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步骤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医脉诊步骤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医脉诊步骤

篇1

1 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 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

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 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

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 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

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 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转贴于

2 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 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

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 规范学生技能操作

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1 FLASH技术在《中医学四诊》教学中的价值

按教育部要求,西医院校的本科教学中《中医学》占3.5个学分,每届授课达50~70学时,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考试必修课。《中医学》从整体理论出发,强调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学习《中医学》,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有益于学生利用中、西医的长处创造出新的医学成就。

传承二千多年的中医学,由于其理论抽象和深奥,现代教学技术开展得较为困难,目前仍处于摸索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使之形象化、多元化;中医学又是一门经验医学,各个老师的经验不同,其认知也有差别,教学中又往往难以标准化。所以中医学教学迫切需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使之在保留传统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现代化、标准化。在临床,《中医学》以“四诊”为诊察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手资料,学生需要直观、形象、标准化的教学来打好扎实的中医临床基础;但所给的课时少,内容多,临床见习短暂,如何精炼、清晰、突出重点地讲好《中医学四诊》,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常用的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也可插入使用一些图表、示意图、照片,甚至链接一段视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较板书或文档直观了不少,但照片是某一瞬间的形态反映,不能反映事物变化的全过程,而录像只能以一定的速度播放或暂停,无论是交互性还是清晰度其效果均较差,而且对一些难以直接拍摄的、抽象的、活体内的或一些隐私内容的知识点就无法实现拍摄。我们试用Macromedia FLASH技术制作了《中医学四诊》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FLASH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矢量图形编辑和交互式动画制作专业软件,具有矢量描述、数据量小、播放流畅等特点,不仅具有“演示”功能,还可以“操作”[1],支持多种图象和文件格式或插图播放形式,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课件可实现逼真的动画效果;且可利用FLASH内建的Action Script交互功能,可以控制、调用不同的图像动画文件。

2 运用FLASH制作《中医学四诊》动画课件举偶

2.1 用于舌诊原理的讲解舌诊原理主要要讲解通过经络系统将舌与人体内脏、气血津液密切相连,舌苔的变化是人体内脏变化的一面镜子。我们用经络立体模型演示了人体内脏通过经络和舌的密切联系。为了使整个图像清晰逼真,我们用数码相机分别不同角度拍摄了大量的人体经络立体模型照片,将这些存于数码相机的图形文件, 导入Picture Manager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再使用flash8软件自带的动作脚本功能,根据我们实际的教学需要设置好大小、背景、帧频、等,反复调试其全局函数和属性,制成了一个能演示经络体内外动态走向的、并连续作365°旋转的经络立体模型动画,可以反复循环演示,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全身的经络沟通着人体内外、上下,把人连接成一个整体,尤其是心、脾、肝、肾、肺等重要脏器与舌的关系能一目了然,这较以往之口头讲解或用模型、示意图等更直观生动。

2.2 用于脉诊指法的讲解脉诊指法是诊脉正确与否的关键,技术性高,课堂上口头讲解或图片都无法显示它的全过程和细节之处,而用学生演示则教室大,学生多,看不清,所以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用数码照相让经验丰富的医生拍摄诊脉的分解动作,除、姿势、时间、呼吸等要求外,指法包括: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调节布指、举、 按、寻(推)、单按等,用FLASH合成动画电影,同步播放各步骤动作名称、要领,循环播放,反复演示,使同学们一目了然,条理清楚,易学易练。

2.3 用于正常脉和病理脉象的讲解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说明了脉诊是复杂的,掌握是比较困难的。脉搏位于皮肉之下,不能直观,个体差异也大,要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长久、反复地体验、琢磨,才能获得“心悟”。历代医家为了便于使后人掌握,在脉诊的形象化方面也用了不少方法:有宋代《图注脉诀》的脉象图;上世纪中《脉学阐微》中西结合改良脉象图;《脉法》脉象图;上世纪末用脉象仪描取脉电波,但均不尽人意。

我们综合上述脉象的特点,用FLASH描绘了教材所列常见脉象的示意动画,以四条横线划分三层空间,分别代表诊脉浮取、中取、沉取的位置;用脉道的宽度和脉道内血色的深浅代表脉搏的力度;脉道曲线的圆润度或曲线表面光滑度表示脉搏的流利度和紧张度;每个单元(一息),脉搏的搏动频率数和间歇期长短表示节率快慢或节律是否整齐,利用FLASH功能,我们把脉搏的频率或节律调整到与临床实际病例基本相似。示意动画与实际的脉象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较之以往能够比较切合地动态地体现出了中医脉象的诸要素,给学生演示后反应良好。

3 运用FLASH技术制作《中医学》课件的体会

中医学虽然是一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医学的某些章节如“四诊”“中药炮制与鉴别”“经络与针灸法”等却是具备了形象思维的特性,关键是如何正确、恰当地有选择性地利用多媒体形式来体现,而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将生命过程人为地简单化,或使人体内各种生理病理反应“失真”[2],中医学多媒体教学改革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提高和完善。

篇3

1.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以往中医诊断的课堂教学大多只详其理,未见其形,所配少量电化教学,如望舌的幻灯片、脉诊的录像片等,在教学过程中亦须由教师操作集中进行教学演示,操作非常烦琐,大多不能按教学意图停顿、剪接或增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数据、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为一体的信息技术[1,2]。这种技术作为中医诊断教学手段非常合适,因为中医诊断教学本身的特点也正需要通过视觉、听觉和语言交流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上课所用的多媒体演示教学课件由教师亲自动手制作,将原来分散的板书、图表、图谱、幻灯、录像、录音等各种教学信息,全部集中到计算机中,在互动平台上,运用教学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授课时由教师控制计算机按教学需要随时调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一项现代电脑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艺术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由于任课教师特别熟悉本专业教学内容,所编课件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使声像并茂,把枯燥、空洞、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形象,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高度统一,尤其符合诊法、辨症形态教学的特点,不仅节省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能按教学需要插入图表,展示图谱、幻灯、录像,模拟各种病态发音等,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使学生过目难忘,印象特别深刻,有利于“三基”知识的记忆与掌握,颇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开创出令师生都为之振奋的教学新局面。

2. 开设现代科学研究实验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医科研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院学生和其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样,在这方面普遍能力较差。我们中医学科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收到的1200份函调中,不能动手看病的毕业生占72.3%。可见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而中医要现代化、要发展,重担就压在下一代学生肩上。因此必须从中医基础学科做起,加强中医实验教学。

开设中医现代科学研究实验课,中医诊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是我们没能很好地加以利用。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医诊断学研究中运用日益广泛深入,使中医诊法和证的客观指标与机理不断被揭示。如舌诊已用比色表、组织切片、组织化学、蛋白电泳、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微血管造影、电味觉测定、X射线微量元素分析等进行研究;研究脉诊最具代表性脉象仪,也已从早期的传感式演变为微机化全自动进行脉图描记分析;各种证实质的研究更是涉及理、化、光、电、分子、细胞水平,其结果是大大地扩大和延伸了传统中医诊断的范围。

如果我们能更有效地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开设实验课,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传统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诊断领域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用脉象仪做实验,指导学生学会描记脉图,测量脉图数据,熟悉常见脉象图形分析,写出正规的实验报告。使学生不但对“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各种脉象有了具体脉图可测的客观性认识,同时也掌握了现代脉诊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扩大了知识领域,奠定了科研基础。

3. 重视和强化临床见习带教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前辈即曰:“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可见临床实践是中医诊断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电化、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中诊课堂教学效果得以逐步提高,然临床见习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见习次数一减再减,呈逐年萎缩之势,带教质量亦随之滑坡。若再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医诊断的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

中医诊断的基础是四诊八纲辨症,诊法、辨症的可靠性、可信性是决定治疗的关键,亦是每位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事实证明,不少学生虽然在校考试得分较高,但到临床面对病人时常手足无措,不知该干什么、怎么干。查体时动作笨拙,询问病情经常前后不一,甚则语无伦次,切脉更是浮沉虚实滑涩不分。碰上较为复杂的病症,辨症诊断更是摸不着头绪。由此可见,要把诊法、辨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掌握的基本技能,必须多次地、反复地临床实践。

