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作者:杜方方 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篇2
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还体现在中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发展方面。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渗透式教育被认为是最容易实现,并且教育效果最好的。在中职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中,语文教学本身具有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值得每个中职语文教师思考。
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中职德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弥补
中职德育教育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来进行,但是,中职学生群体存在一个集体特征,就是他们在初中都存在学业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存在品行问题。他们进入中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对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视度不够。一旦学生整体对自身德育水平发展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那么整个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学能够从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视,使日常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升。
2.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优势
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兼顾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的需要,虽然教材的主体是以学生文化教育为主的,但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着许多能够开展文化教育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诗词和美文中所抒发的各种爱国、亲情等美好的情感,都是德育教育的适用教材;另外,语文教学所重视的阅读和言语表达等内容,为学生开拓了学习视野和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这实际上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
3.德育教育渗透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和个人素质发展教育,是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教育。我国各级教育都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学校各个科目也都在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德育教育渗透已然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向之一。
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大部分内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知识记忆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熟读,也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文学习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因此,通过日常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有些并非十分朗朗上口,但是,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例如,将国学经典当做早读课本。在《尚书》《左传》和《论语》等经典中包含了与国家和个人发展相关内容,如“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讲述了节俭兴邦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诵读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为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奠定基础;《三字经》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自然会领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自身的“打磨”意义,也会认同学习行为本身的重要性;另外,国学经典诵读讲求从熟读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并且要求行为的主动性,一旦学生能够对国学经典有所应用,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主动发展的能力,对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观意识更强,对高尚的品行、坚强的意志的认可度也就更高。
2.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教材,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如何将教材内容中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离析出来,使学生对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古诗文的背诵为例,很多学生只是对古诗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但记忆效果不好,学生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久而久之,还容易对背诵产生反感。我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采用“图画展现”和“编故事”的方法,一边教学生新的记忆方法,一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整首诗以flas的方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配以田园风情十足的音乐,请学生欣赏完动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文内容进行“编故事”式的再造,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深入诗文作品,理解其中“山水情怀”、“重阳赏菊”等传统文化含义的过程,而通过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一节课结束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一边回忆动画和自己编的故事,一边背诵完成的古诗,而他们在背诵的过程中,无一不沉浸在诗文描绘的人文风情和对古人践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向往之中。
3.营造德育教育气氛
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与个人行为和品行发展相关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在交流当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所在,并进行有目标的教育。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在教学当中营造德育教育气氛,以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语文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在对教师充满信任和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更容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良性的情感发展模式,能够更认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也能够更加主动地重视个人素养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远离讲台,站在学生中间,以融入学生学习的姿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知从高高在上的授课者转为共同成长的朋友;在课下,教师也要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提供主动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提高,老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亲切的、值得信任的朋友,上语文课成为让他们觉得愉快的事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也更加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这实际上就是真实的他们。
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
1.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德育教育都能够起到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作用。虽然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教材范围内,但是,教师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发掘与拓展,无疑是使原本固定的教材更加丰富,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知识的过程。
2.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不足,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而得到解决。为了在教学中展示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必然要追求更多样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也从简单的知识教学升华成为对学生个人修养、思想的教育,这正是中职语文教学优化的过程,也是优化的结果之表现。
四 结束语
德育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还使语文教学的意义得以延展。从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知识;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学习使用哪种方式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有了德育教育的加入,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德”的阐释,也能够对个人素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在中职阶段所获得的能力,能够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到指引作用。相信通过中职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将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和个人素质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罗静.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115~116
[2]沙春菊.探寻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考试周刊,2014(A2):120~121
篇3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之所以现今的教学目标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因为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的方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小学生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对文化课程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更是重点教学项目。但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却忽视了专项的德育教学,使得许多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另外,在目前小学的几门基础教学课程中,语文相对来说最为灵活,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其他学科的内容,这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非常多样,包括了常规的课堂讲学、课堂活动、语文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因此,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几乎贯穿语文教学的全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1.从课堂讲学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课堂讲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一项内容,占据了语文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课文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入手,传达课文所具有的教育意义,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相应品德的重要性。比如说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奕》讲述的是两个人学习下棋的故事,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认真才能够取得一定成就。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良好礼仪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
