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网络舆情监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各大高校都拥有自己的BBS网络,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思想等,舆情的影响和规律都不容忽视。然而,对敏感和突发事件的不实言论和恶意煽动,会误导和欺骗学生,扩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影响和破坏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有必要对高校BBS网络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的议题和言论进行有效地监管。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分析、整理,才能建立起全面、有效、快速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使高校网络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在目前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应用中,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网络舆情产品,因此,针对高校BBS网络的特点,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和引导策略,开发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舆情热点分析方法
2.1网络舆情的形成
2.2主题关注度分析
主题关注度是指过去某一时间段内,舆情主题被关注的程度,用该主题的相关帖子回复数或与该主题的相关网页数进行衡量[1]。在进行舆情分析时,要统计某一主题或事件被关注的程度,首先要明确事件或话题本身所处的阶段;其次,应该在分析某一舆情热点之前对其进行科学的类型界定。热点事件主要分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公权力形象、司法事件、经济民生事件、社会思潮、境外涉华突发事件等。
2.3 主题热度分析
主题热度分析即在某一时同段内相对更加被关注或集中关注的舆情主题,用该主题的关注度进行衡量。统计所有舆情主题的关注度,在某一时间段内,对所有设为热点的主题按关注度的降序进行排列,生成某一时间段内的热点主题排行榜。排在榜首的主题网民的关注度最高,也就是热点问题所在。
3 网络舆情监测关键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话题检测与跟踪技术(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二是文体倾向性分析技术(Sentiment Classification)技术。主题检测与跟踪作为舆情分析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近十年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2]。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就是运用网络爬虫、文本挖掘和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实现热点话题发现、话题跟踪、关联分析、敏感信息监测的功能。
3.1 主题爬虫技术
3.1.1网络爬虫的分类
网络爬虫也叫网络蜘蛛,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提取网页的程序,这种技术可以检查站点上所有的链接是否有效,并把相关的数据保存下来,成为搜索引擎[3]。
通用网络爬虫首先把网络上的HTML文档使用超链接连接起来,就像织了一张网,爬虫程序从一个或若干初始网页的URL开始,获得初始网页上的URL列表,顺着这张网,不断的抓取网页,将内容抽取出来,直到满足系统的停止条件为止。
聚焦爬虫技术是根据一定的网页分析算法地过滤与主题无关的链接,保留有用的链接放到待抓取的队列中,通过一定的搜索策略从队列中选择下一步要抓取的URL,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足程序的停止条件。
3.1.2爬行算法
基于主题的聚焦爬虫搜索策略主要有人工预选策略、过滤策略、启发式搜索策略。人工预选策略是由人工预先浏览各个站点,从中选出与主题相关的网站,然后再用爬虫程序对这类网站进行持续的访问;过滤策略是将爬虫抓取下来的网页,先进行过滤,删除与主题不相关的页面,保留相关页面;启发式策略是考虑特定问题可应用的知识地优先选择合适的操作算子,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搜索,以搜索效率。下面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算法Fish Search算法。
Fish Search算法是模拟自然界中的鱼群的行为来进行最优搜索,依据自然规律,鱼群总是朝一个方向流动来寻找食物并繁殖,子代鱼群的数量和强壮程度取决于能找到的食物的数量。在Fish Search算法中,每一个URL看作是一条鱼,当一个Web页面被抓取后,它包含的新的UEL也同时被解析出来。其中,有用的URL的数量取决于该页面是否与主题相关以及它本身包含的链接数量。当增加一个文档,鱼就繁殖一定数量的后代,若文档相关也就是指鱼儿找到了食物,可以繁殖出更多的后代,则再增加此文的链接深度;若文档不相关,鱼就越来越少,后代也越少。在某一方向上经过几条链接仍未找到相关文档,就表明此鱼已死,就不再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查找了,将此URL加入到完成队列中。若一条鱼读取文档的时间过长,说明该鱼已进入污染区,则尽量少沿着这条URL搜索,以免出现死循环。
Fish Search算法不像传统的搜索算法按照URL在父页面中出现的顺序来依次搜索,而是动态的根据网页的搜索深度值来决定搜索的顺序,实现了可能的主题相关网页优先搜索。该算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关度的计算过于简单,容易使算法过早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导致整体回报率不高[4]。
3.2 文本挖掘技术
3.2.1文本表示
文本表示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文本的表示和计算,文本的表示是指文本特征的提取,计算指权重的定义和语义相似度的定义。
目前,文本的表示通常采用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潜在语义模型和概率模型文本表示模型,用某种特定结构去表达文本的语义。
3.2.2文本相似度计算
3.2.3文本聚类和分类
文本聚类通常对已有的文本集合进行聚类,文本聚类技术是主题检测技术的基础,它的目标是将文档集合分成若干个簇,要求同一簇内文档内容的相似度尽可能的大,而不同簇之间的相似度则尽可能的小。
经过多年研究,聚类算法已经很成熟,主要可分为五类:以k-means为代表的划分方法,利用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高,不同类的对象相似度低的特性进行分类;将类别看作是在层次的层次聚类方法,有两种分类方法:整合法和分裂法;主要考虑数据空间的密度、连通性和边界区的基于密度的方法;将数据的分割方法转换成对空间的分割的基于网络的算法;在高维空间进行聚类的核聚类算法等。
不管采用哪一种聚类算法,文本聚类的流程如图2所示,主要有以下步骤:
①将原始文本进行预处理,抽取词条,词条选择等其他处理;
②抽取文本特征,建立模型,例如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等其他模型;
③将维度进行约减,需要用到的算法有层次算法、划分算法等其他算法;
④得到聚类结果。
3.2.4 关键词和摘要提取
由于网络上的文档信息量比较庞大,如果直接对全文进行检索,其检索的速度会很慢,而且检索的效率不高,经常检索出无关的内容。因此为了提高检索质量和效率,必须对文档建立关键词和摘要。关于关键词自动提取的方法主要有主要包括基于统计、基于语义理解和基于机器学习三种方式。
关键词的抽取过程非常复杂,设计思路是首先建立一个通用的主题词表,然后基于这个主题表对处理后的页面文档进行主题词的抽取工作,主题词的抽取过程主要包括预处理、选择候选词、计算关键词权重、输出关键词等几个主要步骤。
4 实验结果
5 结束语
本文立足于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的实际需求,研究了高校舆情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网络爬虫、文本挖掘等多种信息技术。在多种技术的支撑下,开发出一套适用于高校BBS网络的舆情监测平台,实现了对新闻的实时跟踪,校园热点话题的监控、敏感信息的监测等功能是可以是实现的,这项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林兴发,肖照.基于大学生BBS论坛的舆情热点分析——以武汉大学珞珈山水论坛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8):188-189.
