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分析的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分析的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分析的标准

篇1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程序的组成部分。财务报表一般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财务报表不包括董事会报告、董事长陈述和企业管理层的评论分析以及可能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中的类似项目。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债权人、政府及公众。他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要求不同。企业管理层对于编报企业的财务报表负有重要的责任。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研究。

报表使用者利用财务报表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均希望从财务报表中获得对自己经济决策有帮助的信息。

(二)研究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根据企业财务报表以外有关企业所处环境、企业自身内在素质等方面情况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总体把握。定性分析法主要依赖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

二、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一)名称

旧的会计准则的名称是财务报告;新的会计准则的名称是财务会计报告。

(二)内容

旧的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三)目标

旧的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的会计准则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三、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报表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会计报表的定义

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附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和其他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的分类

财务报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服务对象可以分为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

对外报表是企业必须定期编制,定期向投资者、财税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等报送或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的财务报表。这是一种定期的、主要的、规范化的财务报表。它要求有统一的报表格式、编制时间和指标体系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属于对外报表。

对内报表是企业根据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编制的,供其内部管理人员使用的财务报表。它不要求统一格式,没有统一指标体系,比如成本报表属于对内报表。

2.按报表提供信息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主表和附表

主表即主要财务报表,是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比较全面、完整,能够基本满足各种信息需要者的不同要求的财务报表,现行的主表主要有三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附表即从属报表,是指对主表中不能或难以详细反映的一些重要信息所做的补充说明的报表。现行的附表主要有:利润分配表和分部报表,是利润表的附表;应交增值税明细表和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主表和有关附表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主表反映企业的主要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附表则对主表进一步补充说明。

3.按编制和报送时间分类,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

广义的中期财务报表包括月份、季度、半年期财务报表。狭义的中期财务报表仅指半年期财务报表。

年度财务报表是全面反映企业整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及年末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企业每年年底必须编制并报送年度财务报表。

4.按编报单位不同,分为基层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

基层财务报表是由独立核算的基层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是用以反映本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表。

汇总财务报表是指上级和管理部门将本身的财务报表与其所属单位报送的基层报表汇总编制而成的财务报表。

5.按编报的主题不同可以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

个别财务报表是指在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具有控股关系的集团中,由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为主体分别单独编制的报表,用以分别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综合编制的反映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资金变动情况的财务报表。

四、新准则下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分析

(一)工具

原来的短期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且有可靠公允价值的长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的内容分别列示于“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项目中,而现在按管理层意图,分别列示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项目中。在原来流动负债项目下,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项目。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收益外,其余都计入其账面价值。

上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时将其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影响了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时将其公允价值计入了资本公积,影响了企业当期所有者权益总额。

(二)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对于原来分别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中核算可列报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在企业首次执行《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时,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即有确凿证据表明其所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并按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上述将原来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中核算可列报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将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是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在存货中核算的企业,执行新准则后,会减少企业的流动资产,降低流动比率。

(三)固定资产

原来的固定资产是按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入账价值。新会计准则变化较大:固定资产入账成本应考虑预计弃置费用的因素,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等。

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应当按照各期支付的价款选择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这样会使固定资产价值增大,折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了利润的减少。

(四)所得税项目

我国所得税会计采用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限。

从资产负债角度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总额,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该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就该项资产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额,即由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税前扣除金额之间的差额产生暂时性差异,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款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例如: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计税基础为600万元,则企业在未来期间就该项资产可以在其自身取得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多扣除150万,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会减少,应支所得税也会减少,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意味着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与负债相关的全部或部分支出可以自未来应纳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减少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资产。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抵扣,两者之间的差额需要交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的差异。例如: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为500万元,计税基础为350万元,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造成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增加,应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一项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则意味着就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在税前抵扣的金额为负数,即应在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调增,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定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按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上述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将会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增加。

(五)所有者权益项目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叫留存收益。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引起股东权益增加;少数股东权益列入所有者权益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因确认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形成的负债等导致股东权益的净减少。

五、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内容与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内容

原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收支项目,在新利润表中将有关内容进行了合并,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则包括了原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其他业务支出中的税金及附加。原利润表中的主营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利润项目在新利润表中被取消,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项目。

1.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仅考虑当前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份,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分子为归属普通股东的当前净利润即企业当前实现的可供普通股股东分配的净利润或应由普通股股东分担的净亏损金额;分母为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算术加权平均数即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根据当前新发行或回购的普通股股数与相应时间权数的乘积进行调整后的股数,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列报主要是为了避免每股收益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例如:一家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由于转换选择权的存在,这些可转换债券的利率低于正常同等条件下普通债券的利率,从而降低了融资成本,在经营业绩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对提高了基本每股收益的金额。要求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影响计算和列报稀释每股收益,就是为了能够提供一个更可比、更有用的财务指标。

2.资产减值损失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不得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人为调节各期利润,或在前期巨额计提后大额转回,随意调节利润,也不得随意变更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的变动属于会计估计变更。除了存货、应收账款、可供出售的权益性工具等有确凿证据证明能够收回的资产减值允许转回外,固定资产、摊销期限明确的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

(二)利润表的相关分析

上述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和列报主要是为了避免每股收益虚增可能带来的信息误导;新准则规定除了存货、应收账款、可供出售的权益性工具等有确凿证据证明能够收回的资产减值允许转回外,固定资产、摊销期限明确的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流动资产减值不允许转回,使资产减值损失增加,从而减少了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当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从而减少成本,对利润的影响是积极的。

六、对财务报表不确定性因素的进一步分析

(一)分析公允价值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引入使会计核算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及宏观环境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资产或负债的重估价值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二)纳税方面的影响

大量公允价值在资产和负债计量中的应用,使按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更大,在资产负债表递延法下,这些差异的所得税影响将被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所得税费用。如果涉及的是递延所得税资产,还要考虑未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七、应对措施

(一)熟悉和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容及其影响

在报表分析时,使用者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结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合理准确的评估新准则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即使是有价值的上市股份公司亦是如此,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才是决定股东收益的保证。一方面,企业的价值是变动的,会计政策的变化会对当期利润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会计政策的变化影响会计政策利润,但不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会在实质意义上改变企业的内在价值,但用公允价值反映的一些资产的新价值,可能会把投资者误导,从而引来了投资决策方面的风险。另外,在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时要充分了解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要与报表的数据相结合,才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报表反映出的情况。

(二)财务比率的应用

1.财务比率的计算

由于报表的某些项目及其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一些财务比率要有相关的数据并结合相关的附注才能够计算。比如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现金比率、资产周转率。

2.重视现金流量相关比率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施行以后,净利润和净资产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将会下降,而现金流量分析的重要性将会上升。在对报表进行分析时,应重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通过现金净流量等数据与利润指标进行比较。

结束语

本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做出了比较,又分别从财务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在设计过程中,笔者充分体会到了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工作的难度与重要性。这份工作并不是谁都可以担任的。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结合相关的会计账簿认真仔细地才能做出一份可观的、有参考价值的财务会计报表,以便于参考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世忠.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2).

[3] 范雪玲,范先国.对会计委派制的疑义[J].财会月刊,1998(10).

[4]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210-234.

