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历史提分技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提分技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历史提分技巧

篇1

二、根据情况适当提问

根据情况适当提问是指老师在提问前要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根据这些状况提出适合其回答的问题。同学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成绩、课堂活跃度等方面。有些同学对历史兴趣比较大,学习动力就高,成绩高一些,在课堂上也有自信发言或与老师讨论交流。也有一些同学,接受知识比较慢,成绩相对低一些,因此自信心不高,不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者举手回答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因人而异,开放提问。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切不能心存偏私,只向成绩好的孩子提问。老师要根据被提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其回答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对于成绩相对较低的同学,要加以照顾,可以先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课堂提问。那么对于成绩较高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扩展性思维的问题,重点在于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积极思考。有的时候,一道历史问题可以根据所占角度的不同,有不同的见解,对于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对于没有回答对问题的同学,千万不能斥责,要帮助他们分析是哪一步出现了错误,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总而言之,就是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例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时,老师提出: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这些问题考验的是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老师也可以让学习程度相对好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当然也需要鼓励成都不好的同学认真思考。

篇2

1 关于软弱地基的介绍

所谓软弱地基,主要是针对与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地基较为松软的地质而言的。软弱地质的土质主要包括淤泥等软土、冲填土和杂填土,这些土质对于道路桥梁的稳定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软土的土质中含水量比较较高、密度低、强度小、透水性较差,以软土作为地基,稳定性、牢同性和排水性能都比较差,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冲填土属于人工填土,就是将河海航道或是河底获取的泥砂,掺杂一定量的泥浆,冲填到围坝或者填土区内,在较长的时间内沉淀而形成的一种土壤结构。冲填土是经过一定的冲填过程和沉积过程,因此,冲填土的固结性、稳定性较软土要好一些,但使用不经过处理的冲填土做道路桥梁地基,也具有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2 道路桥梁施工建设中软弱地基的处理程序

(一)地质勘测

在进行软弱地基技术处理之前,首先要进行道路抵制的勘测工作,要了解清楚施工地区的地质结构,要了解软弱地基的具体类型,是属于软土组成还是冲填土组成,掌握具体情况之后,再进行处理技术的筛选。

(二)沉降量的计算

要确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就必须计算地基的沉降量,一般土质,都是由砂石土粒、水以及空气组成,由于软弱地基所处地区地下水位比较高,因此,砂石土粒结构不稳定,造成了地质的松软。要准确地计算地基的沉降量是有一定难度的,由于地质的所处环境的复杂,因而影响地基沉降计算准确性的因素也相对较多,所以采取近似取值的方式,尽量精确沉降数值,从而选取最佳的处理技术。

(三)处理技术的筛选

软弱地基的处理技术分类非常多,有侧重于软土地基解决技术,也有侧重于填充土地基的解决技术,因此,我们在掌握软弱地基组成的情况下,按照实际情况,选定最为经济合理的技术进行问题的解决。

(四)工程施工

确定软弱地质处理技术之后,就可以根据技术要求,准备工程机械设备,开始具体的技术实施。

3 我国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弱地基的处理技术

随着我国道路桥梁建设技术的发展,在软弱地基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解决经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处理手段,笔者对此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更换处理技术

土壤更换处理技术,就是将原有的道路桥梁施工土壤进行更换,将无法满足道路桥梁地基建设、承载力和稳定性较差的土质,更换为稳定性较好的土质,如砂石、炉渣、粉煤灰等物质。这种处理技术主要针对于软土层的厚度不大的土质,并进行强夯打压处理,加大地基的整体密度,提高道路桥梁地基的承载能力力,降低道路沉降量,加快软弱地基的排水同结性能,使原来的软土地基经过改造后能够符合建筑施工的设计要求,从而保证整体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土壤更换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土层的附加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地基土壤的改善。这种方法,对于土质不均匀、排水较差的软土地基有很好的效果,易于工程实施,能够合理的降低工程成本,并且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碎石桩固定技术