[2] Pimwadee Chaovalit,Lina Zhou,Movie Review Mining:a Comparison between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pproaches,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5.
篇2
1 重庆地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早在九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就是指的使用校园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我国网络教育的观点的正式提出还是在这个世纪初。网络教育的主要方式有网上讲座、网上问答、网上咨询以及网上交流等等。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经由网络作为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传统教育模式来说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以让高校在校学生随时了解的全球信息动向,这种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下信息化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性。
2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对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重中之重。目前在重庆地区其网络思想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党政工团人员以及辅导员所组成的,在这其中辅导员的作用最大,其他社会学老师与哲学老师等对其进行辅助。随着网络思想教育越来越被普及,在重庆地区有些高校,对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经由对其师资队伍不断的提高以及完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这么几个工作分工:网络辅导员、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评论员。
在重庆地区,网络管理员主要是从事的重庆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阶层。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及在网上建立相应的平台,对网络辅导员以及管理员工作流程进行安排,并且组织和策划与思想教育有关的各项网上活动,并且制定实施计划,然后进行宣传,对于网络辅导员以及评论员所反馈的情报进行及时有效的归纳总结。
在网络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网络辅导员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是由政治辅导员、哲学系以及社会学系的老师组成,其主要工作就是在网络上建立起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网络教育平台,保证网络教育的及时有效,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可以是BBS、校园网以及QQ、MSN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务必需要专业的平台,这就需要网络导员对网上的教育平台进行建设,可以组建专题网站、网页、以及生活文化类网络平台,保证网上的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其本质就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建设与管理。
网络评论员能够对重庆地区思想教育教师的进行有力的补充,首先要对党的总体方针有所了解,热爱党,热爱祖国,有着坚定的信仰。然后经由自己对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学院实际情况的了解,将其进行合理的融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网络评论员主要的工作平台可以是博客、论坛、网上社区、学校贴吧等等,并且就思想教育问题在网上进行探讨与分析,在网络上跟帖、转贴以及发表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帖子,尤其是当重庆地区发生较为重大事件的时候,在非常时期,对于网上的舆论进行及时的引导,发表正能量的帖子、支持正面消息,最大化的对网上各种负面消息进行消除,从而使得重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和谐稳定的进行。
3 加强重庆地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 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重庆的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沿海,其硬件设施有所不足,网上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加大对重庆地区网上思想教育的资金投入:首先重庆地区的各个高校需要对其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纳入财政预算,可以将其用于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中去,对教师进行深造,又或者是引进新的老师。其次积极主动的寻找其他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社会对重庆政治教育的关注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比如寻求一些大型的IT产业机构对其进行支持,从而建立起网络上思想教育的基金;作为奖励来鼓励那些优秀的教师,最后能够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比如拉网上赞助、以及经营合法的上网机构,借此来筹集一定的资金。
3.2 完善规章制度
重庆地区网络思想教育主要分为三个主体,网络管理员、评论员以及辅导员,对此我们要对其有明确的划分,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都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另一方面对网路思想教育老师的引进、上岗制度与培训方式等都务必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使得网上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从而使得其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3.3 挂职制度的实行
挂职制度的落实有利于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在重庆高校从事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选派一些较为优秀的教师到沿海思想教育较为先进的高校进行挂职学习,这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升老师个人素质以及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学校先进教育方式的学习,将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让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选派到沿海学习的老师当中,可以适当的把少数民族教师作为优先考虑,通过学习与锻炼,让重庆地区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迪.欠发达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7):80-83.
[2]李高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的构建路径[J].职业时空,2009,5(10):174-175.
[3]马志强.重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与管理研究[D].重庆农业大学,2009.
篇3
舆情指的是社会舆论,狭义上指的是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对该事项所持有的政治态度。在网络的环境下,社会舆情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舆情,其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和限制性、匿名性和外显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时事性和交互性、少数性和分散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校园网站、论坛、QQ、博客等为载体,根据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身边发生的事件作为客体,针对同一事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阵地。在比较宽松的网络言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了网络的大熔炉,高校在进行言论引导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纯洁性,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实施网络舆情的存在的困难
(一)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学生处于情商易激动的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遇到问题或者挫折,心里调试较慢,容易受煽动,便通过网络方式宣泄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不满情绪。网络舆情成为了某些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阵地。
(二)网络监管预警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员应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对学校口碑的评论,比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等,但是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不断完善。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薄弱。主要是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专职较少,兼职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成了兼职,对学生思想的监管、人格的培养、行为的引导也欠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
(四)校园文化开展参差不齐。由于每个高校的硬件设施、领导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机构管理健全模式及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有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些高校校园沉默不已。学生通过网络看到了各高校文化建设的情况,随之而来是学生的自豪感和失落感,这不利于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二、高校网络舆情实施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针对大学生年龄特点,在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辅导员日常生活和任课老师德育课上的教导,使学生遵守正确使用网络的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安全健康使用网络的意识。
(二)建立校园网络预警机制,明确网络监管员的职责。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思想动态的重要阵地是高校校园网络。因此,高校网络监管员要加强常规检测与突发事件监测。网络管理员要多关注学生日常网络舆情的动态,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发现有苗头、针对性或者指向性的问题,甚至出现谩骂、煽动、“一边倒”的不良言论,应该与发帖者沟通,弄清发帖意图,争取发帖者能主动删帖,清除影响。突发事件的监管主要是针对校园发生的时的网络舆情监管及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情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
(三)建立校园网络监管监察队。高校负责校园网络监管的教师一人之力难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监察学生网络的动态。所以,高校培养一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力的校园网络评论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网络监管员要对学生队伍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确保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相应的法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把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引导向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方向,维护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集体利益。
(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打造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是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打造成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速到,广泛吸取人文和社科类知识的养料,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文化内涵实现完美的统一,使学生能够追求崇高的信仰,崇尚科学,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新氛围。高校网络舆情对于传统校园文化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打造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高校应有机的将网络舆情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和主题活动,将网络舆情与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王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J].考试周刊,2010(35).