篇2

1.合并财务报表的比较

1.1关于定义

CAS33将合并财务报表规定为,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IAS27将合并财务报表定义为,指将企业集团视作单一企业编制的集团财务报表。可见,二者对合并报表的定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以母公司与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基础的。

1.2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呈报

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呈报,我国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要求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不过在具体的规定方面还存在差异。

CAS33不允许母公司免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1.3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CAS33对合并范围的确定与IAS27基本趋同,都规定母公司应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二者都指出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认。但CAS33中没有明确规定暂时性控制的子公司是否应该纳入合并范围,而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有证据表明企业对所取得的子公司的控制是暂时的,则不要求企业对该子公司进行合并”。

1.4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程序

关于合并程序方面,CAS33与IAS27的规定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内容上还存在一些差异。

(1)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期间

二者对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期间都规定以母公司报表的报告日为准,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使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与母公司保持一致。若会计期间不同时,二者都要求子公司为合并需要编制与企业集团报表日相同的财务报表。但有关一些细节方面的规定,二者还是有差别的。

(2)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具体编制方面,CAS33与IAS27的规定相差不大,只是在会计处理的一些细节上两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如关于内部长期债券与应付债券抵销处理的不同。CAS33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互抵销后,产生的差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项目。”国际会计准则也规定产生的差额应计入当期的损益,但规定应计入合并损益,并在以后各年度调整因债券利息产生的利润,即应在相关年度内分摊。

1.5关于合并财务报表的披露

在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披露的内容方面,国际会计准则比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要多一些。IAS27除CAS33中要求披露的内容以外,还要求披露购买或外置附属公司,对报告日的财务状况、报告期经营成果以及对前期相关金额的影响。

2.合并财务报表差异的原因分析

合并财务报表产生差异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诸因素中对合并财务报表影响最直接、最主要的一种。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一般是与该国的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法律因素。合并财务报表是以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主要来源于制定和颁布法规的部门。法律因素成为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因素。

(3)文化因素。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物质技术两方面,不能摆脱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影响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因素。

(4)政治因素。由于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编报合并财务报表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后果”,从而影响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会计准则不纯粹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个政治程序。

(5)会计职业因素。会计职业的发展,对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并财务报表的完善与会计职业的发达不无关系。我国现代会计职业还处于起始阶段,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发展和完善。

3.我国相关政策与国际会计准则协同的对策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下,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如果全盘接受国际准则,显然会忽视我国与发达国家会计环境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但是如果完全拒绝国际会计准则,必然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吸收国际资本,更不利于到国外上市和发行债券,并且还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费用。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首先,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的、系统的和清晰的认识。并不是先进的东西都适用于我国,在吸收借鉴先进的会计理论、方法时,还必须有自己特色——中国特色。任何会计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土壤成长起来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生搬硬套解决不了问题。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很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国际会计准则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它获得外资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市场、损害一定的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在利益权衡下,必须作出趋利避害的抉择。在照顾国情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与全球化会计准则、国际惯例相协调。

篇3

由于盈余信息在现代契约中的重要作用,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截至2009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市上市公司(包含B股)有1826家。在2008年公布的1756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有1679家公司同时提供合并财务报表,占总数的95.62%。可见,合并财务报表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年报的主要形式。而在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过程中,因为需要对企业集团各子公司与母公司报表进行合并抵消,因此存在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之前实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的背景下,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是否因此发生变化,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是否产生显著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本文的研究动因。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黄菊珊、陈小培(2008)认为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限制盈余管理方面加大了判别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的难度,作用是消极的。朱桂芳等(2008)在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下从合并会计处理的方法选择、合并范围与合并日期的确认等方面探讨了合并会计处理中盈余管理的手段。现有研究结果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集中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分析,并没有做出明确结论;而仅从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的角度,无法准确得知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无法帮助准则制定机构了解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本文的目标在于定量分析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以期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科学、可靠的判断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下,假设母公司与企业集团的盈余管理程度应该大致相同;而现实中,母公司、子公司与企业集团在不同的战略定位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盈余管理水平。从技术上来说,合并财务报表为不同战略定位下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而我国要求上市公司采取“双重披露” 制度,即同时公布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可以对比研究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以此作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判断指标。本文首先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采用盈余分布检测法考察2004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利润率的异同;其次使用调整KS模型计量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并以此作为度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进一步考察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准则变迁前后的差异。

(二)研究假设 由于现有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合并财务报表,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满足了对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信息的需求,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信息有用性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合并财务报表在提供企业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同时,也常常因为在其编制过程中会计信息被重新处理而导致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减少。由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广泛使用,笔者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应比母公司财务报表有更明显的盈余管理。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各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更明显

前文研究已经证实,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比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现象更明显,但未能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度量。因此本文将首先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计量。为研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在盈余管理程度上的差异,将对第一步计算得到的指标进行对比检验,以考察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2007年至2008年间和2004年至2006年间)内,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以及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两类报表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差异。因此本文结合前面的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2:会计准则变迁使得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3:会计准则变迁使得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

假设4: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后,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假设5: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

(三)研究方法 为验证假设1,需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对比。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计量主要是对操控性应计利润和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对报告盈余分布的观测,可以通过观察报告盈余在某些临界点(如零点、分析师预测的盈余等)附近的分布频率来检验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利用报告盈余在特定水平区间的分布频率,可以对企业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进行有效观测。因为如果没有盈余管理发生,则所有公司的报告盈余应该呈正态连续分布;而如果进行了盈余管理,则会在临界值附近有明显的不连续分布。在我国已有研究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围绕ROE达到配股临界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随着证监会对配股政策由“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以上,但每年不得低于6%”调整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李远鹏等(2005)的研究发现,原有的“10%现象”已经不明显,而出现了“6%现象”。为验证假设1,首先本文将计算样本公司各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并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进行分布检验。如果假设1成立,使用合并财务报表计算的ROE应该比使用母公司财务报表计算得到的ROE有更明显的“6%现象”。

对假设2和假设3的验证,需要对比两类报表在准则变迁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2和假设3成立,则在两类报表的对比中,变迁之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将大于变迁之前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假设4和假设5的验证,需要对比在两个时段里,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假设4和假设5成立,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前后的两个时段内,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则可证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为验证假设,首先本文将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再进一步考察不同样本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因此证明本假设需要首先对各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进行计量,再对变迁前后两类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均值差异检验,以验证假设。

(四)研究模型 本文研究采用夏立军(2003)中使用的调整KS模型对操作性应计利润进行计量。调整KS模型使用截面数据对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进行估计,模型如下:NDAi =α1(1 / Ai)+α2(REVi/ Ai)+α3(COSTi / Ai)+α4(PPEi/ Ai) (1)

其中:NDAi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正常性应计利润,REV 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收入,COST是公司i当期主营业务成本,PPE 是公司i当期期末固定资产价值, Ai是公司i上期期末总资产α1,α2,α3,α4 是行业特征参数。这些行业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不同行业分组的数据进行回归取得:ETAi/Ai=α1(1/Ai)+α2(REVi/Ai)+α3(COSTi/Ai)+α4(PPEi/Ai)+?着 (2)

其中,a1 ,a2 ,a3 ,a4是 α1,α2 ,α3 ,α4 的最小二乘估计值,ETAi是公司i的总应计利润,根据夏立军(2003)的研究,本文使用GAi代入,GAi等于采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着i 为剩余项,代表各公司总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其他变量含义同上。最后,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Ai-NDAi (3)

其中,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i的包括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TAi等于净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因此在对假设2至假设5的验证中,首先将使用KS模型分行业计算各年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

(五)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通过前面的分析,对假设1的验证所选取的样本为非金融行业2004年至2008年度A股上市公司,由于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因此对只有单独财务报表的公司予以剔除。在将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分别进行计算处理后,剔除数据不全等客观因素。

