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

篇1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文化的传播大致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使得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接受新鲜的资讯,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不同,感受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价值观也不同。特别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在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而且他们正处于重要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时候,如何让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同于一般的传授解惑的教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和研究中,案例教育逐渐被思想政治研究者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案例教育以其形象、生动、影响深远和受教者乐于接受,深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案例教育有利于把学校、学生、社会三者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更加密切了三者的联系。

一、案例教育分析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传统上的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场景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自己纳入案例场景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案例分析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逐渐焕发出新的面貌,学界对它的定义主要有两大类别:第一种观点认为案例是小概率事件,案例就是案例,从案例中不能得出带一般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新的假说以及分析性的普遍结论。

本文认为思想教育中案例分析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与学生共同分析、观察,总结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这些现象通过整理、概括、提炼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恩格斯曾经说:“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因此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总结,并从中学习。正是我们行事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也如此,不断地从案例分析中吸取有利的思想,摒除错误的思想,灌输高校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案例分析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1.案例分析须具备客观性

客观性即客观实在性,指事物客观存在。案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事物,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案例分析须具备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为达到某一阶段的成绩和目标,需要不同的案例进行辅助教育,这正体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也方便受教者接受。

3.案例分析须具备典型性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典型的代表,每个时期的典型人物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岳飞精忠报国反映出在封建王朝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张丽莉老师的舍己救人反映出社会主义旗帜下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案例选取的典型性直接关乎受教者的受教程度。

二、案例教育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如理论的理解过于死板和片面化。理论课的学习沦为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随着国外资本主义思潮的入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例如,近年来大学生中存在行为失范现象和道德滑坡现象,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这正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大批的思想政治研究者致力于思想政治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意识到案例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案例分析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对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谈到:“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目前高校中的理论教学过于刻板,在校学生往往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纯粹的理论考试在塑造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意义不大。马哲、思政成绩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其价值观没有问题。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吉林农业大学的郭力维事件。仅仅是因为同学关系的处理上出了问题就拿起屠刀,这些不得不让人担忧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2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 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 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篇3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篇4

从理论方面看,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视角。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当把传统的教育工作与新时代特征相结合,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高校应对传统的思想教育理念、方式以及内容进行研究,并就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挑战提出相应对策。这有利于对新媒体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丰富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

从实践方面看,因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方式影响较大,再加上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相对较晚,所以对其相关的研究内容缺乏实证研究。因此,高校应当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用问卷调查、访问、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机会。

二、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还没有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著,国外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道德教育研究上。发达国家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较早,他们的研究重点在社会传播机制建设上,较为注重利用渗透与熏陶的形式,借用新媒体的方式把西方的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塑造一批有资产阶级理念的公民。

2.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有关新媒体的研究不仅起步晚,还不够深入,但发展速度极快,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国内的新媒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新媒体的内涵,另一方面是新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媒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国内对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国内有关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第一,主要是在研究方法上还缺乏经验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研究。第二,高校工作管理者并没有从大学生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分析。第三,研究相对零散,只是从局部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理论意义,当今还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是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全面提高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学习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的道德思想、信念、素质等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加强理念教育。一方面,要坚持以思想为信仰;另一方面, 需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结合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利用特色媒体作为平台,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在复杂社会中的辨别能力,使大学生能自觉过滤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

二是要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培养一批有新媒体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其中包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学生素质、改良教育方法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好新媒体时代的相关知识,了解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三是要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针对当下影响大学生最深远的网站、微博、QQ、微信四大媒介进行深入研究。由于新媒体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各自的特点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所有新媒体资源结合起来,发挥出所有媒体的教育作用。

篇5

1.现代化技术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多地引入最新技术,而现代的教育系统也应如是。把现代化的技术引入教学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更新最新的教学资讯。通过引入现代化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改变了"一本教材走天下"的传统模式。

1.1采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时新性

现代化技术引入教学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可以更新最新的时政资讯,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具有又快又新的特点。将具有又新又快优点的现代化教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海内外最重要的新闻要点、最重要的人物评说联系起来,不仅达到了增强思政教育可学性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学生可以在不出门的情况下了解天下事,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

