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于深入开展调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校科学和谐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充分认识开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专业成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快速蔓延,对实体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严峻的经济形势对社会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也对教育领域带来冲击,使教育投入增加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家庭困难学生增多。同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质量已经上升为人民群众的主要教育诉求,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质量集中体现,大学生在完善自我、专业成才,应对危机、提高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要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关键就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习和实践。因此,学生党员要从当前的形势以及自身发展的具体要求出发,从容应对挑战,用科学发展作指导,以改革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高度,了解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切实增强积极投入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个人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院党总支的具体要求上去,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篇2
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基本知识、能力训练和思想、道德养成是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实现均衡与质量的统一,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均衡。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可见,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新阶段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要义。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要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有正确的认识。
一、义务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题,更是发展的归宿。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发展的重心在人本身,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义务教育不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是让人人发展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不是获取高分的教育,而是适合孩子成长、充分发展其潜能、个性,为其未来奠基的教育。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树立科学的义务教育质量观,有助于认识义务教育的科学定义,把握义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二、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
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人们发展愿望的实现,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否得到最大挖掘。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人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只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其参与社会竞争、实现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及各种机会平等奠定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的质量包括三方面:1.条件质量,条件质量是从外部性上对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状况等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及一些薄弱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2.发展质量,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意识、知识视野、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等都比以前有明显提升,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新突破。但是,学生的发展质量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分层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薄弱学校学生存在大面积学业不良或学业困难现象,因此产生的厌学、辍学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方面还有待继续努力;3.结构质量,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而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区域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特殊教育的质量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质量,薄弱学校的质量明显落后于优质学校,择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境况堪忧。
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在教育中对个体发展的关注不能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发展,更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融各个方面于一体的均衡发展。如果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质量要求,而且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三、义务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从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来看,义务教育质量具有多维特征。
1.教育条件特征
条件既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影响教育结果质量的因素。既体现在经费、设备、设施、资源等硬件条件,也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师资队伍等软件条件。每所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与规划、办学目标,打造学校的特色,引导和营造学校文化。这些因素是每所学校独特性的体现,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师资队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师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意愿、教育幸福指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继续教育与培训、校本研修、学术交流)等,这些方面可以通过量化与国家质量标准进行对照,也可以进行学校间、区域间的比较,其差距的大小,反映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2.教育过程特征
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需要,其本身也是服务过程质量的体现。教育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德育工作、质量管理三个方面。课程与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育资源的建设、教学常规的运行、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教学改革等。德育工作包括德育环境与德育资源的建设、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的学科渗透、德育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行为指导等。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但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教育过程质量的衡定以定性评价为主。重在提出标准和要求,督促在过程中执行,最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标。
3.教育效果特征
教育效果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从纵向看,有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静态结果反映教育质量达到实际水平,增值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前后比较的增长情况。在纵向的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中,要重视增值结果的评价。增值结果强调学校自身的进步幅度,是学校效能的体现。增值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的全过程。在结果评价中,坚持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的双赢,使优质的学校更优,薄弱学校也在增值中走向优质。从横向来看,有个适性结果、内适性结果和外适性结果,个适性结果反映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状态,内适性结果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外适性结果反映教育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教育质量绝不意味着只是分数、成绩,也不只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作为教育结果的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依据。但教育过程不完全是生产过程,还是一个服务过程。服务不同于生产,服务过程本身就体现着质量,如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最终体现的也是教育质量。教育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特性,考察教育质量时,还需要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共同列为考察对象。
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质量标准是一种差异性标准,教育质量均衡是一种个性化的差异均衡。义务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不同时期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期待和要求,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依据。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教育质量特征的重要内容,学校特色是在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是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服务的,要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和“有效教育”,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既强调统一性,又强调差异性,是一种差异均衡和特色均衡,要求学校在质量合格基础上,追求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5).
[2]程凤春.教育并存生产性与服务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4]褚宏启,高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订[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5]杨宝忠,丰向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义务教育质量均衡[J].教学与管理,2012,(12).
[6]王海明.平等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7]丰向日.推进教育公平须树立的若干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9-08-24(4).
篇3
1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建校历史较短,从事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的时间也不长。目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最主要指标是就业率,在单一评估指标的情况下,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认知存在短视性,更看重就业率这一数值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对职业指导的科学内涵、作用、工作目标认识不足,办公场地、办公环境、经费、职业指导工作人员配备、职业指导教学队伍的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在职业指导工作上存在着职业指导内容不全面、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形式比较单一、职业指导服务意识和方法落后等等问题,缺乏制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
