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關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篇2
减负提质,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实施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原因
在过去,我国的教育一直强调“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学生能力的养成不过是训练应试技巧过程中的附属品。这严重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种技能的提高。素质教育则不然,它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一般意义上,素质教育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理想,值得提倡。
与倡导实施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现实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些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搞的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不断出现。《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中曾指出:“现在一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心理压力很大,这不得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产生其他方面的问题。”可见,给学生减负,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实施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主要层次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谋生手段和发展技能,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一基础,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所以,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其次,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意识和技能。在社会化过程中,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进而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素质教育不能只教人学会“找工作”,而应当“开发和培养人的真心、爱心、责任心、羞耻之心。”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要弄清负担的成因在于学生升学压力大;升学压力大,在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又在于……
据此,给学生减负,(1)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严禁组织学生统一购买辅导资料、订阅报纸杂志;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等等。
(2)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投资环境,大幅度开放教育市场,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多渠道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个人投资教育,加速放开,放手发展,太力发展民办大学。丰富高等教育资源。这样,升学就不再会成为一种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有望随之减轻。
(3)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着力培养独立思考、诚实守信、大胆创新、自由创业的现代公民人格,摒弃或妄自菲薄、因循守旧,或偷奸钻营、尔虞我诈的传统奴化人格。”
四、摒弃对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错误看法
篇3
1.2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快速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全区万名教职工的共识,成为全区中小学的工作的重点和主旋律: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有效教学过关活动的全面推开和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的逐步完善,全区中小学已基本形成“心系提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如何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如何围绕提高质量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众多校长、教师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可以说,现在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还是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其规范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这是我区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我们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并使之不断加以巩固、提高的基石。
2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实施素质教育有十年之功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依然存在和暴露出不少令我们自己都感到不安和担忧的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的加以彻底解决,会直接影响着我区开展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工作的效益和质量。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
2.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不配套是制约我区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第一瓶颈:近年来,尽管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仍然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一方面,由于前几年教师进口把关不严,一批素质不过硬的人员进入了教师队伍。尽管这部分人已经是大多数乡镇的教育中坚力量且正在肩负着教学的重任,却挑不起大梁。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因身体状况不佳而退养在家的“老民师”占用着教师编制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数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农村中小学在岗教师的总量不足,出现断层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严重存在(因为近年来招录的新教师几乎进入了初中和高中,小学几乎为零)。这样,一方面是教师素质本身偏低、进入的人员素质不过硬,一方面是有退(休)而无增补,使得我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总体水平不高。要他们跟进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快速提升教育质量的快车道,无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2教师知识陈旧使得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面前明显乏力是制约我区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又一瓶颈:无需讳言,在我区的三分之一以上小学,由于教师的知识陈旧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滞后,省“四配套”工程、“优质资源下乡工程”配发的教学设施成了学校的摆设。钢琴上积灰深深、人体素描模型学生从未见过、科学实验室物品原封不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师依旧是一支粉笔讲课。同时,部分教师“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存在,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上一部分教师又过分强调“付出与获得不对等”的社会现状(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
3行文至此,我感到要想切实提高我区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快速提升质量的工作成效,必须结合我区的区情,以切实的措施,走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之路,追求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
3.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和不配套问题是我区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质量的第一选择。极争取教师编制,加强教师储备。要特别加快对农村小学输入高素质教师步伐。这样,可以缓解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组成结构、解决农村中小学专职教师不配套问题,从源头上确保我区每一所中小学都能真正做到开齐开足上好每一门课程、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就我区而言,一方面城区学校教师大幅过剩,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农村青年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挂职锻炼进城一去不复回。所以,建立良性的教师流动机制尤为迫切。要用机制做保证,让农村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又不影响农村师资的整体水平。这样“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质量”才有希望,才能走得更远。
篇4
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大纲,没有目标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只有目标明确,才有清晰可循的指向。根据这一主导思想,我市在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首先明确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发展,基本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的新型的、鸡西特色的小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这个总目标为依据,分别制定了《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标准、内容和考评办法》、《家长素质教育的标准、内容和评估办法》、《教师素质的标准》、《县(市)、区教委素质教育工作评估细则》、《鸡西市小学校素质教育考核六评估细则》、《学生整体素质评价手册》。对学校、学生、家长、教师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使素质教育有章可循。