1.2采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是一个过渡时期,高中生对于许多新生的事物都具有一种猎奇的心理,而采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特点是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具有的,这表现在多媒体教学上尤为明显,它使学生不仅可以看见听见,还可以亲手实践。它可以实现多种信息的交换,并利用各种形式增强效果,这样学生通过现代技术刺激获得的信息必定会比一般传统教学获得的信息大大增加,它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和省的,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3采用现代化技术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点有深入把握和了解

思想政治课程的许多原理都非常晦涩难懂,学生很难对其进行深入把握,这就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但是,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教师可以制作出一些形象生动的意象,使学生对许多的知识点具体化,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思考。同时由于现代化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多种信息的交换,并利用各种形式增强效果,这学生通过现代技术刺激获得的信息必定会比一般传统教学获得的信息大大增加,也能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最终使学生能灵活应用该部分知识。

2.情境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课堂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让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这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各项能力都助益良多,运用"情景式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2.1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运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可以将许多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具化为一些案例,而这些案例又可以根据原理不同划分为不同复杂程度的案例,在案例中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作用。除此之外,在大家一起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在没有过多框架的条件下进行情境式学习和研究,这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互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解构,受益匪浅,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会有深入的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知识会更加牢固。

2.3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

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情景式教学模式,对案例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演绎。案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把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带入思政课堂是学生走出教材进入生活,以主人公姿态进行案例分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构能力,而且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的能力。

3.开放式教学模式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走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小组协作、师生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式教学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小组协作学习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参与感增强;而师生互动则要求师生多多交流,强求学生必须只会一种思维,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培养素质教育型学生的呼声越来越大,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起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跨越。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会越来越多元。

【参考文献】

篇6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坚持解构原则的理论依据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历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社会关系又被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制约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正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维观念总会被现实打上各种各样的模式,反映着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总是被这种既定的思想框架所禁锢,习惯于在这种禁锢里乐此不疲,并忠诚地坚守着这个禁锢,这也是我们之所以不能张开思维的翅膀高翔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来讲,在传统认识中,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地位一向被看作是处于被动、次要地位,只注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理论的灌输和灌输的手段和方式,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并且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所要灌输的内容和方式却又容易受到自己原有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以主观色彩,不能够根据受教育者客观情况的发展来灵活运用。因此,带着这种预测判断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的滋长,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坚持解构原则,就是要打破这种禁锢,突破这种局限,跳出思维的怪圈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全面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有效性,有针对性的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不会总是以自己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的,总是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呈现出来的各种表象提出质疑,对前人提出的某些观念提出否定。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环节,其一是发展,通过否定,使事物质变,转化为新事物;其二是联系,通过否定,去掉旧事物中腐朽的、消极的东西,同时保存和改造旧事物积极的成果,把新旧联系起来,体现发展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所谓“扬弃”,“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终止,终结。”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的解构原则,就是要对先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敢于提出怀疑,吸收、保存积极的因素,抛弃落后于时代的因素,带着这种全新的观念再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状况,对现存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加工改造,就能够科学地历史地把这些信息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坚持解构原则的现实依据

基本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解构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使解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预测过程存在的现实问题也需要解构原则作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上的局限性要求树立解构观念。通过对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失败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案例出现的问题主要归咎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预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上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能既全面地又有针对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着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最终必定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失败。这种认识上的局限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把握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是由于:其一,自身知识理论结构的不足,不能科学地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缺乏深入透彻分析的科研能力;其二,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不会从实践的需要出发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点,实践活动带有盲目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历史的、社会的实践,是随着现实要求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的认识往往具有滞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变成了“消防车”,“医疗队”,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受群体文化的制约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或具有能动性的个人,总是会受到所在群体的群体文化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往往倾向于所在群体的文化取向。同志曾经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群体文化始终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判断,有些时候甚至束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维发展,无法解构某一种观念,这就是触及到了这种群体文化的局限所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具有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来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其所生活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在于是否具有一种对所接受的文化进行独立反思的能力,要意识到不能将在群体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认识,