篇4
一、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
负面的网络信息往往比正面的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高校里亦是如此。负面的网络信息散布者往往都会借助网络来更快、更广地表达其错误的观点、传播其错误的思想,并借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给当事部门、单位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同时,通过网民的相互转载、转发、群聊等,错误的观点、思想往往会被放大、发酵,形成不好的社会影响,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生活,使人心惶惶,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可以这么说,有时网络载体已然成为负面舆情信息的放大器。高校里,由于网友的活跃程度很高,有的大学生甚至有的教职工都会被负面的舆情信息所迷惑并“以讹传讹”,小到影响整个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到影响整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正是由于大学生、教职工参与程度极高,高校里的网络舆情监控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这些信息往往来源于不同的部门、单位,一般情况下,学校新闻由党委宣传部管理,通知公告由办公室,学生论坛、学生博客由学生处监督,OA办公讨论区等由现代教育中心搭建、维护等。由于高校舆情信息来源于不同部门、单位,造成各部门、单位在舆情监管方面“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监控,极易造成不良信息的广泛、迅速扩散,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另外一方面,作为高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想要在某特定时间段内及时掌握本校所有网络舆情信息将变得很难。甚至,个别分管领导还要通过与其他分管领导才能获取相对比较全面的舆情信息。在此情况下,领导者很难及时、准确地应对网络上的突发事件。第三,依照“谁建设、谁监管”原则,各舆情信息者都应该对各自所的各种信息负有监管职责。可现实情况是,高校里许多单位把网站建设好,把交流平台搭建好后,就陷入“三不管”状态,即“不更新、不维护、不监管”。这时,在防范负面的舆情信息时,做不到“及时关注、时刻警惕”的状态;另外,一旦出现负面的舆情信息时,都找不到源头,出现“扯皮”现象。缺乏统一管理,各家“各自为政”,舆情信息监管不到位、不及时,监管陷入被动,这是目前一些高校所面临的现状。
三、网页文本获取简介
网页文本获取,即通过搜索互联网相关网页,并对网页上的文本内容进行抓取。目前,互联网搜索主要包括“爬行和抓取”“索引”“搜索词处理”以及“排序”四个步骤。即派“蜘蛛”在互联网上发现新网页并抓取文件,然后跟踪该网页文件中的链接,发现更多新网页并获取文件;“蜘蛛”在抓取这些文件后,将其分解、分析,并以巨大表格形式存入数据库。此时,若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页文本搜索,搜索引擎首先对用户搜索词进行判断是否有错别字或拼写错误等处理后,启动查询数据库,返回包含搜索词的页面,并根据排名算法依序呈现。
四、基于网页文本获取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介绍
某个高校范围内,能否有个小型系统专门负责网站信息的监管,做到敏感信息“及时关注、时刻警惕”呢?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控方法,可方便、实时地应对高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监控。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学生博客、OA办公讨论区以及各留言板等,而包含这些网络舆情信息的网页文本往往部署在高校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读取服务器上网页文件的方式进行文本判断,而不需通过“蜘蛛”进行爬行获取了。解决了文件获取问题后,文本获取就变得简单多了。但是,可能很多网络舆情信息是写在网站程序的某个数据库中的,服务器上并没有包含该信息的相关html或htm等文件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对全校所有包含类似于“学校新闻”“通知公告”“学生论坛”等等具有“互动”性质的网站进行梳理,得到其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并通过读取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文本获取。一旦确定各数据库的存储地址后,只要不是新增、减少网站或是重新建设网站,我们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进行数据库内容的实时监控。在对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进行文本获取时,我们可以设置各种特定的词,通过文本“截取”方式进行过滤,一旦发现网页文件或数据库内容中出现特定的词,即可进行相关预警,并设置显示网页文件位置或数据库名称等。
总结: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研究秩序,更好地服务师生,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文针对高校里有可能出现的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提出了基于网页文本获取技术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通过该方法,学校决策制定的领导者,就可以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未雨绸缪”,即使出现负面网络舆情,也可以及时做到“亡羊补牢”,为阻止或遏制负面信息扩散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现阶段还未有一个权威定论。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初探》一文中,张鹏程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公共事物及高等教育系统之外的民众对高等教育公共事务的态度总和。”苏州大学的明义敬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网络舆情主体大学生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而李育全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大学生对此的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广西科技大学的潘清泉教授等指出,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指“大学生在学校内外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产生的,并借助于互联网传播,且在高校范围内形成的对于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可以看出,学者们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分析各有其侧重,但较为明显的一个分歧点即为:到底哪部分人群才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有的学者认为是“大学生”,有的则认为是“大学生和大学教师”,还有的认为是“大学生和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校外的社会“民众”,如此等等。笔者认为,如同“大学生”一样,作为高校环境内的活动主体,“高等教育工作者”是不应缺席高校网络舆情的主置的。但张鹏程所指出的“民众对高等教育公共事务的态度总和”,应该属于社会普遍性质的网络舆情范畴,而不应包括于特定的高校网络舆情中。故“民众”不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之一,其针对高等教育公共事务的态度总和也不能被定义为高校网络舆情。
综上,通过修改潘清泉教授等的相关定义,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网络舆情,即大学生及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内外各种事件的刺激下产生并借助于互联网传播,在高校范围内形成的对于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应用方式及特点
通常情况下,高校相关部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都侧重于宣传本身的前期规范和后期监督,而这些规范和监督又基本上是简单地停留在文化活动的既有内容上。虽然其间也不乏对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引导,但大多是基于常规性、事务性的工作要求,缺乏主动性。随着网络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日渐重要,同时高校文化活动的宣传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于是,高校相关部门也开始注意到主动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工作中的便利性和重要性。
高校相关部门针对某一阶段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经研究过后,除了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正面的引导和管理外,还主动有计划分步骤地将这种引导融合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中,或干脆由此而策划举办意义关联度极高的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宣传推行,以此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效果。这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应用。它的应用方式较为灵活,分为曲线分层引导、直线全面引导、重点二次引导三种方式。
曲线分层引导,即高校相关部门按层级区分,从上到下对文化活动宣传工作进行布置,借助各层各级部门或主体对该项工作的再认识、再分配以及最基层主体的具体施行,最终达到预期的引导效果。这种应用方式可以强调各层级部门对文化活动宣传工作(实则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认识,但会导致引导效力的逐层缺失,以致最终会让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发生一定程度的散耗;直线全面引导,是指高校相关部门针对某项已接种网络舆情引导初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以权威者的身份对该活动进行直接全面的反复宣传和不断强调,从而直线地达到自身真正关心的引导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引导效力的无损耗发出,但由于相关部门的权威身份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甚至高校工作者的逆反心理,故可能对最终效果产生消极影响;重点二次引导,即高校相关部门将某项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工作布置给与大学生或高校教育工作者联系最为密切的重点主体,例如年级辅导员、学生社团、教师工会等,由他们对在校大学生或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活动宣传(舆情引导)的二次辐射,从而引起其自觉接受和相互传播。往往这类重点主体能够获得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充分信任,使得这种应用方式能够达到很好的预期引导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时往往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隐匿渗透性、情感趋同性、较易接受性。第一,隐匿渗透性。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宣传的外衣,相关部门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变得不再突出明显,而是具备了一定的隐匿性。它渗透于貌似常规化和事务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却潜移默化地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进行着有目的的引导。相较于校园危机公关等较为明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这种应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来更好的长期引导效果;第二,情感趋同性。在高校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直极受大学生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尤其是前者。许多大学生将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视作对自身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对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更有甚者是对自身梦想的不懈追求,于是会对其倾注一份特殊的感情。这种情况下,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能够使得引导工作获得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情感趋同效应,从而增加引导管理的成功几率;第三,较易接受性。事实上,这一特点是基于前两大特点而体现出来的。正是因为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工作中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隐匿性和渗透性,同时又可以获得相关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情感趋同,故不容易引起管理对象的逆反心理,能够使其在主观上愿意接受引导,并最终在针对刺激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上向着被引导的方向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在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效应计较