碎石桩固定技术,就是利用相关机械设备,通过震动、冲击等多种手段在软弱地质上进行打孔,然后将稳定性和结构较好的碎石、砂石在地基内进行挤压、填充,使之形成直径较大、密实度较好的桩体,这样,就可以依靠桩体对软弱地质进行加固,从而改善软弱地质的实际结果,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使之符合道路桥梁的建设。碎石桩固定技术比较适用于密实度较低的杂填土、素填土、粘土等地基,有利于地质钻孔,且随之装固定技术的效果会更加显著。但这种碎石桩固定技术相较于其他技术的施工成本以及造价较高,在推广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技术的不断更新,碎石桩固定技术目前在国内道路桥梁建设施工过程中开始大范围应用。

(三)水泥土桩技术

水泥桩技术同碎石桩固定技术的原因基本相同,都是在软弱地基上进行打孔,将一定的材料注入地基下方,达到固定软弱地质的目的。但区别在于水泥土桩技术是将水泥、粉煤灰等材料填充到软弱地基中,所形成的水泥土桩,能够起到地基加固的作用,从而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这种地基加固技术施工比较方便,施工周期比较短、且工程消耗较低,目前在许多地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四)混凝土管桩技术

在道路桥梁施下的软弱地基处理中,混凝土管桩技术是我国目前加固地基技术中较为新颖且作用效果较好的技术。在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可以利用专业机械浇筑混凝土管桩,利用特殊工艺加大管桩与土体的摩擦力,达到增强单根管桩的承载力的目的。钢筋混凝土管桩技术的施工进度较快,实用效果较好,且作用较为持久,是理想的软弱地基处理技术。混凝土管桩技术的本身较低,经济效益较高,以其快速的施工效率,可以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软弱地基的加固处理。

(五)高压喷浆技术

高压喷浆技术,就是利用高压喷射机械,将将水泥、粉煤灰等强度较高和固结性较好的材料注入到软弱地基的深层,加固地基的承重能力,以此来提高整个地基的强度。由于高压喷浆技术的力度欠缺,对于含水量较低的地基作用并不太明显,因此,高压喷浆技术只适用于淤泥、粘土、粉土等含水量较多的软弱地基,且加固效果较好。

(六)水泥土混合技术

水泥土混合技术,也可以称作深层搅拌法,将水泥、混凝土等材料混入淤泥、

粘土等软弱地基中,通过利用机械搅拌和人工搅拌技术,提高地基的整体强度,降低地基的含水量.从而达到增强地基承载能力的效果。水泥土混合技术是较为先进的地基加固技术,通过全面提升地基的承重能力,使软弱地质达到道路桥梁的施工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水泥土混合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4 总结

地基是桥梁和地表的连接部分,是道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地基承重能力的不足,就会造成严重的道路安全隐患,因此,软弱地基的加固,是道路桥梁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对道路桥梁地基加固的相关技术介绍,以及相关施工步骤的介绍,希望对工程建设的施工起到很好的理论引导作用,从而加快我国道路桥梁的建设速度,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蒙标. 浅析道路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措施[J]. 科技资讯, 2009,(16)

[2]孙德荣. 浅析高速公路软弱地基的处理措施[J]. 北方交通, 2011,(01)

[3]周娜. 对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问题的探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1)

篇3

1.我国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以及历史教师的不重视

历史课虽然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它也有独特的魅力之处,先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这么光辉的历史,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应该很好地传承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人心,依旧有部分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学,再加上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教师传递的信息是“应试教育”,这样我们只能看到一种结果,那就是初中生如同一个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一般,不会独立思考,机械地将历史知识传入大脑,学生根本不知道其深层含义。还有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时,他们不会真正地授学,而是展示给学生华而不实的内容,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的思想,最终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高校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责任。

1.2初中生对于历史内容不感兴趣

社会永远在进步,科技也随着不断发展,初中生被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冲昏头脑,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为博得观众的关注,篡改我国的历史文化,甚至有的机构将历史的本质改变,严重与事实不属,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上错误的消息,从而不会对枯燥的历史课感兴趣,那么教师的教学方法即使再有效也是无济于事。因此,历史教师要改正这一现状,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认真研究中国历史,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2.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2.1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

