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统计学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现代统计专业的发展造成了新的冲击,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专业所造成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使数据结构和数据性质发生变化
网络技术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等新的数据记录模式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不再依赖于抽样调查的记录模式,网站浏览、视频监控都将形成大量数据。传统的数据结构甚至是数据性质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数据信息对于需求者来说,如何甄别其可用价值成为关键。传统的数据可以二维表格显示和整理。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往往包含了大量的音频、视频、HTML等。这要求大数据的收集具有较强的目的性,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要求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思维更新
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数据多且复杂,数据分析要求分析者对总体进行分析。在这一背景下,参数统计不再具有意义,假设检验法也随着总体分析而失去价值。数据的复杂化对传统大数据统计思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统计者具有活跃的思维。只有对传统数据的改变进行分析,并且树立新的统计方法。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学发展新策略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势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已经认识到大数据对于其发展带来的冲击。为此,本文提出了以下策略,以及能够帮助统计学取得更好发展。
(一)加强统计应用性教学
根据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体分析特征,数据分析人员应掌握全面的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实践分析能力,提高数据和资料收集能力,并且培养其强烈的数据价值观,使其能够从众多数据中找到所需的。另外,对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大数据统计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结构特点,实施资料透视化教学,提高分析者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能力。
(二)培养大数据统计思维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新的统计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即强调数据分析实践能力的提高。统计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数据分析者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区分,从而整理有效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不仅要以传统的平均思维、动态思维和变异思维为基础,还要注重基于整体分析的大数据思维。另外,还要培养数据分者的复杂性思维,以应对复杂的数据库。总之,大数据时代需要数据分析者具有全面的、创新性的思维。
(三)强化基础性统计知识
统计学自身具有复杂性,其改变多且抽象。基础的统计知识是进一步掌握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可见学习基础性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此,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复杂的数据统计清晰化、简单化。结合具体的案例使数据分析者正确认识统计概念、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此外大数据分析不再是一种专业,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技术,这要求我们将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学以外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注重真实相关与伪相关的讲解,强调商务智能的开发和分析。只有具有坚实的基础,才能确保数据分析者大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其不但要具有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相应的具备管理以及其从事专业的技术。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能力等,使其真正了解大数据,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对其所处的行业起到积极作用才是关键。总之,大数据时代对综合性人才具有更高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不仅培养的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思维,是对全新模式下的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大数据时代所需教学模式的认识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三、总结
统计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具有定向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产生的形式多样,且具有复杂性。大数据分析不仅是作为一种专业存在,而是应以一项必备的技术而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发生了改变,统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 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篇2
同性恋是指同性别之间的或情爱关系。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及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性恋一直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近年来,同性恋逐渐被人们看作一种符合其个人性取向的正常生活方式,同性恋人群也逐渐由隐蔽走向公开。大学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同性恋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但由于性教育的不足以及长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居住,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较其他同性恋者又有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其行为会对同学、室友等产生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排斥同性恋同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校园同性恋问题给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为大学生营造多元、自由、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笔者在北京地区选取12所高校进行了便利抽样调查。
一、样本及描述性分析
1.调查过程与样本基本统计特征
根据大学综合实力、学科特点及学生构成的差异,选择北京地区富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发放并收回问卷36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为354份,问卷有效率达98.3%。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8.5%的学生有很多了解,50.8%的学生一般了解,38.4%的学生较少了解,2.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是从表2中四个有关同性恋的基本知识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仍不高,四个题中错误率最高的达56.5%,最低的也为23.5%。大学生接触同性恋有关信息的渠道根据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网络(27%),电视、电影、电台(27%)以及朋友(24%),而父母和学校教育中较少提供同性恋有关信息,其比例仅为5%。大学生较倾向于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同性恋进行归因(62%)。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容易遭到歧视和拒绝,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面临压力。
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较为宽容。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上,1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支持;15.7%的大学生表示偏向支持,但不能接受发生在周围人身上;40%的大学生表示中立;25.8%的大学生偏向反对,但不厌恶;6.5%的大学生表示厌恶。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有关问题的一般性态度如表3所示。
4.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
相对于较为宽容的一般性态度,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高,92.9%的大学生认为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不能接受与同性恋者同住;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反对同性恋者参与包括入党、获奖,参与科研和社团等在内的很多活动(详见表4);虽有70.3%的大学生赞同同性恋者参与学生社团,但近78%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中与同性恋者成为同事。以上表明,尽管总体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以往更为宽容,但是,当同性恋者的活动与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直接联系、密切相关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仍然难以接受同性恋者。
二、影响大学生认知和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变量的选择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可能主要取决于样本的社会人口特征,如性别、收入、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家庭情况以及是否认识同性恋者等因素,上述变量大多为虚拟变量且变量个数较多,本文也初步选取了上述变量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剔除系数不显著的自变量。
2.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是否农村家庭(Ilocation_4)、是否单亲家庭(Ifamilly1_2)、身边是否有同性恋者(Iclassmat_2)等三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等条件下,农村家庭学生认知水平低于城市、城镇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完整家庭学生,身边有同性恋者的同学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统计过程中,年级、性别、家庭收入、专业类别等变量对认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随着互联网和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资讯越来越多,不管是性别,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或专业因素,都不会制约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attitude)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认知水平、性别、专业、家庭是否在城镇,见表6。女生(gender)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男生宽容,城市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location_3)更宽容;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know)越高,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也越宽容;家庭年收入(income)与对同性恋的态度成反比;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师范类(major)大学生更宽容。
三、结论及思考
1.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同性恋现象
本次调查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占有一定比例(7.6%),并有1/3多大学生表示自己身边有同性恋同学。考虑到大学特殊的集体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直接面对同性恋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来开展同性恋的教育和咨询,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同性恋者遭遇问题需要帮助时,对走入心理中心寻求帮助有可能遭遇更强的心理阻抗,相比其他同学他们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心理咨询中心偏向给予心理问题的咨询帮助,并不能具体协调解决实际事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和条件,探索建立处理学生同性恋问题的长效机制。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进一步普及同性恋相关知识,加强性教育。调查中明确表示,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不足三分之一(30.5%),大学生的性知识大多间接地来源于网络媒体,不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在上述有关同性恋认知的基础性问题上正确率不高,在其他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更多误解;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也不显著,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当前学校的课程或相关教育中普遍不能获得相关知识。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同性恋研究”公共选修课,成为首个面向本科生开设此类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反响热烈,场场爆满,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同性恋话题具有较大的了解兴趣。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行为,高校应适应形势需求,增设相关同性恋课程、讲座或培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严肃、正规、系统的性教育。
3.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不够宽容
学校还需下大力气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不够宽容,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进行性教育或知识普及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加积极地开展相关思想教育,引导同学转变观念,掌握相关人际交往技巧,树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包容向上的思想,一方面要使一般同学正确认识、理解同性恋同学,另一方面也要使同性恋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感受,真正维护所有同学的合法权益。
4.强化队伍建设,尽快实施对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关专题培训
如果同性恋者对自己产生了影响,班主任、辅导员是大学生选择寻求帮助最多的对象,而目前高校又普遍存在着同性恋现象,所以应尽快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学生同性恋问题,并掌握相关工作原则和技巧,以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解决由同性恋带来的冲突和问题。
5.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学生处于集中学习、生活的环境,宿舍集体生活的氛围对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活和个人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笔者的调查表明,仅有7.2%的大学生赞同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64.4%的大学生认为在入学时调查学生性取向并在宿舍分配中予以考虑很有必要;86.2%的大学生认为对于自愿公开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学校可为其单独或集中安排宿舍,而当学校不具备相关住宿条件时,63.7%大学生建议学校在相应承诺管理制度程序完善的情况下允许同性恋者到校外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对于不愿意公开其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大学生建议对其进行宿舍文明教育。此外,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同性恋学生提供正规的交流、活动机会。以上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诉求,表明如何对同性恋组织和活动进行规范疏导,如何在学生生活管理中协调不同性向学生的各种诉求,以及如何解决不同诉求引发的各种冲突,这些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高校同性恋者群体内部组织初探——以华东某高校为例[J].江苏社会学研究,2006(S2):36-38.
[2] 刘斌志.现状透视与服务拓展: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同性恋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36-38.
[3] 杨荷泉.大学生同性恋问题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2008(3):115-116.
[4] 田唤,马绍斌,范存欣.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54-26.
[5] 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7):601-604.
[6] 官晴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6):6-10.
[7]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71-73.
[8] 姚远.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6.
