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效的法治实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的法治实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的法治实施

篇1

人民群众普遍认可。我们的司法制度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一要看这一制度是否能够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制度确实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信任这一制度;二要看这一制度是否能够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司法为民、亲民、便民、利民的要求,真正做到公正、便捷、高效、节省,让人民群众在发生矛盾纠纷、权益受到侵害时愿意选择利用司法渠道来解决问题;三要看这一制度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制度是实现、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好制度, 进而从感情、心理上认同、拥护、尊重、支持司法机关的工作。

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司法制度是否科学、先进,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需求。我们的司法制度是否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一是看司法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文化传统,体现少讼、谦让、崇礼、宽严相济、尊重道德习惯、追求和谐等特点;二是看是否适应人民群众的现实法律水平,适应人民群众法制意识、诉讼知识、举证能力普遍不强的实际情况,并能正确体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三是看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方向,坚持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体现法治发展方向。司法的内在特点和规律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我们的司法制度是否体现法治发展方向, 从共性方面,就是必须体现世界先进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趋势。如当今世界各国在审判方式改革上强调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木,强化法官的诉讼指挥权, 推行和解制度,追求妥协与接近的正义;强调司法透明化,延伸和强化司法服务,提倡人性化诉讼,体现亲民的司法形象;强调司法的政治性,司法不等同于政治但要体现和服务于政治;倡导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倡导司法的专业化与民主化等。对于共性的并且大家普遍认同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我们要很好地学习,更好地体现。

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司法制度能否有效地履行职责使命,一看是否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遏制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的职能,确保国家安全和政治安全;二看是否能通过司法的引导、规范、调节、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三看是否能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正当权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四看是否能够真正化解社会转型期反映在司法领域的各种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实现案结事了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

侧重于司法实践的反思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司法制度也日益完善。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司法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法制建设、司法工作的关注前所未有,各级司法机关为完善司法制度做出的努力、投人的精力也前所未有。但现在的问题是,有成效、有进步,但不够理想。社会对司法的不满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平息,人民法院承受了许多责难、非议和委屈,司法公信力不高,司法机关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形成较大的反差,付出与收效不成正比。司法公信力不高,有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原因, 但从司法机关自身工作剖析,表面上与一些案件裁判不公、效率不高、执行不力,少数法官违法违纪,少数法院搞利益驱动等有关,而从更深层次原因分析,以下几点需要我们反思:

司法制度设置及其运作与群众的司法需求存在矛盾。首先是一些制度规定滞后于社会发展,不能有效调整利益关系,使实践中的司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着差距,如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司法赔偿标准偏低,人身伤害赔偿的标准也存在城乡差别,同人不同命、同命不同价等,降低 r 法律的威信。其次,这些年司法机关内部的一些改革措施和制度规定不能满足甚至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如前些年强调“一步到庭”,过分强调居中裁判,过多地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对举证时限的严格限制,使法律知识欠缺、诉讼能力不强的当事人实体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纠纷难以真正解决。三是有些法院为提高年度结案率而往往在年底停止收案;法院内部为提高执结率而推出的债权凭证制度以及中止执行算结案等做法,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申请执行人的权益问题;有的法院对调判关系定位不当,忽左忽右,为追求结案率而忽视调解轻率下判,为追求调解率而违背当事人的意愿久调不决,损害权利人的实体权利等。

司法机关的工作着力点与社会的关注点产生错位。前些年,司法机关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强调更多的是如何建立所谓符合现代司法理念要求的诉讼模式,加强司法保障,解决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而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司法的公正、效率和廉洁等,使司法机关与社会在一些问题上难以引起共鸣,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结果事与愿违。如前些年对法官法的修改,司法机关注重的是法官人员编制、职业保障等,而立法机关、社会关注的是对法官的规范管理。司法机关前些年所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主要涉及司法体制方面的问题,内部搞得轰轰烈烈,但国家的定位是解决在工作机制方面影响司法公正的问题。再如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法院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无限再审、维护裁判既判力的问题, 而国家的定位是如何解决申诉难问题。

法官的司法理念、技能与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不相适应。这些年法官的文化知识、学历层次、法律水平大大提高了,但我们有不少的法官对社情民意的把握、对待群众的感情、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对司法中立、程序正义、独立审判等司法理念的片面理解使一些法官机械司法、消极执法、就案办案的问题有所发展。如果说以前的法官机械执法主要是机械地照搬法律条文,实体处理上不

注重效果的话,那么当前机械司法主要是片面追求审判的程式和技巧,注重了纠纷的形式解决,忽视了纠纷的实质解决及其效果。比如,强调中立地审理案件的同时,往往忽视对弱者的保护,使当事人实质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使法庭变成单纯的诉讼技巧的竞技场;一味强调坐堂问案、片面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对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不予审查,通过司法技巧回避矛盾,使一些本应通过法官依职权调取的证据难以收集,通过法官释明权能够予以弥补的案件也简单地驳回,从而引起上诉、申诉案件增多等。

内部规范化建设与方便当事人诉讼之间不够和谐。

这些年,司法机关内部管理越来越规范,制度越来越健全,然而有些管理和改革措施使诉讼环节趋于繁琐,增加了当事人的负担。这一点与近年来行政机关推行的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标的行政制度改革形成鲜明对比, “法院管理规范了,当事人麻烦了”。如执行“两便”原则过程中侧重了方便法院审判,忽视了方便群众诉讼;基于分权与制衡为目标的三个分立,执行中的裁决权与实施权分开,各个部门内部精细化分工,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事人负担,甚至使当事人无所适从;基层法院取消或限制法庭的立案权、执行权,增加了诉讼的环节和成本,给当事人带来了不便。在法院基本建设上,一些地方投入过大,欠账过多,特别是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等,不仅没有提升法院形象,反而疏远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产生了负面影响。

司法服务承诺落实不到位,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存有差距。这些年,我们在司法为民方面确实制定了一些扎实有效的制度,并且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然而一些措施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宣传力度大,落实力度小。如许多地方巡回立案、预约上门立案、巡回审判、假日法庭的适用率并不高;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范围不广,在救助对象的选择上存在人情关系,真正适用减、缓、免诉讼费以及获得执行救助的比例不高,与群众过高的期望值产生落差,与国家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减负增收政策形成对比,给人以‘旧惠而实不致”的感觉;在对司法公正的评价上,客观的社会评价没有形成,而有关审限内结案率、案件执行率、服判息诉率的数据有的存有水份,有的因为是自定标准、自己打分而缺乏说服力;公开审判制度很大程度上只是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开,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敞开了法庭的门,并没有引进旁听的群众;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还没有有效地建立,使一些群众对司法由不了解到不理解,由误解到不信任。

司法职能的发挥与为大局服务之间存在冲突。这些年,人民法院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服务职能发挥上还存在差距。一方面,人民法院在为大局服务方面在一些情况下确实存在着紧跟大局不够紧密的问题,存在着法院领导与一般法官、宏观部署与具体落实、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司法服务认识不端正, 要求法院违背职责、违背法律搞“服务”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了顺则大力支持,逆则横加指责的态度,名为重视法治,实际上仍然是人治。而我们有不少同志甚至法院领导则宣传解释不够,据理力争不够。