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

三、坚持解构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有效性

1.坚持解构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洞察力

坚持解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高超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一种已有的观念,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历史地分析判断,并能预见它未来的发展走向。

2.坚持解构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确认和打破局限的胆量与勇气

篇7

篇8

学生的需求是增强接受效果的内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接受主体的心理的一种愿望所形成的选择形势。当代的学生渴望自我表现,希望在芸芸众生中突显出自我,在社会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够称得上是成功,因为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如果想要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必须充分地了解接受主体的各方面的真正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愿望,要把学生的需求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渗入到学生的未来职业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真正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2使接受环境更加优化

篇9

早在1994年8月1日,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说:“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的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今天,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正面临着与过去大不相同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在国际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必然会带来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文化层面的全球化问题。就国内发展而言,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矛盾不断增加、激化,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不同社会阶层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利益调整凸显了新的矛盾,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分配问题、腐败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1世纪是教育与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竞争,实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而思想政治素质是诸育之首。正如古人所言,“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其为害不多哉?”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教材相对落后,理论创新远远跟不上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体验的现实相脱节,认知教学概念化、思想教育说教化,造成理论的认知与实际生活的认知不相符合,致使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产生厌烦心理。“过时的、保守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往往凭借过时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维系而习惯地持续下去,对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内容和现代化手段,也会按过时的、保守的思维方式给以裁定与阐释,使之蒙上保守色彩。”[1]因此,笔者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教学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政治理论教育与方法的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教育观念才是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做到教学观念创新,笔者以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学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有务实的观念,做到实中有“精”

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为基础,确认现实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思想认识水平,并以此为出发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这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育。切入点过高或过低,都是脱离实际。找准切入点,加强针对性,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要务实。任何一种理论的生命力都存在于现实中,因现实而产生,为现实而存在,随现实而发展。不能面对现实的理论,不能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其生命力会逐渐丧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面向现实,必须有务实的观念作指导。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很强,要求学生对现时的环境能作出正确反应,这类工作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能否顺利渡过青年时代,能否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它不仅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眼前的问题,更应该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格素质。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面,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应该注意现实取向,将政治理论的“规范性+创新性”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道德认同情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面对学生关心的敏感话题。要学会把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请下讲坛,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回避敏感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及时讲解国际国内发生的学生关心的大事,如利比亚、伊朗等国的最新局势,日本、美国的2012大选,中国的对外贸易争端问题等等,把最新的信息寓于生动的例子之中,才有时代特色,从而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同时我们注意不刻意回避学生关注的敏感话题,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治腐败等问题,与学生课堂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及比较有效的改革方法,通过讨论及讲解,使学生明白目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有效的对策,让学生对政治理论能够学而信和知而行,真正做到理论要为现实服务,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二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注意教学内容要求“精”。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理想的教学主要是讲授基本的少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中,支架着科学的联系。”这就要求课堂的讲解不能“满堂灌”,内容务必求“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它的使命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向学生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宣传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学习热情等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内容求“精”,必须首先注意基本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注意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这是上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只有在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这也是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前提。其次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求“精”,政治理论教育要深研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教材不是授课内容的唯一依据,还要向学生提供大量自主学习的资源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其中表现最多的是案例分析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把各类书籍、影视作品、网络信息提供给学生,我们结合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凤凰大视野》、《李敖有话说》等较有权威的案例,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文学艺术等方面立体地、多角度地了解、认识一个人乃至一种思想,让虽少但“精”的案例分析充分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政(参与政治课)热情。

二、创新教学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有前瞻的观念,做到知彼为己

思想政治教育是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师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科技、经济和文化的新发展及前沿动态,在发展中充实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研究方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前瞻的观念,具有世界的眼光,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知彼为己。所谓知彼,就是采取求实的态度,认清西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目的的阶级属性,看到西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途径手段的一般属性。所谓为己,对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正确分辨,有所取舍,大胆借鉴。