由于基于假设2至假设5检验的调整KS模型需要分行业估计特征参数,因此本文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选择样本数最大的六个行业进行研究,由于制造业样本数量占上市公司的60%以上,因此对制造业按照二级分类进行筛选。本文研究所选样本为: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制药;服装、纺织、皮毛;批发和零售贸易等六个行业。由于计算过程中需要涉及上年资产、收入、成本、固定资产净值等数据,因此数据中将剔除数据不全和当年新上市公司。以上6个行业的有效样本数和样本分类统计见(表2)。本文研究所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省略)的年报数据,使用的统计软件为Excel、SPSS。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样本公司ROE和盈余管理程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1)ROE的描述性统计。在2008年母公司报表的描述性统计中,均值异常偏高是由于受其序列的最大值影响。在剔除该最大值后计算样本均值,得到均值0.00599,较其他年份偏低。2007年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均值为0.2385,受最低值比其他年份较高的影响,均值较大。在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ROE极差有明显提高,极差是指序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绝对差,代表了该序列的分散程度。这表明在准则变迁之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差异变大。同时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合并报表的极差大于其母公司报表极差。为更直观观测ROE的分布特性,本文对其做频率统计以发现其是否在临界点有明显的高频分布现象。在对各年度样本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ROE进行计算后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进行观察,结果见(图1)至(图5)。由于ROE分布较为分散,频率统计时在ROE高于50%和低于-50%时组距取0.5进行统计,对低于50%和高于-50%之间的ROE组距取0.02进行统计,以此获得在该区间内净资产回报率更为详细的分布。直方图中首尾翘起与组距增大有关。通过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看出,各年的ROE在[0%,10%)区间范围有明显的集中,在准则变迁前后均如此。因此可以认为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均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同时对比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4%,6%)范围内连续多年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ROE有更明显的集中趋势,因此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同时可以看出,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在负值区域比合并财务报表有明显增加,而2004年至2005年在该区域则相差无几。两类报表所有期间的ROE在[0%,10%)之间都有明显突起。由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报表的ROE分布应该大致相当,即使个别公司可能因为企业集团的整体业务与母公司业务有一定差异而导致两类报表资产回报率有差异,但在总体上均应服从正态分布。但观察以上五年ROE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前的2004年至2005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0%,10%)内有明显凸起;在2006年至2008年,母公司财务报表的ROE在负值区域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这三年的母公司财务报表ROE已经近似正态分布,但合并财务报表的ROE在该区域内却依然分布很少。由于2006年已经新会计准则,2006年处于过渡时间段,不能完全代表会计准则变迁前的ROE分布。因此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不存在明显的以“6%”为分界线的ROE分布,笔者认为这与近年来融资渠道拓宽,配股作为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性正在逐步下降,另一方面政策的调整使得某一年的ROE尽管不能达到6%的配股及格线,也可以因为其他两年有较高的ROE而使得三年平均ROE达到6%。因此ROE的分布检测只能对盈余管理的存在有指示作用,并不能确切判断其程度如何。本文将通过调整KS模型计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并对此加以研究。

(2)盈余管理程度描述性统计。对以上样本数据分行业代入以上公式可得到样本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由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正负代表了操控性应计利润调整的方向,其绝对值代表对利润的调整程度,绝对值越大代表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大,即对报告盈余的管理程度越大。对六行业各年均值作折线图见(图6)。通过对六行业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和对比可以看出,操控性应计利润总体在不断增大,表明盈余管理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上升。在2007年度,即适用新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年度里,操控性应计利润有明显上升。表明会计准则的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机会,导致盈余管理程度大幅上升。从(图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差异在2004年并不明显,在2005年至2006年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略高于合并财务报表,而在2007年该差异开始减小,在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远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由此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企业的盈余管理重点在向合并财务报表转移;特别是新准则实施以来,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趋势逐渐显现,合并财务报表已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二)两独立样本t检验 由于计算得到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体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对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差异的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为检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笔者将研究样本分为四类,见(表4)。为验证假设2、3,分别对样本Ⅰ、Ⅱ和样本Ⅲ、Ⅳ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分别考察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前后盈余管理程度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会计准则的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为验证假设4、5,则分别对样本Ⅰ、Ⅲ和样本Ⅱ、Ⅳ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考察在变迁前后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显著,则说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影响。第一,对样本Ⅰ、Ⅱ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样本Ⅰ、Ⅱ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Ⅰ的均值高于样本Ⅱ的均值,即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364)。假设2得到验证。第二,对样本Ⅲ、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可以看出,样本Ⅲ、Ⅳ的盈余管理程度在显著性水平1%下存在显著差异,且样本Ⅲ的均值高于样本Ⅳ的均值,即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有明显提高(均值差异=0.02169)。假设3得到验证。横向对比(表5)与(表6)可以看出,合并财务报表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提高程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0.0364>0.02169),这与(图1)的结论一致,证明了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升幅度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第三,对样本Ⅰ、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7)。可以看出,样本Ⅰ、Ⅲ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但在10%的水平下显著(Sig. (2-tailed)=0.055),且样本Ⅰ的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样本Ⅲ的盈余管理程度(均值差异=0.01312)。即可以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显著高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盈余管理程度。假设4得到验证。第四,对样本Ⅱ、Ⅳ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8)。可以看出,样本Ⅱ、Ⅳ的均值差异检验在显著性水平1%下不显著(Sig. (2-tailed)=0.652),即可以认为旧准则制度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假设5验证没有通过。第五,对以上检验的结果总结见(表9)与(表10)。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假设2、3得到验证,即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盈余管理程度有所上升。假设4得到验证,即在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之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而假设5未能通过检验,即在旧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无显著差异。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印证了对(图6)的分析。

四、结论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8年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布频率以及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研究,证明了在会计准则变迁之后的2007年至2008年间,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有显著上升,合并财务报表的上升程度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且合并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大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在实行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之前,合并财务报表与母公司财务报表的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存在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现行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变迁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进行改进,以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例如可以增大信息披露程度,提高内部交易抵消、合营及联营企业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等,特别是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联交易以及子公司盈利能力等相关信息披露程度,以利于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正确解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会计准则变迁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9XJA7900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桂芳、宋希亮、杨远:《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的盈余管理研究》,《税务研究》2008年第11期。

篇4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 0009 -02

2007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质量信息的要求作出规范,以及规定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整体要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以往的会计准则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如公允价值的运用等,在做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公允价值对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1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1.1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是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企业中持有利得或损失以及非经常性损益要素确认增加,然而这些损益缺乏相应的现金流,导致利润与现金流量的相关性下降,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必须区分已实现损益和未实现损益,确定利润分配的基础。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强调在可靠计量的前提下才适用公允价值, 而且在有些准则中并不把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优先考虑的方法,所以公允价值的影响目前还未体现出来,将在以后的会计应用中逐渐显现。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将为会计核算提供基础和保障。资产和负债的重估价值深深受到市场汇率和利率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也会相应地受到汇率和利率变化的影响。现值的计算与对利率的估计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预计弃置费用、延期支付、可回收金额等因素的确定都涉及现值的计算。

1.2 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

为了增加总公司利润情况的清晰程度,新会计准则将全部子公司纳入总公司合并报表中,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明确了合并主体,报表内容更加清楚明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但合并报表范围的扩大同时增加了会计的工作量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阅读量。

2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分析的难点

第一,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而提出的。公允价值的运用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然而如何正确确定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分析的难题。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有17个,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涉及范围广。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发达的市场作为前提,如果市场条件不充分的话,公允价值就很难确定,公允价值就容易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同时,外部财务报表使用人员在分析财务报表时,还需要对确定公允价值资料的来源,以及运用恰当与否进行分析,从而加重了工作量。公允价值确定成为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分析的难点之一。

第二,收益质量表现为会计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与企业经济价值的真实情况的相符程度。收益质量分析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公司真实的盈利情况与盈利能力。企业利润将受到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原则与方法变化的影响,利润表的结构也会因此发生改变。由于偶然利得非持续性的特点,偶然利得并不能代表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所以在分析财务报表时只有关注企业持续、稳定的利得,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状况。在实际会计工作中,要想了解企业真正的收益质量,必须综合考察企业的资料来源,多方面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才能避免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方法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新会计准则中,关联方需要披露的范围扩大了。如由过去按照重要性原则披露关联交易改为披露全部关联交易信息,合并报表增加关联交易信息;由过去披露直接关联交易信息改为披露全部关联信息;由过去披露直接控制关系的企业信息改为披露直接和间接控制的企业信息,所有关联交易行为必须披露交易类别和交易金额。新会计准则的这些规定给会计工作带来较大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财务分析的难度。关联方披露范围的扩大,使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工作量大大提升,同时披露全部关联方交易,使得对重要关联方交易的关注度降低,也会给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带来不便。

3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表分析的应对策略

3.1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方面

首先,为了优化公允价值获取的途径和质量,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使会计人员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次,公司方面还要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建立稳定有效的市场信息系统奠定基础,保持公允价值估价方法与政策在整个行业中的一致性。再次,鼓励合理的制度创新,有利于防范利润操纵行为进而维护行业稳定。最后,要建立全面的收益观探索。全面收益是传统会计收益的经济学发展演变,在运用公允价值的初始阶段,可以考虑采用既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编制利润表也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的方式进行过渡。