2.从课堂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更加注重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让课堂的气氛能够充分活跃起来。因此,课堂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从情景教学的角度,向学生宣传德育知识。比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军神》所表现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屹立不倒的气概,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时期先辈们应用战斗的事迹,并将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承下来。一般在课堂活动中,所要进行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采取一定的改变措施,有些课文内容并不适合开展课堂活动,所以也就难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3.从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掌握水平。一般较为常见的语文实践教学包括了作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读书活动等等,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诸如辩论比赛或者读书活动等实践教学工作都非常容易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训练,更可以加深其对相应德育知识的理解,对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多个方面,全方位地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德育素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和文化课程的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德育教育与文化课程教育同步的目的,需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从课堂讲学、课堂活动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高。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改环境下的必要措施,是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抓住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特征,并且运用一切手段去丰富这些人物形象,那么就在无形之中为学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在榜样的熏陶作用下,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就得到的升华,也就得到了无形的道德教育。
二、巧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情景教学法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所谓的情景教学,就是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进入到文本描写的境况之中,让学生深入其境地感知、体验,从中学会表示同情、表达感恩、陶冶心灵,在和同学们交流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在悲伤的基调中导入课文,然后在乐曲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样,使学生好像看到了阿炳的不幸生活,也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阿炳的同情。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谈谈阿炳和自己不一样的童年,由此以来,他们将会更加珍惜自己今天的生活。
当然,教师不管是利用音乐也好,还是利用故事也好,其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情感上接纳文本所述说的事情,才能和文章的作者、文章中的主人翁引发心灵上的“共鸣”,才能亲近文本、亲近他们心中的真、善、美。
三、把语文和生活统一起来,在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
篇5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得必要性
(一)是发挥小学语文教育德育教育的需要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一项具有较强思想性的学科且具有重要的德育作用,而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使得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相??措施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然而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中德育教材的内涵理解的不够深入,无法有效应用德育教育中的相关知识;第三,语文教师的教学基础不够,不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2]。
(二)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
国家教育部门曾明确指出: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热爱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教育,培养学生明事、知文明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热气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安全教育[3]。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这些内容,使得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还有许多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但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有助于强化德育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可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道德意志品质,这些内容均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相符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教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课堂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出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道德品质,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4]。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方面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学生灌输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将德育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教师在进行“国徽”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在结合德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警察叔叔帽子上的国徽与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5]。
(二)课外活动方面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使得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丰富自身的语文学识,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显著提高。在进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三)课外阅读方面
篇6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因此,实施德育教学成为了必然。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生动,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师生情感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挖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现在有些学生迷恋电脑游戏,而心浮气躁,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难以辨别真伪。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时,我先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位同学说,我的理想是以后设计电脑游戏,因为电脑游戏太有趣了。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因为这位同学平时就喜欢玩电脑游戏,并因此影响了功课,我趁机说:“大家不要笑,这电脑游戏并不是从都能设计的,他其实就是想成为一名电脑软件设计师,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你们有足够的信心吗?”接着,我给他们讲《生命的意义》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铁故事,当我讲到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时,我注意到所有同学都震撼了,此时,大家齐声朗读“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半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同学们为实现理想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理解了生命价值的意义所在。
三、写作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篇7
一、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一般而言,和小学生相比时,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
二、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三、渗透德育的方法
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
(一)在新课导语中教学渗透。
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生命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海伦•凯勒、贝多芬、霍金等一些人物的名字,为什么他们的名字这么频繁地出现呢?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也都是名人。那么,他们都是怎么成为名人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说因为他们都身残志坚,或者他们都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教师引导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样的名人中外都有,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导语就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在作者生平的介绍中渗透。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前文提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失去了双眼,对他来说,痛苦自不待言,但他并没有沉沦,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索之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形式――写作,并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还有杜甫、苏轼、韩愈、沈从文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1)用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中国石拱桥》就是桥梁专家茅以升以无比自豪的口吻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更是令人鼓舞。同时也要意识到,善于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当中,看到今天我们在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是必须的,这样才能激发其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如此,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才能显现出来。
(2)用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通俗易懂的科学小品文,有的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的从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和坚强信心出发,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科学幻想。