长期以来,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关于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上;二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争论。现在关于大学课堂里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有很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两种模式上,一种是“欧洲大陆模式”,认为老师引导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授,老师的学识、智慧、思维风格,以及对生活的洞察等,全都能在课堂精彩的讲解中表现出来,学生从而感兴趣,愿意深入地学习;另一种是“英美模式”,老师相对讲得少,学生讨论参与得多。但笔者认为课堂老师讲得少并不代表老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不提前查找有关资料,也无法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倾向于“欧洲大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缺乏经验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和发展相应的判断力,以利于他们社会化,同时也能使社会统治者的思想意志和规范要求灌输给年青一代。但它所培养的个体是以内化传统为指向,而不是自律的,这就往往造成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而且这种说教,有时远离现实生活,只求表面地唯心地理解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自我的丧失,感到生活毫无意义。”[2]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说过,“无视个人的社会不可能繁荣,无视社会的个人不可能生存。”因此现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现代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社会中,单纯靠对观念和原理解读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而应力图使学生产生价值观共鸣,来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如何获得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重要。正如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不是简单地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还在于帮助学生澄清自身的价值观,使学生获得最好地适合于他们的环境的价值观。同时,学生可以调整自身去适应变化着的世界,能够在影响世界变化的方式中扮演一个理智的角色。西方的体谅德育模式认为,道德教育应当是人类整体和社会运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社会凝聚力,不应该把道德教育降低到仅仅分析一些道德的规则和整合,而应激发每个人作为人类一员所应有的人性感受,从而培养利他主义精神,使学生懂得为他人生活是值得的,具有一定目的,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而生活,这种教育观念是我们以前在政治教育中很少有的,但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注意中西结合,构建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发展思想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关注学生需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主学习、自动参与,真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古人言: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饱,授人以渔,终身享用无穷。因此让学生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篇10

一、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1.心理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区域经济逐渐完善,人才市场逐渐多元化,工作压力、竞争力越来越大。现阶段,用人单位与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较为关注。在信息量大、工作压力大的环境中,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不利的环境中调整自己,改善自己,积极工作,乐于合作,将有助于个人的自我成长,也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在人才引进时,多考虑其心理素质。

2.职业素质

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层次机构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就业者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求其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近几年,随着人才教育的逐渐完善,企业对人才的内在品质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关注人才的职业素质,看重就业者的责任感、事业心、信用度等。

3.道德素质

企业除了注重就业者的专业技能外,对道德素质较为注重。在工作中,人品是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基础,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对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格外看重,更注重工作人员的诚信度、道德法律操守、工作态度等。

二、工作导向需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1.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企业需求的主要对象。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成熟人格逐渐完善,思想政治指导极为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生活、结合实际事例进行教育,及时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纪律教育,还应加强学生的择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就业理念、创业理念,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市场需求,了解人才结构,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人生观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教师应结合企业需求、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并根据工作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就业、创业成功案例分析、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逐渐构建与职业发展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最后,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就业问题,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挫折,提升社会责任。

3.以工作需求为导向构建教育体系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对社会经济缺乏了解等问题。在教育内容方面,应结合党的方针路线,法律道德,提高学生的社会人生,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国际形势、市场形势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工作意识。教育模式方面,应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工作能力。在教育渠道方面,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结合校内、校外资源,并利用网络等信息化平台,建立专门的网络政工专门门户,由专门的老师解答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易出现的就业问题、心理问题等,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4.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学习

对于已工作的人员而言,工作负责人应在思想上意识到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把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工作单位领导应为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的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宣传我国的政治政策,以身作则,带动工作人员参与学习,共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工作人员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的需求发生变化,以工作导向为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树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应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使学生、工作人员能够满足工作需求,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篇11

一、就业视阈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竞争力

职业素质是衡量职业人才的重要依据。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和练习来提升,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则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教育要将就业问题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相联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

高职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特点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依据自身的能力水平明确职业目标,形成长远的就业意识,将学习与职业理想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就业意识

就业指导应与学生的需要相结合,让学生树立成才的目标,明确发展的道路。就业教育中,在指导学生掌握不同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将职业技能教学与学生实际就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用人标准等充分了解,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念,以便在毕业时理性择业,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学生学习和就业中应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磨砺中健康成长。做好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4.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

