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篇2
课改以来,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在课堂中渗透课改理念,但“以人为本”课改理念贯彻不深。虽然,口语交际课重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在各类测试中体现比较困难,即使有所体现,也分值不大,学生可以依靠对母语的基本感知完成一二。所以现今的口语交际课堂名不副实,不少教师将口语交际课堂与作文课合二为一,通过写话、完成片段练习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更有甚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略过。这明显是对口语交际课堂的目的及重要性认识不清、课改理念贯彻不深所致。
2.现有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教学方式单一、单调、传统也是当前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口语交际课堂,学生参与兴趣、积极性是关键。但是,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出示交际课题,指名或小组交际,教师简单评价。根本不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不关注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程度,以及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一节原本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就这样单调乏味地结束。久而久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但不能提高,而且有时口语表达的热情也被减退。
3.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密切关注。
当前,在小学语文口语教学中,对于小学生个性的关注较为淡漠。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考虑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来小学生个性各异,其生活经历、思维方式、语言天赋也有所不同,但是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忽视,而是施行大统一的教学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问题的建议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基于口语交际课对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充分贯彻“以人为本”课改理念。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该理论指导之下教师要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手段,以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创设交际情境,营造民主氛围,结合交际主题,有效组织。例如介绍喜欢的图片、小小新闻会、讲故事、演讲、辩论会、讨论会、诗歌或儿歌朗诵会等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2.理论为基,实践为主。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课,回归根本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用来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培养良好口语习惯的。而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关注了课堂本身,而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质量。因此规范语言,提高能力,是口语课的必然要求。回归语文课堂本身,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进行评价是口语交际课的基础。要加强口语实践,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敢说、乐说、会说,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课的实效性。
3.课堂是本,家庭是根。
篇3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化认知能力的主要作用,一直是我国初级教育的重点所在。语文学科由于自身文化性、语言性以及应用性等特征,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教师语文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才能真正反映出来,然而,在学生反馈出语文教学问题的时候,也失去了改善教学的先机。因此,我们必须事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以及语文教学体制进行彻底的反思,尽快找出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并根据学校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对策,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锻炼其文化接受能力及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语言应用。然而,由于长期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以及对语文学科的社会偏见,致使小学语文教学难以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效果。从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观念问题
我国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并且其教学内容也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束缚十分严重,部分教师虽然仍然遵照新课改目标来制定教学计划,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时却仍按照旧有方式执行,教师片面重视中考,以语文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来衡量学生的语文成绩,完全未顾及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且,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导地位,主观地要求学生完全服从,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训练方面,学生都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学习或者背诵课文,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力的发挥。另外,部分小学由于对语文学科存在认识上偏差,而导致其在教学投入中对于语文学科的投入偏少,尤其是在语文多媒体化教学以及优秀师资引进方面整体上落后于其他主要学科,如数学、英语等。
(二)教学体制问题
小学语文本要承担引导孩子学习语言的实际应用技巧的重要任务,其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注重学科应用性、交际性和基础性的互相协作。不过,反观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二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实践不够充足,而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则相对较长,学校较为重视学生“读”的能力,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汉语拼音教学。部分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其生源较少、办学规模也不大,在资金来源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大部分时间是用于寻找资金支持,往往忽略了对本身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改进,造成全校教学的整体失衡。另外,由于城乡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小学超大班级现象突出,据笔者调查,农村小学班级大多在60人以上,教室略显拥挤,教师难以从细节上照顾全班学生。
部分学校在教学设备的分配上也存在较大的不均衡,对于语文多媒体化教学以及趣味性教学有效投入不足。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平等教育,甚至存在差异化对待的现象。
(三)教学方式问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不过,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难以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同时,由于语文基础教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反复诵读课文、练习汉字拼写等为主,课堂教学气氛十分低沉,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较小,课堂参与度较低。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门魅力十足、开放程度十分高的课程,语文知识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满活力和想象力。但是,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呆板,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每堂课都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重复,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导致学生课堂开小差、走神,学习热情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从观念上改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难在观念层面上,学校及教师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不重视造成了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效率不佳。对此,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去改进,逐步改变轻视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要从上到下逐步进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领导班子到学科教研组,再到具体基层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要注重对其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注重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转变师生课堂地位,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组织上确保教学工作稳步、健康推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量是巨大的,任务也是艰巨的,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那么就必须从课时上得到保障、从组织上得到支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不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学管理的问题,学校和教师由于某些原因忽略了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最终造成恶性循环。对此,我们必须做到:
1.从组织上、舆论上、生活上多关心教师,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空头口号少喊一点,对教师对关心一点。
2.在课程设置上要确保语文教学课时充足,同时,还要进行差异化课程设置。在语文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满足基础教学的需要,还要将语文学科进行分类,如拼音教学、课文教学、阅读教学、美文欣赏教学以及古诗词教学等等,拓宽学生的眼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