因此我们必须消除重课堂、轻实践,重课本、轻动手的传统观念,重视和强化临床见习带教工作。遴选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带教,做好示范,讲解要领,指导学生严格规范操作,逐渐提高学生诊察疾病、认识疾病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如此,不仅能学好中医诊断,同时也为学习后续中医临床各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讨论

研读案例(医案),是中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方式,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比较定型的学科,过去限于条件,科学仪器用得很少,但思维方法用得多,经验非常丰富,这是一个特色”[3]。中医诊病靠辨症,辨症是中医临床思维的精髓,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特色,是对疾病全面、完整的本质认识。然而临床辨症思维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这种能力的培养,一靠临床,二靠医案。而在中医诊断教学阶段,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无疑是训练和提高辨症技能的良好方式。

案例的选择,不局限于传统古代医案,也不仅是现代典型病案,主要多选临床常见实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一般以脏腑辨症内容为核心,尽量争取选用学生在附院见习能看到的典型病人。如将心系病症中有关“心脉痹阻症”;肺系病症中有关“肺气虚、痰湿阻肺症”;脾胃病症中有关“脾胃气虚症”;肝系病症中有关“肝风内动症”;肾系病症中有关“肾阳虚、肾虚水泛症”等常见病例整理成讨论所需具有一定难度的案例。

课堂讨论安排在临床见习之后,是对临床见习的补充和深化。讨论时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配合积极思维,主要围绕①辨症依据――四诊资料的收集整理,②辨症步骤――多种辨症方法相互联系和补充应用,③辨症分析――对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的再认识,④辨症结论――规范的证名诊断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则要充分地准备,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并在讨论结束时作出精辟的分析和讲评。如此反复对学生进行辨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知常达变的本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804-02

在第五章脉诊的内容里面有“李士材《诊家正眼》增定脉象二十八种”,在绪论却为“李中梓的《诊家正眼》”。暂且不论李中梓与李士材是否为一人,但觉这种写法在同一本教材中,实在难以让人接受。绪论中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创立“诊籍”,这样的写法让人一目了然,淳于意创立“诊籍”,或说仓公也创立“诊籍”,何不参考之。在诊脉部位的内容里面有:“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此说法不妥,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里面明确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仲景三部诊法应当是人迎、趺阳、寸口,而并非是寸口、趺阳、太溪三部,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诊病虽曾用过寸口、趺阳、太溪,但决非是仲景三部诊法原意。在脉象要素脉形的内容里面有:“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此说欠妥,弦脉应当是脉管弹性高,而不是弹性差。在正常脉象的内容里面有:“正常脉搏的形象的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min,……,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称为有胃、有神、有根。”此说法不妥,既然是一息4~5至,就应当相当于64~90次/min或约60~90次/min。既然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那么脉之胃、神、根的特点均应涉及到,丢掉有力柔和来谈正常脉象,肯定是不妥当的。在谈脉之胃气时引用了《素问•玉机真脏论》,其实应为《素问•玉机真藏论》,这里有脏和藏二字不同,《字典》中虽有脏和藏相通,但笔者认为作为教材还是不可随编者之心欲而妄加改动经典医籍之内容。

此外,在第二节正常脉象里面有一疑点,许多医者把柔和列属于脉之神气,仅有少部分医者把柔和列进脉之胃气,这在历年来的辅导材料中屡见不鲜,包括七版教材也只在脉之神气提到柔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之理解,作为柔和主要是针对脉之力量来讲的,并非专属于脉之神气或胃气,脉之胃神根均应当是有力但柔和。在第三节病理脉象里面只谈到了28脉的由来,但本教材实际却涉及29脉,所以笔者认为最后还应对目前教材出现的29脉的大脉略作说明一下。

此外,教材虽阐述29脉,但教材却仍把脉象说为28脉,如相兼脉里面有:“在28脉中,有的脉象属于单因素脉。”类似提到28脉的共有4处,想必这可能受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的影响,因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有“近代多从二十八脉论述”,然其实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的内容也涉及29脉(洪脉下附大脉),因此,七版教材涉及“28脉”的说法必应予以纠正。在尺脉的临床意义内容里面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这里尺脉主寒证尚可理解,而尺脉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值得商榷,关于尺脉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源于仲景之说,《伤寒论》中谈到阳明病有滑脉、数脉、洪脉、实脉,但也提到了迟脉,阳明病胃肠有热,自然是洪数滑实之脉,而只所以见迟脉,原因是阳明腑实证邪热亢盛与糟粕相搏,结聚为燥屎,经络阻滞,也可以出现迟脉,其指感迟而有力,但笔者认为既然有热无寒,脉象就不一定低于60次/min,仲景只所以言迟,是相对于洪数滑而迟,而并非真正的迟脉,对于中医的学习,要遵古而不拟于古才是。

在实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里面有;“若为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它症状加以辨别。”这里有一很大疑点,按编者意孤阳外脱所见实脉为真正的实脉,要与邪气盛而正气不虚所见的实脉相鉴别,必须结合其它症状方能辨别清楚,本人认为这完全是编者对孤阳外脱所见实脉的一种错误理解。在散脉的内容里面有:“阴不敛阳,阳气离散,……,以致脉浮大无根。”在数脉内容里面有:“若为阳虚阴盛,逼阳上浮;或为精血亏甚,无以敛阳,而致阳气外越,亦可见数而无力之脉。”在实脉内容里面有:“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它症状加以辨别。”综合散数之脉对虚阳外越(孤阳外脱)的描述,得出结论虚阳外越应见浮大数而无根之脉,这也就其本质来说浮脉、数脉、大脉、实脉4种脉象所见均是虚阳外越,也就是说虚阳外越可见到浮、数、大、实4种脉象,而这四种脉象正好从不同角度反应了虚阳外越时脉动应指的形象,孤阳外越,所以阳气外浮,从部位讲,脉象表现浮;阳气外浮从至数讲,脉象表现数;阳气外浮从脉体宽度来说,脉象表现大;阳气外浮从脉象的力度来说,浮表有力,而其实由于阳气外浮,沉取应指必无根,这也即虚阳外越应是浮数大有力,而沉取无根,显然虚阳外越所见实脉,也只能是浮取有力,而沉取必无根,因此,久病虚阳外越所见实脉与真正的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所见之实脉,从脉象就可以鉴别,而并非象教材中说:“久病出现实脉则预后不良,往往为孤阳外脱的先兆,但必须结合其它症状加以辨别。”这种理解为孤阳外脱先兆所见为真正的实脉,只能是错误的理解,不符合客观理论与临床实际。在长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里面有:“长脉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而在机理分析里面有:“若阳亢、热盛、痰火内蕴,正气不衰,……,超出寸尺,如循长竿之状。”显然从教材所谈内容看,编者是把长脉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理解为阳热实证或实热阳证,所以所谈内容纯为实热阳证。其实阳证、实证、热证与阳热实证或实热阳证并非是同一概念,长脉既然主实证,就应有实热证与实寒证的因素存在,比如牢脉、弦脉均具有长脉的特征,而并非均见于实热阳证,故教材编者对长脉临床意义的理解难免有些过于片面,不符合基本理论与临床实际。但把长脉临床意义概括为主阳证、实证、热证,未免又过于笼统,比如表证、热证、实证均为阳证,实热证、实寒证均是实证,实热证、虚热证均是热证,笔者认为正确的写法是“长脉临床意义为主实证”即可。在弦脉的脉象特征里面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这里“甚至如循刀刃”不应是弦脉的脉象特征之内容,而应是真脏脉偃刀脉之脉象特征。在紧脉的脉象特征里面有:“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坚搏抗指,……,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这里按编者之意,绷急弹指、坚搏抗指、左右弹指均是指弹医生的手指,但笔者认为医者切脉,患者脉体不可能左右弹医者的手指,这里左右弹指而应是左右弹牵绳人的手指,前人为了确切描述紧脉,用状如牵绳转索、左右弹指描述,意在说明紧脉的紧张度非常高,富有一定的硬度,切不可断章取义而理解为左右弹医者手指,据此分析教材说脉体较弦脉柔软,也是不可取的。