立足自身推动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权威

育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问题仅从司法机关内部难以有效地解决,有些问题的存在甚至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些问题也可以说是转型期的司法所难以避免的。但解决这些问题又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就司法机关而言,推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的建立,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必不可少:

在制度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国情。要坚持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对司法正义的实际需求,研究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发扬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正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本质不同,对现有法律制度和审判工作机制进行深化和完善,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要充分尊重当前法治发展的实际水平,考虑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采取稳步推进的方式,完善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现实司法需求的制度;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诉讼模式。

自身建设的着力点要与社会的关注点保持一致。司法机关要把自身建设的重点置于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全局中来谋划,要与有关方面加强沟通, 以与社会形成共识、产生共鸣。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宽阔的视野,真诚地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着力解决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效率不高、执行不力、司法不廉、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积极打造回应型司法和服务型司法,使司法工作的着力点与社会的关注点保持基本一致。

按照高快好省审理案件的要求来提高法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快好省既是审判工作的目标,也是审理案件的方法要求。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法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办案方法的研究,总结推广事半功倍、高快好省的司法方法, 把办案方法研究作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结合办案方法研究,自觉地培养符合职业特点的思维方式,善于从政治、法律、社会的角度综合考虑案件裁判的合理性.把法律规定、政治智慧、生活经验、社情民意融汇贯通,使裁判合法、合情、合理,最大限度地实现案结事了,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要把司法为民的理念贯彻到规范化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加强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当事人为中心,在注重其实体权利保护的同时,注重保护其程序性权利。要处理好方便法院审理与方便当事人诉讼的关系,注重节省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诉讼环节,在立案、审判、执行等环节认真落实各种方便当事人诉讼的措施。要注重发挥当事人在诉讼中的积极性和能动作用,充分体谅当事人的难处,给当事人创造一个宽松的诉讼氛围。对法院自身要求一定要从严,对待当事人要宽松一些,如严格遵守开庭时间、法定审限等。要对现有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中增加当事人诉累、不利于保障民生的规定加以改进,切实让当事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公正、便捷、高效、节省。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13-02

doi: 10. 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7

[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高校一直是一个相对封闭与平和的教书育人场所,对于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缺乏较好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这是因为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是由一些不可预知或不可控因素引发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危害。这些与高校整体教学氛围非常不相称的突发性事件,已经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分析这些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并努力提高自身的预防与处置能力,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为这些突发性事件提供一个法律框架,让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管理目标。

二、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相关概述

(一)基本概念。在高校内部,由于一些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引发的不可预知或不可控事件,都可以称之为突发性事件。它们一般不以高校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会对学生、学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即突发性、普遍性、危害性、规律性等。造成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管理方式的滞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等。

(二)几种类型。根据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与危害结果以及学生具体行为,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这么几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第二种就是政治类突发事件。第三种就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第四种就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第五种就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其中,第二和第四类属于公共性突发事件,往往需要政府行政强制干预,第五类则属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问题,应该由学校通过强化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解决。第一及第三类突发事件,则属于法律的研究范畴,在此,我们针对这类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制对策。

三、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必要性。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管理工作中有不少突出的问题存在。这就使得强化法制化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协调机构不够集中,缺乏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协调部门,一旦发生学生突发性事件,很难有较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一些高校根本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领导或协调小组或机构,有些也只是临时性质的管理机构,无法有一个综合性的决策能力。有时还因为相关的行政领导做出的主观决策带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让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情况走人更为恶化的地步。同时,高校还缺乏统一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一旦发生了较为复杂的突发性事件,各个单位无法很好的协调和配合,指挥工作很容易出现疏漏或配合不紧密的情况。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手段来强化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指挥协调功能。此外,还有些高校的保障体制不够健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危情应急预案,但是,在学生突发性事件处理之后又会被闲置在一边,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加之一些高校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还不够齐全,整体的学生突发性事件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二)紧迫性。现行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与完善,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紧迫性。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时间较短,整体的法治化程度并不高。一些法律法规看似内容丰富,实则较为零散,无法发挥出整体效能,也无法应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各个方面。一些诸如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标准等都没有明确的提及。当高校发生了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高校往往根据一些现行的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无法很好的起到危机前期预警功能。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相关法律建设还处于空白状态,很多突发事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还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突发性事件处理方式较为落后,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突发性问题。

四、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鉴于以上的一些现行法律缺位,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法制化应对措施,从而在发生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制化管理来提高高校的应急能力,让这些学生突发性事件有一个更为可靠的法律依据与法律保障。

(一)高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法制教育工作。为了积极应对各类学生突发性事件,高校就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高校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编写一些突发事件预防处理手册,并引导师生树立起高度的法律意识。高校还可以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预警、控制处理到补救恢复阶段的突发事件管理策略,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

篇3

一、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重要性

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开办法律专业教学,对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有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了解法律,并能正确使用法律保护自己或他人权益不受侵犯,规范个,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法律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到社会从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做好法律教学工作,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相关法律工作、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学生。就我国目前经济、教育欠发达的部分省份来说,公检法系统人才匮乏,岗位需求量大,国家对该地区的司法考试报名条件给予放宽,其中学历就放宽到专科,据统计全国司法考试具有放宽政策的省市有24个,表明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法律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来说,就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或农村的各个中小企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开始聘请律师为企业的法律顾问,保护企业的权益不受侵犯。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法治社会的建设,社会对法律人才重视程度提高,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对法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二、高职法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主要从事法律辅和基础事务性的工作,例如律师助理、法务助理、基层政府机关法律工作人员等,在部分地区专科符合司法考试的条件,通过司法考试后从事律师、检察官、公证员等工作。高职的法律人才培养教学任务重大,但目前其教学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一)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法律的专业知识一般比较复杂枯燥,主要以书本理论为主,其中法律的定义、法律的实际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能通过书本以外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专业教学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法律知识都喜欢通过上课理论式的直接讲解,让学生直接从书本上吸收理论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法律专业课感到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需要通过案例讲解和实践指导来提高的,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上课教师所选择的法律案例都比较陈旧、复杂、针对性不强,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学生法律专业理论点的深入学习及学生法律理论的实际应用思考能力的提高[1]。

(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一般是集中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赋予实践应用的意识,因此实践教学培训课占到的比例很小,学习氛围紧张,学生因长期在理论知识灌输的环境下学习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入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2]。对于实践课,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模拟法庭培训都带有表演性质,学生在进行法庭模拟之前,各种法庭角色有事先明确的定位,对于案例的讲解内容,甚至到不同角色的言论、表达语气、动作等都进行事先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事先安排和练习只能让学生熟悉审判的程序,学生在法庭上的言论、应变、协调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法庭模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属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种,其脱离了模拟法庭的设计初衷。