篇3
一、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结构。[1]
这一概念是由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Piaget提出的(叶浩生,1998:479-480)。认知心理学认为(吴庆麟,2000:217;施良方,1994:223),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即个体已经知道了什么。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就是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2.同化。
“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生理学中,它是指机体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成原生质。最早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知识学习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随后皮亚杰(Jean Piaget)用同化和顺应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奥苏伯尔扩大了“同化”一词的内涵,将皮亚杰讲的“顺应”的含义也纳入“同化”一词中。[3]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模式。第一种,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第二种,原有观念是下位的,新知识是上位的;第三种,原有观念和新知识是并列的。新旧知识的三种关系就导致了三种形式的同化,即下位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同化。[2]
3.意义接受学习。
所谓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 reception learning),简称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或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是指学生将以定论形式呈现给自己的新的学习材料与其脑海中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新的学习材料,使新的学习材料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3]
4.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二、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对分析教学任务的作用
教学任务分析的目的是在开始教学活动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德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德习得的有效条件。教学任务的分析和制定要以认知同化论为理论指导。
1.教学任务要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教学的基础,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在规定教学任务时,不能脱离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如果教学目标太高,学习者会感到学习吃力而且有可能失去对教学材料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学目标订得太低,则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容易引起教学活动中学生精力的不集中。
2.教学任务的分析需要考虑到教学材料本身的逻辑意义性。缺乏逻辑意义的教学材料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具有逻辑关系的认知结构不相符,因而难以被同化。如果教学材料本身缺乏逻辑意义,教学任务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这些材料逻辑化,按照学生能理解的逻辑结构梳理材料。若教学材料难度过高,还应考虑插入先行组织者的材料作为过渡,靠先行组织者的知识来连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教学材料知识水平的差距。
3.教学任务要有激励学生主动丰富完善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内容,要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性条件进行分析。比如对学生了解到习得知识必要性的认识要求,或者在传授新的知识技能前需要学生具备哪些素质和技能,都应在教学任务分析时有所考虑。
三、认识与启示
1.教学设计要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视课堂导入的作用及教学环节间的过渡。
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强调潜在有意义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确实无论学习什么新东西,总是离不开旧知识的铺垫、感悟和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看到同化理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富有意义的顺序来组织单元或主题,把学生要学的新东西与以前学过的类似的东西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获得完整有意义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碎片。例如借助导入问题,在主题、社会和学生间找契合点,鼓励学生从自身到社会的不同角度探讨单元话题。这种学习的情境性以及知识在情境中呈现的多样性,一方面有助于体现课程学习与显示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促使学习者开启原有知识储备,注意到自己既有知识与现实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
教什么内容看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教科书、练习册和课程纲要中已经被详细地制定了,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作,包括创作练习、课件、教案。传统的教案通常包括课堂时间分配、课文讲解与练习的布局安排,补充教师用书没有提供的难点解释、例句等。现代教案则还要体现教育理念与原则,细化目的和标准,并且自然延伸,扩展课堂,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逻辑化,按照学生能理解的逻辑结构梳理材料,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4]
3.创建一个能支持鼓励学生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有意学习的心向,使其愿意学、主动学。
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优化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的比例,多开展小组活动和结对活动以增加提问,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讲授要吸引学生注意,如果学生不集中注意,所有的教学活动将成为一系列无意义的事件。在课文学完后强调重点和难点则可以推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主题。
综上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对于英语教学富有指导意义,也为我们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明确了方向。只有积极参与、大胆探索与勇于实践,才能不断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任连奎,王洪月.认知同化论语境下对可理解输入的再界定及其对外语网络教学作用的实验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51-53.
篇4
3、要使孩子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4、紧跟时代,培养视觉敏感。
关键词:艺术环境想象力社会价值
【摘要】
艺术是可以滋养人的精神生命持续健康成长的“生命之水",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是用纯净的“生命之水”浇灌和培育人的精神生命,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当前一些儿童艺术教育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摧残了人的精神生命,主要表现在儿童艺术教育的非艺术化、单科或纯技艺化倾向,培养的能力在根本上是片面和封闭的,是和人文素养内在对立的。
【正文】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如何开发孩子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呢?下面我就粗浅地谈一谈。
首先,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三个基本因素,即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社会价值观。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正是在这些社会价值观中进行的。
我们常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把孩子这张白纸涂得满满的,但所有的东西都是机械地模仿,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提倡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因此,一个全面、内容丰富的学习环境能对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及促进大脑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参阅多种相关材料,我认为这个环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 给孩子以信心,创立自信、积极、乐观的氛围。
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的个人生活,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学校哪种主要关注高标注学业评估和国家测试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教育工作者不只是关注作业及作品的本身优劣,而是更关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比如在我国,是以学分评估及国家级测试来评判学生能否进入到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一般来说,老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创建温馨、温暖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分享概念、展望梦想。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审美技能的培养,主要培养如下技能。
(1)认真听讲。只有认真汲取别人的经验,才是获得进步的最佳途径。
(2)具有鉴别能力。看到任何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表达他们关切的事物和对事件的主要观点,能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得到了重视。
记得一次美术课,一个小男孩画了一头蓝色的小猪,其他同学就开始嘘声不断。我听到响声后,连忙走过去,并高举起他的作业本,一边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一边说:“XXX同学的小猪非常有创意,我们的头发的颜色都可以随意染来染去,为什么小猪不可以呢?”听了我的话,小男孩抬起沮丧的头,全班同学也开始创意地画出小红猪、小绿猪,有的甚至给小猪烫了“头发”,看来,想象的匣子一旦打开,创造出的成果一定是崭新的,激动人心的,甚至是令人陶醉的。
二、 给孩子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
儿童在三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而主要能力一般在十岁以前形成并得到加强。孩子在三岁之前如果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或是在吵闹与谩骂声中长大,那么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的印迹是难以抹掉的。因此,我们说,内容丰富和充满关爱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应该携起手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有利他们生长的环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注重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及尝试接近各种有意义的环境,比如,在一节国画课上,我就带着孩子们到比邻学校的老乡家里观察小鸡,并画出简单的速写图,学生们能走出课堂上美术课,显得异常兴奋,同时带着老师布置的任务,更加出色地完成了作业,在第二课时,用毛笔作画时,孩子们画的小鸡都活灵活现。
另外也可以在教室外布置展览。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展室,但能巧妙地利用空间,在过道与空白墙壁上安排展览。但我们看到的展览过于简单化,我认为,每次展览都应该由学生或教师制作一些简单有效的标志,用来强调儿童作品总展示的要点。而且展览应该有开始的标志,结束时也应该有明确的总结,内容应该图文并茂。同时,我认为,这种展览形式也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成果的最有效、最生动的手段。由此可见,教育环境的丰富性能够对每个儿童的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 要使孩子成为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传统的教学中,及现在社会上开设的画班中,多数都是老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如果学生画得和老师一模一样,就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如果反之,多数会听到家长的怒斥声。但如果成人把儿童的艺术作品看作是对他们作品的拙劣翻版的话,那么问题就产生了。这是,儿童作品有时在成人眼中是大人们所不愿接受的又脏又乱,甚至有时会让大人觉得这些画没有主题,没有完整的表达意义。为了让孩子的作品看起来“善心悦目”,教师通常会提供范作,甚至给出现成的轮廓,只需孩子涂色即可。这些现象折射出我们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教育价值,而且没有尊重儿童的想法,并阻止了儿童的想象力的发展。
因此,要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心智,应该让孩
子在绘画上真正做主人。
最后我们来谈谈社会价值观。
四、 紧跟时代,培养视觉敏感。