(二)改革课程设置,确立素质教育的载体
这些年来,考评与经济断接,与社会隔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我们认为,课程设置是改革的神经中枢,必须大胆科学地改革。
1.适当减少学科必修课程
在城乡小学中,根据各校的特点、不同年级的特点,适当地减少语文课、思品课、劳技课、自习课等。增强心理辅导与教育课,培养了性特长。
2.适当开设选修课程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开设思维训练、语言表达、阅读指导、速算、科技信息、英语口语、礼仪教育、国请教育、法律常识、环境保护与自我保健方法、国际知识、劳动实践等课程。
3.适当合并部分课程
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少而简单的学科特点,设置选修课,即把思想品德课与劳动课合并起来上,自然课与唱游课合并起来,时间各半,各由一名实验教师担任,教学紧凑,提高了效率。
4.适当增加活动课程
各校都增加了活动课程内容和活动时间,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通过特长班和兴趣小组等形式,包容全校所有学生,在活动时间上予以保证,纳入课表。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方位启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娱、体育、手工制作、绘画、书店、编织、烹饪、科技活动等四 十余种。
5.建立环境课程(隐形课程)
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一种无型的教育力量。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班风及教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校园里形成一种处处是教育的格调,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工程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坚持“六项原则”
即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力目的的原则。改变教师讲为主,以书本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揭示问题和亲自实践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
2.实行“四个优化”
即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保证“四个优化”的落实,采取了教师“说课”的方法,教师说出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引导方法及板书设计等,以保证优化教学。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六种课型”的教改方案,即艺术型、思维型、活动型、学法型、综合型、训练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侧重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提高每种课型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效果,使学生爱学,学得生动活泼,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4.提高课堂教学科学性
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犠呖蒲行徒逃萄У缆罚瑺在全市逐步形成“深、广、活、新、实”的教学科研模式。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第一,抓师德修养,讲奉献,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师的师德素质修养主要突出十个方面,即:(1)热爱工作,忠贞不渝;(2)爱护学生,诲人不倦;(3)谦虚谨慎,诚实正直:(4)精通业务,严谨治学;(5)改革求实,一丝不苟;(6)为人师表,身教重范;(7)尊重同行,团结协作;(8)廉洁奉公,无私奉献;(9)审美修养,审美鉴赏。
第二,大力开展练功创优活动,讲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每位教师做到“四能五有”,即:能说、能写、能教课、能管班;有研究能力,有强健的身体,有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能力,有良好的个性和特长,有现代意识。
第三,发挥教师良好个性专长,讲水平,提高教师文化素质。利用微格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综合技能训练,要求“人人过关,校校达标”。“学、练、用”相结合,练中学,用中练,学以致用。使每名教师身怀一手“绝活”。
(五)健全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办法,强化实施素质教育导向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的焦点应对准考试制度。从我市实际出发,我们推出了评估原则和方法:原则为40个字。即:“面向全体,注重知识,突出能力,加强平时,取消期中,淡化期末,简化程序,加大免试,重在激励,科学评价。”方法是以五育评价代替单纯的智育评价,以全面的能力评价替单纯的分数评价。采劝四 结合”考试评价:第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第三,分解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第四,灵活性评价与多样性评价相结合。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抓思想转轨,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标准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一是下发文件,提出具体要求。市教委下发了《素质教育实施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改革内容、保证措施和实施时间,二是办校长、教师培训班,专题辅导;三是派专人到各校巡回讲座,为广大教职工提高认识奠定了基础;四是召开现场研讨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五 是派人外出学习;六是开展广泛深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每年用近半个月的时间,围绕素质教育及有关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对转轨的认识。通过上述措施,我市上下形成素质教育改革共识: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把素质教育放在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来考虑;立足于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需要的国内大环境中来研究;着眼于鸡西市经济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要,革除现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弊端,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实际来运筹。
2.抓统筹规划,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管理。
五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如果不精心组织,精心指挥,不把教育系统内各部门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光靠各校教师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是科学组织,认真实施。由市教委牵头组织,科研、教等部门共同参与,县、区协同作战,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二是制定了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防止在实施过程中过于简单、笼统、针对性不强、可比条件不充分等倾向。保证实验效果的科学性、实效性。
三是选好试点和合理分布试点校,提高不同基础学校的可鉴性。
3.抓导向,选准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抓导向具体表现为:一是确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考评原则。有四个有利于:有利于贯彻教育方针;有利于收正“片追”:有利于学生、教师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对学生,要从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衡量,转变为看素质是否全面提高的综合评价;对学校,要从看升学率为绝对标准,转变为办学水平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三是对常规考试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4.抓典型,形成素质教育改革的网络。
为了积极稳妥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十分重视抓好典型,带动全局。市教委选定市师范附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龙头学校。各县区也确定了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农村小学做为试点校。市教委和各区教委分别成立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协调科研、教研部门成立了“课题组”,还成立了“鸡西市试点枝校长联谊会”。
各部门、各学校在改革中形成合力。
5.抓特色,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化。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整体改革和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但由于各校工作基础和条件及城乡位置的不同,所以,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只搞一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考虑各位的特色和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例如:鸡西师范附小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始终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重点突出,整体推进,收到明显效果。创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工作用式。在德育工作、考试考核方法、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与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养学生个性特长诸方面改革都体现出“整体优化”特色。
6.抓教育科研,注重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实践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因而发挥理论研究先导作用尤为重要。我市教育科研所研究人员一直参与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五年来,他们下区校举办素质教育专题讲座36次,召开专题研讨会18次,编写《小学素质教育索》仑文集一本,《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问答》一册,这些不仅使广大教师从理论上明确了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进行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而且对转换观念、实现转轨奠定了理论基矗与省教科所合著《鸡西市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由省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由我市科研所牵头组成的课题组,总结全市小学探索出的精华,编写出《小学素质教育标准、内容及考评办法》一书,对买施素质教育起了良好的引路、激励与宣传作用。