(三)社会实践成果得不到重视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到社会实习的关注度不高,例如提供实习的岗位少,不关心学生的实习情况,部分被安排到司法机关实习的学生,其中从事的实习工作与真正提高学生法律专业能力并无关联,甚至可能是勤杂工作、跑腿业务等,学生在此实习期间花了时间却得不到锻炼。对于学生的实习结果检验,学校也并没有严格的标准,社会实践方面的考核制度、机制不健全,基本上高职院校的对学生社会实践都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例如学生周记、结语的真实性检查,学生实习情况跟踪,都没有具体的标准制度。总的来说出去到社会实习,脱离了学校的管束,实习只能靠学生的自觉。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最佳时期,学校对学生实践结果的检验不重视容易造成学生不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实习,无法提高实践工作能力,达不到社会所需法律人才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道德意识的要求,不利于国家建设法治社会。

(四)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法律教学质量不高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其教学方式不科学、不先进,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法律专业本身就较为乏味枯燥,再加上传统的不科学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水平降低。其传统的法律专业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进行书本理论讲解,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法律理论知识条文,很少进行与学生的互动,单纯地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无聊,出现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走神等现象,对于老师安排的课下学习也不能积极主动完成。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不能全面掌握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考试考核容易挂科,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更加对法律知识提不起兴趣[3]。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律教学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创建科学教学方法

要提高高职院的法律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开始,抛弃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创新教学理念,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授法律专业知识就要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提高考试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把巩固学生基础法律理论知识与学生法律理论实践能力相结合进行教学,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达到顺利毕业的考核,而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法律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道德意识,为以后到社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科学的教学方法要摆脱死气沉沉的上课氛围,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进行法律知识探讨、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法律有趣知识内容来丰富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作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为社会提高高质量的法律人才[4]。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任何一个专业学习到的知识最终都需要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学校开办法律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具有法律专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容易使得学生与社会法律实际应用脱节,导致学生到社会工作不能适应甚至对工作无从下手的窘境[5]。在巩固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前提下,多开展实践能力提升的课题活动,例如进行多次的法庭模拟训练(这里注意要避免具有表演性质的模拟训练),注重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法律语言表达能力、不同角色的训练,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或者让学生分成小组,与法律公司、单位、法院、派出所、检察院等进行合作,带领学生进行参观或工作了解的活动,感受法律工作的氛围;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进行法律专题活动演讲,让学生与法律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为学生树立教学榜样[6]。

四、结语

综合全文,提高高职院校法律教学效果的措施主要是构建合理的法律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学习性;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高职院校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派出所、看守所等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这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缩短出去到社会工作的适应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为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晓洁.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2(5):12~13.

[2]李聃.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法制博览,2015(10):55~56.

[3]王炳军,王晓川.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20~21.

[4]熊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初探[J].机械管理开发,2013(8):41~42.

篇4

当今注册的公司越来越多,不但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还有上市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合伙企业、私营企业等。不论什么企业,他都需要会计,每月不仅定时上交财务报表缴纳税费,还需要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献计献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会计做账相关的财务软件也层出不穷,如金蝶、用友、小蜜蜂、管家婆之类,依据企业的经营性质的不同,又出现各种专业性极强的软件,如购销货、成本等。所以,不断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会计实训就是最重要的培训之一。

一、会计实训的作用

(一)通过会计实训,可以有效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会计核算知识

会计实训属于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课程,会计实训课程的开设也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的需要。通过会计实训,可以让学生全面的学习会计知识并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相关会计知识熟练的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并巩固自己所学的会计知识,以此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全面掌握进行相关的测验来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质量。

(二)通过会计实训,可以扩宽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会计在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体现了会计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书本上的内容也不能完全通过课程教学表达出来,尤其是应用能力部分,必须让学生将《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准则》等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训过程中,获取更专业的会计知识,如开设的一些专业性极强的实训课程:会计岗位模拟、会计综合模拟、ERP沙盘等等,可以不断扩宽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面。

(三)通过会计实训,可以创造会计岗位的实践环境

会计实训都是根据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场景创造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工作的相关工作内容。会计岗位有很多,如成本核算、税务、预算、现金银行等,熟悉每个岗位知识是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通过会计实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还能让学生亲自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发挥会计实训室使用价值的有效措施

1.制定可行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我们经常看到在有些大学,虽然学校提供了优越的设备条件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操作相关的会计软件,进行相关的会计操作培训,但是学生并没有珍惜学校的教学设备,在实训室里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在设备上进行涂抹乱画,甚至擅自动用教学设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不便,我们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或者建立罚款责任制,加强会计模拟实训室的管理,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

2.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教学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只是擅长照着书本来指导学生练习,但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在书本上没有提到过的问题,使他们无法面对。我们的实训课程不仅要求老师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对老师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课能力进行相关的考核,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实训课程是有效的。

3.会计实训室与企业相结合,使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

校企合作是当今大学教学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学校可下设社团与一些会计事务所进行合作,并在学校内部建立会计事务所的分所。一方面,学校可以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学校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经济效益。学校对表现优秀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关的推荐信到校企合作的事务所进行实习,并给学生提供大量就业的机会。

4.开设多种实训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会计的专业操作知识

会计工作不只是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学校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较全面的会计实训课程。比如:ERP的应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会计岗位模拟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多媒体会计与计算机审计等等。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会计专业知识,并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分岗位练习,采用不同的方式真正让学生能真枪实弹的进行会计工作,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的适应会计工作岗位,并能独挡一面的开展会计的相关工作。

5.建立高标准的会计模拟实训室

当前很多学校都有开设会计相关的专业,但也有很多学校只要学会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很多专业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毕业即失业就不难理解。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我们应该为会计实训教学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做好软硬件的及时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会计实训形式的仿真能力,这样才能营造出职业场景的实训环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加适应企业的经营模式,成为一个企业人,相反,也能解决学校就业率较低下的问题。

三、小结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还应该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会计实训课程对培养会计应用性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他们也相应的获取了相关的工作经验,弥补了学生在校外实习不足的缺陷,缩短了毕业后适应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大力重视会计实训工作的开展,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训室管理制度,对实训老师进行严格考核,多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训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的提高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实训室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骆秋光.浅谈职业院校会计实训的有效途径[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姚辉东.高校会计校内实训模式多样化探讨[J].职教论坛,2009(11).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笔者对某高职院校2009-2012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详见下表:

调查数据显示: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下降如:法律文秘;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攀升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些专业就业率保持平稳。数据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但在实质意义上的高质量就业,应该比现在所看到的数据更让人担忧。高职院校就业率不高,与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不高是分不开的。就业率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许多高考生园了大学梦,但也给职业指导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根据自身生源的现状,与时俱进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就业指导培养目标。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职业指导课程理论多,实践动手能力少,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都因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而引起。

(二)职业指导课程设计不合理

各高职院校仅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且课时量太少,一般只开设40-60个课时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于就业指导课是每个班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老师少,学校只能选择合班上公共课,不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职业指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了解程度低,对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联认识不清;自我定位不客观,对个人智能优势认识模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方法无所适从。据权威机构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仅为76.37%。

(三)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学校就业指导的培养密不可分,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老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就业的毕业生。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数是从招生就业处、学工处、团委等及辅导员队伍中派出,这批人员对指导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就业指导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科学制定职业指导课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培养目标制定得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高低。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实施,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能准确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应的行业、职业情况。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特点,职业的特点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知识及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能把握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较新的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2)能树立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3)能培养职业规划、求职择业、创新创业等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意识不断增强,现有的职业指导课程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学生的要求。现在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能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对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方面的课程却很少。