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观还比较保守,自主创业的意识不强,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不强。在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品质,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创业,使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让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够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有助于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就业视阈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职业理想教育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维护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利益。当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最为看重的条件之一。因此,高职院校教育中,应将职业理想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来做,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中,强化学生的职业理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中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的需要,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让学生科学分析和评价自我,实现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够让学生依据自身特点以及社会需要明确自己的就业去向,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精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通过案例分析、校友回访等教育形式,让高职生深入到基层为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加强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十分重要的,能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我国的传统美德就是要诚信待人、爱岗敬业。学校注重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职业责任与要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在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走出校门,兼职工作,参与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变化,以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此外,学生的思想行为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向家长介绍相关的就业政策,得到家长的支持,减少家长对子女就业时的消极影响。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将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使学生尽快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本人多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中职学情相对比较了解,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想探讨两大方面的问题。

1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有待提高。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有限,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因中考成绩太低,无奈之下才走入职中大门的。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甚至道德品质有问题。在学校不思进取、行为不端,更有甚者顶撞老师、欺负同学,就读职中纯属混日子。他们缺少人生理想,没有奋斗目标,文化知识不想学,专业技能学不会,厌学情绪与日俱增。尤其是独生子女,没吃过什么苦,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面对挫折心理承受力差,容易走极端,再加上有些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凡此等等,致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很大。

1.2重技能培训轻文化修养:

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专业教师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给学生灌输的思想就是学好专业课,就能找到好工作。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还把语文数学英语当回事儿,而那些不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除了专业课,其余全是副科。在思想政治课上想听课就听一耳朵,不想听课就睡觉、看闲书、说闲话,基本不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回事儿。

1.3各科教师推卸德育教育的责任: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儿,与自己关系不大,学生即使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了问题,也只是批评两句。严重点儿的交班主任处理。其实,各学科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尤其是在职中,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

1.4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有待加强:

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而很多学校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副科来安排。任课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还有一些是代不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老师,为了升职称只好找一门他们认为简单的副科来代。这些教师的教学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式相对简单,上课怎么不费劲就怎么来。课堂上单向的理论灌输较多,鲜活的案例分析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打造“人人管学生,学生人人管”的良好管理环境:

良好管理环境要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度应明确要求:从校长到老师,从一线到后勤,人人遇见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制止和矫正。各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睡觉、看闲书、吃零食、玩手机、不认真听课等违纪行为,都要及时提醒、谈心、疏导和教育。要挖掘自己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做好平时课堂的点滴渗透。要多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

2.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明建设: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开展诸如社团活动、专题讲座、节日纪念活动、演讲比赛、篮球比赛、歌咏比赛、拔河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这不但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文明、文化校园,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的实情,尽量安排有专业知识、有社会阅历的老师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并注意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和提升。身为一线思想政治课教师,我在教法学法方面有一些感悟和体验,在这里与同仁们交流如下:

(1)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这些理论如果不经过学生的思考和理解,灌输式地强塞是没有效果的。启发式教学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通过具体事例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通过对比、类比、比喻等等方式进行启发。总之,必须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比直接给出结论要重要的多。

(2)实行开放式课堂,让事实回答疑难问题。我所说的开放式课堂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堂上放开学生,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基本事实进行研讨,研论中允许各种思维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这种形式在调动学生思维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将课本理论付诸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调查,在生活中用事实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3)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形式灵活、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时,单纯用语言阐述,学生不一定能听懂。我就通过“集合的图示”进行演示,让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了这一原理。

(4)通过分析案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教师事先选择合适的案例材料,课上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质疑、探索、交流,并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对同学们的结论进行开放性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而学生才是学习真正主人。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上下齐抓共管,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积极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并注意以生为本,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内化到学生的骨子里,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篇13

高校是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大学生的话语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慕课作为一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其传递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其背后是无形的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如何有效运用这一阵地,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是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传播的切实举措。