2 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对求职者一方的工作目标有三点: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职院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往往更注重实现就业第一个目标,容易忽视第二和第三个更深层次的目标。而对职业指导帮助就业稳定和职业稳定目标的实现,才更能体现出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职业指导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关系及其发展,重在实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职业指导整个过程都应围绕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稳定,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的目标来开展。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不再单纯追求毕业生就业率,而是要更加注重毕业生就业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提高职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 高职院校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的路径构建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用人需求下降,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重重压力,再加上往届已经毕业没有就业的人员,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我们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合理配备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加强职业指导教学队伍的师资建设,保障职业指导的办公环境和条件,提高职业指导服务意识,改进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创新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提高职业指导效果和效率,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3.1 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夯实职业指导工作基础
无论是强调高就业率,还是注重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始终不变的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和支撑。职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明确办学方针与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内在规律 ,也要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面对市场办学。同时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加大就业调研的力度,摸清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适时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职业指导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做好高职院校和大学生与人力资源市场有效衔接,学生的素质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通,与用人单位要求一致,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夯实职业指导工作基础。
3.2 合理配备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教学队伍,提升职业指导服务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乔志宏教授近期通过调查全国105所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发现:将近70%师资是学生工作教师;高级职称占22%;近80%的老师年龄在40岁以下;“没有或仅有必要培训”的占到65%以上;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升。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提升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最大问题是职业指导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能力不足即培训不够,理论水平不足、教学经验欠缺、专职教学人员极度短缺,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队伍稳定性不足,队伍流动性大。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该支队伍的能力素质,高效服务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为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质,提高职业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要对职业指导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素质。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起步较晚,职业指导理论不成熟,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依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只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离不开专业规划老师的指导。高职院校必须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定期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了解学生性格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兴趣进行设计指导,使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毕业后学有所用,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其次,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强职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要配备合理,多挑选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背景、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职毕业生群体属于新成长的劳动力群体,属于初次就业,其特点是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和基本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导致无法客观、科学地分析判断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一支专家级、科学化、专业化、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队伍能成为大学生的择业导航师,拥有这样专业的教师团队,才能保证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大学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3.3 强化后勤保障,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服务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首先是思想保障。我们要增强对职业指导的科学认识,提高对职业指导的思想认识。我国很多高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理解职业指导的科学内涵,在思想意识里没有充分重视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两个文件都强调提出了各高校要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大就业经费投入,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充分保证经费、办公条件、人员到位。但因为部分高校在思想上没有重视,依然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而得不到贯彻与落实。
其次是物质保障。我们要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及队伍建设,加大就业经费投入,在校园内搭建职业指导工作平台,建立并健全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形成由院校领导班子、中层教学管理人员、就业中心负责人、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工作平台,有助于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信息的不对称性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了很多麻烦,我们可以创建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应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及时与用人单位及行业协会进行沟通与联系,掌握和了解用人单位、行业状况、就业市场,把这些数据综合汇总起来,建立信息数据库,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带来的麻烦。就业网络信息平台还可以实现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使得每一个需要辅导的大学生都能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缓解高职院校的指导压力,同时也提升了指导的工作效率。
最后是制度保障。由于职业指导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没有享受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导致队伍稳定性差,队伍流动性大。因此我们需要切实加强职业指导一系列配套制度,在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职称与聘任制度上,应研究制度具体的、详尽的制度机制,提高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相应待遇,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职业指导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在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激励与创新制度上应研究制度可操作、易执行的激励机制,鼓励职业指导人员提高职业指导服务意识,改进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创新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综上所述,在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只有充分认识职业指导的概念、作用和工作目标,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能力,夯实职业指导工作基础;合理配备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职业指导教学队伍,提升职业指导服务质量;强化后勤保障,创新职业指导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改进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创新职业指导新技术、新方法或新工具,提高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篇4
2、编制投标报价书共计21个项目,76个单位工程,平均每个项目做三家标书,
3、帮助项目部解决决算问题:⑴金鼎名都苑工程;⑵贵信花园工程;⑶烟台海信慧园工程。
4、继续完善分组核算和包干责任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我预算处在去年建立分组核算和包干责任制度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以完善提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每个员工都能以高昂的斗志和百倍的热情,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加快了工作进程,提高了工作质量。
二、学习情况
1、我预算处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党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我们做好预算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要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我们做好预算工作。
2、在学习党的理论的同时,我预算处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学习计算机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切实做好预算工作。通过学习,提高了做好预算工作的能力,从识图、建筑基础知识,工程量计算,定额运用,软件工具使用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做好预算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