3.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监督、教学评比以及培训工作。
(三)从教学方式上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篇4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尤其当教师一味讲解书本知识时,学生会由于内容的枯燥而出现跑神等状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景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景,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领会秋天的意境,教师为学生播放秋雨的Flash动画,并辅以课文朗诵的音频,为学生营造秋雨绵绵的意境,学生被声音与动画带入到秋景之中,很多同学参考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仿佛自己置身于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雨和瑟瑟秋风之中。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总结一下这些颜色对应什么事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朗读,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这些颜色可以用什么词概括表达?很多学生纷纷发言: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等。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并注重本段中的动词,探讨其特点。在恰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
篇5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 日 无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万 树 暮 蝉 鸣。
听 来 咫 尺 无 寻 处,
寻 到 旁 边 不 作 声。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反思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
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井底之娃》经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水乡行》教案及反思
篇6
一、创设情境促进感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创设情境教学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较好途径,教师依据学习内容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创造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画中,使学生的内心情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与文章作者共同体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动鲜活的情境感召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踊、视频等为一体的优势无疑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有效工具。例如,教《再别康桥》,课件中插入朗诵《再别康桥》的录音带,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用心地去感受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热爱、赞美,以致学生在自行朗读的时候声情并茂、热情高涨。诗中的画境优美,以剑桥大学为主衬景依次用课件中大屏幕展示“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学生兴致极高,在欣赏剑桥大学美丽画卷的同时引发了诸多遐想,通过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填补文意的空白,把文章所暗示的意境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加以再创造得出结果,教学自然有效,真是多媒体教学营造美、学生学习氛围美!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才有可能产生美感、教学效果才会大增。汉语言的魅力在于对国人的爱国教育,而语文教育教学的最终任务也同样是教育学生做一名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二、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包容广泛的自然与社会知识,有一些文章的内容很难理解,即使语文教师有灵巧、善辩的口才也无法描述抽象的事物,再有就是学生接触的社会生活较少,阅历很浅,有些知识无法理解和把握,比如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重在说明事物的外在特征、内在联系、相关性质、事物成因、作用功效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学习说明文往往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到实地考察、观察实物或观察过程,显得抽象难懂。那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文字说明、声音的巧妙融合、图像的辅助理解、视频的绘声绘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弥补说明语言的抽象难懂,进而突破难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比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将赵州桥的图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说明赵州桥的特征,再体会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比起让学生凭空想象要容易得多,而且,通过图示,学生的理解更深入,记忆更持久。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教学领域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网络广泛推广的新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使信息更丰富,加快了资源的共享,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和知识舞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适时拓宽了教学领域。有的课文涉及大量的具有地域性质和人文性质的事物或要素,学生不可能去实地考察,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明讲解,不能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不能形成形象的直观感知,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相关的图景、事物形状等,还可以跨越时空,再现与文章时代背景有关的文学知识,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展现实地情况,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是用多媒体回放林黛玉不凡的音容笑貌、脱俗的言行举止。这样,学生不仅能兴趣浓厚地学习这篇文章,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有了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中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效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要远远超过教师的单调讲解,学生可以一边看直观图画或视频,一边进行时事讨论,在交流中感悟,在欣赏中启发灵性。多媒体的展示内容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篇7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反观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为应付检查,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全面而不深刻。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
重教师而轻学生。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不多,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
多叙事而少分析。存在于当前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四、合理设计自主学习环节
就语文课来说,自主学习互动展示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两个导学、互动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个导学,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再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二导学,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
五、课堂展示要精当
课堂展示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进行自学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直接体验着学生自学成败。当学生展示时,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不点拨,让学生再答,直到山穷水尽还是解决不了。这时,教师必须细细揣摩,绝不能袖手旁观,要“点”“导”,要点到有用之处,导到学生心里去,拨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只有通过“点”“导”的技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高效课堂的理念及价值。但展示时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六、教学活动调控要灵活
篇8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篇9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却发现: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但学生的语文成绩却有着巨大的差别,是因为学生的智力问题吗?但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如体育、手工等方面并不比别人差。
2011年我校实施了“教师推门听课”活动,我听得最多、评得最多的就是语文课,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个人肤浅地认为,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外,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是造成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之一。
一、“传统”的语文课堂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学法的指导,老师喜欢学生围着“自己转”。一次我去听一位七年级教师上文言文《戴震难师》,还没有走出教室,就听见一个学生感叹:“这节课好像听天书啊!”为什么学生会这样的感叹?我个人觉得这节课有以下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就像学“天书”:
(一)文言文学习对学生而言一直是个难点
纵观这节课,教师没有给学生任何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只是把课文翻译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懒得动手抄。老师对于重要的虚词和实词根本没有任何的提及,一味地让学生分层,学生连字词都理解不了,又谈何理解和赏析课文?七年级如此学,到九年级学生又怎会不觉得文言文就是难懂的“天书”?
