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一语文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一语文教学策略

篇1

一、树立学生的信心

高职生在初中可能一直受到歧视,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拙劣的,自己是“坏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无法好好学习,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去努力,所以我们第一步就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在课堂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以“特殊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让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他们变为“老师”,可以感受老师的感觉。一开始,学生表现得不会很好,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地为这样的课堂作准备,自己主动预习、了解、掌握课本的内容。这不光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也能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地,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二、逐步提高知识难度

职高学生的基础通常很差,因此高一语文教学开始难度要降低一些,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职高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有畏惧心理,如果高一课堂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掌握不了,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更不用说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低的出发点很重要,在他们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再逐渐进行拓展,逐步加深难度。

篇2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规模一般在4~6人,在组建小组时保证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分组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使组内成员做到全身心和全程参与,让每位成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合作信心。但是,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他们的性格、思维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随时对其进行调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变化适时地对学生重新分组。通过这种方式,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最有利于发展的小组,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合作学习中利用活动,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课堂活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活跃,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可以增强互动教学,让教师的教学理论得以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来,深化教师的教育理论,便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例如: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利用课堂朗诵和脱稿演讲活动教学,课堂演讲活动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改善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采用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挖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其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高中语文合作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都是很单一的,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促进合作学习。教师的评价有很多种新的方法,如:自评、他评、组评、集体评,教师都可以根据情况自由运用。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前,学生的表现只有老师一个评价者,好与坏,都是根据教师来下定义。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要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自由运用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合作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实现学习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2―0047―01

本课题从小学高年级段(五、六年级)学生当前的课外阅读现状出发,研究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素养,最终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知识,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翁。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对课外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那将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

1. 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开展阅读的动机会有很大差异,而作为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正是有了逆反心理的年龄阶段,这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原则就是自主开放,设境激趣,绝对不能强迫。

2. 适合学生的个性需求。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的, 因此, 教师要放低要求, 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注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需求,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选择有价值且有吸引力的书。课外阅读益处很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的读物。”

二、从泛读到精读,掌握阅读技巧

1. 理解故事情节,培养全局观。一本书首先吸引学生的往往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理解故事入手,边读边想,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在读完全书之后,再回头看一看、想一想,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本书,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段、某一节。

2. 理清逻辑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李政道博士曾经提到过一个读书的方法,很值得借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这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在读通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思考故事的前因后果,故事情节是如何层层推进的,理清其中的关键点和逻辑思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能够提出疑问,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中,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疑问,早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不够,不理解内容。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更多的疑问会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一旦发现问题,学生会反复阅读,再进行延伸阅读,深入思考,有更大的收获。

三、品味语言文字,提升阅读素养

据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正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对于美的认识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对于语言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有很好的感知力。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书中的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通过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提升阅读素养的目的。对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词语含义去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最终理解情感的感悟和升华。以古诗为例,王维的松间明月,李清照的红瘦绿肥,陶渊明的东篱秋菊,杨万里的尖尖小荷等,都透露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柔和之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阅读素养可以提供正面的审美、情感的指引,在阅读中不断修正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4

2、数学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在这次问卷中,作者还专门因为学生数学意识薄弱而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很少在数学课堂上问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问还是不会问,很多学生回答的都是因为不会问,很少学生是因为不愿意问而不在课堂上发言的,其中还了解到一些学生是因为不敢问,怕回答错误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和提问,甚至还有的学生是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完全不想听课的,不过这个原因的比例一般少之又少。调查卷中有个问题是问你们觉得在课堂上问老师问题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大约50%的学生回答的是因为不知道怎么问,30%的学生是因为怕回答错误时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只有20%的学生说对此并无什么阻碍。而且作者还提出了如果自己的见解和老师同学的见解有分歧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将会接受老师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还有的同学回答是选择默默的坐下,而只有3%的学生说先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答案然后在老师同学进行研究和讨论,不盲目的认同老师的答案。