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关键在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应增设“多元智能”和TRIZ理论等课程。“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智能潜力,TRIZ理论课程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景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要素构成,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能产生多层次的复合人才。我国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倾向单一智能。文科、理科重视的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艺术类的招生只重视音乐和空间智能、体育类的招生只重视肢体运动智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有不足之处。开设多元智能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组合智能,激发他们多种智能的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的智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只有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若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开设TRIZ理论课程,通过对TRIZ理论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职业指导工作高质量有效途径与方法。

TRIZ理论是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通过对250多万份高质量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创新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创新与发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TRIZ的含意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用原俄文字母的缩写转换成拉丁字母而成的。TRIZ理论体系包含九大方面的内容:①技术系统进化法则;②最终理想解;③40条发明原理;④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平矛盾矩阵表;⑤物理矛盾分离原理;⑥物—场模型分析;⑦76种发明问题标准解法;⑧发明问题标准算法(ARIZ);⑨物理效应和知识库。

70年代以前这项技术对苏联科技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列为前苏联的高级机密,苏联解体后该技术流传到欧美国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运用该项技术发明了许多高质量的专利产品。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智能组合优势,消除自卑感,授课时间从大一开始到大二第一学期结束。学习《TRIZ》理论及实践操作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的信心,并用TRIZ技术去解决创新工作中的困难,这将大大提高学生成就感和知名度。授课时间为整个高职学习阶段(三年)。《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可按原计划安排执行。

(三)职业指导老师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关键

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老师是关键。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保证。如开设《多元智能》课程,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指导老师首先必须具有多元智能,老师的某项智能的展示将为学生发展该项智能起到楷模的作用。老师运用TRIZ技术解决创新问题的范例会增加学生对学习该项技术可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应该是学生的专业职业顾问,在就业咨询、职业定位、职业心理测试、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因而,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知识,特别是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经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具备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才能胜任这项职位。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与TRIZ创新理论以人为本,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现职业指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篇6

一、趣味记忆法

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复杂而且抽象的内容,要准确的把这些只是储存在大脑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我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收集或者编制一些类似于顺口溜的短句,背起来不困难,便于记忆。

比如,在教学高中化学第一册的《离子反应》这一课的时候,需要长久记忆的,离子知识是基础知识,这些基本的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比如说哪些物质是可以拆开的,哪一些需要加以溶液才可以起反应。我给学生们收集了一串顺口溜:“离子方程重拆查,强溶才能发新芽;四碱六酸大多盐,固体浓硫没有茬;强碱中和酸式盐,按量反应再沉渣;离子反应不共存,‘三个条件’和变价。”让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忆,很快就把相关的知识点掌握了。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用这样的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氧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二、猜谜记忆法

把化学知识编制在谜语中,其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很快能轻松的记住,比如“丢掉金旁成乞丐;头等好酒不能喝?”等等,这些谜语中有的包含了物质的特性,有的是化学性质,学生很乐意去猜,猜谜底的过程中也动脑筋,猜到答案以后也就把谜语和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几个这样的谜语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客服学习上的难点,还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三、联想记忆法

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实验,做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掌握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知识的同时联想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记忆。一般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先让学生抓住问题的特征,由此及彼展开联想。比如氢气、氧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中在实验的对比性中进行联想;再者,还可以把化学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经过对比分析之后再进行记忆: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对于文字比较少而且逻辑顺序不怎么明显的小问题可以串在一起,连成一句话,比如在说氢氧化钠的用途的时候,它的用途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在印染纺织中沾了油(石油)可以用肥皂洗掉。

四、典型习题记忆法

典型题记忆法主要适用于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这种记忆法对他们很有作用。在复习中,很多的高三学生都给我反应,其实很多试卷上的习题中出现的知识点都是一样的,容易混淆,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根据这一特点,给他们介绍了这种记忆法的特点:一是便于记忆的深刻和牢固,保持长久记忆;二是能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一旦出现在类似的习题中,很多都可以举一反第三。

比如,在复习《铁的性质》时,给学生把习题中的知识点串成下面的一段话:

例:当溶液呈现血红色的时候,表示在含有Fe3+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了KSCN;在相同的溶液中加入Fe,溶液变成浅绿色;加入苯酚溶液显紫色;当看到红褐色的沉淀生成时,一定是加入了强碱溶液,同时还伴有无色的气体析出;而往溶液里通入H2S气体,溶液中出现淡黄色。

再如在复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一节时,学生总是将SO2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记错,记成是S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褪色。为此,我上面说的实验记忆法,给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总结成:SO2气体紫色石蕊品红溶液。从此学生便记住了。

五、小结

总之,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也多,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讨出更多更好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一、高职院校税法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将进有一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经济类、财会类专业,而税法课程又是这些专业的必修课程,承担者为社会培养优秀财会人才的大任[1] 。但是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深入,社会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调查资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的在税收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较低,一旦遇到实际的税收问题便手足无措,无法解决实质问题。学生虽然对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以及税收计算方法有清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水平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社会实践脱节。究其原因,主要症结在于高职院校税法教学方法的脱离实际,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

据笔者观察,大部分院校税法课程的教学都采取传统的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内听教师讲课,而教师往往以某一本教材为讲述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所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机会,很难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处理税收问题的技能[2]。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会导致课堂的枯燥与沉闷,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教师着重于税法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税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其他知识的断裂导致学生在实际中只会孤立地处理问题,对办税流程以及税务处理程序都不了解。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长期存在于税法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需求[3],因此,进行税法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十分紧迫。

二、 高职院校税法实践教学的方法

(1)践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税收工作的典型环境中。

税法课程进行情境式教学就是由教师为学生设计与税收相关的开业登记、发票领购、防伪认证、申报纳税等具体的工作情境,学习相关理论之后,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各项税收工作,从而达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吸收者[4]。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工作情境下的表现,对学生实际技能有清晰的了解,发现问题便可以因材施教,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加强校内的模拟实训教学,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训教学首先要求学校要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和环境,财会院校需要在校内建设一个实训基地,提供手工模拟试验室以及电算化模拟试验室。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训。还可以通过举办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代表不同的企业,各自扮演企业经历、财务总监等角色,各司其职一起来完成某个与税收相关的某个项目,然后教师与其聘请的外部人员一起担当评委。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5],在企业内设置实训基地,组织学生进企业学习,这样更直接也更有效,学生可以学到切切实实的工作技能。

(3)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强化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以往的税法教学中,期末考试往往成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这种方式只会促使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要真正地强化实践教学,需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而创新成绩评定方式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平时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表现、主动参与实训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竞赛的成绩都算作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学习的动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进行税法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其工作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工学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创造性思维,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如何进行税法实践教学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从践行情境教学、强化模拟实训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这三个方面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

参考文献:

[1] 何小燕.高职院校《税法》课程教学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05): 167.

[2] 卢运辉.构建高职《税法》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模式[J].考试周刊,2009(25): 7.