篇5

1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

在过去曾经有许多学者对辨证论治的步骤作了探讨,如方药中氏[1]以《内经》病机十九条的概念提出辨证论治七步,即脏腑经络定位、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定位定性合参、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等。秦伯未氏分三步,即理、法、方药;肖德罄氏[2]提出三段十二步模式,三阶段包括诊察、八步辨证、三步论治;郭振球氏[3]提出辨证七步、论治三步;姜春华氏提出从五方面辨证等。赵云长氏[4]提出六辨法辨证体系,即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机,最后辨病证。朱文锋氏[5]提出60项辨病位、病性的要素组合成证,再从各种辨证方法的关系,说明辨证的原理。董明强氏[6]更创制了十证、七位、四辨的方法来辨证。以上辨证方法的提出,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但是,此等研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历来大家对“证”的含义理解不统一,所以以上讨论的层次并不一致,而且其中有些研究是基于对“证”的错误理解而建立出来的,因此其讨论亦变得无意义。“证候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7]简言之,证就是“临床表现”,而不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8];第二,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证求机、如何准确判断病机的问题上深入探讨,辨证求机虽然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其全过程,因此这些研究未能全面地剖析辨证论治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综合以上的内容,并参考了李致重氏的证、机、方、效辨证论治思维因果链[9],以下将以图示的形式加以说明辨证论治的整个思维过程(图1~2)。

2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

见图1~2。

图1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1中的大长方形(外框)是指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思维,而长方形外的地方是指外界环境的大整体,如自然、社会等,大圆形内部的地方是指人的小整体,即病者的内部整体。

图2辨证论治的病机思维过程示意图

图2即是图1中虚线小圆形的放大图。图2所示的圆形,其实就是小整体的核心所在,生理上就是藏象,病理上就是病机。

3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解释

3.1四诊在医者一开始接触病人时,即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搜集资料,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而达到全面地认识证候。最外面的大圆形就是为了表达出,如果能够做到四诊合参,从多角度去观察证候,就能把证候的数据完整地收集起来,从而作出准确的病机判断。

3.2证候证候是四诊的对象,也是疾病本质(病机)的外在表现。透过全面的诊察证候,仔细分析辨别,才能准确认识病机。因此,图1中病机、证候和四诊是用3个由小至大的圆形来表达,表示他们层层递进的关系。证候跟四诊关系十分密切,而医生需要运用中医的基础理论,去分析证候跟病机的关系,甚至是各病机互相之间的关系。

3.3初步病机第3,4和5步可统称为病机。当医者搜集了初步证候资料后,便能够对疾病本质有一个较简单的印象,这就是初步病机,是对病机的初步假设。因为这时的病机概念还是比较模糊,所以图中用虚线的圆形来表达。初步病机是临床和核心病机的导向,能够指引医者继续向那个方向去搜集四诊的资料。

3.4临床病机在临床上,即使在同一个病人身上,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个别病机,可称之为“多病机”共存的情况。就像图2所示,这里举了一个例子,这个情况中同时有5个不同的病机,有些互相之间有联系,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比较深入难发现,有些比较接近初步病机的判断等。透过不断地假设,并重复观察证候,便能逐一发现病人身上的各种病机,包括了所有新病、旧病等。将所有个别病机双加之和,就是临床病机。

3.5核心病机在临床病机中,不一定所有病机都与疾病的主诉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我们不一定能把所有病机同时处理。而且,证候与个别病机之间有时会并不相应,因此,在全面了解临床病机的前提下,我们才能作出“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等证候的舍从问题,对证候有更全面认识。临床上我们必须“抓主证”,按照病人的主诉,再从证候整体去判断疾病的标本缓急先后,找出其中最重要、最必须处理的个别病机,这就是核心病机。

3.6治则找出核心病机后,我们便能按此选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等。

3.7主方按着治则,便能从医者所认识的方剂中选取其中比较合适的,作为临床处方的一个基础方(或多个方合方使用),称为主方。

3.8处方医者在主方的基础上按着每一个病人的情况不同,进行药物的加减,最后落实变成可以交给病人的处方。

4数项说明

整个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而临床上医生所进行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与整个辨证论治过程密切联系。

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必须在这两个整体观念下进行,说明人与自然和人内部脏腑之间也是统一的。由于全过程是在整体观念下进行,因此亦会包括了动态观、体质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病机,其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与病机密切联系的。辨证论治,其实可以分开“辨证求机”和“审机论治”两个主要部分,中间就是以病机作为桥梁。

图中用双箭头表达,表示每一次向前进一步,也要返回上一步进行验证,甚或返回核心病机上进行反复验证思考,以确保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由于中医的思维方式可属于形象思维,不一定按照逻辑的规律而思考,亦即并不一定按照以上步骤逐步向前。以上这种的表述方式是为了清晰表达辨证论治中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在整个思维过程中,不排除直接跳跃式的思维,比如好些名医能够很快的从证候就联想到处方,其实在思维中已经包含了复杂的病机分析。

原则上每一个医生也应该能做到相同的治则结论,但到了以后的主方和处方部分,由于可供选择的药物、方剂相当丰富,而且每一个医生的主体选择取向有差异,因此在同一个治法下,处方因人而异,不同医生开出不同处方是容许的[10]。

【参考文献】

[1]方药中.辨证论治研究七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肖德馨.辨证论治步骤的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1):5.

[3]郭振球.中医辨证学的基本规律[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2):3.

[4]赵云长.临床辨证思路与方法初探[J].光明中医杂志,1996,(1):3.

[5]朱文锋.对辨证规律与方法的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2,22(2):1.

[6]董明强.中医辨证新方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7]李致重.證、证、症、候的沿革和症候定义的研究[A].崔月犁.中医沉思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77.

篇6

1.舌诊的文献评述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系于舌,无脉不通于舌,正如《舌胎统志》自序云:“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于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是以脏腑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腑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吴坤安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舌诊在脏腑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尤其舌质(主要是舌色)的变化,更是脏腑气血辨证的重要依据。《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现六之深浅。”《形色外诊简摩》:“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有阻滞,非脏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则关乎舌质也。”病理舌色与脏腑的关系,历代医家早有认识。《舌胎统志》云:“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辨舌指南》:“焦紫应肝,舌苔焦紫起刺如杨苟状者,此阳邪热毒已入肝脏,险证也。”“厥阴风木从火化,故焦紫应肝。”《伤寒舌鉴》:“淡紫带青舌,青紫无苔,多水滑而小,为伤寒直中肝肾阴症。”《通俗伤寒论・秀按》:“舌色见紫,总属肝脏络瘀……因寒而瘀者,舌多淡紫带青,或滑或暗。”关于青紫舌的记载,首见于《金匾要略》:“病人胸满,唇萎舌青……为有瘀血。”《诸病源候论・卒破损瘀血候》:“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口燥,……。” 历代医家关于舌诊的论述颇丰,这为我们临床疾病的诊断和舌诊的现代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CHB舌象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2.1 CHB患者的舌象与生化指标的关系

为探讨CHB“大三阳”患者舌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与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周晓燕[1]等选取300例慢性乙肝“大三阳”患者,比较舌象与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IgG,IgA,IgM的关系,在观察过程中可见到随着病情加重,免疫功能严重失调,正常舌象越来越少,出现相应的病理舌象,在常见的红舌,黄腻苔,黄苔等异常舌象中,无论舌象是单个还是三种混合,许多情况下都提示机体免疫功能亢进;淡白,胖大舌,白腻苔等舌象则相反;暗紫舌常只提示免疫功能异常,其中观察舌形及色泽比观察舌苔有统计学意义(P

2.2.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舌象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

刘文兰[7]等采用数码摄像技术对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及慢性乙肝肝肾阴虚证受试者的舌象进行拍照,在“中医舌诊专家系统”中检测其RGB值(R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结果显示亚健康状态与慢性乙肝肝肾阴虚证在舌质R值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2.3 病毒性肝炎息者的舌象变化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赵晓威[13]通过对242例CHB患者舌下脉络的观察,据中医辨证分型,发现CHB不同证型间舌下脉络曲张程度各有差异,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型舌下脉络迁曲扩张程度均低于瘀血阻络型(P