二、增强和制定高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意识的产生和方案

1、提供民主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学生不在课堂或课外问老师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已经把知识完全的装进脑子里并且渗透,反而是因为各种个样的原因导致的,有的是因为害怕,有的是因为不自信等诸多心理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民主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发散其思维,在最佳状态的情况下学习数学。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将决定同学们以后会不会在问问题。比如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因为不了解数学、不会数学的原因,所以他们有时提的问题会比较简单,甚至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作为辛勤的园丁的我们都应该认真负责的帮助他们解决啊问题,并且应该尊重他们,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使出现问题,我们都应该耐心的听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出来,不能让同学们感觉到在敷衍他们,更不能的是偏袒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才能营造民主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也可以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对数学应用的例子来进行课程的讲解,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来放松一下心情,让他们不感觉到数学是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比如再讲几何问题的时候,因为几何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老师们就可以通过事物来讲解几何体,比如同学们喜欢的篮球和其他几何物体。这样便能充分的带动同学们思维,同学们也会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进行提问。

2、帮助学生,为学生多提供问问题的机会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对问题产生的展开,并且帮助他们发散思维,让同学都掉进你设的问题陷阱,那么我想同学们的问题也会层出不穷。比如在讲“抛物线”的时候,老师可以问学生当抛物线的方程式解出来,点描出来后,看到图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同学们一个个就会争先抢着回答自己所想到的想抛物线一样的东西,大脑也会随着转动起来,当同学们回答的都下不多时又可以继续问学生为什么抛物线是这个样子的呢?这样同学们又会发散其思维,不停的问问题。这样通过老师设置的步步陷阱,同学们也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的找出路口,寻找到正确地而答案。3、建立友好的师生型关系在以前的教育中,师生是存在尊卑关系的,老师总是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扩大,从而导致学生更加不敢去询问老师,和老师讲心里话,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将会愈积愈多,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所以现代的老师应该和同学们建立友好的师生型关系,在课外时间多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谈话,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走进他们的生活,缩小学生与老师之间距离,甚至可以做到零距离,和他们做真正的好朋友,处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样同学和老师讲话,就像和朋友一样,同学向老师提问也会更加轻松愉快。

篇5

二、以美育德的实施策略

篇6

高中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我国于21世纪初期引进这一教学内容,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和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很长的历史性,已根深蒂固,合作学习教学内容大部分推行只侧重于形式,缺乏实际内容的实施,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合作学习更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所以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合作学习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在教师上课为主、利用多媒体等其他工具教学、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的三种教学方式中,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的学习方式,会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探讨得出的结论,印象会更加深刻,所以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里承受能力

学校要培养的人才不能仅仅是只会考试的机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强大的承受能力。目前,高中学生跳楼事件、高校大学生下毒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因为学生没有强大的承受力,心里素质不够健全,这和我国推行的应试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形成一个小的社会形态,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讨论,以此锻炼学生的正确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有些高中学生比较孤僻,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有些是因为性格内向,比较自卑;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忽略,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造成学生的性格出现缺陷。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推动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交际意识。

二、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一)对合作学习教学要做好充分准备,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合作学习教学理念是高中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教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语文课程,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特点,来确定是否要进行合作学习方式,如何进行分组。

2.在确定课程分组后,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交流氛围、交流结果反馈、教师总结进行设计和规划。

3.学生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把控工作,可以通过抽签、轮流发言等方式,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发言者只局限于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孤僻、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格外给与关注与鼓励。

(二)教师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

2.在进行合作交流时,教师要保障课堂纪律,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善于发现学生优秀想法并给与鼓励,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交流、沟通过程出现偏移状况时,教师要及时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本知识上。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与引导,推动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正常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三)“文学圈式”的合作学习策略

文学圈是高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方法之一,以《孔雀东南飞》为例,以“封建思想对婚姻自由的影响”为主题进行探讨,过程如下:

1.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6人左右,这样可以促使成员对主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受到不同同学的启发。

2.合理分组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专注的思考问题,才能正常进行合作学习。

3.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小组通过阅读资料后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主题探讨,发表各组的意见,教师要对各组的意见给与点评与鼓励,以此推动合作小组的合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 语】

高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方法有很多种,所以教师在选取合作学习方法教学时不能通通取之,这样易出现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特点,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采用最适合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只有采用了最正确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一)兴趣较低,阅读面也较为狭窄,同时积累量也相对比较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在知识的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非常的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未真正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和形式化