可以说,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当中,既能够满足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需求,又能够恰当地提升网络舆情维稳的引导管理能力。但这种应用的最终效果是否令人满意,还需要我们对其作出深刻的效应计较。总体看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所体现出来的效应是长期的、潜在的、长尾的,而不是短期的、即时的、主体的。
长期效应而不是短期效应。与校园危机公关等较为明显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不同,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所起到的是长期的引导管理效应。它不会在短期内就达到预期的引导目标,故不适合于管理在时间要求上非常紧急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然而这种长期引导效应对于高校网络舆情主体认知大形势、大是非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管理意义,能够很好地达到总层面上的引导目标。
潜在效应而不是即时效应。一般的即时性舆情引导所能起到的作用效力都较短且停留在浅层次上,不能对后续发生的类似刺激事件进行预防性引导。由于隐匿渗透性和情感趋同性的存在,应用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中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够对目标主体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不会以显性的形态作出立竿见影的即时干预,但其潜在的引导方式能够更深层地影响目标主体对某一网络舆情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当类似的刺激事件再次发生时,这种预先的潜在的引导就会干预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相关判断,从而实现引导工作的既定目标。
篇6
1引言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是公众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言论,一般会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并产生较强的舆论声势[1]。尤其在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社会人群中更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并通过建立二元选择模型提出对于管理现状好坏的评判方法,便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创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较大同时高校的管理也严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网络表现特征的研究,如[2]~[4]指出高校网络舆情不同之处在于高校学生网络参与热情高,思想活跃,传播速度快,有较强的趋同性等特点,这就给网络舆情在这一人群里的传播提供了便利;[5]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存在定位和目标不明确以及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6]给出了一些网络舆情数据搜集、分析方法的建议。但目前的研究没有涉及对于高校管理现状的定量研究,这就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基于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评价模型。本文引用满意度的概念定义了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满意状况,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了各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该模型的目的在于探索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并将这种关系用路径图等形式表述,是一种包括路径分析、因子分析等专业统计方法的多元统计技术[7]。它的强势在于对多变量间交互关系的定量研究。最后对确定的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评价模型。
本文的研究基于将武汉所有本科高校按高校类别分层后抽样调查来的一手数据。经统计,武汉市75所普通本科高校按批次类别分层的比例大致为1∶1∶2∶3,在不考虑各高校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在每层产生随机数的方法随机抽取出14所高校进行调查,其中包括2所一本院校、2所二本院校、4所三本院校以及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发放问卷并回收筛选后共计获得558份有效问卷,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2实证分析
我们对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采用Likert量表将大学生对高校满意度分为1~5个等级,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满意度的潜在影响因子,分析总体满意度与潜在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该模型的拟合效果,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建言献策。本文以下分析均采用SPSS 190 软件完成[8]。
21提取潜在影响因子
首先,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得到信度检验统计量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0807,说明本文采集的数据内部一致性良好,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其次,为了从众多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指标中提取少数几个具有可解释性的共同因子,我们先对数据进行了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从KMO指数0828和球形Bartlett检验显著性均可以看出,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接着对16个原始问题:Q1(评论匿名)、Q2(平台未实名制的管理)、Q3(者匿名)、Q4(信息人群的限制)、Q5(网络平台对文明用语的控制)、Q6(对过激言论的控制)、Q7(评论的真实性)、Q8(消息的真实性)、Q9(相关部门传递虚假消息情况的控制)、Q10(学校针对热点做出的回应及说明)、Q11(学校平息学生混乱的及时性)、Q12(学校更正信息的及时性)、Q13(学校管理平台的手段)、Q14(学校对散布不良言论者处罚措施)、Q15(学校各官方网络平台管理者的管理能力)、Q16(学校对散布不良言论学生的教育引导措施)构成矩阵Q,由Q=AX+e,从16个外生显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外生潜变量矩阵X=(X1,X2,X3,X4,X5),根据因子载荷系数大小给各潜在因子命名,如表1所示。
22SEM模型路径分析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五个潜在影响因子对总体满意度均存在正向影响,其中可靠性和及时性满意度因子对总体满意度影响最大。
23Logistic回归模型
为建立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满意度评价模型,我们对五个潜在影响因子建立二元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的定义如下:
采用Logistic累积分布函数:F(X)=11+e-X(-∞
运用SPSS对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参数估计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模型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高校自媒体网络舆情管理的满意与否跟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对网络舆情信息及删除标准的严格性”以及“对不良舆情信息或传播后针对该情况相应管理或处罚措施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同时严格性满意度因子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影响程度最大。
3结论与建议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对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具体实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信息标准,严格审核信息内容。消息者采用实名注册制度并进行严格审核,认真剔除虚假消息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损害。
(2)建立完善的惩罚制度条例,规范大学生使用行为。并对散布虚假不良言论且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3)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管理体系。从硬件和软实力着手,一方面通过增强员工对舆情的防范能力和处理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相关网络监察技术的研发,以便增强舆情管理的有效性和严格性。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4
[2]翟志伟,李晓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90-92
[3]王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2):76-79
[4]李俊俊中国高校网络舆情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126-129
[5]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
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04-03
网络舆情是指受各类事项发生、发展刺激而产生的通过网络传播的民众对于该事项所有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倾向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与高校工作有关的网络舆论动向,本文则是指高校教师或大学生依托网络传播和表达的各类社会现象不同的情绪、态度、认知、意见和行为的集合。
“云”环境即云计算环境。“云”是云计算服务模式和其实现技术的形象比喻,而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超级计算模式,由计算机集群、并行处理、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虚拟资源管理等多种技术集中起来形成动态、可度量的共享资源池,最终提供给用户终端健壮(Robust)、稳定的服务。广义上说,电子邮件、论坛、博客等也都属于云计算范畴。2007年Google公司首先提出云计算概念后,得到了微软、苹果、甲骨文等全球各大IT公司的积极推动,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国内的百度、腾讯、金山、网易、华为等一些大型IT公司也相继推出“云”服务,可以说“云”已经很大程度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在我们身边已触手可及。在这样的“云”环境下,由于网络虚拟世界在法律、道德等层面对个人的约束力相对较弱,而“云”所能提供的服务又复杂多样,造成高校学生在“云”环境下的网络行为与传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
一、“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
“云”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出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全球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互联网上提供的各类云服务大大地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而高校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折、成型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自我表现冲动,思想活跃。作为一个在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敢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日渐成熟和流行的各类云服务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表意见和参政议事的平台,这个平台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信息的原创者和传播者,而且每个大学生又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接受信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盘共享、微信、博客甚至上传视频等云服务即时发表意见。但由于目前大多数云服务都未实行实名注册,大学生通常会以匿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情绪,因而可以更加自由和客观地反映现实校园中的矛盾,真实地体现大学生某一时段的思想状态。
(二)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在网络上,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当某一热点问题或事件发生时,往往会吸引许多大学生自发地参与讨论。由于云服务提供的讨论平台相对更加自由,更难于监管,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的大学生更加容易聚集,形成对立互动的场面,对立双方的观点和意见相互碰撞、交锋,经过争论和探讨他们往往又会相互交融,使各方意见趋于一致。这种实时的互动流,促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迅速地表达出来,使得校园网络舆情更加快速和集中地反映。