7.抓保证,求得市、县(区)、乡领导和学生家庄的理解和支持。
五年多的工作实践证明,在全市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艰辛而长期的任务,如果没有地方领导和家庄们的热心扶持,光靠各校的力量是不行的。我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小学教育转轨的落实,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教育工作纪要》,号召全市各界支持教育改革。市委书记、市长不仅多次过问改革情况,还亲自到学校视察、听汇报、排忧解难并对落实转轨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明显提高。学生中好人好事增多,小学生行为规范率达95%以上。
学生的学科成绩提高。1994年与1990年相比,提高率为6.9%。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学会为现在的主动的会学,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了。他们的乐学程度、自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等都有明显提高。
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体育达标率为90%左右。
(二)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各校都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如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研究和应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认真开展教学基本功和技能的训练,探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活动,有不少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自己也练“绝活”。
(三)全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各学校都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从学校到年级,从领导到个人,分行政、群团、总务后勤,从内部管哽到外部建设,从教育教学的分科分类到分年分段,都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使学校管理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各校都加强了校风校纪的建设,加强了学校教育设施的建设。
篇5
二、培养和锤炼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施实素质教育,班主任仅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不够,必须同时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这是班主任施实素质教育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所谓能力,就是班主任胜任本职工作的才能。能力的大小高低是制约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尺。一般而言,能力大小与工作绩效呈正比。通常人们说某个人“无能”,实际上就是指这个人缺乏某方面的能力。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钻研和组织教材的能力;(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3)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5)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班主任作为一般教师,自然应当具备这些能力,然而,班主任又不同于一般教师,有自身特殊的教育角色定位,必须具有胜任班主任工作需要的多方面的能力。
(一)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了解和研究学生,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既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正常条件下的言行,又要考察他们在特殊情境中的表现;既要分析学生的外部行动,又要洞察支配他们某种行动的内心世界;既要注意了解学生过去的所作所为,又要把握他们的现在,甚至预测他们的将来。
(二)创建班集体的能力
一般而言,当班主任,不能建设好班集体,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也不可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班级教育还是我们当今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还是我们主要的教学方式,思想品德教育也基本上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计划,主要是通过班级渠道贯彻下去的。因此班级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
三、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争取校长以及相关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俗话说:“干好干不好,关键在领导。”笔者认为一所学校是否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校长不善于抓管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置之不理,还是按照原来的办法去管理,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是搞形式,走过场。因此,班主任更有义务建设和督促校长及相关领导加强管理,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争取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为有如此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他们在工作中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管理和教学,才能使广大教职工打破陈规,敢于开拓创新,大胆进行改革,运用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教学和管理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长、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班主任自身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家长、任课教师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实施素质教育,惟有班主任起核心作用。在社会迅速发展、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国情教育、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这首先是班主任的责任。
篇6
素质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根本素质为基本目的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的教育。素质教育实现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语文中贯彻素质教育是实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将重点放在打基础上,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面拓宽。
2 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是接受新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创新去获取。因此,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地参与。加强提高学生素质的指导,正是抓住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引导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把教学改革与学法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 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前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而应试教育则是以适应升学考试为前提,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长此以往,就必然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甚至是有些学生被置于为人忽略的地位,由此进入恶性循环的发展之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坚决摒弃应试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探求知识、寻找学习技巧,在探求中要让学生有意识的试一试、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形成多向交流,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篇7
第二,有的同志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是要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就是发展特长,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选修课、课外活动、发展特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
第三,有的同志担心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会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所以说,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一定会十分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第四,也有的同志把实施素质教育理解为取消考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素质教育反对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反对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考试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环节是必要的,它可以考查学生学习情况,检查教师教学的效果,从而作为改进教学的一种依据和手段。而频繁的统考、刁钻古怪的考题,是用来划分学生等级的手段,把学生考试分数公开排队,伤害学生自尊和自信心。我们反对这种考试,而不是反对一 般意义的考试。
第五,还有的同志担心实施素质教育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不必要的。