这个问题给我们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如何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和美学敏感。电视、报纸、网络的媒介传播、生活环境的改变及面貌的变迁及自然环境的污染等等,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因素,这些都要引起儿童的注意。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是要根据社会实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视觉敏感度,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许多新的艺术教育方案提到了学科整合,要把艺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将艺术与其他学科也有机结合起来,学科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彼此吸取营养。
篇5
一、自我认同、新教师自我认同、新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内涵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人根据个人经历所反思性的理解到的自我”。[1] 他进一步解释到“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及自身同世界关系的独特感觉”。[2] 也有国内研究者认为自我认同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最终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3] 由此可见,自我认同是自己在与他人、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的一种确认过程,是个体从自己的过往经历中反思形成的对自我的理解,其核心问题涉及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个体如果遭遇了自我认同危机则会对“我是谁”产生强烈的疑问,继而造成焦虑、彷徨与自我存在感的丧志。
根据以上对自我认同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新教师的自我认同理解为:新教师通过自身经历的反思形成了对教师角色和自我的正确认识,确认自己能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相对应,新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则可以理解为新教师对教师角色和自我认识的困惑,是一种教师归属感丧失的表现,更是对能否通过教师这个职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产生的强烈疑问。毫无疑问,教师自我认同危机对于新教师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消极的作用,它会导致新教师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与困惑中迷失自我,致使工作消极怠慢,有些甚至选择放弃教师这个职业。
二、中小学新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1.角色扮演失败造成的焦虑挫折感的影响
安东尼·吉登斯说过:“由于客体世界的建构性的特征相关的自我觉知变得模糊不清,正在发展的焦虑会威胁自我认同的觉知。”[4] 可见焦虑感会对一个人自我认同造成消极影响,笔者以为中小学新教师焦虑感的最大来源是没有成功完成社会对其教师角色的期待,即教师角色扮演的失败。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新教师角色扮演失败必然会承受来自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等各方面的压力,进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同时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如何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往往经验不足,这最终会影响新教师的自我认同。笔者以为中小学新教师角色扮演失败并非偶然现象,但这不是新教师必须经历的自然过程。新教师角色扮演的失败产生必然有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1)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根据乐国安教授的观点,角色观念的形成可分为四种,①角色地位观念:个体对自己所处地位的认识;②角色义务观念:个体对自己应履行的角色义务职责的认识;③角色行为观念: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模式的认识;④角色形象观念: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应具有的思想、品格和风格方面的认识。[5] 事实上,新教师入职前通过大学理论学习、实习锻炼、与自己老师的接触,都会形成一定的教师角色观念。但新教师之前毕竟还没有真正担任过教师这个角色,难以做到对教师角色真正深入的了解,新教师对教师的角色地位、角色义务、角色行为、角色形象等的认识往往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都会导致不少新教师抱怨社会地位不高,难以清晰准确地知道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担心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合适,害怕自己在学生中的形象不够良好等一系列问题。
(2)不具备扮演教师角色所必需的能力。要成功扮演教师角色光靠形成了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还是不够的,新教师还必须具备扮演教师角色所必需的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应包括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新教师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情感投入多,以为情感付出得多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但成功的教学活动却不能仅依靠情感的投入就能实现,还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管理能力做保障。新教师由于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班级上缺乏足够的经验,其日常工作往往难以出色地完成,很容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挫败感”。由于能力上暂时的缺乏导致教学成绩的落后可能会导致新教师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3)难以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新教师入职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然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绝非易事,有许多客观因素阻碍着新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换。首先,教师角色内涵本身是复杂多样的,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组织者、学习者、沟通者。其次,学生与教师这两个角色的诸多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相反的,两个角色的“相对距离”较大。再次,新教师在成为教师前已扮演十多年的学生角色,进入学校这个场域内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不少新教师入职前缺少角色转换的训练,在走入新的工作岗位面对不同场景需要其扮演相应角色行为时,往往显得一筹莫展、无计可施。由于难以完成角色转换,内心的角色冲突会使得新教师难以明确“我是谁”,进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2.复杂多变的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每天都发生着变化,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文化越来越多元。社会对于教师的讨论越来越多,大众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着越来越不同于传统的认识。特别是诸如“范跑跑”等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于现今教师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社会角色的大讨论。其中不少人不再觉得教师是一个培养人的神圣职业,他们觉得教师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更有相当多的人表达了对师德倒退的不满;也有很多人坚持说教师是培养人的光荣特殊职业,对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上纷繁复杂的说法使得新教师似乎越来越难以对自身进行理解与定位。新教师一般年纪较轻,刚刚步入职场,还没有形成坚定的教师情意。因此很容易改变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教师的内在涵义在他们内心难以形成连续统一性,这些最终会影响新教师的自我认同。
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新教师的工作环境也可能会造成其自我认同危机。目前在我国不少中小学仍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师的待遇直接与其教学成绩挂钩,教师之间的竞争甚至比一般公司中员工之间的竞争更激烈。除了教师之间的关系,还有师生关系、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都需处理好。这些关系处理得当会使教师有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心情,从而有利于其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可是处理好这些关系需要比较成熟的心态和丰富的经验,对于新教师来说处理好其中一种关系已属不易,想处理好所有的人际关系无疑相当困难。部分新教师糟糕的人际关系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无法形成稳定的归属感,这很容易造成新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
3.价值性教育目标和操作性教育目标冲突的影响
笔者以为自我认同最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实现,这就涉及价值判断。教师的自我认同必然包含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判断,即教师到底是做什么的,做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事实上教师职业价值与中小学教育目标密不可分,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目标有价值性教育目标和操作性教育目标之分,价值性教育目标包含了价值判断,而操作性教育目标即是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目标。从理论上讲,价值性教育目标应作为基本原则指导操作性教育目标,操作性教育目标则实践着价值性教育目标,二者应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二者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简言之即“学生健康长远地发展”与“高分数”之间的矛盾。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是无法完全调和的,作为这个体制中的一分子,每一个教师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出于避免风险和功利性的目的,现实中大多数老教师选择了操作性的教育目标。新教师刚从大学毕业,思想上一般比较理想化,偏向于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长远地发展这样的价值性教育目标。而且由于在自己的学生年代已经比较反感现存的操作性教育目标,新教师内心深处往往期望价值性教育目标的实行。只是新教师人微言轻,迫于生存的需要,往往违心地选择了操作性教育目标,但二者在新教师内心的冲突并未消失。查尔斯·泰勒讲过:“正是我朝向它的方向对我的身份来说是本质性的,所以意识到我的生活背离了它或不能接近它,将是破坏性的和无法忍受的。其威胁在于把我投入了对自己无价值的绝望之中。”[6] 现实中恐怕大部分新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冲突感和无力感,这也成为造成新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缓解新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建议与对策
中小学新教师作为我国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认同危机会严重危害到新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进而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如何缓解新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与对策。
1.新教师个人自身的努力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缓解自我认同危机首先需要新教师自身的努力。为了使自己能更好、更快地承担起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新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入职前新教师必须通过大学学习扎实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自己必须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完成新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任务的前提。其次,新教师在大学要积极认真地参加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新教师在入职前极为宝贵的、真正走进校园的、尝试独立担任教师工作的活动。通过实习要对实际中小学老师有更准确的定位,同时在实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再次,新教师在入职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后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地看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地处理工作后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
2.新教师所在学校管理者的帮助
新教师能否缓解自我认同危机、建立良好的自我认同,其所在的学校管理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新教师所在学校的管理者要给新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成绩落后甚至有时工作出错在所难免,学校管理者不该因此给新教师太大的压力。其次,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新、老教师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帮助新教师习得教学管理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他们教学的成功感。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帮助新教师更快地融入到学校大氛围中,使新教师喜欢上学校的工作环境。再次,学校管理者要遵循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措施,给新教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使新教师坚信通过教师这个职业最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于新教师缓解自我认同危机并最终实现自我认同是尤为关键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210000)