篇8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教育改革方面。但是,和发达国家教育工作对比之下,我国在教育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性,无法满足教育事业改革以及发展所需。所以,必须不断拓展、深化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提升教师素养,以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涵盖“教师专业”、“专业发展”两类:教师专业是指教师职业和教育,更加侧重于制度、体系等促进教师成长以及职业成熟的教育;专业发展是指人员从非专业向专业的转化过程,更加侧重于理论。而本文所着重分析的是专业发展,涵盖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所获得的发展、教师在目标意识以及教学技能全面的进步等。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知识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内涵,并逐渐凸显其价值,而专业发展是否成功前提是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所需的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发展。就知识管理而言,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自身建立的目标所进行的知识资产挖掘。而管理的知识涵盖显性的文本知识以及隐性的主观知识。

二、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就知识管理理论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注重显性知识的整合、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意识。1.注重显性知识的整合既往教学工作中,个别教师有知识管理意识、指导思想不足等表现,经常出现知识资源无序的表现,直接导致部分有价值的资源共享以及利用不足等情况,知识流失明显。就教师而言,需要在综合个人知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零散知识的整合。2.注重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教育行业涵盖很多的隐性知识,所以就教师自身而言,要求其能够充分的表达相关显性知识,还要对潜藏的隐性知识通过语言着重表达。同时,隐性知识是其内在观念,更是潜意识知识,可以成功进行教育行为引导,进行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并发展成共享的知识类型。3.注重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意识就知识管理自身而言,其属于实现知识获取、积累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进行知识转化以及共享期间,必须借助人脑加以加工和处理,最终衍生成为全新的系统知识。知识管理转化中,主体是人本身,但是每一个人在知识面以及经验、视角、思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并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就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其面临的问题表现在专业意识不强、双专业失衡以及培训内容不系统三个方面,包括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的有效更新、教育专业性缺失以及缺乏相应的培训制度。1.专业意识不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专业化发展包括两个载体,即学校以及教师个人。所以,要求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专业化发展,注意其自身的发展是兼具根本性、全局性、终身性的概念,也要求管理人员侧重人力资源工作,并非开发、拓展。另外,很多高校并未重视不同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情况,仅仅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无自主发展意识。2.双专业失衡教师专业化,不但涵盖了学科性质,也涵盖了相应的教育专业性。所以,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期间应做好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为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然而,教师教育工作更为侧重的是学科专业性,忽视了教育专业性质,造成了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双专业失衡问题,并逐渐在职后表现的更加突出。另外,就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教师群体涵盖多种类型: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师范类学校毕业、综合性大学毕业。任职中的诸多教师虽有扎实的理论性功底,但对比年轻教师,则有知识老化以及教学观念时代感不足、创新不足等表现。师范教师接受了多年的知识教育,缺乏实际教学训练,最终造成理论、实践脱节的表现。接受综合性大学教育的年轻教师,其教育专业理论、实践不足表现明显,并在岗前培训中无法从容应对的表现。3.培训内容不系统当前,很多综合性大学均被列入到师范教育系中,造成教师教育名存实亡的情况,因此很多师范院教师教育侧重的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即便部分师范大学建立了教师培训机构,也无法改变大局,整体作用不大。另外,很多高校教育培训仍旧片面性的注重岗前培训,此教育模式局限性明显且内容不全,根本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工作所需。

四、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该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想要实现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即终身学习目标的树立、专业自主性的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的构建,详细对策总结如下:1.终身学习目标的树立教师专业化本身是终身发展,所以终身学习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是前提。随着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高校教师需要建立积极的理想、追求,在不断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2.专业自主性的强化所谓专业自主性,即自律性学习,也是一种律性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进程所进行的合理控制。这种自主性学习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并要求教师自身发挥学习者学习期间的自主性。对于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来说,其必须有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反思能力,实现将知识转化成智力的能力。3.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的构建学校作为整体性的组织,知识库具有整合现有知识,并对相关知识加以分类、加工以及提炼的价值,使知识具有系统化、组织化特点。就其发展核心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相关手段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显性知识,对于学校成员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就教师个人进行分析,一旦成功将已学并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后,就会不断积累知识并完善自身知识,所以要求教师优化所获知识的有效管理。要求教师进行知识存储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重要知识系统构架,并对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总结以及梳理工作,形成仅属于自身的独有经验。

五、结语

综合本文研究内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实现知识管理,因为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仍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教学工作开展、教育行业本身发展。所以,为了实现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目标并不断的进行自身专业知识的强化。

参考文献:

[1]白榕.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14):137-138.

[2]彭明成,周海英.论知识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85-87.

[3]王彦飞,宋婷.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及其达成[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94-96.

[4]陈宝琪.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8):154-155,157.

[5]赵勇.论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82-84.

[6]朱彬.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47-152.

篇9

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一线的工作岗位上胜任。但是如今,我国的人才培养的效果远远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究其原因,各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考试方法,提出如何改进现有的考试方式,让学生摆脱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心态,主动地去获取想要的知识,并且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逐渐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

1 考试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合理恰当地采用考试方式,能够对学生是否掌握课堂中的知识技能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同时也能够充分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分析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地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1 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考试当中,学生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以及不足,同时教师可以在考试中对学生的考试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地进行考试,能够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1.2 考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考试,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此外,我们还要对考试当中不合理的方式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1.3 考试是指引学生前进方向的主要向导

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考试,它就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科学素养、学习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其考试的向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今后学习和努力前进的方向。

2 高职院校中考试方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的考试方式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考试目的不明确

由于现如今,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加上学校将考试的成绩与奖学金以及各种的荣誉挂钩,导致学生过分地看重分数,学生在考试当中功利化越来越严重,对于考试的目的越来越不明确。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名利而学习,导致学生产生虚荣的心理,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

2.2 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绝大多数都是采取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其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毕业后要就业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学校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2.3 考试内容不丰富

传统的考试往往考试内容只是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缺少丰富多彩的考试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当中被动地记课堂笔记,考试前只是机械地去记忆笔记当中的内容,很少去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学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的教学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考试题型过于标准化

在考试的答案的设计上,往往很多出题者为了提高考试判分的公平性,将考试答案标准化,这就导致了考试的题型也过于标准统一。这样的考试题使学生缺少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想象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3 高职院校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3.1 明确考试的目的,形成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考试形式

在高职院校当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论与动手操作能力共同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不但具有丰富的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能够熟练地在生产、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的一线岗位上进行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要多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考试中也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将对职业技能的考查时刻贯穿在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包括考试内容的设置。教师在设置要考题时,要多花些时间和心思,不断进行创新,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多以学生在日后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作为考试题目,帮助学生解决常见的生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拓宽考试内容的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考试的题型上,尽量多采用简答形式的综合题,减少答案单一的选择题。考试的题目要注重联系实际,尽量选择涉及面比较广的综合性考试题目,做到考试题目的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又不是独自孤立存在的,避免题目单调,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题目的设置上还要具有趣味性,注意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走出课本,走进生产一线,突出对学生应用性的考察。这样的考试题目的设置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学习的负担与压力,同时,能够避免学生一味教条地死记硬背书本里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职业技能。