克服“应试教育”的偏向,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工作只面向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对于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得不到充分发展,这些都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的立足点是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全国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表现出思想道德健康、分析思路宽广、知识基础扎实、创造精神与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品质显著增强等特点,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社会各方面的疑虑还不止这些,我们一定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抓住若干突破口,扎扎实实抓出成效。
一、加强薄弱校的建设,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突破口。
目前,各地都有一 批相对薄弱的学校,有的地(市)、县(市、区)薄弱校的面和数量还相当大,改造薄弱校的任务相当艰巨。各地要在总结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继续下决心下大功夫,在本世纪内优先解决好薄弱校问题,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基本办好每一所学校,基本实现中小学建设规范化、标准化。这也是解决“择校生”的根本出路。省教委制订了《关于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若干意见》,经修改后下发,各地(市)、县(市、区)都要制订改造薄弱校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扎实工作,尽快抓出成效。
二、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这里有课程、教材问题和教法与学法、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等问题。目前有两件工作,我们要下决心首先解决好。第一,学校和教师都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教学)计划,既要开齐开足,又不超活动总量。这是执行教育教学法规的需要。根据我们检查,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普遍存在随意增加课时和作业,双休日上课,尤其毕业班上课较为普遍等现象;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大大超过规定要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不少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办法,还是停留在主要通过加班加点、大量作业来争取高分和“质量”上,还没有完全把提高学生素质的立足点转到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法、学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质量和效果上来。第二,目前,学生学习辅助资料和读物过多过滥,要认真组织清理。这里有教育外部,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要先管好教育内部自己的人和单位,办好自己的事。除国家教委和省教委批准的用书、资料和读物外,教育系统要做到不编、不订、不销,不准进学校和课堂。各地(市)、县(市、区)教委要在每学期开学初组织一次大检查。为解决教辅读物过多过滥问题,最近,省教委正在组织力量,编写一套《中学生素质教育·学习丛书》。执行课程(教学)计划和清理学生用书,这两件事,我们都要下决心先办好,只要下决心管,就可以解决。对于违规者,要有比较严厉的处罚规定。
三、改革升学考试和考试测评制度,是实现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突破口。
升学制度和考试制度对基础教育是最具导向作用的“指挥棒”,对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影响。我们一定要加快招生改革步伐,先易后难,有所突破。首先要尽快全面落实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按规划,我省除7个县(市)要到1998年“两基”验收外,至1997年底将有73个县(市、区)实现“两基”,占总人口86.2%。省教委要求,1997年底前通过验收,实现“两基”的所有县(市、区),自1998年秋招生开始都要全面落实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和取消“择校生”。个别县(市、区)确有特殊困难,办不到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向省教委书面报告,申述理由,但至迟1999年也要落实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这也是国家教委的规定期限。明后两年,这一条要列入“两基”跟踪督查项目。初招改革涉及面广,要做好宣传和必要的解释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初招改革的契机,把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新扩建学校和薄弱校建设等工作带动起来,进一步做好。
实行小学免试直升初中,同时也要改革小学考试制度,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各地要加快步伐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和学校评价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在小学取消考试成绩百分制,实行“分项考核+等级评价+特长评价+鼓励性评语”的学生评价办法。
初中升学考试中的种种弊端,是影响初中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重要因素。近几年,各地已经作了许多改革实验,要按照既有利于高中阶段新生选拔,又有利于初中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原则,继续探索和完善。
要学习和推广大连市、烟台招远市的经验,实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一次性考试招生;招生指标分配与学校办学水平、质量评价结果合理挂钩的办法。把教育评价与招生制度相结合,变升学竞争为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竞争,把中小学“片追”的能量引导到落实“两全”上来。
高招考试制度的改革要首先考虑减少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厦门市曾经进行过高考报名社会化的试点,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配套改革措施。
1998年十个联系县(市、区)要先开展高考报名社会化,与所在中学脱钩的试点,然后逐步在全省推广。
省教委重申,不允许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借口和形式按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进行排队;不允许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统计、公布升学率;更不允许按单一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对学生、教师、校长和学校进行任何形式的表彰奖励或处罚。这方面,教育系统内部要率先做到,要作为一条纪律,严格执行。
四、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为了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更加有效地引导和指导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教育实践和行为等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还必须建立素质教育自身的督导评估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运行机制,涉及许多问题,包括建立规范的决策机制、正确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以及有效的监控机制等等。当前,我们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各地必须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科学而又简便易行的对学校素质教育、教师教书育人、学生素质的全面综合评价标准和正确的评价方式。
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又是引导和规范学校、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最近国家教委修订颁发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我们要据此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即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从教书育人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从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各地在这方面要多做探索工作。
篇8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今,我国经济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新常态,亟需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激发教育活力,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其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不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顺应国际教育大趋势的积极反应。
第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过多的局限于书本与课堂,局限于训练与考试之中,学校注重升学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人文情感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与情感、知识与实践、知识与创造力的失衡,这即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又不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求,更不利于我国中长期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初探
篇9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独立的主体,认为教育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心灵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被强迫灌输、被动吸收、死记硬背,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和工具的过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去被动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对客观事物能动地反映,是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独有的认识方式来理解外部环境,形成自己独特认知结构。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对基础教育而言,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小部分学生“开小灶”重点辅导,而完全不顾学生整体的发展,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并且给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所有的素质都能在基础上有所提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自信的心理品格。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素质教育同人的生命实体及其发展密切联系,一方面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开发,另一方面着眼于将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每一个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充分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从为谋生的教育到为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素质教育是一种关注终身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意味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每个学生的终