(三)复杂度和多元性进一步增加。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使得校园网络舆情具有较宽泛的舆论主题,而舆论的形成又往往是随意的、自发的。从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来看,目前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博客、论坛、个人网站和电子邮件等,云服务中的网络硬盘、文件分享、日程分享、兴趣圈子等也可以快速地、大范围地传播各种的言论。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包括部分的高校教师,这些教师多数是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但有少部分是推波助澜。当然也可能会有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社会人员参与,其参与的目的不一定相同,有的是一时性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是恶意挑唆,引起事端等。从校园网络舆情的话题来看,往往是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方面为主,同时涉及国家政策和热点社会事件,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使得舆情的复杂度和多元性大大增加。
篇8
[3]曲淑华,刘.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6-148.
[4]丁菊玲,勒中坚,王根生.我国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探讨[J].情报杂志,2010,(10):5-8.
[5]董杨.中美两国网络舆情监管体系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cn[EB].
[7]http:∥/[EB].
[8]http:∥/[EB].
[9]张玉峰,何超.基于Web挖掘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2011,(4):64-68.
[10]周君.Web文本挖掘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9
Safety Management of Baoding University
Liu Jin-song Chai Wen-lei Zhang Bin
(Network Center,Hebei University HebeiBaoding 071002)
【 Abstract 】 The university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earning knowledg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make the ideological field multivariate, diversity,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exposed, to the culture of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to offer new task. Baoding City compl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 the University, took a series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afe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 Keywords 】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network culture; safety of network culture
1 高校网群建设
高校网群建设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全时性传播,实现跨越高校物理界限,了不同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了教学、学习讨论、资料搜寻、日常交往、生活服务、学生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网上文化集合体。在高校网群中,符号、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有效工具。
网群建设内容广泛、样式丰富、载体先进、风格多样。它包括新闻、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论坛等,还包括网上传播的各种信息、网络视频、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教育、培训、网络出版等。高校网站资源不仅是宣传学校形象、宣传学校理念的窗口,也是全方位便利师生、服务社会的门户。一所大学的网站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精神、文化、科研、教学、服务等诸多领域的社会与国际形象。此外,不断建立贴近教学科研、贴近干部师生、贴近校园实际,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具有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站资源,形成学生们乐于接受网站形象、乐于利用网站资源、乐于通过网络成长的新局面,使校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舆论的主阵地。
高校网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可操作性。高校网群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和规范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培养校园网络行为主体特别是学生健康向上、积极理性的网络自律行为,以主流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2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
高校网络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高校网络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自然而然地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与否、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如何。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师生在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上,由于长期交流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它以整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物质实体,还包括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法律、制度和言行规范等制度体系。而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保证高校网群及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维护高校教学科研正常有序发展,指导高校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专业学习提供服务,指导学生在复杂、多元的虚拟世界中坚持稳定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3 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防控体系
3.1 构建新型网络文化阵地,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要形成高校网群,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网群可以包括内网、外网两个部分,学校网、部门网、学生社区和学生个人网页等多个层次。内网应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务,外网则面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最新情况。要通过相关链接,把多个层次的网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
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师生的影响和渗透。要在学校局域网上开辟红色网站、网页,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在网上积极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并完善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
必须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通过网络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网上动态,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网上信息参考。高校必须建立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舆情收集、处理机制,一旦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马上做出反应,针对问题主动出击、正面引导,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强势,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此问题形成的根木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要注重进行深入舆论信息的挖掘统计和分析工作,从中找出有害信息分布的规律、网站、重点时段和重点IP地址段,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封堵,做到危机舆情预防为主,并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
3.3 建立应急预案增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构建校园网络信息预防与应急处置体系,努力形成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要落实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实现与保定市公安部门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的接入,建立网络安全联网预警机制,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校园网络被不法分子利用,确保校园网安全。
3.4 建立高校专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紧密配合、职责分明的网络管理体系
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应成为学校网络管理的专管部门,由学校主要领导直接分管。主要负责校园主干网的规划与建设、校园网站建设、IP地址管理、校园网络技术维护、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网络事件应急处置、上网行为日志记录留存、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应用人员的培训等。此外,为了有效控制网络不文明行为在校园网络上的产生和扩大,高校可以考虑实名上网的建议,从管理机制上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校办、学生处等相关机构应分别承担校园网站的新闻类、公告类信息和办公平台管理。建立学生类信息、网络文化建设、网上宣传协调、师生上网行为管理、不良信息监控、网络舆情监察、网上舆论引导等管理责任。学校其他网络使用部门,均要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主动地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好校园网络。
加强对IP地址的基础管理。目前,各高校的师生电脑大多一律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各高校要依托现有网络,对机房网络进行技术改造,用交换机替代机房二级路由,对学生机房和教师电脑进行校园网内网IP规划,并部署相应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做到学校所有电脑实行认证上网,做到所有数据精确定位到全校所有的电脑终端和个人用户。
加强对校园网络BBS的规范和管理。坚决、严格实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做到校外用户只能浏览不能贴文。要通过IP地址实名登记、BBS实名注册登记、网络账号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用户的监管。
加强对学校二级域名和子网的管理和监控。对于危害网络安全的域名和子网要进行及时隔离和查处,防止校园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要加强统一协调,努力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
3.5 网络文化安全策略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高校网群有害信息技术防控体系建设。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内容要能采集、能识别、能有效的阻止网络有害信息进入,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语意识别分析技术和协作过滤技术。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
通过在校园网出口设置高性能防火墙,对核心服务进行入侵检测,并通过上网身份认证保证校内用户接入的身份识别,并对出口访问日志保留3个月等策略,对学校主题网站定期进行漏洞扫描。通过在主干网部署网管系统对全校的骨干网以上的网络设备与主服务器进行网络监控;对“垃圾”邮件过滤与提示;在校区中心节点部署机房网络监控系统对机房进行视频、空调、UPS、门禁等进行实时监控。在学生宿舍区实行IP-MAC地址绑定策略等,严格从技术手段上保证校园网络的物理系统安全。