3.2 对变动后利润表的分析

在新准则体系中,由于计量属性发生变动以及所得税计算方法变化带来的影响,会造成一部分企业利润增加,一部分企业利润减少,即对企业的利润表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首先要分析新准则中的这些变化是否对企业的利润表产生了影响。企业要正确运用新准则,真实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避免利润操纵行为。企业利润会受到新准则的影响,但是企业真正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新准则的改变而减少。所以企业会计人员要充分理解新会计准则,从利润表的内容与列报方式等变化入手,调整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正确并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企业的价值。利用利润表信息构造的财务比率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应重点分析公允价值变动对本期损益的影响、投资收益占营业利润的比重等。

3.3 对企业合并的分析

新会计准则给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并且在合并范围以及合并报表的组成方面也做了更加详细明确的规定。在财务分析时,应当针对这些变化相应调整分析重点。

3.3.1 合并范围的分析

母公司将被投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财务分析时要判断其纳入行为是否合理。判断母公司对被投资企业是否具有实质控制权时,股权关系不是判断合并的先决条件,不必设最低持股比例,应重视控制的判断条件而非持股比例。当母公司将子公司的控制权委托给管理层行使或者放弃行使管理权时,对于母公司是否已经丧失了对子公司的控制权的认定,应当分情况处理:已丧失控制权的,无法控制子公司的财务与经营决策;未丧失控制权的,委托或放弃不等于无力行使。

3.3.2 少数股东损益

新会计准则规定,将“少数股东损益”项目由原来的在净利润项目下单独列报改为归入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中,也就是说子公司的损益将被纳入母公司的净利润,母公司的净利润会受子公司损益的影响。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也将受到相应的影响。

在实际财务分析中,是否把“少数股东损益”计入净利润或所有者权益中,应当视财务分析的目的而定。若站在整个集团的角度上考察盈利能力,则应把少数股东损益计入利润总额中;若仅考察母公司的盈利能力,则应把少数股东损益剔除。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会计制度,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进步,同时与旧准则相比也带来了许多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原则的改变。但是新会计准则是时代经济的产物,要仔细研究和尽快适应新会计准则,使企业能正确运用新会计准则,从而能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财务报表概述

财务报表是在日常会计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格式、内容和方法对这些数据定期进行编制,综合反映企业在特定时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以及现金流量方面的文件。财务报表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数据真实。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才能够准确的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经营活动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利于管理者和其他报表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决策。二,内容完整。财务报表分析要是一项整体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工作,从各个方面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一旦某方面的数据缺失就会降低企业评价的准确性。三,计算准确。日常的会计工作涉及大量的财务数据,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计算准确,不能任意使用估算或者推算。四,报送及时。财务报表体现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了保证企业管理层决策的有效性,必须及时报送文件。报送时间超过一定时间后这些数据对相关使用人的决策就没有意义了。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财务报表信息、财务报表分析指标、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三方面因素造成的。以下对这三方面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财务报表基础数据的局限性

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财务报表数据存在一定的缺陷。客观方面,尽管财务报表对于某些数据以公允价值进行计算,但这部分数据毕竟还是小范围的,即大多数的数据都是以历史成本数据进行计算,没有考虑现阶段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宿带来的数据变化,不能真实的反映现阶段的企业的真实情况。另外,财务报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财务报表的编制需要一定的时间,财务报表的数据也是对历史数据的编制,这并不利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对未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二)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的确定是希望能够通过数量从不同方面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指标体系建立对分析报表以及企业的状况影响十分大,所以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使用财务报表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流动比率等。这些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如财务状况,不能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评价。比如:现在提供绿色、低碳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现有财务报表指标很少能够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或者企业采取治污行动的成本和费用。

(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目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这些方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优越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比较分析法,又分为水平比较以及纵向比较。水平比较方法主要是指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比较,指标之间绝对数的比较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企业的规模、投资水平以及员工管理是不同的,单纯的比较资产回报率或者偿债能力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比率分析法,是两个相关项目的比值得到的相对数。事实上影响某个指标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值只是去掉了其中的一个因素,对于其他因素并没有去除。因素分析法,在查找影响某项指标的因素时,主观性很大,另外对于影响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及因素之间是否存在重复或者漏缺。

三、提高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的思考

为了解决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局限性,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基础数据的搜集,保证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为了保证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主要措施主要有:尽量扩大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公允价值充分体现了资金的公平性和真实性,加大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中的使用可以使得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能够得到市值的充分体现;加大对财务报表数据造假的打击力度。在显示工作中,有些人为了私人利益或者为了提供好看的数据,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粉饰数据。这严重影响了数据的使用,对财务报表分析非常不利。所以企业应该对这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进行禁止,一旦发现严肃处理,从而保证会计报表中的真实性以及提高披露要求。

(二)提炼指标,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报表指标体系不仅要体现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而且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综合实力。所以可以增设持续盈利能力等反映企业的持续性。应该增加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主要有:行业对标、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指标、人力资源状况、社会贡献等。

1、 行业对标是参照同行业先进企业的业绩确定本企业的工作目标

篇6

1 引 言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远远落后于物流实践,物流人才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其中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的缺口最大。反观我国高校本科物流专业,侧重于培养理论型、管理型物流人才,这直接导致物流专业本科毕业生遭遇严重的“就业难”困境。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民办高校灵活的办学机制优势,在与公办院校错位竞争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为精准把握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本专业广泛收集并分析物流企业和非物流企业的基础物流管理岗位的招聘信息,梳理企业对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据此推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2 分析数据来源

物流管理专业收集了2000余家中外企业的招聘信息,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招聘信息主要来源于各大招聘网站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岗位,业务部门的主管和经理助理、冷链物流和图书物流等专业物流企业的基础物流管理岗位,商贸流通企业的传统企业基础物流管理岗位和电商企业的基础物流管理岗位,制造企业中的汽车物流基础管理岗位。

3 分析过程及结论

3.1 分析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对2000余家企业的上万条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基础管理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各有侧重,同时体现出结构化特性,其基础物流管理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一般包括三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和素质。

3.2 分析结论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重视应聘者的基本功和职业素养。受电子商务和行业专业化的影响,电子商务、冷链、汽车、图书等专业物流领域更加急需专业化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与校企合作单位深入座谈,根据企业真实需求将

4 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举措

4.1 突出专业特色,改革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从以传统物流为核心向紧贴行业发展态势转变,课程体系应相应地进行调整与创新,增加专业物流领域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本专业在原有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增设“限定选修课程模块”,分学期系统讲解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汽车物流等专业物流领域的运作实践,并编写配套教材《基础管理型物流人才综合实践教程》。

4.2 产学研合作培养,实施“项目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的一线业务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需要通过参与企业的经营实践和业务操作实现。本专业开启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产学研合作浮于表面的现状,实施“项目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该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以合作项目为纽带,整合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师资力量,指导学生开展四年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学习能力提升。

“项目研究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4.3 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基于学习型团队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发展后劲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和途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型团队,课堂教学以合作项目为基础,贯穿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和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学习和专业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认知和综合素质;课外学习以专业实习和专业技能竞赛为抓手,指导学生基于团队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篇7

新疆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地设立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26,885.1955 万元。公司在2008年陆续向农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限售股,在2011年年底主要控股及盈利公司为新疆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大黄山鸿基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然物产贸易有限公司,成功的实现了由餐饮、物业向能源及煤化工行业的转变。接下来本文主要讨论百花村股份对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应用。

二、百花村股份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应用分析

下表反应的是从2007年-2011百花村股份合并财务报表中按权益法和成本法核算的全部长期股权投资:

数据来源:百花村股份2007-2011年财务报表及附注。

以上是近五年百花村股份的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上表可以看到:

1.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按照成本法核算。对于百花村来说,对新疆同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对新疆百花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持股3.1%,对于新疆八方物流有限公司持股18%,均属于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而对于广州市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来说,虽然百花村股份持有其27.20%的股份,但是据2005年百花村股份年报反应来看,2004年12月28日,百花村与广州市德正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出资转让协议书》,拟出让百花村股份直接拥有的广州新拓27.20%的股权,广州新拓长期股权投资转为成本法核算是由于百花村股份对广州新拓已无法实质控制,且对其的股权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无报价。