(2)对于考试题目,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活学活用方面的考查,尽量多采用探索性、创新性强的题目。考试试题的题目多以一些开放形式的题目存在,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加留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广度,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考试题目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同时说明题目的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一些思路的提示和指导意见,学生根据题目及要求自己思考,并进行独立的设计,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任务。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要从创新能力、设计合理性、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设计的结果等多个方面来给学生成绩,最后汇总出一个综合成绩,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建议以及点评,引导学生在今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3)在考试的内容上,尽量多采用多样化的知识内容,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在考试题目的设立以及考试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最后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计入学生期末的总成绩当中,让学生意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考试在学生全面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此外,对于考试内容设置上,可以多加入一些需要团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的题目,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能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综合素养以及竞争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3 改进考试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1)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综合采用口答、笔答、操作等多种形式。因为,在学生口答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在哪个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能够及时进行知道和更正,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上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从笔答当中我们能够充分考查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最后,在对学生操作进行考试时,教师可以直接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正确操作设备、使用仪器的动手能力,同时能够检验学生操作方法是否合理,在操作中能否独立地测出正确的数据等。总之,对于学生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2)将对过程的考试和对结果的考试相结合。为了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的考核,不断地突破传统的只考核结果的考试形式,将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的改变都纳入到考核的内容当中来,全面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改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综合地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对学生的成绩的评价注意采用一些评语或者是口头上以及谈心式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要注意不能只说好不说坏,要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

(4)将考试评价与促进学习相结合。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考试结果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不断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源动力。关于考试,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考试机会,让学生在感觉到考试结果不理想时可以重新申请参加考试,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试题的设置上也可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几套题,分别根据难易的程度加以不同的权重,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哪套题目,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在考试当中要多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把考试作为查缺补漏的手段。

(5)形成校内考核和校外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机制。除了对学生进行校内的考核,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到岗位、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将校外考核纳入到学生考试的总成绩当中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

(6)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对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的界定上也要相对的灵活,学校可以设置考试周,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和考试时间,便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对考试的方式方法的不断地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立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磊,王倩.近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07-109.

篇10

宁夏高职院校现状

(一)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2002年7月24日,自治区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我区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自此拉开了宁夏高职院校组建的帷幕。调整工作结合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展顺利。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推进我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宁政发[2005]48号),旨在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积极引导和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2006年1月15日至16日,宁夏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十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安排和部署“十一五”期间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6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2000万元,与中央补助经费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改善政府举办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更加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地也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摆上议事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宁夏共成立高职院校9所,基本上由中专学校合并而成。随着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在政策与投入上也在逐步加大力度,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二)教育资源的整合较为合理

2000年,我区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20所,其中普通中专25所,成人中专32所(含教师进修学校14所),技工学校33所,职业中学30所。经过整合,目前全区有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院校有宁夏师范学院、吴忠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石嘴山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共9所。其中,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由宁夏建筑工程学校、宁夏建筑职工中专学校、宁夏建筑技工学校合并组建;宁夏师范学院由固原卫生学校与固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组建;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由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经贸学校合并组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由宁夏财经学校、宁夏银行学校合并组建;宁夏司法警官学校正式升格为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此外,宁夏卫生学校、宁夏护士学校与宁夏医学院合并。上述调整初步改变了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布点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少、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比较合理的整合。

(三)学校规模明显扩大

办学场地增加宁夏师范学院现有占地面积905亩,预留建设用地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2.43万平方米(其中老校区7.45万平方米,新校区4.98万平方米);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将整体迁往宁夏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530亩,总投资近3亿元,目前新校区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本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路,东校区位于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占地面积140亩,建筑面积4.49万平方米;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银川大学城,校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占地面积7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新校区占地面积346亩,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总投资1.65亿元,工程分两期完成;吴忠职业技术学院占地25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学院已制定了“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并已取得区、市有关部门批准,现已开始付诸实施,将扩大校区面积105亩,新增建筑面积7.57万平方米。总之,新建的高职学院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长。

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宁夏师范学院现有教职工465人,专职教师338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85人,博士1人,硕士32人,在读博士生3人,在读硕士生63人,外籍教师4人。有1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5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人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5人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称号;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有副教授56人,讲师90人,另有国家级考评员42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03人,副教授54人,讲师44人;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21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45人,有中级职称的70人;宁夏工业职业学院现有教职工219人,其中专职教师139名,有高级职称的38人,有中级职称的56人;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有教职工112人,专任教师65人,其中副教授18人,讲师31人,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10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毕业者1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1人,“双师型”教师(律师、会计师、法律服务工作者)36人;吴忠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290人,专任教师145人,外聘教师25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53人。由此可以看出,宁夏的高职院校自组建以来,各个学院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专业设置增加,实验实训投入加大宁夏师范学院有16个教学系(部、中心),36个专业,在校生5349人,有校级研究室(所)10个,专业实验室8个,多功能语言室5个,多媒体电子演播教室28个,教学用计算机600多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50万元;宁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设有信息工程系、旅游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机电化工系和基础部等四系一部,开设生物技术及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旅游与酒店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航空服务等20多个专业,设有数十个相应的专业实验实训室,建有专门的实训大楼;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拥有10个多功能电子教室、7个计算机房、3个语音室、4个模拟实验室和近20个校外实习基地,有两个电子化图书馆、两个电子阅览室、两个大礼堂、两个体育运动场、5个回汉餐厅;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各种专业22个;宁夏工业职业学院有电工、拖动、财务会计、家用电器等11个实验室,四个微机实验室,计算机300台。其中多媒体联网实验室兼具外语语音教学、电化教学及计算机上机实验等多种功能。总之,各高职院校的专业普遍增加,实验室、实训室建设投入普遍加大。

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校园网,设有自己的网站,并积极改造升级自己的系统与设备,重视学校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部分院校还专门设立了网管中心,积极推进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四)发展目标得以明确

“十一五”期间,我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4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重点建设好30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含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10个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5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40个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示范专业点;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保持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一半的规模,重点建设好5所职业技术学院;全区职业培训每年达到15万人次,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80%;“十一五”期间,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为社会输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4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3.5万人,城市就业再就业培训达到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达到50万人,使全区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建立与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实现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未来的五年,宁夏将通过实施“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等四大工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构建与宁夏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自治区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具有宁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这个目标,各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促发展的职业教育思路日益清晰。

具体而言,要紧紧围绕我区实施的“工业强区”战略,大力发展煤炭、电力、化工、冶金、机械、轻纺、医药、建材等主导行业,培育发展羊绒、枸杞、机床、马铃薯、葡萄酒、金属镁、煤基碳材、生物制药、清真肉制品、稀有金属材料等十个特色产业,并据此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使上述产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缓解,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

制约宁夏高职院校教学效益的困难与问题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倾向比较突出;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还没有建立。