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1]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把人们关于素质教育的观念、视野从狭隘的学校教育拓展开来。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将贯通一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将受到同样的重视。为此,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以发挥教育整体效益的责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为更多的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让所有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然状态
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综观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总结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有失偏颇
在素质教育实施已久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当前,在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中,对素质教育存在这样几种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第一,以为学校成立各种兴趣、特长小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以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开好选修课、上好活动课和开设专题讲座就行;第三,以为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把有文体特长的学生集中编班,就是素质教育;第四,以为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甚至认为取消考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第五,以为搞素质教育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就会降低考试分数,就会降低升学率,把搞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完全对立起来。[2]在这五种认识中,前三种认识是片面的,它包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后两种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考试历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能取消考试,相反要充分发挥考试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功能。通过考试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考试的制度和办法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二)重教轻学,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就是按教材讲清知识,一般只关注教师讲了多少,而不问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学生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强迫学生学。灌输式授课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完全可以将一个民族塑造成只会服从、模仿、被动接受,缺乏创造力的民族。(三)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对人格的塑造不够当前,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传统意义上的学业还占着较大的比重,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在校应付课程、作业,回家要参加家长报的各种业余爱好补习班、兴趣特长班。在这种环境下,课程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出现了部分学生一方面成绩优秀,而另一方面却性格叛逆、追求自我、不能融入集体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四)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独立性相对较差独立性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较强的独立性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做成许多事。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全权,使得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缺乏独立性。
三、对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建设一支道德品质高尚、业务知识精湛、学识广博、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积极实践,提高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注意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是重要环节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标准上,要用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基本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探索体现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
(三)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是重要内容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的学科领域逐步增多,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使计算机成为信息流通、运用的主要工具和载体,社会的快速化和信息化对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进入了关键阶段,计算机作为一项基础教学课程,以其创新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当前,在教育领域内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从根本上来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思维品质等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体制。计算机课程有其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在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提升整个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一项基础学科成为各类学校必须设置的课程之一,计算机教学在学校中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并获取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和实施。
(一)具有主导作用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滞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计算机是一项信息技术,尤其自身独有的特点,特别是更新换代的频率较高。根据计算的固有特点,计算机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争取利用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局限在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而不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本身不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是否有效实施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计算机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虽然在课堂学习中也进行一线操作,但却普遍存在着不主动操作、随意操作的现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掌握现代化操作技能的需要,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真正目的和最终目的,这就从思想深处影响了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专项资金不足是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增加,必然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围。计算机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师需要运用大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来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的力度逐渐加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的需求,但实际运用到计算机教学的资金保障问题却远远不够,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专项资金不足导致计算机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后盾,计算机硬件设施也不可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专项资金不足是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问题。
三、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实践的途径探索