2.根据准则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百花村股份合并报表中,百花村股份对乌鲁木齐百花村海世界有限责任公司持有30%的股份,对新疆百花村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持有32.14%的股份,是其联营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百花村股份对乌鲁木齐百花村杂粮食府有限公司持有70%的股份,但是其在06年报表附注中写出,百花村股份投资的乌鲁木齐百花村杂粮食府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向工商局递交注销申请,并进行债券公告,目前注销手续尚未办理完毕,期末按权益法核算。乌鲁木齐百花村杂粮食府有限公司于2009年8月24日注销。从2004年与2005年报表附注中所得到,百花村对于投资占被投资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50%以上的,采用权益法核算。自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变更后,虽然从2007年开始,报表附注中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方法已经按新准则进行,但据分析,可能由于乌鲁木齐百花村杂粮食府有限公司自2006年开始已经开始注销,故而没有转为成本法。

3.根据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所发生的损失为长期股权投资减值。企业应当在期末判断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可能减值的迹象,估计其可回收金额,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本公司中,广州市新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疆同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新疆百花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均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已在2006年全部计提减值准备。

4.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照实际成本入账后,根据被投资企业经营损益,按其持有被投资企业股份的比例记忆股利的分配做出相应调整的方法。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均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因此,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而影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应根据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经调整的净利润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账户,贷记“投资收益”账户;属于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的净亏损而影响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应当根据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或经调整的净亏损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投资收益”账户,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账户。本公司对乌鲁木齐百花村海世界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30%,表决权比例30%,在2007年乌鲁木齐百花村海世界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净利润-3,249,493.16元。按照权益法,本公司当年应该对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3,249,493.16*30%=-974,847.95元,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974,847.95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乌鲁木齐百花村海世

界有限责任公司) 974,847.95元

5.下表所反映的是自2010年开始新疆百花村股份的控股股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从2007年开始在新疆百花村股份所持有的比例: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持股比例 0 33.09% 33.09% 48.78% 48.78%

下表所反映的是2010年新疆百花村股份部分股东持股比例:

农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兵团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兵团建工集团 阿拉尔统众国资公司

持股比例 48.78% 7.03% 1.95% 0.65% 6.33%

百花村股份在2007年向特定对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开发行4689 万股购买其所持有的新疆天然物产贸易有限公司70%的股权。结合上表可得知,新疆天然物产贸易有限公司为百花村股份非同一控制下的子公司。

百花村股份在2010年以定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向农六师国资公司、兵团投资公司、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兵团建工集团购买其分别持有的新疆大黄山鸿基焦化有限责任公司63%、27%、7.5%、2.5%股权,向农六师国资公司购买其持有的新疆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51%股权,以及向阿拉尔统众国资公司购买其持有的新疆天然物产贸易有限公司30%股权。结合上表可得知,新疆大黄山鸿基焦化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新疆百花村股份同一控制下的子公司。

自2010年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完成后,百花村股份将拥有新疆大黄山鸿基焦化有限责任公司100%的股权、新疆大黄山豫新煤业有限责任公司51%的股权和新疆天然物产贸易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即可得下表:

数据来源:百花村股份2007-2011年财务报表及附注。

篇8

1.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和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部分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明确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

2. “课程目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了“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课程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并删去了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3. “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了“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4. “课程内容”部分的“科学探究”功能得以强化,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对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新教材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将八项学生基本实验编排到教材相应章节中,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实验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部分知识或实验活动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册第34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要求根据实验记录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而新教材中则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个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表2-1中要求填写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只是作为验证出现。

再如原教材44页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以及文字表达式,而新教材43页中则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提供了实验室制备、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更是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现象、原理,提供了制备、检验的文字表达式;新教材中删去了第6章“活动与探究”栏目“水、蔗糖溶液、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实验。

3. 课本多处增加了有关实验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文字。

三、关于实验教学的建议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中,有三方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二是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各类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去开展并完成课本实验;三是对实验的描述和解释更为详细、真实并增加了人文关怀因素。

面对以上变化,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要求进行授课已经必然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 注重演示实验与强化学生实验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硬件设施与实验室条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学生分组实验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

2. 充分释放实验的探究效应,力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3.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由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篇9

(一)XBRL规范(Specifications) XBRL规范是XBRL的核心和基础,规定了XBRL的理念和原则,主要用于定义XBRL的各种专用术语,规范XBRL的文件格式和基本数据类型等语法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分类标准与实例文档等。我国XBRL系列国家标准与XBRL国际组织技术规范相适应,引入了维度、公式和版本规范,其中维度用于描述业务数据中常见的多维信息,便于进行数据的深度加工和分析利用,为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等提供了可能。

(二)XBRL分类标准(Taxonomy) XBRL分类标准是XBRL为企业报告中的每个项目建立不同的标签,分类标准定义了各项目的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等, 相当于一个行业商业信息交换的“词典”。分类标准是在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国家、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每个分类标准都包含一个分类模式文件(XSD文件)和若干链接库文件(XML文件)。分类模式文件定义了分类标准所包含的元素及其类型方面的信息;链接库用来描述和组织各概念即元素间的关系。在最新版本的XBRL2.1规范中,所有关系被划分为五种类型:标签、参考、定义、计算和展示,并被组织成五个链接库,其中前两种链接库是资源型链接库,为元素提供附加信息,而后三种链接库则是关系型链接库,表达元素间的关系。

(三)XBRL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 XBRL实例文档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制作的企业实际财务报告数据文件,主要包含财务报告中的标签和数据。XBRL 根据财务报告中标签与会计业务数据的对应,利用一些工具自动从会计业务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生成实例文档,实例文档中不含显示格式的信息。

(四)样式表(Style Sheets) 样式表用于定义财务报告时的显示项目和格式。由于实例文档不便于直接阅读,可以利用样式表对实例文档进行“格式化”处理,即可生成使用者想要的文件类型和格式。

二、XBRL技术与企业财务分析及诊断系统

(一)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概述 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为实现财务分析与财务诊断目标所使用的工具(硬件、软件)和方法、技术与步骤的综合体。它包括财务分析和财务诊断两个子系统,两者有密切的联系,财务诊断建立在财务分析基础之上,财务分析是财务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两者在实现的功能、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明显区别。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实现对企业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等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常用比率、趋势、结构、因素分析等方法,并通过报表、图文报告等直观、人性化的格式将分析结果展现给用户。财务诊断主要利用企业会计资料和其他经济信息来发现问题、找出风险点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诊断是通过自己构建财务诊断体系或借助外部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管理咨询机构来进行,主要经过数据收集、分析诊断、形成诊断报告三个阶段,诊断方式主要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

(二)传统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分析比较机械、呆板,缺乏个性。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对财务报表数据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能力等方面对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公式化分析,比较机械。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或者针对企业特殊项目的个性化分析由于缺乏灵活的分析模型和工具而无法进行。二是财务分析缺乏广度与深度。企业现有财务分析是基于财务报告的分析,而传统财务报告实际上是一种通用财务报告,企业不会考虑需求者的要求,而且往往由于害怕广泛的信息披露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影响而采取比较保守或片面的信息披露策略,使得财务分析缺乏数据基础,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三是财务诊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包括财务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料是财务诊断的依据,只有完整、准确、规范的数据资料,才能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但目前企业提交的数据资料可能来源于多个系统,出自多个部门,不仅数据格式多样,而且不完整、不规范,再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地域的延伸,财务分析与诊断面临的财务及业务数据越来越复杂,给整理、分析、诊断带来不便,有效实施财务分析与诊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四是财务诊断方法与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企业财务诊断主要由财务人员、中介机构的会计师等通过手工或者运用EXCEL工具辅助完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免会出现人为差错。同时由于技术落后,一些比较复杂的诊断模型无法建立和验证,无法做到对问题的深层次诊断和分析。

(三)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种以XML 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 继承了XML 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如:XBRL具有良好属性的开放式技术构架;具有跨平台的优势,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下XBRL文件无需修改就可以直接使用;对同一份XBRL 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以生成多种企业报告;统一了数据定义和格式,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如PDF、WORD、HTML格式文件等。因此将XBRL技术应用于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可以充分利用XBRL的技术优势,获取数据更加容易,数据来源更加丰富,数据规范且无须转换,使得财务分析与诊断能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与诊断、决策中,同时XBRL规范数据便于进行多维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更容易从深层次上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设计出较佳的解决方案。