3、继续组织预算学习班,提高一线人员预结算水平。为了提高项目部人员的整体电脑算量和预算水平,我们在去年学习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强化学习,一是重点解决平法钢筋识图、节点构造、排布和算量知识。二是常用定额子目的工作内容,计算规则及应用技巧。通过学习培训,我预算处人员掌握了操作要领,提高算量准确性,在实际预结算工作中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篇5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性发展。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学校只有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些年,全国高校大量扩招,*医大坚守“严把学生质量,办高质量的一流医科大学”的信念,不降低分数线和录取标准,适度扩招,注重质量,稳定规模,注重层次,使*医大的医学毕业生质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为确保教学质量,紧跟科技、教学发展,*医大不断加强师资人才建设,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人才近百名。
三、科学发展观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指导
篇6
学校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恢复以来,因为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服务于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几十年来,全校教职员工一直坚守着服务国家队的宗旨,都能以服务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为己任,以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为荣。这些都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认可和首肯。自从国家体育总局升格*潜校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再履行管理*潜校的职能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会再对*潜校直接下达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的集训任务,*潜校如何发挥传统优势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提高*潜校服务国家队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强化干部职工科学发展观理念。
搭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活动的这股东风,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潜校服务国家队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还应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利建立科学为国家队服务的工作理念,形成广泛的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贯彻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指导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服务形式。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潜校恢复至今,*潜校之所以能成功地配合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服务好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做运动项目的直接管理者,将服务融合于管理国家队之中。因而,服务工作既深入到位,又全面高质,为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上夺取了数以百计的金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现在行政级别上升、体育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从前一段时间的服务蹼泳和滑水国家队的效果来看,服务质量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考究个中原因,大体上无非两点:第一点,*潜校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隶属的平行单位,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客观上对*潜校的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点,*潜校在行政级别上升级了,但在服务国家队的理念上,没能更上一层楼。为此,*潜校必须从自身上寻找服务不到位的根源,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加强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沟通,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科学可行的服务形式。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一道,通过不懈的努力保持蹼泳项目的世界先进水平和滑水项目的亚洲先进水平。*潜校升格、训练设施的完备,不但不应该成为*潜校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的障碍,相反,*潜校应该利用好这两个平台,为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服务国家队的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服务国家队的水平和质量只能也必须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潜校对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故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也是全方位的。要强化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首先必须去掉部分中层领导干部和部分教职员工学校升格后的自我作大、自我澎涨的思想,加强工作环境的协调、工作机制的协调、工作关系的协调和工作运行的协调,以服务国家队和以国家队的训练工作为中心,以低位的心态来看待服务国家队,才能正确理解国家队员在训练、生活中的需求,才能想国家队所想,急国家队之所急,才能尽最大的努力把服务国家队的工作做到最好。
篇7
一、 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
物业管理是通过市场并用经营管理手段直接进行社会化管理的有偿服务,是在政府指导下的经营管理行为,是政府、社会、单位、个人共同关心的事业,从管理内容来看,除房屋及其设备的维修养护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通过自身的经营管理,收取管理费和项目的经营服务费,实现其经营目标。高校物业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托学校,实施范围主要限于校内,与社会上的物业管理有很大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物业管理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经营有序的良好校园环境,使领导满意、学生满意、教师满意。2、高校物业管理,为高校的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提供有力保障;为学校节省经费,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实效,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良好的物业环境。3、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与高校政治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多数的领域渗透着培育造就社会主义事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意识形态。首先,从教育学上理解,我国高等院校是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科技竞争力的专门人才的摇篮,其要求物业服务必须具有相容的特性;其次,从经济学理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经济利益,必须首先服从于高校教育产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效益,必须服从于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对物业管理的自主选择,有其自身经济学上的涵义;从管理学上理解,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高校物业管理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要“以教学为中心,诚信服务”的价值内涵为重点,树立“服务、严谨、亲和、友善”的良好形象,用优质的服务提升学校物业管理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品位,营造良好的、有文化特色的物业管理氛围,达到学校、教职工、物业服务三赢的目的。4、领导省心,学校省钱的最佳途径。新的劳动法实施以来,学校的用工成本加大,劳动纠纷不断,将用工体系纳入物业管理公司体系后使得学校与合同工、临时工等形成了厚厚的隔墙。通过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为学校节约至少20%的费用。
二、高校的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已经成为社会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也逐步成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高校物业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定位准确,理念突出。高校物业管理的定位就是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以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为大局,为师生员工不断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服务。全面营造安全、舒适、文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建立一种面向社会,适应市场规律,能够有效满足学校发展需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优质高效的新型保障体系。高校物业管理既是高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反映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窗口,要始终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工作和高校建设、发展的需要。(二)严谨务实,强化制度。物业管理要在学校整体布局下,结合物业管理行业特征,始终坚持“严谨、务实、规范、创新”的宗旨,积极营造“团结、向上、热情、互助”的企业文化氛围。确立“以校养业、为校减负、服务学校、走向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逐步树立从单一的简单服务到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从主体式服务向专业化物业服务转变的经营管理理念。(三)建设企业文化,树立中心形象。有意识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产生强烈的企业向心力。企业的良好形象赋予企业员工崇高的荣誉感,可以使他们在社会上深切地感受到由于企业的地位而给自己带来的荣耀,在获得心理上满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在不间断地进行员工适时定期培训过程中,员工不仅缩短了对业务的熟悉过程,好的经验和业务知识又能够及时得到交流和借鉴,而且能让员工与员工之间有一定的沟通和近距离的接触,使得员工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和默契的配合,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协作,有利于员工产生归属感和向心力。高校后勤的优势就在于以高等学府作为依托背景。“高等学府”这四个字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容易使员工在“学府”产生荣耀感,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吸引人才,完善招、育、用、留的体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三、高校物业管理的思路
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门“繁、杂、细、变”的工作。“做了的都是小事,误了的都是大事”。物业管理的特性涵盖面非常广,头绪很多,可谓“繁”;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牵涉的部门多,可谓“杂”;很多工作是面上的工作,物业管理工作与对“学校第一印象”有直接关系,是学校门面的直接体现,工作可谓“细”;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动态的、长效的、立体的工作,如:垃圾随时都有,就随时可能在某个角落产生;杂草,一大意就有可能爬满校园;水电,一不留意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可谓是“变”。因此,物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必须认真思考,把工作做到实处。