病毒告警。组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服务系统,由补丁分发管理系统和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补丁管理平台对校园网内用户的计算机进行集中的安全补丁更新等服务,保证校园网内所有的计算机不会成为安全的漏洞。通过公共的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为校园网内备感染病毒的用户进行病毒库的安装及自动的安全修复。
4 结束语
保定高校网群与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保定高校内部潜力,整合优化各类网站和媒体资源,形成保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推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科学管理水平。打造保定网络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品牌的措施对策,促进保定市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确保保定市文化信息的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保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燕.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2] 周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08,6.
[3] 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4] 唐军栋,尹洪菊,王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解析[J].新西部,2011,4.
[5] 于东江,王建林.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5] 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 .理论前沿,2009,9.
基金项目:
篇10
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产生原因
(一)时展及科技进步是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生成的前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权利、平等、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并时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更加乐于通过结社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表达自身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这样的时代特征也对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思想最为解放的青年产生了深刻影响。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使得网络自组织成为了可能。网络配置资源成本低,对青年需求的全覆盖,平等、自由的组织文化为网上青年自组织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青年多样化需求是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生成的内在动力
当今青年生活呈现出价值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生活个性化,行动潮流化的趋势,伴随着这一趋势,青年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人文意识、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青年呼唤社会公正,维护自身权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也更加强烈。
与此同时,高校中现有传统规范化的组织在形式与内容上已经难以满足青年人日益出现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党支部、共青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形式及活动内容的传统性,使得在其之外存在一些组织空白与活动空白:即缺乏同年轻人熟悉的网络结合的、相对自由的学生组织与活动形式。因此,大量自由活跃的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适时而生,填补了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组织空白和活动空白,满足了青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这一切都使得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出现成为必然。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1)淡化了传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概念,削弱了传统青年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得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干的传统学生组织难以发挥作用。
网络青年自组织及其活动的多元、开放、自主、自由的特点,较好的满足了当代高校青年的心理、娱乐需求。相比党团组织、青年社团等传统青年组织单一、封闭、被动的特性,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明显对青年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这使得原本基础就比较薄弱的青年学生组织受到了更为强大的冲击。
(2)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特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大打折扣,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首先,自组织聚集了大量不同校园的大学生成员,同时由于网络虚拟性及监管的缺失,很容易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自组织里,当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在各自组织群中进行流传和诱导时,受到从众心理和群体规范的压力,大量学生就会参与对抗社会的行为,造成学校和社会难以控制的影响和后果。
其次,自组织中个别成员对传统组织的逆反心理和对主流信息的怀疑态度,会通过网络青年自组织迅速传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大打折扣。
(3)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自发性、虚拟性、信息隐秘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发现自组织的存在,无法预测自组织对群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工作。这种在高校管理部门视野中隐形,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显现的现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了一种潜在的隐患。
(二)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高校青年网络自组织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网络自组织的覆盖性广、传播性快、动员力足的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传播度。网络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传播媒介,它将文本、声音、图画等信息集于一体,能够激发青年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也符合青年要求自主发展的心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自觉和主动性。可以利用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互动性和可选择性,促进青年有选择地、自主地接受、参与各项活动。
(2)高校青年出现一定程度的聚集,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有利基础,同时有利于组织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出现,使得原本离心性非常大的高校青年出现了难得的集聚,在目前传统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无法全面覆盖青年学生的情况下,网络青年自组织作为大学生集聚的平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青年情况、关注青年动态、了解青年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青年的舆情得以真实全面的反映。通过网上聊天、沟通、咨询,可以直接与每个青年进行交流;通过网络自组织意见的收集,可以真实、快捷地了解青年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通过发挥网络交际的优势,更易了解青年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所需所求,从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引导管理对策
(一)解放思想,正确对待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
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密切关注、客观分析、正确面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这一新生事物。既要用理性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的发展,更要通过认真研究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基层青年的需求、主张、愿望,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搭建平台,加强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1)建立健全高校网络建设与管理机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和交际方式,除了一些基本管理公约外,缺乏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应该结合《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法律法规,完善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进行保护、引导、管控的具体措施,开发有利于引导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的网络软件,制定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的目标要求、管理规范、制度措施、奖惩标准,使自组织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健全技术监控和网络安全规范机制。充分利用实名制、身份认证、加密、防火墙、网络安全检测监控等技术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检测、拦截、删除有害病毒,屏蔽、过滤敏感和有害信息,有效支持青年自组织的正常网络运作,有效监控青年自组织“网上召集、落地聚集”的群体。加大对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破坏行为的惩治力度,教育和规范师生的网络行为,以法制手段促进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强化校园网络平台的技术监控,实施 24小时网络监管,对不良信息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理。建立自组织网络舆情汇集及分析机制,密切关注微博、QQ群、博客等网上交流平台上青年的思想状况和热点问题,及时挖掘并分析舆情信息,保证舆情信息汇总、分析、上报的制度化。形成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的联动机制。学校管理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骨干、校内校外等多层次、全方位协调联动,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网络突发事件。
(三)因势利导,开展网络明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
(1)引导大学生合理参与网络交往。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心态加入网络自组织。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消极型的网络自组织和网络自组织消极行为 产生的条件。
(2)推荐优秀网络资源活动。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海报、卡片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普及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类优秀网站。引导大学生浏览绿色网站,学会运用优秀网络资源查阅信息、帮助学生主动抵制不良网站的侵害。
(3)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通过开办相关论坛,邀请心理、网络专家定期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学生中采用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的形式,将网络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当中。不断提高大学生健康上网的意识和网络法制意识,塑造文明网络的良好风尚,也为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青年自组织.