(二)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慕课的出现与流行,向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全球传播模式,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将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为研究起点,探索“慕课”与大学教学管理的融合,积极参与并融入这场变革,才能以自身鲜活的时代形象,树立中国高等教育品牌,赢得青年,走向未来。

(三)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发展变化的需要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针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的发展变化,优化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面对此时的“慕课来袭”,唯有顺势而为,在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等的前提下,通过路径创新,将之变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二、基于“慕课”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着力点

当前,“慕课”逐渐从欧美传递到中国,截止2013年7月,我国已有四所高校加入国际知名慕客平台。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已有数百所高校参与组建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也已分13批上线了266门大学课程。“慕课”这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将对传统学习形态带来根本改变,其大规模、无边界、开放性、低成本、易获取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慕课使得大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促进了个体受教育方式的重大变迁,表现在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空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构建要紧密围绕“慕课”的特点。

(一)着力于教学课堂的流动性

“慕课”使传统的大学课堂从固定走向流动。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多则十几万人,教育对象从有限向无限不断扩张;凡是想学习的,不分国籍,只需要注册参与即可参加学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任何信息空间不可能是真空正如面对慕课来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慕课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为更多人所开放和享用。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等可以不在针对固定的教学课堂授课,可以运用“慕课”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政治、思想等方面问题专题讲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升教育效果。

(二)着力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慕课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来自不同大学的不同主体针对于同一课程主题的教学样本,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哪个教师,哪种授课方式是他们最为喜欢的;而教育样本的提供者不仅仅是大学,未来也许会有大学之外的更多教育机构,甚至是个人来参与教学内容的提供,这会使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也应着力于学生思想观点多样化,由灌输转变为引导、沟通和凝聚,“用满足学习者视听接收习惯和心理欣赏习惯的方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实现对青年思想和行为的引导。

(三)着力于教学时空的互动性

青年学生作为“微时代”的受众,传统的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他们已经不再适用。“慕课”能够通过网络完成在线答疑和即时交流,将单一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互动。针对慕课更强调互动,而不是单纯教化的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加注重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型感受、主体性表达和参与性共享,通过话语转变、教学方法转变等多种改革,将大学生的兴趣、情感、思想观念吸引到所讲述的内容中,形成双向交流和平等探讨的良好氛围,提升思想政治话语的影响力。这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势,也是慕课带来的启示。

三、围绕着力点,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面对席卷全球教育界的“慕课”,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须迅速融入其中,无论是其有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便捷地储备知识,深入地互动交流的功能,还是教育环节的自由性、教育内容的及时性、教育方式的互动性,都决定了“慕课”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势所趋。

(一)着力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时代结合非常紧密的课题,理论的前瞻性意味着不能走在时代前面的理论终究是不能得到发展的;教育的实效性意味着脱离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发挥作用的。教学课堂的流动性意味着不能用强制的方式要求某一部分人必须接受某种课程教育。在慕课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必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要从较深的层面把握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行为规律和特征,对于慕课时代大学生的关注特点和行为特征也要有较好的把握。

思想与行为方式变化与价值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价值观。慕课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入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另一类是在专业技术及相关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论是哪种,实现教育效果的要点是吸引学生的有效关注,讲授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关注特征,要使他们在“看过来”的基础上实现“听进去”。有效的方式是对慕课平台上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探索其共性的基本特点,掌握学生潜在和内在的需求。从其兴趣点入手,用讲故事等方式引入。讲授主体也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优秀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更要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强,讲授学生能够听进去,这样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有效传播。

(二)着力实现与大学生的“知识同构”,增强基于慕课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要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实现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与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针对于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大学生在慕课时代关注点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探索可以运用于“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构建,包含可以融入其他学科和课程的教育内容。

相对于基于慕课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灌输论”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只有与学生成长有密切交集,能够实现“知识同构”的体系化内容,才能实现有效的教育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多元化,不仅单纯来自于教育机构,也可以来自于个人,甚至是学生本身,源自于学生个体的教育样本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有效的教育内容一定是“接地气”的内容,是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点,而这些信息点需要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建构。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从一线调研的生动案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现名师、制作团队和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使慕课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吸引力。