搞好物业管理,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产权清晰原则。产权管理是物业管理的基础,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满足舒适、安全、整洁、宁静的要求,并保证资产在运营过程中的保值和增值。(二)专业服务原则。建立专业化队伍,提供专业化服务。严格规章制度下的严密作业指导,做到每个环节都能量化。(三)责、权、利明确原则。使用人、所有人、经营人等各方依法签订合约,明确界定各方的责、权、利,避免出现扯皮。(四)服务承诺原则。全心全意,高标准、高质量地为全校师生服务是物业管理的宗旨。(五)管理科学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做到既能按企业规律运行,又能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搞好物业须把握以下五个环节:(一)落实经费来源。资金来源是物业管理的基础,也是开展工作的保障。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拓展服务项目,挖掘服务潜力,广开资金来源,弥补学校经费不足,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主要筹资渠道有:学校按时拨付的管理费用,住户缴纳的管理费,经营用房的租金,自办实体的收益,住房维修金(房产局申请),其它服务性收费。(二)加强宣传,理顺关系。高校物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理解,更需要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妥善处理职工与职工之间,物业部门与学生之间,物业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强化沟通和交流,形成吸引力和向心力,物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就会持续提高。为此,要加强物业管理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作风。提高文化内涵,开设物业网站和宣传栏,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等以提高监督力度和透明度。(三)提高人员素质。高素质人才是实现高质量物业管理的前提条件。物业管理企业一方面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实现持证上岗。形成一套自我培养,自我开发的人才机制,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管理队伍,并孵化更多的社会物业企业。(四)强调企业化管理。严格实行企业化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五)提升高校物业管理的人文品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物业管理作为新生行业与社会物业相比除有物业管理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样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把物业公司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高校物业管理处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受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应服从于高校“育人”的大目标。因此,高校物业管理要强化“服务育人”的管理理念,确立“服务求生存,效益求发展”的经营思路,用优质的服务实现高校物业管理的科学内涵和人文品位。
树立物业管理在师生员工当中的良好形象,便于与师生员工的日常沟通,有利于解决各类问题,很多困难可以迎刃而解。物业管理企业要通过管理服务构筑起一个有利于人与人沟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文化融通,健康、开放的工作环境。要对员工不断地灌输服务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严格执行工作标准、操作规程等基本规章制度,落实考核制度。统一员工的劳动服务意识。加大物业管理的宣传、好人好事的表扬,适时地支持和赞助学生活动等。高校物业管理的生存,要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服务内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向服务要效益,向管理要生存,走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经营之路,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富.高校物业管理的特点分析[J].现代物业.2008.(04):86-87
篇8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overy the attributes of Chinese geoherbs and find it’s study strategy. Metho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eory model structure. Results Both natural science and literae humaniores are attributes of Geoherbs. Conclusions Natural science combined with literae humaniores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study Geoberbs. The concep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was favorable to discovery the literae humaniores properties. The theory about continuous variation was the key to found the scientific properties of Chinese Geoherbs. Key words:Chinese Geoherbs;Geographical Indications;literae humaniores;continuous variation
道地药材的理念根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它是一项古人评价中药材质量的独特标准。谢氏[1]指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称之。”近年来,不少学者就道地性的表现形式及科学内涵、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道地药材的质量评价及鉴别等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并已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2-9]。
作为中医药的精髓,药材的道地性既有来源于历史和文化的属性,又涉及到遗传、环境及生产实践等方方面面。笔者从药材道地性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其研究对策进行探讨。
1 道地药材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除了中医临床疗效外,还包括药材的外观性状、采收加工和贮藏运输方式,甚至可能也可以包括它的传播方式、市场口碑等能让道地药材增值的任何因素。为此,肖氏[9]根据中药系统演进的三大动力——遗传变异、环境饰变和人文作用(含生产技术、临床选择、文化传播、市场交通、社会政治等),及其对道地药材形成的贡献大小不一致这一事实,将道地药材形成模式分为生境主导型、种质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传媒主导型以及各种多因子关联决定型。可见,道地药材不是个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它除了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还同时具有它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有学者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做人类的一双眼睛,指出它们是认识世界的两大工具。承认道地药材具有人文科学的成分,就不能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道地药材。只有尊重道地药材这个客观事实,分清道地药材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自然科学问题和人文科学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去研究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认清道地药材的科学本质。
因此,必须要承认道地药材是个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不论其化学组成的特征是什么,目前药理药效学能否证明其良好疗效,也不论其遗传上的特异性是否被揭示,环境对道地药材的影响是什么,它作为一个被广泛称誉的地理产品,其经济价值、市场信誉及产品的号召力都已使它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既道地药材的身份无须怀疑。一个道地药材的产生可能起源于特点产地、特定加工、特定遗传背景、特定文化背景、特定传播方式等诸多原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因的共同作用,甚至不排除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它成为道地药材的原因可能会被最终揭示,也可能会永远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它作为道地药材的属性却实实在在地留了下来,这个特定的属性就是它产于某个特定的地方,并被广泛承认具有优良的品质,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为此,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不论是使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手段,都应尊重学科本身的要求和规范,最主要的就是不能用自然科学的结果去揭示和怀疑道地药材的人文科学内涵。总之,只有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完美结合,才能更科学更客观地揭示道地药材的本质。
2 与地理标志的接轨有利于揭示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和原产地命名制度在国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法国一开始主要利用该制度对其国内生产的香槟酒和其他一些酒类进行保护。WTO成立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明确将地理标志纳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地理标志成了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项知识产权。我国自1999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以来,已对5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2005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新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正式施行。
TRIPs第22条第1款将地理标志明确定义为“地理标志系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领域内,或来源于该领域中的某一地区或地方,而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标志来源相关联的标志”。简单地说,地理标志具有如下特点:①在汉语地理标志通常的结构是“地理名称+商品名称”,如绍兴黄酒、镇江香醋、(河南)道口烧鸡、(辽宁)盘锦大米等;②结构中的地理名称具有真实性,能够说明所标示商品或服务的真实原产地;③地理标志所表示的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④地理标志与其所标示商品、服务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是地理标志的最本质特征。一个普通的地理产品名称之所以能够发展为地理标志,关键是因为商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原产地内的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因素有密切关系。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该地域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质、物种等;这里的人为因素通常是指独特的传统生产工艺、配方、秘诀等。如新疆葡萄、西湖龙井茶等,都是当地独有的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加上千百年来独具特色的采制工艺,形成其独特的品质特征。
分析地理标志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的关系。从形式上看,不少道地药材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芍、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密银花、亳、宣木瓜、杭白芷、浙玄参、江枳壳、苏薄荷、茅苍术、建泽泻、广陈皮、泰和乌鸡、阿胶、代赭石等[1],这一点与地理标志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地理标志协议强调产品原产于某一地域,且其主要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与该地理原产地密切相关,这一点与道地药材完全一致。中药道地药材从选种、育苗、栽培、收获到加工成品,无不是当地人民数百年来辛勤的充满智慧的劳动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因此,其药材优良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天、药、人合一的作品”,即道地药材是自然的恩赐与特定地域人民聪慧大脑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道地药材的内涵里包括地理标志所要求的所有本质特征,即道地药材是一类典型的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其具有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体现为促成该商品具有某种独特的品质、声誉或其他特征的人的智力成果。与一般产品相比,地理标志产品是具有高质量、高知名度、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地理标志与其标示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功能。可见,将道地药材的概念与被世界广泛理解并接受的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概念接轨,不但有利于提醒人们重视道地药材的文化属性,还可以借鉴国际上地理标志产品研究的理论体系及思路方法,来研究和阐述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同时,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命名及其控制手段,确定道地药材生产条件和生产标准,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特色,不仅有利于保护中药道地药材的文化精髓,促进道地药材研究和发展,也是道地药材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已有不少中药申请了地理标志,长白山人参、长白山的“中国林蛙”油、云南的“文山三七”等,为中药道地药材地理标志的推行积累了经验。
3 连续变异的理念是揭示道地药材科学属性的钥匙