三、 基于XBRL技术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 基于XBRL的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就是结合XBRL的技术特性和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将传统财务报告转换为XBRL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与诊断是从具有统一XBRL描述形式的数据中利用专门的工具或模型来完成财务分析与诊断。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二)系统功能说明 基于XBRL的企业财务分析与诊断系统主要包括XBRL财务报告转换、智能财务分析、个性化财务诊断等三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信息流动和数据交换都是基于XBRL进行的。(1)XBRL财务报告转换。XBRL财务报告转换就是对企业传统财务报告经过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创建扩展分类标准、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生成XBRL财务报告等过程,最终根据不同的报告模板生成不同利益主体所需的XBRL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元素梳理与映射就是企业分析传统财务报告结构,从财务报告中提取报告信息,并梳理提炼成财务报告元素,然后与通用分类标准元素相匹配。创建扩展分类标准就是对于不能匹配映射的报告项目及关系或者企业需要进行更为全面详细的其他财务信息披露,需要根据《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以及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规则来创建扩展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创建扩展链接角色、创建元素、定义元素间关系等工作。编制和验证实例文档是企业基于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结合通用分类标准指南和创建的扩展分类标准,将财务数据与分类标准映射来编制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并对实例文档进行测试验证,以确保财务报告中的所有事实值已被正确地标记并包含在实例文档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生成XBRL财务报告就是根据财务报告模板和XSLT(扩展样式表转换语言),把实例文档中的数据转换为各具特色的财务报告或业务报告,以满足各利益主体对信息的需求。(2)智能化财务分析。智能化财务分析就是为企业提供一种全方位财务分析以及最佳分析评估模型的量化分析工具,XBRL应用主体可以根据其对信息的需求,从 XBRL实例文档中快速搜集和提取数据进行各种应用分析,实现灵活、高效、多维的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来满足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决策者等对企业智能财务分析与价值评估的需求,包括能提供更细致的财务报表、财务状况分析、财务趋势分析、财务成果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主要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资金、资本、资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战略决策的角度考虑,为企业股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等投资主体提供对企业长期持续经营影响较大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报告,满足对企业投资价值的评估需求;能给企业内部管理层及时提供经营状况的数据和分析预测,为股东及其他投资主体提供风险分析和未来发展的预测分析等,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决策过程科学化、最优化、智能化。(3)个性化财务诊断。个性化财务诊断就是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关注点和具体财务风险点建立个性化诊断模型,利用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工具对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进行揭示,并结合诊断人员职业判断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供企业选择、实施。由于XBRL财务报告已经对财务数据进行了特定的标签识别和分类,财务数据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和财务信息使用者之间实现了共享,能够方便地获取企业财务、非财务数据,及时和大量的数据调取更有利于财务诊断中对底层数据的挖掘,因此基于XBRL技术的财务诊断,能有效提高财务诊断的可靠性和质量,更好地发挥财务诊断的控制职能。

篇10

企业财务分析为企业从事经营生产管理的核心内容,合理有效的财务分析对企业快速的察觉自身存在不足,有效弥补缺陷问题,确保健康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意义。财务分析影响到企业制定经营管理决策的合理科学性、快速及时性以及前瞻性,做好该项工作可辅助企业避免财务风险,进行经济责任的进一步细分,进而实现规范有序的经营。由此可见,财务分析在企业发展建设中拥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发挥了积极影响作用。

一、企业财务分析内涵

企业财务分析为各行业单位实现科学化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决策层可利用财务分析精准全面的了解内部经营生产状况,掌握具体的负债能力以及偿债水平,分析企业拥有资产、所有人权益的比例结构等财务数据信息。另外,在财务分析过程中还可快速的明确企业具体的利润途径、各项成本构成以及经费支出状况,通过比对分析有关利润经费,明确企业发展状况是否健康、稳定,可为企业强化管理经营水平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财务分析得到的结论,可用于探究企业现金能力,就其弱势环节制定对应性策略,进而真正使单位整体实力水平全面升华。利用财务分析进一步掌握企业进行管理预算以及筹资投资等各项经济活动阶段中的监督管理水平,并利用对其非流动资产的研究,使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可深入至资产管理甚至是各类项目管理等工作环节中。在财务对应收、应付款项以及收支状况的比对研究,做好对企业采购经营以及销售管理等任务的控制监督,精准的把握企业具体的存货管理水平,把好材料采购关口,使库存管理、物资流通更加有序顺畅。

二、企业财务分析不良弱化的成因

一些企业经营管理层没能全面重视财务分析,特别是高层人员针对企业财务分析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通常来讲,管理层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同企业财务分析并非直接相关联,其管理工作重心则始终为经营生产,因此使得企业财务分析被忽视。导致该现象的成因在于管理人员整体素养水平有限、掌握的财务知识覆盖面较窄,同时应用的决策管理方式包含一定陈旧性。这样以来,管理人员会更加重视同企业经济活动密切关联的分析任务,而使财务分析过多的停留在表面,对实践工作的效果、取得的效益形成了负面影响。

再者,企业进行的财务分析、对于从事经济活动事项的研究分析,两者模式较难一致统一,进而令企业财务分析无法快速高效的开展。企业进行财务核算的手段、履行的财务核算体制由于市场环境以及行业特征不同,经营产品的不一致、拥有的资金经费以及发展运营模式各异,因而会导致企业预算管理方式以及成本核算管理存在差别,这些均会令企业财务分析以及经济活动研究分析无法构成统一的工作模式。因而,在该类经营发展环境之中,有关财务工作人员、企业决策管理层需要结合当前发展状况设立一整套契合自身特征的财务分析工作模式,全面创新实践管理手段,方能应对财务分析有关的后续问题。

另外,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披露的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较难快速真实的映射出企业有关非财务信息。历史数据始终包含滞后性,因而通过历史数据进行财务分析达到的结果仍旧包含滞后性,甚至会引发失误问题。

三、企业财务分析科学策略

1.明确工作内容,重视非财务指标分析

为强化企业财务分析管理水平,应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端正态度,认真审视财务分析重要性。各企业应依据发展现实状况与行业特征制定分析计划,在了解企业价值流环节的同时,明确财务分析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同时可利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手段,利用分析研究对企业从事的各类经营生产管理活动进行比对分析,快速的提供更有价值、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企业应继续巩固推进财务分析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以当前信息系统为核心,进一步优化更新各项信息环节,为财务分析数据的快速良好衔接提供完善保障。应尽可能的使企业经营生产各项活动均反映至财务分析工作中,注重及时的总结、分析、汇总与整理,使财务分析同发展管理战略与工作目标全面集成起来,真正优化财务分析管理水平,为决策管理层制定具体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

另外,除了财务指标外,针对非财务指标的分析也十分重要,因此应确保两者间的协调平衡,真正促进两环节的有机融合,确保财务分析的真实、有效、全面、科学、客观、公正。通过上述环节才能够令企业中期、短期经营发展目标同长远战略目标全面融合,不仅可预防企业从事短期行为对宏观战略形成影响,还可对企业短期发展经营取得的业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者,财务分析工作中应有效的设置明确非财务指标,做好企业各类非财务数据的汇总、整理与应用工作。

2.多元化分析,纳入EVA考核指标

财务分析管理应树立多元化目标,秉承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使员工利益全面最大化。对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的战略伙伴、有投资倾向的公司、债权人、材料供应方与服务客户应紧密的关注并深入的调查分析,尽量满足该类团体组织以及个人的核心利益需要。该类方法可辅助企业快速的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目标。新时期,企业应做好多元化的财务分析,由根本层面创建形成多赢利益局面,进而保障企业同各类合作伙伴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系,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另外,财务分析过程中,应合理的引进经济增加值指标,即EVA 标准。该标准还可叫做经济利润,内在含义为减除投资成本以后余下的利润,为真正层面的利润。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将EVA添加到考核标准之中,通过进一步细化,可真正明确对经济利润形成影响的各类因素,通过敏感性研究分析,可将传统层面的财务绩效管理考核标准以及非财务指标同企业单位价值衡量分析标准紧密的集成在一起,对提升企业价值创造水平,优化企业管理质量水平,实现既定发展目标极为有利。

总之,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快速的规避财务风险,应进一步加强财务分析,明确其内涵作用,呈现出的弱化倾向以及引发的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方能真正优化财务分析质量,促进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磊.上市公司现行财务报表局限性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4).