对于大部分古诗词而言,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内在所蕴含的意义,而这无疑也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仍旧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自身语言所具备的灵活气得不到展现,使其审美趣味逐渐下降,最终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响、限制,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策略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走近诗歌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在情感与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切入点找准了,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别致生动。我们可以从形象翻译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比如我们在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形象翻译: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再把翻译与题目联系起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便很明朗了。我们也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向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向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我们还可以从分析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比如我们学习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我们就可以抓住这首诗的对比反衬手法进行深入分析,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对比反衬,变现了浓厚的悲思愁绪。除对比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都可以作为分析一首诗的切入点。诗词鉴赏分析的切入角度与方法还有很多,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深入。

(三)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也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鉴于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诗歌形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境。应该说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境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诗无达诂,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地加以分析。

2.语言及表达特色。在诗歌中如果将形象划归到内容上,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则更多地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

篇8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留白”艺术分析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对世界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还可以获得思维的发散以及提升审美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但是不应该过分的干预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以在阅读中应用“留白”艺术就非常必要了。应该对文本进行分析、挖掘,进而发现其中的“留白”,对文本中所出现的空白点就要寻找其包含的价值意蕴,在语文课堂上的文章阅读鉴赏需要具备充分的想象力,语文教学的开展应该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进行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填补文本阅读中的空白部分。并且还需要对课文进行延伸,持续这种“留白”,比如在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中,结尾的一句话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来结束整个故事就主动的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作者的“留白”,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来进行文章故事的延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进行遐想,加强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以及自学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导语的“留白”艺术应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导语就像是一本书的序言,在课堂中,教师一般为了节省时间而直接从标题开始,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概括与提炼,是整篇文章的文眼。从导语开始入手的教学是对课文学习和初步分析的一个突破口,通过“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比如在学习《宇宙的边疆》这一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宇宙真的有边界吗?”“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边疆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阅读文章,避免了课堂阅读的枯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去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促进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朗读与文本解析的“留白”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学中通常在学生没朗读之前就进行主观的朗读指导,告诉学生该怎样读,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这种做法对学生的主观情感体验的培养非常不利。在进行朗读之前教师不应该进行过度的朗读指导,在学生朗读完成之后也不必立刻的进行讲解,留给学生足够的朗读回味与思考的时间,因为教师的朗读体验不能够代替学生自身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为了尽快的实现教学目标,就省略了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的环节,在学生还没有对课文进行“消化”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提问,使得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对文章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朗读环节需要为学生进行“留白”。另外,在文本解析环节,也应该进行适当的“留白”,以便于推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应该为学生留出文本解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体悟,比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场景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创设一个比较良好的情感气氛,让学生体会祥林嫂悲惨的遭遇,从祥林嫂的遭遇可以进行思考,表现的中国社会当时的哪种矛盾的深化呢?找出文中因为封建迷信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可以让学生去自主完成,教师不应将答案直接讲出来,而是去引导学生,从而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及课后作业的“留白”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探索问题的热情,教师要创设这种“空白”,把学生引入深层次探索的阶段。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可以在比较平常的地方提出问题,以此来突破学生的思维惰性,有利于引起学生进行文章探究的兴趣。此外,还有课后作业中的“留白”艺术,这是巩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在进行作业设置的时候需要与学生主体的原则相一致,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能力,比如在《项羽之死》的学习中,在作业布置中可以让学生思考“项羽应该躲江东吗?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找资料来使用三百字左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属于“留白”艺术的内容。

五、结束语

语言是一种艺术,而“留白”运用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则属于一种巧妙的手法,对“留白”艺术进行正确的运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发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为学生的自助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进程,加强实践中的探索意识,不断创造更加优秀的“留白”艺术,使语文教学活动更好的开展。

篇9

高中英语教学不但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应当将英语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语言知识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文化意识培养教学观念

为了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文本”的教学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就应当树立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教学观。首先,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在正确理解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树立合理的教学理念。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研究英语的文化蕴含,理清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运用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掌握文化间的异同。其次,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关注文化意识培养的侧重性与层次性。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理解与文化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灌输、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自觉意识培养、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不可以将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分割开来,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要求,合理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侧重点与层次。不能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局限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应当注重深层次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最后,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培养。高中英语教学包括语言结构层次、结构文化层次与语用文化层次。教师应当从英语的语音、词汇与句子等不同层面渗透文化意识培养,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彻文化意识培养。积极地通过语音、句子、文体等引导学生掌握蕴含在其中的文化意义。