(四)在写作指导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常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这说明人品对文品的影响非常大。历史上的好多名人,由于其人品不佳,常为后人诟病,如宋之问、沈括、周作人、培根等。所以,要作文须先做人。中考《考试说明》也在作文的“基础等级”中有一条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可见文章的思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思想内容的指导,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当然,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外化,要使作文思想健康,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有时效果显著。比如书法比赛可规范学生的字体,磨砺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一笔一划,堂堂正正;举行作文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等各种语文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严于律己,敢于竞争,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召开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可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审美情趣;组织参观游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意志等。
除过以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外,还可在朗诵中、名句理解中、课后拓展中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是不能进行枯燥的说教,重在“渗透”二字。
篇8
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面窄,表现欲强,争强好胜,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讲课要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教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在教低年级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到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的学生时,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国家和民族的相关知识;在教高年级的学生时,应该重视挖掘教材,对学生党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富饶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宝藏,还有一群勇敢勤劳的人民。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丰富的物产。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又如在上《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要重视刻舟求剑的道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不能像《刻舟求剑》的人那样不知变通,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这样就启示学生做事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这样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立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特别是在教师无法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时候,更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比如音乐情境、画面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在学习《小珊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凄惨的课堂氛围,接着用一些语言引导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与小珊迪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两个情境:一、小珊迪被撞,车夫扬长而去的场面。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场面。通过这两个场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赞扬了主人公的良好品德,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利用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演讲、作文、周记、随笔等。作文、周记、随笔等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作文、周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重视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有一次某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事故。于是笔者借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查找例子,为演讲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安全方面的德育渗透。同时,教师对于演讲中情绪消极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对自满的学生要告诫他们不骄不躁;对于处于迷茫、困惑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里特点,开展适时的教学。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篇9
一、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1. 紧扣课文思想内容,阐明道理,激发学生健康情感。
选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思想性都很强,其思想教育内容,是教材本身固有的内含的思想因素。教师只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通过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因素以及所描述的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就能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激发其健康的道德情感,自然就受到深刻的教育,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了。如《生命桥》写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动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生命之桥。这则寓言故事,以物喻人,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的可贵的合作行为与献身精神。
2. 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析词赏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和作者立场观点的,句子是作者于课文中诉之以理晓之以义的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许多词语的深刻含义也只有在句子中才能确切地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至关重要的就是从词语入手,抓住密切相关的句子,予以赏析。如《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不止一次发出旅客生涯到何时”,“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总是摆好三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祖国”。这些句子表达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念和毅然归国的赤子之心。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些句子的内涵,自然就会进一步滋生思乡爱国的情怀。
3. 善于领悟美育意境,再现形象,启迪学生动之以情。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塑造和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谐的个性,完美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的一种情感教育,美是闪烁在文章中的永恒之火。而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不仅表现在课文丰富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课文的语言文字美、刻画的人物形象美、描写的祖国山河美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这些足以体现真善美的富于情感的美育因素,并且相应地采取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录音、幻灯、图片、吟诵、表演等,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自然就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教师若能把学生带入首二句所描写的“花红柳绿,黄莺啼鸣。无论是水边的村子,还是山下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飘舞的酒旗”的无限广阔无限繁丽的江南春景中,学生就会充分感受江南春光明媚的美;接着引导学生追想南朝当年的盛日:在那梦一般的烟雨迷朦中,到处都有寺院,到处都有楼台,而这些往日繁华,曾几何时早成为过目烟云,又如梦一般地消失了,学生此时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凄凄切切的南朝覆灭的慨叹情,时代更替人事已非的悲悯感。审美情趣会趋于更高尚,审美观点会近乎更健康,视野阅历会渐向更开阔,精神思绪会深感更充实。
4. 发挥教师情感中介,创设氛围,诱发学生感情升华。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共同互动,不仅是信息和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思想教育因素,凭借课堂教学这个舞台,通过热情洋溢、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创设独特的情境氛围,撞击学生的心扉,使之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引发感情共鸣,达到最佳的心理境界,诱使感情升华。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教师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精辟生动的课堂语言,融入自己对学生浓浓的爱,而且学生也很快就会体察到:教师的这种爱,似和煦的春风,融融春意,可化掉冻结在自己心灵上的冰霜;教师的这种爱,是一座精神桥梁,使师生彼此心心相印,情通意达,可纯洁和升华感情。如指导学生写“故乡春来早”的作文,教师可用富于情感的语言,娓娓生动地把自己心眼中的故乡春景,包括静景动景人境物境,动静相间色彩纷呈之境,一幅幅地描画一番动情一番,学生的情感立即被调动起来,情趣马上就会高涨起来,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启迪着诱惑着驱使着他们,挥笔述怀,好不爽快。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 避免牵强附会。
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为祖国而学习》、《要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2.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3.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在教低年级爱莫能助教育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的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等。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篇10