针对初中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育界提出最重要的是彻底地改变学生。我国的素质教育完全是为学生量身定做,重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完善学生的素质,从而更好地教学。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教师;其次,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全神贯注,此时,教师采用幽默的方式教学,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小技巧,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课堂这个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锻炼能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讲中国丝绸之路这段历史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段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片“郑和下西洋”,每个学生的童年里都充满卡通人物,对于他们而言,动画片随时能够博得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小组讨论这段历史,给予足够的时间思考,最终教师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保证历史课的质量。

2.2正确地利用信息科学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随着我国教育局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教师只有依靠多媒体技术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历史课配上多媒体的放映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并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的历史课,加深历史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2.3教师的个人素质必须确保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必须牢记的是,教师必备自身的素质。而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那么就得拥有一般素养以及历史专业方面的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素养,积极地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优秀的园丁。一般素养包括师德素养、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所以,教师不管在哪里,都得以身作则,热爱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而专业素养包括博学的专业知识和备课能力,优秀的历史教师能做到熟练地运用掌握的知识,并且讲课所用的课件也是别出心裁,以便学生掌握。

比如,讲中国近代史的几个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在黑板上,教师将大概知识结构摆出,然后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过程,他们罗列出条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及时解惑并补充。如此以来,学生在听课效率会在90%以上,那么教师就完成了高效教学。

结语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任何事情都在不停变化,教育更是如此,因此为更好地培养国家的栋梁,历史教师要高效地教学,并且能够很好地保证质量。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十分注意优化学习环境,创造高效课堂,传递给学生最真实的历史,这样初中生才能理解到历史的意义,进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全面培养自己,献社会,继续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篇4

在进行“以生为本”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过程中,往往对于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充分的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插入时机,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历史课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考查到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针对性的进行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历史的习题练习和知识点记忆,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在进行《京杭大运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并辅助以隋朝时期的故事(例如,隋炀帝绸缎裹树、三征高句丽、杨玄感病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波澜壮阔的隋末时期产生浓重的好奇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再灵活的穿插一些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就会帮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进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改革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另辟蹊径的合理插入历史故事,并有针对性的选择好历史故事的插入时机,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设计多种教学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准备多种教学方案,我们才能做到优化选择的目的,在最合适的课程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我们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就是简单的形式,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讲,这样的讲课方式使得老师取代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教导下并不能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取到令人可喜的效果。

将情境融入课堂之中。在以往的讲授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那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仍然是以讲授为主,这样的讲课方式学生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并没有感到多大的兴趣,因此在笔者讲课的时候,就会让学生们将自己的看法讲一讲,如果他们活在当时的环境中,从经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规划等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样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分析这样的做法的得失。

三、学生参与,互学互助

历史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交流能够理解,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敢于让学生自己提,困难勇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真正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不是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记忆,而是有意义的学习,积极的学习,学习效果才更好。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去发现问题,去质疑,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去补充自己,充实自己的历史观点。历史文献材料、大事表、课文插图、历史彩图、文物等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读材料,想问题;看彩图,说历史等活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此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讨论,质疑理解,教精心创设想象空间,展现历史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好地图、材料、教具,让历史情节重新呈现在课堂上,让一个个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活起来,让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全体学生在参与阅读讨论交流中掌握历史知识。

篇5

一、“科学+自主”的教学方式

课改,重在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改革的精髓是什么?我认为是实施“科学+自主”的教学方式。科学指的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引申为“遵循客观规律”。自主即自己做主,包括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行为等,引申为“尊重主体”。其实简单一点说,“科学+自主”就是针对目前我们课堂教学的“满堂灌、听话式教学、统一化操作、盲目性训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是:

1.学生依据教师编写的学案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将编写的比较科学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自学。学生自学可分为:(1)通读章节,整体感知;(2)根据学案中的问题导学,理出知识和问题的脉络,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3)加强对学案中提出的重难点问题的理解,积极鼓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提出疑问和新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疑难反馈,师生共同研讨。学生通过自学,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做了必要的准备。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教师应以导学学案为依据,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3.复习巩固。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没有完成的部分知识或内容在课后完成。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加深印象。

“科学+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促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解决了学校“减负”与“提质”的矛盾,做到了“素质”与“应试”的兼顾,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