二、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各具特色,语言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反映在问候语、祝福语、称谓语、致谢语、自谦语等方面。文化知识是文化意识培养、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文化知识传授,就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合性与系统性。适合性是指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内容应当与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内容有一定的联系,选择能够代表主流文化的教学材料。文化知识有着非常广泛的项目与内容,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都可以传授给学生。教师应当选择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系统性要求教师明确英语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文化知识间的联系,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在教学中应当将课本中零散的文化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文化主题,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中西方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文化理解能力。

仅仅依靠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文化理解能力重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鉴赏与鉴别,重视不同文化间的比较。文化理解涉及文化习俗、价值观、解决问题方式、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就应当引导学生理解英语的个别的、具体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含义、渊源、背景及其所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异同,能够坚持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对异国文化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本国文化知识是学生树立文化意识,进行文化对比的基础,只有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才有能力鉴赏、鉴别外国文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篇10

一、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以阅读为核心,是在一定基本规律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产生和发展出的新概念。因此,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应围绕基本教学规律和阅读规律实行个性化阅读,并不是学生想怎么读就让他怎么读,想读哪部分就让他读哪部分,也不是学生想怎样理解就让他怎样理解,很多文章都需要通过整体感知掌握主要内容和主旨[1]。因此,应该有效平衡好教材特点和阅读规律同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间的关系,兼顾学生个性发展与教学基本规律。

其次,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解能力的掌握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时应重视基本解读,首先以正确理解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

最后,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认识到教师在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注重提高知识素养,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个人品格魅力,形成有特色的教学风格。

二、高中语文阅读个性化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应该在阅读课之前对文本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准确掌握文本的内涵和主旨,预先设计出与文本个性一致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在对本文进行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张扬个性。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大都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通常都是教师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既没有主动思考,又没有积极提问,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单调和模式化[2]。因此,教师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储备、基本素质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应其能力水平的教育,尊重学生对文章中人物、事件和思想情感的有自己特点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会学生阅读基本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思维发散,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适当辅助学生解读文章,最终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同时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适当采用课堂评价进行激励。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课堂评价有一定程度上的关联,如果学生做和不做没有差别,那些缺少自信和惰性强的学生自然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3]。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寻找最佳时机,恰当运用激励式导向性评价,避免“一棒子打死”,挫伤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信心,同时不应只注重结果评价,要综合各阶段的学习行为和取得的相应成效进行全面、综合、有针对性的评价。此外,评价语言要准确、简洁、幽默,并具有鼓励性。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拓展阅读。

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大量阅读,所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4]。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针对与课内相关的内容进行扩展阅读,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上所学文章,又有助于学生重拾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针对课堂教学延伸和文学体系两方面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阅读内容,并鼓励学生扩宽阅读范围和领域,进行广泛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

(五)避免课堂交流形式化。

课堂教学中应一改以往将学生对话掌制在教师预设框架内的状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进行对话,明确教师只是比学生更早了解某一方面知识而已,同时学生与教师一样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与教师一样享有表达自身情感、认知和态度的权力。

人们通常通过阅读获取知识,阅读在提高素质、熏陶心灵、健全人格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是学习高中语文的重要方法。为更好地贯彻落实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须以高中语文基本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为基础,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延锋.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新校园(上旬刊),2013(9):173-173.

篇11

提问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提问方式

根据不同的提问分类标准,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如把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帮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等。其中被接受和采纳的最广泛的问题分类是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参考性问题的答案大多数是不确定的,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而展示性问题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或将既定答案说出来的那类问题,它更强调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Example 1:

(Present pictures of a popular seaside resort)

T: Who’s visited this place? Where is it?

S: Veracruz.

T: That’s right. When did you go there?

S: The last year.

T: Ah---last year.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visit.