越来越多有关种内变异的研究表明,种内变异对中药材表型性状、遗传变异及质量变异有巨大影响[10-16]。如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是道地性的物质基础,但不同产地同种中药材中的同一个化学成分或有或无,或多或少,甚至存在数量级的差别,如甘草、龙胆、乌头、黄芪、大黄、麻黄等[6,17],有时种内化学成分变异会远远超过种间的变异,如苍术、关苍术[13-16]。对此,黄氏等[2]指出,道地药材包含的遗传变异越多,产生外部形态、组织结构及化学组成差异的基础越厚,其居群间的分化越深,这种分化又会随着居群地理分布范围的加大,表现为“地理宗”的分化,当“地理宗”间出现进一步趋异时就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而道地药材在生物学上就是指某一物种的特定居群,是由一定的土壤、光热及阴湿等生境所决定的,有着比较稳定的边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地方居群”(loca1 popu1ation),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生活着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同种个体群,即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同种异地。
而作为一个种下的特定居群,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居群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过渡性和模糊性。肖氏等[7]指出,中药的优劣是源于种内居群的连续变异,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间既连续又间断,是量变、渐变。道地药材本身的模糊性与质量评价工作的明晰性、品质变异的复杂多样性与品质评价等级的阶层正是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黄氏[18]进一步分析了道地药材的分子机理和遗传本质,指出“道地性”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如性状特征、次生代谢产物等的连续性是多基因控制的结果,即“道地性”是多基因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并指出道地药材性状变异、化学成分变异所呈现出连续变异的特点,是其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地理环境的连续变异的结果。
转贴于
针对多基因的表达容易受环境影响,以及环境连续变异的特点,道地药材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尺度效应(包括遗传学尺度、生态学的尺度及由此引起的药材质量变异的尺度)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同时,只有借鉴数量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频率、均数、方差等统计学指标,同时,配合适当的多变量分析手段或模糊综合评判手段,对道地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居群水平上研究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充分认识道地药材居群内和居群间(组内和和组间)的连续变异,并最终揭示道地药材的品质特征和生物学本质。郭氏等[19]针对苍术种内的连续变异,利用单株取样大量的方法,结合均数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苍术道地药材挥发油组分的特征,即总挥发油含量显著低,其归一化百分含量大于1%的组分数目显著高,苍术酮加苍术素的含量极其显著高,而茅术醇加β-桉叶醇的含量极其显著低,苍术道地性在挥发油组分中的表现主要为苍术酮、茅术醇、β-桉叶醇及苍术素呈现出的一种特定配比关系。作者同时采用居群遗传结构的分析,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方法,证实茅山苍术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已经发生遗传分化。类似研究,为道地药材的居群生物学研究探索了方法。
总之,道地药材的优质性具有连续性、相对性和模糊性,它只是个量的概念,表现为适度的含量,特定的配比等,而非质的差别。连续变异作为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必然结果,在某个特定的域值表现为药材的“道地性”,因此,连续变异的研究必将成为揭示道地药材生物学本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谢宗万.论道地药材[J].中医杂志,1990,40(10):43.
[2] 黄璐琦,张瑞贤.“道地药材”的生物学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97, 32(9):563-566.
[3]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2-23.
[4] 王 强,徐国钧.道地药材图典[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32.
[5] 肖小河,陈士林.论道地药材的系统研究[J].四川中草药研究,1991, 5(2-3):15.
[6]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论丛[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74.
[7] 肖小河.中药材品质变异的生态生物学探讨[J].中草药,1989,20(8):42.
[8]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9-92.
[9] 肖小河,夏文娟,陈善墉.中国道地药材研究概论[J].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6):323-328.
[10] 葛 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Ⅰ.表型的可塑性[J].植物分类学报,1994,32(6):489.
[11] 葛 颂,洪德元.泡沙参复合体(桔梗科)的物种生物学研究Ⅲ.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分类价值[J].植物分类学报,1995,33(5):433.
[12] 葛 颂,洪德元.濒危物种裂叶沙参及其近缘广布种泡沙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遗传学报,1999,26(4):410.
[13] Osami Takeda, Eiji Miki, Makoto Morita,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Growing in Mt. Maoshan Area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J].Natural Medicines, 1994,48(1):11.
[14] Osami Takeda, Eiji Miki, 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growing in China[J].Natural Medicines,1995,49(1):18.
[15] Osami Takeda, Eiji Miki, 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chinensis growing in China[J].Natural Medicines,1995,49(1):543.
[16] Osami Takeda, Eiji Miki,Susumu Terabayaslli, et al. Variation of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 growing in Shanxi and Henan provinces, China[J].Natural Medicines, 1996,50(4):289.
篇9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同教育形式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指导下,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征。而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按照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支撑,运用天地人网结合的远程教学、管理、服务平台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采用教师引导、辅导与学生个别学习、协同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和有效的教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到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怎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远程教育呢?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首先科学界定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而要科学界定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必须以下列几点作为重要支撑:(1)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的总体要求,它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作用。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是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依据。(2)主体的多元化――现代远程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确立培养目标及其规格应当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3)构架的层次性――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开放教育环境下“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五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培养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培养内容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第三层次:培养条件体系,主要包括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第四层次:培养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等。第五层次: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4)模式的实践性――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晶,尤其应当强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代表性模式,才有生命力,才有借鉴作用。
二、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现代远程开放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以学生的自主化个别学习为中心,从当前我校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看,要真正做到自主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正确的工作思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采用“1、2、3、4、5、6”的工作思路。
1.“1”即“一站式服务”。
各级办学单位建立学生支持服务中心,中心的工作实行首问负责制,确保学生的所有问题均能在支持服务中心得以解决。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现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导学服务,应充分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实行首问负责制,快捷方便地解决学生各种问题,切实维护学生效益,保证其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之中。
2.“2”即“双轨并进”。
双轨并进即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同课题理论研究双轨并进。现代远程开放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更重要的是一个重大的科研课题,需要我们在先进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做到科学性、理论性、前瞻性和实践性并重。
3.“3”即“三监控”。
三监控具体为对教学活动的全程监控、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全程监控、对网络资源情况的全程监控。
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就是各级监控机构和人员在教材管理、课程建设、网络配备、资源建设、招生、教学实施、实践环节、毕业等环节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和专项督导,做到检查的组织落实、检查的重点突出、检查的方法灵活。
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全程实施监控,是指对学生自主学习、参加集中导学活动与教师网上交流活动、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的监控。要求学生在自学、参加面授、上网学习等方面提供学习记录,同时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程设计情况、形成性考核情况、期末考试情况开展研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从而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对网络资源情况的全程实施监控,则规定网络资源应按照方案建设;在制作过程中,教务、教学、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对开发的质量和进度进行抽查。网络资源制成后,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定,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进行修改,直至达到要求。首轮使用的网络资源称为试用的教学资源,经过试用修改后的网络资源为正式网络资源。
4.“4”即“四任何”。
四任何指满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课程的任何章节。
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时空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教学活动,课程设置的不断改进、网络资源的使用、现代教学平台和课件工具的应用、教学和课程的适时改革等都可以使任何学习者在任何时间、选择学习任何课程的任何章节的内容,并且以自己适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5.“5”即“五种媒体教材的综合使用”。