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教材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历史老师对书上的内容都可以不讲,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呢?需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辨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过于强调“教法”而忽略了历史最重要的“史实”的记忆好比是空中楼阁,所以我认为历史事实仍须熟记。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朝”这一章节后,有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题:“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你怎么看?”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用事实说话,我采用的是分组辩论,让学生先对书本上的有关秦始皇的事实熟记,整理后,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的认知感,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只有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既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三、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教学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大多是以史讲史,拓展延伸较少。比如,我们在讲时大多在分析《》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以史讲史,触及现实的东西太少,我们应该扩展自己的思维,通过历史延伸到现在,以史明智。可以通过讲史让学生有危机感,危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将历史知识延伸。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材中体现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隐性的,靠教师去挖掘。

篇6

其次,创设活动化、生活化的历史课堂,使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乐趣,从探究中感悟生存智慧,“学会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重复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真实的体验,大大拉近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通过历史事件的逼真演绎,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吸取养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品格,追求人的生命意义,体现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如。

再次,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我们每个教师甚至连学生都已知道的一条原则。在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注意到了课堂上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师生间并没有体现真正的互动。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常常因为不信任学生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学生往往因为习惯于被动地听课而放弃自己主动活动的机会;或者是教师经常会由于教学时间、进度的限制而减少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尽量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减少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强调简单扼要、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现象、事件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这样的编排,使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落实历史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点,但对于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还很难把握,这就为师生互动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篇7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篇8

        (1)浅析远程开放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职责 张稹

        教育之论

        (2)浅谈“中国红”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邓海贝 韦锦业

        (4)幼儿娱教电视节目的娱教策略研究 林秀瑜

        (6)农村中学教师对待英语写作态度的调查研究 范秀苗

        (7)学生通家书制作系统研发构想 陈具才

        (8)论强化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的大学英语的实用性——北部湾视野下建筑房地产类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二 朱仲纪 唐国卿

        (10)多元课程教研活动研究 郝德刚

        (11)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探索 黄鸿芳

        (12)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叶丽萍

        (13)浅谈初中美术对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陈胜

        (14)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探索 钱小娟

        (15)浅谈职教英语课程改革 朱婧

        (16)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邓焱嵩

        (17)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胡雪娟

        (18)新授课课堂模式 张立秋 吕树君

        (19)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 简健

        (20)语文新课堂新在哪 王静

        (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周昭健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李翠平

        (22)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刘仲毅

        (2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张建勇

        (2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郭建业

        (25)体验新型课堂 感受语文之美 吴金玉

        (26)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打造社会课精彩课堂 申蓓蓓

        (27)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秦理想

        (28)建立“能力指向、项目主导、突出育人”的通用技术过程评价 何斌

        (29)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 孙逊

        (29)浅谈如何把握“课堂生成” 宋金云

        (30)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靳西强

        (30)高中数学选修课程的开发体会 丰红平

        (31)开发原创题,转变评价观方式 李炎冰

        (32)校本作业开发的基本原则及其评估 黄永新

        (33)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林钱明

        (34)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探究——多媒体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李艳丽

        (35)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熊桂英

   