篇11

一、当前企业财务分析存在四个普遍问题

(一)时滞性过强,无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开展财务分析的时间往往在财务报告出具之后,而出具财务报告的时间相对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已经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特别是大部分企业仅对半年或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其时滞性更强。此外,多数企业尚未形成定期开展财务分析的制度规范,开展财务分析与否完全决定于领导的主观认识,这必然影响到财务分析的时效性。

(二)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反映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体系,开展财务分析时往往受制于经验(凭经验判断)、时间(时间充裕与否)和资料(真实性、获取的难易程度)等主客观因素,容易导致财务分析出现偏差(判断偏差、措施偏差)或缺失(分析不完整、主要问题被忽略等)。

(三)仅有现状分析,无预见性判断或缺少改进措施。分析人员在分析方法上仅局限于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结果的分析,而对目前或者未来企业将面对的各种变化因素不作深入研究,分析完全停留于“过去”与“现在”,缺乏对“未来”的指导与建议。导致这一局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分析人员受其职责权限限制,其所能获取的资料、接收的信息过于狭窄;主观上分析人员的能力及水平不够高,对财务分析的认识不全面等。

(四)停留于纸面,未能充分运用于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很多财务分析往往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财务分析过于理论化,分析本身就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性、应用性;二是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重视不够;三是财务分析运用于实践的途径不畅通,没有明确的、规范有序的财务分析办法。

二、强化财务分析效用的五个重点环节

(一)建立两个体系,推进财务分析工作制度化、系统化。一要建立起财务分析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由企业负责人牵头、财务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财务主管级别以上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的财务分析组织体系,制定具体的分析工作规程,对分析工作的时间与质量保证、财务分析的运用、相关资料的收集与保管等做出规范。二要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结合企业历史数据、行业特征及现实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确定适合企业的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财务分析与评价指标的选取。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指标:(1)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报酬率等);(2)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自有资本比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3)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销售增长率、净利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等)。二是确定可用于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衡量评判的标准,即“值区间”,以确定各指标值对应的评价。比如在对总资产利润率确定评价标准时,可采用本企业历史水平数据及行业数据为标准值,并参考国外数据,给予一定的权重及评分,从而形成对总体情况的判断。为便利工作,应将评价体系纳入电算化内容,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取数、自动生成评价初步结果。

(二)遵循三个标准,收集所需资料。资料收集是财务分析的基础性环节,应当遵循三个基本标准,即真实、可比、全面。“真实”即资料的真实性,虚假的资料只能导致错误的判断或误导,此为资料收集的最根本标准。“可比”即所收集的资料应当具备可比性,要确保相关资料的统计范围、内容及内涵具备相同口径,对于不可比的资料,应当进行修正。“全面”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收集的资料应当覆盖本企业的每一个子系统(如部门、子公司、分公司),对于难以实现总体覆盖的资料获取,应当在选取样本子系统时考虑其代表性。二是在需收集资料的设计方面,应当围绕“汇集所有与本企业相关的信息”的目标展开,确保“应到俱到”。

篇12

(二)财务报表分析资料来源存在局限性。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依据是非盈利性组织财务报表,报表数据的局限性决定了财务分析与财务评价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含量不够完备。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非盈利组织逐步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

2、数据“可比性”不强。可比性是比较分析的灵魂,只有具有可比性的指标采用比较分析才有价值。财务分析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进行的,报表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对财务分析的结果具有重大影响。影响报表数据可比性的因素主要有:财务数据的计算方法、时间跨度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经营规模,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存在差异。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动,而非盈利性组织在分析时又未加以考虑,必然对财务分析的结果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财务分析的方法存在局限性。目前,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主要采用比率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数字为基础,而非盈利组织的经济活动并不完全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偶发事件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未在报表中反映。因此,要想为报表需求者提供可靠、准确、实用的信息,继续沿用现在的分析方法,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分析方法滞后。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还是比率分析法,都属于事后分析。对于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无论非盈利性组织采取任何对策都无法对过去加以补救。

2、分析问题表面化。无论是比较分析法还是比率分析法,重视的主要是对非盈利性组织财务经营结果的分析,获得的信息只能为非盈利性组织提供查找问题的线索,而无法直接解决问题。管理者只有通过更加深入的分析,才能查出问题的根源。

3、分析结果过于强调“量化”指标。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只是针对定量分析而言的。对那些无法用数量反应的事项,还必须借助定性分析,而且也只有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才能对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无行业标准值。目前我国财务分析工作还很不成熟,一些行业标准沿用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下较为落后的指标,而在非盈利性组织领域,财务分析尚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行业比较标准,这一点已经成为当前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工作不可逾越的障碍。目前,我国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一种行业标准,只有建立了相宜的行业标准,财务分析才有可靠性可言,才能客观地对非盈利性组织进行评价与分析。

2、分析指标较少。我国非盈利性组织的财务分析指标只列举了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几个财务指标,忽视对融资、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也没有对偿债能力、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这些都对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工作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五)财务分析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不少非盈利性组织缺乏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和技术,在财务分析中仍然依据繁重的手工操作。即使一些非盈利性组织采用了财务分析软件,使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是软件过于陈旧,就是软件无法直接与会计核算软件衔接,仍需手工收集数据,这使得当前非盈利性组织的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无法满足非盈利性组织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工作的要求。

(六)财务分析人员素质偏低。要成为合格的财务分析人员,除具备财务管理、统计学知识外,还应该对宏观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数量经济学、计算机知识、管理决策理论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积累。现实工作中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甚合理,大多只精通会计、统计,而在金融、投资、风险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极为缺乏,以至于在工作中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较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下的惯性思维的影响,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比较陈旧,对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很少主动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即使分析,也只是表面化地反映情况,缺少对组织财务全局性的认识和分析,这最终导致了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的质量不高。

二、加强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对策

现行非盈利性组织的财务分析在众多方面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去完善,这已是大势所趋。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的共性指标有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等。在对共性指标分析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适当增加一些财务分析指标,如人均收入数、人均开支数、收支结余率、设备利用率、对外投资收益率等。在具体的财务活动分析中要根据组织和项目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财务分析指标,以便准确、全面地分析财务活动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另外,我国还需建立非盈利性组织财务的行业标准值。在运用比率分析法对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时,不同单位计算的指标数值不同,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值作比较,各组织很难对各自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为此,我国非盈利性组织应尽快建立标准比率,以供参考。

(二)完善非盈利性组织财务报表体系。目前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随着非盈利性组织逐步走向市场化,必将增加成本核算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这就需要非盈利性组织提供教育成本明细表和固定资产分析表,并进行经济效益和资产使用效益的财务分析。同时,还应增加无形资产分析表、人力资源分析表、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表、投资收益分析表、现金流量表等。通过财务报表内容的增加,弥补了报表信息不全面、财务分析内容狭窄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财务分析更加全面地反映组织的财务状况。

(三)健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体系是做好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体系,将无法提供有用的财务分析信息,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图表分析法,非盈利性组织使用较多的是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主要通过实际完成数与预算数的比较、本期实际数与上期实际数的比较,来反映非盈利性组织工作任务、事业计划的进展程度和变化情况,有助于管理者总结经验教训,改进今后工作;比率分析法是将组织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上某些相关的项目加以对比,计算出比率,据以探求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是根据非盈利性组织一段时间前后各期连续的财务报表,将各期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非盈利性组织财务状况变化性质,并预测其趋势的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比较分析法的发展和演化;图表分析法是以点、线、面积或体积等几何图形来表现分析对象,使其活动内容、特点以及变化的趋势一目了然。财务人员在进行分析时,应根据分析目的不同,科学地选择分析方法,即根据分析的具体对象和内容,选用分析方法,准确反映非盈利性组织财务状况,为组织管理者、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