五种媒体教材包括印刷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含录音带、录像带和VCD)、网上教学资源、计算机光盘(CD―ROM)、课件。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学资源应丰富多彩。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信息、教学课程进行整合、加工,形成五种媒体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强有力的支持服务。通过五种媒体教材,将教师和学习者联系起来,学习者借助远程教学平台,采集教学信息,运用教学资源和导学教师实现有效交互,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6.“6”即“六种交互式教学手段”。
包括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邮件、语音信箱、BBS留言板、网上直播答疑。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与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突破传统的同步状态,成为异步的有差别的时空。教师通过交互式教学手段和学习者联系起来,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源也通过这些手段,得以向学习者传输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面授辅导、电话答疑、电子邮件、语音信箱、BBS留言板、网上直播答疑等六种手段,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在这种交互模式下,教师和学习者能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在教与学中发现的问题。
三、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潜力的开发。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传统的教育方法重演绎、推理,而对归纳、分析、渗透、综合等重视不够,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落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高质量的多种媒体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学习中心与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为此,教师要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高效率的启发式教学活动。要善于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手段与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人员、音像教材制作人员一起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里,力争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
开放教育重在贯彻终身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又是教学模式转型的执行者,在教学模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这一过程中,如果教师不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则将不能担负起培养2l世纪人才的重任。教师应自觉承担起现代教育事业开拓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规律的研究能力;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注重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将知识传播过程发展为能力的形成与素质的提高过程。
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教育模式,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应“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信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终身教育事业的推进,我国远程教育中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将会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受益,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对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有关法规,以及贯彻落实地方志发展规划方面,存在差距。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往往停留在依靠党员干部职工自觉学习上,停留在报刊杂志阅读上,缺少对党员干部职工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学习,因而对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缺乏深刻理解,广泛宣传,力度不够。在对地方志法规的宣传方面,只注重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学习宣传教育,而缺少对全县广大干部职工和全社会的广泛宣传教育,没有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强对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省政府《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宣传学习,因而,《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等两个地方志工作法规,没有在**县的范围内很好地得到宣传。在贯彻落实《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方面,存在重制订规划,轻抓好落实的问题。只依照省里的规划,制订了**县方志事业发展规划,但是在抓落实方面存在差距。
(三)满足于日常业务工作,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方面主动性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作出实施“生态经济县、文化先进县、安康和谐县”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绿色崛起,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作为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地方志工作部门,在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上存在差距,往往只停留在被动应付的水平上。
(四)在抓好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上有差距。地方志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地方志工作者,应是比较全面的人才。当前,我县地方志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提高地方志编修质量仍受到制约。近年来,县志办领导班子,在抓好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对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有待加强。
(五)开拓创新方面仍有差距。近年来,本办领导班子,对做好地方志工作,虽然比较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已成为梅州市方志系统的排头兵。但是,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方面,仍存在差距,往往存在因循守旧,按经验办事,按部就班的情况,缺少创新意识、开拓精神。
二、整改措施和标准
(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体系特征。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
(二)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要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要着力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力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
一是提升科学发展的思想水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知与行,首先要解决知的问题。创业难,守业更难;发展难,科学发展更难。我们应当抓住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契机,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真正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变为一种理论信仰、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二是提升科学发展的决策水平。科学决策引导科学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领导干部作决策,要把顺应发展潮流与遵循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的精神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民主决策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决策的民主化,要广开言路,拓宽民主渠道,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制定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防止和克服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依法决策保障科学发展。决策要坚持合理性、民主性、公开性原则,讲究程序,遵守规范,实行阳光运行,杜绝暗箱操作,以科学程序保障科学决策。
三是提升科学发展的执行水平。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我们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求发展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使人民群众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四)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理解和认真实施县委提出的建设生态经济县、文化先进县、和谐安康县三大发展战略,走又好又快的绿色崛起之路。
县委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的实际、**的县情,我们必须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走又快又好的绿色崛起之路,在绿色崛起示范县活动中,认识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绿色崛起就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支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是绿色崛起要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也只有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才能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即绿色和谐崛起。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是要坚持以绿色崛起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好”字当头,又好又快,是今后引领经济发展基本指导思路,是经济发展的新标杆。这个“好”字既讲求经济发展的效益好,经济增长的质量高,又要求节能降耗的效果好,环境保护的成效大,既要经济发展的宏观效益好,又要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多,又好又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
整体。这个“好”字又特别注重发展中的“协调”两字,即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就要坚持科技创新,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推行绿色GDP(绿色GDP是指用于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问题核算指标)。我们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四个环节的关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这四个环节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缺一不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五)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从建设文化先进县的高度审视方志工作,积极探索,促进方志事业,努力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要以对今人和后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待《**县志(1979~2000)》的审查、修改、出版工作。要求全体编辑人员必须认真对待复审和终审意见,按“意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补正,力争出好志。
二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探索“年鉴”如何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服务于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年鉴》是综合记载与**县的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密切相关的年度资料性工具书,有很强的现实服务性。一方面为各方人士了解**,研究历史,招商引资、文化交流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另一方面,为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发展经济社会提供翔实资料依据。纵观以上两点,可见年鉴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们注重了年鉴的质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用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我们过去的这一工作,在提高质量,注重时效,服务和服从于党委和政府工作方面多加探索,努力提高年鉴编辑质量,同时抓好其发行运用工作。