参考文献:
[1][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方文,王铭铭,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4版.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两个向度,从个体向度来说是我要认同,即形成的机制是内在的。从社会向度来说是要你认同,即形成的机制是外在的。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机制
1.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引导、激发和驱使个体接受、认同某种意识形态的力量,是个体接受、认同意识形态的内在根据。要想个体认同某一种意识形态,必须首先这个意识形态能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需要是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动力。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286“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2]260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满足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保障,满足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质要求。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对某种意识形态做出选择与评价,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是否愿意接受所在阶级、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这样,如果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那他们就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并且会主动去学习、实践。反之,如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背离了他们的诉求,不能使他们从中获益,那他们就会排斥主流意识形态。由此,教育者应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切忌“一刀切”,这里的满足不是形式上的完任务,而是一种实质性的进展。事实上,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解释社会、指导实践、规划未来,来满足人的自我发展需要。但是只有将外在的权威和要求,顺利地转化为内在的需要,主流意识形态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得到大学生内心而不是表面的认同。这就意味着教育者不是要坚持自己的政治说教,而是遵从大学生的思想接受规律,吸收他们的相关思想,实现自身形式乃至内容的部分创新,以新的姿态出现,使大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一个思想要被大学生接受,毫无疑问,得满足他们的思想需求,要是学生没有这一需求,自然,这种思想就难以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即使外在灌输给他们,其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甚至是无效的。在大学生思想需求的形式上,有些是显而易见、学生能意识到的,有些是潜在的,学生目前没发现的需求。甚至部分大学生对自己需要什么并真正清楚,处于盲目状态,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还有些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是扭曲的、不健康的,这种需要是不符合社会及自身的发展,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不管是哪种情况,教育者一方面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这些需求,并尽可能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需求,并引导他们积极发展,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动力。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相关度,尤其认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自己成长发展的积极意义、认识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升生命的质量,获得为人的尊严,享受心灵的安宁,提升人的价值。理论越符合大学生的思想规律和生活实际,就越有说服力;而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越全面越强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驱动力也就越持久有力。
因此,教育者结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时应当做到:一是,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结合起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离开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会流于空谈。教育者要注重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丰富、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人类生活上绝对必需的东西,也就是必需品的需要实在是很少,而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了无休止的购物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购物恋物成瘾。教育者要把大学生的这种低俗的物质需要引导到对精神的追求上来,精神是永恒存在的,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宁静。二是把基础需要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人的需要是有多样性的,对于一个个体,肯定有诸多需要摆在面前,这必然带来冲突,作为教育者应帮助大学生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需要之间的关联,能很好的
整自己,准确定位各种需求的位置及价值,而不是抓不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矛盾、焦虑的状态中而耽误了学习,甚至走上不正确的道路或者带来心理疾病。三是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个体都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同个体的需求也不同,教育者要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回避、听真话、找问题,每一个哪怕是盲从的需求都有着在现实社会的深层原因,教育者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需求,保持理性,避免盲从,满足大学生合理的愿望和要求,这对于为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提供心理支持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真正动力之源。
2.运行机制
意识形态认同一旦启动,就将进入形成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称之为意识形态认同的运行阶段,包括认知、选择、整合、内化等既相互联系又依次递进的阶段。认知是大学生对大脑接收到的信息的感受、解读等思维过程。意识形态作为外来信息,它的强度、覆盖度、频率越大,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反应;但是,强度、覆盖度、频率过大,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排斥情绪。另外,大学生对所感兴趣的意识形态也会给予优先注意、接受。选择是大学生在已经获得的新的意识形态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自己原有的观念加以比较,进行判断、筛选。选择的情况相当复杂,大学生对与自己原有价值观相契合的意识形态会予以同化、吸收,从而形成新的成分;而对不符合自己原有价值结构中的意识形态,则会在产生思想矛盾运动后,或者被吸收,或者被排斥,或者存疑。如此看来,意识形态只有与大学生的利益、需要和社会意识相契合,才会被他们所接受;契合度、一致性越大,接受度就越大。整合是指大学生将经过选择进入大脑的意识形态信息进行加工、统和的过程。内化就是经过加工整合,大学生将新的意识形态融入思想并践行的过程,这时大学生已经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自我教育,这一阶段他们能够自觉接受、信奉和遵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了。 3.调节机制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的运行,离不开调节机制的充分展开。只有发挥调节机制的作用,不断平衡和矫正运行与目标的偏差,才能保证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持续进行。情绪情感、意志、习惯等心理因素对意识形态认同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大学生易于选择、接受、认同引起自己愉悦、满足自己需求、符合自己兴趣的意识形态,漠视、拒绝、排斥与自身情感相悖、和自己没关系的意识形态。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大学生将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自己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并支持他们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信念、信仰,同时阻止那些异己意识形态对自己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的干扰,保持意识形态认同的稳定性与一贯性。意志还能够调控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意识形态,不会造成对意识形态的狂热追求而走向极端化,也不会因情绪的波动或消极而削弱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习惯的养成,可以看作是真正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标志。因为行为往往带有偶然性、情境性,一个人的个别行为,有时很难综合地真实地反映他的思想价值观念,只有在行为经过反复的实践形成习惯后,才能成为个体稳固的行为模式、个人的价值观念。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归宿,认识、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行为习惯上来,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成为个性。
此外,人的性格、个性、气质等心理特征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制约着意识形态认同的方式和深度。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有碍于意识形态的认同,积极、开放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与巩固。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机制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机制有很多,本文主要从教化、引导、奖惩三个基本机制谈起。
1.教化机制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32这说明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实践的。正是出于实践的目的,一个人在社会中生
存,不可能不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意识形态“是一个人进入并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许可证书”,“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4]3可见,社会中的人必须接受意识形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国家不可能不对培养对象进行意识形态教化。
“调查得知,我国63.4%的人认为影响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是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清,位列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因素的第二位;对青少年来说这一比例为65.9%,位列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因素的第一位。”[5]246可见,教化是实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意识形态教化机制一般是指通过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与此同时,71.2%的人认为实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有效的途径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青少年的比例更高一些,为72.0%,位列意识形态认同最有效地途径方法的首位。”[5]247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与政治思想。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因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融入社会、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但是对于社会的主流思想欠缺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灌输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选择。只要教育者遵循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思想规律,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教育进行到一定程度后,灌输就会变为自我探索。这里的灌输不是对人的强制约束与填鸭式硬灌,在网络时代,试图让受教育者不加选择地接受思想的灌输简直是痴人说梦,教育的关键是让受教育者知道哪些思想、观念对个人有用,对自己有利,引导受教育者接受社会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不仅是指思想的内容要合乎学生的需求,而且还包括传授思想的方式、方法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通过大学生主动参与、探讨、共鸣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以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同的目的。
2.引导机制