在开学初,要认真钻研教材,从教材信息中挖掘德育因素,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并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课文都不难找到德育教育目标。以语文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为例:《的少年时代》——立大志,苦修身;《骆驼寻宝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地毯下的尘土》——诚实勤劳,纯朴善良;《爱莲说》《陋室铭》——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强项令》《包拯》——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春望》——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德育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所以,制定目标和计划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成功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这一步,德育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选准切入点,正确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所用的方式是“渗透式”,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使德育教育如春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我在讲《骆驼寻宝记》一文时,引导学生总结出骆驼所寻到的宝“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变沙漠为绿洲的宝”的时候,我话锋一转:“骆驼所寻的宝是把沙漠变为绿洲的宝,对我们而言,我们的宝是什么?”顿时,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知识、时间;有的说是亲情友情爱情;有的说是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这时候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叫朱万定,他在下面大声喊:“是金钱!”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因势利导:“对,金钱也是我们的宝,但必须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拥有金钱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驾驭金钱,驾驭好了是我们的宝,驾驭不好则将是祸水!此外,还要必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训”这是根据课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由课文内容联想到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走出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渗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本学期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本地人物立传》中,时值清明节前夕,我组织班上的学生为本地革命烈士彭懋桂烈士扫墓。在烈士陵园里,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墓碑上的碑文,向当地的老人了解英雄的日常琐事,并一一做好记录。回去之后通过核实整理,让他们写下《彭懋桂烈士传》。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从小知道感恩,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寓德于写,在作文中“渗入”
篇11
在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十分必要的,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因为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所以,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尤其突出,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培养、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堂教育是语文德育教育的保证
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最好的德育,美育教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因此,德育教育在渗透中要讲究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关键。因此我在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他们的心灵里播下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的种子。如在讲授《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线索,围绕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学习藤野先生热忱正直、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进而学习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怀念,同时学习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而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的异国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让学生具有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奋发学习。在讲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志学好文化,报效祖国。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深度,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情感教育,做到既教育又育人,效果良好。
三、教师以身作则是德育的重要表现
篇1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非常方便,也非常重要,它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的需求。
(一)层次分明
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层次分明,课本内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划分与编排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也有层次之分。像低年级课文中的《刘胡兰》,就是非常直接地学习主人公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在中年级的课文中,《》则要让学生学习热爱人民,憎恨敌人的思想;而在高年级的课文中,《舍身炸碉堡》进一步学习了同志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品质,强调树立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这样的教学不仅全面,而且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生字的同时,也接受了精神品质的影响。
(二)渗透性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文讲解、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很好的渗透。其中,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中的教育要点。例如,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坚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在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养成认真、诚实、善思、笃行等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情感。
(三)共鸣性高
在语文课文中,好的文章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深度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还要充分挖掘出渗透在词语中的真实感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利用语言解析进行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是一项基本内容,而这也正是开展德育的良好时机。需要强调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时,不能过于注重德育渗透,而忽略了基本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时,通过分析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学会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深刻含义以及深厚情感,从而达到基础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二)利用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但是有些德育内容并不明显,具有一定的隐含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中的字词和语句,理解字词的深刻含义、句式的变换、修辞的运用等,使学生认识并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以及魅力和妙处。
(三)利用情境感染进行道德教育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多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尽力模拟出真实的情境,制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和深刻地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四)利用课外阅读进行道德教育
课外阅读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许多课外文章都包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课外阅读来渗透德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向学生推荐适合实际的课外读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读书。教师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注重运用评价与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道德教育
语文课外活动也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以举办讲故事比赛、辩论比赛、主题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在真实的感受中提升道德品质。并且这些活动还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影响
篇13
通常人们都认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语法修辞、布局谋篇等。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即德育教育才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塑造健康的人格是语文课教学的精髓和核心。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性,更具有重要的思想性。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这就为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他们优良的性格。如何巧妙、合理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做好语文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读文本。挖掘教材
1.树立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
纵观高中语文教材,有在泪罗江畔披发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有在秋风中吟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有在岳阳楼沉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更有在黑暗中怒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向世人彰显着自己的民族情怀和伟大人格。王勃《滕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报国思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情怀,都能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孙犁的《荷花淀》能让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能让学生感受到无产阶级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屈原列传》《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又能让学生领略到民族英雄的风采。
2.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入世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民本思想,《离骚》中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滕王阁序》中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都能使学生积累思想、升华智慧,得到人生的启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又能激起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志向和博怀。屈原《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了他忠于理想、忠于国家的伟大抱负。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君“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可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面对敌人,她“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见其英勇、果敢;“始终微笑着”,可见其沉着、冷静。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正是当代青年学生人格和思想的典范。
二、开展活动。渗透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增强学生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讨论会、办黑板报、创办手抄报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又能领略祖国灿烂、悠久文化,还能弘扬爱国思想和民族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