2.4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舌象变化在判断演变与转归中的应用

何玲[16]等研究了慢乙肝向肝硬化发展中舌质出现的先后次序,认为多数病人最先表现为舌质色泽青紫晦暗,次则舌尖边出现痕点、瘀斑,最后出现舌底静脉紫黑而增宽。慢性肝灸舌质三联征有单见一项者,也有同时兼见两项或三者同时兼见者。三项改变兼见者在本组病例中有13人,其中11人已被确诊为肝硬化。因此,舌质三联征的某一项改变或三者同时兼见,往往是病程长,易于反复,并已向肝硬化逐渐转归的重要参考体征之一。田辉[17]对75例重型肝炎研究发现动态监测舌象变化对判断预后意义重大,舌质色泽加深及舌苔增厚干燥,高度提示预后不良。吴忠早[11]用活血化瘀法治疗CHB取得较好疗效,特别对肝功能异常,酶活性升高,有纤维化倾向者尤佳,观察舌下络脉变化发现在治疗好转时,舌下络脉粗张与细络瘀血也见改善,实验可证明舌下络脉粗张与细络瘀血和微循环障碍、门脉循环阻力增大、静脉压的升高有密切关系,因此观察舌下络脉及细络变化在肝病辩证治疗与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刘琦[18]分析了48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的舌象后得出结论:淡红舌、红舌、薄白苔、白腻苔预后较好,有舌形,舌态改变者预后差。李伟林[19]等对35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其发展情况,观察结果为:舌红、有齿痕、无苔者预后不佳,经病理诊断为慢活肝者如果舌红有齿痕、无苔则会较为迅速地发展为肝硬化或容易发生慢性重型肝炎而死亡;如果舌淡红或淡、无齿痕、有苔则病情相对稳定;而慢迁肝患者若舌红无苔有齿痕则容易转变为慢活肝而进展为肝硬化,反之则相对稳定。夏军权[20]等指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舌象正常,则发生“乙肝”的可能性较小,若为黄苔,则应谨防其发病;“乙肝”病人舌质由红或黯紫或淡胖舌转为淡红舌,舌苔由白腻或黄腻转为薄白或薄黄苔,则往往是疾病向愈的表现,反之,则往往病情加重:舌质红或黯,苔黄腻者往往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或“乙肝”活动,传染性亦较强,预后较差。

3. 讨论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客观化、定量化、标准化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中医、西医及其他研究人员致力于舌诊现代化的研究,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许多新方法新仪器不断引入,在舌诊客观化方面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舌诊的客观化研究应用于病毒性肝炎,使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成果与中医临床相结合。舌诊在CHB的辩证中虽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由于①既往大部分临床研究缺乏统一条件下多中心、大样本的数据资料;②既往大部分临床研究过程,包括数据整理缺乏GCP管理;③舌诊结论依赖传统的肉眼观察结果,缺少舌像的定量化描述,使得既往的研究结论不能得到共识和临床推广。因此,在日后开展课题研究时必需在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和后期数据统计等步骤设立GCP,以保证结论的可靠,尝试中医四诊资料的采集规范化,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将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晓燕,刘红键,等.慢性乙型肝炎“大三阳”舌象与免疫功能关系的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1):31.

[2] 袁以红.病毒性肝炎患者舌象与肝功能关系初探-附200例临床资料[J].江苏中医药,2003, 24 (1) :12.

[3] 杨鉴英,王江河.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Pre-Ss蛋白与乙肝病毒复制及舌苔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 (2):29.

[4] 孔繁立,李新菊,钱梅艳,等.PCR检测HBV DNA与舌象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9, (2) : 58.

[5] 刘坚.乙型肝炎582例舌象观察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1991, (2) :7.

[6] 马廷瑶,全婉被.急慢性肝炎舌质舌苔变化与微f元素关系的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 (3) :10.

[7] 刘文兰,于玫,张炎,等,亚健康状态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色诊客观化比较研究[J].陕西中医,2004,25(1):27.

[8] 王庆民,齐贺彬,陶口华,等.慢性肝病患者血旗证指标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1, 1(3) : 33.

[9] 张赤志.对慢性乙型肝炎舌象与组织病理的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7,(3):44.

[10] 平.无临床症状的乙型肝炎治疗经验[J].吉林中医,2003, 23 (5) : 5.

[11] 吴忠早.慢性乙型肝炎活血化瘀法的疗效与舌下络脉变化的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1999,15(5) :405.

[12] 骆群,张导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关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 (5) :29.

[13] 赵晓威.慢性乙型肝炎舌下络脉曲张与辨证分型的关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 8 (2) : 8.

[14] 马敬民,白林.徐风.17例慢性重型肝炎舌象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1):22.

[15] 刘琦.48例慢性乙型肝炎舌象与分期关系的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1):19.

[16] 何玲,林冰.208例.慢乙肝(中度)的舌诊规律探讨[J].四川中医,2004,22(11):9.

[17] 田辉.重型肝炎75例临床预后及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03,14 (1) :47.

篇7

SOP缘自十八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作坊式的手工业已不能适应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以作业指导书形式统一各工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故而有了企业的SOP。

SOP是对一个过程的描述,是一种标准作业程序。所谓标准,在此处有最优化的概念,即一定是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优化操作程序设计。换言之,就是尽可能地将相关操作步骤进行细化、量化和优化,而这个细化、量化和优化的度要求在正常条件下大家都能理解又不会产生歧义。

说、写、做一致是SOP的具体体现,具有实现生产管理规范化、生产流程条理化、标准化、形象化、简单化等作用。由于SOP是对每个作业程序的控制点操作的优化,这样都按其相关规定来做,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同时,有了SOP,也保证了该项工作的连续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

2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的概念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就是融望闻切与视触叩听于一体的体格检查。所谓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就是将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的过程用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工作。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即由一般情况到人体(从头至足)各部的检体诊断流程,以及该流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诊察项目和诊断意义等的具体化。做好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对于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采集系统,准确、全面收集临床资料,严密、扎实进行临床医生的操作训练,迅速、有效提高辨病辨证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建设、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3 为何要做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

毋庸置疑,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是当今中医及中西结合医的必备临床技能,也是这两种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必然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程序与内容汇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技术操作规程的成熟与运用。

3.1 中医、中西结合医临床工作的需要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2年颁发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要求中西医双重诊断、采用国际通用的疾病分类编码、体格检查应全面系统、要求临床医师熟练掌握四诊及体格检查、中医望闻切与西医体格检查有机结合等[1],都充分说明做好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的必要性。欲达到上述要求,其操作只有建立在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程序之上才有可能实现。

3.2 《中医诊断学》的四诊编撰体例与临床实际相悖 迄今为止的历版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悉以四诊为纲,按望闻问切顺序编排诊法内容。从理论上讲,望闻问切理法分明,层次清楚,归纳得体,且对每一法论述较为透彻。内容系统,宜于教学,然对临床实际操作来说则弊病甚大。按其特点,是要求对人体单个地、按诊察方法依次地运用四法。如果单用一法,或可做到细致全面,但难免重一法而忽略它法。纵然此法用过再行彼法,仍不免有查体无序,局部体征不能几法相互印证,诊察敷衍,取材不整,动作辗转之嫌[2,3]。这种不以一般情况与人体分部为纲编撰诊法内容的体例,不仅与诊法的临床运用相悖,也与当今病历书写要求不符,违背了学(理论)、做(实践)相一致的精神。

3.3 缺乏中、西医两种检体诊断程序与内容的整合 就中西医结合体格检查而言,迄今尚无融望闻切与视触叩听于一个诊断框架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学高校教材面世,这不能说不是有效实施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的一个障碍。因为,尽管一个中医或中西结合医学的本科生分别学习过中、西医的诊断学,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临床操作反复,以致病情资料疏漏而影响中、西医病证的双重诊断。

鉴此,整理、研究望闻切与视触叩听的程序和内容,做好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的SOP,是一个克服上述困难,满足临床需要的迫切问题。

4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的设计思路

4.1 设计原则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是对结合运用望闻切与视触叩听过程的描述,对这个过程的描述,要以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西医诊断学为蓝本,统一标准操作步骤。所谓统一标准操作步聚,就是将望闻切与视触叩听两组不同的体格检查方法统一于由一般情况到人体各部的检体诊断程序之中,以及该程序中被尽可能细化、量化和优化的检诊项目和内容,亦即项目的排列顺序、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意义。这样,做出的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不仅具体实在,而且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2 设计举例 根据上述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特征对标准操作步骤和统一格式的设计要求,兹列举“脊柱及四肢”部位检诊操作程序步骤如下[4]。1.脊柱,1.1脊柱弯曲度:[中医检查]过度后弯、脊柱侧弯;[西医检查]脊柱前凸、后凸及侧凸。1.2脊柱活动度:[中医检查]强直、不可仰俯、转侧不利、角弓反张、腰脊拘急强痛;[西医检查]活动受限。2.四肢,2.1四肢形态:[中医检查]肌肉萎缩、四肢肿胀、膝部肿大、下肢畸形、青筋暴露、手指变形、爪甲变化;[西医检查]指关节变形、杵状指(趾)、匙状指、腕及膝关节变形、膝内外翻畸形、足内外翻畸形、肢端肥大、肌肉萎缩、水肿、骨折与关节脱位、下肢静脉曲张。2.2四肢功能:[中医检查]肢体痿废、手足拘挛、蠕动、颤动、四肢抽搐、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西医检查]参见神经系统检查。