在现如今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加强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大学生又是国家的宝贵人才,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的引导极端重要。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引导机制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首先,用好榜样的力量,用什么样的榜样就有什么样的导向,正面榜样给人力量,反面榜样使人警醒。党员干部理应首当其冲成为全社会的道德示范群体。社会名人、公众人物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公众人物应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大众传媒也应增强育人责任,努力发挥好公众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我们这个“微时代”,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的旺盛时期,他们崇拜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名人,网络名人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引起轰动效应,如果网络名人共推正能量,肩负起社会责任,营造诚信、积极健康的网络世界,那么,毫无疑问,这对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是一个很好的助推器。其次,建立舆论导向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营造文明社会,传递正能量。比如公益广告,它就是一盏灯,我们周围这样的灯多了,黑暗就少了。借助大众传媒可以声音与图像并用,给人全方位的思想冲击,而且公益广告的题材源于人们的生活又有着精神高度,更容易触动大学生的敏感,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评价。最后,具有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各种活动也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被熏陶,这种非强制的方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一种较为有效地意识形态认同方式。总之,引导机制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展现的巨大魅力的引导之下不自觉地认同、接受了该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
3.奖惩机制
奖惩机制是对人们合乎主流价值行为的鼓励及对不合乎主流价值行为的惩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人作为平等的利益主体的地位日益得到尊重,社会也会尽可能地满足个人利益,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的满足。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因利益而引起相互冲突,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维护主流价值观的人的行为应获得相应的“回报”,回报就是一种激励力量。奉献者就应该得到相应的物质激励或社会、他人的尊重与认可,而损害社会利益者则应该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批评和谴责,甚至排挤等心理处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外界的压力下,个人即使内心不认同某种意识形态
,但是为了融入社会,不脱离群体,也会被动顺从主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行为,最终达到认同的目的。外界的压力会使个体产生从众心理而接受、认同某种意识形态。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集体意识更强烈,更注重团体凝聚力和群体尊严,他们唯恐因不认同、不遵从自己群体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价值规范而受到议论、嘲讽、指责甚至排挤等心理处罚,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这种奖惩机制对于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篇7
痛风性关节炎是当前较多见的无菌性炎症的类型, 有着剧烈疼痛和自限性的特点。当前在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 由于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特点, 往往难以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1-3]。因此分析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非常重要。而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较多, 并对发病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4, 5]。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对痛风性关节炎对现代医学分析后的发病机制认知情况。现报告如下。
1 尿酸含量过高
导致痛风性关节炎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尿酸含量过高。尿酸是嘌呤代谢后的最终产物, 而痛风是因为长期性的嘌呤代谢障碍而导致的疾病类型。患者一般不会发病, 但血液中的血尿酸浓度明显的高于常规血尿酸数值, 此时患者属于高尿酸血症患者[6]。尿酸的含量过高是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最主要因素。
2 炎症细胞
2. 1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 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时, 多形核中性粒胞表面的受体极有可能会参与到其自身和单钠尿酸盐(MSU)的反应过程中, 这极有可能导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2, 7-9]。尤其是通过多形核中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的相关作用, 会导致相关趋化因子以及一系列的介质出现, 而这些介质会导致患者关节滑膜的通透性提升, 最终导致关节炎急性发作以及关节红肿的出现, 这会导致患者最终出现痛风性关节炎[10]。
2. 2 单核和巨噬细胞 单核和巨噬细胞也是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一类重要因素, 单核和巨噬细胞会合成以及分泌诸多的炎性因子,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细胞介素(IL)-1等。这些物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诸多的一氧化氮合酶以及磷酸酯酶A2等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导致患者发生炎症, 并会对其身体组织造成破坏[3, 11]。尤其是单核和巨噬细胞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凋亡, 最终导致这种炎症症状持续性进行。另外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也能够显示, 有无症状出现的患者均会在关节液内部发现吞噬尿酸盐结晶的单核巨噬细胞, 通过这些细胞能够和患者病灶内的相关物质发生反应, 导致患者出现痛风性关节炎的很多症状。
2. 3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类导致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机制和因素。肥大细胞和单核以及巨噬细胞的活化主要是发生在患者发病的炎症早期, 并且相比中性粒细胞的活化, 肥大细胞的起源往往会更早[4, 12-15]。肥大细胞经过抗原的刺激会在肥大细胞膜上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最终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肝素、5羟色胺、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趋化因子和慢反应物质等, 会导致患者出现腺体分泌、细胞聚集和平滑肌收缩等诸多情况, 最终导致患者腺体分泌、细胞聚集、血凝状态等诸多的症状。
3 细胞因子和痛风的关系
3. 1 常见细胞因子和痛风的关系 常见的细胞因子即IL-8、IL-1β、IL-1Ra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物质, 在以往的研究中显示, 这些物质实际上和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有着非常巨大的关系[16]。尤其是有较多的细胞因子和患者发病中的的症状有着较大关系。当前有研究显示, 当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时, 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无菌炎性症状, 同时尽可能将炎症时间进行延长, 导致患者在经过相关治疗后也无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对患者造成更大痛苦。
3. 2 转化因子β1和痛风的关系 实际上转化因子β1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抗炎症细胞的因子, 主要是通过分化成熟的巨噬细胞进行分泌并且产生的, 会在急性炎症发生的过程中, 不断的对内皮细胞的激活造成阻断, 最终导致白细胞无法进行聚集和黏附, 导致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出现受到抑制[5, 17]。另外在诸多的研究中均能够显示, 转化因子β1能够对和痛风性关节炎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调节, 例如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和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刺激等, 但在此过程中转化因子β1的作用必不可少, 因此转化因子β1的出现也和痛风有着较大关系。一旦在对患者的关节液中检查发现了转化因子β1, 则说明患者在此期间的炎症症状有所缓解。
4 炎性体和细胞蛋白受体的关系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和单核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需要通过2个步骤来完成的, 首先会通过相关途径对细胞吞噬反应和释放炎性介质等诸多行为起到抑制效果, 并导致炎症介质得到释放。而另一方面, 炎性体的出现也会导致患者的症状更加严重, 但炎性体出现后并感受到来自体内体外的危险信号, 则会和衔接蛋白以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进行连接处理, 并形成共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最终物质[18]。由于炎性体的特点, 能够对Caspase-1的出现起到介导效果, 同时也能够分泌成为活性成分, 导致其出现诸多的生物学效果。另外炎性体的作用也让体现在了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治和治疗中, 通过炎性体起效相关效果, 能够明显抑制住细胞微管的生成和减少, 最终导致患者发生痛风性关节炎的诸多症状。
5 小结
痛风性关节炎是当前临床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 对患者的伤害也比较巨大。本次研究中, 分析了对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诊治时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情况, 以期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时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莉, 周京国, 青玉凤, 等. Toll样受体2和Toll样受体4及其信号通路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1, 15(5):300-304.
[2] 杨虹, 杨小红, 钟晓武, 等.辅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在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6, 20(8):520-525.
[3] 周琦, 刘树民, 董婉茹, 等.“TLR2/4-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中国药师, 2016, 19(9): 1733-1736.
[4] 韩玉生, 刘永武, 朴成玉, 等.丹溪痛风胶囊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PGE2和VCAM-1表达的影响.中医药学报, 2012, 40(4):50-51.
[5] 姜楠.中医复方对尿酸钠诱导的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导报, 2011, 17(4):128-130.
[6] 周蜜, 张明.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概况. 辽宁中医杂志, 2012(9):1732-1733.
[7] 桑莉. 贺氏温通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机理探讨. 光明中医, 2011, 26(12):2499-2500.
[8] 池继敏, 邹明, 张峰. 关节液中尿酸检测对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意义.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1, 26(6):145-146.
[9] 丑小月, 周忠光, 费洪新, 等.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研究. 中国医学装备, 2014(B08):31-32.
[10] 杨平. 痛风性关节炎诊治的新认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22):84.
[11] 王林. 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12] 梁爽, 黄凯裕, 许岳亭, 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选穴规律分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12):2598-2604.
[13] 谢蓓蓓, 苏厚恒, 李光文, 等. 痛风性关节炎与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24):4727-4730.
[14] 郭敏, 成志锋, 胡玉华, 等. 依托考昔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应用中的疗效观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29):5747-5750.
[15] 洪渌, 陈亚慧. 痛L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现代实用医学, 2014, 26(8):1014-1015.
[16] 李鑫浩, 赵树森. 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医学, 2014(11):1235-1236.
篇8
还有现在我免费交给学员的现场缠铜丝饰品技术也是实实在在能赚钱的项目,是我多年专研的成果,我以前在深圳的时候上班之余晚上兼职摆摊做这个,每晚最少可以赚200多块钱,我就带一个很小的折叠桌,桌上铺块金丝绒的布,把做好的戒指、项链就摆在布上,边上还放个小牌子,写着“为你量身定做独一无二的饰品”,我自己就坐在边上现场制作,晚上出来玩的、逛街的、散步的人看到我在双手不停、敲敲打打的现场做饰品很多人都会被吸引过来。