(二)在这节课中,教学过程甚至连答案都掌控在老师手中,学生阅读、思考的权利被严重剥夺,缺少学习的兴趣,缺乏对“学困生”的激励,由此造成一帮“懒学生”。
而这样的课堂不在少数,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为了解决“哪些课文、题目会经常考?学生是否会做这些题目”这一问题而设计的,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喜欢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往“老师的标准答案”靠,却很少去真正引导学生思考、寻求答案的过程,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想象、阅读的能力,对学习缺乏探究和思考,久而久之,变成了懒惰的学困生。
二、“热闹非凡”的语文教学课堂过多关注课堂形式的多样性
“热闹非凡”的语文教学课堂过多关注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忽视教学目标基本点的落实。我校许多老师外出学习后,把新的教法运用到课堂,教学课堂比以前丰富多样化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考虑到“外来的经”是否适合本校学生念。
一位特岗教师给我们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刚开始时,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真不错。但两个学生的交谈让我不得不反思:“好玩吧?”“好玩,有视频看,不过就是最后两次讨论的问题我还是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结果?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自主学习时教师没有给予有效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讨论前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学生小组讨论时都会推选本组成绩优秀的学生发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困生的权利,小组讨论有点形式主义倾向。
(二)教师对于教学知识点的落实不到位,课堂形式多样却没有时效性
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兴趣调动得“兴趣盎然”,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立足于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整节课老师在黑板上没有写字,幻灯片的播放较快,对于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而言,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导致在练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会做,基本的内容得不到落实,学习就更觉得困难了
三、“样样俱全”的语文课堂关注“完美”,关注优生
“样样俱全”的语文课堂关注“完美”,忽视学生学习需要和习惯的培养;关注优生,忽略学困生。我执教上了一节仿写诗歌的语文研讨公开课,虽然“听说读写”教学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学生也觉得上课很快乐,大都写出了不错的作文。但经过评课,同事和领导的意见让我体会到其中的一些做法会让怕写作文的学生留下“后遗症”:
(一)“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略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
从课堂表面来看,这节作文课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音乐、画面、文字相辅相成,教学过程设计巧妙。但是老师在课堂中训练的主线是“仿写诗歌”,但前半部分的教学设计与诗歌的仿写相关的内容不多,过多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想象的兴趣的教学设计冲淡了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导致了训练过全、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错位等问题。
(二)课堂点评没有原则,一味激励却缺乏引导
为了鼓励学生,学生朗读自己仿写的诗歌时,对学生的回答不问正确与否,不管是否合理,不断地给予“写得真好”“你真棒”之类的评价,学生是高兴了。可是老师在表扬的过程中只顾一味地鼓励,却缺乏引导,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不及时矫正,尤为关键的是教师不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点评,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推动教学过程的有序展开。
(三)关注优生,忽略学困生
篇10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篇11
多媒体说到底是一种媒体,不是一种处处适用的媒体,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不利于某些内容的教学和学习。因此,教师不能不顾课文实际,盲目地为了用而去使用。如一部分课件的练习设计,只是将“组词”“填表”等课后习题移到屏幕上,缺少启发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制作的价值也不大。
1.2 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多媒体课件也必须为这一“要求”服务。但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这一要求。如有位教师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音朗读时,由于文字下方配有能动的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文字的朗读上。教师应严防教学媒体所激发的浅层兴趣,干扰学生对文字教材研读的兴趣。
2 走出误区,注意“三性”
那么,如何走出小学语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注意以下“三性”。
2.1 实效性
小学生的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借助其交互优势和视听优势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或过程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笔者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悟到雷利的“失父之痛”,播放了在机场接爸爸的画面和悲伤的大提琴伴奏曲,笔者随音乐深情朗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情景的创设,真情的投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拨动学生心灵上的琴弦,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2.2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如《海底世界》一课,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使他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2.3 超文本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了丰富信息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片、动画等,还可适当增加一些文字资料。
如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桂林,了解桂林,教学之前,笔者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桂林”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被桂林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笔者又趁热打铁,提供了桂林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阅读了桂林的传说、桂林的概况、桂林的风味小吃,并欣赏了桂林的风光图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自由地汲取知识。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篇12
2.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要初步掌握持轻物投掷的正确动作,发展力量和协调素质,提高投掷活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在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合作行为。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教师语言提问:有哪“四害”?并出示“四害”木靶,然后教师示范、领操,并提示学生,一次击掌后的接球,两次击掌后的接球,三次击掌后的接球。
二、情景展开
(一)持轻物投掷。1.两人对抛接的练习。2.投掷彩球的方法:握球手型;原地侧面投掷,徒手模仿练习。口诀:投徒动作很重要,肩上屈肘要做好,蹬地转体要及时,出手要快牢牢记。3. 投远练习。4. 投准练习。5. 打移动靶。6. 玩纸球创编练习。