5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的临床意义

5.1 有利于统一中、西医检体诊断程序 现行的中、西医诊断学对检体诊断(望闻切与视触叩听)的内容编撰顺序迥异,而在临床操作上体现的则是程序不一。中医诊断学以望闻切为纲统领具体诊察内容,西医诊断学以一般情况和人体分部为纲统领视触叩听诊察内容。前者临床操作别扭,也与现行病历规范的书写要求不符。而按标准操作步骤编制的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可以有效克服这一弊端。

5.2 中西医两法检体诊断一次完成 按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实施操作,可使中、西医两法检体诊断一次完成,例如对腹部疼痛的检查,中医重在分辨其痛为喜按还是拒按,腹痛喜按者多属虚证,腹痛拒按者多属实证;西医重在分辨其痛为压痛还是反跳痛,腹部一定部位的压痛,提示该部位脏器有炎症等病变,反跳痛则提示炎症已波及到腹膜壁层。如此对待腹痛的检诊,在一个程序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分别运用喜按、拒按;压痛、反跳痛两种手法和思维方式,就可通过一次检查而得出中西医双重诊断,避免了操作上的辗转反侧或顾此失彼。

5.3 有利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的强化训练 缺乏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的标准操作程序,易致医师在综合运用望闻切和视触叩听时带来随意性,也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只有按一定操作程序,反复强化,才可变上述不利为有利,于临床达到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的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全面准确的高境界。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是临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及病历书写不可或缺的技术操作规程,笔者以为应该尽早建立。

参考文献

1 邓成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质量管理释义.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

篇8

对颇具思维特点的中医学的学习研究,其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步骤、思维品质等思维能力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作为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渗透较多的《中医诊断学》,其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外,正确、科学、适应本学科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使学生的灵感悟性有较大发展,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笔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从诊法到辨证,始终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整体恒动的思维方法

中医认识疾病,首先是把疾病看成是人整体的病变,并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去分析,是全面考虑外与内、局部与整体、患者与自然各个方面的多参照系、多变量、全方位的思维过程,根据体质强弱、性别差异、年龄大小、四季交替、昼夜晨昏、土地方域等相关因素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思考。同时认为,疾病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表现为全过程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诊断注重在疾病盘根错节的复杂表现中找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

中医学主张认识疾病,要把心理情绪、性格嗜好、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进去,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心理等领域的病因,身心同辨,从而做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2 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

类比推理是中医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高烧患儿面见青色便是肝风内动,病人眼眶周围发黑多是肾虚,口甜为脾病,口成属肾病,这些即是根据五行学说,运用取类比象思维所得出的诊断结果;又如,根据自然界风性主动、寒性收引、燥性干涩等特点,采用援物比类的方法,把具有“动”特征的眩晕抽搐等归属于“风”,把脉紧、毛窍闭塞等具有“收引”特点的症状诊断为“寒”,将唇、舌、鼻、咽干燥少津等具有“干”的特征症状归结于“燥”等。类比推理法的运用帮助人们启发思想,触类旁通。类比的运用还体现在把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某一模型(如典型的疾病或证候表现)进行对比,如果主要特征与对比模型相符,诊断即可成立。但类比的结论有时是或然的,更由于古代夸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忽视类比事物间的差异,这类推导带有比附色彩,有时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

3 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

疾病的证候表现千端万绪,如何将纷繁的病情表现理出一个头绪,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本质性的方面,中医便采用了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其诊法着眼于两种对立的症状或体征上,如望诊“青如草兹者死”、“青如翠羽者生”,闻诊声高气粗为实、声低气怯为虚,问诊口渴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切诊浮脉主表、沉脉主里等,这些都是从两个对立面来分析其究竟偏胜于哪一面,断定其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及其预后。

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在一些特定疾病中的运用更加显示出其优势所在,如水肿之阳水、阴水,黄疸之阳黄、阴黄,疮肿之阳证、阴证,斑之阳斑、阴斑等,这些诊断无疑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4 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宏观整体观察下的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和病,是用医者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有关材料,然后运用中医理论及“有诸内者形诸外”的基本原则,根据外在“象”的表现,不打开人体这个“黑箱”,司外揣内,以“象”测证,推求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以判断其症结所在。

5 经验再现的思维方法

对于一些疑难杂病、疑似症的诊断,常无确切依据,可参照名老中医或自己曾经诊治类似病证的办法,采取经验再现的思维方法进行诊治。另外,“无形之痰”的痰证、“久病入络”的血瘀证等的确立,医生灵感与悟性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着对这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6 模糊判断的思维方法

通过对多种不够精确、并非特征性的模糊信息,进行模糊的综合评判,达到明确的诊断。临床上许多病情表现,是难以精确表达的模糊信息,如少神、倦怠、痞满、脉象有力、无力等,缺乏客观定量的依据,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所主的病证,更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所以临床诊断时,主要应将各种症状有机地联系起来作相关分析,进行模糊思维,求得病证诊断的“近似值”,这种方法看似不够精确,但由于它是对各种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而作出的评判.因而能从整体上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篇9

1 辨证选方

1.1 风寒型 六气袭人为病,风寒为首,古有“风为百病之长”,“百病表为先”之说。临床上肝炎亦有风寒型,此型必有寒热及头身疼痛之表证。风寒型又可分为风寒袭表、风寒半表半里及风寒人里三种情况。

1.1.1 风寒袭表 临床主要表现:恶寒无汗,头痛项强,筋骨酸楚,脉浮紧,舌苔白滑。治法:疏风散寒,发汗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如有风寒外袭,瘀热内伏于肝,不得发越而发黄者,治法:解表清热,兼利小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1.2 风寒半表半里 临床主要表现:往来寒热,口苦,胁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此证即少阳证,也是临床肝炎常见证型。治法: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1.1.3 风寒人里 临床主要表现:畏寒不发热,四肢逆冷,呕吐,腹痛,泄泻清稀,小便清长,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此证即为里寒证,临床不多见,但亦时有之。治法:温里散寒。方药:四逆汤加减。

1.2  湿热型 此型为肝炎最常见的证型,临床须注意辨识湿热孰轻孰重,在表在里,以确定施治的重点。湿热型中可分为湿邪在表,湿重于热,湿伤肠胃,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五种情况。

1.2.1 湿邪在表 临床主要表现:头重,身倦,项强,筋骨酸痛,口不渴,舌苔白滑,脉缓。治法:发汗解表,胜湿止痛。方药:羌活胜湿汤。或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1.2.2 湿重于热 临床主要表现:黄疸较轻,身倦,头重,胸闷纳呆,胁胀,口淡不渴,渴亦不多,小便短少,便溏或不爽,苔白腻或厚腻微黄,脉濡缓。治法:利湿清热,醒脾疏肝。方药:茵陈四苓汤合平胃散加减。

1.2.3 湿伤肠胃 临床主要表现:黄疸,食人即吐,胃呆厌食,胸闷或腹满或腹痛泄泻,全身倦怠,皮肤发黄,舌苔厚腻。治法:燥湿健脾,理气和胃。方药:平胃散合藿香正气散加茵陈。

1.2.4 热重于湿 临床主要表现:多有发热,或发黄,黄色较鲜明,胁腹胀痛,口苦而干,思冷饮,烦躁不眠,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红苔黄或苔中黄厚乏津或燥,脉弦数。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退黄。方药:栀子柏皮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或用大柴胡汤加茵陈清热利湿;热甚者也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1.2.5 湿热并重 临床主要表现:既有身重肢倦,头重,胸闷呕恶,脘痞腹胀,厌食油腻,昏瞀,脚跗浮肿等湿象;又有身目发黄,发热,烦躁,口渴口苦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气臭,舌红苔白腻或厚浊或黄厚而腻,脉弦而有力等热象。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方药:甘露消毒丹;或用王氏连朴饮加减。