S: I was… I went with my family. We went four days…

T: Very nice. Ask Ana about her holiday--what she did…

在这个对话中,教师首先展示了一些有关Veracruz的风景图,然后提出了一个展示性问题,“谁去过这个地方?它在哪儿?”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这幅图上,于是第一个学生就做出回应“这是一幅Veracruz的图片。”紧接着老师就提出问题“你什么时候去的?”,学生回答“去年去的。”然后老师又提出一个参考性问题“描述一下你在Veracruz的旅行”,从而进一步引出新的话轮,学生可以说和谁一起去的,去了多长时间,都玩了些什么等不同话题。最后再让学生相互提问假日情况,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话, 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互动。当然,课堂提问也不能全是参考性问题,应将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相结合,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恰当的提问方式。

2 正面的、积极的反馈话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教师的反馈话语自然就成为学生衡量老师对自己肯定与否的重要工具之一。实验表明,教师的反馈情况直接与学生的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反馈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的反馈话语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将反馈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积极反馈又分为简单表扬,简单表扬后进一步阐述或发问。简单表扬大多是非常简短的评价,比如 “yes”, “good”, “excellent”, “thank you”等等。简单表扬后进一步阐述或发问通常是在简单表扬后面加上其它相关信息或是进一步提问。消极反馈包括四种类型:批评、提供准确答案、指导学生自我纠错和转问其他学生。如Example 2:

T: … So what does this mean?

S1: It tells us the deep friendship among soldiers.

T: Yes, that’s right. In spite of the terrible result of the war, there’s still great love, encouragement, great help among the soldiers, right? So love always comes when people are in trouble.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r friends are in trouble?

S1: I will help him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篇12

二、浅析人文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高尚的“三观”,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即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并支持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好奇心所产生的行动力;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多观察世界各地、各个时代的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文化认知能力以及独具匠心的审美能力;并且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体悟文化底蕴下的“三观”,形成自身独具特色却符合世界趋势的“三观”;同时在文化的寻他下,及时纠正学生“三观”的认知偏差。这样,便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利于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机的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可以通过加强运用高职语文的媒介功能,并结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视频教学等,对学生进行根本性质的情操陶冶、品位引导,从而有效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精神,形成强大的反作用力,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人文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语文中的人文价值

高职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我分析、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因此,高职语文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语文知识中的人文价值,自主发掘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主导性角色的调换,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重视和尊重。这样,便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语文知识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实现教育应有的意义。

(二)开展人文精神培养实践活动

枯燥呆板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起不到实质性的教育价值,然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景中,在真实的模拟活动中,自给自足,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全面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受教育的主体性、独立人格得到了尊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且体现出人文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结语: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精神的渗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自主领悟人文精神对塑造人格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我国高职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雯.突出人文精神,创新高职语文教学理念[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篇13

第二、合作学习理论,通常而言,合作学习当中的“合作”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为在实施时的有效合作;二为思想方法与共享信息资源的有效合作。辩论式教学具有良性竞争力的意义,辩论的成员之间需要在辩论之前的准备阶段与辩论进行阶段进行紧密的合作,辩论组需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方可获得辩论的成功。

第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非是对外界信息的被拥卮娲⒂虢邮埽而是应在以往所固有的认知体系上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的构建。

第四、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该理论认为,智力会呈现出多元化的不同形式,重点是以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够较好地创造出质量合格社会的产品。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所具有的多元智力的特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并开展讨论学习,进行互动交流与沟通,从而达成深度的合作。

二、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策略

第一、充分的课前准备阶段:首先是选择辩题。通常而言,所选择辩题必须是学生了解与掌握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借助于收集与汇总相关的素材就能够较好地准备好辩论的充分论据。辩题应能够紧密联系当前所学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的目标来选择辩题。第二、剖析辩题。通常辩题的文字构成分为两类:主体与被评价的两个部分。教师应深入地剖析辩题,指导学生对辩题进行了解与掌握,并指导辩论的正(方)反(方)在充分理解己方的论点,并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辩论素材。第三、搜集与汇总素材。指导学生深入地阅读与理解即将作为论点的教材内容、查阅各类素材资料、在网络当中下载相关的信息等。第四、有效的论据交流。当面对所搜集与汇总的大量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取舍;辩论小组之间应有效进行论据交流,拟定辩论的提纲;并需要充分地设想对方会应用到的论据,有针对性地做出应对的不同辩论预案,以做好充分的辩论准备工作。第五、安排座位。在辩论时以正(方)反(方)相对来进行对阵式的座位排法,让听众也能够泾渭分明的列成两个不同的阵营。但是允许听众在辩论时,改变自己所属阵营,去加入到自己认为辩论合理的一方当中,充分显示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的成效。

第二,课堂操作:第一步是构建起轻松愉悦的辩论学习氛围,语文辩论式教学其实质是体现出了正(方)反(方)之间借助于论点、论据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