计算机教学是一项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机教师的使命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等为目的。面对当前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计算机教学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和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这一点恰好弥补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必须深入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1]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现代计算机教学需要。
(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信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生产价值,由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信息所产生的价值表现出巨大的差异。[2]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学科,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协调性、灵活性和迅速性的训练,能磨练性格和品质,进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素质。
(三)加大对计算机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计算机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而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资金是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障,针对当前对计算机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和学校都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计算机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以保证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开展。
篇11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优先发展教育,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全省教育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在武装头脑、提高素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
以十七大精神推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上“开花结果”。素质教育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教育的本质和主题。当前特别需要大家在以下四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把它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省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家和地区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有9310万人,素质低,就是沉重的负担;素质高,就是巨大的资源。优先发展教育,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和人力资源强省,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专门人才,加快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本质和主题。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说“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陶行知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康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中外教育家这些精辟深刻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大力宣传、全面推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大力推动者、坚定实践者。
(三)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素质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所以说“天时”,是因为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立意鲜明地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之所以说“地利”,是因为教育总体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们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改革、一心一意抓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打造起广大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升学竞争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之所以说“人和”,是因为从当前社会氛围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省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早在1997年,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在我省召开,招远市被李岚清同志誉为素质教育的“源头”。全省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全方位育人体系初步形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新课程体系全面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考试制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目前,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四)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迈出了新的步伐,但素质教育依然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重点,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不按教学计划开课,不按教育规律教学,不面向全体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多样性发展空间减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学生作业多、补课多、考试多,拼时间、拼精力,课业负担仍然很重。学生体育活动偏少,身体状况较差,健康成长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力度还不够,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动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不少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把素质教育当成“软任务”,把升学率作为“硬指标”,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倾向。总体看,应试教育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素质教育的实施依然困难重重。
新时期、新形势对教育事业赋予了新内涵、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正视问题,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倍努力,奋发工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素质教育上来,努力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实施素质教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创新为突破口,积极解决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工作重点是抓好“五个一”。
(一)构建一个体系——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古人说“先立人后立学”,指的就是德育的重要性。先生曾讲“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助其为恶,无益也。”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能力下降、社会责任意识薄弱、艰苦奋斗观念淡薄、缺乏团队精神、纪律观念不强、心理健康发展能力降低,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道德教育的苦果、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恶果。我们讲德智体美,“德”是首位,“德育”乃是教育之“本”之“源”。正如先人所说,一个无品无德之人,既使有强健的体魄、超人的智力,也不会是一个合格人才。所以,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校长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确保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落实。要健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类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的联系。要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力度,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深化一项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在任何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被置于国家层面来推进,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推动以提高未来国民整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也于本世纪初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传统学科知识繁难偏旧、德育与生活与学科教学脱节、忽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重复记忆式学习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尽快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要特别加强农村学校课改工作。农村学校是课改的薄弱环节,各级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育,在师资、设施配备、课程开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确保城乡能够齐头并进。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抽样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74.6%的学生认为体质差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落实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快乐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底。