马老认为湿热并重型湿象与热象两者不必同时具见,只要互见一、二即可认定,因热人肝经,挟有湿邪,常易将热邪封蛰不出,必须佐以如枳实、郁金、橘红、竹茹、菖蒲、桔梗、厚朴等辛开宣气之品,化湿醒脾,气行湿行方能净除邪气;便秘者必下之,方可减其病势;如兼挟表邪,头痛,骨节酸楚,时有恶寒者,加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等解表药,见效比较快。注意治疗此型,不可纯用、久用苦寒,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1.3 脾虚型 马老认为脾虚之因有三:一则肝病最易殃及脾经,损害脾胃而成脾虚之证;二则肝炎多因湿热所致,非用苦寒之药不可,但如过用或误用,都可致脾阳亏虚;三则因湿邪困脾,为重浊之阴邪,久留不化,容易遏伤阳气,致使脾阳不振,运化无力。

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消化功能差,服药时间长,因此在辨证立法、遣药组方时要时时注意顾护胃气,治疗应遵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治疗原则,健脾培土以荣木,杜绝肝木乘克脾土。马师将脾虚型又分为脾气虚、脾虚气滞及脾阳虚三种情况。

1.3.1 脾气虚 临床主要表现:以倦怠乏力为主证,或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少纳呆, 或食后饱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六君子汤加黄芪、茵陈、藿香;或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1.3.2 脾虚气滞 临床主要表现: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法:健脾益气,行气消滞。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1.3.3 脾阳虚 临床主要表现:脘腹胀满或疼痛,喜温喜按为主证,或见口粘口淡,食少纳呆,嗳气,呕吐,水泻腹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有齿痕等。治法:温中祛寒,健脾补气。方药:理中汤;或以实脾饮治之。胁下不舒加柴胡、白芍、当归、砂仁;余热未清,小便黄加黄柏、砂仁。

1.4 阴虚型 肝炎淹缠不愈,热甚则伤阴,如治疗过程中过用香燥之剂或苦寒药应用较久,都可化燥伤阴,使肝阴内耗,演变成阴虚之证。

临床主要表现:两胁隐隐疼痛,悠悠不休,咽干口燥,头晕目涩,唇焦唇红,皮肤枯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法:滋阴柔肝,养血生津。方药:甘露饮;或用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加减。

1.5 气滞血瘀型 肝藏血,主疏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血液的运行畅通无阻。反之,肝经气郁,湿伤气,热伤血,湿热胶结,脉络必瘀,致气滞血瘀。

马老强调此型是久病发展的必然结果,此时辨证需认清病之所在,在气在血,是实是虚。望诊如见舌黯,边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面色晦黯,目睛见瘀点,腹部现紫筋及朱砂痔即可断其有瘀证。问诊如胁腹部刺痛不移即为血瘀;肋下不舒,腹胀痛无定处,上下左右移窜者为气滞。切诊如按胁腹部有硬块,重按不痛是肝已僵坏;按之呼痛者,是内部炎肿,为热证;按之不硬,无弹力,软如绵絮者为虚证。

气滞者,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茵陈或四逆散加郁金、香附、茵陈。亦可佐加理气药如:白豆蔻、砂仁、佛手、青皮、乌药、川楝子等。

血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药:膈下逐瘀汤加

减。亦可佐加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三棱、莪术、茜草、马鞭草、刘寄奴等。

2 病案举例

例1:风寒半表半里之肝炎案

张某某,男,21岁,家住台中县丰原市中兴路。1996年7月14日初诊。自诉患乙型肝炎年余,曾就诊中医多处,但服药终不见疗效,肝功能不正常。欲请马老为其诊治,经多方探询,终于找到马老之居所。症见:口干身倦,胃纳不香,喉壁见红点,午后面微红。问其有无其他不适之处,患者沉默寡言,欲答不答,其父陪来在侧,言其没有显著之病症。马老以为病逾一年应已伤及阴液,治应滋阴柔肝,养血生津。处方:丹参15g 首乌9g 玉竹9g 天花粉9g麦冬12g 扁豆9g 桑皮9g 赤芍9g 柴胡9g丹皮9g 石斛9g 黄芩9g甘草3g。

二诊:上药进6剂,口干减轻,食欲增进,唯肝功能未见改善,继用前法。

三诊:突见患者穿衣较多,有畏寒现象,表情似有难忍之处,始言觉筋骨酸痛已久,自认为与肝炎无关,甚不在意,昨日感冒,筋骨酸痛更厉害了,且有口苦胁痛之象。至此,马老觉此为风寒由表人里之少阳证,因而肝炎迁延甚久不愈,改用荆防败毒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之。处方:绵茵陈30g,羌活9g,独活9g,荆芥9g,防风9g,柴胡9g,前胡6g,黄芩9g,川芎6g,茯苓9g,薄荷9g,枳壳6g,半夏9g,桔梗9g,甘草3g。10剂,水煎服。服后大效,去医院抽血检验,大有进步,后用此方加减服一个月再去检验,已完全正常,后以他症来诊,肝炎未见反复。

按:马老常常强调:今之医者,凡是讨论流行性肝炎的病因,辄谓湿热为患,往往忽略了肝炎亦有风寒为患,且风寒之邪,极易蕴为肝炎之恶候。此病案即可证明风寒之邪为肝炎病因之一,表邪不解,肝炎不愈;表邪一解,肝炎愈后不再发。马老治疗肝炎有表邪之证,常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屡屡见效。

例2:脾阳虚之肝炎案

谢某,男,51岁。1989年7月14日初诊。患者罹患乙型肝炎年余,先住医院治疗,不见疗效,回家自服生草药,初尚有效,久亦无效,且演变成腹泻之症,继改请某中医诊治,服龙胆泻肝汤,腹泻更甚,终成鼓胀。就诊时患者诉腹泻如水,一日十余次,食欲不振,食后觉腹部满胀,望其腹部胀大如鼓,按之柔软如棉,舌苔白腻,脉沉弦。马老以为此是误治所致之脾阳虚证,必须温中补脾。处方:西党参9g,土炒白术9g,炮姜6g,厚朴9g,茯苓12g,草豆蔻9g,老木香6s,炮附子9g,大腹皮9g,茵陈12g,炙甘草3g。

7月23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2剂,腹泻即止,服7剂,腹胀即消,原方加黄芪30g,扁豆6g。

三诊:上药进14剂,食欲正常,大便恢复每日一次,肝功能检查已接近正常,最后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补骨脂、茵陈,服30剂而痊愈。

篇10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到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就诊的乙肝患者138例,其中男77例,女61例;最大年龄为75岁,最小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约为36岁,职业有农民、工人及国家工作人员。

1.2 试剂与方法。抽取静脉血5ml经离心沉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操作步骤以及结果判断均严格按照规定进行。HBV-DNA定量以1.00×103copies/ml为判断阳性标准,小于1.00×103copies/ml判为阴性,大于1.00×103copies/ml为阳性。

2 病例呈现

2.1 彭XX,女,37岁,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教师。主诉因高考备考昼夜攻坚,劳心过度,自觉头昏、失眠、饮食锐减、浑身泛力。患者形容消瘦、面色黧黑、步履蹒跚、语声低微、巩膜微黄、脉象沉弱,经检查患乙肝(大三阳)HBsAg高达1∶512,显系脑力过用、气血大伤。血检后主治医生嘱其停止高考备考工作,以绝病源,处以逍遥散、八珍汤、乌鸡白凤丸等加减进退,一月后诸症大减,HbsAg下降至1∶32,两月血检,各项指标正常。

2.2 李XX,男,42岁,贵州省金沙县岩孔镇农机站工作人员。主诉为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已5年,近1个月来,由于工作劳累,心情郁闷,出现周身疲倦乏力,腹胀,纳差,厌油,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1024IU/L,AST860IU/L,TBil25umol/L,DBil10umol/L,HBsAg(+)、HBeAg(+)、抗-HBc(+)。诊为急性乙型肝炎。主治医生采取中医疗法,药方取升麻、滑石、丹参、白花蛇舌草各30g,茵陈15g,郁金、栀子、大黄各10g,水煎服。服药5剂,烧退纳增,腹胀均减,自我感觉良好。上方升麻加至45g,并配服化浊保肝散(冬虫夏草、升麻、黑豆、猪肝汁等),继服5剂,诸症均减。效不更方,继服30余剂,诸症消失。血检复查上述指标,包括HBV-DNA均在正常范围内。