现在人真的很难得看到手工艺人现场制作的场景了,所以会有很多人看,看到我做的样品确实也很精美,铜丝缠绕配上玛瑙玉石的珠子,非常有手工的感觉,就会有顾客要做,戒指适合量身定做,因为每个人的手指不一样粗,只要有顾客先做,就陆续会有其他顾客也要做,5分钟左右可以做一件,成本1块钱左右,收费10到15左右,项链可以卖25到30,一般一晚最少可以卖15至20件饰品,一晚最少可以赚200块钱以上,现在学照片饰品的学员都可以学这项技术,这项技术可以一直做,即使到老了也可以做,摆个摊随便赚个一两百块钱很容易。
照片饰品投资小 回报快
学习照片饰品全套技术2000元,学习2天,随到随学,学完后投资1500元买设备和材料,包括一个提取照片的照片盒子,体积很小,可以放在包里随身携带的,充一次电可以用2天,不用电脑不用电源,我们常年批发材料,也会教会学员如何自己购买,都很方便,照片饰品成本每件2元左右,零售价15至25元,3分钟做好一件,做照片饰品投资小、回报快、一年四季都可以做,节假日生意更是火爆,有的学员节假日都日赚千元,网站里有很多学员火爆的销售现场照片。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浦南路合浦南村24栋在地图中查看401
电话:0551―66187286 14790403508
篇9
1.问题提出
随着学前融合教育的起步与发展,学前融合教育从关注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是否共处(即物理融合),转向于关注特殊幼儿是否被普通同伴接纳与尊重(即心理融合)以及是否接受了适宜的教育(即教学融合)。其中,特殊幼儿在学前融合班级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接纳成为了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注热点之一。因为,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能让特殊幼儿在有意义的自然情景中发展社交能力、获得归属感,还能让普通幼儿认识与了解特殊幼儿,促使普通儿童尊重与接纳人类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尽管不少研究者从理论层面论证了学前融合教育对于特殊幼儿、普通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实证研究却发现,如果缺乏成人有效、系统的指导,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的同伴互动明显低于师幼互动,并出现交往难以维持、策略较为简单的特点,特殊幼儿还有可能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中。特殊幼儿所具有的残疾特点可能造成特殊幼儿存在理解交往信息困难、口语表达能力有限、抑或交往意愿与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普通幼儿对于发起、维持双方的交往以及在包容、接纳特殊幼儿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能动作用。普通幼儿对残疾认识与接纳态度、以及从幼儿期帮助普通儿童客观认识残疾与积极接纳残疾,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但是,国内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研究多针对成年人与学龄儿童,并未开展学龄前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致力于回答在学前融合教育中,4-6岁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与接纳态度,以期为国内学前融合教育促进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的相互接纳与支持提供实证参考与依据。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北京市2所开展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中,随机选取接受特殊幼儿的中班、大班各2个(每班均有1-3名特殊幼儿,特殊幼儿的残疾类型分布为智力落后、孤独症、脑瘫、发育迟缓四种类型,特殊幼儿在融合班级的作息时间为半天至全天不等),然后从每个班级中随机选取14名普通儿童(男女各半)作为被试,共计84名儿童。中班儿童42名,平均月龄60.42月,大班儿童42名,平均月龄71.23月。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设计了半结构访谈提纲,访谈主要包括两个维度:(1)对残疾的认识,包括残疾的定义、残疾的稳定性、残疾的传染性、残疾的差异性;(2)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包括是否喜欢残疾人、与残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是否害怕残疾人。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别访谈法,每次邀请1名幼儿进入安静的场所,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材料整理成文本材料。由2名编码者对访谈资料进行数据的编码和录入工作,编码者的评分一致性达到99%。对于不一致的地方,由编码者共同核查访谈资料,经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进行编码和录入。
使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普通幼儿对残疾的认识
3.1.1残疾的概念
在“什么是残疾”的问题上,48.8%的幼儿认为“肢体残缺”,15.4%的幼儿认为“使用辅具”,仅有4.8%的幼儿认为“视力缺陷”属于残疾,而23.8%的幼儿则不能给予任何解释(参见表1)。
研究者根据幼儿的上述回答分别进行追问,对所有儿童均给予相应提示并追问视觉缺陷、听觉缺陷是否为残疾,对未能主动回答出“肢体残缺或使用辅具为残疾”的幼儿给予相应提示并追问该问题,结果如下:(1)77.4%的幼儿经追问,认为“看不见”属于残疾,20.2%的幼儿否定,2.4%的幼儿回答“不知道或说不清楚”;(2)59.5%的幼儿经追问,认为“听不见”属于残疾,39.3%的幼儿否定,1.2%的幼儿回答“不知道或说不清楚”;(3)89.7%的幼儿经提示,认为“肢体残缺或使用轮椅、拐棍的人”是残疾人。
幼儿在被问及“身边是否有残疾人”时,90.5%的幼儿认为身边没有残疾人,仅有9.5%(n=8)认为有残疾人,其中2名幼儿正确说出了班级殊幼儿的名字,1名幼儿将班中有攻击的幼儿列为残疾人。
由此可见,4-6岁幼儿主要从“肢体残缺”及“使用辅具”等显著外部特征来定义残疾,大部分幼儿经提示也认为感官缺陷是残疾,说明4-6岁幼儿的残疾概念中已经开始包含了感官缺陷。
3.1.2残疾的稳定性
在“肢体残疾的稳定性”方面,有71.4%的幼儿表示肢体残疾具有稳定性,19.1%的幼儿认为肢体残疾不具有稳定性,9.5%的幼儿不知道答案。
在“听力残疾的稳定性”方面,有86.9%的幼儿认为听力残疾具有稳定性,10.7%的幼儿认为听力残疾不具有稳定性,2.4%的幼儿不知道答案。
在“视力残疾的稳定性”方面,有86.9%的幼儿认为视力残疾具有稳定性,10.7%的幼儿认为视力残疾不具有稳定性,2.4%的幼儿不知道答案。
综上可见,绝大部分幼儿认为残疾具有稳定性,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
3.1.3残疾的传染性
幼儿被问及“残疾的传染性”并且要求说出原因。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54.9%的有认为残疾不具有传染性,其中39.3%的幼儿明确回答“残疾不是传染病”,而33.3%的幼儿认为会传染。
3.1.4残疾与健全人的差异性
幼儿被问及“残疾与健全人的差异性”,并要求说出理由。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97.6%的幼儿认为残疾人与自己有差异,其中45.2%的幼儿认为这种差异主要在于外表肢体,21.4%的幼儿认为存在能力差异,8.3%的幼儿认为差别为是否辅具使用,仅有1.2%的幼儿认为残疾人和自己没有差别。
3.2普通幼儿对残疾人的接纳态度
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普通幼儿对残疾人的态度:是否喜欢残疾人,与残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与行为,是否害怕残疾人。
3.2.1是否喜欢残疾人
本研究要求幼儿回答是否喜欢残疾人并说出原因。由表4可见,81.2%的幼儿表示不喜欢残疾人,原因依次由高到低为:不知道原因、残疾人缺乏能力、他们有肢体残疾、他们有传染性。16.4%的幼儿表示喜欢残疾人,主要从亲社会性意识与残疾人需要帮助的角度给予解释。
3.2.2与残疾小朋友交往的愿望
幼儿被问到“如果残疾小朋友来我们班上你愿意和他们一起玩”时,表5显示,54.8%的幼儿表示愿意和残疾小朋友一起玩,主要理由为残疾小朋友需要帮助、幼儿的亲社会倾向意识。42.8%的幼儿表示不喜欢残疾人,主要是因为他们肢体残疾和缺乏能力。
3.2.3是否害怕残疾人
幼儿被问到是否害怕残疾人及原因。表6显示:66.6%幼儿表明他们不害怕残疾人,主要原因依次由高到低为:残疾人的外表不可怕、同情可怜残疾人、残疾人没有伤害性;31%的幼儿害怕残疾人,其主要原因是为残疾人存在肢体缺失。
4.讨论
4.1普通幼儿已具备朴素的残疾观念
本研究发现,4、5岁的普通幼儿已经对残疾形成了朴素的看法与观点,他们主要以自身为参照物,从外在身体特征敏感察觉残疾人与自己的差异,认为身体残疾或使用辅具的人是残疾人,这与国外及台湾地区的研究基本一致。幼儿此时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容易受到外在显著特征的影响,因此肢体残疾作为相对外显的残疾类型进入幼儿的意识范畴,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本研究还发现,幼儿对于感官缺陷的残疾概念正在形成中。
此外,4、5岁的普通儿童对残疾的稳定性、传染性、差异性有较为客观、正确的理解。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部分幼儿认为残疾可以传染,这种理解偏差可能会影响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在差异性认识上,幼儿普遍认为残疾人在身体结构或能力上与自己存在差异,这种过于从差异角度看待残疾人而鲜少从相同之处看待两类人群的视角,可能是影响接纳程度的另一个认知因素。
4.2普通幼儿对残疾人持消极与积极并存的接纳态度
本研究发现普通幼儿对残疾人的接纳态度持消极与积极并存的状态。一方面,80%的普通幼儿表示不喜欢残疾人,30%的幼儿害怕残疾人;另一方面,54%的普通幼儿表示愿意和残疾小朋友一起玩耍。这可能与普通幼儿在社会交往上更倾向于与年龄相仿的同伴互动游戏的特点有关系。本研究与国外发现的83%的普通幼儿表示愿意与特殊幼儿交往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距。
5.建议
本研究考察了普通幼儿对的认识和接纳态度,普通幼儿具备朴素的残疾观点以及倾向于接纳残疾幼儿的特点,对我们针对普通幼儿开展残疾认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1)在认识残疾的类型上,应符合普通幼儿的认识特点,从幼儿较能理解与认识的外显残疾类型过渡到相对内隐的残疾类型,如首先认识肢体残疾与脑瘫儿童,其次为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儿童,最后为智力落后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帮助普通幼儿认识身边的特殊幼儿,消除其对特殊幼儿的错误看法,不仅能促进两类儿童的交往与接纳,也能促进普通幼儿更好地认识与了解人类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篇10
1.现状与问题
历史上,人们习惯把概率统计看成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由此采用纯数学的方法研究这门学科。这导致在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偏重于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学生也习惯于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应付考试。结果是考完就丢,连最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都缺乏。同时,林业院校的数学教研室与综合性大学或是理工类大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科研方面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缺乏能影响决策的高级学术权威,这导致教师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很少,信息化教育的研究进展缓慢。最严重的是,统计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他必须与其他专业相结合,服务于其他专业方能显示其价值。但在实践中,上统计课的老师不一定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专业课老师其统计学功底往往不可能很好。如何进行统计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本身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逐步选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改变,这些尝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几点建议
2.1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
最早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黑板十粉笔”的教学方法信息量小,板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的知识面难以得到扩展。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为了与计算机结合,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个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确实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信息量,同时多媒体中的图形显示,动画模拟,声像结合的学习环境的确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但在学习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概率统计毕竟有很多需要逻辑推理的知识,对公式的推导若不边板书边讲解,学生很难听懂;而信息量大学生抓不住重点,结果有些学生反映不佳。由此可见,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点,但对于统计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多媒体教学方式,或是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要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的目的来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更多是重视数学基础和各种统计方法的推导,把统计课作为数学课来教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缺乏统计思想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重理论轻实用,最终不能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恰当的统计问题,更谈不上利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不影响本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下,笔者针对部分班级,适当降低概率论部分的难度,仅从直观性、趣味性的角度把概率论作为统计的基础知识加以介绍,而把授课的重点放在数理统计各种方法的介绍和应用上。以西南林学院资源学院地理信息系统02级学生为例,在学到统计部分时,我要求学生分组下去搜集数据(样本),但学生并不懂该如何下手,有的学生将别人分析好的数据也当作原始数据收集大多数学生学了数据处理方法却不会用。为使学生真正学会使用统计的方法处理海量数据并提取有用信息,每学一部分知识,我要求学生使用自己收集的数据实践该种统计方法。例如,在学到样本统计量时,我要求学生逐个计算这些样本统计量,并分析所算值代表样本的何种信息;在学到方差分析时,我请学生检验不同样地的树木其总体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学到回归分析时,又让同学们对居民的教育状况与家庭收人进行调查分析,看看二者有无联系。在实践各种统计方法的同时,我向学生传授科学论文的写作知识,要求学生将每部分的分析结果写成论文的形式上交。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数据收集做起,逐步学会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最后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了学生拿到数据却不知从何处人手的难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针对不同专业,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笔者曾和许多专业老师探讨过数理统计在各专业上的应用,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专业,对统计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其对概率论知识的使用就比较多,针对这个专业,就必须强化这部分的知识。而林产化工专业对概率论知识用的相对较少,在数理统计诸多方法中对方差分析使用较多,在有限的学时内,若不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差异性,学生学习了不能结合专业知识加以运用,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保持概率统计内容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应当结合不同专业,在内容的深浅及安排上有所调整,要多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制订适合该专业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4开设统计实验课