(三)创新一种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方法,“重知识传授、轻综合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提高并重。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二要构建实践教育模式。欧美国家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强,这与他们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增强体验,活跃思维。要创新思路,科学规划,逐步实现每个城区、县(市)都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打造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三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广大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对待,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务实创新的氛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四)完善一项制度——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是教育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总理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所谓综合性,就是要教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所谓全面性,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谓经常性,就是要根据学生长期的学习表现决定成绩。”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成功、比较科学。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学校经常性评价和考试选拔对素质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一要进一步改革学生日常学习评价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所有中小学都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要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成绩评定提倡实行等级制,减轻“分分必争”带来的压力。二要进一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我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面,今后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以学业考试取代升学考试,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取代中考成绩录取新生,逐步将大部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三要进一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保障高中教育质量的基本制度,要进一步严格考风考纪,确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四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原则,稳步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去年,我省开始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校招生录取,在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多样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要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可以考虑调整投档内容,延长阅档、录取时间,给学校以充足的时间阅读素质评价报告,确保这项改革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各省属高校要重视这一环节,成立由专家教授参与的学校录取工作队伍,突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录取中的作用,力戒录取工作的简单化。要继续落实高考招生报名社会化,禁止有关录取数量的考核、奖励与公布,将高中正常教学行为和学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区分开来,减轻学校的升学压力。高考考生的成绩等信息属考生个人隐私,除招生录取机构以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都无权掌握全部考生信息。
(五)打造一支队伍——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文明圣火的传递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古往今来,人们公认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看似平淡的职业,从来都意味着神圣、光荣、责任、奉献。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要构建好四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要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人员能进能出的人才竞争环境。要积极推行结构工资制,建立优秀教师津贴制度,优教优酬,能者多得。二是构建校长管理新机制。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依法落实校长的办学自,大力推行校长聘任制、负责制,逐步实行职级制,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三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师队伍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统筹城乡资源,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要尽快实现城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严禁使用代课教师。四是构建教师及校长培养培训新机制。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将教师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训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成长机制、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启动“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促进全省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作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热情,组织更多的物力和财力,全力以赴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切实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先导。目前有一种倾向十分有害,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只关心升学率高低,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这极大地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消除这种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评价一个地区、部门、学校的教育政绩,首先要看是否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事业是否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否全面推行,学生是否快乐健康成长。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在媒体上宣传炒作升学率,不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成绩,不以升学率论英雄,引导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条件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总书记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各级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继续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真正做到优先发展、支持到位。一是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在县域内师工资、各种津补贴发放标准,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要积极开展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二是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尽快出台《*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推动各地学校公用经费、师资配备、设置与规划、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等达到省定标准,促进办学条件的整体提升。三要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我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今年国家将进行验收。各市要加大力度,在强化使用上下功夫,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篇12
Wang Enhong
【Abstract】The basic spirit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s with a view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healthy body and heart. The infant teachers should know well the spirit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respect the infants, teach them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and make the teaching ai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age character of the infa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f culture, construct excellent education condition, mobilize the power of the kindergarten, family and society, do well the education work and advance the infants’ development.