[2]梁继峰,吕莉媛.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黑龙江高教究,2009,7.
[3]李磊,王名,沈恒超.网上社团及其管理:NGO新领域探讨.南京社会科学,2002,1.
[4]全晓松,马会琼. 试析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
[5]何瑛.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影响及引导.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0.
篇11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当代大学生及网络时代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量巨大,信息公开、信息管理复杂、传播迅速,真实性有待考量,这些特点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对于意识形态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有些不法分子和境外势力蓄意一些具有诱导性和严重不良影响的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及时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何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必要性更加凸显,高校自然就成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显得非常必要并且日益紧迫了。
2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必然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时代性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教育方式和内容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学生。传统思政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注重单向的灌输方法;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广泛运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思政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利用网络特点,不断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途径,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造更多适合于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以有效增强育人效果,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所以说,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二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的宣传队伍和相应的技术支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网络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网络技术。虽然有些高校成立了网络宣传队伍,但是队伍中多以学生为主,这些学生虽然懂得网络技术,但是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这种矛盾自然会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最好是既懂网络技术又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需要具备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政治敏感性和警觉性,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队伍,对于网络宣传技术和网络宣传设备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网络宣传教育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忽略学生主体性,宣传效果欠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一种创新,目前的宣传模式还比较单一。例如:很多高校建立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频繁上传一些思政宣传资料和党的重要思想、理论等,尝试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但是由于宣传教育的模式相对单一,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从“网下”搬到了“网上”;教育形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只是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模式变为现在的网络对学生的单向输出模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在宣传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宣传内容过于严肃,更多的是强调政治理论和思想宣传,缺乏事实和鲜活的典型宣传,宣传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很难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
3 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尚不成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多是偏重政治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宣传,但是面临复杂的网络环境,仅仅单向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不法分子甚至敌对势力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渗透,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大学生好奇心强,涉世不深,经验较少,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政治敏感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充分运用新型宣传媒体和传播手段才能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然而,目前对于网络上常出现的不良信息、一些明显歪曲事实的虚假信息以及大学生关注关心的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很多高校不敢直接面对,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这种对网络舆情的干预机制不完善,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问题认识上的偏差和模糊。
三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加大投入,完善培训机制,建设专业的高校网络宣传队伍
广西医科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宣传工作,不管在网络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人才培养上都不断加大投入,建立了网络宣传队伍培训机制。学校团委联合学校宣传部、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挑选专业的思想政治宣传教师和网络技术人才,组成专业的学校网络宣传队伍。建立校级、院级、班级三级网络宣传工作小组,成立网络宣传员队伍,形成网络宣传监督常态化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作用,通过各级开通QQ群、微信群等联系平台,建立网络宣传员信息管理及常态化动员机制,做到有名单、能联系、常发声、起作用。通过将思政教育和网络宣传技术相结合,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打造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宣传队伍,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宣传具有正能量的思政信息,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同时也保证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提高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坚持以生为本,转变网络宣传模式,丰富网络宣传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广西医科大学结合学校特点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需要,强化网络服务育人的功能, 服务于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利用原有的思政教育网站作为我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网络阵地,对网站首页设计、网站模块进行全面改版,形成以思政网站为载体,以学生社区论坛、新生qq群、微博、微信为支撑,五位一体的网络宣传模式,内容丰富,信息覆盖面广,主题鲜明,思想导向性强。同时,还开辟经典理论学习专栏,提供包括时事、文学、医学生、十佳电影、百科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开通社区论坛、“BBS”、官方微博、微信、医大新生组群等互动性频道,打造网站――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的互动式网络交流平台,形成以网络学习平台、生活服务平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娱乐服务互动交流平台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关注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注重事实和优秀典型宣传,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做到网络思政教育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寓教于服务、寓教于乐,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 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提高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传播不可控等特点,面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虚假信息和敌对信息等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和思想状态的信息,高校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不断完善网络舆论危机干预机制。广西医科大学成立了专业的网络信息宣传队伍,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网络舆情引导。学校制定了网上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网络危机干预机制,利用网络宣传队伍对于网络信息进行及时筛选,及时发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于错误的观点和舆论第一时间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强有力的批驳和纠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有情有理,彻底改变学生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信任。同时,建立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和可追溯制度,形成快捷、高效的网络信息内容监管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时期,密切关注网络上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发现学生在网络上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快速做出回应。对不合理的需求或一时做不到的及时予以说明、解释,对于合理的需求要积极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从而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从而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思想引导的实效性,实现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熊绍辉.论网络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0(05).
[2]冯培.网络时代对大学德育的挑战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0(19).
[3]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07).