高等职业教育在质和量上都没有完成足够的积累与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内部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整合,分散办学,办学成本高,特色不鲜明,管理体制、办学机制、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估除了教育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外,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学校自我评价体系以及中介机构的评价与认证,比如引入ISO9000质量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真正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没有从根本上落实。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不清、定位不准、关系不明;课程开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耗时耗资巨大,仅靠学院自身进行课程开发是困难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打破以学科学术体系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的用人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学缺乏新的有效的课程和教学理论的支持,体现不出实践性教学的特色,影响了对学生的实践性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新组建的高职院校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重复设置,一哄而上的现象严重,专业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缺乏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滞缓了专业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完善。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宁南山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比较缓慢等等。上述问题都制约着宁夏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宁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以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为重点,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才能使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要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各类社会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探索以公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要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要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确立其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

采取高职教育保障措施,设立高职教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新建的条件薄弱的高职院校政府要增加投入,确保新建院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的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适当提高,要将学费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不得冲抵财政拨款,要设立高职教育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职业院校创办国家级师范专业、省级重点专业、新兴与紧缺专业以及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建设与师资培训。

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促进宁夏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宁夏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高职教育资源稀缺,优质高职教育资源更显匮乏。自2000年高职院校设置审批权下放地方政府以来,高职教育发展较快,但从产业结构及调整趋势来看,与主导行业和十个特色产业相关的高职专业设置比例还很小,规模有限。基于产业和行业的调整,应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布局,促进宁夏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为契机,建立学校自我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与认证,提升高职院校的公信力与核心竞争力宁夏的高职院校正陆续开始迎接教育部五年一轮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在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后,应及时引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品牌价值,扩大影响力与公信力,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认证可以有效地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乃至国际教育沟通,在开放的系统中,通过与外界信息与能量交流的自组织方式达到系统整体和有序运行,使宁夏的高职院校在先进理念与良好管理的平台上不断发展。

借鉴先进的高职课程开发平台,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体现高职学院办学特色引入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作为高职课程开发平台,可以有效地避免课程本身带来的系统性偏差,可以节省巨额课程开发费用与时间,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院自身在教学领域的优势,吸收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办学特色。

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考核后上岗”的劳动用工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保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办好宁夏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宁夏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各级政府和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宁夏高职院校布局调整后,如何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是摆在政府和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君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唐敏.市场直通车——ISO9000系列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8.

[5]宁夏教育厅.勇立改革潮头 迎接职教春风[N].宁夏日报,2006-01-24:(5).

篇11

高校稳定正在面临怎样的危机?如何构建完备的高校维稳长效机制?本文认为,构建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是高校维稳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更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维护高校稳定。

一、高校在突发事件激增局面下面临的危机

1、分类和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某种自然或人为诱因,在校园内部发生的,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生活、学习等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危害、冲击的事件,是在“短时间内引起矛盾冲突,同时特定矛盾关系相对尖锐、集中的意外事件。”[1]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群体冲突等种类多样的高校突发事件正在呈现出隐蔽性、突发性、紧迫性、扩散性、破坏性、复杂性、政治性、社会关注性等新特点。

2、负面影响及潜在危机

无论什么性质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不同程度影响高校的稳定与正常运转,严重的会波及到师生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由于新媒体技术不断成熟,网络激增,更是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很大程度的困难。如不尽快建立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势必会使高校的发展在隐患的威胁中变的步履维艰。

3、现有机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机制迫在眉睫,然而现行的应急管理机制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应急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应急管理制度缺乏、管理模式落后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及时创新工作模式,及时反思工作方法。

本文认为,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薄弱,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和危机处理方案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必要性

1、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分关注,先后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2004年)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对高校构建心理干预机制工作有着指导意义,高度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是高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工作的有利契机。

高校是青年群体的聚集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会迅速蔓延。由于突发事件诱因的复杂性和爆发的突然性,在高校的应对过程中,极易出现反应迟钝、力不从心的混乱局面。所谓心理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技巧,对人心理活动的方向、性质、强度和表现形态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归于正常。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的心理干预,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局面、冷却冲击、修复创伤,使校园秩序迅速稳定和谐。

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和科学的干预手段,相应的机制建构还相当不完善。

2、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功能

心理危机干预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是对于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给予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心理危机困扰着整齐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化解心理危机,避免矛盾激化的效果”[2]。其主要功能体现在:

第一,有助于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90后大学生,热情高,自我意识强,行动力强,往往具有盲目性和情绪化特征,其中心理因素对他们的过激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加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对削弱他们的非理,削弱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有重大意义。

第二,防止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发生概率。通过预警、应急等一些机制的完善来掌握信息,控制局面,减缓事件的连锁反应过程。

第三,有助于增强事后的恢复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指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开展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同辈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转移和补救,将迅速地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障碍,增强恢复能力。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途径

1、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未雨绸缪,建立以预防性心理干预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建立“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四早体系[3],是削弱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4年,教育部做出了直属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的决定,这项决定对学校的早期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但是,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只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就此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高校院系多,学生基数大,这项工作的持续进行势必存在一定难度。高校应该持续加强预警机制的构建,持续的开展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层层布控,任务分级落实,真正做到及时全面地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对思想偏激、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脆弱、网络成瘾、生活不独立、身患疾病、学籍异动、违规受处等十类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尽量做到“四早”,把主动性掌控在自己手中。

2、建立干预处理机制,提升干预小组的专业素质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多样性,爆发性,扩散性等特点,在事发后的紧急处理是否及时、准确,部署安排是否到位,是决定突发事件影响严重与否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说,学校应在事发后立即成立心理疏导和救援小组,全程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介入,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局面,引领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应对,还能减轻学生的恐惧和焦躁情绪,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成立十分关键,一定要指派专业心理辅导团队用专业的处理机制和咨询体制,深入事件当中,及时掌握动态,耐心疏导,减缓压力,尽量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3、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形成长效预防模式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破坏性,在突发事件结束后,高校应马上发挥善后处理机制的作用,帮助学生从焦虑、亢奋的情绪中走出来,引导大家从突发事件的影响中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坚守保密性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对处理过程严格保密,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进一步激化;其次,要遵循心理危机干预的持续性、科学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能马上停止心理干预,而是密切观察,防止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加强引导,加强危机知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的心理危机预防教育,重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只有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从部署上科学,从业务上熟练,才能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真正的纳入高校现有的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中来,才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的维护高校稳定。

参考文献:

[1]徐楠、向波涛、杜嘉、谢岳来.校园网络新闻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环境与机制分析[J].青年研究,2003(2).