教师主导:1. 语言提示学生,怎样才能使球投得更高、更远。2. 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抛、接练习中。3. 教师讲评,并把学生集合到挂有投掷动作分解图的大黑板前,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正确的动作,告诉学生口诀。4. 与学生共同进行徒手模仿练习。5. 指导学生进行投远、投准的练习。6. 语言提示学生进行打移动靶的练习。7. 教师语言鼓励并提示学生创编出多种玩法。8. 教师参与到某个小组的创编活动中。
学生活动:1. 在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进行双人的对抛接练习。2. 学生示范,并告诉小伙伴投掷的方法。3. 学生成四列横队在黑板前听老师讲解,提问。要求:认真领会侧向投掷“背后过肩”的动作要领,争取基本掌握。4. 模仿练习,动作协调,并熟记口诀。5. 组织:引导学生体验正确的技术动作,徒手模仿练习。6. 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投远、投准练习。7. 积极参与并创编出各种各样的玩法。
(二)游戏。1.灭“老鼠”。方法:各小组轮流扮“小老鼠”穿过小卫士的防线,到终点时,哪组小老鼠身上的球越多,那组则算失败。2.美化校园。
教师主导:1.讲解游戏规则,以生动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游戏所创设的情景中,强调安全。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3.教师语言引导学生。
学生活动:1.将手中的彩球掷向移动中的“老鼠”。2.积极参与、不怕困难。3.发挥想象,将纸球进小老鼠身上的圆筒中。
三、情景结束
音乐舞蹈“小白船”,师生共舞;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组织学生收拾器材。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在该课的各个环节,能够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关注其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如下特点:
1. 创设情景,趣中促学。在教学中,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教学情景,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入景动情,用情境激发兴趣。
篇13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其中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其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过于热闹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着新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过程显得有些眼花缭乱。这种方世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其气氛,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教学感觉是比较浮,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有的教师比较喜欢唱歌、跳舞的方式等。这样的教学课堂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文字教学的魅力,只是在形式上过于追求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整体上看起来比较热闹,但是很多活动的开展都跟教学知识无关,也就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讲授法的摒弃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已经将讲授法完全摒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的形式讲解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再进行相应的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就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很好的迎合新课改的要求,也就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相对比较忽略倾听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注重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倾听能力往往只是一种摆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按照已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但是相对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回答,不能够对学生问题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评价。其实如果能够认真分析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并且是多角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问题的评价,不仅仅是在知识点强缺乏相应的评价,不能够队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一)进行创新型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但是经过再多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得提升学生得语文素养。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最为基本的特征,即使在小学语文中经历改革,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改变不了得,如果再改革中失去了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特征,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的教学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得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提升,这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文字的学习,在对文字的享受过程中将学习的内容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摒弃传统的讲授方法,讲授教学方法本身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生动形象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此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养成倾听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对问题的回答,要能够从别的同学的回答中欣赏别人的精彩之处,要能够知道别的同学在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就是给予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教师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此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讲解的方法和学生的肢体语言结合起来,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并能够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觉语文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五)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角色之间的转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机会,让学生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让学生注重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要能够结合W生的一些特点,结合课文教学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等进行理解相应的知识,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体。
三、结语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堂教学过于热闹、讲授法的摒弃、相对比较忽略倾听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反思的应用,要能够进行创新型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倾听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教学反思的应用,以便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金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4:60.
[2]杨东.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J]. 文学教育(下),2010,03:119.
[3]薛召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 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