数学实验是随着人类思维、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它将数学直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借助计算机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事实_f:,统计类课程的教学如果不借助计算机这一工具,学生不了解也不会使用统计软件,将会使他们陷人枯燥的计算而忽略了统计分析的功能。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将大打折扣。目前比较通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SPSS,MatIab,SAS等。这些软件语法简练、使用方便,为统计实验课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平台。试验课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根据理论课上学到的方法、原理在实验课上使用软件完成重复而复杂的计算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多方面综合考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统计类课程的考核方法,若单纯使用闭卷的方法,学生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花在概念、公式的记忆上,对实用问题不感兴趣,学生的主动性难以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为此,我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即概率论可进行闭卷考试;数理统计为实用部分,这部分的考核可以论文形式进行,由学生自己调查数据,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提取有用信息,最后以科学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考核宜上机,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部分考试各占一定比例(由老师自定)。这种考核方法即可解决统计课程公式多且计算量大不便闭卷考试的问题,同时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较为客观的成绩。
篇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ietary patterns on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in the island. Methods A total of 58 patients with pregnancy hypertensive disorder admitted in a hospital of the island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ew dietary structure treatment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normal diet structural treatment care. The physical standard reaching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new dietary structure treatment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4 week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weight, blood pressur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Diet; Pregnancy hypertensive; Island; Effect
妊娠期高血压是女性在妊娠期一种特有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糖尿病或慢性高血压史以及自身抵抗力差、营养不良引起的[1]。有资料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可导致孕期女性及胎儿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可致其死亡,严重威胁孕期女性及胎儿的身心健康[2]。由于孕期运动量明显减少,肥胖也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之一,且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糖尿病,因此合理的膳食是保证妊娠期女性和胎儿营养吸收、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脂联素是胰岛素的一种,帮助糖类的吸收,其水平高低可作为预测糖尿病的指标,临床可通过调节脂联素水平治疗糖尿病。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就医顺序随机选取本海岛某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共计58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年龄20~28岁,平均(23.12±2.23)岁,孕周20~30周,平均(23.28±1.05)周。其中研究组29例,年龄20~28岁,平均(25.08±0.26)岁,血压145~178/90~110 mmHg,平均血压(153.45±2.89)mmHg;对照组29例,年龄21~28岁,平均(24.83±0.69)岁,血压145~178/90~110 mmHg,平均血海155.23±1.78)mmHg。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3]
①根据临床血压测量标准诊断两组患者均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②患者20~28岁之间;③患者孕周均在20周以上;④均为初次分娩;⑤排除年龄40岁患者;⑥排除具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⑦排除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子痫前期、人工授精、IVF-ET术后、孕前3个月使用过促排卵药物、孕前3个月使用过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既往多次流产史(一般为3次以上,包括3次)、既往有肾脏疾病。
1.3方法
两组患者在膳食结构实施前均采用硝苯地平片(生产商:山东鲁西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 mg×100片/盒,国药准字:H37020875)10 mg,每日3次口服降血压,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食物的摄入次数与频率,包含谷类、肉禽类、奶类、蛋类及海产品。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膳食结构进行干预,每天的各类食物摄取量按照日常随机摄取;研究组患者采用新型膳食模式干预,每天按照营养搭配,增加蛋类、奶类、谷类食物及水果的摄取量,减少海产品的食用量,或者摄入量为0,并减少对多脂肪食物的摄取量。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膳食管理,并对患者按时进行电话回访、血压测量,及时改进食物摄取量。
1.4 达标评判标准[4]
体重达标标准采用BMI指标衡量:BMI=体重(kg)/(身高m)2,
1.5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4周后身体达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体重、血压及营养情况达标例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前后脂联素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指标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研究组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膳食模式应用后干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满意度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是血压持续过高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为9.4%,是引起孕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严重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5,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与年龄、孕产次、孕周有一定关系,而膳食习惯与妊娠期高血压也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人们饮食及生活习惯的不规律,高血压患者逐渐趋向年轻化,肥胖也是其中之一[7]。妊娠期高血压更是年轻女性极为担心的病症之一,而海岛作为生活聚居地,海产品极为丰富,食盐的摄入量偏高,因饮食及生活习惯等,较易引起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约为32%。有研究显示,妊娠期缺钙、使用盐量过多均可导致出现高血压症状,每日摄入食盐>20 g,高血压发病率高达30%[8,9]。合理的膳食结构可以帮助妊娠期女性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应减少食盐的过多摄入,限制含盐量高的食物,如腌制品、风干咸肉、浓汤汁及酱油等大量摄入,降低对多脂肪食物的食用量,孕妇应多吃鱼、肉、蛋、奶及新鲜蔬菜,并按时添加钙剂[10,11]。
胎儿生长的影响与母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关的小血管痉挛,导致产妇子宫蜕膜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它为胎儿提供血液难以正常,胎儿从此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从而出现生长迟缓症状[12,13]。重度妊高征组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主要是因为妊娠高血压孕妇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粘稠(状态),血流阻力增大,影响许多器官如胎盘,胎儿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自然相对不足,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14-16]。有研究表明,原来所有的凝血因子在妊娠过程中增高,蛋白的纤溶活性减弱,但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压迫使得血压升高[17,18]。支持孕D加强营养,热能要适当,蛋白质要充分。准妈妈脂肪热比应在25%以内,饱和脂肪热比应小于10%。妊娠期钙质补充应增加乳类、鱼类和海产品的摄入,以增加食物钙的吸收,避免因摄钙不足而致低血钙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孕中后期钙摄入应该达到每天1200 mg,铁质充足,硒不可缺,海产品中含硒量较高,钠要控制,需要限制食盐的摄入。多吃鱼、谷类和新鲜蔬菜,鲫鱼、鳝鱼、青花鱼等淡水鱼有助于改善机体代谢,改善微血管循环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摄入谷类及新鲜蔬菜,不仅可增加食物纤维素的摄入,对防止便秘、降低血脂也有益,还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防治妊娠高血压疾病。心理干预让患者放松,经常锻炼;小振幅运动使患者病情减轻,给予镇静、解痉、降压、间歇疗法[19,20]。本研究表明,采用新型膳食结构治疗妊娠期高血压,体重、血压及营养情况达标例数比例明显高于采用普通膳食结构治疗,说明食盐的摄入量减少可有效降低血压,降低对脂肪过多食物的食用可减少肥胖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且新型膳食结构患者总满意度为96.55%,普通膳食结构患者满意度79.31%,且新型膳食结构患者不满意例数比例明显较低。
综上所述,采用新型膳食结构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可有效调节血压,减少高血压发病率,通过对蛋奶类的摄入保证胎儿及孕妇的营养健康,降低肥胖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邢麟,张燕,余洋,等.宝鸡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6,32(3):342-344.
[2] 丁晓华,刘小玲,田莉,等.妊娠期膳食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J].中A干预杂志,2014,49(10):1198-1201.
[3] 汪晓翠,吕红梅,张微,等.妊娠期膳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6,24(2):106-109.
[4] 苏桂平.妊娠期补钙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4):2387-2388.
[5] 王晶,东星,吴鸿雁,等.多种方法联合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6,20(5):917-920.
[6] 黄鑫,李莹莹.妊娠合并甲亢的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9(12):3920-3921.
[7] 字文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2(5):74.