[2]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

篇12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其承载的社会价值,一部分是以社会对基层法务人员的需求为导向,一部分是以提升法律人员素质为导向。这二者又都以实效性为依归。而“强烈”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效性教学一定要彰显出其必然的存在价值。

一、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实效性改革势在必行

法律职业的内在技术性、技巧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对法学专业毕业学生以实效性为基础的应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面向社区法律人才的培养,由单纯的培养国家权力执行者,转而面向社区培养法律服务工作者,也要面向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趋势,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可以为“地球村”提供优质服务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1]。这种实效性的教学改革应当是高等法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选择,也一定会成为法律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的满足上,而现有的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基本还是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的沿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相距较大,没有表现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契合。传统的、固化的、批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的、变化的、精选的岗位需求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需求服务,简单表象就是为了满足就业,这也正是其实效性的体现,而评价教学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主要指法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信息采集运用能力、分类处理能力、学习力与创造力等等。这是因为,法律的职业需求与职业培养口径不一,法律专业职业无法满足法律人才的就业需求,造成专业人才过剩,这样就必然产生专业分流。综合竞争能力强的才可以专业职业,这就表现出了专业的局限性。就稍差者的实效性而言,其法律教学的结果性使命是缺失的,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构架,拓宽职业空间,只有具备超强的职业能力才能减轻其专业职业压力。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

职业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教学是为了创设学生的职业能力架构,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当下的教学效果评价显然偏离了“能力”导向。旨在强调:备课是否充分,授课重点是否讲解清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否应用,互动教学是否有效开展。这些是从直觉上提高了知识接受效果,活化了课堂气氛,但降低了教师的能动性,捆绑了学生的想象力,过分强调教学手段是在用手段绑架内容。提升法学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还要看教师的思考力、执行力,教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自己需要做什么,如何才能做好;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形成教学的独立思考,有创建性体会,培植学生法学的职业悟性。

三、提高高职院校法学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法学教学以职业化服务为核心的理念,体现了法学教学的价值诉求,并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成果颇丰。同时,也在基层法务人员的培养、培训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但就其实效性而言,我们很难从学生的就业层面、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方面看到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的光明愿景。

1.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化要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法律职业以法学教育为依托,法学教学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和法律服务人员的有效途径。而现在的大陆法系成文化、典籍化,偏重于学理、概念,关注于已形文的律例以及由上而下的司法解释,走的是一条先理论后实践的路径。另一方面,法律教学又为法律职业服务,职业趋向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职业需求带动着教学的纵深发展。然而,在我国现行法学教育环境中,法学教学与法律职业没能达成同步,尤其是高职院校法学教学,理论教学与实效已然形成了两个陌生的版块。法学教学按照“常规”即已形成的“通才”、“全才”的培养目标按部就班地执行,忽视了高职法学教育对象的特殊情况,也很少从教育对象法律职业化服务的需求方面转变思想,这直接作用于教学的全部环节,影响并限定了法律服务人员的执业行为,造成了法律服务人员理论与执业技能的巨大差距。

2.联合办学的专升本教学应以专业职业为导向

为了适应法律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不得不走联合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是法律类高职院校生存空间的有效拓展。但这种办学模式只有与前卫的教学思想结合,才能延续其“生命”的价值。三年的职业学习,使得学生已经对法律有了一定积淀,倘若再沿用现行专升本的课程安排,固然可以加深对一些法学理论和相关部门法的理解,但仍然受现行教学思想的影响——泛理论化、泛专业化。虽又经一次洗练,但职业技能似乎与实践仍然相距遥远。因此,联合办学的法学专业的专升本教学要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确定的职业方向。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律师、法官、检察官必须得通过司法考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思想需从原有的教授法律知识转到以法律职业为最基础的法律教学思想上来。打破条块式、拼图式的教学思想,给学生展示以综合性的判例,让其先形成系统性法律的全面认识,然后再研习细分法律知识,这是正常解决法律问题的顺境。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认识、掌握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把宏观的问题微观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增强其职业能力。

3.拓展国际化视野

全球化的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带动全球化的法律职业者的互动,WTO框架内的矛盾、冲突,必然牵动不同利益群体以法律为导向的互动、交流;各跨国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跨国企业内部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分歧必然会产生国际化的法律服务。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会催生更多的法律执业人员。同时,也会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务人员的从业机会。因此,高职院校法学教学要面向国际化,服务国际化,教学思想也要为国际化服务[2]。

篇13

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安全防范系的前身是北京第三人民警察学校,系北京监狱局下属中职院校,自从和我校合并之后,转变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本文就安全防范系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及改进建议展开论述。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系与北京、新加坡等地的许多企业在“订单式”培养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保安员资格证考点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实践:

1.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例如,我系与家乐福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组成“家乐福班”,家乐福企业按照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我系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同时,由企业派有关方面的专家到我系开设讲座,将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2.实习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实习实践可以分为顶岗实习模式和学习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面试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学习模式,安排学完理论基础课班级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并选派骨干教师管理学生。

3.挂职顶岗培养“双师型”教师。我系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合作开发项目以及联合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几年来,我系与伟之杰保安公司等企业合作,安排教师到公司顶岗锻炼,教师在公司及时了解安保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挂职顶岗结束后,教师及时把相关行业的新动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市场零距离。

4.承接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我系主动承接企业的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例如,我系有强大的法律教师团队、外语教师团队、礼仪教师团队、安保教师团队、安防教师团队等,依靠优秀的教师团队,我系主动承接家乐福公司员工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5.承接保安员资格证考点的相关工作。我系是北京市保安员资格考试的考点之一,承担考前培训、考题设置、考试安排、发证等相关工作。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在合作的实践中由于双方在思想理念、目标利益、权属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滞后等因素导致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1.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国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不够。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2.企业参与热情不够。企业愿意选择成熟型人才,而不愿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更关注眼前利益,对校企合作带来的长远利益缺乏预见性。

3.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三、校企合作模式改进建议

为了校企合作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克服障碍,完善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

1.柔性顶岗实习,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需问题、实现学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企业生产的淡旺季使其人力需求带有明显的阶段性,这种用人需求的不稳定性与学校固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存在矛盾。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柔性的顶岗实习制度。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把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理论教学轮换进行,最终达到校企互动、工学交替。

2.挂职顶岗培训,提高科研能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我系的青年教师大多都来自于本科院校,他们的职业生涯缺少企业工作环节,对企业的实际生产及技术更新了解不够深入,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欠缺,这种情况明显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改变这一现状最有效的途径是让青年教师下到企业一线,在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下进行充分实践锻炼。这正是企业技术培训职能的体现,也是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1]。争取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另外,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的研发发挥作用,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这会制约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做课题、搞科研。

3.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企业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凸显学生职业性特征。校企合作不应仅仅停留在毕业实习阶段,应努力争取让企业更多的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如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材建设等方面更多的听取企业的建议和要求,让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需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真正融合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4.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较强实践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一般是挂靠在企业内,或是与企业共建,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安排专家,高级工程师给学生加以实习指导,督促计划的实施。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训出“第一线”的高质量人才 [2]。

当然,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够尽快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这种做法也是许多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例如,英国政府规定,如企业与学校举行“三明治”式合作教育,可根据接收学生的数量适当减免教育税;美国196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发展中的院校可以向美国教育总署申请产学合作基金;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实训基地。希望中国能够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制定税收照顾及政策倾斜,引导企业参与教育,毕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标的,只有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企业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校企合作活动中。

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够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在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如美国设立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澳大利亚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TAFE;韩国在文教部设产学合作科,全面负责校企合作工作。中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原来行业、部门办的高职院校大多数归口教育部门主管,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参与热情明显减小。校企合作要深入开展,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应在各级政府成立有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 [3]。

四、小结

通过近几年与企业合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我系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我系办学水平的高低,要看学生受企业欢迎的程度。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就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使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 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