     (36)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曾淑君

        (37)英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 殷云霞

        (38)浅谈新课程化学课掌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做法 陈灶阳

        (39)在数学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莫春华

        (40)厚爱善教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胡海燕

        (41)浅谈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 高会

        (42)依托阅读,提高学生英语任务型写作水平 黄珺

        (4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张岩

        (44)乐彼之园,爰有树檀:用智慧去寻找写作乐趣--激活学生写作状态的思考 刘莉

        (4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魏可洪

        (46)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合情推理的体现和运用 杨志杰

        (48)走进新课改,感悟新理念——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董英

        (48)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高职教育的创新性 冯莉莉

        (49)转变历史课堂教学观念,开展创新教学 龚惠容

        (50)浅析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 刘永红

        (50)建设校园语音系统 拓展语文学习情境 张超

        (51)打造高效课堂,享受愉快教育--浅谈初中语文愉快教学 刘媛媛

        (52)如何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 黄丽华

        (53)基于多种资源整合的初中英语教学 冷向芳

        (54)有一种爱叫"放手"--浅谈新课程下政治学科教学中的"放手"艺术 莫冬娟

        (55)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应用 苏敏

        (56)对素数分布趋势的创新发现 李君池

        (58)活用动态资源,让美术课充满色彩 王志华

        教育之法

        (59)《元日》教学设计 沈华明

        (60)《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徐满珍

        (61)中学历史教学不妨讲点时事 邓学红

        (62)一咏三叹 读中见"悟"--对王崧舟美读艺术的若干思考 贺秀丽

        (63)三讲"种群"概念 申庆丰

        (64)《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李香

        (65)角的初步认识 苏桂萍

        (66)班内开题报告、结题答辩课的设计与思考 马克书

        (67)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刘蓉

        (68)精心设计语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季菊艳

        (69)浅谈一堂优质音乐课的基本特征 谢永才

        (70)挖掘文本,促进习作教学 谢苏环

        (71)论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原则和实施策略 黄慧芳

        (72)让错误成为走上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吕同

        (72)浅析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难点教学

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锡仓

        (73)浅析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方法 门晓娜

        (74)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 张瑾

        (75)借助情感共鸣,承载有效课堂 顾华

        (76)历史课堂 乐在其中 沈芳

        (77)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张瑜

        (78)分类、归类学习《政治生活》 李志明

        (79)能力立意提升有效课堂--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余启涛

        (80)沟通,让高中体育教学绽放光彩 崔伟嶙

        (81)轻松走进游戏生活,快乐学习科学知识 葛艳玲 王伟

        (82)历史课堂中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 住斌英

        (83)数学教学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 李福平 王波

        (83)从中日战前准备对比看 姚勇

        (84)浅谈习作教学中的"说"与"写" 韩春燕

        (85)初探初中语文字词教学策略 顾奕

        (86)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索 许敦辉 李志攀

        (86)学生体质健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赵琼仙

        (87)生物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刘晓霞

        (88)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陈自胜

        (88)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古丽巴哈提·托合特白

        (89)浅谈高中音乐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于斌

        (89)浅析高中英语短文改错 卢淑艳

        (90)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复习新线索探究 李晓华

        (91)浅谈初一数学教学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周桂芳

        (92)关于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李意海

        (94)小结论 大作用 张雪松

        (95)浅谈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 张海霞

        (96)卤素离子的鉴定及生物学效应 王润芳

        (97)浅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魏俊霞

        (98)灵活练习,实现高效课堂 李显伦

        (99)由一则故事所开展的物理探究课堂 赵静 吴先球

        (100)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廷勇

        (101)加强课堂提问艺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李彬彬

        (102)浅谈对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盛永泽

        (103)语文学习中复习方法的应用 刘丽伟

        (104)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权金瑞

        (104)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杜洋

        (105)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吴敏

        (106)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朱孝花

        (107)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

的导入法 邓赛倩

        (108)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种方法 黄蔓

        (109)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赵维新

        (110)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黄淑红

        (110)论述初三数学教学建议 徐伦

        (111)农村初中生英语阅读技巧的磨炼之我见 骆玉

        (112)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陈芬

        (113)高考英语完形填空命题特征及技巧点拨 齐继明

        (114)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培养简析 田莉

        (115)初三物理复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理华

        (116)观课后的反思 王蓉生

        (117)"耐久跑"教学之我见 张拉成

        (118)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效果提升对策探讨 董艺

        (119)浅谈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讨论自信心的培养 刘长号

        (120)展示交流环节有效性的现状分析与策略 刘飞

        (121)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黄井平 叶付勇

        (121)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几点措施 阔尔高·别开

        (12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尤鹏松

        (12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杨登雄

        (124)高中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成先艳

        (125)做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引路人 滕海燕

        (126)巧用“错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彭靖东

        (127)学生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习作 鲍巧萍

        (128)试论小学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指导 钱晓红

        (129)学而思培优 李小洪

        (130)谈谈小学初中高中语文知识的衔接 张世璧

        (131)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刘一川

        (132)浅析"并轨生" 黄坚钢

        (13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赵勇刚

        (134)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胥洪树

        (135)中小学数学推理教学的衔接 刘金华

        (136)用"问题导学模式"上课要注意的问题 薛旭峰 王改梅

        (136)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鲁静华

        (137)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胡高平

        (138)如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赵精党

        科技之光

        (139)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赵晓辉

        (140)适应变化,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周栋鼎

        (141)信息技术高效化课堂教学探索 孙万有

        (14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 丁卫

    

