以及预习,不但掌握了查找对自己有用资料的方法,也养成了认真阅读地理素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论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还是重点和疑难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当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1.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