三要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建设文化先进县这一宗旨,探索研究如何着力抓好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近年来,**县通过大力挖掘程旼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三大文化”,建设程旼故居毓秀书院、纪念公园和大佛寺,挖掘提升各旅游景区的人文内涵,使这些历史文化品牌真正成为**精神集结地,历史风貌彰显地、名贤文化纪念地,成为提升城乡文化内涵,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在建设文化先进县中,地方志部门要继续努力参与各项活动,利用本身的有利优势,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如何开发利用地县地方志方志资源方面作必要的积极的探索。
四要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贯彻好《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省政府《地方志工作规定》,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情资源网,实现地情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地情信息服务。我们要按省的要求,做好人员培训、资料准备、配套设备等工作,争取在2010年基本完成地情网站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要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地方志工作规定》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加强人才培训,积极开展地方志理论研究,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的地方志工作队伍,不断创新工作新思路,努力使地方志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实践中发展方志事业。
三、责任领导、整改时限
(一)抓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体系特征。该项整改工作由韩园德同志负责。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书记在纪念党的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省委十届四次、市委五届五次和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使党员干部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
(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宣传有关法规,以及贯彻落实地方志发展规划方面工作,由韩园德同志负责。要在2009年抓出成效来。
篇11
一 软件介绍
信息资源,作为一个涉及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 信息资源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狭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本身或信息内容,即经过加工处理,并对决策有用的数据。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实现信息的价值。
广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要素”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以及相应的设备、资金和人等。
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能够重复使用,其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
在现代的信息资源中,如我们常说的网络、电视等,可以重复使用,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想知道的信息,也可以把我们想传达的信息发到网络上去,供他人参考。信息与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影响着社会,激励人的积极性,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在人类和地球存在的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内,生成了海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的人们,在消耗了大量的物资和能源的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信息,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转化。
2.传染性
当今社会,各类媒体信息资源广泛传播,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起到了渗透作用。在信息资源的继续传播过程中,价值是信息资源继续实现的过程。客观存在的信息通过人的智慧加工以后,将其转换成图形、文字、语言、代码等可接受的形式进行传输。在发达国家,信息传播已占据很大部分,有的甚至已将信息资源列为国家的重要标志。
3.自然增长
随着信息资源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它可能会自然增加。信息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持续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一般只把注意力放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但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研究和开发信息资源上。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的探索与发展水平和强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信息资源将成为一个社会进步的象征,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
4.一体化
信息资源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任何类型的信息资源,如对校园进行信息资源一体化,通过对信息的产生、管理、使用、挖掘等流程的分析,掌握信息的生存周期,这样就可以明确各系统的联系和从属关系,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系统的功能和处理范围,理清设计思路,做出科学、严谨的设计。具体实现时,我们按照确定目标、方案规划、系统功能结构与信息流程设计以及建设步骤四方面来操作。
三 经济和社会价值
1.信息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力量
在当今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信息资源优势,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功能是首要环节,对促进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很有帮助,使各个方面的生产力发展都寄托高效、畅通、灵敏的信息资源,从而产生更大效益。在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在寄托和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源的转化工作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与潜力。若想更深入地发掘信息资源的价值潜力,充分拓展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空间,我国的当务之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
2.信息资源的生产变化:走向现代市场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生产关系使信息资源对社会生产力的价值有促进作用。然而社会生产力是否能充分地利用和吸收信息资源,归根结底是生产关系是否拥有吸收、转化信息资源价值的空间和能力的结果。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狭窄,信息渠道不通畅,加之信息资源的形成与作用,这是造成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畅通以及信息资源价值转化力度的不断加大,是与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世界信息革命,清楚地反映了信息转换资源的生产过程。当今网络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利用很多信息进行使用、沟通,用信息资源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提高市场的生产关系、社会层面。信息资源将推动中国市场化改革任务,是促进工业革命的必然之路。
3.信息社会发展资源:提高质量,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信息资源的作用,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模式,成为一个可行的方法,使人们能够快速于传统的社会,一个重要原因是快速增长的经济和社会信息形成一个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在这里,无论是自然科学信息资源,还是人文与社会科学信息资源,还是传播科学信息资源的转化,在人类视觉方面都起到了交互作用,增强了人们对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增强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创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文与社会科学信息资源、通信、变换,人们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也提高了人们向更高层次奋斗,并不断认识和创造社会的能力。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媒体信息的加大,各种媒体信息迅速发展,使得信息资源更加广泛和深入,提高人的动力和源泉。
在以提高人的素质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广泛的信息资源承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资源如此的被重视,社会频繁地利用信息资源,直接决定着现代人的素质提升目标,成为判断社会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改造社会的信息资源价值,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赵文广.信息资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对策[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10)
篇12
现代地图制图理论、生产工艺和表示内容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图编辑设计工作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1 地图设计的理念
现代地图学是关于地图的概念、生产传播及其研究一门学科。”称地图为:“以惯用符号表示的图像,它表示为使用而设计的地理实体中经过选择的地物性质式特征,其中空间关系是最重要的相互关系。”现代地图编辑设计,必须要对现实世界的“地理实体”进行研究、分析、对比弄清其“性质”和“特征”,从而设计出能较好体现地球上各种空间信息的相对位置关系和分布的地图。 其理念体现在如下方面。
1.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地球上空间信息日益复杂化,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日益深层化,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日趋多元化,使地图设计的科学“研究”含量随之增强。
1.2 随着地图的商品化,对地图市场的调查,对读者的文化品味、需求层次作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从而设计出满足大众需求的地图,也是地图编辑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地图学者认为:“将来地图的发展部分取决于地图工作者对其内在转折点的拓宽程度以及对自己所了解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接受程度。”从现代地图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学基础、符号系统和制图综合仍旧是现代地图的最基本的特征,的确对地图编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是设计就必须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其设计的科学和美学价值,从而设计出科学、实用、有价值的地图作品,这里包括地图内在的内容选题、制图工艺手段和外在的地图工艺美。
内容选题 :一个好的地图选题在主题思想上就决定了地图作品的价值选题的创意有赖于编辑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和积累。还在于其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编辑对选题的策划过程也是地图雏型的设计过程。不管是图名的推敲、比例尺确定图幅的分幅,还是内容的提炼构思都能体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工艺 手 段 :就是选择最佳的工艺方法,简化工艺过程,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成图周期。因为传统的地图制版手段翻、修、合过于繁杂,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如果在地图设计时能将制图、制印一体化考虑,就会大大简化这一过程。
2 地图设计的选题方法
地图设计虽然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即设计的地图必须具有可靠的政治性、较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但地图设计也有它的随意性— 没有定式。成功的设计都有着较深刻的科学内涵,并能充分展示其社会价值。科学的选题是体现这一内涵和价值的重要方面。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综合反映区域和部门组成与结构,各种现象高质量和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区域经济开发、环境保护、地理预测报提供基础资料与研究手段的地图资料已为大势所趋。地图设计者必须据此大的气候进行科学选题,以真正起到社会先行者的作用。