;    (142)基于qq群的校本研训 肖慧燕

        (143)浅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艳鹏

        (14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李艳萍

        (145)中职学校美术专业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分析 赵江玲

        (146)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课程 蒋俊祁

        (147)职业学校技能训练多元化模式探索 荣喜德

        (148)浅谈多媒体电教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康蕾

        (149)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韦友

        (150)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用面积解决问题的探究 陈峰

        (151)现代教育技术在《光合作用》一课中的应用 王数传

        (152)如何在地理活动课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简强祥

        (153)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探究 师小芹

        发展之谈

        (154)班主任的课间十分钟 罗心泉

        (155)从教学实践中探寻新时期下教育的新内涵 杨福华

        (156)班主任工作思考 王笑晗 齐佳璐

        (156)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樊娴

        (157)“暖小窝”在线--利用网络管理班级的几点做法 唐勇

        (158)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买合苏旦木·阿巴拜克力

        (158)高校外教的聘请与管理 严敏

        (159)讲究工作艺术,为小学班级管理开辟新天地 木哈拜提阿依·伊那亚提

        (160)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姚长荣

        (161)生命教育春风劲,学校盛开德育花 李冬梅

        (162)也谈教师应具备的几点素质 谢珍

        (163)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坚守” 李俊

        (164)浅谈青年化学教师如何上好化学课 吴平平

        (165)以生为本,做好班主任工作--浅谈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 杨成寅 张金凤

        百家争鸣

        (166)论舞蹈与物质载体的延伸 田蕊

        (167)艾青的《秋》与海子的《秋》情思分析 孙琼

        (168)满族剪纸在小学美术课中的传承 吴尚

        (168)杜甫诗作中泪水意象的生成 叶霞

        (169)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黄文全

        (170)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一点思索 鲁云武

        (171)试论国际公法对弱者保护制度的完善 唐秋玲

        (172)初中英语课堂"沉闷"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倪丛美

        (174)当前小学词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杨玲娟

        (175)课间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杨桂杰

        (176)追求“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教学境界--“激趣·寻疑·解惑”教学侧记

孙春峰

        (177)倾听灵魂之歌 何春

        (177)行走在"青年教师"的道路上 钟黎莉

        (178)缘与圆--记苏州美术教研室沈南强老师 陆永祥

        (180)与六年级学生及家长谈课外阅读之"读透" 董苗森

        (182)让小班幼儿在尝试中提高自主性 冯艳

        (183)手工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感悟我的手工教学活动 黎蜀芳

        (184)播种 刘国瑄

        (185)浅谈幼儿阅读活动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钱婉婉

        (186)浅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陈梅

        (187)基于轻负高质初中社会课堂的学生习惯养成研究 刘杰

篇9

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去预习。

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这是由于小学的基础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付得了的。到了中学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假如课前不作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于是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要点,只好加班加点,进行补缺补漏。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去了,但课余时间亦被各科瓜分殆尽,这与当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相违背。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串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战国七雄》一课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上节课对春秋五霸介绍详尽,而这篇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而且,在预习后,要求学生将课后习题完成,我在教授新课中将书本上的习题完成,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其次是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给予肯定。我们老说学生只会死读书或读死书,这跟我们平常对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我对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是十分赞赏的,如我们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了功过对半、功大于过或过大于功等看法,我都进行肯定并启发,希望学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论证。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最后是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篇10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进行人教版选修第七单元《》教学时,两次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一是学习“《》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在对照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对中国的危害,突出条约中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新变化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有哪些危害?”“后,列强掀起的狂潮对中国有何影响?”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二是在学习“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后,中国初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后,中国初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点?”“后,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初步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四个问题。前一次只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在提问了两个同学后,教师就通过投影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后一次在教师布置后,学生便开始阅读、前后小声议论,约一分钟后,教师提示每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本组回答讨论的问题,在第一、二小组回答以后,教师用多媒体提供了五段文字材料,在学生还没来得及快速浏览完材料时,又对照材料给出了事先设计好的答案。