【Keywords】Kindergarte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素质教育作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也应把培养人才的启蒙教育与提高国民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顺应素质教育这一场深刻的变革,逐步实现从思想认识到教育行为的全面转变,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实质就是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既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光荣任务。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着眼点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每一个年龄阶段所掌握和达到的标准都与其年龄特点有关联,目标在前,内容方法在后。吃透了素质教育精神以后,我们再制订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三年发展目标和学期发展的子目标,并分解到每周每日的活动中去,使每项活动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工作方法上,摈弃了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幼儿乐于接受的分区活动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各自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育观点上,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幼儿,尊重其人格尊严,合理要求乃至满足细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相信其自我发展的内在潜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坚持“观察在前,目标在后”,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统一规格的、共性化的教育目标,真正使每个孩子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引导其健康向上发展。如栽培一棵幼苗,施肥、除草、浇水等一系列措施无非是助苗成长,而拔苗助长只会摧残和毁灭幼苗。
在教育目标上,中华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是群体目标,群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素质提高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当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但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要有在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古代称为“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思想称之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素质教育称为“创造适合每一个幼儿的教育”。
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规程”中提出的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三方面的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实施好教育,才能全面、积极在促进幼儿的发展。
篇13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即削减点教材内容,减少学生的学业内容,少留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休息时间;2、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改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更受学生喜欢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多采用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3、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音体美等课外活动,就是增加些社团、科技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开设兴趣班,并搞出一些小制作、小发明;4、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能进行考试,不能用数字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在班上、学校对学生成绩进行排队,甚至不能公开学生的评价成绩;5、将当前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改革都与素质教育划等号,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进行,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6、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现行所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当成是解决当前困扰我国教育发展众多问题的“灵丹妙药”。
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就是人的教育,它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学会做人。素质教育首先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衡量的基本标准不是别的就是学生是不是发展。
那么,在小学阶段该如何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应只立足于传授书本知识,而应更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的能力,所以我们应淡化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标、以考试分数文化成绩为学生唯一衡量标准的观念。这也就告诉我们,应试教育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对立物,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考什么、怎么考、怎样评价考试结果的问题。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每一学生都有其长处,通过我们的教育都能成才。3、要承认个性差异。每一个人都他独特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本身就是复杂的,这也就要求我们教育不能像机器加工产品用一个模子来进行,它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卓有成效。
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枯燥感、厌倦感,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主要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不素质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只有课堂教育变得更有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1、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的学生的发展为主旨,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我感兴趣的东西,启动学生“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然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我们的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教学手段要形式多样;要善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学会”;要还权于学生,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发展,使教育更富于人性化。自然学生就会爱学、乐学、会学,也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有些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将推进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划上等号,认为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学习负担过重?我认为,这固然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的量过大有关,更与学生日常学习的知识太单调、教学方式太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关。学生的学习是不可能没有负担的,而关键是要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知识性学习负担,而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负担,加强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会做人能力方面的内容;要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有兴趣的负担,就不再是负担了。
三、改革学生评价体制
评价体制直接影响到我们教与学的内容和兴趣,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的评价体制就必须强调学生的全体发展,突出学生的学会做人能力。1、我们的评价目的要淡化选拔和评比性,突出发展性。2、我们的评价内容要强调全面性,以全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并注意个性化的发展。3、我们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评价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