2.3 朱XX,女,50岁,贵州省金沙县大田乡村民。患者3年前因患乙型肝炎,经住院给予保肝、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多方治疗,ALT始终波动在150-350IU/L之间。再诊见患者腹部胀满时作,四肢倦怠乏力,纳差,厌油,大便溏,肝功能检查:ALT245IU/L,AST192IU/L,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舌淡旁边有齿印、苔滑润微黄,脉沉细缓,诊为慢性迁延性肝炎。主治医生采取中医治疗,取升麻、苍术、白术各15g,滑石、黄芪各30g,柴胡、枳壳、赤芍、白芍、当归各10g,白花蛇舌草30g,炙甘草5g,水煎服。服药5剂,感觉尚可,连服20剂,复查肝功能:ALT87IU/L,AST63IU/L,上方继服,并配以化浊保肝散内服。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上方化裁,继服1个月,除抗-HBe(+),抗-HBc(+)外,余皆正常。遂嘱常服化浊保肝散,并配以逍遥丸和参苓白术丸以资巩固。

3 结果分析

在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经统计,到贵州省金沙县中医院就诊的138例乙肝患者,血检结果主要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其中有2例为不常见模式,占1.45%。虽然所占比例较低,但由于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且人口众多,因此不常见模式的绝对数仍不容忽视。据相关资料介绍,最多见的不常见模式依次为以下5种: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HBsAg单独阳性、HBsAg阴性而HBcAb-IgM阳性、HBeAg单独阳性。为此,尽管不常见模式比例极小,但是我们在注重常见模式检测的同时,还应该对不常见模式予以足够的重视。

篇11

邵静 针灸医师

所属机构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医疗门诊部有丰富的临床针灸诊疗经验,根据中医的原理用施针搭配汤药,治愈众多有痤疮或面部黄褐斑的病人。

针灸祛痘原理

根据每个人的长痘具体原因,比如肺火、胃火或者脾胃不调等,有针对性地制定针灸调理的方案,通过治疗病症,实现经络通畅,实现去痘美容的目的。

治疗方法

用铜质或者银质的针刺入脸部以及四肢、腹部的相应穴位,保持30分钟(醒针)左右起针。 隔天1次,10次左右为一个周期,1~3个月后见效(根据每人体质不同而不同)。需要连续治疗效果才明显。

禁忌

1 治疗期间忌着凉,最好避免游泳等水上运动。

2 个别体质非常虚弱或者精神紧张的患者在治疗的时候会出现晕厥的现象,叫做晕针。所以第一次针灸的时候一定要精神放松,最好试扎一次,以免出现意外。如果只是以美容为目的的针灸,则要避开月经期,如果是以调理月经为目的,则不用避开月经期。

观颜面而辨病因

痘痘长在额头

多为小颗的

成片痘痘

伴有白色的浓头

睡眠不足

用脑过度

辨症:这种类型的人群多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心火过旺,这类的火气多为实火,通常此类的痤疮可以通过刺激泻去心火的穴位来得到改善。

痘痘长在下巴

嘴周或太阳穴

女性在月经前症状

尤其严重

经常有便秘的情况

肠胃功能不好

女性经期不准,

月经不调

辨症:这种类型的人群多为生活饮食不规律,便秘严重,并且伴随着生理周期不规律,内分泌失调的问题。以中医理论分析这类人肝火旺,脾胃功能失调,需要泻肝火温调理。

痘痘多发于双颊

性子急躁,易怒

喜好吃酸、辣、

等刺激性食物

一年四季都喝

冰镇饮料

舌苔发白有裂痕

辨症:这种类型的人群多为肝经和肾经虚弱,需要调节血气,并且以施针的方式补足肾气,让肾气顺畅,气血平和。

痘痘发于后脑头发里

痘痘发于颈部、背部

喜好辛辣、油炸食物

生活作息不规律

烟酒过度

辨症:这类型的人群发痘的部位总体为背后的督脉位置,该类痘痘是由于体内火气过旺,内火过大所导致,应当施针缓解体内热火,并且配以清火的药材。

肌肤示意图 痘痘从无到有的过程

白头痘痘

皮脂、老化角质堵塞毛孔,肌肤上形成白色的小凸起。

(痤疮杆菌、皮脂堆积)

黑头痘痘

堵塞的皮脂接触空气后被氧化,看上去发黑。

红肿痘痘

堆积的皮脂被氧化,痤疮杆菌等细菌繁殖引起炎症的状态。形成红色凸起,碰触时有痛感。

脓包痘痘

炎症恶化并化脓,脓液堆积的状态。不加以护理可能会引起色素沉着、留下疤痕。

--------------------------

问诊篇

把握诊治时机

何为“望、闻、问、切”许多人都会有青春痘的困扰,但是大多数人都会任其自由发展,开始只是几个小脓包,因为处理不当或者乱抠乱挤让青春痘的细菌在全脸滋生,导致最后全脸都产生连结型的囊肿。其实面部的痤疮问题是身体内在健康出现问题的一个缩影,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个步骤,可以看出你的五脏六腑,五行有哪些内在问题,通过针灸刺激穴位帮助改善。

问诊过程逐个看

望&闻

望也称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闻也称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在中医主要是指把脉,把脉是双手同时把脉,通过了解病人不同的脉象,来判断病人的病症。结束以上诊疗环节以后,才能真正了解患者究竟内在有怎样的虚状或上火,才能对症下药,因病施针。

邵医师叮嘱

睡眠要分四季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物钟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健康的睡眠,不仅有赖于正常的作息规律,而且还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春季:宜早睡早起肝经正旺,万物复苏生长,需要每天睡5个小时至7个小时。

夏季:宜晚睡早起夏季白天时间特别长,万物都生长茂盛,因此人也应当多运动,多消耗。

秋季&冬季:宜早睡晚起秋冬季节适宜进补收藏,将精气培养在体内,同时冬季黑夜更长,多睡眠也可以补精益气。

生活中改善四种痤疮的养身茶

额头的心火痘:泻心火,可以用莲心、黄莲等泡茶,每日服用缓解心火。

下巴及太阳穴的肝火痘:泻肝火,可以用山栀子、杭等泡茶,每日服用缓解肝火过旺导致的燥。

下巴的内分泌痘:调理内分泌,可以用桃仁、红花、川穹和当归等煮茶,每日服用。

两颊的肝肾经痘:需温补肾,可以用枸杞、熟地等泡茶,但痰湿(痰湿就是四季服冰品,抽烟的人群)严重者忌服。

背后督脉痘:泻督脉火,可以用野、黄岑、黄莲等泡茶,帮助消除热毒,清热去火即可。

--------------------------------

针灸篇

对症施针,恢复美颜人生

针灸治疗是用针刺激一定的穴位,运用迎、随、补、泻的手法以激发经气,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面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达到缓解皮肤问题目的的一种手法。 古代关于用针刺治疗面部疾患如痤疮、黑痣等的记载较多,而直接用针刺美容的记载较少。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养生的需求增加,一些医家开始从古典医籍中挖掘并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些针刺治疗法,使这门古老的技术重放光彩。 针刺去痘与针刺治疗疾病稍有不同,这是因为美容施针侧重于增进机体代谢能力、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滋养容颜;而针刺治病则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即美容意在滋养、调节,治疗则求祛邪疗疾。因而,再选穴施针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去痘施针,选穴多以具有补益调和功效的穴位为主,治病则应根据其病症的阴阳、虚实、寒热等情况,辨证论治而选相应的穴位。