上述案例中,课堂上小组交流的过程看起来生动活泼,但“生动活泼”的背后却是科学性的缺失。教师把“分组讨论”约等于“合作探究”,将“讨论的形式”理解为“对话的目的”,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课堂对话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实际上,由于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加上讨论的问题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的状态,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读懂讨论的题目或材料,没有来得及找到课本中相关内容,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整个讨论过程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活动,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人甚至视讨论时间为玩耍的最佳时机;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没有交流与互动,只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作;回答问题的同学多半是照本宣科,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每段讨论最终都以教师备课时就拟定好的现成答案作为结语,使得原本就流于形式的课堂对话更显得画蛇添足。这种课堂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是一种无效的课堂对话。

有效的课堂对话应该遵循民主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对于这些原则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认清“对话”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衡量标准。

1.民主性原则,以理解求共识

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无束地表述自己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的智能、情感和志趣,尊重其个性,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讨论的裁定权赋予学生,不能完全以自己的预设掩盖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也要防止放任自流。

2.全面性原则,以生成拓预设

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确定讨论的内容、方式与时间,从而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课堂讨论,保证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为此,教师必须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题,并提供一定的分歧点,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要注意适当的梯度,既要突出点,更要照顾面,做到点面结合,难易得当。

3.有效性原则,以形式载意义

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讨论内容,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多维地思考和讨论;讨论主题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时间、条件要适度;要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上述案例中,仅就教师分配给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上就可以发现,这种合作讨论难以保障对话真正有效地开展。

4.鼓励性原则,以引导促平等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始终信任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无论他们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深刻抑或肤浅,教师都应当对他们的主动表达给予肯定,对其可取之处给予表扬,用真诚的态度去教导、点拨,使他们心悦诚服、积极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

二、“对话”激活历史课堂的实践路径

除了需要把握住有效课堂对话的原则,激活历史课堂还需要学会一些课堂对话的操作技巧。

1.优化“对话”的内容

以小组合作讨论作为课堂对话的载体,通常可以用作课堂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知识障碍点,即每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思维障碍点,即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与知识难度的不适应。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保证讨论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全面、多角度地思考、讨论。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讨论偏离了这两个障碍点,无论形式如何新颖,构思如何巧妙,也仅仅是形式上的“对话”,难以达到激活课堂的良好效果。

【案例二】

在某次市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在设计、实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时,10分钟讲完了“小岗村农民实行”内容后,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让四位学生对照课件,汇报了各自对改革开放成果的了解和感悟,在每一部分结束时,还设计了“提问本组同学”的方法,进行了“小结和巩固”。

【案例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中,教师问:同学们,是20世纪中国的伟人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敬仰的杰出政治家。他以超凡的魅力和智慧,以及博大的胸怀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当时的中国摆脱了孤立状态,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请你说一说超凡的人格魅力与哪些因素分不开?希望同学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家庭教养、自我锻造、遗传因素、在国外开阔了视野……对于这些回答,教师都用“说得不错”“思维有创新”等予以表扬。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没有“动”起来的课堂肯定不是“活”课堂,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于是,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课堂对话,或是将一课内容分成三至四个部分,安排同学对照事先的准备“汇报”课前学习成果;或是完全跟着学生走,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实际上,这还是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2.优化“对话”的方式

常见的基于小组合作为对话载体的课堂讨论,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提示引导式,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讨论。二是群体互补式,即教师首先出示对话的主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本组成员补充。三是自由辩论式,即让学生针对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进行辩论。四是角色置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分别扮演某些角色,“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以更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案例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片断。

师:在变法开始前,商鞅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现在已成为一个典故,你了解这个典故吗?请结合连环画给大家讲讲。这连环画也出自我校两位同学之手。

生1讲述连环画中的故事。

生2:这个典故讲述了商鞅取信于民的故事。

(此时,课件中出现四幅图,分别是石器、骨器、青铜器、铁器制成的生产农具。)

师: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作,你会选择哪种农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生3:石器取材容易,但成形困难,我选铁器。

生4:骨器取材容易,但不坚固,我选铁器。

学生3: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我选铁器。

生4:铁器取材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便于制作工具。铁农具最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