(2) 要深人研究地图市场,掌握普遍用图者的心理和审美情趣,设计出以反映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的现象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大众地图,以提高大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地图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使地图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生活向导,即提高地图的应用水平。总之 ,选 题是设计的核心,必须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以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通过研究实验制定新编地图的内容
①确定地图性质、特点与制图范围;
②确定地图内容并制订地图图例。主要根据地图用途、制图资料和区域地理特点确定地图内容,及其分类、分级系统,然后针对这些内容,设计表示方法和相应的符号,系统、逻辑地排列组成地图图例表;
③确定地图数学基础,包括比例尺、投影、经纬网格以及建立数学基础的方法和精度要求;
④广泛搜集编图用的各种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与评价,作出使用程度和方法的说明;
⑤研究制图区域地理特征,制图对象的分布规律,制定地图概括的原则、方法与指标;
⑥确定地图分幅与图面配置;
⑦确定制图工艺方案,包括地图资料的加工和转绘方法,地图编绘的程序和方法,编绘用色规定,地图清绘工艺方案和制印要求等。
确定制图工艺方案和表示方法时要充分考虑现代制图新技术,同时适应现有的仪器、纸张、油墨、印刷等技术条件及作业水平。设计工作可先进行样图试验,以便检查各项规定是否可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样图检验最好采用几个方案,以便对比分析选出最佳方案。对地图集的设计,在确定地图性质、范围和比例尺的同时,还要确定图集的开本、装帧、图集内容和结构,所有地图设计完成后需用简明的语言,一定的格式将各种原则和规定写成“编图大纲”或“设计书”、“规范”等,作为地图编制的指导和依据。
4 地图设计对地图质f的影响
(1)图集的设计
图集的设计要具有时代性、时代感,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每一个地图集的编制过程都是一项复杂制图工程,它涉猎领域广,跨越学科多,编图技术繁琐。
① 总 体设 计一图集设计的初始阶段,它的任务是确定图集的性质、任务和对象,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摸清资料,通过新老图集的研究、比较、分析,确定图集选题,提出图集设计方案,形成图集总体设计书。
② 编 辑设 计—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总体设计书的要求进行编辑设计工作,就是在总体设计书的指导下进行再创作过程。
③ 编 绘 实施— 按编图技术方案,进行分幅地图编绘作业。
篇13
一、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
大学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以大学为载体,在大学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在大学基本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对理想目标的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更或说它是大学多年形成的一种学术传统;大学物质文化更是广泛深远,它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大学制度文化则是大学调整内部关系的一种制度体系;而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环境条件。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大学生存发展各要素的一种系统组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在国家层面上强调了办学特色的重要地位。何谓办学特色?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其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特色就是“舍我其谁”的个性,通俗地讲就是“招牌”。大学的办学特色则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办学特征和风格以及大学在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是它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大学办学特色主要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和优势。不难看出,大学办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在宽泛的大学文化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不懈努力而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而成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的缩影。
大学文化是基础,特色是灵魂。没有大学文化,难以形成特色,也谈不上大学特色;而没有特色的大学文化,更难实现其文化的主要功能。大学文化是大学特色的基础和支撑,而大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升华、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同时大学文化和办学特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在大学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需要着眼于大学的发展前景和战略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大学的文化和办学特色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应该体现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
二、通过文化品牌彰显办学特色的基本思路
品牌战略来自于管理学,是人们在竞争中获胜的一种战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使大学处于激烈的竞争当中,大学品牌战略应用而生了。大学文化品牌具有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和导向功能,在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如何以大学文化品牌彰显大学办学特色,是本篇论文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1.全面发展,整体推进,加大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大学精神文化之于大学文化,是灵魂,从它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既是一个继承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大学精神文化越鲜明,个性和特色就越突出。而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弘扬,也需要广大师生共同维护,学校要把大学精神的提炼和塑造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物质文化作为大学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的总和,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大学文化的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要不断丰富物质文化,完善办学条件,从硬件上为大学文化品牌的构筑和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大学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也是大学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大学制度建设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领导要以大学制度建设来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是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可以说,现代大学制度最终是要建立一种大学自我发展又自我约束的制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品牌的直观形象,要营造与学校类型、学校精神气质相符的大学环境文化,大学校园的风格与特点要着力体现以人为本、探索创新、 学术自由等氛围,综合运用艺术语言将学校的文化进行视觉展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校门等校园建筑、设施,要尽可能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如清华园的拱形校门、北大的“一塔湖图”都能很好地向外界传播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2.深化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办学者追求的一种办学价值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方面,是每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首先认真思考的问题。办学理念是特色建设的灵魂。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由多方面要素决定的,但最根本的要素还在于有没有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独特的“办学理念”的指导,因此“办学理念”的选择是能不能办出特色的首要问题。办学理念是学校领导层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指对办什么样的有别于他校的大学和怎样办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的理性认识。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它容纳了办学者对各自学校独特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的创新性思考,规范着学校的办学活动和办学行为。同时,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大学精神文化,一旦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就能在其指引和激励下克服办学中的重重困难,用创造性劳动把学校办出特色。因此,办学理念的选择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校情,必须有创新性思维。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铸就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办学的理念与特色,则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名片。大学办学是否有特色,首先取决于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构建优良的大学文化、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必须深化和提高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为了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高校应当研究客观环境(经济、文化、生源)、社会需求(类型、层次、专业)、自身特点和优势(文化积淀、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特长以及校风),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办出特色。《规划纲要》对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高质量,不论办学理念、定位、特色,都要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中心任务展开。
3.高质量推进,使大学文化成为推动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质和个性而形成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品质和特色既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一所大学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立足大学办学实践,实现特色发展,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大学要强化特色办学。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大学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模式、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层面上突显特色,以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推动大学的特色发展。其次,大学要通过挖掘和培育其文化个性而提升大学的文化品质,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进而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最后,大学要通过发挥品牌文化对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的影响力而在不同办学领域和教育层次上创造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同时,大学要通过实践使自身文化品牌贯穿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并通过文化创新来促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也使大学的办学特色在大学功能的实现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赤弟.大学制度演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2004,(4).
[3]郭桂英,姚林.关于中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1):60.
[4]赵存生.大学文化的特点和功能[J].中国图书评论,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