[4]吴满意,曹银忠.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篇12
一、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都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以及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长期渗透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得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更趋于‘短兵相接’,各种思想文化的交锋愈加频繁激烈。”〔1〕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泛滥,新时代的大学生越来越容易在网络上浏览到各种类型的信息。而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在全世界网络范围内传播其所谓的价值观,并在网络上大肆宣传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用这样的方式来扭曲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渗透来达到其目的。西方国家不仅从未放弃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且变得更加隐蔽、极具欺骗性。国内也不乏一些网络名人为了自身利益甘愿做西方国家的“帮手”,吹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并抹黑中国。更有甚者抓住一些个别的小事件进行恶意传播,通过扭曲事实、煽风点火等方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政治化,这些网络内容都会给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网络小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一旦快速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就会给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
近年来网红和网络名人数量暴增,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也充斥着各种功利主义思想,这样的网络环境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对信仰逐渐淡化,并投入到追逐功利的网络环境当中,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长此以往,大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也缺乏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容易形成抵触情绪。大学生如果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识不足,就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和侵蚀,被西方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得疏离和抵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大学生容易被社会负面因素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生态环境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调整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种发展可能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阶层矛盾,这些都是社会发展、格局转型的必然结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抓住这些事件开始兴风作浪,为了个人的权益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消息。而在大学生所接触的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当大学生遇到这些在网络上传播真真假假的社会负面消息时,他们同情弱者、嫉恶如仇的心理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被一些恶意编排、夸大、曲解的简单事件激发出负面情绪,最后造成不当的言论和行为,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这样负面的网络舆情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途径
从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难看出,目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十分激烈,尤其是西方各国敌对势力,凭借其网络优势和科技优势一直在对我国大学生群体进行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是直接面对这种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的第一阵地,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找出能够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途径方法,来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概括,只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避免由于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带来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只有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够提高认知度,避免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提高自身抵抗力。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阵地,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首要场所,对大学生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目前各高校也正在推进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举措,可以让大学生在所有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思政教育,充分了解西方意识形态,剖析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这将对加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采取网上、网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以往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都是采用线下教学的方式,利用传统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慢慢变成主流。但网上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流于表面,不能只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挂在网站的显著位置就可以了,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结合视频、图像、声音和各种动画效果,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吸收,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要提醒学生上网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并对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的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
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加强舆情引导,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打造良性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自律机制”。〔2〕要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就一定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及时了解大学生上网时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整体思想动态情况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对大学生错误的网络行为和言论进行指引并疏导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尽可能地降低负面网络舆情信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网络舆情危机,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而且“高校需要主动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积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适应舆情事件的多元动态演变特点,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直面事件和问题的新型媒体发言人制度”。〔3〕学校方面还要有明确的应急处理方案,在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对热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比如:通过官方通告的方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避免被有心人利用;设置应急处理方法数据库,通过借鉴和参考数据库中的案例和处理方法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做好大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薇洲.网络信息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48.
篇13
1.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随着通讯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网络走进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以低廉的成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分享各种信息。可以说网络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高校校园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当代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但交际面狭窄,与人沟通能力不足,在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倾吐和自我展示的空间,网络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表达的需求,网络上大量信息的传播并不受相关部门的审批,而个人隐私、言论自由与社会传播控制之间难以把握的平衡也加大了网络控制的难度,这一切都使网络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分享信息的虚拟空间。博客、论坛等网上的公共场所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出现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网络舆情就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指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电子邮件及新闻组、网络聊天、电子公告板、博客和维基等。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近年来,几乎所有高校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传播,如“芙蓉姐姐”、“胡戈恶搞”等事件,而2011年上半年,涉及到高校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其中有一些还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药家鑫事件,南方科技大学45名同学拒绝高考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而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网络舆论已成为高校屡屡产生和扩大的“导火线”和“催化剂”,成为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和高校舆论的集散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稳定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2.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在高校中,大学生网络舆情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有其特殊性,它是特指大学生网民对网络上某一特定的人物或事件广泛关注,形成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网络群体性意见或言论,并可能演化成现实中的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行为。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2.1时间的突发性
由于网络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当一些热点事件被到网上,大学生网民就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浏览到这些信息,并采取新闻跟贴、论坛讨论、网上投票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他们在面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对高校管理及大学生利益产生不满时,有更强烈的见诸于网络的诉求,能迅速诱发大量大学生或社会网民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使事件的影响得到扩大,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特别是“90后”大学生,他们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抱以较高的热情,并且容易受到网上舆论信息的引导,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表现为时间上的突发性。加之网络传播的即时性,特别是一些社会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往往会使社会舆情产生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滚雪球现象,例如李刚门事件,便是通过网络等传播途径,数小时内点击率便达数万人次,这无疑是网络传播即时性导致群体性舆情的最好证明。
2.2内容的多元性
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特别是“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更敏感、接受新生事物快,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和现实。网络特有的快捷性、隐匿性、交互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多元性。从校内看,食堂饭菜、寝室管理、学校收费、教师授课等;从国内看,领导干部、社会改革、国内重要体育赛事;从国际看,总统换届、领导花边、社会局势动荡新闻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进而形成网络舆情。多元性与综合性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不受地域和空间的制约,可以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这正好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展示自我和对自由表达的迫切需求因此,校园博客、校内外各种论坛等自然成为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的网络平台,校园内外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会第一时间在这一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同时,网络舆情日益呈现多元性,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利益重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现象集中显现,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自然也会跨越校园的界限,指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和层面,或者涉及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校园生活和自身利益诉求等方方面面群体性与放大性。作为网络主体力量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具有相近的年龄,类似的经历及生活习惯,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
2.3影响的广泛性
由于互联网快捷的传播速度,网络舆情的影响突破了媒介时间上、地域上的限制。主要表现为:校内舆情校际化、局部事件全国化、国内事件国际化。当一个热点问题在一所高校中展开讨论,形成舆情,这种讨论通过网络会迅速传到同一省市或国内的其它高校,甚至会流传到社会上,更严重的是一些具有不良企图的人有可能把这些讨论发到境外的网站上,从而造成国际上的舆论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作用于当代“90后”大学生身上,必然会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非理性与难控性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它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虚拟存在,在网络全面开放而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却相对滞后的今天,社会公共道德往往缺乏对网民个体的道德约束,致使校园网络舆情较难控制。由于作为网民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着非均衡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行为的自由隐匿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出现非理。他们会在虚拟空间中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乃至犯罪行为,尤其是会出现一些偏激的情绪化言论,甚至产生网络暴力,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的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在网络这个即时传播的空间里成为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心态变化的导火索。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高校上经常出现一些偏激的情绪化言论。而舆情空间监管的缺乏让一些消极的错误的甚至是煽动性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所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中实施引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
[2]彭知辉.论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6-50.
[3]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究动态,2007,(2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