(四)建立非盈利性组织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近几年来,由于非盈利性组织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有的非盈利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靠挪用沉淀资金谋发展,导致产业和组织发展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偶有发生;有的非盈利性组织为了抓住机遇,不顾自身实力,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发展而搞赤字预算和负债经营,这些都是导致组织财务不能正常运转的主要根源。非盈利组织新的财务制度中提出了要建立财务预警分析系统,这是非常重要与及时的。非盈利性组织要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研究、设立财务风险分析这一考核内容。例如,通过年末货币资金可供周转时间、年末净流动资产可供周转时间、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非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等9个指标来反映非盈利性组织在一定期间内的支付能力、资金构成、资金动用程度和隐形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综合反映非盈利性组织财务状况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失误,促进非盈利性组织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五)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财务分析效益和质量

1、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资料库。全面、详实、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库是确保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质量的基础。非盈利性组织财务部门要在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做好财务信息历史资料(如跨年度的财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工作,确保财务分析的全面、高质、高效。

2、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改进目前手工作业的信息处理方式,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是提高财务活动分析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非盈利性组织要积极为财务部门配置优质、高效的电子计算机,积极开展电子计算机在非盈利性组织财务管理上的应用。并采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管理科学方法,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使会计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知识水平决定了财务分析的质量。特别是在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新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计算机、风险管理、金融、法律、业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的优秀财务人员,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非盈利性组织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非盈利性组织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相结合。为了对财务状况有全面、完整的认识和掌握,就要对有关非盈利性组织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对那些影响财务活动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分析结论。

篇13

一、沃尔评分法的原理

沃尔评分法(Wall scoring)是企业财务管理中运用较早的财务综合分析方法。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 Wall)是沃尔评分法的先驱之一,他在1928年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他把选定的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资本(即所有者权益)周转率等7项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的比重,总和为100,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

二、与其他财务分析方法的比较

目前,运用于医院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前面四种分析方法是财务单项分析法,后面两种分析方法是财务综合分析法。

(一)财务综合分析法与财务单项分析法的比较

1.两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财务单项分析法是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某一角度对医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不足以全面评价医院总体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水平;而财务综合分析法是通过归纳综合,对医院财务总体状况和业绩的关联性及水平作出综合的评价。

2.两者的本质特征不同

财务单项分析法具有实务性和实证性;财务综合分析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从整体上概括医院的财务状况的本质特征。财务综合分析法是以单项财务分析指标为基础,设置能够涵盖医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并对医院作总体的分析评价。

3.两者评价的重点不同

财务单项分析法是把每个分析指标作为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处理的;而财务综合分析法考虑了各种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抓住主要指标,分析影响医院运营状况的主要因素,在对主要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对次要的指标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医院的财务活动运行规律。

(二)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的比较

杜邦分析法和沃尔评分法是财务综合分析方法。杜邦分析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反映医院的总体实力;过度重视短期的财务结果,有可能会导致医院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忽略医院的长期发展;财务指标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业绩,忽略了潜在的发展能力评价;无法对医院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价。

沃尔评分法可以通过指标的筛选、评价标准的选择排除这些局限性。利用沃尔评分法可以总体评价医院的运行状况,也可以对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具体分析评价。利用标准值确定的不同,可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如标准值为行业平均水平,可以知道医院自身所处的位置;如标准值为行业最高水平,可以知道本医院和最高标准的差距具体在什么方面;如标准值为本医院的计划数,可以知道本医院的计划完成程度。总之,沃尔评分法在医院财务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三、沃尔评分法在医院财务综合分析中的应用

下面以江苏省某公立医院为例,说明沃尔评分法在医院财务综合分析中的应用。

(一)选定评价医院财务状况的比率指标并确定其评分值

通常应选择能说明问题的重要指标。在每一类指标中还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比率。医院的经济活动比较复杂,可用于财务分析的指标比较多,本研究的指标选取以2010年12月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为依据,参考《医院财务制度》中的财务分析指标,选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一级指标,总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等11个指标为二级指标。各项指标的评分值按医院的经营状况、管理要求、发展趋势及分析目的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且需要反复测算和比较。各项指标评分值的合理性是相对而言的。这里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评分值。各项指标及评分值见表1。

(二)确定各项比率指标的标准值和实际值

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时,必须选择某一特定的财务比率标准值作为比较的标准。标准值的选择必须具备可比性。医院可以根据财务分析时的实际需求确定各项财务比率指标的标准值。可以用来作为标准值的有行业平均水平、竞争对手水平、医院的预算水平、医院历史最高水平、本医院的平均水平、国家有关标准和国际公认数等。各项比率指标的实际值可以根据医院的财务报表计算得出。

(三)计算各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的比率

当实际值大于标准值为理想的正指标,计算公式为:关系比率=实际值÷标准值;当实际值大于标准值为不理想的逆指标时,计算公式为:关系比率=标准值÷实际值;对于不是正指标也不是逆指标的适度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指标,计算公式为:关系比率=(标准值-实际值与标准值之差的绝对值)÷标准值。

(四)计算各项比率指标的综合系数及综合系数合计数

各项比率的综合系数=评分值×该指标的关系比率,综合系数合计数是各项比率的综合系数之和。计算出来的综合系数合计数是评价医院财务状况的依据。通常情况下综合系数合计数为100或者接近100,说明医院的财务状况基本符合标准要求;若与100有较大差距,则说明医院财务状况不佳,有待改善。以江苏省某公立医院2011年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编制的财务综合评价表见表2。

(五)财务综合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公立医院A的综合系数合计数为90.83,财务状况较好,医院总体运营情况基本符合标准。下面对具体指标进行分析:

在盈利能力方面:业务收支结余率较低(2.89%),说明医院运营成本较高,可能是由于医院内部库存物资购买、领用、消耗等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了浪费。

在偿债能力方面:资产负债率的实际值低于标准值,说明该医院的运营比较保守。传统观念认为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为宜。适当的负债经营并不会增加医院的运营风险,在未来还款能力能够合理保证的情况下,适当的举债可以为医院节约成本,是有利于医院发展的。相反,如果医院运营不佳,即使资产负债率较低也可能会给医院带来风险。医院的流动比率为210.97%,说明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好。

在营运能力方面:总资产周转率相对标准值较低,也就是说医院利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低。医院的存货周转率比标准值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比较漫长,这两个指标都可以导致医院利用资产获取的收益减少。存货周转率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公立医院改革对药品的控制是有成效的。那么,在不减少医院运营成本的情况下,医药收支结余率下降,加快除药品以外的存货和其他资产周转率就成为增加收益的主攻方向。

在发展能力方面:医院的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和固定资产增值率相对于标准值都有所增长,说明医院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四、运用沃尔评分法在医院财务综合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指标的选取

沃尔评分法已经在实践中广泛运用,但从理论上讲有一个缺陷,就是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7个指标,而不是更多的或者更少的指标。因此,要克服这个问题,对医院进行财务综合分析时,应该结合医院财务分析的实际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客观性、系统性的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体系。不同战略时期指标选取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二级指标的筛选应该考虑是否能够全面评价一级指标,如偿债能力的指标选择,应该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二)各项指标评分值的确定

指标的评分值即指标的权重。一般企业运用沃尔评分法进行财务综合分析时,收益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增长性指标三者的权重比例为4.5:3.5:2。收益性指标即盈利能力,稳定性指标即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增长性指标即发展能力。考虑到医院和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医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所以本文设计了可供参考的比率为: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者之间的比例为2.5:2.5:3:2。在具体运用时,应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根据评分对象可做适当的 调整。

(三)各项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标准值只有经过长期连续的实践、不断的修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一个医院运用沃尔评分法进行评价,会因标准值确定的不同,而产生两种不同的评分结果。同一个标准值也不可运用于所有的医院,会因地域差异、医院等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个标准值不能正确地评价医院的财务状况。医院应该根据自身财务分析的需要,结合同行业水平,反复测算标准值。标准值的选择要具备可比性,反映的内容、会计期间、计算口径等也需要一致。

【参考文献】

[1] Karen A. Horcher. Essentials for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袁天荣.财务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327.

[3] 方鹏骞,张佳慧,吴长玲.基于杜邦模型的政府办非营利性医院资金运营效率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5):49-51.

[4] 陶丽.用沃尔评分法预警医院财务风险[J].卫生经济研究,2009(10):52-53.

[5] 赵宜珍,周瑞,李春.医院财务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85-2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