1 额头的心火痘

泻心火,需要在缓解心火的穴位加以施针。

Step 1 印堂穴

在两条眉毛的中心点施针,该位置中医上称为印堂穴,可以泻除心火和脑力过度导致的疲乏。

Step 2 合谷穴

在手背大拇指和食指根部中间位置,该位置中医上称为合谷穴,可以去心火,缓解心经的压力。

2 下巴的肝火、

内分泌痘

泻肝火、调节内分泌,需要在缓解肝火燥热的穴位加以施针。

Step 1 天枢穴

在腹部肚脐眼两侧两指的位置施针,该位置中医上称为天枢穴,可以缓解肝火,帮助通畅排便。

Step 2 血海穴

在膝盖骨内侧凹陷位置施针,该位置中医上称为血海穴,可以加速血液通畅,调节内分泌。

3 背后督脉痘

督脉需要排毒去火,需要对可以泻除心火和排除热毒的穴位加以施针。

Step 1 大椎穴

在后背颈部脊椎突出位置施针,该位置中医上称为督脉穴,可以打通督脉精气,帮助排除热毒。

Step 2合谷穴

在手背大拇指和食指根部中间位置,该位置中医上称为合谷穴,可以缓解火气过大的困扰,调节内火压力。

4 两颊的肝肾经痘

补肾气,通畅肾经,需要在调节肝肾经的穴位上加以施针。

Step 1 合谷穴

在手背大拇指和食指根部中间位置,该位置中医上称为合谷穴,可以缓解火气过大的困扰,调节压力。

Step 2 太冲穴

在脚背处大脚趾根部位置,该位置中医上称为太冲穴,可以畅通肾经,调节肾虚的症状。

病患施针全接触

--------------------

护肤篇

战“痘”到底,护肤品大收集

要顽强地对抗“青春痘”,从内可以通过针灸中药加以调理,同时注重肌肤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样症状的痤疮问题,处理得当会让肤质保持得很好,痘印淡化,反之,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皮肤容易敏感发红,甚至扩散开去。所以根据肌肤痘痘的症状轻重,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护肤产品。

1 Jurlique茶树修护遮瑕膏 RMB310/15ml2 LANCASTER365修护美肌精华液 RMB850/50 ml 3 ORIGINS韦博士菇菌亮肤精华乳RMB880/50ml 4 D-Q角质调理凝露RMB210/130ml 5 Avène去角质净柔磨砂凝胶 RMB190 6 DHC抗痘美白精华液 RMB168/60ml 7 DHC抗痘修护精华乳 RMB78/15g

初期抗痘派

在初期抗痘的时候,内服美容原液或胶原蛋白,可以促进肌肤柔韧度,补水对痘痘肌肤也有很大的帮助,油脂分泌严重是因为肌肤缺水的自身保护,只有肌肤水润,油脂才会减少分泌。

抚慰干燥肌肤,缔造活力美肌

COSME DECORTE AQ弹力新生喱膏 RMB1,600/30g

润泽舒缓保养的第一步骤

CHANEL润泽活力精华水(清新型)RMB550/150ml

高机能浓缩型饮

品唤醒肌肤能量 episteme 源效饮品 RMB880/20mlх20支

中期抗痘派

当痘痘从黑白粉刺发展到痤疮,就需要控制水油的平衡,改善肌肤的出油状态,因为任其发展,就会令痘痘恶化成炎症痤疮,那个时候就容易产生毛囊炎,在深层造成疤痕。

规律油脂分泌,帮助粉刺暗疮修复

Sisley平衡化妆水

RMB 560/125ml

改善暗疮,帮助愈合及遮瑕

GUERLAIN

暗疮膏 RMB300/15ml

能促进暗疮痊

愈并修护

CLINIQUE

净颜修护哩 RMB160/15ml

重度抗痘派

当痤疮发展成严重的炎症痘痘的时候,就需要在肌肤上使用抑制细菌滋长的护肤品,并且也需要一些可以淡化痘印的产品,让痘痘即使发作也不会影响以后肌肤的光泽度和平滑度。

可抑制细菌繁殖,击退成人痘

ORBIS净痘 美肌精华液(医药部外品)RMB129/20g

舒缓润泽

篇12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

要上好一门课,授课教师首先对所教内容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要对所用教材内容进行正确处理。具体来说,就是事先做好授课计划,分配好每节课所上内容,确定各章节的具体授课时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以及所需穿插的临床案例,以此来保证,达到自己的授课目的,最大限度地完成授课目标。那么,在授课时如何具体实行呢?笔者认为,需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一)明确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

简单来说,当我们在授课时必须要明确自己在说什么,清楚教学流程,不能想到什么就讲什么,否则学生就会不知所云,听得云里雾里,上课听得再认真也难有收获。那如何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呢,那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熟练掌握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知识深度、广度的基础上,进行授课。同时,在授课时可通过反复强调的方式来突出重难点。只有掌握了重难点,才能把握中医学知识的主要脉络和精髓,进一步学好中医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自学能力,并为系统理解中医学理论实质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具体该如何实际授课呢,可通过板书分析、多媒体播放回放等方式对重难点内容进行讲授。特别是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采用分割法,将难点分步骤一点点地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对难点进行各个击破,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二)权衡轻重,删繁就简

在授课时,牢记只需要对教材中重要内容,或重、难点的内容讲深讲透,在授课时间上对重难点知识的讲授给予充分保证,用多样化的手段如结合示意图、投影、形象演示、多媒体教学及临床示教等给予强化,使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对之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一言带过或简单介绍,或让学生自学。对于那些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就更要学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删减,放下“不讲不放心”的顾虑,需知受课程内容和教学学时所限,要想教学效果好,授课内容必须既要有轻重,又要详略得当,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反复考虑教材的深度及广度

对于中医学内容的学习、掌握需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所谓广度、深度不仅是指全面的中医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们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即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换言之,光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中医学知识的,必须学会举一反三,将中医学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联系来学习。自我分析和自学能力是医学生今后走上临床一线所必备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在面对形形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疾病时才不会束手无策、慌里慌张,真正做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在授课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和自学能力,教会他们如何用丰富而宝贵的中医学知识造福全人类,解除人类的病痛折磨。

二、对教学方法的思考运用

(一)临床实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中医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于它来源于日常生活而后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一门医学理论体系,在授课时,可用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举例,如阴阳学说,可用四季变化来举例,既形象生动,又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形式授课

先概念后内容是教材编写的惯常模式,但如果照此顺序授课往往显得枯燥无味。对此,可转化教学形式,采取课堂提问、多媒体演示、案例讲授、讨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三)教授记忆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医知识的记忆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是件头疼的事,死记硬背往往很快就忘记,在授课时,可以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法,如汤头、方药歌诀、经络穴位歌等。

三、对教学形式的调整改良

(一)巧举例子

众所周知,中医学理论体系比较抽象,对我校非中医专业的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在学习时就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对此,在授课时应尽可能地用日常用语来阐述,以便于学生理解。如阴阳依存理论,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课件以黑白坐标轴的方式表示阴阳的消长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更加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阴阳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二)结合临床实例教学

篇13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由脏发,色随气华。说明面部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候,心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可由面部色泽显露出来。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的检测,了解心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因此,为了探讨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病理特点及机制,特对55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病人和72名健康人进行了面色光电血流容积检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健康对照组72名,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健康的定义与10项标准,年龄(57 00(1±4 24)岁,男41名,女31名,经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皆证实为健康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55例,诊断标准参照1979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病专业组关于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所制定的标准。冠心病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胸痹急症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人选病人年龄(57-32±4-45)岁,男25例,女30例。经病史调查、心电图、实验室相关检查、临床症状、舌脉象,均确诊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病人。两组观察对象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及观察指标应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信号采集系统匹配,Pclab系统采用动物心电(mV)、三通道(CH3、压缩比为20)、低通滤波(10Hz),按照《素问・刺热》篇对人体面部五脏划分的论述,依次描记额部、左颊、右颊、鼻头、下颏5个部位的光电血流容积图,被检者采取仰卧位,自然放松,用95%的乙醇棉球在检测部位脱脂后,将光电换能器探头紧贴检测部位,记录光电血流容积图。按步骤在计算机Pclab软件中测量波形时间指标:Tag,Tab,Tae,Teg,Tw;波幅指标:Hb,Hd,He,Hf;再计算比值指标:快速充盈系数(Hb/Tab)、血管弹性系数(Hd/Hb)、外周阻力系数(He/Hb)、血管张力系数(Ht/Hb)、血管硬度系数(Tw/Tag)、心搏输出系数[(Tae-Tab)/Tag]等。

1.3 统计学处理:各项检测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 14.0版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2 结 果

2.1 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波幅指标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组反映动脉血管的张力和外周阻力状态(Hd)、反映血管外周阻力(He)及反映大动脉的弹性状态(Hf)均有降低。

2.2 面部光电血流容积比值指标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心血瘀阻证He/HB,Tw/Tag明显增高,而Hd/Hb,(TaeTab)/Tag,Hf/Hb降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