[8] Fotland T?J,Paulsen JE,Sanner T,et al.Risk assessment of coumarin using the bench mark dose(BMD)approach:Children in Norway which regularly eat oatmeal porridge with cinnamon may exceed the TDI for coumarin with several folds[J].Food Chem Toxicol,2012,50(3-4):903-912.
[9] Effat LK,El-Harouni AA,Amr KS,et al.Screening of dystrophin gene deletions in Egyptian patients with DMD/BMD muscular dystrophies[J].Dis Markers,2013, 16(3-4):125-129.
[10] Roest PA,Bout M,van der Tuijn AC,et al.Splicing mutations in DMD/BMD detected by RT-PCR/PTT:Detection of a 19AA insertion in the cysteine rich domain of dystrophin compatible with BMD[J].J Med Genet,2016,33(11):935-939.
[11] Gümüs P,■ztürk V■,Bozkurt E,et al.Evaluation of the gingival inflammation in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via 25-hydroxy-vitamin D3,prostaglandin E2 and TNF-alpha levels in saliva[J].Arch Oral Biol,2016,63(3):1-6.
[12] Cimbek A,Gürsoy G,Kirnap NG,et al.Relation of obesity with serum 25 hydroxy vitamin D3 levels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J Res Med Sci,2012,17(12):1119-1123.
[13] 宁华丽.丹参注射液治疗妊娠高血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9):89-90.
[14] 武志锋,覃春献,梁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1,(9):1162-1163.
[15] 邢盈,王立英.丹参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 26(9):2072-2074.
[16] Halkin V,Reginster JY.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calcitoni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Bio Drugs,2011,10(4):295-300.
[17] Fuleihan G,Baddoura R,Awada H,et al.First update of the Lebanese guidelines for osteopor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J].J Med Liban,2015,55(4):176-191.
[18] Mcclung M.Use of highly potent bisphosphonat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Curr Osteoporos Rep,2013,1(3):116-122.
篇12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说:“国家建设的核心是确立和维持一套共同信仰。”[1]而国家共同信仰的确立和维持主要是通过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来实现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关系到党的事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既存在一般共性,也存在特殊差异性。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认同是个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接受和遵从。通过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性别、年级、专业及干群身份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从总体认同程度来看,特别是基于认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女生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强于接受性有关,与男生相比,她们更加善于消化、理解理论知识和接受既定结论。二是从认同深度来看,男生往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更为深层,但也更容易产生偏颇。相比于女生,男生思维往往具有更强的发散性,同时也更具批判性。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理念与社会实践的反差,他们更易于产生质疑,并常伴随着强烈的外在表现。女生在此方面往往表现得较为平和,但认同深度往往不及男生。三是从认同内容来看,男生对于国际国内形势与国家发展等问题,如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反腐倡廉、社会改革等议题总体上更为关注和敏感,而女生对于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内容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四是从不同方式的认同影响来看,总体来看,男生由于更擅长逻辑思维,对于透彻的理论逻辑和理性分析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而女生更擅长形象思维,对感性方式的教育影响具有较高的认同度。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年级差异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年级差异。一是从理论认知程度来看,一、二年级理论认知程度偏高,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掌握程度明显高于三、四年级。这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安排在这一阶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二是从理论接受态度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大一学生最为认真,随年级提高大体呈反向趋势。大一新生刚走出高中校园,原有的应试备考学习习惯仍然有所延续。课堂上能够比较认真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课堂抬头率、参与度都相对较好。而大二、大三学生的表现明显不如大一学生。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呈现出功利化取向,如形势政策课的出勤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从认同程度来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加深的趋向。大一学生的书本理论认同掌握较好,但由于社会经验还比较少,所接受理论还未经历与现实的对接,因而往往浮于表面。而随着年级上升,大学生社会认知程度逐步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会相应加深,当然往往也会伴随认同反复现象。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专业差异
通过对政治、历史、中文、思想政治、外语、物理、数学、交通运输、工业工程、电气工程等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存在明显的专业类别差异。总体来看,文科诸如政治、历史、中文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其中,思想政治专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最高。这一结果可以归结于接触效应,即文科大学生总体上会更多接触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同时,文科大学生往往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中会涉及更多的社会历史内容,并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身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会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相比之下,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当然,这也与文科大学生中女生比例相对较高存在着一定关系。
(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干群”差异
通过对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存在明显的干群差异,学生干部的认同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包括:一是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都是大学校园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学习成绩和政治思想诸方面表现往往更为突出,正因如此,他们能够成为学生干部而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学生干部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历。他们通过组织和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迎接新生、演讲比赛等,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三是学生干部基于自身优越感而更具有正能量。学生干部属于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国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评价比较倾向于积极和乐观,更加易于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影响。
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性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断增强教育针对性。
第一,基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性别差异采取更加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式。要深入挖掘性别差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的影响,从而发挥认同优势,弥补认同不足。一般来说,和男生相比,女生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和他人形成情感连接,有更强烈的共情体验和同情心,因此,对于女生及女生占比高的班级可更多地采用感性为主的教育方法。在进行国际国内形势等宏观理论教育时,应注意加入感性情节因素,使得女生更易于融入其中进而认同相关理论。针对男生思维逻辑性和发散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男生以及男生为主的班级,要注意授课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宏阔视野。针对男生的认同外显特点,应关注男生的认同反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认同冲突与认同危机,因势利导,进行针对性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照顾到男女生的认同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情理交融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认同特点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表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阶段[2]。大学生要达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层认同,理性认知是基础,但不能停留于理性认知。能否形成情感共鸣、进行思想转化、实现心理调适,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淀固化都非常重要。而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任何教育途径和手段都无法一次性地完成全部任务。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阶段。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强化主流意识的理性认知,适时地推动其情感共鸣,为思想转化奠定重要基础。在大学高年级即三、四年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跟进,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困惑。在此基础上,以专题讲座、辅导谈心、学术讨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各种形式来进一步增进其理性认知,激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思想转化和心理调适,不断释疑解惑,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沉淀固化,从而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深度和稳定性。
第三,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途径,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因素,增加其呈现频次,会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也就是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更多接触对增进认同具有提升作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使其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当然,教育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便会整个封闭起来。”[3]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避免简单重复,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环节,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实践中加以夯实。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对于大学生来说,主流意识形态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是增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干部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高也说明了这一点。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并将之做到实处,通过校内社团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并通过参考观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走出校门,初涉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悟理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理论与实践反差的心理冲突,此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好跟踪指导,及时进行思想疏导,使学生思想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转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
参考文献:
篇13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
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班主任职业倦怠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育人活动中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工作满意度低、工作动力不足、兴趣和热情下降,以致造成能力衰退和工作绩效降低。
笔者认为,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之一般教
师高。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现状为:(1)情绪低落。(2)处事的非人性化。(3)职业成就感低。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厌倦,盼望早日脱离苦海。
二、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致有以下一些:(1)工作千头万绪,纷杂繁重。班主任杂事非常多,特别是一些城市学校,本该是一些后勤部门、教学处、德育处等部门干的事转嫁给了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工作非常纷杂繁重。(2)工作的时间长、强度大。据笔者了解,城市普通中学的班主任一般都是早上7:30到校检查清洁及清点学生人数,中午一般都不能回家,一直要等到学生上了晚自习后才会回家,如果自己有晚自习的话,要晚上9:00才回家,工作时间长达14小时之多。(3)班主任工作付出和回报的失衡,造成心理失衡。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后,班主任津贴占工资的比重减少,特别是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津贴比以前少了很多,让城市普通中学的班主任们很是想不通。
三、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消解策略
(一)从班主任自身方面消解班主任职业倦怠
1.从我做起,向自己挑战,保持追求精神
要克服“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必须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有些班主任教师仅仅把当班主任视作是多挣一些钱、为了评职称而不得不当。而我们认为应把班主任工作当作安身立命的事业。职业可以应付,事业必须追求。有追求才有目标,有目标才有干劲。
2.悦纳现实,放松心情,保持乐观精神
很多班主任觉得“太累太苦”,毫无“潇洒”可言,是因为没有笑纳自己、笑纳他人和笑纳现实的缘故。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悦纳现实,放松心情,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二)从学校、社会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等方面消解班主任职业倦怠
如何克服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消解城市普通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的这个难题,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1)重视班主任工作,提升班主任工作的地位。(2)建立班主任工作的新机制,减轻班主任工作的压力:①实行班主任轮岗制;②重点培养“副科”教师做班主任;③适当为班主任“减负”。(3)提升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4)改善班主任物质生活条件及提高班主任津贴。(5)改进班主任评价制度和建立班主任培训制度,对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巧;此外,全社会对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